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老钱刚过60岁,从经理的位置上退下来以后才有时间锻炼身体,每天早晚散步进行运动锻炼,但他发现不停地走路半个小时就觉得左腿酸痛无力,只好停下来休息,休息一会儿就好了还能继续行走。如此走走停停,老赵自认为平时经常坐车缺乏锻炼,也就未在意,想着以后加强锻炼就会好起来。谁知以后走路的距离越来越短,到附近的医院去看一看,又是照X光又是拍腰部的CT,都没有发现什么毛病。只好认为是年老体弱,继续进行锻炼。有一天晚上突然觉得左腿剧痛难忍,急忙被送到医院,以为是锻炼扭伤了,治疗几天不见好转,却见左脚皮色青紫发暗,诊断为“脉管炎”,经治疗无效,足部逐渐发黑坏死。后经介绍转到我院诊治,确诊为左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经治痊愈出院。

老钱百思不解:只听说过脉管炎可引起脚的发黑坏死,动脉硬化可以引起冠心病、脑中风偏瘫,谁知道动脉硬化咋会影响到脚?后来经过医生的详细解释他才解开了疑团:

脉管炎和动脉硬化都可引起脚的发黑坏死,表现类似,因此有许多人甚至医生也常将动脉硬化引起的脚部的发黑坏死诊断为“脉管炎”,实际上这是两个不同的疾病,虽都是引起血管闭塞,症状表现相似,但病因不一样、病变特点不一样、治疗也不同。

就象自来水管使用日久会长水垢一样,动脉硬化也是由于有害物质在动脉壁上沉积使血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进而发生狭窄甚至闭塞,使远端的血液供应减少甚至中断,引起相应组织器官的缺血甚至坏死。动脉硬化是人类最常见的血管病变,可发生在许多部位,即可引起冠心病及脑血栓,也可引起下肢的缺血坏死。那么下肢动脉硬化有什么表现呢?

医学上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从轻到重分为四期,每期有不同的特点:

第一期可没有任何不适症状,但通过仪器检查已可以发现动脉有硬化性改变。

第二期主要表现为运动后疼痛,医学上称间歇性跛行,主要特点是在休息时没有症状,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的酸痛无力,休息后可缓解。同时常伴有足部的发凉、怕冷、趾甲增厚变形等。

第三期则在安静的状态下也出现疼痛,夜晚加剧,常因疼痛而难以入睡。

第四期则出现足部的溃烂坏死,患者多因剧烈的疼痛而彻夜难眠,呻吟哭叫,涕泪交流,其状惨不忍睹!有不少的患者因难以忍受痛苦的折磨而想到自杀,也有一些患者不得不截肢而留下终身残疾。

如果能在第一、二期发现并施以正确的治疗,患者多可避免肢体溃烂坏死的巨大痛苦,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防止出现严重后果的关键。

动脉硬化闭塞症需做的检查

四肢缺血性疾病患者都急于弄清以下问题:是不是缺血?缺血的严重程度如何?缺血的部位在那里?血管有病的范围有多大?血管是狭窄还是闭塞?狭窄或闭塞的长度是多少?引起血管闭塞的原因是什么?是血栓还是动脉硬化?也只有这些问题搞清楚了才能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并通过治疗前后的对比判断治疗效果。要搞清楚这些问题需要借助仪器做一些

必要的检查。常用的检查方法有:

(1) 多普勒(Doppler)超声血流体积描记仪(PVG)

这种方法可以听到四肢甚至直到指尖的血流声音,并可以描记出动脉搏动的波形。如果某处供血减少则动脉波幅降低,如果血管闭塞则听不到血流声、脉波呈一直线。这是最简单的检查方法,缺点是不能定量。

(2)光电体积描记仪(PPG) 测定:

这种方法可以敏感地测出手指和脚趾尖的血流情况,并可根据所描记的动脉波情况判断缺血的程度以及血管的弹性情况,这种方法可以用于缺血性疾病的早期检查,并可早期判断有无动脉硬化。

(3)踝/肱指数检查

血压和血流量有一定关系。四肢动脉正常的人,足踝部的血压比上肢肱动脉血压(平时所量血压)要高,踝部的血压和上肢的血压比值称为踝肱指数,正常人踝肱指数大于1。一般认为:踝肱指数1.0~0.8是轻度缺血,0.8~0.5是中度缺血,0.5~0.3至之间是严重缺血,低于0.3是极严重缺血,将要发生坏死。

踝肱指数是检查缺血的一个定量指标。可以判断缺血程度、病情发展情况及治疗效果。是脉管炎必须的一个检查项目。

如果同时进行上肢或下肢不同阶段的血压测定,对于判断血管阻塞的部位也很有帮助。

(4) 皮肤测温仪、氧分压测定仪和热象图可间接地反映组织供血情况。

(5) 血液流变学等化验检查,包括血液的粘稠度、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等,可以了解血液粘滞度、血小板聚集性能以及是否有血栓形成,有助于指导治疗。对动脉硬化患者还要检查血脂等情况,还必须做心电图等检查,因为动脉硬化是全身性疾病,一定要查清相关部位的血管情况。

(6)彩超:彩超可直观地观察血管的管腔、血流状态及血管内是否有血栓形成、有无动脉硬化斑块。对诊断疾病很有帮助。缺点是只能选择几个部位,不能得到连续的影像,不能看到血管的全部情况。

(7) 动脉造影:可明确血管阻塞的部位、范围、远端流出道和侧支循环情况,是最可靠的检查方法,并且在造影后还可以留置导管直接动脉内给药,增加治疗的针对性。缺点是有一定的创伤。现一般多在介入治疗前做。

目前在大医院可以做CT和磁共振血管成像,在很多情况况下可代替动脉插管造影,是最常用的检查之一。

下肢动脉硬化的治疗

必须强调地是:应该到专科医院求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对早期患者治疗的目的是防止病情进展,维持良好的生活质量;对中期的患者力争尽快地恢复血液供应、及早消除痛苦的折磨,并争取恢复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对晚期患者则争取尽快减轻痛苦并力争将残废程度降至最低。且在制定治疗方案时还必须考虑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尽可能地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

时常遇到有些患者由于早期没有到专科医院看病,辗转多处求医,花了很多钱、耽误了很长

时间,病不仅没看好还越来越重,最后才到我们专科医院。在我们看来还是比较简单的问题,根本不用截肢,但患者却无能力再坚持治疗而强烈要求截肢,此情此景,病人和医生心中的痛苦都难以诉说!

目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方法:

1. 中药治疗

由于动脉硬化是一个慢性过程,中药根据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类型进行治疗,贯穿整个治疗的过程。中药可以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并可消除炎症水肿,减轻复发,局部外用可促进疮面愈合。

2. 西药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可选择降血脂、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体、降纤、抗感染等药物。

3.手术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人症状明显、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如想尽快取得疗效,则需行动脉造影以明确近侧动脉的阻塞部位、流出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目前主要的手术方法如下:

(1)动脉旁路移植术:俗称血管搭桥手术。对于短段的主干血管闭塞、远端有较正常的血管者可做此术,但术后仍需要长期的巩固治疗以防再形成血栓。尤其对于严重缺血将要发生坏死者更需尽快恢复血液供应,如果适合做这种手术,常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动脉硬化闭塞症比脉管炎病人更多地适合做这种手术。

(2)血栓内膜切除术:此术式在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中较为适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适合做此术者甚少。脉管炎病人发生急性血栓形成时虽可手术取出血栓,但术后非常容易再形成血栓,远期效果不佳。但有时在肢体严重缺血将要发生坏死时为了争取保住肢体仍不得不做此术。

(3)动脉注射术:对于严重缺血的病人,在行血管造影后可留置导管进行动脉内注射,可根据情况选择抗凝、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溶栓、抗感染等药物,或注射臭氧。由于治疗直接作用于有病部位,针对性强,见效快。

也有以注射针头直接穿刺动脉进行药物注射的方法。此方法由于需要反复穿刺动脉,有可能造成动脉的损伤,目前已较少采用。

(4) 介入治疗:对于短段的主干血管的狭窄,球囊扩张术是一个微创介入治疗方式。近期疗效满意。有时还需要放置血管内支架进行治疗。

这是目前最常采用的治疗方式,由于其创伤小、恢复快、效果立竿见影而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

以上多种方法,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常需根据病人的情况选择几种方法联合应用,以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效果,及早解除病人的痛苦。

(5)足趾切除缝合术:对于仅一个或几个足趾(手指)部分坏死的病人,时机成熟可采用足趾(手指)切除缝合术。一般术后两天疼痛即消失,两周后拆线伤口愈合即可出院,可明显缩短治疗过程,降低医疗费用,对功能的影响也不大。需要强调的是这个小手术需要专科医生来做,关键是掌握合适的时机和方法,不是专科医生做这个手术相当多的伤口不能一期愈合而使坏死范围扩大。

(6)截肢术:对整个脚或手大部分坏死无保留的希望时则需要行高位截肢。手术原则是在切口有可能一期愈合的前提下尽量保留肢体更多的功能,以期将残废程度降至最小。

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的自我防护

①合理的膳食。除家族性高脂血症外,合理的膳食对预防或降低血脂均有疗效。膳食的总热量勿过高,热量过高,超过机体需要,则可导致肥胖。一般来说,要避免过多食用动物性脂肪及含胆固醇或热量高的食品,如肥肉、动物内脏、蛋黄、奶油、无鳞的鱼类、巧克力等,而且要限制碳水化合物入量,包括米、面、糖类制品、淀粉等。摄入过多,在体内可转变成脂肪而存积于组织内,或造成高脂血症。应提倡经常食用蔬菜、瓜果、豆类食品。食油应选用豆油、菜子油、玉米油、麻油等含大量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这样可促进胆固醇代谢,降低血胆固醇含量。

②戒烟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措施。还要防止过量饮酒,特别是烈性酒类。经常饮用淡茶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有帮助。

③避免过度精神紧张,经常保持精神愉快。特别是中老年患者应妥善安排工作。

④坚持有规律的体育锻炼。体力活动有助于降低血压,降血脂,增强纤维蛋白溶解,增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对肥胖者尚可减轻体重,但已有冠心病者,其体力活动应量力而行。注意保暖,在冬季患肢尤需适当保暖,但不宜加热,更不能用热水烫洗。加强患肢的保护,避免任何形式的外伤。勿穿过紧的鞋袜。修剪趾甲一定要小心。如果出现肢体的轻微的外伤也要及时到专科医院去处理,否则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⑤治疗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易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疾病。

另外须要定期到医院检查,根据情况进行巩固治疗。尤其当病情出现反复时一定及时来医院复诊,及时的治疗可将痛苦降到最小!

(完整word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护理 一、概述 周围血管动脉粥样物质的不断扩大和继发性血栓形成,可引起动脉管腔狭窄、闭塞,肢体出现慢性炎症或急性缺血症状,称为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硬化闭塞症好发于腹主动脉下端、髂动脉及胭动脉。 二、病因及发病帆制 发病原因和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肥胖和高密度脂蛋白低下等,是易患因素。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①内膜损伤及平滑肌细胞增殖,细胞生长因子释放,导致内膜增厚及细胞外基质和脂质积聚;②动脉壁脂代谢紊乱,脂质浸润并在动脉壁积聚;③血液冲击在动脉分叉部位造成的剪切力,或某些特殊的解剖部位(如股动脉的内收肌管裂口外),造成的慢性机械性损伤。主要病理表现为内膜出现粥样硬化斑块,中膜变性和钙化,腔内有继发性血栓形成,最终使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闭塞。闭塞病变大致可分为:主一髂型、股一胴型以及累及主一髂动脉及其远侧动脉的多节段型。患肢发生缺血性病变,严重时可引起肢端坏死。 三、临席特点 其临床表现为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及组织坏疽、单侧肢体缺血性神经病变:沿周围感觉神经分布区域的疼痛、麻木或烧灼感,失用性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 四、护理问题 1.焦虑与患肢疼痛有关。 2.疼痛与末梢组织缺血有关。 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组织缺血及营养障碍有关。 4.潜在并发症感染。 五、护理目标 1.患者焦虑与疼痛减轻。 2.患者无皮肤受损发生。 3.患者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六、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同普外科术后护理常规。 (2)戒烟:吸烟可以加重动脉硬化的程度。 (3)适当的有规律的进行步行锻炼,可使症状得到缓解。其方法是:患者坚持步行直至症状出现后停止,待症状缓解后再进行锻炼,如此反复运动,每日坚持1小时。 (4)保护患肢,防止创伤,注意保暖,但不能局部加温,以免加重组织缺氧坏死,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已发生坏疽部位,应保持干燥,温热络合碘浸泡后,无菌敷料包扎。继发感染者应用抗生素治疗。 (5)疼痛护理:剧烈疼痛可给予镇痛剂。 (6)心理护理:疾病的折磨常使患者丧失治疗的信心,应鼓励患者,理解患者,用实际行动给予患者战胜疾病的动力。 2.术后护理 (1)同普外科术后护理常规。 (2)监测生命体征,包括T、P、R、BP及尿量的观察。 (3)患肢血循环的监测,包括皮肤的颜色、温度、动脉搏动情况、感觉状况。若皮肤苍白、温度低于对侧、足背动脉未触及、感觉麻木,应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处理。 (4)股、胭动脉人工血管架桥术后患肢膝关节屈曲10°~15°,膝及小腿下可垫一软枕,

名老中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秘方

名老中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秘方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中老年(45岁以上)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一部分。多见于腹主动脉及下肢大、中型动脉硬化狭窄和继发血栓形成引起闭塞,使肢体发生缺血。 临床表现:早期主要患脚怕冷、麻木、间歇性跛行、小腿痛胀和肌肉萎缩,病情进行多较缓慢。如腹主动脉下端或髂动脉发生闭塞时,走路后整个臀部和肢体部有酸胀疼痛与乏力感。如肢端动脉发生急性血栓闭塞时,患脚突然严重缺血,出现苍白、紫绀瘀黑、冰冷、持续静息痛,夜间更为剧烈,甚至趾蹠出现坏疽或溃疡感染,严重者出现全身中毒症,往往导致心、脑、肾等血管病变。 本病诊断依据,发病年龄较大,有下肢慢性缺血症,患肢相应部位的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腹股动脉狭窄处可听到收缩期杂音。X线动脉造影可显示动脉呈波浪形扭曲,管腔呈不规则狭窄或闭塞。患者往往伴有高血脂、眼底动脉硬化、冠心病等。在诊断上需与男青年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女青年的多发性大动脉炎区别。 本病的发病因素,与脂质代谢紊乱有密切关系,动脉壁功能障碍也是 重要因素。 西医治疗本病常采用扩血管、降脂、抗凝类药物,以及 选择性动脉重建手术。本病坏疽发生后,疗效较差中医辨证认为,本病多由脾肾阳虚气弱,痰湿不化,痰 瘀凝结络脉而致病。以益气温肾、活血通络,祛痰化瘀等法

治疗。有心肾虚者,有肝阳亢者,有感染化热者,有气阴两亏者,宜兼顾并治。本病早期疗效较好,故早期诊断与防治,至关重要。(奚九一)方名 方名:软坚通脉饮【功能主治】 功能软坚消痰,化瘀通络。主治老年性下肢动脉硬化性 闭塞症。 【处方组成】 海藻30克、生牡蛎30克、虎杖30克、失笑散15克、豨莶草30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 心气虚者加党参、麦冬、五味子;肾阳虚者加仙灵脾、 附子、肉桂;坏疽伴感染者加制军、黄柏、金银花。 【临床疗效】 治疗45?80岁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142例,临床治 愈118 例(83.1%),好转18 例(12.7%),截肢6 例(4.2 %)。 【处方来源】 上海市虹口区中心医院奚九一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 治指南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2015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作者:转自介入家园微信号来源:中华医学杂志2015年6月23日第95卷第24期日期:2015-09-16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成员及主要参加讨论专家(按姓氏 笔画顺序):戈小虎、王玉琦、王兵、王深明、王劲松、王豪夫、包俊敏、毕伟、刘昌伟、刘长健、刘冰、刘鹏、李晓强、李震、李毅清、李鸣、吕雄、庄百溪、陈忠、谷涌泉、陆清声、陆信武、时德、汪忠镐、 吴丹明、吴庆华、吴向未、辛世杰、肖占祥、余波、张小明、张福先、 张鸿坤、张岚、张桕根、张纪蔚、金星、金辉、金志宏、周为民、郭 伟、郭平凡、郭曙光、郝斌、胡 关键字:||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成员及主要参加讨论专家(按姓氏 笔画顺序):戈小虎、王玉琦、王兵、王深明、王劲松、王豪夫、包俊敏、毕伟、刘昌伟、刘长健、刘冰、刘鹏、李晓强、李震、李毅清、李鸣、吕雄、庄百溪、陈忠、谷涌泉、陆清声、陆信武、时德、汪忠镐、 吴丹明、吴庆华、吴向未、辛世杰、肖占祥、余波、张小明、张福先、 张鸿坤、张岚、张桕根、张纪蔚、金星、金辉、金志宏、周为民、郭 伟、郭平凡、郭曙光、郝斌、胡何节、姜维良、姚陈、赵纪春、赵捃、 赵志靑、袁时芳、常光其、符伟国、章希炜、董同祥、蒋米尔、景在 平、覃晓、舒畅、翟水亭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 一、概述 (一)指南制定的方法 本指南是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组织,在2011年卫生部颁布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标准(WS 339-2011 )及2009年学组编写的外周动脉疾病诊治标准(征求稿)基础上,参考2011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和2011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ACCF/AHA)发布的相关指南,结合中国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诊治特点修改而制定。 (二)定义 1.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指由于动脉硬化造成的下肢供血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病变肢体血液供应不足,引起下肢间歇性行、皮温降低、疼痛、乃至发生溃疡或坏死等临床表现的慢性进展性疾病,常为全身性动脉硬化血管病变在下肢动脉的表现。 2.间歇性跛行:下肢ASO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是一种由运动诱发的症状,指下肢运动后产生的疲乏、疼痛或痉挛,常发生在小腿后方,导致行走受限,短时间休息后(常少于10min)疼痛和不适感可以缓解,再次运动后又出现。跛行距离可以提示缺血的程度。 3.缺血性静息痛:患肢在静息状态下出现的持续性疼痛,是下肢ASO引起肢体严重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预示肢体存在近期缺血坏死风险。已有组织坏疽者往往伴有严重的静息痛。

2015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

2015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 一、概述 (一)指南制定的方法 本指南是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组织,在2011年卫生部颁布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标准(WS 339-2011 )及2009年学组编写的外周动脉疾病诊治标准(征求稿)基础上,参考2011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和2011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ACCF/AHA)发布的相关指南,结合中国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诊治特点修改而制定。 (二)定义 1.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指由于动脉硬化造成的下肢供血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下肢间歇性行、皮温降低、疼痛、乃至发生溃疡或坏死等临床表现的慢性进展性病变肢体血液供应不足疾病,常为全身性动脉硬化血管病变在下肢动脉的表现。 2.间歇性跛行:下肢ASO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是一种由运动诱发的症状,指下肢运动后产生的疲乏、疼痛或痉挛,常发生在小腿后方,导致行走受限,短时间休息后(常少于10min)疼痛和不适感可以缓解,再次运动后又出现。跛行距离可以提示缺血的程度。 3.缺血性静息痛:患肢在静息状态下出现的持续性疼痛,是下肢ASO引起肢体严重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预示肢体存在近期缺血坏死风险。已有组织坏疽者往往伴有严重的静息痛。 4.严重肢体缺血(CLI):指患ASO的肢体处于严重缺血阶段。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静息痛(持续2周以上)、溃疡、坏疽,踝收缩压<50mmHg(1mmHg=0.133kPa)或趾收缩压<30mmHg 等。 5.糖尿病足:发生在糖尿病患者的,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 6.糖尿病下肢缺血:指糖尿病患者同时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无论二者发生的先后,只要同时存在即可称为糖尿病性下肢缺血。临床表现与单纯动脉硬化性下肢缺血相似,但由于血管钙化严重及侧支血管形成较差,症状与体征可能更严重。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硬化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中层硬化:前者引起动脉狭窄和闭塞:后者使血管形成坚硬的管道。微血管病变不是皮肤损伤的主要原因。

下肢动脉闭塞症

1:什么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人体的动脉好比一个输油管道,动脉血每时每刻在动脉中流动,就好比人体内的原油,心脏就像一个油泵,通过不同管道将能量源源不断输送至各组织器官,通向下肢的管道主要包括胸主动脉、腹主动脉、髂动脉、股动脉、腘动脉及小腿的动脉。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动脉内壁上形成,随着斑块不断增大,管腔逐渐狭窄,管道通畅性受到影响,流向下肢的血流就会减少(这点与出院前做的彩超报告基本一致)。狭窄到一定程度甚至完全堵塞时,供应下肢的血流不能满足需要,就会出现下肢缺血症状。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于血管外科范畴,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及人口的老龄化,被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例有逐年增多趋势。该病患者大部分为男性,多在老龄人群中发病。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长期得不到正确诊断和治疗,病变日益加重,最后发展到肢体疼痛、坏死,最终不得不截肢,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严峻的现实使我们血管外科医生有责任提醒人们,尤其是中老年朋友,重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避免不可挽回的损失。

2: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表现 (1)轻微主诉期(第一期):患肢皮温降低、怕冷,或轻度麻木,活动后易疲劳,肢端易发生足癣感染而不易控制。 (2)间歇性跛行(第二期):小腿间歇性跛行是下肢缺血型病变最常见的症状。其特点是在行走约数百米至数十米后,出现下肢疼痛,通常表现为小腿肌肉的酸痛,也可以是下肢其他部位的疼痛,患者被迫停下休息一段时间后疼痛缓解,可再继续行走,继续活动疼痛可以反复出现。随着病变的加重,出现疼痛的距离越来越短,从几百米到最后的十几米,甚至几米,需及时治疗。 (3)静息痛期(第三期):即患者即使在不运动的时候仍然会有下肢疼痛,尤其在夜间入睡时更重,使得患者寝食难安,精神紧张。多发生于晚间,常睡眠中痛醒,抱膝而坐。这个阶段患者必须赶紧积极治疗,否则就会进入疾病晚期。 (4)组织坏死期(第四期):发生肢体溃疡和坏疽。脚上即使破了一点也非常不容易愈合,下肢逐渐出现坏死,最终只能截去坏死肢体,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指动脉粥样硬化累及供应下肢的大、中型动脉,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肢体出现供血不足表现的慢性动脉疾病。 【护理常规】 1.术前 (1)患肢护理:注意保暖,穿棉质袜或加盖被,禁止应用热敷及理疗,以免烫伤或增加局部的耗氧量使疼痛加重,对于足部溃疡或湿性坏疽的患者每天换药,无菌敷料包扎,继发感染者应用抗生素治疗。 (2)皮肤护理:因患肢疼痛大多取强迫体位,骶尾部皮肤极易发生压疮,加强皮肤护理必要时应用气垫床。 2.术后 (1)体位:术后置管侧下肢伸直并制动,弯曲或者活动肢体易导致导管鞘或溶栓导管弯曲、移位甚至脱出,出现皮下血肿,必要时可应用约束带,约束带应注意松紧适宜。 (2)病情观察: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合并其他重要脏器疾病的患者,糖尿病患者还应监测血糖的变化;观察患肢皮肤的颜色、温度、动脉搏动情况、感觉状况,若皮肤苍白、温度低于对侧、足背动脉未触及、感觉麻木,应及时通知医师给予处理。 (3)管路护理 ①溶栓导管和导管鞘护理:导管应妥善固定,防止扭曲、脱出、

移位,影响溶栓效果,翻身时应水平侧翻,防止导管移位、弯曲不畅。 ②拔管后的护理:拔管后穿刺点加压包扎24h,患肢严格制动6h,卧床休息 24h,24h后解除加压包扎患者方可活动;加压包扎期间应注意观察局部有无渗血或皮下血肿,以及患肢末梢血供情况。 (4)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①再灌注综合征:观察患肢特别是小腿有无疼痛、压痛、有无肿胀等,如果疼痛加剧,张力性肿胀明显,皮温低,皮肤发亮,出现水疱,小腿麻木等临床表现应警惕出血后再灌注综合征的发生,及时通知医师。 ②出血: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术后护理。 【健康教育】 1.休息与运动根据患者心功能情况决定活动或休息,避免剧烈活动,逐渐增加行走距离;指导患者掌握科学的患肢运动法,抬高1~2min,下垂2~3min,平卧2~3min,足部旋转、屈伸、反复锻炼 20~30min,或散步 20~30min,每日3~4次,患肢溃疡仅做床上患肢运动。 2.饮食指导指导患者进食低脂肪、低胆固醇、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饮食,禁烟酒,注意平衡饮食。 3.用药指导长期口服抗血小板、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并定期复查血液凝血指标,调整口服药用量,避免过量服用导致出血。 4.心理指导与患者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顾虑,并做好疏导工作,使患者能够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5.康复指导禁止患肢冷敷、热敷,避免患肢受压。按时服药积

下肢动脉闭塞症(终审稿)

下肢动脉闭塞症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1:什么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人体的动脉好比一个输油管道,动脉血每时每刻在动脉中流动,就好比人体内的原油,心脏就像一个油泵,通过不同管道将能量源源不断输送至各组织器官,通向下肢的管道主要包括胸主动脉、腹主动脉、髂动脉、股动脉、腘动脉及小腿的动脉。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动脉内壁上形成,随着斑块不断增大,管腔逐渐狭窄,管道通畅性受到影响,流向下肢的血流就会减少(这点与出院前做的彩超报告基本一致)。狭窄到一定程度甚至完全堵塞时,供应下肢的血流不能满足需要,就会出现下肢缺血症状。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于血管外科范畴,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及人口的老龄化,被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例有逐年增多趋势。该病患者大部分为男性,多在老龄人群中发病。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长期得不到正确诊断和治疗,病变日益加重,最后发展到肢体疼痛、坏死,最终不得不截肢,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严峻的现实使我们血管外科医生有责任提醒人们,尤其是中老年朋友,重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避免不可挽回的损失。

2: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表现 (1)轻微主诉期(第一期):患肢皮温降低、怕冷,或轻度麻木,活动后易疲劳,肢端易发生足癣感染而不易控制。 (2)间歇性跛行(第二期):小腿间歇性跛行是下肢缺血型病变最常见的症状。其特点是在行走约数百米至数十米后,出现下肢疼痛,通常表现为小腿肌肉的酸痛,也可以是下肢其他部位的疼痛,患者被迫停下休息一段时间后疼痛缓解,可再继续行走,继续活动疼痛可以反复出现。随着病变的加重,出现疼痛的距离越来越短,从几百米到最后的十几米,甚至几米,需及时治疗。 (3)静息痛期(第三期):即患者即使在不运动的时候仍然会有下肢疼痛,尤其在夜间入睡时更重,使得患者寝食难安,精神紧张。多发生于晚间,常睡眠中痛醒,抱膝而坐。这个阶段患者必须赶紧积极治疗,否则就会进入疾病晚期。 (4)组织坏死期(第四期):发生肢体溃疡和坏疽。脚上即使破了一点也非常不容易愈合,下肢逐渐出现坏死,最终只能截去坏死肢体,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护理

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护理 摘要:动脉硬化闭塞症多见于中老年人,主要是由于动脉硬化引起,少数为糖 尿病患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好发于大中型动脉。动脉分歧部是血栓闭塞性疾 病的好发部位。动脉发生狭窄或闭塞后导致狭窄或闭塞动脉远端血流减少引起相 应的脏器或肢体供血不足的症状。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介入治疗护理配合 随机选取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开展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99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99例。年龄52~87岁,平均69岁,男78例,女20例,双下肢36例,左下肢36例,右下肢27例,全部病例均采用下肢动脉超选择性动脉造影+球囊 扩张术,其中85例根据造影情况放置支架,53例留置溶栓导管,术后均恢复良 好【1】。 2适应症 出现间歇性跛行并经动脉造影证实有下肢动脉严重狭窄时则需手术治疗。当 伴有严重静息痛或足趾坏疽时,更需手术治疗。 3禁忌症 动脉硬化是全身性疾病,如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动脉轻度狭窄,则可暂不手术。近期有重要器官严重病变者,如心绞痛、脑血管意外,肝肾功能衰竭等,不 宜施行手术治疗。 4术前准备 术侧肢体备皮,做碘过敏试验,术前12h禁食水,以免术中发生误吸,术晨 穿刺静脉留置针。术前遵医嘱给予镇静止疼药物。 5手术方法 本组均采用局麻方式病人取平卧位消毒后根据病情选择患肢或对侧股动脉局 部穿刺成功后行选择性造影。了解血管狭窄情况,狭窄严重部位用导丝引入球囊,给于局部扩张,必要时行支架植入,留置溶栓导管。术毕用无菌敷料覆盖,弹力 绷带加压包扎【2】。 6治疗 (1)术后泵人肝素钠或应用低分子量肝素钠抗凝治疗。股动脉置管者由置管处 微量泵泵入溶栓抗凝药物,必要时加用罂粟碱微量泵泵入。(2)常规给予抗生素控 制感染并给予扩张血管、改善循环、祛聚药物应用。 7护理 7.1术前护理 7.1.1心理护理。由于肢端疼痛和坏死使病人产生痛苦和抑郁心理,医护人员 应关心体贴病人,讲解疾病有关知识,使其情绪稳定,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7.1.2患肢护理。主要原则是改善下肢血液循环,注意患肢保暖,避免用热水袋,电热毯或热水给患者直接加温,以免加重组织缺氧,取合适体位,病人睡觉 或休息时应取头高脚低位,以减轻由于患肢缺血引起的疼痛,避免患肢受压,保 持足部清洁干燥,每天用温水洗脚,告诉病人勿用足趾试温度以免烫伤,皮肤瘙 痒时可涂擦止痒药膏,避免用手抓,以免抓伤和继发感染,如有皮肤溃疡或坏死 加强换药,遵医嘱应用抗感染药物【3】。 7.1.3疼痛护理。护士做好患者疼痛部位、疼痛性质及持续时间的评估,早期

动脉闭塞性疾病

动脉闭塞性疾病 1、急性动脉栓塞 1)病因: 心血管因素:栓子70%来自心脏;AF附壁血栓最常见;;心脏瓣膜病、AMI/室壁瘤附壁血栓、SBE菌栓、扩张型心肌病、心房粘液瘤、AS 、动脉壁炎症、创伤。 医源性因素:心脏瓣膜置换术(MV);主动脉瘤切除术;血管腔内治疗。 其他:骨折/抽脂=〉动脉栓塞;分娩=〉羊水栓塞;癌栓(肺、肝、肾癌);腔内治疗=〉空气栓塞。 2)病理: 绝大多数栓子停留在动脉开口/分叉处;下肢>上肢,下肢股总>髂总>腹主>掴动脉分叉;上肢肱>腋>锁骨下; 栓塞后远端动脉痉挛(因为5- HT,组胺),血栓形成加重缺血症状; 坏死顺序:神经→肌肉(产生肌红蛋白尿、氮质血症→ARF、高钾血症、代酸、休克)→肢体(平均坏死时间6h,出现尸斑);栓塞部位离心脏愈远,靠终末动脉愈近,愈易坏死。 3)6P特征表现(白冷痛麻瘫无脉): 疼痛Pain:剧烈,活动加重;继发血栓延伸,疼痛平面扩展,神经坏死后疼痛减轻

麻木Parasthesia、运动障碍Paralysis:由近→远端,感觉过敏→减退→丧失(手袜套);肌无力,手足下垂,运动功能丧失提示不 可逆坏死; 苍白Pallor、厥冷Poikiotheomic:皮肤蜡样苍白、厥冷(平面比栓塞平面低); 搏动消失Pulselessness:可大致推断栓塞部位;肠系膜上动脉栓赛→较窄性肠梗阻。 4)诊断: 病史:存在危险因子且有6P特征者;注意皮温变化比栓塞平面低一掌/关节宽,皮色/运动/感觉障碍平面低1~2个关节平面;注意急性栓塞的致命性。 影像学:首选多普勒超声;CTA;DSA。 鉴别: 急性动脉血栓形成,在AS基础上形成,与6P症状相似,不如栓塞急骤;造影可显示动脉壁病变,与栓塞时光滑之动脉区别。 ADA:有其他ADA表现;有高血压、Marfan病史;由CTA/MRA确诊。 股青肿:6P症状;但存在肢体肿胀、浅静脉曲张;12~24h后症状改善。 其他:外压病变、外伤、掴动脉窘迫综合征。 5)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路径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ICD-10-170.20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症状:间歇跛行、静息痛、溃疡/坏疽等。 2.体征:下肢皮温低,皮肤苍白,脉搏减弱、溃疡、坏疽等。 3.ABI、血管超声、CTA、MRA或DSA等检查明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手术方式:股腘动脉(膝上)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2-5天。 1.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血型、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胸片、心电图、心脏彩超、ABI、血管超声、CTA 或DSA。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颈动脉彩超和肺功能检查。 (七)选择用药。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

2、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聚集、降脂、扩张血管等。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4天。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硬膜外蛛网膜下腔联合阻滞麻醉或腰麻、神经组织麻醉。 2.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术后镇痛用药、术中应用抗生素等。 3.输血:视术中情况而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7-14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凝血指标、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等,出院前复查下肢动脉CTA。 2.术后用药:根据卫生部38号文建议选用抗生素。 (十)出院标准。 1.患者体温正常,切口无感染迹象,肢体活动正常。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严重基础疾病可能对手术造成影响者,术前准备时间会延长。 2.术后出现伤口感染、心肺脑、肝肾功能不全及下肢动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在肢体局部表现,是全身性动脉内膜及其中层呈退行性、增生性改变,使血管壁变硬、缩小、失去弹性,从而继发血栓形成,致使远端血流量进行性减少或中断。以45岁以上男性多见,男女之比8:1,四肢动脉均可发病,但以下肢多见,常侵犯股浅动脉,其次是腹主动脉下1/3处,包括腹主动脉分叉处和髂总动脉及动脉近端。远侧端血管受累以胫前动脉受累较胫后动脉为多。故下肢发病率高于上肢,且病情较重。近10多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该病的发病也随之逐年增多,已成为常见的四肢血管疾病之一。 本病属于中医“血痹”、“脉痹”、“脱疽”范畴。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其临床特点以肢体发冷麻木、疼痛、间歇跛行、足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或趾(指)紫绀、溃疡或坏疽等为主症,常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动脉硬化、糖尿病等。其病因病机为寒邪阻滞脉络,气血淤滞,脉络不畅所致。 病因和发病机制 目前对本病的发病原因还不明了,可能是综合因素导致发病。 1、类代谢紊乱:应用高胆固醇和动物脂肪饮食给家兔等动物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结果与人类相似,提出了脂类代谢与本病有关的看法,高脂血症如何侵犯血管壁?经血管紧张素和其他血管收缩剂实验表明:可能是通过血管收缩剂增加细胞收缩和细胞松解,使细胞裂隙加大,有利脂类进入。在人类高脂血症者有多少人发生了动脉粥样硬化还不清楚,但糖尿病者可见经常发生动脉硬化,而且起病较早。同时高脂血症者未必都会患动脉粥样硬化症,这在近年的研究已得到证实,可能与高密度脂蛋白含量高,比例未见失调,或与载脂蛋白比例失调等有关。 2.血栓生成说:有人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斑系血凝块之误,并无脂质潴留在血管壁,但此说虽难以证实,然而,可看到血栓形成,纤维蛋白堆积和纤维蛋白的溶解,在本病的发病中是起一定作用的。 3.动脉壁血供改变:正常的动脉血管营养来源有:①血管滋养管分支穿过外膜,但不进入内膜;②血管腔内营养物质直接供应内膜。当动脉一旦出现病变,则毛细血管形成并穿进内膜,与血管滋养管分支吻合,伸到血管腔内,若压力改变或支撑组织坏死,这些血管即破裂,引起内膜下小出血,其结果引起脂肪变性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4.动脉壁异常负载:高血压病人的动脉粥样硬化,其发生率比正常人高2~3倍,且血压的高、低与动脉硬化及组织学改变的程度成正比,高压血流对动脉壁产生张力性机械性损伤,促使局部血栓形成,脂肪变性沉积物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5.遗传因素:如同一家族或同胞兄弟本病发生率较其他人高。应引起重视。 6.感染:近年来,感染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作用,引起了诸多学者的重视。感染可以引起血管壁细胞功能改变,血管通透性改变,以及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血管壁,激活补体进一步损伤血管内膜,都可促使血栓形成。另外感染影响脂质代谢也可促使动脉硬化。7.其他:肥胖、糖尿病、维生素缺乏、微量元素平衡失调等因素,都与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的关系。 二、病理变化 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在肢体动脉的局部表现,是动脉硬化的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1.内膜和内膜下改变:在血管壁最有意义的改变是在内膜下组织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过量的纤维物质(特别是无血管的胶原纤维)沉积,并因此使内膜结构增厚。动脉粥样硬块呈黄色肿块,突入管腔。组织学所见为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泡沫细胞增生和大量脂质浸润,后期可见钙质沉积,内膜这样改变有利于血栓生成,几经反复使管腔发生阻塞和出血。2.中层改变:内膜发生病变的同时,中层变性改变。包括肌纤维萎缩和坏死,代之为胶原

2015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

2015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 作者:转自介入家园微信号来源:中华医学杂志2015年6月23日第95卷第24期日期:2015-09-16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成员及主要参加讨论专家(按姓氏笔画顺序):戈 小虎、王玉琦、王兵、王深明、王劲松、王豪夫、包俊敏、毕伟、刘昌伟、刘长健、刘冰、刘鹏、李晓强、李震、李毅清、李鸣、吕雄、庄百溪、陈忠、谷涌泉、陆清声、陆信武、时德、汪忠镐、吴丹明、吴庆华、吴向未、辛世杰、肖占祥、余波、张小明、张福先、张鸿坤、张岚、张桕根、张纪蔚、金星、金辉、金志宏、周为民、郭伟、郭平凡、郭曙光、郝斌、胡关键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成员及主要参加讨论专家(按姓氏笔画顺序):戈小虎、王玉琦、王兵、王深明、王劲松、王豪夫、包俊敏、毕伟、刘昌伟、刘长健、刘冰、刘鹏、李晓强、李震、李毅清、李鸣、吕雄、庄百溪、陈忠、谷涌泉、陆清声、陆信武、时德、汪忠镐、吴丹明、吴庆华、吴向未、辛世杰、肖占祥、余波、张小明、张福先、张鸿坤、张岚、张桕根、张纪蔚、金星、金辉、金志宏、周为民、郭伟、郭平凡、郭曙光、郝斌、胡何节、姜维良、姚陈、赵纪春、赵捃、赵志靑、袁时芳、常光其、符伟国、章希炜、董同祥、蒋米尔、景在平、覃晓、舒畅、翟水亭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

一、概述 (一)指南制定得方法 本指南就是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组织,在2011年卫生部颁布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标准(WS 339-2011 )及2009年学组编写得外周动脉疾病诊治标准(征求稿)基础上,参考2011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与2011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ACCF/AHA)发布得相关指南,结合中国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得临床诊治特点修改而制定。 (二)定义 1、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指由于动脉硬化造成得下肢供血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病变肢体血液供应不足,引起下肢间歇性行、皮温降低、疼痛、乃至发生溃疡或坏死等临床表现得慢性进展性疾病,常为全身性动脉硬化血管病变在下肢动脉得表现。 2、间歇性跛行:下肢ASO得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就是一种由运动诱发得症状,指下肢运动后产生得疲乏、疼痛或痉挛,常发生在小腿后方,导致行走受限,短时间休息后(常少于10min)疼痛与不适感可以缓解,再次运动后又出现。跛行距离可以提示缺血得程度。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一、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因、病理 1、高脂血症 2、高血压 3、吸烟 4、年龄与性别 5、糖尿病 6、遗传因素 7、其它因素 发病机理 1、脂源性学说 2、损伤反应学说 3、致突变学说 4、受体缺失学说 5、炎症和免疫学说 6、血流动力学说 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表现和分期 临床表现 1、初发症状 2、间歇性跛行 是本病典型的临床症状之一,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出现跛行的早晚各异。表现为活动之后出现血供不足,从而产生肌肉疼痛、痉挛或疲乏无力。必须停止活动或行走、休息1~5分钟后才能缓解,再继续行走相同的距离又出现疼痛。从开始行走到出现疼痛的时间称为跛行时间,其行程称跛行距离。间歇性跛行的距离一般为300米左右,行走的速度相同则跛行的距离也相同。 3、静息痛 病变晚期在休息状态下也发生疼痛,最初在足趾发生难以忍受的疼痛,其后

可发展至足底及踝部,疼痛分布的范围各异,一般在患肢末端,不是特殊的神经分布区。特别是夜间于病人平卧10~20分钟后发生,常通过下垂足部及行走缓解疼痛,再次平卧入睡时因流体力学关系且动脉压降低,缺血症状更为剧烈,严重影响病人睡眠和日常生活。 4、足趾溃疡或坏疽 晚期可出现足趾紫绀、皮肤发亮、趾甲变厚变形等。病变继续发展将产生局部肿胀或水泡,进而产生自发性溃疡或坏疽,轻微的外伤即可加重局部的破溃。溃疡、坏死一般发生于两趾之间、足趾尖及足趾受压部,向上可累及足部和小腿,但不超过膝关节。多发生干性坏疽,合并感染者可产生湿性坏疽及中毒症状。5、其他症状 分期: 表1 ASO的Fontaine分期 Ⅰ期有缺血但可以代偿常无症状 Ⅱ期运动负荷试验发生间歇性跛行 Ⅱa 对跛行症状可以代偿缓解 Ⅱb 不能很好的缓解 Ⅲ期缺血不能代偿且有静息痛 Ⅲa 限局性缺血而产生的坏疽 Ⅲb 代偿不良引起的较大的坏疽 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检查和诊断 1、一般检查 1.视诊 主要为皮肤的苍白、紫绀、皮肤的萎缩、脱毛等。 2.触诊 患侧的皮温低下为较特征性的体征之一。一旦触及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则不可轻易诊断为动脉硬化闭塞症。 3.Buerger’s syndrome: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护理常规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疾病护理常规 一、定义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累及下肢动脉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引起肢体缺血症状的慢性疾病,好发于某些大、中型动脉,如腹主动脉下段、髂动脉、股动脉和腘动脉等处,上肢动脉很少累及。病变动脉增厚、变硬、伴有粥样斑块和钙化,并可继发血栓形成,致使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肢体出现缺血症状。 二、临床表现 1、早期表现:患肢发凉、麻木、间歇性跛行 2、局部缺血期:以间歇性跛行为主,有发凉、麻木、胀痛、抗寒能力减退 3、营养障碍期:皮肤粗糙、寒毛脱落趾(指)甲增厚,脂肪垫萎缩,肌肉萎缩,间歇性跛行,静息痛 4、坏死期:除静息痛之外,发生肢体溃疡,坏疽 三、护理诊断/护理问题 1、焦虑与疾病久治不愈有关 2、疼痛与患肢缺血,组织坏死有关 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指端脱落、坏疽有关 4、潜在并发症出血、血栓形成 6、活动无耐力与患肢远端供血不足有关 四、观察要点 1、术前观察要点 (1)严密观察患肢皮肤的颜色、温度、动脉搏动、感觉以及患肢指端的血运情况 (2)观察疼痛的部位、时间、性质 (3)观察坏疽或溃疡的程度、面积以及有无渗出 (4)密切观察踝肱指数以判断下肢动脉的阻塞程度 2、术后观察要点 (1)观察切口是否渗血,敷料是否清洁干燥,有无感染。 (2)观察腹股沟及耻骨上区是否肿胀、淤斑、疼痛、发热。

(3)严密观察患肢血管再通情况:患肢远端的皮肤温度、色泽、感觉和足背动脉搏动强度以判断血管通畅度。 (4)注意观察凝血机制。 (五)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由于肢端疼痛和坏死使病人产生痛苦和抑郁心理,医护人员应关心体贴病人,讲解疾病有关知识,改变病人认知,使其情绪稳定,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2)患肢护理:主要原则是改善下肢血液循环。注意肢体保暖,勿使肢体暴露于寒冷环境中,以免血管收缩。保暖可促进血管扩张,但应避免用热水袋或热水给患肢直接加温,因热疗使组织需氧量增加,将加重肢体病变程度。取合适体位,病人睡觉或休息时取头高脚低位,使血液容易灌流至下肢。 (3)皮肤护理:保持足部清洁干燥,每天用温水洗脚,告诉病人先用手试水温,勿用足趾试水温,以免烫伤。皮肤瘙痒时,可涂拭止痒药膏,但应避免用手抓痒,以免造成开放性伤口和继发感染。如有皮肤溃疡或坏死,保持溃疡部位的清洁、避免受压及刺激;加强创面换药,可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湿敷,并遵医嘱应用抗感染药物;ASO患者多为老年人,因患肢疼痛,患者大多采取被迫体位,骶尾部皮肤极易发生压疮,应加强皮肤护理,必要时应用气垫床。 (4)疼痛护理:早期轻症病人可用血管扩张剂、中医中药治疗等。对疼痛剧烈的中、晚期病人常需使用麻醉性镇痛药。若疼痛难以缓解,可用连续硬膜外阻滞方法止痛。 (5)术前准备:指导病人戒烟,备皮、检查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并标记。 2、术后护理措施 (1)执行局麻后护理常规。 (2)体位取平卧位,术肢肢体制动24小时,动脉血管重建术后应卧床制动2周。自体血管移植者若愈合较好,卧床制动时间可适当缩短。 (3)病情观察 ①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合并其它重要脏器疾病的患者,糖尿病病人还应监测血糖的变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