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文明的起源与特质——次生与杂交的西方文明

西方文明的起源与特质——次生与杂交的西方文明

西方文明的起源与特质——次生与杂交的西方文明
西方文明的起源与特质——次生与杂交的西方文明

西方文明的起源与特质——次生与杂交的西方文明

作者:汪国风来源:中国经济史论坛

骑马民族的反复冲击

从人种和语言上划分,最原始的游牧民族主要有三大支:印欧语系的高加索人、阿尔泰语系的蒙古利亚人和闪含语系的闪米特人。游牧民族形成以后,便主要生存于广袤的欧亚内大陆和西南亚的干旱地区。他们以?落?(二三户为一落)的方式,散布在茫茫的大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漂泊不定,全部财产可以随身带走的简朴生活,而且还必须按季节在冬季和夏季的牧场之间不断地游动,游牧距离常在1000公里以上。只有在冬季或发生天灾人祸之时,才聚成?部?,?部?的大小不一,少则数十数百户,多则成千上万户。由此也就形成了与有根的农耕文化截然不同的轻土重财、游荡成性、四海为家、随遇而安等的无根特质。

由于放牧主要靠个人的能力与智慧,独自面对大自然的肆虐,鹰、狼一类食肉猛兽的袭击或邻人的劫掠,便锻炼出他们强壮的体魄,彪悍的性格和天马行空、独立不羁的英雄精神。加之他们又是以肉食为主,与一切食肉猛兽或猛禽一样,天性就比植食民族嗜血、嗜斗、嗜杀(他们的图腾往往也正是鹰、鹫、狼、熊……等猛兽或猛禽),便更是视弱肉强食为天经地义,唯英雄强权之马首是瞻,认定凭自己的力量获得的东西便都是个人私有

财产,完全可以凭自己的意愿任意处臵,从而形成游牧文化的又一特质──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强权思想,以及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个体私有观念和相应的个体私有制度。

在农耕社会通过一系列兼并战争形成国家、乃至多民族国家的上千年间,分散的、与世隔绝的游牧民族,却始终处于没有文字和历史、没有什么年代变化和地域差别的单一同质状态。直到他们终于面对农耕文明积累起来的丰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时,才痛感自己的寒酸与落伍。加之周期性旱灾的胁迫,便使他们如影随形一般地与农耕文明形成了不解之缘。大约从公元前三千纪中叶,由于发生了世界性超大规模旱灾,便进一步致使游牧民族化为江上波夫所谓的?骑马民族?,开始进行以农耕社会为目标的大迁徙和大掠夺。

游牧民族所发动的掠夺战争,从时间上说要比农耕社会的兼并战争要晚。就其性质而言,则是一种集贸易、掠夺和殖民三位于一体的、基于天时和力量对比的随机性外拓型战争。具体地说,就是:在风调雨顺或农耕社会相对强盛之时,他们大抵安于相互间的和平共处与?双边贸易?,至多进行一些随机的局部性骚扰;一旦发生天灾人祸或农耕社会相对衰败之时,他们便会毫不犹豫地扑向农耕社会,能殖民便殖民,不能殖民便掠夺,而且只要存在可掠夺和殖民的可能,他们就会不断地进行掠夺和殖民。

既然战争的主旨在于掠夺和殖民,他们便如蝗群般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因而胜负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往往不是将帅的谋略,而是勇士们的彪悍、勇敢、机敏和相互间的默契配合。为了造就这样的勇士和调动他们的战斗积极性,军事集团的首领们又实行以敌人的首级论功行赏、战利品归个人所有、把战死者尸体运回便可尽得死者的财产,以及偷一罚十、一夫多妻和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剩余等一系列鼓励强权的政策,进一步将他们塑造成以?男人的天堂在马背上和女人的胸脯上?一类格言为人生观,拿杀人放火当家常便饭,视马革裹尸为寿终正寝的亡命徒。

由这样的亡命徒构成的、建立在个体私有制基础之上的军事集团,很难形成农耕社会那种精神和伦理的权威,为了使纯粹是为了掠夺的战争?成为经常的职业?和?民族生活的正常职能?,就必然实行军事民主制,即平时,统治集团的首领必需定期召集氏族长会议,举行国家庆典或商讨国事;战时,则必须发扬军事民主,而不能独断专行。建立国家之后,君主也需接受贵族会议和公民会议的制约与监督而很难实行独裁。尽管骑马民族所实行的?民主?制度,主要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为统治阶级服务?民主?,但毕竟开了人类社会民主制度之先河。

面对各方面的条件皆优于他们的农耕社会,他们实行全民皆兵的战略,刻意推崇尚武精神,连少女儿童也都个个骁勇善战,如萨尔马特(Sarmatians)人,甚至形成妇女需杀死数名敌人后

才能婚配的习俗。而半是蒙古血统,半是欧洲血统的斯基泰(Scythia)人则在女儿初生时,母亲即用铜烙铁烙其右乳,为了发育时,滋生右乳之经血,即可集中于右肩及右臂,以便挽弓射箭。他们的男子,生活即战斗,战斗即生活。对俘虏的敌人,鲜血就是饮料,人头就是酒杯。凡其行经之处,遇人即杀,遇物即毁。[[i]](上,P344注、P343)而匈奴人一经激怒,他们就奋起作战,排成楔形队形,发出各种狂叫声,投入战斗;他们敏捷灵活,有意分散成不规则队形,兵锋所至,杀戮骇人。他们没有固定住处,没有家,没有法律,没有稳定的生计;他们乘坐着大篷车,像难民一样四处流浪。他们没有人能说出自己的起源,因为母亲怀他在一处,生他在遥远的另一处,抚育他又在更远的一处。[[ii]](上,P316)在这种?全民皆兵?的基础上,又以军事贵族为核心,联合各个游牧部族,组成精悍的军事集团,依靠战马的优势,采取快速机动的运动战,来对付貌似强大却外强中干,并且由于根的羁绊而注定处于被动挨打地位的农耕国家。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扮演了?食腐兽?的角色,与此同时,他们又有如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导致人类社会长达数千年的激烈?化学反应?──大迁徙、大动乱、大分裂、大融合、大破坏、大飞跃,从而大大加速了历史的进程,自己却往往像雨水渗入土地般消失得无影无踪,只能从某些残存的语汇、文物、习俗、传说……中,依稀窥见他们往昔的风貌。

游牧民族的大迁徙主要有三个源头:一是分布于西南西伯利亚、哈萨克和南乌拉尔地区的印欧人,二是西南亚阿拉伯半岛的北支闪米特人,三是分布于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的匈奴人、突厥人和蒙古人。大约自公元前三千纪初叶以降的三十多个世纪中,这三个源头,便有如三个活火山口,先后一批又一批地向农耕世界?喷发?游牧民族部落的?熔岩?,掀起三次历时长久的大规模迁徙和冲击浪潮,往往前辈燃起的战火硝烟尚未飘散,后辈的烽火又接踵而至。上一代的入侵者刚刚融入农耕文明,便又成为下一代入侵者的掠夺对象,或在下一代入侵者的裹胁下,死灰复燃地重新化为骑马民族踏上新的征途。甚至,老一代骑马民族建立起来的帝国,又成为新一代骑马民族觊觎和冲击的目标。

第一次大迁徙主要是印欧人和闪米特人。大约从公元前三千纪初开始,阿拉伯半岛上的闪米特人便如涨潮时的海浪一般,一波接一波地对埃及和苏美尔这两个农耕文明社会进行劫掠和入侵,并在两河流域先后建立了苏美尔〃阿卡德、古巴比伦、亚速、新巴比伦、腓尼基、巴勒斯坦……等一系列国家和王朝。大抵与闪米特人同时,欧亚内大陆西南部的印欧人,也先后朝三个方向迁徙;东至印度河流域和中国的西北边境;西至多瑙河流域、巴尔干半岛、希腊半岛、亚平宁半岛,直至大西洋边;南至伊朗高原、两河流域和小亚西亚。南下的印欧人,与从西南亚北上埃及、西亚和两河流域的闪米特人,又形成南北夹击、犬牙交错的局面。印欧人在其迁徙过程中,不断与当地人融合,先后建立了印度吠

陀文明、安息帝国、赫梯王国、依兰和米底王国、波斯帝国、迈锡尼文明、古希腊文明、罗马帝国……从而造成长达十几个世纪的大动荡、大战乱和大融合、大发展。

第二次大迁徙主要是阿尔泰语系的匈奴人、突厥人、鲜卑人和拓拔诸部落,他们从公元前三世纪开始,以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为源头,主要对中国的农耕社会进行冲击。后来由于匈奴人和突厥人的西进,又引起前后持续两个多世纪的欧亚民族的大迁徙。

第三次主要是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蒙古人,他们以蒙古高原为源头,从1219年秋开始,由东向西横扫欧亚大陆,在半个世纪左右的时间内,建立了了空前辽阔、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

他们所建立的国家,便常常有如沙上建塔——虽然好似夏日的狂风暴雨般地所向披靡,以令人眩目的速度,建立起一个又一个跨民族、跨文化,乃至跨洲际的大帝国,却往往又有如夏日溶冰般的稍纵即逝。正如英国著名作家赫〃乔〃韦尔斯所概括的:?定居、游牧民的征服、同化、新的征服、再同化,这种更替现象,是这段历史的特征。?[[iii]](P173)

其历史功过,见仁见智。

--------------------------------------------------------------------------------

参考文献:

[[i]][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东方的遗产[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

[[ii]][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iii]][英]赫〃乔〃韦尔斯.世界史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次生与杂交的欧洲海上骑马民族

农耕文明主要起源于亚洲北纬30°线附近的大河流域。源于北非尼罗河和西亚两河的农耕文明,早在公元前四千年之前,便从中东沿三条路线逐渐传播到欧洲,一条是朝北,经过土耳其到乌克兰平原,沿冰河时代的冰盖边缘所留下的黄土风化带,到波罗的海和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另一条向西,穿过直布罗陀海峡到巴尔干半岛,再沿着多瑙河流域穿过中欧,到法兰西东北和不列颠群岛;再一条也是向西,经地中海沿岸向西至比利牛斯半岛和大西洋沿岸。[2](P87)公元前三千纪初,上述地区已有农耕者

居住,他们在巨砾遍野的北欧冰碛层和多石的大西洋沿岸艰难地开荒种地,或在以多瑙河为中心的地区清除森林开拓耕地。由于自然条件和生产水平的局限,他们虽得以生存却难于发展。而地中海沿岸,特别是爱琴海沿岸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则相对要好得多,克里特岛又是其中的佼佼者。

克里特岛早在公元前4500~3000年就已有人居住,其居民可能主要来自小亚西亚和西亚。希腊神话中有这样的传说:生于克里特岛上的众神之神宙斯,变成一头美丽的公牛,劫持了腓尼基阿革诺耳国王的女儿欧罗巴,一同渡海回到克里特岛,生下三个孩子──米诺斯、萨尔贝顿和拉达曼斯,后来,米诺斯打败了他的两个兄弟,统一了克里特岛。如果我们可以将神话看成尚无文字之前、靠口头传说凝练而成的形象化历史,便可以推断:作为欧洲的历史源头的克里特人具有腓尼基人的血统或文化传统,所以欧洲才以亚洲腓尼基公主欧罗巴的名字命名。当然,神话传说毕竟不等于历史,只能算作一种旁证。但克里特文明是欧洲文明的真正源头,总是不争的事实。比埃及文明与苏美尔文明晚2000多年、并无论在血统或文化传统上皆与他们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米诺斯文明,属于次生文明,也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克里特文明主要从他们那里继承了什么呢?

克里特人与埃及隔海相望,无论在血统或文化上皆与埃及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所以,他们首选的继承自然是农业。又所以,

他们才以农业起家,并在公元前17世纪末到公元前16世纪初,便已建立欧洲最早的统一国家──米诺斯王国。然而克里特岛上的土地有限,没有埃及那样的农业长足发展条件,当人口发展到一定程度,生计便成问题,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必须通过这一文化脐带继续作出新的选择。

西亚的两河流域虽然有?西亚的谷仓?之称,但总的说来仍然缺乏农业长足发展的条件[1],却得天独厚地具有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因而,早在公元前2800年,苏美尔人就有了发达的手工业和以金银为交易媒介的商业,并且正是出于商业的需要,发明了人类最早的文字——苏美尔楔形文字。在游牧民族的冲击下,苏美尔人连同它们的文字都从来世舞台上消失了,但它们所开创的商品文化却与游牧文化融合为一,形成一种集贸易和掠夺为一体的商品经济文化模式,并成为所有缺乏农业长足发展条件而又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的民族或国家,命中注定的普遍发展模式。

公元前三千纪末,来自波斯湾的游牧的闪米特人的一支,在西亚各民族激烈的竞争中,来到地中海东岸地区,同化了当地的胡里人,于公元前21世纪初,建立起一批有发达手工业和商业的奴隶制城邦,成为腓尼基人。腓尼基人继承了西亚的商品经济文化传统,并将它发展到海上。他们善于经商和造船,海上贸易尤其独步地中海,并且常常商盗不分。他们的行为,往往因对象而

异:弱,则用抢;强,则用骗;不弱不强,才和你规规矩矩做生意。[1](上,P349)腓尼基人在小亚西亚、塞浦路斯、爱琴海诸岛,甚至黑海南岸建立商业据点,进行商业殖民活动,同时从事海盗活动,到处掳掠人口,贩卖奴隶,成为西亚诸民族中,集贸易、海盗和殖民于一体的典型?海上骑马民族?。

克里特人与腓尼基人隔海相望,与他们同样是在血统或文化上皆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因而,当农业发展到饱和状态之时,便理所当然地选择并继承了腓尼基人为代表的?海上游牧民族?的文化传统。

以公牛为标志的宙斯,则大抵是欧洲土著和农耕文化的的象征。欧洲土著很可能就是克罗马农人的后裔,他们的祖先由于冰期中得天独厚的狩猎条件,曾经发展成为主要靠狩猎为生的典型狩猎民族,并创造了极其灿烂的欧洲洞穴岩画和细石器文化。随着冰期的逐渐消退,得天独厚的狩猎条件也就逐渐消失——大批大中型哺乳动物灭绝了,其余的物种也随着冰川的退缩而到处流散。于是,一些坚持肉食习俗的族群便紧随其后,成为不断迁徙的游猎者;有的在欧亚内大陆逐渐演化为主要靠游牧为生的印欧语系的游牧民族,而一些不那么坚持肉食习俗的族群则可能留了下来,继续过着渔猎和采集的生活,后来又与逐渐进入欧洲的亚洲或非洲人种的族群相混合,成为最早发展欧洲农业的欧洲土著。这就意味着克里特人中的土著,还可能继承了克罗马农人的

血统与狩猎文化传统。于是,克罗马农人的狩猎传统和腓尼基人的?海上游牧民族?传统便又融合为一,推动克里特人别无选择地走上海上贸易、海外掠夺和殖民的发展道路。他们尽管是?后起之秀?,却凭借人类最早的强大海军,后来居上地成为爱琴海地区的海上霸主。在米诺斯王国鼎盛期,其海上掠夺和海外殖民活动超出爱琴海地区,到达西西里岛、叙利亚海岸和阿拉伯半岛,从而也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地成了爱琴海地区令人闻风丧胆、谈虎色变的?海上骑马民族?。

米诺斯王国所开创的贸易、掠夺、殖民三位一体的生存发展模式,不仅缓解了人口增长和农业资源匮乏的矛盾,而且还能快速地聚积大量的财富,使他们过上远远超过农业社会的骄奢淫逸生活,从而又形成所谓酒神精神的纵欲的文化传统。

--------------------------------------------------------------------------------

[1] 巴比伦所以成为传说中的伊甸园,西亚的谷仓,主要是靠河流的定期泛滥和庞大的人工灌溉系统,但,巴比伦除冬季之外,5至11月完全无雨,所以河流的泛滥不在夏季而在春天,一旦河流不泛滥或灌溉系统遭到破坏,沃土转眼就会变成不毛之地。参阅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东方的遗产》,上,P264。

继承和发扬海上骑马民族传统的地中海文明继米诺斯王国称霸爱琴海和地中海的是希腊半岛上创造了迈锡尼文化的亚该亚人,亚该亚人大抵是印欧游牧部落与当地土族融合而成的,因而具有游牧民族血统和文化传统。加之希腊半岛与克里特岛一样缺少农业的长足发展条件,却也与克里特岛一样,具有得天独厚的航海优势,因而他们便又理所当然地继承和发扬了克里特的?海上骑马民族?传统,在著名的王中之王阿迦门农的率领下,发动了一系列海上掠夺和殖民的战争,不但取代了米诺斯的地中海地区海上霸王的地位,而且积累了大量财富,被称为?多金的迈锡尼?。然而,也正是由于?多金?,便又遭到来自小亚西亚的野蛮游牧民族多利亚人的围攻和破坏,并终于在公元前12世纪灰飞烟灭,化为一堆废墟。

从荷马史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创造爱琴海文明的那些英雄们,个个都是集商人、强盗和殖民者于一身的开拓者。史诗《奥德赛》中写道,国王涅斯托客气地问忒勒玛科斯:?你是商人还是强盗??但绝无恶意,因为在当时,这两种职业都是极受人尊重的职业,而且没有什么区别。他们彪悍放荡、勇武好斗、争强好胜,酷爱冒险和自由,热衷美女和醇酒,崇拜英雄与强权, 视通奸乱伦为儿戏,以决斗厮杀作消遣,并以个人(而非家族或氏族成员)的身份,参加军事贵族发动的侵略战争,长期过着海上

征战与漂泊的生活,恣意挥霍掠夺来的财富。为了笼络这些贪婪成性,嗜血成癖,集勇士、商人、强盗、冒险家与亡命徒于一身的?英雄?们,?海上骑马民族?的首领与陆上骑马民族的贵族一样,不但也必须实行军事民主和议会民主,以及战利品归个人所有、仇杀无罪等一类的个人主义和个体私有制政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亦步亦趋地重蹈着他们的前辈们?沙上建塔?的覆辙,成为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二者何其相似乃尔!不同之处,无非是以战舰代替了战马和多了一条农业的根而已。

于是乎,迈锡尼文明化为废墟之后又过了四百多年,终于同化了的亚该亚人和多利亚人人的后裔,在同一块土地上重新崛起,创造了西方人引以为骄傲的古希腊文明。基于同样的原因,古希腊人不但一脉相承地成为新一代?海上骑马民族?,将爱琴海变成了雅典帝国的?内海?,而且进一步将海上贸易、掠夺和殖民活动,进一步扩大到整个地中海地区、黑海地区和大西洋地区。

公元前334年后,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帝统一希腊后,又将战火引向亚洲和北非的广大地区。经过数十年的战乱,终于在欧、亚、非三大洲建立了一批?希腊化国家?殖民地。

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同样属于印欧语系和具有游牧民族血统的古罗马文明,基于同样的原因,又亦步亦趋地化为?海上骑马民族?,使地中海成为罗马人的?内海?,并建立了横跨

欧亚非三洲的罗马大帝国。有趣的是,这个靠海上掠夺殖民而繁荣起来的欧洲暴发户,又理所当然地成为其远亲──新一代陆上骑马民族觊觎的对象,便又发生了公元376~568年,由于匈奴人西侵而推动的历时约两个世纪的?蛮族(日耳曼民族)?大迁徙,并最终导致西罗马帝国的覆灭。

接下去,便是具有游牧民族血统和游牧文化传统的北欧的维金人,同样迫于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缺乏的矛盾,从8世纪起,以一种吃水浅,速度块,灵活性强的船代替马匹,再次继承贸易、掠夺、殖民三位一体的传统发展模式,成为欧洲中世纪的?海上骑马民族?,这些海盗士兵和商人向东渡过波罗的海到达俄罗斯,创立了第一个领地国家,然后顺一些河流而下进入里海和黑海;向西越过大西洋殖民冰岛、格陵兰和北美洲;向南则伙同丹麦人袭击不列颠群岛、欧洲西海岸和地中海两岸,并与来自阿拉伯半岛的穆斯林骑马民族贝都因人和来自中亚的游牧部族马扎尔人,对东罗马帝国的加洛林王朝形成三面夹击,从而将西欧再次变成屠宰场,如瘟疫般地折腾了近三百年之久,最终彻底摧毁了查理曼大帝恢复罗马帝国、重建欧洲古典文明的梦想。

传统的中断与复兴

从公元500至1500年被称之为?欧洲中世纪?的一千年,是西欧基督教统治和封建主义扩张的一千年,?西欧封建主义出现

于10世纪,在11世纪扩张,在12世纪晚期和13世纪达到顶峰?[[i]](P194),由于农奴制取代奴隶制和生产力水平的巨大进步——铁器、马力、风力、水力的广泛使用,用于土壤改良的泥炭肥料和三田轮作制的实行,推动了农业的大发展和农业剩余产品的大飞跃,不但使欧洲的经济开始稳步增长,而且使许多仍处于游牧或半游牧状态的蛮族开始走向定居,以致欧洲人口在10~14世纪增加了50%。[2[ii]](第2章,第3节)然而,欧洲发展农业的条件毕竟有限,过剩的农业人口便又成为欧洲的普遍压力。与中国和印度文化的抑商传统不同,发展商品经济本来就是西方文化的主要传统。因此,过剩的农业人口理所当然地转向手工业和商业,从而形成商业在‘黑暗时代’长期衰落后的复兴,到了中世纪后期,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巨大发展,开始出现马克思所说的:?不是从过去历史中现成地继承下来的、而是由自由的农奴重新建立起来的?[[iii]](第3卷,P59)商业中心和新型城市。这些以商人和手工业行会为中心,以自由民为主要成员的新型城市,由于欧洲政治上的支离破碎,不但拥有日益增长的自治权和政治力量,而且还进一步联合起来,组成联盟,成为政治与经济统一体,最终成为与欧洲封建主和天主教会相鼎立的政治势力。这就势必加深和激化欧洲封建社会的内部矛盾,从而导致英法百年战争、德国霍亨斯陶芬王朝对于意大利的六次入侵……等一系列欧洲国家的内部混战,以及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人民起义,最终导致封建社会与天主教会的衰败。

与此同时,正是西欧文化传统中固有的商品经济的复兴,使西欧又重新向海上骑马民族的传统发展模式复归,从而导致了从1000年到1250年,由欧洲各国封建主、意大利商人和天主教会所发动的、历时二百年的十字军东征,不仅从伊斯兰教徒手中重新夺回了地中海的控制权,开辟了从地中海到英吉利海峡经常性的大西洋贸易航道,还将触角伸入波罗的海和地中海东部地区。 13世纪初,这些由封建主、天主教会和商人构成的新一代暴发户又成为他们的新一代远亲──蒙古骑马民族的冲击目标,从而引来一场近半个世纪的?黄祸?。正是这场?黄祸?,一方面加剧了欧洲封建社会与天主教会的衰败,另一方面则使人类历史上首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在幅员辽阔的帝国中联合起来,贸易和思想传播可以自由进行,也就在这时,来自文明发达的中国的所有技术发明传到文化落后的欧洲,其中最重要的两项就是指南针和火药。[[iv]](P129)

13世纪后,欧洲各国先后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基础上,终于找到了通过工业化发展资本主义来繁荣欧洲的道路。但欧洲的资源与市场毕竟有限,便终于再次激发出他们的?海上骑马民族?的本性,从新踏上了向海外扩张的征途。大约正是由于欧洲中世纪?黑暗时代?的这段农耕文化和封建文化的发展历史,有悖于欧洲固有的?海上骑马民族?文化传统,所以才被西方的史家视之为所谓的?中世纪黑暗?,从这个意义上说,脍炙人口的?文

艺复兴?,与其说是对于古希腊文化的复兴,莫如说是对于欧洲固有的?海上骑马民族?文化传统——三位一体的生存发展模式与酒神纵欲精神的复兴。

正是凭借指南针和火药的优势,欧洲的国家从葡萄牙西班牙开始,接下去是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先后化为海上骑马民族,完全取代陆上骑马民族的历史地位,成为世界动乱的新?火山口?。他们雇佣或鼓励形形色色的海盗、冒险家、亡命徒、刑事犯、传教士、商人、雇佣军……为他们开辟了通向非洲黑暗大陆、美洲、澳洲与东方的海洋通道,凭借强大的海军对全世界进行掠夺和殖民。1900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任命瓦德西为统帅,率领七千德国士兵参加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之前,曾在德国不来梅港对准备登船的德国远征军发表充满血腥味的演说: 不要宽恕,也不要捉俘虏。谁要是落入你们手中,谁就遭殃!像一千年前匈奴人在他们的国王阿提拉领导下声威远播,至今还在传说和童话中威风凛凛一样,德国人的声威也要靠你们在中国流传千年,使中国人永远不敢再对德国人侧目而视。[[v]](第2卷,P1010,?匈奴演说?条)

看!他们不仅混杂着印欧语系、闪含语系和阿尔泰语系骑马民族的血统,而且自觉地继承和发扬了骑马民族的文化传统,沿着米诺斯王国开创的?海上骑马民族?之路,将爱琴海文化发展

为海洋文化,使游牧民族在公元前三千纪末燃起的掠夺殖民战火,一直燃烧至今。至于其历史功过,只好见仁见智了。

--------------------------------------------------------------------------------

[[i]] [英]佩里〃安德森.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ii]]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iii]]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iv]] [美]艾萨克〃阿西莫夫,弗兰克〃怀特.诠释人类万年[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v]] 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

结论

以西欧为主体的西方文明,与欧亚干旱地区的游牧文化、以苏美尔为源头的商品文化以及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农业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是一种集原始狩猎文化、游牧文化、商品文化与农耕文化为一体的杂交文化和次生文明。?由于明显的地

理方面的原因,欧洲完全做不到自给自足?[5](P21),在环境资源匮乏和纵欲文化的双重压力下,他们只能别无选择地继承贸易、掠夺、殖民三位一体的传统生存发展模式,沿着米诺斯王国所开创的海上骑马民族之路,形成以海上扩张和海外殖民为主体的海洋文化。

这种能够缓解根本矛盾并迅速积累大量物质财富的生存发展模式,正如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马文〃哈里斯所指出的那样:?生殖压力导致了周期性的生产强化。这种生产强化又总是造成环境资源的枯竭,后者通常又会导致新的生产体制——而每一种生产制度的典型特征都是合法化的暴力、苦役、剥削和残忍?,?物质的进化过程正是普遍的战争、不平等和贫穷的根源?[[i]](序言,P3)。尽管是一种肉食动物式的、以吞噬其他动物为生的异养生存模式,更确切地说,则是一种饮酒止渴的恶性循环生存发展模式。但正如一个人无法选择他的个性一样,这种生存发展模式,也正是西方人无可选择的、应对西方特定地理历史环境挑战的文明史的必然产物。而且,也正如一个人的个性一旦形成便难以改变一样,西方文化特质一旦成为文化传统,也就成为一种难以遏制的惯性或集体无意识,所以,由欧洲殖民者所创立的美洲和大洋洲文明,依然继承和发扬着这一文化传统,他们从克里特岛出发,不断地向外开拓、征服、殖民,不仅想成为地球的霸主,还要向宇宙进军,去征服其他星球的文明。欲罢不能。

西方文明概述

西方文明概述 一、概述: 西方文明是强调个人实现的物质文明,中国文明是和西方文明相异的,这是西方人的第一感觉。很多非西方的古老文明,如埃及、印度、波斯,和中国都是不一样的,他们都是从上古时代,就和西方文明糅合在一起。例如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国,但埃及并不是到近代才和西方发生关系。埃及和西方从上古就已经纠缠在一起,这是因为西方文明发源地是在地中海一带,埃及、非洲原来都和西方文明糅合在一起。 西方文明指的是西欧、北美的现代文化,包括西方世界中共同的标准、价值观、风俗等。与西方这个词相对应的是东正教、亚洲或者伊斯兰国家,或者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也曾被对应于前苏联共产主义国家。 西方文化的概念通常与西方世界传统定义相关联。根据此定义,西方文化是文学、科学、音乐以及哲学原理的合集,并且有别于其它主要文明。适用于受西欧移民或殖民影响强烈的国家,并不仅限于西欧。这些传统大都在被列入西方经典。西方文化被用于许多方面,不管实际使用正确与否,包括美国文化、唯物主义、工业主义、资本主义、商业主义、性的享乐主义、帝国主义、现代主义,乃至解说西方文明。 二、起源: 西方文化常被认为起源于古希腊、罗马帝国、天主教、基督新教,这些被统称为犹太教-基督教文化。然而西方文化也根源于日尔曼人、斯拉夫人以及凯尔特人的流行文化,这些文化是形成欧洲中世纪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重要的传统: 包括: 经院哲学、天主教、新教、人文主义、文艺复兴、启蒙时代、世俗化、科学方法 四、历史: 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攻陷希腊后,吸收了古希腊的科学、哲学、民主、建筑、文学以及艺术,并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发展。 在接下来的500年中,尽管罗马帝国拒绝古代雅典很前卫的民主理念,但却将希腊语、拉丁语随着罗马法传遍了欧洲。罗马文化融合了日耳曼、斯拉夫以及凯尔特文化,但随着罗马的衰落,希腊与罗马(Greco-Roman)的许多艺术、文学以及科学都消失或被取代了。 随着罗马基督教地位的提高,圣经成为西方文艺中的核心部分,几乎影响到了西

西方文明东方起源

西方文明东方起源 只有后来者,才急于寻找身份确证。根本上说,世界文明东西方的分化,首先是欧洲确证自身的需要造成的,也成为后来帝国主义的张本。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时期借助于伊斯兰威胁论,欧洲完成了“基督教世界”的自我构建。基督 教从此成为欧洲的一个精神支柱,它的发端就是为了针对异己的穆斯林进行普世福音的圣战,不可否认,日后同样针对东方的帝国主义扩张与此有着精神血脉上的嫡传关系。欧洲中心论者所阐扬的欧洲15世纪大发现时代,不过是夜郎自 大式的文明标榜。亚非之间的航海交流很早就开始,并不需待欧洲人发现。葡萄牙、西班牙、荷兰16世纪对东方 经济的主宰也是吹嘘,它们不过是慢慢混入了原有亚洲贸易体系当中而已。直到19世纪初期,东方并没有因为欧洲对 它同时期的专制堕落想象而沦落,而是仍然一直保持着对西方的绝对优势,中国明清时代的海军实力甚至远远大于整个欧洲的总和。作者着力说明的是,欧洲的崛起不是奇迹,而是东方文明的滋养积渐而成,但也不能否认近代欧洲自身的能动性,近代文明的承载者。欧洲启蒙运动的裂变性,在于一方面吸收了来自东方的思想资源,另一方面被精心构建成为一个否定东方的全新知识体系。正如中国所谓正朔承传的观念一样,欧洲历史及其文明史也被勾勒成一部《传灯

录》——希腊、罗马、基督教欧洲、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民主和工业革命,仿佛这就是欧洲精神、欧洲文明的衣钵正道,然而,所有后设的传承有序的谱系本身都透着可疑。“言必称希腊”的西方文明发展史,创造一个“永恒的西方”,虚构了历史上东西方的界限。然而,希腊本身就是出于近代欧洲中心论的构想,它的文化既非西方,政体亦非民主。文艺复兴,更是在东方尤其伊斯兰教影响下产生,欧洲抹杀了此前曾大量译介伊斯兰科学文艺著作的史实。启蒙运动,则更多直接和间接吸收借鉴了中国的思想资源,是真正据为已有的拿来主义。亚当·斯密所阐发的英国经济自发放任的原则,实际渊源则来自于中国道家治国“无为”的思想。工业革命和农业革命所依赖的大多数重要科技,全部都是经由全球化商路悄悄传到欧洲,甚至包括蒸汽机原理,都更早的出现在中国人的著作中。并不存在一个孤立的西方,欧洲的发展是被东方推动的,西方文明是后来者,它的真正起源在东方。然而,今天,西方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的代表,社会文化发展的“现代性”径直成为西化程度的代名词。西方最终取得了胜利,甚至悄悄掩盖了东方的历史。许多东方包括非洲曾经为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国家和种族,被后起的西方指认为“无历史的人”。欧洲文明凌驾于万国,自居优宠地位,根本都是欧洲的自大、残暴与贪婪。欧洲身份的塑造和变化,使欧洲的自我膨胀和帝国主义成为可能。作者尤其比较

西方文明史导论教学大纲

西方文明史导论教学大纲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全校通选课周学时 2 学分时间 任课教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朱孝远 课程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fc2820642.html,/pkujpk/course/xfwms 西方文明史导论是一门全校性的通选课,为2006年教育部评选的全国精品课程。旨在用中国人眼光来分析、透视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分专题讲授西方文明的特征、民族性格、国民性、思维方式、文化传统、优缺点,并从全球化角度探讨文明的整合问题。认为东西方文明的互相整合是世界文明发展的趋势。 教材:(1)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简介:这是北京大学马克垚教授主编、由北京大学世界史教师为主撰写的一部教材,任课教师朱孝远、颜海英为《世界文明史》(上册)的分册主编。 (2)教材:[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上、中、下卷。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 简介:在当代的西方历史研究上,社会文化史占着重要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它是整个历史研究的一个基础和一种发展。展开在我们面前的这部《西方社会史》,就是当代西方这方面研究中最杰出的代表作。这是一补介绍西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经典之作。本书以社会史为核心,从普通人的兴趣点出发,重现历史上普通人的生活。本书内容和图片资料极其丰富,所述自古至今,深受读者欢迎。 译文采用的原版是读书1987年的英文修订本,由美国伊利诺斯大学三位最为著名的历史学家约翰·P·麦凯、贝内特·D·希尔、约翰·巴克勒编撰而成,该书出版不久就成为众多美国大学相继采纳的通用教材。作者们把历史置入于时空发展的框架之中,表现出动态的历史经验、生命的模式以及智觉、情感、情绪等的复杂形式,通过“历史的理解”和“历史的叙述”来把人类的经验转化成为一个个直接、具体和生动的故事。这部作品并不一定立即告诉读者各种历史结论或历史因果,但却引导你进行历史思考。《西方社会史》对于历史结构的探讨是有独创性的,作者们亲身进行了许多有趣的观察,并且利用这些经验材料论证了自己的观点。他们的见解,特别是他们从文化根源和社会基础出发分析历史演化的因果,无疑为解释历史现象提供了一种客观主义的新视野,对后来的历史学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10.19 第4版) 讲课的内容 (时间安排/讲课重点/难点/知识点) 第一讲绪论(第一周) 讲课的重点:旨在说明什么是“西方”,什么是“文明”,什么是通选课的基本要求。 难点:(1)文明的概念如何理解 (2)文化与文明的关系如何把握

中西方文化起源比较

内蒙古财经大学 中西方文化起源比较 赵赫132062141 13级金融一班(原13级市场营销一班) 2014-12-12

中西方文化起源比较 赵赫 (内蒙古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摘要:来自于不同文化间的比较,尤其是本国和其他国家文化 之间的比较可以发现,文化的起源在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虽然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有很多共同之处,但它们在道德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礼仪、关系、个体精神等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当我们在制定决策时或者在跨文化交流的时候,应该时刻记得文化差异,这样才能使文化发展更加主动灵活。 关键词:比较,起源,文化 一、引言 从近代以来,中西文化就像两条互不相交的平行线,各自前进、各自发展,但是伴随着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迈开资本主义扩张的步伐,中西方文化开始有了拐点,文化的交融伴随着战争的枪炮声,伴随着侵略的文化同化手段,被迫进行交融。时至今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交通方式极大便捷,互联网领域急速拓宽等因素使得全球各地的信息传播极快,真正使世界各地连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且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然而,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源自于不同的文化系统,两种文化真正交融交流之前,它们就已各自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行为系统,一套独特的价值观念,

也许这种独特性预示着今后的文化交流暗伏着冲突。中西文化的这种相交汇流,并不意味着在融合两种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出了另一种新的文化,两种文化仍然保留着自己的鲜明个性,交而不融,汇而不合,或者,如果一定要说这是一种合流的话,这也是一种泾渭分明的合流。 二、大河文明与海洋文化 2.1中华文化的自然基础特点包括:幅员辽阔、腹地纵深,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580条),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79条),拥有完全自足的生存条件和雄厚的发展潜能,可以自我调节与更新,这些因素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延续与完整;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崇山峻岭。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世界 屋脊高原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占整个疆域的五分之一。塞外的荒漠、北部的草原、中西部沟壕纵深的黄土高原、广阔无边的东部平原、四面环山的大盆地、1.8万公里的海岸线、西高东低走势;温暖湿润的气候,东亚大气环流系统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复杂而多样的气候,几乎囊括世界上大多数的气候类型;半封闭的边缘地形,与西方世界相对隔绝,太平洋无法像地中海那样成为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中西方文化交往与沟通存在艰难,这既使中华文化保留了自成一体的延续性,但又造成了保守意识、盲目自尊的大国心态。 2.2西方文化的自然基础特点包括:独特的地理位置,西、南、北三面环海,东接亚洲,就像黑格尔的预言,“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的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底无限

专题四 古代西方文明的源头—古代希腊罗马文明

专题四古代西方文明的源头 ——古代希腊罗马文明 【考点导图】 一、古希腊民主政治 1.形成条件 (1)地理因素:以海洋为依托,多山、多岛、环海。 (2)经济因素: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相对发达。 (3)政治因素: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4)人文因素: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平等互利的观念、较高的公民素质。 2.确立过程 (1)梭伦改革: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起民主政治。 (3)伯利克里改革: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3.特点 (1)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2)实质:奴隶主贵族的民主。 4.历史评价 (1)意义: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基础。 (2)局限:仅“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直接民主泛滥,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重 要原因。 二、罗马法 1.演变历程 (1)起源阶段: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公元前5世纪中期,《十二铜表法》制定,成文法代替习惯法。

(2)发展阶段: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公元3世纪,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完善阶段:更加系统化和法典化。 公元6世纪查士丁尼完善了罗马法,形成了《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2.基本内容 (1)承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2)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历史影响 (1)罗马法是维护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 利益。 (2)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3)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影响广泛而深远。 (4)罗马法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罗马法的复兴密不可分。 三、奴隶制经济繁荣发达 1.古希腊的奴隶制经济达到了典型的发展阶段,商品经济发展较快,为古希腊辉煌文明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2.古罗马经济先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为基础,后随帝国对外征战,获得大量奴隶,出现奴隶经济发展繁荣的局面。 四、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 1.产生的背景 (1)公元前5世纪,雅典等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2)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3)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2.思想主张 (1)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人是万物的尺度——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2)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 (3)柏拉图:理念论和《理想国》——为理性主义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亚里士多德:创立逻辑学——把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 主题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时段特征 古代希腊罗马史(公元前8世纪~公元6世纪)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其文化对近现代西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希腊的民主制度、人文主义思想,古罗马的法律,犹如璀璨的明珠,为古代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政治上:古代雅典逐渐形成了城邦民主政治,在专制主义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古代罗马逐渐建立了系统的法律体系和完整的

西方文明史导论

此答案为作者手工收集,如有错误尽情谅解如需要其他答案请加群:271865091 支持作者QQ: 3023342901 一 1 【单选题】(5分) 以下哪部著作通过研究日本的国民性、服务于二战后美国对日政策,并成为将基础研究与决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的典范? A. 《菊与刀》 B. 《文明的冲突》正确A 查看答案解析 5分 2 【多选题】(5分) 以下描述哪些符合国民性及国民性研究的特点? A. 国民性包含了文化表象、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伦理、宗教传统等要素 B. 反映的是群体的、而非个别的认同和行为的方式 C. 通过国民性研究可以解剖一个国家的密码 D. 国民性研究是一种决策研究正确A,B,C,D 二 1 【单选题】(5分) 希腊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性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在哪一点? A. 公元前746年B.公元前776年C. 公元前465年正确B 2 【多选题】(5分) 下列哪些描述符合希腊文化的意境?A. 理想与美B. 直觉、诗语和精神的形象化C. 玄同忘我之境在理想和现实的交汇点产生正确A,B,C 3 【多选题】(5分) 希腊文化具有如下哪些特点?A. 来自民间的自发的民族文化;B. 心灵性,每一件艺术都是用心灵雕刻出的精品;C. 向善性;D. 唯美主义; E. 神秘性和悬念正确A,B,C,D,E 三 1 【多选题】(5分) 《荷马史诗》中的隐喻是指哪两部著作在内容和主旨上存在的反差之谜? A. 《伊利亚特》B. 《奥德赛》C. 《工作与时日》正确A,B 查看答案解析 5分 2 【单选题】(5分) 破解《荷马史诗》的隐喻的关键点在于? A. 从英雄主义转变到浪漫主义B. 从唯美主义到现实主义 C. 从浪漫主义到理性主义正确答案是:A 四 1 【多选题】(5分) 罗马文明之所以会取代希腊,在于其文化中的哪些特点? A. 浪漫 B. 理性 C. 现实 D. 世俗正确答案是:B,C,D 查看答案解析 2 【多选题】(5分) 古代西方文明是由以下哪些要素共同塑造而成的? A. 希腊文明 B. 罗马文明 C. 日耳曼文化 D. 基督教要素正确A,B,C,D 查看答案解析 5分 3 【单选题】(5分) “希腊传统”的特征是? A. 放大了的个人 B. 放大了的国家 C. 强调家的原则 D. 罗马的反文化正确A 查看答案解析 5分 4 【单选题】(5分) “罗马传统”的特征是? A. 放大了的个人 B. 放大了的国家

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

教学难点全面辩证地认识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实质;结合地图,把握古代罗马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课件下载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温故知新: 1.请说出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四大古代文明名称及其产生的大致时间。(埃及文明,公元前3500年;两 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00年;印度文明,公元前2500年;中国文明,公元前2070年。) 2.上述古代文明是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这些文明都处在哪两个纬度之间?古代文明为 什么多发生在大河流域?(大河流域。北纬20°~40°之间。原因大致有:第一,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第二,大河上游高山积雪的融化,导致河水的定期泛滥,泛滥的河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3.14页导入框“木马计”的传说与下列哪些人物有关?( b ) a.该亚 b.厄瑞斯忒 c.汉谟拉比 d.胡夫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木马计”就是第一课所学的希腊传说中,厄瑞斯忒的父亲阿伽门农远征特洛伊所使用的。这里提到的特洛伊战争,就是古代东西方之间的激烈碰撞。它反映了当时除了亚非大河流域的东方文明之外,欧洲的西方文明也已经诞生。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索西方文明之源。(安排学生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雅典城邦的繁荣 1.希腊的早期文明为什么被称作“爱琴文明”?(运用课件播放《古代希腊》地图,扼要介绍古代希腊的 地理位置,强调指出:亚非文明古国大多发源于大河流域,是大河文明,而古代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是一种海洋文明。) 2.古代希腊与今天的希腊国家一样吗?它的地理范围怎样?(学生结合地图回答:古希腊是一个地区而非 一个国家,其地理范围与今天希腊国家的版图不同,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的西部海岸。)

智慧树知到《西方文明史导论》见面课答案

见面课:文化兴国的欧洲经验 1、” 抒情的天才独能感觉到一个画景,象征世界从神秘的玄同忘我之境中产生。”这句经典的对于希腊艺术的评论是哪位哲学家所说 A.叔本华 B.尼采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正确答案:尼采 2、尼采超人哲学的原型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西塞罗 正确答案:苏格拉底 3、下列著作属于尼采的是 A.《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B.《悲剧的诞生》 C.《君主论》 D.《理想国》 正确答案:《悲剧的诞生》 4、下列作品属于柏拉图的是 A.《理想国》 B.《乌托邦》 C.《形而上学》

D.《政治学》 正确答案:《理想国》 5、《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长篇史诗统称为 A.《荷马史诗》 B.《罗马史诗》 C.《希腊罗马名人传》 D.《建城以来史》 正确答案:《荷马史诗》 见面课:文艺复兴艺术风格 1、下列作品中,属于达芬奇代表作的是 A.《蒙娜丽莎的微笑》 B.《大卫》 C.《西斯廷圣母》 D.《雅典学院》 正确答案:《蒙娜丽莎的微笑》 2、下列作品与艺术家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乔尔乔内《乌比诺的维纳斯》 B.拉斐尔《三圣贤》 C.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D.米开朗基罗《格尔尼卡》 正确答案: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3、文艺复兴艺术三杰是 A.达芬奇 B.拉斐尔

C.米开朗基罗 D.提香 正确答案:达芬奇; 拉斐尔; 米开朗基罗 4、国家软实力要素包括 A.政治价值的吸引力 B.文化价值的感召力 C.科技军事的震慑力 D.外交政策的正当性 正确答案:政治价值的吸引力; 文化价值的感召力; 外交政策的正当性 5、下列选项不属于优秀研究者的必备素养的是 A.广泛阅读,厚积薄发的功底 B.宽阔视野,跨学科研究意识 C.创新意识,敢于挑战权威 D.投机想法,十分强的功利心 正确答案:投机想法,十分强的功利心 见面课:欧洲中世纪文明的演化 1、布克哈特总结文艺复兴时代人身上的特征 A.人文主义 B.个人主义

2018年西方文明通论答案

文明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1 【单选题】18世纪是欧洲的启蒙时代,“文明”的概念正式形成,其概念包括()。C A、科学、民主、和谐 B、民主、民权、民生 C、科学、进步、理性主义、人道精神 D、科学、人道精神、唯物主义 2【多选题】18世纪,欧洲人界定文明的两个角度是()。AB A、通过与古代中世纪的文明写照 B、通过对比当时欧洲内外的文明 C、通过对奴隶制的界定来区分 D、原始社会之后就是文明社会 3【多选题】在当今社会,下列关于“文明”的说法正确的是()。ABCD A、文明是一种价值尺度 B、意味着人类进化发展的过程所达到的状态及发展趋势 C、是人类自身的发展改造自然和组织社会所取得的积极成果 D、标志着人类社会的人道和进步状态,与野蛮、黑暗和落后相对立 4【判断题】18世纪,史学家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蒙昧时期、野蛮时期和文明时期。()X 5【判断题】“文明”一词,与拉丁文“ci对is”市民(公民)直接相关。() 对 文明的要素——人性进步与人类能力提高 1

【单选题】按照时间顺序,人类经历过的时代依次是()D A、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电气时代-电子计算机时代-航天时代 B、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电气时代-计算机时代-电子计算机时代-航天时代 C、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计算机时代-电子计算机时代-航天时代 D、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计算机时代-电气时代-电子计算机时代-航天时代2 【单选题】最初,中国古典冶炼青铜器主要是用作()。D A、服装装饰 B、生产工具 C、生活用具 D、礼器 3【多选题】人类能力的提高的核心是什么()AC A、生产工具的改进 B、进入奴隶社会 C、科技水平的提高 D、使用工具 4【多选题】人类文明的核心标志,包括()。ACD A、金属的冶炼 B、书籍的出现 C、城市和国家的出现 D、文字的出现

东西方文明的发展

东西方文明的发展、碰撞与交融 ——从宏观角度理解、驾驭人教版《历史·必修1》 广州市东圃中学朱家鼎 内容提要:人教版《历史〃必修1》的九个专题讲述了古今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的演变及伴随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演变,核心就是国家或地方管理体制的创立和完善过程,而贯穿这一核心的是东西方文明的发展、碰撞和交融。根据这一理念,本文对九个专题作了简要的分析梳理,以祈帮助教师从宏观角度理解、整合、驾驭新教材,解决教学中的困惑,提高教学质量,并希望有一个新的思路深入对新教材的研究。 关键词:《历史〃必修1》东西方文明专题内容分析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依据新课标编写的新教材进入教学实际,广大教师对新教材教学的研究日趋广泛。多方面的探索,多思路的交织,有困难和困惑,又有开拓和创新。就人教版《历史·必修1》而言,当前许多的探索,主要着眼于对教材进行不同角度、不同线索或不同方式的整合,以求理顺教材中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 教师们的良苦用心,应当肯定。但新教材的编写体系是专题式的,与过去编年式的完全不同,所以教师更应该以宏观的角度,高屋建瓴地理解、把握教材的核心思想或前后贯通的线索,理解编写者的真实意图,才能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驾驭教材,活用教材,而不被教材所束缚。因为,新教材本身就给教师的创新探究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人教版《历史·必修1》,其九个专题是古今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的演变及伴随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它有助于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上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影响,并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同时正确地认识历史上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进程。但在对教材的整合过程中,许多教师感到无论如何整合,九个专题中的某些专题总是游离于外,难于整合,造成教学的困惑。 若教师能跳出“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这一教材的显性框框,从更高层次审视教材,则可发现:政治制度的演变、生产关系的调整,说到底是一种国家或地方的管理制度的变化,管理制度的不断趋于完善,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稳定。这是“必修1”的核心思想,而贯穿这一核心思想的,则是东西方文明的发展、碰撞和交融。东西方不同的文明,形成东西方不同的政治制度,并且各自都促进了自身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生产力发展的背景下,东西方不同的政治制度发生碰撞、冲突;在冲突中又互相吸取各自的长处,产生交融,使世界在不断走向一体化的情况下,出现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从这一角度感悟教材,我们在教学中就有了主心骨,有了方向,就能较好地解决新课标知识与能力集中、古今中外历史贯通、知识点规模有所扩大等教学的难题,从而轻松把握教材,明确指导学生,真正体会新课标的丰厚内涵。 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西方文明史导论 单元作业

西方文明史导论单元作业 第一单元 “在大学里面,最近的距离是智力,而最遥远的能力是能力”,这句话是我刚入学时候学校党委书记对我们所有新生讲的,大学里面不仅仅是要好好学习,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增强我们的精神力量,还要不断地去探索和创新,不断培养和锻炼我们各方面的能力,促进我们的全面发展。我们应用心理学专业,需要借助大学的平台把理论和基础扎实,再进一步锻炼和培养我们的能力,融入到社会和人群中去,实现自己的自我价值。 1、大学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人生学习的一个新的起点,它脱离我们中学的固定模板式学习,充分发挥我们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通过一系列传播媒介来丰富知识,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就我们应用心理学专业来说,在高中和初中是没有涉及的,在大学里我们才能接受系统全面的应用心理学教育,给我们一个更广大的学习和交往平台,让我们的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更上一层楼。 2、大学不仅仅要教学生某专业知识,让学生知道了解,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借助其他工具学习,如何坚持学习,让自主学习适应环境,培养学生哲学思辨能力,让学生更具有智慧,这也是大学需要给学生的。 3、大学作为一个学生进修的平台,不仅仅是技术培训为主,更应该强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让学生学会无论处在何种环境也能把握学习的机会,全心全意把学习做好,同时,还要发展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更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明确是非,不断纠正自己的思维,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4、大学也是培养和塑造学生人格的熔炉,时刻端正学生的思想,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强化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明确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第二单元 希腊的文化源远流长,其艺术品更是秀丽逼真,令人流连忘返。 1、希腊文化不同于官方文化,它来自于民间的一种自发的民族文化。 2、心灵性。希腊的艺术品都是用心灵雕刻出来的精品。 3、向善性。希腊人追求理性的善,追求真善美。 4、唯美主义。高于生活的美。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归纳:西方文明起源——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

古代西方文明起源——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 政治:古代雅典逐渐形成了城邦民主政治,在专制主义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 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成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古罗马系统的法律体系和完整的诉讼程序,对近现代法治国家的建立产生了深远影响。 经济:奴隶制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海外贸易、工商业高度发达,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灿烂的海洋文明。 思想文化:古代希腊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文主义思想,智者学派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是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源头;苏格拉底强调“美德即知识” ,柏拉图理性精神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线索一:古希腊民主政治 1. 民主政治形成条件: (1) 地理条件:多山靠海、港湾岛屿众多、平原狭小。 (2) 经济条件: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 (3) 政治条件: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使公民有较多的直接参与政治事务的机会。 (4) 思想条件: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平等互利的观念、较高的公民素质2.形成过程:

3.影响 (1) 积极性:①雅典民主制是古希腊文化繁荣的基础,使古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②雅典民主制的理论和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2) 局限性:①雅典民主仅限于成年男性公民。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无民主可言。②从运作方式上看,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 线索二、罗马法 1.形成条件: ①政治:罗马城(前754—前753)与罗马共和国 (前509)及罗马帝国 (前27) 的建立 ②经济:罗马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与繁荣③社会:平民的不断斗争,迫使统治者不断调整法律;罗马疆域的不断扩大④思想:古罗马“自然法”存在的思想与发展 ⑤主观:统治者重视。1.发展历程 (1) 习惯法: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贵族可以随意解释法律。 (2) 《十二铜表法》:公元前5 世纪中期颁布,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 (3) 万民法取代公民法: ①公民法仅适用于罗马公民,有其狭隘性。②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境内的一切自由民,使法律有了更大的适用范围。 (4)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时汇编而成,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2.基本内容

智慧树知到《西方文明史导论》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西方文明史导论》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以下哪部著作通过研究日本的国民性、服务于二战后美国对日政策,并成为将基础研究与决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的典范? A:《菊与刀》 B:《文明的冲突》 正确答案:《菊与刀》 2、以下描述哪些符合国民性及国民性研究的特点? A:国民性包含了文化表象、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伦理、宗教传统等要素 B:反映的是群体的、而非个别的认同和行为的方式 C:通过国民性研究可以解剖一个国家的密码 D:国民性研究是一种决策研究 正确答案:国民性包含了文化表象、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伦理、宗教传统等要素,反映的是群体的、而非个别的认同和行为的方式,通过国民性研究可以解剖一个国家的密码,国民性研究是一种决策研究 3、文明与下列哪些要素是对立的? A:野蛮 B:动物性 正确答案:野蛮 ,动物性 4、与中国文化相比,西方人更偏向于用下述哪种思维? A:归纳法 B:演绎法 正确答案:演绎法 5、文化兴国中的“文化”,对国家而言,指的是

A:国家的文化实力 B:单位和个人的创新能力 正确答案:国家的文化实力 第二章 1、希腊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性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在哪一点? A:公元前746年 B:公元前776年 C:公元前465年 正确答案:公元前776年 2、下列哪些描述符合希腊文化的意境? A:理想与美 B:直觉、诗语和精神的形象化 C:玄同忘我之境在理想和现实的交汇点产生 正确答案:理想与美,直觉、诗语和精神的形象化,玄同忘我之境在理想和现实的交汇点产生3、希腊文化具有如下哪些特点? A:来自民间的自发的民族文化; B:心灵性,每一件艺术都是用心灵雕刻出的精品; C:向善性; D:唯美主义; E:神秘性和悬念 正确答案:来自民间的自发的民族文化;,心灵性,每一件艺术都是用心灵雕刻出的精品;,向善性;,唯美主义;,神秘性和悬念

西方戏剧的起源

戏剧的起源 戏剧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文化成分有着紧密的联系。无论是欧洲的戏剧,还是东方某些国家的民族戏剧,起源都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性歌舞。 欧洲戏剧发端于古代希腊祭祀大典上的歌舞表演。古代希腊每年春冬两季都要举行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大典。在春季举行祭典时,有人化装成酒神的伴侣羊人萨提洛斯,众人载歌载舞,颂赞酒神的功绩,称为“酒神颂”。在冬季举行祭典时,人们化装成鸟兽,狂欢游行,称之为“狂欢队伍之歌”。到公元前6世纪末,阿里翁在表演酒神颂时,临时编唱诗句以回答歌队长的问题,主要内容是叙述酒神的事迹。泰斯庇斯则开始在酒神颂的歌舞中加进一个演员,由他轮流扮演几个人物,并与歌队长对话,这可以认为是最初的戏剧因素。古希腊悲剧的创始人埃斯库罗斯(公元前525~前456)把演员增至2人,逐渐减少了歌舞叙事的因素,增加了戏剧的因素,并使之在演出中居于主导地位。至此,戏剧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已经成型。在公元前6世纪,“狂欢队伍之歌”在希腊本部的墨加拉发展成滑稽戏,可以看作是原始的喜剧。公元前487年,雅典在祭祀大典上正式上演喜剧。当时的喜剧只有3个演员,歌队的作用亦不像在悲剧中那么重要,在希腊喜剧的发展过程中,歌队的作用也愈来愈小。 东方民族戏剧的历史比欧洲戏剧要短。印度戏剧起源于公元前1世纪以前,民间迎神赛会上的表演,被看作是民族戏剧的萌芽。到2世纪,印度已经出现了第一部戏剧理论著作《舞论》,标志着戏剧艺术已臻成熟。中国戏曲艺术的血缘,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歌舞、巫觋等多种成分。到周代宫廷的仪式性歌舞,已有模仿性的戏剧因素。作为戏曲中演员艺术的前身,则包括上古时期祈神降福的巫觋以及后来的优伶。到了唐代,古时的歌舞已发展成小型的歌舞戏,周秦以来的俳优表演已发展成参军戏。前者仍以歌舞为主,但已有对人物的摹拟及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后者则以对人物的摹拟和简单的情节为主,也掺和了歌舞的成分。一般认为,中国戏曲发展成完整的、独立的艺术样式,是12世纪宋代的永嘉杂剧,又称“南戏”。在日本,古代人借助面具装扮成天神或恶魔,祈求丰收和生殖后代,这种原始艺“能”可以看作是戏剧的胚胎。在12世纪前后形成的猿乐,加进了杂技、歌舞的成分,主要仍然是用于农村的祭祀活动。到中世纪后期创立了能乐与狂言,前者以歌舞取胜,后者则更注重对话与动作,但也都具有浓重的祭祀性。 歌舞与戏剧有血缘关系,但是,欧洲戏剧与东方的民族戏剧,在发展过程中,情况迥然不同。在欧洲戏剧(以古希腊戏剧为开端)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歌舞成分逐步减少,而戏剧性的因素却逐步增强并成为主导因素,最终发展成以外部形体动作和对话为基本手段的戏剧形式。而东方的民族戏剧,则多是在戏剧性成分逐步增强的过程中,大量的歌舞成分被保留下来,形成了歌舞抒情性与戏剧性相融合的艺术特点。后者可以中国戏曲艺术作为范例。东、西方戏剧的这种区别,构成人类戏剧文化的两大支脉。 把古代人祭祀性的仪式看作戏剧的起源,说明戏剧与原始宗教的关系十分密切。无论是原始社会人们对图腾的崇拜和对动物的摹拟,还是古希腊人装扮成羊人萨提洛斯并进行表演,以及日本人在寺院仪式上的表演,都包含着当众摹拟的成分,而这恰恰是构成戏剧的最重要因素。即使在现代戏剧和当代戏剧中,由演员当众(观众)摹拟(扮演)角色,仍然是戏剧艺术的基本特质。如果把戏剧演出看作一种仪式,它与祭祀性仪式的一致性还在于:演员与观众、观众与观众的三角反馈集体体验的形式。当然,祭祀性的仪式虽然与戏剧演出具有

2018智慧树西方文明史导论答案

。 2018智慧树西方文明史导论答案 第一章单元测试 1【单选题】(5分) 以下哪部著作通过研究日本的国民性、服务于二战后美国对日政策,并成为将基础研究与决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的典范 A.《菊与刀》 B.《文明的冲突》 2【多选题】(5分) { 以下描述哪些符合国民性及国民性研究的特点 A.国民性包含了文化表象、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伦理、宗教传统等要素 B.反映的是群体的、而非个别的认同和行为的方式 C.通过国民性研究可以解剖一个国家的密码 D.国民性研究是一种决策研究 3【多选题】(5分) 文明与下列哪些要素是对立的 ! A.野蛮 B.动物性 4【单选题】(5分) 与中国文化相比,西方人更偏向于用下述哪种思维 A.归纳法 B.演绎法 $ 5【单选题】(5分) 文化兴国中的“文化”,对国家而言,指的是 A.国家的文化实力 B.单位和个人的创新能力

第二章单元测试 1【单选题】(5分) 希腊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性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在哪一点 A.公元前746年 ~ B.公元前776年 C.公元前465年 2【多选题】(5分) 下列哪些描述符合希腊文化的意境 A理想与美 B.直觉、诗语和精神的形象化 C.玄同忘我之境在理想和现实的交汇点产生 ( 3【多选题】(5分) 希腊文化具有如下哪些特点 A.来自民间的自发的民族文化; B.心灵性,每一件艺术都是用心灵雕刻出的精品; C.向善性; D.唯美主义; E.神秘性和悬念 , 4【单选题】(5分) 希腊神话中,贞节的保护神是 A.雅典娜 B.赫拉 C.宙斯 5【多选题】(5分) ~ 《荷马史诗》内容包含了 A.《伊利亚特》 B.《奥德赛》 C.《工作与时日》 第三章单元测试 1【多选题】(5分) 《荷马史诗》中的隐喻是指哪两部著作在内容和主旨上存在的反差之谜A.《伊利亚特》

西方文明的起源与特质

2004年第1期 第7卷(总22期)西安联合大学学报Journal of Xi ’an United University Vol.7 No.1Feb.2004文章编号:10082777X (2004)0120038204 收稿日期:2003-06-08 作者简介:汪国风(1938—  ),男,江苏仪征人,天津画院一级画师。西方文明的起源与特质汪国风 (天津画院,天津300040)摘 要:长期以来,东西方的学者习惯于将古希腊文明视为西方文化的源头。其实,真正的源头应 是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文明。但它并非原生文明,而是在埃及农业文明与西亚商业文明的影响下发展 起来的次生文明。而西方文明则是一种在游牧文化骑马民族的反复冲击下,主要继承和发扬了游牧文 化集贸易、掠夺、殖民于一体的骑马民族传统,由原始狩猎文化、游牧文化、商品文化、农耕文化杂交而成 的海洋文明。 关键词:骑马民族;海上骑马民族;海洋文明 中图分类号:C951 文献标识码:A 11骑马民族的反复冲击 从人种和语言上划分,最原始的游牧民族主要有三大支:印欧语系的高加索人、阿尔泰语系的蒙古利亚人和闪含语 系的闪米特人。游牧民族形成以后,便主要生存于广袤的欧亚内大陆和西南亚的干旱地区。他们以“落” (二三户为一落)的方式,散布在茫茫的大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漂泊不定,全部财产可以随身带走的简朴生活,而且还必须按季节在冬季和夏季的牧场之间不断地游动,游牧距离常在1000公里以上。只有在冬季或发生天灾人祸之时,才聚成“部”,“部”的大小不一,少则数十数百户,多则成千上万户。由此也就形成了与有根的农耕文化截然不同的轻土重财、游荡成性、四海为家、随遇而安等的无根特质。 由于放牧主要靠个人的能力与智慧,独自面对大自然的肆虐,鹰、狼一类食肉猛兽的袭击或邻人的劫掠,便锻炼出他们强壮的体魄,彪悍的性格和天马行空、独立不羁的英雄精神,形成游牧文化的又一特质──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强权思想,以及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个体私有观念和相应的个体私有制度。 在农耕社会通过一系列兼并战争形成国家,而分散的、与世隔绝的游牧民族,却始终处于没有文字和历史、没有什么年代变化和地域差别的单一同质状态。直到他们终于面对农耕文明积累起来的丰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时,才痛感自己的寒酸与落伍。加之周期性旱灾的胁迫,便使他们如影随形一般地与农耕文明形成了不解之缘。大约从公元前三千纪中叶,由于发生了世界性超大规模旱灾,便进一步致使游牧民族化为江上波夫所谓的“骑马民族”,开始进行以农耕社会为目标的大迁徙和大掠夺。 游牧民族所发动的掠夺战争,从时间上说要比农耕社会的兼并战争要晚。就其性质而言,则是一种集贸易、掠夺和殖民三位于一体的、基于天时和力量对比的随机性外拓型战争。具体地说,就是:在风调雨顺或农耕社会相对强盛之时,他们大抵安于相互间的和平共处与“双边贸易”,至多进行一些随机的局部性骚扰;一旦发生天灾人祸或农耕社会相对衰败之时,他们便会毫不犹豫地扑向农耕社会,不断地进行掠夺和殖民。既然战争的主旨在于掠夺和殖民,他们便如蝗群般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因而胜负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往往不是将帅的谋略,而是勇士们的彪悍、勇敢、机敏和相互间的默契配合。为了造就这样的勇士和调动他们的战斗积极性,军事集团的首领们又实行以敌人的首级论功行赏、战利品归个人所有、把战死者尸体运回便可尽得死者的财产,以及偷一罚十、一夫多妻和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剩余等一系列鼓励强权的政策,进一步将他们塑造成以“男人的天堂在马背上和女人的胸脯上”一类格言为人生观,拿杀人放火当家常便饭,视马革裹尸为寿终正寝的亡命徒。 由这样的亡命徒构成的、建立在个体私有制基础之上的军事集团,很难形成农耕社会那种精神和伦理的权威。为了

2018智慧树西方文明史导论答案

2018智慧树西方文明史导论答案 第一章单元测试 1【单选题】(5分) 以下哪部著作通过研究日本的国民性、服务于二战后美国对日政策,并成为将基础研究与决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的典范? A.《菊与刀》 B.《文明的冲突》 2【多选题】(5分) 以下描述哪些符合国民性及国民性研究的特点? A.国民性包含了文化表象、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伦理、宗教传统等要素 B.反映的是群体的、而非个别的认同和行为的方式 C.通过国民性研究可以解剖一个国家的密码 D.国民性研究是一种决策研究 3【多选题】(5分) 文明与下列哪些要素是对立的? A.野蛮 B.动物性

4【单选题】(5分) 与中国文化相比,西方人更偏向于用下述哪种思维? A.归纳法 B.演绎法 5【单选题】(5分) 文化兴国中的“文化”,对国家而言,指的是 A.国家的文化实力 B.单位和个人的创新能力 第二章单元测试 1【单选题】(5分) 希腊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性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在哪一点? A.公元前746年 B.公元前776年 C.公元前465年 2【多选题】(5分) 下列哪些描述符合希腊文化的意境? A理想与美 B.直觉、诗语和精神的形象化 C.玄同忘我之境在理想和现实的交汇点产生

3【多选题】(5分) 希腊文化具有如下哪些特点? A.来自民间的自发的民族文化; B.心灵性,每一件艺术都是用心灵雕刻出的精品; C.向善性; D.唯美主义; E.神秘性和悬念 4【单选题】(5分) 希腊神话中,贞节的保护神是? A.雅典娜 B.赫拉 C.宙斯 5【多选题】(5分) 《荷马史诗》内容包含了? A.《伊利亚特》 B.《奥德赛》 C.《工作与时日》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摘要:从古代希腊到现今,几千年的历史,西方的人文精神随着古希腊的思想革命、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历史发展进程经历了产生、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 关键字:西方人文精神,起源与发展,古希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人文精神一词源自西方。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狭义上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社会思潮,其核心思想为: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三、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 广义上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它是西方哲学思想在两千多年探索一些不可解问题的过程中培育起来的一种精神。周国平教授曾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西方的人文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含义,但其

核心是与上述内容相一致的。需要注意的是,人文精神是不同与人文主义的意识形态范畴。 人文主义一词,无论在古希腊罗马时代还是在文艺复兴时期,都没有出现。英国学者布洛克认为,这一词汇迟至1808年才由一个叫做F.J>尼特哈麦的德国教育家在一次有关古代经典在中等教育中的地位的辩论中用德文“humanismus”杜撰出来,后来在乔治〃伏伊格特写的一部著作中首先用于文艺复兴,书名是《古代经典的复活》,又名《人文主义第一个世纪》(于1859年出版)。 布克哈特在其1860年出版的名作《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中大量使用“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者”等概念,并做了深入的探讨。 英语“humanism”是从德文“humanismus”转译过来的。这样,“人文主义”作为指称文艺复兴中产生的一种新观念的词汇,才在西方世界流行开来。所以,在我看来人文主义是人文精神的一种具体体现,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社会思潮。 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古希腊的人文精神 在古代希腊,有些学者把对神的关注转向人间,试图从实际出 发探究宇宙万物的实际面目,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论是 智者学派,还是苏格拉底或帕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的思想 都蕴含着西方人文精神的萌芽。英国当代著名学者阿伦布洛克 曾说:“古希腊思想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是,它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上帝为中心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