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几次大中地基基础震害的启示

几次大中地基基础震害的启示

几次大中地基基础震害的启示
几次大中地基基础震害的启示

 2001年6月工 程 抗 震第2期几次大地震中地基基础震害的启示3

陈跃庆 吕西林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200092)

【摘要】 本文根据近几年发生的几次著名大地震中有关房屋建筑地基基础震害的一些资料,讨论了地基基础震害的一些启示,对今后的抗震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地基基础 震害 启示

Abstract In this paper,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of earthquake damages of s oil and build2 ing foundation during several notable strong earthquakes in recent years,the less ons learned from these damages are discussed,which can be used,for reference in future seismic re2 search1

K ey w ords s oils and foundations,earthquake damage,less ons

一、前 言

地震是当今世界上人们面临的最大自然灾害之一。全世界每年平均发生破坏性地震近千次,其中震级达7级或7级以上的大地震约十几次,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严重地威胁到人们的财产及生命安全。

有关地基基础的震害在各次地震中都有发生,造成的破坏及其后果有时是令人震惊的,但由于基础深埋于地下,对其所作的震害调查远没有对上部结构那样深入细致。笔者根据近几年发生的几次著名的地震中有关房屋建筑地基基础震害的一些资料,包括1985年墨西哥地震、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1999年土耳其地震和中国台湾集集地震等,讨论地基基础震害的一些启示。

二、场地效应

建筑物所以产生震害,主要是由于地震运动的结果。人们早已认识到震害与地基条件密切相关,如软土地基会对地震动起放大作用或滤波作用,土层液化会严重加剧建筑物震害等。这里仅讨论从几次地震中得到的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编号∶59823002)新的启示。

11软土地基的放大效应和土—结构相互作用

1985年9月19日墨西哥地震中,墨西哥城湖区的地震反应是软土地基在地震中对长周期地震动起放大作用的最显著的例子。图1为墨西哥城的地质分区和在这次地震中位于城中不同区域的9个加速度强震记录仪获得的最大水平加速度值[1],可见各部分的振动强度与该区域下卧地基的土质条件密切相关,最强的振动位于Ⅲ类区,即湖区。

在这次地震中,大部分的严重震害发生在城西区,原因是8层以上的建筑主要建在城西区,这些建筑的自振周期与地基的周期较接近,在地震中易遭受破坏。

在墨西哥地震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震害现象是,许多情况下由于相邻建筑物的碰撞引起上部结构中的一层或几层有严重的损坏。Mendoza认为[1],土—结构相互作用引起基础转动可能是导致上述震害的重要原因。土—结构相互作用会严重影响建筑物的动力反应,尤其是对7~15层的建筑,因而,有必要考虑动力相互作用来对整个建筑物体系的

地震反应的规律进行研究。

21地震烈度与地震加速度的实际分布不一致

一般认为,地震加速度越大,地震烈度也越大。但在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大地震中,地震烈度与地震加速度的实际分布并不一致(图2)[2]

,原因可能是在软弱场地上,地基失效会加重地震烈度而又会过滤掉一些高频地震动,从而减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3]

31土层液化可能减弱地震反应

土层液化对房屋震害的影响已早为人知,许多宏观调查报告也见诸于各种科技书刊。一般认为,土层液化会加重建筑物的震

害,调查资料也多是土层的土性等工程地质资料、地面喷水冒砂和一些明显的房屋破坏实例等。我国研究人员[4][9]

首先注意到土层液化能减轻房屋震害这一事实,石兆吉等利用我国海城地震和唐山地震的资料,从液化土层具有双重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了其对房屋震害的影响。

在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大地震中,也可见到土层液化能减轻房屋震害这一事实。图3为表示地震烈度与土层类别关系的神户地区横剖面图[5]

。非液化的软土放大了地震动,而在沿海边区域,土层液化起到隔震作用,减轻了房屋震害

图1 墨西哥城的地质分区与198519119地震中的最大加速度

(b )地震烈度(M MI )

分布

(a )地面峰值加速度分布图2 1995年1月17

日日本阪神大地震中地面峰值加速度与地震烈度分布

图3 神户地区横剖面

当建筑物位于平坦而无侧向扩展的地基上时,土层液化减轻房屋震害的现象更明显。阪神地震中神户市二个人工岛的中部是这种情况的典型,该地可液化砂砾填土厚达15m ~20m ,地下水位-3m ~-4m ,估计填

土全层液化,喷水孔随处可见,震后地面下沉约60cm ,但上部结构的震害都较轻。

对于土层液化对震害影响的双重作用的机理,和在工程中如何评判液化对房屋震害的可能影响,有待于今后作深入的研究。

三、桩基础的震害

桩基的承载力较高,沉降量较小,在土建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静力设计上,

桩基是一种重要的深基础;在抗震设计上,桩基础是一项有效的抗震措施。在许多情况下,特别是地基含有软弱土层时,常采用桩基础。

一般认为,桩基具有明显的抗震性能,如:房屋建筑桩基本身的震害较少;在同一场地,设有桩基的建筑物的地震附加沉降较小、结构震害较轻等。与建筑物上部结构震害相比,关于桩基震害的报导较少。这一事实说明,桩基震害可能是少的;还可能是由于桩基埋藏于地下,震害不易被发现。根据墨西哥地震、阪神地震等的震害资料,在某些情况下桩基的破坏及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这里给出几次地震中的桩基震害,讨论桩基震害的机制。

11地裂引起桩基破坏

图4为1999年8月17日土耳其地震中位于G olcuk 市K avakli 区的一座桩基础的体育馆的震害[6]

。地裂从体育馆一角穿过,引起地面水平和垂直错动,在建筑物与地面之间形成缝隙,暴露出桩基础(图4a ),桩基在桩头处剪切破坏(图4b )。而另一方面,该体育馆的上部结构中除在3根柱子中有剪切裂缝外,没有严重的损坏。

(b )

桩头损坏

(a )桩基暴露图4 土耳其地震中一桩基础的体育馆的震害

21地震力引起桩基破坏

日本建筑学会近矶支部对阪神地震后的180个建筑基础(其中桩基占78%)进行的调查表明,基础震害中因地基变形引起者占68%,由地震作用引起者占21%,其余原因不明。由地震力引起的桩基破坏,损坏部位主要在桩头和承台连接处及承台下的桩身上

部,由压、拉、剪压等导致破坏。山肩邦男[7]

认为,桩与承台接合部的不足是地震力引起桩基震害的重要原因,表现为桩头埋入承台中的钢筋过少或没有;剪力大时桩伸入基础的钢筋剪断,产生桩头相对于承台的滑移;预应力桩在桩头30cm 范围内预应力不足,抗弯抗剪能力下降;桩头抗拉力不足等。因而,应该加强桩内钢筋与承台的连接。图5为阪神

地震中桩基震害的实例[8]

31软土地基上摩擦桩基础震害

在1985年9月19日墨西哥地震中,端承桩的抗震性能是令人满意的,而摩擦桩则产生较严重的震害。在墨西哥城,中等高度(5~15层)的建筑常采用摩擦桩,其上部结构则为较长周期的框架结构。这次地震中,这种摩擦桩基础大量受到损坏。据墨西哥国立大学工程研究所在地震后所作的调查,墨西哥城中心区的所有9~12层建筑物中约有1315%(大部分为摩擦桩基础)遭到严重损害。从建筑物整体看到,地震中建筑物产生突然的不均匀沉降和倾斜,甚至倾覆

(a )预应力混凝土桩桩头破坏

(b )现浇钢筋混凝土桩震害

(c )素混凝土桩桩头拉断

图5 日本阪神地震中桩基震害实例

图6 某办公楼基础平面和沉降情况

以下两例是墨西哥地震中桩基震害的实例。

图6为一办公楼,桩箱联合基础、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箱底埋深213m ,支承于地基和70根长28m 、直径013m ~016m 的圆形摩擦桩上。地震前,建筑物没有倾斜,估计有0125m 的均匀沉降。地震后,建筑物向西南倾斜313%,图6中示意画出了沉降等值线,最大沉降(0178m )位于西南角(图7中右上角),该点的突然沉降达015m 。上部结构在地震中受到严重的破坏,包括钢筋混凝土柱产生塑性变形和破坏。

图7为某9层楼房的基础平面、结构剖面和地质条件,以及在地震中倾覆的情况。该建筑的上部结构由钢筋混凝土梁柱结构和受梁柱约束的承重砖墙组成,采用部分补偿式箱基和摩擦桩联合基础,桩为预制圆桩,桩长22m ,桩径40cm (图7b )。基础平面为非规则形状,重力荷载中心与桩头形心之间存在114m 的偏心(图7a )。地震中,上部结构和基础作为一个整体倾覆,倒向西南方向的邻近街道(图7c ),图7中可以看到部分箱基和一些桩露出地面,桩头仍与箱基相连。地震后分析该楼房震害原因认为,该基础中的摩擦桩在静力作用下已接近承载力极限,箱基底板与地基之间的接触压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地震中,在地震动激励下,由

于土的塑性变形导致基础转动,进而在p Ο

δ图7 墨西哥地震中某楼房倾覆

效应下使该细长建筑在底部产生更大的倾覆力矩,直至基础底板上的承载能力也被超过,最终倾覆。另外,由于基础平面的不规则和荷载偏心,基础平面存在一条对倾覆力矩最敏感的倾斜的轴,而根据距该建筑215km处得到的地震记录,最大水平加速度方向正好与该轴垂直,这也是导致该建筑倒塌的因素之一。

41液化引起桩基震害

液化是地基基础震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液化地基上桩的破坏过程、地震作用在液化过程中的变化、以及符合实际的设计计算方法等,至今仍有很多不明之处,是地震工程的难题。震害表明,液化地基平坦与否、有无侧向扩展,对液化地基上桩基震害有显著影响。

阪神地震中神户市二个人工岛中部的情况,是液化但无侧向扩展地基上桩基震害的典型。在地震中,估计该地可液化砂砾填土全层液化,喷水孔随处可见,震后地面下沉约60cm,桩基普遍凸出地面,但上部结构震害轻。因未开挖,桩身震害情况无直接证明,但从神户海岸线填土带(液化而无侧向扩展)对桩的孔内照相查得,在液化层与非液化层交界面这种刚性突变处,桩身均有全截面水平裂缝。

在液化侧向扩展地基上,桩的震害一般更为严重。阪神地震中神户市海边及人工岛临水线150m以内的情况,是液化侧向扩展地基上震害的典型。地震中,液化侧向扩展使海岸护壁产生1m~619m的水平位移(其中2m~3m居多),在此地带的桩基建筑和无桩建筑皆受到液化侧扩造成的震害。桩及上部结构的震害主要表现为:由于流动土体对桩的侧向压力,桩身在液化层底和液化层中部剪切或弯曲破坏;桩顶嵌固破坏;上部结构因桩身破坏折断而产生不同程度的不均匀沉降。刘惠珊对此进行了研究[9]。

四、箱基和筏基的震害

地震引起附加沉降和倾斜是筏基和箱基上建筑物最常见的震害,土层液化则加重了这种震害的程度。各次地震中均有关于这种震害的报道。

筏形或箱形基础沉降时,在建筑物四周常见地面隆起。图8、图9为基础沉降、地面隆起的震害实例。图8为一栋公寓楼,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筏形基础、埋深115m,基底平均静压力达99kPa,这样高的压力在地震前即引起0158m的沉降。在墨西哥地震中,基础下土体承载力严重不足,导致1102m的突然沉降,建筑物向东倾斜613%,周围地面隆起012m。图9为土耳其Ada2 pazari市的一栋6层钢筋混凝土楼房,在地震中由于土层液化,产生约1m的突然沉降,而上部结构没有任何损坏

图8 墨西哥地震中某公寓楼沉降

土耳其地震中,突然沉降、倾斜、周围地面隆起是Adapazari市中心区最主要的震害,而且沉降比倾斜更为普遍。但基础沉降与上部结构的破坏之间的关系则很复杂。许多产生沉降或倾斜的建筑物,其上部结构中很少严重破坏(图9)。图10为位于该地区的一栋4层建筑,在它的短边方向倾斜达60度。该建筑物基础为筏基,埋深80cm,下卧土主要由砾石和砂组成,建筑物位于日

图9 土耳其地震中某6层楼房沉降

本岩土学会估计的液化与非液化区的边界附近。该建筑物的上部结构没有损坏。另一方

面,也有一些产生沉降或倾斜的建筑,其上部结构也受到严重破坏。图11为位于Ada 2pazari 市的一栋5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建筑,在地震中,产生沉降、倾斜、四周地面隆起,地基失效原因为液化,在第一层柱顶严重破坏,但不清楚柱子破坏是在地震中的土层液化前还是液化后

图10 土耳其地震中建筑物整体倾覆

1999年中国台湾集集地震中,也有许

多因液化引起类似震害的实例[10]

。中华台

湾建筑师公会将其归纳为整体下沉倾斜型、主楼下沉庭园上浮型和均匀下沉型三类(图12)

。图11 建筑物沉降、倾斜

上部结构也有破坏

综合震害报道和有关文献,箱基和筏基建筑在地震中沉降和倾斜的震害程度,以及上部结构的破坏情况,与许多因素有关。如:建筑物的层数、基础宽度、静载荷下土体承受的基底压力大小和偏心距、土质条件、上部结构特性以及建筑物周围是否有沟槽等。至于说上部结构在沉降或倾斜时是否发生严重的破坏,则是更复杂的问题,应该将地基基础视为一个整体作动力相互作用分析。

五、结 语

通过对几次地震中有关地基基础的震害的分析,得到如下一些有益的启示:

(1)地震烈度与地震加速度的实际分布不一定一致,软土地基对地震动会起放大作用,也可能起减震作用。

(2)液化对结构震害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3)桩与承台接合部的不足是地震作用

引起桩基震害的重要原因,应该加强桩内钢筋与承台的连接。

(4)软土和液化土因地震动引起承载力下降可导致桩基的过度下沉。无侧扩液化一般比有侧扩液化对桩基和对上部结构的危害轻。

图12 液化引起建筑物沉降或倾斜的类型

(5)附加沉降和倾斜乃至倾覆是地基

基础震害的最主要体现,其震害的程度与很多因素有关。地基基础的破坏可能导致上部结构的严重损坏,也可能对上部结构影响很小。

(6)在软土地基上,将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视为整体来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进行分析是必要的。

参 考 文 献

[1]

 M endoza ,M 1J 1and Auvinet ,G 1,The M exico

Earthquake of September 19,1985—Behavior of Building F oundation in M exico City ,Earthquake S pectra ,V ol 14,N o 14,1988,835-853

[2] The January 17,1995K obe Earthquake —An E QE

Summary Report ,April 1995,on the

E QE

International πs W ebsite :http :ΠΠw w w 1eqe 1com Π

[3] 胡聿贤、周锡元,地震工程的跨世纪发展———

回顾、展望与建议,第五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1998110,1-9

[4] 石兆吉、郁寿松,地震对房屋震害影响的宏观

分析,工程抗震,1993(1)

[5] The G reat Hanshin Earthquake ,Japan —A report of

the 1995Earthquake in K obe and the Osaka Bay area and assessment of future insurance im plica 2tions ,Alexander H owden G roup Lim ited ,199514

[6] Earthquake Disaster M itigation Research Center ,

RIKE N ,The 1999Turkey Earthquake Report ,V olume 1,Report on the K ocaeli ,Turkey Earth 2quake of August 17,1999,E DM T echnical Re 2port N o 16,200018

[7] 山肩邦男,兵库县南部地震にお为建筑物基础

の被害の特征と今后の对策,基础工,1996

(11)

[8] A Survey Report for Building Damages Due to the

1995Hy og o ΟK en Nanbu Earthquake ,Building Re 2search Institute ,M inistry of C onstruction ,Japan ,199613

[9] 刘惠珊,桩基震害及原因分析———日本阪神大

地震的启示,工程抗震,1999(1)

[10] 九二一集集大地震震灾调查、建筑物耐震能

力评估修复补强专辑,中华台湾建筑师公会,1999112

《工程抗震》征订启事

本刊是地震工程和工程抗震专业性期刊。其宗旨是宣传我国抗震防灾的方针政策;介绍

有关工程抗震的标准、规范、规程及其背景材料;刊登最新科研成果;报道国内外地震工程动态和抗震设计、加固改造先进经验。竭诚欢迎工程技术人员及广大读者踊跃订阅。国内代号2—386。

本刊为国内外公开发行,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购

设施设备大中修管理办法

设施设备大中修管理办法 一、目标: 为使公司各项目区域内设施设备管理,更好的体现保值、增值,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确保设备在良好状态下运行,特制定本办法。 二、设施、设备的界定: 设施:上下水管道、落水管、水箱、天线、供电线路、照明、暖气线路、消防设施、防避雷设施、绿地、道路、路灯、沟渠、池、井、车场车库、文体设施等。 设备:包括变压器、配电柜、配电箱、发电机组等高低压配电设备;电梯、压力容器等特种设备;给水泵、排污泵、稳压罐、过滤器、消毒器等给排水设备;消防主机、从机、送排风风机等消防设备;报警主机、监视器、矩阵、硬盘录像机等安防监控设备;空调机组、冷却塔、板式交换器等空调设备;换热器、膨胀罐、补水泵等供暖设备;等等。 三、设施设备大中修的界定: 大中修是指由有专业资质的单位承担的工作量较大的、需要对设备全部解体或部分解体、修复或更换磨损或腐蚀的零部件,力求设备性能恢复和达到应有的标准和技术要求,使设备能正常运转到下一次修理。在修理时,也可结合技术进步的条件,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 设备的更新和技术改造以及为确保设备安全运行等原因进行的安全检测、预防性维修,也属于大中修范围。

1、中修的界限: 对设备进行正常、定期的全面检修,部分解体修理和更换少量的零部件,保证设备正常运转并能够恢复、达到应有的标准与技术要求。零部件更换率一般为10%~20%。 2、大修的界限: 对设备定期进行全面检修、全部解体,更换主要部件或修理不合格的零部件,修复设备的附件以及翻新外观,使设备基本恢复原有性能。零部件更换率一般不超过30%。 3、更新、改造的界限: 是指对在技术上或经济上不宜继续使用的设备,用新的设备更换或用先进的技术对原有设备进行更新或改造。 更新:分为两种情况,即原型更新和技术更新。 原型更新,是用结构相同的新设备更换因严重磨损而在技术上不宜继续使用的旧设备。这种更换主要解决设备的损坏问题,不具有技术进步的性质。 技术更新,是用技术上更先进的设备去更换技术陈旧的设备。它不仅能恢复原有设备的性能,而且使设备具有更先进的技术水平,具有技术进步的性质。 改造:是由于设备局部磨损或新技术的出现,对在技术上或经济上不宜继续使用的设备进行局部磨损的补偿或局部的更新。 四、设施设备大中修计划的制定: 1.各项目每年12月15日前,对区域内设施设备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制定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我们应该如何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 1991年12月25日,苏联,一个拥有着2241万平方公里领土面积,一个拥有2.8亿人口,一个拥有两千万共产党员的百年大党,一个曾经横跨欧亚大陆的超级大国轰然倒塌。苏联解体之后这20余年来,作为与之意识形态类似、国情社会构架相近的中共也以各种视角解读这场重大的政治变动。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一个当时世界第二强国忽然间就土崩瓦解了呢?从苏联解体中我们到了怎样的教训?我们应该如何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 通过课堂老师的讲解和在网上的查阅学习,我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是有多重因素的,但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窥探一二。 一、苏联东欧国家历史上长期积累的问题是深层次的原因,为解体留下隐患 在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大量提拔亲信,苏联政坛形成了以勃列日涅夫为核心的特权阶层。贪污、盗窃和将国家财产据为己有的现象非常普遍,行贿成风,生产效率低下。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后半部分,被称为苏联的“停滞期”和“僵化期”。贪污腐败的盛行不仅给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对苏共党风以及社会风气也产生了极大影响。此时,苏联已经积重难返。 二、戈尔巴乔夫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直接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他试图扭转这种停滞僵化的局面,进行了非常激烈 的革。为了缓解经济困难,他首先进行经济改革。但是这些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 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 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1988 年起,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人

建筑结构安全等级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地基基础设计等级框架的抗震等级

建筑结构安全等级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地基基础设计等级框架的抗震等 级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建筑结构安全等级. 0.8 建筑结构设计时,应根据结构破坏可能产生的后果(危及人的生命、造成经济损失、产生社会影响等)的严重性,采用不同的安全等级。建筑结构安全等级的划分应符合表1.0.8 的要求 表1.0.8 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 安全等级破坏后果建筑物类型 一级很严重重要的房屋 二级严重一般的房屋 三级不严重次要的房屋 注 1 对特殊的建筑物,其安全等级应根据具体情况另行确定; 2 地基基础设计安全等级及按抗震要求设计时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规范的规定。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 3.0.2 建筑工程应分为以下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1特殊设防类:指使用上有特殊设施,涉及国家公共安全的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等特别重大灾害后果,需要进行特殊设防的建筑。简称甲类。 2 重点设防类: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生命线相关建筑,以及地震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等重大灾害后果,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简称乙类。

3 标准设防类:指大量的除1、2、4款以外按标准要求进行设防的建筑。简称丙类。 4 适度设防类:指使用上人员稀少且震损不致产生次生灾害,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要求的建筑。简称丁类。 3.0.3 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标准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达到在遭遇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的抗震设防目标。 2 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 特殊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同时,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 4 适度设防类,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一般情况下,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注:对于划为重点设防类而规模很小的工业建筑,当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材料且符合抗震设计规范对结构体系的要求时,允许按标准设防类设防

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对我们的启示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对我们的启示 数学科学学院应用数学专业杨龙20104207045 引言: 东欧剧变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波兰。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波兰、罗马尼亚、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纷纷易手。执政40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下野。伴随着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东欧剧变之后,又一个超级大国倒下了。1991年12月25日圣诞节夜,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演说,宣布辞职。苏联从地图上消失了。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严重挫折,东欧与苏联到底怎么会落到亡党亡国的命运?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苏共的失败?苏共的失败对我们有什么有意义的启示? 原因: 东欧剧变的原因总结 (一)东欧剧变的内因。 1.历史原因 二战后,苏联对东欧各国的共产党一直以老子党自居。在苏联大国主义的控制下,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为了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苏联着意巩固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强使东欧国家在内政外交上同它保持一致。在政治上,苏联要求东欧各国的执政党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动计划、处理各自的内部事务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在经济上,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东欧各国惟一可奉行的社会主义模式。东欧各国完全背离了各自的具体国情,成了美苏冷战的牺牲品。 2.经济原因 照搬苏联模式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促使东欧各国不同程度上摆脱苏联模式束缚的要求,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出现了高潮。但这些改革除了南斯拉夫外,都未涉及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弊端,因而没有对旧体制进行根本改革。以致改革成效不大,经济发展日趋缓慢,甚至出现滑坡。 3.政治原因 由于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官僚主义的滋生膨胀,进而导致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特权和腐败现象出现。经济、政治上的失误和偏差,使各国党和政府的威信低落,其结果是使反对派能够获取相当数量的群众的支持并最终以大选的形式获取政权。 (二)东欧剧变的外因: 1.苏联因素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苏联的衰落进行战略收缩。据估计,从1972年到1981年,苏联对东欧的贸易补贴总额为1019亿美元。为了甩掉东欧这个经济包袱,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同时,戈尔巴乔夫的东欧政策“新思维”,

材料设备进场计划及其他保障措施

第十一节材料设备进场计划及其他保障措施 7.11.1设备投入保障措施 7.11.1.1作好设备进场计划 编制合理的机械设备供应计划,在时间、数量、性能方面满足施工生产的需要。合理安排各类机械设备在各个施工队(组)间和各个施工阶段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搭配,以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及产出水平,从而提高设备的经济效益。 7.11.1.2机械设备检验及验收 (1)机械设备进场前检验 项目设备工长组织相关人员对其进行检查、验收。检查机械的完善情况,外部结构装臵的装配质量,连接部位的紧固与可靠程度,润滑部位、液压系统的油质油量,电气系统的完整性等项内容,并填写《机械设备进场验收记录》。 项目设备工长组织相关人员对设备外观进行检查,要求机械设备外观整洁、颜色一致,经验收合格后方能进入现场进行安装。 (2)设备验收 设备安装完毕后,由项目、安装单位进行验收,并按照建委的验收表格填写记录,合格后,原件交项目设备工程师、复印件交物资工程师进行备案。 设备验收合格后,在进行施工生产前,由项目设备工长检查操作人员的操作证并预留其复印件存档,合格后,方能进入现场进行施工作业。 (3)机械设备日常管理 1)机械设备台帐 机械设备经安装调试完毕,确认合格并投入使用后,由项目经理部设备工长登记进入项目机械设备台帐备案。对台帐内的大型机械建立技术档案,档案中包括:原始技术资料和验收凭证、建委颁发的设备编号及经劳动局检验后出具的安全使用合格证、保养记录统计、历次大中修改造记录、运转时间记录、事故记录及履历资料等。 2)“三定”制度 由项目设备工长负责贯彻落实机械设备的“定人、定机、定岗位”的“三定”制度。由分包单位填写机械设备三定登记表并报项目备案。 3)安全技术交底制度

苏联解体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解体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苏联解体是20世纪国际政治的重大事件,它不仅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各国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也给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留下了无可挽回的沉痛教训。认真分析研究苏联解体原因,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共产主义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无疑是有着直接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苏联;解体;原因;教训;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且是一个有70多年社会主义历史的超级大国在20世纪末突然地四分五裂,由社会主义迅速蜕变为资本主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由高潮跌入低潮。认真分析研究苏联解体原因,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共产主义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无疑是有着直接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 造成苏联解体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是多方面的。这种剧变不是偶然的,它是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内因、有外因;有长期的原因,也有短期的原因;有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但其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是体制僵化、经济衰退。 第一,政治制度过分集权和僵化。 “苏联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过度集权的体制。这种体制在革命和战争的特殊年代曾经起过积极作用它能保证在最短时间内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解决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然而在科技迅猛发展、世界经济日益走向一体化的和平时期它就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了。从70年代开始苏联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就降了下来进入80年代便出现了停滞和危机。苏联经济上不去人民生活搞不好是苏联解体的深层次的终极原因。 第二,戈尔巴乔夫的错误领导。 苏联是在戈尔巴乔夫任期内解体的,作为当时苏联党政最高领导人他自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戈尔巴乔夫对国内的改革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和坚定信念,导致改革在战略和策略上的严重失误。戈尔巴乔夫引进西方自由民主和多元意识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试卷及答案

土木与水利学院期末试卷(A) 考试科目:工程结构抗震设计20~20学年第一学期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合计题分20 20 48 12 100 得分 阅卷人 一、填空题:(20分,每空1分) 1.一般来说,某地点的地震烈度随震中距的增大而减小。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根据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及设计工作寿命期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丁四个抗震设防类别。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建筑场地类别根据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土层厚度双指标划分为4类。 4.震害调查表明,凡建筑物的自振周期与场地土的卓越周期接近时,会导致建筑物发生类似共振的现象,震害有加重的趋势。 5.为了减少判别场地土液化的勘察工作量,饱和沙土液化的判别可分为两步进行,即初判法和标准贯入试验法判别。 6.地震系数k表示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之比;动力系数 是单质点最大绝对加速度与地面最大加速度的比值。 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根据房屋的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

度,分别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构造措施要求。8.为了保证结构具有较大延性,我国规范通过采用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和强节点、强锚固的原则进行设计计算。 二、单项选择题:(20分,每题2分) 1.地震烈度主要根据下列哪些指标来评定( C )。 A.地震震源释放出的能量的大小 B.地震时地面运动速度和加速度的大小 C.地震时大多数房屋的震害程度、人的感觉以及其他现象 D.地震时震级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该地区的土质条件和地形地貌 2.某一场地土的覆盖层厚度为80米,场地土的等效剪切波速为200m/s,则该场地的场地类别为( C )。 A.Ⅰ类 B.Ⅱ类 C.Ⅲ类 D.Ⅳ类3.描述地震动特性的要素有三个,下列哪项不属于地震动三要素( D )。 A.加速度峰值 B.地震动所包含的主要周期 C.地震持续时间 D. 地震烈度 4.关于地基土的液化,下列哪句话是错误的( A )。 A.饱和的砂土比饱和的粉土更不容易液化 B.土中粘粒含量越高,抗液化能力越强 C.土的相对密度越大,越不容易液化, D.地下水位越低,越不容易液化 5.根据《规范》规定,下列哪些建筑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及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 D )。 A.砌体房屋

设备大修验收标准

设备大修验收标准 机械部分 一、紧固件 1、螺纹连接件和锁紧件必须齐全,牢固可靠。螺栓头 部和螺母不能有铲伤或棱角严重变形。螺纹无乱扣 或秃扣。 2、螺母必须拧紧。螺栓的螺纹应露出螺母1~3个螺距, 不能在螺母下加多余的垫圈来减少螺栓伸出长度。 3、弹簧垫圈应有足够的弹性。 4、同一部位的紧固件规格必须一致,螺栓不得弯曲。 二、键和键槽 1、键不能松旷,键和键槽之间不能加垫。键装入键槽 处,其工作面应紧密结合,接触均匀。 2、矩形花键及渐开线花键的接触齿数应不少于2/3。键 齿厚的磨损量不能超过原齿厚的5%。 三、轴和轴承 1、轴不能有裂纹、损伤或腐蚀,运行时无异常振动。 2、轴承润滑良好,不漏油,转动灵活,运行时无异响 和异常振动。滑动轴承温度不超过65℃,滚动轴承 温度不超过75℃。 四、齿轮 1、齿轮无断齿,齿面无裂纹和剥落等现象。齿面点蚀

面积,不超过全齿面积的25%,深度不超过0.3mm。 用人力盘动时,转动应灵活、平稳并无异响。 2、两齿轮啮合时,两侧端面必须平齐。圆柱齿轮副啮合 时,齿长中心线应对准,偏差不大于1mm,其啮合面 沿齿长不小于50%,沿齿高不小于40%,圆锥齿轮副 啮合时,端面偏差不大于1.5mm,其啮合面沿齿高、 齿宽不小于50%。 3、弧齿锥齿轮应成对更换。 五、减速器 1、减速器箱体不得有裂纹或变形,如有轻微裂纹,允许 焊补修复,但应消除内应力。 2、减速器箱体接合面应平整严密,垫应平整无折皱,装 配时应涂密封胶,不得漏油。 3、减速器内使用油脂牌号正确,油质清洁,油量合适。 润滑油面约为大齿轮直径的1/3,轴承润滑脂占油腔 1/2~1/3。 4、空载运行正、反转各半小时,减速器各部温升正常, 无异响,无渗漏油现象。 六、联轴器 1、弹性联轴器和弹性圈内径应与柱销紧密贴合,外径与 孔应有0.3~0.7mm间隙,柱销螺母应有防松装置。 2、齿轮联轴器齿厚磨损量不得超过原齿厚的20%。

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课程考试) 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纪元,使整个世界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亚洲、拉丁美洲许多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各社会主义国家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取得了辉煌业绩,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生命力。这是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凯歌前进、蓬勃发展的时期。 然而,在1991年12月8日, 伴随着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签署“明斯克协议”宣布成立独联体, 标志着苏联事实上解体。至此, 曾经尽领超级大国风骚的占世界1/3领土的联盟分裂为15个加盟共和国。具有近70余年历史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在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的短短几年就在政治剧变和独立 浪潮中于1991年宣告解体, 作为国家实体不复存在, 曾经领导俄国人民开启伟大十月革命的共产党丧失了政权。 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苏共在执政中逐渐丧失了先进性,这是其亡党的重要原因。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表明: 共产党具有先进性,但并不等于它能够永远自然而然地保持先进性。什么时候按照党的先进性来建设党, 保持和发扬党的先进性, 什么时候党的事业就顺利, 就发展; 什么时候偏离甚至丢弃党的先进性, 什么时候党的事业就遇到挫折, 就停滞不前。苏共丧失其先进性主要表现在:理论上的教条和思想上的僵化,丧失了思想上的先进性;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和党群关系恶化,丧失了坚实的阶级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意识形态领域背离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丧失了理论上的先进性;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失去了前进方向上的先进性;在改革过程中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搞多党制,失去了组织上的先进性。正是由于苏共没有按照党的先进性来建设党, 从而失去了它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作用, 削弱乃至丧失了执政的能力, 最终葬送了社会主义事业, 也葬送了党的自身。 2.大国沙文主义统治导致的民族矛盾是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另一重要原因。苏联是在沙俄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制国家。十月革命虽然打碎了沙俄统治的国家机器,建立起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 但是旧俄疆域上形成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体及其民族问题却历史地遗留给了苏联。苏联党和国家为解决民族问题作了不少努力,也曾取得一些成绩, 但由于历史上传袭下来的民族问题的严重性和民族关系的复杂性, 加之苏联在处理民族问题的一系列理论和 实践上的失误, 使民族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主要表现为:俄罗斯民族同其他民族存在矛盾;加盟共和国民族内部存在民族矛盾;加盟共和国之间存在民族矛盾;加盟共和国与联盟中央存在矛盾。而在列宁之后的领导人纵容大俄罗斯民族主义的做法,严重破坏了民族平等原则,使得这些矛盾加剧,这样也就加速了其灭亡。 3.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这是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外部原因。二战后, 西方国家为遏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对社会主义国家阵营采取了扼杀、遏制)、超越遏制的和平演变战略; 同时, 由于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内推行大国沙文主义, 肆意干涉别国内政, 侵犯别国主权, 使得中苏间出现冷战, 导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这些都是苏联解体的客观原因。 苏联解体,苏共亡党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对世界地缘政

苏联解体对我国的启示

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摘要: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曾经举世震惊地在资本主义世界开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方向,影响所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朝气蓬勃的世界社会主义潮流。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辉煌,曾经拥有 1800 万党员,执政 74 年的苏联共产党,在短期内丧失政权、自行解散,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分崩离析。苏共的消亡和苏联的解体是二十世纪人类历史发生的重大事件,它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今,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如何吸取苏联解体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如何不断深化改革和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关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苏联解体距今已经二十年了,但它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有着很多的启示。 一、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失民心者失天下 1. 经济方面 首先,经济发展并没有给人民带来生活水平上的相应的提高。苏联经济曾取得举世注目的成就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里,苏联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速增长。1928年—1975年,苏联年均经济增长率高于美国。此后,苏联经济增长速度虽然减缓,但截止到1985年,苏联GDP年均增长速度依然不低于美国。从工业化的成就看,1913年按苏联疆域计算,工业总产值只相当于当时美国的69%,而到1985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已达到美国的80%。从经济实力看,这时的苏联已从革命胜利初期的世界第五位、欧洲第四位,跃居为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超级大国。然而,自斯大林开始的经济体制把主要精力集中发展重工业上,这在短期内促使苏联能够从工业实力上飞升,但是从长远来看,严重制约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相应的提高反过来也制约了经济的良性发展。斯大林的继任者们虽然进行多种改革尝试,但是关于重工业的偏重一直没有很好的转变。经济改革的困境使得人民的生活情况恶化,人民群众逐渐消磨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其次,产权结构及分配制度的不合理加深了人民对政府合法性的质疑。1、劳动者不能真正占有生产资料,使公有制落空。恩格斯指出:并非“任何一种国有化”部是“社会主义”。只有当“国有”成为真正的“公有”,即劳动者占有、支配生产资料并参与分配,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劳动者在经济上受劳动资料即生活源泉的垄断者的支配, 是一切形式的奴役, 即一切社会贫困、精神屈从和政治依附

前苏联解体:原因和经过

前苏联解体:原因和经过 来源:刘培的日志 原因分析: 一.体制僵化、经济衰退是根本性的原因 在苏联,这一伟大的社会实验曾经取得过辉煌,但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史称“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这种体制,为应对国内外紧张局势,能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物力,适应备战和应战的需要,取得工业化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显著成果,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使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然而这种体制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加上它在政治上无情地消灭各种反对派和压制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严密控制,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时代主题逐渐向着和平与发展转移,这种体制使经济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更加严重,制度性的弊端进一步凸现。显然,这种体制不但不能完成把俄国建成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反而使俄国在同资本主义的世界性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如果说十月革命后出现了“一球两制”的新格局的话,那么,半个多世纪的比较和竞赛,没有显示苏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种体制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是苏联解体的根本性原因。 二. 领导人因素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如果说此前几年人们还相信苏共的新生是可能的,党将能帮助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改革。那么,“在1990年这种希望几乎完全消失了”。而在1991年,人们甚至认为:苏共已成为“敌视公众利益的力量”。[16]戈氏的民众支持率直线下降:1989年12月民意调查显示:戈氏的支持率尚过半数达52%,但1990年1月这个数字降至44%,5月降至29%,12月降至19%。1991年初,政府支持率只有13%,而至3月份,则再创新低点,支持率不到8%。[17]与此同时,对现实极度不满的人民群众开始大规模游行、集会和示威,他们公开打出了“打倒戈尔巴乔夫!”“打倒苏联共产党!”等标语口号。[18]至此,苏联政府坍台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三.外部原因与苏联演变 不容忽视的是,自戈尔巴乔夫改革以来,东西方交流大幅度增加,使苏联人民得到一个了解西方、与西方国家生活水平作比较的机会,由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存在短缺经济,使国内民众看到自己国家与西方世界的差距,增加了对本国当政者的不满和对西方生活方式的向往,从而为西方和平演变打开了方便之门。 有学者还认为,西方大国除有计划地对外渗透、进行和平演变外,特别提到美国诱使苏联扩军备战,开展两国间的军备竞赛,使国家财力过多地投入国防军事预算,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特别是勃列日涅夫时期穷兵黩武,发动侵略阿富汗战争,使国防军事开支猛增,国内各类矛盾积聚,成为苏联解体原因之一。 四.腐败导致党衰国亡

设备大修计划

设备大修计划 为了加强设备管理,规范大修费的使用程序,提高设备大修质量,进一步发挥设备使用效能,特制定本制度。 1、在大修设备时必须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不安全不准检修,设备大修必须要有计划、有组织、有安全措施,有主管领导现场指挥。煤矿设备大修必须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设备大修安全和有关规定。 2、防爆型电气设备大修后应达到防爆性能要求;有关设备、部件、材料符合“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的要求,符合阻燃和抗静电的要求,符合有关设备检修资质管理的要求。 3、引进设备的大修应依据外企厂商相关技术文件的要求,和计量单位等执行国家或有关行业的技术标准。作为企业制定设备大修细则、大修操作规程和设

备完好标准的依据。 4、大修人员的劳动保护、安全防护、劳动卫生及环境要求等必须按照国家和有关行业标准执行。大修工作提倡设备效能、节能,坚持绿色环保和持续发展。 5、设备大修时,设备的螺纹连接件和锁紧件必须齐全、牢固可靠。螺栓头部和螺母不得有铲伤、棱角严重变形。螺孔乱扣、滑扣时,允许扩孔,增大螺栓直径,但不能因扩孔而影响被扩工件的机械强度和工作性能。螺母必须拧紧,拧紧后螺栓的螺纹应露出螺母1~3个螺距,不得在螺母下加多余的垫圈来减少螺栓露出长度。螺栓不得弯曲,螺纹损伤不得超过螺纹工作高度的1/2,且连续不得超过一周。连接件螺栓的螺纹旋入孔内长度不得小于螺纹直径的1.5倍。沉头螺栓拧紧后,沉头部分不得凸出连接件的表面。

6、大修带轴承的设备时,轴承元件不得有裂纹、脱落、伤痕、锈斑、点蚀或变色等。保持架应完整无变形。转动灵活,无异响。轴承内圈与轴颈、轴承外圈与轴承座的配合应符合技术文件规定; 7、检修的设备在出厂前应做整机空载和加载运行试验,35kV以上的电气设备大修时应执行电力行业的有关技术标准。 8、对设备进行全面修理,使设备完全恢复精度和额定出力,需要对设备进行全面解体,对所有零部件进行清洗检查,更换或加固主要零部件,调整机械和操作系统,配齐安全装置和必要附件,重新喷漆或电镀,按设备出厂时的性能进行验收。 9、机电副矿长负责对本矿所有设备大修的指导和监督管理。每年负责根据各单位实际情况,下达设备

第二章 场地与地基基础抗震

第二章场地与地基基础抗震 一、选择题 1、选择建筑物场地时,首先应知道该场地的地质、地形、地貌对建筑抗震是否有利、不利和危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A.坚硬土、液化土和地震时可能滑坡的地段分别是对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 B.坚硬土、密实均匀的中硬土和液化土分布分别是对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 C.密实的中硬土、软弱土和半填半挖地基分别是对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 D.坚硬土、地震时可能发生崩塌的部位和地震时可能发生地裂的部位分别是对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 2、划分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的因素有:I.地质 II.地形 III.地貌 IV.场地覆盖层厚度 V.建筑物的重要性 VI.基础类型,其中正确的是:[A] A.I、II、III B.IV、V、VI C.I、IV、V D.II、V、VI 3、下列何种措施不能减轻液化对建筑物的影响?[C] A.选择合适的基础埋深; B.调整基础底面积; C.加强基础强度; D.减轻荷载、增强上部结构的整体刚度和均匀对称性。 二、填空题 1、我国将建筑场地划分为四个类别,各类别根据场地覆盖层厚度和土层等效剪切波速确定。 2、场地土的类型按土层剪切波速大小划分为坚硬土或岩石、中硬土、中软土、软弱土。 3、地基土液化判别过程可以分为初步判别和_标准贯入试验判别两大步骤。当饱和土标准贯入锤击数 (未经杆长修正)大于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时,应判别为_不液化_。 4、高宽比大于4的高层建筑,在地震作用下基础底面不宜出现拉应力;其他建筑基础底面与地基土之 间零应力区面积不应超过基础底面面积的15% 。 三、名词解释 活断层:地质历史上形成的晚更新世以来有活动,且将来有可能再度活动的断裂。 发震断层:具有潜在地震活动的断层,不属场地烈度问题所考虑的范围。 沙土液化:地下水位以下的饱和的松砂和粉上在地震作用下,上颗粒之间有变密的趋势。但因孔隙水来不及排出,使土颗粒处于悬浮状态形成如液体一样,这种现象就称为上的液化。影响土的液化的因素:土层的地质年代和组成;土层的相对密度;土层的埋深和地下水位的深度;地震烈度和地震持续时间等。 标准贯入试验判别:钻孔至试验土层上15cm处,用63.5公斤穿心锤,落距为76cm,打击土层,打入30cm所用的锤击数记作N63.5,称为标贯击数。用N63.5与规范规定的临界值Ncr比较来确定是否会液化。

苏联解体原因浅析

苏联解体原因浅析 摘要: 1991年12月,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十几年来,对于苏联解体的原因,国内外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不少见解,这些见解包括外因论、苏共中央罪责论、斯大林体制错误论、特色文化缺失论、民族政策是失误论、生产力发展滞后论、政治腐败决定论等。这些见解从不同视角力图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我本人看来,苏联解体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结果,因此,我将会从历史根源、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三个主要的方面来多角度综合分析苏联解体的起源。 关键词:苏联解体根本原因重要原因外部因素 引言: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是在十月革命的炮声中轰轰烈烈地登上历史舞台,在二十世纪的历史长河中昂首挺胸地走了70 多年。可是在不到10 年就迈进二十一世纪的门坎之即,这个与美利坚相提并论的超级大国倾刻间就散了架子,不仅社会制度从社会主义迅速向资本主义制度演变,并且这个国家本身也随着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另立门户而成往日黄花。1991年12月25日19点38分,克里姆林宫上空那为苏联几代人所熟悉的印有镰刀锤头图案的红色苏联国旗,在暮色中悄然降下,这标志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历史已经终结,从此不复存在。 为什么苏联这个强盛多年的红色帝国会如此下场?苏联解体不是偶然的,它是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一、苏共在思想意识和政策方面的失败是根本原因。 导致苏联解体这场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苏共的失败,而失败的首先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苏共后期部分领导人纵容或直接鼓吹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结果导致党内思想混乱,从而导致了经济的下降、社会矛盾的尖锐、民族的分裂,也为敌对势力和西方思想的渗透打开了大门。 首先,苏在党在理论上背离了马列主义,失去了正确理论的指导,失去了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造成党内外思想混乱和社会政治动荡。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上台开始,苏共就失去了正确理论的指导。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苏共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了。在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科技革命迅速兴起,苏共领导人却视而不见,党的理论没有新的发展,理论工作长期处于停滞状态。马克思主义不能用以解决现实问题,出现反马克思主义的倾向也难应对。另一方面,赫鲁晓夫提出的“全民国家”、“全民党”,不符合苏联社会仍然存在阶级的现实;讲“三无世界”(没有战争、没有武器、没有军队)完全是一厢情愿,反而麻痹了党和人民。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是一脉相承的。从赫鲁晓夫开始,苏共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一直存在误区,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也没有搞清楚,一度认为已经进入了“发达的社会主义”,提出“15年建成共产主义”。到戈尔巴乔夫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鼓吹“民主化”、“公开性”,实际上是以野蛮的、强盗的方式破坏社会主义。虽然公开宣传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但实际上制定了违背马克思主义的路线,实行错误的对外政策,加上党的领导干部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搞特殊、搞腐败,人民群众从不满发展到怀疑马克思主义和对党不信任,而这种情绪又总是被敌对势力所利用,造成了严重后果。 其次,苏共放弃了对思想领域的控制,出让了文化舆论阵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通过因特网、CNN和好莱坞等思想宣传工具不断的向苏联选出自由、民主的观念,最终导致苏联民众观念的变化,为后来苏联的解体而转向资本主义打好了思想的基础。同时,在对内宣传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失误。苏共向人民简单地宣传苏联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人们看到的和感受到的跟宣传的不一样,反而对苏共的宣传产生了怀疑,为人们接受西方的思想买下了祸

设备大修施工方案

1.概述 ******有限公司根据年度检修计划安排,定于7月份对设备进行一次大修。本次大修工程量较多、检修的设备重量较重,检修时间紧,并需高度交叉作业,为确保检修优质、高速、安全顺利的完成,特编制本方案。 2.编制依据 《*****有限公司2013大修计划》 《石油化工换热器设备施工及验收规范》SH3532-95 《石油化工施工安全技术规程》SH3505-1999 《管壳式换热器》GB151-1999 3.检修准备 3.1检修前,应根据检修计划会同主管人员一起到现场最终确定检修工作内容和计划工作量,熟悉现 场的每一项检修内容的位置、工作量和检修难度,以便于做好各工种、各工序之间的工作协调。 3.2根据计划工作内容编制详细的检修方案,并报安全环保部及公司领导批准。同时,根据工作量合 理组织人员和机具,排出检修计划进度表,要每一项检修内容具体落实到班组或个人。 3.3根据检修计划内容,核实每项施工任务的具体位置和详细情况,对在检修时需要搭设脚手架和使 用吊车的任务逐项统计,列出有关脚手架搭设数量和吊车台班需求情况的明细表,落实施工手段用料和机具需用的数量。 3.4准备好检修所需的检修施工机具和材料,逐一落实检修所需材料的到货情况、数量及到货时间, 认真做好到货材料、配件的检验和保管。 3.5检修前,应向所有参加检修施工人员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明确检修的工作内容、技术要求、质 量标准和时间要求。 4.检修程序 4.1本次检修的主要内容 这次检修的内容主要包括清洗低压反应水冷却器列管、清洗凝汽器列管、氨蒸发器清理及催化反应器的安装,更换氧化炉铂网等。 4.2施工组织机构与管理 项目负责人: 检修总调度: 安全负责人: 成员:。 4.3检修过程控制 低压反应水冷却器检修程序 1、检修前的准备工作; 2、加装该设备的隔离盲板; 3、参加检修的人员必须了解设备图样及有关技术资料,熟悉其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 5、对使用机具、备品备件、材料的型号、规格、数量、质量等进行检查、核实,其结果应能满足检修的需要;

建筑结构安全等级、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地基基础设计等级、框架的抗震等级

建筑结构安全等级. 0.8 建筑结构设计时,应根据结构破坏可能产生的后果(危及人的生命、造成经济损失、产生社会影响等)的严重性,采用不同的安全等级。建筑结构安全等级的划分应符合表1.0.8 的要求 表1.0.8 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 安全等级破坏后果建筑物类型 一级很严重重要的房屋 二级严重一般的房屋 三级不严重次要的房屋 注1 对特殊的建筑物,其安全等级应根据具体情况另行确定; 2 地基基础设计安全等级及按抗震要求设计时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规范的规定。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 3.0.2 建筑工程应分为以下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1特殊设防类:指使用上有特殊设施,涉及国家公共安全的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等特别重大灾害后果,需要进行特殊设防的建筑。简称甲类。 2 重点设防类: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生命线相关建筑,以及地震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等重大灾害后果,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简称乙类。 3 标准设防类:指大量的除1、2、4款以外按标准要求进行设防的建筑。简称丙类。 4 适度设防类:指使用上人员稀少且震损不致产生次生灾害,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要求的建筑。简称丁类。 3.0.3 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标准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达到在遭遇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的抗震设防目标。 2 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 特殊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同时,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

苏联解体的党建原因及启示

苏联解体对党建的启示 1991年12月25日,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为标志,立国69年的苏联解体了。关于其解体根本原因,有很多种解释。比如说“和平演变说”,“经济没搞好说”,“民族矛盾说”等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的学说,似乎“经济没搞好说”更站得住脚。但是更多的研究表明,苏联的经济虽在美苏争霸中渐显颓势,却不是直接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综合各种学说可以发现,苏联共产党党建的失败在苏联解体这一事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钱穆所言“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实践在历史上相对于自由资本主义来说尚未得到合理的扬弃,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也不充分,这是制度层面。在人事层面,苏联共产党在自身党建方面的严重失误,自毁“长城”的改革,也就葬送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党的建设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研究党的建设的理论科学;二是在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指导下所进行的党的建设的实践活动;三是作为理论原则与实际行动两者中介的约法规章。具体地说,党的建设包括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 (一)政治建设方面,戈尔巴乔夫改革完全偏离了社会主义路线,抛弃了苏联共产党纲领。 政治建设是一个政党制定出在一定时期的正确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并用这样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教育全体党员和干部,使之坚持前进的正确方向。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成为苏联民众思想混乱的舆论先导。正是在戈尔巴乔夫“民主化”、“公开性”和“多元化”的煽动下,提出不留“历史空白点”,搞乱了苏联官方的意识形态,搞乱了民众的思想,致使苏联政府对舆论完全失去控制。意识形态宣传的放开导致精神信仰的崩溃,在“西化”、自由化的冲击下党和人民的思想陷于混乱。当局停止了对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英国广播公司的干扰,允许过去禁止的报纸公开销售,允许西方的一些机构搞各种民意测验,公开发表不同政见等。西方国家通过各种各样的渗透活动,大肆污蔑和丑化苏共和社会主义制度,向苏联人民灌输西方的“民主自由”,鼓动他们反对苏共。苏联掀起了批判斯大林及其国家政治体制的巨大声浪,逐渐发展到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全盘否定。民主化、公开性的失控为反对社会主义的势力和民族分离势力所利用,构成对苏联党和政府的严重威胁,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对国家命运的操纵,对苏联解体起了催化剂的作用。从苏联的解体不难看出,在导致亡党亡国的各种因素中,苏联共产党偏离社会主义是先导。 (二)思想建设方面, 指导思想背离了马克思主义。 苏联解体,根本原因是苏联共产党从指导思想上逐步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抛弃了马克思主义。抛弃马克思主义的不仅仅是苏共高层领导集团,而且是自上而下的党员干部。列宁、斯大林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斯大林之后掌握最高权力的赫鲁晓夫“马克思列宁主义修养太差”,“善于搞权术,因而他对马克思主义缺少坚定的信仰,在世界观上是个实用主义者”。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些重大问题一知半解,甚至任意篡改。他全盘否定斯大林,将党的性质改为“全民党”,以抽象的人道主义取代无产阶级专政,最终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勃列日涅夫调整和纠正了赫鲁晓夫时期的一些错误,但他“平时不读书、不看报,马列主义修养太差”,基本沿袭了赫鲁晓夫的“全民党”等错误观点。戈尔巴乔夫则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不能作为苏共唯一的指导思想,苏联的社会主义是变形的、曲解的社会主义,改革的任

地基基础的抗震设计

地基基础的抗震设计 摘要:基于世界各地日益频繁的地震,在设计地基基础时考虑其抗震性,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把地震所带来的灾害降到最小程度,从而最大限度的保障了人们的生命和财产。 关键字:地震;地基;基础;抗震 abstract: based on all over the world increasingly frequent earthquake, this paper considered the earthquake resistance when designing foundation basis and improved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the building.so it can reduce the disaster to the minimum degree caused by the earthquake.at the same time it can provide maximum security for the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 key word: earthquake; foundation; basis; earthquake-resistance 中图分类号: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科技的发展,随着全球网络信息的普及,我们了解到,全世界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平均每年大约有十八次。对于地震这种天灾人祸,我们无法避免,只能通过提高各种构造物的抗震性能,来尽量把灾害降到最小程度。 地震是由内力和外力地质作用引起的地壳震动现象,是一种难以把握的随机振动,其自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于准确预测房屋遭遇的参数和特性无疑是现代建筑科技的挑战。根据地震的成因,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