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与现状-姜华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与现状-姜华

医疗器械微生物实验室装修建设方案

随着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实施,对无菌和植入类医疗器械的微生物实验室已做出相应要求,其中《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无菌医疗器械实施细则》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植入性医疗器械实施细则》中第八章监视和测量规定:生产企业应当建立符合要求并与生产产品相适应的无菌检验室。但实际还包括阳性对照室、微生物限度检查室等,总体称之为微生物实验室更加符合实际。目前医疗器械微生物实验室法规要求起步晚,依据不够细化,加之产品的复杂性,因此微生物实验室的规范化设计并不成熟,SICOLAB对微生物实验室的设计和布局进行初步探讨。 1.微生物实验室功能医疗器械的检验通常分为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生物性能检验。理化检验需要设置理化检验室或在相应工位设检验装置;生物性能检验,对其中的生物学评价检验,企业一般不设检验室,而是委托检测机构进行检测,而微生物检测按法规要求需自行建立微生物检验室。微生物实验室应实现以下功能: (1)按照该产品的标准要求(引用GB/方法或药典方法),对产品进行无菌检验; (2)对洁净环境(空气、水、工艺用气、台面、手)进行微生物检验; (3)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初始污染菌检测; (4)部分含药的医疗器械还需满足药品检验需要(无菌、微生物限度、抗生素效价的微生物检定),如含药敷料、含有庆大霉素的骨水泥、药物涂层产品等;此外,部分产品标准规定需要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查(如注射器、输液器等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产品,氧合器、血液透析器、冠脉支架系统等部分人工器官和植入物产品)该类检查虽不是微生物检查,但对检查环境有较高的要求的,操作间应设有紫外线灯,并有控制温度、湿度的设备。应有书面操作规程,并有防止污染的措施。 2.微生物实验室设计要求SICOLAB 微生物实验室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员,培养基,菌种,设备,实验室的布局和运行,器具及工作服洗涤、存放要求,更衣流程。 人员从事微生物实验工作的人员应具备微生物学或相近专业知识的教育背景。检验人员数量和素质应能满足检验工作的需要。检验人员必须熟悉相关检测方法、程序、检测目的和结果评价。保证人员在上岗前接受胜任工作所必须的设备操作、微生物检验技术和实验室生物安全等方面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培养基培养基质量稳定可靠,有良好的促菌生长能力,具备适宜的灭菌方式,在规定的条件和环境下贮藏,通过不同菌种的接种试验并观察生长状态,进行灵敏度试验。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能操作考核方案与评分标准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能操作考核方案与评分标准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能操作考核方案与评分标准 一、食品微生物检验技能操作试题 本次考试有五组技能测试题供学生随机抽取,每一组题满分均为100 分,占该门课程总成绩的70%。 第一组:使用高压灭菌锅进行培养基的灭菌,并回答相关问题。 第二组:微生物划线分离技术操作,并回答相关问题。 第三组:食品中细菌总数的测定操作,并回答相关问题。 第四组:食品中大肠菌群测定,并回答相关问题。 第五组:常用仪器的使用 二、考试程序 1、组织学生抽取考试序号,按照此序号依次进行技能考试。 2、按照考试序号组织学生在考前5分钟抽取试题,拿到试题后可以 准备5分钟,然后开始操作和回答。其他学生集中在另一教室等待。 3、考试完的学生不允许与等待考试的学生接触,要迅速离开考场, 防止学生利用通讯工具交流试题内容。 三、评分标准 第一组湿热灭菌操作 一、 一、操作用具及物品:高压灭菌锅、试管培养基、三角瓶、线绳、报 纸或牛皮纸等。 二、操作过程及评分标准

1.首先将内层灭菌桶取出,再向外层锅内加入适量的水,使水面与三角搁架相平为宜。(10分) 2.放回灭菌桶,并装入待灭菌物品。注意不要装得太挤,以免防碍蒸汽流通而影响灭菌效果。三角烧瓶与试管口端均不要与桶壁接触,以免冷凝水淋湿包口的纸而透入棉塞。(10分) 3.加盖,并将盖上的排气软管插入内层灭菌桶的排气槽内。再以两两对称的方式同时旋紧相对的两个螺栓,使螺栓松紧一致,勿使漏气。(10分) 4.用电炉或煤气加热,并同时打开排气阀,使水沸腾以排除锅内的冷空气。(或等压力上升到0.5时,打开放气阀排出冷空气)待冷空气完全排尽后,关上排气阀,让锅内的温度随蒸汽压力增加而逐渐上升。当锅内压力升到所需压力时,控制热源,维持压力至所需时间。本实验用 1.05kg/cm2,121.3℃,20分钟灭菌。(10分) 提问:1.为什么要放出冷空气?答:因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当高压锅内的压力升高后,它聚集在锅的中下部,使饱和热蒸汽难与被灭菌物品接触。此外,空气受热膨胀也产生一种压力,致使压力数值达到要求,但灭菌温度却未达到相应指标,从而导致灭菌失败。(10分)提问:2.斜面培养基湿热高压灭菌一般采用的时间和压力为多少?答:斜面培养基一般在0.104Mpa压力下,温度约达121℃,灭菌时间为20~30min。灭菌时间应从达到所需求的压力或温度时开始算起。(10分)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指南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指南 一、目的与范围 为使GB/T 16886-ISO 10993系列标准能够正确而有效地实施,特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为医疗器械评价者提供了生物学评价指南,为医疗器械的审查提供了生物安全性审查指南。 注:本指南不涉及微生物污染、灭菌(如“无菌”、“细菌内毒素”)、除菌和动物源性医疗器械的病毒去除与控制等方面的生物安全性。 二、术语 (一)医疗器械:同《医疗器械管理管理条例》。 (二)制造者:医疗器械制造者或商标持有人/单位。 (三)评价者:医疗器械制造者或受其委托的专家。 注:医疗器械制造者对生物安全性评价负责。 (四)审查者:对医疗器械管理负有职责的行政管理部门或受其委托负责医疗器械审查的机构。 三、医疗器械/材料首次生物安全性评价 (一)评价依据 GB/T 16886-ISO 10993《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系列标准。 (二)评价者 应当经过培训并在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方面具有长期实践经验。 (三)评价要求 1.出于保护人类的目的,需要进行生物学评价的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特别是必要的动物试验)未开展之前不得进入临床试验。 2.对医疗器械开展生物学评价时,应当按照GB/T 16886.1-ISO 10993.1给出的评价流程图开展。 3.评价者在进行生物学评价过程中应当注重运用已有信息(包括材料、文献资料、体外和体内试验数据、临床经验),不应当局限在生物学试验上。 4.当生物学评价确定需要进行生物学试验时,应当委托有相应生物学试验资质的检验机构来进行。 5.在进行生物学试验时,应当: (1)在进行动物试验前,先进行体外试验; (2)按要求充分并合理地利用试验动物资源,优化试验方案,降低试验成本。 6.应当按GB/T 16886-ISO 10993系列标准对报告的要求,出具《生物学试验报告》。 注:生物学试验报告可不与型式检验报告一起出具。 7.《生物学评价报告》可以考虑(但不限于)包括以下方面: (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的策略和所含程序;

医疗器械微生物实验室装修建设方案(20200519170517)

医疗器械微生物实验室装修建设方案-喜格 随着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实施,对无菌和植入类医疗器械的微生物实验室已做出相 应要求,其中《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无菌医疗器械实施细则》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植入性医疗器械实施细则》中第八章监视和测量规定:生产企业应当建立符合要求并与生产产品相适应的无菌检验室。但实际还包括阳性对照室、微生物限度检查室等,总体称之为微生物实验室更加符合实际。目前医疗器械微生物实验室法规要求起步晚,依据不够细化,加之产品的复杂性,因此微生物实验室的规范化设计并不成熟,SICOLAB对微生物实验室的设计和布局进行初步探讨。 1.微生物实验室功能医疗器械的检验通常分为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生物性能检验。理化检验需要设置理化检验室或在相应工位设检验装置;生物性能检验,对其中的生物学评价检验,企业一般不设检验室,而是委托检测机构进行检测,而微生物检测按法规要求需自行建立微 生物检验室。微生物实验室应实现以下功能: (1)按照该产品的标准要求(引用GB/方法或药典方法),对产品进行无菌检验; (2)对洁净环境(空气、水、工艺用气、台面、手)进行微生物检验; (3)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初始污染菌检测; (4)部分含药的医疗器械还需满足药品检验需要(无菌、微生物限度、抗生素效价的微生物检定),如含药敷料、含有庆大霉素的骨水泥、药物涂层产品等;此外,部分产品标准规定需 要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查(如注射器、输液器等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产品,氧合器、血液 透析器、冠脉支架系统等部分人工器官和植入物产品)该类检查虽不是微生物检查,但对检 查环境有较高的要求的,操作间应设有紫外线灯,并有控制温度、湿度的设备。应有书面操作规程,并有防止污染的措施。 2.微生物实验室设计要求SICOLAB 微生物实验室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员,培养基,菌种,设备,实验室的布局和运行, 器具及工作服洗涤、存放要求,更衣流程。 人员从事微生物实验工作的人员应具备微生物学或相近专业知识的教育背景。检验人员数量和素质应能满足检验工作的需要。检验人员必须熟悉相关检测方法、程序、检测目的和结果评价。保证人员在上岗前接受胜任工作所必须的设备操作、微生物检验技术和实验室生物安 全等方面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微生物进修目的及要求.docx

[标签 :标题 ] 篇一:微生物进修报告 微生物进修报告 在医院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顺利完成在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微生物室进修学习工作。半年来,在带教老师的耐心的讲解和指导下,认真学习,积极工作,通过不断努力,自身工作 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现就半年来的进修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一、理论知识学习情况: 1、强化基础知识学习。为了提高自身理论知识,在工作之余我再次重温周庭银主编的《临床微生物学诊断与图解(第 3 版)》、倪语星主编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周庭银及倪语星 主编的《临床微生物检验标准化操作指导(第2版)》、陈东科主编的《实用临床微生物学检 验与图谱》等相关业务理论知识,通过自学,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理论水平,为工作实践打 下了良好的基础。 2、加强知识交流。在进修期间,尽可能的抓住一切机会,主动诚恳地向专业老师请教,积 极学习,听取满主任讲课,开阔了自己的知识视野,更加丰富了自己的理论水平。满主任曾从事 5 年微生物教学工作,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娴熟的实践技能,省内为数不多的微生物学知名专家学者。 二、工作业务实践情况: 经过半年来的工作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细菌检验业务技能,能够基本独立完成细菌检验 工作,其中包括: 1、细菌接种方面:熟练掌握痰、尿液、血液、胸腹水、脑脊液、分泌物以及组织等方面 的细菌接种和培养。 2、涂片染色方面:掌握一般细菌涂片染色、特殊细菌涂片染色和抗酸杆菌涂片染色。 3、细菌鉴定方面:能够识别和鉴定上呼吸道等标本的正常菌群;在镜 -b+b-cc+c 下能够识别G、G、G、G、真菌孢子等细菌形态;基本掌握细菌标本的鉴别和鉴 定。 三、今后工作设想: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加强对细菌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工作实践努力提高自身业务 素质和技能。相信在科室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以及自身的努力,个人业务能力得到提升,进一步为医院工作以及为患者服务作出新的贡献。 2015年 11月 9 号 篇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目的和要求 (一)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目的 1.为临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提供病原学依据。 2.为临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用药的信息。 3.为医院感染提供病原微生物及其耐药性动态信 息。 4.改进或更新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方法。(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要求 1.快速、准确地提出检验报告。 2.检验人员必须有较丰富的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和熟练、正确的操作 技能,必须养成有菌观点和无菌操作的习惯。 3.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必须进行全面质量控制, 并参加和接受质量控制考核。 4.重视实验室消毒灭菌工作。(三)诊断试验的选择原则 1.选择有鉴定价值的试验:要对两种细菌进行鉴定,须选择一项两种菌呈现绝然不同结果的 试验,即一种菌呈现阳性(阳性反应的菌株阳性率须大于90%),另一种菌为阴性(阴性反 应的菌株阳性率应小于10%),这项试验才有鉴定价值。否则,就没有鉴定价值。 2.选择简易、快速、方便的试验:①鉴定一种细菌可能有多种特异的方法,没有必要逐一进行试验, 只选择其中一或两种达到目的即可,多选无意义。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试验、耐热DNA

医疗器械洁净室(区)检查要点指南(2014版)

医疗器械洁净室(区)检查要点指南(2013版) 随着无菌医疗器械和体外诊断类产品的发展,我国相继颁布实施了《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实施细则》等法规要求,以提高医疗器械产品生产总体水平,以保障医疗器械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这一基本准则为出发点,与国际标准相接轨,督促指导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法规规定,医疗器械的生产首先要具备满足要求的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对于无菌医疗器械、体外诊断试剂产品而言,洁净室(区)的硬件条件必不可少,因此对于洁净室(区)的环境控制要求得到了行业的普遍关注。 洁净室(区)是无菌医疗器械、体外诊断试剂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生产环境,其环境控制水平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医疗器械产品的质量。本检查要点指南旨在帮助北京市医疗器械监管人员增强对医疗器械洁净室(区)相关过程的认知和把握,指导全市医疗器械监管人员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洁净室(区)控制水平的监督检查工作。同时,为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洁净室(区)环节的管理要求提供参考。 本指南主要以现行医疗器械法规、标准中对于洁净室(区)的规定为基础,尤其是以《无菌医疗器具生产管理规范》(YY0033-2000)的相关要求为主,部分借鉴了《医药工业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50457-2008)、《洁净室及相关受控环境第3部分:检测方法》(GB/T 25915.3-2010)等国家标准的相关要求。不同产品生产企业

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遵照执行。当国家相关法规、标准、检查要求发生变化时,应重新讨论以确保本指南持续符合要求。 一、适用范围 本指南可作为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实施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核发、变更、换证等现场检查、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考核、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无菌医疗器械实施细则、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植入性医疗器械实施细则检查、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实施细则检查、医疗器械生产监督检查等各项涉及洁净室(区)检查的参考资料。 二、检查要点及流程 以下检查要点的表述主要分为对现场情况和文件资料的检查两部分,但在实际检查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现场查看、询问、记录的情况与企业的规定、文件、记录的符合性。 1.现场观察企业生产、检验洁净室(区)环境 (1)洁净室(区)内人流、物流走向是否交叉。 (2)进入一更是否进行换鞋、脱外衣,洗手,是否设臵感应龙头、长把龙头或脚踏开关龙头、是否设臵烘干器,是否设臵门档和防昆虫设施,是否张贴洗手步骤。 (3)进入二更是否进行穿洁净工作服(鞋)或无菌工作服(鞋)、口罩、帽子、手消毒。手消毒剂是否定期更换,以防止产生耐药菌种。 (4)二更是否设臵整衣镜、方便穿洁净工作服或无菌工作服设施,是否张贴更衣流程。是否设臵存衣、挂衣设施。二更中暂存的洁

《微生物学》考核标准

考评方式与标准 建立好合理的学习评价体系可以引导学生把握处理好每一个学习环节,培养学生自觉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改革传统的考试制度,建立以学生实践技能提高为核心的新型考试模式。 课程采用平时成绩(理论和实验)+实验操作考试+闭卷考试的综合评定方式进行。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学生的出勤、实验态度、实验报告、操作训练熟练程度等内容,占总成绩的20%。实验操作考试以现场技能操作进行成绩评定,占总成绩50%。闭卷考试以笔试为主体,主要考核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和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占总成绩30%。 实验操作考试的考核内容包括器皿的包扎、显微镜技术、微生物培养和分离技术、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技术等,教师让学生进行单人考核。考核形式以动手操作为主,口试为辅。口试内容包括实验原理、试剂的用途、注意事项等,学生随机抽签回答。实验技能的考核有规范标准、分值和规定时间。这种考试方式的实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效果显著。 表1 实验平时考核评分标准 实验内容时间班级

微生物学实验技能综合测试题 技能考核1 细菌染色及显微镜的使用 一、测试目的: 1、通过革兰氏染色过程考查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熟练程度 2、考查学生无菌操作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 在规定的30分钟内,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混合菌液进行革兰氏染色,要求各步骤正确,正确使用油镜观察染色结果并能区别里面的两种菌。 三、实验材料: 1、革兰染色液一套。 2、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混合菌液。 3、显微镜等。 四、微生物实验考试评分表 1、正确使用革兰染色步骤15分 2、无菌操作取菌涂片2分 3、干燥固定2分 4、水洗不能对着涂片部位2分 5、脱色过程3分 6、得到漂亮的染色结果(考察一个染色结果)5分 7、菌体分布均匀3分 8、密度合适3分 9、染色正确5分 10、正确使用显微镜10分 11、视野均匀,明暗合适,对比度合适10分 12、10х物镜取放标本5分 13、10х物镜调光10分 14、10х物镜找视野5分 15、100х物镜调焦距10分 16、使用完毕,4х物镜头对着光路且关掉光源5分 17、用擦镜纸、擦镜油、擦镜液正确擦净物镜5分

医疗器械-消毒剂验证讲解

消毒剂验证

消毒剂验证方案 目录 1概述-------------------------------------------------------------------------------------3 2 目的-------------------------------------------------------------------------------------3 3 适用范围-------------------------------------------------------------------------------3 4 验证参考资料-------------------------------------------------------------------------3 5 验证小组成员及职责----------------------------------------------------------------3 6 验证内容------------------------------------------------------------------------------4 7 异常情况处理程序------------------------------------------------------------------10 8 再验证周期---------------------------------------------------------------------------11 9 附表------------------------------------------------------------------------------------12

微生物能力验证能力考核要点

微生物能力验证能力考核要点 一、要树立科学必须真实的观念,实验态度要端正。 要怀着一颗为了出具真实、准确,可信数据而敬畏的心去申请能力验证。实验要求科学严谨,实验要预先充分练习和实践。能力验证是对实验室综合实验水平(人员,设备,环境等多因素)的评价。 首先要选好实验项目,找到与之配套的方法,进行充分的方法验证,从检测员能力,仪器设备性能,校检结果是否能满足实验需要,实验检测多次实验,检测环境是否进行了充分的考虑,实验确认好实验项目,认真学习标准,理解标准,并做到标准所规范的步骤,并对自己实验有了一定的信心后再去申请能力验证为宜。 举例:某实验室未经过充分实验方法确认,实验平时做的也少,直接申请了能力验证。实验过程生疏,照方抓药,手忙脚乱,造成稀释梯度不够,平板干燥,菌落蔓延,无法出具具体数值,实验失败。 二、实验室收到盲样菌株标本后,首先应做的事情。 1、检查标本的性状和确认包装情况,然后按照要求去能力验证网站提交收到样品情况。

2、仔细阅读参指导书,包括标本如何保存的信息,进行实验室内部工作分配,明确工作任务和要求。 3、实验前应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的要求制订检验流程,认真做好准备工作,包括实验中需要使用的器皿,须提前做好清洁灭菌。 三、能力验证样品处理。 1、定量项目,西林瓶内样品不可分割,应全部用于检测。一般参考书指导的是加40mL稀释液制成40mL样品。 2、定量项目样品稀释。指导书标明了稀释范围的,在稀释范围左右各加1个稀释度进行;书上没有稀释范围的,多做稀释倍数,选择合适的稀释倍数计数(一般可稀释至10-8)。 3、定量项目,除了要多做稀释倍数外,同时同一稀释度要多倒几皿,从原理上来讲,检测过程属于随机抽样检查,平板越多,数据越接近真值。考虑性价比,又不可能一直疯狂一个稀释度很多平板,所以能力验证时候多倒几皿,求好结果。 4、定性项目有一些重要步骤。

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 (2015年第14号)

关于发布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的通告 (2015年第14号) 为指导医疗器械临床评价工作,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50号)和《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制定了《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现予发布。 特此通告。 附件: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 2015年5月19日 附件 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 一、编制目的 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是指注册申请人通过临床文献资料、临床经验数据、临床试验等信息对产品是否满足使用要求或者适用范围进行确认的过程。本指导原则旨在为注册申请人进行临床评价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临床评价资料的审评提供技术指导。 二、法规依据 (一)《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50号); (二)《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号); (三)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相关规定。 三、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申报时的临床评价工作,不适用于按医疗器械管理的体外诊断试剂的临床评价工作。如有针对特定产品的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发布,则相应产品临床评价工作应遵循有关要求。 四、基本原则 临床评价应全面、客观,应通过临床试验等多种手段收集相应数据,临床评价过程中收集的临床性能和安全性数据、有利的和不利的数据均应纳入分析。临床评价的深度和广度、需要的数据类型和数据量应与产品的设计特征、关键技术、适用范围和风险程度相适应,也应与非临床研究的水平和程度相适应。 临床评价应对产品的适用范围(如适用人群、适用部位、与人体接触方式、适应症、疾病的程度和阶段、使用要求、使用环境等)、使用方法、禁忌症、防范措施、警告等临床使用信息进行确认。 注册申请人通过临床评价应得出以下结论:在正常使用条件下,产品可达到预期性能;与预期受益相比较,产品的风险可接受;产品的临床性能和安全性均有适当的证据支持。 五、列入《免于进行临床试验的医疗器械目录》产品的临床评价要求 对于列入《免于进行临床试验的医疗器械目录》(以下简称《目录》产品,注册申请人需提交申报产品相关信息与《目录》所述内容的对比资料和申报产品与已获准境内注册的《目录》中医疗器械的对比说明。具体需提交的临床评价资料要求如下: (一)提交申报产品相关信息与《目录》所述内容的对比资料; (二)提交申报产品与《目录》中已获准境内注册医疗器械的对比说明,对比说明应当包括《申报产品与目录中已获准境内注册医疗器械对比表》(见附1)和相应支持性资料。 提交的上述资料应能证明申报产品与《目录》所述的产品具有等同性。若无法证明申报产品与《目录》产品具

医疗器械微生物试验检查要点指南

医疗器械无菌试验检查要点指南(2010版) 无菌检验是无菌医疗器械产品生产控制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检验方法、检验结果判定及检验人员业务能力等因素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作为无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其无菌检验工作应由本企业独立完成。 本指南旨在帮助北京市医疗器械生产监管人员增强对无菌检验相关知识的认识,指导和规范全市医疗器械生产监管人员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无菌检验过程控制水平的监督检查工作,同时,为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以下简称生产企业)在无菌检验的过程管理要求提供参考和依据。 当国家相关法规、标准、检查要求发生变化时,应重新修订本指南。 一、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实施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核发、变更、换证等现场检查、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考核、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医疗器械生产日常监督等各项涉无菌检验的检查。 二、检查内容 检查人员应在充分了解生产企业无菌检验活动的情况下,对其无菌检验过程的控制水平进行客观的检查和评价。 一般情况下,检查人员可按照以下顺序开展检查工作,并适时做好相关记录: 1、了解产品特性及生产企业选择的无菌检验方法。常见的产品无菌检查法包括直接接种法和薄膜过滤法。当建立产品的无菌检查方法时,生产企业应进行方法的验证,以证明所采用的方法能够给出正确的结果。若该产品的组分或原检验条件发生改变时,检查方法应重新验证。验证时,应按供试品无菌检查的规定及有关要求进行操作。对药典规定的每一试验菌

应逐一进行验证。验证试验也可与供试品的无菌检查同时进行。 2、了解检验人员的专业背景、培训情况及工作经历。可通过查看学历证书、培训证书或当面询问检验人员的方式,检查无菌检验人员是否具备微生物专业知识,并经过无菌技术的培训。 3、现场察看无菌实验室。无菌检查应在环境洁净度10000 级下的局部洁净度 100 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如在万级洁净间内配臵超净工作台等)中进行,其全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污染。单向流空气区、工作台面及环境应定期监测。 4、现场察看无菌试验所需的设备和器具。其中, 主要设备包括:恒温培养箱(真菌、细菌)、恒温水浴箱、压力蒸汽灭菌器、电热干燥箱、电子天平、光学显微镜、集菌仪、过滤装臵(无油真空泵、滤杯、滤头、滤瓶、微孔滤膜、夹子)等;(从试验安全性考虑,建议阳性对照试验使用生物安全柜) 主要器具有:试管及试管架、酒精灯、75%乙醇棉、灭菌刻度吸管(1ml)、灭菌平皿(9cm)、锥形瓶、三角烧瓶、灭菌剪刀、镊子等。 生产企业应采用可靠方法对与供试液接触的所有器具灭菌,通常臵压力蒸汽灭菌器内121℃30分钟,或臵电热干燥箱内160℃2小时。器具灭菌后必须做好标识,标明灭菌的时间和使用有效期。器皿在灭菌后,最多1周即用完。检查时还应注意清点培养皿的个数,与试验记录中反映的培养基个数是否一致。 5、对照生产企业有关无菌试验的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等相关技术文件,要求检验人员当场操作或口述无菌检验的过程。 (1)培养基制备 生产企业可按药典中的处方制备培养基,亦可使用按该处方生产的符合规定的脱水培养基。配制后应采用验证合格的灭菌程序灭菌。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指南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指南 一、目的与围 为使GB/T 16886-ISO 10993系列标准能够正确而有效地实施,特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为医疗器械评价者提供了生物学评价指南,为医疗器械的审查提供了生物安全性审查指南。 注:本指南不涉及微生物污染、灭菌(如“无菌”、“细菌毒素”)、除菌和动物源性医疗器械的病毒去除与控制等方面的生物安全性。 二、术语 (一)医疗器械:同《医疗器械管理管理条例》。 (二)制造者:医疗器械制造者或商标持有人/单位。 (三)评价者:医疗器械制造者或受其委托的专家。 注:医疗器械制造者对生物安全性评价负责。 (四)审查者:对医疗器械管理负有职责的行政管理部门或受其委托负责医疗器械审查的机构。 三、医疗器械/材料首次生物安全性评价 (一)评价依据 GB/T 16886-ISO 10993《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系列标准。 (二)评价者 应当经过培训并在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方面具有长期实践经验。

(三)评价要求 1.出于保护人类的目的,需要进行生物学评价的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特别是必要的动物试验)未开展之前不得进入临床试验。 2.对医疗器械开展生物学评价时,应当按照GB/T 16886.1-ISO 10993.1给出的评价流程图开展。 3.评价者在进行生物学评价过程中应当注重运用已有信息(包括材料、文献资料、体外和体试验数据、临床经验),不应当局限在生物学试验上。 4.当生物学评价确定需要进行生物学试验时,应当委托有相应生物学试验资质的检验机构来进行。 5.在进行生物学试验时,应当: (1)在进行动物试验前,先进行体外试验; (2)按要求充分并合理地利用试验动物资源,优化试验方案,降低试验成本。 6.应当按GB/T 16886-ISO 10993系列标准对报告的要求,出具《生物学试验报告》。 注:生物学试验报告可不与型式检验报告一起出具。 7.《生物学评价报告》可以考虑(但不限于)包括以下方面: (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的策略和所含程序; (2)医疗器械所用材料选择的描述; (3)材料表征 -医疗器械材料的定性与定量的说明或分析 -医疗器械材料与市售产品的等同性比较 (4)选择或放弃生物学试验的理由和论证;

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技能培训

第一部分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技能培训 第一次实验(4学时,2人/组) 绪言 介绍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要求和考核方法; 介绍本学期《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内容安排和时间安排。 介绍微生物实验室须知事项,注意生物安全、水电防火安全等。 介绍实验预习报告与实验报告的统一格式和要求。 实验预习报告: 标题 目的要求 原理 实验器材 操作步骤(含注意事项) 预期结果 实验报告: 标题 实验器材 实验程序与操作要点 结果 讨论与体会 思考题 考核: 评分比例:平时考核占60%,期末考核占40%。 平时考核内容包括预习报告、实验操作及实验报告(各占20%, 40%, 40%。)平时考核登记A+:95,A:90,B+:85,B:80,C+:75,C:70,D+:65,D:60,E:≤50

实验一培养基的配制与无菌器材的准备(9月27日) 一、目的要求 1、明确培养基的配制原理。 2、通过对基础培养基的配制,掌握配制培养基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3、了解灭菌的常用方法及应用对象。 4、学习高压蒸汽灭菌锅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5、学习干热灭菌的操作技术。 6、了解分离培养微生物前的有关准备工作。 二、基本原理 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适合于不同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它是进行科学研究,生产微生物制品及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由于各类微生物对营养的要求不同,培养目的和检测需要不同,因而培养基的种类很多,要根据培养目的和检测需要不同,选择配制不同的培养基。 高压蒸汽灭菌是将待灭菌的物品放在一个密闭的加压灭菌锅内,通过加热,使灭菌锅隔套间的水沸腾而产生蒸汽。待水蒸汽急剧地将锅内的冷空气从排气阀中驱尽,然后关闭排气阀,继续加热,此时由于蒸汽不能溢出,而增加了灭菌器内的压力,从而使沸点增高,得到高于100℃的温度。导致菌体蛋白质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的目的。适用于一般培养基、玻璃器皿、无菌水、金属用具。一般培养基在121.3℃灭菌20分钟即可。 干热灭菌是利用高温使微生物细胞内的蛋白质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的目的。细胞内的蛋白质凝固性与其本身的含水量有关,在菌体受热时,当环境和细胞内含水量越大,则蛋白质凝固就越快,反之含水量越小,凝固缓慢。因此,与湿热灭菌相比,干热灭菌所需温度高(160—170℃),时间长(1—2小时)。但干热灭菌温度不能超过180℃,否则,包器皿的纸或棉塞就会烤焦,甚至引起燃烧,因而一般塑料制品不能用干热灭菌。 三、实验器材 1、试剂 牛肉膏、蛋白胨,氯化钠,琼脂,1mol/L NaOH,1mol/L HCl等。 2、仪器和其他用具 试管,三角瓶,烧杯,量筒,培养皿,玻棒,涂布棒,培养基分装器,天平,药勺,高压蒸汽灭菌锅,pH计,pH试纸等。 四、实验操作步骤 (一)、培养基的配制

微生物检验岗位考核

微生物检测人员专业基础知识试题 考核时间:被考核人:考核成绩: 一、填空题(30分) 1、样品在检验前应保存在,并存放在有标示的区域,待检样品严禁。 以防样品检验前污染。 2、微生物检测需要持证上岗,证件包括,, 。 3、超净台使用前需紫外照射。 4、当灭菌完毕的培养基放置在恒温水浴箱备用时,最长放置时间不得超过h。 5、饲料中细菌总数用培养基。培养温度。培养时间。饲料中 霉菌数用培养基。培养温度。培养时间。 6、菌落计数,一般在平板用肉眼直接点数,必要时用放大镜以防遗漏。 7、平板上有片状或斑样菌落蔓延及平板受到污染时,该平板计数。 8、酿酒酵母能发酵、、、、。 9、沙门氏菌检测氯化镁孔雀绿增菌液在培养。 10、大肠菌群MPN法是和结合的一种定量检测方法。 11、微生物危害评估是对和可能给人或环境带来的危害所进行的评估。 12、生物安全柜指具备及的操作柜,可有效降低实验过程中 产生的有害气溶胶对操作者和环境的危害。 13、个体防护装备是用来防止人员个体受到等危险因子伤 害的器材和用品。 14、根据生物因子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将其分为级。所采取的防护措施,将生物 安全防护水平分为四级以表示。 15、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检测中心进行分区分为。 二、判断题(30分) 1.饲料霉菌总数沙门氏菌检测需要在生物安全2级实验室内进行。() 2.霉菌最低稀释度平板显示无霉菌其菌数报告为0cfu/g。() 3.检测涉及到的仪器设备需要每天进行检测维护。() 4.使用仪器时需要定期填写使用记录。() 5.超净台使用紫外照射之后可以直接进行检测操作。() 6.称量样品时,外包装应用95%酒精擦拭,以起到杀菌效果。() 7.任何病原微生物都应在2级及以上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内进行操作。() 8.嗜酸乳杆菌在改良MC培养基上的菌落为红色。() 9.大肠菌群选取菌落数在30CFU~300CFU 之间的平板,记录具体菌落数。() 10.枯草芽孢杆菌在7%NAcl中生长,V-P测定阳性,不利用丙酸盐等。() 11、摘除手套后、使用卫生间前后、离开实验室前、进食前后应例行洗手。() 12、所有的潜在的传染性或毒性的质量控制和参考物质在存放、处理和使用时应根据已知的 风险对待。() 13、在可能出现有害气体和生物源性气溶胶的地方应采取局部排风措施。() 14、生物安全柜应由由资格的人员进行安装或更换,并按照经确认的方法进行现场生物和物 理的检测,每年进行验证。()15、所有的弃置的实验室生物样本、培养物和被污染的废弃物可以直接拿出实验室。()

附录1无菌医疗器械

附件1 无菌医疗器械 (征求意见稿) 第一部分范围和原则 1.1 无菌医疗器械是指通过最终灭菌的方法或通过无菌加工技术使产品无任何存活微生物的医疗器械。 1.2 本附录是对无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特殊要求。 1.3 无菌医疗器械生产须满足其质量和预期用途的要求,应当采用使污染降至最低限的生产技术,并应根据产品特性、生产工艺和设备等因素,确定无菌医疗器械洁净室(区)的洁净度级别,以保证医疗器械不受污染或能有效排除污染。 第二部分特殊要求 2.1 凡在洁净室(区)工作的人员应当定期进行卫生和微生物学基础知识、洁净作业等方面培训。临时进入洁净室(区)的人员,应当对其进行指导和监督。 2.2 洁净室(区)内的人数应当与洁净室(区)面积相适应。 2.3 应当建立对人员的清洁要求,制定洁净室(区)工作人员卫生守则。人员进入洁净室(区)应当按照程序进行净化,并穿戴洁净工作服、工作帽、口罩、工作鞋。裸手接触产品的操作

人员每隔一定时间应当对手再次进行消毒。消毒剂的种类应当定期更换。 2.4 应当制定人员健康要求,建立人员健康档案。直接接触物料和产品的人员每年至少体检一次。患有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直接接触产品的工作。 2.5 应当明确人员服装要求,制定洁净和无菌工作服的管理规定。工作服及其质量应当与生产操作的要求及操作区的洁净度级别相适应,其式样和穿着方式应当能够满足保护产品和人员的要求。洁净工作服和无菌工作服不得脱落纤维和颗粒性物质,无菌工作服应当能够包盖全部头发、胡须及脚部,并能阻留人体脱落物。 2.6 应当有整洁的生产环境。厂区的地面、路面周围环境及运输等不应对无菌医疗器械的生产造成污染。行政区、生活区和辅助区的总体布局应当合理,不得对生产区有不良影响。厂区应当远离有污染的空气和水等污染源的区域。 2.7 洁净室(区)应当按照无菌医疗器械的生产工艺流程及所要求的空气洁净度级别进行合理布局,人流、物流走向应当合理。同一洁净室(区)内或相邻洁净室(区)间的生产操作不得互相交叉污染。 2.8 洁净室(区)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应当与产品生产工艺要求相适应。无特殊要求时,温度应当控制在18~28℃,相对湿度控制在45%~65%。

医疗器械产品无菌检验操作规程新整理.doc

医疗器械产品无菌检验操作规程 1目的 通过无菌检验,确保灭菌后产品能够达到无菌的要求。 2适用范围 适用于灭菌后医疗器械产品(列举)的无菌检验。 3检验依据 本厂产品注册标准(编号) EN1174-1996 医疗器械灭菌产品中微生物数量的评估 《中国药典》(2005 年版) 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第二部分:生物试验方法 GB15980-1995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卫生标准 4仪器、设备 百级层流超净工作台、电热干燥箱、电热恒温培养箱、霉菌培养箱、压力蒸汽灭菌器、集菌仪(器)、电子 天平、 PH计、冰箱、恒温水浴锅、酒精灯、三角烧瓶,接种环、无菌棉签、镊子,试管架,大试管若干等。 5无菌检验室的环境要求 无菌检验应在环境洁净度10000 级下的局部百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 缓冲区与外界环境、无菌检验室与缓冲区之间空气应保持正压,阳性对照室与缓冲区之间空气应保持负压。 无菌检验室与室外大气之间静压差应大于10Pa。无菌检验室的室温应保持18~26℃,相对湿度:45~ 65%。 无菌检验室的单向流空气区、工作台面及环境应定期按《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 菌的测试方法》的现行国家标准进行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的监测。每年至少检测一次。 无菌检验过程中应同时检查超净工作台单向流空气中的菌落数:每次操作时在层流空气所及台面的左中右 置 3 个营养琼脂平板,暴露30min ,于 30~35℃培养 48 小时,菌落数平均应不超过1CFU/平板。 6无菌检验前的准备 器具灭菌、消毒 6.1.1灭菌:试验过程中与供试品接触的所有器具必须采用可靠方法灭菌。可经电热干燥箱160℃以上干烤2 小时,或置压力蒸汽灭菌器内121℃蒸汽灭菌30 分钟后使用(根据灭菌效果验证决定灭菌参数)。所有的灭菌物品不应超过 2 周即用毕,否则应重新灭菌。 6.1.2消毒:凡检验中使用的器材无法灭菌处理的,使用前必须经消毒处理。如无菌检验室的试管架、电子天平、工作台面、工作人员的手、橡胶吸头等。可采用消毒剂浸泡或擦拭。消毒剂应每月更换,以防止产生耐药 菌株。 6.1.3标识:器具的灭菌、消毒后必须做好标识,标明灭菌、消毒时间和使用有效期。 人员、物料进入无菌检验室 6.2.1 开启紫外线灯或臭氧发生器进行空间灭菌处理,消毒时间不得少于30min。 6.2.2 物料进入无菌检验室流程 6.2.2.1 脱包:进入无菌检验室的物品若有双重包装的,需将外包装在传递窗 / 缓冲间拆除后,传入试验室。 6.2.2.2 消毒:进入无菌操作室的所有培养基、供试品等的外表都应采用适用的方法进行消毒处理,以避免将外包装污染的微生物带入无菌检验室。 6.2.2.3传递:查看所有进入无菌检验室的器具上的灭菌、消毒标识,是否在有效期内。符合要求的经传递窗传入无菌检验室。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指南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 审查指南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指南一、目的与范围为使GB/T 16886-ISO 10993系列标准能够正确而有效地实施,特制定本指南。本指南为医疗器械评价者提供了生物学评价指南,为医疗器械的审查提供了生物安全性审查指南。注:本指南不涉及微生物污染、灭菌(如“无菌”、“细菌内毒素”)、除菌和动物源性医疗器械的病毒去除与控制等方面的生物安全性。 二、术语(一)医疗器械:同《医疗器械管理管理条例》。 (二)制造者:医疗器械制造者或商标持有人/单位。 (三)评价者:医疗器械制造者或受其委托的专家。注:医疗器械制造者对生物安全性评价负责。(四)审查者:对医疗器械管理负有职责的行政管理部门或受其委托负责医疗器械审查的机构。三、医疗器械/材料首次生物安全性评价(一)评价依据 GB/T 16886-ISO 10993《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系列标准。 (二)评价者应当经过培训并在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方面具有长期实践经验。 (三)评价要求 1.出于保护人类的目的,需要进行生物学评价的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特别是必要的动物试验)未开展之前不得进入临床试验。 2.对医疗器械开展生物学评价时,应当按照GB/T -ISO 给出的评价流程图开展。 3.评价者在进行生物学评价过程中应当注重运用已有信息(包括材料、文献资料、体外和体内试验数据、临床经验),不应当局限在生物学试验上。 4.当生物学评价确定需要进行生物学试验时,应当委托有相

应生物学试验资质的检验机构来进行。 5.在进行生物学试验时,应当:(1)在进行动物试验前,先进行体外试验;(2)按要求充分并合理地利用试验动物资源,优化试验方案,降低试验成本。6.应当按GB/T 16886-ISO 10993系列标准对报告的要求,出具《生物学试验报告》。注:生物学试验报告可不与型式检验报告一起出具。 7.《生物学评价报告》可以考虑(但不限于)包括以下方面:(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的策略和所含程序;(2)医疗器械所用材料选择的描述;(3)材料表征-医疗器械材料的定性与定量的说明或分析-医疗器械材料与市售产品的等同性比较(4)选择或放弃生物学试验的理由和论证;(5)已有数据和试验结果的汇总;(6)完成生物学评价所需的其他数据。 四、医疗器械生物安全性重新评价(一)在下列情况下,制造者应当考虑进行生物安全性重新评价: 1.制造产品所用材料来源或技术条件改变时; 2.产品配方、工艺、初级包装或灭菌改变时; 3.贮存期内最终产品发生变化时; 4.产品用途改变时; 5.有迹象表明产品用于人体会产生不良反应时。若企业提交了没有发生第四条第(一)款所规定的重新评价情况的声明,在该产品重新注册时,可不要求重新开展和补充开展生物学评价。当产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GB/T 16886-IS O 10993的系列标准重新修订后,若企业提交了没有发生第四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况的声明,在该产品重新注册时,不要求补充生物学评价。 (二)重新评价时应当尽量利用临床评价信息、临床研究信息以及临床不良事件信息来进行。重新评价应当在以往评价所形成文件的基础上开展,以避免重复不必要的生物学试验。重新评价应当按照第三条规定的程序进行。视具体情况,重新评价可以是全面的,也可以针对某一方面,但评价内容应当形成文件。 五、医疗器械生物安全性审查(一)审查人员审查者应当接受过GB/T 16886标准的培训。 (二)审查依据 GB/T 16886-ISO 10993《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系列标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