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医疗改革的发展现状及对全国医疗改革的启示 朱庆生、 周莉萍

安徽医疗改革的发展现状及对全国医疗改革的启示 朱庆生、 周莉萍

安徽医疗改革的发展现状及对全国医疗改革的启示  朱庆生、 周莉萍
安徽医疗改革的发展现状及对全国医疗改革的启示  朱庆生、 周莉萍

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是建

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并体现需求差异的、多形式、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由于我国在长达40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已经形成了一套福利性的医疗制度,在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医疗保障制度必须同步进行改革,重建新的制度,并逐步完善。卫生医疗保障发展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劳保医疗、公费医疗、农村合作医疗)——

—建立公费医疗制度(1949—1950)、建立劳保医疗制度(1953)、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1960)和市场经济时期———1994年进行两江试点、1996年56个城市扩大试点、1998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2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2003年农村医疗救助试点、2005年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2007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2009年的新医疗改革率先在安徽启动并引领全国,在此大背景下安徽医疗保障发展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安徽医疗保障工作改革的发展回顾(一)安徽医疗保障工作的总体情况1992年1月,全国发布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方案,开始启动农村地区社会养老保障工作。1997年,全国已经建立起《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3年选取安徽等10个省份试点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到2005年,社会保障体系在全国范围城镇地区建立起来,养老保险基金由个人、企业和国家按比例分担,统筹缴纳与支付。并对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女职工生育保险以及失业保险等“四险”保障制度进行了制度完善和改革调整。[1]但是,在安徽的农村地区,除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进行了改革试点以外,仍然是以国家救济和乡村集体办福利事业为主的社会保障,其他保险项目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2] 2007年安徽省为解决未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的非从业城镇居民的基本医

安徽医疗改革的发展现状及对全国医疗改革的启示*

朱庆生1周莉萍2

(1.安徽建筑大学管理学院,合肥230022;2.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合肥230022)

摘要:医疗保障是关乎民生的重大社会事业,对提高公众健康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着突出的现实意义。建国以来的65年间,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经历了不断发展、改革,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得到了

完善,但“看病难、看病贵”等公众面对的问题症结依然存在,医疗保障改革已成为重大利益调整的世界

性难题。2009年11月安徽首先实施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制定了许多新规定新做法,称为“安

徽模式”;2012年12月,安徽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再一次在全国率先启动。这里总结了安徽医疗改革

的一些经验,希望给全国医疗保障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一点启示。

关键词: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安徽模式;启示

中图分类号:F840.6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4)04-0116-006本刊网址·在线杂志:https://www.doczj.com/doc/fc2527893.html,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SK2012B114)、(20101507)

作者简介:朱庆生(1971—),安徽合肥人,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安徽建筑大学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周莉萍(1968—),女,安徽合肥人,安徽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工业经济。

疗保障,启动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至2013年底,全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了“全覆盖”,参保人数达9747635人;2008—2013年累计达24986.2万参保人员从中受益,大大减轻了医疗费用。2013年,安徽省各县市城镇居民医保的最大支付限额达到了本区域平均可支配收入的6倍,总限额可达5~21万元,特殊群体补充标准最高达30万元,并将涵盖省内在校大中小学生,大学生医保目录参照城镇职工,根据医院三个等级其统筹支付比例分别确定为80%、75%和70%。[3]

安徽省2010年发布了新版《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参保城镇职工与城镇居民均统一执行。新版目录比2007年《药品目录》增加了300多种,涉及甲、乙类药品品种多达2400多个。同时,医保基金支付范围也不断扩大,涵盖了多种常见慢性病。2013年对药品目录进行了少量的增补。

2012年12月15日起,安徽省全面推行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省74个县的148个县级公立医院全部纳入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范畴,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1]主要措施有:一是建立管办分开的县级医院体制。二是县级医院取消了15%的药品加成,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人民群众普遍得到实惠,药品费用明显下降。2013年全省148家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后的数据显示:次均门急诊药品费、门急诊费分别下降7.3%和3.5%,住院药品费、住院费下降了17.1%和1.3%,次均CT 、MRI 检查费分别下降15.6%和23.6%;药品销售总收入下降6.5%,省级财政补助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零差率销售资金2.4亿元,增长34.9%。三是县级医院服务效率明显提升,148家县级公立医院2013

年较去年同期门急诊人次、手术人次和出院人次分别增长了11.0%、7.0%和7.6%。四是县级医院业务总量保持增长,148家全省县级医院总收入增长8.5%,手术费、护理费、床位费等体现医疗技术服务价值的收入分别增长了17.6%、33.3%和16.8%。五是药品采购机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2013年前三季度,安徽省已有143家县级公立医院通过网上集中采购药品,占县级公立医院总数的97%,采购金额达29.67亿元,采购的药品以国产中、低价药品为主,其中基本用药目录采购比例均高于70%,实际配送率达94.3%。

2013年5月,安徽省实现了不同地区、不同制度医保关系转移及异地就医结算服务,解决了农民工因进城务工其医保关系于城乡间流动转移接续问题。安徽省还在“长三角”等农民工聚集地区积极开展医保对接管理与经办服务活动,完善了异地就医结算管理办法,使省内参保人员能方便地享受省外医保待遇。

(二)安徽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概况2002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提出了要构建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承受能力、医疗消费水平相适应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规定从2003年起各地进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工作。[4]安徽省从2003年开始在肥西、望江、岳西、桐城、宁国、广德、天长、凤阳、铜陵县、歙县等10个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的试点工作,2007推广到73个县(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3548.656万人,村办卫生室10053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受益1087.866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5.8%,略低

数据来源:安徽省统计年鉴2008—2013年。

表1安徽省医疗卫生机构整体情况一览表

年份

安徽省医疗卫生机构

总数医院(个)乡镇卫生院(个)

卫生机构各类人员数(人)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数(人)综合医院人员数(人)2007年29144690184221534554571982652008年271307201824227470576441030052009年247367131702244477609591107862010年230197301437247493498931167582011年228849161395260232468971237052012年

23278

930

1384

334736

48333

135362

安徽医疗改革的发展现状及对全国医疗改革的启示

2014.4

于全国86.2%的平均水平;2008年更达到100个

县(区),覆盖人口达4523.93万,新型农村合作医

疗参合率达96.0%;2012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

盖人口达5043.8万人,当年筹资1487169.7万

元,全省新农合基金总额1869843.8万元,补偿受

益面10070.2万人次,参合率达99.5%,超过全国

98.3%的平均水平;2007—2012年全省农民累计

补偿受益面达26085.686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

医疗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图1显示:至2012年,安徽省从事医疗卫生

机构人员达236188人,低于山东(530082人)、河

南(428508人)、江苏(395961人)。从发展过程来

看,1950年安徽省从事医疗卫生机构人员为

2000人,而山东为31000人,起点明显偏低;1960

年起有一定的发展,达66200人,增幅快于山东;

1960年到1973保持相对稳定;1973年到2005

年每年新增医疗卫生从业人员1000多人;2005

年到2012年呈现加快发展的态势,年新增人员

约1700人,但增速仍低于山东、江苏、河南,与北

京、贵州持平,略高于上海。

表2安徽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整体状况一览表

年份

参加新型农

村合作医疗

人数(万人)

村办的村

卫生室数

(个)

开展新型农村

合作医疗县

(市、区)(个)

住院实际补

偿比(%)

当年筹资

(万元)基金总额

(万元)

新型农村合作

医疗补偿受益

人次(万人次)

新型农村合

作医疗参合

率(%) 2007年3548.656100537323.2(2005)6271.5(2005)20506.0(2005)1087.86685.8 2008年4523.93906110046.1430155.8494812.51798.4390.2 2009年4651.6682359446.9471793.3590908.02489.1693.57 2010年4750.279129446.3721087.9806507.74260.296.0022 2011年4916.947153219451.31129839.81307626.76379.8398.7264 2012年5043.8153069459.31487169.71869843.810070.299.5

图1医疗保障全国典型省市卫生机构人员数比较

年份

北京市

上海市

贵州省

河南省

江苏省

山东省

安徽省0

100000

200000

200000

400000

500000

600000

典型省份卫生技术人员数

二、安徽医疗保障改革的总体水平分析

2009年国家“医疗改革”启动以来,安徽省在

全省范围全面实施了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

革,本次改革以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为重点,

改革试点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找到了建立国

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新路径,重构基层药品供应保

障体系和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机制。2010年底我省

试点工作基本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医疗改革五项

重点任务,提前一年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实

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2]

(一)以综合改革来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

革,必然会引起一场涉及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的

根本性变革。安徽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在保障

制度、基本药物、管理、人事、分配等方面综合改

革,建立新的机制和体制,从根本上来解决人民

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资料来源:安徽省统计年鉴2008—2013年。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51—2013年。

(二)安徽省在核定基层医疗机构任务和收支的基础上,初步制定了绩效考核补助的实施细则。政府财政弥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常性支出与经常性收入不足的差额部分,并根据居民健康改善状况、患者满意程度、任务完成情况等综合绩效考核结果进行拨付。[5]安徽省自2010年元月1日起,32个试点县市施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零差率销售,通过省药品招标采购中心平台统一采购药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由县级国库集中收付管理。2013年,安徽省政府出台了《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运行机制》的18条政策措施,细化了补偿政策。对村医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按40%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行政村常住人口数补助村卫生室。村卫生室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省财政按农业户籍人口每人每年补助5元。县级财政负责补助村卫生室公用支出,原则上每个村卫生室每年补助金额不低于3600元。

(三)安徽省在全国第一个实现县级医院药品全省统一网上集中招标采购。2012年12月30日,全省首次统一招标工作完成,中标的7000多个品规的药品价格,在保证质量不变的前提下,比国家指导价下降36.6%。

2012年12月,安徽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再一次在全国率先启动并全面推开,并于2013年1月1日起,集中招标的药品将及时配送至县级医院。全省74个县(市)148家县级医院药品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遥遥领先于全国其他各省市。在县级医院补偿机制方面安徽也进行了大胆探索,通过增加政府财政投入和收取医疗技术服务费,补偿因执行“零差率”减少收入的县级医院,始终遵循“社会稳定有保证、医保基金可承受、不减少医院收入、能降低群众负担”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目标宗旨。

三、安徽医疗保障改革模式的工作成效2009年11月,安徽建立以体现公益性的基层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目标,重构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机制,在481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试行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主要包括保障制度、管理体制、分配、人事、药品采购配送改革。2010年7月试点任务完成,基本实现了预定目标,基层百姓及医务人员满意度高达90%以上。安徽医疗保障改革取得的工作成效主要体现如下[6]: (一)全面确立公益性定位,新机制目前顺利转轨运行。改革调整后,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定位更加明确,加强了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编制管理,由政府财政保障其运行经费。(二)优化了医务人员结构,建立起灵活的人事制度。安徽省的医疗机构实行新的人事管理机制,通过核定编制、确定岗位、合理分流等办法,竞争选拔了基层医疗中心主任、乡村医院院长,并增招了一万多名医学专业毕业生,优化了医务人员结构,具有初级职称的占比达90.8%,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上升到87.2%以上,提高了11.1%,其中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占21.2%,分流人员达2万多人,增强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活力。(三)大幅度降低了药品价格,群众满意度显著上升。[7]2009年实施新医疗改革试点以来,实行了基层药品的零差率销售制度,基本药物目录涉及的所有药品平均价格大幅度下降。2013年全年安徽乡镇医疗卫生机构药品中标价格较国家指导价平均下降52.8%,省内7000万参保城乡居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益处。

(四)顺利开展分配政策调整,较好地激发了医务人员积极性。通过在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制定并调整绩效工资相关政策,构建以服务品质、患者满意度和医治效果为核心的基层医疗考核细则,初步构建按工作业绩取酬、按岗定酬的分级考核体系,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8] (五)构建了政府财政保障制度,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正常运转。随着收支核定等核心工作的完成,实行收支分渠道操作,统一由省级国库支付中心集中收支,由财政根据核算支付医疗机构运行经费,保证了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安徽医疗改革试点对全国医疗

改革工作的启示

安徽全面实施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的综合改革与调整,实施了制度创新。北京大学李玲教授追踪了安徽医疗改革的全过程,她认为“安徽医安徽医疗改革的发展现状及对全国医疗改革的启示

改最突出的亮点是完全通过创新制度设计,利用发挥新制度优势特点,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到医改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不仅仅是靠政府投钱这一简单举措”。安徽省基层医疗改革的整体思路为“一主、三辅、五配套”,“一主”就是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意见(皖政〔2010〕66号),“三辅”即村卫生医务室、社区卫生所、乡村医院等三个改革试点方案,“五配套”即运行补偿试点办法、机构编制标准、基本药物和补充药品使用采购配送试点办法、绩效考核办法、分流人员安置办法。笔者认为应当总结安徽医疗改革模式的成功经验,为推进其他非试点地区医疗改革实施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一)遵循由政府主导的思想,着力“保证基本群体需求”。[9]安徽新医疗改革是一次由政府主导、去“市场化”和“公益性”的回归,以广大群众利益为导向的制度变革,一把手挂帅负总责,在组织上保证医疗改革工作的顺利展开。其借鉴之处在于:一是坚持医疗服务的公共产品性质。二是坚持政府主导的改革思路。政府应主导有限医疗卫生资源的均衡化配置,不能完全依赖市场调节来配置医疗服务资源以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民享有”的目标。三是必须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医疗改革工作的推动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组织领导机构,同时还要建立高效严密的督查工作制度,两方面协同推进,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医疗改革进程,确保医疗改革各项工作落实。[10] (二)着眼“强化基础”,加大政府财力投入。我国的基本国情在于70%的人口在基层,且绝大部分在农村地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的主要载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又是医疗卫生服务的薄弱环节,加强农村基础医疗卫生等基层基础性工作建设非常重要。对此,安徽提出了实施标准化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各级政府应在社区、乡镇建立基层医疗机构,同级政府财政承担运行费用。安徽的经验表明,政府要舍得花钱,加强基础建设,加大硬件投入,同时还应在人才培养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技人员培养上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尽快尽力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整体服务水准。(三)着力“建机制”,推进综合改革。安徽医疗改革模式提供一种新体制与新机制密切交互的联动运行模式,其核心机制在于既能有效保障医疗服务的公益性方向,又能激发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从而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具体实现形式上,安徽模式采用政府补偿机制,保证了医疗卫生服务公益性的持续性;绩效考核机制,有效地防止了“吃大锅饭”现象;全员竞岗的灵活人事机制,解决了优胜劣汰问题;公立医院基本药物的统一招标机制,从制度上杜绝产生“医药同谋”等腐败问题的根源。由安徽模式构建的相互联系与制约的新体制与新机制,维护了新型公益性体制,为全国医疗保障改革的布局与实施构建了一个科学的制度体系。[11]

(四)基本药物政策为医疗改革实施的突破口,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是医疗改革循序推进的重要保障。医疗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在于“看病难、看病贵”现象有没有改变,医患关系有没有改善,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有没有提高,其核心基础是人民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基本药物政策能使公众获得基本医疗保障,满足公众用药需求,在整体上控制医药费用,减少药品浪费和不合理用药,是医疗改革实施的突破口。从安徽省的医疗改革实践来看,建立以省为单位采用“双信封制”基本药物招标形式充分考虑到了药品技术、质量因素,成为其他各省基本药物招标的主流模式,可以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药品招标价格。[4]

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是医改工作循序实施的必要保障。安徽省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负责制定出台基本医疗保障支付制度改革方案,通过完善基本医疗保障支付制度,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充分落实用人自主权,对紧缺专业和高层次人才,经批准可简化程序招聘、引进,积极推进县级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明确县级公立医院、乡村医院定位,并在不同等级医疗机构实行差异性住院起付标准、支付比例等医疗保障差别政策,引导参保人员合理分流,促进分级医疗、双向转诊。[12]

参考文献院

[1]刘文先.安徽基层医改:回归公益性的制度创新

[J].行政管理改革,2011,(06):42-46.

(下转第80页)

(上接第120页)

[2]刘玮,张正军.社会转型期农村养老的主体模式:

社会保险抑或家庭保障[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

会科学版,2013,(06):103-110.

[3]高开焰,安徽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改革

现状及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2012,(01):4-8.

[4]张时玲.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困境与出

路[J].商业时代,2007,(23):55-56. [5]刘文先.破除“以药补医”实现“三个回归”[J].中

国经济导报,2011-12-3.

[6]李继学,朱艾勇,陈中楼.安徽基层医改率先覆盖

全省[N].中国财经报,2010-9-21(6). [7]赖志杰.健康管理:医疗保险发展的助推器[J].海

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6):40-46.[8]冯立中,陈旭.安徽基层医改任务基本完成[J].健

康报,2011-2-1(4).

[9]韩斌会.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及思考[J].现

代商贸工业,2011,(17):54-55. [10]陈天天.基于社会福利水平的中国城乡差距[J].

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8.

[11]刘俊霞.对突破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瓶颈的

思考[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 (03):126-130.

[12]魏洪秀.农民利益表达与农村政治发展[J].齐鲁

学刊,2012,(03):96-99.

(责任编辑明笃)

民工拥有稳定职业,帮助他们实现“城市梦”。把县城建设成为县域经济的龙头和农村城镇化的中心。发挥其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中的作用。[6]

(三)农村才是评价城镇化进程和健康与否的标准

一直以来,人们总是以城镇化率作为评价城镇化的标准。其实,检验城镇化进程和健康与否的标准应该在农村,农民富裕了,农村实现小康了,城镇化就是好的、健康的、可持续的。

世界各国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足以说明这一观点。英国是世界上首个启动城市化的国家,当工业革命中使用的新机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科学技术传入农村,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时,恰好是英国城市化发展最迅速、最稳健的时期;而当城市化受到制约之时,也正是英国农业生产能力下降、出现凋敝之时。美国之所以顺畅地完成了城市化,在相当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在城市化进程中,十分注重与农业现代化相互促进、同步协调发展,秉持以农民为本的理念,尊重农民利益,对农业实行保护政策,用工业剩余反哺农业,妥善处理农民的困难和问题,不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完成了城市化。德国城市化的成功,也在于他们走的是一种城乡统筹、分布合理、均衡发展的独特道路。而巴西和墨西哥之所以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就是因为他们采取了一条忽视农业、牺牲农民的城市化发展之路。

这些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启示我们,在城镇化进城中必须注重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忽视农业农村发展,必然导致城市化的“无序”和“混乱”;另外,巴西的教训告诉我们,土地是农民的安身立命之本,要让农民“进退有路”。对我国来讲,应进一步强化土地承包权的物权性质,允许农民带土地(股份)进城。修改《土地承包法》中

“承包方全家迁入社区的市,转为非农业人口的”,“发包方可以收回承包的耕地和草原”的相关条款。赋予农民永久承包权,对进城农民采取自愿放弃原则。这恐怕是确保中国城镇化稳健发展、避免出现贫民窟的要害所在。

参考文献院

[1]李津逵.中国:加速城市化的考验[M].北京: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8-25.

[2]辜胜阻.提升中小城市人口聚集功能的战略思考

[J].现代城市研究,2013,(5):38.

[3]辜胜阻,李华,易善策.大都市与中小城市协调共

进的均衡城镇化研究[C].国际都市圈发展论坛

会议论文集,2010:60.

[4]李铁.城镇化是一次全面深刻的社会变革[M].北

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18,20.

[5]唐磊,鲁哲.海外学者视野中的中国城市化问题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61. [6]辜胜阻.城镇化扩大内需新引擎[N].人民政协报,

2009-8-14(B01).

(责任编辑吴晓妹)

中国医疗现状

中国医疗现状 院士委员建议,逐渐实行国立医院国家管,公立医院地方政府管,收支两条线,平衡预算、合理收费 巴德年钟南山等9位院士委员为“医改”开方,建议设“国家人口与健康委员会” “政府的卫生投入严重不足,中国卫生公平性竟被排全世界倒数第4位!” “当前卫生部的职权范围和权威性已彻底地今不如昔。管人口的不管健康,管医的不管药,管西医的不管中医,管城市医保的不管农村,政出多门效率低下,还容易推诿扯皮、失误腐败!” “多年来,我国某些部门以‘中国国情’为由,宣称中国不能走国外全民医疗的老路,要走一条自己的‘改革路’,走的结果是走到了第188位,走到了老百姓极不满意,并且无法承受的地步。” 昨天上午的人民大会堂里,巴德年委员代表钟南山、李连达等9位著名医卫界院士委员作联合发言,直指医疗体制弊端,呼吁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医疗保健制度,及早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健康。”巴院士直率犀利的发言多次被热烈的掌声打断。“为什么一骂政府,就都鼓掌?”外省的委员嘀咕说。 “这不是骂政府,是给政府提意见。提得好,说出了老百姓心声,大家当然要鼓掌。”广东省医师协会会长王智琼委员笑着说。 中国医疗现状 医卫水平排第144位,公平性排第188位 “中国的医药卫生总体水平被世界卫生组织排在第144位,而卫生公平性竟被排在第188位,全世界倒数第4位。这与我国的大国地位、与我国飞跃发展的经济状况,以及与我国的国家性质相差甚远,医药卫生事业的严重滞后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瓶颈。” 这9位医卫界院士委员“把脉”称,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淡忘了医药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忽略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发达国家用于医药卫生开支均占GDP的10%以上,就连巴西也为7.9%,印度为6.1%,赞比亚为5.8%,而中国只为2.7%。而且政府的卫生投入在整个医药卫生总支出的比例也逐年减少。 为什么老百姓感觉看病贵?巴院士说,1985年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为38.58%,1995年为17.97%,2000年以后只剩下15%左右。相反,让老百姓掏腰包、支付医药费的比例却逐年增加,1985年为28.46%,1995年为46.40%,2000年以后竟接近60%。老百姓有病看病,是一种不情愿消费,但又不得不消费的极特殊的消费形式。消费多少不是由患者自己决定的,而是由病情决定、由医院决定。“如果像大多数国家那样,病人的医疗费大部分由医疗保障体系承担,病人只是去看病、拿药或者动手术,他们就不会感到贵了。” 全民医保 一年净增国税足够支付“全民医保” “多年来,我国某些部门以‘中国国情’为由,宣称中国不能走国外全民医疗的老路,要走一条自己的‘改革路’,走的结果是走到了第188位,走到了老百姓极不满意,并且无法承受的地步。” 巴院士用数字驳斥这种“全民医保不合国情说”:其实2005年,我国GDP已居世界第四位,2005年比2004年净增国税5500亿。2006年比2005年净增国税超过8000亿,而2005年全国全部医药卫生总支出为6900亿。也就是说,仅一年间净增的国税就足以满足全国全部的医药卫生消耗。 我国已明确要坚持医药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解决看病难指出了光明前景。中国已有能力、有财力解决中国人民的医药保健问题。当然,

县医改工作情况汇报

县医改工作情况汇报 【篇一:医改工作情况汇报】 子长县医改工作情况汇报 中共子长县委子长县人民政府 (2013年10月21日) 子长县位于黄土高原中部、延安市北部,是民族英雄谢子长将军的 故乡,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东征的出发地,著名的瓦 窑堡会议就在这里召开,先后有9名子长籍军人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素有中国革命的“红都”和陕西“将军县”之美誉。全县总面积 2405平方公里,设9镇1乡5个中心社区1个街道办事处,辖358 个村委会、6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7.3万人,其中县城人口11万人。2012年实现生产总值74.6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6.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6.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87元,农民 人均纯收入7357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亿元。全县现有公立 医疗机构17个,其中,公立医院2个、乡镇卫生院15个、民营医 院3个。 近年来,在部、省、市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指导下,我县紧紧 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这一基本原则,统筹安排,精心组织,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改五项重点任务基本完成,长 效机制初步建立,“子长模式”的医改经验得到了中省市及世界卫生 组织的充分肯定,成为全国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样本”,并荣获第 六届“中国地方 政府创新奖”最高奖—优胜奖和陕西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先 进县。 一、主要做法及工作进展情况 子长县既是革命老区,也是贫困山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较 为突出。2008年,为了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县委、县 政府本着“宁肯少上几个项目,也要把这件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 办实办好”的决心,在县医院率先启动了“以确保医院公益性质为核心、以强化政府投入为抓手、以建立平价医疗服务体系为重点、以 改革创新医院管理体制机制为动力”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随后,又 在药品集中采购、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县镇一体化管理等方 面全面跟进,主要采取了九项措施全面推进医改工作。

2018年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经营特征、市场供求状况及趋势分析(图)

201年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经营特征、 场供求状况及趋势分析(图) (一)行业技术水平和技术特点 医药流通行业竞争激烈,产品毛利率较低,企业的盈利点在于存货的高效流转以及精细化管理,而这些又依赖于现代信息化技术及物流技术的应用。 目前行业企业之间的技术水平差异较大。少部分规模和技术领先的医药流通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各作业流程进行信息化改造,可以将财务、业务流程、仓储管理、运输管理、商品管理、质量管控等各方面有效融合起来,对各个环节进行全面记录与调整,实现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全过程实时监控与动态管理。 而大部分小规模的医药物流企业由于资本实力较小,信息化投入较低,仍然在采用人工或半信息化的技术,即全部物流作业过程均由人工完成或个别的物流环节采用信息化管理,其余环节靠人工完成。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7-2022 年中国医药流通产业运营现状及市场竞争态势报告》 (二)市场供求状况及变动原因 1、我国医药分销市场的需求不断增长 近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均收入不断上升,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同时,随着我国医药改革的深入推进,将建立覆盖全

国城乡人口的医疗保障体系,我国医药分销市场的需求将不断增长。 (1)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 是我国医药分销市场需求不断增长的外在因素 ①济持续增长,人均收入快速提升 近年来,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的态势,经济总量已经位居全球第二。与此同时,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也得以大幅提升,2016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2 年增长了36.85%,达到33,616元。根据《“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 年)》,我国到2020 年国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00 年翻两番。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均收入的提升为医药流通行业的发展塑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浅谈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当前的医疗体制为国人诟病已久,医疗改革日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医疗改革亟待破解医疗卫生保障覆盖率低,资源分布不均,基本医疗服务滞后,药费居高不下,看病难,看病贵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针对目前医疗体制存在的问题对医疗体制改革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医疗体制;医药分离;医疗腐败 生存权是人最基本的权利。人最重要的是生存,是健康,而与生存和健康联系最紧密的是社会医疗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医疗事业,努力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与此同时医疗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一些方面取得进展,但是暴露的问题也日益增多。在我国现阶段,社会大众普遍认为看病难,看病贵。当前,医疗改革的一些思路和做法,不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医疗卫生的基本需求,因而医疗改革陷入僵局,短期内难以取得大的、突破性的进展。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组建的“中国医疗卫生制度”课题组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总体上讲是不成功的。医疗改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世界性难题。纵观国外的医疗卫生制度,与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采用社会医疗保险模式相较,我国的医疗卫生的现状已与快速发展的经济

社会不相适应,滞后的医疗卫生事业已经成为影响、制约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医改难题亟待破解。 一、目前医疗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带来了诸如贫困、公众不满情绪增加、群体间关系失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多数居民在医疗问题上的消极预期,已经成为导致宏观经济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疗机构重复,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艰巨和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难以应付。在当前正在进行的医疗服务机构改革实践中,“抓大放小”的思路很流行,基于这一导向并基于现行财政体制下部分地区财政负担过重的现实,一些地方开始将基层公立医疗服务机构或改制为企业,或甚至直接出售给私人。这种“抓大放小”的改革思路是有严重问题的,不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基本规律。 (三)医疗服务体系不适应群众的健康需求,医疗服务价格混乱导致医疗费用持续攀升,药价虚高,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 (四)医疗卫生管理体制与人民健康需求不适应,医疗效率低下、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问题、药价虚高、医疗腐败等现象备受舆论批评。目前医疗卫生领域受到党内和社会上腐败势力的干扰和影响。比如官商勾结,在医药生产和流通环节谋取私利,甚至搞假医假药;医生收红包,等等。产生这

医疗体制改革的现状与发展

医疗体制改革的现状与发展 国“医改”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是不成功的。目 前,医疗卫生行业具有明显的市场化、商业化特征,传统的 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遇到很大困难,城镇职工医疗保险 医改”方案看起来很美,但没有实质创新和政府投资的具体措 施等,不容盲目乐观。“医改”应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 质,在医疗管理体制上实现“三个分离”,最终建立覆盖全民 的、一体化的医疗卫生体制和医疗救助制度,使全体国民都 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暴露出不少的问题。医疗卫生体 制的变革方向是商业化、市场化,表现为医疗服务的公开性 F 降,从总体上讲,医疗体制改革是不成功的。新医疗改革 方案有望在2009年初出台,该方案将确定“政府主导”的体制, 能不断弱化,各种责任越来越多地由地方政府承担 中央政府对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但总体效 余少祥,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摘要:中 和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2008年“新 能够“病有所医”。 关键词:医疗体制改革 改革 开放以来, 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某些 并明确医疗卫生事业属于“社会公益事业”。 改”制度现状 (一)城镇医疗体制现状 ?中国“医 1从医 疗卫生行政管理及资金投入方面看, 中央政府的统一协调职

率低下。目前,医疗卫生行业管理体制、药品生产与流通体 制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服务目标从追求公益为主转变为 2 从医疗卫生机构所有制结构看,由过去单一的公有制结构转 变为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关系从过去 的分工协作走向全面竞争公立医疗机构的组织与运行机制 在扩大经营管理自主权的基础上已逐步演变为市场主体。除 鼓励竞争、放开价格,在医疗机构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外,不 少地方还套用国有企业改革的做法,通过股份制改造、整体 出售、授权经营等多种方式使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市场化、民 3从医疗保障模式看,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及 其他方面体制改革的深入,传统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 范围内存在,但国家建设的重点、占主导地位的是社会统筹 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其主要内容如下。 李岚清:《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让职工群众享有更 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根据国务院的指导意见和当地 情况具体规定用人单位缴费占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和个人 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分开管理,分别核算,个人账 户用于小病或门诊费用,统筹基金用于大病或住院费用; 全面追求经济效益,商业化、市场化特征明显。 营化。 遇到了很大困难 目前,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仍在一定 好医疗服务》,2001年1月5日《人民日报》。 (1) 缴费占本人工资的比例; (2)建立个人账户,实行

浅谈中国医改之路

浅谈中国医改之路 来源:发布时间:2012-04-12 10:39:46 阅读次数:185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医疗改革是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到新医改方案公布实施为止,大致经历了6个阶段。尽管每次改革的背景不同,任务不同,过程有难易,效果有大小,但历次改革都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需要。 1979年,医疗改革“初露端倪”。当时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媒体采访时提出要“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1980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医生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打破了国营公立医院在医疗卫生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 1985年,中国医改“元年”,卫生部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好”。1989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医改在争议中继续前行。 1992年,向“医疗市场化”进军。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医院要在“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等方面取得新成绩,医疗服务进入市场化阶段。 2000年,公立医院产权“变卖”。江苏宿迁掀开了一个在以后被冠以完全“市场化”的医院改制——卖医院。因为当时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这份文件确定了实行医药分业等几项原则。其中,“鼓励各类医疗机构合作、合并”,“共建医疗服务集团、盈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放开,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等条目,被解读为完全“市场化”的医改开了绿灯。2003年,SARS疫情在全国蔓延,中国开始反思公共卫生体系的漏洞,进而开始检讨整个卫生事业。 2005年,医改风云突变。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提出“市场化非医改方向”。同时“国务院研究机构称,我国医改基本不成功。中国医改再次引起关注。2007-2008年,医改进入最后冲刺,最新医改方案提交2008年3月“两会”讨论。至此,中国医疗改革近三十年的风雨征途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 2009年,国务院出台最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其中重点提出五项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以此五项重点改革,旨在着力解决群众反映较多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纵观改革开放32年,国务院2009年出台的第6次改革方案,在梳理过去5次医改的得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历史进程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历史进程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卫生和医疗两部分,但是由于历史上一直没有明确的区分,所以二者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回顾,而医院改革则作为本部分的主要线索。按照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特点,结合医疗改革的实际进展情况,现将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划分为五个阶段,并逐一分析每一阶段改革的背景原因,具体措施及改革成果。 第一阶段 1978~1984年 背景原因 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政府坚持了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结合等一系列正确方针路线,建立了完善的农村和城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并取得了显著成就。据统计,中国人均期望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提高到1981年的67.8岁,新生儿死亡率从新中国成立前的200‰降低到1981年37.6‰,孕妇死亡率大幅度降低。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卫生事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国家在经济上濒于崩溃,财政基础薄弱,卫生费用紧缺;医疗卫生队伍青黄不接,领导水平、技术水平、工作效率都十分低下,从粉碎“四人帮”到1978年期间虽然做出过一些努力,但是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很多医疗机构硬件设施落后,医生护士比例失调,护理人员不足,专家、学者、专业人员知识老化;许多地方疾病多发,卫生状况差。与此同时卫生系统长期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控制,导致我们不得不思考新的路径进行恢复性的改革的孕育。1978年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拉开了中国30年改革的序幕,一方面为医改提供了动力,另一方面经济体制改革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不断为卫生事业提出新的要求。 具体措施 本阶段的改革主要针对十年浩劫对卫生系统的严重损害进行调整、建设;同时,也包括培养相关人员业务技术,加强卫生机构经济管理等内容。 1979年,当时的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在接受采访时提出“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提出“卫生工作重点转移到医疗卫生现代化建设上,建设全国三分之一重点县”。同年,卫生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接着又开展了“五定一奖”和对医院“定额补助、经济核算、考核奖惩”的办法,并展开了试点。传统医院管理的弊端在这一阶段逐步显露出来,随后加强医院管理的政策相继出台。1981年3月,卫生部下发了《医院经济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加强卫生机构经济管理的意见》,开始扭转卫生机构不善于经营核算的局面。在此基础上,1982年卫生部颁布《全国医院工作条例》,以行政法规形式明确了对医院相关工作要求。 在加强对医院管理的同时,也开辟了医疗主体多元化的先河。1980年,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得到国务院批准,这为转变国有、集体医疗机构一统天下,形成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医疗服务机构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对医疗资源投入的不足,促使国有医院的改革更加顺利地进行。

医疗体制改革的现状与发展

医疗体制改革的现状与发展 余少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摘要:中国“医改”30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是不成功的。目前,医疗卫生行业具有明显的市场化、商业化特征,传统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遇到很大困难,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2008年“新医改”方案看起来很美,但没有实质创新和政府投资的具体措施等,不容盲目乐观。“医改”应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在医疗管理体制上实现“三个分离”,最终建立覆盖全民的、一体化的医疗卫生体制和医疗救助制度,使全体国民都能够“病有所医”。关键词:医疗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暴露出不少的问题。医疗卫生体制的变革方向是商业化、市场化,表现为医疗服务的公开性下降,从总体上讲,医疗体制改革是不成功的。新医疗改革方案有望在2009年初出台,该方案将确定“政府主导”的体制,并明确医疗卫生事业属于“社会公益事业”。 一中国“医改”制度现状(一)城镇医疗体制现状 1从医疗卫生行政管理及资金投入方面看,中央政府的统一协调职能不断弱化,各种责任越来越多地由地方政府承担近几年,中央政府对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但总体效率低下。目前,医疗卫生行业管理体制、药品生产与流通体制都发生

了非常大的变化,服务目标从追求公益为主转变为全面追求经济效益,商业化、市场化特征明显。2从医疗卫生机构所有制结构看,由过去单一的公有制结构转变为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关系从过去的分工协作走向全面竞争公立医疗机构的组织与运行机制在扩大经营管理自主权的基础上已逐步演变为市场主体。除鼓励竞争、放开价格,在医疗机构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外,不少地方还套用国有企业改革的做法,通过股份制改造、整体出售、授权经营等多种方式使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市场化、民营化。3从医疗保障模式看,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及其他方面体制改革的深入,传统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遇到了很大困难目前,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但国家建设的重点、占主导地位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其主要内容如下。李岚清:《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让职工群众享有更好医疗服务》,2001年1月5日《人民日报》。(1)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根据国务院的指导意见和当地情况具体规定用人单位缴费占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和个人缴费占本人工资的比例;(2)建立个人账户,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分开管理,分别核算,个人账户用于小病或门诊费用,统筹基金用于大病或住院费用;(3)对统筹基金的最高支付额确立“封顶线”,“封顶线”以上的医疗费用,各地在实践中试行了一些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办法,国家也在积极探索商业医疗

2017全国医改政策汇总

2017全国医改政策汇总 3月28日,全国医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会议回顾总结了2016年全国医改工作情况,安排部署了2017年医改重点工作。福建省、浙江省、四川省、广州省深圳市、安徽省天长市等分别做医改经验介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组长刘延东出席会议并讲话。 2017医改最新政策 会议强调,要以全国健康与卫生大会精神为指引,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5项制度建设上精准发力,立柱架梁,以重点突破带动全面推进,部署了10件“医改实事”。五项制度细化为10件事,十件事有任务、有目标,指明了医疗改革的发展途径。 1、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试点 现阶段加强医联体建设实现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和资源的双下沉,是提升基层能力,促进分级诊疗的有效途径。今年各地都要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试点建设。

按照各地的实践经验,医联体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在城市建设医疗集团,二是在县域内建设医供体,三是跨省域组建专科联盟,四是边远地区发展远程医疗协作网,各地结合实际建立有效的分级诊疗模式。2017全国医改政策 三级公立医院要全部参与并发挥引领作用。鼓励医联体内部在保证行政隶属关系、财政投入渠道不便的前提下,打破区域限制,强化人员、资源、运行服务方面的协同管理,形成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的渠道和机制。在6月底以前各省区市要明确推进医联体建设的工作方案,综合医改试点省每个地市年内至少要建成一个有明显成效的医联体。2017全国医改政策 2、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首先要摸清底数,面向有需求的人群提供服务,可以从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疾病和严重精神障碍这样的重点疾病入手,优先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重点人群,让有需求的群众得到及时、便捷、周到的服务。 其次要细化方案,完善签约的机制,要明确签约的组织方式、签约形式、服务内容、考核办法,做到可操作、可督查,还要落实好家庭医生的配套政策,把签约多少、服务好坏与医生收入挂钩,激发医生活力。三是要把握进度,提高服务质量,今年重点人群签约率要达到60%以上,但不得盲目追求签约率,不得采取下任务、搞运动的方法,不得搞强迫命令,让群众自愿签约。2017全国医改政策 3、加快推行按病种付费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已经成为“三医”改革之中“牵牛鼻子”的改革,下一步要加快推行按病种付费为主复合型支付方式,同步推行临床路径的管理,既要确保医疗的质量,又要控制好医药的费用。 今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实行按病种付费的病种要达到100个以上,综合医改试点省必须选择1到2个地市全面实施支付方式改革,要覆盖所有医疗机构和所有医疗服务,大幅度减少按项目付费的比例。2017全国医改政策 4、全面完成城乡居民医保“六统一”

(完整版)药品监管发展历程

药品监管发展历程 总共分为四个阶段,改革开放前一个阶段,改革开放后分为三个阶段。 改革开放前: 建国初期(1951~1952),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成立了药政司,下设药政科、生产供应科和中药科,人员20余人。各省、市、自治区卫生局(厅)也都设立了药政处(科)。1957年,中国药材公司与药政司合并,在卫生部内设立了药政管理局。1963年,药材公司回归商业部领导,卫生部仍保留药政管理局建制,下设质量处、标准技术和药品管理处。 药政是指涉及药事活动为调整对象,涉及药品监督管理的所有法律、法规、规章和其它规范性文件的总称。药政管理,过去由卫生部药政局管理,现在归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中国药材公司于1955年成立,受政府委托,负责全国中药的产、供、销综合平衡和行业管理,建立了新中国中药生产、经营、科研的完整产业体系,为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九十年代后,逐步转向企业经营,利用在行业的龙头地位以及渠道通畅、技术领先等优势,致力于中药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成为农、工、商并举,科、工、贸结合的现代大型国有企业。 改革开放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我国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极大地提高了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维护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1978~1998年:药品监管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建立,药品监管逐步向法制化、规范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1978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药政管理条例(试行)》。1981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医药管理的决定》。1984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药品管理法》,从1985年7月1日起施行,将药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国家对药品的监督管理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药品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并逐步得到完善。1994年以来,国务院先后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药品监督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等重要文件。 为了推动食品药品市场繁荣,一方面,国家加大市场整治力度,先后两次在全国范围整顿药厂以及制售假劣药品和乱开办企业、市场等问题;另一方面,放开购销政策,完善生产流通体制,为药品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购销政策指原来是国有制药而现在鼓励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经营。 二、1998~2003年:食品药品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法制建设、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得到全面加强 1998年是药品监督管理工作极为重要的一年。年初,全国人大九届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务院决定组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赋予其药品监督管理的行政执法职能。新机构的建立,结束了我国药品监督管理长期存在的多头分散、政出多门的旧体制,揭开了药品统一监督管理的新篇章。(其建立

中国医疗卫生的现状

“政府的卫生投入严重不足,中国卫生公平性竟被排全世界 倒数第4位!” “当前卫生部的职权范围和权威性已彻底地今不如昔。管人口的不管健康,管医的不管药,管西医的不管中医,管城市医保的不管农村,政出多门效率低下,还容易推诿扯皮、失误腐败!”“多年来,我国某些部门以‘中国国情’为由,宣称中国不能走国外全民医疗的老路,要走一条自己的‘改革路’,走的结果是走到了第188位,走到了老百姓极不满意,并且无法承受的地步。”…… 昨天上午的人民大会堂里,巴德年委员代表钟南山、李连达等9位著名医卫界院士委员作联合发言,直指医疗体制弊端,呼吁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医疗保健制度,及早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小康不小康,关键看健康。”巴院士直率犀利的发言多次被热烈的掌声打断。“为什么一骂政府,就都鼓掌?”外省的委员嘀咕说。“这不是骂政府,是给政府提意见。提得好,说出了老百姓心声,大家当然要鼓掌。”广东省医师协会会长王智琼委员笑着说。 1、中国医疗现状-医卫水平排第144位,公平性排第188位 “中国的医药卫生总体水平被世界卫生组织排在第144位,而卫生公平性竟被排在第188位,全世界倒数第4位。这与我国的大国地位、与我国飞跃发展的经济状况,以及与我国的国家性质相差甚远,医药卫生事业的严重滞后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瓶颈。”这9位医卫界院士委员“把脉”称,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淡忘了医药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忽略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发达国家用于医药卫生开支均占GDP的10%以上,就连巴西也为7.9%,印度为6.1%,赞比亚为5.8%,而中国只为2.7%。而且政府的卫生投入在整个医药卫生总支出的比例也逐年减少。为什么老百姓感觉看病贵?巴院士说,1985年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为38.58%,1995年为 17.97%,2000年以后只剩下15%左右。相反,让老百姓掏腰包、支付医药费的比例却逐年增加,1985年为28.46%,1995年为46.40%,2000年以后竟接近60%。老百姓有病看病,是一种不情愿消费,但又不得不消费的极特殊的消费形式。消费多少不是由患者自己决定的,而是由病情决定、由医院决定。“如果像大多数国家那样,病人的医疗费大部分由医疗保障体系承担,病人只是去看病、拿药或者动手术,他们就不会感到贵了。”

医改现状与展望

医改现状与展望 经济观察报 嘉宾主持: 余晖: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长策智库总裁 嘉宾 顾昕: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长策智库首席社会政策专家 刘国恩: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长策智库高级研究员 朱恒鹏: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长策智库高级研究员 医疗问题如今已经成为全民关注度最高、持续时间最长的话题之一,诸如“看病难、看病贵”的顽疾广受诟病,而有关医疗资源分配不公、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药价虚高等问题的消解之道,也不断进入我们的公共话题。 新医改方案公布一年有余,但我们都知道,顽疾的治愈不会随着一纸方案的发布而在短期内一蹴而就,这需要社会各方的智慧,勇于探索、积极探讨仍然是当下我们的应对之策。本期论坛,就这个话题,我们请来了余晖、顾昕、刘国恩、朱恒鹏四位在这个领域勤奋思考与探索并卓有成就的专家来和我们分享他们的智慧与心得 加强统筹性和权威性 余晖 新一轮医改从年月开始进入政策落定阶段,到现在已过去近一年半的时间,确实到了回顾一下进展情况的时候。事实上,社会各界,包括政府的政策制定者和政策执行者,以及研究机构都非常关注本轮医疗改革的开局是否顺利。 今年我参加了几次有关医改的会议,涉医政府部门都正在启动医改中期评估的项目。国家医改办正在设计一整套医改评估指标,并计划以此为基础对医改中期状况进行评估;卫生部也在跟世界卫生组织合作设计一套指标,对医改进行监测和效果评估;财政部则一直准备和亚洲银行合作,对政府这几年的医改投入效果进行评估。

我们长策智库的医改团队这两年一直在跟踪和调研医改政策的细化和执行情况,也发表了一些相关报告,比如之前我们在《经济观察报》上发表的对地方医改政策的综合评述(见年月日第期,版),以及公立医院药价虚高(见年月日第期,版)等文章。前两个月我们还到陕西神木、广东高州和湛江进行了案例研究,相关报告将陆续通过《经济观察报》或别的媒体公开,当然我们的报告还送到了相关部门和高级决策者那里,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工作影响这项改革,使改革走得更好一些。 关于什么是中期评估,目前还是有争议的。至今为止中央和地方政府有些医改配套方案还没有完全出台,政府投入也还没有完全到位,这时候要看新医改是否产生一些成果,确实有些过早。所以有很多专家提出,这个中期评估应该放到年实施方案结束以后再来进行,眼下更重要的任务应该是对政府政策的制定、各级政府财政投入的过程进行监测,跟踪相关部门和地方是不是按照既定的政策去做了,投入是不是落实了。 实际上,我们发现这个过程中已经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说基本药物招标和零差价政策在社区和基层医疗机构推行后,价格反而更高了;药品零差价之后基层医院亏损如何补贴等。另外,虽然选了个城市进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但至今为止所有的试点方案都没有公开;药事服务费政策更是待字闺中。这样,政策的调整成为必然。医保用药的招标采购办法现在还在征求意见过程中;而基本药物政策的调整,也已经由卫生部转移到国家医改办。 所以,如果按照标准的效果评估的结果链来看,我们现在对医改的评估还处在对“投入”、“活动”和“产出”三个环节的“过程评估”阶段,而对于“结果”和“长期目标”的“效果评估”则可能是年和年的事。但医改搞了一年多,在座的各位专家认为医改有哪些进展、存在哪些问题不妨回顾和小结一下;同时如果能够提出些对下一步医改的期望和建议,我们今天这个圆桌论坛的也就达到目的了。 从过程的评估来看,在基本医疗保险中的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这几方面,各级政府确实增加了不少投入,其产出指标应该是可以获得监测数据的。但如果供方市场只聚焦在各类医疗机构,而忽视了医生、医护人员的话是不行的。医护人员完全可以和服务机构分开,是独立的群体,不需要“被事业化”到医疗机构里去任职。尤其是基层社区医院这块,如果可以放开现行政策,使医护人员成为自由职业者,可以自由选择与各类医疗机构合作,则不但可以放活现有各类医疗机构中的人力资源存量,还可以吸引广大的体制外人力资源,从而节省政府对医护人员的培养投入,使提供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更加完善。 大家的讨论最后必然聚焦于公立医院改革。顾昕教授一开始就提到了其实质是去行政化,这是完全正确的,也符合医改方案中说的“政事分开和管办分开”原则。管办分开其实很简单,就是要把目前卫生行政部门办公立医院的职能转给地方政府,并按照医改方案的政策促进其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而卫生行政部门主要从事对医疗卫生行业医疗质量和安全的监管。如果既办又管,就是集裁判、教练和运动员于一身,必定扭曲医疗市场的行为,永远无法形成公平有效的市场竞争格局。

XX医院医改工作情况汇报

XX医院医改工作情况汇报 为贯彻落实省市医改工作会议和文件精神,确保医改各项工作的落实,医院成立工作领导小组,院长担任组长,下设办公室负责医改日常工作。现就我院医改工作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落实医药服务价格改革,保证医院正常运转 (一)取消药品加成,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我们于2015 年6 月 1 日零时起正式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医院所有药品取消药品加成,按实际进价“零差率”销售,“零差率”达100%。 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合理提高医疗技术、服务价格,降低大型设备检查费用。以市物价局批准的有关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合理调整医疗、护理和手术等医疗服务价格及床位收费标准,调整部分医疗服务项目收费价格。其中,护理费由原来的一级护理11.2 元/ 天、二级护理7.34 元/天、三级护理2.75 元/天,调整为24 元/天、16 元/ 天和 6 元/ 天,手术费价格在原有价格基础上上浮22%,体现医务人员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的价值,有利于提升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 (二)规范药品采购供应。我们严格按照省有关规定,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医院配备、使用基本药物比例稳步提 高,采购基药金额占比为XX%采购品种占比为XX%逐步达到省要求的基本药物收入占药品收入比例XX%勺标准。严格执行药物招标采购政策,在省集中采购平台采购达100%。 (三)加强基本药物的使用管理。强化基本药物临床合理使用培训,规范医务人员用药行为。建立药物使用管理的激励与约束机

制,制定超常预警制度,完善医嘱处方点评,定期分析通报基本药物、抗生素使用情况,强化用药行为的监督评价,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保证用药安全。 二、加强医院服务能力建设,落实县级医院医改疾病治疗评价目标 (一)加强专科化建设。(1)新增呼吸内科二区,对原来的临床科室进行专科更名,把一级科室细化到二级专业科室,全院临床专科增至28 个。(2)利用XX 市第一人民医院技术帮扶的契机,加强我院消化内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肝胆外科和B 超诊断的专科建设。(3)加强放射诊疗大型设备安全管理。 (二)加大医疗设备的投入。由于我院近10 年极少新购置设备,大部分医疗设备长期使用导致老化、破损,有的设备已经到报废期限,精准度差,故障率高,易造成误诊;又因部分配件停产,设备难于得到维修,严重影响临床诊断及手术治疗,阻碍了医疗技术的提高和医院的建设发展。经过我院的多次论证和申报,市政府同意我院购买XX 万元包括磁共振、直线加 速机等先进医疗设备,新设备的使用将有力地促进医疗技术的提高和新技术的开展。 (三)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设立了网络控制机房,建立完善医院局域网,对医院HIS 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新安装软件,对接XX 市医保报销系统。对医务人员进行HIS操作系统培训。 医院实现了电子处方、电子病历运行。 (四)实行绩效工资考核和医院保洁社会化(1)进一步实 行绩效工资考核。结合职工工资调整,在保证职工基础工资的前提

中国的医疗发展及现状

中国的医疗发展及现状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生老病死,伴随着开始有了医学的产生与发展。同样的在华夏这片土地上勤劳的中华儿女运用他们的智慧创造出了独特有充满神奇魅力的医学。 中国的中医学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相传伏羲发明了针灸并尝试草药,神农炎帝更是尝尽百草,并且用茶来解毒。相传在公元前3000多年,中国的轩辕黄帝写下了人类第一部医学著作一一《黄帝祝由科》,后世人在这部医药著作的基础上不断增补删改,逐渐形成了后世的《黄帝内经》和《黄帝外经》,并由祝由科里将纯粹的医药分离了出来,形成了后来的中医学。而其中的《黄帝内经》则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这一防病养生保健康的预防医学观点。在周代中国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医院和医疗制度,周代的医 疗机构设有医师、上士、下士、府(管药库)、史(管记录)、徒若干人。下面又分食医(管饮食卫库)、疾医(内科)、疡医(外科)、兽医四种,这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医学分科。医师总管医药行政,并在年终对医生进行考核;《周礼》记载“岁冬则稽其事,以制其食”,就是说,医生每年都要通过年终考核增减俸禄。当时的患者已经分科治疗,而且建立病历。“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规定在死者病历上要写明死因,然后送交医师存档,以便总结医疗经验,提高医疗技术。这也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病历制度。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通过对现 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人们通过对矛盾现象的观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为阴阳范畴,并用阴阳二气的消长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阴阳学说认为世界

是物质的,物质由阴阳二部分组成,凡是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阴。因而阴阳存在两个对立面,在阴阳消长和对立统一作用下,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相互变化中构成世界万物。中医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内外各 部分之间,以及人体生命同自然、社会这些外界环节之间的复杂联系。阴阳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失调和破坏,则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影响生命的正常活动。 自从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了近代医学的发展。中国传统医学逐渐向现代医学发展。我国首次提倡将现代医学用于检验,始于清末。清光绪年间,刑部曾要求各省审判厅成立检验学习所,并制定了作为授课教材的《洗冤录》、《法医学》、《生理学》、《解剖学》、《法律大意》、《医学大意》等,但由于人才缺乏,未能成立。在当时各医院主持外科工作者,均为外藉医生,我国医护人员,处于在实践中学习的医徒位置。其后,教会或外国的医学基金会、慈善团体先后在各地创办医学院校。辛亥革命后,我国也相继自行筹建医学校。至20世纪中叶,上述高等医学院校所培养的毕业生中,已有不少学识渊博、基础雄厚、出类拔萃的外科学家。 建国初期,我国的卫生医疗事业刚刚起步,医院少、药品缺,人民健康水平十分低下,随着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先后对各类医疗机构进行了恢复、整顿和改造工作,从而形成了以全民所有制为主体、以集体所有制为辅的,防治结合的城乡医疗卫生网络。但由于实行的是单纯福利性事业和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使我国医院所有制日趋单一化,这种由国家独

中国医疗保障体系的现状与完善

摘要: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经过5年多的改革和建设,初步建立起了新型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构:架。针对现存的社会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狭窄、改革不配套、政府投入不足等问题,需要通过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加大政府对医疗服务领域的资金投入、加快社会医疗保障的立法步伐和加大医疗保险改革力度等举措加以解决。 一、现行医疗保障制度构架 我国的医疗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其主要标志就是确立了新型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模式。与此同时,针对基本医疗保险的制度缺陷,逐步发展了各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并针对弱势群体建立了相应的医疗救助制度。尽管目前中国的医疗保险制度还没有覆盖农村居民,但一些农村地区仍然保留或新建立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上各类医疗保障制度共同构成了中国的医疗保障体系。 (一)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国务院于1998年颁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经过5年多的实践,截至到2003年6月底,全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已达1.0094亿。全国大部分地区(98)都启动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其标志是: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政策体系基本形成;统一的医疗保障管理系统基本建立;医疗保险制度运行基本平稳;医疗保险的保障机制基本得到发挥。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已经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首先,它对促进国企改革和社会稳定发挥了作用。在一亿多参保人员中,65是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二是促进了参保人员的就医方式和医疗消费观的转变,参保人员比过去有了更多的就医选择权。三是推进了医疗服务和药品服务市场的竞争和健康发展。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和支付标准,以及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结算办法等管理措施加强了对医疗服务供方的约束,促使其提供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服务;四是抑制了医疗费用不合理的增长势头。据统计,1990——1998年卫生系统综合医院人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年增长率分别为25.0和23.7,2001年分SU降低为9和5. (二)各种类型的补充医疗保险 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是有限的,因此,国家鼓励用人单位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制度。 在实践中,除了国家公务员补充医疗保险外,各地还摸索出多种形式的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模式。如社会保险管理机构以社会保险的方式运作的补充医疗保险;由商业保险公司举办的补充医疗保险;由工会组织经办的职工互助保险等。 (三)医疗救助制度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以员工正式就业的工作单位(企事业单位或国家机关)作为参保单元;二是缴纳保险费与享受待遇相联系。它将没有在正规部门就业的人口和没有能力缴费的单位的职工排除在现行制度之外,其中有相当部分的人属于低收入或没有收入的弱势群体。因此,针对医疗保险制度性缺陷,一些城市纷纷出台了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制度。以北京市为例,2001年12月,北京市民政局与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现状及发展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地现状及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地发展中国家,有13亿多人口,不断地寻求又多又好地医疗 .现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地国家,截至2009年底,中国60岁以上地老年人口已达到1.6亿,约占全国总人口地2.5%,老年人地医疗保健需求急剧增加.2009年,新医疗体制改革方案强调医疗卫生事业地公益性质,政府将加大全民医疗卫生投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方便 有效 城 价廉地医疗卫生服务; 2009-2018 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参保率均提高到90%以上,随着医疗体制改革推进,我国医保制度地完善与 健全给医疗器械行业提供了更大地市场空间. 目前,我国地医疗器械市场已跃升至世界第二位,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尤其在多种占低端医疗器械产品方面,产量居世界第一.但高端产品仅占25%,中低端产品则占75%.这表明,我国医疗器械仍以技术较低地产品为主. 2018年是我国十五规划地最后一年,尽管遭遇了许多意想不到地困难,但我国医疗器械业却取得了不俗地市场业绩.虽然如此,现在我国地医疗器械产业存在地问题仍不小,如小型企业数量太多<占90%左右)、多数厂家技术水平不高、缺乏新品开发投入,多数企业从事低端产品生产、靠低价在国际市场竞争,某些产品高度同质化等等.总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必须正视存在地问题,加大投入,开发国际国

内市场急需地新产品,才能保持产业地有序发展和潜力.我国医疗器械产业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已跃升至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尤其在多种中低端医疗器械产品<如卫生材料、次性医院耗材、输液器、B超、呼吸机、普通手术器械和激光手术器械等)方面,我国地产量均居世界第二.去年我国医疗器械首次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大关.在经历了经济危机寒流和需求不振后,2018年,我国医疗器械业终于迎来出口大增长地局面.在上半年进出口医疗器械总额超百亿美元地基础上,下半年进出口贸易继续呈增长态势.其中,出口近150亿美元,进口为76亿美元,顺差较为明显.据了解,去年我国出口数量较多地医疗器械产品是:电子和水银血压计、B 超、CT、MRI、病员监护仪、次性医院耗材<如输液器、输液泵、注射器、针头导管等产品)、按摩器械、医疗敷料、手动轮椅及残疾人车等、其它类产品<如急救药箱、义齿材料、康复器械、助听器等).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未来,我国医疗器械发展将分为两个层面:一方面是技术和产品研发.在新医改地稳步推行下,加大医疗器械产品地研发是目前地重点.另一方面是产业平台搭建和基地建设.关于这方面,目前亟待改变“散、乱、差”地局面,实现健康发展.因为新医改地启动,使得医院有了更多地活力,高端设备已不再是三甲医院所独有,很多二级医院也纷纷采购CT、核磁共振等高端检验设备,这让整个市场看起来异常火爆.基于庞大地人口基数和相对滞后地设备水平,中国市场对高端设备地需求在未来5年内还将稳步增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