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教学教案必修一第二章全套学案

人教版教学教案必修一第二章全套学案

人教版教学教案必修一第二章全套学案
人教版教学教案必修一第二章全套学案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一节细胞中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课标解读】

1.简述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说出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说出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

3.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4.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

5.学习重点是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6.学习难点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1.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

(1)被鉴定材料应选择含较高,颜色为的植物组织,以为最好。能否用西瓜瓤或甘蔗茎做试验材料?为什么?

(2)斐林试剂很不,必须时再配制并立即使用。配制的方法是将4- 5滴滴入2m1 中。

(3)鉴定反应必须在中进行。

2.在鉴定花生种子细胞内含脂肪的实验过程中,应先将花生子叶薄片用染色,然后用洗去,再制成最后,镜检结果是 .

3.鉴定豆浆中的蛋白质时,应先加入2m1 ,摇荡均匀后,再加入3-4滴,再摇荡均匀后,颜色变化是.

【典型例题】

〖例1〗下列有关组成生物体细胞的化学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不同生物体细胞内,组成它们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

B.在所有生物体细胞中,各种元素含量相同

C.组成生物体细胞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能找到

D.组成生物体细胞的最基本元素是碳

解析:生物体总是不断地和外界环境进行着物质交换,有选择地从无机自然界获取各种物质来组成自身,不管相同生物还是不同生物,组成它们细胞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是相同的,但是组成它们的各种元素的含量是不同的,由此才可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所有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能找到,没有细胞所特有的元素。

答案:B

〖例2〗(2005年理综全国卷I,4)将小麦种子分别置于20℃和30℃培养箱中培养4天,依次取等量的萌发种子分别制成提取液Ⅰ和提取液Ⅱ。取3支试管甲、乙、丙,分别加入

等量的淀粉液,然后按下图加入等量的提取液和蒸馏水,45℃水浴保温5分钟,立即在3支试管中加入等量斐林试剂并煮沸2分钟,摇匀观察试管中的颜色。结果是()A.甲呈蓝色,乙呈砖红色,丙呈无色

B.甲呈无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

C.甲、乙皆呈蓝色,丙呈砖红色

D.甲呈浅砖红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

解析:20℃和30℃培养条件下相比较,30℃时产生的淀粉酶量较多,相同条件下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成麦芽糖的速率更快,相同条件下产生的麦芽糖更多。麦芽糖属于还原性糖,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麦芽糖越多显色越明显。斐林试剂本身为蓝色。

答案:D

【基础知识训练】

●基础题

1.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没有一种是生命物质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 )

A、生物体是由无机物组成的

B、生物与非生物完全相同

C、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D、生物与非生物完全不同

2.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淀粉、蛋白质、脂肪所用的试剂依次是()

①双缩脲试剂②斐林试剂

③稀碘液④苏丹Ⅲ染液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③②④ D.②③①④

3. 下列物质中,能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的是()

A.马铃薯块茎

B.浸软的蓖麻种子

C.蛋清液

D.苹果

4.在细胞内含量极少,但对维持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元素有()

A.Fe Mn Zn Mg

B.Zn Cu Mg Ca

C.Zn Cu B Mn

D.Mg Mn Cu Mo

5.细胞内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和化合物分别是()

A.蛋白质水

B.蛋白质无机盐

C.核酸水

D.脂质水

6.用斐林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过程中,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是()

A.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B.无色→浅蓝色→棕色

C.棕色→绿色→无色

D.砖红色→浅蓝色→棕色

7.将面团包在纱布中放在清水中搓洗,请你选用试剂检测粘留在纱布上的黏稠物质和洗出的白浆()

A.斐林试剂碘液

B.双缩脲试剂碘液

C.双缩脲试剂斐林试剂

D.双缩脲试剂苏丹Ⅲ染液

8.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和生活在珊瑚礁中美丽的珊瑚鱼,组成它们的化学元素种类()

A.差异很大

B.大体相同

C.很难确定

D.没有一定标准

9.在过氧化氢酶溶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其结果应该是()

A.产生气泡 B.溶液呈蓝色

C.溶液呈紫色 D.产生砖红色沉淀

10.下列关于实验操作步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用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可直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

B.脂肪的鉴定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滴

C.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要加入斐林试剂甲液摇匀后,再加入乙液

D.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A液与B液要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必须现混现用。

11.人体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和组成生物体的最基本的元素分别是()

A.C,O

B.H,C

C. O,C

D. O,N

12.保健品黄金搭档组合维生素片中含钙、铁、锌、硒等矿质元素,其中属于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的是( )

A.钙 B.铁 C.锌 D.硒

●拓展题

13.生物大分子在生物体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碳原子本身的化学性质,使它能够通过化学键连接成链状或环状,从而形成生物大分子。以上事实可以说明①碳元素参与生物体内所有化合物的组成②地球上的生命是在碳元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③碳元素是各种大分子化合物中含量最多的元素④碳元素是组成生物体内有机化合物的最基本元素( )

A.②③④ B.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14.关于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组成所有蛋白质和核酸的元素都是大量元素

B.不同生物体内元素种类大体相同

C.不同生物中各种化合物含量基本相同

D.不同生物中各种元素含量基本相同

15.培养植物所用的营养液配方很多,其中荷格伦特溶液中含有下列物质:( )

KH2PO4 KNO3 Ca(NO3)2 MgSO4 H3BO3 MnCl2 ZnSO4 CuSO4 H2MnO4

上述营养液中的大量元素有_________________,微量元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16.鸡的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的,在血细胞内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如红细胞内含有血红蛋白,血浆中含有的蛋白质叫血浆蛋白。请你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血浆蛋白的存在。

材料与仪器:新鲜鸡血、柠檬酸钠(可防止血液凝固)、试管及其他所需仪器与试剂。(1)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新鲜鸡血放入试管并加入少量的柠檬酸钠;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预期实验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课标解读】

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3.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4.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

5.学习重点是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和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6.学习难点是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和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典型例题】

〖例1〗下列为某一多肽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式,请回答有关问题:

(1)上述结构中,代表氨基的结构式为_________;代表羧基的结构式为_________;

代表肽键的结构式为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R 基。

(2)上述化合物是由__________ 种氨基酸组成。

(3)该化合物是由______个氨基酸失去_______分子水形成的,该化合物称为________,

这样的反应叫做___________。水分子中的氧来自于__________,氢来自于___________。

解析:(1)考查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2)氨基酸的种类是由R 基决定的,根据R 基结构可以数出有2种氨基酸。

(3)要知道构成该化合物的氨基酸的数目,应首先找到肽键(—CO —NH —)的位置,从

图中可以看出有3个氨基酸通过2个肽键连接,肽的命名和构成该化合物的氨基酸的数目相同,因此该化合物称为三肽。脱水缩合时前一个氨基酸的—COOH提供羟基(—OH),后一个氨基酸的—NH2提供氢(—H),“—OH”和“—H”结合生成水。

答案:(1)—NH2—COOH —CO—NH——CH3—CH2OH

(2)两(3)三两三肽脱水缩合—COOH —NH2和—COOH

变式训练:某蛋白质分子由四条肽链组成,共含氨基酸分子500个,在脱水缩合形成该蛋白质分子过程中,形成的肽键和水分子数分别是()

A.504个和498个B.496个和499个 C.499个和499个D.496个和496个

答案:D

〖例2〗某一条多肽链中共有肽键151个,则此分子中—NH2和—COOH的数目至少有()A.152;152 B.151;151 C. 1;1 D.2;2

解析:每两个相邻的氨基酸之间会形成一个肽键。因此在肽链的两端一定是(—NH2)和(—COOH),如果构成多肽的每个氨基酸分子的R基上没有(—NH2)和(—COOH),这时该多肽所含的(—NH2)和(—COOH)数最少。

答案:C

变式训练:某蛋白质分子由四条肽链组成,共含氨基酸分子500个,则此分子中—NH2和—COOH 的数目至少有()

答案:4,4

〖例3〗现已知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共20种,它们的平均分子量为128,由50个氨基酸形成的某蛋白质的一条多肽链的分子量是()A.6400 B.2560 C.5518 D.2218

解析: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是一个脱水缩合的过程,通过相邻的氨基酸脱去一分子水、形成肽键而连接起来。因此,在计算氨基酸一条多肽链的分子量时,仅仅算出氨基酸的总分子量是不够的,还要计算出脱去的水的分子量,两值相减才是多肽链的分子量。

即:一条多肽链的分子量=氨基酸的总分子量-脱去的水的总分子量,因此本题的计算过程为:128×50-18×49=5518。

若为一条肽链时,则脱水数=肽键数= n-1 (n表示氨基酸数)

若为m条肽链时,则脱水数=肽键数= n-m (n表示氨基酸数, m表示肽链数) 答案:C

【基础知识训练】

●基础题

1.下列哪项不是蛋白质在人体内的主要生理功能()

A.调节作用 B.免疫作用 C.运输作用D.遗传作用

2.能正确表示蛋白质分子由简到繁的结构层次的一组数字是( )。

①氨基酸②C、H、O、N等元素③氨基酸分子相互结合④多肽

⑤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A.①③④⑤② B.②①④③⑤ C.②①③⑤④ D.②①③④⑤

3.鸡蛋煮熟后,蛋白质变性失活,这是由于高温破坏了蛋白质的 ( ) A.肽键 B.肽链 C.空间结构 D.氨基酸

4.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和肌肉中的蛋白质的结构不相同的原因 ( )

A. 所含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B.所含氨基酸的数目不同

C.所含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D.所含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空间结构都不同

5.R基为—C3 H 5 O2的一个谷氨酸分子中,含有C、H、O、N的原子数分别为 ( )

A.5、9、4、1 B.4、8、5、2 C.5、8、4、1 D.4、9、4、1

6.甘氨酸和丙氨酸最多能形成二肽 ( )

A. 1种 B. 2种 C.4种 D.6种

7由一分子丙氨酸、一分子甘氨酸、一分子精氨酸,可以组成多少种三肽 ( ) A. 6种 B. 9种 C.12种 D.27种

8赖氨酸的分子式为 C6 H 14O2N2 , 则赖氨酸的R基为 ( ) A.—C4H 10 N B.—C4H 10 O C.—C4H 10 ON D.—C5H 11 N

9.某蛋白质的分子式为C63H 103 O65 N17S2 ,他最多可含有几个肽键 ( )

A.16 B.17 C.18 D.19

10.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中,酪氨酸几乎不溶于水,而精氨酸易溶于水,这种差异的

产生取决于

A.两者的R基组成不同

B.酪氨酸的氨基多

C.两者的结构完全不同

D.精氨酸的羧基多

11.下列关于蛋白质的论述,正确的是()

A.每种蛋白质都含有C、H、O、N、S等元素 B.每种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中都有肽键

C.蛋白质是调节生物体新陈代谢的唯一物质 D.酶都是蛋白质

●拓展题

12.现有1000个氨基酸,其中氨基1020个,羧基1050个,则由此合成的4条多肽链中共

有肽键、氨基、羧基的数目分别是()

A.999、1016、1046 B.999、1、1 C.996、24、54 D.996、1016、1046

13.下列生理活动与蛋白质功能无关的是

A.氧气在血液中的运输

B. CO2进入叶绿体

C.葡萄糖在细胞内氧化分解

D.细胞识别

14.蛋白质的结构具有多样性,下列各项与决定蛋白质多样性无关的是

A.DNA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B.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C.组成肽键的化学元素 D.组成多肽的肽键数量

15.从某种真核细胞中提取出大量核糖体,放入含下列几种有机物(其中的氮原子已被15N

标记)的培养液里,假设培养液里含有核糖体完成其功能所需的一切物质和条件。请回答:

①NH2-CH2-COOH ②NH2-CH2-CH2OH ③NH2-CH(COOH)-CH2-COOH

④NH2-CH(NH2)-CH2-COOH ⑤NH2-CH(COOH)-CH2SH

(1)实验中,核糖体所要完成的功能就是把上述物质中的____________ (填序号),通过

_____________方式合成多肽(蛋白质)。

(2)上述有机物合成的多肽至少含有____________个氨基和___________个羧基。

(3)实验中,检测到某一多肽含20个15N,则该多肽最多有__________________个肽键。肽

键的化学结构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结果分析,培养液中生成了多种产物,这说明了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具有________ ,

这种结构特点决定了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课标解读】

1.说出核酸的种类。

2.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3.以特定的染色剂染色,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4.学习重点: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5.学习难点: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典型例题】

〖例1〗在生命活动中,由DNA分子蕴藏的信息所支配合成的RNA在完全水解后,得到的化学物质是()

A.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

B.氨基酸、葡萄糖、碱基

C.脱氧核糖、碱基、磷酸

D.核糖、碱基、磷酸

解析:核酸是一类高分子化合物,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一分子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的。一个核苷酸分子完全水解后得到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DNA和RNA的不同点之一是组成核苷酸的五碳糖不同,

组成DNA的核苷酸中,五碳糖为脱氧核糖,而组成RNA的核苷酸中,五碳糖为核糖。

答案:D

变式训练:DNA初步水解的产物是什么?

〖例2〗噬菌体、烟草、烟草花叶病毒的核酸中各具有碱基和核苷酸的种类依次分别是()

A. 4、8、4和4、8、4

B. 4、5、4和4、5、4

C. 4、5、4和4、8、4

D. 4、8、4和4、5、4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核酸的种类以及DNA、RNA的化学组成和区别。构成噬菌体和烟草花叶病毒的核酸只有一种,分别为DNA、RNA,组成DNA和RNA的碱基各四种;组成DNA和RNA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都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的。

烟草为高等植物,构成它的核酸包括DNA和RNA两类。由于DNA和RNA中各含有的4种碱基中,有A、C、G三种相同,只是RNA中以U代替了DNA中的T,因此构成DNA和RNA的碱基实际上就共有5种;构成DNA和RNA的核苷酸,虽有三种碱基相同,但由于五碳糖不同,DNA中的核苷酸是由脱氧核糖组成的四种脱氧核苷酸,RNA中的核苷酸是由核糖组成的四种核糖核苷酸。因此,DNA和RNA中的核苷酸就共有8种。

答案:C

〖例3〗蛋白质和核酸中共有的化学元素是()

A.C、H、O

B. C、H、O 、N、P

C. C、H、O 、N

D. C、H、O 、P

解析:组成蛋白质的化学元素是C、H、O 、N,组成核酸的化学元素是C、H、O 、N、P,因此它们共有的化学元素是C、H、O 、N。

答案:C

【基础知识训练】

●基础题

1.水稻叶肉细胞中的DNA主要存在于()

A、细胞质

B、细胞核

C、线粒体

D、叶绿体

2.下列哪一组物质是DNA的组成成分()

A.脱氧核糖、核酸和磷酸B.脱氧核糖、碱基和磷酸

C.核糖、碱基和磷酸D.核苷、碱基和磷酸

3.组成核酸的碱基、五碳糖、核苷酸各有多少种()

A. 5、2、8

B. 4、2、2

C. 5、2、2

D. 4、4、8

4.所有的核苷酸分子中都含有()

A.核糖 B.含氮碱基

C.脱氧核糖 D.氨基酸

5.下列有关核酸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核酸是生物的遗传物质

B、核酸包括DNA和RNA

C、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

D、核酸只存在于细胞核中

6.杨树叶肉细胞中的核酸,含有的碱基种类是()

A、1种

B、8种

C、4种

D、5种

7.下列叙述中,哪项不是核酸的生理功能()

A、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存在于每个细胞中

B、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

C、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D、对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8.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所运用的原理是()

A、单独利用甲基绿对细胞染色,可显示DNA在细胞中的分布,从而推知RNA的分布

B、单独利用吡罗红对细胞染色,可显示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从而推知DNA的分布

C、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染色,同时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D、在细胞核和细胞质内可以分别提取到DNA和RNA,由此说明DNA和RNA的分布

9.有关遗传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A、遗传信息只贮存在DNA分子中

B、HIV病毒的遗传信息贮存在RNA分子中

C、所有生物的DNA,都具有相同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

D、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只有4种,所以连成长链时,其排列顺序是相当有限的10.由60个脱氧核苷酸组成的DNA分子片段,可因其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携带不同的遗传信息,其种类最多可达()

A、460

B、430

C、604

D、304

●拓展题

11.下列关于SARS病毒所含核酸的叙述,说法正确的是()

A、含有A、G、C、T四种碱基,五碳糖为核糖

B、含有A、G、

C、U四种碱基,五碳糖为脱氧核糖

C、含有A、G、C、T四种碱基,五碳糖为脱氧核糖

D、含有A、G、C、U四种碱基,五碳糖为核糖

12.在豌豆的叶肉细胞中,含有的碱基是,那么由A、C、T、U 4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共有种,其中核糖核苷酸有种。

13.下图为DNA分子结构模式图,DNA一般为规则的双螺旋结构,两条链上的碱基按碱基互

补配对原则,即A与T、C与G配对。

碱基靠氢键连接如图中的结构9,相互配对的碱基与氢键叫碱基对如图中的结构8。则图中其他结构中文名称为:

⑴,⑵,

⑶,⑷,

⑸,⑹,

⑺,⑽。

14.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步骤依次是,

,,,。

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课标解读】

1.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2.举例说出直至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3.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4.理解无机盐在细胞中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

1.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2.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学习难点:

1.多糖的种类。

2.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典型例题】

〖例1〗种子萌发的需氧量与种子所贮藏有机物的元素组成和元素比例有关,在相同条件下,消耗同质量的有机物,油料作物种子(如花生)萌发时所需氧量比含淀粉多的种子(如水稻)萌发时的需氧量()

A、少

B、多

C、相等

D、无规律

解析:油料作物种子含脂肪较多,水稻等谷类种子含淀粉多。脂肪和淀粉都是由C、H、O 三种元素组成的,它们被氧化分解都产生CO2和H2O。由于脂肪中H的含量比淀粉高得多,所以氧化时需氧量就大。因此,油料作物种子(如花生)萌发时所需氧量比含淀粉多的种子(如水稻)萌发时的需氧量多。

答案:B

〖例2〗肝糖原经过酶的催化作用,最后水解成()

A、麦芽糖

B、乳糖

C、葡萄糖

D、CO2和H2O

解析:肝糖原是动物体内储能的物质,属于多糖。多糖在酶的作用下进行水解,形成的最后产物是单糖,由于构成糖原的单糖是葡萄糖,因此最后水解产生的是葡萄糖。

答案:C

〖例3〗下列物质中都含有氮元素的是()

①核糖核酸②糖原③胰岛素④淀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核糖核酸主要由C、H、O、N、P构成;糖类由C、H、O构成;蛋白质主要由C、H、O、N构成。

答案:B

【基础知识训练】

●基础题

1.糖类不含有,脂类不一定有,蛋白质也不一定有,而核酸一定有的元素是:()

A、N

B、P

C、S

D、Fe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脂类物质的是:()

A、维生素D

B、胆固醇

C、雄性激素

D、脂肪酶

3.下列是植物体特有的糖类是:()

A、葡萄糖和蔗糖

B、乳糖和麦芽糖

C、淀粉和脱氧核糖

D、蔗糖和纤维素

4.植物种子内所含物质氧化时,每克物质完全氧化释放能量最多的是:()

A、水

B、糖类

C、脂肪

D、蛋白质

5.在化学组成上脂类与糖类的主要区别是:D ()

A、脂类分子中氧原子的比例高

B、脂类主要由

C、H、O组成

C、脂类分子中C和H原子的比例低

D、有的脂类物质中含有N、P

6.人体内磷脂的重要生理作用是:()

A、氧化分解为机体提供能量

B、协助脂溶性物质吸收

C、细胞各种膜的骨架

D、合成脂类激素和维生素D的原料

7.能量是各种生命活动的动力,在人体中,糖原和脂肪都是:()

A、总能源

B、重要能源

C、直接能源

D、储能物质

8.在人体的肝脏和骨胳肌肉内含量较多的糖是:()

A、乳糖

B、淀粉

C、麦芽糖

D、糖原

9.爬行动物体内贮存能量并能减少热量散失的物质是:

A、糖元

B、淀粉

C、纤维素

D、脂肪

10.动植物体内都有的糖是:()

A、蔗糖和麦芽糖

B、葡萄糖和五碳糖

C、糖元和纤维素

D、淀粉和肝糖元

11.纤维素是一种多糖,在下列哪一种生物中最易找到:()

A、草履虫

B、芹菜

C、节虫

D、水螅

12.生物体内主要的能源物质是:()

A、脂肪

B、糖类

C、蛋白质

D、核酸

13.在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中以储存能量的形式存在的糖类分别是:()

A、葡萄糖、淀粉

B、葡萄糖、糖原

C、纤维素、淀粉

D、糖原、淀粉

14.有人分析一种小而可溶于水的有机分子样品,发现它只含有C、H、O三种元素,则这一物质很可能是:()

A、脂肪

B、氨基酸

C、淀粉

D、蔗糖

15. 细胞内组成DNA的糖类物质是:()

A、葡萄糖

B、核糖

C、脱氧核糖

D、糖元

●拓展题

16.纤维素、胆固醇和维生素D三种物质都具有的化学元素是,但不同的是

中氢的含量较多,而中氧的含量较多。

17.下图表示构成细胞重要成分的四种有机物.试分析回答:

(1)A是指;B在动物中是指,在植物中主要指。(2)D是指;它是由C(脂肪酸和甘油)形成的,除此之外,脂类还包括_和等。

(3)E是指;通式是,E形成F过程的反应(X)叫做。

(4)G是指;G聚合形成的物质H是。

第五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课标解读】

1.说出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2.理解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及其作用。

3.了解大多数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4.理解无机盐在细胞中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

水和无机盐在细胞中的作用。

学习难点:

1.结合水的概念。

2.无机盐的作用。

【基础知识导学】

【典型例题】

〖例1〗人的红细胞必须生活在含有0.9%的氯化钠的溶液中,医生常给脱水病人注射0.9%的生理盐水。因为红细胞在蒸馏水中会因吸水过多而涨破;在浓盐水中会因失水过多而皱缩,因而失去输送氧气的功能。这说明()

A.水分子容易进出细胞

B. 无机盐离子容易进出细胞

C. 红细胞的特性造成的

D. 无机盐对维持细胞的形态和生理功能有重要功能

解析:红细胞的生活环境为浓度相当于0.9%的氯化钠的溶液,当外界环境溶液的浓度发生变化时,细胞的形态和功能都将随之发生变化。这说明红细胞的形态和生理功能都与氯化钠有关,即与无机盐有关。

答案:D

〖例2〗表一显示几种不同生物体中水分的含量;表二显示人体中几种不同器官或组织中水分的含量。

从表中的数据分析,试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构成生物体的成分中水的含量最多。()

(2)生物体的含水量与生物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3)代谢旺盛的组织器官含水量较高。()

(4)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差异与水的存在形式无关。()

解析:从表一可知生物体中水的含量最多,生物体的含水量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从表二可知代谢旺盛的组织器官含水量较高,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差异与水的存在形式有关。

答案:√√√×

【基础知识训练】

●基础题

1.活细胞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

A、蛋白质

B、糖类

C、水

D、脂肪

2.生物体没有水就不能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A、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

B、水在不同的生物中含量各不相同

C、细胞内的各种化学反应是在水中进行的

D、大部分水在细胞内可以自由流动3.生物体内把营养物质运送到各个细胞,并把废物运送到有关器官排出体外的物质是:()

A、无机离子

B、载体

C、自由水

D、结合水

4.在细胞内,自由水的主要功能是:()

①良好的溶剂;②散热;③维持细胞形态;④运输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5.细胞内结合水的生理作用主要是:()

A、反应介质并参与某些代谢反应

B、运输各种物质

C、细胞组成物质之一

D、良好溶剂

6.下列各过程中所散失的水分中主要属于结合水的是:()

A、种子收获后在晒干过程中散失的水

B、干种子烘烤过程中散失的水分

C、洋葱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所散失的水分

D、植物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

7.人体某些组织含水量近似但形态不同,如心肌含水79%,而呈坚韧形态,血液含水约83%而呈川流不息的形态,对这种差异的解释正确的是:()

A、血液中全是自由水

B、血液中全是结合水

C、心肌中多是自由水

D、心肌中多是结合水

8.关于生物体内自由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作为代谢反应介质或参与代谢

B、血浆中的水全是自由水

C、溶解、运输养料和代谢废物

D、干种子含的水分多为结合水

9.有些马拉松运动员在比赛进入最后阶段时,下肢肌肉常发生抽搐,这是因为随着人体大量出汗而向体外排出了过量的:()

A、水

B、钠盐

C、钙盐

D、尿素

10.下列与无机盐的功能无关的是:()

A、是某些重要的复杂化合物的组成成分

B、维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C、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D、是细胞中的能源物质之一

●拓展题

11.下列植物细胞中结合水的相对含量最大的是()

A、休眠的蚕豆子叶细胞

B、玉米的胚乳细胞

C、洋葱根尖分生区的细胞

D、成熟柑橘的果肉细胞

12.生物新陈代谢旺盛、生长迅速时,生物体内的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

A、升高

B、下降

C、不变

D、变化与此无关

13.科学实验表明:生命活动旺盛的细胞,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增大,而处于休眠状态的细胞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见减小。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⑴自由水以的形式存在于和等部位。随着发育期的的不同和细胞种类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自由水占细胞鲜重的绝大部分,是细胞的良好,有利于物质的,有利于的顺利进行,所以生命活动旺盛的细胞自由水的含量就。

⑵干种子内含的主要是水,抗旱性强的植物结合水的含量,处于休眠状态的细胞,自由水含量。

⑶结合水和自由水是可以的。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答案

第一节细胞中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动动脑答案:

1、(1)糖,白色或近白色,苹果、梨

(2)稳定,使用,斐林试剂乙液,斐林试剂甲液不能因为西瓜瓤颜色是红色会遮蔽新产生的砖红色沉淀,甘蔗茎所含的糖主要是蔗糖,不具备还原性。

(3)加热条件

2、苏丹Ⅲ染液,50%酒精,浮色,临时装片,细胞中的圆形脂肪小颗粒已经被染成橘黄色

3、双缩脲试剂A,双缩脲试剂B,变成紫色

基础知识训练答案:1—14:CDBCA ABBCB CACB

15、H、O、N、P、S、K、Ca、Mg Mn、Zn、Cu、B、Cl

16、(1)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化学反应呈现紫色

(2)将该试管静置并分离出上清液(血浆)

将双缩脲试剂加入血浆中,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3)出现紫色反应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基础知识训练】答案:

1—14. DDCDA CAAAA BCBC

15.(1)1、3、5 脱水缩合 (2)1 2 (3)19 —CO—NH—

(4)多样性功能的多样性(蛋白质分子具有多种功能)

第三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基础知识训练】答案:1—11 BBABD DCCBB D

12. A、G、C、T、U 6 3

13. ⑴胞嘧啶⑵腺嘌呤⑶鸟嘌呤⑷胸腺嘧啶

⑸脱氧核糖⑹磷酸⑺核苷酸⑽核苷酸链

14.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水解,冲洗涂片,染色,观察。

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基础知识训练】答案:1—15 BDBCD CDDDB BBDDC

16. C、H、O 胆固醇和维生素D 纤维素

17.

答案:

(1)葡萄糖,糖原,淀粉;(2)脂肪,固醇,磷脂;(3)氨基酸,,脱水缩合;(4)核苷酸,核酸.

第五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基础知识训练】答案:1—12 CCCDC BDBCD AB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系列学案:城市化高考_2

预习说明:1.利用[导学案]掌握本课知识结构,明确重难点 2.熟悉基础知识,并用红笔标出不会的地方。 3.对有关问题做初步探究 课题第二单元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化(3课时) 主备人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1.了解城市化的内涵、过程特点,客观分析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理解城市化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3.形成正确的环境观 4.培养图形转化能力、动手绘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化的内涵,发达国家的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城市化的内涵(自学课本第32页图文) 1、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城镇化)是、、的过程。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是什么? 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浏览课本第33—37页) 读表2-2-1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表中数据在下图中画出1950—2010年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及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的折线图,线表示)城市人口比重(%) 年份 1920 1940 1960 1980 2000(年) 2、分析表中数据,在1960—1980年间,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上升速度较发展中国家,从1980—2010年间,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上升速度较发展中国,这表明。 3、推论:1800年之前,世界城市化进程如何? 4.世界城市化大致经历了哪些阶段?1.从延安市的变化阐述城市化的概念。 2.决定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根本因素是什么?两者关系如何? 3 中国大城市规模迅速扩大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这对城市发展有何影响?其他发展中国家有类似情况吗? 4逆城市化的表现是什么?是城市化的衰败吗? 5你认为逆城市化会带来哪些积极与消极影响? 6世界城市群和城市带的分布有何特点?为什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 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 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 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2 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 亿人口日和中国13 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 1.2 和图 1.3,让学生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 (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 1.3,在图1.2中找出图 1.3所在的时段,指导学生自学P3第一段,让学生分析近100年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最后师生

鲁教版高中高一地理必修二导学案全套(全册)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编写:刘龙华 审稿:陆其勇考试要求考点人口增长模式 ①知道世界人口增长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②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 一、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1、在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十分,人们抵御灾害、疾病的能力很差, 人口的增长十分; 2、18 世纪产业革命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 3、二战后,由于科技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大大, 国际大环境相对等原因,世界人口特别是国家人口增长。 二、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 又称,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率率和 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不同人口增长阶段的比较发展阶段 增长阶段增长阶段增长阶段增长阶段人口出生率和死亡人口出生率仍保持人口出生率开始下人口出生率、死亡率都比较高,自然在较高水平,但死降,死亡率继续下率、自然增长率都增长率低,且波动亡率迅速下降,人 降,并达到低水平,很低。人口增长缓人口增长特点较大。人口增长处口自然增长率提自然增长率逐渐降慢,有些国家甚至于相对静止或低速高, 人口急剧增长。低。人口增长的速度已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状态。开始减缓 增长。高、、低高、、高高、低、高低、、低人口增长模式(型)(型)(型)(型)出现在工业化初欧美发达国家一般期,发达国家一般开始出现的在 20 世纪 50 年代前农业社会时期 18 世纪末到 19 世国家时间、国家 后开始进入这个阶纪初开始进入这个段阶段生活在热带原始森 非洲东部的坦桑尼大多数大多数目前分布地区林深处的一些土著 亚、肯尼亚等国家国家发达国家居民三、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1、当今世界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尤以人口增长、数量和人口年龄结构严重等引起的问题最为突出。 2、世界人口增长极不平衡。目前发展中国家人口持续增长势头,而发达国 家人口数量已保持。 3、人口问题的不同表现自然增人口问题典型国长率水平表现后果对策家举例人口增长劳动力、采取鼓励发达保持较和人口 青壮年负担的政策,并接国家水平化等纳来自大多面临人口不利于 出生率、自发展大多赞同实行然增长,以中国、印度、巴中水平较及 0∽14 岁的基斯坦国家政策少儿比重等等问题 问题的解决练习巩固1.人口增长模式决定于() A.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总数 B.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社会生产力 C.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D.人口出生率、人口总数、社会生产力2.在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中,最先转变的是() A.出生率 B.死亡率 C.自然增长率 D.生育率读世界人口数量增长图,回答3--4 题: 3.1950 年后的人口增长特点是() A.十分缓慢 B.迅速增长 C.速度加快 D.保持稳定4.从图示来看,1770 年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其原因是() ①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②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③平均寿命延长④人口出生率上升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5.产业革命后,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减少B.没有战争 C.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D.农业的发展6.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处于() A.原始低增长阶段B.加速增长阶段 C.增长减缓阶段 D.低速增长阶段7.下列国家和地区中,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第四阶段的是()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11《人口的自然增长》word教学设计

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高中地理 1.1.1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 2、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 3、了解人口增长的时空变化差异及原因; 4、了解不同地区针对人口问题采取的措施。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主要涉及的是人口的数量变化之人口的自然增长,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是课本的补充内容。 本课时的重难点具体如下所述: 1、重点 (1)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 (2)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 2、难点 了解人口增长的时空变化差异及原因。 三、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 (一)课程导入(3′) 这节课开始,我们将进入地理必修二的学习,地理必修二的主要内容为人文地理,那学习人文地理,我们就先从人讲起,这节课,我们的学习内容是人口的自然增长。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5,完成自主学习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12′)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_________和_________共同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是_______________;某地区人口数量的增加不仅与自然增长率有关,还与________有关。(6分) 设置意图:知识性问题,明确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及计算公式;另外,让学生意识到人口基数的影响力。 2、读图1.2,总结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之后和工业革命之后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6分) 设置意图: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对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其原因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3、读图1.4,总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的增长特点并分析其原因,针对各自的人口问题,其采取的措施分别是什么?(4分) 设置意图:探究性问题,让学生通过读图感知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人口数量的增长特点及其原因,并思考应采取的措施有何差异。 (三)小组讨论(8′)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教案]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区位特征 3.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探究法 2.读图分析、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强学生对城市发展的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 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补充: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城市是区域的管理中心;城市是区域的服务中心;城市是区域的经济增长中心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中土地的利用形式: 同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形成功能区 2.功能分区的实质: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 3.功能分区的特点:功能分区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一是各功能区之间无法划分明确的分界线;二是在同一个功能区中,只是该功能用地所占比例较大,其他功能用地所占比重较小而已。 4.功能区的主要类型: (1)住宅区: 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占城市空间的40%~60% ①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城市的外缘,要求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 ②低级住宅区:多建在内城或工业区附近,条件较差 (2)商业区: ①分布原则:市场最优原则——城市的几何中心 交通最优原则——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②中心商务区(CBD): 它是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学案:第1章章末小结与测评含答案

[巩固层·知识整合构网络] (教师用书独具) 请你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章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框内,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自我校对] ①原始型 ②现代型 ③经济因素 ④国际人口迁移 ⑤环境承载力 ⑥自然资源 ⑦人口合理容量 [提升层·专题讲练深拓展] 专题一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1.人口增长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 (1)人口的数量变化:包括增加和减少两个方面,由该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所决定。区域人口数量的变化取决于人口增长率的高低。人口增长率=人口迁移率(人口迁移率=迁入率-迁出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2)人口的自然增长:即人口数量的增减,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出生率高于死亡率则人口增长。 (3)人口的机械增长:一个地区人口的迁入和迁出引起人口数量的增加或减少,迁入率高于迁出率则人口增长。人口的机械增长只是对世界的局部地区而言,对全球化人口数量变化无影响。全球人口数量变化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状况。 2.人口增长影响区域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人口问题 (1)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年龄结构是指各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常见的人口年龄失调有两种情况:人口年轻化和人口老龄化。 人口性别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构成中,新出生的男性或女性各占总人口的比例。通常用“性别比”来衡量,即用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衡量。它用来反映该地区或国家人口的性别结构是否合理或协调。 性别比失衡会造成婚姻、家庭、社会的不稳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应加大思想教育等措施,严禁非医学鉴别胎儿性别。 (3)人口文化素质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文化素质总体过低→ 不利于高新技 术产业的发展 → 国家要加大劳动者 的职业技能培训 [对点训练] 1.下图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图,完成(1)~(2)题。 【导学号:17252022】

高一地理必修二学案(2-2 城市化)

2014年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学案 2-2 城市化 一、单项选择题 读2005~2012年河北省城镇化率示意图,回答1~2题。 1.2005年以后,河北省的城市化处于() A.初级阶段 B.加速阶段 C.逆城市化阶段 D.再城市化阶段 2.河北省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有() ①地处环首都、环渤海核心地带,区位优势明显 ②国家“十二五”规划将京津冀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纳入国家战略,有政策支持 ③城镇体系不完善,大城市带动能力弱 ④城市功能不完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不高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题。 时期(年) 1985~1990 1990~2000 2000~2011 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 6.49 5.72 6.22 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 3.77 4.28 3.79 A.先增后减B.先减后增C.不断增加D.逐渐减少 4. 据表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国() 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 读以我国东部某大城市为中心的等人口密度线示意图(单位:万人/km2),回答5~6题。 5.有关该大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城市位于河谷地带 B.该城市属于多核心模式 C.该城市东西方向上交通最便利 D.丁处建筑物高大稠密 6.四地中最可能是卫星城的是() A.甲地B.乙地 C.丙地D.丁地 下图为我国两省区1965年至2011年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情况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7.下列关于辽宁、广东城市化差异及原因的叙述,正 确的是() A.辽宁省早期城市化水平高,是因其起步早, 并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 B.辽宁省后期城市化发展缓慢,是因其经济衰 退,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减小 C.广东省城市化起步晚,是因其自然条件差, 自然灾害频发,工业化水平落后 D.广东省城市化水平后来居上,主要得益于外资企业的建立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 8.目前制约两省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A.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B.城市基础设施落后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教案]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第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2.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过程与方法] 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 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教学难点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人口数量的变化是通过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的变化体现出来的,根据这三个指标的不同特征,我们可以用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来分析。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P5[读图思考] 1?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 (1)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3)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时间生产力状况自然环境与经 济发展状况 社会与文化的变化“三率”的变化人口增长模式 18世纪中期农业经济快 速发展 环境较恶劣,土地私 有制 劳动力需求较大,受传统的生育观念 影响 高岀生,高死亡, 低自然增长 原始型 工业化开始后大规模机械 化生产 环境改善,经济快速 增长 传统的生育观念占主导地位高岀生,低死亡, 高自然增长 传统型 二战以后生产力进一 步发展 土地开垦受到限制, 制造业快速发展 城市化快速发展,社会福利提高,生 育观念转变 低岀生,低死亡, 低自然增长 现代型 [活动]P7 2?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分布: (1)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转变 历史阶段原因 岀生 率死亡 率 自然增 长率 增长模 式 原始社会时期 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极差,人们抵御自然灾害和疾病 的能力很差 高高低原始型农业社会、产业革命时期 生产力水平提高,生存条件明显改善,抵御灾害能力提高, 但传统经济对劳动力数量依赖大 高低高传统型现代社会时期 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生产力水 平高,医疗卫生条件好,社会福利、养老保障制度改善 低低低现代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课程教学设计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乡村和城镇”的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2) 章节:第一章 一、教学目标 1. 结合实例,解释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2.了解城镇化的概念、标志及意义。 3.运用有关资料概括不同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及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的差异及特点。 4.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5.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二、教学重点:不同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及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的差异及特点。 三、教学难点:不同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及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的差异及特点。 四、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新课教学]: 知识点一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一、乡村的土地利用 1.经济活动 乡村是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用地类型 依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用地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类型。 3.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1)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2)村落内部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乡村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 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村落出现了一些满足居民社会需求的公共设施,以提供祭祀、聚会、娱乐、商业、医疗、教育等多种服务。这样,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了简单的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学生记笔记 乡村的内部空间结构特点: 1.农业用地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2.村落内部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1.经济活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学案附服务业的区位选择

附3 服务业的区位选择 学习目标:1.了解影响服务业的区位因素。(重点) 2.掌握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的特点。3.结合中心地理论理解影响零售业布局的区位因素。(重难点) [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 1.影响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1)分类: 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餐饮娱乐 文化与旅游家庭健康与养老法律服务生产性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 (2)特点:复杂性、发展性和多样性。 (3)影响因素 ①自然因素:是服务业布局和发展的前提,并为服务业提供必要的资源和空间场所等。 ②社会经济因素 a .市场:市场需求影响服务产品的种类和发展潜力。 b .交通运输:影响服务业的空间布局。 c .劳动力:劳动力密集型服务业需要劳动力数量较多,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 d .技术因素:对服务业区位的影响在不断增强。 e .政府财政支持,税收和土地优惠等政策因素,对服务业有明显吸引作用。合理的政府监管和健全的法律制度等,有利于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特别提醒]

自然因素是服务业布局和发展的前提,并为服务业提供必要的资源和空间场所等。随着社会经济以及科技的发展,自然因素对服务业的制约在不断削弱。 2.服务业空间布局 (1)生活性服务业的布局大多分散进行。 (2)生产性服务业: ①特点:具有专业化程度高、知识密集以及集聚性等。 ②集聚区的区位优势 高素质人力资源、良好的交通区位、规范化的政策环境、便捷的信息交流平台以及面向国内外的开放市场。 3.案例:探究零售业布局的区位因素 (1)零售业:是指通过买卖形式将工农业产品直接出售给居民作为生活消费使用或销售给社会集团供公共消费用的商品销售行业。 (2)影响零售业布局的区位因素 ①自然因素 a.地形:山区商业网点规模小而分散;平原商业网点规模大。 b.气候:气候差异及季节变化,影响居民商品消费需求。 ②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等对零售业布局影响较大。 [自主诊断] (1)金融、信息等产业属于生活性服务业。() (2)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等行业,可布局在高等院校附近。() (3)现代物流产业等同于交通运输业。() (4)大型购物中心一般布局在城市中心区和主要商业街沿线。() 提示:(1)×生活性服务业包括餐饮娱乐、文化与旅游业、家庭健康与养老服务业以及法律服务等。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属于生产性服务业。 (2)√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等行业,技术水平是其核心竞争力,往往布局在靠近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地区。 (3)×现代物流业涉及交通、装缷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以及仓储业、批发业、零售业等诸多部门。 (4)√大型购物中心和商场规模大、等级高、付租能力强,一般布局在城市中心区和主要商业街沿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 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 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 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 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 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 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 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高一地理 必修二第一单元学案

高一地理 必修二第一单元 人口的变化导学案 第一讲 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 [考情展望] 1.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点及地区分布。2.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问题及对策,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与区别。3.学会各类人口统计图表的判读。 知识点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 1.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 2.总趋势:不断增长。 3.两种差异 (1)时间差异 (2)空间差异 ①特点:地区上不平衡。 ②表现?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 小贴士: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最根本的是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知识点二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模式类型 Ⅰ.原始型 Ⅱ.高高低 Ⅲ.现代型 特点 传统型 高低高 低低低 转变过程 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影响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和相关的人口政策 2.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 (1)发达国家:现代型。 (2)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传统型。 (3)全世界: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 (4)我国: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小贴士: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但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真正实现,要通过出生率下降来完成。 知识点三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 (1)概念:环境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 (1)实质:某地环境承载力的直观反映。 (2)制约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

3.人口合理容量 (1)实质: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意义: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的制定,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谋求措施 小贴士:在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三个主要因素中,资源是最主要的因素,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都通过影响资源供应能力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如下图所示: 考点一[032] 世界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和人口问题 1.人口增长在空间上的不平衡性 2. 3.分析人口空间差异的一般思路 比较不同区域的人口增长状况的差异→分析不同区域人口增长差异产生的原因→说明其各自存在的人口问题及其影响→探寻解决人口问题的对策 (1)一个地区的人口增长数量不仅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也取决于人口基数的大小。 (2)一般来说,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的。但在某一特定阶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2019)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综合思维:能够通过案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综合分析地理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区域认知:结合资料,了解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情况、特点和影响因素,并会分析人口迁移所带来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 通过学习,认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并理解人口迁移是人类活动常见的一种现象,是人与环境协调的一种体现。 地理实践力:了解自己家乡人口迁移的情况,并分析迁移的原因和所带来的影响。重难点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 教学过程: 师:(播放“人口普查”视频)“十年一次的全国人口普查近期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正如视频中所说,每位公民都有责任与义务积极参与全国人口普查。视频中也提到了人口普查的内容,即姓名、公民身份证号码、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人口迁移流动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而于11月1日正式开始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更是意义非凡,不仅能促进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更能为我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今天,深圳市的人口普查工作人员来到了经纬家,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在信息登记的过程中,也了解到了经纬一家的‘人口迁移之旅’。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节课对‘人口迁移’的学习”。首先请同学们齐读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综合思维,开始。” (学生齐读) 师:“接下来让我们听一听经纬讲述的家族故事。” (展示PPT,请学生朗读) 师:“看完后请同学们思考,材料中展示的人口流动活动中,那些属于人口迁移?” 师:“要想做出正确判断,必须明确人口迁移的概念,经过课前预习,相信大家已经在课本中划出来了。” (PPT展示,请学生朗读人口迁移、人口流动的含义及属性) 师:“明确概念后相信大家一定能轻易去分开这两个概念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随堂检测,请同学来判断一下。” (请学生做题,并解析,老师给予评价) 师:“由此我们可以做出判断,经纬家的到贵州工作、结婚到贵州、出国留学、在深圳工作都属于人口迁移行为。但又是哪些因素驱使他们不断进行人口迁移、改变定居地呢?” 生:“经济、政策、婚姻......” 师:“同学们给出了很多答案,让我们一起通过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的学习,进一步验证一下同学们的答案。” (PPT展示人口推拉理论) 师:“加好代表拉力,减号代表推力,哪位同学能起来解释一下什么是推力,什么是拉力?” (点名,请学生回答,并点评,展示定义)师:“2分钟时间大家小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学案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 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 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 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 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 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 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 (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1.3所在的时段,指导学生自学P3第一段,让学生分析近100年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最后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教案]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环境承载量、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了解和理解全球人口容量估算与前景 3.了解和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估算和前景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推理、分析找出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内在关系 2.通过读图分析,使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的环境人后容量如何估计 3.结合我国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关系,进一步认识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会处理复杂社会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 2.树立人口可持续发展观念,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的认识 ●教学重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教学难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估计 2.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长,据预测,下世纪末全球人口可能达到处100亿以上。地球只有一个,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呢一个国家或地区,又能容纳多少人口多少人才是最合适的数量呢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用来表示环境对人口的容量的限度) (1)概念: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

(为了估算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而提出) (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木桶效应 ①资源(最主要因素):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 ②科技发展水平: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 ③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④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 (3)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1.人口的合理容量 (1)概念: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特点: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3)概念提出的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2.正确处理人类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与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的关系 (1)人口问题(如人口过快增长、人口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等)引发了严重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①发达国家的人均消耗资源量很大,索取资源和转嫁有害生产的地域超出了本国的范围。 ②发展中国家不仅人口数量多,人均消费水平低,而且一些国家的人口仍在快速增长。 (2)措施:就整个世界来说 ①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尤其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②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学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学案]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学案 【学习目标】1. 说出不同等级城市的划分标准,比较不同等级城市的不同服务功能。2.举例说明城市的等级提升和服务范围的扩大的基本条件。3.通过对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分析,理解中心地理论对城市形成、分布、发展的影响。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等级: (1)划分依据:通常是以城市来划分的。 (2)等级:我国从小到大一般可分为、、、等。(3)我国城市的等级划分标准是。 2、城市服务功能和范围: (1)功能:城市作为的中心,集中了不同的企业和机构,为区域提供 服务。(2)范围:城市本身及城市附近的和广大的地区。 (3)特点:城市范围不是,不明确。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城市等级体系是指。(2)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数目,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数目。(3)等级较高的城市服务范围包含了的城市服务范围。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 读课本2.12图思考:回答课本上的问题并举出 实例。 三、读图“六边形服务网络图” 将图中城市等级的级别符号(甲、乙、丙)填入 括号内,并用不同图例表示各自的服务范围。 ()最高级城市⊙ ___________ ()中级城市○ ___________ ()最低级城市· ___________ 3、读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共有几级居民点? (2)图中高一级居民点的位置与低一级居民点的位 置关系如何? 为什么这样设置? (3)A、B、C三级居民点中,数目最多的是, 服务范围最广的是。 (4)圩田上各级居民点的服务范围是否是六边形?为 什么? 4、读右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B两城市的名称: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导学案:《农业的区位选择》

《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能理解分析人类对一些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而发展农业的一些典型事例。2.理解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农业生产所选定的①____________,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②____________)各因素的③____________。 2.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④____________。 3.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1)自然条件:气候、⑤________、⑥________、土壤。 (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⑦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政策。 (3)技术条件:机械、化肥、良种、冷藏等。 4.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⑨____________比较稳定,⑩________________发展变化较快。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概念: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__________、社会、?______ ____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3.形成:?________________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4.混合农业 (1)概念: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 (2)分布:主要分布于?____________、欧洲、北美洲等地。 (3)区位因素:自然条件是基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是主导因素。 我的疑惑 1. 2. 3. 探究点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探究材料】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城市化的动力、意义 2.结合实例和图表资料,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比较不同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城市化的主要表现 2.分析城市化的阶段、特点及地区差异 难点:1.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区别及逆城市化的原因 2.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教学方法】 五步三查(分五步,并进行三查) 第一步:自学。依据学案个人自学,找出疑惑;(课前自习时间完成) 第一查:学习进度及疑惑; 第二步:互学。互助合作,解决疑难; 第三步:展示。展示成果; 第二查:暴露出的问题; 第四步:共学。师生互动,全班共学,解决暴露的问题; 第五步:整理。总结整理。 第三查:检查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

四自然段归纳总结发达 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 化的差异,完成学案表 格。(要求:先独立思考, 填写学案,后组内合作交 流,时间-5分钟) 2.小组代表展示答案,教 师对其归纳中出现的问 题进行点评,最后总结 3.要求学生查漏补缺,整 理答案 限时记忆 4.限时记忆 课堂练习要求学生用3分钟的时 间完成学案1.2题 据所学知识完成学案1.2题 巩固所学知识,便于老师及 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 握情况 课堂小结通过板书总结本节课的 主要内容和知识体系。 跟着老师的思路,回顾所学 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梳理知识脉络,让学生学有 所得,标注重点,使学生有 的放矢。 结束播放视频《生态城市》 ,同时提出未来的城市应 是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生 态城市,学生作为未来城 市的建设者,城市会因他 们而变得更加美好 展望城市,向往城市,激发 学习的斗志,争取早日进入 心中理想的城市学习、工作、 生活 让学生感受生态城市,城市 与自然相协调,激励学生作 为城市未来的建设者,让城 市因他们而更加美好,首尾 呼应,同时使本节课的情感 得到升华 【课前预习案】 一、什么是城市化 1.概念: 2.城市化的动力 (1)推力因素指________________,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拉力因素指________________,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城市化水平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4.意义: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曲线。 2.阶段和特点 在图中如何读取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及速度快慢? (1)A(_____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________; (2)B(中期阶段):城市化推进____,市区出现了 _______________,出现_______城市化; (3)C(_____阶段):城市化水平____,城市人口比重增长____________;城市化速度_____;出现____城市化,整个大城市人口______。 3.案例分析: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学案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含答案

附5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学习目标:1.掌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重、难点) 2.理解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3.掌握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的原因和措施。(重点) [自主预习·探新知] 1.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 (1)从全国范围看,连接环渤海经济区及珠三角经济区,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地位举足轻重。 (2)从长江经济带内部看,具有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优势,可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3)从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看,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利于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衔接互动,形成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2.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 (1)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2)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3)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4)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3.长江生态环境保护 (1)原因:①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河”,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 ②长江经济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③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总体要求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 (2)措施:综合治理和建立地区间、上下游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自主诊断] (1)长江流域人口和城镇密集,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2)长江水运横贯东西,重庆以下皆可通航。()

(3)长江经济带是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 (4)长江水资源的利用主要包括长江经济带内工业、农业和居民饮水。() 【提示】(1)×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城镇较少,宜宾以下河流两岸城镇都很密集,而且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镇密集程度更大,城市化水平很高。 (2)×长江沿岸河港众多,宜宾以下可通航。 (3)√长江经济带立足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各自优势,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 (4)×长江水资源的利用不仅包括长江经济带范围内工业、农业和居民饮水,以及防洪、发电、灌溉、水产养殖、旅游和生态用水等,还包括向北方地区跨流域调水。 [合作探究·攻重难] 下图为长江流域示意图和沿北纬30°中国地势剖面。 【思考交流】 1.长江流经了哪些省(市、区)?干流南北两侧有哪些重要的支流? 提示: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