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大社会心理学作业 题及答案

电大社会心理学作业 题及答案

电大社会心理学作业 题及答案
电大社会心理学作业 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自测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社会行为: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的人们,对各种社会刺激所做的反应。

2、文化: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文明都是文化,文化不仅包括价值观、行为准则、生活态度这类非物质的形式,也包括了体现这些非物质文化意义的物质表现形式。

3、人格:是在个体生理特点的基础上,在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典型的、稳定的反应模式(或行为方式)。

4、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大多数成员共有的反复出现的心理特质和性格特征的总和。

二、填空

1、社会行为具有(既有主动性又有受动性),(既有内因性又有外显形),既有个体性又有群体性等三个方面的特征。

2、制约社会行为的因素包括(社会环境)、(文化)和(人格)。

3、与社会心理学关系最为密切的三个学科是(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

4、层次性反映了社会心理学的结构特点,根据从微观到宏观的顺序,我们把社会心理学分为(个体社会行为)、(人际关系)、(群体行为)、(社会环境)四个研究层次。

5、我国社会心理学界把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分为(孕育时期)、(形成时期)和(确立时期)。

三、判断题

1、由于影响社会心理的原因十分复杂,因此社会心理往往无规律可寻。×

2、社会心理学是研究所有人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3、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相对于社会环境的变化要缓慢得多,所以自然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比社会环境要大。×

4、社会心理发展的每一步都从社会需要中获得了巨大的动力,因此它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

5、社会心理学由“社会经验论”阶段进入了“社会分析论”阶段,一个重要特征之一是社会心理学从定量实证转变为定性描述。×

四、简答题

1、如何理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在特定社会环境下正常人及其群体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这个定义包含了以下三层含义。首先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正常人及其群体。正常人及其群体是相对于非正常人(如生理缺陷、心理变态者或精神病人)而言的,是指具有健康的生理素质、健康人格和正常心态的人。其次,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生活在特定社

会环境下的正常人及其群体。其三,研究社会行为的规律性。

2、为什么说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无论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还是理论体系来看,社会心理学都是一门独立学科。首先,从研究对象看,社会心理学研究在特定社会环境下正常人及其群体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从它一产生,就确定了其特殊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并具有完整的研究内容。其次,有自己独特的方法。社会心理学之所以成为一门具有自己独特存在价值的现代科学,除了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还在于在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等学科方法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完整的方法体系。其三,社会心理学发展出了一套有效地解释社会行为的理论。正因如此,我们说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二章社会化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和社会规范等社会文化,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并积极作用于社会的过程。

2、同辈群体:也称伙伴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3、“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他在雕塑一座少女雕象时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这种热望感动了上帝,把雕象变成了真人与他结为伴侣。后来,心理学家把被期望者向着期望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现象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4、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察觉,是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和了解。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

二、填空题

1、社会化的功能包括(传授生活技能)、(教导社会规范)、(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养社会角色)。

2、除了生物学因素以外,影响人的社会化最为重要的因素是人生存于期间的社会文化环境。其中包括文化、(家庭)、(学校)、(同辈群体)、(职业背景)、(大众传播媒介)等。

3、自我意识的结构可以分成(主我)与(客我)两个对立的部分。

4、自我意识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物质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和(精神的自我)。

5、自我意识的功能包括(自我评价功能)、(自我情绪的体验功能)、(自我控制的功能)。

6、埃里克逊把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依次为:婴儿期、(童年期)、(学前期)、(学龄初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期)、(成熟期)。

三、判断题

1、现代学者认为,个体社会化就是指儿童期一个“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 )

2、软性规范主要指法律、法规、条例、命令、决定等由国家各级行政、立法、司法机关制定的规范或文件。( × )

3、文明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是文化教化的结果,如果在文化变迁的过程中出现文化断层,人就失去了社会文化教化,原始蒙昧和野蛮的自然属性就会复归。( √ )

4、民主型的教养态度是指父母对子女的行为采取放任的态度,很少管教和约束。因为家长相信“树大自然直”的教育观念。

( × )

5、自信心是维护自我尊严的自我情绪体验,包括尊重自己的人格,尊重自己的荣誉,不向他人卑躬屈膝,不容他人歧视与侮辱自己等。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 )

四、选择题(单项或多项)

1、社会规范有两类,一类是软性规范,一类是硬性规范,属于软性规范的包括(ACE )。

A、信念

B、法律

C、习惯与风俗

D、法规与条例

E、传统道德与伦理

F、命令与决定

2、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课堂,家庭对于社会化的重要性在于( AD )。

A、童年期是人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B、它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向儿童传授科学知识的制度化机构

C、不带有强制性,它往往是在其成员对个人的社交、安全、尊严、优越感的满足之中自然而然实现的

D、童年期儿童对家庭的生理、心理依赖是一生中最强烈的时期

3、一般认为,同辈群体有以下特点( ACE )。

A、同辈群体是一种非正式群体

B、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课堂

C、成员之间易产生较高的心理认同感

D、成员之间不容易产生心理认同感

E、有自己的价值标准

F、对成员的社会化带有强制性

4、自我控制是对自己行为的调节和约束,一个人态度并不是由他人的命令强迫改变和形成的,而是建立在对自愿的基础上。自我控制的功能表现为两个方面( AB )。

A、发动作用

B、制止作用

C、自尊心

D、自信心

5、按照埃里克逊的观点,童年期阶段是获得( A )。

A、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和羞耻感的阶段

B、基本信任感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的阶段

C、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的阶段

D、是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的阶段

五、简答题

1、为什么说社会化是一个终生的课题?

不仅青少年有社会化是问题,成年和老年人也需要不断地社会化。在人的生命的不同阶段人的社会化有着不同的内容和任务。

2、简述文化对社会化的影响

文化对社会化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第一,它规范着人生纵向成长过程。文化规定了人们的行为规范,培养了人们对身份、地位的认同,带给人们知识、技能和经验,在这一过程中并逐渐塑造了人的心理和性格。一个人只有对现有的文化规范的接纳、依从,在社会中才能顺利成长起来,并意识到自己正在成为周围世界中的一员。第二,它规范着人的横向社会地位。我们在社会中的角色、义务、权利、职责以及他人对我们的行为的期望都是由文化规范来规定的。特别是非正式交往更具有文化规范的特性。

3、简述大众传播媒介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电视,对人的社会化有着积极的作用,如它能使人有效地了解社会,增长知识,促使人们接受社会所公认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众传播媒介是全体社会成员进行社会化的“第二课堂”,而其中的电视更是成为联系千家万户的一条共同文化和知识的纽带。 社会心理学家也注意到了大众传播特别是电视对社会化(特别是儿童社会化)的消极作用。首先是电视中的暴力节目影响儿童的侵犯行为。电视中出现“性”、“犯罪”、“死亡”、“吸毒”等内容对儿童的行为有着消极影响。其次,电视影响家庭中的相互作用,减少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接触时间,从而消弱了家庭关系,间接影响社会化过程。此外,电视对儿童的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以及运用语言的能力也有消极影响。

第三章社会角色

一、名词解释

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套权利、义务的规范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的期望。

2、先赋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

3、角色扮演:一个人要想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必须有能力在不同的场合根据需要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社会心理学把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承担和表现角色的过程称为角色扮演。

4、角色冲突: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矛盾或对立,妨碍角色扮演顺利进行的现象。

5、性别角色:是由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于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包括男女两性所持的态度、人格特征和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差异。

二、填空题

1、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把社会角色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人们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2、在角色社会化过程中,个体要经历三个阶段:即(玩耍阶段)、(游戏阶段)和(类化他人角色阶段)。

3、社会角色的功能包括(互动功能)、(规范功能)和(自我表现功能)。

三、判断题

1、角色的自我表现功能指角色具有制约、控制和规范个体行为的作用。( × )

2、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活动而获得的社会角色称为自觉的角色。( × )

3、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男女两性的行为及心理特征主要是天生的,是由他们的生理特征而决定的。( × )

4、许多研究者认为男性在语言思维方面占有优势,而女性在空间识别能力上占有优势。( × )

5、农业文化比工业文化更具备使男女平等的文化基础。( × )

四、选择题(单项)

1、一个角色总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称为( A )。

A、角色丛

B、角色规范

C、角色互动

2、一个人必须同时扮演多个的不同角色,但又缺乏角色扮演能力,无法满足所有这些角色所提出的期望,由此产生的角色冲突称为( A )。

A、角色间冲突

B、角色内冲突

3、我们通常所说的“忠孝不能两全”是一种角色冲突,在社会心理学上称为( A )。

A、角色间冲突

B、角色内冲突

五、简答题

1、简述产生角色冲突的原因。

产生角色冲突的原因在于不同角色中含有各不相容的成分。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特定的角色丛,在这个角色丛中,与这个角色发生交往和互动的其他角色对他都有着一定的角色期望。当这些期望彼此发生矛盾,或者角色伙伴对角色的期望过多,以至于角色自身无法应付时,就产生了同一角色丛中不同角色之间的冲突。

2、如何理解性别角色的含义?

一定的社会角色是和一定的社会期望相联系的,性别角色是由于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于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是指属于特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的地位,及其被社会群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首先,性别角色是以性别为标准进行划分的一种社会角色,人一出生就依据他的性别规定了他将成为一个男性角色还是女性角色;其次,性别角色的划分决定着某一个体的社会化取向。这种不同的社会化取向必然导致男女有选择的接受不同的社会影响,导致男女形成与其特定的性别角色地位相适应的不同的心理内容和人格倾向。第三,性别角色是由社会为男女制定的一套行为规范——社会期望,它对个体的行为进行性别的标定。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一旦将性别角色规范内化,即将这些规范记忆在脑子里,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那么,她在社会生活中就会自动按照适合自己性别的行为方式来认识、思考、行动,最终造成性别角色的心理差异。

3、简述荣格的男女同体理论的基本观点。

4、如何理解男女平等,如何才能实现男女平等?

第四章社会认知

一、名词解释

1、社会知觉: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知觉反应,是人们对社会客体外在特征的整体性的主体反应。

2、角色知觉:是指根据他人所表现出的各种行为认识对方的地位,并根据对方的地位来推测他应遵从的行为,也包括对自己的地位及行为规范的认识。

3、社会印象:是人们通过与认识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中的认知对象的形象。

4、第一印象作用:是指人们初次见面时,对方的语言、表情、姿态、身材、年龄以及服饰等方面对人的印象产生的影响。

5、心理定势:是指在认识特定对象时的心理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容易使人对知觉对象以某种习惯的方式进行反映。

二、填空题

1、在形状知觉中知觉的整体性遵守(接近性原则)、(相似性原则)和(封闭性原则)三个原则。

2、一般认为社会知觉的类型包括对他人的知觉、对(自己的知觉)、对(角色知觉)和对(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3、一般认为社会印象有(具有间接性)、(综合性)和(固执性)等特点。

4、印象的形成模式有(累加模式)、(平均模式)和(加强平均模式)。

5、影响社会印象形成的社会心理因素主要包括第一印象作用、(光环作用)、和(社会刻板印象作用)、(定势作用)。

三、判断题

1、人的外表与心理品质是无关的,任何通过一个人的外表来推测其心理活动的企图都是没有根据的。( × )

2、社会印象则是对印象对象的直接反映。( × )

3、在印象的形成模式中,专家们认为累加模式比平均模式更符合对他人形成印象的一般规律。( × )

4、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任何品质都具有光环的作用。( × )

5、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控制协调性动作比控制其他的非言语暗示要容易得多。( × )

四、选择题(单项或多项)

1、人们在进行社会知觉时并不是对作用于主体的所有社会刺激都发生反应,而是把少数刺激作为社会知觉对象,把它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社会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 A )。

A、社会知觉的选择性

B、社会知觉的主观性

C、社会知觉的整体性

2、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很多,就客观因素而言,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ABCD )。

A、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区别

B、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

C、对象的活动性

D、事物的新颖性

E、知觉者的需要、兴趣

F、知识经验、目的任务

3、一般说社会角色的知觉正确与否的程度,与以( ACE )因素有关。

A、对角色的社会期待的明确程度

B、与知觉的主观性有关

C、角色学习和经验的程度

D、与个性倾向性有关

E、环境及时代的变化

4、在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由于对他人某些突出品质或特征的了解,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特征的知觉,这种社会心理现象称为( A )。

A、光环效应

B、首因效应

C、定势

D、社会刻板效应

五、简答题

1、这样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的方法与途径主要有:以人为镜,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认识自己;通过自己的心理活动认识自己;通过自我测验来认识自己。

2、第一印象作用是如何形成的?谈谈如何才能给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即使人们同样重视了后面的信息,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偶然的,人们习惯于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释后面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会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要给人一个好的第一印象,必须从穿着打扮、言行举止等每一件小事做起。

第五章社会动机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动机:是指不期望任何回报的、无偿的关心、帮助他人的行为,其中包括援助、救济、捐赠。

2、利他行为:是指引起、维持和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每个人的一切社会行为及行为的指向都是由动机所驱使的,也就是说,社会动机是个人行为的动力,是引起人们行为活动的直接原因。

3、冷漠行为:是指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个人明知他人受到生命和财产的威胁而需要帮助时,却坐视不救,袖手旁观的态度。

4、旁观者效应:个体对于紧急事件的反应,在单个人时与同他人在一起时会有不同的表现。由于他人在场,会抑制个体的利他行为,这种现象称为旁观者效应。

5、侵犯行为:凡是以伤害他人身心健康为目的的任何行为都是侵犯行为。一种行为能否背叛定位侵犯行为,必须要注意两方面的情况,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二是个体内在的意图和动机。

二、填空题

1、社会动机是指(引起)、(维持)和(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2、一般认为利他行为有四个特性:第一,它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第二,(以有益于他人为目的),第三,(不附有任何期望他人报答的愿望),第四,(利他者本人有所损失)。

3、侵犯行为具有四方面的特点,首先它是有意图的行为,其次,(是外显的行为),其三,(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其四,(是具有反社会性质的行为)。

4、侵犯行为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类型。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和途径,我们可以把侵犯分为语言侵犯和动作侵犯。根据侵犯行为的动机,我们还可以把侵犯行为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

三、判断题

1、在个体内存在的多种动机中,强度最大的动机称为主导动机或优势动机。√

2、一种动机可以产生不同的行为,同一行为也可能有不同的动机。 √

3、动机能够为个人行为提供动力,以使其维持自己的行为达到一定的目标。√

4、动机使个体行为具有方向性。√

5、一般情况下,父母以热情、支持和爱护的方式对待儿童的时候,容易使儿童建立起一种利他的和助人的心理倾向。 √

6、挫折—侵犯理论认为,侵犯行为是模仿和强化的结果。×

7、学习理论强调了挫折和侵犯之间的因果关系,认为只要一个人受了挫折,就必然会做出某种侵犯行为。×

四、选择题(单项或多项)

1、动机对行为具有的功能表现在以下方面( ABC )。

A、始动功能

B、指向性功能

C、强化功能

D、动机的清晰度

E、自我报偿功能

F、动机的效能

2、( E )行为不是利他行为。

A、主动无偿地帮助帮他人带路

B、路见不平,制止犯罪行为救助受害者

C、克制自己,为使他人免受烟雾中有害物质的侵害而戒烟

D、回报帮助过自己的人

E、为获得较多的利息,把钱借给他人

F、在公共汽车上,把作为让给别人

3、当有其他人在场时,个人的行为会产生更多的顾虑,特别是在不清楚他人将如何评价自己的行为时,不愿在众人面前处在尴尬地位,因而在行为上表现出犹豫不决的现象称为( A )。

A、观众作用

B、榜样作用

C、责任分散作用

五、简答题

1、为什么说动机具有复杂性?

首先,动机和行为之间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一方面,同一动机可能有不同的几种行为表现,另一方面,同一行为也可能有不同的动机。其次,个体的一种行为同时受到多种动机的支配。一般的说,一个人的某种行为不是单纯由某种动机所引发,它总是由几个不同的动机共同作用而引发的,其中有一种动机起主导作用。第三,个体的语言、动机和行为往往是不一致的。就是指个体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动机和他内心的真实动机往往存在矛盾,即所谓“口是心非”现象。由于动机是一种内部刺激,他人无法直接观察到,而有时单纯从人的语言表述中判断其行为方向又是不准确的,这就需要综合各方面影响因素考虑行为的真正动机。

2、社会心理学如何解释旁观冷漠行为?

社会心理学从个人的人格特点和旁观者效应两个方面来解释旁观冷漠现象。

3、如何培养利他行为?

首先要重视家庭、学校、社会舆论、大众传播媒介等在儿童早期社会化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教师是对儿童有较大影响的人,通过口头引导和以身作则,给儿童提供一种最真实的榜样。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当个体的利他行为得到积极强化时,他就会做出更多的利他行为,当个体的利他行为受到消极强化时,利他行为就会减少。在整个社会形成对利他行为进行积极强化的环境和局面。

4、如何控制侵犯行为?

首先要建立公平的分配制度以减少挫折感。由于利益分配的不公平引起个体的挫折体验,进而导致侵犯行为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因此,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公平观,可以有效地减少由于挫折而引起的侵犯行为。其次,运用奖惩制度控制侵犯行为。对侵犯行为的惩罚是必要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证明了畏惧惩罚往往可以控制一个人的侵犯行为。但在运用惩罚时既要讲究惩罚的有效性,又不能过分地依赖惩罚。其三,通过说服教育控制侵犯行为。说服教育的作用在于提高人们对侵犯行为后果危害性的认识,说服教育是转变人的态度的重要手段,说服要及早进行,让儿童从小明辨是非,懂得侵犯行为对他人和自己的危害。说服时要提供受害者痛苦的线索,以引起同情心,从而抑制侵犯行为。此外恰当的宣泄、控制暴力电视对控制侵犯行为也是十分重要的。

第六章社会态度

一、名词解释

1、社会态度:是指一个人对某一特定对象所持有的较为一贯和稳定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2、态度的形成与态度的改变:态度的形成指的是一种新的态度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它强调的是一种态度从无到有的过程。态度的改变指的是一种态度由旧向新的发展的过程,即旧的态度改变为新的态度的过程。

3、态度的两极性:是指态度主体对事物往往有两种相互对立的极端的态度。

二、填空题

1、一般说来,态度由(认知)、(情感)和(意向)三种因素构成。

2、一般认为态度具有社会性(协调性)、(间接性)和(两极性)等基本特征。

3、社会态度具有适应的心理功能,社会态度具有(自我防卫的心理功能)和(自我表现的心理功能)。

4、态度的改变有两种情况:一是态度的一致性改变,指(原有态度的强度发生变化但该态度的方向并没有发生改变);另一种是不一致性改变,指(旧的态度转变为新态度(态度的方向发生了改变))。

5、平衡理论重点考察了P-O-X三者之间的两种关系,一种是P-O之间的(情感关系),另一种是P、O与X的(态度关系)。

6、影响态度的形成和改变的因素包括(社会因素)、(群体因素)、(宣传因素)、(个性特点)和(态度系统特性因素)。

三、判断题

1、人的态度是由先天本能决定的,如婴儿饿了会哭,给他好吃的和好玩的,他又会很高兴,这种反应就是态度。( × )

2、情感指态度主体作用于态度对象的行为准备状态。( × )

3、社会心理学学者通过对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发现态度与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一致的。( × )

4、一般来说,长期行为比短期行为更容易与态度保持较高的一致性。( × )

5、个人与群体的关系越密切,在群体中的地位越高,越容易受群体的影响而形成有关的态度。( √ )

6、自尊心越强的人,态度越不容易转变。( √ )

7、幼小时形成的态度不容易改变。( √ )

8、心理学研究表明,引起中等程度恐怖的宣传最有利于态度的变化。( √ )

四、简答题

1、用经验积累过程与群体规范制约过程解释态度的形成机制。

在个体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后,当他再一次遇到某个社会事件时,他对这件事形成一定的态度的过程就是运用经验积累进行比较的心理过程。当某一社会事物刺激了人的感官后,个人内心过去已有的经验事实就会浮现在他的脑海中,使他把这件事和以前的事进行比较。如果发现这件事与过去的经验相同或者大同小异,就会以过去的经验看待当前的事物,并作为态度反映出来。

群体规范起着约束群体成员行为的作用。作为群体的一个成员,都被期望着遵循这个规范,任何违背规范的行为都将受到群体的排斥或攻击。使越轨者感到一定的群体压力,最后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者态度。

2、从心理学角度讲,说服宣传要注意哪些问题?

说服宣传要实事求是,既不夸大,也不缩小。过分夸大事实真相会使人产生怀疑感和不信任感,过分缩小事实又不容易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特别要注意三点:首先,说服宣传要晓以利害。宣传必须使人们的内心产生压力或威胁感,使他们感觉到只能听从劝告转变态度以消除心理上的负担。其次,说服宣传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宣传方式。再次,说服宣传要逐步提出要求,循序渐进。

第七章人际交往与社会沟通

一、名词解释

1、人际交往:是指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情感的过程。

2、人际沟通: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人们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交流各种观念、思想、兴趣、情绪、感情与意向等等。人际沟通是人与人之间增进了解的工具。

3、人际交往空间:所谓人际交往空间乃是指交往过程中个体与他人在地理空间上保持的距离,也称人际距离。

4、双向沟通:指的是信息的发送者以协商和讨论的姿态面对接受者,信息发出后,还要及时听取反馈意见,必要的时候,发送者和反馈者还要进行多次重复交流,直到双方共同明确为止。

5、人际距离: 指的是交往时自己与他人的远近;交往双方空间的大小可以用双方之间的距离来表示。

二、填空题

1、交往的心理功能主要表现在(沟通信息)、(协调功能)、(心理保健功能)和(心理发展动力功能)等方面。

2、根据信息的沟通渠道,我们可以把沟通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3、时空上的接近是使人与人之间彼此熟悉的客观条件,时空上的接近往往表现在(居住距离远近)和(相互交往频率)两个方面。

4、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影响人际吸引的社会心理因素比较主要的有(外表的吸引)、(态度的相似)、(需求的互补)、(情感的相悦)、(对才华的敬仰)、(时空上的接近)。

5、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进行交往时保持一定的距离,具有(维持心理平衡)、(自我防卫)、(控制刺激强度)等功能。

6、心理学家霍尔把人际距离分为以下4个等级:(亲密距离)、(私人距离)、(社会距离)和(公共距离)。

三、判断题

1、在人际沟通中,沟通双方互为主体。( √ )

2、心理学实验表明了人的亲和需要,当心理上发生恐惧时,人更需要远离他人而自己独处。( × )

3、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人们可以获得自我发展的动力。( √ )

4、单向沟通是指在群体、组织内部,依据一定的组织原则所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 × )

5、具有共同的态度与价值观的人,彼此容易适应而建立起较密切的人际关系。( √ )

6、当交往双方的需要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彼此就会产生强烈的排斥力。( × )

7、沟通环节越多,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的损失越小。( × )

四、选择题(单项或多项)

1、在组织内领导者发布指示、下命令、作报告等属于( ACF )。

A、单向沟通

B、双向沟通

C、正式沟通

D、非正式沟通

E、横向沟通

F、纵向沟通

2、书面沟通的优点在于( AB )。

A、可以作为档案材料长时间保存

B、具有详细和规范的特点

C、比其他沟通途径交换意见迅速

D、有助于沟通双方面对面进行感情交流

E、对信息的传递者压力较大

3、普通朋友和熟人交往使用的人际空间距离成为( B )。用这个距离交往,既能体现友好而亲密的气氛,又使人感到气氛融洽很有分寸。

A、亲密距离

B、私人距离

C、社会距离

D、公共距离

五、简答题

1、为什么说人的素质只有在交往的过程中才能得以改善。

人际交往是一种思想交换的过程,正是这种相互沟通丰富了人的思想,发展了人的思维。现代心理学业已证明,人的素质只有在交往的过程中才能得以改善,人的智力在交往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人的种种愚昧也是缺乏交往造成的。经验和事实告诉我们,一个人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获得信息的多少以及信息质量的高低,而信息的获得则取决于人际交往能力。

2、按照心理学的要求,怎样才能使沟通双方实现思想或信息的交流与传递?

按照心理学的要求,沟通的一方应该站到另一方的角度中去体察和度量沟通中的每一个问题,用对方的观点去理解他要表达的观念与态度,去体会他对这些观念、态度所怀的感情,去领会他对该话题的好恶爱憎。首先,要控制偏激狭隘的情感,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其次,要以诚待人。诚实、讲信誉是良好的人际沟通的基石。再次,要有坦荡的胸襟,能接受对方的不同观点。沟通不仅要了解对方的不同观点,还应该有认真听取对方的不同观点,并吸收其中的合理部分。

第八章群体规范与社会互动

一、名词解释

1、群体: 所谓群体就是为了达到特定目标,由若干人组成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人群结构。

2、次级群体: 针对初级群体而言,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

会群体。

3、参照群体: 指的是被群体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对成员的态度、认识发生重大影响的非所属群体。

4、群体规范: 是群体成员互动和开展活动所遵循的行为标准,是群体对其成员行为的共同期望。

5、群体凝聚力: 是群体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保留在群体中的程度。是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

6、从众: 所谓从众就是个人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在直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

7、服从: 是指由于受外界压力的影响,而被迫使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者别人的愿望而作出的行为。

8、极端转移: 在一些特殊情境下群体在对面临的问题进行决策时,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具有更大的极端性,即群体往往容易铤而走险,或者极端保守的社会心理现象。

二、填空题

1、一般认为群体具有(有一定的结构和比较稳定明确的成员关系)、(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互动的关系)、(有较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群体)和(有共同的目标和活动)等特征。

2、从社会角度而言,群体主要有三个功能。首先,群体是(社会存在的标志),其次,群体发挥(维系社会秩序)的作用,再次,群体还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3、群体个性化现象有两个特点,一是群体成员的(匿名性),二是(责任的模糊性)。

4、从社会成员个体的角度而言,群体主要有两个功能。首先,群体能够(满足成员个体的基本需要);其次,群体是个人进行(社会化的唯一途径)。

5、群体规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和(维系群体的整体性)和(使成员认知标准化)和(约束群体成员的行为)和(与其他群体相区别)等四个方面。

三、判断题

1、商店里购物的人群,公共汽车上的乘客都属于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 × )

2、群体规范均是自发形成的,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人的行为及人格的发展。( × )

3、把个人任务与群体的任务目标区分开来,就会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 )

4、群体内紧张的人际关系,会使群体产生较大的凝聚力。( × )

5、群体遇到外部的压力和威胁,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群体的凝聚力。( × )

6、无论什么条件下,他人在场总是会提高工作效率。( × )

四、选择题

1、学校、工厂、部队等群体属于( BC )。

A、初级群体

B、次级群体

C、正式群体

D、非正式群体

E、地缘群体

F、趣缘群体

2、根据群体的组织化程度,可以把群体分为( A )。

A、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B、小群体和大群

C、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D、血缘群体和地缘群体

3、一个运动员或演员在大庭广众面前比赛或表演,往往能促使他们发挥出最佳的才能,这种现象称为( A )。

A、观众效应

B、共做效应

C、极端转移

4、群体内产生协作的通常情境是( A )。

A、鼓励群体间的竞争

B、民主的领导方式

C、不同的工作目标

D、减少工作过程中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制约

五、简答题

1、根据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如何才能提高群体的内聚力?

根据影响群体凝聚力因素的分析,要提高群体凝聚力主要有以下途径和方法:第一,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特别是要提高领导者的管理水平,改变传统的领导方式,实行民主领导,对领导的素质、品行要有高要求;第二,设置合适的目标,使个人与群体的任务、目标相一致;第三,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的奖励办法,提高群体成员的主人翁意识,使每个成员都关心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第四,重视感情的交流,通过改变组织的沟通结构,为成员之间创造各种经常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活动,培养成员的群体意识和成员间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五,适当地利用外部压力,开展群体间的竞争,在社会上营造一种公平竞争的氛围等等,都有利于群体凝聚力的提高。

2、应用社会心理学的原理,解释群体决策的冒险转移现象。

第一,责任分散理论。群体容易比个体作出更冒险的决策,是因为责任分散地落到了每个成员的身上,群体决策若出现了问题,应当由群体来承担,而不会把责任归于个人;既使责任落到个人身上,也会由于大家的共同分担而变小。因此,这就减少了个人的责任感,降低了个人对不利后果的担心,从而导致人们选择的极端性。第二,文化放大理论。在某些文化中,人们称赞冒险。在群体讨论的情况下,主张冒险的人比主张保守的人更有说服力。受赞扬冒险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人们会把冒险作为一种规范来应用,积极向冒险转移;而如果一个社会的文化高度评价谨慎,那么群体决策就会出现保守倾向。第三,说服论据论。群体讨论的情景下,一个人的极端意见如果得到其他人的支持,他会变得更相信自己的意见,从而采取更极端的立场。第四,社会比较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在群体中,人们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评定自己的观点,当发现别人的观点与自己相似时,就不愿停留在一般水平上,而是倾向于走极端,以表明自己高人一头。

第九章心理健康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即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适应和效能的状态。

2、心理咨询: 指的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咨询人员与来访者的交谈、协商与指导,可以使咨询对象的认识、情感和态度有所变化,在助人自立的基础上,协助咨询对象认识自己,发挥个人的潜能,解决其在学习、工作、生活、疾病、康复等方面的出现的心理问题,使其自己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方式。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实现自我完善。

3、适应性咨询: 适应性咨询的对象属于那种基本健康,但生活中有各种烦恼,心理矛盾时有发生,有一定适应困难的人。咨询的目的是排解心理忧难,减轻心理压力,改善适应能力。

4、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技术是逐步降低患者对某些事物或情景的敏感性,使他们与这些事物、情景相联系的焦虑消失,恢复正常的反应。

5、强化法行为治疗: 强化法就是通过惩罚某种不良行为和奖励某种良好的行为,使个体放弃不良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

6、角色固着: 一个人不懂得根据变化了的环境变通自己的角色,而是固守一种角色称为角色固着。

二、填空题

1、影响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因素)、(职业群体中人际交往关系因素)等。

2、心理健康的标准一般认为应该包括(能保持正确的自我认知)、(能保持愉快乐观的心境)、(能保持相对稳定的人格)、(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能保持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等五个方面。

3、一般认为,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五个基本因素。

4、记忆障碍是人们在(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识)过程中表现出的障碍。

三、简答题

1、简述心理健康的意义。

首先,心理健康是社会适应的基本条件。一个人只有适应社会,才能生存发展,并对社会有所贡献。心理健康的人,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力,能够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随时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减少心理机能紊乱,以充沛的精力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相反,心理不健康的人,削弱以至破坏了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无法调节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和人际关系、甚至无法适应正常的家庭和社会生活,给本人和他人造成痛苦,也给社会带来危害。其次,心理健康对生理健康有直接影响。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紧密相连,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而心理健康又是生理健康的条件。有时心理因素的致病作用甚至超过生理因素。其三,心理健康是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大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也是智力活动的器官。心理活动通过大脑直接影响智力活动。轻松、愉快、乐观的情绪,不仅使人的记忆力增强,而且使反映灵敏,思维活跃。现代社会信息化、科技化的迅速发展,使得积极的智力和思维活动成为所有人适应瞬息万变的科技社会的有力武器。要学习新的科学技术知识,获得新的信息,对新出现的事物作出判断,决定自己的行动方向,都需要具有积极、正常的心理活动来引导。

2、如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一个人就能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上的事物持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并能采取适当的态度和行为反应,就能使人站得高、看得远,并正确地体察和分析客观事物,作到冷静而稳妥的处理事情;同时也能心胸开阔、保持乐观主义精神,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耐受能力,从而防止心理疾病的发生,有利于保持心理健康。其次,要学会控制和解除心理压力。适当的压力对激发人的积极性是有好处的,如果没有一点心理压力,人就回疲疲沓沓,无所作为;但当心理压力过大时,对人就会产生一种压抑情绪,而影响心理健康。人要控制和解除心理压力,最主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二是掌握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再次,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最后要学会自我调控。在生活中,人们难免会遇到不良刺激而出现情绪反应。然而,剧烈的情绪,尤其是强烈的愤怒会降低人的理智水平。一旦丧失理智的冲动发生,一个人会作出许多过激行为,甚至会带来难以弥补的诸多不良后果。为此还可产生内心不安和后悔。所以一个人应该在自己情绪剧烈发展的进程中及时给予控制,以避免愤怒情绪的最终爆发。排除愤怒情绪的具体方法可有:及时告戒和提醒自己制怒,及时脱离现场,接受他人的劝解,让自己试着换个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途径等。总之,培养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对每个人的心身保健都是非常有益的。

3、如何才能解除心理压力?

社会心理学家提出了保持心理健康、解除心理压力的几个有效途径:

第一,坦率交谈。

第二,暂时逃避。

第三,把情感转移到其他活动上。

第四,为他人服务。

第五,做一件事要善始善终。

第六,不盲目地处处与人竞争,以避免过度紧张。

第七,避免超乎常态的行为。

第八,对别人要宽容大量。

第九,学会放松。

(完整版)社会心理学测验题

社会心理学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心理 B.社会行为 C.个体心理 D.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2.()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一般认为,这两本著作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雏形的形成。 A.1879 B.1897 C.1908 D.1924 3.社会心理学在确立时期的特征是() A.定性研究 B.定量研究 C.群体研究 D.理论研究 4.麦独孤在《社会心理学》中用_______解释人的社会行为。 A、学习 B、本能 C、模仿 D、强化 5.社会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社会学、()之间的一门中间性、边缘性学科。 A、哲学 B、历史学 C、人类学 D、传播学 6.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态度属于()的研究内容。 A.个体层面 B.人际层面 C.群体层面 D.社会层面 7.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时尚属于()的研究内容。 A.个体层面 B.人际层面 C.群体层面 D.社会层面 8.归因问题属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 A.结构过程 B.个体过程 C.人际过程 D.团体过程 9.认为人类行为都是由本能决定的心理学家是() A.麦独孤 B.冯特 C.弗洛伊德 D.荣格 10.霍兰德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等三个阶段。 A.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 B.哲学思辨、实证分析与经验描述 C.实证分析、经验描述与哲学思辨 D.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与哲学思辨 11.实证分析阶段的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转向定量研究,从()转向应用研究。 A.纯理论研究 B.经验研究 C.实验室研究 D.哲学思辨 12.完全的价值中立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是()。 A.很难做到的 B.容易做到的 C.不必考虑的 D.必须坚持的 13.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是指()。 A.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要注意密切联系社会现实 B.不仅要把所研究的对象纳入系统进行考察,而且要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

社会心理学作业答案(1)

第1套 您已经通过该套作业,请参看正确答案 1、下列哪些内容不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A.社会互动 B.社会化 C.人际关系 D.社会变迁 参考答案:D 您的答案:D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分为几个层次: A.一个 B.两个 C.三个 D.四个 E.五个 参考答案:C 您的答案:C 3、一般说社会角色的知觉正确与否的程度,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A.对角色的社会期待的明确程度; B.与知觉的主观性有关 C.角色学习和经验的程度 D.与个性倾向性有关 E.环境及时代的变化 参考答案:A, C, E 您的答案:A, C, E

4、下列哪一项不是知觉他人的依据: A.外表 B.言语活动 C.直接知觉 D.体态动作 E.社会印象 参考答案:C, E 您的答案:C, E 5、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很多,属于客观因素的内容是: A.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区别 B.知识经验、目的任务 C.对象的活动性与新颖性 D.知觉者的需要、兴趣 E.刺激物的强度 参考答案:A, C, E 您的答案:A, C, E 6、在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由于对他人某些突出品质或特征的了解,从而掩盖了对 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特征的知觉,这种社会心理现象称为: A.光环效应 B.首因效应 C.定势 D.社会刻板效应 E.近因效应 参考答案:A 您的答案:A

7、动机对行为具有的功能表现在以下方面: A.始动功能 B.指向性功能 C.强化功能 D.动机的清晰度 E.自我报偿功能 参考答案:A, B, C 您的答案:A, B, C 8、下列哪种情况是态度的一致性改变: A.由比较支持变为强烈支持改革开放 B.由喜欢某人变为厌恶某人 C.由反对土地承包转变为支持土地承包 D.由支持干部选举制度转变为反对干部选举制度 E.由稍稍喜欢踢足球转变到极度热爱足球运动 参考答案:A, E 您的答案:A, E 9、下列那些行为是利他行为:() A.主动无偿地帮他人带路 B.路见不平,制止犯罪行为救助受害者 C.克制自己,为使他人免受烟雾中有害物质的侵害而戒烟 D.回报帮助过自己的人 E.为获得较多的利息,把钱借给他人 参考答案:A, B, C, D 您的答案:A, B, C, D 10、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课堂,家庭对于社会化的重要性在于: A.童年期是人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B.它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向儿童传授科学知识的制度化机构;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一) 1.你生理上是男性或者女性长大以后就应该符合男性的社会规范或者女性的社 会规范。这属于()C ?A、民族社会化 ?B、个体社会化 ?C、性别角色社会化 ?D、角色扮演 2.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行为包括()个人在社会当中社会认知的过程,人的社会 态度三个方面D ?A、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B、群体的社会化 ?C、个体的成长 ?D、个体的社会化 3.从宏观角度看,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因素是()。D ?A、社会组织结构 ?B、社会政治制度 ?C、社会教育理念 ?D、社会文化环境 4.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里的人既包 括个体也包括()C ?A、组织 ?B、社会 ?C、群体 ?D、他人 5.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和 ()A ?A、应用社会心理学 ?B、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 ?C、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 ?D、社会心理认知 6.()将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说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B ?A、吴江霖 ?B、乔治米德 ?C、潘菽 ?D、迪尔凯姆

7.从新生儿、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的过程是人随着年龄()变化的过 程A ?A、生理 ?B、角色 ?C、心理 ?D、身体 8.传统认为,社会心理学源于希腊。()× 9.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10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1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二) 1.一个歌星一首歌唱得好,我们就认为他所有歌唱的好,进而认为他满腹经纶, 这是()D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光环效应 2.人在社会中,()怎样去认识别人,怎样去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就是 社会认知C ?A、怎样去认识自然 ?B、怎样去认识社会 ?C、怎样去认识自己 ?D、怎样去认识动物 3.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不包括()D ?A、人际关系 ?B、人际沟通 ?C、利他与侵犯行为 ?D、角色扮演 4.应用心理学研究环境社会心理学、法律社会心理学、军事社会心理学和()A ?A、消费社会心理学 ?B、学习社会心理学 ?C、政治社会心理学 ?D、群体社会心理学 5.以下哪个不是在研究社会态度()B

社会心理学试卷与答案

社会心理学试卷与答案 一、单选题 1. (1分) 第一份专业经济心理学的专业杂志是哪一年创办的?() ? A. 1902 ? B. 1908 ? C. 1975 ? D. 1981 2. (1分) 以精神分析法研究经济心理学的是()。 ? A. 考托瑙 ? B. 拉扎斯菲尔德 ? C. 阿尔布 ? D. 迪希特 3. (1分) 关于性别角色的论述,下列哪位学者的观点最接近中国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基本观念?() ? A. 本尼迪克特 ? B. 奥尔波特 ? C. 霍尼

? D. 帕森斯 4. (1分) 感知觉异常;逻辑思维紊乱;奇怪想法与信念;情感迟钝或倒错;明显怪异行为;明显退缩或社会隔离;兴趣、动机、意志力明显减退;学习工作能力明显下降;生活懒散、个人卫生或修饰明显受损等这些特征,是()的初期症状。 ? A. 躁狂抑郁症 ? B. 抑郁症 ? C. 精神分裂 ? D. 走火入魔 纠错 5. (1分) 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的横向结构属于()。 ? A. 差序格局 ? B. 团体格局 ? C. 交换格局 ? D. 情感格局 纠错 6.

(1分) 下列哪位社会心理学对性别差异做过出色的跨文化研究? ? A. 奥尔波特 ? B. 霍尼 ? C. 米德 ? D. 海德 纠错 7. (1分) 下列心理学家中被认为是经济心理学的创立者的是()。 ? A. 弗洛伊德 ? B. 冯特 ? C. 塔尔德 ? D. 阿尔布 纠错 8. (1分) 考托瑙对经济心理研究的集中体现是《经济行为的心理分析》,他认为经济心理研究的重点应该是()。 ? A. 经济行为

? B. 决策行为 ? C. 心理预期 ? D. 非理性行为 纠错 9. (1分) 谨小慎微、敏感多疑、拘谨呆板、优柔寡断、心胸狭窄、求全责备、顾虑重重、自我克制、苛求自己、责任心过重、好玄想等这些特征是()的表现。 ? A. 癔病性人格 ? B. 强迫人格 ? C. 反社会型人格 ? D. 分裂人格 纠错 10. (1分) 拉扎斯菲尔德则主张在经济心理学的研究中应该以()作为研究的重点。 ? A. 经济动机 ? B. 消费行为 ? C. 消费潜意识 ? D. 经济习惯

考“社会心理学”填空题及参考答案(1)

考“社会心理学”填空题及参考答案(1) 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和()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2、社会心理学与()一起构成心理学两大基础与支柱。分别从()与()来阐明人的心理所依据的基础与基本原理。 3、在年龄和学习能力的研究上,()是自变量,()是因变量。 4、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 5、社会心理学中常见的调查方法有()和()两种。 6、现代心理学始建于()年,以德国教授()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为重要里程碑。 7、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面临的环境有两大类是()和()。 8、()是个体产生一切社会心理现象的前提。 9、个体社会化还有()和重建的问题。 10、自我及自我意识总是与别人相处时表现出来,特别是表现在一个人的()与()上。 11、自我表现依赖于某种参照点的实验研究是由名叫()的人在()年做的。 12、自我表现往往依赖于某种参照点,在对人关系中,则对方的()与()常常成为你的自我表现的参照点。 13、心理的自我是自我发展的第三阶段,从()开始,个体确立起自我意识。 14、按照动机与活动本身的关系,可把动机分为()与()动机。 15、在需要和需求两个概念中,()是主观的。 16、()是人的活动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 17、对侵犯行为重要的是学会()和(),发挥自我意识的积极能动作用。 18、知觉的()和()是知觉的两大重要特征。 19、社会认知指对他人表情、()、人与人关心及对()原因的认识。 20、一致性信息、()信息、()信息是三度理论认为人们在归因时使用的三种信息。 21、1958 年()在《人际关系的心理学》一书中从朴素心理学角度提出归因理论。 22、()和()是影响社会认知的客观因素。 23、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24、态度的一般特征,包括态度的()、态度的()和态度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25、态度的内在特征,包括()和()。 26、针对一个具体事物的态度形成过程要经过三个阶段:依从、()和内化。 27、()成分是态度的核心。 28、霍夫兰德提出态度的学习论中,态度学习的主要机制有:()、强化、()。 29、人际冲突的两种主要形式为()和()。 30、在测量人际关系方面,除了社会测量法,前苏联的心理学家还提出了()和()。

00266社会心理学(一)2018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社会心理学(一)》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通俗心理学的关键是( )。 A.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B.确定其他人的稳定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C.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稳定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D.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一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2.在1966年,布雷姆提出了( )。 A.对抗理论 B.去个体化理论 C.个性理论 D.群体压力理论 3.群体内聚力与群体绩效间的关系受到( )的影响。 A.社会关系 B.群体任务 C.群体规模 D.群体规范 4.领导的应变理论是由( )提出来的。 A.菲德勒 B.坎贝尔 C.亚当斯 D.斯托纳 5.( )把失去控制的概念应用于拥挤。 A.奥尔特曼 B.罗廷 C.谢罗德 D.格林伯格 6.从沟通的方式,可以把沟通分为( )。 A.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 B.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C.当面沟通与非当面沟通 D.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7.个体偏离群体的程度将受到( )的影响。 A.个体本身的特点 B.群体本身特点 C.社会因素 D.信息因素 8.贝克威茨在1965年提出了( )理论。 A.侵犯激起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侵犯诱因理论 D.挫折—侵犯理论 9.( )是归因治疗的一个基础。 A.凯利的归因模型 B.自我障碍模型 C.习得无望模型 D.自我服务模型 10.社会规范与角色的区别在于( )。 A.社会性 B.普遍性与特殊性 C.社会学观点 D.行为性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实验科学的标志是( )。 A.开始运用实验 B.依靠生活经验 C.从描述现象转向揭示和利用规律 D.不再依赖神秘的观念 E.用数量分析补充对现象的质量分析 2.态度形成的条件是( )。 A.社会性 B.需要 C.外界环境 D.社会实践 E.社会化

社会心理学-作业-03(答案)教案资料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什么? 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可以把社会心理学的体系划分为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以及应用社会心理学四个层面 4.社会化对个体未来发展的影响? 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学习掌握社会经验、规范,形成与射虎一致且有自己的特色的态度、情感、行为习惯与品格,并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成长过程。社会化具有双重意义:其一,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化方式获得独立参与社会活动的资本;其二,社会通过社会化获得合格的社会成员实现自身存在的延续。而在此,我们仅讨论关于社会化对社会成员中的个体有哪些影响。 1、家庭是首要的、基本的社会化场所。社会个体在家庭中所受到的血缘继承、婚姻状况、收养关系等的牵连,尤其是父母的态度对于社会个体的成长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专断的家长风气,对于孩子的创造力和独立性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这样的孩子很容易形成内向、怯懦或是严重的心理畸形,造成犯罪,危害社会安全。家庭气氛也是影响孩子性格的重要因素,专制的家庭会使孩子创造性下降,产生怯懦、逃避等心理特征;而民主家庭则会使孩子有较强的创造力,敢于创新,勇于开拓进取。而自由度和亲密度也会影响着孩子的心理特征,自由的家庭氛围会使孩子自由、开放,代际之间亲密无间的家庭氛围会使孩子充分享受在家庭的温馨之中。除此之外,过度的宠爱也会形成溺爱。 2、学校的社会化功能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学校这个小社会中,个体学习着各种为人处世之道,为将来个体在更大的环境中能够有更好的角色扮演。同学的帮助和友好,老师的鼓励和认可,会使个体心理产生满足感和优越感,以及挫败感。就如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就很好的证明了学校环境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具体而深刻的。在学校这个拥有很好的鼓励机制和管理机制的集体中,对既有利于对个体的正确性培养,但一些管理性培养也会限制孩子的自由发挥与创造力的培养。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处于社会环境中的个人和群体的社会行为及社会心理的本质和原因,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科学。 2、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3、实验法:实验法是社会心理学的一种基本研究方法,是指在条件控制下,对被试的社会心理现象有目的的观察。 4、社会角色:个人在社会关系体系中处于特定社会地位,并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 5、从众:个体因团体压力影响,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表现出同团体内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6、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指认知者对他人或事物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 7、再社会化:是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情况,个体有意将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进行重大的调整甚至忘记,接受新的价值观与行为。 8、社会态度:所谓态度,是指人们对一定对象相对稳定、内部制约化的心理反应倾向。态度是一种心理反应倾向、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态度是内部制约化的心理过程。态度是相对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9、归因:所谓归因就是人们利用信息对自己及他人行为的原因加以推断的过程。 10、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按吸引的程度,人际吸引可分为亲合、喜欢和爱情。亲合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喜欢是中等程度的吸引,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 11、群体:群体作为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相互依存、彼此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的彼此相互影响。 12、顺从:是指接受他人请求,采取与他人请求相一致的行为的心理倾向。 13、服从:服从是指在他人的直接命令之下做出某种行为的倾向。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一) 1?你生理上是男性或者女性长大以后就应该符合男性的社会规范或者女性的社会规范。这属于()C A、民族社会化 B、个体社会化 C、性别角色社会化 D角色扮演 2.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行为包括()个人在社会当中社会认知的过程,人的社会态度三个方面D A、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B、群体的社会化 C、个体的成长 D个体的社会化 3.从宏观角度看,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因素是()。D A、社会组织结构 B、社会政治制度 C、社会教育理念 D社会文化环境 4.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里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C A、组织 B、社会 C、群体 D他人 5.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和()A A、应用社会心理学 B、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 C、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 D社会心理认知 6.()将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说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B A、吴江霖 B、乔治米德 C、潘菽 D迪尔凯姆 7.从新生儿、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的过程是人随着年龄()变化的过

程A A、生理 B、角色 C、心理 D身体 8?传统认为,社会心理学源于希腊。()X 9?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V 10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V 1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X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二) 1. 一个歌星一首歌唱得好,我们就认为他所有歌唱的好,进而认为他满腹经纶,这是()D A、怎样去认识自然 B、怎样去认识社会 C、怎样去认识自己 D怎样去认识动物 3.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不包括()D A、人际关系 B、人际沟通 C、利他与侵犯行为 D角色扮演 4.应用心理学研究环境社会心理学、法律社会心理学、军事社会心理学和()A A、消费社会心理学 B、学习社会心理学 C、政治社会心理学 D群体社会心理学 5.以下哪个不是在研究社会态度()B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答案.doc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2012.6.10 一、考试情况介绍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半开卷、笔试考试的方式,允许考生携带一张A4纸(上面可用于记录知识要点)入场。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卷结构与试题类型: 试题分为较难、适中、较易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20%、40%、40%。 试题类型包括: 1.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2.单项选择题(5道题,每题2分) 3.名词解释题(5道题,每题5分)4.简答题(3道题,每题10分) 5.应用分析题或论述题(1道题,20分) 二、复习范围 以教材《社会学心理学教程》(乐国安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2010年版)为依据,以电大在线课程端发布的形考作业题、期末复习指导(视频)、期末辅导(文本)为范围进行复习。 三、各章要点及重点习题 第一章绪论 1.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 2.由于研究使用的场合的不同,实验法分为()实验法和()实验法两种形式。 3.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和()之间的关系。 4.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与()。 5.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2.简述调查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见教材)P9-10 答: 第二章社会化 1.以内容为划分依据,社会化主要包括(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法律)社会化。P27-30

2.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3.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角色和()角色。 4.再社会化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形式:一是(),二是()。3.城市移民群体为适应社会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急剧变迁而主动进行的社会化过程属于(C)。A.初级社会化B.预期社会化C.再社会化D.继续社会化 1.下列角色中属于规定性角色的是()。 A.父亲 B.朋友 C.外交官 D.妻子 2.下列角色中属于开放性角色的是()。 A.警察 B.朋友 C.外交官 D.法官 3.儿童期社会化被学者们称为()。 A.初级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预期社会化 D.再社会化 4.青少年期的社会化被称为()。 A.初级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预期社会化 D.再社会化 5.监狱中对罪犯的全面改造是属于()。 A.初级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预期社会化 D.再社会化 6.下列有关文化特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文化具有普遍性 B.文化具有共享性 C.文化具有遗传性 D.文化具有整合性 4.再社会化:是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情况,个体有意将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做重大的调整,接受新的价值观与行为。5.社会角色: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3.规定性角色 答: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一) 1、您生理上就是男性或者女性长大以后就应该符合男性的社会规范或者女性的 社会规范。这属于()C ?A、民族社会化 ?B、个体社会化 ?C、性别角色社会化 ?D、角色扮演 2、个体的社会心理与社行为包括()个人在社会当中社会认知的过程,人的社会态 度三个方面D ?A、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B、群体的社会化 ?C、个体的成长 ?D、个体的社会化 3、从宏观角度瞧,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因素就是()。D ?A、社会组织结构 ?B、社会政治制度 ?C、社会教育理念 ?D、社会文化环境 4、社会心理学就是对人的心理与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里的人既 包括个体也包括()C ?A、组织 ?B、社会 ?C、群体 ?D、她人 5、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社会交往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 与()A ?A、应用社会心理学 ?B、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 ?C、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 ?D、社会心理认知 6、()将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说社会就就是一个大舞台B ?A、吴江霖 ?B、乔治米德 ?C、潘菽 ?D、迪尔凯姆

7、从新生儿、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的过程就是人随着年龄()变化的 过程A ?A、生理 ?B、角色 ?C、心理 ?D、身体 8、传统认为,社会心理学源于希腊。()×9、性别角色社会化就就是个体成人之 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10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11社会化完全就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二) 1、一个歌星一首歌唱得好,我们就认为她所有歌唱的好,进而认为她满腹经纶, 这就是()D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光环效应 2、人在社会中,()怎样去认识别人,怎样去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就就是社 会认知C ?A、怎样去认识自然 ?B、怎样去认识社会 ?C、怎样去认识自己 ?D、怎样去认识动物 3、人际交往心理与行为不包括()D ?A、人际关系 ?B、人际沟通 ?C、利她与侵犯行为 ?D、角色扮演 4、应用心理学研究环境社会心理学、法律社会心理学、军事社会心理学与()A ?A、消费社会心理学 ?B、学习社会心理学 ?C、政治社会心理学 ?D、群体社会心理学 5、以下哪个不就是在研究社会态度()B ?A、态度的构成成分 ?B、心理状态

社会心理学在线作业答案

社会心理学-A 一 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哪些容不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 ) a 人际关系 b 社会变迁 c 社会互动 d 社会化 a 创新性 b 开放性 c 实用性d 独立性 a 抽样调查 b 个案调查 c 观察访谈 d 典型调查 a 玛格丽特·米德 b 本尼迪克特 c 卡丁纳 d 马林诺夫斯基 a 角色互动 b 角色规 c 角色丛 d 角色知觉 a 定势b 社会刻板效应 c 首因效应 d 光环效应 a 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彼此间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心理上和社会上的联系 b 以人们的需要为基础 c 是多种心理因素的复合体 d 以交往为手段 a 环境压 力 b 角色不兼容 c 信息过多 d 个人差异 a 媒介性b 对象性c 统合性d 压迫性 2. 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型学科,具有综合性、( )、层次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3.调查法是社会心理学家在社会行为研究中常用的收集、分析资料的方法,其中不属于调查法的是( )。 4.由于文化决定理论的片面性,到后期,林顿、( )等人将文化决定理论改造成文化相对理论。 5.一个角色总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称为( )。 6.在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由于对他人某些突出品质或特征的了解,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特征的知觉,这种社会心理现象称为( )。 7.不属于人际关系的特点的一项是( )。 8.冲突的来源有多种,其中不属于冲突来源的是( )。 9.态度的基本特征有( )、在性、持久性三个方面。

a 经典条件反射 b 经验在参照 c 认知不协调理论 d 操作性条件反射 a 服从心理b 选择心理c 从众心理d 集群心理 a 观看效应 b 从众 c 竞争与协作 d 共做效应 a 人际冲突 b 目标冲突 c 认识冲突 d 情感冲突 a 正式群体 b 初级群体 c 非正式群体 d 次级群体 二 多项选择题 既有稳性又有外显性 既有个体性又有群体性 既有主动性又有受动性 以上都是 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 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相并存的趋势 社会心理学朝着深入研究个性、小群体和集体问题的方向发展 加强了同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一系列行为科学的联系 研究课题广泛地面向实际,从理论探索转向应用研究 摆脱了假说的验证,进入实证化阶段 间接性 标准化 匿名性 性 真实性 10. “当一个刺激有规律地出现在另一刺激之前,那么前一刺激的出现很快就会成为后一刺激出现的信号”,这属于( )。 11.群体心理包括三种形式,分别是社会群体心理、( )和民族心理。 12.在群体中的共同活动,由于成员间的相互激励作用,可能比一个人的单独活动更有效率。这属于( )。 13.不属于从冲突起因上来划分群体冲突的是( )。 14.学校、工厂、部队等群体属于( )。 1.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包括( )。 2.属于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社会心理学研究出现的动向的论述是( )。 3.问卷法是一种被社会心理学研究普遍使用的调查技术或工具,其特点是( )。

《社会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1.个体的社会化有_________素质的基础 A性别B生物遗传C个性D能力 ()2.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______的过程 A截然相反B互不相关C辩证统一D互为矛盾 ()3.下面哪一项属于从横向的角度划分社会化 A性别角色社会化B发展社会化C反向社会化D再社会化 ()4.下面哪一项属于预期社会化 A.语言学习 B.罪犯改造 C.成人教育 D.岗前培训 ()5.个体对________的知觉和认知被称作自我意识 A自己存在状态B自己健康状态C他人对自己评价D自己社会化状态 ()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其中第二个“吾”可以看作是 A自我B主我C超我D客我 ()7.社会化的特点包括___________ A.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辩证的统一过程 B.个体的社会化必须在学校进行 C.个体的社会化具有能动性 D.社会化是个终生的过程 ()8.自我意识包括______ A本我B主我C超我D客我 ()9.自我控制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 A.发动作用 B.创造作用 C.发展作用 D.制止作用 ()10.有关自我意识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婴儿一诞生就开始有自我意识 B.从小在狼群中成长的狼孩有样有自我意识 C.自我意识是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D.自我意识对个人的自我修养有影响 ()11.一个有经验的警察,可以一看就发现混在人群中的小偷,这是因为__________ A.认知者人格特点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影响起认知结果 B.认知者过去的经验不同,其认知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C.认知者人格特点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影响其他认知结果 D.认知者的情绪会影响个体的认知结果 ()12.印象是认知者以()为基础,对认知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判断后对其总体特征做出的主观理解。 A自己过去经验B自己心理特征C自我感觉D自我标准 ()13.印象形成过程中,认知者要对认知对象三方面的信息进行选择,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所需要的 信息 A自然特性B心理特性C社会特性D行为特性 ()14.社会特征信息一般是指认知对象的____________和所属群体 A性别B人际关系C社会角色D智力特征 ()15.下面哪一项属于海德的朴素心理学所认为的行为发生原因 A情景归因B防御性归因C内在原因D外在原因 ()16.凯利的归因理论认为如果认知者与认知对象存在着亲密的利害相关关系,则认知者对他人行 为失败的原因往往倾向于做 A情境归因B内在归因C个人倾向原因D外在归因 ()17.个体根据外在的信息和线索来对自己或他人的内在状态或______进行解释与推测的过程,被

社会心理学在线作业答案演示教学

社会心理学-A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哪些内容不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a 人际关系 b 社会变迁 c 社会互动 d 社会化 a 创新性 b 开放性 c 实用性 d 独立性 a 抽样调查 b 个案调查 c 观察访谈 d 典型调查 a 玛格丽特·米德 b 本尼迪克特 c 卡丁纳 d 马林诺夫斯基 a 角色互动 b 角色规范 c 角色丛 d 角色知觉 a 定势 b 社会刻板效应 c 首因效应 d 光环效应 a 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 彼此间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 种心理上和社会上的联系 b 以人们的需要为基础 c 是多种心理因素的复合体 d 以交往为手段 a 环境压 力 b 角色不兼容 c 信息过多 d 个人差异 a 媒介性 b 对象性 c 统合性 d 压迫性 2. 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型学科,具有综合性、()、层次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3.调查法是社会心理学家在社会行为研究中常用的收集、分析资料的方法,其中不属于调查法的是()。 4.由于文化决定理论的片面性,到后期,林顿、()等人将文化决定理论改造成文化相对理论。 5.一个角色总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称为()。 6.在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由于对他人某些突出品质或特征的了解,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特征的知觉,这种社会心理现象称为()。 7.不属于人际关系的特点的一项是()。 8.冲突的来源有多种,其中不属于冲突来源的是()。 9.态度的基本特征有()、内在性、持久性三个方面。

a 经典条件反射 b 经验内在参照 c 认知不协调理论 d 操作性条件反射 a 服从心理 b 选择心理 c 从众心理 d 集群心理 a 观看效应 b 从众 c 竞争与协作 d 共做效应 a 人际冲突 b 目标冲突 c 认识冲突 d 情感冲突 a 正式群体 b 初级群体 c 非正式群体 d 次级群体 二多项选择题 既有内稳性又有外显性 既有个体性又有群体性 既有主动性又有受动性 以上都是 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 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相并存的趋势 社会心理学朝着深入研究个性、小群体和集体问题的方向发展 加强了同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一系列行为科学的联系 研究课题广泛地面向实际,从理论探索转向应用研究 摆脱了假说的验证,进入实证化阶段 间接性 标准化 匿名性 保密性 真实性 10. “当一个刺激有规律地出现在另一刺激之前,那么前一刺激的出现很快就会成为后一刺激出现的信号”,这属于()。 11.群体心理包括三种形式,分别是社会群体心理、()和民族心理。 12.在群体中的共同活动,由于成员间的相互激励作用,可能比一个人的单独活动更有效率。这属于()。 13.不属于从冲突起因上来划分群体冲突的是()。 14.学校、工厂、部队等群体属于()。 1.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包括()。 2.属于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社会心理学研究出现的动向的论述是()。 3.问卷法是一种被社会心理学研究普遍使用的调查技术或工具,其特点是()。

题库-社会心理学

山东大学心理健康协会心理知识竞赛 题库二社会心理学 1.从罗特控制点的理论看,主张“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人 们归因倾向属于()。 A.内归因B .外归因 C.稳定归因 D .非稳定归因 【答案】B 【解析】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强调的是外因在成功中所起的作用,属于外归因。 2.科学家研究发现,被动物抚养长大的人类诸如狼孩、熊孩 等没有自我意识,其根本原因在于()。 A.他们存在生理缺陷 B.他们没有参与社会生活、与他人相互作用 C.他们并没有出现物一我感觉分化 D他们的生理发展不成熟 【答案】B 【解析】自我意识必须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和发展,被动物抚养长大的人类正是由于缺乏与他人的相互作用,所以不能形成自我意识。 3.下列属于镜我的是(

A.小王希望自己勇敢、努力 B.小王觉得自己很勇敢、努力 C.妈妈觉得小王是很勇敢、努力 D.小王觉得妈妈认为他很勇敢、努力 【答案】D 【解析】镜我是指儿童通过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反应(表情、评价与对待)发展起来的自我概念。 4.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属于可控的内在因素是( )。 A能力高低 B .身心状态 C .努力程 度 D .任务难易 【答案】C 【解析】A项能力高低属于不可控的内在因素;B项身心状态 属于不可控的内在因素;D项任务难易属于不可控的外部因素。 5.下 列理论由贝姆提出的是( ) 。 A .自我知觉理论 B .归因理论 C.控制源理论 D.社会知觉理

论 【答案】A 【解析】贝姆提出粗自我知觉理论,他认为,人们并不总是很清楚自己的态度,更多的时候人们是通过观察自己和自己行为出现的情境而推断自己的态度。 6.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是( A.主我 B .客我C.镜我D .社会自我 【答案】C 【解析】镜像自我的概念由库利提出,后由米德完善。镜像自我是指个体根据抽象的概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形成自我概念。 7.“归因”是指()。 A对客观刺激或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行推测的过程 B.是对他人的综合认知 C.是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判断的过程 D.指在事件研究中,回归到事件产生的原因的一种研究手段 【答案】C 【解析】归因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推断人的行为原因的过程。 8.在有一种以上的原因可能起作用的情况下,我们不能轻易的把结果归因于某个特殊的原因,这是归因的()。 A.不变性原则

2018年10月自考00266社会心理学一试题和答案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一命题考试 社会心理学(一) 试卷 (课程代码00266)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0小题,每小题l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社会行为的主体是 A.人 B.社会 C.行动 D.物质 2.《被奴役的儿童》使用的方法是 A.生活史分析 B.文献法 C.跨文化研究法 D.观察法 3.同辈群体又称 A.同龄群体 B.大众群体 C.学校群体 D.邻里群体 4.一般社会化的核心是 A.政治社会化 B.经济社会化 C.道德社会化 D.性别角色社会化 5.埃里克森认为学龄期始于 A.4岁 B.5岁 C.6岁 D.7岁 6.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客体的各方面特征材料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指的是认 知的 A.客观性 B.主观性 C.自我控制性 D.完形性 7.人们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这个现象是 A.假定作用 B.类化原则 c.晕轮效应 D.首因效应 8.总加量表法的发明人是 A.古德 B.李克特 C.苏西 D.塔南 9.规模小且互动性强的群体是 A.次属群体 B.首属群体 c.正式群体 D.参照群体 10.将社会与戏剧舞台进行比较的学者是 A.米德 B.库利 C.戈夫曼 D.班杜拉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0小题,每小题l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多涂或少涂均无分。

2012社会心理学网上作业2答案

单选题 ()指的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A.人际关系 B.人际沟通 C.人际吸引 D.爱情三角理论 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把()看作是暂时的外因。 A.任务难度 B.机遇 C.能力 D.努力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看到年轻貌美的异性会不由自主地赋予他(她)们各种好的品质,这种现象被称为()。 A.宽大效应 B.首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近因效应 ()等的一项经典研究证明了教师对学生成绩的显著影响,这种期望的作用也称为“皮克马利翁效应”。 A.维纳 B.凯利 C.罗森塔

D.库利 在日常生活中,青年人容易接受其他青年人的劝说,这体现了劝说者的()对态度改变的影响。 A.权威性 B.相似性 C.吸引力 D.可信赖性 心理学家雷维奇通过利用“雷维奇人际关系测量游戏”方法对一千对夫妇进行研究,把人际关系归纳为()种类型。 A.5 B.6 C.7 D.8 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把()看作是暂时的内因。 A.任务难度 B.机遇 C.能力 D.努力 社会判断理论认为,当一种新观点处于个体的()时,最有可能引起个体态度的改变。 A.接受区 B.潜意识区

D.不明朗区 “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表明:认知者的()会影响社会认知。 A.经验 B.需要 C.价值观念 D.情感状态 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对象的各方面特征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这属于社会认知特征的()。 A.选择性 B.双向性 C.整体性 D.易出偏差性 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把()看作是稳定的外因。 A.任务难度 B.机遇 C.能力 D.努力 爱情三角理论由()提出的。 A.伯克威茨 B.李

社会心理学题库

社会心理学题库

————————————————————————————————作者:————————————————————————————————日期:

单项选择题(50分) 第1题(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 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把( )看作是暂时的内因。 答题分析: 正确答案: B A.任务难度B.努力C.机遇D.能力 本题得分:0 第2题( 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 ( )的“社会比较过程理论”认为,当个体为了准确地对自己进行认知评价或失去判断的客观标准时,往往同社会上与自己地位、职业、年龄等相类似的人进行对比。答题分析: 正确答案: C A.伍德B.希金斯C.费斯汀格D.罗森塔尔 本题得分:0 第3题(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 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把( )看作是暂时的外因。 答题分析: 正确答案: C A.任务难度B.努力C.机遇D.能力 本题得分:0 第4题(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 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不包括()。 答题分析: 正确答案: A A.个体的内部标准B.个体所处的场合C.个体的交往对象D.个体的自我监控水平 本题得分:0 第5题(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 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对象的各方面特征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这属于社会认知特征的( )。 答题分析: 正确答案: B A.双向性 B.整体性 C.易出偏差性 D.选择性 本题得分:0 第6题( 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 三度归因理论是由( ) 提出来的。 答题分析: 正确答案: B A.库利 B.凯利 C.维纳 D.海德

本题得分:0 第7题(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向别人打听某人怎样时,常会听到“这人不错”、“挺好的”之类的话,其实也许他脑海中正浮现出此人的负面信息,恨得咬牙切齿,这属于()。 答题分析: 正确答案: B A.晕轮效应B.宽大效应C.刻版印象D.首因效应 本题得分:0 第8题( 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看到年轻貌美的异性会不由自主地赋予他(她)们各种好的品质,这种现象被称为( )。 答题分析: 正确答案: C A.近因效应B.首因效应C.晕轮效应D.宽大效应 本题得分:0 第9题(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 根据维纳的归因模型,下列属于稳定内因的是()。 答题分析: 正确答案: D A.任务难度B.努力C.运气D.能力 本题得分:0 第10题(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 “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表明:认知者的( )会影响社会认知。 答题分析: 正确答案: A A.情感状态B.经验C.需要D.价值观念 本题得分:0 多项选择题(50分) 第11题( 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 印象形成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偏差有()。 答题分析: 正确答案: B,C,D,E A.开放效应 B.近因效应C.宽大效应D.晕轮效应E.首因效应 本题得分:0 第12题(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 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即自我概念可分为()。 答题分析: 正确答案: B,C,E

尔雅通识课社会心理学标准答案(亲自鉴定)

7阿西的实验证明所有的人都会屈服于群体压力 我的答案:× 8古代心理学思想主要是一些名家的言论或者思想对人类心理的理解。 我的答案:√ 9无论是实验室实验还是现场实验,都需要为着研究的目的控制一些条件。 我的答案:√ 10社会心理是受文化差异影响的,所以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所有事情所表现的社会心理都不同。 我的答案:×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三) 1研究社会心理什么研究方法更好 ?A、观察法 ?B、档案研究法 ?C、调查法 ?D、多元化研究 我的答案:D 2我们想要了解历代皇帝和大臣人际互动的特点,一般选择什么研究方法??A、实验法 ?B、访谈 ?C、档案研究法 ?D、参与观察法 我的答案:C 3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法、访谈法和()。 ?A、档案研究法 ?B、资料分析法 ?C、历史研究法 ?D、文献法 我的答案:A 4米格拉姆的服从实验为什么会遭到社会的批判? ?A、抄袭剽窃 ?B、不尊重被试 ?C、违背伦理 ?D、触犯法律 我的答案:B 5坐在教室后面对学生课堂活动进行观察的方式是() ?A、参与式观察 ?B、情景式观察

?C、一般观察 ?D、有目的式观察 我的答案:C 6观察法我们都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分析。 我的答案:× 7在运用观察法进行心理学研究时,可以进行无目的的观察 我的答案:× 8被研究的人员揣摩研究者研究动机的现象称为研究者倾向。() 我的答案:×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 1霍布斯认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狼和狼之间的关系。要想更好的活下去,就应该() ?A、订立契约 ?B、建立国家 ?C、杀戮 ?D、感化 我的答案:A 2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阶段包括孕育时期、形成时期和() ?A、成熟时期 ?B、完善时期 ?C、确立时期 ?D、独立时期 我的答案:C 3与社会心理学孕育时期相对应的是()阶段 ?A、社会经验论阶段 ?B、社会分析学阶段 ?C、社会哲学阶段 ?D、社会实证阶段 我的答案:C 4《爱弥儿》的作者是()。 ?A、裴斯泰洛奇 ?B、洛克 ?C、杜威 ?D、卢梭 我的答案:D 5按照古希腊先哲的观点,人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改变人,最核心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