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NBI携手放大内镜让胃早期癌变

NBI携手放大内镜让胃早期癌变

NBI携手放大内镜让胃早期癌变
NBI携手放大内镜让胃早期癌变

NBI携手放大内镜让胃早期癌变“现形”

来自于:中国医学论坛报2011-09-29有23次阅读

(0) 编辑:刘洋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姚方

NBI的工作原理

传统电子内镜的滤光片允许所有波长的可见光通过,而窄光谱成像(NBI)内镜的滤光片仅仅允许蓝色和绿色的光线(中心波长分别为415 nm和540 nm)通过(图1)。

NBI的技术优势

NBI技术可提高内镜成像对比度,清晰显示黏膜表浅的微血管形态和微细表面结构,其原因有四点:

1. 黏膜内吸收可见光的主要物质是血红蛋白,其对波长415 nm蓝光和540 nm绿光的吸收最为明显,因此,NBI下血管呈现深色,对比度强。

2. 这两种光的波长较短,对黏膜穿透力弱,在黏膜表面和浅层被反射,可显示浅层微血管结构。

3. 光线在黏膜上皮表面被强反射,能够更好地显示黏膜的表面形态。

4. 窄谱光源有助于提高图像对比度。

NBI为何要联合放大内镜(ME)

由于NBI是采用窄谱光源,故视野很暗。目前认为,只有将NBI和ME结合,才能显示胃黏膜的表面形态结构和微血管形态,有助于发现异常黏膜病变,单纯应用NBI优势不大。

NBI+ME下的胃黏膜结构

在NBI+ME下,胃黏膜结构主要包括上皮下微血管结构(MV)和黏膜表面微形态结构(MS)两部分。前者包括上皮下毛细血管网、集合小静脉和病理微血管;后者包括腺管边缘上皮、腺管开口、中间部分,此外还有亮蓝嵴和白色不透光物质。

NBI+ME下的胃黏膜结构

在胃内不同部位所观察到的正常胃黏膜形态结构也有所不同,一般可分为胃体型黏膜和胃窦型黏膜两大类。

正常胃体型黏膜(图2)

主要分布在胃体和胃底,其MV结构典型表现为蜂窝状的上皮下毛细血管网(深褐色封闭的多角形线样)和清楚的集合小静脉(暗绿色树枝样血管),中央是卵圆形的深色的腺管开口,腺管开口边缘是浅色的腺管边缘上皮,两个腺管开口之间为中间部分。正常胃体和胃底黏膜MV和MS形态规则,分布规律。

胃窦型黏膜(图3)

存在于胃窦,为中央螺旋形深褐色的上皮下毛细血管网,外围为线样或网格样浅色的腺管边缘上皮,腺管边缘上皮之间看不到明确的深色的腺管开口结构,也见不到明显的集合小静脉,腺管边缘上皮之间为中间部分。同样,正常胃窦黏膜的MV和MS形态规则,分布规律。

亮蓝嵴

LBC由日本学者于2005年首次报告。他们发现,在NBI+ME下,肠化生上皮部位黏膜的腺管边缘上皮周边,可观察到一条亮蓝色细线,即亮蓝嵴(图4),是肠化生上皮刷状缘反光所至。

LBC仅在波长为400~430 nm的蓝光下显示,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密切相关。LBC 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敏感性为89%,特异性为93%,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和92%,准确率为91%。

白色不透光物质(WOS):可鉴别腺瘤和高级别瘤变/胃癌

白色不透光物质(WOS):可鉴别腺瘤和高级别瘤变/胃癌

在ME下,WOS表现为黏膜上皮内一种白色的不透光物质,在白光和NBI下也均可见到。

WOS为肠化生上皮所吸收的脂肪小滴在ME下的表现,主要存在于表面隆起型病变,在腺瘤型和高级别瘤变/胃癌内均可见到(图5、6),但在腺瘤内相对更为常见(78%对43%)。

所有腺瘤内的WOS形态及分布均规则,呈细密点样、线样或网状分布;96%腺瘤病变由于WOS的存在而无法观察到清楚的MV结构。大部分高级别瘤变/胃癌内(83%)的WOS表现为形态和分布不规则,仅在39%病例中,WOS可影响对MV的观察,在大多数高级别瘤变/胃癌病变内,仍能识别出不规则的MV。

WOS的形态和分布特点有助于鉴别腺瘤和高级别瘤变/胃癌,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和96%;WOS可影响对MV观察,这对病变性质的鉴别也有重要意义。

如何区分LBC与WOS

LBC仅在NBI下显示,常位于上皮表面的腺管小凹边缘,不会影响对MV观察。WOS 在白光和NBI下均可见到,可呈细密点样、线样、网格状或不规则点片状,边缘欠光滑,位于中间部分的上皮细胞内,常会影响对MV的观察。

放大内镜诊断早癌

早期胃癌的放大观察与诊断 放大胃镜最引人注目的是对微小病灶的发现与判断,尤其是对粘膜小隆起或缺损、糜烂的早期胃癌的诊断。放大内镜主要根据粘膜颜色、小凹小突的形态及血管密度、大小、分布与形状的改变等进行判断。因此有人提出放大内镜的“4大要素”:1、papilla;2、gastric pit或pit pattern;3、Capillary network 与RAC;4、上皮细胞层。 (1) Pit pattern 由于胃酸的存在和作用,不少早期恶性病变只表现一些轻微的糜烂,而且有些早期胃癌一开始就伴随小溃疡生长,因此病pit pattern很难辨认。胃粘膜表面有比较厚的一层粘液,也给腺口观察和染色带来困难。胃

癌背景粘膜特别是萎缩性或伴有肠上皮化生的胃炎,其腺管短,粘膜上皮细胞层菲薄,缺乏原本凹凸起伏的腺口形态,因此也很难清楚地观察到腺口分型。但随着放大内镜倍数和像素的提高,观察手段的改进,比如染色和NBI系统的应用,仍然有它实际的价值。 一般而言,早期胃癌局部呈现特别发红或浅白色,有时也出现与周边相同的颜色。表面的腺口形态与癌瘤所在部位原来腺口形态相仿,但有许多异常的现象。当出现大小不同的腺体小凹或不规则的分枝状小凹,以及不规则的粗糙隆起或结构破坏的凹陷等均要考虑早癌的可能。 早期胃癌的分型与放大镜下的特征见表1。其中Ⅱ型早期胃癌的小凹小沟分型往往是粗糙、变形的FP或SP。纯粹的Ⅱb型非常少,一

般伴随Ⅱa或Ⅱc。如果出现中间无构造、FP和SP崩解,周围退色明显的Ⅱc型早期癌往往未分化型癌较多见。 在分化型癌,其病变区界限较清楚,局部发红或与周边同色。其中高分化管状腺癌则为比周围细小的C型腺口或卷曲的条纹状或尾根状、乳头状腺口特征。低分化时往往出现无构造或者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pit pattern腺口,有时则表现无构造和不规则腺口混合出现。当分化型胃癌伴有明显的溃疡存在时,需要鉴别溃疡周边是良性溃疡的再生上皮还是恶性再生上皮。一般来说,良性溃疡是从溃疡边缘向外侧生长,并从榔栅状到纺锤状、结节状依次出现的橙红色粘膜。恶性病变周边呈现大小不等、新旧不一的暗红色矩形再生上皮。在

放大胃镜在胃病中的应用

放大胃镜在胃病中的应用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作者:刘变英,陈星,雷宇峰,夏玉亭 【关键词】放大胃镜 放大内镜由于具有变焦放大的功能,可以在消化道检查中清晰显示胃肠黏膜的腺管开口、微细血管等微细结构的变化,结合黏膜色素染色,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病变组织的病理学背景,更容易地在镜下区分不同性质的病变,提高了早期癌的镜下检出率。使得镜下诊断出现了新的标准,使内镜诊断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是医学发展的又一次革命性进步。早在20世纪60年代,病理学家就发现,正常胃黏膜的微细形态在溃疡形成或黏膜癌变时会发生特征性变化。内镜学家受到启发,期望开发出具有显微功能的放大内镜。直到1967年纤维放大内镜问世,奥山首先应用其对胃黏膜进行观察,但放大只有3倍。1973年三宅健夫首先使用真正的放大胃镜对黏膜进行25倍的放大观察。但由于纤维内镜自身性能所限,未能在临床广泛应用。随着电子内镜的问世及其技术的不断进步,放大内镜的电子化、数字化、可变焦和可操作性的增强,使其在机械性能、放大倍数及图像清晰度等方面均有了很大改进,开发出了附有变焦镜头(zoom)的放大内镜,其

软性镜身的外径与普通电子胃镜完全相同,同一根镜子可以进行常规胃镜检查,发现病变后可立即变焦进行放大观察。近年来FUJINON开发出了具有85万和130万像素,能放大70~150倍的高清晰度放大内镜,使得消化管黏膜的表面微细结构更为清晰,已由单纯观察胃小凹模样特征进入到当今应用高分辨率电子放大内镜研究黏膜表面微血管模样和腺管开口特征的阶段。 正常胃黏膜表面的许多浅沟,将黏膜分成许多直径2~6mm的胃小区,黏膜表面还遍布约350万个不规则的小孔(胃小凹),每个胃小凹底部与3~5条腺体相连。胃黏膜的微血管由集合静脉和毛细血管网组成,毛细血管围绕着腺体,血液通过毛细血管回流到集合静脉。在炎症、溃疡、肿瘤等病理状态下,这些微细结构会出现不同的变化,放大胃镜的出现和完善使我们能够逐渐在镜下观察到这些微细结构。早期的放大胃镜因不具备满意的机械功能,操作性能差,不容易使观察的部位聚焦获得清晰图像,而且镜身粗大,患者的痛苦较大。在聚焦观察时容易受到胃壁蠕动、心脏及大动脉搏动、呼吸运动的干扰而难以获得清晰图像,而且只能单纯观察胃小凹模样特征。随着电子内镜技术的进步,放大内镜在机械性能、放大倍数及图像清晰度等均有了很大改进,现在已发展到应用高分辨率电子放大内镜研究胃黏膜表面腺管开口和微血管模样特征的阶段,已经发现正常毛细血管网呈蜂窝状外观,集合静脉呈海星状外观。目前国内外对胃部病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胃炎、胃溃疡和早期胃癌等领域。 1 胃糜烂

老年人胃溃疡临床及胃镜特点

老年人胃溃疡临床及胃镜特点【摘要】为了解老年人胃溃疡的胃镜特点及与临床的关系,本文收集了48例胃溃疡患者的临床及内镜资料,得出老年胃溃疡患者以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者占大多数(52%),而且出血与吸烟关系密切;胃角及胃角以上部位发生的溃疡共占77.2%,病理切片中58.3%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结果。从而认识到老年人胃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多,且溃疡部位随年龄增大而上升,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溃疡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胃溃疡上消化道出血吸烟萎缩性胃炎 我国已步入老年化社会,中青年人的消化性溃疡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居多,胃溃疡的好发部位在胃窦及幽门前区。而老年人因多种原因致胃黏膜屏障功能减弱,动脉硬化使胃黏膜血液供应减少及服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人群增加,所以老年人胃溃疡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此对其临床及内镜特点作一分析。 1 临床资料 1.1年龄与性别年龄在60-89岁,平均70.0+16.2,其中男44例,女4例,男:女=11:1。 1.2不良嗜好 48例中36例患者吸烟。 1.3 临床表现上腹胀痛23例;25例无明显上腹不适,而以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入院。其中呕血合并黑便者12例,占上消化道出血的48%;黑便者11例(占44%);单纯呕血者2例(占8%)。9例(30%)合并休克。 1.4 胃镜检查 48例患者中共检出溃疡57个。直径大于2厘米

的溃疡9个,占溃疡数的15.8%;胃多发性溃疡7例(占14.6%)。 1.5 病理切片 48例均在胃溃疡边缘取2-6块组织作病理切片检查。结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有28例(占58.3%),炎性坏死组织7例(占14.7%),慢性表浅性胃炎4例(占8.3%),符合胃溃疡的9例(占18.8%)。48例中肠化生12例(占25.0%),轻-中度不典型增生7例(占18.8%)。 2 讨论 2.1 本文收集的病例均为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最大年龄89岁,男女之比为11:1,提示老年人胃溃疡有极显著的性别差异(P<0.001),这可能与男性退休后仍从事紧张的工作及吸烟有关。因为情绪变化会影响胃液分泌量并改变其成份组成比例,导致胃粘膜抗溃疡能力减弱。吸烟则可能抑制碳酸氢盐分泌,削弱其缓解胃酸的作用;并可使幽门括约肌松弛造成胆汁返流而削弱胃粘膜屏障。 2.2 老年患者有典型胃溃疡疼痛规律的少。这可能主要由于老年人胃末梢神经感觉迟钝,从而对疼痛不敏感;目前还有相当部分老年患者同时服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而削弱了痛感。 2.3 陆星华[1]等报道60-69岁的胃溃疡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占42.7%,70岁以上的占57.4%。本文48例胃溃疡患者中25例(占52.0%)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与上述报道相符合。本文中有9例合并休克。老年人胃溃疡合并消化道出血增多,其机制可能为老年患者动脉硬化,胃粘膜血液供应减少,粘膜上皮的更新及修复缓慢,且破裂血管的收缩力减弱,因此出血率增高,且常引起大出血而出现休克。老年人胃

消化内科试卷

2015年下半年消化内科理论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0.5分,共50分) 1、评估急性胰腺炎病人的病情,哪项最能说明预后不佳 A.体温39℃ B.黄疸 C.合并代谢性中毒 D.全腹压痛、腹肌紧张 E.手足抽搐 2、不属于胃癌癌前情况的是 A.慢性萎缩性胃炎 B.胃息肉 C.残胃炎 D.恶性贫血 E.进展期胃癌 3、肝硬化病人不宜大量放腹水,因可导致 A.肝性脑病 B.脱水 C.上消化道出血 D.电解质紊乱 E.蛋白质丢失 4、有幽门梗阻者行胃镜检查前2~3 天应给予 A.流食 B.半流食 C.低脂半流食 D.少渣普食 E.免奶普食 5、肝硬化导致门脉高压的表现有 A.腹水 B.上腹饱胀 C.蜘蛛痣 D.大隐静脉曲张 E.颈静脉怒张 6、肝癌早期的诊断方法是 A.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 B.超声检查 C.CT 检查 D.甲胎蛋白测定 E.肝穿刺活检 7、肠鸣音每分钟超过多少次可称肠鸣音亢进 A.2 次 B.4 次 C.6 次 D.8 次 E.10 次

8、对肝硬化病人健康教育不正确的是 A.说明防治肝炎的重要性 B.避免使用对肝脏有害药物 C.合理安排休息,保证充足睡眠 D.多用保肝药物 E.缓解期应定期复诊 9、板状腹见于 A.一般腹膜炎 B.炎症累及腹膜 C.结核性腹膜炎 D.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E.脾破裂 10、直肠癌病人粪便可呈 A.脓血样 B.柏油样 C.果酱样 D.白陶土样 E.米泔水样 11、对消化性溃疡有确诊价值的是 A.X 线钡餐检查 B.胃镜检查 C.胃液分析 D.粪便隐血 E.幽门螺杆菌检查 12、需绝对禁食的情况是 A.十二指肠溃疡合并黑便 B.肝性脑病前驱期 C.胃溃疡大便隐血试验持续阳性 D.消化性溃疡合并幽门梗阻 E.急性水肿型胰腺炎 13、上消化道出血病人有口渴、烦躁、尿少、肤色苍白,其出血量在A.200~300ml B.300~500ml C.450ml D.500~1000ml E.>1000ml 14、大量腹水病人最宜采取的体位是 A.平卧位 B.半卧位 C.坐位 D.侧卧位 E.高枕卧位 15、对急性消化道失液的病人,医嘱有下列液体,应首先输入的是 A.5%葡萄糖盐水 B.5%葡萄糖液 C.10%葡萄糖液 D.葡聚糖 E.5%碳酸氢钠溶液

放大内镜和窄带成像技术发现早期胃癌(组织分型及浸润深度)

放大内镜和窄带成像技术发现早期胃癌(组织分型及浸润深 度) VS 经典分型在区分癌与非癌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期学者又进一步对MV/MS 分型细化,以期预测组织学分型和早癌浸润深度,从而为后期内镜或外科治疗提供决策。 在预测组织学分型上,2010 年Akira 推出基于MV 的胃早癌ME+NBI 分型,即FNP(精细网格,fine network pattern),CSP(螺旋型,corkscrew pattern)(图1),此前一直被定义为「未分类型」的表型被进一步细化为IIL-1(小叶内环型-1,intra-lobular loop pattern-1),ILL-2(小叶内环型-2, intra-lobular loop pattern-2)(图2)。根据研究结果,FNP 与ILL-1 大部分为分化型腺癌,而CSP 多为未分化型腺癌。ILL-2 主要分布于分化型腺癌,但也可在未分化腺癌中存在。此外,64% 未分化ILL-2 腺癌中可见CS(螺旋状)微血管(图3),但在分化腺癌中未见此现象发生。 图1 FNP 与CSP 分型。A FNP 为MV 的精细网络状结构;B CSP 为MV 的螺旋型结构 图2 ILL-1 与ILL-2 分型。A ILL-1 为包含环形MV 的绒毛状腺体结构;B ILL-2 为上述基础上出现腺体断裂 图3 IIL-2 型胃癌中出现CS 型MV。A 胃体中部后壁一 0-IIc 型早癌;B NBI 可见不规则茶色区域;C ME+NBI:断

裂绒毛状腺体上可见CS 型MV;D 病理示黏膜固有层未分化腺癌相反,Masashi 等另辟蹊径,从癌灶周围非癌黏膜表型推测癌灶组织学类型,将癌灶周围非癌黏膜的ME+NBI 表现分为以下四型:A 点状型(圆形或针眼点状);B 短线状(扩张、垂直长凹痕结构);C 条纹型(管样,小梁嵴样结构);D 颗粒型(绒毛、乳头状结构)(图4)。该分型由sakaki 的胃黏膜ME+NBI 七类分型简化而来。C 与D 预测着分化型癌的组织类型,其理论基础是 C 和 D 表型为黏膜萎缩相关表型,是分化型癌(肠型)发生基础。B 型为HP (-)炎性黏膜表型,萎缩程度较 C 和 D 轻,预测未分化型癌组织学类型,也间接反映了不同于分化型癌的发生路径。 图4 胃癌周围黏膜的ME+NBI 分型。a-d 分别对应A-D 分型以下为ABCD 分型应用实例: 图5 A 白光下病灶经靛胭脂染色后,病变为平坦结节形高分化腺癌,周围黏膜呈细颗粒样萎缩表现;B 放大后观察,可见小绒毛状结构(D 型) 图6 A 胃体中部前壁可见凹陷型未分化型早癌,褪色,大小约10 mm;B 放大观察,背景黏膜为B 型(短线状)2014 年Takashi 等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认为MV 结构缺失(AMSP,absent microsurface pattern)为区分未分化癌与分化型癌重要因素,并通过ROC 曲线判定出边界值为50%,

消化性溃疡习题

1 消化性溃疡的命名是由于 A 溃疡位于消化道 B溃疡局限于胃和十二指肠 C溃疡影响消化于吸收功能 D溃疡的形成由胃酸和胃蛋白酶原的消化作用引起 E 溃疡由消化道功能紊乱引起 2 一患者诊断为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在送往医院途中,患者体位应为 A 平卧位 B 左侧卧位 C 俯卧位 D 右侧卧位 E 半卧位 3 胃溃疡发病的最主要因素是 A 胃酸分泌增高 B 胃黏膜屏障减弱 C 遗传因素 D 免疫因素 E 饮食不节 4 胃溃疡的好发部位是 A 幽门管 B 胃底 C 胃小弯 D 胃大弯 E 胃体 5 十二指肠溃疡的好发部位是 A 十二指肠乳头处 B 十二指肠球部前壁 C 十二指肠水平部 D 十二指肠升部 E 十二指肠降部 6 胃、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出血的好发部位在 A 胃大弯或十二指肠后壁 B 胃小弯或十二指肠后壁 C 胃大弯或十二指肠前壁 D 胃小弯或十二指肠前壁 E 胃体 7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中,所谓损伤因素主要是指 A 粗糙食物的损害作用 B 胃酸、胃蛋白酶原的消化作用 C 反流的胆汁、胰酶的侵袭作用 D 神经、精神因素的长期作用 E HP感染 8 促使溃疡病发生、发展的因素中,属于胃肠黏膜保护因素的是 A 幽门螺杆菌感染

B 胃酸和胃蛋白酶 C 前列腺素 D 阿司匹林 E 胰酶 9 壁细胞总数增加与下述何种疾病有关 A 胃溃疡 B 十二指肠球溃疡 C 胃癌 D 慢性萎缩性胃炎 E 反流性食管炎 10 消化性溃疡最突出的临床症状为 A 嗳气、反酸 B 上腹痛 C 缺铁性贫血 D 营养不良 E 出血 11 消化性溃疡疼痛的周期性发作多在 A 初秋至次年早春 B 早春至初夏 C 夏秋之交 D 秋冬之交 E 冬季 12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疼痛规律是 A 疼痛-进食-疼痛 B 疼痛-进食-缓解 C 进食-疼痛持续不缓解 D 进食-疼痛-缓解 E 无规律 13 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A 急性穿孔 B 幽门梗阻 C 上消化道出血 D 癌变 E 穿孔 14 关于消化性溃疡的并发症不正确的是 A 幽门梗阻 B 穿孔 C 上消化道出血 D 癌变 E 肝性脑病 15 消化性溃疡发病人有家族聚集现象是由于 A 全家饮食高热量 B 全家都饮酒 C 全家都吸烟

考试题

选择题 A1型题 1.胃溃疡的好发部位是: A. 胃窦大弯侧 B. 胃窦小弯侧 C. 胃体小弯侧 D. 胃角和胃窦小弯侧 E. 胃底部 答案:D 2.消化性溃疡的典型临床表现是; A. 慢性经过,周期性发作,呈节律性上腹痛 B. 周期性发作的无规律上腹痛 C. 反复出现并发症 D. 慢性经过的消化不良 E. 以上各点都是 答案:A 3.幽门管溃疡的特点是: A. 节律性上腹痛 B. 周期性发作 C. 抗酸治疗效果好 D. 易并发幽门梗阻、出血等并发症 E. 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 答案:D 4.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并发症为: A. 癌变 B. 幽门梗阻 C. 穿孔 D. 出血 E. 营养不良 答案:D 5.胃溃疡的损害超过胃壁的哪一层? A. 黏膜肌层 B. 黏膜下层 C. 浆膜层 D. 肌层 E. 胃腺体 答案:A 6.关于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不正确的是: A. 胃溃疡急性穿孔多发生于大弯侧

B. 十二指肠溃疡多为午夜痛 C. 球后溃疡易并发出血 D. 十二指肠急性穿孔多发生于前壁 E. 胃溃疡多为餐后痛 答案:A 7.下列有关十二指肠溃疡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 不发生癌变 B. BAO和MAO常高于正常人 C. 胃泌素明显增高 D. 多发生于球部 E. 可穿破入胆总管,形成瘘管 答案:C 8.关于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最佳措施是: A. 少食多餐+中枢镇静 B. 保护胃粘膜+抑酸 C.抑酸+清除幽门螺杆菌 D. 休息+戒烟酒 E. 清除幽门螺杆菌+手术 答案:E 9.下述那种情况应考虑消化性溃疡发生后壁慢性穿孔? A. 突然剧烈腹痛 B. 全腹肌紧张呈板样 C. 膈下游离气体 D. 病人处于休克状态 E. 腹痛顽固而持续 答案:E. 10.消化性溃疡出现下列哪种情况需要紧急手术治疗? A. 合并幽门梗阻 B. 伴胃酸减少 C. 有反复上消化道出血史,现又出血 D. 大量出血经内科治疗无效 E. 年龄大,病程长,疼痛反复发作 答案:D 11.目前最强的抑酸药物是哪一类? 受体拈抗剂 A. H 2 B. 胃黏膜保护剂 C. 胆碱能受体拮抗剂 D. 质子泵抑制剂 答案:D

胃溃疡介绍

胃溃疡 消化性溃疡指胃肠黏膜被胃消化液自身消化而造成的超过粘膜肌层的组织损伤,可发生于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其中以胃及十二指肠最为常见,即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其病因、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基本相似,明确诊断主要靠胃镜检查。胃溃疡是消化性溃疡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是指胃黏膜被胃消化液自身消化而造成的超过粘膜肌层的组织损伤。 疾病简介 胃溃疡是我国人群中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作为消化性溃疡中的常见类型,胃溃疡的地理分布大致有北方向南方升高趋势,且好发于气候变化较大的冬春两季。此外,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可能与吸烟、生活及饮食不规律、工作及外界压力以及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近年来,胃溃疡的发病率开始呈下降趋势,然而其仍属消化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生主要与胃十二指肠黏膜的损害因素和黏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之间失平衡有关。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非甾体抗炎药(NSAID,如阿司匹林)、胃酸分泌异常是引起溃疡的常见病因。典型的溃疡疼痛具有长期性、周期性和节律性的特点。其中,胃溃疡多好发于在胃角和胃窦小弯,多见于老年男性患者,其发病与季节变化有一定关系。 发病原因 胃腔内,胃酸和胃蛋白酶是胃液中重要的消化物质。胃酸为强酸性物质,具有较强的侵蚀性;胃蛋白酶具有水解蛋白质的作用,可破坏胃壁上的蛋白质,然而,在这些侵蚀因素的存在下,胃肠道仍能抵抗而维持黏膜的完整性及自身的功能,其主要是因为胃、十二指肠黏膜还具有一系列防御和修复机制。我们将胃酸及胃蛋白酶的有害侵蚀性称之为损伤机制,而将胃肠道自身具有的防御和修复机制称之为保护机制。目前认为,正常人的胃十二指肠黏膜的保护机制,足以抵抗胃酸及胃蛋白酶的侵蚀。但是,当某些因素损害了保护机制中的某个环节就可能发生胃酸及蛋白酶侵蚀自身黏膜而导致溃疡的形成。当过度胃酸分泌远远超过黏膜的防御和修复作用也可能导致溃疡发生。近年的研究已经表明,幽门螺杆菌和非甾体抗炎药是损害胃肠保护机制导致溃疡发病的最常见病因,胃酸在溃疡形成中起关键作用。此外,药物,应激,激素也可导致溃疡的产生,各种心理因素及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可诱发溃疡的出现。 病理生理 典型的溃疡底部活动期常分为四层:第一层急性炎性渗出物,由坏死的细胞、组织碎片和纤维蛋白样物质组成;第二层为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非特异性细胞浸润所组成;第三层为肉芽组织层,含有增生的毛细血管、炎症细胞和结缔组织的各种成分;第四层为纤维样或瘢痕组织层,可扩张到肌层,甚至达浆膜层。由于内镜下活检取材只能达黏膜层或黏膜下层,通常不能观察到典型的溃疡的四层结构,其病理组织上主要表现为黏膜层炎症细胞侵润,固有膜

NBI窄带成像内镜基本原理及临床应用

窄带成像内镜 又称为内镜窄带成像术(Narrow Band Imaging,NBI),是一种新兴的内镜技术,它是利用滤光器过滤掉内镜光源所发出的红蓝绿光波中的宽带光谱,仅留下窄带光谱用于诊断消化道各种疾病。NBI内镜技术主要的优势在于:不仅能够精确观察消化道黏膜上皮形态,如上皮腺凹结构,还可以观察上皮血管网的形态。这种新技术能够更好地帮助内镜医生区分胃肠道上皮,如Barrett食管中的肠化生上皮,胃肠道炎症中血管形态的改变,以及胃肠道早期肿瘤腺凹不规则改变,从而提高内镜诊断的准确率。 1简介编辑 内镜窄带成像术(NBI)作为一种新兴的内镜技术,已初步显示出它在消化道良、恶性疾病的诊断价值。NBI的窄带光谱有利于增强消化道黏膜血管的图像,在一些伴有微血管改变的病变,NBI系统较普通内镜有着明显的优势。目前,NBI已在多领域广泛开展,应用范围除消化道外,还包括耳鼻咽喉、呼吸道、妇科内镜与腹腔镜外科等。 2用途编辑 具NBI功能的内镜其外形和常规操作与普通内镜基本一致,在操作中可随时切换至NBI模式观察病灶。对于附带NBI功能的变焦放大内镜而言,在对病灶近距离放大观察后再开启NBI 模式,能更清晰地了解病灶表面的黏膜凹窝形态及血管等,方便对病灶进行定性与靶向活检。目前,NBI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包括: ①微小病灶的早期发现与诊断;②联合放大内镜观察其细微结构,进一步评价其特性并预测组织病理学结果;③作为病灶靶向活检及内镜下治疗的定位手段。 NBI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中下咽部早期癌、食管上皮内癌、Barrett食管、早期胃癌、结肠早期癌的诊断及检出率。 NBI图像中血管和粘膜的颜色对比率明显更大,易于对食管上皮微血管(IPCL)的形态观察和评价,尤其是对无经验的内镜医师更易于发现病变。与组织学金标准相比,使用NBI内镜对IPCL的评价预测肿瘤浸润深度的精确性可达85%,因此,日本内镜学会建议在食管鳞癌的筛检中应常规使用HR-NBI。Barrett食管是食管腺癌唯一癌前病变,使用NBI加放大内镜联合检查Barrett食管,较传统电子内镜更容易呈现鳞柱上皮交界处,能更清晰地显示Barrett 上皮血管网的形态,并能较好地对Barrett上皮进行粘膜腺凹形态分型。资料显示,放大内镜、NBI加放大内镜和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能清楚地显示上皮腺凹的比例分别为14%、61%和70%。另外,通过活检证实其对异型增生诊断的准确性分别为42%、73%和79%。表明NBI 加放大内镜优于普通放大内镜,具有与染色放大内镜相近的诊断率。 大多数的胃癌被认为来源于一系列粘膜改变,经历Hp相关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和上皮内瘤变到肿瘤。越来越多研究证明,胃粘膜表面微血管结构的观察可以提高胃癌前病变和早癌诊断的敏感性。放大内镜结合NBI系统虽然不能取代组织学检查,但是能预测胃癌的组织学的特征。NBI放大内镜通过照射到胃黏膜中肠化上皮顶端可产生淡蓝色冠(LBC),人们根据这一特点应用NBI放大内镜在萎缩性胃炎中识别肠上皮化生的区域。临床观察结果显示,NBI识别肠上皮化生的敏感性为89%,特异性为93%。因此,NBI放大内镜通过淡蓝色冠这一特点,能较准确地发现胃黏膜中的肠上皮化生。 由于放大内镜在结肠癌的诊断中应用较成熟,且结肠黏膜较薄,微血管易见。因此,NBI系统对结肠疾病的鉴别和诊断帮助较大。NBI系统观察黏膜表面变化,判断肿瘤或非肿瘤病变的符合率比普通内镜和染色内镜高,敏感性强。NBI对结肠增生性息肉、腺瘤和早期癌的诊断敏感性为95.7% ,特异性为87.5%,准确性为92.7%。 3原理编辑 传统的电子内镜使用氙灯作为照明光,这种被称为“白光”的宽带光谱实际上是由R/G/B(红/绿/蓝)3种光组成的,其波长分别为605nm、540nm、415nm。NBI系统采用窄带滤光器代

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的八大区别

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的八大区别 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同属消化性溃疡,因其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有不少共性,故一般都统称消化性溃疡。通常人们总是把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称之为“胃病”或溃疡病。主要是它们临床表现极其相似。但毕竟是两种独立的疾病,从临床表现等方面均有各自的特点,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可以发现它们的临床表现还是有所不同的,有必要加以鉴别。 主要有以下几点不同之处: 1.原因不同: 目前认为胃溃疡的形成因素较多着重于胃粘膜屏障的削弱和胃泌素分泌的增加,而十二指肠溃疡的形成因素则较多着重于壁细胞总体的增大。 2.位置不同: 胃溃疡多发生在胃小弯和幽门部,以后壁为多,直径一般为5~25mm,十二指肠溃疡多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以前壁为多,直径一般为2~15mm.溃疡多为单发,但也有多发性溃疡。形态多呈圆形或椭圆形,溃疡深达粘膜肌层,边缘整齐,有炎症、水肿、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等病变,当溃疡侵及较大的血管时,能引起大量的出血。若溃疡穿透肌层及浆膜层,常引起穿孔。 3.疼痛性质不同: 上腹部疼痛是溃疡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有节律性、周期性和长期性的特点,疼痛的性质常为隐痛、灼痛、胀痛、饥饿痛或剧痛,以阵发性中等程度钝痛为主,亦有持续性隐痛,能被碱性药物和食物暂时缓解。胃溃疡的疼痛部位常位于剑突下或偏左,多发生于餐后半小时~2小时,再经1~2小时的胃排空后疼痛能自行缓解,在下次餐前自行消失,部分病例进食后即可引起腹痛,尤其幽门管溃疡表现更为明显,常伴见餐后饱胀不适或恶心呕吐。其疼痛规律为进食-舒适-疼痛-舒适。 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部位在剑突下偏右,后壁穿透性溃疡疼痛可放射至背部7~12胸椎区,常于饭后2~4小时发作,持续至下次进食后才缓解,进食后疼痛可减轻或缓解,故叫“空腹痛”,其疼痛规律为进食-舒适-疼痛。有的也可在夜间出现疼痛,常在夜间痛醒,又叫“夜间痛。” 4.发病年龄不同: 一般十二指肠溃疡好发于中青年,而胃溃疡则发病年龄较迟,多发于中壮年。临床上十二指肠溃疡明显多于胃溃疡,两者之比约为3∶1,均以男性居多。 5.胃液分析不同 胃溃疡患者胃酸分泌正常或稍低于正常;十二指肠溃疡则常有胃酸分泌过高。 6.发病季节不同: 胃溃疡无季节性发病倾向,而十二指肠溃疡有季节性发病倾向,好发于秋末冬初。 7.治疗方法不完全相同: 因十二指肠溃疡癌变率极低,除并发急性大出血需急症手术外,一般以内科治疗为主;胃溃疡癌变率较高,对久治不愈的顽固性胃溃疡,应警惕癌变的发生,要定期做胃镜检查(半年1次),监视其动态变化,必要时行外科手术治疗。 8.愈后症状不同: 少数胃溃疡病人可发生癌变,若有长期慢性胃溃疡病史,年龄在45岁以上,症状顽固而经严格的8周内科治疗无效,且大便潜血持续阳性者,应考虑癌变可能,应高度警惕并进一步检查。十二指肠溃疡则不会发生癌变。 如不能确诊者,可行胃肠饮餐透视或胃镜检查,及早明确诊断。

放大内镜、色素内镜

一、色素内镜 (一)概述 色素内镜(Chromoendoscopy)又称染色内镜(Staining-endoscopy),指通过各种途径,如口服、直接喷洒、注射等等,将色素染料导入内镜下要观察的黏膜,使病灶与正常黏膜颜色对比更加突出,有利于病变的检出与诊断。1966年日本学者Yamakawa最先发明了内镜染色技术,至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染色、显色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技术在临床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色素内镜的操作 1. 内镜适用染色剂条件: (1)无毒无害; (2)对黏膜有良好的亲合性 (3)既能使病变形成形成色彩对比,又能如实反映黏膜细微的变化 (4)价廉易得 2. 色素投入途径: (1)直接法:即在内镜下直接喷洒色素的方法。 (2)间接法:经口服色素后再进行内镜观察的方法。 3.常用染色方法 (1)Lugol碘液染色 ①染色原理:正常食管鳞状扁平上皮细胞富含糖原,糖原遇碘后呈棕色,而癌变组织、异型增生上皮细胞因糖原明显减少或消失而成染色不良的淡染状态或不染状态。 ②适用范围:Lugol碘液染色主要用于食管黏膜的内镜检查。 ③操作方法:常用浓度为1.5%~3%碘液在常规胃镜检查后用洗涤喷雾管均匀喷洒于病变部位,约10秒钟后立即用温水冲洗吸引后观察,必要时可重复喷染,总量为10~20ml。 ④内镜下表现:正常食管黏膜染成褐色,呈褐色草席纹状,病变部位为不染区或淡 染区(参见图1)。 图1 A常规内镜下食管黏膜表现 B Lugol碘液染色后可见不染区 本图引自Vdronique Meyer et al,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1997; 45(6):480-4 ⑤注意事项:在染色前应注意患者有无碘过敏;碘液具有刺激性,可引起患者胸痛、恶心、呕吐、烧心等症状,故在操作前应向患者充分交待;染色时应尽量选用比较稀的碘液,尽量减少碘液的用量,结束后可用清水冲洗干净并将胃内残留的碘液吸掉,必要时可用硫代硫酸钠中和;食管良性溃疡、炎症、异型增生等病变碘染后也可呈现淡染或不染,因此碘染

胃溃疡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胃溃疡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发表时间:2015-11-06T11:16:03.280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18期作者:王震荣王茜郑兆斌杜美俊汤国辉 [导读] 重庆市长寿区双龙镇卫生院 401220 胃溃疡作为消化内科的一种常见病,近年来,其人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具有明显的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并发症发生率高和治愈低等特点,所以早期诊断及合理的治疗对控制胃溃疡的继续恶化意义重大,本文就胃溃疡的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阐述。 (重庆市长寿区双龙镇卫生院 401220) 【摘要】胃溃疡作为消化内科的一种常见病,近年来,其人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具有明显的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并发症发生率高和治愈低等特点,所以早期诊断及合理的治疗对控制胃溃疡的继续恶化意义重大,本文就胃溃疡的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阐述。 【关键词】胃溃疡;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8-0157-02胃溃疡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临床上以食管、胃、十二指肠、胃-空肠吻合口附近、Meckel憩室较为常见,研究发现其病因主要由于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黏膜自身消化所形成的,上腹部疼痛是其主要的症状,该疼痛也可以游离至左上腹、胸骨、剑突后,该疼痛性质常为隐痛、钝痛、胀痛、烧灼样痛。胃溃疡的疼痛多在餐后1小时内出现,经1~2小时后逐渐缓解,直至下餐进食后再复现上述节律。部分患者可无症状,或以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作为首发症状[1]。近年来,受饮食结构、生活条件、环境因素等条件的影响,人群中胃溃疡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所以胃溃疡的诊断及治疗一直都是消化内科的研究热点,本文就胃溃疡的诊断及治疗现状展开论述。 1 胃溃疡的流行病学研究 胃溃疡作为消化内科的一种常见病,近年来,其人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据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全球范围内其发病率在 5.0%-10.0%之间[2]胃溃疡癌变的可能性较高,研究发现其癌变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5%和2.5%[3]。且胃溃疡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秋冬季节是该病的高发季,而春夏季其发病率则较低,中老年群体是该病的主要好发人群,年龄越来则人群罹患胃溃疡的可能性越高,50-60岁人群是该病的高危人群,已有的研究发现,胃溃疡的发病呈明显的性别差异性,男性群体高于女性群体,胃溃疡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并发症发生率高和治愈低等特点,所以早期诊断及合理的治疗,一直是消化界内的研究热点。 2 胃溃疡的发病机制 胃溃疡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发的消化系统疾病,研究发现,胃溃疡的发病主要与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居住条件、工作条件、文化程度、经济状况、文化程度)等有关,其中联系较为密切的是自身条件,国内学者将其自身条件因素归结为以下几个学说:胃酸溃疡学说、消化酶学说、炎症失衡学说、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学说等,上述几种学说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4]。 3 胃溃疡的诊断 胃溃疡作为一种人群常见病,其发病趋势呈明显的“三高一低”特点,高发病率的胃溃疡会给人群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所以早期诊断及及时的治疗对控制胃溃疡的恶化意义重大[5]。目前临床上胃溃疡常见的诊断方式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3.1 临床表现 在诊断前,首先应该明确胃溃疡的诊断标准,目前临床上惯用的诊断标准为 1993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慢性胃溃疡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其具体内容为:①长期反复发作病程,该病程进展较慢,且呈明显的周期性,患者疼痛的主要部位在上腹部,多于餐后1/2小时-1小时内发作,亦成为餐后痛,其规律为进餐→腹痛→排空→缓解,该疼痛具有明显的节律性,当患者及时应用碱性药物后即可缓解;②部分患者上腹部有局限性深在压痛;③内窥镜检查可见活动期胃溃疡[6]。 3.2 实验室检查 目前临床上胃溃疡常见的实验室检查方式主要包括胃镜检查、X线钡餐检查,其中胃镜检查是主要的检查手段,胃镜下可见溃疡底披较厚的灰白色的坏死物质,最终要通过活检或图片发现霉菌菌丝或芽孢进行确诊,临床上常见的感染菌种主要包括毛霉菌、白色念珠菌、曲霉菌种等,该诊断方式具有准确性高、灵敏性高等特点,胃镜检查基本无检查盲区,病变的检出率较高,除了检查胃溃疡以外,还可以检查浅表、愈合期溃疡,在进行组织活检后可有效地排除胃癌,是临床上胃溃疡检查的主要手段[7];临床实验室检查中除了胃镜检查外,另一种常见的实验室检查方式为X线钡餐检查,相较胃镜检查而言,该检查方式的准确性略低,钡餐检查对胃溃疡的诊断准确率为80.0% [8],因此,临床上为了提高实验室诊断的准确性,在检查过程中应该提倡对所以的胃溃疡患者实行胃镜诊断,诊断完毕辅以胃黏膜边缘的活检。 4 胃溃疡的治疗 为了降低人群胃溃疡病情的继续恶化,除了有效地对胃溃疡患者进行诊断外,合理地治疗也是控制其继续恶化的关键,临床上胃溃疡的治疗主要包括中药治疗、西药治疗、中西医联合治疗。 4.1 中医治疗胃溃疡 中医治疗在稳定患者病情,降低副作用、改善全身情况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中药治疗胃溃疡可结合其自身优势,结合不同环节、不同靶点、不同过程对胃溃疡患者进行治疗,其治疗原理主要应用中医理论对胃溃疡患者进行增加胃黏膜的保护、根除Hp、改善血液循环等方面进行治疗,目前临床常用的中医方剂主要包括归脾汤、及术颗粒、延胡索全碱等,临床实验发现,其对改善患者的症状、控制患者的病情意义重大[9]。 4.2 西医治疗胃溃疡 西医治疗是目前胃溃疡主要的治疗方式,临床上西医治疗胃溃疡的主要原理为抗酸治疗、胃黏膜保护剂、抗 H p 治疗,其中抗酸治疗又可以分为抗酸剂(如碳酸氢钠、氢氧化铝、氢氧化镁等)和抑酸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及新型药泰妥拉唑、莱米诺拉唑、盐酸瑞伐拉赞等);胃黏膜保护剂主要包括硫糖铝及枸橼酸铋剂,抗 H p 治疗也是临床上常见的胃溃疡的治疗方法,常见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三联疗法、四联疗法[10]。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对胃溃疡的重视程度的增加,胃溃疡的诊断及治疗方式也在不断的创新与完善,虽然目前对胃溃疡的诊治已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还没有一种方式可以对胃溃疡进行彻底的根治,所以在胃溃疡的诊断及治疗方面,仍需加强重视力度,以便能更大程度

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习题

第四章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急性呕吐和腹泻的病人,优先考虑的护理诊断是: A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B 有口腔粘膜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C 有体液不足的危险 D 活动无耐力 E 焦虑 2、不适宜应用局部热敷减轻腹痛的情况是: A 急性胃炎 B 肠痉挛 C 消化性溃疡 D 溃疡性结肠炎 E 消化性溃疡合并穿孔 3、长期每天引用酒精含量为32°的白酒约达到多少ml时,被认为有导致酒精性肝硬化的危险性 A 100ml左右 B 200ml左右 C 300ml左右 D 400ml左右 E 500ml左右 4、关于腹泻的护理,不正确的是 A 有腹痛时给与热敷 B 限制饮水量 C 不进食生冷食物 D 饮食应低纤维 E 做好肛周皮肤的护理 5、引起便秘的原因不包括 A 饮水过少 B 长期卧床 C 身体极度衰弱 D 食物中纤维过多 E 应用吗啡类镇痛药 6、以下哪项属于大肠病变引起的腹泻特点 A 腹泻时量较多 B 粪便一般呈水样 C 粪便中常带有脂肪滴 D 粪便中含有较多的粘液 E 粪便的颜色为灰白色 7、急性腹痛持续大量呕吐的病人,表现为呼吸浅慢,提示发生 A 低血钾 B 呼吸性酸中毒 C 代谢性碱中毒 D 代谢性酸中毒 E 低血钠 8、小肠病变的腹痛多发生在 A 剑突下 B 右下腹 C 脐周 D 左下腹 E 下腹部 9、确诊慢性胃炎的主要依据 A CT B 胃肠钡餐检查 C 胃液分析 D 胃镜与活组织检查 E 血清学检查 10、胃肠钡剂造影检查需要禁食 A 2小时 B 4小时 C 6小时 D 8小时 E 12小时 11、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主要原因是: A 幽门螺杆菌感染 B 胆汁反流 C 非甾体类抗炎药 D 烟酒等不良嗜好 E 自身免疫 12、下面关于胶体枸橼酸铋(CBS)错误的叙述是 A 可用吸管直接吸入 B 可出现便秘和大变呈黑色 C 病人可有恶心、一时性血清转氨酶升高 D 最好在餐后半小时服用 E 极少数病人出现急性肾衰竭 13、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症状是 A 上腹痛 B 早饱、嗳气 C 纳差、厌油 D 反酸、烧心 E 上腹胀 14、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A 出血 B 急性穿孔 C 慢性穿孔 D 幽门梗阻 E 癌变

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的护理试题及答案

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的护理试题及答案 一、A1型题 1.胃溃疡最常发生的部位 A.贲门旁B.胃后壁C.胃小弯D.胃大弯E.幽门前壁2.上消化道大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 A.胃十二指肠溃疡B.门静脉高压症C.肝内局限性感染,肝脓肿及外伤D.出血性胃炎E.胃癌 3.胃癌好发于 A.胃小弯B.胃大弯C.胃窦部D.胃底E.胃体4.胃癌最常发生的转移途径 A.直接蔓延B.血行转移C.种植转移D.淋巴转移E.沿肠管转移5.下列哪项不符合胃溃疡癌变的特点 A.上腹痛的规律性消失B.食欲减退C.进行性贫血,消瘦D.粪潜血持续阳性E.反酸、“烧心”加重 6.因溃疡行胃大部切除术,通常认为适当的胃切除容积是 A.30%~40%B.40%~50%C.50%~60% D.60%~70%E.70%~80% 7.溃疡病外科治疗的理论基础最终在于 A.消除分泌胃蛋白酶原—主细胞B.消除分泌胃酸—壁细胞 C.消除分泌胃泌素—G细胞D.切除溃疡病灶 E.阻断神经和体液对胃酸的调节 8.提高胃癌治愈率的关键是 A.早期诊断B.根治性手术C.早期应用抗癌药物D.术后放疗E.综合治疗 9.胃癌的治疗方法哪项正确 A.早期化疗B.扪到肿块者作全胃切除C.化疗+放疗D.早期胃癌作胃癌根治术E.早期胃癌作胃大部切除术 10.提高早期胃癌诊断率的三项关键性手段是 A.纤维胃镜检查,胃液细胞学检查,X线钡餐检查 B.纤维胃镜检查,胃液酸碱度检查,X线钡餐检查 C.胃液细胞学检查,粪潜血试验,X线钡餐检查 D.胃液细胞学检查,粪潜血试验,纤维胃镜检查 E.纤维胃镜检查,粪潜血试验,X线钡餐检查 11.十二指肠溃疡疼痛的特点是 A.餐后即痛,持续2h后缓解B.餐后1h开始,持续2h后缓解 C.餐后2h开始,持续2h后缓解D.餐后3~4h开始,进餐后缓解 E.无规律性 12.胃大部切除后第1日应注意观察的并发症是 A.吻合口破裂B.吻合口出血C.吻合口梗阻 D.十二指肠残端瘘E.倾倒综合征 13.胃、十二指肠溃疡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肯定无疑的一点是 A.饮食不规律B.情绪激动C.饮入过多酒类等刺激物 D.胃酸过多,激活胃蛋白酶E.进食过多辛辣食物 14.倾倒综合征常发生于 A.迷走神经切断术后B.毕I式胃大部切除术后C.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D.幽门成形术后E.高选择性胃迷走神经切断术后 15.瘢痕性幽门梗阻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是 A.上腹部胀痛B.上腹部膨胀C.营养不良D.大量呕吐宿食E.便秘

内镜下胃溃疡型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要点

内镜下胃溃疡型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要点 1,内镜下表现 溃疡型进展期胃癌与良性溃疡较易鉴别,内镜下胃溃疡良恶性鉴别难点在于早期凹陷型胃癌(如Ⅱc型、Ⅲ型及Ⅱc+Ⅲ混合型),鉴别要点包括凹陷本身形态和周围黏膜皱襞形态的观察。 一般而言,恶性溃疡的边缘呈不规则锯齿状,凹陷中心部黏膜呈不规则颗粒状或结节状,组织较脆,局部胃壁扩张性差,容易出血。如果肿瘤浸润至黏膜下层,则边界比较清楚。此外,凹陷周围集中的黏膜皱襞常呈现中断改变,这也是恶性溃疡的重要特征。病变浸润越深,皱襞集中现象越明显。 Ⅱc型早期癌有时需要与伴轻度凹陷的溃疡瘢痕相区别,瘢痕一般凹陷较轻,中心部均匀一致,平坦,四周皱襞集中直到瘢痕处,呈逐渐变细。 对伴有溃疡形成的早期癌患者,随访过程中可发现中心部溃疡缩小,周边Ⅱc样改变增大,甚至中心部瘢痕形成,而周围Ⅱc样癌浸润进一步扩展,继而中心溃疡又会再形成,这种改变在长时间内可反复出现,被称为“恶性周期”。 因此,临床上单纯用治疗后溃疡消失作为良恶性溃疡的特征是不够的。在某些良性溃疡的愈合过程中,其周边会出现糜烂,这时很难与Ⅲ+Ⅱc型早期癌区分,须经内镜活检证实。 最近有研究者根据病理结果进行良性和恶性分组,回顾性分析胃溃疡大小和分布特点。结果发现,不同位置的溃疡恶变率存在差异,贲门溃疡恶变率最高(73.68%),其次为胃体溃疡(54.2%),胃角和胃窦溃疡的恶变率最低,分别为13.3%和14.8%。而且,恶性溃疡的平均直径也显著大于良性溃疡。这提示胃溃疡的位置和大小可用作预测胃癌发生风险。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放大内镜结合染色内镜及窄光谱成像技术(NBI)或可扩展电子分光色彩强调技术等特殊电子染色成像技术,可更清晰地发现胃黏膜表面的小凹结构及微血管形态改变,有利于病灶性质和范围的确定,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 据早期胃癌分类标准(VS诊断标准),若NBI放大内镜能发现溃疡周边表面形态及微血管结构异常,且与正常黏膜有明确分界线,则提示恶性溃疡可能。 2,超声内镜鉴别 对于内镜下难以区分良恶性的溃疡性病变,还可以行超声内镜检查。超声内镜下恶性病变呈现为低回声改变,胃壁原有层次结构破坏,而良性溃疡因炎症水肿及纤维化程度不同,呈现不同回声改变,溃疡周围胃壁层次结构清楚。与病理检查结果相比,内镜超声诊断恶性胃溃疡的敏感性为83.8%,特异性为62.7%,准确率达71.6%。 除鉴别良恶性溃疡之外,超声内镜还可以对肿瘤浸润深度进行判断,总体准确率可达86%。遗憾的是,本例患者术前未行超声内镜评估浸润深度,无法与术后病理对比。 近年发展的增强内镜超声可以观察胃壁病变。由于恶性病变开始出现强化的时间早且程度较高,与正常组织有显著差异,而良性病变则无上述特征,结合3D超声内镜更可直观显示病变形态,并可能进一步指导病理活检,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在有条件的医院,医生如果结合共聚焦显微内镜,有针对性地取活检,将有助于评估疾病分期和选择理想的治疗方案。

病理学主治医师:肿瘤病理诊断基础考试考试题模拟考试.doc

病理学主治医师:肿瘤病理诊断基础考试考试题模拟 考试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单项选择题 下列肿瘤组织继发病变中,应除外( )A.钙化 B.黏液样变 C.坏死 D.恶性变 E.出血 本题答案: 2、单项选择题 下列不属于直接蔓延的是( )A.子宫颈癌侵及直肠和膀胱 B.乳腺癌侵及胸大肌、胸腔至肺 C.横纹肌肉瘤侵及周围软组织 D.食管癌侵及胃贲门部 E.脑胶质瘤周围出现小卫星灶 本题答案: 3、单项选择题 与亚硝酸盐摄入过多有关的是( )A.食管癌 B.Burkitt 淋巴瘤 C.乳腺癌 D.子宫颈癌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E.肝细胞癌 本题答案: 4、单项选择题 恶性肿瘤引起的最严重的全身改变是()A.破坏器官结构 B.导致局部压迫或阻塞 C.发生浸润现象 D.引起恶病质 E.发生远处转移 本题答案: 5、单项选择题 与艾滋病发生有关的是()A.EBV B.HPV C.HTLV-1 D.HBV E.HIV 本题答案: 6、单项选择题 关于肿瘤分级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恶性肿瘤的分级是描述其恶性程度的指标 B.肿瘤的组织学级别越高,恶性度越低 C.肿瘤的分级是制订治疗方案和估计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D.高分化肿瘤一般不发生转移 E.肿瘤分级的主要依据:肿瘤的分化程度、异型性和核分裂象的数目 本题答案: 7、单项选择题 与HPV感染有关的是()A.食管癌 B.Burkitt淋巴瘤 C.乳腺癌 D.子宫颈癌 E.肝细胞癌 本题答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