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2课时 (学案)

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2课时 (学案)

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2课时 (学案)

1 2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重点难点】

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课堂实录】

知识点一:荒漠化

1.概念:发生在 地区及一些 地区的土地退化。

2.影响因素: 等自然因素与 的经济活 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表现: 退化、草地退化、 退化而引起的土地 沙漠化、 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4.西北地区的范围: 以西,昆仑山— — 古长城一线以北;大致包括新疆、 、甘肃北部和 大部。即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 以 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

5.西北地区的区域差异

知识点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干旱导致 贫乏,河流欠发育, 作用微弱,物 理风化和 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2)干旱导致 稀少,土壤发育差,多疏松的 沉积物。 (3) 干旱季节大风日数多,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条件。

小贴士: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1.

荒漠化的潜在因素

2.

气候是影响荒漠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高中地理必修3精品学案7:2.1.2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课时2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课标细化】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课前练习】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因地制宜地对、的地段进行综合治理。 2.措施:(1)合理利用; (2)利用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问题; (5)控制_________增长。 3.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现状: (1)建立了一批融科学实验、治理和开发利用于一体的防治荒漠化实验推广站,创造出、、小流域综合治理等许多成功的治 理措施。 (2)我国政府先后实施了“”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 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课内探究】 探究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1.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 2.分析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定居牧业经济转化,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 3.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急剧增加,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对本区草场生态环境及荒漠化的发展,又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4.人口和贫困是本区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生态恶化,荒漠化加剧的根源,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思维导学】 1.草方格沙障固沙的原理是什么? 2.大部分年降水量小于300 mm的内陆地区,应怎样防止土地荒漠化? 3.黄土高原地区年降水量小于400 mm的沙地地区和年降水量略大于400 mm的东部旱地地区,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应分别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归纳总结】 荒漠化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区域地理第五单元国土整治和区域开发训练卷(一)

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五单元训练卷 地 理 (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绿洲是干旱、沙漠化地区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发展灌溉农业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工自然生态系统。下图为某区域绿洲生态系统剖面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绿洲自然生态系统包括发源区、流通区、形成区、外围区,其中戈壁对 应的地区可能是 A .发源区 B .流通区 C .形成区 D .外围区 2.如果图示区域大量开采煤炭,可能导致 A .森林、草场萎缩 B .地下径流增加 C .沙漠面积扩大 D .湖水盐度下降 蚂蚁森林是支付宝客户端为“碳账户”设计的一款公益活动,用户步行、地铁出行、在线缴纳、网络挂号、网络购票等,会减少相应的碳排放量,可以用来在支付宝里养一棵虚拟的树,树长大后,蚂蚁生态公益伙伴就会在现实某个地域种下一棵实体的树。截止2018年底,蚂蚁森林已经累计种植和维护真树5552万棵。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该公益活动主要针对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 .生物多样性减少和全球变暖 B .大气污染和土地荒漠化 C .土地荒漠化和全球变暖 D .生物多样性减少和水土流失 4.该公益项目分别将树种植于内蒙古阿拉善、鄂尔多斯、巴彦淖尔和甘肃 武威等地,这些树的主要功能是 A .保持水土 B .涵养水源 C .防风固沙 D .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石漠化是指地表植被遭破坏,土壤遭侵蚀、基岩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下图是贵州省清镇王家寨小流域石漠化随坡度、坡向分布概率统计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5.“潜在”石漠化出现的坡度一般在 A .5°~10° B .10°~15° C .15°~30° D .35°~40° 此 卷只 装 订 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明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知道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4)了解全球其他地区的荒漠化现象,理解其产生的原因; (5)了解我国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GE的计算方法,学会基本的地理测量方法; (2)应用GE提供的卫星地图,学生学会读图、析图的方法,学会思考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之间的整体性联系; (3)通过对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学生学会对信息进行综合与分析,并能利用实证的方法解决具体的地理问题; (4)能使用GE来看地球任一地区地形坡面图的方法; (5)能利用GE的历史图层,跨时空来了解荒漠化的形成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环境有密切关系; (2)意识到并关注中国沙尘扩展的问题,加强对国家归属感和认识中国的热忱;(3)意识到环境的转变及其对人文活动可能造成的影响; (4)对世界其它地方的民众所遇到的问题及困难表达同情; (5)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明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愿意为更美好环境做出适当的行动。 教学重点: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难点:(1)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的定义 (2)能掌握好荒漠化,学会分析其他的区域环境问题,学会因地制宜,形成综合分析 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 教学模式:学案导学、问题探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环境: (1)网络教室,至少15—20台能够上网的电脑; (2)教室内的电脑装有GE6.0软件; (3)教室内有投影仪,教师的电脑装有能够控制学生的电脑的软件; (4)教室内的电脑配置大约 3—4 人一台,电脑与电脑之间留的间隔大一些,便于小组活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楼兰古城:楼兰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与敦煌邻接,位于现今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的罗布泊及其邻近地区,与汉唐文化密切相关。鼎盛时期人丁兴旺、车马喧闹,然而在公元 4 世纪,楼兰文化戛然而止。古时的楼兰曾经是沙漠中的绿洲,树木参天,水草丰盛,居民以渔牧为生,是屯田的场所,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塞,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为东西方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而如今看到的景象——一片荒漠。 [讲授新课] 什么是荒漠化?顾名思义:“化”在中文中是一种使动用法,“荒漠化”可理解成“使……变成荒漠”,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其表现有下面几种: 1.石质荒漠化:在原来的岩石地带的植被破坏,而形成岩石裸露的地表,在水、风的侵蚀、搬运等外力作用下,使该地水土流失、沙化的现象。在我国主要发生在南方石灰岩地貌发育典型的地区,如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等。 2008年 2009年

荒漠化的防治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区域发展 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 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 区域可持续发展 我们这两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 土地缺少了水分和养分 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 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情况下 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 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 继续发展 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即发生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的形成 2.荒漠化 ⑴概念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⑵形成 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⑷影响 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 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活动 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沙漠化 点拨: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荒漠化的防治学案

2.1荒漠化的防治学案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 理解荒漠化的概念及荒漠化的表现,学会用几个关键词描述荒漠化的过程; 2. 读图分析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理解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3. 理解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提高运用图文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4.了解西北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理解生物治沙措施的意义。 【学习要点】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 2.荒漠化 ⑴概念:指发生在______________及一些_____________的土地退化。 ⑵形成:是气候变异等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 退化、 退化、 退化而引起的 化、 化和 化。 ⑷影响:已成为当今____________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___的陆地、______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_________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地形区范围: 以西, 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 包括 、 、甘肃(北部)、_______(大部) 2.地貌特点 地形以 和 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_______和___________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荒漠化的自然因素) 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示意: ⑵景观特色——以_____、______为主 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 水汽难以到达 阻隔水汽进入 高山环绕盆地地形 青藏高原隆起 位置

2019高考(押题)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十四单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1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

第1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课时跟踪练 一、选择题 科尔沁草原属半湿润到半干旱的过渡气候区,在历史上不同时期曾有大量汉族人口迁入,下图为科尔沁草原示意图。完成1~2题。 1.科尔沁沙地形成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气候干旱B.乱砍滥伐 C.过度放牧D.过度垦殖 2.下列治理科尔沁沙地的方案中,合理的是( ) A.大量植树造林B.禁止放牧 C.跨流域调水D.生态移民 解析: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荒漠化形成的原因。根据材料可知该地为农牧交错带,由于汉族人口大量迁入,过度垦殖是造成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D对。第2题,该地位于半干旱与半湿润的过渡区,大量植树造林会加剧当地生态缺水,A 错;该地为宜农宜牧区,应该合理放牧,B 错;跨流域调水只能缓解沿线荒漠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该地的荒漠化问题,C 错;汉族人口大量迁入加大了环境压力,生态移民可以从根本上治理该地的土地荒漠化,D 对。 答案:1.D 2.D (2017·江西南昌期中)荒漠化土地动态度用来定量描述荒漠化土地的面积变化程度,也可定量表征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变化速率。黑河源于祁连山地区,是西北地区的重要河流之一,黑河流域中游具有该流域最好的绿洲。读黑河中游临泽县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动态度(单位:%)统计表,完成3~4题。

A.该地以中度荒漠化为主 B.该地荒漠化以土地沙漠化为主 C.极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相对较稳定 D.该地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 4.导致1977-1986年临泽县中度荒漠化土地动态度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耕地大量扩张B.农牧民薪柴短缺 C.放牧规模扩大D.不合理灌溉 解析:第3题,由表中数据可知,极重度荒漠化土地动态度相对稳定,面积较稳定。第4题,临泽县地处河西走廊地区,1977-1986年该县的主要经济部门应为农业,而农业以绿洲农业为主;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加之该县自然条件较好,吸引了人口迁入,导致大量耕地被开垦出来,从而使中度荒漠化土地面积迅速扩大,中度荒漠化土地动态度高,选项A正确。 答案:3.C 4.A (2017·长春模拟)下图示意我国局部地区沙暴日数,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四地沙暴日数对比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B.甲<乙,丙>丁 C.甲>乙,丙<丁D.甲<乙,丙<丁 6.丁地区沙暴日数有别于周围地区的原因是( ) A.地势较高,受冬季风影响较小 B.植被覆盖率低,风力作用显著 C.受山地阻碍,大风日数少 D.气候湿润,风力作用较弱 解析:第5题,由图中等值线可以看出:甲地沙暴日数为10~20天,乙地沙暴日数为20~30天,丙地沙暴日数为10~20天,丁地沙暴日数为10天以下。四地沙暴日数甲<乙,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第二节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课后检测能力提升中图版

第二节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 一、选择题 “安固里淖”,史称鸳鸯泺,是华北第一大高原内陆湖,草原面积23万亩,水域10万亩,曾经水草丰美,鹅雁栖息。短短几年时间,碧波荡漾的安固里淖从10万亩的水域面积就锐减到不足千亩,直到2004年冬季彻底干涸。据此回答1~2题。 1.而今,当地群众说“坡地风舔了,滩地起碱了,生活危险了”,这反映了当地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 ①土地沙漠化②土壤盐碱化 ③生物多样性减少④水土流失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③④D.②③④ 2.造成“安固里淖”干涸的原因可能有( ) ①连续多年气候大旱②严重超采地下水 ③蒸发量突然增大④湖泊旅游业的发展 A.①②B.①③ C.③④D.②④ 解析:第1题,根据题干可知,当地由于水源短缺,湖泊干涸,造成了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并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第2题,“安固里淖”消失的主要原因除气候干旱外,与当地过量开采地下水也有关系。 答案:1.A 2.A 下图为新疆和田地区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所产生的影响关联图,读图完成3~4 题。 3.图中,甲表示( ) A.土地盐渍化 B.下游河流水位上升 C.下游河流流量减少 D.流动沙丘向绿洲侵袭 4.导致图示区域荒漠化问题加剧的人类活动有( )

①燃料短缺②砍伐森林③不合理灌溉④盲目扩大耕地⑤风沙侵袭⑥人口和贫困问题 A.①③⑤B.②③④ C.①④⑥D.③⑥ 解析:第 3 题,从图中地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判断人口增长、耕地扩大带来的上游用水增加,会使下游河流流量减少。第 4 题,燃料短缺、风沙侵袭、人口和贫困问题均不属于人类活动,因此只有B选项符合题意。 答案:3.C 4.B 5.在防沙治沙的过程中,为进一步改善我国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有( ) ①植树种草,加强防护林建设②确定合理的载畜量③进行大规模人工降雨④退耕还牧⑤大打机井,大规模开采地下水⑥开展大规模垦荒行动 A.①⑤B.③⑥ C.①②④D.④⑥ 解析:选C。目前我国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在西北地区的防沙治沙过程中可以采取的措施有:植树种草,建设防护林,合理载畜,退耕还牧等。 读新疆土地类型及荒漠化土地形成原因图,回答6~7题。 6.新疆荒漠化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 C.冻融作用D.盐碱化 7.下列关于新疆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荒漠化土地面积大于非荒漠化土地面积 B.荒漠化主要是滥伐森林造成的 C.保护草地,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任务 D.只要人类改变了粗放经营的活动方式,就不会造成荒漠化 解析:第6 题,由右图可知,风力侵蚀在新疆荒漠化土地形成原因中占比最大。第7 题,由新疆土地类型图计算可知,该省区草地、林地、耕地面积比重大于50%,所以荒漠化土地面积小于非荒漠化土地面积;由于该省区林地面积占已利用土地面积比重较小,所以荒漠化不可能主要是滥伐森林造成的;人类只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荒漠化进程才能够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温江中学高二地理组李海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影响;运用综合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会结合案例,分析图表、文字等相关资料的方法;熟练地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1、荒漠化的概念 2、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教学难点 1、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2、举一反三,培养和掌握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分析方法,学以致用。 三、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 四、教学准备 学案、多媒体课件、学生提前查阅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课前滚动播放景观图片,沙漠化、 石漠化、红漠化。提问学生:对图 片有什么印象? 感受情境 自由回答 以有震撼力的图 片让学生明确荒 漠化的危害性, 学生受到视觉上 的冲击,引起学 习兴趣。 新课教学荒漠化的 概念 图片中的村庄被荒漠包围,大家担 心有一天会被沙漠吞蚀。这种过去 能生长植物,可以让人安居乐业的 地方却变成了荒漠,很遗憾,那就 出现荒漠化了。什么是荒漠化呢? 概念的关键词是哪一个?要求同学 们在书上找到荒漠化的概念。 教师和学生一起 就学生回答的情 况进行探讨交流 学生在书上勾出 概念 学生自主探讨, 激发主动学习热 情 学生能将概念落 实到书,能对概 念准确地理解 老师强调荒漠化的实质是“土地退 化”。什么是土地退化,通俗地说原 来可以长植物,现在不能了。包括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加深对概念的理 解 以通俗的语言让 学生理解离我们 生活较远的、枯 燥的概念。 以图片展示三种表现形式:土地沙 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碱化, 所涉及的地区,我们以后都会有学 习。可知荒漠化不等于沙漠化。 学生通过图片有 直观的认识,初 步了解这些荒漠 化问题最严重的 地区 通过对概念的辨 析,克服学生的 思维定势,加深 对地理概念的理 解承转 荒漠化已成为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目前世界约有1/4的陆 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 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所以,本节课我们以西北地区为案例,学习荒漠化的防治。 西北地区 的位置、 范围 干旱为主 的自然特 征 出示西北地区地形图 承转提问:界线大兴安岭、古长城 大致和哪一条等降水量线吻合?贺 兰山、祁连山呢?从中国降水分布 规律来看,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小于 400mm,贺兰山以西小于200mm, 塔里木盆地内更是年降水量小于 50mm,那里的人常常会几年不见下 雨。可见整个西北越往西降水越少, 学生读图,回答 西北地区与其它 地区的分界线。 包含的地形区、 省区:内蒙、宁 夏、甘肃、新疆 与老师一起回忆 中国地形、等降 水量线分布、干 湿地区等旧知, 从而获取新知 系统分析前,回 忆旧知,作必要 的基础知识铺垫 既让学生获取新 知,同时也复习 了旧知识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6)(新人教版必修3 一、课程标准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的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展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二、教学内容分析 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沙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分析了荒漠化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本节教材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教材以西北地区地理位置及气候为出发点,分析了该地区自然景观的形成条件,为后面知识的进一步展开作好了铺垫。 二、荒漠化的成因。 荒漠化是环境自身因素和人为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下的产物,自然因素是基础,人类活动起着决定作用,教材从人类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等五个方面来分析说明,使知识与上面内容形成一有机整体。 三、荒漠化的发展 我国荒漠化现象目前仍在不断扩展。教材以历史上塔里木盆地南部沙漠边缘绿洲的相继放弃为引子,分析了人类活动对沙漠化的影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的不当利用以及公交建设不注意环境保护。说古是为了论今,是为了揭示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教材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分析,警示环境的重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理解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树立良好的环境意识,保护我们美好的家园。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四、荒漠化的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材介绍了西北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指导学生以沙坡头的治理为例,结合本地实际,了解这方面的经验并不断探索。

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

《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了解主要沙漠和沙地的主要分布与成因分类 2、理解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是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3、通过多幅图片的阅读,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三、学情分析 这部分的内容相对简单,图形较多,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容易。根据学生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等,以及之前学习的内容学生掌握起来较快。 四、重点难点 1、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2、以西北地区为例,分析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3、通过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学习,形成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五、教学目标 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 六、学时重点 1、读图总结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 2、总结荒漠化的成因,进而学会分析其他灾害的成因 3、学会荒漠化的防治措施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第一课时《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 导入:观察一组图片,说出图片反映什么问题?导出荒漠化。 活动2【活动】[板书]一、荒漠化的概念、表现及现状 读书P16,说出荒漠化发生地区、本质、成因、表现及类型、现状。 活动3【讲授】教师讲授 区别荒漠和荒漠化:荒漠是一种景观。荒漠化是演化成荒漠景观的过程。 区别沙漠化和荒漠化:沙漠化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形式。简单地说,荒漠化是指在 干旱、半干旱地区和一些半湿润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造成土地生产力衰退 或丧失,形成荒漠或类似荒漠的过程;而沙漠化是指单纯在干旱地区由风力作用 引起的沙质荒漠化。 区别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和红色荒漠化 活动4【活动】[板书] 二、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读图]"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要求学生读图分析以下问题,并请同学小组 讨论,找代表回答。 (1)西北地区的位置有何特征?包括哪些省区? (2)西北地区有哪些地形区?以什么地形为主? (3)从位置和地形上分析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的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活动5【讲授】教师总结 1.位置和范围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30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知考纲明考情理线索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以文字材料、区域图、统计图等呈现信息,考查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考查形式多样,频率较高 一、认识荒漠化 读我国土地荒漠化分布图,回答问题。 【深度思考1】沙漠化与荒漠化有何区别? 提示荒漠化有多种类型和形成途径,而土地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次生盐渍化也是荒漠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是由于干旱地区灌溉不当造成的,石质荒漠化也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 二、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读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问题。 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 植被景观荒漠荒漠草原温带草原年降水量 土地生产能力自东向西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逐渐减少 (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温馨提示荒漠是一种现象和景观,而荒漠化是一个过程。荒漠化的成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 三、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读下面荒漠化防治过程中形成的景观图,回答问题。

1.荒漠化的危害 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防治内容???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防治原则 (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深度思考2】 宁夏沙坡头的草方格沙障,你知道它的生态作用吗? 提示 ①能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②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 考点一 荒漠化的成因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其成因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是全球相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严重的地带。干旱是本区域

(荒漠化的防治)学案人教版必修三

2.1 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 一、.考点再现: 1、荒漠化的概念、类型和成因。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分布、成因及治理。 二、知识结构: 三、主干知识梳理: 考点一:荒漠化的概念及类型 1、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因素发生变异与人类过度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在耕地退化、草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按荒漠的成因分类:有风蚀沙漠化、水蚀荒漠化、冰蚀荒漠化、盐碱荒漠化等。其中风蚀荒漠化是最主要的类型。我国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的沙漠边缘和绿洲、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此外,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黄淮海平原区和青藏高原区也有较大面积的荒漠化土地。全国荒漠化土地262万平方千米。

3、土地荒漠化是逐渐发展的过程,有一系列的“先兆”(即指示荒漠化的迹象),迹 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迹象类型主要表现 生物迹象 ①单位面积生物量减少;②生物生产能力下降;③主要植物物种丧失; ④植被覆盖度下降;⑤主要动物物种丧失;⑥牲畜数量或品质下降。 土壤迹象①壤紧实度增加;②土壤盐碱度升高;③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 其他迹象①沙丘活化;②地表反射率增加;③沙尘暴频率增加。 考点二、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1.我国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形成: 范围:西北内陆,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内蒙古大部分 地形:位于第二级阶梯,东、中部起伏高原,西部“三山夹两盆” 气候:远离海洋、加上高大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同纬度降水最少、最干旱的地方 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 水汽难以到达 位 置 干 旱 地 形 高原面积广大 高山环绕盆地 青藏高原隆起 本区水分条件和自然景观由东向西逐渐演变,东部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呈草原景观,受水分条件制约向西逐步变为荒漠草原。西部因干旱的大陆性气候,为荒漠景观。其中有一部分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2、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 ⑴自然原因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物质松散(物质基础)和大风吹扬(动力因素)。其中气候因素特别是年降雨量的变化往往影响荒漠化的进程,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则促进荒漠化进程,但气候因素对于荒漠化的发展进程并非起决定作用。 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具有荒漠化发生的潜在自然因素 →→←← 自然地区东部(内蒙古温带草原区)贺 兰 山 西部(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气候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干旱大陆性气候 自然景观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 海洋水汽来源少,气候异常干 地 理 位 置 深 居 内 陆 气 候 条 件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风化作用 荒 漠 化 平地 沙质 沉积 物覆 盖深 厚 物 质 基 础

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教学目标 1.知道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 2.了解西北地区的大致范围、自然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能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影响。 4.理解荒漠化发生的危害。 5.理解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荒漠化产生的原因;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难点: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 复习必修2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中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引入说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然而,在个别地区,由于自然原因和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其中土地荒漠化问题直接破坏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所面临的最严重的危害之一。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方面的基本知识。 【知识新授】 一、荒漠化的含义 【讲解】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所谓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所导致的耕地、草地和森林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严重的土地退化,可使土地完全丧失生产能力。 【板书】(一) 气候、人类活动---土地退化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本上的阅读材料,找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范围及其危害。 2.根据课本P37的课文“阅读”和图2-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分布,做活动题:(学生协作学习,总结答案) (1)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议一议,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自然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有什么关系? 【承转】荒漠化的发生除与自然环境因素有关外,还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方式有关系,并且,人类活动在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据统计,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中,人类活动不当引起的占90%以上,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高中地理必修3精品学案4:2.1.2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第2课时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学习目标】 1.了解荒漠化防治的主要内容、原则、重点及综合整治的重要措施;并能针对我国常见的“暖冬”现象和北方地区春季频发的沙尘暴天气,向人们解释人类活动不当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宣传保护植被的重要性。 2.通过本节学习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区域地理现象的变化。 【学习过程】 课前准备区 一、我国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严重威胁人们的①____________。 2.防治内容????? 预防② 的威胁扭转③ 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复④ 的生产力 3.原则????? 坚持⑤ 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⑥ 相结合 4.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⑦__________。 (2)利用生物措施和⑧____________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⑨______________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⑩__________。 (5)控制?____________。 二、苏联垦荒区防治荒漠化的对策 1.苏联垦荒区属于草原带向半荒漠带过渡的?______________,气候干旱,降水变率大,且?__________两季多大风。 2.苏联采取的综合防治措施 (1)大面积推广?__________________。 (2)推广农作物的?________________。 (3)营造?________________。

(4)保留残茬,?____________。 我的疑惑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我国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探究材料】 材料一2010年6月17日是第十六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联合国确定的宣传主题是“改良四方土壤,造福天下众生”。这一主题旨在告诉世人,要实现人类发展和进步,必须保护我们的生存根基——防治土地退化和荒漠化。 材料二教材P22图2.11植物固沙。 1.荒漠化的防治迫在眉睫,防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人类活动不当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因而荒漠化的防治要有针对性,请你针对人为因素,提出相应的措施。 3.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什么? 4.图中植被有何特点?为什么不以高大乔木来固沙? 【考例探究1】读材料及图,完成下列问题。

1026 高三地理一轮学案-荒漠化的防治 √

26荒漠化的防治 【学习目标】 1.能够说出荒漠化的成因和治理措施 【基础回顾】 1.认识荒漠化 (1)含义:发生在_______、_______地区及一些_______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2)主要成因:荒漠化是___________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_______退化、_______退化、_______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 次生盐渍化。 2.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东西差异 (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3.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4.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1)古代:人们对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开垦,破坏固沙植被,大部分古绿洲相继被迫放弃。 (2)北方农牧过渡地带大规模移民开垦,人口剧增,迫于生计,农垦规模扩大,直接加剧荒漠化。 (3)现代:迫于人口压力和管理失误,荒漠化趋于严重。 5.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荒漠化防治的内容 ①预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扭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恢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点解析】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 (1)干旱的气候(基本条件) (2)疏松的沙质沉积物(物质基础) 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地表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提供了物质来源。 (3)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动力因素)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 节,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气候异常(重要影响因素)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则加 速荒漠化进程。 2.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 (右图) 3.盐渍荒漠化(次生盐碱化) 盐渍荒漠化主要是指土壤普遍积盐,形成大面积盐渍化土地的过程。在某些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壤惟有依靠地表水灌溉才能发展农业。而如果人类采取的灌溉措施不合理,再加上蒸发强烈,这些地区就极易出现地表盐分的积累,从而形成土壤次生盐渍化。 在我国比较集中地连片分布在河套平原、华北平原及黄河三角洲,在青藏高原海拔较高的地方也有大面积分布。 4.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及解决对策

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及解决对策 土地荒漠化简单地说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也叫“沙漠化”。狭义的沙漠化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土地沙化是环境退化的标志,是环境不稳定的正反馈过程。 一、造成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1、人为活动 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干旱土地的过度放牧、粗放经营、盲目垦荒、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开矿等是人类活动加速荒漠化扩展的主要表现。乱挖中药材、毁林等更是直接形成土地荒漠化的人为活动。另外,不合理灌溉方式也造成了耕地次生盐渍化。 2、地理环境因素和气候因素 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深居大陆腹地,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脆弱的环境地带。当气候变干时,荒漠化就发展,气候变湿润时,荒漠化就逆转。近年来频繁发生于我国西北、华北(北部)地区的沙尘暴,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荒漠化过程。 二、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 中国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根据1998年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办公室等政府部门发表的材料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中国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普查及荒漠化调研结果表明,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据中、美、加国际合作项目研究,中国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541亿人民币。 三、土地荒漠化对我国造成的危害 1、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已有67万公顷耕地、235万公顷草地和639万公顷林地变成了沙地。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后山地区、阿拉善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河下游、青海省柴达木盆地、河北省坝上地区和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等地,沙化地区平均增加4%以上。由于风沙紧逼,成千上万的牧民被迫迁往他乡,成为“生态难民”。 中国国家林业局提供的资料显示,20世纪末,沙化每年以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每5年就有一个相当于北京市行政区划大小的国土面积因沙化而失去利用价值,全国受沙漠化影响的人口达1.7亿。 2、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 土壤风蚀不仅是沙漠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首要环节。风蚀会造成土壤中有机质和细粒物质的流失,导致土壤粗化,肥力下降。据采样分析,在毛乌素沙地,每年土壤被吹失5?7厘米,每公顷土地损失有机质7700公斤,氮素387公斤,磷素549公斤,小于0.01毫米的物理粘粒3.9万公斤。中国科学院测算,沙漠化致使全国每年损失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达5590万吨,折合化肥2.7亿吨,相当于1996年全国农用化肥产量的9.5倍。 3、自然灾害加剧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尹时芳12级金融二班 摘要我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土地荒漠化呈现分布广泛、成因复杂多变、类型多样、发展迅速、危害严重等特点。近年来,虽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使荒漠化和沙化扩延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整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从我国的长远发展考虑,研究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并且是越来越迫切的。 关键词土地荒漠化; 成因;防治措施 目前,我国的人口不断增长,但土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在我们面临的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我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我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因此,对我们人类尤其是中国人民,研究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现状及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并且是越来越迫切的。 1土地荒漠化概念及成因 土地沙漠化是指风力作用为主形成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过程,土地表面出现的风蚀和流沙堆积的沙质荒漠化景观。土地荒漠化分为自然荒漠化和人为荒漠化,前者是气候变化、土地干旱、土壤和地下水逐渐盐碱化的结果,后者则是人为的不合理经济活动的结果,是干旱土地的复杂自然环境与人类为了保证自身生活资料而对这一环境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这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现代土地加速荒漠化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则占主导地位。 1.1荒漠化发展的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指异常的气候条件(尤其是严重、长期的干旱条件)造成植被退化, 风蚀加快, 引起荒漠化。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多分布在内陆腹地, 是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和生态及其脆弱的环境地带[16]。气候干燥时,加快了荒漠化的进程, 气候湿润时, 荒漠化就逆转。我国华北地区近年来历次沙尘天气过程的强供沙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西部与河北西北部近25 万hm2 的沙化发展区(京西北沙化发展区) [22]。而且, 最近几年频繁发生于我国西北、华北(北部) 地区的沙尘暴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荒漠化进程。 有关研究结果也同样证明了以上论述,1990年底,由国家科委组织编写的中国科技蓝皮书———《气候》,明确指出了我国北方近年干旱化的趋势,列举了西北地区干旱化的证据:一是干旱出现的频率显著增加;二是湖泊水位下降、面积缩小,甚至干涸;三是河川径流量减少;四是冰川后退、变薄,雪线上升;五是荒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明显扩展;六是指示性植被的衰退死亡等。在论及近10 a华北地区的干旱特点时又指出,这一地区降雨量愈来愈集中在夏季,年际变率加大,干旱的发生也愈来愈频繁。 1.2荒漠化发展的人为因素 1?2?1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的压力增大 我国北方沙漠化发展较快地区与人口的过快增长有密切关系。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和落后的生产方式,加上长期缺乏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造成了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出现了草场超载放牧、陡坡开荒、广种薄收、乱砍滥伐等问题。这些现象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了很大威胁,造成了土地生产能力的消退,从而加剧了土地荒漠化进程。 1?2.2区域生态系统功能定位不准,造成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严重 自然生态系统有其本身固有的特点,在没有人类活动影响的前提下,其平衡不会失调。由于人类对其功能认识不清,长期违反自然规律进行生产活动,造成了生态恶化,大自然同样无情地惩罚了人类。如河北省坝上地区属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带,也是内陆河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