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科技发展史

中外科技发展史

中外科技发展史
中外科技发展史

中外科技发展史

专题破解:

(一)主要知识体系

1. 中国科技发展史

(1)四大发明及其西传

<1> 造纸术

①西汉前期已经有了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

②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造成更于书写的纸,这种纸原料易得,等价低廉。

③4世纪造纸术传到朝鲜,后来又传到越南和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后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和非洲。

④魏晋南北朝时期,纸逐渐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北方的洛阳、长安,南方的建业、扬州都是有名的造纸中心。

<2> 印刷术

①隋唐时期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金刚经》

②北宋平民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为世界文明作出了贡献

欧洲人用活字排版印刷比毕升晚了四个多世纪。

明清时,双色套印,印刷。

<3> 火药

①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已有了制成火药的配方。

②唐朝末年,火药始用于军事,火箭是最早火药的武器。

③北宋政府在东京专门机构,制造火药和火器。

④南宋时发明了管形火器“突火枪”。

⑤金的火器制造业比较发达,金军曾用火药武器打退蒙古军的进攻。

⑥火药和火药武器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后来又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4> 指南针

两宋时期指南针大量运用于航海。13世纪西传到欧洲

(2)天文历法

①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613年,记录了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关于哈雷慧星的记录,比欧洲早600年。

战国时,出现了世界最早的天文著作《甘石星经》。

春秋时我国历法已形成固定的系统,基本确立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西方早160年。

②秦汉:

汉武帝时,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

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③隋唐

僧一行制订的《大衍历》,较准确地反应了太阳运行的规律,表明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他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的创始人。

④元朝:

郭守敬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仪器。他主持编定的《授时历》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问题也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3)数学

汉代最重要的数学著作是约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九章算术》分九章介绍了许多算术命题及其解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魏晋时的数学家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

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比外国早近一千年,他还著《缀术》。

(4)医学

①战国:

扁鹊是最著名的医生,被举为“脉学之宗”,采用望、闻、问、切是其主要成就。

②两汉:

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华佗被誉为“神医”。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比西方早一千六百多年。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被称为“医圣”。

③唐朝:

唐孙思邈著的《千金方》

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四部医典》

唐高宗时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发行的药典。

④明朝: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全面地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5)建筑

①隋唐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

隋著名建筑师宇文恺主持修建大兴城,唐在此基础上修成了长安城。

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在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②北宋:

李诫编写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建筑史上的杰出著作。

辽代河北蓟县独乐寺,山西应具木塔,是我国著名的古代木结构建筑。

③明清:北京城

(6)地理学

西晋时期裴秀撰写《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原则。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介绍河道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

明代徐霞客《徐霞客游记》。世界最早介绍喀斯特地貌的著作。

(7)农业、手工业、科技史论著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沈括的《梦溪笔谈》、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8)近代现代中国科技发展成就

近代中国科学又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就。这包括龚振麟首创铁模制炮法,撰成的《铸炮铁模图说》,这是世界上最早论述铁模铸造法的科技文献之一。李善兰《方圆阐幽》阐述了微积分的初步理论,选译的《重学》一书,第一次把牛顿三定律介绍到中国。徐寿重要的译著有《化学鉴原》和《化学鉴原续编》。华衡芳的《决疑数学》是中国第一部介绍西方概率论的著作。詹天佑是中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师,主持兴修京张铁路。冯如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飞机设计师。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事业突飞猛进。涌现出了“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两弹元勋”邓稼先、水稻专家袁隆平等一批杰出科学家。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有:①50年代:武汉长江大桥落成;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正式运转。②60年代:万吨水压机制造成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③70年代: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④80年代:首次用一枚火箭发射三颗人造卫星;潜水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成功;“银河Ⅰ型”巨型计算机系统成功;同步实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葛洲坝工程全部建成。⑤90年代:“银河Ⅱ型”计算机研制成功;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启动运转,这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核电站。

2. 世界科技发展史

世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文艺复兴运动促使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实现了科学史上的一次革命。它冲破了神学与经院哲学的牢笼,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开创性地提出了“太阳中心说”,批判了天主教会的“地球中心说”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德意志开普勒提出太阳系行星运动的轨迹是椭圆形的。现进一步证实了哥白尼学说的正确。

意大利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伽利略用自制天文望远镜观察天体,证明并进一步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并且在物理学上取得了重大成就。

17世纪近代数学建立、牛顿力学体系创立、近代化学创立等,都体现了这个阶段的特点。

②第二阶段:近代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19世纪末)

19世纪前期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综合了电和磁的关系,并取得了电磁关系研究的飞跃。分子-原子结构学说的确立、化学元素周期规律的发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提出、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立等,都是各学科发展过程中综合化的表现。

同一时期还应该注意第二次科技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70年前后,主要成就表现在三个方面:(1)电力的广泛应用。(2)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3)新通讯手段的发明,这些技术被迅速地应用于工业,大大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③第三阶段:飞跃阶段:(20世纪四五十年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新技术革命兴起,科技的各个领域都有突破性的进展,而且整体化、综合化的程度更高,出现了许多新学科。

学习中结合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于20世纪40至50年代,主要原因:(1)科学理论出现重大突破。(2)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各国对高科技的迫切需求。这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典型代表。

(二)连线高考

2007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对本专题内容涉及较多。在大纲中明确提出的就有:先秦时期的天文和物理;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明清时期的科学技术;三次工业革命和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等内容。学生在复习时候应该加以重点注意。

同时本专题内容在学习时还应该注意归纳内在呈现的规律特征和阶段特点。对一些隐性知识要善于总结

(1)中国古代的科技在16世纪以前(明代以前)一直领先于世界,究其原因主要是:

中国古代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确立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这为科技的进步创造了条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与发展为科技发展连续性与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我国古代科技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通过各民族集体的智慧得到了不断地进步;

政府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对科技的重视与支持也使中国古代科技能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国内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创造了古代文明。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发展也使中国古代科技能吸收其他国家地区人民的智慧,得以进一步发展;

而中国古代一些著名科学家们的个人努力与不懈的探索精神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观因素。这些既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也同时为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2)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的意识。

(3)明清科技发展的特点及近代科技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

明清时期我国科技朝着两个方向发展:

一是传统科技有新的发展并且出现总结性科技巨著,但科技发展进入停滞。

二是西学进人中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标志我国古典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但没有质的突破,没有在传统科技的基础上产生近代科学。西方传教士东来带来西方近代科技,仅仅在宫廷中作为奇技淫巧观赏并未与生产相结合,因此也未能在中国生根。

近代科技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

①中国虽然在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清朝前期也缓慢发展,但只局限于个别地区的个别生产部门,整个社会仍然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封建的生产关系没有质的突破,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失去了应有的土壤。

②历代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手工业很难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不利于科技成果的产生、推广、应用。

③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实行严厉的文化专制主义,压制了知识的创造力

④中国封建教育制度,完全是为了培养为皇帝服务的忠实奴仆,以儒学为主要教育内容,很少涉及生产和科学知识。

⑤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西文化的正常交流,使中国失去了吸收外来先进科技文化的条件。

总之,日趋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中国近代科技产生的根本原因。

【模拟试题】

一. 选择题

从中国古代至今,我国在相当长时期内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或在一定领域内取得为世界瞩目的科技成就。据此回答1~18题。

1. 秦汉时期,中华文化在中国和世界文明史上都有重要地位,表现在()

①开始成为东方文化中心

②开始吸收外来文化成就

③文化成就开始输出

④科技水平居世界前列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③④

D. ②③④

2. 宋元时期是我国科技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成就有()

①沈括创制的“十二气历”

②郭守敬的“授时历”

③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刷术、指南针、火药和火器发明和使用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3. 明朝时,我国卓越的科学家写出几部总结性的科学著作,它们()

①反映了我国传统科技居世界领先地位

②包含有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

③内容反映了当时的资本主义萌芽

④包含着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③④

4. 我国古代著名科学家沈括和郭守敬在下列哪些领域中作出了卓越贡献()

A. 天文和历法

B. 数学和水利

C. 天文和数学

D. 历法和数学

5. 如果研究明朝手工业技术,应查阅的重要文献资料是()

A.《农政全书》

B.《天工开物》

C.《梦溪笔谈》

D.《齐民要术》

6. 张仲景之所以被后人称为“医圣”,是因为他()

A. 最早提出病理学说和采取分科治病的方法

B. 开创了中医传统诊断法“四诊法”

C. 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D. 最早采用全身麻醉的方法

7.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其原因有()

①稳定的政治局面②各族人民共同发展、互相学习

③北方经济的发展④江南的开发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②④

8. 下列科技成就中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是()

A. 蔡伦改进造纸术

B. 张衡制造地动仪

C. 华佗发明麻沸散

D. 《甘石星经》问世

9. 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向西方传播的过程中,贡献最大的是()

A. 意大利的传教士

B. 中国的航海家

C. 日本的遣唐使

D. 阿拉伯商人

10.《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的相同点是()

A. 作者所处时代

B. 图文并茂

C. 吸收外国科学知识

D. 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

11. 明清时期的科学文化没有走向近代化的原因不在于()

A. 封建专制主义的空前强化

B. 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C.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D. 明清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12. 马克思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这句话反映出()

A. 中国古代发明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

B. 西方资产阶级将利用这些发明进行侵略扩张

C. 在特定条件下科技发明对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D. 三项伟大发明蕴含资本主义因素

13. 20世纪60年代,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主要成就是()

①万吨水压机研制成功②原子弹爆炸成功

③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成功④氢弹爆炸成功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4. 下列关于我国近代前期科技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洋务运动引进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B. 《海国图志》中有关西方近代科技的介绍

C. 1909年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全线通车

D. 李善兰和徐寿合作试制出我国第一艘木质蒸汽轮船,标志着我国近代造船业迈出了第一步

15. 据《中西500年比较》中介绍,1975年以后,我国科技发展增长率基本上与世界水平相近。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制定了12年的科技发展远景规划

B. 大批科学家回国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 提出了正确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

D. 频繁的国际交流使科技人才大量涌现

16. 中国下列科技成就,属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是()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 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D.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

17. 被称为“两弹元勋”的科学家是()

A. 邓稼先

B. 钱学森

C. 袁隆平

D. 吴阶平

18. 建国以来第一个获特等发明奖的科学家是()

A. 钱学森

B. 邓稼先

C. 袁隆平

D. 李四光

从17世纪开始,自然科学飞速发展,对人类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回答

19. 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并非真正科学,但他的巨大进步意义在于()

A. 为近代科学奠定了基础

B. 使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C. 使人们认识到人类是地球的主人

D. 确立了人类新的宇宙观

20. 下列自然科学中受到中世纪神学束缚最大的科学是()

A. 化学

B. 生物学

C. 物理学

D. 数学

21. 历史学家们认为:“17世纪后期科学革命的胜利为启蒙运动提供了先决条件。”据此判断,启蒙运动在科学思想方面最重要的先驱者是()

A. 达尔文

B. 牛顿

C. 拉瓦锡

D. 法拉第

22. 实现了几何和代数结合的是()

A. 笛卡尔创立解析几何学

B. 牛顿建立微积分学

C. 莱布尼茨建立微积分学

D. 哥白尼创立太阳中心学

23. 牛顿对自然科学的贡献有()

①提出物体机械运动的三大定律

②提出万有引力定律

③实现形与数的结合

④建立了微积分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4.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科学发现和成就()

A. 血液循环学说

B. 电磁感应现象

C. 科学原子论

D. 细胞学说

25. 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物理学发生的革命性变化,不包括()

A. 伦琴发现放射现象

B. 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镭

C. 电磁感应现象发现

D.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26. 19世纪,对开辟人类生活新时代起决定作用的自然科学成就是()

A. 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

B.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创立

C. 电磁学说的发展

D.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

27. 在电和磁关系的认识上,取得突破性成果的是()

A. 奥斯特

B. 法拉第

C. 爱迪生

D. 爱因斯坦

28. 能直接证明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理论正确的是()

A. 伦琴发现放射现象

B. 居里夫人发现镭

C. 道尔顿的成就

D. 林奈的成就

29.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场重大革命,他()

A. 否定了牛顿的力学原理

B. 借鉴了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的学说

C. 揭示了时间空间并非绝对不变的属性

D. 修正了能量、质量相互转化的理论

30. 在物理学上,把人们引向一个新的王国——微观世界的是()

①居里夫人②爱因斯坦③吉尔伯特④伦琴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二. 材料解析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是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这是我当时面临的基本问题。……我们在熟悉了一下情况之后,心中又都产生了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我想,如果果真那样的话,那又怎么可能在15世纪以前的中国一直比欧洲先进,对自然界的知识比欧洲人多,能够更有效的把这些知识应用于造福人类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

为什么在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5世纪之间,在把人类关于自然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需要方面,东亚文化要比西欧有效的多呢?

——摘自王国忠《李约瑟与中国》请回答

(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

(2)中国古代科技为什么能长期领先于世界?

(3)宋元时期,对世界文明与进步产生重要影响的发明是什么?

(4)16世纪后中国未能产生与欧洲相似的现代科学的原因是什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

2. 近代以来,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迁。根据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三美国劳动力构成变化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哪些特点?

(2)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技革命怎样推动世界形成一个整体?

(3)以下两个问题,任选其一回答(分值相同,多答不加分):

①材料三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劳动力构成发生了什么变化?试从产业结构和产业内部劳动力构成的角度,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是怎样推动上述变化的?

②材料四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产业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应如何调整产业结构?

3. 上海的部分交通线路上已开始使用“非接触式IC卡”,该卡应用到物理学上的电磁感应原理。持卡者只要将卡在车门口的一台机器前晃一晃,机器就能发出通过的信号。(1999年上海保送生试题)

请回答:

(1)电磁感应现象是谁最早发现的?

(2)这一发现与哪次科技革命有关?

(3)这次科技革命是如何影响资本主义世界的?

三. 问答题:

1. 世界近代现代史上,第二次科技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历史条件各是什么?二者有何不同特点?其影响又有何相似之处?

2. 有学者认为,世界近代史在发展过程中,其文化科技中心的位置每隔一段时期也相应的发生变化。从13世纪开始到20世纪初,文化中心先后从东方转移到意大利,再转移到英国、德国和美国,并涌现出一大批文化科技巨匠,如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这些文化科技中心的出现和转移,对世界近现代历史发展促成了怎样的繁荣?对我们认识中国政府提出的“科技兴国”战略有什么启示?

【试题答案】

一. 选择题

1. A

2. C

3. B

4. A

5. B

6. C

7. C

8. A

9.D 10. A 11. C 12. C 13. D 14. D 15. C 16. D

17. A 18. C 19. B 20. B 21. B 22. A 23. C 24. A

25. C 26. C 27. B 28. B 29. C 30. A

二. 材料解析题

1.(1)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

(2)①中国最早建立封建制度,是当时社会制度最先进的国家。②统一是历史的主流,社会相对稳定。③国内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创造了古代文化,也能不断吸取外来先进文化提高自己。④中国农业、手工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推动了科技发展。⑤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创造。⑥中国古代文明的连续性。

(3)活字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成为“新教的工具”;指南针传到欧洲后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火药传入欧洲“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这三大发明预告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

(4)①事物的发展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发生作用。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②当时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使中国没能产生与欧洲相似的现代科学。

当西方资本主义兴起时,中国封建统治者又采取“闭关锁国”,阻碍中西文化的正常交流。

③当时,新航路虽已开辟,但各个大洲之间的交通还不是十分发达,各大洲的联系还不很密切,使欧洲的先进思想、发明不能很快传到中国来。

2.(1)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加大。

(2)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下经济的巨大发展,资本主义以全球为市场进行扩张,世界领土瓜分完毕;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的创制,新的通讯手段的发明。

(3)①非体力劳动者在就业人数中的比例超过了体力劳动者;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得体力劳动为主的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就业人数急剧减少,第二产业比重下降,其中科技和管理等人员增加,体力劳动者减少,以非体力劳动者为主的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据了第一位。

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稳定,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增加;产业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调整中国产业结构的基本途径是要运用科学技术改造三大产业;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提高第二产业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3. (1)法拉第(2)第二次

(3)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更加进步的社会文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生产和资本迅速集中,为垄断组织的产生创造条件。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掀起瓜分殖民地的狂潮。

三. 问答题:

1. 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历史条件:①19世纪60年代,英、法、美、意、日等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②结束分裂后的国家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开辟了国内市场。③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世界侵略加剧,形成了更加广阔的世界市场。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条件: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资本主义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②战后资本主义各国采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迅速发展。③第三世界兴起,发展工业需要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客观上为发达国家的工业生产提供了工业产品市场。

不同特点: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相比:①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更大,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更快;②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与技术结合更密切;③科学技术各领域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更明显。

相同影响:①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②促进了社会结构和生活结构的变化。

③推动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调整。

2. 世界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伴随着文化科技的不断进步而发展壮大的。13世纪后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从而为地中海沿岸以意大利为中心兴起的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提供了保障,文艺复兴以后,近代文化在欧洲逐渐发展。16世纪到17世纪,文化科技中心逐渐由意大利转移到英国,自然科学也取得巨大成就,建立了牛顿力学体系等自然科学理论,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力量。到18世纪晚期,促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展一场影响深刻的工业革命,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使工业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19世纪后期,德国又逐步成为新的科技文化中心,带动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从而促使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20世纪以后,美国取代欧洲成为世界的文化中心,带动全球相继开展以原子能和计算机为主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把资本主义世界和全球各地的经济发展政治活动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在漫长的封建时代,由于中国人民的聪明勤劳,中国在科技、经济、政治方面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但从明清时期开始因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制约,我国的科技发展停滞了,加之在近代,由于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掠夺,使中国更加落后于世界。当今中国政府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每个中国人都要为落实这一伟大战略决策而努力奋斗。

东西方城市发展及特点比较

东西方城市发展及特点比较 摘要:本文从城市的起源说起,阐述了东西方古代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19世纪,伴随着西方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也以空前的速度发展,随着城市中各种各样问题的出现,有关城市的研究便应运而生,至今不衰。本文在论述东方城市特点的同时,与西方城市的特点进行简单比较,以期对此热门问题做一总结。 关键词:城市起源城市发展东西方特点 拉采尔在《人类地理学》中曾指出:“城市是人类及其居住地永续的密集地区,而且位于主要交通道路的中心。”城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集聚的一个社会经济实体。它的产生和发展决定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因此它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就是说,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城市。 东西方古代城市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是防御的要求。古人为了阻止洪水和猛兽进城,就把城墙修筑起来。后来,人终于发现最可怕的不是动物而是人类自己,因为战争出现了。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城墙从一套成了两套乃至三套,护城河、壕沟也挖起来,只是为了抵御来攻打的敌人。第二是政治体制带来的影响。中国自始皇到清末,几乎都是中央集权,都城集全国之力修成,自然规模最大,各种设施最齐全。而在欧洲,一直都是小国分裂来分裂去,城市规模比较小。直到17世纪建立了君主专制后的大国,如英、法、德,才有了伦敦、巴黎、柏林这样的大城市。第三是经济发展的影响。买卖带来财富,富有的地方就有繁华的城市。中国古代有可和天堂媲美的苏杭,占据交通要道,历经战乱却仍然是经济繁荣的大都会。欧洲海上贸易的繁荣带来的是地中海港口城市的蓬勃生机,意大利的威尼斯就是这种机缘下的产物。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战国至南北朝时期。此时期城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因素的制约,故在此阶段前期,即战国至东汉末,当时我国历史的政治局面是从分裂走向统一与稳定的时期,表现在城市的发展趋势是由点的分散与狭小变化为点的相对集中与扩大。而后期,从东汉末至南北朝时,我国境内政权不是呈鼎立状态,就是呈南北对峙或分裂局面,政治动乱持续,战争频繁不断,表现在城市的发展趋势就是不稳定,许多城市的兴衰具有政治、战争作用的突发性。 第二阶段,即从隋唐至清末时期。隋唐时期城市发展的原因除政治的再次大统一以外,大运河的开凿,南方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在运河两岸、南方东南沿海、长江流域、湘鄂

中外城市史与规划史复习提纲

《中外城市建设史与发展史》 西?部分 绪论 ?了解城市发展史与规划史的学习意义。 ?了解城市发展史与规划史的研究?法。 ?了解如何进?中西?城市的发展?较? ?、古代世界的城市?明(两河流域、古埃及、古爱琴海) ?了解古埃及城市布局与其宗教信仰的关系 ?了解卡洪城的主要特点 ?了解古埃及城市建设的主要成就和影响 ?、古代西?国家的城市?明(古希腊+古罗马) ?了解古希腊的?化与历史发展 ?掌握雅典卫城的基本特征 ?掌握希波丹姆规划型式与?列都城的布局特征 ?掌握罗马营寨城的基本特征 ?掌握罗马共和时期古罗马城的特征 三、中世纪西?城市?明 ?了解欧洲中世纪城市的类型划分与构成要素 ?掌握欧洲中世纪城市的特征:城市形态、中?、路?、景观等。 ?了解典型中世纪城市的特征:城市性质、布局特征、城市中?、形态特征等。 四、?艺复兴与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明 ?了解?艺复兴时期城市相?中世纪发?的主要变化 ?了解?艺复兴时期理想城市的主要特征 ?掌握绝对君权时期巴黎改建内容、?的与影响 ?了解“古典主义”及其艺术特征 ?了解绝对君权时期城市建设的基本特征 五、近代西??业化与城市发展 ?掌握近代城市的特点 ?掌握现代城市规划与古代城市规划的区别(关注点、规划内容与?法、城市发展管理等) ?了解现代城市规划产?的现实需求、思想基础、技术基础、?法与实践基础。 ?掌握?园城市的主要内容与规划实践影响 ?了解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探索(带形城市、?业城市、城市形态研究的背景、规划内容、规划实践及其影响)

?了解格迪斯的规划思想特征 ?掌握城市集中主义、城市分散主义的规划思想 ?掌握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市理论、蕴含的规划思想及其影响 ?了解昌迪加尔、巴西利亚规划的规划内容、规划思想与后效评价 ?掌握赖特?亩城市理论、蕴含的规划思想及其影响 ?掌握沙?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及其影响 六、现代西?城市 ?了解20世纪西?城市发展的简要历程 ?掌握?伦敦规划的形成背景、规划内容、实施评价、规划思想与主要影响 ?掌握卫星城、新城的概念 ?掌握英国三代新城建设的特征与实施效果 ?掌握英国、法国新城建设特征上的差异 ?了解德国战后重建的类型与内容 ?了解瑞典三代新城建设的特征与实施效果 ?掌握哥本哈根规划的形成背景、规划内容、实施评价、规划思想与主要影响 ?掌握《雅典宪章》、《马丘?丘》宪章的内容区别及其反映出的西?现代城市规划的转型与变化特征 ?掌握?较现代城市规划与后现代城市规划 ?掌握全球化、全球城市的概念与特征 ?掌握西??都市区规划的基本特征 ?掌握兰斯塔德的空间特征与规划经验 七、美国城市发展过程 ?了解美国城市发展的简要历程 ?了解美国公园运动、城市美化运动的背景、内容、意义与影响 ?掌握邻?单位、雷德朋的概念以及规划原则 ?了解美国郊区化的发展过程 ?掌握美国城市更新运动的简要过程与批判反思,及其与中国城市更新的对?。 ?掌握城市更新、城市复兴、?都市区、?城市带、巨型城市区的概念 ?掌握城市蔓延的特征、弊端以及规划应对 ?掌握郊区化、城市蔓延、增长管理、精明增长、新城市主义、新区域主义、TOD/ TND的概念 中国部分 1、掌握《周礼考?记》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2、掌握曹魏邺城的布局特征及其对古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 3、了解古代南京城市规划布局的特征、城市发展的演变过程与动?机制;

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成就辉煌 中华民族的科技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为人类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并且在16世纪中期以前一直处于世界科技舞台的中心。早在距今3300多年以前的甲骨文中就有有关日食的记载。距今2500年以前的战国时期问世的《考工记》准确地记载了六种不同成份的铜锡合金及其不同用途。公元1世纪初期的西汉时期,中国人发明了造纸术,公元105年左右中国科学家蔡伦又改进和提高了造纸技术,从而使造纸技术在中国迅速推广开来。公元3世纪左右,中国人发明了瓷器,这一技术在11世纪传到波斯,由那里经阿拉伯于1470年左右传到意大利以及整个欧洲。到唐朝,中国科学家发明了火药,并在公元9世纪首次将其用于战争之中。在11世纪中期的宋朝,中国科学家发明的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5世纪中期,中国医学家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集大成者。到此时为止,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时期,四大发明已经先后登上了历史舞台。著名英国科学家约瑟博士认为,中国“在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现代西方世界所应用的许多发明都来自中国,中国是一个发明的国度。 由于从明代14世纪60年代末始以来,中国对外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了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并使之处于相对停滞状态。 与此同时,欧洲成为现代科学的发源地,生产力突飞猛进,科学技

术获得迅速进展。中国逐渐拉大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距离。 近现代中国——科技发展历经曲折 在近代历史上,积贫积弱的中国不仅在科技发展上乏善可,而且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还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一个有着光辉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国就这样退出了世界科技舞台。 19世纪中叶,一批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中国先行者,倡导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主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 于是中国开始有了出国求学者。1847年,来自香山南屏镇的容闳来到美国,3年后,他考入耶鲁大学。1854年,他又以优异的成绩从这所大学毕业,成为历史上毕业于美国大学的第一位中国人。1872年至1875年,清朝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青少年到美国留学。1905年,中国废除了科举制度,清政府举行了第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这些归国人员为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爆发了辛亥革命。在革命先行者领导下,终于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帝制,中国走向。 是近代中国主科学救国的先驱。但是,20世纪前叶的中国,动荡不安,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物质条件极差,所以发展依然很缓慢。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反对“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1919年5月4日,中国爆发了伟大的爱国救亡运动,即“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提倡与科学,为中国近代科学的诞生扫清了道路。当时的留美学生元任、任鸿隽、铨、胡适等在美国发起组织了中国科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doc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考点提示 近代科学技术 (1)经典力学、相对论、量子论 (2)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知识清单 知识梳理 一、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一)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背景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生产经验的积累。 思想准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 个人因素——科学家具有科学精神。 (二)经典力学 1、伽利略——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的天文学家、物理学家。 (1)主张:为了解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地观察和实验。 (2)通过实验证实,外力并不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只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3)通过实验,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大大改变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以来有关运动的观念。 (4)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2、牛顿——17世纪英格兰伟大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 (1)牛顿在其经典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把地球上的物体运动和天体运动概括到同一理论之中,形成了一个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 (2)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海王星的发现是证明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定律有效性的最成功的范例。 (3)数学方面,牛顿是微积分的发明者之一。另外牛顿还发现了太阳光的光谱,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等。 (三)相对论的创立: 1、背景:19世纪,随着物理学研究的进展,经典力学无法解释研究中遇到的新问题。20 世纪初,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2、内容: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物体运动时,质量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加,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会发生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

中外戏剧发展史

中外戏剧发展史资料外国戏剧 1、人类最早的成熟戏剧形态是公元前6世纪在古希腊诞生的悲剧和喜剧。之所以说它们 是最早的成熟戏剧,是因为古希腊悲剧和喜剧已经具备了我们所理解的戏剧的全部要素,脱 离宗教仪式的羁绊而成为纯粹的人类娱乐与审美活动,并以人物装扮和当场对话作为自己的主 要舞台形式。它造就了一批伟大的剧作家,并产生了众多的戏剧文学剧本,为后人留下丰厚 的文学遗产,它还通过哲人之口传述了最早的戏剧定义以及整个理论体系,它甚至用雄伟的剧 场建筑向人类宣告了自己的独立存在。 古希腊悲剧和喜剧延续了300年,其后被古罗马承接过去,继续繁衍了近600年。 2、酒神祭祀,是拉开古希腊悲剧和喜剧历史序幕的狂欢前奏。希腊人认为,酒神狄俄尼 索斯代表着人类生命的热情,代表着世界上一切非理念的力量,包括快乐和疯狂。人们抬着狄 俄尼索斯的神像,共同参与一场充满醉态的狂欢歌舞游行。身着羊皮、头戴羊角的“羊人歌队” 开始演唱《山羊之歌》,歌咏酒神的生平事迹,同时向他献上美好的赞颂。 3、希腊戏剧的第一个确切记录见于公元前534年。在这一年雅典举办的“城市酒神节”的各 项活动中,加入了悲剧演出的竞赛。竞赛冠军得主的姓名保留了下来——塞士比斯,他成为世 界上第一个为人所知的戏剧演员。 4、戏剧艺术的基本特性,有很多理论,突出的观点有四种:动作说、情境说、冲突说、 激变说。 5、古希腊悲剧: 英雄悲剧:主人公为了自己的理想和正义同敌对势力进行斗争直到毁灭。代表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命运悲剧:主人公的意志同命运(神)的对抗,其结局是他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而毁灭。

代表作《俄狄浦斯王》。 文艺复兴性格悲剧: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性格。代表作《哈姆雷特》(英国•莎士比亚) 17世纪古典主义悲剧:表现理性与情感的冲突,主人公是王公贵族。代表作《熙德》(法国•高乃依) 18世纪市民悲剧:以市民和社会环境的矛盾为主要内容。代表作《爱米丽•迦绿蒂》(德国•莱辛) 19世纪社会悲剧:反映社会问题,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 6、三大悲剧诗人发展轨迹, 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 悲剧内容:英雄悲剧-------命运悲剧--------家庭悲剧。 悲剧人物:写神,独白、对话表现-------写理想人,行动刻画-------写普通人,重视心理分析。 悲剧命运观:命运由神掌握,不可抗拒-------命运是存在于人类之外的抽象概念,可以反抗-------命运在人手里,自己掌握。 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 7、中世纪晚期的英国戏剧最具有研究价值也是最富于艺术成就的是圣体剧。 8、戏剧复兴有两个不同的方面: 一方面是以民主为基础的大众戏剧;

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周跃辉 2013-1-28 14:35:00 来源:学习时报 2013-01-28 第02版:当代世界西方国家城市化所走过的将近三百年的演变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8世纪中叶—1950年:工业城市化阶段 农业文明从乡村开始,而工业文明则发轫于城市;城市脱胎于乡村,而西方国家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却起源于近代的工业革命。城市化作为一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态,和工业化似乎是一对“孪生子”,它们就像两个车轮,承载着人类社会滚滚向前发展。18世纪从英国发端的工业革命,使西方城市的初始形态——城邦与城堡——开始从政治管理中心和军事防卫堡垒,转向以工厂生产和贸易交换为主体形态的经济中心。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超过了 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相继启动了城市化进程。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产业革命在美、德、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使得重化工业取代纺织等轻工业而成为主导产业。在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从1850年的 11.4%上升到1950年的 52.1%。1950年,英国达到 79%的城市化水平;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在此阶段皆成功地实现了高度的城市化,美国当时的城市化水平为 64.2%,德国为64.7%,加拿大为60.9%,法国为55.2%,瑞典为65.7%。当然,西方国家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进程,也不可避免地衍生出了“城市病”。环境污染、人口拥挤、城市犯罪及各种社会问题接踵而至,因此,西方主要国家从 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1950—1990年:逆城市化阶段

评《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

城市的痕迹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读后感 摘要:“城市不止是建筑物的群集,它更是各种密切相关并经常相互影响的各种功能的复合体——它不单是权力的集中,更是文化的归极。” 关键词:城市刘易斯·芒福德城市的定义城市发展阶段划分 在大一上城市规划导引这门课程时,依稀记得老师提过刘易斯·芒福德,因为那时的专业知识还很少,不敢去读这样的大作,因为自己弄不明白。虽然现在也还是积累的知识不够多,但是上了中外城市建设史、中外建筑史之后,再读他的大作,已经有一些眉目了。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了解了一些刘易斯·芒福德的生平。刘易斯·芒福德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特别是他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他一生撰写了30多部专著,他被广泛地公认为世界上空前伟大的城市科学专家。他所涉及的学科有建筑学、规划学、地理学、社会学、生态学、科技发展史、哲学、技术、英国文学、美国研究和城市科学,所涉猎的知识很广泛。他最优秀的著作《城市文化》和《城市发展史》,至今仍被公认为全世界城市科学研究的经典著作。 看完这本书之后,自己对世界城市的发展史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当然,最可惜的是刘易斯·芒福德没有将中国的城市发展史列入其中。对于这本书精华的部分实在太多,凭我小小的能力,我只能选取最感兴趣的小部分做一些自己浅陋的理解了。 芒福德先生在72年前基于西方城市发展进程的思考,对我们中国今天的城市发展也有非常特别的意义。他说:“城市的主要功能就是化力为形,化权能为文化,化朽物为活灵灵的艺术造型,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造。”在我国今天城市迅速发展、资源迅速枯竭、生态迅速破坏、环境迅速恶化的情形之下,我们更应该读一读芒福德对于非理性的工业文明的尖锐批判,对现今日益拥挤、丑陋而紧张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 《城市发展史》是美国着名的城市理论家、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所着,着重从人文科学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城市的起源、发展,并展望了远景。内容包括:史前的城市,城市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诞生,古埃及城市,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地理、城市规划等多个学科领域,从多角度综合地研究了城市发展史,并对今后城市发展提出了战略性意见。对学城市规划的我们,无论在理论学习上还是思想都上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城市的演变过程——起源、发展、蔓延 一、城市的起源 “为了让我们对当今世界的迫切任务有足够的认识,我们专门回溯了城市的起源。我们需要构想一种新的秩序,这种秩序能包括有机界和人,乃至包括人类的全部功能和任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城市发展找到一种新的出路”。这正是芒福德编写此书的目的。 “远在活人形成城市之前,死人就先有城市了“。这源于古人类对死去同类的敬重心里,他们需要寻求比实际生活需要更有力的促使古人要寻找一个固定的聚会地点,并最终促使他们形成连续的聚落。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或抚慰他们的灵魂。所以为什么在去一个大城市的时首先看到的是一排排陵墓是就可以理解了。而促使城市形成的第二个因素就是岩洞,被认为是最早的空间,不仅是居住地也是艺术和礼俗活动发生的地方。而这两种因素的共同协同作用便促使了最初城市的形成。 芒德福说“城市首先是具备磁体功能,而后才具备容器功能的”。村落的基础是食物和性,而城市则该是能够:追求一种比生存更高的目的”城市或者说人类聚落的最初雏形期,往往不是源于居住而是源于祭祀活动,而这种活动地点作为一种磁体,就已经把一些非居住着引导此地。如罗马,耶路撒冷等古城仍然是并且继续追求这写原始目的的。总之城市一开始就是外向的,就是能够吸引和容纳陌生人和陌生因素的而不像乡村那种较为固定,内向,并敌对的对待外来事物。 在其论述中认为旧石器时代是一种具备男性性格的,粗糙的,以狩猎为主的具有强攻击型的社会结构,而新时期时代,则是以定居为主以女性的阴柔性格为主的时代,并开始从事农业生产。而真正的城市起源源于这两种文化的联姻,而城市作为一种包容的有磁性的容器,使城市中生发各种活动,使城市开始慢慢发展起来。 二、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但在其具体的发展过程中总要受控于一些具体因素的影响,比如王权、商业、文化等,它们共同决定了城市的物质要素及其结合方式。 王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所谓城市,是指一种新型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世界,它不仅带表了当地的人们,还代表了城市的守护神,以及整个井然有序的空间”。而统治阶级利用宗教称王把自己神化使自己统治公共并赢得其信赖成为可能。”从分散的村落经济向高度组织化的城市经济进化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参与因素是国王,或者说是王权制度”。

中外电影史 中国电影发展历程

中外电影史 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 上篇 一、绪论 中国电影史与世界电影史有某些共同的发展规律,但更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 其一,中国电影史与所处的社会环境、政治斗争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点它比外国电影史显得更加突出。 其二,中国电影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着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审美心理习惯的影响,它与传统的戏剧、文学、绘画等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国电影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外来技术手段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 其三,作为综合艺术的中国电影,各个艺术部门发展是不平衡的,这与中国工业技术落后和电影家的电影观念不同有关。 开创期的中国电影(1896——1931) 一、早期电影发展 1、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 2、1905年,任景丰请谭鑫培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无声影片,我国最早的戏曲片《定军山》 3、张石川“处处为兴是尚” 《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掷果缘》是中国现存最早较完整的故事片;《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片。他的一部分片子是宣传改良的社会片,如《孤儿救祖记》、《玉梨魂》等,有一定暴露意义;而相当一部分则是以迎合小市民口味,投机牟利为目的的言情、滑稽故事片,如《滑稽大王游华记》等;他还编导了《火烧红莲寺》连集片,点燃了20年代后期武侠神怪片之火。 郑正秋主张戏剧是改革社会,教化观众的工具 是中国最早的电影编剧和导演之一,是中国电影事业的拓荒者之一。1913年应张石川之邀编导了《难夫难妻》,因主张教化社会,编写了《孤儿救祖记》,获得

成功。 九一八事变后,认识到“电影是负着时代前驱的责任”,希望电影界叫出“反帝、反封、反资”的口号来。这时期他编导了具有进步意义的《自由之花》、《春水秋波》、《姊妹花》等片,其中1933年摄制的〈姊妹花〉成绩最佳,标志了他思想、艺术发展的高峰,成为他后期代表作。 二、左翼电影运动 (一)1930年3月,共产党领导的以鲁迅为首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宣告成立,此后,又提出了领导电影工作的纲领〈最近行动纲领——在现阶段对于白区戏剧运动的领导纲领〉有关电影的条款。 《最近行动纲领》规划了左翼运动的方向,是党领导的左翼文艺工作者准备向电影节进军的号角。 (二)左翼电影运动的艺术成就 1、拓展了电影的社会性主题。 2、深化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从一系列优秀影片的创作看,可归纳几个特点: 题材现实 人物鲜明 讲究细节的运用和描写的真实 善于运用强烈对比的手法 重视电影的娱乐性与趣味性 3、探索了民族化的表现形式 4、加深了对电影本性的认识,增强了电影观念,突破了戏剧束缚。认识到电影和戏剧的区别: 1)运用蒙太奇思维方法。 2)“闪回”、“叠印”等手法的运用,表现“幻觉”、“梦境”、“回忆”等。 3)重视影像造型。 4)探索与发展了电影语言,特别是长镜头的运用,达到了相当高水平。

中国科技发展史

关于中国科技发展史的文章 1."弘扬民族精神,爱我锦绣中华"这句话几乎全国人民都知道,但又多少人能做到呢?我国 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从"人文出祖_黄帝,到尧舜禹的克己爱民,孝敬父母等精神一直延续 到现在.我们每次在外国人面前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不由得感到自豪起来,滔滔不绝的说着 祖先们的那些精神,说什么要向他们学习,可是谁又做到了呢?没有,都没有,我们是那些说 话不算数的人,但也有些人在弘扬我国的民族精神建设我么的国家,我们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可以不必做的那么大,不用做的要人人都知道你在弘扬名族精神,可以在公交车上,我们可以给那些老弱病残孕让位,过马路时,可以扶那些老人过马路,还可以不乱丢,乱涂,乱扔……那不就没有什么人得病了吗?不就使得环境受到了保护吗?不就使得我国变得更美好吗? 一个祖国的建设不仅仅只靠一个人,要靠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双手来建造,听说过“三个臭皮蛋顶一个诸葛亮”的彦语吗?连三个臭皮蛋的智慧都可以顶一个诸葛亮的智慧,这不就说明团结力量大吗?不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青少年的学习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建设祖国和弘扬名族精神的能力也增强了,所以,我们青少年弘扬名族精神的责任占全国任命弘扬名族精神的人的三分之二。 在我们身边不就又很多这样的例子吗?如在1988年的奥运会上,我国乒乓球队的队员们战胜了对方后,使我国获得了参加奥运会以来的第一块乒乓球金牌,也使得乒乓球成为了我国的国球,这不就是在建设祖国吗?还有就是在今年的奥运会上,在男子110米兰冠军刘翔在直径跑道上战胜了黑人,为我们全亚洲争了光还为我国争了光,这不也实在建设祖国吗?…… 弘扬民族精神,全国人民人人有责,谁都不能丢下这个责任! 弘扬名族精神,爱我锦绣中华! 2.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只有黄河、长江流过的那个中华帝国是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国家。”这是黑格尔对世界历史上各文明古国进行了比较之后得出的结论。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值得自豪和骄傲的方面。自古以来,在地球上诞生了许多民族和国家,大多数都衰败没落了,而中华民族何以能历经数千年沧海桑田而依然熠熠生辉,彪炳世界史册?答案是:靠伟大的民族精神这一内在的动力。 何谓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涵、作用是什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作了精辟的论述:“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江泽民还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没有生机凝聚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充满艰辛、充满创造的壮丽事业,伟大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没有坚强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面对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特别需要在全党和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不断用这些精神武装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使之成为大家的自觉追

世界科技进步历史年表

世界历史大事年表 100万年前,人类掌握了火的使用技术。 2万年前,人类发明弓箭。 1万年前,人类进入定居农业社会。 前7000年,中国仰韶文化时期已有陶窑及模制的陶器。 前4241年,古埃及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 前4000年,埃及人已掌握陶器制造、冶金术、酒醋制造、颜料染色。 前2500年,埃及人用沙和苏打制取玻璃。 前2100年,美索不达米亚人发明六十进位制、乘法表。 前2000年,埃及人发明十进制,整数和分数计算法,三角形和圆面积计算法,正方角锥体和锥台体积计算法;发明防腐剂以保存木乃伊。 前1950年,巴比伦人能解两个变量的一次和二次方程。 前1200年,中国用蚕丝织丝绢。 前1200年,中国殷商青铜(铜锡合金)冶铸技术已达成熟阶段。 前1066年-前221年,周朝。 前770-前476,春秋时代。 前770年,中国已会铸铁。 前722年,中国开始用干支记日。 前700年,管仲(前725-645)记载了磁石。 前7世纪,巴比伦人发现日月食循环的沙罗周期。 前611年,中国有彗星的最早记录,即后来的名的哈雷彗星。 前6世纪,希腊的泰勒斯(Thales,前625-547)发现琥珀摩擦生电,发现磁石吸铁现象。 前6世纪,希腊毕达哥拉斯证明了勾股定理,发现了无理数,提出了地球球形说,研究了音律。 前6世纪,印度人计算出2的平方根为。 前594年,希腊梭伦改革,确立民主政治,制定宪法,工商业兴起。 前551年,孔子诞生。 前5世纪,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完成古代原子论,认为万物是由大小和质量不同、运动不息的原子组成。 前5世纪,中国的《周礼》中记载了用金属凹面镜从太阳取火的方法。 前475-前221,战国时代。 前462年,希腊巴门尼德、芝诺等埃利亚学派指出在运动和变化中的各种矛盾,提出了飞矢不动等有关时间、空间和数的芝诺悖论。 前400年,墨翟(前468-376)发现小孔成像。 前4世纪,希腊亚里士多德对数学、动物学等进行综合研究,在《天论》一书中提出了地球中心说。认识到声音是由空气运动产生的。发表《动物自然史》等书,记载有500多种动物,第一次把生物学置于广泛观察的基础之上。 前4世纪,希腊的菲洛劳斯提出中心火说,是日心说的萌芽。 前4世纪,中国的庄子(前369-286年)中记载了钻木取火的方法,提出了“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事不竭”的观点。 前350年,中国战国时代的甘德、石申编制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前3世纪,希腊欧几里德发表《几何原本》13卷。

(完整版)中外电影发展史重点梳理

中外电影史 外国电影 一、电影的诞生 1829年,比利时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托提出了“视觉滞留”的原理。 1878年,英国摄影师爱德华·穆布里奇拍出表现物体连续运动的一组照片。 1894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在他的机械师协助下制作出了“电影视镜”。 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用他们发明的“活动电影机”首次售票公映了他们的电影。这一天被公认为电影的诞生日。 二、电影艺术的形成与发展 继卢米埃尔之后,法国人乔治·梅里爱把魔术表演剧院改造成摄影棚,进行魔术电影实验。 1903年,美国导演埃德温·鲍特拍摄了《火车大劫案》,由此,电影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叙事体。1915年,美国导演大卫·格里菲斯拍摄了《一个国家的诞生》,标志着电影艺术的初步形成。 1927年10月6日公映的美国电影《爵士歌手》是有声电影开端的标志。 1935年美国电影《浮华世家》是第一部用彩色胶片拍摄的彩色电影。 20世纪70年代以后,高科技开始影响和改变着电影的面貌。 第一章法国电影 第一节法国的印象派和先锋派电影 一、印象派电影 代表作:路易·德吕克、谢尔曼·杜拉克《西班牙的节日》 印象派电影的特点:不注重影片的外在故事情节,而善于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着重创造气氛,用环境衬托人物的心理和命运;追求造型美,追求新奇的视觉形象和新颖的拍摄角度。 二、先锋派电影 先锋派电影的特点: 1、在反对商业电影的口号下,力图否定电影的大众化性质,使电影成为只能供少数人观赏的、无功利目的的艺术品。 2、借用现代派文艺的各种主张和手法。 先锋派电影的理论主张: 1、反对叙事,主张非情节化、非戏剧化,要求以抽象的图形、唯美的形式、孤立的形象和空洞的抒情作为影片的全部内容。 2、倡导通过联想的绝对自由来达到“电影诗”的境界,排斥任何真实、任何理性的含义,需要的只是纯粹的运动、节奏和情绪。 3、描写充满潜意识活动的非理性世界。 4、把表现物放在比表现人更重要的地位或者至少是平等的地位。 三、达达主义电影 达达主义电影的特点:没有主题和情节,追求奇异怪诞的视觉效果。代表作:雷内·克莱尔《幕间休息》四、超现实主义电影 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特点:形象化的表现梦境、潜意识活动和变态心理,真实的场景与非理性行为交织在一起,借以表现主观世界的混乱、幽暗、痛苦和失落感。 代表作:谢尔曼·杜拉克《贝壳与僧侣》、路易斯·布努艾尔《一条安达鲁狗》 第二节法国“新浪潮”电影 一、“新浪潮”电影的理论基础 1、电影的记录本性理论 2、场面调度理论 3、作者电影观念 二、“新浪潮”电影的创作特征 (1)、打破传统的叙事形式,情节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2)、拒绝沿袭传统的剪辑原则,采用跳切的手法。 (3)、在摄影方面,追求纪实风格,画面朴素、自然。

中外教育发展史

中外教育发展史 一、解释概念: 1、助产术: 苏格拉底的方法,也就是他的精神助产术咋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实际上,它只能算是一种讨论和辩论的方法。苏格拉底并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各种具体的知识,而是通过问答、交谈或争辩的方法来宣传自己的观点。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错了,也不直接指出错在什么地方和为什么错了,而只是提出暗示性的补充问题,使对方不得不承认答案的荒谬和自相矛盾的地步。这样的交相争辩,最后从引导和暗示中得出正确的答案。这就是著名的苏格拉底法或苏格拉底“助产术”。 2、中世纪大学: 11世纪,西欧封建制度已经确立,农业生产缓步上升。随着剩余农产品的增多,手工业得到发展并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商业活动也逐步展开。专职的工商业者聚居一处,从事生产和贸易,逐渐形成了中世纪的城市。城市的普遍兴起和发展,国际间贸易和交往的日益频繁,加上十字军东侵使拜占廷文化迅速传遍整个欧洲,客观上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这些社会条件的变化,使原有的僧院学校和大主教学校再也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出现了中世纪的大学。 起初在某些城市,学生按籍贯组成“同乡会”(nation),教师按所教的学科组成行会性质的“教授会”(facultas)。由于需要, 这些学生团体和教师团体结合成学习和研究的“组合” (universitas),这些“组合”就成为最早的大学。12世纪,在意大利、法国和英国开始出现了一些最早的大学13世纪后,欧洲各国增设了一些大学。中世纪大学具有代表性且影响较大者是萨莱诺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和巴黎大学。 萨莱诺大学设在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附近的萨莱诺。萨莱诺原是疗养胜地,有一所医学校。11世纪初,医学校成为医学研究中心。当时,犹太人阿非利加诺来到萨莱诺,编译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和阿拉伯的医学著作,对医学理论和医疗事业有很大的推动,于是,医学校名声大振,有志学医的青年联合起来,和医师订立合同,规定学生纳费和医师传艺的条件,进行知识交易。这便成为欧洲最早的医科大学。 1231年得到政府承认。 博洛尼亚大学以研究法学著称。博洛尼亚地处意大利北部商业要冲,过往商旅络绎不绝,商业纠纷时有发生,诉讼案件颇多。博洛尼亚原有一所法律学校,1158年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雷德里克一世的令,发展成为正式的大学。该校主要是学习民法和教会法。13世纪初,学生达5000余名。1316年增授医学,1360年又增授神学。[博洛尼亚大学的德意志大学生同乡会举行接受新成员的仪式] 法国的巴黎大学在中世纪也素负盛名。这所大学由原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学校发展而来,主要研习神学。12世纪初,经院哲学家、实在论者威廉主持校务。经院哲学家、概念论者P.阿贝拉尔于1108~1139年间曾多次在巴黎大学讲学,前后战胜论敌威廉和唯名论者洛色林。此后,巴黎大学更加兴盛,远近学者多来就学。1198年教皇西勒士丁三世赐给巴黎大学许多特权1231年,罗马教皇以谕令肯定该大学的自决权。巴黎大学分为文、法、医和神学4科,成为当时西欧大学的典范。 [中世纪的巴黎大学教学图] 中世纪大学按领导体制可分两类:①博洛尼亚大学称为“学生大学”,由学生主管校务。教授的选聘、学费的数额、学期的时限和授课的时数,均由学生决定欧洲南部

科学技术发展史论文

成都理大学 科学技术史论文题目:世界科技发展史回顾与未来科技发展展望 彭静 201206020228 核自学院 指导老师:周世祥

世界科技发展史回顾与未来科技发展展望 科学技术发展史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当人类豪迈地飞往宇宙空间,当机器人问世,当高清晰度数字化彩电进入日常家庭生活,当克隆羊多利诞生惊动整个世界之时,大家是否会感受到,人类经历了一个多么漫长而伟大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 一.古代科技发展概况 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人类由石器时代跨入青铜器时代,并逐渐产生了语言和文字。在于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人类不断推动着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与此同时,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不断丰富,科学技术的萌芽不断成长起来。 世界文明发端于中国,埃及,印度和巴比伦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十分辉煌,但主要在技术领域。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产生巨大影响。古代中国科技文明的主要支桂有天文学、数学、医药学、农学四大学科和陶瓷、丝织、建筑三大技术,及世界闻名的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生活在尼罗河和两河流域的古埃及和巴比伦人在天文学,数学等方面创造了杰出的成就,埃及金字塔名垂史册,印度数学为世界数学发展史大侠光辉的一页。 古希腊是科学精神的发源地,古希腊人创造了辉煌夺目的科学奇迹,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性自然观,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的理性自然观,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毕达哥拉斯,希波克拉底,以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都是那一时期的解除代表人物。公元前3世纪,进入希腊化时期的古希腊获得更大的发展,出现了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和托勒密三位杰出的科学家,使得古代科学攀上三座高峰。 公元最初的500多年中,欧洲的科学技术持续衰落,5世纪后进入黑暗的年代,并且延续了1000多年,科学一度成为宗教的婢女。但是科学精神在14世纪发出自己的呐喊,近代实验科学的始祖逻辑尔-培根像一颗新星,点亮了欧洲的天空。 在整个古代,技术发展的水平不高,科学也没有达到系统的程度,不同地域的人民之间还未建立起长期稳定的经济、文化联系, 但许多古代的科学技术成果, 如阳历和阴历, 节气、月、星期和其它时间单位的划分, 恒星天区的划分和名称,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十进制记数法、印度——阿拉伯数字、轮车技术、杠杆技术、造纸术、印刷术等等,都已深深镶入了整个人类文明大厦的基础。 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还停留在描述现象,总结经验的阶段,个学科的分野并不明确,因而具有实用性,经验性和双重性,但它给近代科学的发展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2.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简史 科学技术的定义 科学技术史是关于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科学技术史既要研究科学技术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发展规律,又要探讨科学技术与整个社会中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因此,科学技术史既不是一般的自然科学,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历史学。它是横跨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科学技术萌芽时期 中国科学技术的萌芽时期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中国是世界早期 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发明弓箭和陶器、出现陶器 农牧业、观察天文、开创医药的地区之一。开始利用蚕丝制作丝绸。 先秦时期 夏商周时期奠定了中国科学技术的雏形。这时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青 铜器的铸造冶炼技术非常高超,同时也出现了原始的瓷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基本奠定。广泛使用铁器,同时还出现了炼钢技术和铸 铁柔化技术。《夏小正》成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有大规模的水 利工程,包括都江堰、郑国渠等。创造十进位制。发明筹算,能进行四则运算 以及乘方,开方等较复杂运算,并可以对零、负数和分数作出表示与计算。有学 者认为,筹算促成了印度-阿拉伯数字体系。创造九因歌,为世界上最简便的 乘法表,直到今日还在使用。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之一。测定了比较精确 的回归年长度。中医学理论初步建立。 秦汉时期 中国古代的各个科学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农业上的轮作制已经确立。中

医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面世。《九章算术》确定了中国古代的数学体系。造纸术已被发明并且得到了重大改进。造船技术已经非常成熟。长城的建造体现了中国当时建筑技术的发达。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已有牵星导航技术(过洋牵星术)。发明抽水马桶,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抽水马桶的国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 刘徽、祖冲之、张子信等对数学和天文学做出了很大贡献。裴秀提出的制图六体,创造了中国古代地图学的基础理论。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标志着农学的成熟。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丰富了中医学体系。葛洪在炼丹上的研究,对中国原始的化学做出了贡献。马钧在机械制造方面的成就代表了中国古代机械制造的水平。解飞、魏猛变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车磨。 隋唐、两宋时期 宋朝科技隋唐时经济文化发达,使科学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到两宋时,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达到了高峰。 元朝时期 阿拉伯与波斯科学技术传入中国。翻译诸如托勒密的《天文大集》、伊本·优努斯(又译作尤尼)的《哈基姆星表》(又译作《哈基姆历数书》)等天文学著作。中国人在此时开始使用阿拉伯数字。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王恂与郭守敬等完成编制《授时历》。《授时历》以365.2425天为一年,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只有26秒的差距。1303年,朱世杰著成《四元玉鉴》,将“天元术”推广为“四元术”(四元高次联立方程),并提出“消元”的解法。朱世杰

完整word版,《城市发展史》读书报告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 刘易斯芒福德博士是美国着名城市理论家。在着名的名人词典中,他有时被介绍为城市建筑与城市历史学家,有时又是城市规划与社会哲学家。的确,他作为城市理论家,在对历代城市及城市规划进行系统的分析批判上,在论述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上,在学术见解上都有其独到性。他最突出的理论贡献在于揭示了城市发展与文明进步、文化更新换代的联系规律。 他的着作《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是一部极其精练的书,虽然它篇幅很厚,但针对如此广泛而深入的方方面面,耗费大量时间对进行大量材料的提炼。历史上的欧洲城市与中国城市的差距是很大的,虽然今天走到一起了、似乎也看不到具体的差别,很多建筑和历史现象的时间都差不多,但这是表象。深层次的在于社会的文化和历史上发展的各种经验总结,从这个层面来看,两者的差距不是一两句话可以描述的。 看完书对我影响很大,无论从思想认识还是学术写作文笔的方法。刘易斯·芒福德就是这种完美的典范,全面深入浅出论理、细腻而不奢华的文彩、强烈而不偏激的现实观点、说事说理而不光是讲历史,曾经还获得写作文学奖。巨人毕竟不是我们有资格评价的,只是与一般的史书有很大的区别,挖掘了许多内在的社会脉络和逻辑关系,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实证,不是仅仅的说现象,是细心的一步步拨开事物直至本质完全暴露的一目了然,如砖般厚重的书读完后的感觉是脉络清晰,理解了一种广泛适用的方法,一种基本的模式,一种贯穿于西方社会的普遍规律,最后看完,觉得很条理有内在的主线,完全不象编年史那么繁杂。 了解西方整体的脉络和内在原因的同时,可以比较中国的发展历史和城市社会的内在联系,有相似之处,却能体会到巨大的差异,我感叹目前中国的城市发展史在哪里呢,关键现在的中国城市完全放弃了自己的原则,历史与现实的断裂,到底中国的真正方向在哪里。读这本书要好好理解城市的文明性和野蛮性,两者都是城市发展的内在评价标准,也可以认为是原动力,可能会从中找到中西城市的差别所在。研究西方的文明帮助我们了解人类过去的历史,但是要想了解人类的未来,我们就不得不研究西方以外的文明。这是锲而不舍要搞清楚那些文明发展种种细节的原因,与此同时,老子的思想也是我们长期在研究和体悟的。 这本书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广博的研究论述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大跨度的,且较细致

读城市发展史有感

城市——起源、发展、蔓延 -----读《城市发展史》有感读完《城市发展史》,从人文科学的角度我了解了城市的起源和发展,城市发展与各学科领域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而在城市的发展又受到王权、商业、文化等三方面影响。下面我就从城市的起源、发展、蔓延这三个方面来浅谈一下我对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的一些见解。 一、城市-----起源 “为了让我们对当今世界的迫切任务有足够的认识,我专门回溯了城市的起源。我们需要构想一种新的秩序,这种秩序须能包括有机界和个人,乃至包括人类的全部功能和任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城市发展找到一种新的出路”。这是作者芒福德写书的目的。为了使我们对当今世界的城市有足够的认识,作者专门回溯了城市的起源。古代城市一般开始于一些神圣地点,散居的人群会定期回到这些地点进行祭祀仪典,因而古代城市首先是一些永久性的聚会地点,而当人们逐渐产生出更高级的合作能力时,信息流通和情感交流日趋频繁,城市便不再只为聚会而存在着,开始变化,顺着人类的目的。于是,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技术传统、不同的语言,不再受着区域的阻碍,随着当时社会的需要,都聚集到一起,并且相互融合,突破乡村的封闭与自给自足。总之,城市从一开始就是外向的,就是应该能够吸引和容纳“陌生人”和“陌生因素”的,从这一点上开始区别于“较为固定的、内向的和敌视外来者的村庄形式完全相反。”在其论述中,认为旧石器时代是一种具备男性性格的、粗糙的、狩猎为主的、具备强烈攻击性的社会结构,而新石器时代,则是以定居为主,以女性的阴柔性格为主的时代,各种工具、产业开始务于精细和稳定,这个时代真正的定居的村落和农业开始产生。而真正的城市起源于这两种文化的联姻,我理解为:起源于以能够提供足够的生活资料的新石器时代的“村落”文化为基础,而后产生的一种新的更为完备、开放和鼓励进取和发展的文化。 二、城市------发展 城市在根本上讲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但在它发展的具体过程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