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选修4优质学案6: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高中历史选修4优质学案6: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高中历史选修4优质学案6: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高中历史选修4优质学案6: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课程标准: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一、玄武门之变

(一)李世民具有为帝实力

1.劝说李渊反隋;

2.为李渊称帝和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3. 设立“”,笼络人才

(二)如何看待嫡长子继承制和玄武门之变

【学思之窗】

1.嫡长子继承制不利于选举贤能之人统治国家。

2. 玄武门之变就是皇室内部争夺帝位的残酷斗争。但是玄武门之变使具有取得帝位的实力、统治国家的能力与智慧的李世民登上帝位,使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

二、“贞观之治”

(一)总体表现(含义):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国泰民安。

(二)总体原因:1.唐太宗吸取,深信“民惟邦本”的道理,不断调整统治政策。

2.唐太宗的作用(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励精图治)。

3.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4.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三)具体表现即具体原因:

1.治国思想上:吸取隋亡教训,深信“民惟邦本”的道理,反复强调“”的思想。

2. 政治方面:⑴选贤任能,虚怀纳谏;(人物: )

⑵从思想出发,慎用,(制定《》,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⑶主张治国,崇尊,(完善,提高进士科地位);

⑷完善,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了君权。

3. 经济方面:⑴实行的政策,不夺农时;

⑵推行制和制,轻徭薄赋;

⑶提倡。

4.民族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

⑴唐朝初年的民族形势: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唐高祖因中原未定,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

⑵表现:采取“”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①武力征服(史实?)

②设立机构,加强管理:

对东突厥:设,任命为官,可以

对西突厥:设,管辖西域地区。

③少数民族首领

④对吐蕃的政策

⑶作用:①促进了,揭开了民族关系的新篇章;

②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了,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

鼎盛时期;

③加强了与边疆的联系与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5.开放的对外政策:⑴设官方机构接待各国使者;

⑵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做官、通婚;

⑶互通,保持与各国的友好关系;

⑷的宗教政策;(唐太宗提出“示存异方之教”)

⑸对外来文化采取的方针

——作用:①加强了中外交流,为中国文化增添了的色彩。

②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促进了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尤其是推动

了朝鲜、日本的封建化进程。

三、晚年的反省: 1.晚年治国策略的失当:纳谏渐少、、滥用民力、求仙炼丹等。

2.晚年的反省:撰写《》,反省过失,为继承者总结为君之道。

3.对自己的评价:“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

——唐太宗对自己一生“功大过小”的评价是贴切的。

四、唐太宗在推动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1.唐太宗是封建时代杰出的政治家。使唐朝出现了“贞治之治”的局面,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和国力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2.唐太宗统治时期是封建社会的一个黄金时代,其之风更为后世称道;

其总结的为君之道,也为中国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借鉴;

其清醒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评精神,更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

3.具体来讲(注意史实):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推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推动了封建经济的繁荣;

推动了封建文化的繁荣。

3.唐太宗对自己一生“功大过小”的评价是贴切的。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有人曾经作诗赞叹:“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其中“长策”是指唐太宗( )

A.慎用刑法B.轻徭薄赋

C.完善科举D.重视纳谏

2.唐太宗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其实质是 ( )

A.争取民心,稳定社会秩序

B.维护正常封建统治秩序

C.以百姓利益为施政核心

D.增强国力,恢复社会经济

3.唐太宗曾多次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缓和水与舟

的关系,他采取的相关措施有( )

①推行均田制②减轻赋税③减轻刑罚④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种情况的出现得益于唐太宗 ( )

A.休养生息政策B.仁义为本原则

C.民族团结政策D.对外开放政策

5.唐太宗在《帝范》中写道:“若崇美以广德,则业泰身安,若肆情以从非,则业倾而身丧。成迟败速者国基也,失易得难者天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这表明晚年的唐太宗 ( )

A.基本上对自己的统治持否定态度

B.注重反省和总结经验教训

C.美化自己并掩饰统治期间的过错

D.对最高统治地位已无兴趣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灭亡,此朕所目见。故夙愿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贞观政要》

材料二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贞观政要》材料三贞观二十三年,蜀人苦造船之役。……州县督迫严急,鬻子女不能供,谷价踊贵,剑外骚然。——《资治通鉴》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是否有关系?原因何在?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4)综合上述材料,你对贞观之治有何认识?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贞观政要》材料二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俗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新唐书》材料三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阼(即位)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述唐太宗对于战争的态度及其边疆政策。

(2)据材料三,归纳唐太宗“成功”的原因,并指出其历史影响。

参考答案

1.C

2.B 『封建统治者中有贤明者能吸取历史教训,通常采取轻徭薄赋或休养生息的政策。唐太宗作为一个比较开明的君主,强调“存百姓”主要是看到历史上暴政亡国亡天下的历史教训,为了维护和巩固正常的封建统治而重视“存百姓”,故B项正确。]

3.A 『水与舟代表了人民与君主之间的关系,④是加强统治,没有涉及人民,应排除。] 4.D 『A项是农业政策;B项与蔬菜品种的引进无关; C项是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间的政策;由于唐太宗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外交往频繁出现了题干中的现象。]

5.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成迟败速”“失易得难”是唐太宗对政治统治经验和教训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同时,从材料的出处《帝范》,也可以看出这是晚年唐太宗的自我反省。]

6.(1)有。正是鉴于隋朝灭亡的教训,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

(2)实质: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意图: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

(3)农民群众的劳役负担仍然很重。

(4)唐太宗吸取了隋灭亡的教训,注意调整统治政策,爱惜民力,终于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但即使是在治世,农民所受剥削依然很重,这是地主阶级的本性所决定的。7.(1)战争频繁,不利于民生。以战争手段平定边疆,用怀柔政策巩固统治。

(2)胸怀宽广,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出现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