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荒漠化防治教学设计

荒漠化防治教学设计

荒漠化防治教学设计
荒漠化防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本章是在第一章探讨区域地理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区域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为此,教材就当今世界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选择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案例。本节《荒漠化的防治》是人教版必修3《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的第一个案例,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通过图表、资料分析该区域荒漠化发生的原因及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主要探讨三大问题: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产生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并通过这些案例的学习,初步掌握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方法。本节教材的知识结构如下:

学生在初中学习过西北地区,对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有所了解,学习兴趣较大,但学生容易混淆荒漠与荒漠化、沙漠与沙漠化的概念。学生缺少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学中应适当展示有关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荒漠化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因此给学生的分析造成一定的困难。从整体上看,本节课学习难度适中。

三、设计思想

1、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作为讨论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出现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以其他案例作为拓展案例,意在引导学生运用讨论案例所习得的方法与知识进行迁移运用。

2、渗透有效性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益,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教学方法突出综合运用,学习方式关注多样性,课程资源关注有机整合,教学手段兼顾传统与现代,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图片等资料,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

2、结合案例,通过图表、文字等相关资料的分析,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通过分析相关事实材料,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影响。

4、通过对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1、荒漠化的概念

2、荒漠化的危害

3、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教学难点:

1、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2、举一反三,培养和掌握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分析方法,学以致用。

六、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

复习必修2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中有关知识,让学生明确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其产生的根源。接着,展示图片“世界生态破坏分布图”及2006世界环境日主题宣传材料,并补充相关材料: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

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最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最后,明确西北地区是我国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后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加强与必修2有关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规律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以感性材料让学生明确荒漠化的危害性,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㈡教学新课

1、荒漠化

⑴、一般过程

活动:利用课件展示“荒漠化的景观”及“荒漠化的形成过程”图片,分析归纳荒漠化的形成过程:自然或人为的植被破坏→地面裸露→风沙侵蚀+水土流失→土壤中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荒漠化景观。

设计意图:以图片增强学生荒漠化形成的感性认识,强化学生知识的系统化。

⑵、概念:

讲解: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在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⑶、概念辨析

思考:结合荒漠化的概念及其发生过程思考,沙漠化就是荒漠化吗?荒漠与荒漠化有何差异?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一种,教师可补充我国南方荒漠化的有关事例加以说明。通过对概念的辨析,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加深对地理概念的理解。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

⑴、基本概况

活动:教师提供导学提纲,让学生读有关地图,得出结论:

①.范围

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气候界线: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②.地形特点: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③.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活动:运用联系框图分析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

讲解: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设计意图:本部份知识学生大多已学过,教学中采用提纲导学,引导学生从图上获取结论,做好知识的规纳与整理,深化所学内容。西北地区干旱的成因,要让学生明确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因此采用了联系框图的方式。

⑵、内部差异

活动:读图2、1我国“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及图2、2“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和植被景观的变化图”,完成以下表格

思考: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分析原因。新疆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请联系水源和地形条件解释原因。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要加强与必修1有关章节,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有关知识的联系,通过以上的分析,让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待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3、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⑴自然原因

①、干旱是荒漠化的潜在威胁

活动::请把以下方格用箭头等符号联系起来,解释它们的因果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活动安排,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明确干旱地理特征与荒漠化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对荒漠化概念的理解。

②、气候异常

教师讲解: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它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雨量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加剧荒漠化进程。

设计意图:本部分知识难度比较小,可采用讲解的方法,教师要特别强调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③、小结

引导学生结合西北地区实际分析本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条件,并根据图2.4,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①气候干旱少雨──基本条件。

②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物质条件。

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动力条件。

④气候异常、生态环境失衡──主要自然因素。

④、承转

讲述: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为荒漠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人类活动则大大加剧、加速了这一过程的发展。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

动常常起决定作用。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那么到底有哪些人为原因和因素呢?

2、人为因素

思考:读图2、5“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分析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⑴、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活动:解释下图,说明人口增长与荒漠化的关系。

⑵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活动:教师提供相关图片及文字材料,小组合作完成以上表格

后运用联系框图揭示其形成过程

大水漫灌地下水位上升盐分在土壤表层聚集次生盐渍化

板图:教师利用板画剖面图加以解释

4、拓展延伸

根据下面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非洲萨赫地区示意图》《津德尔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我国万里长城和农牧业过渡地带图》

材料二、萨赫勒地区通常是指撒哈拉沙漠南缘东西延伸的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年降水量大多为100——500毫米。气候的严酷性决定了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畜牧业为主。

材料三、我国北方农牧过渡地带的大规模移民开垦,主要发生于最近的300年间。清代初年,人口剧增。迫于生计,山西、河北等地大量人口涌向“口外”,进入今天的内蒙古等地垦殖。19世纪中叶以后,清政府被迫“移民实边”、“开放蒙禁”,加速了农区和移民向牧区的推进,使秦汉以来自然形成的农牧界线向西北推进了几十到几百千米。

⑴、从非洲萨赫勒地区的地理位置及水热条件等方面分析本区容易产生荒漠化问题敏感区的原因?试比较该地区与我国农牧过渡地带形成荒漠化自然原因的异同。

⑵、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非洲萨赫勒地区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对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以南的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分析这一因素的加入,对本区草场生态环境及荒漠化的发展,可能产生哪些影响?(解题思路:①农区侵入牧区,会使草场面积发生怎样的变化?对畜牧业的影响是什么?对草场质量的影响是什么?②牧区变为农区,地表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出现土地因为土地肥力的减退而抛荒的现象?③“农牧之争”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是什么?)

⑶、非洲萨赫勒地区及我国等农牧过渡地带,为什么成为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的设计提供了非洲萨赫勒地区以及我国农牧过渡地区的荒漠化实例,其目的是加强学生运用前面已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解决同类地理问题的能力。

㈤、总结

依据板书总结分析荒漠化成因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板书设计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形成过程

2、概念

二、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原因

⑴、生态环境的脆弱是荒漠化的潜在威胁

⑵、气候异常

2、人为原因

⑴.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⑵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设计意图:板书的设计力求体现分析荒漠化成因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教学反思

1、落实案例教学的要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进行区域可持续发展教学时,采用的是案例教学,要求教师不能仅就教材选取的区域案例深挖知识点,而是要利用这些最经典的区域案例来分析理解该条标准涉及的内容,强调地理原理的迁移再现使用能力。据此,本节课依据学生分析荒漠化形成原因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先让学生掌握形成荒漠化的基本过程,然后以西北地区为案例,详细讲解其基本地理原理,通过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分析荒漠化形成原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并通过板书环节和课堂总结环节,加深学生对分析荒漠化成因的一般过程的理解,最后配合相关练习巩固学生对原理的掌握和使用,强化学生对方法的迁移运用。这样,既符合案例教学的要求,也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2、关注课程资源的整合。人教版教材在本节上精心设计了活动、思考题,提供了充分的案例材料。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人教版教材这一优势,着眼于如何整合好教材中的图文、活动题、思考题、案例材料等。如课堂上的拓展延伸活动题设计,就选取第23页《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与第33页《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有关材料,对活动题、思考题中的问题设计进行了整合。这样处理,充分考虑到了所教学生的实际,充分发挥人教版教材的优点,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

3、运用联系框图进行教学。地理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运用联系框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在教学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及学生实际,采用恰当的方式运用联系框图进行教学:教师提供联系框图让学生根据联系框图解释地理现象。教师提供联系框图的内容让学生使用简头等符号进行连结,完成联系框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独立完成联系框图。多种教学策略的运用强化了教学效果。

4、强化与必修1与必修2模块有关知识的联系。必修3属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教学中与必修1及必修2有关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有密联系密切,教学设计时要有机渗透。如必修1中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必修2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办调发展》有关知识。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着眼于高初中的衔接,必修模块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也为新知识的建构提供了铺垫

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明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知道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4)了解全球其他地区的荒漠化现象,理解其产生的原因; (5)了解我国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GE的计算方法,学会基本的地理测量方法; (2)应用GE提供的卫星地图,学生学会读图、析图的方法,学会思考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之间的整体性联系; (3)通过对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学生学会对信息进行综合与分析,并能利用实证的方法解决具体的地理问题; (4)能使用GE来看地球任一地区地形坡面图的方法; (5)能利用GE的历史图层,跨时空来了解荒漠化的形成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环境有密切关系; (2)意识到并关注中国沙尘扩展的问题,加强对国家归属感和认识中国的热忱;(3)意识到环境的转变及其对人文活动可能造成的影响; (4)对世界其它地方的民众所遇到的问题及困难表达同情; (5)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明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愿意为更美好环境做出适当的行动。 教学重点: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难点:(1)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的定义 (2)能掌握好荒漠化,学会分析其他的区域环境问题,学会因地制宜,形成综合分析 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 教学模式:学案导学、问题探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环境: (1)网络教室,至少15—20台能够上网的电脑; (2)教室内的电脑装有GE6.0软件; (3)教室内有投影仪,教师的电脑装有能够控制学生的电脑的软件; (4)教室内的电脑配置大约 3—4 人一台,电脑与电脑之间留的间隔大一些,便于小组活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楼兰古城:楼兰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与敦煌邻接,位于现今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的罗布泊及其邻近地区,与汉唐文化密切相关。鼎盛时期人丁兴旺、车马喧闹,然而在公元 4 世纪,楼兰文化戛然而止。古时的楼兰曾经是沙漠中的绿洲,树木参天,水草丰盛,居民以渔牧为生,是屯田的场所,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塞,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为东西方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而如今看到的景象——一片荒漠。 [讲授新课] 什么是荒漠化?顾名思义:“化”在中文中是一种使动用法,“荒漠化”可理解成“使……变成荒漠”,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其表现有下面几种: 1.石质荒漠化:在原来的岩石地带的植被破坏,而形成岩石裸露的地表,在水、风的侵蚀、搬运等外力作用下,使该地水土流失、沙化的现象。在我国主要发生在南方石灰岩地貌发育典型的地区,如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等。 2008年 2009年

地理《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本章主要是研究区域发展、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我们这两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 土地缺少了水分和养分 ↓ 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 ↓ 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情况下 ↓

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 ↓ 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 ↓ 继续发展 ↓ 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即发生土地退化2.荒漠化(1)概念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2)形成 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 生盐渍化化。 (4)影响 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活动 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沙漠化 点拨: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渍)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气候类型范围: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地貌特点: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上课讲义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为例”教案 学校: 年级及班级: 授课教师: 上课题目: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 (2)结合我国西北等地区的实例,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2、过程与方法 (1)举例介绍荒漠化的概念及其表现。 (2)利用地图、数据分析我国西北的自然特征来理解荒漠化的自然成因。 (3)利用课本的例子来了解荒漠化的另一重要原因—人类活动。 (4)通过书本非洲的例子以及结合成因去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5)通过荒漠化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环境的问题、成因等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环境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形成一个保护环境的意识,学会应如何协调人地关系,能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去认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了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教学难点】 1、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的定义 2、能掌握好荒漠化,并能举一反三,学会分析其他的区域环境问题,学会因地制宜,形成一个清晰的综合分析思维。 【教学方法】讲述法、案例分析法 【教具】课本、黑板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4分钟) [教师讲述]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授的课程是一个有关环境问题的内容,环境问题不外乎是两个方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谁能告诉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区别呢?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详解,环境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原生态的环境当中,人们生产生活所排放的废气物,超出了环境本身的净化能力,就会对原生环境造成影响,就形成了环境污染;而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从环境中索取必要的物质资料,超出了环境本身的恢复能力,就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环境污染-排放)(生态破坏-索取)今天给大家讲的这一课题就是有关生态破坏的一个方面-荒漠化 二、讲授新课( 25分钟)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荒漠化的防治》 科目地理年级高二年级 教学时间1课时 学习者分析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的了解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荒漠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是关键,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2. 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1.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象、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过程,了解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规律,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 2. 通过创设宽松开发的探究氛围,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效而科学的案例分析方法。 3. 尝试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知识与技能 1. 理解荒漠化的概念及荒漠化的表现,学会用几个关键词描述荒漠化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科学术语表达地理现象、过程或地理问题的能力。 2. 读图分析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理解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3. 理解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提高学生运用图文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2.分析西北地区干旱气候形成的原因,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荒漠化的成因。 教学资源(1)学生已有知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必修2环境问题 (2)已有能力:能分析简单案例,阅读资料,搜集、整理信息得出结论。 (3)、课本P18 活动,P19 阅读,P21活动,整理为案例资料作为课堂教学拓展 (4)、网上搜集过度放牧、过渡樵采、过渡开垦图片资料, 教学活动1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演示:荒芜的草场黄沙裸露,羊儿啃着孤零零的枯草,大风吹动着流沙将道路淹没,流动沙丘正步步向村庄逼近。 师:1. 判断画面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荒漠化)。 2. 该环境问题在我国哪个地区最为突出?(西北地区) 生:学生回答略。 活动:我给同学们出示五个提示,答案三个字。 题目:提示一土地退化提示二干旱半干旱地区提示三气候因素提示四人类活动提示五沙漠化

xxx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

xxx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 xxx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 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关于荒漠化治理已成为世界性难题,制止沙漠扩张、绿化沙漠已成为21世纪人类争取生存环境、扩大生存空间的首要问题。接下来是为大家整理的xxx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xxx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大全一 一、课标要求: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二、教材分析 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和策略: (1)知识与技能: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2).能力目标:学会结合区域特征、人类活动分析自然灾害的经验和措施。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 (2)过程与方法: 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 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四、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高二地理必修三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课隶属于地理必修三,是对必修一和必修二所学内容的应用。 2、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二、学情分析 区域地理的学习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是对之前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在区域中解决地理问题,达到可持续的发展。所以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具备的,但是在具体分析区域的过程中,区域研究的方法比较陌生,需要学习。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理解荒漠化的含义,注意区分荒漠化的三种表现。 (二)过程与方法 会分析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理解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的不同人为原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并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四、教学重难点 1、区域定位分析方法的运用 2、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的一般方法总结与运用。 五、计划学时:1课时(45分钟) 六、教学方法:多媒体、设问法、换位思考法 七、教具: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4分钟) [教师讲述]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授的课程是一个有关环境问题的内容,环境问题不外乎是两个方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谁能告诉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区别呢?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详解,环境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原生态的环境当中,人们生产生活所排放的废气物,超出了环境本身的净化能力,就会对原生环境造成影响,就形成了环境污染;而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从环境中索取必要的物质资料,超出了环境本身的恢复能力,就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环境污染-排放)(生态破坏-索取)今天给大家讲的这一课题就是有关生态破坏的一个方面-荒漠化 (二)、讲授新课( 25分钟)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地理③必修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二、教材分析 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和策略: (1)知识与技能: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2)过程与方法: 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 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学难点: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具: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 2、荒漠化

⑴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⑵形成 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⑷影响 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 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合作探究】 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 气候因素 人类活动 沙漠化 【教师总结】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教师总结】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 以下的我国西北 干旱半干旱区。 2、地貌特点: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 教师补充讲解: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 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 阻隔水汽进入 高山环绕盆地地形 青藏高原隆起 位置 东 西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与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与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学习过西北地区的基础知识,对西北地区的环境有所了解,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学生的地理基础比较薄弱,容易混淆部分概念,学习难度适中。 设计思想: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用形象化的手段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设置地理情境,让学生观察、体验、探究、理解地理事象,紧扣新课标要求并重视实施过程,采用演示实验教学法、讲解法、合作式学习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明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4)了解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发生的地区及其不断变化的原因。 (5)了解我国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对荒漠化成因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概括总结能力; (2)应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地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气候和植被景观的关系,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培养与人交流、交往合作的能力。 (3)通过对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提高学生对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环境有密切关系。 (2)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方法:演示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MP3等; 实验器材:一块木板、两个塑料垫其中一个垫子上有塑料小草、四杯沙子、两大杯清水、小电风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温江中学高二地理组李海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影响;运用综合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会结合案例,分析图表、文字等相关资料的方法;熟练地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1、荒漠化的概念 2、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教学难点 1、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2、举一反三,培养和掌握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分析方法,学以致用。 三、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 四、教学准备 学案、多媒体课件、学生提前查阅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课前滚动播放景观图片,沙漠化、 石漠化、红漠化。提问学生:对图 片有什么印象? 感受情境 自由回答 以有震撼力的图 片让学生明确荒 漠化的危害性, 学生受到视觉上 的冲击,引起学 习兴趣。 新课教学荒漠化的 概念 图片中的村庄被荒漠包围,大家担 心有一天会被沙漠吞蚀。这种过去 能生长植物,可以让人安居乐业的 地方却变成了荒漠,很遗憾,那就 出现荒漠化了。什么是荒漠化呢? 概念的关键词是哪一个?要求同学 们在书上找到荒漠化的概念。 教师和学生一起 就学生回答的情 况进行探讨交流 学生在书上勾出 概念 学生自主探讨, 激发主动学习热 情 学生能将概念落 实到书,能对概 念准确地理解 老师强调荒漠化的实质是“土地退 化”。什么是土地退化,通俗地说原 来可以长植物,现在不能了。包括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加深对概念的理 解 以通俗的语言让 学生理解离我们 生活较远的、枯 燥的概念。 以图片展示三种表现形式:土地沙 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碱化, 所涉及的地区,我们以后都会有学 习。可知荒漠化不等于沙漠化。 学生通过图片有 直观的认识,初 步了解这些荒漠 化问题最严重的 地区 通过对概念的辨 析,克服学生的 思维定势,加深 对地理概念的理 解承转 荒漠化已成为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目前世界约有1/4的陆 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 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所以,本节课我们以西北地区为案例,学习荒漠化的防治。 西北地区 的位置、 范围 干旱为主 的自然特 征 出示西北地区地形图 承转提问:界线大兴安岭、古长城 大致和哪一条等降水量线吻合?贺 兰山、祁连山呢?从中国降水分布 规律来看,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小于 400mm,贺兰山以西小于200mm, 塔里木盆地内更是年降水量小于 50mm,那里的人常常会几年不见下 雨。可见整个西北越往西降水越少, 学生读图,回答 西北地区与其它 地区的分界线。 包含的地形区、 省区:内蒙、宁 夏、甘肃、新疆 与老师一起回忆 中国地形、等降 水量线分布、干 湿地区等旧知, 从而获取新知 系统分析前,回 忆旧知,作必要 的基础知识铺垫 既让学生获取新 知,同时也复习 了旧知识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单元整体分析 【整体分析】从课程设计来看。本节主要以区域认知方法,以可持续发展的学科思想为依据,探究怎样进行生态持续发展建设的思路。教材主要通过案例的方式,分别就荒漠化防治(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森林保护(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湿地保护(不同类型的湿地为例)及初中地理中所涉及的水土流失治理(黄土高原为例)等四种类型的区域生态建设进行分析,从知识整合的角度,在把人口、城市、工农业、交通等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再纳入这一领域,就基本上囊括了目前地球生态环境的主要类型,教材逻辑设计上,主要通过案例的分析,形成解决生态建设的基本方法体系:第一层次:学科技能(案例法、读图思考法等);第二层次:学科方法(用综合法与比较法分析自然人文特征、要素);第三层次:实践方法(问题解决法:第一步:区域特征与生态破坏关联分析;第二步:生态破坏的原因分析;第三步:危害分析;第四步:防治的措施)。用“看想法”思维模式对以案例为资料的问题分析,具有较大优势,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训练,形成方法体系。在生态建设中,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学科思想,不能因为生态保护的问题,对弱化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生态保护一定要生态持续、经济持续、社会持续相协调,不能单纯为保护生态而不敢发展经济。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考查趋势】①内容探究:以区域图为载体,利用图中经纬网定位,结合图中降水量等信息,考查区域荒漠化原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常结合示意图或统计材料,考查森林在不同区域环境下的生态效益或者考查森林对地下水及生物的影响。②形式探究:多以综合题形式考查,难度系数在左右,分值为8分左右。③热点探究:西北地区、南美热带雨林及关注我国“十三五规划”就我国的生态建设目标。 【逻辑结构】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精心整理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为例”教案 学校: 年级及班级: 授课教师: 上课题目: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 (2(1(3(4(5312[[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详解,环境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原生态的环境当中,人们生产生活所排放的废气物,超出了环境本身的净化能力,就会对原生环境造成影响,就形成了环境污染;而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从环境中索取必要的物质资料,超出了环境本身的恢复能力,就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环境污染-排放)(生态破坏-索取)今天给大家讲的这一课题就是有关生态破坏的一个方面-荒漠化 二、讲授新课(25分钟)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师讲述]荒漠化已经成为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首先,我要给大家讲一下什么是荒漠化,有谁能告诉我,在你们的映象中什么是荒漠化吗?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看到课本16页第一段第三行,荒漠化是指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它是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的产物,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所以说,荒漠化的实质就是土地退化。 [板书]荒漠化的概念 [ [ } [ [板书 [ [ [就 [ [ [ [ [教师讲述]那么西北地区的气候与植被有什么特征呢?思考下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从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随着距海洋距离的增加,年降水量递减。贺兰山以东,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上,以西,在200毫米以下,在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而随着降水量的减少,西北地区的植被景观自东向西为草原、荒漠草原再到荒漠。 [板书]气候:干旱,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减 植被:自东向西,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教师讲述]在了解西北地区的区域自然特征之后,我们现在来探讨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成因:首先,干旱的自然特征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大家思考下,为什么干旱的自然特征就包含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湘教版必修3)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 【课标与教材分析】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荒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我国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介绍西北地区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指出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本文中的教学设计及板书为第1课时内容。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图片、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的了解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注重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的能力。 【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对阅读材料和图片的分析,和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质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地理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最终提高全面素质。本课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注重引导和鼓励学生思考,通过案例分析,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并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的】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 1.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荒漠化的含义。 2.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主要人为原因。 3.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等案例分析,明白荒漠化的危害。(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 环境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学习过西北地区的基础知识,对西北地区的环境有所了解,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学生的地理基础比较薄弱,容易混淆部分概念,学习难度适中。 设计思想: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用形象化的手段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设置地理情境,让学生观察、体验、探究、理解地理事象,紧扣新课标要求并重视实施过程,采用演示实验教学法、讲解法、合作式学习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明荒漠 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4)了解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发生的地区及其不断变化的原因。(5)了解我国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对荒漠化成因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概括总结能力; (2)应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地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 气候和植被景观的关系,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培养与人交流、交往合作的能力。 (3)通过对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提高学生对 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环境有密切关系。

(2)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方法:演示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MP3等; 实验器材:一块木板、两个塑料垫其中一个垫子上有塑料小草、四杯沙子、两大杯清水、小电风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荒漠化的概念

高中地理_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荒漠化的概念,表现,及发展过程,结合实例,分析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了解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能力目标: 从地理整体性的角度分析相应的生态问题的成因及治理措施,结合区域特征、人类活动分析自然灾害的经验和措施。 德育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 二、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 三、教学难点: 以一个地区为例,培养和掌握分析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 四、教具准备: 计算机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呈现:以“天堂”为背景音乐烘托气氛,展示两张图片——昔日的“天堂”,今日却变成了荒漠(1992年和2002年分别摄于额济纳旗同一个地点)。 提问: (1)请同学们欣赏景观图片,谈一谈感想与体会! (2)这两张图片有没有内在的联系? 【讲授新课】 1.荒漠化的概念与分布 教师:根据学案,回答荒漠化的发展过程、概念、表现。 学生讨论代表发言 师生共同评价与归纳: 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 实质——土地退化 分布——干旱半干旱地区 形成原因——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 表现——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教师:展示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并相应的讲解 2.以西北地区为例 教师:描述一个地方的地理特征从哪些方面描述?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归纳西北地区的位置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根据地图归纳西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根据位置和地形思考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形成原因、特点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根据气候考虑植被和水文状况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自然环境特征 学生活动:请同学归纳荒漠化形成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师生共同评价与总结: (1) 西部东部 降水少以下200mm以上多 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载畜量小多 自然景观沙漠、戈壁荒漠草原、草原 干旱地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 农业特色绿洲农牧业草原畜牧业、灌溉农业 (2)自然原因 基本原因——气候干旱(多雨年份抑制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促进荒漠化) 物质基础——地面覆盖疏松沙质沉积物 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人为原因:过度樵采、 (决定作用)过度放牧、 过度农垦 水资源利用不当 【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探究)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反思 教材序列: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 课题名称: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授课类型:新授课 高二年级地理学科组 本节课是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的开章第一课,是学生学习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篇,因此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分析区域的现状,如何去解决区域的问题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的方法尤为重要。下面从本课的成功和失败之处来进行教学反思与总结。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深层次解读教材,合理取舍知识本节课课程标准要求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该标准是借助典型区域案例,进行区域发展与环境问题分析。而本人教学的主线是使学生充分掌握分析区域发展与环境问题时的基本思路:“区域→区域自然环境条件分析→区域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区域环境治理的对策与措施”这一分析思路,最终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本节课的一大优点。 2、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地理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运用导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本节课把所有的知识点用一张思维导图来完成,先是学生自己通过预习绘制思维导图,然后课堂上进行完善,可以作为复习和记忆的很好的工具,而在本课时内容的学习中恰到好处。 3、情境创设,引人入胜 本节课开头,我让学生观看了一组图片和一段视频,把学生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了起来。让学生自己有兴趣去分析西北地区的性状,并且从图片和视频中涉及的知识点可联系去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相关内容。接下来,学生接受知识也更为主动了。首先,按照区域研究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图,进行区域定位,使学生首先了解该区域的范围,根据区域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分析该区域的气候、植被、土壤、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第二步,让学生根据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分析该区域,结合教材相应内容,分析归纳、并以图示的方式说出造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之后,让学生根据荒漠化发生的每一条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学生理解起来非常顺畅,有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

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课题 新授课类型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 题 区为例 日期 本课总课 时数时数 2 1. 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燥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了解沙漠 和沙地的主要分布、成因和分类;理解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 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是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 景。 2. 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特别是人为原 知识与技能 教学 目标因的主要表现方面。理解人类活动在荒漠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 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人类活 动在不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 了解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生物治沙措施的意义。 1. 学会运用西北地区的各类专题地图,分析和论证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培养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2.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参与可持续发 展的能力,并提高对西北地区地大物博与人口稀少这一矛盾的正确认 识。 情感、态度、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求真求实的科学态

价值观度和科学精神,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我们身 边做起,养成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 1. 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2. 人为因素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 重点 3. 荒漠化整治的对策和措施。 难点根据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教法 案例分析、探究学习 教具 (实验器材)自制多媒体片段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要点记载二次备课 课前准备导入新课 同学们查阅荒漠化的资料,对荒漠化的概念、形成、影响有所了解。 师: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 件。区域发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会产生影响区 域发展的环境问题。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 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本章我们分别以我国西北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石阡民族中学:王明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 (2)结合我国西北等地区的实例,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和危害,了解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2、过程与方法 (1)举例介绍荒漠化的概念及其表现。 (2)利用地图、数据分析我国西北的自然特征来理解荒漠化的自然成因。 (3)利用课本的例子来了解荒漠化的另一重要原因—人类活动。 (4)通过书本非洲的例子以及结合成因去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5)从成因跟危害中得出荒漠化的防治对策跟措施。 (6)通过荒漠化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环境的问题、成因及治理对策等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环境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形成一个保护环境的意识,学会应如何 协调人地关系,能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去认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了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教学难点 1、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的定义 2、能掌握好荒漠化,并能举一反三,学会分析其他的区域环境问题,学会因地制宜,形成一个清晰的综合分析思维。 教学方法 讲述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同学们,良好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和发展的基础,但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请同学们看这张图片。大家觉得这张图反映了什么环境问题?这些图反映了荒漠化趋势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8页。 讲授新课: 请学生看课本第一自然段,思考:荒漠化的定义、表现、成因和形成过程。 一、荒漠化

1、定义: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荒漠化的实质即土地退化,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 问:荒漠化可以简称为荒漠吗? 学生回答: 荒漠化重在一个化字,它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原本不是荒漠的地区,如耕地、林地、草地发生了土地退化,而荒漠本生就是指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不毛之地。同学们应注意两者之间的关系。 2、形成过程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荒漠化的形成过程可概括为三个词:植被、水分养分、土地生产力(概括:由于植被的破坏减少,导致土壤中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最后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3、表现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下面我们来看三者之间的区别。 投影图片:思考各为哪种表现形式?为什么?分别是在哪种外力作用下形成的?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土地沙漠化是在风力的作用下形成的,在我国西北地区这种土地沙漠化现象极为常见。石质荒漠化是由于地表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岩石裸露的现象,在我国喀什特地貌区石质荒漠化很常见,在风力的作用下也可能形成;次生盐渍化是地表有很多的盐分,盐分会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这种荒漠化主要是由人类不合理的灌溉,加之气候干旱所形成的,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北地区。 三种表现形式在全球各地各有侧重,目前世界大约有四分之一的陆地,三分之二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而我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表现最为突出,那么荒漠化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荒漠化的成因。 4、成因 学生回答:气候变异、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 师:气候变异是自然因素,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是人为因素。下面我们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来分析荒漠化形成的原因。 二、西北地区荒漠化 (一)自然因素 1、位置和范围 投影图2.1,请同学们读出界线附近有哪些主要的山脉?说说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生答 师利用图引导学生描述西北地区的范围。图中包括了哪些省级行政单位? 生答 师:能否根据西北地区的范围归纳概括出西北地区的海陆位置特点?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2.1荒漠化的防治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燥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了解沙漠和沙地的主要分布、成因和分类;理解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使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2、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特别是人为原因的主要表现方面。理解人类活动在荒漠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在不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了解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生物治沙措施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西北地区的各类专题地图,分析和论证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培养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提高对西北地区地大物博与人口稀少这一矛盾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我们身边做起,养成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原因。 2、人为因素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 3、荒漠化整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难点 根据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教具、资料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 ⑴概念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⑵形成 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⑷影响 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 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 气候因素 人类活动 沙漠化 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地形区范围: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 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说明: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 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地貌特点: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 教师补充讲解: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 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 水汽难以到达 高山环绕盆地地形 青藏高原隆起 位置 东 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