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影视剧的戏说弊大于利

历史影视剧的戏说弊大于利

历史影视剧的戏说弊大于利
历史影视剧的戏说弊大于利

历史影视剧的戏说弊大于利

谢谢主席,大家好!随着戏说各朝帝王剧,清宫剧,抗战片等影视剧的热播,也掀起了一股影视剧戏说历史之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让影视创作拥有了丰厚的资源和肥沃的土壤,但如果把历史都用戏说来演绎,后宫斗争不断、微服私访不停,妃子与大臣互表情衷,实在让人哭笑不得,那么我们来看看历史影视剧的戏说到底是不是一个好的现象。首先我们先明确一些定义:“戏说”是以戏谑的态度,附会历史题材,虚构、扭曲引人发笑的情节进行创作。指的不仅是种表现也是态度。而历史影视剧顾名思义是指的主要讲述历史为主线内容的影视作品,它区别于其他影视剧的地方正在于其职能是为观众了解历史真相、获取民族记忆的提供一个便捷的平台。我们今天判断利弊的标准在于历史影视剧戏说后对其职能的实现是促进作用大还是阻碍作用大。权衡之后,我方认为历史影视剧的戏说弊大于利。

一方面,从历史影视剧的文化职能上来看,历史影视剧的戏说不仅没有达到其原本良好的文化传承作用更是轻薄了原本厚重的历史。当影视剧冠上历史二字,就注定了其需要将历史的精髓与其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传播给大众,这才是历史影视剧最重要的文化职能,而在其历史影视剧戏说以后,纪晓岚口吃近视,却变成了口灿如花的风流才子;庞太师一代清官,贤能良相却变成了嫉贤妒能、掌握朝纲的阴险小人。而高高在上、锦衣玉食的王子公主们纷纷走出宫廷, 到民间去寻觅自由恋爱的对象; 于是, 历来被斥为“见利忘义”的吕布竟成了为爱情而死的英雄, 荒淫无耻的明武宗竟成了忠于爱情的情种等等,肆意地消解历史的沉重感、厚重感,代之以狂欢化、娱乐化的对待历史,这不仅没有达成其原本的职能反而起了非常不好的作用,甚至是轻薄了原本厚重的历史。

另一方面,从历史影视的社会职能上来看,历史影视剧的戏说没有提供一种良好的价值倡导并且易造成对受众的错误引导。人民日报近期发表的文章批宫斗剧胡编乱造、扭曲历史,将“煽色腥”发挥至极。文中指出“这种对历史的解构背后隐藏着对权力、恩宠、一夜走红、一夜暴富的向往和对享乐主义的崇拜,既无益于认识历史,也无益于思考人生。”《宫》、《步步惊心》、《后宫甄嬛传》等一批高收视率电视剧被点名,可想其对人民大众、特别是处于三观建立时期的青少年造成的影响将不可估量。历史影视剧作为一个传播如此广泛的载体,一味的强调“戏说”只能倒观众的胃口, 降低人们的艺术趣味和鉴赏水平。更有甚者, 一些观众有可能被错误的历史观、价值观所蒙蔽, 降低乃至丧失辨别是非、判断真伪的能力。这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显然是不利的。也就说明了历史影视剧的戏说直接阻碍了其社会职能的实现。

所以综上所述,历史影视剧的戏说无论是对其文化职能还是社会职能造成的阻碍作用都大于其促进作用,因此历史影视剧的戏说明显是弊大于利。

从电视剧中看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中国电视剧 一、中国电视剧发展概况 中国的电视剧几乎和电影是同步的,从1958年的《一口菜饼子》到现在,中国的电视剧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1980年中央电视台开播的《敌营十八年》是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也是中国第一部采用情景剧模式制作的最早产生广泛影响的通俗电视连续剧。 1990年中国第一部长篇室内电视连续剧《渴望》的出现掀起了中国电视室内剧的热潮,《爱你没商量》、《编辑部的故事》是其中的代表作,在这期间由宋丹丹、梁天等主演的《我爱我家》则将美国的情景喜剧的形式引入中国,为中国电视剧增加了新的剧种。1992年台湾推出的《戏说乾隆》的热播着推动了中国20世纪90年代后的“戏说历史”电视剧的出现,其中1998年的《还珠格格》是代表之作之一,其收视率曾经在北京地区高达44%,在全国跟高达64%。 1999-2001年是中国电视剧的“警匪时代”,出现了《永不瞑目》、《警坛风云》、《罪证》、《警察本色》、《黑洞》等一系列以弘扬主旋律为主线,以善恶斗争为卖点的“公安电视剧”热。2000年中国内地的第一部偶像剧《将爱情进行到底》填补了偶像剧的空白,从2001年《流星花园》的出现,偶像剧在中国内地成了一个新的增长点。 2000年以后中国电视剧有了长足的展,可以用一日千里来说。随着时代被背景的变化,中国的电视剧渐渐不能用单一的标准来衡

量。古装、现代、武侠、都市、军旅、励志、神话、历史、言情、穿越等各种题材各种类型的电视剧层出不穷。《隋唐英雄传》、《媳妇的美好时代》、《天下第一》、《摩登新人类》、《第五空间》、《奋斗》、《白蛇传》、《大秦帝国》、《佳期如梦》、《神话》、《宫锁心玉》等都是很好的作品。 17大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后中国已电视剧产业更是风生水起。到目前为止,中国电视剧已摘得三个“世界第一”的桂冠:电视剧年产量世界第一,电视剧年播出量世界第一、电视剧观众总量世界第一。据国家广电总局年度统计资料,2007 年中国生产电视剧529 部14670 集,2008 年502 部14498 集,2009 年402 部12910 集,2010 年436 部14685 集,2011 年469 部14942 集。不论是创作热情还是生产规模,中国已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电视剧生产第一大国。 二、中国电视剧和外国电视剧的比较 中国电视剧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它许多外国作品中还有很多的差距。 中国电视剧同外国电视剧(如美剧、日剧、韩剧)的差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中国电视剧与美剧: 中国的电视剧产量高、但是质量较差,美剧的制作成本很高,但是美剧的质量很高,在美国虽然没有中国的历史剧、乡村剧等题材优势,也没有古龙、金庸等小说家给他们写武侠小

电影影视基础知识

电影影视基础知识 一、电影基础知识 一、电影:由活动照相术结合幻灯放映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现代艺术。发明于19世纪末。1895年12月28日法国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对观众放映,故将这一天定为世界电影诞生日。 二、电影的本性: 1.作为大众文艺样式的艺术观赏性; 2.作为实现利润、扩大再生产手段的商品性; 3.作为意识形态载体的工具性。 三、对电影事业的要求: 1.体现个性力量的艺术创造性; 2.适应时代与社会需要的思想性; 3.实现经济价值的功利性。 四、电影的两大风格类型: 1.纪实风格:源于路易·卢米埃尔兄弟放映的《工厂大门》《婴儿喝汤》《水浇园丁》等影片对生活的纪实。二战后意大利掀起“新现实主义”创作思潮,产生《偷自行车的人》《罗马十一点钟》等影片,中国三、四十年代时早于意大利就运用这种方法,强调真实客观地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 2.戏剧风格:源于美国用电影对舞台演出的纪录,注重场面繁华、情节曲折、明星效应,形成好莱坞式电影风格,对故事片创作产生重大影响,成为电影市场中主要的影片样式。(江泽民98年3月9日对《泰坦尼克号》和美国电影的看法)。 五、电影主要表现手段: 蒙太奇:将片断镜头加以组合,并与声音配合,创造出特殊电影时空的结构方式。 英国梅里爱的发现与探索。美国格里菲斯在《一个国家的诞生》中成功的运用。苏联电影家森斯坦、普多夫金等将蒙太奇上升为理论。“库里肖夫实验”,一个毫无表情的脸与喝汤、棺村、小孩的画面连接,产生不同的效果。 蒙太奇强调剪辑的作用。有多种表现手法,如镜头~、音响~、对比~、平行~、声画分立、声画对位等。蒙太奇极大地增强了电影的表现力。 长镜头:指对一个运动志面较长时间的连续不间断地表现,保持运动着画面的整体性。这是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反对蒙太奇造成的虚假而提出的一种电影闰美学理论。强调电影的照相本体属性,强调生活的真实性。 二、电影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一、电影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1、从产生以来逐渐成为最普及、最重要的艺术样式(电视只是传输方式的改进,其以声画为手段的表现特,质与电影一致),列宁说:“对于我们来说,在一切艺术样式中,最重要的就是电影。”电影对人的行为、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美国现在人均每年看6次电影。2、对人类文化信息传输方式的巨大变革,使人类进入影视文化(信息文化)的发展阶段。西方学者认为人类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以语音为载体的口头语言文化,以文字为载体的书面语文文化,以音像为载体的影视文化。 二、电影评论的作用: 1、影评是一种科学的活动,是电影艺术与观众的桥梁,是实现电影三重价值(艺术的、社会的、经济的)的重要手段。国外影评主要作用于票房价值,中国影评侧重于社会性,形成

如何认识历史题材影视剧中的“历史”

关于历史题材影视剧中的历史 高二(7)班陈悉儿 指导老师:郑妙娟 一、前言 如今,有很多同学抱怨历史课太呆板枯燥,想要通过看历史影视剧来多方面增加历史知识,以提高自己的历史人文素养。可是,看历史影视剧真的能够学习到真实的历史吗?哪些历史影视剧才是值得一看的呢?如今越来越多的穿越剧、古装剧会不会对同学们产生一定的影响呢?伴随着这些疑问,我展开了研究。本课题以历史影视剧中的历史为研究内容,通过互联网、报刊、书籍收集相关资料。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娱乐生活越来越丰富,各种历史影视剧也层出不穷,其中不乏一些为了商业利益,不惜扭曲历史事实以迎合大众口味的古装剧,对同学们的历史认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想通过通过这次研究,分析各种历史影视剧中的历史,了解真伪,探究历史正剧与古装剧之间的区别,同时也能增强自己的对历史影视剧中的历史的分辨能力,丰富历史知识。希望通过这次研究,能够使同学们正视历史影视剧中的历史,不要因过度迷恋剧中的情节而丧失分辨能力,同时我也希望一些历史正剧能够受到更多人关注,使更多人愿意投身于创作更多更好的、能让同学们在欣赏中学习的历史正剧。 二、正文 温州市第十五中学曾做过一个关于“电视剧类型”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最喜欢港台或大陆所拍的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占50%;“您最喜欢的历史题材影视剧类型”中“戏说历史题材影视剧”与“符合历史的严肃历史电视剧”的分别占48%和38%。这些数据表明,大中学生最喜欢观看的是戏说历史题材影视剧,但基本符合历史的严肃的电视剧在大中学生中也有一定的市场。 对于历史影视剧中历史的真伪对大众历史认知的影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他们主要分为两种。 一些人认为戏说历史题材影视剧的泛滥会给同学们学习历史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因为当下的历史小说和影视剧创作根本不考虑历史是否真实,大部分都是在导演和编剧主观意图的实现中塑造人物的“应有面目”。现在的历史电视剧基本都歪曲历史,如《还珠格格》、《铁齿铜牙纪晓岚》、《康熙微服私访记》等都是胡编乱造。 另一些人却认为对历史影视剧中历史的批评看起来理直气壮,其实十分无聊。例如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汤哲声就提出:“历史与文学联姻,成为了历史小说或者历史剧,也就是‘胡编乱造'了。文学的美学特征之一就是虚构,追求的不是历史的真实而是历史的道理,判断的不是历史的趋向而是人性的善恶,探究的不是历史生成的原因而是人性变化中的文化社会因素。如果去掉了虚构,文学也就不成文学。也许有些人说,文学的虚构是可以的,但是要有一个底线。那么什么是文学虚构的底线呢?这是一个无穷尽地彼此循环的问题。如果硬要在文学的虚构中强加其它价值标准,文学同样也就不成为文学了。” 两种观点都很有道理,在我看来,历史影视剧中历史情节的真伪对大众历史认知的影响,和影视剧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节需要有关。 有些影视剧真正要表达的只是一种思想情绪。例如前些日子席卷各个电视台的大型宫廷古装剧《甄嬛传》,它要表达的就是一种思想情绪:怎样生存、怎样奋斗。与之前热播的中国影视剧《杜拉拉升职记》和韩国电视剧《大长今》一样,《甄嬛传》被称作为“职场生存奋斗指南”,只不过电视剧将职场安排在后宫而已。它的超高收视率说明了当今众多的人们在工作中不顺利以及如何改变现状、取得上位的心理需求。还有穿越剧《步步惊心》的情

电视剧论文

对于中国电视剧的思考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发展变化,无疑电视剧也在随之变化,不得不承认,现今中国电视剧正以一种极快的速度发展。 对于中国电视剧而言,1978年是一个转折点,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电视剧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从单本剧到连续剧,从现场切换到制播分离,从产量不足道成为世界第一,电视剧生产大国,其发展先后经历了探索期,成长期,成熟期,发展期,纵观这些岁月,各种电视节目越来越多地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五花八门的电视剧层出不穷,各个频道更是竭尽全力提高个字的收视率,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成员之一,电视在带给我们情感上的享受时,也传递着信息。电视剧不断的影响着观众的视听感受,以及生活习惯。如今中国的电视剧生成速度越来愉快,而其质量则需要我们斟酌,越来越多的电视台开始自制电视剧,而这些电视剧多半是对于以流行的外来电视剧的改编、翻拍,电视角色善良与否等演员亮相就有分晓,很多情节都在人们的意料之中。 不能否认,中国电视剧中不乏优秀的作品,能很好的表达一些思想信念,帮助人们面对现实,怀抱梦想,积极应对挑战。但为何中国电视剧没有美剧、韩剧和日剧在中国的地位呢?可以说美剧在年轻人中有着很大的魅力,很多年轻人对于当今中国的偶像剧表示了不屑。的确,如今中国偶像剧的制作比例在攀升,但是却有拾外来剧牙慧之嫌。而韩剧,可以说,它在不同年龄段的女性中都占有较大的吸引力,韩潮在中国已有了相当的影响力,通过生活中人们的发型,服饰等中便可领略到。 国家广电总局出台《通知》规定,“未取得许可证的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理论文献影视片,一律不得在互联网上传播”。业内人士说,网上目前传播美剧、日韩剧和台湾地区的影视剧大多属"无证"播放。那么这么做真的能为国产电视剧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真的能拯救国产剧么?我想现今越来越多的雷人电视剧已经给了否定的答案。我们很难从电视上看到一些我们眼中优秀的外国电视剧,而他们受到了人们追捧,其中的文化差异值得我们思考。 以下以美剧例 中国与美国电视剧文化的差别 从《六人行》《成长的烦恼》等情景喜剧,到《欲望都市》、《绝望的主妇》等女权主义题材电视剧,《X档案》与《迷失》等科幻题材电视剧,直到警匪题材的《反恐24小时》,历史题材的《罗马》、《都铎王朝》,甚至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实习医生格蕾》,再到如今备受追捧的《越狱》,以及空前狂热的《别对我撒谎》,随着美剧在中国的传播,不难发现,美剧作为一种文化产物,由于文化背景、生活背景、语言背景、社会制度以及技术水平等的不同,与中国电视剧有着明显的差异。 一、中美电视剧制作的差异 中美电视剧制作风格迥然不同。美剧更加注重视觉感受,注重画面的冲击效果。 “在制作上,美剧加入了一些电影的元素,无论是故事上还是影像上都几乎达到了电影的制作水平,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鸿沟。”例如《迷失》,不论是丛林的神秘,还是飞机坠毁的惨烈,画面无一不精美逼真,引发观众强烈的共鸣。而国产剧则更注重细节的表现,强调心理活动和表情。《蜗居》,这部引起社会各界广泛讨论的电视剧,在拍摄时加入了许多心理旁白,从而更准确地表达人物的情感和感受,让观众感同身受。

(完整版)中国电视剧发展史

大家好!我是社会学的吴倩,今天是我代表我们小组为大家做这次的演讲。那我们这次汇报的主题是中国电视剧史的发展。 我将从一下三个方面展开我的汇报:发展历程、艺术特点、现状分析 首先要说的是它的发展历程 从1958到1965年是它的发展初期,在这阶段出现了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 从内容上看,这一时期的电视剧大多侧重于政治思想教育。以题材论,大体可分为六类: 1.配合全党全国中心任务 2.歌颂新人新事新的生活 3.歌颂英雄人物,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4.少年儿童教育 5.国外题材 6.民间传说题材 第二阶段是1966—到1976年出现的停滞时期 这一阶段的电视剧有1967的样板戏《谈京剧革命》,同年也拍摄了一部黑白电视剧《考场上的反修斗争》。接着,在1975年录制播放了两部电视剧《公社党委书记的女儿》和《神圣的职责》这一时期的电视剧是在“四人帮”文化专制政策的影响下产生的,1976年5月中旬,北京电视台作出了“关于宣传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的一些安排,除了文艺节目“主要从正面树立典型,宣传高

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外,还提出了“一律不播”、“坏节目”的八条内容, 1、歪曲历史真实,专写错误路线的: 2、描写英雄人物却是犯错误的,歪曲英雄形象的。 3、描写战争恐怖,渲染苦难、宣传和平主义的。 4、专写中间人物的,丑化工农兵形象的。 5、美化阶级敌人,模糊阶级界线,调和阶级斗争的。 6、提倡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宣扬人性论和所谓“人情味”。 7、有关谈情说爱,宣扬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感情的。 8、传统剧目,包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和鬼戏,不管中国或外国的一律不播, 第三阶段是1978到80年代末的复苏时期,在这期间,出现了第一部彩色电视剧1978年5月《三家亲》,这也是电视单本剧时代的开始。1979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南斯拉夫电视剧《巧入敌后》成为了中国第一部译制剧。1980年,中央电视台相继播出了两部从美国引进的系列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和《加里森敢死队》1981年2月5日春节播出的9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是我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 1984年播出的电视剧《血疑》曾引发一场轩然大波,并且首次在电视剧中插播了企业广告。 在80年代末出现了大批让人印象深刻的电视剧。 大家应该对这段音乐很熟悉吧,这就是1987版被奉为经典的西

大型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伟大的转折》观后感

大型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伟大的转折》观后 感 观看了电视剧《伟大的转折》一二集后,我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动。我对1935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党一系列变革的意义有了更加切身的感受下面,我有几点心得体会: 一、无畏牺牲 遵义会议作为长征路上以及中国革命路上的转折点,具有其极不平凡的历史意义。这座转折之城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我虽然只看了第一集和第二集,但是后面娄山关的炮声,赤水河底的浪涛,红军强渡乌江天险、四渡赤水的场景依然印在我的心中。我深深认识到,遵义会议这一伟大转折是无数共产党人、红军战士为了革命胜利抛头颅、洒热血的伟大牺牲换来的。胜利来之不易,我辈当愈加珍惜。 二、为国家独立自主,XX不改 在遵义会议前,共产党人,特别是我党的领导同志,关于路线问题和军事指挥问题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反思和讨论。遵义会议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整个党中央民主氛围较为浓厚,有问题,开会解决。面对分歧,党的领导人不是耍手段、搞内斗,而是坦诚相待,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这一伟大转折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

仰、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及一切为了人民的伟大XX。 三、实事求是 从电视剧中,我深切的感受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共产党人开始追寻实事求是道路上了,我相信在后续续集中,我会看到遵义会议我们党选择了实事求是。批判“三人团”的教条主义,确定毛泽东对于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我们以保留革命的有生力量为前提,多次调整路线,改变行军路线。可以说,遵义会议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遵义会议之后,按照实事求是的精神,中国革命从此独立自主地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遵义会议是伟大长征的转折点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我一定会把遵义会议精神传承下去,带到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走好共产党人新的长征路!

影视与历史课程纲要

《影视作品与历史》校本课程纲要 齐斌 简要说明 本教材基本以历史发展阶段来划分节数,侧重点在于历史,旨在通过影视来展示历史发 展的脉络,其线索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三大部分来编写,以中国史内容为主,世界史分量较小,同时兼顾一些理论评介性的内容,如第三节、第十二节。由于内容重 心是历史,所以对于影视技巧、著名演员、艺术特色的方面的内容少有涉及。教材所引材料 基本来自网络,限于篇幅未能一一注明,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敬意和感谢。本课程初次开设, 尚无成型书籍和其它材料可以参考,定有许多疏漏、谬误之处,请读者予以指正。 第一节历史影视简介 一、中国古代史部分 1、《大秦帝国》 2、《三国演义》 3、《贞观长歌》 4、《康熙王朝》 5、《雍正王朝》 二、中国近现代史部分 1、《林则徐》 2、《鸦片战争》 3、《火烧圆明园》 4、《甲午风云》 5、《我的1919》 6、《开天辟地》 7、《红旗谱》 8、《地道战》 9、《红日》 三、世界史部分 1、《大国崛起》 2、《珍珠港》 四、历史影视的分类 1、纪实真实的历史 2、接近历史的真实 3、距历史真实较远,但有些历史真实的影子 4、历史仅仅是背景,影视中的人物、情节凭空捏造。 5、神魔化历史 五、学习本课程的意义 1、丰富精神生活,休闲心灵 2、扩大知识面,增强审美意识 3、培养历史意识,为课内学习丰富营养 4、了解一些影视制作的技巧 第二节电影《孔子》 一、简介历史时期的孔子 二、电影《孔子》简介 三、学生观看《孔子》片段教师巡回指导,回答学生观看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四、同学互动谈体会 五、教师评点学生的看法 第三节正确看待欣赏中国古代帝王影视 一、古装帝王剧在影视文化发展中盛行的原因 1、经济效益的趋动追求经济效益是影视剧创作者的主要目标, 2、既有现成的故事题材, 又无版权困扰相对而言, 古装帝王剧的取材范围宽广 3、创作题材的安全性 二、从古装帝王剧的盛行看世人心态 1、古装帝王剧比较注重影视的娱乐休闲功能,能够满足广大观众情感渲泄的愿望 2、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繁荣昌盛,古装帝王剧以一种崭新的姿态,迎合并讨好了一些男人潜意识中存在的惟我独尊、妻妾成群的心态, 也为那些靠出卖色相快速致富的女子提供了强有 力的理论依据。 3、古装帝王剧的盛行, 反映了弱势群体的心声 三、影视作品在实现其娱乐性的同时, 要充分体现其教育性 1、影视作品应在娱乐中, 给人以启迪, 充分体现其教育性 2、帝王剧的泛滥, 不利于创作题材的多样性

历史题材影视剧可以戏说

历史题材影视剧可以戏说 影视(剧):电影和电视 历史题材:取材于历史,讲述历史上存在的人物和发生的事件,部分事件属实,带有不同程度虚构、改编的影视题材 历史剧:指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影视剧 历史: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经历;过去的事实;过去事实的记载;指历史学 戏剧:综合艺术的一种,由演员扮演角色当众表演情节,显示情境的一种艺术,在中国戏剧史戏曲、话剧、歌剧的总称。 第一,从影视剧的根本属性上来讲,历史题材影视剧可以有戏说的成分。历史题材影视剧并非历史科学纪录片,它不是历史教科书,没必要非得真实客观地反映历史,相反的,它是一门艺术,是带给观众精神享受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戏剧性是影视剧的根本属性。在具备戏剧性,成功带给观众精神享受和共鸣的基础之上,我们才去讨论一个影视剧的知识性。正是因为影视剧属于艺术创作的范畴,而非历史科学范畴,所以过分强调它是否真实地反映历史,或者为了真实反映历史而不允许戏说,这本身就是一种舍本逐末的方式。如果一部影视剧缺乏戏剧性,那根本就不能算是一部影视剧——或者说,起码不算是一部成功的影视剧。我们也请对方辩友注意,我们今天探讨的是拍影视剧,不是拍历史教科片,我们一定要区分清楚两者的本质区别。 第二,对历史题材戏剧的戏说古已有之,事先声明是历史娱乐剧“演义”,对观众无伤大雅。也不会起到多大的误导作用。这种戏说手段早就已经被观众接受和认可。《寻秦记》就是一个典型代表。我相信观众们看完寻秦记,谁也不会真的认为秦朝的历史是有人穿越过去创造的吧?再说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谁都知道它跟陈寿的《三国志》有着很大差别,一般来说,后者被当作正史,而前者只是文学界的小说家演绎,但这丝毫不妨碍《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三国志》在史家典籍里怎么排名我不知道,但《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这却是妇孺皆知的。其实仔细一点考虑,四大名著都可以说是“戏说”的典型:《水浒》自不必说,跟《三国演义》一样也是把历史演绎成了小说,绝不能算作信史;《红楼梦》虽然有时代背景的影射,但那也仅仅是“影射”而已,原作者曹雪芹可是注明了“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的;而《西游记》虽然是神怪小说,但也嫁接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时代背景,并且玄奘本人也是历史上确有其人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四大名著都是娱乐历史的名著,但这丝毫无损于它们的崇高地位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也曾多次被搬上了电视荧屏。 第三,历史资料细节的不完善、不充实,甚至很多历史资料本身都存在着前后矛盾,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后人在拍摄影视剧时,必须有戏说成分。很多历史人物以及历史情节史书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需要后人的自行完善和适当想象,才能让很多历史事件相互连贯,内容完整。试想,如果不允许戏说,那史料上没有写到的动作、表情、故事细节,我们的演员们如何去演?史料上同一历史事件,有各自矛盾的记载,我们如何去选择?史料再细,也很难细到一举手、一投足,

浅析中国古装电视剧及其特点

浅析中国古装电视剧及其特点 刘敏(200940903056)电视剧是电视艺术中的一个子系统,1928年英国通用电气公司电视实验室试播情节剧的《女王的信使》标志着它的诞生。电视剧在中国堪称“第一”的叙事艺术,观众喜爱电视剧,是与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说书话本所培育的线性叙事传统的持久熏陶和喜欢听故事的传统有关。1986年,36集的《红楼梦》播出时万人空巷,最高收视率达70%以上。1994年一部84集的《三国演义》,也创造了46.7%高收视率,这就意味着,全国有4亿五千万到5亿人在同时收看。现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剧,观众人数也动辄过亿。中国观众高涨的收视热情,正处在长盛不衰的发展态势之中。 电视剧成了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观众接受电视剧的心理动因有认识学习的动因、消遣娱乐的动因、接受教育的动因。这实际上我认为是和艺术的三大功能——认识、娱乐和教育相对应的。作为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它反映着普通老百姓的心理诉求和爱憎,“媚俗”“媚大众”是它与生俱来的特征,也是它获得大众喜爱,引起高收视率的重要保重。“雅”好“俗”不好的电视剧是很难生存的,而大众的口碑则是一部电视剧获得成功,并在电视史上留名的重要依据。 中国古装电视剧是一类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电视剧,古装电视剧也是观众最喜欢的电视剧,古装电视剧的出现让观众有机会再一次通过电视剧的艺术形式回到古代,感受穿越时空的电视艺术,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的故事能在电视剧上真实的展示出来,也是很有意义的艺术,对一代代中国孩子对历史文化的了解也是很重要的一种艺术途径,现在很多历史书都读起来枯燥无味,孩子更喜欢的就是通过看古装电视剧来了解一个真实的历史,古装电视剧可以成为人们了解历史寻找历史发现历史探索历史的新的艺术途径。 中国的古装剧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武侠剧。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香港,主要是以武打动作为中心来安排剧情,塑造人物形象,组织视听语言的,侠义精神是其精神内核,武打动作是其表现形式。武侠剧大都改编自中国源远流长的武侠文学,从《史记》中的《游侠列传》到唐传奇和宋元话本中的侠士故事,再到明清成熟的长篇武侠小说如《水浒传》、《儿女英雄传》、《七侠五义》等,大侠的惩恶扬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劫富济贫等道德取向与变幻莫测的武功,为武侠剧提供了完备的精神内核和动作形式。当代的武侠剧,在高科技制作技术和影视特技的帮助下,将舞蹈、杂技、魔术等艺术形式和体操、单杠双杠、跳远、跳高、拳击、击剑等体育动作糅合进来形成视觉奇观,满足了观众对人体肢体无限可能性的期盼心理。武侠剧比较著名的有改编自平江不肖生的小说《近代侠义英雄传》的《霍元甲》;王度庐的《卧虎藏龙》;改编自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的《蜀山奇侠》和《新蜀山奇侠》;此外“黄飞鸿系列”、“新方世玉系列”、“南少林系列”都是在20世纪40年代的旧派小说中取得的重要资源。新派小说改编的有金庸小说改编系列如《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鹿鼎记》等,古龙小说改编的《楚留香传奇》、《绝代双骄》、《圆月弯刀》等,梁羽生的《四大名捕》等,卧龙生的《飞燕惊龙》等。根据漫画《风云》改编的《风云之雄霸天下》、《中华英雄》等,根据武侠游戏改编的有《仙剑奇侠传》、《剑侠奇缘》等。 历史剧。就是反映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电视剧。它的持续热播反映了人们渴望了解历史真实面貌,了解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心理。人们通过历史剧关照当下,渴望一些当下的社会问题能以史为鉴,在历史提供的经验和教训中获到某种解决的智慧或启迪。反映当下现实生活的电视剧能获得热议,就选材而言,总是和当下人们最为关心的热点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也总是和借历史的陈酿和古董级的酒具,来浇当下人的人的块垒。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也总是把当代热点问题予以故事的讲述中。《康熙王朝》、《雍正王朝》、《汉武大帝》等都在

编导专业影视常识文学常识

编导专业----影视常识、文学常识 一、电影的诞生 电影是一门年轻的艺术,诞生至今只有一百多年。 电影的发明人是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他们拍摄了世界上第一批电影《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等,于1895年12月28日首次在巴黎一家叫“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公开放映。虽然这些电影都很短,都没有声音、没有情节,但解决了电影的基本技术——让图片变活,这标志着电影的诞生。此后,他们还拍了许多生活记录片,其中《水浇园丁》是最早有情节的电影。 二、电影艺术的形成 电影发明后,很快传遍欧美,各国出现了一批电影人,各有贡献。 英国的斯密士打破摄影机不能动的框框,大胆变动摄影机的位置、远近、角度,使电影有了推、拉、摇、移等运动镜头。 法国的梅里爱则大搞电影特技。他从偶然中发现了电影的一些特技,如停机再拍、透视合成、升降格等,于是运用特技拍了许多“电影魔术片”。 稍后,美国的格里菲斯利用镜头的剪辑和组接做文章,创造了全新的镜头语言——蒙太奇。 20年代,苏联一批电影艺术家如普多夫金、爱森斯坦、库里肖夫等从理论和实践上总结了蒙太奇。如库里肖夫作过著名的“库里肖夫实验”。他采用某著名演员平常表情的一个镜头,分别放在一盘馅饼、一个熟睡的婴儿和一具女尸的镜头之后,分别让三组观众来看,并问这演员是什么表情。结果三组观众却分别回答为“贪馋”、“慈爱”和“恐惧”(其实是同一表情)。这说明,镜头之间不同的组接方式,会使同一镜头产生不同的效果。 蒙太奇是电影的语言。蒙太奇理论的总结,标志着电影艺术的形成。它使电影有了自己的独特手法,使电影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并给后来的电视和原有的艺术门类以巨大的影响。 三、电影技术的进步 无声片:早期电影都没有声音,被称为“默片”、“伟大的哑巴”,对话和情节只能用字幕交代。这带来早期电影的一些特点:情节简单,动作性强,表情夸张,如卓别林的早期喜剧片。 有声片:1926年,美国人德雷斯特解决了一个难题:把声音转化成光信号,同步录在胶片的画面旁,有声片发明了。次年,华纳兄弟公司拍出了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从此,电影变成视听兼备的艺术。 彩色片:1932年,彩色胶片试制成功。1935年,美国马摩里安导演了世界上第一部大型彩色故事片《浮华世界》。 50年代以后,电影技术有了新的进步,先后出现了宽银幕电影(高宽比为3:5以上,普通银幕为3:4),立体电影(声音从不同方向传来),立体电

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形成新的热潮

电影、电视以艺术上所具的特殊感染力,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人的生活。作为历史真实的反映写照,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以崇高的精神内涵和昂扬乐观的革命浪漫主义激情,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光辉的历史,记载着我们民族近一个世纪走过的非凡历程。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影视业的发展,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79年陆续推出的影片《西安事变》、《南昌起义》、《四渡赤水》等影片的热映,充分反映了观众的心声。80年代,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也开始繁荣,如《秋白之死》、《周总理的一天》、《李大钊》等,都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为了通过影视艺术更好地对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进行国情、近代史、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1987年,由中宣部提出,成立了包括党史、军史、文献和影视方面专家组成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10多年的艺术实践证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在整个文艺创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忠实地实践着“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光荣使命,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迎接建党80周年,广大影视工作者自觉承担起光荣的历史责任,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影视作品。从《毛泽东在1925》到《走出西柏坡》,从《相伴永远》到《英雄无语》……15部最新摄制完成的优秀影片成为建党80周年献礼片的扛鼎之作。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推出的电视连续剧《长征》、《日出东方》、《忠诚》、《帕米尔医生》、《鹰击长空》等也在炎热的夏夜不断提高收视率。“红色经典”能够在当前纷繁多元的影视创作环境中再度脱颖而出,这是我们影视创作者精品意识的提高,是电影观念的转变,也是我们观众群的日益成熟。在近一时期的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中,“以小见大”是一个突出的创作思路。这些影片大多放弃了直接描绘壮阔的革命斗争场面,而是从与普通人生存空间、情感世界更为接近的地方落笔,描写伟人的亲情、爱情、友谊,与老百姓之间的鱼水深情。一位大学生在谈到《毛泽东与斯诺》的观感时说,走下“神坛”的伟人,既平凡又伟大,既可敬又可亲。影视界专家认为,这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突破了以往相同题材过于执著历史背景和事件的铺叙,而使人物淹没其间的局限,更注重在大的历史氛围中塑造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使艺术的真实与历史的真实相融合。无论是叱咤风云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还是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时代英模,透过他们性格迥异、多彩多姿的形象,凝聚的是我们的民族气派、民族感情、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人为本,在情感化的描述中,观众无须仰视,而又领悟到伟大灵魂的丰富与崇高。影视是一种大众艺术,它必须要让观众在视听享受中再作用于心灵。近些年来,我们的影视创作者以较快的步伐适应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电影观念有了明显转变,懂得了尊重市场、尊重观众。创作手法的创新变化和高科技手段的运用丰富了银幕和荧屏。例如,影片《毛泽东在1925》对于“火”的理解和运用,《紫日》对于战争片以新的角度阐释等,拓展了观众的思路,趋近了新的审美观念;此外,在《横空出世》等影片中大量使用了电脑画面,既强调了视觉冲击和观赏愉悦,又丰富了电影语言,出现了一种新的电影风格。专家认为,艺术家们创作中的“精品意识”日益浓厚,近年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中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越来越多,《大转折》、《红河谷》、《鸦片战争》、《长征》、《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横空出世》等一批影片,无论其思想艺术水平还是技术制作水平都不亚于所谓的进口“大片”,专家认为国产部分优秀影片已显现出“大片”品格。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正成为我国影视艺术画廊中独具魅力的灿烂篇章。这些作品,对于中国影视艺术的发展和走向,对于中国影视爱国主义和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中国影视民族化、大众化的特征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无论从美学观点还是历史观点来看,其特殊的认识、教育和审美功能,是其他题材作品难以替代的,它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影视艺术的宝库,将永远在中国影视艺术的星河中熠熠发光。

电影中的中国文化

电影中的中国文化 关键词:电影中国文化香港文化对比 摘要:电影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之一。近十几年来大陆影视业的蓬勃发展,中华文化在电影中占据着越来越多的比重,并被全世界接纳。同时,发展较早的香港电影,也凭借它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中国电影中占据着独特的位置。香港影视作为中国影视文化纪元的独立一单元,其艺术性和观赏性在中国甚至于国际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和彰显力度。本篇论文讲详细探究电影中的中国文化,并拿大陆电影与香港电影中的文化进行对比。 引子 二十年前,当中国电影作为一个陌生的审美对象刚刚现身在欧洲的时候,人们对它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 (1982年3月和6月,在意大利的都灵市和法国巴黎先后举行《中国电影回顾展》,欧洲观众从一百多部从1925年到1980年出品的中国电影里,初次认识一种陌生的文化。) 二十年过去了,在戛纳、威尼斯、柏林或者马德里,当中国的电影人早已成为各大电影节上的常客,人们对中国电影仍然保持着一种兴奋的期待。 他们在中国电影里期待着看到什么? 第一部分: 中国电影中的传统文化符号 希腊奥运会闭幕式上,全世界观众看到了由张艺谋导演的八分钟演出《北京欢迎你》。熟悉这位导演的人都不难从演出中想起他几部电影中的形象:大红灯笼、中国功夫和边奏乐边舞蹈的女孩;而选用江南民歌《茉莉花》作为贯穿全场的音乐主题,是由于他导演过的一部意大利歌剧《图兰朵》——普契尼当年把《茉莉花》作为音乐主题揉进这部关于东方的歌剧中,这大概是西方音乐中最早吸收的一个中国旋律。 §感知一种异质文化,最先接触的是一些符号——与众不同的图案、色彩、造型、音响,以及由这些元素组合成的形象:图腾和人。 电影以运动的视听形象呈现于观众,它可以最便利也最生动地作为这些符号的载体。因此,电影也就成为认识一种文化的最有效果的媒介。

浅谈影视剧在历史课上的应用

浅谈影视剧在历史课上的应用 近年来的影视剧创作有很多是根据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创作的,历史题材影视资料以其独特的 魅力及集艺术、科技知识为一体,声图并茂、视听兼顾的强劲优势,极大地促进了新一轮中 学历史课程改革,革新了教师课堂教学模式,培养着学生客观评判历史事件的能力,对学生 的健康成长,爱国主义的培养,及人生观、历史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 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选择使用历史影视资料,定能给中学历史课堂带来无限的生机,起到“事 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要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的态度和质疑的精神,教师还要针对历史题材影视剧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影响,进行教学改革并想出对策。而学生对影视剧都比较感兴趣,教 师如果充分利用好这些影视资料会大大促进我们的历史教学。 一、影视资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把历史题材穿插在课堂教学中去,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影视资料作为文艺作品不可能真 实地反映历史的真实面貌,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再现某一段历史的概貌,是对历史教材缺乏 详尽的有效补充,并且可以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影视资料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如学习中国现代史,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万水千山》,了解 红军长征的艰难险阻,感受新中国建立的曲折历程,使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还可以推荐《小兵张嘎》、《亮剑》等抗日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让学生体会其中的爱国情怀。 3.从学生熟悉的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某个情节,来进行个案的分析,提高历史课堂效率。我在 讲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时,就利用了电影《建国大业》的部分片段来教学。片段一:毛泽东派邓颖超去接宋庆龄到北京参加新政协。通过这一片段,使学生深切体会到第一届中 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次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民主党派大团结的会议。片段二:争论《义 勇军进行曲》是否能为代国歌。激烈的争论场面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第一届政协会议为新中国 的成立做了多方面的准备工作。片段三:开国大典。影片用真实的影视资料为我们师生再现 了那一激动人心而又载入史册的场景。看到学生激动而又庄重的表情,我感到他们就是在1949年10月1日的北京天安门。这一片段看完后,很多学生自发地站起来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王燕说:“我为新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而感到高兴。”学生李凯说:“我觉得 开国大典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我发现他们所谈的发自内心的感受,有很多就是新 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这样不用老师刻意去讲,“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这一本课的难点也 是重点,自然就突破了。就这样一节课下来,没用我讲多少,学生在感动中就掌握了这节课 的重难点知识,给人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二、应用反思 优秀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能激发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好学、乐学,有利于培养学生 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落实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推 动中学历史教育的发展。但影视剧制作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打着“历史剧”的旗号,传播错误 的历史事实,如史实错误、服饰穿帮、称谓错位比比皆是,并且向观众宣扬消极的历史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宣扬皇权崇拜、人治思想、等级意识、裙带观念、权谋艺术、奴才意识等,严重毒害社会文化,而求知欲旺盛而思想尚未成熟的中学生首当其冲受其危害,这给中 学历史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 在教学中我是从这几方面入手的: 首先,给学生打一个预防针。要从观念上根除学生把历史题材电视剧当作史实来接受,并不 是说要学生一眼就辨别出历史题材电视剧中哪些是忠于历史的、哪些是虚构的,而是让学生 心理上有个准备,对待历史题材电视剧要持有怀疑的精神。

历史题材电视剧中的人物传奇故事

历史题材电视剧中的人物传奇故事 2021年3月7日,内蒙古广播电视台黄金档首播电视剧《大盛魁》,这部电视剧由王新民导演执导,于震、乔振宇、吴连生领衔主演。该剧讲述了清代“走西口”历史背景下,由晋商创造的清代最大跨国贸易商号——“大盛魁”的兴衰传奇;讲述了一个雄踞塞外三百年,横跨欧亚九千里的商业帝国的传奇故事。 一、艺术叙事: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 电视剧《大盛魁》是一部历史题材电视剧作品,剧中向观众还原了康熙年间,清廷为解决西征葛尔丹的清军后勤给养,逐步放开了明清以来统治者长期执行的对蒙古地区“禁边”政策,拉开了历史上“走西口”移民壮举的序幕。这一题材在以往的内蒙古历史题材电视剧中是较为少见的,有填补空白之功。 电视剧《大盛魁》中三个来自社会底层的山西汉子,王相卿、史大学和张杰通过数十年的艰苦奋斗,以无钱无权无势的平民身份踏入茫茫草原,在这期间历经挫折磨难,最终创建了“草原第一商号”——大盛魁。依托历史背景拍摄的电视剧,在时间和空间的表述上会存在一定的限制性。王新民导演为了能把这部历史大戏拍摄为精品,带领创作组深入内蒙、山西、陕西、河北等地,远赴俄罗斯和蒙古国考察调研,寻访人物、传说、语言、服饰、发式等方面的事物材料,最终将搜集到的资料编纂成260多万字的《旅蒙商通览》。所收集素材数百万字,剧本改过数稿。正因为有着对影视艺术的严苛追求,才能在真实的历史烘托下,为观众呈现出更完美的影视艺术精品。 二、审美升华:生动别致的细节设计 著名的电影艺术家普多夫金指出:最伟大的艺术家,那些电影感最敏锐的行家,都用细节来深化自己的作品。细节既是影视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种使作品饱满充实的重要艺术表现方式。 在电视剧《大盛魁》中,对于细节的刻画十分丰富。以情景细节

中国历史剧排行榜

中国历史剧排行榜 秦——宏大叙事的练兵场 秦朝可悲在只有三代帝王就寿终正寝,无法产生更多的故事。但即使这样,秦朝还是一个产生“大题材”的朝代。陈凯歌、张艺谋、周晓文分别用《刺秦》、《英雄》、《秦颂》表达自己的历史观和人性观,在那些恢宏的大场面和复杂而纠结的人物当中,展现的是母题式的终极关怀。 相比之下,电视剧唯一可以通俗利用的似乎就是吕不韦和嬴政的关系,所以张铁林、宁静主演的电视连续剧《吕不韦传奇》基本上成了爱情与江山的平衡。另一部历史正剧则有硬汉张丰毅主演的<秦始皇>秃显了秦始皇的那种一统天下的帝王霸气和儿女情长的百转千回. 至于电影《神话》和香港电视剧《寻秦记》,那基本上与秦朝无关,古天乐阴差阳错生了个儿子叫做项羽,观众不过是当搞笑片来看而已。 汉——文化输出的发源地 1997年,央视的电视剧《三国演义》全国收视率最高达到46.7%,这意味着一天之中,中国至少有4亿6千7百万人观看了这部电视剧。这是一个疯狂的数字,不仅仅代表着那个时代的娱乐特征,也代表着历史题材电视剧制作的最高水平。《三国演义》的情节编制、人物表演等迄今都没有遭受过指责,文白夹杂的对白到现在都还被誉为最贴切的处理手法,相比现在那些动辄被挑毛病的电视剧,它要优秀得多也幸运得多。 吴宇森的《赤壁》则是最近、最大的一部三国题材历史剧,他说:“《三国》这本书最能反映中国人的智慧,而《赤壁》是其中最精彩的一节”。周润发、梁朝伟、渡边谦等豪华阵容让这部戏还没开拍就新闻不断,最后出来的结果怎样,谁也不知道,但至少林志玲会是腿最长的一位小乔。 前不久的《昭君出塞》被质疑改编离奇,而2005年的开年大戏《汉武大帝》更是被挑出众多细节毛病,诸如后人典故前人用、司马迁留胡子等等。而<大汉天子>纯粹是以若干历史事件串联起来的汉代的青春偶像剧.最有趣的还是日本式化妆的问题,主创人员的解释是日本的服饰妆容是我国汉代流传过去的。电影《夜宴》同样也被人指责日本式美术设计,那是五代十国的背景。可能从此以后,我们的汉唐背景影视作品都会采用日本式化妆了。 唐——奢华美学的样本体 唐朝是奢华的朝代,似乎电视剧导演们也因此都在美学上下功夫了。这个时代背景的作品中,不再有让编剧们挠头的人物评价和历史观问题,倒是美术设计和化妆师煞费苦心。 1993年,刘威、林芳兵主演的《唐明皇》几乎就是爱情故事;1994年林祖贤版的<唐太宗李世民>不管在剧情服饰道具还是演员演技方面都很到位,而且也不回避唐太宗与其李建成的关系,也突出了李建成的才能这是至今很多电视都故意丑化李建成的形象而是特别超前的,2003年,唐国强主演的《大唐歌飞》再次演绎唐明皇,更加是个爱情故事。1995年的电视剧《武则天》轰动全国,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刘晓庆的化妆效果,化妆师毛戈平因此一举成名。2006年,刘晓庆在《日月临空》中再次演武则天,还是化妆的卖点最引人注目。而2006的《贞观长歌》它的立意则有所创新主要是秃现民族大融合与和平崛起的主题思想借以此片从一个侧面回击西方发达国家担心中国崛起回给世界带来灾难.从而表明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除此之外,似乎唯有《大明宫词》可以用台词和布景打出一片天地。对台词的唯美主义追求,被一些人认为是历史剧的一种新意,而又让另外一些人感到难以接受。 把“戏说”做到底,更会让很多人感到不满。电视剧《隋唐英雄传》中,罗成与秦叔宝成了情敌,唐太宗变成时尚美男,不仅评书艺术家田连元发出愤怒的声音,连普通观众也觉得有点扯淡。而〈至尊红颜〉则完全是批着唐朝服饰的青春偶像剧而且最基本的历史常识也

新历史主义视角下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文化内核初探——以优秀剧集《琅琊榜》为例

|Xi Ju Yu Ying S h i.戏剧与影视■■ 新历史主义视角下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文化内核初探 —以优秀剧集《琅琊榜》为例 袁周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摘要:当下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规模正逐步扩大,王侯将相,江山美人,各种类型、各种风格的历史题材电 视剧粉墨登场,大有星火燎原之势。但是,随着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剧集变得冗长肤浅,甚至出现了亵渎历 史、恶搞人物的情况,令人大跌眼镜。本文通过对《痕琊榜》这部优秀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解读,从新历史主义的 视角思考了当下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发展方向为何,提出了如何彰显传统文化底藴方面的建议,旨在为当下历 史题材电视剧的蓬勃发展略尽绵力。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历史题材电视剧《痕琊榜》传统文化底藴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一、互文性:新历史主义的基本理论 克罗齐曾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黑格尔也曾 指出,“一切历史都具有当代性”。历史承载着人类宝贵的 生存经验和无可取代的集体智慧,透过历史这面镜子观照 当代生活,以古鉴今或借古喻今,都是十分必要的。现代社 会,人类也越来越懂得通过探索历史资源,借用古人的智 慧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诸多社会问题,面对人生的生存困 境。但是,有一点我们需要明白,人们对历史的熟悉或理解 大多是建立在经史典籍之上的。所谓史实,应是真实发生 的事情,而现在人们对历史的了解更多类似于是对历史故 事的了解,与事实还有稍许差距。若我们从历史的事实出 发,追根溯源,可以形成历史科学,但我们若从叙述历史故 事的角度出发谈论历史,则会在文本之上衍生出文学的虚 构与想象。此时,我们不禁会问,那历史的真实性和文学性 到底应该如何辨别和区分呢?为了解决类似于这样的重 大理论问题,西方学者提出了一种“互文性”理论。 俄国学者巴赫金的诗学所提出的“复调”理论、对话理 论已经包含有互文性的因子,比较系统地倡导互文性理 论的,当推法国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飯?克里斯蒂娃。她 的《符号学》论述了文本与文本之间的通约性,认为不同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3-0171-02 的文本都可以作为对方的镜子,相互嵌人和相互映照,彼 此相互吸收、相互转化,形成一个从历时态和共时态两个 维度向文本不断生成的开放网络。①由此可见,互文性理 论的发端是一种关于文本的阐释理论。当这一理论进人 到文化研究领域时,却已不再是仅从文本到文本这样相 互转化如此简单了。在新历史主义文化批评中,互文性的 理论重心已经转向了文学文本与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关 系之上,而也正因如此,文学与历史的界限变得不再清 晰,对于“文本的历史性”还是“历史的文本性”争论也一 直此起彼伏。新历史主义强调我们要着眼于当代视野,利 用互文性理论来解释历史,从文学文本中将历史事实或 语境重构,形成新的历史客体。因此,新历史主义实质上 是一种文本历史主义,它带有明显的虚构与想象色彩,利 用文本中的隐喻或重构进行批判。 新历史主义的文化批评理论总体上强调文本与历史 的互文性联系,某种程度上而言,它使文学重返历史,发 掘并开拓了语言结构和历史结构想象性和虚构性之间的 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文本的历史精神。新历史主义 与后现代主义和文化研究、文化批评相结合,表现出比较 强烈的政治倾向性和意识形态性,宣扬文学的解构功能 Yi Shu Ping Jian 17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