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__法律基础理论

第一章__法律基础理论

第一章__法律基础理论
第一章__法律基础理论

第一章法律基础理论

第一节法的基本概念

知识要点

一、法的概念与本质

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的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和社会条件发展目标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学说,应对法的本质进行多层次的阐释:

1.法是国家意志的表现:法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说明了法的初级本质。

2.法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意志的表现:法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意志的表现是法的二级本质。

3.法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二、法的特征

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特征主要有:

(一)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的两种方式。所谓制定,是指掌握政权的阶级,通过国家机关,按照一定的权限和程序,创制成文法。

所谓认可,是指掌握政权的阶级,根据其需要,由国家机关承认在社会上早已存在并起作用的某些行为规则为现行的法律规范,赋予法律效力。

(二)法以权利和义务为基本内容

法律规范在内容上与其他社会规范不同,它是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或职权和职责)来实现其调整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目的的。

所谓权利,是指法所确认和保障的人们可以从事某种行为的权能。所谓义务,是指法所规定的人们必须履行某种行为的责任。法律上权利和义务是由国家确认并予以保障的。

(三)法以程序性为重要标志

与只作实体规定,不作或者极少作程序规定的其他社会规范不同,法既作实体规定,又作程序规定,程序性是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重要标志之一。

(四)法以国家强制力为最后保障手段

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法,是通过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法借助暴力来保证实施,对违法者以强制的方法加以制裁,强迫其遵守。

法之所以需要由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实施,是因为:第一,法是掌握政权的阶级意志的体现,必然会遭到敌对阶级或敌对势力的反抗和破坏,这就必须依靠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一套暴力为后盾,保障法的实施。第二,法律是统治阶级整体意志的体现,统治阶级中内部的少数人也可能违反法律,违反统治阶级的整体根本利益,对他们的制裁也同样需要以国家强制力作后盾来保障。第三,法律以规定权利和义务为基本内容。为了使人们的法定权利得到充分实现,免遭非法剥夺和侵犯,为了使人们的法定义务得到确实履行,也必须有国家强制力加以保障。

(五)法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法是一种国家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这就决定了法具有人人必须遵守的普遍的约束力。法的普遍约束力是指法作为一个整体在一国主权范围和法所规定的界限内,具有使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一体遵行的效力。

法的普遍约束力是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重要区别之一。其他社会规范的适用范围有大有小,各不相同。例如,社团规章只能约束社团成员;宗教规范只对教徒有效。它们都没有真正的普遍性。

三、法的作用

法的作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

(一)法的规范作用

法的规范作用包括五种: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和强制

1.指引作用:必须是对本人的行为才具有指引作用。2.评价作用:是判断、衡量他人行为合法与否。3.教育作用:是指对一般人的行为产生的影响。4.预测作用:是对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预测。5.强制作用:是通过制裁违法犯罪的行为来强制人们遵守法律。

(二)法的社会作用分为三个领域两个方面

三个领域是指: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市场文化生活。两个方面是指:统治职能和执行公共事务的职能。

四、法的分类

1.按照法的创制方式和表达形式的不同,可将法分为:成文法与不成文法。

2.按照法律规定的内容不同,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

3.按照法律的地位、效力、内容和程序的不同,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

4.按照法适用的范围不同,分为:一般法和特别法。

5.按照法的创制主体和适用主体的不同,分为国内法和国际法。

6.按照法律维护的利益的不同,分为:公法和私法。

第二节法的渊源

知识要点

一、法的渊源

法同其他事物一样,有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二者不可或缺。

法的渊源是指称法的具体的外部表现形态。任何法都有一定的表现形态,例如以成文法形式表现或以判例法形式表现,以法律形式表现或以行政法规形式表现。立法者或执政者的重要职责之一,便在于使所制定或认可的法,获得适当的、科学的形式。执法、司法和守法者要明了不同的法的形式或渊源与自己和自己经办的各方面事项的关系。

二、中国现阶段法的渊源

中国法的渊源有较为明显的特点,这就是中国自古以来形成了以成文法为主要的法的渊源的传统。中国现时成文法渊源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行政规章、特别行政区法、国际条约。其中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在中国法的渊源体系中分别居于核心地位和尤为重要的地位。不成文法往往是中国法的渊源的补充。现阶段作为中国法的渊源补充存在的,主要是政策、习惯、判例。

(一)宪法

作为法的渊源,宪法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经由特殊程序制定和修改的,综合性地规定国家、社会和公民生

活的根本问题的,具有最高法的效力的一种法。

它在法的渊源体系中居于最高的、核心的地位,是根本大法。只有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才能行使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权力,宪法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多数通过,宪法的修改须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五分之一以上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宪法规定和调整的内容比其他法更重要、系统。它综合性地规定和调整诸如国家性质、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的总任务、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这些带根本性、全局性的关系或事项。宪法具有最高的效力等级,是其他法的立法依据或基础。其他法的内容或精神必须符合或不得违背它的规定或精神,否则无效。

(二)法律

这里所谓的法律是指作为现行中国法的一种渊源的法律,不是各种法的总称。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和变动的,规定调整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中某一方面带有根本性的社会关系或基本问题的一种法。通常亦被人们称之为狭义上的法律。

它是中国法的渊源体系的主导。法律的地位和效力低于宪法而高于其他法,是法的形式体系中的二级大法。法律是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的立法依据或基础,后三者不得违反它,否则无效。

法律分为基本法律和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两种。基本法律由全国人大制定和修改,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也有权对其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不得同其基本原则相抵触。基本法律规定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基本问题,如刑法、民法等。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修改,规定由基本法律调整以外的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重要问题,其调整面相对较窄,内容较具体,如商标法、文物保护法等。两种法律具有同等效力。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还有权就有关问题做出规范性决议或决定,它们与法律具有同等地位和效力。

(三)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是由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依法制定和修改的,有关行政管理和管理行政事项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

它是中国法的渊源体系中一种特定的法的渊源,不是指的各种规定和调整行政关系和行政问题的规范性法文件的总称。行政法规在中国法的渊源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行政法规作为一种法的渊源,在中国法的渊源体系中处于低于宪法、法律和高于一般地方性法规的地位。行政法规要根据宪法、法律来制定,不得与宪法、法律相抵触。而一般地方性法规亦不得与行政法规相抵触,否则无效。

(四)地方性法规

地方性法规是由特定的地方国家机关依法制定和修改的,效力不超出本行政区域范围,作为地方司法依据之一,在法的渊源体系中具有基础作用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

地方性法规是低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但又具有不可或缺作用的基础性法律的渊源。现阶段,省、自治区、直辖市、省级政府所在地的市、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和颁布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地方性法规在本行政区域的全部范围或部分区域有效。

地方性法规要坚持两条基本原则:一是体现地方特色。二是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不相抵触。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

(五)自治法规

自治法规是民族自治地方的权力机关所制定的特殊的地方规范性法律文件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总称。

自治条例是民族自治地方根据自治权制定的综合性法律文件;单行条例则是根据自治权制定的调整某一方面事项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根据现行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各级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都有权依照当地民

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单行条例。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或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在中国法的渊源中是低于宪法、法律的一种形式。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作民族自治地方的司法依据。

(六)行政规章

行政规章是有关行政机关依法制定的事关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行政规章可以分为部门规章和政府规章两种。

部门规章是国务院所属部委根据法律和国务院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内,所发布的各种行政性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亦称部委规章。其地位低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不得与它们相抵触。政府规章是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地方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亦称地方政府规章。政府规章除不得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外,还不得与上级和同级地方性法规相抵触。

(七)国际条约

国际条约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国际组织间缔结的确定其相互关系中权利和义务的各种协议,是国际间相互交往的一种最普遍的法的渊源或法的形式。

缔约双方或各方即为国际法的主体。国际条约不仅包括以条约为名称的协议,也包括国际法主体间形成的宪章、公约、盟约、规约、专约、协定、议定书、换文、公报、联合宣言、最后决议书。国际条约本属国际法范畴,但对缔结或加入条约的国家的国家机关、公职人员、社会组织和公民也有法的约束力;在这个意义上,国际条约也是该国的一种法的渊源或法的形式,与国内法具有同等约束力。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与别国交往日益频繁,与别国缔结的条约和加入的条约日渐增多。这些条约也是中国司法的重要依据。

(八)其他法的渊源

除上述法的渊源外,在中国还有这样几种成文的法的渊源:

1.一国两制条件下特别行政区的规范性法文件。2.中央军事委员会制定的军事法规和军内有关方面制定的军事规章。3.有关机关授权别的机关所制定的规范性法文件。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经济特区的规范性法文件,如果是根据宪法和地方组织法规定的权限制定的,属于地方性法规;如果是根据有关机关授权制定的,则属于根据授权而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范畴。

第三节法律关系

知识要点

一、法律关系含义

法律关系是指根据法律规范产生的,以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特殊的社会关系。

二、法律关系的主体

法律关系主体是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法律关系中,一定权利的享有者和一定义务的承担者。在每一具体的法律关系中,主体的多少各不相同,在大体上都属于相对应的双方:一方是权利的享有者,成为权利人;另一方是义务的承担者,成为义务人。

在中国,根据各种法律的规定,能够参与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以下几类:

1.公民(自然人)。这里的公民既指中国公民,也指居住在中国境内或在境内活动的外国公民和无国籍人。

2.机构和组织(法人)。这主要包括三类:一是各种国家机关(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等)。二是各

种企事业组织和在中国领域内设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三是各政党和社会团体。这些机构和组织主体,在法学上可以笼统的成为“法人”。其中既包括公法人(参与宪法关系、行政法律关系、刑事法律关系的各机关、组织),也包括私法人(参与民事或商事法律关系的机关、组织)。中国的国家机关和组织,可以是公法人、也可以是私法人,依其所参与的法律关系的性质而定。

3.国家。在特殊情况下,国家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成为法律关系主体。例如,国家作为主权者是国际公法关系的主体,可以成为外贸关系中的债权人或债务人。在国内法上,国家作为法律关系主体的地位比较特殊,既不同于一般公民,也不同于法人。国家可以直接以自己的名义参与国内的法律关系(如发行国库券),但在多数情况下则由国家机关或授权的组织作为代表参加法律关系。

三、法律关系的内容

是指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法律上的权利是指法律所允许的权利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由其他人的法律义务所保证的法律手段。法律上的义务是指法律所规定的义务人应该按照权利人要求从事一定行为或不作为,以满足权利人的利益的法律手段。

四、法律关系的客体

法律关系的客体又称权利客体,是指权利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所指向的对象。一般来讲,法律关系的客体有:物、人身、行为结果和精神产品。

1.物:是指法律认可的、人们能够认识和控制的、能够给人们带来利益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独立的物。有一些物是具有限制性的物,在某种情况下不能作为法律关系的客体的物,例如:文物、武器、毒药等。

2.人身:人身的整体和人身的器官是需要掌握的。人身的整体作为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有限制的。人身的器官作为法律关系的客体要注意三种情况:一是作为人的身体的一部分时,二是与人身分离时,三是从一个人的身体移植到另一个人身体上时。

3.行为结果:在很多法律关系中,其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的是行为结果。分为两种:一种是物化结果。另一种是非物化结果。

4.精神产品:精神产品是人通过某种物体或大脑记载下来并加以流传的思维成果。精神产品属于非物质财富。我国法学界常称为“智力成果”或“无体财产”。

五、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形成权利义务关系。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构成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和客体,如果其中有一个要素发生了变化,就是变更。法律关系的消灭: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解除权利义务关系。

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和消灭,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条件有三点:1.法律规范,即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律依据;2.权利主体,即权利与义务的具体的承担者;3.法律事实,即出现法律规范所规定的情况。

第四节法律规范的效力

知识要点

一、法律规范的效力的含义

????法律规范的效力,简称法律效力或法的效力,即:法的保护力和约束力所及范围,是指法律规范适用于哪些地方,适用于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发生效力。

二、法律规范的空间效力

????法律规范的空间效力,是指:法律规范在哪些地域范围内具有保护力和约束力。在我国,法的空间效力主要有两种情况。

1.域内效力,即法律规范在其制定机关所管辖的领域内的效力,域内效力包括:(1)法律的效力及于制定机关管辖的全部领域。(2)法律的效力只及于制定机关管辖的部分领域。

2.域外效力,即法律规范在其制定机关所管辖的领域外的效力。一般情况下,法律的效力只及于制定机关管辖的部分或者全部领域,但也有例外。

三、法律规范对人的效力

1.法律规范对人的效力及各国采用的原则。

(1)法律规范对人的效力,是指:法律规范对什么人生效,即适用于哪些人。

(2)一国法律总体上对本国公民、法人是普遍适用的,但对于具有涉外因素的案件,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采取的原则并不相同,大致有属人主义、属地主义、保护主义和综合主义四种不同做法。

2.我国关于法律规范对人的效力的规定。

(1)对中国公民的效力

????①在中国领域内:凡是有中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国公民。中国公民在我国领域范围内一律适用中国的法律。

②在中国领域外:从原则上说,我国公民在国外,仍受中国法律保护,同时也有遵守中国法律的义务。

(2)对外国人、无国籍人的效力

①在中国领域内:外国人和无国籍人在中国领域内也适用中国法律。②在中国领域外:外国人、无国籍人在中国领域外对我国或者我国公民犯罪,按我国刑法规定的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我国刑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

四、法律规范的时间效力

1.法律规范的时间效力,是指法律规范在什么时间范围内具有保护力和约束力。

2.法律制定、颁布以后,何时开始生效施行,要根据该法律的性质和实际需要来决定。在我国,通常有四种情况:

(1)从法律公布之日起生效。(2)法律公布后间隔一段时间才生效。(3)比照相关法律以确定本法的生效时间。

(4)法律公布后经过试行,再由制定机关修改补充,正式公布施行。

3.法律规范终止生效的时间。

在我国,法律规范终止生效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

(1)新法律代替了同类的原有法律,旧法律即失去效力。(2)法律因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任务,或因其赖以存在的特定条件消失而自然失效。(3)相应的国家机关颁布专门的决定或者命令,宣布废除某项法律,从宣布之日起或者从决定、命令规定的生效日期起,该项法律即终止生效。(4)法律制定时即规定了生效的期限,期限届满,该法律自然失效。

4.法律规范的溯及力。

法律规范的溯及力,又称法律溯及既往的效力或者法的追溯力,是指某一规范性文件颁布后,对它生效以前发生而未经最后处理的案件是否适用。如果适用,就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就不具有溯及力。

目前,世界各国在法律溯及力问题上所采取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从旧原则:新法律没有溯及力。(2)从新原则:新法律有追溯力。(3)从轻原则:比较新法律和旧法律,哪个法律对行为人的处罚较轻,就按那个法律处理。(4)从新兼从轻原则:新法律原则上溯及既往,但旧法律对行为人处罚较轻时,则从旧法律。(5)从旧兼从轻原则:新法律原则上不溯及既往,但新法律对行为人的处罚较轻时,则从新法律。这一做法,较其他做法更加公正、科学,因而为绝大多数的国家所接受。

我国《刑法》采取从旧兼从轻的做法,原则上不溯及既往。

精选历年真题与解析

1.根据法所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及其阶级本质对法所作的分类,在法学上称之为( )

A.法律体系 B.法的渊源 C.法制体系 D.法的历史类型

【解析】此题为2004年江苏公共基础知识A类真题。法的历史类型是指:根据法所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及其阶级本质对法所作的分类。故选D。

2.下列关于法律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法律关系是以法律规范为前提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B.法律关系是以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C.法律关系是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的社会关系

D.法律关系是以主体、客体和事实为要素的社会关系

【解析】此题为2004年江苏公共基础知识A类真题。法律关系是以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D项说法不正确。故选D。

3.法律关系产生的抽象前提条件是( )

A.法律主体 B.法律事实 C.法律客体 D.法律规范

【解析】此题为2004年江苏公共基础知识B类真题。法律关系产生的抽象前提条件是法律规范。故选D。

4.导致公务员职务关系变更的法律事实是( )

A.公务员死亡 B.公务员晋升职位 C.公务员被判刑罚 D.公务员辞去公职

【解析】此题为2005年江苏公共基础知识B类真题。题目问的是职务关系变更的法律事实,晋升职位是职务关系变更的法律事实。故选B。

5.对法律意识的正确表述是( )

A.人们关于法制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

B.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

C.人类在认识法律现象方面的世界观

D.人们关于法制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

【解析】此题为2005年江苏公共基础知识B类真题。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制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ABC所概括的都不全面。故选D。

6.没有明确规定行为规范的内容,而授权某一机构进行具体规定的法律规范称为( )

A.委任性规范 B.确定性规范 C.准用性规范 D.义务性规范

【解析】此题为2006年江苏公共基础知识A类真题。我国《立法法》规定:没有明确规定行为规范的内容,而授权某一机构进行具体规定的法律规范称为委任性规范。故选A。

7.构成一国法律体系的最基本组成单位是( )

A.法律制度 B.法律规范 C.法律部门 D.法律条文

【解析】此题为2007年江苏公共基础知识B类真题。在法律体系中,法律规范是基本元素,法律部门是基本单位。故选C。

8.(多选)在法的效力等级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上位法高于下位法 B.新法优于旧法

C.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D.法律文本优于法律解释

【解析】此题为2004年江苏公共基础知识B类真题。四个选项的说法都是正确的。故选ABCD。

9.(多选)以下属于狭义上的法律的是( )

A.《民法通则》 B.《著作权法》 C.《专利权》 D.《著作权法实施条例》

【解析】此题为2005年江苏公共基础知识A类真题。《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不属于狭义上的法律,它是由国务院制定的,其它三个法律都是狭义上的法律。故选ABC。

10.(多选)属于平权型法律关系的是( )

A.行政许可法律关系 B.民事合同法律关系

C.婚姻法律关系 D.遗产继承法律关系

【解析】此题为2006年江苏公共基础知识A类真题。平权型法律关系: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相互间没有隶属关系。在各个部门的法律关系中,民事法律关系是最典型的平权型法律关系,BCD项都是民事法律关系所以属于平权型法律关系。A项属于隶属型法律关系,即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是相互隶属的,一方服从于另一方。行政法律关系是最典型的隶属型法律关系。故选BCD。

11.(多选)下列选项中,可以成为我国法律关系客体的有( )

A.商品房 B.计算机软件 C.公民 D.文艺演出

【解析】此题为2006年江苏公共基础知识A类真题。法律关系的客体就是法律关系主体之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事物或标的,具体包括物、人身、行为结果和精神这四大类,但法律关系客体不包括自然人,所以,A、B、D分别是物、非物质财富和行为,C项不正确。故选ABD。

12.(多选)法律事实有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之分,下列属于法律事件的是( )

A.人的出生 B.行政命令 C.地震 D.离婚

【解析】此题为2006年江苏公共基础知识B类真题。法律事件是法律规范规定的、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或消灭的客观事实。法律事件可以分为社会事件和自然事件两种。如自然灾害、人的自然出生和死亡等。故选AC。

13.(多选)关于法律的效力等级,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除特别授权场合外,制定机关的地位越高,法律规范的效力等级也越高

B.制定程序更为严格的规范,其效力等级高于按照普通程序制定的规范

C.“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只限于同一主体制定的法律规范

D.不同主体就同一领域的问题制定了两个以上的法律规范,则“后法优于前法”

【解析】此题为2007年江苏公共基础知识A类真题。关于法律的效力等级,表述正确的是:除特别授权场合外,制定机关的地位越高,法律规范的效力等级也越高;制定程序更为严格的规范,其效力等级高于按照普通程序制定的规范;“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只限于同一主体制定的法律规范。D中说不同主体就同一领域的问题制定了两个以上的法律规范,则“后法优于前法”是错误的。故选ABC。

14.下列属于普通法系的国家是( )

A.法国

B.英国

C.德国

D.美国

【解析】此题为2007年江苏公共基础知识B类真题。属于普通法系的国家有英国,美国,印度,巴基斯坦,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故选BD。

15.根据法律责任种类的不同,可以将法律制裁分为( )

A.道德制裁 B.刑事制裁 C.民事制裁 D.行政制裁

【解析】此题为2007年江苏公共基础知识C类真题。根据法律责任种类的不同,可以将法律制裁分为:违宪制裁(对违宪行为所实施的一种强制制裁。撤销法规、罢免领导人);民事制裁;刑事制裁;行政制裁。故选BCD。

16.下列属于我国行政法法律渊源的有( )

A.国际条约 B.司法判例 C.行政法规 D.自治条例

【解析】此题为2007年江苏公共基础知识C类真题。我国行政法法律渊源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行政规章、国际条约等,B中的司法判例在英法法系中属于法律渊源。故选ACD。

提高练习

一、单项选择

1.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 )

A.公共生活B.行为规范C.高尚道德D.法律规定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各部、委、局可依法制定( )

A.基本法律B.行政法规C.行政规章 D.自治条例

3.法在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

A.维护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

B.维护生产和交换

C.推进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

D.组织社会化生产

4.我国地方国家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只有具备一定条件才是有效的,其中包括( )

A.依照宪法、法律规定的权限加以制定

B.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不得抵触

C.适用于本地区

D.须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

5.一个国家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划分的本国同类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是( )

A.部门法 B.法律渊源 C.法律体系 D.法律历史类型

6.我国社会主义法具有的特征是( )

A.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B.国家意志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C.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D.国家强制实施与人民自觉遵守的统一

7.下列关于法律原则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法律原则不仅着眼于行为及条件的共性,而且关注它们的个别性

B.法律原则在适用上容许法官有较大的自由裁量余地

C.法律原则是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应用于个案当中的

D.相互冲突的法律原则可以共存于一部法律之中

8.法律终止生效是法律时间效力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以默示废止方式终止法律生效时,一般应当选择下列哪一原则( )

A.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B.国际法优于国内法

C.后法优于前法 D.法律优于行政法规

9.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有的是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有的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下

列选项中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 )

A.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C.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D.市辖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0.法律将一个特定行为判断为合法或违法,这属于( )

A.法的指引作用 B.法的预测作用

C.法的评价作用 D.法的强制作用

11.法学的研究对象是( )

A.社会现象 B.政治现象

C.法律现象 D.自然现象

12.法律规范与法律条文的关系是( )

A.法律条文由法律规范体现出来

B.一个法律规范就等于一个法律条文

C.一个法律规范不能包括在几个法律条文中

D.一个法律条文可以包括几个法律规范在内

13.意味着对所有人平等地执行法律和制度的是( )

A.实质正义 B.形式正义 C.社会正义 D.平均主义

14.古人云:“徒法不足以自行”,这说明了( )

A.法律可有可无 B.法律万能

C.要法治不要人治 D.法律的作用有局限性

15.法的指引作用的对象是( )

A.违法者的行为 B.每个人本人的行为

C.一般人 D.他人的行为

16.法的起源是指( )

A.法的产生 B.法的制定

C.法的认可 D.法的执行

17.判例作为正式意义上的法的渊源存在于( )

A.罗马法系和普通法法系 B.罗马法系

C.社会主义法系 D.普通法法系

18.行政法规是由( )依法制定和修改的,有关行政管理和管理行政事项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A.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 B.国务院办公厅

C.人民代表大会 D.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9.法律关系是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种要素构成的,其中法律关系的内容要素是指( )

A.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 B.法律后果和法律责任

C.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 D.法律制裁和法律监督

20.下列有关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一致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二者都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产物

B.二者都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C.二者都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

D.二者都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体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二、多项选择

1.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主要作用有( )

A.保障公民权利 B.统一行政治理活动

C.控制行政机关行为 D.维护行政机关权威

2.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法律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某商场的下列行为中属于不正当竞争的有( )

A.在商品上冒用认证标志和名优标志

B.利用有奖销售的手段推销质次价高的商品

C.以在账外暗中给予有关单位人员回扣的手段销售商品

D.利用广告对商品的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3.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有( )

A.罪刑法定原则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C.罪刑相适应原则 D.民主集中制原则

4.我国刑法的任务是通过运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从而达到( )

A.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

B.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

C.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D.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5.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主义战士陈毅元帅曾经说:“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理想主义者。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行动主义者。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理想与行动的综合者。”这句话包含着陈毅元帅对共产主义的理解有( ) A.共产主义既是一种社会理想,也是一种社会的现实运动

B.共产主义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良好愿望,不可能成为人们行动的动力

C.在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完全实现之前,不可能存在共产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实践

D.共产党人选择的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历史上最远大、最进步、最美好的理想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

1.【解析】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行为规范。故选B。

2.【解析】根据我国《宪法》规定,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的各部委有制定行政规章的权力,基本法律由全国人大制定,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自治条例由民族自治地方制定。ABD答案错误,故选C。

3.【解析】法在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维护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故选A。

4.【解析】我国地方国家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只有具备一定条件才是有效的,其中包括依照宪法、法律规定的权限加以制定。故选A。

5.【解析】法律渊源指来源不同,因而具有法的不同效力意义和作用的法的外在表现形式;法律体系指在一个国家里,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划分的同类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部门法指一个国家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划分的本国同类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法律历史类型按法律的阶级本质及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而划分。

BCD答案错误,故选A。

6.【解析】我国社会主义法具有的特征是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故选C。

7.【解析】题目问的是不正确的一项,C说是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应用于个案当中的,这是不正确的。故选C。

8.【解析】这是一个知识点,考生只要记住就可以了。故选C。

9.【解析】我国《选举法》规定,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ABC答案错误,故选D。

10.【解析】法律将一个特定行为判断为合法或违法,这属于法的评价作用。故选C。

11.【解析】法学的研究对象是跟法律有关系的现象,故选C。

12.【解析】一个法律条文是可以包括几个法律规范在内的。故选D。

13.【解析】意味着对所有人平等地执行法律和制度的是形式正义。故选B。

14.【解析】徒法不足以自行是指:只有法令不能够使之自己发生效力。意谓治理国家

必须把行善政与行法令结合起来。说明法律有局限性,故选D。

15.【解析】法的指引作用的对象是:每个人本人的行为。故选B。

16.【解析】起源也就是说怎么产生的,法的起源也就是说法的产生。故选A。

17.【解析】判例作为法的渊源是存在于英美法系的,英美法系又叫普通法法系。故选

D。

18.【解析】行政法规是由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依法制定和修改的,有关行政管理和管理行政事项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故选A。

19.【解析】法律关系的内容指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某种能力或利益,表现为自己可以做出某种行为或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BCD答案错误,故选A。

20.【解析】社会主义法律是由国家强制为保障实施的,而社会主义道德则依靠的是社会舆论的监督。ACD 答案错误,故选B。

二、多项选择

1.【解析】行政法的作用包括:保障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正确、合法、有效地行使职权;保护行政人员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规范行政活动;从而维护行政机关的权威。故选ABCD。

2.【解析】不正当竞争有下列形式:①侵犯他人商标权及其他假冒仿冒行为;②公用企业限制竞争行为;

③滥用行政权力行为;④商业贿赂行为;⑤虚假宣传行为;⑥侵犯商业秘密行为。故选ABCD。

3.【解析】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为:①罪刑法定;②罪刑相适应;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三项。D 答案错误,故选ABC。

4.【解析】我国《刑法》的任务为: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故选ABCD。

5.【解析】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进步、最美好的理想。它是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一个人假如真正想为人类解放和幸福、为社会服务,他必然会选择共产主义理想。要实现共产主义理想需要多代人的努力奋斗,它也是人们在自我实现活动中的指导思想。BC答案错误,故选AD。

初级经济法基础2018第一章总论第一节法律基础

一、单选题 1.根据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法的特征的是()。 A、规范性 B、利导性 C、任意性 D、国家意志性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法的特征包含:国家意志性、国家强制性、明确公开性和普遍约束性(包 括可预测性)、规范性(包括概括性、利益导向性)。(P2、3) 2.张某与甲公司签订了一份价款为10万元的电脑买卖合同,双方约定甲公司于4月10日交货,张某于甲公司交货后的5日内付清全部价款。根据规定,下列选项中,属于法律关 系主体的是()。 A、电脑 B、张某和甲公司 C、张某要求甲公司4月10日交货的权利 D、甲公司要求张某按时付清全部价款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参加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本题中法律关系的主体为张某和甲公司。(P4) 3.下列关于法的效力等级的排列中,正确的是()。 A、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B、宪法>法律>地方性法规>行政法规 C、法律>宪法>地方性法规>行政法规 D、法律>宪法>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法的效力等级为:(1)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同级和下级 地方政府规章;(2)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P10) 4.下列对法的分类中,属于根据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所作的分类的是()。 A、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B、根本法和普通法

C、实体法和程序法 D、一般法和特别法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1)选项A:是根据法的创制方式和发布形式所作的分类;(2)选项C:是根据法的内容所作的分类;(3)选项D:是根据法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对人的效力所作的 分类。(P11、12) 4.根据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法律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 B、行政法规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裁决 C、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 院裁决 D、根据授权制定的法规与法律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委员会裁决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选项C: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 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提出意见,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的,应当决定在该地方适 用地方性法规的规定,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应当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 决。(P11) 5.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公民权利依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下列选项中,根据 享有权利能力主体范围不同进行分类的是()。 A、民事权利能力 B、政治权利能力 C、特殊权利能力 D、劳动权利能力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1)选项C:公民权利能力根据享有权利能力的主体范围不同,可以分为 一般权利能力和特殊权利能力;(2)选项ABD:公民权利能力按照法律部门的不同,可以分为民事权利能力、政治权利能力、行政权利能力、劳动权利能力、诉讼权利能力等。(P4)

法律基础 第一章

第一章法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 第一节法的一般原理 重点:法的概念,法的起源,法的作用。 难点:法的概念,法的起源。 一、法的概念、特征及作用 " 法"是什么?千百年来,中外学者在这个问题上,展开了广泛的思考和研究,但从未形成一致的观点。这使得"法"这种社会现象,在人们的头脑中,显得更加扑朔迷离,错综复杂。 大多数西方学者认为,"法"有"自然法"和"实在法"(又称"人为法"、"制定法"、"人定法"、"人类法")之别;一些学者还认为,"神法"也是"法"的一种。因此,要解释"法"的概念,就要看人们是在什么语境中使用"法"这个词。 如果是在"自然法"的意义上谈论"法",则"法"是指一种人类的普遍理性,它是先验的、永恒的,是公平、正义的体现,是"实在法"的渊源,它的效力高于"实在法"。但少数学者如英国的功利主义法学派的代表人物边沁,历史法学派的代表人物梅因认为,"自然法"不过是人们头脑中的幻想,它是虚构的,现实社会中根本不存在。 而"实在法"意义上的"法",是指主权者的命令,是由国家主权者制定和颁布的法律,它反映了立法者的意志,具有强制性、拘束力,是规章、秩序的代名词。"神法"来自上帝的意志,它是先于人类产生,并且是永世长存的最高的"法",是判断人类行为是非善恶的最后标准。如《圣经》就是"神法"的具体体现。 中国古代的学者对"法"的认识,不存在"自然法"与"实在法"之别,但却有"圣人之法"或"先王之法"与"后王之法"的区别。"圣人之法"或"先王之法"是后人对古圣先贤的法律制度的总称,它被认为是最完美地体现天意和民意("顺乎天,应乎人")的法,它是后代君王效法的典范,是人们心目中的理想法。与"自然法"相比较,它不是先验的、虚构的,而是经验的、历史的;法的精神不是人类的普遍理性,而是和谐,即:使天地、万物、人类和谐统一。 至于宗教意义上的"神法",在中国古代学者那里,并未形成一个积极的论题;他们更关注对世俗法,也就是"实在法"或"制定法"的探讨。 首先从词源上看,英文的law 有规律、权利、正义的意思。汉字"法"的古体是"灋",这个字由三部分构成:氵,廌(音zh ì),去。《说文解字》廌部曰:"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廌、去。"这个"廌"是什么意思?《论衡·是应》曰:"觟豸者,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这里的"觟豸(音xi è zh ì)"又叫"獬斛( 音xi è h ú )" ,与"廌"同义,都是指一种独角神兽,有说象羊,有说象鹿,相传中国最早的法官皋陶在裁断案件时曾借其神力识别罪与非罪。有罪则触之而去,是为祛除不法行为之意;无罪则不触。自汉以后,历代法官的冠服上都可见到獬斛的图案。 从词源上看,汉字"法"至少有三层意思:第一,"法"有神明裁判疑难案件之意,引而申之,人不是全能全知的,人制定的法也不是周遍万物、无所遗漏的,在人力所不及时,"制定法"要由神意来辅助;第二,"法"有祛除不法行为之意,引而申之,"制定法"具有拘束力,强制力;第三,"法"有公平之意,引而申之,"制定法"不可随心所欲制定,"制定法"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必须符合社会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而非某个人或者某些人的私利,公而无私才可谓"公平"。 从性质上看,"制定法"是指导人们行为的一种规范,是判断人的行为的是非曲直的标准和尺度。古代中国学者在这一点上,有十分形象的解释: 《管子·七法》曰:"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 尺寸"是测量物体长短的工具;"绳墨"是木匠画直线用的工具;"规矩"中的"规"是校正圆形的工具,"矩"是校正方形的工具;"衡石"中的"衡"是秤,是测量物体重量的

201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教(学)案

第 2 次课 第一章第一节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和中国古代对人性的介绍及评价,引下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以及人生观的观点,启发学生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问题。 二、重点难点 人生观的主要容;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容与教学设计 【课程导入】: 讨论题:马加爵和洪战辉两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是什么使他们走向不同的人生轨道? 一、人生与人生观 (一)正确认识人的本质 讨论: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 马克思: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第一、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第二、人的本质是由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形成和决定的。 第三、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诸多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 第四、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发展的。 第五、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物质承担者,但不是人的本质属性。 案例[狼孩的故事] (二)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系 1.人生观的含义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意义和目的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人生观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的容。 2.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系:一方面,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正确的世界观,是正确的人生观的基础,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正确理解,需要建立在对世界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人的人生观如果发生变化,往往会导致世界观发生变化。 (三)人生观的主要容 1.人生目的 (1)人生目的的涵 从字源看,甲骨文、小篆中,“目”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其本义是眼睛,作动词是“看”;“的”,箭靶的中心。目的二字合起来,其意思便是:瞄准靶子的中心,有的放矢。后来才被人们引申为行为主体预计达到

第一章 法律基础知识 练习题(答案)

《经济法》练习题第一章法律基础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规范性文件中,属于行政法规的是()。 A.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深圳经济特区注册会计师条例》 B.国务院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 D.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支付结算办法》 2.下列各项中,关于法律渊源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法律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 B.地方性法规不得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 C.行政法规的效力次于宪法和法律 D.行政法规由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制定 3.下列各项中,不能成为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是()。 A.保管行为 B.房屋 C.专利权 D.空气 4.甲与乙订立合同后,乙以甲有欺诈行为为由向人民法院提出撤销合同申请,人民法院依法撤销了该合同。下列有关被撤销合同的法律效力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自合同订立时无效 B.自乙提出撤销请求时无效 C.自人民法院受理撤销请求时无效 D.自合同被人民法院撤销后无效 5.甲打算卖房,问乙是否愿买,乙一向迷信,就跟甲说:“如果明天早上7点你家屋顶上来了喜鹊,我就出10万块钱买你的房子。”甲同意。乙回家后非常后悔。第二天早上7点差几分时,恰有一群喜鹊停在甲家的屋顶上,乙拿起弹弓把喜鹊打跑了,至7点再无喜鹊飞来。关于甲乙之间的房屋买卖合同,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合同尚未成立 B.合同无效

C.乙有权拒绝履行该合同 D.乙应当履行该合同 6.根据法律行为的成立是否要求当事人采取法律或法规规定的特定形式来划分,可以将法律行为划分为( )。 A.单方的法律行为和多方的法律行为 B.诺成性的法律行为和实践性的法律行为 C.要式的法律行为和不要式的法律行为 D.主法律行为和从法律行为 7.下列各项中,属于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是()。 A.甲从乙处买回一件假冒名牌产品 B.甲趁乙急需用钱之时,以低于市场价30%的价格从乙处买走一辆汽车 C.9周岁的甲从文具店购买一支2元的笔 D.15周岁的中学生甲花20元钱从书店里买了一本书 8.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下列行为中,可以进行代理的是()。 A.遗嘱 B.婚姻登记 C.收养子女 D.签订买卖合同 9.甲公司业务经理乙长期在丙餐厅签单招待客户,餐费由公司按月结清。后乙因故辞职,月底餐厅前去结账时,甲公司认为,乙当月的几次用餐都是招待私人朋友,因而拒付乙所签单的餐费。根据《合同法》的规定,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甲公司应当付款 B.甲公司应当付款,乙承担连带责任 C.甲公司有权拒绝付款 D.甲公司应当承担补充责任 10.下列行为中,属于滥用代理权的情况有( )。 A.没有代理权的代理 B.超越代理权 C.代理权终止后而为的代理

第一章 法学基础理论

第一章法学基础理论(法理学) 一、填空题 1.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途径。 2.法的主体部分是______________。 3.法的基本特征包括__________性、___________性和___________性。 4.法以规定人们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为主要内容。 5.法是由______________保证实施的。 6.法的本质属性是___________性、___________性和____________性。 7.法是上升为_____________的统治阶级意志。 8.国家和法是随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出现而产生的。 9.原始社会调整人们行为规范的是____________。 10.法是______________不可调和的产物。 11.法产生以来已经经历了四种历史类型,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12._________________的规律是法的历史类型更替的根本原因。 13.资本主义法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传统不同,逐渐形成了以罗马法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__________和以英国普通法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___________。 14.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在总结民主革命时期_____________经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15.我国社会主义法为人们在何种情况下作出行为提供了三种行为模式,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16.法律意识在结构上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大部分。 17.培养人们的法律意识必须强化人们的_______________。 18.狭义上的法律包括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个基本方面。 1

第一章法律基础知识

第一章法律基础知识 第一节法律的一般理论 一、法律的特征 二、法律规范 三、法律渊源和法系 四、法律体系 五、法律关系 六、经济法与经济法体系 第二节法律行为制度 一、法律行为理论 二、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 三、无效民事行为 四、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五、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法律行为第三节代理制度 一、代理的基本理论 二、代理权 三、无权代理 四、表见代理

第四节诉讼时效制度 一、诉讼时效基本理论 二、诉讼时效的种类与起算 三、诉讼时效的中止 四、诉讼时效的中断 五、诉讼时效的延长 第五节民事诉讼与仲裁制度 一、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 二、仲裁的基本制度 第二章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法律制度第一节个人独资企业概述 一、个人独资企业法概述 二、个人独资企业的设立 三、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及事务管理 四、个人独资企业的权利和工商管理 五、个人独资企业的解散和清算 六、违反《个人独资企业法》的法律责任

第二节合伙企业法律制度 一、合伙企业法律制度概述 二、普通合伙企业 三、有限合伙企业 四、合伙企业解散和清算 第三章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 第一节外商投资企业法概述 一、外商投资企业的概念和特征 二、外商投资企业的种类 三、外商投资企业的权利和义务 四、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项目 五、外商投资企业的出资方式、比例及期限 六、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 七、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 八、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 九、外商投资企业合并与分立 第二节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律制度 一、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特点

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设立 三、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协议、合同和章程 四、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注册资本与投资总额 五、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组织机构 六、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经营管理 七、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出资额的转让 八、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期限、解散和清算 第三节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 一、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特点 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设立 三、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协议、合同和章程 四、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注册资本与投资总额 五、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组织形式、组织机构和经营管理 六、外商先行回收投资的规定 七、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期限、解散和清算 第四节外资企业法律制度 一、外资企业的特点 二、外资企业的设立 三、外资企业的注册资本和投资总额 四、外资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组织机构

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 第一章知识点

1.【知识点】:法的本质与特征 1.法的本质:法是统治阶级国家意志的体现 (1)法只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社会客观需要的反映。 (2)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而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 (3)法体现的不是一般的统治阶级意志,而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 2.法的特征 (1)法是经过国家“制定或者认可”才得以形成的规范,具有国家意志性。 (2)法是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获得普遍遵行的效力,具有国家强制性。 (3)法是确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具有规范性。法是调解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规范,具有能为一般人提供一个行为模式、标准的属性(概括性)。法的主要内容是由规定权利、义务的条文构成的,法律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分配利益,从而影响人们的动机和行为,进而影响社会关系,

实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要求,维持社会秩序(利益导向性,简称利导性)。 (4)法是明确而普遍适用的规范,具有明确公开性和普遍约束性。法具有明确的内容,能使人们预知自己或者他人一定行为的法律后果(法的可预测性)。法具有普遍适用性,凡是在国家权力管辖和法律调整的范围、期限内,对所有社会成员及其活动都普遍适用。 2.【知识点】:法律关系

3.法律关系的内容 (1)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法律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2)法律义务包括积极义务(纳税、服兵役)和消极义务(不得毁坏公共财物、不得侵害他人生命财产安全)。 4.法律关系的客体 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一般认为,法律关系的客体主要包括物、非物质财富和行为三大类。 (1)物 ①自然物:土地、森林 ②人造物:机器、建筑 ③货币和有价证券 【解释】物是物权法律关系的客体。 (2)非物质财富 ①知识产品:著作、发现、发明、设计 ②道德产品:荣誉称号、嘉奖表彰 【解释1】著作是著作权关系的客体。 【解释2】荣誉称号、嘉奖表彰是公民、法人“荣誉权”的客体。 (3)行为(行为结果) 作为法律关系客体的行为,是指法律关系的主体为达到一定目的所进行的作为(积极行为)或者不作为(消极行为),如生产经营行为、经济管理行为、提供一定劳务的行为(如保管合同中的保管行为)和完成一定工作的行为(如建设工程合同中的承包人应按期完成办公楼的建设)。 3. 【知识点】:法律事实 1.法律事件 (1)自然现象(绝对事件):水灾、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或者生老病死、意外事故 (2)社会现象(相对事件):战争、重大政策的改变 【解释】自然灾害可引起保险赔偿关系的发生;人的死亡可引起婚姻关系、劳动合同关系的消灭,继承关系的发生。 2.法律行为 (1)无论是合法行为,还是违法行为,二者均可引起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 (2)根据行为是否通过意思表示,法律行为分为表示行为(如订立合同)和非表示行为(如拾得遗失物、发现埋藏物)。 (3)单方法律行为,是指根据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即可成立的法律行为(如甲订立遗嘱);多方法律行为,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法律行为(如甲乙订立买卖合同、赠与合同)。

经济法基础第一章知识点

经济法基础 第一章总论 本章考情分析 在最近3年的考试中,本章的分值在10分左右,主要考核前三类题型(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本章主要涉及法律的基础理论内容,部分考点比较抽象,需要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 本章考点导读 第一单元法律基础与法律责任 一、法的本质与特征(2008年单选题;2009年多选题;2014年多选题;2015年判断题) 1.法的本质 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 (1)统治阶级 法只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而且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而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 (2)国家意志 法体现的不是一般的统治阶级意志,而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 (3)“经济”决定“政治” 法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社会客观需要的反映。 2.法的特征

【例题1·多选题】关于法的本质与特征的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有()。(2009年) A.法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B.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 C.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D.法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实施 【答案】ABCD 【解析】(1)选项AB:属于法的本质;(2)选项CD:属于法的特征。 【例题2·多选题】根据我国法律制度的规定,法的特征包括()。(2014年) A.国家强制性 B.国家意志性 C.利导性 D.规范性 【答案】ABCD 【例题3·判断题】法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获得普遍遵行的效力。()(2015年)【答案】√ 二、法的形式与分类(2007年单选题;2008年单选题;2011年单选题;2012年单选题;2013年判断题;2014年单选题、多选题;2015年单选题;2016年判断题)

90分《知识产权法律基础》第一章自测题

《知识产权法律基础》第一章自测题 (共10道题,共100分,不限时) 单选题 1. 下列国际公约中,TRIPS不要求全体成员必须遵守并执行的是(10分) A. 〈〈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 B. 〈〈保护文学艺术作品的伯尔尼公约〉〉 C. 〈〈世界版权公约〉〉 D. 〈〈集成电路知识产权条约〉〉 2. 下列保护知识产权的基本原则中,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管辖的国际公约与TRIPS共同遵守的是(10分) A. 最惠待遇原则 B. 对权利合理限制原则 C. 透明度原则 D. 对行政终局决定的司法审查和复审原则 3. 下列措施中,TRIPS没有强化的是(10分) A. 知识产权的执法程序和保护措施 B. 协议的执行措施 C. 知识产权争端解决机制 D. 知识产权的权利用尽原则 4. 狭义的知识产权贸易的主要形式是(10分) A. 进口知识产权产品 B. 销售知识产权产品 C. 知识产权许可和知识产权转让 D. 出口知识产权产品 5. 世界贸易组织(WTO)三大支柱是(10分) A. 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产品贸易 B. 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 C. 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 D. 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边境贸易 6. 我国内地第一部〈〈著作权法〉〉颁布于(10分) A. 1988年 B. 1989年 C. 1990年 D. 1991年 7. 世界第一部专利法诞生于(10分) A. 英格兰

B. 威尼斯共和国 C. 美国 D. 法国 8. 《巴黎公约》的基本原则不包括(10分) A. 强制许可原则 B. 自动保护原则 C. 宽限期原则 D. 临时保护原则 9. 根据《巴黎公约》的优先权原则,对于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优先权期是(10分) A. 12个月 B. 6个月 C. 18个月 D. 3个月 10. 广义的版权不包括(10分) A. 作者权 B. 表演者权 C. 广播者权 D. 外观设计权 注:90分

第一章 法律基础知识 单元测试

第一章法律基础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 1. 我国《公司法》关于“有限责任公司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0%,也不得低于法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的规定属于()。 A.命令性规范 B.禁止性规范 C.委任性规范 D.准用性规范 2. 甲、乙双方签订一份建造1万平方米商品房的合同,由此形成的法律关系客体是()。 A.乙方承建的该1万平方米商品房 B.承建该商品房的工程劳务 C.甲乙双方 D.该合同中规定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3. 老张与自己的儿子小张约定:等到放寒假时,给小张买一台电脑。该约定属于附()的法律行为。 A.延缓期限 B.延缓条件 C.解除期限 D.解除条件 4. 甲、乙签订房屋买卖合同,双方约定3个月后即2009年5月1日合同生效,该约定属于()。 A.附生效期限的法律行为 B.附生效条件的法律行为 C.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D.无效的民事行为 5. 下列行为中,属于代理行为的是()。 A.公司董事长以公司的名义对外签约的行为 B.甲代替乙招待乙的朋友的行为 C.代人保管物品行为 D.保险公司兼职业务员的揽保行为 6. 下列不属于代理关系的是()。 A.被代理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代理权关系 B.代理人与第三人之间的实施法律行为的关系 C.被代理人与第三人之间的承受代理行为法律后果的关系 D.代理人与第三人之间的承受代理行为法律后果的关系 7. 授权委托书授权不明的,关于责任承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被代理人应当对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代理人不承担责任 B.代理人应当对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被代理人不承担责任 C.被代理人与代理人均不承担责任 D.被代理人应当对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代理人承担连带责任 8. 2010年1月1日,甲拒绝向乙支付到期租金,乙忙于事务一直未向甲主张权利。2010年6月20日,乙因出差遇险无法行使请求权的时间为20天。根据《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乙请求人民法院保护其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是()。 A.自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1月1日 B.自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1月10日 C.自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1月20日 D.自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1月20日 9. 甲商场向乙公司购买一批货物,2011年5月1日双方在合同中约定,该批货物分三期交货,货款于每次验货时当场付清。其中,第一期交货时间为2011年5月10日,第二期交货时间为2011年6月15日,第三期交货时间为2011年7月10日。在交付第二期货物时,甲商场以资金周转困难为由拒绝收货,则乙公司对甲公司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起

第一章经济法律基础概述

第一章经济法律基础概述 导入案例: 2013 年2 月,甲科研单位与乙公司之间签订了买卖合同,约定 2013 年6 月1 日甲科研单位向乙公司转让并运送其专门为乙公司研发制造的一台仪器,乙公司在货到后即付款。 2013 年5 月10 日,甲科研单位所在地发生地震,甲科研单位办公楼倒塌,该台仪器被毁坏,不能按期履行合同。乙公司据此解除了双方的买卖合同。 请分析该案例中法律关系的主体是谁?客体是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法律关系建立的法律事实是什么?双方法律关系终止的法律事实是什么? 【参考答案】该案例中法律关系的主体是甲科研单位与乙公司;客体是甲科研单位专门为乙公司研发制造的仪器;主要内容是甲科研单位向乙公司转让并运送其专门为乙公司研发制造的一台仪器,乙公司在货到后即付款。法律关系建立的法律事实是签订合同的行为;地震这一事件导致双方签订的合同无法履行,是引起双方法律关系终止的法律事实。 课堂讨论 1-1 小王在学了法律课程后认为: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那是不是说统治阶级想制定什么样的法律就制定什么样的法律,被统治阶级在法律的制定上是无能 为力的呢?小李认为:法既然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那统治阶级犯了法,是否 就不用受到法律的制裁了?请分析小王、小李的观点是否正确。 【参考答案】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并不是说统治阶级的所有意志都能上升为法,统治阶级中任何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制定法,这一意志的内容归根结 底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的意志由统治阶级的根本利 益和整体利益所决定,其形成和调节必然受到被统治阶级的制约。所以,小王的 观点是不正确的。 法体现的是整个统治阶级的意志,但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的个人意志都能上升为法。这是因为,统治阶级的每个成员除有其共同利益外,还有各自的特殊 利益,要使法就统治阶级每个成员的特殊利益作出规定是不可能的,法反映的只 能是统治阶级的共同的、根本的利益,所以法对统治阶级的每个成员来说也是必 须遵守的,他们的违法行为也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任何违法行为都是对统治阶级

第一章 学习法的知识 增强法律意识

篇章授课计划 教学课题: 第一章学习法的知识增强法律意识 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讲授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使学生了解法的本质、法的特征、法的发展规 律,掌握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该章的基本概念 和相关内容,为今后部门法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法的本质、法的特征;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特征、职能和作用;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社会主义法 的实施。 教学难点:法的本质、法的特征;法律意识的养成。 时间分配:2学时

课时授课计划 教学课题: 第一章学习法的知识增强法律意识 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讲授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使学生了解法的本质、法的特征、法的发展规 律,掌握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该章的基本概念 和相关内容,为今后部门法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及处理方法:法的本质、法的特征;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特征、职能和作用;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社会主义法 的实施。详讲并结合案例讲解 教学难点及处理方法:法的本质、法的特征;法律意识的养成。详讲并结合案例讲解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时间分配: 组织教学5分钟-引入新课7分钟-讲授新内容40分钟-案例分析 30分钟小结6分钟-布置作业2分钟

主要内容 组织教学: 复习旧课: 引入新课:学习经济法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法律规定,对于我们正确行使法律权利,有效维护在生活中的正当利益,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板书课题: 第一章学习法的知识增强法律意 第一节什么是法 讲授新课内容: 一、法的起源 对什么是法的问题,不同阶级的思想家、法学家有各自的看法。剥削阶级的思想家、法学家从各自的阶级利益出发,曾经有过各式各样的评论,下过种种的定义。有的说“法是神的意志”;有的说“法是理性的表现”;有的说“法是主权者的命令”。这些见解都出自唯心史观,未能如实揭示法的起源问题。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考察人类历史,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来探讨法的形成和发展,指出法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而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它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并将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1、在原始社会前中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低,人们过着以原始公有制为经济基础的生活。调整人们社会关系的共同规则表现为民族内部的道德、宗教、习惯和禁忌。 2、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工具的改进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并引起了三次社会大分工,社会从次形成奴隶主与奴隶两大对抗阶级。由于他们之间的矛盾始终无法调和,奴隶主阶级要维护私有制和统治地位,必然要镇压奴隶的反抗,把奴隶的行为限制在奴隶主利益范围之内;同时要调整奴隶主与商人、手工业者、自耕农等自由民之间的关系,就一定要建立新的社会秩序,把阶级斗争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以免对立双方同归于尽。这就要建立一套系统的暴力及其取代氏族组织,这就是国家。与此同时,还要根据奴隶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以国家的名义宣布一套新的行为规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取代原始社会规范,这就是法。

第一章 法律基础知识

第一章法律基础知识 本章提示: 1.本章在考试中以客观题为主,所占比重在4分左右。本章内容与2009年的教材第一章比较基本未做调整。 2.重点内容:法律行为;诉讼时效;代理。 第一节法律的一般理论 知识点1:法律的特征 一、法律的特征 (一)法律的特征 1.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2.法律是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3.法律是调整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规范。 4.法律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规范。 法律的定义:指反映一定物质条件下的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定和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赋予社会关系的主体相应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的总称。 (二)法律与道德 联系区别 (1)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具有同一属性而相互联系;(1)法律属于制度的范畴;而道德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 (2)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调整范围有所重叠而相互包容:一般来说,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谴责的行为;凡是法律所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所培养和倡导的行为。(2)法律规范的内容主要是权利与义务,并且强调两者的平衡;道德强调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责任。 (3)法律规范是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主要凭借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观念、宣传教育以及公共谴责等手段。 知识点2:法律规范 二、法律规范 (一)法律规范的含义 1.法律规范的含义 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反映国家意志的,具体规定权利义务及法律后果的行为准则。 2.法律规范的特点 (1)具体规定权利义务及法律后果; (2)规定普遍的行为模式,具有可重复适用性以及适用的普遍性; (3)可操作性较强,确定性程度较高。 (二)法律规范的种类 1.按规范的内容不同,法律规范可分为授权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 2.按法律规范对人们行为规定或限定的范围或者程度不同,法律规范可分为强制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 3.按照规范内容的确定性程度不同,可以把法律规范分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一、单项选择题 1.理想是人类特有的一种()。 A.物质现象 B.精神现象 C.文化现象 D.经济现象 2.处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和把握的深度与广度不同,所形成的理想也必然不同。这体现了理想具有()。 A.阶级性 B.预见性 C.时代性 D.主观性 3.下列是几位同学关于理想认识的几段表述,其中正确的是()。 A.“理想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产物” B.“理想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有没有理想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C.“理想是人们在现实基础上对未来的设想,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D.“理想产生于现实,但不是对现状的模写,而是对现实的超越” 4.理想是多方面和多类型的。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可以把理想划分为许多类型。从理想的性质上划分,理想可分为()。 A.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 B.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 C.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 D.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 5.下列有关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中,属于社会理想的是()。 A.“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谋一个合适的职位,干一番有益于人民的事业 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6.“樱桃好吃树栽,不下功夫花不开。”理想是美好的,但美好的理想是不会自动实现的。把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根本途径是()。 A.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B.认真学习科学理论 C.大胆畅想美好未来 D.逐步确立坚定信念 7.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 A.理想等同于现实 B.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 C.理想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D.理想是人们的主观意志和想当然 8.理想与实践的关系是()。 A.理想超越实践,理想与实践没有关系 B.理想来源于实践,等同于实践 C.人们的实践认识一旦上升为理想,就会成为永恒不变的指导实践的力量

2020年《经济法基础》笔记与真题第一章总论(一)法律基础

2020年《经济法基础》笔记与真题第一章总论(一)法律基础 第一章总论 2020年教材的主要变化 (1)对“法律关系的客体”进行了调整; (2)对“民事诉讼的适用范围”进行了调整。 本章基本结构框架 第一单元法律基础 考点01:法的本质与特征(★)(P1) 1.法的本质 (1)法是统治阶级国家意志的体现,这是法的本质。 (2)法只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社会客观需要的反映。

(3)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而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 (4)法体现的不是一般的统治阶级意志,而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 2.法的特征 (1)法是经过国家制定或者认可才得以形成的规范,具有国家意志性。 (2)法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获得普遍遵行的效力,具有国家强制性。 (3)法是确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具有规范性。法是调节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规范,具有能为人们提供一个行为模式、标准的属性(概括性)。法律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分配利益,从而影响人们的动机和行为,进而影响社会关系,实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要求,维持社会秩序(利益导向性)。 (4)法是明确而普遍适用的规范,具有明确公开性和普遍约束性。法具有明确的内容,能使人们预知自己或者他人一定行为的法律后果(可预测性)。 【例题·多选题】下列关于法的本质与特征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法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B.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 C.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行为规范 D.法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实施 【答案】ABCD 【解析】(1)选项AB:属于法的本质;(2)选项CD:属于法的特征。 考点02:法律关系(★★★)(P3) 法律关系是指被法律规范所调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如合同关系),法律关系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个要素构成。 1.法律关系的主体类型 (1)自然人 自然人既包括中国公民,也包括居住在中国境内或者在境内活动的外国公民和无国籍人。 (2)法人组织 ①法人组织分为营利法人、非营利法人和特别法人。 ②营利法人包括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企业法人等。 ③非营利法人包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等。 ④特别法人包括机关法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城镇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法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人等。

法律基础第一章

第一章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 目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着重掌握法律的本质和特征、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相互关系等内容,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含义和法律体系的组成。 主要内容:一、法的历史发展和本质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特征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规范和法律体系 四、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创制和实施 教学重点: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规范和法律体系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创制和实施 第一章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法的历史发展和本质 一、法的产生和发展 法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远存在的。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阶级社会才存在的特殊社会现象,其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法的本质在于它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 任何社会作为一个整体,都有一定的规则和秩序。如: 氏族习惯:原始社会行为规范 法律规范:阶级社会行为规范 道德规范:共产主义社会行为规范 (一)法的产生 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 原始社会的氏族习惯是法吗?

原始社会的社会调整方式是氏族习惯,法在原始社会并未产生 人类学最新研究成果直接证明了这一点 首先,凡是生产力发展仍然处于采集、狩猎以及简单养殖业阶段的社会,其社会调整也是最简单的。 其次,在只有简单的社会分工,不存在私有财产和阶级分化的社会,人们遵守规则主要是由于内在的自发性,出于习惯,而不是出于外部压力的结果。 再次,凡是氏族首领权力越小的社会,其社会关系越简单,存在法的可能性越小。 最后,在原始社会由于文化单一,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历来的习俗完全可以承担社会调整的功能,无需更复杂、高级的调整方式。 下面给大家看一道题: 马克思主义法学出现以前,人们普遍认为法是从来就有的,永恒存在的。在这种观念之下,下列哪些现象被认为是法() A.原始社会行为规范B.自然规律 C.人的理性、民族精神D.上帝的旨意 ABCD 2、法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远存在的。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阶级社会的特殊社会现象。法的产生和发展, 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3、法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才开始有了法。 4、法产生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根源 1、经济根源:适应调整经济关系的需要 2、阶级根源:适应调整阶级关系的需要 3、社会根源:适应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需要 5、法产生的标志 国家的产生使正在形成的私有制获得社会普遍承认的形式,并得到国家强制力保证,使法这

第一章__法律基础理论

第一章法律基础理论 第一节法的基本概念 知识要点 一、法的概念与本质 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的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和社会条件发展目标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学说,应对法的本质进行多层次的阐释: 1.法是国家意志的表现:法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说明了法的初级本质。 2.法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意志的表现:法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意志的表现是法的二级本质。 3.法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二、法的特征 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特征主要有: (一)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的两种方式。所谓制定,是指掌握政权的阶级,通过国家机关,按照一定的权限和程序,创制成文法。 所谓认可,是指掌握政权的阶级,根据其需要,由国家机关承认在社会上早已存在并起作用的某些行为规则为现行的法律规范,赋予法律效力。 (二)法以权利和义务为基本内容 法律规范在内容上与其他社会规范不同,它是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或职权和职责)来实现其调整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目的的。 所谓权利,是指法所确认和保障的人们可以从事某种行为的权能。所谓义务,是指法所规定的人们必须履行某种行为的责任。法律上权利和义务是由国家确认并予以保障的。 (三)法以程序性为重要标志 与只作实体规定,不作或者极少作程序规定的其他社会规范不同,法既作实体规定,又作程序规定,程序性是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重要标志之一。 (四)法以国家强制力为最后保障手段 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法,是通过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法借助暴力来保证实施,对违法者以强制的方法加以制裁,强迫其遵守。 法之所以需要由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实施,是因为:第一,法是掌握政权的阶级意志的体现,必然会遭到敌对阶级或敌对势力的反抗和破坏,这就必须依靠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一套暴力为后盾,保障法的实施。第二,法律是统治阶级整体意志的体现,统治阶级中内部的少数人也可能违反法律,违反统治阶级的整体根本利益,对他们的制裁也同样需要以国家强制力作后盾来保障。第三,法律以规定权利和义务为基本内容。为了使人们的法定权利得到充分实现,免遭非法剥夺和侵犯,为了使人们的法定义务得到确实履行,也必须有国家强制力加以保障。

第一章法律基础知识(2)

第二节法律行为制度 三、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相对无效的民事行为) 1.无效民事行为与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区别(P17) (1)法律效力不同 ①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在撤销前已经生效,在被撤销以前,其法律效果可以对抗除撤销权人以外的任何人。 ②无效民事行为则当然无效、自始无效、绝对无效。 (2)主张权利的主体不同 ①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撤销,应由撤销权人以撤销行为为之,人民法院不主动干预。 ②对无效民事行为,司法机关和仲裁机构可以主动干预,宣告其无效。但是,不论当事人是否主张,也不论是否经过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的确认,该民事行为当然无效。 (3)行为效果不同 ①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撤销权人对权利行使拥有选择权,当事人可以撤销其行为,也可通过承认的表示使撤销权消灭。如果撤销权人未在规定的期限内行使撤销权,或者仅仅要求变更民事行为的部分内容,并不要求将该行为撤销,则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仍然有效。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一经撤销,则视同无效民事行为,其效力溯及于行为的开始,即自行为开始时无效。 ②无效民事行为绝对无效,也不能通过当事人的行为进行补正。 (4)行使时间不同 ①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其撤销权的行使有时间限制。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可变更、可撤销的合同,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行使,否则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②在无效民事行为中,则不存在时间的限制。 【案例】甲、乙公司于4月1日签订买卖合同,甲公司4月10日发现自己对合同内容有重大误解,4月20日甲公司向人民法院请求撤销该合同,4月30日人民法院依法撤销该合同:(1)该合同在4月30日被撤销前为有效合同;(2)该合同在4月30日被人民法院撤销后,视为无效合同,视为自4月1日起无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