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宪法背

宪法背

宪法背
宪法背

首先我得说的是,这半年来整理考研笔记非常辛苦,我把专业课(除商法)与综合课都做了电子版的笔记,而商法部分是这几天打出来(以前只是手写)的,原因是我想“商业化利用”这些笔记。为此,我把我的宪法学笔记无偿提供给来年考人大的奋斗者。一来,作为我出售笔记其他部分的广告,二来,对于那些不想买我笔记的奋斗者,我的宪法学笔记也是一大借鉴,他们不需要再做宪法学笔记就可以直接把我这些copy去(这也算是我回报民商法网吧),因为我自认为如果把我这些笔记全掌握了,足以让你过关。对我的笔记,我有几个提示:

第一,我的笔记把十四年的历年试题(除了填空题与选择题外,因为我觉得不太可能考)全都整理在笔记中(整理历年试题是我复习的第一步,因为历年试题一方面很有可能成为考题,另一方面又可从其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来,所以我是尽全力将历年考题“一网打尽”。)考题部分,如果能够在“正文”中安排得下的,我就不在“历年试题”中安排了(所以不能认为“历年试题”包括了十四年的试题,而是所有的笔记)。“历年试题”部分只是安排那些我认为在“正文”中安排不太妥当的部分。但不管怎么说,我的笔记包括了从1991年——2004的主观题部分(名解+简答+论述)。这点大家可以拿历年试题进行对照,为了找这些历年试题的答案,我一方面查阅了大量的图书资料,另一方面,对部分主观性很强的题,我有加入自己的整合,另外还有老师的提点。所以参考价值很大,虽然不能称“标准答案”,但我认为即使是人大老师也没有“标准答案”,改卷过程中老师的主观因素也有很大的影响。

第二,综合卷的这些科目(法理、法史|、宪法、刑法、刑诉、民诉)我最先是用旧版教材,后来发现法理、宪法、刑法、民诉都改了,所以买了新书进行校对,并用“╬”、“※” 或“★”等特殊的符号进行标注。所以综合课笔记中“P”的标记指的是旧版的页码,而非新版的。虽然校对很麻烦,但真的是“祸兮,福之所存”,因为如此一来,新近的热点问题以及人大老师新修正的理论就非常清楚了。

第三,在有些条分屡析的知识点中,我还用了一些关键字来帮助记忆,所以大家不要误以为那些字是“乱码”(综合课中我这种方法用得还不太多,但在专业卷中用得最多,这不仅有助于记忆,更有助于理论知识的体系化)。

第四,笔记中出现的一些符号,比如每个知识点右边出现的“P12”或“DD45”、“TJ56”那是我索引的资料名,大家不必理会。(不怕大家笑,DD是我认为那本书很厚,很大,所以我经常跟同学说“大大”,取二字开头字母而已)

第五,笔记中“内涵、外延、要件、特征”等等,只是有助于在复习过程中知识的明晰化与体系化,绝不是说考试时也要这样写。

第六,在宪法学的笔记后,我附有专业卷的各科(民总、物权、债总、合同、侵权、知识产权、继承、亲属、人格、公司、保险、票据、证券、破产、海商)各一个知识点,以让大家大致了解我的笔记,从而放心购买:)

第七,为这些笔记,我耗掉的财力、心力与体力巨大。这里,我简要介绍一下我做笔记的“剪影”。为保证专业课笔记质量,我先是把经典教材(比如合同法,我把王利明与崔建远合著的《合同法

新论》作为经典教材)通读一遍,然后整理出知识点,之后根据知识点找其他的补充材料(原则是经典教材已经论述清楚的,就不需要再补足,否则找其他的材料;有冲突时更是以经典教材为准。)所以在毕业前十五天我疯狂到图书馆复印资料,那个领固定工资的女复印员极其恼怒我,当然老板则乐得张不开嘴了:),复印费花了230多元(5分钱一页)。然后是买一大堆的经典教材:王利明新版《物权法论》69元,《合同法研究〈一〉》75元,《民法总则研究》89元等大概花了280多元,之后,我租了四个月的电脑共600元(一月150元),电脑用电费60多元所以笔记的总投资额在1000元左右。再就是这三个月里,日打夜敲,不知道是电脑辐射还是坐姿有问题,最后一个月每天早上起来都是干呕,后来有一天竟呕出血丝来,吓了我一大跳(印象中红楼梦里的那些短命鬼在归西前都是要吐几口血的),好在第二天化验结果证明只是小病。

总之,我认为自己专业课117、综合课115(总分380),全都得益于这些笔记。苦命的媳妇终于熬成婆,该是我回收“投资”的时候了:)。另外,提醒一句:笔记的作用在于对信息的筛选及梳理,对于没有经验的考研来说,借鉴别人笔记的作用就非同小可。我的笔记(综合+专业)开价460元人民币(包括邮费)。有兴趣者可发邮件到:rendakaoyan@https://www.doczj.com/doc/f5916343.html,。凡购我笔记者,我将针对其个人特点为其提供考研复习策略方面的咨询服务。

为此,我的广告是这样的(开玩笑的):

(背景声音)他山之石,可以攻错!!!如果这一点投资可以换来前辈用两年的汗水与泪水铸就的成功,又何乐而不为呢。(画面显示一大群考上人大的考研者手捧着我的笔记说“师兄的笔记真的太棒了,yeah!!!”)

目录

宪法总论 (1)

国家性质 (17)

国家形式 (19)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7)

选举制度 (41)

国家机构 (42)

历年试题 (52)

[ Last edited by 洪荒骑士on 2005-4-10 at 03:38 ]

1、宪法的概念P9 DD199

内涵:宪法一般是指在一个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根本法法律地位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宪法渊源是其外部形式,宪法规范是其实质内容。

本质:宪法是一个国家内的根本法,作为法律,它集中体现了宪法制定者的意志。在阶级社会尚存的历史阶段,宪法制定者的意志必然具有反映阶级斗争中各种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的功能,只有到阶级社会消灭后的共产主义社会,宪法才真正地能够反映全民的意志,成为全社会所有成员共同意志的产物。

分类:

①根据宪法是否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可将其分为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

②根据宪法的法律效力和宪法的制定修改程序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

③根据制宪法的主体不同,可将其分为钦定宪法、民定宪法和协定宪法。

④根据宪法的实施时间不同,可将其分为平时宪法与战时宪法。

⑤在联邦制国家,根据宪法实施的产生与实施的范围不同,可将其分为联邦宪法与州宪法。渊源:即宪法的表现形式,包括宪法典,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宪法判例

作用:

①宪法的首要任务就是组织国家政权。

②宪法创制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地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利益。

③宪法确立与保障国家和社会基本制度。

④宪法是法治存在的核心要素与基本要素。

2、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区别。P10

(一)内容不同

①宪法涉及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往等各方面的重大原则性问题,具有根本性、宏观性和全面性的特点。

②而普通法律所规定的内容,只涉及国家或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重要问题,它是宪法某一方面的具体化,其内容具有具体和微观的特点;并且是以宪法的有关规定为基础,不得与宪法规定相抵触。

(二)效力不同

①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它是普通法律制定的基础和依据。

②普通法律的规定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否则无效,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三)创制程序不同

①宪法的制定、修改与解释机关往往不是普通的立法机关,必须通过特别的严格程序来进行。另外,宪法的通过也不是一般程序。

②而普通法律的创制程序相对简单,其行为主体一般是由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专门的立法机关或者是享有立法职权的国家机关,立法机关在制定法律、法规时享有较大程度的立法自由裁量权。(四)监督和调控的方式与手段不同

①宪法理论上应由宪法制定者直接监督实施。在具体监督宪法实施的实践中,宪法往往将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力授予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或者是专门的国家机关。

②而普通法律的监督实施,既可以由宪法规定的专门机关进行,也可以由其他组织与个人进行社会监督。

3、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P13

(1)成文宪法

内涵:成文宪法是指在一个国家中用名称为宪法的成文法典来表现各种具有宪法效力的法律规范的宪法。

作用:成文宪法是宪法规范赖以存在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宪法规范明确、肯定、集中,方便了解等等。所以世界大多数国家都采用成文宪法来确定和表述宪法规范。

沿革:

①美国是世界上最早颁布成文宪法的国家,在宪法学上一般将美国于1787年制定的美国宪法看做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该宪法至今生效。

②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成文宪法是1918年的苏俄宪法。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四次颁布了成文宪法。

(2)不成文宪法P14

内涵:不成文宪法是指不具有统一法典形式,而散见于多种法律文书、宪法判例和宪法惯例的宪法。宪法学上一般将不成文宪法视为宪法性法律。

特征:虽然各种法律文件并未冠以宪法之名,但却发挥着宪法的作用。

沿革:英国是实行不成文宪法的典型国家;英国宪法是由在不同时期颁布的一系列制定法构成的。采用不成文宪法的国家目前主要指沿袭了英国普通法法律传统的少数国家。原因:不成文宪法的形成是有其深刻的历史传统背景的,一般是因为在长期的创制宪法的过程中,采取逐渐完善宪法制度的方式,为了维护宪法秩序,不轻易对以前的宪法制度和传统加以改变,这样就产生了大量的相当于宪法作用的法律文件。

(3)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之比较

①将宪法分为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主要是从不同的创制宪法的文化传统来考虑的。

②在世界各国创制宪法的实践中,即便在实行成文宪法的国家中,除了名称为宪法的成文法典中集中规定宪法规范之外,宪法规范也存在于宪法惯例或者是其他的宪法性法律中。因此,在实施宪法的过程中,实行成文宪法的国家的宪法规范不限于名称为宪法的成文法典的规定。

③所以,将宪法分为成文宪法或者是不成文宪法的意义是很有限的。

4、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P15

(1)刚性宪法

内涵:刚性宪法是指创制宪法的形式和程序不同于一般的法律,具有特殊严格的要求的宪法。不论是制定宪法、修改宪法,还是解释宪法,都必须按照一套严格的法律程序进行,以体现创制宪法活动的神圣性。

践行:美国属于典型的刚性宪法。依据我国宪法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宪法也是刚性宪法。

(2)柔性宪法

内涵:柔性宪法是指创制宪法的形式和程序与一般的普通法律一样,由此其法律效力上与普通法律相同的宪法。

践行:英国宪法属于典型的柔性宪法。其创制不成文宪法的法律形式和法律程序与创制普通法律是一样的,这些不成文宪法在适用和遵守时与普通法律具有相同的法律约束力。不过,在创制不成文宪法的过程中,一般也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

(3)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之比较

这种区分的标准是创制宪法与创制普通法律的形式和程序上的差异,突出强调创制宪法活动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5、钦定宪法、协定宪法与民定宪法P16

(一)钦定宪法

内涵:钦定宪法是以君主名义制定和颁布的宪法。其基于君主主权的思想,君主通过制定宪法主

动将主权与臣民分享。

沿革:世界上最古老的钦定宪法是至今仍生效的于1814年制定的挪威王国宪法,日本的明治宪法和我国清末的钦定宪法大纲都属于钦定宪法的范围。

(二)协定宪法

内涵:协定宪法是指宪法是由君主和人民通过协商的形式制定的宪法。通常是君主与国民代表机关妥协的产物。通过制定宪法,君主与人民一起分享国家的主权。

沿革:世界上最古老的协定宪法是1809年的瑞士宪法,它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在资产阶级第三等级会议上通过,以国王的名义公布。

(三)民定宪法

民定宪法是基于人民主权的思想产生的宪法。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宪法制定者只能属于人民。世界上绝大多数宪法都是基于人民主权思想而产生的。

(四)三者之比较

①这种分类是根据宪法制定者的主体身份的差异而作出的。

②从宪法制定者的正当性看,钦定宪法和协定宪法只是存在于一定的历史阶段,

③目前,在宪法学理论研究和创制宪法的实践中,通过行的是人民主权思想,即人民是宪法的制定者,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无权制定宪法。即便在保留传统的钦定宪法和协定宪法的国家,君主的作用已经只有象征性的意义。

6、平时宪法与战时宪法P16

(一)平时宪法

平时宪法是平时,即和平时期生效的宪法。

(二)战时宪法

内涵:战时宪法是指在发生战争或者是处于紧急状态的情况下生效的宪法。

特点:战时宪法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国家机关授予较平时为更大的紧急处置权力,同时对公民权利作比平时较为严厉的限制。

7、联邦宪法与州宪法P17

在联邦制国家,除联邦有自己的宪法外,组成联邦的各州也可以创制自己的宪法。

(一)联邦宪法

内涵:联邦宪法是指基于联邦范围内的人民意志产生的,在联邦范围内有效的宪法。

内容:联邦宪法主要涉及与联邦有关的事务。

(二)州宪法

内涵:州宪法是指基于州范围内的人民意志产生的,在州范围内有效的宪法。

内容:州宪法仅涉及各个州内的事务。

(三)二者的比较

在存在州宪法的联邦制国家中,联邦宪法与州宪法无论在创制程序、宪法内容,还是宪法的效力上都有明显的差异。

8、宪政P17

内涵: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它是宪法规范与实施宪法的政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内容:

(1)宪法的正当性。即宪法的产生应有充分的理由,是正当的,符合一般正义原则的要求。具体说来:

①宪法必须是人民主权原则的产物。

②创制宪法的目的必须立足于最大程度地实现人民的利益。

③创制宪法的程序必须具有合理性,即应按法治原则的要求进行。

(2)宪法的确定性。是处于实施状态的宪法规范本身具有肯定性的特征。不具有确定性的宪法是无法实施的,也没有必要去实施。具体说来:

①宪法规范赖以表现的法律形式必须具有规范性和可识别性。

②宪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必须清晰。

(3)宪法的功能性。是指宪法具有比较明确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

①从规范作用角度来看,宪法规范应当是基本法律规范,任何普通法律规范的产生、内容必须以宪法规范的要求为前提,并不得与宪法规范相抵触。

②从社会作用来看,宪法规范必须在实践中能够对现实的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发挥社会行为规则的调整作用。

(4)宪法的调控性。是指宪法必须具有与实施宪法要求相适应的监督、评价、调节和制裁手段。宪法实施监督制度、合宪评价机制和违宪审查体制都是保障宪法得到有效实施和实现以宪法规定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宪政目标的必要法律调控措施。

(5)总之,宪政内容的核心就是如何创制一个好的宪法,如何使一个好的宪法得到具体的实施和如何保障在实施中的宪法充分发挥其根本法的作用,使宪法成为在实践中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权威性的社会基本行为准则。

9、宪政与宪法的关系 P20

内涵:

①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它是宪法规范与实施宪法的政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②宪法一般是指在一个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根本法法律地位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宪法渊源是其外部形式,宪法规范是其实质内容。

(三)宪政与宪法的关系:

(1)宪政的作用:

①宪政作为以宪法规定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政治制度,它的产生、存在、发展和变化都必须服务于使纸上的宪法成为现实的宪法目的。

②但是,宪政实践在宪法目前也不是完全被动的,对于不具有正当性、确定性、功能性和调控性的宪法,宪政的实践活动又可以通过反作用的机制来使得纸上的宪法符合宪政实践的要求。

③所以,仅仅有宪法,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基于纸上的宪法规定产生具有现实意义的宪政实践,宪法必须适应宪政实践的要求才能不断地为宪政实践提供正确的规范依据。

(2)宪法的作用:

当然,作为宪政实践的基础,没有宪法的存在是谈不上宪政的,也就是说,如果在一个国家中,不存在一个被称为宪法的根本法,或者是宪法存在的权威被人们严重忽视,宪政是无从谈起的。因此,要实现宪政,就必须要强化宪法作为根本法的权威,宪法是法,不是简单的政治纲领或者是政策。宪政实践要求一个国家必须保持法制的统一与协调,其中,宪法应当居于法律制度的核心,这是依法治国的基本前提。

10、宪法典结构P22 TJ29

宪法典结构可分为形式结构与内容结构。

(1)形式结构

内涵:形式结构是指将宪法规范予以合理排列的顺序、方式。一般分章、节、条、款、项和目,也有在章之上再分编或者是篇。

作用:宪法典形式结构的作用主要在于形式结构可以有利于识别宪法规范的所在位置,以方便在不同的宪法规范之间建立形式逻辑关系,简化宪法规范的表述方式。

(2)内容结构

内涵:内容结构是指将具有相同性质的宪法规范安排在宪法典中的某一部分,一般包括序言、总纲、正文特殊规定和附则等。

作用:宪法典的内容结构有利于全面地认识和掌握宪法规范的内容、宪法规范的性质以及宪法规范所调整的对象的范围。

(3)现行宪法的宪法典结构

①宪法的形式结构分章、节、条、款、项,共4章。

②宪法的内容结构分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徽、首都。

11、宪法规范P23

(一)内涵:宪法规范是指调整宪法关系并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各种规范的总和。宪法规范首先是一种法律规范,具有法的约束力,构成社会生活中人们一体遵行的普遍性规则。由宪法的根本法地位所决定,宪法规范表现为根本性的法律规范,具体调整宪法关系。

(二)特征:

(1)政治性:

①制宪的社会背景、制宪力量、制宪程序与一定的政治力量和政治利益联系在一起,其具体内容与所调整的宪法关系,体现了国家的基本政策和政治理念。

②同时,宪法规范的调整方式与调整过程受一定政治利益的约束。

③宪法规范须适应政治发展的要求,但它又是限制政治权力的规范。

(2)组织性与限制性:

①宪法规范是一种组织国家权力的规范,它合理地确定国家机关组成与体系,为规范的运行提供合宪性基础。

②同时它还必须合理限制,防止腐败和滥用权力。

(3)最高性:

①它在法律规范体系中处于最高地位,制约和控制其他规范的存在。

②宪法规范最高性的保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条件。

(4)稳定性与适应性:

①宪法规范作为宪法的基本要素,需要在社会生活中长期稳定,不轻易变动。

②当然,在宪政运动中,当客观情况发生变化时,就有必要调整,以保证它与现实的协调。(5)制裁性:

宪法作为根本法,与其他法律规范的作用方式、作用领域、作用对象不同,其制裁措施也不同于其他法律,它体现为撤销不合适决议,罢免国家机关人员等。

(6)历史性与概括性:

①宪法规范是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产物,有一定的历史性。

②同时,它在表现社会需求时,需要高度概括,并不是社会现实的直观反映。

☆除上述以外,宪法规范还有广泛性、灵活性等特征。

(三)构成要素:

(1)规范的主体

即指宪法规范的制定者与宪法规范的遵守者,即谁向谁通过宪法规范发出行为指令。宪法规范的遵守者在遵守宪法规范时服从的是宪法规范制定者的意志。

(2)规范的客体

即指宪法规范调整的是何种性质的社会关系。依现行宪法,宪法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是制定法律规范的立法关系。

(3)规范的对象

即指受宪法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标的物。依现行宪法,宪法规范的对象是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

(四)宪法规范的逻辑结构

宪法规范是通过特定的逻辑结构来表示规范主体、规范客体、规范对象和规范力之间的逻辑联系的。这种逻辑结构一般包括规范发生的条件、规范形态和规范的调控方式。

(1)规范发生的条件

即指将宪法规范中各种构成要素组合在一起的逻辑条件,包括时间条件、空间条件、事实条件以及行为条件等等。

(2)规范形态

即指宪法规范所要求的可能性、不可能性和必然性。

①从可能性看,宪法规范的规范形态呈授权性状态,即宪法制定者通过宪法规范给予宪法规范的遵守者从事某种行为的可能性,一般又称为授权性规范。

②从不可能性看,宪法规范的规范形态呈禁止性状态,即宪法制定者通过宪法规范规定了宪法规范的遵守者从事某种行为的不可能性,一般又称为禁止性规范。

③从必然性看,宪法规范的规范形态呈必然性状态,即宪法制定者通过宪法规范要求宪法规范的遵守者必须从事某种行为,一般又称为义务性规范。义务性规范所要求的既可以表现为职责也可以表现为义务。

(3)规范的调控方式P25

内涵:即宪法规范对规范形态所作的条件限制。

比较:这种条件限制与宪法规范的发生条件不一样。宪法规范的发生条件是宪法规范的规范形态赖以存在的前提,而宪法规范的规范调控方式是作为对规范形态存在特征的一种要求。这种要求实际上相当于宪法规范的规范形态的界限。

操作:在宪法规范中,对一个宪法规范的规范形态所给予的条件限制往往是通过另一个宪法规范来表示的,这两个规范就成为规范形态具有密切的逻辑联系的可集合性宪法规范。

(五)存在方式:P26

①宪法规范的存在方式,即宪法规范以何种方式为人们所知晓。

②宪法规范可以分为明示的宪法规范与默示的宪法规范。明示的宪法规范是以书面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宪法规范,默示的宪法规范是指作为习惯而被共同遵循的宪法规范。

③在实施宪法规范的实践中,识别默示的宪法规范往往比识别明示的宪法规范需要更复杂的技术手段,尤其是对宪法判例中所包含的默示的宪法规范的认定更是如此。

④明示的宪法规范是通过作为成文宪法的宪法典和作为不成文宪法的宪法性法律体现出来的。其载体特征是由特定的语言和特定的逻辑形式所表示的。所以表述明示宪法规范的语言和逻辑形式对明示宪法规范的存在方式具有很大程度的影响。

12、宪法规范与法律规范P28

(1)二者的联系:

①在法律效力关系上,应当是先有宪法规范的存在,然后才能依据宪法规范的要求确立相应的法律规范。

②从宪法规范与普通法律规范的逻辑联系上看,作为行为规范都是由相同性质的替规范构成要素组合而成的,并且具有相同的逻辑结构。所不同的就是组成宪法规范的规范构成要素与普通法律规范的规范构成要素的特征不一样。

(2)二者的区别:

①规范主体不同

a.组成宪法规范的规范主体是宪法制定者与宪法遵守者。

b.而由议会所制定的普通法律中的法律规范,其规范主体只是制定有关法律的议会和应当遵守该法律的人员。

②规范客体不同

a.宪法规范的规范客体一般是一个国家或社会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

b.而普通的法律规范调整的往往是具体的社会关系。当然,评断一个社会关系是否具有重要性以及是否能够成为宪法规范的规范客体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③规范对象不同

a.宪法规范的规范对象往往是最基本的社会制度。从规范的角度来看,宪法规范与普通法律规范的重要区别就是宪法规范可以将普通的法律规范作为规范对象,尤其是可以将议会制定的法律中的法律规范作为规范对象。

b.而普通法律规范所规范的对象一般是普通的社会制度。

④规范力不同

a.从宪法规范所具有的规范力来看,使用全称概念来表述是一个重要特征。

b.而普通法律规范一般不采用全称概念,只使用特称概念来表述所要规范的对象。

13、宪法创制 P30

宪法创制是宪法规范产生、存在和变更的活动。通常宪法创制包括宪法制定、宪法修改和宪法解释三种活动。

(一)宪法制定P30

释义:宪法制定是宪法制定者将不能通过宪法制定者自身的行为直接实现的符合宪法制定者利益的事项通过宪法规范的形式确定下来,并通过宪法规范确定相应的实现宪法制定者利益的制度和机制来保证宪法制定者利益得到有效实现的创制宪法规范的活动。

主体:宪法制定者通常视为人民,即宪法制定一般视为人民主权原则的一种体现。宪法制定权也是人民主权的一种表现形式——人民在管理国家事务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直接民主的方式来实现自身的利益,也可以通过确立法律规范并在法律规范中确立相应的实现人民利益的制度和机制来间接地实现自身的利益。

内容:宪法制定反映人民的利益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宪法规范在正确地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三者关系的基础上,设定了应当受到社会所尊重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以及全体公民必须关注的对社会应尽的基本义务。

作用:宪法制定活动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人民通过宪法制定活动,将人民不能通过直接民主方式实现的自身的利益用宪法规范的形式肯定下来,并通过国家机关对社会事务和国家事务的管理活动以及其他形式的制度和机制来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有效地实现。

(二)宪法修改P32

释义:宪法修改是宪法制定者或者是依照宪法的规定享有宪法修改权的国家机关或其他特定的主体对宪法规范中不符合宪法制定者利益的内容加以变更的宪法创制活动。

主体:宪法修改权与宪法制定权一样都应当属于宪法制定者。但是由于作为宪法制定者的人民通过实行直接民主的方式来修改宪法规范,在实践中往往程序比较复杂,所以可以将修改宪法的权力通过宪法规范的规定授予某个特定的国家机关或者是其他特定的修改宪法的主体。

内容:修改宪法规范既包括变更宪法规范的形式,也包括变更宪法规范的内容。

①从变更宪法规范的形式来看,宪法规范的构成方式、宪法规范组成宪法文件的结构形式等都可以通过宪法修改活动予以变更。

②从变更宪法规范的内容来看,宪法规范的内容可以通过宪法修改活动予以废除、改变或者是增加。

③宪法修改以不改变原有宪法规范所赖以存在的基本社会制度条件为界限。

程序:依据我国现行宪法,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实践:

(1)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共制定了四部宪法,即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现行宪法——1982年宪法。

(2)现行宪法自1982年制定以来,此后又经过几番修正,其包括:

①1988年宪法修正案。

②1993年宪法修正案。

③1999年年宪法修正案。

④2004年年宪法修正案。

☆经过四次修改后,现行宪法目前共有31条修正案,这些宪法修正案与现行宪法138条正文一起共同构成了我国宪法典所确定的宪法规范的宪法条文载体.

(三)宪法解释P34

释义:宪法解释是宪法制定者或者是依照宪法的规定享有宪法解释权的国家机关或其他特定的主体对已经存在并且正在生效的宪法规范的含义所作出的说明。

原因:要保证通过宪法规范所体现出来的宪法制定者的意志和要求成为现实,要保证通过适用和遵守宪法规范来最大限度地实现宪法制定者的利益,就必须对宪法规范的含义作出说明。

主体:要保证宪法解释活动符合宪法制定者的要求,宪法解释的权力就必须由宪法制定者掌握。但由于宪法解释往往发生在适用和遵守宪法规范的过程中,所以大量的宪法解释活动是通过宪法规范所授权的特定主体,依照宪法规范所赋予的宪法解释权,对宪法规范的含义作出必要的解释和说明。

界限:在对宪法规范的含义进行解释和说明时,宪法规范的含义控制在多大的范围内才可以视为没有超出宪法规范应有的含义的范围,这是宪法解释活动中所涉及到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也是宪法解释与宪法修改的界限。这种界限由宪法规范的规范特性所决定,即当宪法规范的含义明确、具体,那么宪法规范的含义可以解释的空间和范围就非常有限,否则就有相对大的自由裁量的空间。

操作:依据现行宪法,只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具有解释宪法和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

14、宪法惯例P35

内涵:是指宪法条文无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存在,并为国家机关、政党及公众所普遍遵循,且与宪法具有同等效力的习惯或者传统。

特征:

①它没有具体的成文法律形式。其在实践中形成,同时又是指导实践。

②它的内容涉及国家的根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③它主要依靠公众舆论而不是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

④其作用和意义在于,能适应国家形势的发展变化,弥补宪法规定的不足,从而充实并丰富一国宪法的内容,便于宪法功能的发挥。

类型:宪法惯例根据其存在的形式一般可分为宪法习惯和宪法判例两种类型。P36

(一)宪法习惯

释义:是由依照宪法规定享有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职权的国家机关在实施宪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行为习惯。这些行为习惯与实施宪法的活动密切相关,经过长期的实践成为实施宪法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释明:一般来说,在实行不成文宪法的国家中,宪法习惯很容易形成和被承认。当然,在实行成文宪法的国家中,宪法习惯同样存在,且有时这些宪法习惯还可能被明确地规定到成文的宪法中,成为一种明示的宪法规范。

(二)宪法判例

释义:是指法院在审理违宪审查案件时作为依据而遵循的先前判决。

释明:在许多国家中,最高法院可以对法律或者是重要的宪法事项进行违宪审查,这就产生了最高法院对违宪案件所作出的判例对下级法院适用和理解宪法规范的含义起到约束作用的结果。——这些由最高法院所作出的违宪审查判例就可以起到宪法惯例的作用。

作用:

①宪法惯例,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对实施宪法活动具有与明示的宪法规范相同的拘束力。

②由于宪法惯例作为一种具有历史传统的习惯性做法一直被人们所遵循,所以不将宪法惯例明确地规定在宪法典中或者是宪法性法律中,有时更能体现这些宪法惯在实施宪法过程中的权威性和稳定性。特别是有些宪法惯例的规范性的约束对象非常具体,不将其规定在宪法典或者是宪法性法律中,在实践中可以更好地发挥这些宪法惯例的作用。

15、宪法监督P38

内涵:宪法监督是宪法制定者通过一定的制度和程序对依据宪法规定有权解释宪法、修改宪法和实施宪法的特定主体(主要是国家机关所进行的宪法解释、宪法修改和宪法实施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所进行的监督活动。

目的:其目的旨在使宪法的规定准确实施和完全实现,从而实现宪法制定者的立宪目的。

主体:

①宪法监督权与宪法制定权一样只能属于人民。实践中是通过宪法的规定授权特定的主体行使宪法监督权。

②依照宪法规定享有宪法监督权的主体在进行宪法监督的过程中,一方面依照宪法对一切国家机关实施宪法的活动进行监督。另一方面,其实施宪法监督的活动也必须接受作为授权者的宪法制定者的监督。

类型:

(一)宪法监督依照受监督的宪法行为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对创制宪法的监督和实施宪法的监督。

(二)宪法监督依照受监督的宪法行为的构成的不同,可以分为对宪法行为过程的监督和对宪法

行为结果的监督。

(三)宪法监督依照宪法监督主体所进行的宪法监督的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主动的宪法监督和被动的宪法监督。

(四)宪法监督依照实施宪法监督的主体和宪法监督权的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直接的宪法监督和间接的宪法监督两种类型。

(1)直接的宪法监督是由享有宪法监督权的宪法制定者进行的,称为人民监督。

①人民所享有的宪法监督权是不受宪法规定的局限的。

②其形式非常丰富,最常见的包括通过选民和原选举单位对人民代表或者议员的监督来影响创制宪法和实施宪法的活动,通过全民公决的方式对重要的创制宪法或者是实施宪法的活动进行复决,以及公民个人可以对违反宪法的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行为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2)间接的宪法监督是依照宪法的规定由享有宪法监督权的主体所进行的监督,称为特定主体的监督。其包括:

①立法机关的宪法监督。由议会或者是立法机关充当宪法监督者一般盛行于普通法系国家。

②国家元首的宪法监督。国家元首监督宪法实施始于君主立宪制最早确立这一制度的是日本明治宪法。在实行三权分立制度的国家,总统对议会的立法如果认为不符合宪法规定的精神,可以通过口袋否决权来行使监督权。

③国家司法机关的宪法监督。由普通的最高法院或者是专门的宪法法院来监督宪法的实施是宪法监督最普遍的形式。

16、说明我国宪法监督制度主要内容?P40

我国实行最高权力机关监督宪法实施的制度。宪法监督体制的内容包括:(前5项)

依据:宪法序言明确规定宪法作为根本法的地位,为宪法监督体制的运作提供统一的基础。

主体: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

原则:

①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②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③一切法律、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④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内容:

①规范性文件的合宪性审查。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的合宪性审查是宪法监督的主要内容。由于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违背宪法的法律、法规都是无效的。宪法监督首先要解决规范性文件的合宪性问题,以保证法律的统一性;

②行为合宪性的审查。国家机关、公务员、社会团体和政党的行为必须符合宪法,全体公民要遵守宪法。宪法监督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审查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行为的合宪性。

保障: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宪法和党章中明确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这是宪法实施的政治保障。

特点:

①从宪法监督的机关来看,我国宪法监督属于代表机关监督体制。

②从合宪审查的方式上看,我国宪法采取事前审和事后审相结合的方法。

③从对违宪的制裁措施上看,我国宪法监督主要采取撤销违宪法律、不批准违宪法案和罢免违宪责任者的职务等措施。

缺陷:

①缺乏专门的宪法监督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并不是专门从事宪法监督的机关,它身兼立法与监督二职,使得宪法监督没有成为一种专门化和经常性的工作。而且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总倾向于认为自己通过的法律是合宪的,这必然造成对宪法监督工作的轻视。

②监督对象单一,具有较大局限性。我国现行的监督体制侧重于对法律、法规的合宪性进行监督,对其他具体行为的合宪性则监督不力。而且往往侧重对国家机关的监督,而忽视对其他宪法主体的监督。

③违宪制裁措施的惩罚性不够强,使得宪法监督缺乏应有的严肃性和强制性,降低了宪法监督的权威。

④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宪法监督程序,宪法诉讼的具体规定,宪法监督的可操作性差。

⑤人员素质不适应。宪法监督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绝大多数人不熟悉宪法和法律。

⑥时间不充足。全国人大每年开一次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每两个月开一次会,会期短,职能却分别多达15项和21项,根本无法适应宪法监督的经常性需要。

专门机关、人员素质程序缺失、时间不足、对象单一惩罚不够

完善:

①可以借鉴世界各国宪法监督的经验,设立专门的宪法监督机关。

②建立宪法诉讼制度,允许公民依法控告违反宪法侵犯其基本权利的行为。

③加强对违宪责任者的制裁措施,使其承担相应的宪法责任,特别要明确这种责任的政治后果。

④提高监督人员的法律素质。

╬ 立法法对宪法监督的规定以及缺陷X44 ★★★

※立法法根据宪法所确立的宪法监督体制,对立法行为的宪法监督作了比较具体的规定:

(1)启动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宪法监督的主体

①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院、最高检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常委会认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宪法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要求,由常委会工作机构分送有关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意见。

②其他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以及公民认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宪法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建议,由常委会工作机构进行研究,必要时,送有关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意见。

(2)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查程序。

①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在审查中认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宪法相抵触的,可以向制定机关提出书面审查意见;也可以由法律委员会与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召开联合审查会议,要求制定机关到会说明情况,再向制定机关提出书面审查意见。—→制定机关应当在两个月内研究提出是否修改的意见,并向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反馈。

②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查认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宪法相抵触而制定机关不予修改的,可以向委员长会议提出书面审查意见和予以撤销的议案,由委员长会议决定是否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决定。

※受立法法调整对象和内容的限制,其对宪法监督应当规定的一些基本内容和问题没有作出规定。

(1)就启动宪法监督的主体而言,立法法没有规定这些主体启动的基本条件。

(2)就宪法监督的对象而言,立法法没有规定对以下宪法行为的宪法监督:

①对法律的宪法监督。

②对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外的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宪法监督,包括对国家机关以外的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政党组织、武装力量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宪法监督。

③国家机关所进行的具体宪法行为的宪法监督。

(3)就宪法监督程序而言,立法法没有对受理程序、审查程序、决定的种类、决定的效力等作出规定。

17、宪法的社会作用P42

(一)基本前提与条件

(1)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宪法。

(2)宪法普遍得到遵守以及具有至高无上的法律权威。

(3)宪法规范的内容必须具有确定性与可操作性,才能为人们所掌握。模糊混乱的宪法规范不仅不能使宪法发挥根本法的作用,还可能影响到宪法的权威性,甚至可能涉及到宪法本身是否合法的问题。

(4)宪法必须具有明确的法律效力,否则就不能发挥其作为根本法而应当具有对社会关系的调整作用。宪法规范的法律效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宪法规范具有确定力。即宪法规范一经制定,除非依照宪法所规定的创制宪法规范的方式和程序变更宪法规范之外,不得对已经生效的宪法规范作任何变更。

②宪法规范具有拘束力。即宪法规范一经产生,作为应当遵守宪法规范的人来说,必须接受宪法规范的约束。

③宪法规范具有执行力。即对于应当接受宪法规范约束的规范主体,若不接受约束,就应当受到宪法规范所确定的调控手段的处置,对于违反宪法规范的规范客体就要重新加以调整,对违反宪法规范的对象应当加以处理。

(二)宪法在组织国家政权方面的作用

①宪法是人民的授权委托书,因而其首要任务就是组织国家政权。

②宪法组织国家政权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以权力分立和制衡原则为基础产生的三权分立制度,一是以民主集中制为基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论采取哪种方式,都要符合一定的政权组织原则。

③宪法主要通过两项原则来建立国家政权制度:一是合宪性,即一切国家机关必须依照宪法所规定的职权去开展自身的活动。二是合目的性,即一切国家机关在行使宪法所赋予的职权过程中,行使权力必须服务于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目的。

(三)宪法在保障公民权利方面的作用

①宪法创制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利益,增进共同的幸福。

②为保障该目的之实现,主要基于三个原则来进行:一是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协调的原则;二是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基本人权;三是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原则。这些原则既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要求,也是对国家机关依照宪法的规定行使国家权力的要求。宪法关于行使公民权利条件限制的规定具有双重立宪目的,一是要求公民将权利意识与义务意识结合起来,二是要求国家机关在依照宪法行使国家权力时,不得超越于宪法中对公民基本权利所设定的条件限制来任意限制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

(四)宪法在维护国家和社会基本制度方面的作用P46

原因:国家和社会基本制度是实施宪法的环境和条件,没有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宪法作为根本法的法律地位无从体现。

现状:我国现行宪法将制度建设与权力的行使和实现紧密结合起来,使人民意志的体现和人民利

益的实现不仅具有了宪法规范的保障,还有了实施宪法所必需的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的双重保障。(五)宪法在实行法治方面的作用P46

①法治的最大特征就是一个国家的法律规范应当具有一个完整的系统,不同的法律规范之间应当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并遵循下位法律规范服从上位法律规范的原则,不同的法律规范之间应当保持最大程度的和谐。

②宪法是法治存在的基本要素,并且是法治中的核心要素:一方面,宪法作为法律体系的核心,是一切法律规范产生、存在和变更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以宪法为基础而产生的宪政,其运作的过程本身就是法治的体现。

18、近代宪法的产生条件 P52

(1)经济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是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

①在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其生产关系的特点决定生产资料占有上的高度集中和不平等以及人身关系上的依附性,这样,就不可能产生以民主、自由、平等为主要内容的近代宪法。

②在封建社会末期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要求保护财产权利、要求保护契约自由与人身自由,从而为近代宪法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

(2)政治条件

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实现对社会的统治,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是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

①奴隶制与封建制社会中,各国普遍地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和与之相配套的等级特权制度,法律公开地规定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这种情况下,根本就不具备产生近代宪法的因子。

②在资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后,实行形式上的人人平等和取消一切特权的普遍意义上的民主制度,为制定宪法提供了政治条件。

(3)思想条件

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与人权等宪政思想观念的提出和深入人心,是宪法产生的思想条件。

①在奴隶制与封建制国家中,其主流思想是“君权神授”,要求臣民服从君主的意志与统治。这种条件下是不可能产生以平等、自由为内容的宪法的。

②封建社会末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的“天赋人权”、“社会契约”等一系列宪政学说,为宪法产生提供了思想条件。

(4)法律条件

法律部门的增多和法律体系的完善,是宪法产生的法律条件。

①国家根本法意义上的宪法,作为法的一个独立部门和普通法律的制定依据,其产生不仅有赖于政治、经济和思想条件的成熟,也有赖于法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只有当法律体系自身的发展达到一种需要有一个凌驾于各法律部门之上的特殊法律部门,为各部门规定所应遵循的共同基本原则的程度时,宪法才会产生。

②在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社会关系简单,自然也就不需要由大量复杂的法律规范和众多的法律部门来调整,其制定的法律规范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复杂程度上,都不能与现代社会相比。与此相适应,法律部门划分不细,法律体系不发达,构成了奴隶制法和封建制法的重要特点。

③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生产力高速发展,社会生活日益复杂,为了调整复杂的社会关系,各国的立法活动越来越频繁,法律规范的数量急剧增加,法律部门的划分越来越细,法律自身已经发展到了必须有一部母法凌驾于众法之上以起到统一法制作用的程度。

╬ 当代宪法的发展趋势X60

(1)宪法类型上的发展趋势。

根据宪法赖以产生、发展的经济基础和其所反映的阶级本质,可以把宪法划分为资本主义宪法和社会主义宪法。◎与当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相适应,当代两大类型宪法的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资本主义宪法在短时期内不会灭亡,还会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宪法必将摆脱目前所面临的挫折和困境,并不断发展与完善;两种类型的宪法还将长期共存,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借鉴。(2)宪法形式上的发展趋势。

当代宪法在形式上可分为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两大种类。成文宪法以统一的法典为表现形式,而不成文宪法则散见于与普通法律相同的单行宪法性文件、宪法惯例以及宪法判例等形式之中。◎随着法治原则的推行与人权思潮的高涨,不成文宪法的灵活性所体现的优越之处越来越受到质疑,所以从不成文宪法走向成文宪法,已成为不成文宪法的发展方向。

(3)宪法内容上的发展趋势。

当代宪法在内容上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①重视人权保障,扩大公民权利。

②重视宪法实施保障,维护宪法权威。

③重视国际协作,维护世界和平。

╬ 2004年宪法修改内容X77 ★★★★★

(1)在序言中增写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修改为“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写了“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关于爱国统一战线的表述中,增写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三个代表——特色之路——三个文明——统一战线)

(2)关于土地征用,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征用并给予补偿”。

(3)关于公民财产权,修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征用并给予补偿”。

(不受侵犯——保护权利——征用有偿)

(4)增写“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5)增写“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6)关于全国人大组成的规定中,增写“特别行政区”。

(7)原宪法关于“戒严”的规定,一律改为“进入紧急状态”。

(8)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职权中,增加“进行国事活动”的规定。

(9)关于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三年”改为“每届任期五年”。

(10)关于国家标志,将“国旗、国徽、首都”改为“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并增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序言——土地征用?财产…社保?人权——特区?主席——地方人大——标志

国家性质

19、国家性质 P78

内涵:国家性质即国家的本质。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四类性质的国家,即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因素:决定国家性质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①国家政权的阶级本质。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这是决定国家性质的主要方面。社会各阶

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在一个国家中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二是统治阶级内部各阶层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

②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国家政权都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由其决定的,在经济基础发生变化之后。国家政权的性质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③社会的精神文明。精神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对精神世界进行改造而获得的成果。精神文明的内容决定着一个国家活动的方向,对国家政策的制定起着巨大的作用,对国家性质的确定有着很大的影响。

20、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 P79

二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体现在:

①二者都以工人阶级为领导。

②二者都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

③二者的国家职能并无本质的差别。

④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要消灭一切阶级,实现共产主义。

我国之所以采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是因为:

①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符合我国的国情。

②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确切地表明了我国的阶级状况和政权的广泛基础。

③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直接体现出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两个方面,准确地体现出民主和专政的职能。

21、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特点P80

①其内容是对人民民主和对敌人专政有机结合。

②以工人阶级为领导。

③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及以知识分子为依靠力量之一。

④建立爱国统一战线作为对人民民主内容的补充。

22、完善对私有财产保护的规定。(宪法修正案)

背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公民拥有的私人财产普遍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特别是越来越多的公民有了私人的生产资料,群众对用法律保护自己的财产有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内容:根据党的十六大关于“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的精神,宪法修正案(草案)将宪法第十三条“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修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释明:这样修改,主要基于三点考虑:

①进一步明确国家对全体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都给予保护,保护范围既包括生活资料,又包括生产资料。

②用“财产权”代替原条文中的“所有权”,在权利含义上更加准确、全面。

③我国几个现行法律根据不同情况已经作出了征收或者征用的规定,在宪法中增加规定对私有财产的征收、征用制度,有利于正确处理私有财产保护和公共利益需要的关系,许多国家的宪法都有类似的规定。

国家形式

23、政权组织形式 P103

内涵:也叫政体或国家管理形式,即统治阶级按照一定的原则组成的,代表国家行使权力以实现阶级统治任务的国家政权机关的组织体制。它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内容:它主要是指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织形式,包括政权的构成、组织程序和最高权力的分配情况,以及公民参加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程序和方式。

关联:政体与国体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政权组织形式反映国家的本质,同时又服务于国家本质的要求。

类型:君主立宪制、共和制、委员会制。

24、君主立宪制P104

内涵:君主立宪制又称为有限君主制,是以君主或国王为国家元首,国家最高权力实际上或者名义上由君主一人掌握的政权组织形式。

类型:君主立宪制又分为二元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君主立宪制。

(1)二元君主立宪政体下,君主的权力虽然受到宪法的限制,但权力仍然很大,议会只是作为君主的咨询、协商机构而起次要作用。

①君主掌握着国家的主要权力:内阁首相由君主直接任命,内阁的组成不是取决于议会中政党所占的议席,内阁不对议会负责,而是对君主负责。

②君主的权力不受议会约束,君主还有权解散议会,否决议会决议,不经议会而颁布非常命令。这种政体的国家目前已经很少。

(2)议会君主立宪政体下,其特征为:

①国家权力实际上控制在政府手中,政府是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所组成。

②政府在形式上对议会负责,而实际上却控制着议会。

③君主是国家的元首或象征,其权力受到宪法和议会的限制和制约。

评价: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作为国家元首的君主是终身的、世袭的,拥有一定的国家权力,但这些权力的行使依照宪法的规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君主立宪政体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相妥协的产物,也是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的表现。

25、议会制P104

内涵:议会制是指政府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政权组织形式。

内容:

①政府通常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成员组成。

②首相或总理由国家元首任命执政的多数党领袖充任,主持政府工作。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一般不掌握实权,只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

③内阁总揽行政权,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

④当议会通过对内阁不信任案时,除非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进行议会改选,内阁必须总辞职。

⑤如果议会被解散,则由新改选的议会决定内阁的去留.

26、总统制P105

内涵:总统制是以总统为国家元首兼政府首脑的政权组织形式。在总统制下,立法权与行政权分别由人民选举产生、行政权不依赖于立法权。

特征:

①总统一般都是国家元首,多数也是政府首脑。

②行政机关不由议会产生,政府成员不是议员,也不向议会负责,同时总统无权解散议会,但议会在一定条件下有权弹劾总统。

沿革:总统制最早实行于美国。法国总统制采用了与美国不同的形式——总统是有实权的国家元

首,但不是政府首脑。

分析: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在实行总统制的国家,其议会的权力较小。议会的议事程序要爱受政府控制和支配,议会的立法权和监督权都受到严格限制。法国总统的权力比一般总统制国家总统的权力还要大。西方有人称之为“家长制总统”。

27、委员会制P105

内容:

①(政府)联邦议会选出七名委员,组织联邦行政委员会即联邦政府;

②(关系)政府向议会负责,无权解散议会,但议会却有权解散行政委员会;

③(主席)瑞士的国家元首是联邦主席,由议会从行政委员会的七名成员中选出,任职一年且不得连任;国家主席的权力与其他委员平等,只是对外代表瑞士;

④(运作)政府的一切重大问题必须由七人委员会议决定,没有政府首脑。

评价:瑞士之所以能实行这种比较民主稳定的政治制度,是由它的国情决定的。这种共和制目前只在瑞士实行,没有一个国家仿效。

28、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P107

内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派代表,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其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人大常委会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人民代表大会向人民负责,并最终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特点:

(1)(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原则。其为一种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制度,

是指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主要表现是:

①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② 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③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行使职权、开展活动过程中,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④ 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的职权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

性的原则。

(2)(主体)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各级人大代表大多是兼职代表。

①人民代表大会是全权机关,是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在整个国家机构中处于主导支配地位。

②同时,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大多来自生产工作第一线,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各级人大代表大多是兼职代表。

(3)(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组织结构上采取一院制。原因有三:

①我国的民族状况决定了应该采取一院制;

②我国的历史传统决定了应该采取一院制;

③精简机构和提高效率的要求决定了我国应该采取一院制。

(4)(机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设有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年一般只开一次会,而且会期也很短,加之人大代表大多兼职,因而如果没有常设机关,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就会空置。

评价: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本质要求。

①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质内容和权力基础。

②人民只有在民主普选的基础上选派代表,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才能够统一行使权力——人民将权力授予一定的机关或者公职人员去行使,同时保证对其进行监督,就必须实行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他国家机关及其制度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受它监督,向它负责。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是我国政权组织形式建设经验的总结。

②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行使各项职权,建立起行政制度和司法制度,它可以直接批准或授权批准其他国家机关所建立的各种制度。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面反映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

①一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本质,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行使管理国家事务权力的基本形式。

②另一方面,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以后,可以制定各种制度和法律,而其他制度和法律则必须经过人民代表大会批准,或由它所授权的机关批准才能生效。

29、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比较 P108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则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包括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的所有国家政权机关的组织形式,还包括有关这些机关的组织和职权以及各个政权机关之间、各个政权机关同人民之间关系的一系列制度和原则。但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包括其他机关的具体制度。

30、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P113

(一)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充分行使职权。

(二)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机构。(包括各级人大常委会以及专门委员会)

(三)完善人大代表的选举制度,改善人大组成人员的结构,提高各级人大代表的素质。

(四)坚持和改善党对人大的领导。(包括坚持和改善党对人大的领导)

31、国家结构形式 P118

内涵: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整体与其组成部分之间、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之间相互关系的形式。即统治阶级根据什么原则,,采取何种形式划分国家内部的组成以及调整国家整体与组成部分之

宪法学期末考试简答题、论述题

电大法学专科《宪法学》期末考试简答题、论述题题库 电大法学专科《宪法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 简答题题库 32.简述宪法实施的监督及其内容。 参考答案:宪法实施的监督是为了保证宪法的贯彻实施,而对一切违宪活动所进行的审查和纠正。(2分) 内容包括: (1)审查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合宪性;(2分) (2)审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为的合宪性;(2分) (3)审查政党、社会团体等行为的合宪性。(2分) 33.简述我国采取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原因的主要依据。 参考答案: 我国采取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原因的主要依据有: (1)从历史因素看,实行单一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1分) (2)从民族关系发展的因素来看,统一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2分) (3)从我国的民族成分和民族分布的情况来看,建立单一制的国家有利于民族的团结。(2分) (4)从我国资源分布的情况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来看,建立单一制的国家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2分) (5)根据我国尚未完全统一和少数民族多的特点,我国需要建立具有自身特色、具有灵活性的单一制国家。(1分) 31.简述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含义。 参考答案:

宪法最高法律效力表现在: (1)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3分) (2)普通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违反宪法的法律无效。(3分) (3)宪法是一切组织或者个人根本的活动准则。(2分) 32.简述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具体表现。参考答案: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具体表现是: (1)从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上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各级人大代表都是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选举的代表组成的。(3分)(2)从人民代表大会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构成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统一体系。(3分) (3)从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的关系上看,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划分是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原则。(2分) 32。如何理解宪法规范的科学性?参考答案: 所谓宪法规范的科学性是指宪法的各项规定必须真实的反映现实的社会关系,使宪法具有严密的完整的科学体系。(2分)首先,取决于宪法在指导思想上的正确性;(2分) 其次,它要真实的反应并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使之规范化、条文化;(2分) 再次,还要求宪法必须概念清晰、含意严谨、明确界限分明、做到解释的排他性,避免使用时产生歧义。(2分) 33.简述我国采取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原因的主要依据。参考答案: (1)从历史因素看,实行单一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1分) (2)从民族关系发展的因素来看,统一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2分) (3)从我国的民族成分和民族分布的情况来看,建立单一制的国家有利于民族的团结。(2分) (4)从我国资源分布的情况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来看,建立单一制的国家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2分)

宪法重点法条精读(二)

宪法重点法条精读(二) 「重点法条」 第九条第一款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 第十条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一切使用土地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合理地利用土地。 「意思分解」 以上两个条文关于自然资源所有权、使用权的基本规定,应注意: 1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既可以属于公民所有,也可以属于集体所有,但矿藏、水流只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第9条第1款)。 2关于第10条规定的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制度,读者可

参见《土地管理法》第2条的“意思分解”。 「不要混淆」 1再次提醒读者注意第9条第1款中几类自然资源所有权人的差别。 2《水法》第3条第2款规定,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水塘、水库中的水属于集体所有。 「重点法条」 第二十四条国家通过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通过在城乡不同范围的群众中制定和执行各种守则、公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议。 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 「相关法条」本法第19~23条。 「意思分解」 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分为两个方面: 1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1)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第19条)。 (2)发展科学事业(第20条)。 (3)发展卫生和体育事业(第21条)。 (4)发展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第22条)。

为确立紧急状态守则提供宪法依据.doc

为确立紧急状态制度提供宪法依据- 紧急状态,是指突发性的现实危机或者预期可能发生的危机,在较大空间范围或者较长时间内威胁到公民生命、健康、财产安全,影响国家政权机关正常行使权力,必须采取特殊的应急措施才能恢复正常秩序的特殊状态。导致出现紧急状态的因素主要包括严重自然灾害、重大人为事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动乱、恐怖事件等。为了依法及时有效应对各种重大突发事件,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确立了紧急状态制度,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一、宪法确立紧急状态制度是完善我国应急法律制度的前提 (一)我国应急法律制度建设的现状 据初步统计,我国目前已经出台涉及突发事件应急的法律35件、行政法规36件、部门规章55件,党中央、国务院及部门文件111件。这些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文件建立了几种突发事件应急制度:一是,现行宪法对战争、动乱、暴乱或者严重骚乱引起的紧急状态作了原则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也有相应规定。戒严法根据宪法的有关规定,对实施戒严的具体问题作了明确规定。二是,防震减灾法、防洪法、消防法、安全生产法、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对某些突发事件的应急制度作了规定,主要包括:破坏性地震、洪涝灾害、环境灾害、地质灾

害、海洋灾害、草原火灾、森林火灾、旱灾、突发性天气灾害等自然灾害方面的应急制度;核电厂核辐射事故、矿山安全事故、工程建设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电信网络安全、民航运输安全等技术事故方面的应急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动物疫情、重大植物疫情等人类和动植物疫病方面的应急制度;金融风险等经济方面的应急制度。三是,有关部门规章和文件建立了反恐怖、群体性治安事件、民族或者宗教因素引发事件、劫机等人为事件方面的应急制度;城市供水、城市燃气、水库大坝安全、铁路运输安全等技术事故方面的应急制度;外汇电子数据备份与电子系统故障等方面的应急制度。 (二)我国应急法律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突发事件应急制度、体制和机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 一是,现行宪法没有确立统一的紧急状态制度。我国现行宪法仅对戒严、动员和战争状态等几个问题分别作了原则规定,缺乏适用于各类突发事件引起的紧急状态的统一规定。 二是,缺乏统一的紧急状态立法。紧急状态法的核心是要解决给予政府特别授权和对公民权利予以适当保护与救济的界限问题。例如,由谁决定和宣布进入或者解除紧急状态?由哪一个机构负责综合协调工作?政府为应对危机享有哪些权力?对哪些公民权利可以限制?社会成员应当承担哪些责任与义务?

部门宪法、分支宪法学之构建研究

摘要:宪法的具体化和普通部门法的提升化的双重趋势,推动了部门宪法的生成和发展。现实存在的不同种类的根本社会关系,是部门宪法赖以生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部门宪法的构成要件或判别标准是有机统一的四个方面:调整宪事法律关系;已有直接的宪法文本根据;已经有或者将有不同效力位阶法律文本规定的有关规范体系;是作为独立法律部门的宪法的最邻近的下位概念或种概念。部门宪法存在具体-演绎、抽象-概括、采借-交叉、实践-提升等四个比较典型的发生模式,具有完整形态、次完整形态、非完整形态等三个构成形态(部门宪法的规范表现样式)。在厘清部门宪法与临近概念的区别和联系的基础上,可以揭示部门宪法的本质属性即调整一定种类根本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应立足我国民主和法治的基本国情,努力构建部门宪法和部门宪法体系。部门宪法的功能在于,丰富宪法的内容体系,细化宪法条款使宪法规范逐层具体化,发现和弥补宪法的内容漏洞和逻辑缺陷,实现不同效力位阶宪法法律规范的有机衔接。分支宪法学是由部门宪法学和非部门分支宪法学(包括交叉性分支宪法学和板块性分支宪法学)构成的整体,应积极构建作为科学、规范、价值、实践之学的分支宪法学,努力创建分支宪法学体系,推动宪法学的发展和繁荣。 关键词:部门宪法;分支宪法学;宪法学科 作为国家根本法、高级法的宪法,其纲领性、原则性、宏观性的固有特征如何转变,并发展为具体性、实在性、实践性的宪法,宪法学怎样由“贫困”走向繁荣,立法机关作过不小的努力,学者们也做过不少的探索,但总体来说尚未找到主要的解决路径和有效办法。笔者认为,实现上述转换和变革的最现实、最直接、最有效的路径和办法,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特别是民主和法治的现状,努力构建部门宪法及其体系,积极创建分支宪法学及其体系,

宪法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 1.国家性质:是指通过特定的宪法规范和宪法制度所反映的一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 面的基本特征,它反映着该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属性。 2.国家形式:是一国统治阶级实现国家权利的形式,包括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 3.单一制:是指国家由若干普通行政单位或自治单位、特别行政区等组成,各组成单位都是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国家结构形式。 4.联邦制:是指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联邦组成单位(如邦、州、共和国等)组成联盟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 5.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是指在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内,在中 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经过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决定,可以容许局部地方由于历史的原因而不能实行社会主义的制度和政策,依法保持不同于全国现行制度的特殊制度。 6.特别行政区: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范围内设立的,享有特殊法律地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地方行政区域。 7.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整体与其组成部分之间、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之间的相互关系。 8.行政区划:是“行政区域划分”的简称。它它是指统治阶级为便于管理,兼顾地理条 件、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经济联系、民族分布等因素,把国家领土分成层次不同、大小不等的若干区域的制度。 9.责任制原则:国家机关和它的工作人员行使职权,履行职权均应对其后果负责。责任制原则是我国国家机关活动的普遍原则,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都要向权力机关负责,而后者要向人民负责;责任制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集体负责制和个人负责制。10.国家机构:是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为实现其统治职能而建立起来的国家机关的总和。它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军事机关等等。 11.宪法判例:指宪法条文无明文规定,由司法机关在审判实践中逐渐形成,并经国家 认可、具有宪法效力的判例。例如,美国司法审查制的确立,就是通过"马伯里诉麦迪逊一案"的判决形成的。 12.宪法惯例:是指宪法条文无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存在和通行并经国家认可、具有宪法效力的习惯和传统。是现实宪法的重要形式,是构成宪法秩序的要素,是对成文宪法的重要补充,是宪法实现的环节和因素。

中国宪法内容

第一章宪法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宪法的概念和本质 一、宪法释义 1.宪法词义的演变 “宪法”一词,在中外历史上早已存在。一般认为,它与近代宪法在含义上有很大的区别,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是近代产生的。在词义上,经历了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 在中国古籍中就有:《尚书》中的“监于先王成宪,其永无愆”,《国语》中的“赏善罚奸,国之宪法”,《管子·七法》中的“有一体之治,故能出号令,明宪法矣”。在含义上,大都指国家的典章制度和普通法规,且多含有刑法的意思。 在外国,“宪法”一词也是古已有之。一般认为,英文中的“宪法”Constitution或Constitutional Lay一词,来源于拉丁语Constitutio,原意为组织、确立、结构、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对古希腊各城邦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法律进行研究时,把法律分为两类,即普通法律和宪法,提出了“法律实际是、也应该是根据政体(宪法)来制订的,当然不能叫政体来适应法律。”他所讲的宪法与政体是同一意义的,主要是指有关城邦组织和权限方面的法律。 在古罗马,宪法一词主要用来表示皇帝颁布的诏书、谕旨、敕令等,以区别于市民会议通过的法律文件。 欧洲中世纪,有时用宪法一词来表示教会和封建主的各种特权以及其与国王关系的法律。如1164年英王享利二世颁布的《克拉伦顿宪法》,主要规定国王与教士的关系;1215年英王约翰所颁布的《大宪章》,主要规定英王与贵族、诸侯及僧侣的关系。但这些都与近现代宪法的含义不同。 宪法一词发生质的飞跃,是在十七、十八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特别是十八世纪美国独立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制定了宪法,近代意义的宪法才最终形成和确定。法国1789年人权宣言明确宣布:“凡权利无保障和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突出表明了近代宪法的真谛,这也是古代宪法所不具有的意义。 我国是在清末的改良主义运动和立宪运动开始引入近代意义的宪法概念的。19世纪80年代,改良主义思想家郑观应在他的《盛世危言》一书中,首次使用“宪法”一词,提出了要求清政府“立宪法、开议院”,实行“君主共主”的政治主张。而在此后的戊戌维新变法运动中,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也提出了“伸民权、争民主、开议院、定宪法”的政治纲领,发动了一场争取资产阶级民主的宪运动,揭开了中国近代宪下运动的序幕。从此,近代意义的宪法也就同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2.宪法的定义 什么是宪法?各国学者有不同的表述,人们往往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对宪法进行定义。 西方学者在表述宪法概念时,往往着重于宪法对国家权力的控制的特点,认为宪法表现为国家权力的授予和限制。例如,英国的詹宁斯认为:宪法按较为准确的意义来看,“指的是规定政府的主要机构的组成、权力和运作方式的规则以及政府机构与公民之间关系的一般原则的文件。”卡尔·洛温斯坦强调:“宪法是控制权力活动过程的基本文件,其目的在于提

2018年宪法小卫士试题答案解析

宪法小卫士真题及答案 1.我国宪法规定,()是我国的根本制度。 A、人民民主专政 B、生产资料公有制 C、社会主义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我国现行宪法是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年通过的。 A、1954 B、1975 C、1978 D、1982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 A、公民 B、人民 C、人民代表大会 D、工农联盟 4.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A、生态平衡 B、生存环境 C、自然环境 D、生态环境 5.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A、区域自治 B、民族自治 C、基层群众自治 D、特殊的经济制度 6.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A、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C、坚持以全民所有制为主体、集体和其他经济成份共同发展 D、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7.宪法以()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A、序言 B、法律 C、文件 D、决议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 A、镰刀和斧头 B、锤子和斧头 C、镰刀和齿轮 D、谷穗和齿轮 9.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 A、全民所有制 B、国家所有制 C、集体所有制 D、社会主义公有制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的。 A、1988 B、1993 C、1999 D、2004 11.设立特别行政区的法律依据是( )。 A、宪法序言 B、宪法第三十一条 C、中英联合声明 D、香港基本法 12.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发展学前教育。 A、初级义务教育 B、中等义务教育 C、初等义务教育 D、成人教育 1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属于()。 A、人民 B、中国共产党 C、国家 D、人民政府 14.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的社会主义国家。 A、无产阶级专政 B、民主共和

宪法期末考试试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 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阶级社会中,法的实施主要依靠 A.自觉遵守B.领导威信 C.社会舆论D.国家强制力保证【】 2.刑法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它属于法的构成要素中的A.法律规范B.法律概念 C.法律原则D.法律技术性规定【】 3.在当代中国社会,正义和利益是 A.一致的B.对立的 C.矛盾的D.对等的【】 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制建设中一个突出问题是 A.无法可依B.法律滞后 C.不依法办事D.违法不纠【】 5.法的预测作用的对象是 A.一般人的行为B.人们相互的行为 C.每个人本人的行为D.违法者的行为【】 6.法的消亡是 A.国家领导人废除B.自行消亡 C.由国家公布法律予以废除D.全民公决废除【】 7.社会主义法是 A,在没有自己的经济基础的条件下产生的 B.在已有自己的经济基础的条件下产生的 C.以资本主义作为自己的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 D.不需要有自己的经济基础的【】 8.美国法属于 A.大陆法系B.法典法系 C.罗马一日耳曼法系D.普通法系【】 9.资产阶级法律的核心是 A.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B.维护资产阶级专政 C.维护资产阶级民主D.维护资产阶级自由和平等【】 10.下列哪项不是法治所蕴涵的法律精神? A.依法办事B.法律至上 C.权力制约D.权利本位【】 11.中国古代儒家主张

A.主要依靠圣君贤人通过道德感化治理国家 B.应当由掌权者通过强制性法律来治理国家 C.贤人政治 D.法治优于一人之治【】 12.对法律与商品经济关系的表述错误的是 A.商品经济越发展,社会对法律的需求就越多 B.法律保证商品生产和流通 C.商品经济越发展,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增强,法律作为一种重要手段,其作用也日益增强 D.商品经济发展,经济手段日益重要,法律因为其稳定性而使自身作用大为削减【】 1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对立面是 A.自由主义思想B.个人主义思想 C.封建特权思想D.官僚主义思想【】 14.我国法制的民主化是指在法制的各个环节上都坚持 A.自由原则B.民主原则 C.平等、公平原则D.发展【】 15.培养和提高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前提条件是 A.提高人民文化水平B.加强普法教育 C.强化精神文明建设D.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16.资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对待宗教一般采取 A.政教分离政策B.政教合一政策 C.政教并重政策D.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7.科技进步的可靠保障是 A.优越的经济环境B.稳定的政治环境 C.良好的法律环境D.卓越的人文环境【】 18.法的制定是 A.国家专有的活动 B.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共有的活动 C.统治阶级的一般活动 D.统治阶级政党特有的活动【】 19.在全部立法程序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A.法律议案的提出B.法律议案的审议 C.法律议案的通过D.法律的公布【】 20.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章要报国务院和下列哪些机关备案? A.全国人大B.全国人大常委会 C.本级人大D.本级人大常委会【】 21.调整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关系的法律应该划归为

浅谈信访的宪法依据和权利属性

浅谈信访的宪法依据和权利属性 [摘要]信访这项富含中国特色的并与现中国政治体制紧密相关的制度,活跃在公民的政治生活当中。要确定信访在国家体制和公民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必须明确信访宪法依据和权利属性。文章以信访活动的合宪性为逻辑起点,通过分析信访权在我国宪法地位权利属性,明确信访的法律保护。 [关键词]信访权;基本权利;宪法依据 一、信访的宪法依据 我国宪法对信访没有明确的规定。关于“信访”最权威的定义,是国务院《信访条例》第二条的规定“本条例所称信访,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依法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本文认为所谓信访,是指具备信访人资格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维护个人利益、他人利益或者公共利益,有按照自由意志决定是否适用来信来访的形式,就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向有关机关和领导个人咨询有关政策和反映真实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指出工作中的不足或违法之处、提出个人请求的活动。 信访有表达自由和政治参与两个重要属性,相对应地都能够在宪法上找到依据。其第一个属性是信访作为一个表达机制,公民通过信访的方式表达见解、心声和意愿的自由。信访作为公民与国家对话的一种方式,本身是一个沟通的机制。这种机制下信访人享有这样一种表达的自由:一是公民可以自由决定通过或者不通过信访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心声和意愿;二是公民对通过信访这种方式表达此类或者彼类见解、心声和意愿的自由。前者是信访人通过信访方式表达或者不表达的行动自由,后者是在法律法规设定的信访机制允许表达的事项范围内表达什么和不表达什么的自由。关于表达自由,我国《宪法》第三十五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信访自由属于以言论为表达方式的一种表达自由,言论的接收对象是特定的信访机构。因此,可以认为,宪法上关于表达自由的条款,是信访活动形式上的宪法依据。 二、“信访权”的权利属性分析 《宪法》第三十五条和第四十一条所设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为信访活动的正当性和合法性提供了宪法依据,但是宪法并没有直接将“信访权”规定为一项基本权利。 “信访权”既不是基本权利也不是一般权利。在法律规范上,信访权处于一种“断裂”的状态:它尽管更接近于宪法权利的性质,但并没有明确的规范表述及引导。由于司法制度上的阙失,信访权的权利位阶和效力问题被边缘化,隐身于非法律的层面。①“公民的基本权利是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为实现自己必不可少的利益、主张或自由,从而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资格或可能性”②这是目前对基本权利的较为权威的定义。从中不难,权利本身的基础性和必要性是成为基本权利的实质要求,而权利入宪则是判断一项权利是否符合基本权利形式上的要求。我国宪法明确地将政治自由和监督权列为基本权利,虽然信访能从这两项基本权利中找到宪法依据,但是“信访权”不等同于政治自由或是监督权,也不等同于政治自由和监督权的简单地相加减,如果将政治自由和监督权作为中间量进行等量代换进而认定“信访权”的基本权利则犯了形而下的逻辑错误。信访作为单个的行

宪法的概念

.宪法的概念 宪法是确立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与政策,调整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基本关系的国家根本法。宪法在国家统一的法律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和前提,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2.宪法的特征 第一,内容上,宪法规定的是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最基本的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根本问题。 第二,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或法律效力。 第三,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二、宪法的社会作用 第二节国家基本制度和机构 一、国家性质 即国体,是指国家的阶级性质,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体现一定阶级的专政。 一般地说,在经济领域中居于主导地位的阶级总是控制或掌握着国家政权,处于统治地位。 我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由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组织形式。其性质不属于国家机构,但也不同于一般的人民团体。 二、国家形式 三、我国的选举制度 四、国家机构 第三节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一、宪法的概念和特征 二、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1)平等权: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政治权利和自由:指公民管理国家事务、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 (3)人身自由权: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4)宗教信仰自由: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5)社会经济权利:劳动权、休息权、退休人员生活保障权利、获得物质帮助权。 (6)文化教育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和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宪法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

宪法:宪法是规定一个国家的根本问题,使民主制度法律化,集中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反映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的国家根本大法。 宪法学:以各种宪法典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法律课程,是法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属于社会科学范畴。 刚性宪法:是指创制宪法的形式和程序不同于一般法律,具有特殊严格的要求.不论是制定宪法,修改宪法,还是解释宪法,都必须按照一套严格的法律程序进行,以体现创制宪法活动的神圣性 柔性宪法:是指创制宪法的形式和程序与一般的普通法律一样,由此产生的宪法在法律效力上与普通的法律的效力是一样的 成文宪法:在一个国家中用名称为宪法的成文法典来表现的各种具有宪法效力的法律规范。 不成文宪法:是指没有统一的法典形式,而散见于多种法律文书、宪法判例和宪法惯例的宪法 钦定宪法:是由君主或以君主名义制定和颁布的宪法 民定宪法:指由民意机关或者公民公决制定的宪法 协定宪法:指由君主与国民或国民的代表机关协商制定的宪法 宪法惯例:是指在国家长期政治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涉及有关国家根本问题,调整相应基本社会关系,并为公民及全体社会普遍承认有约束力的习惯和传统的结合。 解释宪法:对于宪法规范的内涵和外延以及词语用意,依据立法精神原则及意图加以准确地诠释或说明 国家性质:指的是国家的本质属性。国家性质在政治学上和在宪法学领域其含义有所不同,在政治学上国家性质亦称国体。在宪法学上,国家性质一般是指以有关的宪法内容和宪法规范所规定和反映的一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基本特征以及该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属性。 统一战线:是指无产阶级极其政党在进行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为了获得最广泛的同盟军以壮大自己的力量而同其他阶级以及一切可以团结的人群所组成的政治联盟。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政协: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各民主党派及其他爱国民主人士进行政治协商的组织,是我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织形式 政党制度:就是有关政党的产生、法律地位和作用 一党制:就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权完全掌握在一个政党的手里,只有该政党才是唯一合法政党的制度。 两党制:就是指在一个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内,政治上存在着势均力敌的两个政党,它们通过几年一次的议会选举或总统选举,控制议会或控制政府,用轮流上台的方式交替地掌握政权的一种制度。 多党制:指在一个国家里存在着三个以上的政党,其中没有一个政党能长期保持绝对优势,而只能靠选举时的一时获胜或与其他政党结成联盟来掌握国家政权的一种制度。

司法考试宪法重点法条(3)

司法考试宪法重点法条(3) 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重点法条」 第七十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 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四十五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可以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第八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缺位的时候,由副主席继任主席的职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缺位的时候,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补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都缺位的时候,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补选;在补选以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暂时代理主席职位。 「相关法条」本法第80~82条。 「意思分解」 有关国家主席的知识点,应注意: 1 任职资格与连续任职限制(第79条第2、3款)。 2 国家主席的职权全系荣誉性、象征性职权。 3 重点掌握国家主席的继任与代理(第84条)。 本条在2000年与1998年律考中出现两次,望大家注意。 第三节国务院 「重点法条」 第八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相关法条」本法第86~92条。 「意思分解」

有关国务院的规定是《宪法》第三章“国家机构”中的司法考试重点,应予重视。 1 国务院的性质与法律地位(第85条)。 2 国务院由七类人组成(第86条),其中“各部部长”包括了央行行长。这七类人也正是国务院全体会议的全体成员(第88条)。 3 国务院常务会议由四类人组成(第88条第2款),其中有三类人有连续任职限制(第87条第2款)。 4 重点掌握第89条国务院的各项职权,尤其是第(十三)~(十六)项。 5 国务院实行首长负责制(第86条第2款、第90条)。 6 注意审计机关在谁的领导下行使审计监督权(第91条第2款)。 7 国务院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关系(第92条)。 「不要混淆」 考生在作题时最难搞清楚的是国务院的两项职权第89条第(十五)、(十六)项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类似职权第67条第(二十)项,以及与全国人大的类似职权第62条第(十二)、(十三)项的区别。请读者找出以上各项规定,自己动手总结三者之异同,方能记忆长久。 第四节中央军事委员会 「重点法条」 第九十四条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 「意思分解」 注意谁向谁负责第五节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重点法条」 第九十五条省、直辖市、县、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组织由法律规定。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的组织和工作根据宪法第三章第五节、第六节规定的基本原则由法律规定。 「相关法条」本法第96~111条。 「意思分解」

宪法资料

现行宪法公布实施后,由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 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宪法的一些规定与社会生活的变化存在着明显的不适 应的情况。另外也由于党在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的基础上,在改革开 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即 邓小平理论,理所当然地应由宪法确认其在国家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因而,自1988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曾先后四次以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对宪法的序言和部分条 文进行了局部的修改和补充。 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的第1 条和第2条。宪法修正案第1条对宪法第11条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 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 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这就从立法上明确了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和国家对私营经济的政策,有利于促进私营经济的发展。 宪法修正案第2条将宪法第10条第4款修改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 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从而有利于促使人们节约土地资源和合理利用土地,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包括房地产市场在 内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有利于更好地吸引外资和扩大对外开放,并为国家、集体 筹措建设资金开辟了新的财源。 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的第3 至第11条,对宪法序言有关部分和宪法第7 条、第8条第1款、第15条、第16条、第17条、第42条第3款和第98条进行了修改。其主要点为:(1)确认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国家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增加了“坚持改革开放”,使党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表述更加完整;将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修改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使国家的奋斗目标 更为科学和实事求是;(2)确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3)否定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有利于健康地发展经济;(4)取消了“农村人民公社”,确认“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的法律地位;(5)将县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的任期,由3年改为三年,以利于发挥县级政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职能作用。 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的第12至第17条,对宪法序言有关部分和宪法第5条、第6条、第8条第l款、第11条、第28条进行了修改。其主要点为:(1)将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列写入宪法,确认邓小平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2)确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依法治国”的基本治国方略;(3)确认了我国现阶 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坚持按劳分配 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取消了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是社 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规定,确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重要组成部分”,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5)删去了“家庭联产承包

宪法期末考试试题答案

一、试题:每题20分 1.论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宪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宪法所确认和包含的根本方针,是指导宪法制定、修改和宪法实施的基本准则。宪法的基本原则贯彻于宪法始终,并体现在宪法规定的具体制度中。任何一部宪法都不可能凭空产生,都必须反映一国当时的政治指导思想、社会经济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宪法基本原则是对这些方面的集中反映。结合世界各国宪法和宪政的理论与实践,宪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主权,即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归人民所有。我国宪法第2条也确认了人民主权原则,并规定了人民行使主权的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 (2)基本人权原则。我国2004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从而也确认了基本人权原则。 (3)法治原则。法治即严格按照法律治理国家的主张和学说。我国1999年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成为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4)权力制约原则或民主集中制原则。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在理论上一般不把“三权分立”看作是宪法的原则,而是普遍确认权力的统一和民主集中制原则。它在理论上确认国家权力的不可分割性,在实践中以人民的代表机关为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不过,民主集中制不排斥行使国家权力的各部门之间的分工,也不排斥监督制约机制。 2.论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 宪法监督制度,指的是特定的宪法监督机关依一定权限和程序,取缔或撤销违反宪法的事件或行为,追究违宪责任,保障宪法实施的一项法律制度。 宪法监督制度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宪法监督的主体,即宪法文件或宪法惯例授权的特定国家机关;二是宪法监督的对象,即违反宪法,危害宪法秩序的事件或行为以及对事件或行为的发生负有责任的主体;三是宪法监督的方式,即特定国家机关依监督权限进行监督应遵循的条件和程序等;四是违宪救济的手段,主要指通过纠正或制裁违宪行为来维护宪法尊严,表现为撤销违宪的法令文件,弹劾罢免违宪人员等。 我国当代的宪法监督制度最早源于1954年宪法的规定,1982年的宪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1954年宪法关于宪法监督体制和方式等的规定,从而形成了目前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法监督制度。 我国现行宪法在总结我国宪法监督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发展需要,同时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宪法监督的有益做法,对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作出了新的规定,使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现行宪法对宪法监督制度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明确宣布了宪法的根本法地位和最高的法律效力。

论宪法是基本法的依据

论基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法律地位 ----兼论宪法是基本法的依据 蒋朝阳 引言 法律地位(Status)这个词原是私法中的概念,指人在法律上所居的地位,这种地位决定其在特定情况下的权利和义务。1后来,法律地位的范畴不仅限于私法领域,它用来指法律关系主体在法律上所属类别中所居的地位。在法律渊源意义上,可以借用法律地位的理论,用来分析某一具体法律在所属法律部门中所居的地位,以及其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从而研究其效力等级和效力范围。 法律地位源于赋予其地位的法律的规定,一般不能由法律关系主体选择和协议来决定。如达到法定年龄、精神健全有行为能力,是自然人作为民事主体签订合同的资格,由民法加以规定。在私法领域内,法律关系主体的选择可能产生实际地位的变化,但是这种地位改变的结果仍要由法律所决定。而在公法领域,作为公权力行使的主体的法律地位是由法律来加以规定,与私法主体不同的是,公法主体则不得通过选择来改变其法律地位。法律地位不能自我设定,与此相似的是,在法律制定方面,某一法律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来源于赋予其地位的法律的规定,不能由该法律自己来宣称,而是由其上位法来规定。 与法律地位相关的重要法律范畴是法律人格(Personality),它是指作为一个法律主体的法律资格,即维持和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和承担法律责任的资格。2在私法上,法律人格是指权利能力。3在公法领域,公法主体的权利能力受赋予其地位的法律规定的制约。法律人格不能自我赋予,与此类似的是,就法律制定而言,具体法律要设定什么内容、其效力等级和效力范围如何,则由赋予其地位的上位法来决定。 由此而言,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基本法的法律地位是由其上位法即宪法来赋予的,其内容设定、效力等级和效力范围也是由宪法来决定的。所谓法律体系,一般来说,是指一个国家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根据不同法律规范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的不同,划分为若干法律门类,并由这些法律门类及其所包括的不同法律规范形成相互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4中国的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法律为主干,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规范性文件在内的,由七个法律部门、三个层次的法律规范组成的协调统一的整体。关于法律部门,法学界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立法工作的实际需要,将我国的法律体系划分为七个法律部门,即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关于“三个层次”,是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及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三个位阶的规范性文件。而我国的部门现章和地方规章虽也具有泛义上的法律效力,但并不包括在这一体系内。 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基本法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宪法制定的,这就表明,基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基本特点:一、从基本法与宪法的关系来看,宪法是基 1牛津法律大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855-856页。 2同上书,第688-689页。 3参看魏振瀛:《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第50页。 4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杨景宇:《我国的立法体制、法律体系和立法原则---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讲座第一讲》,中国人大网https://www.doczj.com/doc/f5916343.html,,2003年4月25日。

中国宪法

离线作业考核 《中国宪法》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间接选举:间接选举是指不是由选民直接投票选出,而是由下一级国家代议机关,或由选出的代表(或选举人)选举上一级国家代议机关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选举,指有选举权的人通过选出的代表进一步行使选举权利的选举方式。 2、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权中基本的、主要的部分。通常由宪法加以明确规定。我国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体现了广泛性、平等性、真实性以及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一国宪法确认的公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人身等方面所享有的基本权利。资产阶级国家称为人权、公民权。公民权中基本的、主要的部分。通常由宪法加以明确规定。我国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体现了广泛性、平等性、真实性以及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3、地方性法规: 地方性法规,是指法定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在不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和颁布的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实施的规范性文件。 4、“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中国政府为实现国家和平统一而提出的基本国策。按照邓小平的论述,“一国两制”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1、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原则。 答:根据我国现行宪法和人民法院组织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在进行审判工作中,必须遵守 以下主要原则 1)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原则。 (2)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3)公开审判原则。即除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和未成年人的案件外,一律公开审 理。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也应公开宣判。 (4)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的原则。 (5)各民族公民有权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原则。

月宪法期末考试知识点

2018年12月宪法期末考试知识点 题型:1.单项选择 2.多项选择 3.判断题 4.名词解释:2 5.简答题:4 6.论述题 一、单项选择: 1、宪法和法律不规定接受质询的主体是: 2、宪法规定:我国对任何公民的逮捕,由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批准 3、选举和罢免的关系 4、选举权的普遍性表现在哪几方面: 5、实行首长负责制的机构是:政府机关(国务院)、军事委员会 7、不属于民族区域自治的自治机关是: 8、民族乡镇的人大任期多少年 9、全国人大组成人员中有适当名额的是哪些 10、历史上的第一部历史性的宪法: 11、新中国成立后颁布多少部宪法 12、宪法的法律效力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13、协定宪法有哪些 14、宗教信仰自由的表述 15、美国宪法的性质:成文宪法、柔性宪法、、、 16、我国现行宪法的结构(排序):序言、总纲、、 17、我国宪法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多少次修正案…. 18、宪法表述不正确的:修改次数和通过的人数 19、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是: 20、宪法规定国家赔偿原则是:c 二、多项选择 1、爱国统一战线包括: 2、国家为公共利益的需要对土地、、 3、宪法规定连任多少年 4、宪法规定:非公有制实施的是那一条 5、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础包括: 6、成为国家主席、副主席的条件是 7、公民的政治自由包括: 8、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在处理刑事案件是怎样合作,怎样执行法律的 三、判断题 1、实行成文法国家要不要遵循先例约束:在普通法系国家,根据“先例约束原则”,最高法院及上级法院的判决因是下级法院审理同类案件的依据而成为判例。 2、自治区的自治机关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是国家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