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主体功能区与十堰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主体功能区与十堰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主体功能区与十堰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主体功能区与十堰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主体功能区与十堰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范民英

2006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主体功能区的范围、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区域政策的任务;200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分层次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工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2007年7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的文件。2007年10月,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主体功能区引起热议,十七大主题报告第四部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个新要求明确提出:“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报告的第五部分第七点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的开头就明确提出“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并具体提出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通过以上内容可见,主体功能区建设将是我国今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科学、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实践内容。当前中央正全力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前期工作与规定的时间相比,有所滞后,但从长远主体功能区建设仍然是我国一项非常重要的战略任务。因此,弄清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内容及其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争使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新的变化,保持相对主动是非常重要的。本课题的主

旨是通过对主体功能区建设内容的分析,大体确定我市的主体功能和发展趋势,力争与当前我市确定的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进行有机结合。

一、主体功能规划与十堰地区主体功能定位

1、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缘由及基本内容

主体功能区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率先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虽然过去国内外并没有这样的提法,但是国际上进行空间规划以及特定区域管理的历史比较长,积累了很多有关的经验。比如德国、荷兰和日本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比较长的空间规划的历史,其中德国关于空间规划的法律最早可以追溯到1900年的《萨克森建筑法》,欧盟也在1999年推出了第一个欧盟空间发展战略。这些共同做法的目的,都是为了对本国或本地区的国土进行规划,以保持一个合理的区域分工和区域间相对平衡的发展。

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和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也提上了日程。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出现了许多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最突出的表现是地区差距持续扩大。1978~2000年,东部生产总值占全国的份额由44.1%上升到52.8%,中部的份额由21.8%下降到20.2%,西部的份额由20.1%下降到17.1%,东北的份额由13.9%下降到10.0%。同期,东部人均GDP与中部人均GDP的比值由1.69扩大到2.02,与西部的比值由1.85扩大到2.42;与东北的比值由0.84扩大到1.39。区域差距的扩大激化了区域之间的竞争,区域之间的竞争又破坏了政策的统一性。

在改革开放以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我国实施的区域政策的实质和一般特征是在特定区域营造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政策环境,以吸引其他地区资金、人才和技术向特定地区聚集,促进特定地区的发展。各地区均把争取国家的优惠政策或在自身权限的范围内(甚至越权行事)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手段。这导致了区域政策的细碎化,影响了区域政策整体效益的发挥。由于发展目标的单一性造成区域之间的恶性竞争,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发展目标的模糊使发展成果与人民幸福生活背道而驰,考核发展成果指标的单一性使干部成长出现不良导向等等。面对这些严重的问题,我国及时提出了推进主体功能区区划的要求并准备付诸实施。

我国的主体功能区包括四类: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

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要改变依靠大量占用土地、大量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模式,把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提升参与全球分工与竞争的层次,继续成为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

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要充实基础设施,改善投资创业环境,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经济规模,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承接优化开发区域的产业转移,承接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转移,逐步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载体。

限制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要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逐步成为全国或区域性的重要生态功能区。

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要依据法律法规规定和相关规划实行强制性保护,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

2、对四种主体功能区域的政策损益分析

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建设与其说是新的经济发展战略,不如说是一种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新利益分配机制。既然是利益分配机制,撇开生态利益,仅从经济利益角度来看,那就肯定会形成经济利益受益区域和经济利益受损区域,从以上四种开发区域的定性来看,损益各不相同。

优化开发区域肯定是利益受损区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态效益的经济补偿,因为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发展区域由于开发强度低或者不能开发,肯定需要相应经济补偿,使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发展区域的国家机关和保护生态等间接经济活动得到正常运转;二是产业转迁造成的间接损失,由于优化开发区域以土地为主的自然资源开发的严格控制,迫使部分创造社会财富的生产单元被迫转迁至国家规划的其他区域内。

重点开发区域将是经济利益明显受益区。从表面上看,重点开发

区域也涉及生态效益的生态补偿,但由于重点开发区域有承接优化开发区域的产业转移和承接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转移两大功能,很容易表现出政策积聚、产业聚集和人口红利集中的堆积效应,所以这一类功能区总体上是利好的。

限制开发区是益大于损。一方面可以获得生态效益的经济补偿,即转移支付,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点状发展区域内适当承接产业转移项目,但其限制因素也比较多,如果所处地理位置不当、交通条件不能有效改善,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是有限的,其受损内容就是多数地区要以生态恢复为主,不能进行开发。

禁止开发区域是损益相当。由于其占国土总面积比例很小,可不展开。

3、十堰地区自身的特殊性及可能的主体功能划分

十堰市位于鄂西北部汉江中游的秦巴山区腹地,辖五县三区一市,人口350万人。拥有国土面积23680平方公里。其特殊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十堰地区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源头的核心水源区,只有通过长期的生态建设才能保证水源区气候的稳定性和来水量的稳定性,还要保证水质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十堰作为秦岭和巴山两大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南北气候的重要分水岭,也是阻挡西北沙尘暴东移南下的的主要屏障,这两个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十堰市必须将生态建设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十堰市在主体功能区定位上是相对稳定的限制开发区域,但为了十堰区域经济的发展,还是可以有所作

为的,具体思路如下:

第一、适度扩大重点开发区域。如果没有汽车产业在十堰的发展,十堰就几乎没有重点开发区,但十堰有了过去的历史机遇,有了汽车产业的强大优势,也就有了重点开发区域。但仅将十堰市城区划入重点开发区域是不够的,因为十堰市城区作为东西部结合带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优良载体,部分县城是可以和城区联动形成一个相对较大的重点开发区域,但面积不会超过全市面积的10%,重点开发区域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三废处理。

第二、认真确定点状开发区。点状开发区是支撑限制开发区域发展的核心区域,既是接纳部分特色产业的空间载体,也是接纳限制开发区内超载人口的空间区域之一。但点状开发区域数量、大小应进行认真规划和设计,避免出现空壳化或者膨胀化两种极端。

第三、促进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经济发展内容与生态保护内容的相对和谐与稳定。十堰市大多数区域,包括六县市大部分乡镇、绝大多数农村,以及十堰城区农村地域的一部分,只能进入限制开发区,武当山核心景区和其他几个可能批准为自然保护区的区域还将划入禁止开发区。在这些区域,耕地要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保障粮食安全、农民生计和社会稳定;山地要承担生态保护功能,以满足南水北调水源区、南北生态屏障区、长江防护林工程的需要。在这些区域只能开展农业、林业和某些采矿、水电、旅游开发等有限的经济活动。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尽可能使经济发展的项目与生态保护的内容相协调。

4、十堰未来的城镇化格局

基于十堰可能的主体功能划分,特别是重点开发区的划分,可能形成十堰未来的城镇化格局。十堰未来的城镇化格局可能是一线多点:一线是以十堰城区为中心,东部经白浪、六里坪、武当山延伸至丹江口市城区,西北部经东风延伸至长岭、郧县老城区。多点是其余四座县城和少数有支撑能力的建制镇。

近期发展思路是:完善主城、东扩北进西延、组团式发展。一共有三大组团,即:从十堰城区出发,向东扩展至六里坪和武当山作为东部组团,向北扩展至郧县一江三镇作为北部组团,向西扩展至柏林和黄龙作为西部组团。

由此决定十堰的城市扩展路径可能是沿着老城→新城→新区→卫星城的方向前进的。

老城:东至白浪、西至红卫、北至汉江路的连片建成区。

新城:以东风大道沿线为代表的东部新城,包括花果、万亩工业园区在内的西部新城。

新区:包括郧县一江三镇在内的北部新区,包括六里坪、武当山在内的东部新区,包括柏林、黄龙在内的西部新区。

卫星城:以丹江口市城区为代表的东线城镇带,以郧西县城为代表的西线城镇带,以房县县城、竹山县城、竹溪县城为代表的南网城镇带。

二、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枢纽统领十堰主体功能区建设

(一)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可能性

十堰已进入经济止跌回稳的重要转折期,为十堰实现科学发展、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了良好机遇。

1、止跌回升的转折期

首先在于外部环境利好不断加强。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我国出口大幅度萎缩,经济增速明显趋缓。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依靠内需来促进经济增长。为此国家出台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受此拉动,十堰市汽车产业至少先于其它行业止跌回升,呈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随着经济危机的缓解和我国出口形势的好转,十堰汽车行业将平安渡过低迷期,重返正常发展之途;其次在于内部积极因素的积聚。除了外部环境的利好以外,十堰经济增长的各种内部因素也呈现了积极的变化。东风公司经过一段时间的重乘用车投资、轻商用车投资的实践后,重新认识到商用车是其最核心的竞争力。为此东风公司决定新增10万辆商用车生产线,把十堰打造成巩固的中国第一、世界前三的商用车基地。随着东风渝安10万辆整车、三环专汽3万辆整车、东风实业3万辆整车、世纪中远1万辆整车新项目以及双星东风100万套全钢子午胎等扩能项目的上马和完工,十堰地方汽车产业也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与十堰加快发展的状况大为不同的是,美国的“汽车城”底特律正在加快没落。受金融危机深化的影响,美国的克莱斯勒公司、通用公司等先后陷入破产危机。这也为十堰作为中国最大的商用车基地,乘势一跃而为世界级的商用车之都,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2、从优势资源到优势产业的发动期

首先是水电产业开发进入高潮,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十堰有非常丰富的水资源,包括13大流域、2000多条支流,水能蕴藏量高达500万千瓦,可供开发量有340万千瓦。全市已建、新建、扩建的大中小型水电站达一百多处,著名的有丹江口水电站、黄龙滩水电站、潘口水电站、鄂坪水电站、瓦房坪水电站、孤山水电站等。随着这些新建、扩建的水电站陆续投产发电,十堰市的电能资源将变得十分丰廉。届时,十堰就可以象宜昌一样,设立以高耗电产业为特色的工业园区,吸引沿海一带的高耗电产业,比如高压化成箔、化工硅、电解铝、特钢等高耗能的大项目前来入驻,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其次是旅游开发为旅游业的井喷式增长奠定了基础。十堰旅游开发进入了大发展时期。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为十堰旅游的大发展打下基础。武当山作为一江两山生态游、两大世界文化遗产文化游的目的地,兼有生态游和文化游的功能,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规划建设中,已经把武当山作为重要支点,修建武神高等级旅游公路、十宜旅游铁路、环丹江口库区公路、库区旅游码头等,修复玉虚宫、五龙宫等,打造太极湖、武当商城等。这些措施必将有力地推动武当山乃至整个十堰市的旅游业大发展;西安至十堰旅游线路的衔接为十堰旅游的井喷式增长提供了可能。十堰至西安高速公路的全线贯通,届时西安5000万的年游客量只要有百分之几分流到十堰,武当山的年游客量也会增加上百万。汉庭文化带的构思为十堰旅游的大发展展示了美好前景。汉族的祖庭在汉中。汉族之所以称汉,是因为西汉王朝,特别是汉武帝时期

的赫赫声威扬于异域。而西汉之所以定国号为汉,是因为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在开国之前是汉中王,说明汉中是西汉的发祥地。那汉中又为什么在地名中包含一个汉字呢?又是因为汉中在汉水之源。在汉江流域,汉中、安康、十堰属于上游,同处在秦岭、大巴山之间的河谷地带,相对封闭完整。而一出十堰的丹江口,就进入平原中游地带。所以可以把汉中、安康、十堰联合打造成汉族祖庭,其中上庭汉中、中庭安康、下庭十堰,十堰则是整个汉族祖庭的门户,简称汉庭门户。由于汉族是一个松散的民族,可以通过打造、朝拜汉族祖庭,来增强汉族人的民族感,提升汉中、安康、十堰在国人心目中地位的神圣性。所以汉庭门户是十堰的一张巨大的文化名片,必将引起广大汉人的情感认同。十堰当前在区域性中心城市之际,完全可以率先扛起汉庭文化带的大旗,它的建成必将最终惠及十堰,因为“东边一个汉,西边一个汉,中间夹的是十堰”,不论人们是朝拜汉中,还是瞻仰南阳或者襄樊,都要经过十堰,给十堰带来旅游收入。十堰还可以在城区建一个大型的汉庭文化主题雕塑公园,包括:大汉开国雕塑区、汉武雄风雕塑区、光武中兴雕塑区、三国争雄雕塑区等,使之成为十堰的标志性建筑。在主题公园中应该以汉武雄风雕塑区为主。希望通过汉庭文化主题公园的建设来寄托人们普遍的精神追求,一下子使十堰从一个新暴发的城市变得具有了最深重的、并且是无与伦比的历史内涵。另外,在这个主题公园中,还可以纳入一些雕塑小区,比如丹江口市的双龙峡雕塑、郧县的青龙山雕塑、郧西的羊尾山雕塑、竹溪的十八里长峡雕塑、竹山的桃花源雕塑、房县的野人洞雕塑等。这里也顺带

地解决了一个问题:用什么名目来统属市内分布在各地的、互不相同的武当文化、房陵文化、武陵文化、古人类文化、天河文化等。有了这个公园,十堰城区建设旅游城市才有了载体,因为人们到十堰来,总要有看的,旅游城市总要有一个载体。同时,利用这个公园,可以向外联结汉中、南阳、襄樊,向内辐射五县一市。

第三、绿色资源的规模化生产。目前,十堰已经形成了一大批以绿色食品及医药为主的经济基地。从房县连竹山接竹溪南部山区长达数百公里的23万亩中药材产业带连成一片;从竹山至竹溪100多公里的15万亩生态茶叶带地跨两县;以城郊和高山相配套的50万亩无公害蔬菜产业带正在形成;以二高山和高山为主的10万亩的山野菜产业带扩展迅速;以竹溪为主的7万亩魔芋产业带不断发展;以汉江流域沿岸为主的24万亩柑桔基地基本成型。绿色板块经济良好的发展势头,进一步为十堰市绿色资源产业化经营打下了坚实基础,正在成为十堰国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3、大交通网络的加速形成期

交通之于经济,犹如血脉之于肉体。当国民经济进入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飞机场为代表的大交通时代以后,交通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更是息息相关。

当前乃至今后较长历史时期内,我国推进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但是我国辽阔的国土,却缺乏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优质载体。而十堰就是我国中西部结合地带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可多得的优质载体。因为十堰具有突出的工业化先发优势,不仅是最具潜力

的旅游目的地之一,而且具有得天独厚的城市发展空间。但是长期以来,十堰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举步维艰,无法在推进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方面发挥更大的功能,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缺乏便捷完善的大交通网络的支撑。

随着银汉高速公路即将建成通车,襄天高速南北二线、郧房高速等项目或者规划或者立项,预示着全市五县一市在不久的将来县县通高速。而襄渝铁路和规划的安房铁路、运宜铁路等将会使绝大部分县市通上铁路。这将使得十堰的交通在近几年会有关键性的突破,并且有加快发展的趋势,大交通网络正在加速形成。特别重要的是,郑渝铁路很可能经过十堰,武当山机场有可能在明年立项,这些项目对于完善十堰的大交通网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十堰的对外交通将会形成米字型铁路交通格局、X型高速公路交通格局、放射状航空交通格局;内部交通运输则是铁路、高速公路、普通公路、水运、管道纵横交错、遍布全市的网状格局。当十堰步入大交通时代之日,就是十堰经济腾飞之时。

4、地区经济形态的转型期

第一、主体功能区建设使十堰生态保护与重点开发并行。

主体动能区建设对十堰未来的经济发展影响深远。从全国来看,东部主要属于优化开发区,中部主要属于重点开发区。这意味着将有部分投资从东部转移到中西部。十堰作为承中启西的重要战略支点,有广阔的山地整理资源,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理想载体,必将迎来投资的高潮。从十堰来看,十堰的大部分地区将被划作限制开发区,进

行植树造林、保持水土,防止工业污染,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而十堰市的小部分地区,主要是十堰城区、向东延伸至老营一带、向北延伸至郧县县城一带、向西延伸至黄龙一带,这一三角地区作为重点开发区,准备承接国外的项目合作、沿海的产业转移和国家的战略投资等。

第二、生态建设将把十堰向生态宜居城市导引

2007年,十堰位居全国宜居城市第三位。这是对十堰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条件的高度肯定。十堰山在城中,城在林中,空气清新,环境宜人。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城市功能区环境噪声达标率88.5%,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9.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5.5%,全市森林覆盖率(不含灌木林)33.3%,建成区绿地率45.2%,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2个,保护区面积占总面积8%,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14.33标台;城区居民人均道路面积15.3平方米,人均公共面积11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5平方米,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近万元,在全省排列第一。当前,十堰市生态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建设工程、主体功能区限制开发区规划,再加上“长江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这些工程、规划叠加在一起,必将使整个十堰地区的生态更加优良。

第三、突破性地发展旅游业使十堰由单纯的工业城市向延伸的旅游城市转型

十堰城区自建市以来一直是一个单纯的工业城市,产业结构畸形,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为了扩大服务业的比重,必须大力发展

旅游业。但是十堰城区本身并无多少景点,这就需要创造景点,突破性地发展旅游业。应该如前所述,打造汉庭文化带,在城区建设一个大型的汉庭文化主题雕塑公园,包括:大汉开国雕塑区、汉武雄风雕塑区、光武中兴雕塑区、三国争雄雕塑区等。特别是汉武雄风雕塑区的汉武大帝应该得到最大的突出——而实际上汉武帝也是不宜偏在汉中、南阳、襄樊三地来祭祀的。为此,这些雕塑必须大而又大,特别是汉武帝的雕塑,要大到其他地方(包括汉中、南阳、襄樊在内)无法模仿的程度,要大到象美国的自由女神像一样突出、迫人;设计可以面向海内外招标,谨以为汉武帝的形象可以采取陈宝国的形象:目光焦灼、摄人,不求肖象历史人物(历史真人可以另行立庙、画像),也不求多少民众喜欢,重在让人看了以后就永远也忘不了,顺带的也记住了十堰。开放、建设汽车文化旅游项目,包括大型汽车展览馆、东风汽车总装厂参观、优秀工业园区参观、防空洞参观等。塑造千年十堰形象,提出城市形象定位语。

(二)十堰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内涵

十堰市地处鄂豫陕渝四省市毗邻地区的结合部,是全省唯一的与三个外省市接壤的省际城市,能够更多地接受省际区域其他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能通过城市极化效应的放大,进一步提高十堰的市场化、开放化程度,往更大空间更加有效地聚集和整合生产要素,推动十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动十堰产业分工,增强十堰经济综合竞争力。从而不断缩小与发达区域的差距。

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就是要把十堰打造成鄂豫陕渝四省市毗邻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使其具备鄂豫陕渝四省市毗邻地区的经济聚集体。着力把十堰打造成为“三区一中心”,即:国际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区、国家级汽车产业集聚区、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有重点、分阶段地吸引和引导周边地区旅游资源、汽车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同十堰经济发展的关联度,把十堰建设成周边影响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突出十堰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具体目标是,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财政总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主要经济社会发展人均指标位居区域前列。到2020年,区域性中心城市基本建成,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比2015年翻一番,城区人口达到100万人,建成区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

(三)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枢纽统领十堰主体功能区建设随着主体功能区建设规划的进一步实施,十堰作为限制开发区域如何促进区域内经济的发展,把十堰打造成为限制开发区内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促进十堰经济发展有其现实的必然性

1、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政策积聚效应的需要。

在限制开发区域内十堰经济的发展受到巨大的制约,而发展不足又是我们面临的巨大实际问题,从十堰经济的发展状况来看,五县一市均为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张湾区、茅箭区为省级重点扶贫地区,全市贫困人口近70万人,占农村人口的27.4%,其中65%

以上的贫困人口分散生活在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资源匮乏的边远山区,加上我市自然灾害频发,基础设施脆弱,实现贫困人口和低收人人群脱贫、致富,任务十分繁重。同时,我市城镇化水平仅39.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8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7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大大落后于工业化、市场化步伐,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制约。

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可以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使得我们具备众多政策叠加的机遇。十堰是全国少有、湖北仅有的同时享受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扶贫开发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地区,随着国家资金倾斜、产业扶持、项目支持等政策逐步落实到位,政策的放大效应和推动作用将逐步显现。特别是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将增加限制开发区域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重点支持限制开发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支持限制开发区域发展特色产业。十堰必须抓住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政策积聚效应的需要,促进十堰经济得大发展,逐步带动小城市、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心城市、小城市、小城镇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进步。

2、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十堰产业聚集的需要。

十堰作为“东风车”的诞生地,是全国闻名的“汽车城”,也是全球二大商用车基地之一。十堰汽车、旅游、水电、医药、绿色资源产业的主导地位已经确立,产业优势十分突出。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东风公司在市场的磨练中不断壮大,特别

是由于东风公司长期发展战略的需要,东风走出十堰是不可避免必然要发生的事情。2003年东风公司总部的搬迁,打破了十堰汽车产业的格局,使得十堰汽车产业独占鳌头的局面被打破,特备是轿车、轻卡分别放到武汉、襄樊发展之后,我省的汽车工业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形成了所谓“武汉—襄樊—十堰汽车走廊,产生了汽车产业三分天下的局面,加剧了十堰企业产业的竞争力度,也削弱了十堰汽车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造成了主导产业——汽车业的急剧下滑。伴随东风公司两大总部东迁武汉以后,十堰市经济发展战略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提出了“一主四大”的发展战略,即以汽车及配件为主导,壮大水电、旅游、生物医药和绿色食品的产业结构。但到目前为止,比重最大的旅游行业,仅占GDP不到8%,占全省旅游市场份额的5%,医药、食品工业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43%和0.38%,因此,在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过程中,适度扩大重点开发区域,认真确定点状开发区,形成十堰产业的积聚,避免优势产业发展的趋同化,以免形成区域性的优势产业的恶性竞争。

3、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十堰成为人口红利集中区的需要。

“人口红利”就是指这种随着生育率的下降和总人口中劳动适龄

人口比重的上升,形成的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人口抚养负担相对较轻的时期。虽然这个时期就业压力非常大,却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期间,应充分就业,提高劳动收入,进行财富积累。

由于汽车工业其自身产业链的需求而对一地的经济具有巨大的

拉动效应,可以成为一地经济的支柱产业,这一点在十堰与东风公司的关系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但由于十堰地处贫困山区,周边经济落后,汽车工业对十堰周边的带动极为有限,使十堰城区与周边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巨大,县域经济没有充分受益于十堰汽车产业发展的成果,在汽车产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县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落后于十堰城区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县域经济基础薄弱,导致主导产业长期处于停滞发展的趋势之中,导致了主导产业不断的萎缩,由此形成了城区综合实力较强,辐射带动能力弱。再加上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开发利用程度较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和有效的区域竞争能力。因此,十堰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汽车产业和打工经济,使得十堰经济的发展没有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人口红利,导致大量人力资源的外流。在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汽车、旅游、水电以及自然资源的优势,形成产业集群的优势,在充分利用十堰本地劳动力充裕的资源同时,充分吸纳周边地区超载的人力资源,这样可以促进十堰经济的大发展,也可以为今后十堰重点开发单元的发展接纳优势开发区域的产业转移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

2、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应对周边城市间激烈竞争的需要

十堰与周边城市GDP的比较(单位:亿元)

从该图标中可以看出1995年以后十堰经济发展波动性较大,特别是2005年以后周边城市经济增长率趋于平稳,而十堰的经

济波动性仍然在加大,在GDP总量中襄樊和南阳远远超越十堰,万州和安康同我们的差距也越来越小,十堰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鄂豫陕渝交界区域的几个城市都在积极地推进中心城市的建设,若想取得在区域发展中的领先地位,必须在竞争与合作中,挖掘自身优势,克服劣势,抓住各种转瞬即逝的机遇,形成自己在区域中独有的竞争优势,才能够实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

2021年关于加快中心城市建设的建议与措施

关于加快中心城市建设的建议与措施 市委九届七次全会提出要把××建设成为一个山水辉映、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的沿江港口城市。城市建设事关“争得××应有地位”发展大局,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 ___门,如何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快城市建设,用城市化的杠杆撬动经济发展,已成为当前工作的重点,也是带动××经济发展最关键的问题。 一、加快城市建设,必须拉大城市框架。拉大城市框架,做大城市规模,必须开拓新城区。××中心城区东临鄱阳湖,南依庐山,北靠长江,区内水系交错众多,城市发展受限,从地理位置看城市主要发展趋势是向西发展。八里湖水质优、环境好、空间大,是建设新区的首选之地,××城市建设要实现从甘棠湖、南湖时代走向八里湖时代。目前之急的是首先做好三大工程:一是为了改善八里湖地区的交通条件,开辟新、老城区快速通道,建设好长虹西大道。二是为了营造八里湖周边景观、提升八里湖品位,为新城区的文秘杂烩网建设做好铺垫,推进环八里湖岸线的环湖路工程。三是根据城市防洪排涝需要和为了改善八里湖水质,提高城市品位,改善城市自然环境,推进十里河改造工程,尤其是截污工程和河道整治工程。这三项工程均是新城区建设的铺垫工程,将对全面推进八里湖新区的建设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二、加快城市建设,必须强推项目建设。项目是城市建设的抓手,抓城市建设就要推进项目。今后每年必须新开工10~20亿元的城建项目建设,按照一个项目、一个 ___、一个责任人、一个工作班子、一个施工方案、一支好的施工队伍的“六个一”机制,做到开工一个,建成一个,见效一个。按照市委、市 ___统筹部署,我局负责长虹西大道项目建设。为此,我局成立以局长为项目责任人、分管副局长为项目负责人的长虹西大道工程推进管理办公室,从全系统抽调最精兵强将,成立项目征地拆迁、前期手续、综合保障、实施.管理等若干小组,集中办公,每两日一调度,一日一汇总,发现问题当天上报,解决问题不过夜。与此同时,市建设局充分发挥城建系统主力军作用,积极配合相关责任单位做好八里湖环湖路、十里河改造等其它项目的服务工作,为他们提供包括施工计划本文:,施工方案,协调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等方面的技术支持,确保各个项目顺利推进。 三、加快城市建设,必须狠抓工程质量。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质量安全问题是城市建设的核心问题,要牢固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理念,正确处理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在确保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全力以赴推进工程建设速度。认真抓住项目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从一点一滴做起,严格把关。建立健全项目施工质量保证体系,狠抓建筑材料质量检验关,狠抓工程质量监督关,加大对影响项目质量的关键工序、关键部位的监管力度,把每个工程、每个项

山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布

《山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布 2014-05-07 09:01:35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作者:邢云鹏王建伟 4月11日,山西省政府发布《山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全省国土空间细分为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并赋予其不同的发展功能定位。计划到2020年前,在全省着力构建四大战略格局。 重点开发区域占省域面积20.15%,未来功能定位为:支撑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提升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区,引领科技创新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示范区,全省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 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占全省面积的28.65%,未来规划为:着力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分为水土保持型、水源涵养型、防风固沙型和生物多样型四种类型,占全省面积的50%以上。 禁止开发区域主要包括各级自然保护区、文化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重要湿地(湿地公园)、重要水源地等,占全省国土面积14.2%。 “一核一圈三群”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引导人口和产业向发展条件好的河谷盆地相对集中,加快发展太原都市区和都市圈,培育壮大晋北、晋南、晋东南城镇群。六大河谷盆地为主体的农业发展战略格局,将构建汾河平原综合性农业发展区域,桑干河河谷盆地、滹沱河河谷盆地优质杂粮和肉乳产品为主的农业发展区域。“一带三屏”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将建设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防治区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区为主体的生态治理带。“点状开发”的生态友好型能矿资源开发格局,将在煤炭、煤层气分布面积广的地区,突出“小点上开发、大区域保护”,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并重。

重庆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重庆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第一章规划背景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必须在科学评价和准确把握全市国土空间状况的基础上,统筹谋划全市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合理划分和加快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第一节国土空间状况我市地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东经105度11′-110度11′,北纬28度10′-32度13′,东西宽470公里,南北长450公里,面积8.24万平方公里。华莹山--巴岳山以西2是方山丘陵区,华莹山至方斗山之间为平行岭谷区,东北部为大巴山区,东南部和南部为武陵山和大娄山区。 地形地貌较为复杂。一是地势起伏大,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地势高,西部地势低,最高处大巴山川鄂岭,海拔2796.8m,最低处巫山长江水面,海拔73.1m;专栏1:国土空间与主体功能区国土空间:是指国家主权与主权权利管辖范围内的地域空间,是国民生存的场所和环境,包括陆地、水域、领海、领空等。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物质空间,具有三重含义:一是以地理环境为基础,由水、土、空气等自然要素组成,具有自然属性。二是以人为主体,由各种人文要素组成,具有社会属性。三是国土空间有开发利用价值,也是一种资源,具有经济属性。 主体功能区:一定范围的国土空间具有多种功能,但必有一种功能居于主要地位、发挥主要作用,这个功能就是主体功能。主体功能区是基于不同国土空间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从大规模高强度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角度,将特定区域确定为具有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划分主体功能区主要考虑水土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状况、环境容量、区位特征、经济发展水平、人口集聚状况、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以及军事、历史、民族等因素。按照国家相关划分标准,主体功能区可以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等几大类型。 3二是地貌类型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有中山、低山、高丘陵、中丘陵、低丘陵、缓丘陵、台地和平坝等8大类典型地貌;三是地貌分布的地区差异明显,西北部为方山丘陵,中部为低山丘陵,东北部、东南部和南部为山区;四是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在市域的东北、东南部有典型的石林、峰林、洼地、残丘、落水洞、溶洞、暗河、峡谷以及槽谷等喀斯特景观分图1:全市地形与高程图布,分布区域占幅员面积近40%。 总体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一是热量充足,气温垂直变化明显,夏季高温,七、八两月最热,平均气温27~29℃,冬季阴冷,一月最冷,平均气温6~8℃;二是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时空分布不均,多年平均降雨量1000~1400mm,东北部和东南部多,西部少,5~10月降水占全年的70%以上;三是雾日多,属全国低日照地区,年日照时数在921~1570小时之间,万州以东七区县(自治县)在1300小时以上,中西部平行岭谷区在1100~1300小时之间,东南部、南部与主城区均在1180小时以下。 植被覆盖良好。全市林地面积32731km2,占幅员面积的39.68%,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等常4绿乔木为主,分自然植被和栽培植被两类。自然植被类型包括针叶林、阔叶林、灌草丛等,其中针叶林面积15254km2,占比最大,主要包括松林、杉木林、柏木林等,以马尾松林和柏木林为主,多为天然次生林或半人工林;阔叶林植被包括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竹林等,主要分布于东北部、南部及东南部的大娄山、巫山和大巴山区和平行岭谷丘陵区;灌草和灌草丛植被包括常绿阔叶灌丛、灌草丛、常绿草叶灌丛等植被类型。栽培植被主要为水田和旱地作物,主要包括水稻、小麦、玉米、红苕、蔬菜等农田作物植被和果、茶、桑等园地植被。

主体功能区规划名词解释

附件5 主体功能区规划名词解释 1. 开发:原意指以荒地、矿山、森林、水力等自然资源为对象所进行的劳动,以达到利用目的的活动。在现实生活当中,开发的含义已大大扩展,一切改变原始状态、自然景观的活动都称为开发。人才的发现、新技术的发明也称为开发。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优化、重点、限制、禁止开发中的开发,特指以陆地国土空间为对象,以集聚人口和经济为目的,大规模、高强度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活动过程。 2. 主体功能:一定的国土空间具有多种功能,但必有一种功能居于主要地位,发挥主要作用,这个功能就是主体功能。就一定的空间单元提供产品的类别而言,要么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要么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要么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主体功能并不排斥其他功能。 3. 主体功能区:指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具有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主体功能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从开发方式上,可以定义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从开发内容上,可以定义为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城市化地区,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农产品主产区,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生 态功能区。从层级上,可以分为国家级层面和省级层面

4. 主体功能区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空间规划。一是在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背景下,对国土空间开发进行的战略性谋划。二是今后各类涉及空间开发规划的基础性规划,是衔接协调各类相关规划的基本依据。三是具有约束性的规划,既要约束市场主体的开发行为,也要约束政府的行为。四是一种综合性空间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等空间规划相比,范围更广、更原则。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设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 5. 开发强度:指一个区域建设空间占该区域总面积的比例。建设空间包括城镇建成区、独立工矿、农村居民点、交通、水利设施、其他建设用地空间。开发强度是优化、调整国土空间结构最重要指标,各类主体功能区都必须严格控制开发强度。 6. 国土空间:是指国家主权与主权管辖下的地域空间,是国民生存的场所和环境,包括陆地、水域、内水、领海、领空等。国土空间具有开发利用价值,是一种稀缺资源。 7. 空间结构:是指不同类型空间的构成及其在不同空间的分布,如城市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的比例,城市空间中城市建设空间与工矿建设空间的比例等。空间结构一旦形成后很难改变,特别是农业空间、生态空间等变成工业和城市空间后,调整和恢复的难度和代价很大。 8. 城市空间:包括城市建设空间、工矿建设空间。城市建设空间包括城市和建制镇居民点空间。工矿建设空间是指城镇居民点以外的

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

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目录 地理位置丹江口库区位于长江中游支流汉江的上游,伏牛山南麓,豫、鄂、陕三省交界处。丹江口水库水源地库区流域地理位置是北纬32°36′-33°48′,东经110°59′-111°49′之间。库区流域涉及南阳市的有淅川、西峡、内乡、邓州的36个乡镇,其中包括淅川的全部乡镇,有荆紫关、西簧、毛堂、寺湾、盛湾、仓房、城关镇、上集、马蹬、香花、厚坡、九重、金河、老城、大石桥、滔河等16个乡镇,西峡的桑坪、石界河、米坪、军马河、双龙、二郎坪、太平镇、寨根、陈阳坪、西坪、重阳、丁河、五里桥、回车、城关等15个乡镇,内乡的西庙岗、瓦亭及曲、师岗的一部分,邓州的彭桥镇的杏山小流城。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丹江口水库库区流域位于南阳盆地中西部,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地形复杂,地貌多姿。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北部被伏牛山所环绕,东部自北向南依次为山地、丘陵、垄岗、平原、南部开敞与江汉平原相连。丹江两岸为红色狭长盆地,属白垩及第三纪,主要是红色泥沙岩、页岩、砾石。北部山区,为元古界及下震旦统变岩系,主要岩性为片岩、片麻岩、混合岩、石灰岩,并有花岗岩和基性岩脉分布。海拔分布范围121-212.5米之间,构成地形起伏多变、交差悬殊、气候明显的地貌特征。

气候水文丹江口库区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属于典型的季风型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冬季严寒,夏季较热,春季温暖,秋季凉爽,四季分明,雨量比较充沛。年平均气温14.4-15.7℃,极端最高温度42.6℃,极端最低温度-13.2℃,最冷月平均气温2.4℃,最热月平均气温28.4℃,≥10℃的年积温平均为5123.2℃,年平均日照时数2121小时,年无霜期225-240天,年平均降雨量800-1000mm,但自然降水时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9月,基本上雨热同季。 库区流域水系发达,河流众多。河流均由北向南流向丹江口水库,主要河流有丹江、鹳河、淇河、滔河等,大部分河道深,坡降大,水流湍急。部分小河道属于季节性河流,汛期洪水陡涨陡落,春季则枯水甚至断流。 生物植被该区地处北亚热带和北暖温带的过渡地带,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多种植物生长,尤其是北部山区地形复杂多样,垂直高差悬殊,为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各种植物提供了繁衍生存的良好环境条件,植物种类繁多,植物资源丰富,据初步调查,植物种类达1000多种,可分为药用型、工业原料型、生态型及种质资源植物等。主要森林类型有:常绿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和杉木纯林等。森林植被区以北亚热带森林植被景观为主,呈现出南北东西成份交汇变化的特色。地带性植被有:以栓皮栎、麻栎、锐齿栎为建群树种的落叶阔叶林,以马尾松为建群树种的针叶林。海拔800-1200米有油松林,海拔1200米以上有

《我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有哪些发展趋势》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国家中心城市,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的处于城镇体系最高位置的城镇层级。国家中心城市在全国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这种功能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等多方面。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10 - 2020年)》明确提出建设五大(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国家中心城市的规划和定位。2016年至2018年,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先后发函支持成都、武汉、郑州、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摘编自百度百科)材料二: 材料三: 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家中心城市是中国融入全球化、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城市,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建设这些国家中心城市,就是要促进中国在更大区域范围内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引领国

际交流合作向纵深推进。这些城市要代表国家参与到国际竞争中,要带领所在区域的城市群进入全球城市体系的“顶端”,全面融入全球经济网络,抢占我国在全球城市体系和产业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制高点。 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9大国家中心城市都是所在区域城市群的核心龙头城市,要强化区域引领、辐射带动作用。这些中心城市建设除了关注自身功能提升以外,还需要充分加强与周边城市区域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推进区域人口、产业、交通、生态、公共服务、市场要素和体制机制一体化对接,建设高效联动、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城市群区域,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带动、区域整体均衡协同发展的良性格局。 北京、上海、广州、重庆、西安等9大国家中心城市要对所在区域文化的渊源、发展、地位和作用有清醒的认识,主动承担文化发展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对外要展示地域特色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塑造好中国形象。对内要保护城市的文化根脉,加大对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的正面宣传力度,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文化自信。 对于国家中心城市来说,制约城市发展的短板在质量。未来一个时期,在面对新发展理念的深刻变化时,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对新时代提出的新目标进行系统思考和准确把握,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

关于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湖北十堰)

关于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 作者:未知来源:十堰市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添加日期:11年06月20日 一、主动应对国家城市圈(带)发展趋势,明确十堰未来的发展走向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有关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逐步形成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三大国际化大城市圈及武汉、东北、山东、成渝、西安、中原、海峡等七大国家级城市圈(带)。十堰从地理位置上处于武汉、成渝、西安、中原等四大城市圈(带)的中心位置,距离在300公里左右,从十堰的人口产业、辐射范围等方面来看,十堰无论与襄樊、南阳、安康等市怎样联接融合都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城市圈。所以,十堰在区域性大城市建设中,要主动应对上述四大城市圈发展趋势,一方面接收上述城市的辐射,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十堰的城市功能,放大其辐射效应。从未来发展态势来看,十堰要坚持东进西出、南依北靠的发展思路,尤其是要以东进为主,首先就是要依靠武汉城市圈,大力发展汽车产业,同时西连西安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南依成渝、北靠中原,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纽带,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协作,积极争取京津等受水地区的对口支持,把十堰建设成国家级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在此基础上,主动融入上述四大城市圈(带),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使其成为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为此,特建议十堰市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从宏观上要充分考量上述四大城市圈(带)尤其是武汉城市圈的发展规划,做好未雨绸缪、主动应对工作。 二、在城市空间拓展上,要坚持靠山近水的原则 随着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推进,特别是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十堰市城区发展空间已基本饱和,拓展发展空间既是当务之急,也是大势所趋。市委、市政府对拓展城市发展空间问题十分重视,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立足十堰、郧县发展实际,提出了推进市县对接的重大战略决策。这项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7月7日上午,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了市县对接发展工作会议,对推进这项工作必将发挥重要作用。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我们认为,十堰在城市空间拓展方面要坚持“靠山近水”原则,体现东进、北联、西扩的发展思路。靠山,也就是靠近武当山,向东拓展发展空间,切实发挥武当山的龙头作用,把旅游产业培育发展成为主导产业之一。另一方面要近水,也就是向北发展,靠近汉江、靠近郧县县城发展;向西靠近黄龙镇及堵河下游发展,从而使十堰成为依山傍水、既有山的凝重、又有水的灵性,真正意义上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现在的问题是向北发展、与郧县对接扎实推进,而向东发展则动静不大,形成强烈反差。建议市委、市政府对东向发展问题也要给予高度重视。在“十二五”规划编制中要进一步解决思想,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既要做好十堰市与郧县的对接,也要做好十堰市与丹江口市、武当山特区规划上的对接工作。

榆林:区域中心城市的动力与前景

榆林: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动力与前景 所谓区域性中心城市是相对于一般城市而言,是指在经济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政治和文化生活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城市,它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和辐射能力,同时有着综合的服务能力。 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的火车头,而作为西部大开发重点地区的榆林及周边地区,在方圆400多平方公里、覆盖1000多万人口的范围内还没有一个中心城市。近年来,随着神府东胜煤田和定靖油气田的开发,以榆林为中心的秦晋蒙接壤区已成为整个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一个活跃点;经济增长迅猛之势与城市建设相对滞后之态,其矛盾也日益突出。为此,我们认为把榆林市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十分必要、非常紧迫也切实可行。 第一节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动力在哪里? 区域中心城市能否具有发展动力,直接影响着城市发展的质量和速度,最终决定着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那么,榆林城市发展的动力何在? 1、不断培育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城市因“市”而“城”,经济是城市存在和发展最重要的支撑。以建设陕甘宁蒙晋区域中心城市为契机,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支柱产业及其产业集群,是培育城市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辐射、带动周边县域快速发展的引擎,是榆林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发展动力。 2、不断挖掘文化资源的升值力。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也是一个地区发展的精神动力。现代城市发展理念告诉我们,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产业,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榆林有着厚重的边塞历史文化、优秀的陕北民俗文化、光辉的革命传统文化;打造榆林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可以提高中心城市的吸附能力。 3、不断打造生态环境的持续力。 城市生态环境是城市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是决定人民生活质量的基本前提条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生态城市和重塑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快速发展中的榆林,生态环境建设具有与能源化工产业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

城市建设史完整(带重点)

城市建设史完整(带重点)

0701104班城建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一篇古代部分 绪论 一、城市的起源 1、在原始社会,随着农业的出现为标志的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捉奸产生了原 始的固定的居民点; 2、最早的城市是人类社会在第二次劳动大 分工的产物(商业手、工业是从农业中 分离出来的) 3、出现在从原始社会走向奴隶社会过渡到时 期; 4、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 二、城市概念的变迁 1、城与廓、市与井的区别 城廓——城郭:城墙 城郭之别: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内之为城,外之为郭 2、城市的原始定义:防御功能、商品交换的职能、固定的居民点 3、城市社会时期城市定义的延伸

城市的原始职能、一级法律实体、精神寓意 4、现代城市的定义: *聚集一定数量的人口,以非农业活动为主 *区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 *是一定地域中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 *要求相对集中 *城市必须提供必要的物质设施及良好的生 态环境 *根据共同的社会需要而进行各方面协调运 转的社会实体 *有继承和延文化传统的使命 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1、位置:都位于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一般均靠近河湖水面 2、规模: 3、建筑组合 4、一定的功能分区 5、原始居民点初步且有城市最基本的“集中”的特征(城市最大特征是聚集) 二、中国城市的形成

我国城市是在原始社会群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公元前3000年——公 元前2000年) 大概在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约公元前17世纪左右) 河南偃师市二里关村古城——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城市 商朝城市实例(公元前6—11世纪) 河南偃师市乡沟商城 总体布局:宫城居中、三套城墙、追求方正开创了以后历代都城多道城墙和宫城局中的先河。 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 (周礼考工记内容、解释、影响,要深入到中建史书的具体章节, 下面红字的部分还要补充,很重要) 西周的城建制度及其影响 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形成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观,这在城建制度中都有明显的反映。 1、政治上“分诸侯、建藩卫”——西周成为 历史上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的朝代

大跨度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

大跨度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 (中共山西省侯马市委书记:王醒安) 山西省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强调,要抢抓机遇,明确思路,在转型跨越崛起中实现科学发展。更好地推进发展,最关键、最根本的就是要进一步把全省党员和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这既是省委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理解,也是对建设新山西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要求。我们要按照省委的新要求,从侯马的实际出发,大跨度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加快科学发展。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我们新的一届侯马市委,站在更高、更远、更开放的位置,重新审视侯马、认识侯马,认为与周边县市比较,侯马具有五个方面的比较优势。一是交通优势。境内同蒲、侯西、侯月铁路和大运公路、108国道以及大运高速、晋侯、侯禹高速公路在市区交汇,距运城飞机场仅60公里里程;二是区位优势。侯马地处太原、西安、郑州三大城市经济圈和临汾、运城、晋城三个中等城市经济圈的中心位置,也是山西省南部黄河旅游精品线路必经之地;三是人文优势。春秋时期的晋国曾在此建都209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境内有一大批地属以上企业和团建制以上的驻军及军工企业,集聚着大量的人才;四是生态优势。境内基本没有重工业污染,空气质量良好,蓝天碧水,绿树成阴,并且有丰富的地下温泉;五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侯马虽是县级市,但设有海关、商检、口岸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山西第二大移动呼叫中心,山西省最大的邮件分拣中心,华北地区最大的铁路编组站也落户在侯马。但是,市域面积小,没有矿产资源,也是侯马加快发展的制约因素。如何发挥比较优势,克服不利因素,将现有的五大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我们认为,需要“全方位、高起点、大跨度地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全力打造精品农业示范中心、先进制造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文化休闲中心,大力实施城市发展战略,努力建

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二〇一二年七月 目录 序言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规划基础 第二节发展形势和要求 第二章指导思想、规划目标和功能分区 第一节指导思想 第二节规划目标 第三节功能分区 第三章四类功能区域 第一节首都功能核心区 第二节城市功能拓展区 第三节城市发展新区 第四节生态涵养发展区 第四章禁止开发区域 第一节基本情况 第二节管制原则 第三节发展任务 第五章政策机制

第一节政策措施 第二节保障机制 第六章规划实施 第一节部门职责 第二节区县职责 附件1:北京市禁止开发区域名录表 表1 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表 表2 自然保护区表 表3 风景名胜区表 表4 森林公园表 表5 地质公园表 表6 重要水源区 附件2: 图1 北京市禁止开发区域分布图 图2 重要水源区分布图 序言 自2005年起,北京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实行了区县功能定位,分类指导区域发展,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成效。“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以及《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北京市确定为国家优化开发区域,要求进一步优化北京市主体功能区发展。 《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进一步落实了国家对北京市整体优化开发的定位,深化了各功能区域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发展原则、发展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指导北京市科学推进功能区域建设、丰富发展内涵、更好发挥首都职能的行动纲领。 本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参考《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城市总

体规划(2004-202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等相关规划编制,是本市科学开发国土空间的行动纲领和远景蓝图,是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本规划的基准年为2010年,主要目标年为2020年,规划任务是更长远的,实施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修订。规划范围为北京市行政辖区,国土面积16410.5平方公里。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规划基础 2005年5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京发〔2005〕6号,以下简称《意见》),率先探索实行了区县功能定位和区域开发建设的分类指导。《意见》实施以来,区域差异化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市、区县两级政府共同谋划、积极推动,全市功能区域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有效保障了首都功能的履行。 ——区域差异化主导功能逐步明晰。四类功能区域差异化的主导功能更加强化,首都功能核心区“四个服务”①和历史文化传承功能得到更好发挥,城市功能拓展区自主创新和外向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城市发展新区承接人口和产业的能力不断提升,生态涵养发展区生态涵养功能日益增强。 ①四个服务,即为党、政、军首脑机关正常开展工作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和文化的发展服务,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 ——区域调控的政策机制基本确立。制定了促进生态涵养发展区、重点新城、城南地区、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有效实施了一批支撑主导功能的重大项目,逐步建立了差异化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互利共赢的区县结对合作机制,有力推动了各功能区域差异化发展。 ——特色分工的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四类功能区域特色产业更加突出,首都功能核心区总部和金融业集聚发展,一批文化和商贸特色街区成为发展新亮点;城市功能拓展区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发展,国际化商务中心功能得到强化;城市发展新区现代制造业集群化发展,新的产业集聚区逐步形成;生态涵养发展区生态友好型产业发展较快,生态环境得到提升。 ——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各功能区域定位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各自特点更加鲜明,南北差距拉大的势头得到遏制,内部互动加强,外部合作深化,特别是南城地区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加速转型,一批新兴产业功能区域初具规模,功能区域间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功能区域发展结构不断优化。功能区域整体发展水平提升,2006-2010年,四类功能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超过10%。经济总量分布格局与区域功能定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附件2:国家禁止开发区域名录

附件2:国家禁止开发区域名录表1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名称 面积 (平方公里) 位置主要保护对象 北京百花山国家 级自然保护区 217.43门头沟区天然植被和野生动物 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6.6延庆县 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 物 天津古海岸与湿 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59.13 滨海新区、津南区、宁河县、 宝坻区 贝壳堤、牡蛎礁等古海岸遗迹 及滨海湿地生态系统 天津蓟县中、上元 古界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 9蓟县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 天津八仙山国家 级自然保护区 53.6蓟县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河北昌黎黄金海 岸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 300昌黎县沙质海岸及近海生态系统河北柳江盆地地 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95抚宁县 标准地质剖面、典型地质构造 等 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18.33蔚县、涿鹿县 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及褐马鸡等 野生动植物 河北泥河湾国家 级自然保护区 10.15阳原县、蔚县标准地层剖面及古生物化石河北大海陀国家 级自然保护区 112.25赤城县森林生态系统 河北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42.47兴隆县 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及猕猴等野 生动植物 河北茅荆坝国家 级自然保护区 400.38隆化县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 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30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及 野生动植物 河北围场红松洼 国家级自然保护 79.7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草原生态系统

区 河北滦河上游国 家级自然保护区 506.37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物河北衡水湖国家 级自然保护区 187.87衡水市湿地生态系统及鸟类 山西阳城蟒河猕 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5.73阳城县 猕猴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生 境 山西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42 垣曲县、沁水县、翼城县、阳 城县 森林植被及勺鸡、猕猴、大鲵 等野生动物 山西芦芽山国家 级自然保护区 214.53宁武县、岢岚县、五寨县褐马鸡及其生境 山西五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6.17蒲县、隰县 褐马鸡、白皮松等野生动植物 及其生境 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4.44交城县、方山县 褐马鸡及华北落叶松、云杉等 森林生态系统 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885.77 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兰察 布市 森林生态系统 内蒙古阿鲁科尔 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67.94阿鲁科尔沁旗 沙地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及珍 稀鸟类 内蒙古赛罕乌拉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04巴林右旗 森林生态系统及马鹿等野生动 物 内蒙古达里诺尔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94.13克什克腾旗 湖泊湿地、草原生态系统及珍 稀鸟类 内蒙古白音敖包 国家级自然保护 区 138.62克什克腾旗沙地云杉林生态系统等 内蒙古黑里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76.38宁城县 森林生态系统及重点保护野生 动物 内蒙古大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67.99敖汉旗 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及 野生动植物 内蒙古大青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1.83科尔沁左翼后旗 水曲柳及沟壑阔叶林生态系统 等 内蒙古鄂尔多斯147.7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伊金霍洛遗鸥及其生境湿地生态系统等

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

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 《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报告》显示,在全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我市位居第76位,在省内仅次于武汉市。在鄂豫陕渝四省毗邻地市中,十堰城市综合竞争力最强,竞争力趋优。 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区域”范围应是:以十堰为中心的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省(直辖市)直属的7个行政区,即陕西安康市、商洛市、重庆巫溪县、河南南阳市、湖北十堰市、襄樊市、神农架林区等5市两县(区),总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600万人。 坚持生态第一、开发第二,抢抓机遇,发挥优势,提升交通、信息、物流三大要素功能,强化开放先导、人才强市、创新推动三大战略,建立市场配置、区域合作、协调服务三大机制,突破性发展汽车、旅游、水资源开发和农副产品加工四大产业,努力把十堰建设成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开放型、多功能、强辐射、有特色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一、关于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几个概念 (一)关于“区域”的范围。从理论上讲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划分:一是从地理学上来看,是指围绕一个城市的毗邻地区,就是我们说的鄂豫陕渝毗邻地区这一片。二是从经济学来看,主要指一个城市与周边区域的产业合作和协配的区域性关系。三是从社会学来看,是指城市的经济、社会、交通、文化、教育、科技与周边区域相联系、生活方式的相近性以及社会交往的密切度,从这三个方面来看一个城市和周边地区的关系。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半径一般为100一150公里,形成以经济比较发达并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若干个地域相邻、文化相近、产业相关的卫星城和城镇群相包围的经济发展圈。我国城市化水平不高,城市关联度不强,一般把中心城市势能辐射半径调整为30-200公里。 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区域”范围应是:以十堰为中心的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省(直辖市)直属的7个行政区,即陕西安康市、商洛市,重庆巫溪县,河南南阳市,湖北十堰市、襄樊市、神农架林区等5市两县(区),总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600万人。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十堰是一个特色鲜明的城市,在某些方面的辐射范围并不局限于这些地区,我们的武当山、丹江水、汽车城具有全国乃至世界性影响。 (二)关于“中心”的概念。所谓“中心”,从地域上看,它的位置居中;从经济学和社会学来讲,它主要是经济文化的社会中心。“中心”必须具备两大功能:一是资源配置功能,就是对区域内各种发展要素的集聚和配置能力;二是经济社会辐射功能,就是对区域内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等方面的辐射能力。 区域性中心城市有三大类型:一是综合性中心城市,就是特大型城市,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综合实力特别突出,如长三角的上海;二是特定区域内城市功能十分突出的大城市,如深圳市,就是沿海开放城市这一典型。三是在一定区域内具有某些方面特色的城市。 不管哪一种类型,都要具备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具有互补共荣的产业纽带,二是科技金融服务的深层次协作,三是辐射与被辐射的能量相互转换。因此,我们可以把区域中地理位置居中、综合实力较强、资源配置和辐射作用力较大、对周边城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影响力的城市称之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由于历史原因和城市独特的区位,每个城市的主要功能往往不尽相同,从而也就构成了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附件2国家禁止开发区域名录-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附件2:国家禁止开发区域名录-国家级风景名 胜区 [发布日期:2011-6-9]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名称 面积 (平方公里)名称 面积 (平方公里) 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280扎兰屯风景名胜区475石花洞风景名胜区84.66千山风景名胜区72盘山风景名胜区106鸭绿江风景名胜区824.2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风景名 胜区 2394金石滩风景名胜区120秦皇岛北戴河风景名胜区365.97兴城海滨风景名胜区42野三坡风景名胜区498.5 大连海滨—旅顺口风景名胜 区 166.7苍岩山风景名胜区63凤凰山风景名胜区216嶂石岩风景名胜区120本溪水洞风景名胜区44.72西柏坡—天桂山风景名胜区256青山沟风景名胜区127崆山白云洞风景名胜区350医巫闾山风景名胜区630五台山风景名胜区376松花湖风景名胜区500

恒山风景名胜区147.51八大部—净月潭风景名胜区103.38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178仙景台风景名胜区32北武当山风景名胜区70防川风景名胜区139五老峰风景名胜区300镜泊湖风景名胜区1726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720琅琊山风景名胜区115太湖风景名胜区888齐云山风景名胜区110.4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31采石风景名胜区64.85云台山风景名胜区201巢湖风景名胜区800蜀岗瘦西湖风景名胜区7.43花山谜窟—渐江风景名胜区61.2三山风景名胜区17.23太极洞风景名胜区22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59.04花亭湖风景名胜区254富春江—新安江风景名胜区1123武夷山风景名胜区79雁荡山风景名胜区289.91清源山风景名胜区62普陀山风景名胜区41.95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245.74天台山风景名胜区58.2太姥山风景名胜区92.02 桃源洞─鳞隐石林风景名胜 嵊泗列岛风景名胜区34.91 30.23 区 楠溪江风景名胜区625金湖风景名胜区140莫干山风景名胜区58鸳鸯溪风景名胜区66雪窦山风景名胜区140海坛风景名胜区71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区域性中心城市4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区域性中心城市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了到2016年把XX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阶段性宏伟目标,这既是我市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巩固强化在鲁南经济带中龙头地位的现实需要,更是立足区位特点、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等内在素质和综合竞争力的客观体现。把我市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凝心聚力,加快发展。 一、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一)概念。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区域的城镇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对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起关键作用,带动该区域共同发展的大中型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内最大、最集中的经济活动和商贸流通场所,是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的中心,通过较强的辐射效应和集聚效应,发挥龙头带动和引领作用,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城区人口要达到50万以上,三产占GDP的比重在 50%以上。根据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可分为交通运输中心、商品流通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信息交流中心、科教文化中心等。 (二)基本特征。一是经济集中度高,规模最大,实力最强。中心城市核心区是区域经济活动的聚集点和经济交流的枢纽,经济势能、经济总量占比、人均发展水平均高于周边,形

成对区域经济的集散效应。二是社会分工发达,产业结构优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社会大生产程度高,是专业化分工协作最强的地方,既发生在中心城市的核心区,也延伸辐射到周围区域。三是科教力量雄厚,人口素质高。中心城市生产要素集约化程度高,创新能力强,是先进生产力的聚集地和科技进步的发源地,是培养人才、开发智力资源、广泛交流和传播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的重要基地。四是具有较强的综合服务能力和较完备的基础设施。中心城市是大市场、大流通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和枢纽,具有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和通讯设施,有良好的人居环境、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五是区域经济网络的核心。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构成开放型的经济循环系统,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内空间流转的集中点,是区域性的经济活动与资本集聚地或制造中心。 二、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和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条件。一是区位人口优越。我市地处淮海经济区和鲁南经济的带中心位置,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维系四方的作用;XX总人口170万,其中城区人口60万,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市,也是泰安、徐州等城市之间惟一城区人口过50万的城市。二是立体交通体系完善。104国道、京台高速公路、京沪铁路、京沪高速铁路和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纵贯南北,特别是京沪高铁的通车,XX东站成为全线三个、全省惟一的县级高铁站,我市全面进入高铁时代,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扩大开放、加速融入长三角、

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美丽富饶的三秦大地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改革开放30多年尤其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全省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未来一段时期仍将持续高速发展,国土开发空间格局正在经历着深刻变化。为了使我们的家园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加宜人的生存发展环境,必须加快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科学高效利用国土空间。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就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发展格局。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百姓富、生态美”西部强省目标的战略举措,有利于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引导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有利于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 《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省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基本依据,是科学开发国土空间的行动纲领和远景蓝图,是国土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1]。各地各部门必须切实组织实施,加强监测评估,建立奖惩机制,严格贯彻执行。 本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编制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07〕72号)编制,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基本单元,范围涵盖全省所有国土空间。本规划推进实现主体功能区主要目标的时间是2020年,规划任务是更长远的,实施中将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并结合我省实际适时调整修订。 第一章规划背景 构建美好家园,实现科学有序开发,首先要认识我省现有国土空间的基本状况、开发现状、存在问题和面临趋势。 第一节基本状况 ——区位。陕西地处我国内陆中心腹地,纵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是亚欧大陆桥亚洲段的中心和进入大西北的门户,与晋、蒙、宁、甘、川、渝、鄂、豫等八个省(市、自治区)接壤(见附图1),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之便,总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定位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对全国定位 第一层次:【国家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广州 1、——强化北京的首都功能和【全国中心城市】地位,着眼建设【世界城市】,发展首都经济,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影响力。加快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强化创新功能,加快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园区的建设,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城市。 2、——优化提升上海核心城市的功能,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强化创新能力和现代服务功能,率先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增强辐射带动长江三角洲其他地区、长江流域和全国发展的能力。 3、——增强广州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强化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建设国际大都市。 第二层次:【大区域中心】天津、重庆、深圳、成都、西安 1、——提升天津的国际港口城市、生态城市和北方经济中心功能,重点开发天津滨海新区,构筑高水平的产业结构,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先进制造业和技术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增强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能力。 2、——增强深圳科技研发和高端服务功能,继续发挥经济特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际化城市】。 3、——构建以重庆主城区为核心,以“一小时经济圈”地区为重点,以主要交通干线和长江为轴线的空间开发格局。【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汽车摩托车、石油天然气化工和装备制造基地,内陆开放高地和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强化重庆主城区的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先进制造和综合服务水平,建设全国重要的金融、科技创新、教育文化、商贸物流中心,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4、——强化成都中心城市功能,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和商贸物流、金融、文化教育中心。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以及先进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