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2017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市与环境第2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案湘教版必修2资料

2016-2017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市与环境第2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案湘教版必修2资料

2016-2017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市与环境第2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案湘教版必修2资料
2016-2017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市与环境第2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案湘教版必修2资料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1.掌握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和含义。(重点)

2.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及形成原因。(难点)

3.知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重点)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1 城市化

阅读教材P36~P37第1段,完成下列问题。

1.含义: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城市化标志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3)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意义

(1)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2)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3)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

(4)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

(5)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正误判断:

(1)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指标是城市人口数量。( )

(2)城市化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城市的对外开放程度。( )

【提示】(1)×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与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教材整理2 城市化动力机制

阅读教材P37第2段,完成下列问题。

1.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2.表现: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3.城市化与三次产业

(1)第一产业: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

(2)第二产业: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

(3)第三产业: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

正误判断:

(1)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 )

(2)人口大量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

【提示】(1)×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即经济还不算发达,但城市化水平已偏高了,如南美洲许多国家。另外还有许多发展中国家则表现为城市化进程明显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2)×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教材整理3 城市化特点

阅读教材P37第3段~P40,完成下列问题。

1.发达国家

(1)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大多在75%以上。

(2)大城市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现象。

(3)城市边缘地带发展较快,建设了比较多的卫星城和工业区。

(4)出现高水平的大都市连绵带。

(5)注重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

2.发展中国家

(1)城市化总体水平比较低。

(2)城市化推进迅速。

(3)城市化水平很不平衡:城市化水平比较低的国家多分布在亚洲和非洲;水平比较高的国家多在南美洲。

(4)出现“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现象。

正误判断:

(1)目前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较慢,城市化水平低于发展中国家。( )

(2)我国已进入城市化成熟阶段。( )

【提示】(1)×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处于城市化后期成熟阶段,目前城市化速度较慢;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虽然城市化速度较快,但城市化水平却较低。

(2)×目前我国处于城市化的加速阶段。

[质疑·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讨]

农历正月初九,按照民间“三、六、九,往外走”的习俗,河南出门务工的农民大批赶往火车站。河南是我国第一劳务输出大省,每年向外输出劳动力1 200万左右,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十分之一。

探讨1: 农民工进城打工怎样促进了城市化?

【提示】农民工由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改为从事工业或建筑业等其他产业活动,甚至在城市定居,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探讨2: 运用影响人口迁移的推力、拉力说明农民工进城的原因?

【提示】吸引农民工进城的拉力因素: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制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

农民工离开农村的推力因素:农村人口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核心点击]

1.城市化的过程、表现、动力及结果

2.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如下图所示:

3.城市化的意义

1.读图,回答(1)~(2)题。

【导学号:64490033】

(1)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 )

A.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B.城市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

C.城市经济总量占区域经济比重

D.城市数量占区域聚落数量的比重

(2)从图上分析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总的来说,全国大部分省区城市人口比重均在60%以上

B.总的来说,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高于东部地区城市

C.我国西南地区的城市人口比重均在20%以下

D.总的来说,经济越发达省份,城市人口比重越高

【解析】第(1)题,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第(2)题,从图中可判断,经济发达的东部省份,城市化水平高于西部省区。

【答案】(1)A (2)D

时隔37年,2015年12月20~21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对未来城市

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顶层设计。会议指出,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

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过程,城市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

就。

探讨1:我国目前在城市化速度方面有什么特点?

【提示】快,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

探讨2:我国现阶段城市化的动力是什么?

【提示】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

[核心点击]

1.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

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如下图所示:

2.城市化的空间差异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导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明显(如下图所示):

2.读图和表,完成下列问题。

图甲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的增长

图乙 世界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的数量及变化

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口比例表

(1)图甲中虚线代表________国家,实线代表________国家。目前,两类国家的城市人口数量增长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说明了世界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数量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发展中国家城市数量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表说明了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图甲,可以看出虚线所代表的国家的城市人口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数量较少;但随后增速很快,说明代表的是发展中国家;分析图乙,可以看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数量的增速明显快于发达国家;分析表格可以看出,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

【答案】(1)发展中发达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超过了发达国家,增长速度也较发达国家快

(2)数量不断增多,且数量增长速度加快数量增长速度更快,未来超过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多数集中分布在发展中国家(3)起步早,目前城市化进程速度较慢,水平较高起步晚,目前城市化进程速度较快,水平较低

探讨1:图中直观显示出的世界城市化的特征是什么?

【提示】图中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数目增加,世界城市化水平提高。

探讨2:世界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提示】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读图指导]

(1)看坐标: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分别表示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和城市化水平。

(2)看图例:图中显示了两种图例,分别是城市化水平和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

(3)看图中信息:在1900~2000年的100年间,每隔50年城市化水平和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增加的速度。

(4)得出结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世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体验评价]

3.读我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示意图,回答(1)~(2)题。

阶段Ⅰ阶段Ⅱ

(1)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处于( )

A.初期阶段B.城市郊区化

C.成熟阶段D.再城市化

(2)阶段Ⅱ中,城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有( )

①交通通达性差②地价昂贵③污染严重④远离商业中心

A.①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由图可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目前处于城市郊区化阶段;在阶段Ⅱ,由于城市中心地价昂贵、污染严重,人口开始外迁。

【答案】(1)B (2)B

[课堂·小结]

对点训练1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同时,城市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导学号:64490034】1.城市化过程往往导致城乡间出现巨大差异,下列要素可能缩小城乡间差距的是( )

①建筑②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③交通④信息技术

A.①②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在城市化过程中伴随着( )

①农业用地转变为非农业用地②农业活动转变为非农业活动③城市景观转变为乡村景观④区域文化特色得到强化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①③

【解析】第1题,城市化过程中,城乡间的建筑、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将出现较大差异,但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将使城乡差距大幅度缩小。第2题,城市化过程伴随着乡村景观转变为城市景观,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地方文化,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渗透,区域文化特色被弱化。

【答案】 1.B 2.A

对点训练2 城市化特点

下图是甲、乙两城市人口增长图,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据此回答3~4题。

甲乙

3.关于这两种类型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城市所在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发展快

B.乙城市所在国家,城市化水平高

C.甲城市所在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于乙城市所在国家

D.乙城市所在国家的人口主要向城市中心区移动

4.下列关于甲城市所在国家城市化发展快的主要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解放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

B.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

C.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

D.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解析】第3题,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目前发展缓慢,甚至有些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乙城市所在国家为发达国家。第4题,甲城市所在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其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城市化推进很快,其原因不是经济的高速增长,而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城市经济畸形发展造成的。

【答案】 3.B 4.B

我还有这些不足: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课下提升方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业分层测评(七)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读某城市建成区面积和城市人口的年变化图,完成1~2题。

【导学号:64490035】

1.该图反映的地理现象是 ( )

A.工业化进程B.城市化进程

C.逆城市化现象D.区域化现象

2.该现象最重要的标志是 ( )

A.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B.城市人口数量

C.城市人口数量和用地规模

D.城市中心区的面积大小

【解析】第1题,该图描述了某城市1990~2010年间城市人口增加和规模扩大的过程,这是城市化的表现。第2题,在城市化的表现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标。

【答案】 1.B 2.A

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阶段。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 )

A.城市人口数量增大

B.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变大

D.城市交通网日益完善

4.从Ⅱ阶段到Ⅲ阶段,该城市生产企业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原因有 ( )

①城区用地紧张,地价上涨②城区交通拥堵

③城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④郊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第3题,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城市用地规模扩大。第4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区用地紧张,地价上涨,交通拥堵,城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郊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所以城市生产企业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

【答案】 3.B 4.D

阅读下表,回答5~6题。

A.甲B.乙

C.丙D.丁

6.具有甲地区城市化状况特征的国家多分布在( )

A.非洲B.欧洲

C.北美洲D.大洋洲

【解析】第5题,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表中信息显示丁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最高。第6题,甲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一般为发展中国家,多分布在非洲。

【答案】 5.D 6.A

下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读图完成7~8题。

【导学号:64490036】

7.图中代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折线是( )

A.甲B.乙

C.丙D.丁

8.2000年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B.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增大

C.城市环境趋于恶化

D.城市中心区人口不断增多

【解析】笫7题,我国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但发展速度快,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处于中期发展阶段,速度超过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因此图中甲、乙、丙、丁四条折线分别表示发达国家、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故应选D项。第8题,城市化水平提高大大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故A项正确;2000年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发展第三产业所致,工业比重逐渐下降,故B项错误;城市环境恶化出现在中期发展阶段,故C项错误;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发达国家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城市人口开始向农村和小城镇迁移,城市中心区人口不断减少,故D项错误。

【答案】7.D 8.A

9.下图为我国某大城市三个不同年份比例尺平面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城市从1991~2001年发生了哪些变化?

(2)从2001~2011年该城市的发展变化有哪些?

(3)从上述三幅图分析,未来该城市变化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解析】观察该城市2001年平面图,城市面积扩大,工业区由无到有,可推测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观察2011年该城市图,郊区新建了城区和商业区,工厂迁移

到郊区,工厂与老城区之间新建绿化带,郊区新建高速公路。

【答案】(1)①城镇面积由小到大;②城市工业区由无到有;③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

(2)①人口向郊区迁移;②工厂向郊区迁移;③郊区新建绿化带;④建设卫星城和高速公路。

(3)郊区城市化。

[能力提升]

10.关于当前世界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正以空前的规模不断增长

B.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超过发展中国家

C.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速度超过发达国家

D.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出现停滞状况,甚至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解析】当前,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正以空前的规模不断增长,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城市化出现停滞状况,甚至出现逆城市化。

【答案】 C

下图反映了世界较发达区域、欠发达区域1950~2050年城市和农村人口发展(含预测)情况。读图,完成11~12题。

11.2007年至2050年,世界人口预计将增加25亿,世界城市人口预计将增加31亿。两者之间的差额代表 ( )

A.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提高

B.农村向城市迁移的人口

C.旧城区的改造

D.逆城市化的进行

12.据图可知( )

A.目前世界城市人口主要分布在城市化水平高的较发达区域

B.1950~2050年较发达区域平均城市化水平随着逆城市化的进行而下降

C.2020年世界城市人口历史上首次超过农村人口

D.未来人口增长将主要集中在欠发达区域的城镇

【解析】第11题,2007年至2050年城市人口增加比世界人口增加多了6亿,这主要是城市化进程导致的。第12题,目前世界城市人口以发展中国家居多,1950~2050年较发达区域城市化水平缓慢上升;2020年欠发达区域城市人口超过其农村人口。

【答案】11.B 12.D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导学号:64490037】材料一城市的“空心”现象。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郊区移动,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并将城市文化和产业等带到郊区,且在老城区和新城区或卫星城之间迅速发展高速公路和地铁等交通运输,整个都市区人口出现负增长。

材料二部分国家城市化及其经济发展情况统计图(图甲)和部分国家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百分比统计图(图乙)。

(1)材料一中叙述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图甲和图乙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国家,这种现象我们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简要分析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2)有关材料一中叙述的现象,正确的说法是(双选)( )

A.是社会生产力退化的表现

B.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

C.是城市化发展的继续

D.是大量非农业人口转化为农业人口造成的

(3)由图甲和图乙可知,城市化水平可以体现________水平,二者的关系是________。

(4)由图甲和图乙可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分别有哪些特点?

【解析】第(1)题,由材料一中提到的城市的“空心”现象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及促使这种现象出现的条件,可以判断这是逆城市化现象,主要出现于西方发达国家,导致其出现的原因可由材料一得出。第(2)题,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因其经济发展水平高,已经发展到了成熟阶段,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是其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化继续

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城市化的质的提高。第(3)、(4)题,材料二中的图甲充分反映出城市化和经济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同一国家不同年份比较,人均GDP上升,则城市化水平提高;不同国家相同年份比较则显示人均GDP高的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图乙则反映出不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其城市化水平都随时间推移逐步提高,但同一时间,不同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不同,同一时间段内变化幅度也不同。

【答案】(1)英国美国日本逆城市化现象

①交通和通信的现代化,缩短了城市与郊区之间的时间距离;②市中心用地紧张,地价上涨;③城区人口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④新商业区在郊区的发展,为居住在郊区的人们提供了便利的服务。

(2)BC

(3)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4)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在70%以上。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成为当代世界城市化的主流,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上课教师:陈昌伟时间:2012.4.16(周一)下午第一节 城市化是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社会经济发展是导致近代城市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变化。学习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的重心是怎样逐渐向城市移动的。由于它是一个历史进程,很难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感受到这一完整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建议教师从运用实际资料入手,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具准备 投影、图片、资料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了解城市的变化。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1.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哪几种功能区?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中心商务区有何特点?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有何影响? 3.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哪些关系? 学生复习回顾,总结回答。 生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化地、特殊功能区等;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生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生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并采用六边形图形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师(承转)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形态,而且

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2章《城市与环境》单元检测(含答案)

单元检测(二)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50分)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同时,城市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题。 1.城市化过程往往导致城乡间出现巨大差异,下列要素可能缩小城乡间差距的是( ) ①建筑②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③交通④信息技术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2.在城市化过程中伴随着( ) ①农业用地转变为非农业用地②农业活动转变为非农业活动③城市景观转变为乡村景观④区域文化特色得到强化 A.①②B.①④ C.③④D.①③ 3.城市化过程中往往出现压低地价招商引资的现象。从城市建设的角度讲,该现象对城市的影响是( ) A.削弱城市发展后劲,透支城市未来的发展 B.蚕食耕地,危及粮食安全 C.抬高农民进城创业“门槛” D.城市空间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 1~3.解析第1题,城市化过程中,城乡间的建筑、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将出现较大差异,但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将使城乡差距大幅度缩小。第2题,城市化过程伴随着乡村景观转变为城市景观,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地方文化,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渗透,区域文化特色被弱化。第3题,“蚕食耕地,危及粮食安全”是从农业角度说的;“抬高农民进城创业‘门槛’”是城市建设巨额投资的结果;这种城市化过程往往只讲城市空间扩张,而忽略经济实力的提升。 答案 1.B 2.A 3.A 根据下表资料,回答4~5题。 城市数目(个) 工业总产值(万 元) 城市人口 (万人) 城市人口比 重(%) 1950年 1 12 12 2.7 1980年 3 19 65 38.6 2019年8 35 83 67.8 4. A.城市数目B.工业总产值 C.城市人口D.城市人口比重 5.下列因素与逆城市化现象无关的是( )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 水体富营养化: (1)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 (2)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 (3)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海洋石油污染 (1)怎样清除石油 ①分散:喷洒强效洗涤剂,不宜在近岸或渔场使用 ②沉降:撒粉状石灰,危害海底生物 ③吸收:利用麦秆等吸收石油,在静水环境 ④围栏:小面积油污,静水环境 ⑤放任:任其自然分解 ⑥燃烧:油层达2mm,造成大气污染 水污染的危害: ①危害人体健康 ②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③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 ④制约工业的发展 ⑤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 ⑥造成经济损失 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1)工业水污染防治对策: 1、优化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 2、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染物 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3、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健全环境监测网络 (2)城市水污染防治对策: 1、将水污染防治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 2、加强城市地表和地下水源的保护。大力开发低耗高效废水处 理与回用技术。 (3)农村水污染防治对策: 1.发展节水型农业。 2.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 3.加强对畜禽排泄物,乡镇企业废水及村镇生活污水的有效处理。 (1)温室气体:主要是CO2,其他有氟氯烃等。 (2)影响: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地区被淹 (3)原因:海面因温度升高而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极地增温强烈,部分极冰融化;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改变,导致各国农 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4)产生原理:CO2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使大气温度 增高,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大量燃 烧煤炭、石油、天然气释放的CO2.森林植被大量砍伐,使大气中 CO2的含量增加。 (5)解决措施: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植树造林、保护植被;提 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废气 处理后再排放。

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也随之得到很大的提高。近30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化处在快速增长阶段,1978—2009年间,我国城市化率由17.9%提高到46.6%,年均提高0.93%。大量人口在短时间内从乡村迁移到城市,无疑给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前所未有的压力。因人口发展的要求,工业进程化加剧,产业不断升级和改造,人口的空间集聚给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问题,如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城市内涝,水污染,植被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中国城市化已经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专家学者们只能探究城市化对生态环境各方面的影响以及提出一些在研究基础上的建议。本文基于10篇有关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论文,对城市化对大气,水资源,土地利用,植被,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作出一些总结分析。 一.城市化对大气的影响: 城市化对大气的影响主要通过下垫面的改变。下垫面改变,其上方的大气的动量,热量,物质交换也随之发生变化,导致大气环境的气象要素也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得大气环境受到影响。在《城市化过程中下垫面改变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这篇论文中,陶玮等是通过城市下垫面地—气作用模式的其中的4 套主流的不同复杂度的城市冠层参数化方案(UCM)阐明地气之间的内在作用机理,并且由这种内在作用机理推测出城市下垫面改变对区域大气环境的具体影响,辅以我国东部地区城市下垫面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的个案研究。这个个案研究是用了气象—化学“在线”耦合模式即数值模拟工具的其中一种叫WRF/ChemV3.5的工具来研究的。研究结果表明污染物分布的变化对城市下垫面的扩张是敏感的。这体现在在人为源排放不变的情况下,城市下垫面扩张使得近地面和1~3 km 高处的O3,以及距地面1~2 km 高处的CO 体积分数增大;但近地CO 体积分数下降。在我国城市下垫面显著扩张的背景下,这个研究城市下垫面变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规律十分重要。这可为我国未来城市化发展格局部署与区域大气污染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下垫面变化对大气的影响机制和影响规律可以为具体的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但是对于全面的城市化发展规划来说,这只是一个小方面,不足以提供全面的参考依据。我们需要了解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重要的要素和城市空气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城市化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的演化规律。在《中国城市化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的演化规律研究》这篇论文中,运用2001—2010年23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共计2353个样本,应用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对面板数据进行检验,并对回归分析的变截距模型进行筛选,将城市空气主要污染物SO2,NO2,PM10的年平均浓度,综合污染指数4个空气质量指标与均GDP,人口密度,第二产业结构,建成区面积4个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指标进行回归拟合,得到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变化的关系和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我国城市空气质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不完全符合倒U 型曲线,不同的污染物类型具有不同的演化规律。10年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空气中SO2浓度呈现下降的趋势,并到达拐点,符合倒U型曲线; 而对于NO2,PM10浓度及综合污染指数,10年间与经济发展之间呈U型关系,即现阶段呈现污染继续加重的态势。此外,城市第二产业结构比例和建成区面积与城市空气主要污染物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探寻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现阶段的环境污染特征和演化规律,不仅关系到环境污染治理,提高环境质量等方面,并且对经济政策的制定,城市化发展规划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城市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水资源作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得到完全体现。与此同时,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不足的矛盾将非常突出。全国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严重缺水;在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困扰。在46个重点城市中,45.6%水质较差,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有9

高中地理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点

高中地理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点 5.生态问题(1)、水土流失问题①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区、云贵高原、东北地区;②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a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b地表植被稀少;c黄土土质疏松;人为原因:a植被的破坏;b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c开矿。③治理的措施:a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b植树造林;c小流域综合治理;d增施有机肥,培育绿肥,秸杆还田;④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2、荒漠化问题①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②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a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b全球变暖,蒸发旺盛;c鼠害、蝗害。人为原因:a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b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c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③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④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3、干旱缺水问题①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春旱、西北十年九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南方地区冬旱②华北地区:产生原因:自然原因:a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b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人为原因:a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b 水污染严重;c浪费多,利用率低。治理措施:(开源节流)a南水北调;b修建水库;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d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e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f 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g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思考:华北春旱原因: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较强②夏季风弱,雨季未到③春耕需水量大.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①春季气温回升慢,蒸发较弱②有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长江中下游伏旱:7、8月受副高控制,降水少.广东冬旱:①冬季盛行大陆风,降水少②冬季气温较高,蒸发较强③工农业发 达,需水量大等.西亚干旱: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受副高控制,降水少。中亚干旱: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海洋水汽影响小,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而蒸发旺盛)(4)、土壤盐碱化①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②华北平原盐碱化原因:自然原因:a地形低洼;b春秋季节干旱,蒸发量旺盛c土壤中盐分向地表积聚;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③治理措施:①引淡淋盐;②井排井灌;③生物措施;农田覆

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及水环境的综合整治

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及水环境的综合整治   1 引言 在城市的发展中,便利的城市基础设施、大规模的交通系统、发达的贸易和增加的工业生产,刺激着人口的集中,改变了城区的土地利用情况,如清除树木、平整土地、建造房屋、街道,整治河道以及兴建和完善排水管网等,造成天然田野、森林、河流的消失,并出现大量污染。人们必须维护和恢复城市生态系统,建立新的物质和能量流动体系,以保证其平衡。城市化的发展和程度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到城市地区的水环境,由此带来城市雨洪控制和水质污染控制的问题。建设和完善水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并进行科学的管理,将是创造现代化城市良好的生存环境,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为此,需要对城市水环境进行综合整治。 2 城市化对雨洪径流的影响 2.1 城市降水 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城市地区的局部气候条件,又进一步影响到城市的降水条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地表的改变使其上的辐射平衡发生了变化,空气动力糙率的改变影响了空气的运动。工业和民用供热、制冷以及机动车量增加了大气中的热量,而且燃烧把水汽连同各种各样的化学物质送入大气层中。建筑物能够引起机械湍流,城市作为热源也导致热湍流。因此城市建筑对空气运动能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一般来说,强风在市区减弱而微风可得到加强,城市与其郊区相比很少有无风的时候。而城市上空形成的凝结核、热湍流以及机械湍流可以影响当地的云量和降雨量[1]。 1984-1988年,上海市水文总站在上海老市区(不含宝山、闵行区)149 km2内设置的13个雨量点和原有分布在郊县的55个雨量站进行平行观测,研究城市化对上海市区降雨影响的程度和范围。其研究结论包括[2]:(1)市区降雨量大于近郊雨量,平均增雨为6%;(2)市区和其下风向的降水强度要比郊区大;(3)降水时空分布趋势明显,降水以市区为中心向外依次减小;(4)城市化对不同量级降水雨日发生频次具有影响:城市化后会使暴雨雨日增多,由于大暴雨、特大暴雨时,城市化影响相对较弱,当雨量达暴雨级后,市区雨日不再增加。 2.2 城市建设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树木、农作物、草地等面积逐步减小,工业区、商业区和居民区的面积不断增加。城市化过程也使相当部分的流域(例如小的河道、湖泊和湿地)为不透水地表所替代,减少了蓄水空间。由于

高考地理城市与环境综合题

城市与环境综合题 1.30年来,下图中某市的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读图回答问题。(10分) (1)初期,该城市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___。(2分) (2)据图说出该市城市化进程的主要表现。(4分) (3)从环境因素考虑该市钢铁厂和化工厂的布局是否合理,请任选其中一个工厂布局说明合理或不合理的原因。(4分) 1.(10分)(1)交通(2分) (2)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②城市人口不断增加;③出现明显的功能分区。(任答2点,4分) (3)钢铁工业布局合理(1分),因为钢铁厂大气污染比较严重(1分),布局在居住区外围且位于最小风频的上风向(1分),对居住区的影响较小(1分); 或:化工厂布局不合理(1分),因为化工厂是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比较严重的工业(1分),布局在最大风频的上风向(1分),其大气污染对居住区影响较大,且其布局在城市河段的上游方向(1分),对城市水质影响较大(1分) 2. 下图中A、B、C表示一个区域的发展过程,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信息显示该区域的城市发展特点是_________。 (2)从A图看出,城市初期主要呈现_______分布的特点;从B图看出,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__;从C图看出,该地城市发展重心又转向_______。 (3)该区域交通运输发展对商业网点有何影响?

(4)试分析该地区在C阶段可能产生的问题。 2. (1)城市数目不断增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2)沿河公路与铁路(或交通线)沿海 (3)商业网点多沿交通线分布,密度变大,规模变大。 (4)耕地减少,绿地面积减少;水资源短缺;海水入侵;污染加重,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问题。 3. 下图为“某城市规划简图”及近年该城市统计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该市常年盛行东北风。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城市主要功能区包括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和文化区,分别写出①________、 ②________所代表的功能区。 (2)a、b、c、d四地宜建高级住宅区的是________,试说明原因________。 (3)该市计划在甲、乙、丙、丁四地中选择一处建设钢铁工业基地,你认为最合适的选址应位于________,试说明原因________。 (4)根据该城市近期统计的人口年龄构成金字塔图,分析该城市发展的人口优势,并预测30年后该城市面临的人口问题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3.【答案】(1)住宅区;商业区(2)d;靠近文化区;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区;环境优美;污染小;位于河流上游(3)乙;位于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河流下游;接近铁矿资源;接近公路、铁路、河流,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等(4)目前青壮年人口多、劳动力丰富,社会负担较轻,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子女养老负担加重;国防兵源不足;经济负担加重 如下图是“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空间变化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题.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知识点

选修六环境保护复习提纲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 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2.环境的分类(依据人类对其影响程度)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结合政治对立与统一知识: 对立方面,人类按其主观能动性而活动,环境按其客观规律性而发展;人类与环境相互排斥,人类以主观需求,主观认识评价环境,力求以选择,改造,治理等方式排斥环境中不合需要的方面.环境则以客观属性排斥人类违背规律的改造活动.令其事与愿违. 统一方面,环境总是作为人类生存的特定环境而存在.人类同它周围的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环境的塑造者) ▲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 (2)人为原因 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 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4.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 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举例 2、过程的不可逆性:举例 3、规模的全球性:举例 环境观的概念:人类的环境观(也称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是指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与斗争中逐渐认识环境而形成的,人类对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 两种不同的环境观: 传统的环境观:人地关系:人地对立基本观点:征服自然后果: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新的环境观天人合一,人地归一保持平衡与协调。良性方向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2)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 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河流>湖泊>地下水(原因从流动速度,更新周期,溶解氧考虑) 重金属污染: 污染物:各种重金属 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 1、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 河道中不的净化作用见课本 2、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

(湘教版必修二)高一地理2019-2020年第二学期地理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达标训练(

高一地理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地理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达标训练 〖基础练习〗 1.若仅考虑付租能力这一因素,城市各功能区由市中心到郊区依次为() A.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B.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C.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D.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大 B.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小 C.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 D.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小 3.兰州是沿黄河河谷而建的城市,整个城市呈东西向带状分布,造成这种城市布局特点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 A.矿产资源分布状况B.政治经济的发展 C.交通运输的需要D.地形和河流分布 4.下列各选项中的城市与下图中城市功能排序相符的是( )

A.①株洲②桂林③底特律④香港 B.①伯明翰②香港③株洲④黄山 C.①香港②新加坡③广州④鞍山 D.①石家庄②武夷山③旧金山④攀枝花 5.关于城市区位与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上的城市都位于平原地区 B.气候恶劣的干旱地区,绝无城市的分布 C.世界重要的河流两岸布满了城市 D.世界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 6.墨西哥城市主要分布在内陆高原的主要原因是() A.光照较强B.降水丰富 C.气温较低D.地形平坦 7.下图表示城市人口密度和城区在15年间的变化,读图回答下题。 结合上图中信息推断,该城市空间结构发生的变化是() A.商业区的分布更加集中B.中部、南部路网密度增大 C.住宅区向滨湖地区聚集D.新工业区向老工业区集聚 8.上海虹桥商务区重点发展企业总部、贸易机构、商务办公、会议展览等主体业态,和住宿、商业、文化、娱乐等配套业态。虹桥商务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 A.商业用地、居住用地B.商业用地、工业用地 C.工业用地、农业用地D.工业用地、居住用地 9.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城市常住人口密度和商务楼相对高度(楼高)分布图,关于该城市功能区分布的推断,最有可能的是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课时作业八班级姓名 2.2 城市化过程和特点马海昌2017.0 3.06 我们都爱地理 1.下图为北京城市空间扩张示意图,图中反映出北京地区城市化的标志为() A.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B.城市用地面积增加 C.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D.城市道路密度增加 读2025年世界城市分布示意图,回答2~3题。 2.世界城市分布的主要特点是() A.北美洲沿海城市数量多于内陆 B.人口 1 000万以上沿海城市多于内陆 C.亚洲内陆城市数量少于北美洲 D.大洋洲的内陆城市数量多于沿海 3.与欧洲相比,南亚() A.城市化水平高 B.城市化起步早 C.城市化速度快 D.逆城市化现象显著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中心区迁移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该地区城市化的主要表现是() A.经济水平提高 B.城市等级上升 C.交通通达度提高 D.城市地域范围扩大 5.影响该城市中心区发生迁移的主要 原因是() A.城市人口增长 B.交通方式变化 C.经济规模扩大 D.生活方式改变 6.下面的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 读 下图,回答7~8题。

7.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发展中国家城市人 口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它们对应的曲线分别是()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④③① D.②①③④ 8.从图中能得到的结论是() A.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在加快 B.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始终高于发达国家 C.201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不到一半 D.目前世界城市人口数量以发展中国家居多 下图表示美国、英国、法国、墨西哥、巴西、埃及、印度、日本、印度尼西亚九国从1973年~1986年以及1987年~2000年两个时段内的城市化增长速度。据图完成9~10题。 9.导致图中某国两个时段内的城市化年增长速度均为九国中最慢的主要原因是() A.能源短缺,导致工业发展迟缓,影响了城市化速度 B.原有城市化程度已经相当高,可加速的空间不大 C.工业基础弱,延缓了城市化速度 D.城市化问题日益严重,政府采取政策有意识地进行 宏观控制 10.在从第一时段(1973年~1986年)到第二时段(1987年~ 2000年)间城市化速度减慢的国家中,人口老 龄化现象最严重的是() A.英国B.墨西哥C.巴西D.日本 读下列国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得出)水平统计图,完成11~13题。11.图中反映的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的关系()。 A.发展阶段不同,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相互 影响的程度不同 B.某阶段人均GDP与城市化水平呈负相关 C.城市化发展是提高人均GDP的主要动力 D.人均GDP越高,城市化发展速度越快 12.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图中四个国家在城市 化水平和人均GDP的增长速度方面最快的是 ()。 A.印度B.中国C.日本D.德国 13.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 A.发展水平较高B.应加快发展 C.发展速度最快D.应限制发展

(完整word版)高考地理环境保护答题模板

高考地理——环境保护题答题模板 一、土地退化的防治 1.土地退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气候异常;全球变暖 (2)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乱砍乱伐;水资源的不合利用;工矿城镇建设造成植被破坏;污染2.土地退化的表现——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土壤质量下降 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草地退化 北方地区:不合理的灌溉引起的盐渍化,土壤侵蚀 南方地区:土壤侵蚀,污染造成的土地质量下降为主 青藏地区:寒漠化 3.我国三大生态问题:石漠化、水土流失、荒漠化 (1)石漠化 ①发生地上:我国的云贵高原,两广丘陵地区(亚热带湿润,喀斯特地区) ②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③原因 自然:坡度陡峻;土层浅薄;降水丰富,夏季降水强度大;人为:过度砍伐;毁林开荒;陡坡开荒 (2)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区、云贵高原、东北地区 ①黄土高原为例(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自然:黄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覆盖率低;人为:植被破坏(过垦、过牧、过樵);不合理地利用土地(开矿、无计划地修建窑洞) ②江南丘陵:红色荒漠(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自然: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多暴雨;地表起伏大,坡地水土不稳定;河流水系发育,侵蚀能力强 人为:①毁林开荒;②滥砍滥伐,过度樵采;③人地矛盾突出 (3)荒漠化:西北地区为例(外力作用——风力作用) 自然:气候干旱,降水少;地表覆盖深厚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的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人地矛盾突出 治理措施:①合理控制人口数量②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③控制载畜量④营造“三北防护 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⑤开发新能源,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⑥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⑦合理利用水 资源⑧设置沙障 二、森林的保护 1.森林的价值 (1)森林的生态价值:①调节气候;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③吸收噪声,吸烟除尘,释放氧气,净 化空气;④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⑤保护农田;⑥美化环境 (2)森林的经济价值:①制作家具;②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③森林中还有多种药材;④重要的建筑材料等 2.不同地区的森林所起的作用不同 (1)三北防护林——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沿海防护林——防御台风、海啸、海浪侵袭,改善沿海生态环境 (3)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山区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4)平原农田防护林——防风沙、防盐碱 (5)城市绿地——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吸收噪声,美化环境,调节气候 (6)红树林——保护海岸,维护生物多样性 3.森林破坏的后果:生态失调,环境恶化,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全球气温升高,物种灭绝 4.森林破坏的原因:①过度的焚耕开垦;②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③商业性采伐;④采矿、水利、公路建设,城镇建设;⑤农业时代的毁林开荒,滥砍滥伐;⑥战争,森林火灾 第1页共4页

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摘要: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在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会给城市环境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阐述了衡阳市城市化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为解决衡阳市城市化过程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衡阳市未来的城市化应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其核心就是要紧紧围绕衡阳市资源型城市转型来开展工作,并且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关键词:衡阳市;城市化;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0 引言 城市化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标志,是任何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一个发展阶段,是工业化发展不可替代的载体。高度城市化已成为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标志。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本来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衡阳市位于湖南省中南部,是本省经济重心区与南部沿海经济发达区之间的过渡地带,区位优势突出,交通条件良好。其生态环境建设对湖南省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工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对衡阳市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如何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促进城市化的正常发展是衡阳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不可回避的现实。本文着重探讨在城市化背景下衡阳市生态环境所受到的影响,目的是为了了解衡阳市城市化过程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为衡阳市未来的城市化应该走可持续发展

之路提供理论基础。 1 衡阳市城市化概况 1.1 衡阳市城市化发展现状 1.1.1 经济现状 2000年衡阳市城市人口80.0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 10.77%,而市区gdp为0.82×105只占9.56%,人均gdp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88.86%,相当全国平均水平的71%,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衡阳市经济飞速发展,gdp总值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截止至2007年,衡阳市区gdp总值达到1.75×106万元,人均gdp达到1.22万元,经济发展持续稳定。 1.1.2 城市化水平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城市化进程在逐步加快,城市化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2.87%上升到2007年的41.22%。设市城市从1个增为3个,建制镇由80个增为111个,城镇规模有大幅度的增长。衡量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第二、第三产业的增幅, 2000-2007年衡阳市城市人口与第二、三产业增长速度快,2000年全市非农人口为80.6万人。从2000年以来,衡阳市城市化发展速度逐年增快,城市人口由2000年的85万人增长到2007年的95万人,gdp突破千亿。 2 城市化进程过程中对生态产生的影响 2.1 对水资源的影响 城镇化过程中,违规排污企业、违规开采煤矿的泛滥,直接

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高考题组)

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高考题组)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2011·重庆卷] 图1表示我国某城市2008年部分人均用地状况。读图1回答1~2题。 图1 文综1.K1[2011·重庆卷] 2008年该城市四类人均用地中,符合国家标准的是( ) A.居住用地 B.工业用地 C.道路用地 D.绿地用地 文综2.K2[2011·重庆卷] 该城市准备打造成为区域性的物流基地,急需采取的措施是( ) A.改善居住条件 B.发展高技术工业 C.加强交通建设 D.美化城市环境 [2011·福建卷] 某城市岛国大力建设公共住房(即由政府控制的低成本住房),解决了80%以上国民的居住问题。图1示意2008年该国公共住房的空间分布。读图完成5~6题。 图1 课标文综3.K1[2011·福建卷] 该国公共住房( ) A.呈现出明显的等级分布 B.相对集中分布在城市中部 C.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外呈环状分布 D.沿快捷、高效的公共交通线分布 课标文综4.K2[2011·福建卷] 该国公共住房布局主要考虑城市的( ) A.功能分区、基础设施 B.人口分布、产业结构 C.土地价格、休闲娱乐 D.环境质

量、历史文化 [2011·天津卷]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5题。 课标文综5.G1[2011·天津卷] 这种商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当前天津城市发展生产的影响主要是( ) A.扩大了商业服务的地域范围 B.提高了商品制造业的比重 C.奠定了中心商务区形成的基础 D.调整了商业区的空间布局 [2011·山东卷] 图3为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城市三个年份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图中楼高表示2000年城市商务楼相对高度。读图回答6~7题。 图3 课标文综6.K2[2011·山东卷]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相同 B.1982—2000年,两城市的边缘区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不同 C.2000年甲城市的人口规模比乙城市的小 D.2000年乙城市的服务范围比甲城市的小 课标文综7.K2[2011·山东卷] 关于2000年两城市功能区分布的推断,最有可能的是( )

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

题目: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院系:生态环境工程学院 班级:12级环境科学 姓名:田成龙 学号:1200602036

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 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建设日益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发展迅速。在积极进行城市化建设的同时,水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已成为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城市化;水环境;影响 水是城市生态系统中流量最大、流速最快的物质之一,它既是一种资源,又是一种很重要的环境因素,无论对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还是对改造、美化城市环境以及增强城市防火保卫能力都起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的水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居民的生存条件,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小城市同样面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的局面。 一、城市水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用水量增长过快,水资源严重紧缺 城市化、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程度,成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城市生活用水每年都在大幅度增长,部分城市已存在严重缺水问题。据调查,我国目前缺水城市达300多个,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00 多个。 我国城市用水量的逐年增长,城市人均用水量为219L/d,而中国农村人均用水量仅为89L/d,城市人均用水量是农村的两倍以上,其中,上海市每人每天的平均用水量为350~500L,是德国的3 倍多,更是农村的4~5 倍以上。水资源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地下水超采,造成地面沉降 由于地表水资源不足,加上近年来大多数地表水存在不同程度污染;许多城市大量开采地下水,城市地下水超采,造成地面不均匀沉降,形成大面积地下水漏斗;致使大量污水渗入地下,造成地下水污染,形成恶性循环。 截止2014 年,西宁市取水生产的水源包括5座地下水源和1座地表水源,设计供水能力为66.8万吨/日,实际供水输配能力为35万吨/日。供水范围以西

高中地理城市与环境选择题

高中地理城市与环境选择题 (考试总分:120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 30 小题,共计 120 分) 1、(4分)在我国,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湘、赣等9省被称为中部经济地带,以东是东部经济地带,以西为西部经济地带。读图,回答下题。 从图上分析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中部各省中,只有湖北的城市人口比重均在40%以上 B.总的来说,中部经济地带的城市化水平高于东部经济地带 C.我国西南地区的城市人口比重均在20%以下 D.总的来说,经济越发达省份,城市人口比重越高 2、(4分)下列属于逆城市化现象的主要表现是( ) ①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②大城市中心区人口膨胀,中小城镇发展缓慢 ③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④乡村人口比重回升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4分)如果下图中A、B两曲线表示不同的城市化进程() A. A曲线所代表的国家城市化速度快 B. A曲线可表示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

C. B曲线所代表的国家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 B曲线所代表的国家城市化水平高 4、(4分)下图为“某城市2001~2020年总体规划示意图”,城市四大片区各自组织自己的功能区。据此完成: 到2020年该城市的地域形态可能是( ) A. 集中式 B. 组团式 C. 条带式 D. 放射状 5、(4分)下图为某城市主要道路分布图,该城市计划布局一座垃圾焚烧发电厂,较适宜的选址为( ) A. 甲 B. 乙 C. 丙 D.丁 6、(4分)关于“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表述正确的是( ) A. 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少 B. 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小,服务种类越多 C. 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 D. 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小,服务种类越少 7、(4分)下表为“韩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有关该国城市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起步晚 B.发展快 C.水平高 D.目前仍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8、(4分)从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角度考虑,若在下图中分别布局中心商务区、住宅区、城郊农业区、港口码头四个功能区,则①、②、③、④对应的功能区是(图中阴影部分代表城

2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五原一中张文慧 一.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分析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感受城市的变化。(以深圳为例)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的探讨,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逐步提高认识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 4、在问题剖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交流、反思个人的见解,逐步提高合作学习、互相学习的能力。 5、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并能由此进一步理解中国城市的发展之路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三.课型目标分析论证: 1.课型目标的准确性分析: 课标解读: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第一,以某城市为案例,结合该城市时间上的变化来掌握城市化的过程。 第二,运用收集的包括文字、图表、影音等各类资料说明城市化过程表现和影响。 第三,在资料的分析中落实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等重点知识,提高图文转换、概括表述等地理学习技能,培养一定的地理素养。 培养学生充分运用图表及文字资料,对地理事像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的能力,关键点是能透过现象找出本质。学生通过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的学习,基本能分析某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并结合生活经历或相关知识,说出所熟知的城市变化。然而,学生受活动时空范围限制,对城市化这个概念及其动态时空发展过程缺乏全面认识,因此应该提供适当的资料作为案例或者情境,以便让学生对城市化有全面的认识。 2.课型目标的可行性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其一是城市化的概念、主要特征和对经济社会的积极意义,其二是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其三是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本节内容与第三节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一)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先讲城市化的主要特征,然后分析城市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尤其是对乡村地区的影响。(二)城市化动力机制教材简单介绍了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原因,内容包括城市化的一般前提、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两个方面。(三)城市化的特点本部分教材是以:“阅读”和“活动”形式出现的,分别介绍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不同特点。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因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直接导致了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本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的活动设计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入手,学生比较容易了解,容易掌握城市化的特点和形成过程。学生从身边的事例学习起来更容易参与活动,探索规律掌握学习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生成性问题为城市化动力机制,内容包括城市化的一般前提、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解决此问题可设小问题(1)原始社会有城市吗?(2)城市是人类社会第几次社会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农业和手工业分离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3)利用“城市人口比重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图”,引导学生比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世界平均水平的差异,从而得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即生产力水平的高低。绝大部分学生完成本节内容学习学习难度不大。 3.课型目标的弹性分析: 我校学生来源于农村,基础不一,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由于学生来自农村,对城市环境及其发展可能感到陌生,同时这部分知识在教材上呈现并不生动,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消除学生的陌生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本节课设计教学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而新课标的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所以教学时应充分运用图表及文字资料,面向全体学生,设置难度适中的一系列问题,生生合作,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对地理事像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从而独立探究得出结论,激励成功,享受学习乐趣。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选修6-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 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 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 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 (2)人为原因 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 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2、过程的不可逆性: 3、规模的全球性:两种不同的环境观: 传统的环境观:人地关系:人地对立基本观点:征服自然 后果: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 新的环境观:人地关系:天人合一,人地归一保持平衡与协调。 后果:良性方向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2)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一一《中国21世纪议程》 环境污染与防治 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 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 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河流〉湖泊〉地下水(原因从流动速度,更新周期,溶解氧考虑)重金属污染: 污染物:各种重金属 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 1、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 2、污染物:氮磷等营养元素 3、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 4、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 5、湖泊沼泽化本身是一种自然现象,进程缓慢。人类活动(水体富营养化与围湖造田)加快了这一进程 海洋石油污染 1、污染源: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海上油轮泄漏 2、污染物:石油 3、危害: 直接危害:油污染能直接导致海鸟、海兽的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大量死亡。油膜和油块能粘住大量的鱼卵和幼鱼,并阻碍海藻的光合作用,海底栖息动物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