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当代自然观的现实性探讨

关于当代自然观的现实性探讨

关于当代自然观的现实性探讨
关于当代自然观的现实性探讨

2006年第5期

第22卷(总第129期)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P LA Nanjing Institute of P olitics

N o.5,2006

Serial N o.129V ol.22关于当代自然观的现实性探讨

刘国章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南京210044)

摘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世界统一于物质并被自然科学所证明,这种人与自然关系层面的关于自然的看法和观点,是传统哲学的经典论述。这样的自然观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们的意义何在呢?正是基于这样的疑问,有必要对自然观的问题进行切合现实的深入探讨。

关键词:原生自然;社会自然;当代自然观

中图分类号:B0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9774(2006)0520043203

讨论当代自然观,其中的“当代”是关键所在。现实地看,实际呈现在世人面前的自然界早已不是原始意义上的自然界,而是在人的智慧及其认识和实践的作用下,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人工的自然界。自然界的这种存在状态表明,自然界本来意义上的自发性的变化,已经让位于以人工作用为主导的非自发性的变化。现有哲学教科书对自然界的观点和看法,仅仅停留在物质和意识(实为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即认识)的关系层面,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人类及其社会的存在也是自然界的构成部分。这实质上依然是旧唯物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意义上的自然观,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所形成的包含人类社会存在的现实的自然观。这种与现代社会发展紧密相联的现实的自然观,正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进入认识论范畴的必要前提,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所谓把实践概念引入认识论就能够说明的。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的自然观,才能正确地指导人们去认识自然和保护性地改造自然,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统一。

一、当代自然观形成的现实前提

传统哲学把自然观定位在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上,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仅就这样的理解而言,不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都呈现出现实的自然是由原生自然和人的社会自然所构成的自然,而不是抽象的人的意识所面对和(自然科学)证明的物质自然。从物质决定意识的角度来看,这是现实的人与自然之间发生信息互换的结果。这样的互换是在社会的自然与原生的自然,也就是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的,而且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正是这种信息互换,表明原生自然是人的社会自然的基础。

自然科学认识的自然是与社会自然更为原生的自然。人类能够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必须依赖于原生自然经过漫长发展所产生的人类大脑的特有功能,依赖于在人类的社会自然与原生自然长期的相互作用中所形成的人的意识。有了这样的意识,人类才真正把社会的自然与原生的自然区别开来,把自己驾驭自然事物和改造自然事物(包括社会的自然)的能力展现出来,进而使人类成为原生自然的“主人”。这是在“类”的意义上,人展现自己的智慧和实现人的生命价值所走出的极其重要的第一步。也正是这第一步,使原生自然的面貌按照人的意志和需要发生着原生自然本身不可能发生的“自然”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得人生存的原生自然环境渐渐地向着人工自然环境转变,现代意义上的人类社会是人的生活与人工自然环境的统一,

收稿日期:2006-05-20

作者简介:刘国章(1965— ),男,贵州贵阳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系副教授,哲学博士。

?

3

4

?

是人工自然环境与原生自然环境的统一。不论这种统一是以人工自然环境为主导(城市生活),或是以原生自然环境为主导(农村生活),其根和本都是以原生自然所提供的基础性的物质资料为前提。

然而,比较一下这两种人的生活及其相应的环境关系,就不难发现城市生活与其自然环境的关系显现出越来越失衡的状态,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远远高于农村生活的环境。前者(城市生活)与现代社会化的大工业生产方式相联系,而后者(农村生活)则与传统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相联系,但后者却无法摆脱工业生产方式及其结果的影响。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及其结果所导致的与原生自然环境关系的恶化,已经超出了原生自然所能够承受的限度,即原生自然与人工自然以及相应的人的社会活动之间出现了能量、信息和物质的不平衡交换。

原生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不仅会使人类社会内部不同个人、不同群体、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和不同区域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日益加剧,而且会使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患上各种现代性心理和身体疾病的几率大大增加,抵抗力的减弱日趋明显。同时,原生自然环境的恶化,还会导致社会人文环境的恶化,人不是按照自身生物钟的规律来生活,而是按照人所制造的机器的运转速率来生活,这同样是导致人的生命力趋向衰微的重要根源之一。

人们可能会问,为什么自然科学及其技术的创造发明即人类的理性,会导致人与自然关系之间非理性的变化结果?显然,要解决人的社会自然与原生自然之间的矛盾冲突,真正实现人的社会自然与原生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和谐,深入分析导致这些不利于人的生存和阻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原因,就成为确立当代现实自然观的必要前提。

二、当代自然观的研究对象

传统的自然观把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作为研究的对象。这样的研究实际上是一种脱离现代社会发展的抽象的研究,它除了让人们知道一些关于物质和意识的抽象关系,以及物质决定意识就是从实际出发的抽象命题之外,并不能从中得到多少智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从传统观念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就应该把自然观的研究转移到现实社会生活中来,转移到现实的社会自然与原生自然之间所发生的已经失衡的相互关系中来。这样的研究才会有实际的意义和现实的价值,也才能为人们提供正确理解社会的活动与原生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前提。

人工自然的发展与原生自然的恶化,与自然科学及其技术的运用直接相关。当代,一方面是原生自然愈来愈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是人工自然的不断扩张,这一正一反的态势,表明“科学及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似乎人类在与原生自然的相互作用中,所形成的对自然事物的正确认识即自然科学本身一开始就潜在着悖论,如果这样的说法能够成立的话,那么人们对自然事物的真理性认识的意义又何在呢?追求真理不就是为了避免错误和偏见,实现对自然的科学改造以及人类社会的进步吗?为此,有必要搞清楚是作为工具理性的自然科学及技术本身,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导致了原生自然的破坏。

自然科学是对自然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有了这样的认识并与人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人们才能对自然事物做出有用或无用的正确判断,进而进行价值选择。在此基础上,人们才能建构起可操作的改造性实践观念,进而付诸实际的改造性实践。由此看来,自然科学本身并不存在“双刃剑”的问题。有了自然科学,才可能有科学改造自然的可能,而改造自然就要与改造自然的技术相联系。只有与自然科学相联系的技术,才能称之为科学的技术。科学的真理性认识是对自然事物的认识,这是真理性认识的本质所在。而与科学相应的改造自然的技术必须是全面的,即真正的具有科学性的技术必须是作为系列的技术。然而,从人类实际改造自然的情况看,相应的技术并不具有全面的性质。具体表现在,生产的技术已经相当完备,而生产所剩的废料和产品用旧后的回收与再利用技术就显得相对匮乏。显然,生产技术的片面发展,回收和再利用技术的滞后是使原生自然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为什么企业家们不愿意投资去发明生产的后续技术呢?即便有了后续技术,企业家们为什么往往又不愿意使用呢?道理很简单,就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而获取最大的利润,而这种动机和行为又源于人类社会自从进入文明时期以来所逐渐形成并延续至今的不合理的经济利益关系。正是这种不合理的经济利益关系,驱使人们在科学的名誉下,片面地发明和使用生产技术。如果没有与科学相联系的全面性技术,原生自然在片面的生产型技术的强力作用下,只能遭到破坏。因此,只有把科学地改造自然与科学地改造社会结合起来,才能使科学地改造自然和保护环境变成现实。

总之,人的社会自然与原生自然相互关系的失衡,本质上是由人类社会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利

?

4

4

?

益关系的失衡而引起的。正是不合理的经济利益关系导致了科学和技术的片面发展与使用。西方社会形式上的文明制度所维护的阻碍人类社会向着更高阶段发展的经济利益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以理性的东西维护非理性东西的不可解决的二律背反。这说明,要解决全球性的原生自然环境的污染与破坏问题,必须科学地改造不合理的社会经济利益关系。惟如此,原生的自然与社会的自然之间相互内在的统一才可能变成现实,关于人的(社会)科学与关于自然的科学的内在统一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当代自然观是关于原生自然与人的社会自然实现相互内在统一的看法、观点及理论。

三、当代自然观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社会是原生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的大脑所具有的意识功能也是自然界生物长期进化的产物。人类社会既源于自然,又属于自然,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界不仅为人类社会提供了生存的空间,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但是,人类又不完全是属于自然的,也是属于人类社会自身的。之所以如此,是人类在原生自然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智慧和长期劳动再建了一个人工的社会自然。这样的自然专属于人类,它的变化构成了人类历史进步的脉络,是人类回顾自身历史的根据所在。

然而,现实中人的社会自然却在自身的扩展中以毁灭原生自然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发展,这就必然导致共属于原生自然和人的社会自然的生态规律遭到严重的破坏。由于人类因原生自然环境的破坏而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危机,引发了环境保护人士和有关组织的大声疾呼,要求把人类社会内部的伦理和道德引进和延伸到原生自然中去。这种主观愿望看上去非常善良,可为什么不把这种善良的目光投向那些在社会内部处于边缘地带的弱势人群呢?人类社会内部的伦理和道德问题都还没有解决好,又怎么能够希望这种延伸会产生实质性的效果呢?原生自然本身没有破坏生态规律,并不需要什么人的伦理和道德,伦理和道德是专属于人类的,是由于人类社会内部不断的利益矛盾和冲突才产生了伦理和道德的问题,同时也正是人类社会中的不合理的经济利益关系,在自然科学及技术的参与下,维系了这种利益矛盾和冲突并使其加剧和扩大。一方面是加剧了原生自然环境的恶化,另一方面是加剧了人类社会内部利益关系的不平衡。理性的工具却产生了非理性的行为结果,使人的社会自然与原生自然之间出现了不利于人类自身的局面,而破坏生态规律也就破坏了人的社会自然的根基。显然,要彻底解决人的社会自然与原生自然之间关系的失衡状态,首先必须着眼于人的社会自然内部,使社会自然的生态实现平衡,进而才有可能去实现原生自然与社会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其次,要使现有的违背真理和科学精神的片面发展的生产型技术,向由生产型技术和回收再利用技术以及保护原生自然的技术所构成的全面型技术转型。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问题。因为由现代工业生产方式所带来的废物或污染物,仅靠原生自然本身的能力是无法消解的。由自然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对原生自然的伤害,还必须由自然科学技术本身来修复。

有了这样的自然观,人们才可能真正尊重自然规律,把尊重自然事物的特殊规律和尊重客观世界的普遍规律结合起来,进而也才可能使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可靠的物质上的保证和精神上的保证。这样的自然观既充分尊重原生自然作为人的社会自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性地位,又充分地考虑到人的社会自然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只有按照这样的自然观去建构可操作的改造性的实践观念,进而制定一个部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世界的发展计划、规划和可操作的实践程序,人类社会才会真正地走上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不仅会呈现出原生自然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状态,而且人的社会自然本身内部也会呈现出和谐的状态。因为人的社会自然内部的和谐是社会自然与原生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前提。简言之,原生自然可以离开社会自然,而人的社会自然却离不开原生自然,原生自然也是因为有了人的社会自然才更显现出其美丽、魅力和意义。人的社会自然离不开原生的自然,它们是本源与派生的关系。所以,人类只有倍加地尊重、爱护和保护自然,才能真正地配称为自然的主体、主人或统治者。同样,在人的社会内部,一个不尊重、不爱护、不保护人民的人,又怎么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统治者或是人民的公仆呢?!

〔责任编辑 严高鸿〕

?

5

4

?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 20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与系统自然观

第二章:20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与系统自然观 一、系统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一)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1. 物理学上的新发现 德国物理学家伦琴1895年,发现X射线。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1897年,证实了电子流。 法国.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 2、物理学上的危机——“两朵乌云” 黑体辐射问题——紫外灾难,经典理论无法解释 以太问题——迈克尔逊—莫雷实验 经典物理学陷入危机 3、物理学革命 (1)“相对论”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题为《运动物体中的电动力学》的论文 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原理: ①相对性原理;物理学定律在所有的惯性系中是相同的,不存在一种特殊的惯性系。 ②光速不变原理:在所有的惯性系中,真空中光的速度具有相同的值。 ★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的基础》 (2)量子假说 1900年12月24日,普朗克在法国物理学会上宣读了题为《关于正常光谱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论》的论文。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提出了能量子假说。 (3)光的量子理论 1905年爱因斯坦在普朗克能量子假说的基础上找出了光量子假说,光就是以光速C运动着的粒子流,他把这种粒子叫光量子。(提出“波粒二象性”解释‘光电效应’)量子力学的建立 ●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 ●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物质波的运动方程 ●海森堡测不准关系△x·△p≥h/2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新发展 1.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建立,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把时间、空间联系起来,引起了时空观、物质观、运动观的深刻变革。 2.量子力学揭示了统计决定论的因果观。(改变了经典理论中的严格决定论;说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3.分子生物学深化了对生命机制和生命本质的认识 四大理论模型 ?宇宙学中的大爆炸模型 ?粒子物理学中的夸克模型 ?分子生物学中的DNA双螺旋模型 ?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模型

浅谈自然观与我国可持续发展

辽宁医学院研究生期末论文 课程:自然辩证法概论姓名:刘伟强 学号:201420572 班级:18班 专业:普通外科

浅谈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吸收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中的先进思想以及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当代人口、资源、环境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为了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调整人类的行为方式,重申马克思自然观无疑对人们走上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马克思自然观是以辩证思维方式体现人们构建科学的生态文明理论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他强调人们应该从实践的角度出发,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平衡。 关键词自然观、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 长期以来,人类由于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因而不同时代的人们,包括杰出的思想家,虽然有人也指出了人类活动对于周围自然环境的破坏性影响,但更多的是为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奇功而自豪。由此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如过度地消耗资源,向环境排放大量的污染物,无节制地人口膨胀,破坏了生态平衡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出现了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逐渐消失,沙漠化、表土流失、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这些情况的出现,更使人类亲自体味到了自身生存环境所面临的危机。我们耗尽大自然的所有宝贵资源的时候,自然界就会成为僵死的质料;我们在破坏了其他动植物存在的条件时,人类自身的存在也就成了问题。这一危机的最终结果可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完全破坏,即人类生存环境的丧失。 人类究竟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自然界,重温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无疑会有重要启迪。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继承和发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 1.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自然的时候,强调自然是有规律可循的,并且这种规律是不依人的意识和意志而改变的,但只有人才有意识,人们可以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并利用好它为人类服务,但是一度超过了界限,我们人类就会要遭受自然的报复。马克思指出:“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恩格斯指出:“事实上,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恩格斯承认“人对自然的统

从樱花浅谈日本人的自然观

南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立题卡 课题名称从樱花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出题 人 张福旺 课题表述(简述课题的背景、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完成课题的条件、成果形式等) 课题背景:樱花是日本的国花,作为日本代表性的景物为日本人所喜爱。可以说樱花融入了日本人生活的各个角落。与其说樱花的外表吸引了日本人,不如说它内在的魅力更为日本人所珍视。日本自古以来流传着“花数樱花,人推武士”的说法。日本人喜爱樱花,正是因为人的生命就像樱花一样,刹那的绚丽之后黯然散落。基于这样的生死观,日本人将樱花般灿烂的生死作为自己生命的理想。 目的及意义:日本人是怎样思考生死的?这是讨论日本民族的一个重要问题。本论文通过日本人对樱花的看法,对日本人的死生观念从正面的考察分析。从樱花来分析日本人怎样思考、怎样对待死亡的生死观。这不仅有助于大家更好的了解日本人和日本文化,还有助于两国文化的交流。 主要内容:本文先阐述日本文化里的樱花,樱花在日本文化中的形象及影响;接着对日本人的生死观进行论述,最后论述樱花与日本人的生死观的关联。 完成课题的条件: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完成论文。 成果形式:毕业论文 课题来源其他课题类别毕业论文 该课题对学生的要求 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阅读与论文相关书籍,其中中文书籍不少于十本,日文书籍不少于五本。 主要参考文献:[1]杨烨.浅谈日本人的生死观.学理论(16),2010. [2]周平等.日本风情录[M].东方出版中心,1999. [3]王永娟.樱花的国度:日本文化的面貌与精神.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4]王秀文.日本语言与跨文化交际[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2). [5]李兆忠.日本人的樱花崇拜.世界知识(7),2008. [6]王炜.简论日本武士的死与名誉[J].日本学刊,2008(02). [7]郝祥满.解析日本武士道“死的觉悟”[J].世界民族,2006(03). [8]川口雄市.桜を最も愛した日本人.法曹(715),2010.

自然辩证法

第二讲:了解自然观演变的基本历史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它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伴随着科学的萌芽而产生,伴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革。 演变的逻辑顺序:自然的附魅→自然的祛魅→自然的返魅 (1)古代朴素自然观史前神话阶段的自然观 起因:对自然界加以说明和解释。特点:“万物有灵”论 表现形式:神话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史前神话自然观对当时社会活动的影响:“图腾”信仰和自然崇拜、巫术、祭祀、祈祷、从中萌发了理论科学。 中国古代自然观 (1)《周易》中体现的自然观:普遍联系的观点 周易:一般认为它是一部卜筮之书。 卜,占卜,指的是依据天地万物的表征来确定吉凶,“占”是观察兆象的意思,“卜”是用火灼甲骨取兆的意思。筮,用蓍草来预测凶吉。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老子》一书所体现的自然观:演化观 原文:第一章: 1、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jiao)。 2、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3)中国古代自然观的特点:侧重于回答自然是怎样的 优点:A、朴素辩证法(阴阳辩证法);B、自发运动变化(《易》—循环演化、生成论);C、自然、人生和社会相联系(天人合一) 缺点:A、不讲逻辑,不严密,不成体系。B、臆想、猜测,不重观察,人为规定。 古希腊自然观:侧重于回答自然为什么是这样的 A、泰勒斯:水——万物始基 意义:否定了神创造一切的观点,开创了从世界本身来认识世界的正确道路。 B、柏拉图,前427-347,理念论 1、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理念的世界,另一个是经验的现实世界。现实世界是虚假的,只有理念世界是真实的。

斯宾诺莎的实体学说探析

斯宾诺莎的实体学说探析 发表时间:2018-09-18T09:52:27.380Z 来源:《知识-力量》3中作者:刘术婧 [导读] 斯宾诺莎是欧洲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本文探讨了斯宾诺莎实体学说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以及实体与属性、样式的关系。阐述了实体学说对欧洲哲学史的影响。 (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市 300204) 摘要:斯宾诺莎是欧洲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本文探讨了斯宾诺莎实体学说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以及实体与属性、样式的关系。阐述了实体学说对欧洲哲学史的影响。 摘要:实体;神;自然;属性;样式 一、实体是唯一的:神即自然 实体是斯宾诺莎世界观的基础和核心。关于实体,斯宾诺莎写到:“实体,我理解为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换言之,形成实体的概念可以无须借助于别的事物的概念。”也就是说,实体可以不依赖于他物而独立自存,也无须借助别的事物而得到说明。根据此定义,他推演出关于实体的基本性质。 实体是“自因”的。斯宾诺莎说:“实体不能为任何别的东西所产生,所以它必定是自因,换言之,它的本质必然包含存在,或者存在属于它的本性。”所谓“自因”即是自己是自己存在的原因,不需要借助其他东西而存在。斯宾诺莎根据“自因”的观点,排除了“外因论”,反对用超自然的原因来诠释自然,坚持自世界自身来说明世界,认为世间万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中,一切都可通过因果规律得到解释,反对神学目的论。写到:“自然并没有预定的目的,一目的因都只不过是人心的虚构。” 实体是无限的。斯宾诺莎说:“凡是实体都必然是无限的.”由于实体是“自因”的,它的本质必然包含存在,所以否定它的存在是不成立的,给它设限制也是不可能的。如果说实体是有限的,实体就需要依赖他物,受他物限制,并通过他物得到解释,这和实体的定义相矛盾。 实体是唯一的。斯宾诺莎说;“不能有多数实体,只有唯一实体。”如果实体有多个,就会分为两种情况:若他们属性相同,则为同一实体;若他们属性不同,就会相互限制,有了限制就有了规定,因此他提出“规定就是否定”这一命题。例如:我们说这个人瘦的,就是在否定这个人不是胖的。而这违背了实体的定义,因此,实体是唯一的。且将这个实体称为“神”,他写到:“除了神以外,不能有任何实体,也不能设想任何实体。” 实体是永恒的。所谓“永恒,我理解为存在的自身,就存在被理解为只能从永恒事物的界说中必然推出而言。”永恒即存在自身。由于实体即是自因,存在属于它本性,所以实体就不可能不存在,因而一定是永恒的。此外,因为实体既然是自因的,其存在就不可能由他物所产生,所以他的存在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点,必然是永恒的。 实体是不可分的。如果实体可分,那么仅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从实体分出来的各个部分保持原来的性质,另一种情况是失去原来的性质。那么就前者来说,具有同样性质的实体即是同一实体,但后者却是不可能的,因为存在即实体的本性。此外,若实体可分,也就是说实体的部分是有限的,这与实体本性矛盾,因而是不成立的。 斯宾诺莎认为,作为“自因”、无限、唯一、永恒、不可分的实体,乃是万物的本质和万物存在的唯一的原因。 斯宾诺莎有时将实体称作“自然”,有时叫做“神”。这是因为他认为,神就是自然,自然就是神。它说:“万物依自然的一般法则而存在,并且为之所决定。此自然的一般法则不过是另外一个名称以名上帝的永存的天命而已。……所以,说万物遵从自然律而发生,和说万物被上帝的天命所规定是一件事情。……因为自然的力量与上帝的力量是一回事。” 这个观点与与传统神学意义上的神不同。在传统的神学中,神和自然是对立的,神即具有人格、意志、干预人间祸福的超自然的神的存在。而斯宾诺莎认为不是外在于自然的东西,而是自然的全体,神并不是自然的创造者。神超越世界之上是不可能的,,神是内在于事物之中的。斯宾诺莎写到:“自然是通过自身而不是通过任何他物被认识的。它包含无限多的属性,其中每一个属性都是自类无限和自类完满的。存在属于它的本质,因此,在它之外没有别的本质或存在,所以,自然恰好符合无上荣耀和神圣的神的本质”。在斯宾诺莎著作《伦理学》中,“实体”“神”“自然”是对同一东西的不同表述。有人企图将斯宾诺莎思想发展的各个阶段来分别解读这三个概念,但并未成功。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将神定义为“我理解为绝对无限的存在,亦即具有无限‘多’属性的实体,其中每一属性各表示永恒无限的本质。” 在斯宾诺莎的哲学体系中,神即自然,自然即实体。这三个词随着所涉及的问题的变化而出现,是不断变换的。思考的三个首要问题是起源、结构和材料问题。当考虑起源时,他似乎使用“神”;当考虑结构时,他似乎使用“自然”;当考虑材料时,似乎使用“实体”。 二、“属性”与“样式 斯宾诺莎从它的实体学说出发,进一步阐述了“属性”“样式”两个范畴。斯宾诺莎对属性的定义是:“属性,我理解为从理智来看是构成实体的本质的东西。”也就是说,属性是实体固有的本质特性,是实体的表现形式,而这种表现形式是从人的认知来对实体的认识。斯诺宾诺莎认为,无限的实体必然有无限多的属性,每一个属性也都各自表现实体永恒无限的本质。但是由于人类的认知方式有限,因此,能被我们所认识的只有思维和广延两种属性。这两个属性的区别依附于实体,不能独立存在。他说:“纵然两个属性可以设想为确实有区别,……我们也不能因此便说它们是两个存在物或两个实体。”也就是说,不能把思维和广延视为两个独立存在的实体,它们只是同一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在这里不难看出,斯宾诺莎把认为思维和广延属于同一个实体,其目的就在于用唯物主义一元论克服笛卡尔的二元论。但是,斯宾诺莎并没有真正解决思维与存在、精神同物质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尽管思维和广延是同一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但两者各自独立,不能相互限制。思维不能决定广延,广延也不能决定思维。他说:“身体不能决定心灵,使它思想,心灵也不能决定身体,是它动或静,更不能决定它使它成为任何别的东西。”可见,斯宾诺莎的属性学说是心物平行轮的观点,保存了笛卡尔二元论的残余。 接下来,斯宾诺莎对样式的界定是:“样式,我理解为实体的分殊,亦即别的事物内并通过别的事物而被认识的东西。”这就是说,作为样式的个别事物都是实体也即自然的个别表现,不仅依赖于整个自然界,而且它们也处于必然的因果关系中。样式是实体的分殊,而我们认知的实体的属性只有思维和广延,因此世界上的一切事物要么属于思维属性如个别的思想、观念、情感等,要么属于广延的样式如一切具有广延的物质事物。这些个别思想等和个别事物既相互区别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这是样式与样式之间的关系。由于样式是在其他

最新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含义及其重大意义

1、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含义及其重大意义 答:系统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它根植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和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为代表的系统科学的基础之上,为人们描绘出一幅从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化合物直到人类,从微观领域直至宇观天体系统演化的自组织、自我运动、自我创造的辩证的演化发展的自然图景,深入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认为“系统”是总的自然界的模型。 系统自然观最深层、最基本的内涵,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阐发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的思想。 1、从存在到演化 以往的自然科学,如牛顿力学、麦克斯韦的电磁场论,包括相对论和量于力学等,所描述的都是可逆过程,表现出时间反演是对称的,未来和过去没有差别。非平衡系统自组织理论则将热力学定律的“时间之矢”与动力学系统的复杂性、不可逆性联系起来,使时间从一个外部参且转变为自然演化的内在尺度,指出”时间之矢”是与物理系统相联系的内部届性,从而提出了“内部时间”的概念,表明白然科学从存在的科学走向演化的科学。与此相联系,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识.也就从认识存在深入到认识演化,即认识到自然界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演化的,并试图在存在和演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2.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 自从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以来,确定论观点在自然科学领域一直被奉为正统,以致机械决定论者构造了一个封闭的简单的宇宙模式.认为只要人们找到一个无所不包的宇宙方程,并且知道宇宙的一切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那么,宇宙的过左和未来都会呈现在跟前。这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拉普拉斯决定论。但是,混沟理论表明,对于那些原来看来完全确定的非线性系统,即使不受外界影响.初始条件是确定的,系统自身也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称之为“内在随机性”)。这类情况不是稀有的特例,而是普迫行为,完全确定论的描述在牛顿力学中仅限于稀如风毛磷角的特例。人们终于认识到,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辩证统一。 3、简单性和复杂性的统一 正如人的认识发展道路是从认识简单事物开始一样.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也是从研究简单系统开始的。经典科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线性的、解析的、平衡态的、规则的、有序的、确定的、可逆的、可作严格逻辑分析的对象,这本来是合理的、必然的,但也形成一种传统观念,即认为复杂性只存在于生命和社会历史领域,物理世界是简单的。因此,不问是否合可能,总是把复杂性完全简化为简单性来处理(实质上是人为地消除复杂性),其基本的方法是分析的、还原的。然而,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自然科学把注意力转向现实世界的复杂性系统,研究非线性的、非解析的、非平衡态的、不规则的、无序的、不确定的、不可逆的、不可作严格逻辑分析的对象,越来越广泛和深刻地揭示出了自然界的复杂性的一面,表明一个复杂的系统,不能被看做是许多要素的简单组合,而是存在着要素之间的反馈、自催化、自组织的相互联系和协同作用。正如普里戈金在《探

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意义

土木工程学院研1402 王万敏 142081400046 论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生态自然观是继天然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之后的一种全新的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它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生态自然观的提出为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指明了方向,为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它的当代价值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生态自然观;生态危机;可持续发展。 1、前言 1.1当代生态环境状况 工业革命的开始,打破了数千年乃至上万年的农业文明体系,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近三百年来它所创造的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成果,维系着几十亿人的生存和发展。然而工业文明在迅速扩张自己势力范围和人工营造物质环境的同时,也不断地破坏着自然生态系统,给自然、社会和人的存在造成灾难性后果。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就是其直接表现,特别在近二、三十年,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全球变暖、臭氧层耗竭、酸雨、水资源状况恶化、土壤资源退化、全球森林危机、生物多样性减少、毒害物质污染与越境转移等八大问题,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1.2生态自然观的诞生及其定义 从生态学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生态自然观的诞生根源可以归结为“生态危机”。这种生态危机又集中表现在以上所述的八大环境问题。这些“生态危机”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使得当代人类不断的对其进行反思,与此同时,随着生态科学的进步与完善,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了避免重蹈历史灾难,人类呼唤新文明,呼唤一种取代传统工业文明的新的生态工业文明,它将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实现人与人更大的和谐。因而提出了生态自然观,它是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是解决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矛盾冲突的基本模式,它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观提供了必要的哲学依据。有了主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便肩负起了这样的伟大使命,那就是不仅要 把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付诸实践,还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完善这一主旨。 2、生态自然观的哲学及价值取向

探析深层生态学思想及理论旨趣

探析深层生态学思想及理论旨趣 深层生态学是西方环境伦理学界提出的一个与浅层生态学相对应的非人类中心主义流派之一。它强调不仅仅从人出发,而应该从包括人与自然关系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角度,把人~自然作为统一整体来认识、处理和解决生态问题。其理论宗旨是批判和反思现代工业社会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种种失误及其背后的深层根源,目的在于寻找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及现代社会的合理构建。今天,深层生态学不仅是西方众多环境伦理学思潮中一种最令人瞩目的新思想,而且已成为当代西方环境运动中起先导作用的环境价值理念。 一、深层生态学的创立及其渊源 “深层生态学”(deepecology)一词由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ArneNaess)首先提出,后经奈斯、德韦尔、塞申斯、福克斯等人的不懈努力而丰富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环境哲学。奈斯是挪威奥斯陆大学哲学系主任和教授,深层生态学的创始人。其思想深受斯宾诺莎和甘地的影响。著作主要有《对深层生态学态度的认同》(1985年)、《生态智慧:深层和浅层生态学》(1985年)、《生态学、联合体与生活方式:生态知识T》(1987年)、《肤浅的生态运动与深层长远的生态运动:一个总结》(1987年)和论文《浅层与深层,长序的生态运动》(1972年)等。除奈斯外,美国著名诗人和散文作家格雷·史奈德(GarySnyder)通过其作品大力倡导深层生态学生活方式,他本人也因此被马克斯·奥尔史莱格誉为“深层生态学的桂冠诗人”。其诗集《龟岛》(TurtleIsland)于1975年获得普利策奖。这本诗集包括与禅守、美国印地安传统和深层生态学相关的诗、散文和论述。其思想的广泛传播为深层生态运动在美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O世纪8O年代随着深层生态学刊物《号兵》(Trunpeter)在加拿大创刊,深层生态学与生态女性主义、社会生态学和生物区域主义等环保运动结合起来,成为西方有影响的四支激进环境主义之一。 在推动深层生态学在美国早期的传播历史上,德韦尔(BillDeval1)和塞欣斯(GeorgeSessions)做出了杰出的历史贡献。塞欣斯曾和纳斯共同起草了作为深层生态学核心的8条行动纲领,他主要从环境哲学方面介绍和阐述奈斯的思想;德韦尔则侧重于深层生态学思想在生态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两人合著的《深层生态学:物质的自然仿佛具有生命》(Deep Ecology,: living as if Nature mattered,1985)一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深层生态学思想的产生背景、思想根源、理论主张以及深层生态运动的相关情况,对深生态学思想在美国和欧洲的传播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他们的工作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首先,他们于1979—1980年间把奈斯的思想学说完整地引入环境伦理学领域,从而使深层生态学成为环境伦理学领域中一个正式的或规范的思想流派;其次,努力使奈斯的学说成为深层生态学正统理论,并扩展其在生态哲学中的学术影响力;最后,努力促成环境伦理学家们与深层生态主义者的相互认同。8O年代中期以后,澳大利亚的深层生态学家沃威克·福克斯(WarwickFox)脱颖而出,他更注重对外部意见的分析和对深层生态学自身的学

系统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系统论概述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系统思想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人们公认是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创立的。他在1925年发表"抗体系统论",提出了系统论的思想。l937年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原理.奠定了这门科学的理论基础。但是他的论文《关于一般系统论》,到1945年才公开发表,他的理论于1948年在美国再次讲授"一般系统论"时,才得到学术界的重视。确立这门科学学术地位的是1968年贝塔朗菲发表的专著:《一般系统理论一基础、发展和应用》.该书被公认为是这门学科的代表作。 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是由部分组成整体的意思。中国古代所谓五材“杂以成百物”也有这样的意思。今天人们从各种角度上对系统下的定义不下几十种。一般系统论则试图给一个能描示各种系统共同特征的一般的系统定义.通常把系统定义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在这个定义中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表明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整体大于部分发之和)。其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纳规律性,并优化

生态自然观

三、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生态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规律形成的总的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之一。 (一)生态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1.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1)生态自然界系统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自适应性和自组织性等特征;它是多样性和整体性、平衡和非平衡的统一,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 (2)通过从自然界的人工化转向生态化,从非生态型人工自然界转向生态型人工自然界,“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北生”,“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实现人和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 (3)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 2.生态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1)全球性。它是以生态视角,代表地球人类(包括后代人)的利益,研究全球生态或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观。 (2)批判性。它从生态视角或人类的视角,反思和批判人类的理念和行为及其后果,强调人与自然界是和谐统一的生命共同体。 (3)和谐性。它强调科学技术与自然界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二)生态自然观的思想渊源 1. 古代生态自然观思想。 (1)古希腊阿那克西曼德等主张人来源于自然界,亚里士多德主张人和具他有机体共存于自然界系统中。 (2)中国古代贤哲们“早就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论语》《荀子》和《吕

氏存秋》等典籍都提出了“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界要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2.近代生态自然观思想。 (1) 斯宾诺莎等主张人来源于自然界,卢梭指出了人类征服自然界给人类自身带来的后果。 (2)马克思、恩格斯主张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与自然界相和谐;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促进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 (三)生态自然观的基础 1. 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1) 生态科学认为人处于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者;人和生物共同遵守“物物相关”“相生相克”“协调稳定”等生态规律。(2) 生态科学主张以整体、循环、平衡和多样性的生态理念,研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作用、生态系统的存在和演化,研究人和生态系统之间的辩证关系。 2.生态自然观的技术基础。(1) 生态技术是包括环保技术在内的一类“持续技术’的总称,它被用于对风能、太阳能、地热和水资服的,刚用和对发物的再利用以及造林、治沙、滴灌等。(2)生物技术不仅包括传统生物技术,还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生物冶金技术(细菌浸矿)、环境生物技术(生物降解)等现代生物技术。 (3)生态技术和生物技术等对于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四)生态自然观的作用 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 2. 有助于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1)新发展理念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它们旨在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不平衡问题、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内外联动问题和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它们彼此“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2)生态自然观强调人和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有助于人们“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把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

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学技术不断得到创新与应用, 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强大。过分的自信与片面的发展观使得人类在物质财富涌入、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 也付出了生态危机、环境恶化的惨重代价, 而这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恶化的生态环境对人类一次次无情的惩罚。 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是公害事件层出不穷、环境污染现象屡禁不止、能源危机咄咄逼人、地球大气圈中的臭氧层损耗日益严重、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迅速消失以及人类生活质量普遍下降等等。概括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环境污染严重。由于人类的活动引入环境的物质和能量,造成对人类的危害,对其他生物生存威胁,并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目前,最具全球规模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酸雨蔓延、臭氧层耗损和温室效应。第二,自然资源消耗、短缺。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构成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要素。但自20世纪后期以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所利用的物质和能量越来越稀少,从而增长了威胁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因素。第三,人口激增。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人口迅猛增长,人口数量与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此时,人口的增长便加剧了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压力。[1] 面对这些生态问题,人们在不断反思探究,如何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实现双赢。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生态自然观应运而生,也就是说

生态危机的加剧使得自然生态观的确立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 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它以生态危机作为确立的现实根源, 用生态科学积淀理论基础, 主张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生态自然观是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加剧的情况下用辩证的思维去审视自然界,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统一这一价值观念,它让人类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个统一的整体,从而使人类能更好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界,达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对人类与自然界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生态自然观无疑是人类自然观的发展进步。 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 第一,生态自然观并非简单回到天然自然观,它既是对人工自然观的某种扬弃,又是向天然自然观的某种复归,是更高层次上两种自然观的辩证综合。只有在生态自然中,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才会和谐共存,才能真正实现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和超越的统一,也才能真正达到马克思预言的那种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即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第二,生态自然观并不是对一般生态科学、生态哲学或环境伦理学等的讨论和重复,而是对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等进行哲学概括形成的自然观的一种新理论形态,它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生态自然界。

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发展-研究生作业

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概论 上课老师:胡广丽 姓名:朱涛 学号:2012020180 学院:能源学院

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姓名:朱涛学号:2012020180 任课老师:胡广丽 摘要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1]。要了解自然观首先要了解自然观的历史与发展。本文依次讲述了了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宗教神学的自然观、近代机械论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并指出各阶段自然观的特点及意义。只有理清自然观发展的不同历史形态,对其进行全面深刻地剖析,才能揭示其本质,从而有助于人们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发展观。 关键词:自然观;宗教神学;辩证唯物主义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一种认识和看法。对自然界的看法主要受两个因素的限制:一是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二是受到和生产力相应的科学水平的限制。在这两个因素之中,生产力因素是最基本的,因为对自然界的认识要通过科学来实现,而科学的发生和发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2]。它的产生、发展源远流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然观,不同时期人类自然观也不同 一、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最初尝试,是想用一种理性的方式取代传统的神秘主义来对自然界中所发生的一切事件做出解释[3]。我们把16世纪以前的科学技术统称为古代科学技术,与之相适应的是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古代朴素辩证自然观认为万物有共同的组成成分,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把精神看作是物质的派生物。古代朴素自然观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做直观的考察,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提供了一幅自然界的总图景。但它也有历史局限:它在直观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自然现象进行笼统的、粗糙的哲学概括。表现出直观性、思辩性和猜测性等历史局限性。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古代自然观最显著的特点是,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作直观的考察,勾画了自然界的总画面。它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思想。这些基本观点在本质上是正确的。具体地说,古代自然观对自然界的认识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力求简单;第二,认为万物的本原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物质;第三,整体直观性;第四,富于想象;第五,深信和谐;第六,相信守恒;第七,合乎常识[4]。 古代自然观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概括起来,第一,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这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第二,意味着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哲学要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作为自己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不可能回避对自然界总的观点的问

日本人的自然观8

三江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 题目日本人的自然观 日语 系日语 专业 学 号 B02111004 学生姓名王玺 指导老师赤崎郁义 起讫日期 2006年3月— 2006年4月 设计地点三江学院 概要 日本は狭い島国であり、自然に恵まれ、温和な自然条件を持っている。その自然は日本人の生活様式やものの考え方に、多くの影響を与えてきた。  衣食住の方面だけでなく、文化や哲学、思想、宗教の方面も自然と切っても切れないものだ。詳しく言えば、衣服の材料とか日本料理の調理法とか日本式の家屋の特色などは自然と関係している現われである。日本は自然に恵まれているので、日本人は自然に対して親和的だ。日本文化の特徴の中には、自然に親和的で情緒的、また淡白、簡素、素朴で、繊細な傾向が見られ、余情、空白を大事にし、アンシンメトリーや不完全の美といった人工的装飾ではなく自然と調和されたものを好む傾向がみられる。自然の移り変わりへの細かい観察が行われ、自然への鋭敏な感覚を育み、それを基に、さまざまな芸術や生活習慣が生まれている。「もののあはれ」や「幽玄」や「さび」「わび」などは日本人の美意識に関する言葉である。水墨画とか、茶の湯と生け花、また日本舞踊とは和敬静寂、閑寂枯淡の情趣をもとにした芸術である。自然と自分を一体化し、自然の心をわが心として生きる感情が、日本人の哲学、思想、宗教などすべての精神活動の根本に流れている。その中で、古代人の信仰とか集団意識とか和の精神は全部、日本人の自然に順応した観念である。  この論文によって、日本人と自然との調和的な関係を示す良い例を挙げ、人類と自然の関係の危機に警告するつもりだ。地球上の人類が自然と一体になることを願う。 キー·ワード:季節感 美意識 一体化 集団 「和」 概要(中文) 日本是狭小的岛国,受自然的恩惠,具有温和的自然条件。自然对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法产生了很多影响。 不仅仅是衣食住的方面,文化、哲学、思想、宗教方面也与自然密切相连。详细地说来,衣服的材料、日本料理的制作方法、日本式的房屋之特色等等都体现了与自然相关。由于日本受惠于大自然,日本人对自然很亲和。在文化的特征中,可见其对自然的亲近、情绪化、淡泊、简朴、纤细的倾向,注重余韵和空

自然辩证法简答题(05版)

自然辩证法 一、人类自然观演变的四大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当代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容。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1)特点: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神秘性(数的神秘主义);思辨性(speculation,从概念推出存在);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非对象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数理(数学化的)自然观;重视心智(Mind)的力量。 (2)主要内容:万物本原论 ①泰勒斯(Thales,公元前624—547 ):水是宇宙万物的始基、本原与实体。 ②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rer,前610—546):宇宙的本原是“无定形”或“无限”。 ③阿那克西米尼(Anaximenes,前588—524):万物的本原是气。 ④毕达哥拉斯(前570—490 )学派:“ 数” 的神秘主义——数是万物的本原。 ⑤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前540—480):“火”是万物的本原。 ⑥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前460—361):原子论(atomic theory ) ⑦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484—322)四元素(水、土、火、气)说。“自然是一个自身有生命的、不断生长发育着的有机体” 2、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1)特点: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2)主要内容: ①机械自然观或机械论(mechanism):对自然的机械化理解(动物和人都是机器)。 ②还原论(reductionism):一切运动均可还原为机械运动, ③严格的(机械)决定论(determinism):拉普拉斯妖——把上帝彻底清除出自然界 3、现代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1)特点: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2)主要内容: ①物质观: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列宁),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 ②运动观: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③时空观:时空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物质运动与时空不可分 4、当代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 (1)系统自然观基本思想(科学背景:量子力学、系统科学) ①从存在到演化——现代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 ②从确定性(必然性)到随机性(偶然性)——确定性(机械决定论、经典物理学)和随机性(非决定论、现代科学)的统一(辩证决定论)。 ③从简单性到复杂性——简单性(经典物理学)和复杂性(现代科学)的统一。 ④从线性到非线性——线性(经典物理学)与非线性(现代科学)的统一。 (2)生态自然观基本思想: ①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

斯宾诺莎作为 17 世纪荷兰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及伦理学家

斯宾诺莎作为 17 世纪荷兰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及伦理学家,他沿着近代笛卡尔开辟的理性主义道路,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以实体、属性和样式作为其认识论的基础,以自然人性论为其逻辑起点,企图通过对神学的批判,对情感起源和性质的探讨,对知性的改进以图获得心灵与自然相统一的知识,达到自由与幸福的至善境界。斯宾诺莎认为自我保存是人的本质和人获得幸福的首要前提和唯一基础,情感不仅是人性自私的派生物,而且也是道德的基础和善恶的根源,理性不仅是满足情感的手段,而且也是克服情感的工具和最高目的,只有对知性进行改进,才能形成正确的直观知识,才能用理智控制情感,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理想状态,获得关于自然必然性的知识,真正实现人生自由与幸福,通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来保障人的自由与幸福。斯宾诺莎的幸福思想是其整个哲学和伦理学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斯宾诺莎的幸福思想具有理性主义的特点,体现了和谐,但也存在脱离社会实践的形式主义之不足。斯宾诺莎的幸福思想对于我国现阶段正确处理理性与信仰、情感与理性、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 本文共分三个部分,意在从整体上把握斯宾诺莎的幸福思想,并通过在对斯宾诺莎幸福思想的研究把握中为解决现阶段幸福困境找到历史与理论的根据。 第一部分从斯宾诺莎幸福思想形成的客观社会背景及理论渊源上来分析斯宾诺莎幸福思想得以形成的实践基础及理论依据,阐明这一问题是为了说明斯宾诺莎幸福思想形成的原因。

第二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阐述的是斯宾诺莎幸福思想的主要内容,斯宾诺莎幸福思想具有内在的逻辑性与整体性。斯宾诺莎认为幸福就是获得关于必然性的知识,是人对上帝理智的爱。人们获得幸福的理论可能性及实践可能性,涉及的是斯宾诺莎的实体理论和自由观。斯宾诺莎认为人们通过哲学上的理智控制情感和神学上的信仰与服从可以实现个人的幸福,斯宾诺莎实现幸福的内容涉及到他的自保理论、利益学说、情感理论、知识学说及其信仰观。第三部分阐述的是斯宾诺莎幸福观的历史影响及本人对斯宾诺莎幸福思想的特点的认识和其幸福思想的当代价值。通过对后人特别是 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家及马克思主义者对斯宾诺莎哲学的评价力图说明斯宾诺莎的哲学对后世的影响,并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说明斯宾诺莎的幸福思想是如何对近当代幸福观产生影响的。企图通过对斯宾诺莎幸福思想的特点分析来为我国现阶段的伦理困境找到理论依据,并指导我国现阶段的实践。对于斯宾诺莎的伦理思想,纵观国内学者对斯宾诺莎的研究,不难发现很少有人单独研究斯宾诺莎的幸福思想,只是研究斯宾诺莎的本体论、认识论、自然观、自由理论等方面,即使有那么几个人写过几篇关于斯宾诺莎幸福思想的文章,也是没有系统的论述,没有将斯宾诺莎的幸福思想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来研究;更没有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来谈斯宾诺莎幸福思想的当代意义。因此本人觉得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来研究斯宾诺莎的幸福思想不仅具有理论学术价值,而且也有现实指导意义。 引言

浅谈自然观形成与发展

浅谈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 信息工程学院 160304270213 归振翔

浅谈自然观形成与发展 自然观是人对自然认知的总和,也就是人们对自然界的看法,对人和自然关系的看法。人们在想自然是什么?人们常常是从经验科学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多从物理生物化学的层面来解释自然。人类在不同文明阶段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最终都可以追溯到对“自然是什么”问题的解决。然而自然观的认识大体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源、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自然观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国现行的哲学和哲学史出版物,把自然观简单的划分为“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唯心主义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1]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科技水平非常有限,人们的智力水平也不是很高,所以人们的认识能力也比较低。因此,人们对自然界的一些变化既不理解,又无能为力。这不能不引起人们思想上的种种迷茫,往往用虚幻的想象去填补当时经验和知识所无法回答的空白,就出现了许多神话传说。因此,在那个时代,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人类所持的自然观都寓于神话或原始宗教之中。神话是远古人类对世界的起源、自然现象以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初步理解,它以故事和传说的方式世代相传。在西方有《神普》和《荷马史诗》等,在中国则有《山海经》和《淮南子》等。神话或原始宗教的自然观,主张存在着超凡世界,即现实的自然界与超自然的世界的划分。任何神话和原始宗教都主张,既存在着一个包括人和社会的现实的客观自然界,又存在一个各种神和鬼魂居住的超自然世界。相信自然界存在着秩序,而且这种秩序是超自然“实体”干预的结果。在神话和原始宗教那里,自然界不是处于变幻莫测的混沌状态,而是被划分为一些明确的区域,划分为一些行动的范围。其中,每一区域和范围都由一个专门的神来统辖,从而显得井然有序,主张人能够凭借精神力量去调节和控制自然力。这是神话和原始宗教自然观的核心观念,认为人类可以通过祈祷、赞颂、占卜、祭祀、图腾崇拜等复杂的仪式活动,来达到人与神灵的沟通,并借助神力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人的力量就在于人与超自然神力恰当联系和合作,人类通过服从自然力的方式达到控制和调节自然的目的。 生活中就处处存在着自然观。在我国苏轼作为宋代多能多产、才华横溢的作家,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天才。他的自然观思想可以看作是对老庄思想的一种传承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