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乌鲁木齐市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乌鲁木齐市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乌鲁木齐市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乌鲁木齐市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乌鲁木齐物流业“十二五”

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目录

前言 (1)

一、规划的背景及意义 (1)

二、规划的区域 (2)

三、规划的依据和参考资料 (2)

四、规划的期限 (2)

第一章发展现状与需求分析 (3)

一、交通基础设施现状 (3)

二、物流设施现状 (4)

三、乌鲁木齐物流市场现状分析 (5)

四、乌鲁木齐物流需求现状分析 (7)

五、发展机遇与制约因素 (10)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2)

一、指导思想 (12)

二、发展原则 (13)

三、发展目标 (13)

第三章物流设施布局 (14)

一、物流设施分级分区布局 (14)

二、物流通道布局 (15)

三、物流园区的布局 (16)

四、物流中心布局 (17)

五、配送中心布局 (17)

第四章物流设施功能规划 (18)

一、物流园区 (18)

二、物流中心 (21)

三、配送中心 (23)

四、物流服务站 (25)

第五章发展任务 (26)

一、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26)

二、加快完善现代物流体系 (26)

三、转变物流增长方式 (28)

第六章保障措施 (30)

一、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管理体系 (30)

二、建立物流政策体系 (30)

三、保障措施 (31)

第七章重点建设项目 (33)

一、物流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33)

二、物流中心建设项目 (33)

三、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34)

前言

一、规划背景及意义

2001年原国家九部委联合下达了《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把现代物流的发展提到战略高度。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物流业”。2009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确定了振兴物流业的九大重点工程,指明了今后几年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方向。

新疆物流市场的潜力与空间巨大。一是,新疆是我国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和农业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二是,随着我国与中亚各国贸易往来的扩大,新疆作为我国与中亚乃至欧洲各国贸易的重要陆路通道,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业对提升新疆在区域中的战略地位和扩大中国对中西亚地区的辐射力意义重大。三是,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东部地区加工制造业已开始向西部地区转移,带动了新疆新型工业化水平的快速提升,也为现代物流业的加快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乌鲁木齐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是新疆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我国通往中亚、西亚的咽喉和向西开放的窗口,其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枢纽作用十分突出。基于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物流资源优势,乌鲁木齐历来十分重视物流业的发展。在《乌昌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充分发挥乌昌地区区位、交通枢纽和产业优势,加快立体交通体系建设,强化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配套和功能分工,构建快速便捷、货畅其流的运输支撑体系及物流基础平台”。“形成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以铁路、机场、口岸和高速公路枢纽等为基础,与亚欧大陆桥运输主干网络紧密衔接的货物集散基地,辐射全疆及周边省市和国家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乌鲁木齐的物流业正处于向现代物流业转型的关键时期,编制《乌鲁木齐物流业发展规划》,对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实力,优化和整合资源、防止资源浪费和物流设施重复建设,促进乌鲁木齐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规划区域

规划区域为乌鲁木齐行政区域。

三、规划依据和参考资料

主要依据:

●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乌昌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参考资料:

●乌鲁木齐城市总体发展规划(2000-2020)

●乌鲁木齐统计年鉴(2000-2010)

●乌鲁木齐铁路国际物流园发展规划(2008-2015)

●乌鲁木齐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5-2020)(待批)

●乌鲁木齐商业网点规划(待批)

四、规划期限

2011年-2015年。

专栏一:现代物流业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新兴的复合产业,通过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和物流装备,整合传统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环节,实现物流运作一体化、信息化和高效化。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第一章发展现状与需求分析

一、交通基础设施现状

乌鲁木齐是中国西部地区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是东联西出及连接南北疆的交通枢纽,是自治区综合交通体系以及欧亚陆桥通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已初步形成了由公路、铁路、航空等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

1、铁路

铁路运输是新疆与内地及中亚地区往来的主要运输方式。已建成一条干线、三条支线。干线铁路—兰新线,兰新线东段是新疆通往内地唯一铁路通道,是新疆与内地物流的主通道;兰新线西段是欧亚大陆桥在我国境内的末端,是我国与中亚、西亚及欧洲大陆的主要陆路通道。支线铁路—北疆支线、六道湾支线、小黄山支线,主要功能是为乌鲁木齐铁路枢纽进行集运。2010年铁路货运量占乌鲁木齐货运总量的13.47%,占全疆铁路货运总量的29.87%。

乌鲁木齐铁路枢纽包括四个主要铁路站点:乌西站,乌北站、乌南站和乌东站。乌西站为乌鲁木齐铁路枢纽内唯一编组站;乌南站为乌鲁木齐铁路枢纽主要客运站;乌北站为乌鲁木齐铁路枢纽主要货运站,目前承担枢纽50%以上货运量;乌东站为枢纽内货运站,预留作为工业站。

三坪站已规划为全国十八个集装箱中心站之一,二宫站已规划为兰新第二双线的乌鲁木齐客运枢纽站。

2、公路

公路是乌鲁木齐货物运输的重要方式之一。乌鲁木齐拥有便捷的公路运输通道,四条国道(G045、G312、G216、G314)和十二条省道通过城市。城市道路网络体系已初步形成,2010年已拥有城市道路总长度1632公里,外环路与河滩路形成了“中”字型环绕放射状路网格局,基本实现了城市干道向城区内外辐射的道路体系。2010年公路货运量占乌鲁木齐货运总量的86.49%,占全疆公路货运总量的26.03%。

3、航空

乌鲁木齐国际机场是中国五大门户机场之一,是中国西部门户航空枢纽

机场。它承担着新疆境内十个机场的中转任务,共开辟航线113条,其中国内航线99条,国外航线14条,与国内外81个城市通航,2010年货运量达到5.09万吨。

二、物流设施现状

1、物流园区及物流中心

乌鲁木齐没有物流园区和专业化的物流中心,各类批发市场和二类口岸以批发交易功能为主,兼有仓储、货运、装卸等部分物流功能,造成商流物流混杂,专业化水平较低。例如:火车头二类口岸、华凌市场二类口岸、西域轻工基地等。

乌鲁木齐具有若干配送企业和配送中心,例如:新特药配送中心、烟草配送中心、邮政配送中心等,主要是为行业需求提供仓储、配货业务。大多数配送企业的配送功能不完善,只有少部分配送企业开展送货业务,覆盖区域有限。

2、货运市场及停车场

乌鲁木齐的城市物流设施主要以八个公路货运市场为代表,依托乌鲁木齐几大专业交易批发市场和二类口岸自发形成,为市场和二类口岸的商户提供公路运输服务。公路货运市场主要集中在城市南部的天山区和沙依巴克区。乌鲁木齐的货运市场基本情况如表1-1所示。

表1-1乌鲁木齐的货运市场

市场名称地点特点二类口岸南郊三环燕儿窝路23号主要以内地到发货物为主否建机厂钱塘江路17号主要以疆内和口岸到发货物为主是华凌西虹东路主要以疆内到发货物为主是火车头奇台路133号主要以发往口岸和过境运输货物为主是边疆宾馆延安路32号主要以发往口岸和过境运输货物为主是商贸城扬子江路主要以疆内到发货物为主否

西域轻工基地大湾北路876号主要以发往口岸和过境运输货物为主是乌鲁木齐现拥有两家大型的货车停车场,分别位于南郊的三环停车场和位于北站路的北站停车场。此外还有一些小型的货车停车场,例如:妖魔山

停车场等。这些货车停车场缺少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

3、仓储设施

乌鲁木齐的仓储设施相对比较集中,位于乌鲁木齐的北站地区和东南部(延安路、花儿沟路、红雁路)地区。北站地区仓储设施主要是棉麻、农资、粮油等企业的仓库,拥有仓库近千栋,仓储面积500多万平方米。东南部地区仓储设施基本上是自发形成,主要为边疆宾馆和西域轻工基地服务,例如:777库、125库、888库等。乌鲁木齐的物流设施现状如图1-1所示。

图1-1乌鲁木齐物流设施现状

三、乌鲁木齐物流市场现状分析

1、市场环境分析

(1)经济环境

近几年,乌鲁木齐的宏观经济形势良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总量跃过千亿元大关。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38.52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9.94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00.40亿元,增长11.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18.17亿元,增长13.3%。三次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1、4.5和7.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0.8﹕37﹕62.2。

(2)政策环境

2002年自治区出台了《关于推进流通现代化的意见》;200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以现代流通体系促进向西推进的出口加工基地、中转集散地和国际商贸中心建设。培育和引进一批现代物流企业,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多式联运等现代流通方式。2007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构建连接东西、纵贯南北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切实发挥国际大通道和交通枢纽的作用”。2009年国务院颁布《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乌鲁木齐为西北物流区域的中心城市和全国性的物流节点城市。

(3)人力资源环境

乌鲁木齐劳动力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机制已经形成。新疆的主要高等院校和高职高专云集在乌鲁木齐。目前开办物流管理专

业本科院校有二所,专科二所;开办物流工程专业的本科院校一所;还有十几所高职高专开办了物流管理专业。开展物流职业资格认证教育的培训机构四所。物流教育的开展为乌鲁木齐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人力资源的基本保障。

(4)金融服务环境

目前已形成了中央银行调控,各金融监管部门分业监管,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银行、信托、租赁、资产管理公司、邮政储蓄及证券、保险等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但是能够开展物流金融服务和风险管理服务的金融机构寥寥无几。

(5)公共物流服务环境

物流统计数据的发布,区域物流体系评价指数的发布和变动趋势预测,年度物流发展报告的公布,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等领域尚为空白。

2、物流企业

乌鲁木齐现有物流企业300余家,其中国有物流企业是主要力量,包括新亚欧大陆桥铁路国际物流公司、中邮物流、中国石油天然气运输公司、新疆图书配送中心、烟草物流配送中心等。民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传统物流企业仍占主导地位,仓储、运输等传统业务占物流市场的80%以上,缺少具有带动力和辐射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反映出乌鲁木齐物流业增长方式的粗放与落后。

3、企业物流

受传统经营理念的影响,乌鲁木齐大多数生产和商贸企业的企业物流仍以自营模式为主,外包意识不强,仅有一些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的企业实现了物流外包,例如:金风科技、中泰化学、众和铝业等。生产企业和商贸企业仍是自身物流需求的最大供应者,企业的这种供、需双重角色压力,使企业物流成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原动力。

4、第三方物流

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部分传统物流企业依托原有的资源,逐步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涌现出了新亚欧大陆桥铁路国际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天顺物流公司、阿凡提物流公司等为代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但乌鲁木齐多数企业以自营物流为主,使得第三方物流发展缓慢,专业水平不高,没有形成规模。

5、物流市场化程度与发展水平

乌鲁木齐物流市场化首先是从消费领域的物流开始的,市场机制对这一领域的物流供求、价格、资源配置等的调节比较充分。这类物流服务企业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使得物流与零售业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物流服务与商品销售保持同步发展。超市和连锁经营要求物流配送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生产领域的物流市场化程度仍然很低,使物流服务社会化需求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物流市场的发展。

乌鲁木齐各经济领域物流市场现状如表1-2、表1-3所示。

表1-2 乌鲁木齐各经济领域物流市场现状

经济领域市场化程度市场机制调节物流进入市场的比重消费领域髙最充分100%

流通领域较高较充分30%-70%

生产领域低不充分20%以下

表1-3 乌鲁木齐物流业发展水平判断

物流产业指标高较高一般较低很低

市场化√

产业化√

一体化√

专业化√

信息化√

国际化√

标准化√

四、乌鲁木齐物流需求现状分析

1、需求的产生

从乌鲁木齐产业结构分析,2010年乌鲁木齐物流总额为280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0.8﹕37﹕62.2,如图1-2所示。由于产业结构比例与产生的物流需求呈正相关性,因此,乌鲁木齐的物流需求主要产生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图1-2 乌鲁木齐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

(数据来源:2010年乌鲁木齐统计年鉴)

(1)工业对物流需求的影响

乌鲁木齐已形成石油化工、冶金、建材、制药、食品、家具等主要产业集群,特别是石油化工、冶金等产业的发展在同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已成为第二产业的支柱。主要工业行业中以原材料和基础性行业为主。因此,乌鲁木齐现阶段工业品物流需求主要产生于原材料以及初级工业品为主的运输、保管等方面。流入乌鲁木齐的物资附加价值相对较高,物流需求以大型生产企业供应物流为主,时效性、综合性和专业化要求高,对第三方物流需求量较大;流出乌鲁木齐的物资附加价值较低,以运输、仓储等物流需求为主。随着新型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未来乌鲁木齐物流需求主要增加在工业产品的物流需求。

(2)商贸流通对物流需求的影响

2010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3.67亿元,比上年增长19.1%。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502.91亿元,比上年增长18.1%。近十年来,流通业的增长速度始终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商贸流通业已成为乌鲁木齐经济发展影响力强、拉动作用明显的先导性支柱产业之一。“十五”以来乌鲁木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GDP的增长速度对比如图1-3所示。

图1-3 2001-2010年乌鲁木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GDP的增长速度对比

2、物流需求结构分析

乌鲁木齐城市物流需求产生及类别如表1-4、1-5所示。

表1-4 乌鲁木齐物流需求的类别

需求类别产生原因主要种类主要区域强度

生产物流工业物流工业生产重工业、轻工业产业园区较强建筑物流城市建设建材、建筑废弃全市各区县低农业物流农业生产农资供应、农产品销售各乡镇较低商业物流商业流通批发、零售、连锁各商业区强

贸易物流贸易进口、出口二类口岸较强

社会物流生活物流居民生活搬家、邮政快递、日用品配送社区较低公共物流公共需求垃圾、供热煤炭、应急救灾供热站、社区较低

表1-5 乌鲁木齐城市物流服务类别

类别主要种类运输方式物流服务类别物流服务商

农业

农资铁路、公路仓储、运输、配送运输、仓储农产品铁路、公路、航空仓储、配送、流通加工第三方物流

工业重工业铁路、公路运输、仓储运输、仓储

轻工业铁路、公路仓储、配送运输、第三方物流建筑业公路流通加工、运输运输

商贸

批发公路仓储、配送运输、第三方物流

零售公路配送、仓储、流通加工运输、第三方物流

对外贸易公路、铁路、航空仓储、运输第三方物流、运输、货代过境物流铁路、公路、航空转运、分拨、仓储运输、第三方物流、仓储

社会服务

人民生活公路、航空搬家、邮政快递、配送邮政、第三方物流废弃物公路运输、储存、流通加工公共服务机构应急物流公路、航空运输、储存物流企业

3、物流需求空间分布分析

乌鲁木齐物流需求分布呈现南轻北重、南密北疏的格局。城市南部的物

流需求以商贸流通需求为主,主要依靠公路运输,体现在大型的批发交易市场和二类口岸,物流对象多为轻工业产品;城市北部需求主要体现在三个产业园区,以原材料、化工产品、机械制造、家具等工业品的物流需求为主,单位物流的数量较大,重量较重,主要以铁路运输方式为主。城市南部由于商业发达,物流密度较大,主要以短途运输、配送等方式完成物流。城市北部主要是产业园区,物流密度相对较小,以大宗物资或工业品物流为主,长途运输、仓储是物流的主要运作方式。

4、现状物流量分析

乌鲁木齐2010年完成货物运输总量15192.09万吨,比上年增长0.07%。铁路完成货运量2047万吨,比上年下降0.01%,公路完成货运量13140万吨,比上年增长0.09%,民航完成货运量5.09万吨,比上年增长1.65%。公路运输是主要方式。

不同运输方式完成的货运量对比图见图1-4。

图1-4乌鲁木齐现状货运量分担比例

5、乌鲁木齐物流需求预测

考虑到产业结构的调整,原材料本地深加工比例的增大等因素,采用综合预测法对乌鲁木齐货运量进行预测。从预测结果可以看出,2015年乌鲁木齐综合货运量可达18752万吨,比2010年增长23.43%。铁路货运量平稳增长,公路货运量有很大的提高。货运量的增加表明物流需求更加旺盛,并且货运方式依然以公路和铁路为主,航空在总量中所占比例很小。因此,未来物流需求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表1-6 乌鲁木齐预测年各种运输方式货运量单位:万吨

预测年份综合货运量公路货运量铁路货运量航空货运量2010 15192 13140 2047 5.1

2011 15845 13768 2067 5.7

2012 16527 14426 2086 6.4

2013 17237 15116 2107 7.2

2014 17978 15838 2127 8.0

2015 18752 16595 2147 9.0

五、发展机遇与制约因素

1、发展机遇

(1)国家大力提倡发展现代物流业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32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吸引国内大型物流企业落户新疆,充分利用乌鲁木齐、喀什等交通节点,建立中转集散基地和仓储配送中心,以及一批以产品出口为主的商品交易市场”;国务院颁布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乌鲁木齐列为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和西北物流区域的中心城市。明确了乌鲁木齐在国内物流的战略地位。

(2)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加强

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发展的带动下,中国与中亚五国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入,合作层次、领域和规模不断提高。特别是在上海合作组织、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促进下,中国与中亚五国在能源、交通、边境贸易、海关合作、相互投资等领域的合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双边贸易额大幅增长。

(3)乌昌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提出乌昌经济一体化以来,在新型工业化快速推进的带动下,乌昌地区经济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十一五”期间,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5%,2010年乌昌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96.32亿元,较“十五”末翻一番。随着乌昌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物流需求将更加旺盛。

(4)新亚欧大陆桥的日益畅通

新亚欧大陆桥也是沟通我国、中亚和欧洲经济联系的重要通道,地域上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带,在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是一条正在启动的“国际开发线路”,具有双向开放的独特优势。随着新疆铁路建设的加快,奎北铁路、精伊霍铁路的通车,兰新第二双线、中吉乌铁路等铁路的开工建设,以及疆内铁路复线建设和电气化改造的进行,将大大提升乌鲁木齐对中亚地区的辐射能力。

2、制约因素

乌鲁木齐物流业发展在国内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不高,当前物流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1)物流设施缺乏,功能定位不准

乌鲁木齐各类运输节点分布不合理,衔接不畅。物流设施缺乏、功能定位不准,商业功能与物流功能混杂。

(2)物流资源分布不合理,利用效率不高

乌鲁木齐仓库、货场和运输装卸设备资源相对分散,配置不尽合理,影响了物流效率的提高,全社会物流成本偏高。

(3)自营物流为主、专业化程度低

乌鲁木齐的自营物流比例较高,第三方物流占物流总量的比重低于国内平均水平;绝大多数物流需求是通过“仓库+车队”的自营方式实现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4)服务功能单一,信息化水平低

物流行业的服务功能相对单一,传统方式的运输和仓储占到物流作业的绝大部分,货物配送和流通加工作业比例较低。使用物流信息系统的物流企业很少。在物流活动的组织、运输方式的衔接、物流通道的疏导、物流信息的传递与共享等方面还基本处于自发状态,区域物流的组织化水平偏低。

(5)缺乏协调机制,环境亟待改善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领域的系统工程,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物流各个要素长期相互独立发展,管理“条块分割”,缺少协调机制,难以形成合力;物流行业市场准入机制不健全,市场经营主体良莠不齐。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线,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区域性交通枢纽优势,切实将现代物流业作为乌鲁木齐的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来发展。通过规划指导、合理布局、整合存量、优化增量、完善设施,改善物流发展环境,构建生产服务、贸易流通和城市生活的物流体系;以强化物流节点功能为重点,整合专业市场物流和口岸物流,引导各类物流企业向功能区聚集,引导物流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优先发展第三方物流,支持培育物流龙头企业,改造提升传统物流,促进物流业向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和信息化发展,为乌鲁木齐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物流支撑。

二、发展原则

(1)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原则

发展现代物流业,既要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突出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制定好、实施好促进物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培育和壮大物流市场主体,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2)坚持统筹规划和分步实施相结合的原则

统筹规划全市物流基础设施布局,充分体现专业性与功能性的有机结合,强化各类物流节点之间的联系,制止盲目建设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有步骤地启动各类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防止资源闲置。

(3)坚持整合存量和优化增量相结合的原则

打破行政隶属和所有制的束缚,突出系统整合理念,促进不同隶属、不同所有制物流资源的有效整合。引导社会资本向规划区域集中,走集约式、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增强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坚持重点培育和放开搞活的原则

重点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物流企业,鼓励物流企业的兼并、重组,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大型物流企业集中;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增强活力,形成结构合理、竞争有序的市场格局。

(5)坚持区域物流和城市物流协调发展的原则

统筹考虑区域物流发展,加强与周边地区和国家的往来与合作,畅通区域之间、城际之间的物流通道,促进区域物流和城市物流的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努力构建承接东西、贯通南北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全面提升乌鲁木齐作为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和国家一级物流节点城市的发展地位和服务功能。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大型综合物流企业。物流社会化、专业化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物流整体运行效率显著提高,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比目前水平有所降低。力争把乌鲁木齐发展成为中亚区域性物流中心、新亚欧大陆桥重要的物流枢纽。

阶段目标(2012年前以整合物流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2013年后以提高物流企业服务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为主):

(1)2011-2012年目标

基本实现乌鲁木齐既有物流资源的整合,初步建立具有一定物流服务能力的城市配送网络体系,初步形成以物流园区为核心、以物流中心为配套、以物流配送中心和物流服务站为延伸的层次分明的现代化物流空间体系框架,初步建成“三环、五园、多层次”的乌鲁木齐物流设施体系。完成乌拉泊物流园、米东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国际铁路物流园区的功能整合,基本建成物流统计体系。培育五个具有较高质量服务的现代物流企业。(“三环、五区、多层次”详见专栏二)

(2)2013-2015年目标

基本建成能够提供高效、快捷、优质服务的现代物流体系,建成完善便捷畅通的内外物流通道,“三环、五园、多层次”的乌鲁木齐物流设施体系逐步完善。完成甘泉堡物流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其他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建设并投入使用;物流服务站基本满足城市物流的需要,建成满足现代物流发展要求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培育五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企业。

第三章物流设施布局

一、物流功能设施分区布局

按照乌鲁木齐城市功能布局和交通基础设施的现状与发展,基于物流业发展的规划布局,将乌鲁木齐划分为主城区和其他区域,体现物流设施在这些区域的布局思路。

图3-1物流功能设施分区布局示意图

主城区:主城区以天山区、沙区、新市区和水磨沟区的大部分区域为主要区域,以北二环路、东二环线、西二环线为包络线以内的区域。区域内不允许设置Ⅰ、Ⅱ级物流设施;限制设置Ⅲ级物流设施;规划设置Ⅳ级物流设施。

其他区:主城区以外区域构成其他区域。除规划布局的物流园区外不允许设置Ⅰ级物流设施,允许设置Ⅱ、Ⅲ、Ⅳ级物流设施。各区域区域设施设置

级次及要求见表3-1。

表3-1 乌鲁木齐物流设施设置级次及要求

级别区域

ⅠⅡⅢⅣ

物流园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物流服务站

主城区不允许不允许限制允许

其他区依据规划允许允许允许

二、物流通道布局

1、过境环线物流通道

(1)以G045与吐乌大高等级公路的交汇点为起点,规划连接乌拉泊-石人沟-铁厂沟-甘泉堡-长山子-六工-昌吉-三工镇-八钢-西山农场-乌拉泊的道路,形成乌昌都市圈的环城高速路(三环)。该环线作为乌昌地区重要的过境物流通道,起到乌昌地区与疆内主要工业产业带的连接作用,也是连接乌昌地区主要重工业产业园区、集装箱中心站和三大物流园区的环线道路。允许大型运输车辆通行。

(2)由乌奎高速公路、北联络线及东外环线共同构成城市道路物流中环线(二环线),作为乌鲁木齐过境物流、城市物流集散的环形通道。是连接城市物流功能区的环形通道。近期允许大型型运输车辆通行,远期限制大型运输车辆通行,

(3)由乌鲁木齐既有的外环路构成物流内环线(一环线)。作为城市内物流的的环线通道。在二、三环线与城市道路放射线的交接点处,可布局配送中心和物流服务站。限制大型货运车辆通行,允许3吨以下的货车和持有通行证的车辆通行。

2、快速物流通道

河滩快速路、西一、二环线和东一、二环线作为市内南北向的快速通道。北一、二环、南一、二环线、苏州东西延长线、西山路—西虹路—温泉路、等城市主干道作为东西向的快速通道。东西向快速通道需要在整个路段改造成为全程高架路段,并且与一环线二环线和河滩快速路等主要道路形成互通式立体交叉。快速物流通道限制大型货运车辆通行。

图3-2物流通道布局示意图

3、放射通道

以G045、G312、G216、S102为城市出入物流的放射通道,与三环、二环线的交叉点建设互通式立交桥。

4、出入口

以G045与吐乌大高等级公路在乌拉泊的交汇点、三环线与G045在三坪的交汇点、乌昌大道与三环线的交汇点、三环线与吐乌大高等级公路在米东的交汇点、三环线与G216在米东的交汇点、三环线与G216在西山农场的交汇点作为主出入口,以三环线与西山路、苏州路西延线、苏州路东延线、乌五公路的交汇点作为次入口。主出入口的周边辅助设施为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次出入口作为物流功能区至环城高速路(三环)的出入口。

三、物流园区的布局

基于乌鲁木齐城市南北长、东西窄的特点,考虑城市发展空间、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建设、产业园区布局、城市物流集散等因素,充分利用环城高速路的便捷的通行条件,规划建设五个物流园区,形成五大物流园区均布的格局。如图3-3所示。

图3-3物流园区布局示意图

在三环线和产业园区周边布局建设物流园,构建乌鲁木齐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形成以城市北部为主、城市南部为辅的基本格局。

近期:①按照乌鲁木齐铁路物流园发展规划,通过对既有物流设施功能的整合,形成近期为城市物流服务的基本功能。以乌北站建设扩容为契机,建设乌北站配套物流设施,以解决乌北站、乌西站物流设施凌乱、落后的问题。该区域内不再规划布局大型的物流设施。②在乌拉泊三环线周边,规划一个占地规模约10平方公里的综合性物流园区,作为乌鲁木齐的南大门,国家公路货运主枢纽站。对内连接区内各地的公路主枢纽,对外通过全国公路网连接国内各地的公路物流节点,是新疆公路与内地各省市沟通的重要门户。

③在米东化工园区附近规划一个占地规模为2平方公里物流园区,作为米东化工园区的生产性物流服务基地。④以乌鲁木齐机场升级改造建设为契机,规划建设占地规模为2平方公里乌鲁木齐空港物流园区。⑤南郊停车场逐步改变其原有功能,将其主要功能迁至乌拉泊物流园区内,成为城市商贸流通

服务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

远期:①在甘泉堡火车站附近规划建设一个占地规模为4平方公里的大型工业物流园区,以米东高新技术产业园的生产企业为服务对象,作为乌鲁木齐通往准格尔盆地北缘区域的物流节点。②以三坪集装箱中心站建设为契机,完善铁路物流园区的功能,逐步吸引铁路集装箱物流、铁路货运物流向园区迁移聚集。

四、物流中心布局

物流中心布局采用中心向外层递推的布局模式,由主城区向周边逐步外移。通过整合并联通多种交通运输方式,实现全部网络枢纽功能整体升级的目的。

规划期间规划建设10个物流中心,为所处区域适当范围内进出货物的集散以及制造商、分销商在区域外采购和分销提供物流服务平台。物流中心布局如图3-4所示。

近期:近期整合建设形成乌北、西山公路、铁路行包、口岸物流中心等。

远期:重点建设口岸、商贸、建材,化工等物流中心。

3-4 物流中心布局

表3-2物流中心建设规划表

序号名称所属区域性质规划(整合)期

1 铁路国际物流中心铁路物流园区新建2011-2015

2 乌北公路物流中心铁路物流园区既有2011-2015

3 铁路行包物流中心其他区新建2012-2015

4 铁路零担物流中心其他区新建2011-2013

5 建材物流中心其他区新建2012-2015

6 化工物流中心米东物流园区新建2011-2013

7 西山公路物流中心其他区新建2011-2013

8 外贸物流中心其他区既有2011-2015

五、配送中心布局

平湖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平湖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现代服务业是城市发展的主体,是经济快速发展和结构优化提升的主要推动力,是现代经济增长中最具创新性和活力的部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是我市加快建设上海南翼开放型经济强市、杭州湾北岸现代化港口新市、江南水乡生态型文化大市的必然选择。为指导我市“十二五”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进一步增强我市城市功能和综合竞争力,依据《平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浙江省、嘉兴市发展服务业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发展实际,特制定《平湖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主要任务是明确我市“十二五”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空间布局、重点产业、政策措施。规划期限为 2011-2015年。 一、发展背景 (一)服务业发展基础 1、总量不断扩大、贡献不断增加 2010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7.1亿元,同比增长12.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27%,“十一五”年均增长14%,实现了总量翻一番,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1.3%,比2005年的29.3%提高了2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49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7.1%;服务业地税收入完成7.67亿元,是2005年的2.3倍,占全市地税收入的比重达46.9%;服务业从业人员从2005年末的6.7万人增加到2010年末的11.9万人,占比从24%提高到24.8%。 2、投资不断加大、质量不断提升 2010年,不含嘉兴港区,服务业投资完成53.3亿元,比2005年增长98.1%,“十一五”期间基本实现了翻一番。“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实施服务业重点项目237个,累计完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完整版

全国化工科学技术大会资料之二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 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二O—O年十月

目录 一、行业概况 (1) 二、行业科技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 (1) 三、产业发展科技需求分析 (14) 四、指导方针、总体目标及重点任务 (16) (一)指导导方针 (16) (二)总体目标 (17) (三)重点任务 (18) 五、技术重点方向 (22) 六、政策措施 (39)

前言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 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快速发展,目前全行业总产值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名副其实的石油和化工 大国。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特 别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行业长期积累的矛盾日益凸显,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使我国率先实现 经济回升向好,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实践证明,科技创新不仅是应对国 际金融危机的强大武器,也是经济持久繁荣的不竭动力。 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我国政府做出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至45%。这些都对行业的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迫切要求。 “十二五”期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攻坚阶段,是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从“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 转变”的关键时期。制定并组织实施《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科技发 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调整结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增强行业竞争力,推动行业稳定较快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纲要》在总结“十一五”我国石油和化工科技创新取得的成绩,分 析科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行业发展面临的科技需求基础上,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总体要求,充分吸纳《我

(完整word版)实验室建设规划

实验室建设规划 为了加强实验室建设,促进教学、科研和科技开发工作的开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进一步规范我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根据“十二五”发展计划,本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资效益,提高管理水平的原则,特制定本规划。 一、实验室现状 (一)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状况 目前,我系实验室有高级实验师一名,聘用制实验员1名。有建材、测量、力学、土力学实验教师7名,其中,副教授4名,讲师1名,工程师1名,助教1名。多名教师可担任建筑CAD、制图实训等课程的教学。主要问题是专职实验员较为短缺,多数实验室管理任务由教师兼任。 (二)实验室建设状况 实验室现有力学实验室、建材实验室、测量实验室、土力学实验室、建筑多功能机房5个实验室,面向土木工程和城市规划两个本科专业及工程造价专科专业服务。实验室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设备总值约575万元。目前可开设的实验课程有土木工程材料、土力学、土木工程测量、材料力学、建筑CAD、制图实训等课程,可开设各类实验项目30余个。 (三)实验教学情况 实验室名称实验课程名称开出实验 项目数 面向专业 承担人时 数/学年 备注 测量实验室土木工程测量9 土木工程、城 市规划、工程 造价 8640 建材实验室土木工程材料 5 土木工程、工 程造价 8640 土工实验室土力学 5 土木工程4320

力学实验室材料力学 5 土木工程4320 建筑多功能 机房建筑CAD 土木工程、城 市规划 主要承担 实训课程 设计等任 务 (四)实验室承担科研及教学研究情况 目前,实验室可承担少量的社会建设项目和部分校级科研项目及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研究。 二、建设目标 经过3年的努力,努力造就一支思想活跃、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完全能够胜任实验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需要的高水平实验技术队伍,把实验室建设成为实验符合教学评估要求,数量充足,实验设备完善,能满足学生实验、实训要求,初步具有一定科研水平的实验室。 三、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 按照学院十二五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国家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要求,以学科建设和实验教学的需要为依据,紧紧围绕“四三二一”发展战略,围绕教学中心任务,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专业结构调整和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改革。紧密结合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以科研促进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形成规范、科学的实验室管理模式。 四、建设内容 (一)建设项目 完善测量实验室、工程造价及建筑设计实训室、力学实验室,

张家港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报告

家港市服务业十二五规划 1.前言 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研究的目的(注意相关语句通顺) 通过对家港市服务业的发展背景和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及充分对周边地区服务业的发展和分析,确定家港市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情况;研究和总结政府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当地政府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程度和地区部产业的各种联系,定位家港市服务业发展的大致方针;借鉴国外和国先进的发展模式;运用合适的专业分析模型预测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制定家港市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策略,地区性的重点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之间服务业的协调发展以及带动家港市服务业的长效持续的发展,促

进家港市城市整体性发展。 1.1.2研究的意义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市化、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目前该区域的产业正处于以制造业为主导、服务业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随着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长三角地区纵向一体化和垂直一体化分工并行、合作与竞争共存的局面正逐步形成。面对这样的态势,家港市必须准确定位,捕捉机遇,主动承接国际及长三角地区的服务业转移,实现与大都市地区服务业互补,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区,快速构建家港服务业经济,提升家港在南各县级市中地位。 本次家港的社会经济与国民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服务业专项规划,主要是在“十二五”期间,指导和制定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方针,使家港市经济的持续有力的发展,解决当前服务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提出未来5年服务业发展的思路以及模式。 1.1.3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包括座谈、访谈、问卷调查等。对家港市服务业的现状进行实地调查,搜集分析家港市服务业目前发展状况的相关资料; 2.参考文献法:查阅期刊、杂志、报刊、著作、网络等相关资料,借鉴国际、国服务业发展成功案例,总结经验和教训,为家港市服务业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总体发展战略; 3.比较研究法:主要是针对服务业规划的联系和区别的比较,从比较中分析、归纳有关信息。比较时注意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为解决当前的课题研究提供借鉴; 4.个案分析法:对经典的有代表性的服务业规划方案进行个案分析研究,从中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实验室建设五年规划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实验室建设五年规划 为了加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实验室建设,促进教学、科研和科技开发工作的开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进一步规范我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根据“十二五”发展计划,本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资效益,提高管理水平的原则,特制定本规划。 一、实验室现状 (一)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状况 计算机系成立于1996年,2000年开始招收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已有10多年的办学历史。2001年招收计算机教育专业专科学生,根据高等教育专业规划,2005年开始专业调整为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两个专业。2009年与太原师范学院联合办学,招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本科)”专业,2010年开办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同时面向全省招生,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个本科专业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2个专科专业,本、专两个层次的学生共13个教学班1350人,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学生1236人,专科学生114人;没有技术型的实验教师,目前,实验室的维护和维修等全部由教师兼任。 (二)实验室建设状况 计算机系现有软件基础实验室1个(60[2010]台),计算机硬件及维护实验室1个(50台微机(2003)、50套电路及接口实验箱[2006]),一个网络实验室(三套实验设备[2006]),实验用房300平方米,不能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实训需要,缺少重要的实验室。

(三)实验教学情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现有实验室主要开设《计算机基础》、《高级语言设计》、《数据库类课程》、《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与论文》、《计算机组成原理》和学校主办及国家主办的一些竞赛等课程实验实践的教学任务。 (四)实验室承担科研及教学研究情况 实验室主要可以承担教师应用软件、数据库类、语言类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软件开发、课程设计、毕业论文与设计,可以为学生提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各类比赛实验基本条件。 二、建设目标 在我系实验室建设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经过5年的建设,使我系实验室上规模,上水平,上层次,上质量,形成特色鲜明,辐射作用大,示范作用强的教学示范实验室。具体目标如下: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观念; 2、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满足现代实验教学需要的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培养高质量的实验技术人才; 3、建设具备先进的、资源共享的、可以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和管理的软硬件环境; 4、建立现代化的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的水平; 5、为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提供示范经验,带动高等学校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

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无锡市“十二五”服务业进展规划 序言 《无锡市“十二五”服务业进展规划》是依照《中共无锡市委委关于制定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 建议》和《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 规划编制的政策依据是:2008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进展的指导意见》、2009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进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2010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10年6月江苏省政府颁发的《江苏省服务业提速打算》以及2011年8月无锡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无锡市领先差不多实现现代化行动纲要》、《无锡市产业升级行动打算》等有关文件精神。 《无锡市“十二五”服务业进展规划》要紧分析“十二五”期间无锡服务业进展面临的形势、进展目标、进展任务、空间布

局及政策措施,是无锡以后五年服务业进展的纲领性文件,是营造服务业进展良好环境的重要内容,是各地区及有关部门编制实施服务业进展规划及相关重点领域规划、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进展基础与形势分析 第一节“十一五”进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无锡服务业呈现健康快速进展的良好态势,成为我市经济进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力量,为我市在“十二五”期间实现服务型经济占主导的产业结构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服务业贡献程度不断增强 “十一五”以来,无锡服务业总量规模迅速扩张,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逐年上升。2005—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从1055.74亿元提高到2479.57亿元,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由37.8%提高到42.8%,上升5个百分点;全市服务业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十二五十三五实验室建设规划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2011-2015或2016-2020年 实验室、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规划 一、实验室、实训、实习基地现状分析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目前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人数大约在70人左右,一年 级学生是计算机大类招生,未分专业,按其平均人数35人左右计算,本专业每 年承担100人左右的专业教学工作。本专业目前主要的培养方向有:java软件 开发、.NET软件开发、网页设计三个方向,但涉及到的课程面很广,需要使用到的实训室包括:软件实训室、软件开发与测试实训室、网络实训室、硬件实训室和多媒体实训室。 目前计算机系已建立校内实训室4个,如下表: 表-1现有校内实训室 目前计算机系已建立校外实训基地5个,如下表: 表-2现有校外实训基地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考虑本专业课程设置和学生人数情况,及将来本专业可能专升本的情况,现 有的校内实训室对于本专业而言存在如下问题:网络实训室设备落后,数量不足,不能跟上较新的网络技术的实训要求;硬件实训室组装机设备落后,缺乏相关电路板、焊接设备、硬件故障检测设备、打印机等,无法展开如电路板级别的维修、打印机常见故障的维修等实训内容;软件实训室设备不足;缺乏多媒体实训室和IT技术创业实习基地。 现有校外实训基地数量还不够,没有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硬件等方面的实训基地。 三、建设目标及建设内容 1. 建设目标:满足本专业教学的实训要求。实训室建设要根据教学、科研具体情况,务实建设,并能强有力的支撑实践教学,确保专业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顺利开展,还能从事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注重实训室教师队伍建设,以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打造高质量的实训室;实训室建设经费在学校投入为主的前提下,争取校企联合、省、校共建等多种方法,多种渠道筹集经费。 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的功能,除了每年组织学生和教师赴实习基地参加顶岗实行之外,争取与企业签订项目开发协议,开展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由学校提供场地和学生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加强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切实在顶岗实习中体现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2. 建设内容: 表-3计划新建校内实训室 表-4计划新建校外实训基地

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DOC 34页)

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DOC 34页)

北京市“十二五”市级一般专项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 发展规划 二〇一一年十月

目录 前言 (1) 一、规划总则 (2) (一)规划目的 (2) (二)规划重点 (2) (三)规划依据 (2) (四)规划原则 (2) 二、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4)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4) (二)面临的挑战 (7) 三、发展思路 (9) (一)指导思想 (9) (二)发展目标 (9) (三)总体思路 (10) (四)发展指标 (10) 四、重点任务 (12) (一)优先发展民生品质商业 (12) (二)大力发展特色时尚商业 (14) (三)积极推进现代引擎商业 (16) (四)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18) (五)创新发展现代流通方式 (20) 五、优化布局 (22) (一)提升三大标志性商业中心 (22) (二)发展六类功能性商业中心 (22) (三)建设宜居型社区商业 (25) 六、保障措施 (26)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协调联动机制 (26) (二)优化商业服务业发展环境 (26) (三)加强商业建设的引导 (26) (四)进一步完善重点领域相关扶持政策 (27) (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咨询、教育等社会组织作用 (27) (六)加强行业基础调查研究和规划动态评估工作 (27)

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也是北京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的重要时期。商业服务业作为维系民生的重要行业,作为首都经济发展和宜居城市建设的支柱型产业,面临转型升级和加快发展。 适应“十二五”时期首都产业发展方向和功能布局,适应百姓生活方式和消费变化趋势,根据国务院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总体部署,特制定《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 本规划服务于北京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国际商贸中心建设,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眼于商业服务业内涵式发展,将通过全面、系统、规范建设,构建面向未来,与城市经济运行系统相协调的现代新型商业服务系统,为服务和改善民生,促进北京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本规划适用领域为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居民服务业及典当、拍卖、租赁等特殊流通业。 规划实施期限为2011~2015年。

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建设 一、“十一五”实验室建设总结 按照“十一五”实验室建设规划,根据学校专业设置和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分布实施,集中优势,重点建设一批基础和专业实验室,建成了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辐射作用。“十一五”期间,学校建有19个中心制的实验教学中心(下设87个分室)及1个工程训练中心,形成了以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实验室为基础的结构层次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实验室体系。制定和完善了实验室工作、人员、安全、开放等各类实验管理制度,并成立了实验室指导委员会对实验室的建设工作进行指导,使实验室建设有据可依,管理更科学、更规范。 “十一五”建设期,学校新增实验用房面积约22000平方米,2007-2010年,共投入11366万元购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建成多媒体教室10个,1162座,外语自主学习中心和语言实验室3个,256座。截止2010年8月31日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共计22324台/套,总值已达24849万元。2007年以来,我校中地共建项目成效显著,共有13个中地共建实验室建设项目获得中央财政的资助,资助总额达4500万元。(2010年9月建成多媒体教室60个,6653座,语言实验室11个,660座) 学校加强了实验室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加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工作,设置实验教师岗位,部分实验室主任由高职称的教师担任。目前,全校实验队伍总人数有209人,其中专职实验教师44人,副高职称以上人员占45.45%,兼职实验教师41人,副高职称以上人员占56.10%,专职实验技术人员124人,副高职称以上人员占29.84%,本科以上人员占43%。 学校实验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基本满足了人才培养目标规定的实验教学要求,目前全校实验室承担实验项目2072项,年实验学时数约7693时(不含毕业设计),人时数达2839627人时,实验项目开出率达98%,其中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的课程459门,占总开出的实验课课程的77%,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936项,占总实验项目总数的46%。实验室还加大了开放力度,学校大多数实验室都不同程度地向学生开放。开放的形式包括:以开放实验项目为载体向学生开放;以选修实验课程开放;为学生社团完成课外科技活动开放;为学生实验竞赛、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实验预习、实验续做、实验重做、实验拓展研究以及完成毕业设计实验等。 二、目前学校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学校的不断扩招使学生数量快速增长,而学校的实验设备与师资力量并未能实现同步增长,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只能维持正常的实验教学秩序,而

鹤壁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售后服务}鹤壁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大。近年来,鹤壁市服务业发展较快,增加值已由2005年的42.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6.96亿元,增长速度保持在12.4%左右;2010年服务业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为18%。 图1鹤壁市服务业增加值和增速变化时间序列 (注:2000—2005年数据为公报数据,2006—2010年数据为市统计局修订后数据)图22010年鹤壁市三次产业结构 税收贡献度不断加大。服务业已经成为鹤壁市税收的主要来源。2005年至2010年期间,服务业税收实现了快速增长,由2005年的2.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45亿元,占总税收的比重由2005年的22.8%提高到2010年的33.3%;服务业税收年均增速高达30.5%,高于全市总税收年均增速近10个百分点。 服务业体系初步形成。鹤壁市作为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市,经过科学规划和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为主要支撑,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和中介等行业竞相发展的格局。2010年,鹤壁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和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完成6.55亿元、25.38亿元、6.45亿元、7.7亿元、4.05亿元和26.83亿元,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分别达到8.5%、33%、8.4%、10%、5.3%、34.8%。

图32010年鹤壁市服务业内部结构 服务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行政体制改革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和收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在全省率先实行了行政审批(许可)“两集中、三到位”。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市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成功组建,农商行组建工作积极推进,成立各种担保机构27家。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坚持引才与引智相结合,引进高层次人才多名,并通过各类高层次人才兼职、担任顾问、技术指导、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技术承包、合作研究等人才柔性流动的方式为鹤壁提供智力服务。 (二)发展环境 1、有利因素 区位交通优势明显。鹤壁市地处中原腹地,是豫北城市群的中心,也是晋冀鲁豫四省十三市经济协作区的中心,服务业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京珠高速、京广铁路、石武高铁和107国道纵贯南北,鹤濮高速,壶台公路和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即长-鹤-泰铁路横穿东西,已成为豫北“十”字交通中心。距郑州国际机场130公里,可以就近与郑州共享航空港。距天津港口500公里,通过无水港的建设,产品可直通海外市场。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将为商贸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基础设施完善。鹤壁市区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城市道路

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vdΓ?ǔeê q

? ? q 8 ] ? @ q q) S??; Ф Ф9? ?e @ pJ?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主要阐明“十二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是未来五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取得突出成绩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等重大挑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迎难而上,努力拼搏,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时期各项任务。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局势保持稳定。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长,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公务员制度不断完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圆满完成。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逐步完善,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十一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改革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有利条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人力

2017实验室“十三五”建设规划(正式发文)

景德镇陶瓷大学实验室“十三五”建设与发展规划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及江西省关于高等教育的相关文件精神,为贯彻落实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及“人才培养规划”,提升我校实验室建设水平,深化“创意、创新、创业”三创合一的教育改革,助推学校转型发展及内涵建设,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技术人才,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我校实践教学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基本形成,实验室层次明显提升,实训平台快速发展,实验室管理得到了一定加强,但在实验室建设与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具体总结如下: (一)主要成效 1、实验室规模及层次明显提升 学校构建了教学信息、实验实训、创新能力培养、创业就业四类实践教学平台,以强化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动手、创新、国际交流、创业就业五种社会竞争能力。现有陶瓷材

料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及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国家级实践教学平台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校级实验实训中心14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50个。同时建有引领陶瓷行业发展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和服务平台37个及一批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和创意市集。实践教学平台的数量有较大增长,结构与布局趋于合理,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为师生开展科学研究、工程实训及创新创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2、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基本形成 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以实验实训体系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开放性实验、第二课堂及第三课堂组成的创新创业能力拓展体系培促进创新创业能力突破和转化,实现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初步形成到新创业能力突破和转化的渐次推进,形成了纵向覆盖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工程实践3个层次,横向跨越创新创业理论课程、科研训练项目实践、创新创业能力拓展3个类型的“三创合一”实践教学体系。 3、平台及实验室开放初显成效 全校所有教学、科研平台都已面向学生开放,学校设立了开放性实验项目专项资金用以促进实验教学的开放及探索,开放实验项目涵盖了理工、艺术等专业,每年受益学生达500余人次。 4、实习实训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学校逐年增加了实践教学经费投入,生均实习费用达(250)元;

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前言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具有技术更新快、产品附加值高、应用领域广、渗透能力强、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利用充分等突出特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发展和提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对于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国家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全球软件技术和产业格局孕育着新一轮重大变革,为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带来创新突破、应用深化、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11]4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落实《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信息化发展规划(2O11-2015)》和《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年均增速达28.3%,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集聚日益明显,国际化水平持续提高,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已具备再上新台阶的坚实基础。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0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收入达到1.36万亿元,是2005年的3.5倍,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的比重从2005年的10.2%提高到2010年的18%,从业人员超过300万人。产业结构向服务化发展,信息技术服务所占比重稳步上升,新兴网络软件和应用服务快速发展。 产业聚集效应突出,企业实力明显提高。2010年,广东、北京、江苏、山东、辽宁、上海、浙江、福建和四川9个省市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收入之和占全国的87%。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示范带动作用和影响力快速提升。2010年,我国年收入过亿元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以下简称软件企业)已经超过2000家,其中业务收入超过50亿元的企业有7家,超过100亿元有4家,超过500亿元有1家,大企业日益成为产业创新和规模发展的主导力量。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部分领域取得突破。在“核高基”国家科

科技部关于印发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科技部关于印发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科技部门户网站 2012年09月06日 国科发高【2012】89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推动新型显示技术和产业发展,我部组织编制了《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科技部 2012年8月21日1 附件: 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显示产业是年产值超过千亿美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信息时代

的先导性支柱产业,产业带动力和辐射力强。为实现新型显示产业的加速创新发展,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精神,制定本专项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一)全球新型显示技术发展迅速。 显示技术处于多种技术路线并存、产业发展迅速的黄金阶段。目 前主要的显示技术有阴极射线管显示、液晶显示、等离子体显示、有机发光显示、激光显示、三维立体(3D)显示、电子纸显示、场发射显示、发光二极管显示、硅基液晶投影显示、数字光处理显示等。其中,阴极射线管显示已基本退出显示技术历史舞台,液晶显示技术和等离子体显示已经成为显示主流技术,激光显示、3D 显示、有机发光 显示、电子纸显示、场发射显示将是未来主流显示技术。我国激光显示是最有可能领先国际水平的显示技术,3D 显示是最有生命力且终将 成为显示技术共性平台的下一代显示技术,有机发光显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型显示技术,电子纸显示和场发射显示是值得关注的下一代显示技术。 2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新型显示产业快速发展,总产值超过 1000 亿美元,其中90%以上为液晶显示产业创造。在全球液晶显示产

十二五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摘编)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57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