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谅模式在我国高校德育中应用之探析

体谅模式在我国高校德育中应用之探析

体谅模式在我国高校德育中应用之探析
体谅模式在我国高校德育中应用之探析

体谅模式在我国高校德育中应用之探析

摘要:体谅模式是以道德情感为主线,以“教学生关心”为主要特征的德育模式,在西方德育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欧美的中小学德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然而,由于我国高校德育中存在缺失关心的现象,因此,体谅模式对改善我国高校德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体谅模式的特点及其优势,结合我国高校德育的现状,对体谅模式在我国高校德育应用的策略进行了简单探析。

关键词:体谅模式;高校德育;道德教育

20世纪60、70年代,英国学校德育专家彼得·麦克费尔(P. McPhail)及其同事首创了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关心、以道德情感教育为主的体谅德育模式(the con-sideration model)。该模式风靡英美,对当代德育模式影响深远。我国高校德育存在着传统德育模式长期占主导地位以致模式单一等问题,而体谅模式至今仍为西方师生广为接受,因此,探究体谅模式对于提高我国高校德育的操作性、针对性、实效性等尤为重要。

一、体谅模式及其实践

(一)体谅模式及其理论

1967年—1971年,麦克费尔等人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800多名13~18岁的英国中学生进行调查。通过调查研究,显示出青少年认为“好”的教育行为就是能体谅和宽容,“坏”的教育行为就是压制和支配。麦克费尔认为这项调查研究证明了人类的基本需要是与他人友好相处、爱或被爱,帮助人们去满足这种需要是德育的首要职责[1]。根据调查结果,麦克费尔结合自己的德育理念,提出了以情感为主线的德育体谅模式。这里的“体谅”主要指教师在道德教育中引导学生学会关心他人,体谅他人,还包括教师在教

育中对学生要“多关心,少评价”。

麦克费尔通过调查研究,得出了关于学校德育的一些基本理论假设:1、道德教育应满足学生与人友好相处的需要,从而根据学生的需要来确定德育课程2、“青少年对人际和社会问题的反应处于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社会试验期”[2]。借助角色尝试等方式,培养学生敏感而成熟的人际意识、社会判断力与行为。

3、教育即学会关心,道德教育的核心在于教会学生关心人和体谅人。

4、注重道德感染力和榜样的作用[3],即强调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和环境的教育作用。

5、在体谅模式中,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关心他人是一种愉快的生活方式,因此,反对在道德教育中用高度理性化的方法。

(二)体谅模式的实践

麦克费尔根据学生记述的“好事”和“坏事”,提炼出许多典型的人际—社会情境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出专门实施德育的系列教材书——《生命线》(Lifeline)并编制了教师指导用书——《学会关心》(Learning to care)。《生命线》丛书是实施体谅模式的支柱,它由3部分组成:《设身处地》、《证明规则》、《你会怎么办》,每一部分又包含几个小单元,其中的情境依次涵盖了人们经历的各种共同的人

际问题、比较复杂的群体利益冲突及权威问题、以历史事实活现实为基础的道德困境。体谅模式以这套教材为基础,以人际—社会情境问题为核心展开道德教育活动,从而提高学生丰富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

在《生命线》中,一方面,麦克费尔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力,鼓励观察和理解言语信号中所表现的需要、兴趣和情感,提高学生估计和预测行为后果的能力;另一方面,更加关心如何把影响人们决定的事实、思想、技巧、经验汇集融合,达到一种整体性作用,使道德决定与最充分的知识相结合,使知识和理论发挥应有的指导力量。他指出,该教材和教学策略有如下要求:材具有情境性;这些情境来自青少年对自己亲身经历的描述;情境的叙述简明扼要,学生可能根据各自的切身经历补充情境的细节,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问题一般涉及做而不涉及理论性问题;列出的事情没有固定结局,教师和学生可以按

自己的想法进行下去。[4]

二、我国高校德育中“关心”的缺失

当今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多元文化视野中的高校德育需要培养学生学会关心。然而,高校德育在以其自身为主体的各环节上存在对关心的缺失。高校德育对关心的缺失与培养学生学会关心的时代需要构

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矛盾。

第一、德育目标制定中对学生道德成长需求的缺失。首先,高校对德育目标重视的应然与实然状态相差太远。[5]高校对学生的发展是重才而轻德,不仅没有把道德发展放到与知识增长同等重要的位置,更是忽视了对学生成长所需的关心。而就德育而言,则主要是着重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理论教育,“学”和“用”的脱节导致了德育在学生心里地位低下。其次,高校德育目标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情感的培养。1995年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提出的九条规格要求中,没有一条从“情感”入手,要求学生“关心、体谅他人”,这样的德育目标忽视学生的情感感受,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直接

直接致使学生产生抵制情绪或者学而不用。

第二、德育课程实施中对学生生活需要的忽视。我国高校德育课程主要有两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和思想道德修养课,简称“两课”。学校以这两部分为主要阵地实施德育,前者反映了德育的政治性,后者体现了学生对德育的道德性诉求,但从高校德育实施的现状来看,各高校对前者的重视程度显然超过后者,更有甚者,思想道德修养课并未提上教学的日程安排,“两课”变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一课。而不难发现,马克思注意政治理论课的的内容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有很大差距,而“两课”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根据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德育课程内容实施教学,这样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剧学生对“两课”的排斥,即对高校唯一的显性德育课程的排斥。

第三、德育活动执行中对师生相互体谅、相互关心的漠视。“日常思想教育工作”是我国高校德育基本途径之一,执行“日常思想教育工作”的则主要是班主任或辅导员。班主任和辅导员是高校中收入偏低,地位不高,却工作异常繁忙的队伍,他们忙于处理繁杂的日常事务无暇顾及日常德育,使日常事务的管理

取代了德育大纲里所提到的日常思想教育。其次,由于资源有限,高校中常常出现一个人管理几十甚至几百名学生的各种事务的状况,使得辅导员没有能力与精力对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道德教育做到面面俱到,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相关心明显不足。辅导员更多的对学生宣传各种精神指示,造成教师成为学生眼里高高在上的口号者,使师生关心止于教室,止于文件的下达,加剧师生间的互不理解、互不信任、互不

关心的恶性循环。

三、体谅模式对我国高校德育的价值

体谅模式以注重道德情感培养为特征在德育理论中独树一帜,具有很强的课堂操作性和德育实效性,使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相连,至今仍在英美地区广为应用,可见其有无可替代的价

值。体谅模式对于我国高校德育具有重要价值:

第一、有助于培养完整的人格。“在体谅模式中,道德教育被认为是包括了整个人格教育”[6]。麦克费尔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就是能关心、体谅他人,能深思熟虑地考虑别人的意见,能换位思考与他人融洽相处的人。这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而是道德风格,它不只是理智上的,而是深植于整个人格之中。因此,通过体谅模式进行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

第二、有助于倡导民主的德育观。体谅模式强调在德育过程中,教师通过自身的表率作用和引导学生进行角色尝试、价值判断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判断力。这充分显示此模式能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的道德自我发展能力和给学生自我判断

与自我选择的权利。

第三、有助于形成和谐的氛围。麦克费尔希望营造一种猜疑、谨小慎微、提心吊胆、敌意、忧虑逐渐消失的课堂氛围,在这里,师生关系应该是真诚平等、愉快合作,而没有对立抵触的情绪[7]。师生们可以畅所欲言,可以治疗自己的心理困惑,使师生都体会到关心他人是一种使自己快乐的方式。当师生都积极主动地关心他人、体谅他人时,以此获得有内而发的快乐时,便可使课堂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更充

满人情味,更加和谐。

四、体谅模式在我国高校德育中的应用策略

体谅模式在我国中小早已应用,然而在高校中尚且应用较少,针对体谅模式的特点、优势,以及我国

高校德育中关心的缺失,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第一、根据学生的道德成长需要制定德育目标。德育目标的合理性与德育的实效性密切相关,只有合理的目标才能促使德育有效进行。我国传统的高校德育目标着重于社会需要,忽视学生本身对道德成长的需求,使德育目标未起应有的作用,从而也降低德育实效性。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个性丰富,价值取向多元化,因此,高校德育目标必须根据发展性原则,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同时必须以关心大学生成才的内在要求为出发点,结合个人成才内在要求和社会要求制定具有关心性质的层层推进的高校德育

目标。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关心高校德育目标,在努力发展自我的同时积极参

与到实现高校德育目标的实践中来。

第二、从学生的生活需要出发制定关心性的德育内容。麦克费尔认为,创设一种道德教育课程,最令人信服的理由,就是学生们感到需要这种课程[8]。即德育内容应为学生所需要、所理解、所接受,就应贴近时代,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因此,立足学生的生活需要,创设以关心、体谅为主题的德育内容是改进高校德育成效的关键。首先,基于“两课”、立足学生,打造精品德育内容。在肯定两课内容的基础上,改进以往德育中不被学生关注,无法激起学生兴趣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需要和心理需要,强调基础性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新颖的、满足学生需要的、适合社会发展的精品德育内容。其次,充分开发具有关心、体谅性的隐形德育课程内容。如通过展示各种具有关心内涵的字画;通过建设互相关心、互相体谅、和谐的师生、师师、生生关系等。

第三、以道德情感为中心进行道德教育。麦克费尔公开反对过用高度理性化的方式进行道德道德教育。他认为高度理性化的教育方式,往往会使学生仅知道德理论,而不能深入地内化为道德意识,上升到道德信念。引导学生关心、体谅他人,主要是通过情感教育的方法,打开学生的心扉,引起学生在道德情感上的共鸣。在因此道德教育中,除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道德认知教育、提高道德认识基础,还应“以情动人”,以道德情感为手段,在道德情感上满足学生的需要,达到道德认知、道德意识、道德信念和道德情感的统

一发展。

第四、创设适当的场景教育,教学生“学会关心他人”。体谅模式的显著特点就是以一系列人际——社会情境问题为中心展开道德教育。我国高校德育方式主要是道德认知教育,重道德知识的灌输,而轻道德情感、意志、行为的培养,轻视道德讨论、分析、判断、选择这些过程。而这样的方式不利于学生把道德认识从道德原则上升到道德信念,还使学生在进入社会时发现所学与所见脱节,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需要。因此,在方法上不能把理论传授变成空洞说教,要结合学生的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道德发展水平、思想实际、心理承受能力、个性发展特征和社会现实,创设一系列适合我国当代大学生的问题情境,从以以教师的教导、说服、劝诫为主转向在场景中以学生的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创作为主,通过各种现实问题吸引学生兴趣,力促学生主动参与学校德育,培养学生道德情感、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

的能力。

第五、强调教师对学生的体谅示范作用。麦克费尔坚持认为,我们通过观察生活中那些重要人物是如何对待我们其他人的,就会学到许多道德准则。一个学生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学到的东西要比从教师的授课中学到的东西要多的多。无论怎样强调从观察中学习和社会模仿的重要性都不过分[9]。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关心他人、体谅他人的最佳办法,就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以关心者的身份出现,而不是训练或指导者;树立科学的学生观,与学生平等相处,全面接纳学生,关心学生,认可学生;使教师与学生形成关心者与

被关心者的关系,教师给学生示范关心,同时让学生体验关心从而学会关心;教师不仅把关心引入正规课程,既教书又育人,而且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在各种活动和交往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言行一致,在关心、体谅人上起表率作用,才能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的对象,有意义地习得各种道德价

值观和关心、体谅他人的品德。

五、小结

在我国高校德育改革的进程中,用“他山之石以攻玉”是非常有必要的,客观地了解、借鉴和学习其它优秀的德育模式,吸取其精华,有助于改善我国高校德育模式的体系现状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社会和学校发展状况的德育模式。体谅模式以道德情感为核心,重点是教会学生关心、体谅他人,通过一系列人际——社会情境问题进行道德教育,目的是满足学生与人友好相处的道德需求。体谅模式虽然仍盛行于欧美中小学,但是能否在我国的高校德育中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仍然值得考证。

首先,体谅模式缺乏强有力的理论基础。麦克费尔在理论上主张人本主义,在实践上却推行行为主义,使实施德育的老师不易把握。而且,麦克费尔是根据调查研究推导出理论假设,过多地倾向实证数据,缺乏验证性。其次,从该模式本身而言,其应用对象是英美的中小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要载体,并重视教师和教学环境的影响力,而我国的教育理念、文化氛围与西方地区有显著区别,且高校的德育与中小学的德育也有不同之处,因此,体谅模式应用于我国高校仍存在着问题。

因此,若使体谅模式应用我国高校德育,还应对体谅模式进行更多更严密细致的考证,结合我国社会和学校发展实情,促使我国高校德育朝着更多元、更有实效性的方向发展。

[1][9][英]理查德·哈什等著,傅维利译.道德教育模式[M].北京:学术期刊出版社,1989.57.60.

[2][8]黄向阳著,德育原理[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41.239.

[3][7]钟启泉,黄志成.西方德育原理[M] .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79.280.

[4]景光仪.西方体谅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德育2005(4).90.

[5]周楠.关心的缺失与重建[D].重庆:西南大学,2007.

[6]苏立增.国外学校德育模式的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1992.5.

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向大平建始县实验小学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 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中小学生健

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中小学 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提高全民 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中华人民共 和国公民的起点。 学校德育就是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并形

成深厚的道德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这一切都无 法脱离德育内容而进行。因此,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 就要准确了解和掌握九年义务阶段中小学德育内容,概 括地讲,中小学德育内容就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 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要求我们每位德育工作者将

这些德育内容通过生动活泼的校内校外教育教学实践活 动,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社会常识教育和文明习 惯养成教育。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方法归纳起来有:榜样感召法、 疏导法、身教法、情感陶冶法,比较对照法和自我教育 法。每位学校德育工作者要因地制宜,

因人而异,结合 校情,有机的采用切实有效的德育方法,才能收到良好 的德育效果。 、逐1目前,我们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任务有四点: 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 、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逐步形成科学的世2观。

页第共页17 界观。3、评价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自我教育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现行学校德育工作的模式是:全员育人(教师、学生、家长)、全程育人(所有学科)、全面育人(校内校外)。 当今学校德育工作的走向是:走向公民、走向生活、走向对话、走向多元。去掉传统模式,打破条条框框。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解析

2015年11月16日 17:52教育部网站 日前,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主要从四个层面提出了转型发展改革的十四项主要任务。以下为权威图解和全文大放送!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发展改革委、财务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以下简称转型发展)的决策部署,推动高校转型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为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 积极推进转型发展,必须采取有力举措破解转型发展改革中顶层设计不够、改革动力不足、体制束缚太多等突出问题。特别是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找准转型发展的着力点、突破口,真正增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为学习者创造价值的能力。各地各高校要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增强对转型发展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摆在当前工作的重要位置,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1.指导思想

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作为德育副校长,对学校德育工作应该要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系统的规划,为学校德育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负起自己的责任,作出自己的贡献。 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总体来说做得还就是比较好的,在德育处、团委、班主任与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学生的言谈举止、日常行为规范、校园卫生等表现总体都比较好。特别就是上学期,学校搬迁到新校区后,由于从半寄宿制学校变成了全寄宿制学校,许多学生不适应寄宿生活,加上工程建设进度跟不上教学与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等的需要,学生意见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德育处、团委依靠班主任与广大教职工,克服重重困难,做了学生大量的思想工作,同时加强了对寝室的管理,制订健全住宿生管理制度,对学生提出 严格要求,使学校平稳安全渡过了最困难时期,现在大部分学生学习认真、情绪稳定,对学校的满意度与认同感进一步加强,这些成绩的取得都很不容易。但就是我们也应该瞧到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要使我们学校真正成为名实相符百年名校,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要做的事还很多。 首先我觉得我们应该对传统的德育工作进行认真的反思,及时更新 德育观念。德育处过去又叫做训教处、训导处、政教处、教导处、导教处,这些名称有许多现在还在延用,但从这些名称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瞧出德育观念的一些变化。总体来说德育观念的变化趋势就是这样的:训→训教→训导→教→教导→导教→……,从中我们可以瞧出德育观念的变化 有明显的轨迹。传统的德育以训与教为主,对犯错误学生进行训斥、劝诫、教育、处罚,这种德育方式以训诫与说教为主,如果就是在改革开放之前,学校的这种教育方式就是很有效的,因为那个时代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 都比较单一,学生犯了错误,只要给她指出错误,往往就会勇于承认错误 并改进错误。但对现在的学生来说就不就是那么简单了,因为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快速发展与转型时期,整个社会的各种价值观念、价值体系都在重新认识与重新构建过程中,并且折射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转型期必然存在的各种各样充满矛盾的价值观念通过家庭、社会、网络、媒体等各种渠道铺天盖地扑面而来,导致广大中学生无所适从,内心充满各种矛盾、迷惘与不安。她们内心的这种矛盾、迷惘与不安必然会表现在行为上,比如盲目追星,追求时尚,赶潮流,说话粗俗,上网成瘾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校德育工作仍然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效果肯定不很理想。 首先,学校德育要尽可能以各种活动为载体,通过学校的组织的各种大型活动、社团活动以及各种节日的纪念活动,使学生在体验与感悟中不断成长。学校在上一周开始开设的劳动课,其实也就是德育体验活动的一个尝试,通过劳动课可以使学生感悟到很多道理,通过劳动可以使学生逐渐养成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与尊重劳动成果的习惯,有助于养成良好

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人文关怀维度分析

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人文关怀维度分析 马克思在历史观和价值观统一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思想的高度概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德育,应该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思想,因此人文关怀是高校德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以人文关怀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需要全面认识高校德育的重要性,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标签:高校德育;实效性;人文关怀 德育人文关怀,就是在德育过程中,以大学生为本,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大学生主体的需要、个性和自由,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其成为具有崇高境界和人格魅力的真正主体,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统一。为了进一步在德育的价值系统中确立起人文关怀价值的核心地位,建构与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相一致的德育目标,必须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革新德育理念,关注大学生个体的价值需要。 “一切道德规范的设立,必须合情合理,切实可行。不能过于理想化,格调太高,或甚至于不合情理,强人所难。否则,人是人,道德是道德。”①班华教授指出:“新世纪的德育走向如何,与社会转型有关,与我们具有怎样的德育理念,怎样进行德育改革有关。德育理念是德育的根本指导思想,提升德育理念是德育深层次改革的需要,是德育改革的最高境界。”②为了进一步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必须顺应时代的变革,革新德育理念,从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关注大学生个体的价值需要。 (一)树立高校德育以学生为本的核心思想,确立和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主体性和创造性,而且要有团队合作能力;不仅要有良好的工作能力,而且要有必备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要德才兼备,德慧双馨。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我们的学校德育,既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挥。当前大学生尤其是90后大学生,他们的个人意识和主体意识很强,追求自由和平等,他们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使德育深入学生内心,让学生在充分的自我得到体验中发展其道德认知、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和自我教育能力,德育的主体应该从教师转向学生。实际工作过程中,进一步按照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发挥教师引导教育作用方式,树立高校德育以学生为本的核心思想,确立和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大

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根本

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根本 强调道德教育的基础性质是世界德育、教育界的一个最基本的共识。这一命题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予以佐证。 从理论上说,“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根本”是许多教育学家的共识。 从近代教育学产生之日起,强调道德教育的基础意义就与教育学家们对教育的价值属性的共同体认紧密联系在一起。康德在他的《教育论》中曾经指出,教育以人类个体的未完成状态为起点,通过养护、管教、教导等环节,最终以发展儿童的向善的倾向,使之成为道德的存在为目的。康德的后继者赫尔巴特更是明确地指出:“教育的惟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个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两个世纪过去了,今天的教育已经进入了因特网时代。科技教育等在学校教育课程中的比重正在膨胀。但是世界上有理性的教育学家们都一致肯定教育的价值性,因而都承认道德教育在全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正是因为这一点,面对全球范围内的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将“学会生存”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哲学加以提倡,强调“我们有足够的理由重新强调教育的道德和文化因素。” 从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关系角度审视道德教育的基础性、重要性,也是许多教育学家的共同选择。杜威曾经指出:“民主政治热心教育,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人们参与有共同利益的事,每个人必须使自己的行动参照别人的行动,必须考虑别人的行动,使自己的行动有意义和方向,这样的人在空间上大量地扩大范围,就等于打破阶级、种族和国家之间的屏障,这些屏障过去使人们看不到他们活动的全部意义。”当代美国著名的德育学家里可纳也曾经明确指出:“我们民主的奠基人认为,道德教育是我们民主社会得以存在的关键。”“他们的理由是:民主政府是由人民当家作主,人民自己对社会的自由与公正承担责任。这意味着人民至少在某种意义上说必须是善良的,他们必须理解民主的道德基础,并为之负责……”因此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在于他们看到了政治教育必须建立在最基本和最有效的道德教育之上。 在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中,许多教育学家也曾经对道德教育的基础性质予以明确的肯定。巴班斯基主编的《教育学》在谈到劳动教育时就曾经指出:“共产主义的起点是对劳动者的尊重和承认他的劳动的伟大价值。……人必须从幼年的时候起就从自己的经验中深刻认识到,由于参加社会的生产劳动,他才获得满足自己需要的道德上的权利。”前苏联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为每一个人培养起善良、诚挚、同情心、助人精神及对一切有生之物和美好的事物的关切之情等品质——这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的起码目标。学校教育就应当由此入手。”“我激励孩子们去关心人,首先是关心母亲、祖母、父亲和祖父。”“我不是滔滔不绝地对少年讲述那些人所共知而又无人反对的政治概念,而是去和他谈那些使人十分激动、使人不能平静的想法……”因此明智的共产主义者都应当理直气壮地承认:道德教育是共产主义等政治理想教育的基石。 从实践的角度看,将道德教育视为教育的根本也是许多国家的共同选择。 美国是一个较长时间强调间接德育的国家。但是间接德育的选择并不意味着美国教育无视道德教育的重要。相反,反思相对主义和个人主义德育的结果是美国出现了品德教育运动。一位著名的美国教育学者曾经提出,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总将有着和我们祖先同样的需要。那就是,愉快、勇敢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保持那些指导我们更好成长的品质。这些品质是欢乐、爱、诚实、勇敢、信心等等。美国当代教育家厄内斯特·波伊尔也建议“基础学校”的道德教育应当教会学生诚实、尊重、负责、同情、自律、坚忍、奉献等七项美德。美国品德教育学院曾经研究和编制过一套道德教育课程。这一课程于20世纪70年代中开始设计并曾经在美国的五个大城市作过历时10年的实验。1986年基本定稿,正式使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 个基本问题 陈小虎杨祥 一、引言 从20 世纪末到21 世纪初,随着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的飞跃发展,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生产过程的技术含量大幅度增加,接受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的步伐不断加快,对劳动力整体的技术素质要求日益提高,社会经济成分的多样性、利益主体的多元性、生产目的和消费需求的多层多类性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多类型、多层次的需求。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必须紧密跟进,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各类专门人才”。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强国以及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需要,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提供了土壤和历史机遇。 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规模和质量需求、优化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自1999 年开始,高等教育较快速地展开了扩招,同时一批新建本科院校应时而生。截止2012 年,我国新建(或新升格)本科院校已达325所、独立学院303 所,在校本科生人数达全国本科在校生人数的一半以上(含独立学院),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有生力量。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到2020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的目标,高等教育还要新增650 万以上的学生,新增规模的主体要由新建本科院校以及今后新建的本科院校来承担。由于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纲要》提出的毛入学率40%只是一个最低标准,多数省市都会超出这个比率。北京、上海、天津毛入学率2005 年已经超过50%,达到普及化标准了,有一批省份在2015 年毛入学率也会超过或达到50%。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序幕已经拉开了。普及化的到来迫切需要一大批新建本科院校承担,也可以说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的主力军。 新建本科院校分布范围广,从中心城市到少数县级城市,其中60%以上在地市级城市。生源大部分来自地方,管理上以省市为主,有一部分为民办新建本科院校。特殊的发展历程决定了这些学校的办学使命是以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根本宗旨(或主体任务)。因此,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在实践高校四大职能、办应用型本科教育上应有很多不同特征或更加鲜明的目标特征指向。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对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的数据看,与老本科院校相比,整体上毕业生的质量指标没有一项指标比老本科院校好,少数新建本科院校比较好。这整体上说明,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尚未能办出特色,没有真正办出应用型本科应有的质量水平或特色指向。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还不成熟,类型不明显,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到实践还有较大距离。尽管个别学校比较成功,有了自己的特色,但整体上还未成为一个类型,尚不成型。 因而,《纲要》第22 条、第31 条非常明确地提出,要引导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办出特色,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树立多样化人才观,系统化人才观,大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等。这是方向性指引,为新建本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隐性德育教育研究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隐性德育教育研究 英语学科作为一门语言科目,有着丰富的人文性特点,而新课标改革实施的目标更是要求我们重视中学生的各项能力和个人品质的培养。初中英语课堂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初中英语教材中包含大量的隐性德育内容,中学教师应努力开发这些隐性的素材,将这些德育内容与英语教学融合在一起,同时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英语教学中学生的道德。 标签:初中英语;教学;隐形德育教育;研究 一、隐性德育教育的定义及其发展现状 隐性德育是指通过内隐的、间接的、无意识的教育活动,使人们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道德教育,隐性德育更倾向于用一种不动声色、润物无声的引导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正确思想道德的人。然而,我国隐性德育教育因为起步晚,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初中英语教学中对于教材中隐性德育素材的利用和开发不够,一些隐形素材总是被忽略;其次,初中英语教学中语言知识的学习与德育内容之间的结合经常脱节;再次,一些初中英语教师的教育方式还有待加强,德育与课堂还不能兼顾。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隐形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新课标改革对于德育教育的需要。在新课改不断推进深化的当下,过去小范围、表面化的德育教育式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现今的需要。而新教育一直在强调德育教育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无可替代的作用。新教育主张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新教育提倡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质。其次,政治课是学校进行德育工作的唯一途径,德育工作主要是老师的责任,这种观念依然存在,忽视了其他课程和其他老师都同样具有进行德育教育的责任。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贯彻隐形德育教育,广大的英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所隐含的德育信息,将之与自己的课堂教学相互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将一些文化情感、行为准则内化为自己的品德。 三、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隐形德育教育的途径 (一)挖掘初中英语教材中的隐形德育内容 充分挖掘教材中所隐含的大量德育信息,对教材进行整合,有意识地融入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正确示范和引导,将课本中蕴含的一些育人思想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品质。初中阶段所使用的人教版系列教材选材多样,具有很好的育人性,包括爱国教育、行为规范、感恩教育、环境保护、健康的生活习惯等话题,具有极高的趣味性、思想性和真实性。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与特点,在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每个单元之间、单元内听说课、阅读课和写作课之间的衔接,注重课本模块的整合与处理,将德育

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研究

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研究 发表时间:2017-08-29T13:20:25.633Z 来源:《文化研究》2017年5月作者:陈丽君 [导读] 德育教育一直是高职院校的一个重点内容。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岳阳 414000 摘要:德育教育一直是高职院校的一个重点内容。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时代,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原有的思维和生活方式,特别对于青少年而言,在各种新思潮、新观念的冲击碰撞下,青少年们“三观"失衡,道德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下降,我们的德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院校,德育教育 多媒体和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以惊人的速度覆盖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2016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2.87亿,占中国青少年人口总体85.3%;截至2015年12月,中国青少年新增网民为1028万,增长率为3.7%,青少年网民占整体网民比例为41.7%。截至2015年12月,中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34亿,未成年网民占青少年网民的46.6%。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对青少年的生活习惯、思想道德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面对不可阻挡的青少年上网热潮,如何适应新时代要求,在当前网络环境下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成为我们德育工作者需面对的新课题。 一、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德育的现状 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学校传统德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职业院校学生德育工作也遇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表现出更多的自我意识。高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中大多数为中高考的失利者,来自弱势家庭、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居多。适应学校新环境的能力较低,容易对学习和前途失去兴趣和信心,再加之其身心正处于发育发展的特殊时期,因而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独立性意识和要求,德育工作进展艰难,成效甚微。 忽视网络德育的作用。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的德育手段主要通过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同时辅以班主任、辅导员的言传身教来完成,专业教师不参与德育。德育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都更加强调传统的德育模式,忽视互联网对德育工作带来的新变化和新要求。 注重德育评估结果,忽视德育实际效果。由于高职院校属于高等教育的一个环节,在现有体制和模式下,注定逃不开重结果,轻效果这一弊端。平时只注重评估结果,注重文字材料的堆积展示,对德育工作的过程和效果并没有良好的评估,导致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效果差,学生不认可,从而直接影响到德育工作的实际成果。 二、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形式内容单一,缺乏创新 目前,高职院校德育网站平台只是简单的将德育内容复制到校园网上,网站平台只强调宣传,而没有结合互联网的特点来创新德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保证德育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对学生是否乐于接受不以为意,使网络德育的效果不明显。 2、教师德育素养有待提高 网络环境下,师生网上交流已是当今教育不可回避的现实。如何有效运用网络手段,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必须将先进的教育思想转化成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努力将自己提升为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能有效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能够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素质德育教师。可目前高职院校的现状却是处在一种懂网络的教师不熟悉德育教育,懂德育教育的教师不熟悉网络这样的尴尬境地之中。 3、相关制度不完善 一些高职院校没有建立互联网管理制度,互联网的管理还是一个盲区,亟待继续规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高职院校对互联网管理的重要性缺乏了解,另一方面是国家部门或者地方政府对学校互联网的管理还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 三、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德育教育的对策 1、创新理念 德育教育要树立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科学理念,坚持全过程,全方位覆盖所有师生。首先德育教育的时间要全过程贯穿高职学生整个学习阶段(包括见习实习期)。二是内容上要全方位实施。高职学生德育工作不仅要包括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还要包括职业素养,公民道德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同时网络德育也需要在日常工作的基础上加强。三是需要学校各个部门老师的配合。高职学生德育工作不仅是各个二级学院党总支书记、辅导员、专兼职班主任等学生工作者的任务,也需要各科任教师的共同协作,前者主要负责日常的德育工作,后者主要是从课堂中开展德育工作。 2、创新模式 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模式必须将网络德育和现实传统德育相结合,构建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四位一体”的德育模式。只有开创学校、社会、家庭一起对德育教育齐抓共管的局面,共同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才能达成提高学生德育教育实效性的目的。“四位一体”模式中,学校是基地,社会是依托,家庭是基础,学生是主体,缺一不可。 3、创新内容和形式 网络环境下,各种信息的浏览、传播速度之快远高于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以网络为载体,将德育内容以声音、图像、影视等多种高职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出现,对高职学生进行道德与法制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教育,收效远强于班会、主题活动等传统德育手段。逐步培养高职学生识别网络是非,美丑,善恶的判断能力,提高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责任感与自律能力,使之成为有道德的高素质学生。 4、创新网络环境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网络成为德育工作的新环境。网络环境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环境,同时也是一种新的生活环境,其环境的营造及

对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认识与思考

对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认识与思考 沈阳铁路机械学校张艳华 按照学校、校党委要求,近期重点学习了教育部周济部长在2009年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以及教育部陈希副部长在第五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颁奖会上的讲话,重温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等文件,对中等职业学校树立大德育观的必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引发了一些思考,就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中等职业教育为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年来,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全国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由2002年1037万人发展到2008年已经突破2000万人。辽宁省中职在校生也由2002年的38万人提高到目前的60余万人。与数量增长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教育教学质量问题越来越突出。 2008年,国家颁发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一手抓规模扩大,一手抓质量提高,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实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

为重点”。2009年2月,教育部周济部长在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今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点:一方面,职业教育要实现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战略转移;另一方面,要实现扩招50万人的历史性任务”。所以,“要把职业教育的战略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上来,努力实现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科学发展”,提高质量是今后各级各类教育的关键词。 “抓质量首先要抓德育”。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加强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这是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新一代劳动者的迫切需要,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 结合职业教育的实际、结合学校工作的实际,科学地把握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树立牢固的大德育观,增强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当前及今后职业学校工作中的一件大事,也是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教育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学校是耕耘希望的园地,是孕育明天的摇篮,首先要教育我们的学生学会做人,要努力寓德育教育于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中,实现时时、处处、人人、事事育人,全

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

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 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它对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政治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 (一)初中阶段德育内容要点 1、爱国主义教育 热爱祖国的版图河山、语言文字、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着名民族英雄、爱国志士、革命先驱、文化名人的教育;中国近代、现代历史和社会主义新中国伟大成就的教育;初步的国家观念——尊重国家标志,维护国家尊严、荣誉的教育;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教育;尊重兄弟民族,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国防和国家安全及热爱和平,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教育。 2、集体主义教育 尊重、关心他人,集体成员之间团结友爱的教育;爱班级、爱学校、为集体服务、维护集体荣誉的教育;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关系的教育。 3、社会主义教育 初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初步的社会发展规律教育。 4、理想教育 学习目的教育;初步的职业理想教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5、道德教育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分辨是非能力的培养;初步职业道德、环境道德教育;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与训练。 6、劳动教育 劳动创造世界的观点教育;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教育勤劳俭朴,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以校内生产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为主的劳动实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 7、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 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教育;宪法及有关法律常识和法规的教育;知法守法,运用法律武器自我保护的教育;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教育。8、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的教育;青春期心理卫生、性道德和男女同学正常交往、真诚友爱的教育;健康的生活情趣和发展个性特长的教育;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如何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实践教学体系,这是当前颇为紧要的任务。 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常见问题。 (1)实践基地建设问题。由于实践设备和场地不足,使得目前实践教学条件难于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 (2)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问题。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明确,组织管理跟不上,实训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 (3)实践教学的考核问题。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远没有对理论教学要求的严格。 (4)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许多教师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 (5)实验教学安排存在随意性。首先是实验内容安排的随意性,其次是实验教学时间安排的随意性。 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原则 (1)特色性原则 特色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为此,确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应变能力培养为关键,产学研结合为途径,与时俱进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这是我院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遵循的原则。 (2)实用型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充分体现专业岗位的要求,与专业岗位群发展紧密相关。以此为原则组成一个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可分为基础实验技能训练平台、专业岗位技能训练平台、专业岗位实践平台三大步进行构建。 (3)混合型原则

混合型体现在教师类型的混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混合、教室与实验室的混合等方面,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教室与实验室的界限,打破原来按学科设置实验室的布局,对实践教学设施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一体化混合实践教学模式。 三、实践教学体系规范化建设 (1)强化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管理 从多方面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补充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如实验实训教学考核、实验设备的管理、安全管理、实验实训耗材的管理、实验室环保工作、信息和档案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方法。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确定不同实验管理岗位职责和管理工作量。 (2)因“室”施“法”定条例 针对不同类型的实验实训室,建立对应的实验设备管理条例。机电信息实验实训室类型较多,主要有计算机类实验室、机电类实验室、现代先进制造实训中心等类型,根据不同类型的实验设备的状况和实验的性质,我们制定了相应的实验实训管理条例。 (3)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 采用计算机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建立信息收集、整理和归档制度,对实验实训室的各种信息及时进行记录,并做好统计、分析和归档工作,及时向学院和上级有关部门提供实验实训室的准确数据。 (4)加强安全教育 制订安全教育规章制度,认真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在实验实训前,对参加实践教育的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签定安全教育责任书,最大程度上避免产生安全事故。 四、全面实施实践教学体系 (1)以竞赛带动实践教学 在高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通过参加专业竞赛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我院构建了开放式实验室。为使学生熟练掌握实验、实训技能,达到竞赛所要求的技能,分院设立了计算机项目工作室、机械设计创新实验室、开放机械加工实验室、现代制造实训中心,为学生在课外实训提供了极好的平台,吸引了一大批学生在各个开放性实验室进行实验、实训操作、技能训练等。在近几年计算机类和机电类的竞赛中我院取得较好的成绩。 (2)实践教学与岗位技能培训相结合

(完整版)“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研究”结题报告

“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研究” 结题报告 结题负责人:郭立仁 单位:朝阳市第十八中学 结题日期: 2012.12

“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研究”结题报告 一、背景分析及研究思路 1、课题研究的背景 当前,社会的发展已进入到信息化时代,网络已涉及到了各行各业,它为个人和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并且上网的人数也在成倍数的飞速增长。在网络时代,该如何去应对网络给中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呢?怎样利用网络来帮助青少年特别是中学生端正思想呢?这正是摆在我们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这也是学校德育的延伸,现代化德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德育工作,探索其正确有效的途径已成为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而传统的学校德育重认知,轻实践,重灌输,轻内化,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容易导致学生知行脱节,言行不一,人格错位,自信心不足。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学校德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积极探索,肩负起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激励其自信心的神圣使命。 学校教育方式:传统的德育教育形式单调、时效性不强,以重视道德教育的知识传授和灌输为主要模式。虽然在日常的道德教育中,学生拥有一定

的道德意识,但在多元的社会环境中,又显的不知所措,知与行难以统一,不良的网上信息使部分自制力较差的学生难以抵御,导致我们辛苦施教的道德约束在诱惑中削弱。 社会网络环境:今天的学校德育与网络共处一个时空,时刻面临着网络传媒的冲击与挑战,学校围墙也无法阻隔网络的渗透,当学生坐在电脑屏幕前,轻点鼠标,往来于网络空间时,最终决定其道德言行的就是他们自己的道德选择。青少年由于在认知水平、辨析能力等方面都不成熟,难免会受到社会外围环境的影响(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等),因而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2、研究思路 近年来社会环境变化很快,电子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使学校德育工作面临巨大挑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我们不得不思考:在信息化背景下,德育工作该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利用网络的有利因素开展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本课题从我校德育工作现状分析入手,调研学校网络德育工作对策。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

如何抓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如何抓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老师们都知道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什么呢?因为基于学校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它各种教育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着学校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这一教育过程不仅有教育环境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也包含受教育者作为主体的自我选择、自我塑造、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当前看有好多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滑坡,现实生活中做出一些违背常礼、甚至违法的事情,这是学校教育的失败,其主要原因是现实的学校教育中仍还有部分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从而出现了强制教育,甚至体罚教育,导致学生厌学,从而引发最严重的一种现象——辍学。为此,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自觉学习能力至关重要。下面就如何实施学校德育工作谈几点做法:(其中观点是个人的想法,有说的不对的地方敬请老师们指正批评) 一、德育工作首当其中是加强班主任和班集体建设的工作班主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班级的核心。一个班级要向怎样的方向发展,要形成怎样的风气和习惯,要达到怎样的标准,这些都要靠班主任来决定和掌握。优良的班风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对于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加强班主任工作经验的交流,加强对班集体的建设与管理。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两大准则,也是众多

班主任的工作心得。但是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心理需要”相互印照的过程,是师生“心理交流”的过程,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只有心心相印,情感交融的教育,才会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反之,在师生“心理需要相抵触,心理交流多梗阻”的情况下实施教育,会引起学生在接受上的对抗性。所以,班主任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首先要用情去温暖学生,用情去激励学生。当学生与你心心相印时,再给他说明道理,他才会心服口服。这一点对班主任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它告诉我们在什么样的时机中去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当然这的确是一个很高的要求,是一种至高的境界,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努力去做了就扪心无愧。 加强班集体建设。在集体中,健康的因素能扶正压邪,鼓舞人心,成为形成和巩固班集体的强大力量。健康的因素反映着班集体的利益及道德水平,有利于形成良好风气,使集体保持一种精神饱满、积极向上、人人争当先进的积极态势。班主任必须针对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恰当而又灵活地采取有效途径培养正确、健康的因素,抵制和压倒不健康因素的消极作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氛围,这有助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熏染学生的行为,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既要有良好的理论修养,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时影响和陶冶着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也直接关系到对学生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所以,教

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刍议

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刍议 发表时间:2018-03-21T16:13:54.56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8年3月总第258期作者:刘新颜[导读] 中职学校,通过班主任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将对班级管理、学生素质的提高以及学生心理的疏导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71024 摘要:班主任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中职学校,由于中职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决定了中职班主任德育教育更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职班主任德育教育探索德育教育是对学生思想正确引导的一种特殊的素质教育方式,也是一种复杂的思想道德教育过程,同时又是我国教育体系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而进行改革的产物。中职学校,通过班主任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将对班级管理、学生素质的提高以及学生心理的疏导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中职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意义 与传统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具有两点特殊性:其一,教育面对的对象特殊。教育面对的对象基本是学生,虽然职业教育也是如此,但是职业教育的学生与传统教育中的学生还是有所区别的,一方面,由于受到的挫败和否定都比其他学生要多,存在较多心理问题;另一方面,普遍素质和能力都要低于一般教育体系中的学生。 其二,教育方向的特殊。职业教育的教育方向是以专业教育为基础。而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也渐渐被提出,而班主任是学生思想道德学习的引导者,所以将德育工作作为发展的方向也是中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二、目前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问题 1.教师队伍素质方面。师资队伍水平是反映一个学校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但是由于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发展还不够完善,而且班主任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工作量与工作待遇相差悬殊,导致中职班主任工作热情不高,有的学校聘用一些刚刚毕业的学生承担班主任工作,由于他们在专业素质能力上缺乏一定的心理教育基础,从而导致班主任德育工作无法开展。 2.学生发展方面。学生的个体发展是对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体现,但是目前由于大部分中职院校缺乏完整的教育体系和培养学生思想发展的理念,很多班主任对学生的个体发展情况及思想道德教育关注不够,从而导致德育工作难以长期开展下去,对于学生思想形成和未来的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 3.教学手段方面。照本宣科是义务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的弊端,而很多职业学校也沿用了这种传统的量化教学方法,方便对学生进行统一化的管理,从而导致很多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都将这种理念作为流程化的参考,而且德育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思想道德感染教育的过程,只通过流程化的教育手段根本不能体现其价值,也不能很好利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人文性,从而导致德育工作的效果不高,对学生的素质影响也不大。 4.重视度方面。由于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专业化的人才培养,而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已经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进行职业教育仅仅是为了孩子将来能够谋取一份好工作,从而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并没有一定的意识,而很多职业学校为了达到家长的期望,也将专业技能教育作为特色教育和教育重点,却忽略了思想素质教育的辅助作用,也忽略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方向,从而导致德育教育工作缺乏一定的重视。虽然通过这种方式教育,很多学生具有高技能,但是素质较低,对于社会的发展也具有不良的影响,会减缓社会的发展。 三、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性对策 1.完善培训体系,提升班主任队伍整体素质。教师是教学的引路人,也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和榜样。特别是对于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有紧密联系的中职班主任来说,有时候自身的素质也将给学生的思想素质形成造成影响,所以,要提升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必须要从提升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做起,即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针对目前在职班主任进行完整素质教育培训,并且通过日常素质教育工作抽查、季度考评以及年度综合考核作为监督考核手段;另一方面,提升班主任应聘的条件,同时提升班主任的薪资待遇,从而通过这些手段,提升班主任整体队伍的素质。 2.加强人文关怀,德育工作尊重学生差异。个体的差异性是人表现出来的基础特点,而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个体差异不仅仅局限于性格和爱好,同时也包含思想和观念。而德育工作是一项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所以工作的开展也要将思想道德教育作为参考。而人文关怀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手段之一,所以在德育工作中加入人文关怀,也是一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教育的有效途径。 3.加强交流教育,在学生心中树立道德榜样。言传身教是每个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基本流程,而在这个流程中一言一行也都将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交流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通过交流,教师可以把握学生的心理,洞察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进行疏导。 4.提倡感染教育,增加德育教育的活动。感染力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特征,而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育时,可以通过一些思想教育活动本身的感染力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针对爱国主义思想的道德教育,班主任教师可以在课余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一些红色旅游景点、抗战历史纪念馆等,学生通过对这些实际的东西进行感染,从而提升他们的道德感悟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德育工作的开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开展德育工作一方面需要根据学生情况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然后通过潜移默化的日常教学感染和活动影响,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感悟和养成;另一方面,要加强班主任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提升教师素质,从而提升德育教育质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