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规划

一、总则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国发〔2010〕40号)、《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本市“菜篮子”系统工程建设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意见》(京政发〔2010〕37号)、《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稳定消费价格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有关工作的通知》(京政发〔2010〕39号)的精神,加快推进北京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保障农产品市场供应,特制定《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规划》。

本规划阐述了北京市农产品流通体系现状、发展目标、空间布局、主要任务及保障措施。

本规划编制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等。

本规划实施期限为2011年至2015年。

二、发展现状和趋势

(一)农产品流通体系现状

1、农产品流通体系基本满足流通需要和消费需求

到“十一五”时期末,北京市建立了以销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地满足了农产品流通需要和居民生活消费需求,有效保障了首都城市平稳运行和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北方地区农产品流通网络重要枢纽。2009年,全市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总交易量约2580万吨、总交易额约1120亿元;扣除25%过境集散量,供应本市的总交易量约1935万吨。其中9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合计交易量约2000万吨、合计交易额约890亿元,分别占农产品批发市场总交易量和总交易额的77.5%、79.5%。

2、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多层次、多方位格局已经确立

从层次上看,已形成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收入20亿元以上)为主要集散中心、区域性批发市场为重要节点的批发市场格局。全市性综合型和区域性综合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成为整个农产品批发市场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方位上看,北京东、南、西、北方向均有分布,初步形成京西南、京东、京北三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聚集区。9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有5个在五环路内、4个在五环外。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互为补充,总体格局稳定。

图1 九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图

3、农产品批发市场基础设施水平和功能明显提升

9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合计建筑面积达到220万平方米,批发市场基础设施、交易设施、冷链仓储设施有了很大改善,全部建成检测检疫中心、信息中心和安全监控中心,实现了对农产品主要品种的快速检测、价格和交易信息的及时发布。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蔬菜政府储备和轮换机制,保证了应急状态下的市场供应。

4、城市东南方向是外埠农产品进京的主要通道

北京农产品自给率较低,绝大多数品种依靠外地市场供给。从农产品进京主要通道流量看,通过京沪高速(东南方向)进京农产品占全市外埠进京农产品总量的四成以上(42.4%)。其它方向进京流量比重分别是:京开高速(京南)占15.3%;京哈高速(京东)占13.5%;京藏高速(京西北)占11.3%;京港澳高速(京西南)占10.2%;京承高速(京北)占7.3%。

图2 外埠农产品进京主要通道图

5、多元化流通模式有效连接农产品生产和消费

流通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农超对接、农餐对接流通新模式,约占市场交易总量的20%左右;二是运销专业户流通模式;三是公司加农户流通模式。后两种流通模式都经过批发市场环节,目前约占市场交易总量的80%左右。

6、多样化的零售网络满足了居民多层次的消费需求

菜市场、生鲜连锁超市、网店等多样化的零售网络初步形成,既满足了普通居民的基本需求,也适应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后的差别化需求,为不同消费层次的居民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

(二)存在的问题

农产品自给率偏低,对外依存度较高。由于城市规模快速发展,同时我市农产品生产前端和零售末端组织化、规模化水平较低,尤其是一家一户的零售摊商小规模分散进货,导致农产品物流配送比例较低,导致农产品批发市场难以远离中心城区,导致农产品批发市场层次不高。

(三)发展环境和趋势判断

1、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

“十二五”时期,是北京市全面推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加快向世界城市迈进的重要时期。北京城市总体发展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新阶段。

2、市场需求规模继续扩大

2000年至2010年,本市农产品交易量每年平均增加180万吨左右。按此增速,到“十二五”时期,本市农产品年交易量平均水平将达到约3000万吨。

3、城市建设步伐加快

根据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城市功能区定位更加明确,中心城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建设步伐加快,土地资源稀缺,绿色低碳环保要求提高,对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4、产业高端化发展趋势明显

未来北京产业结构调整将进一步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将全面推进。作为都市型现代农业九大服务体系之一,农产品流通体系将承担着衔接产销和供需、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重要职能。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打造国际商贸中心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明确农产品批发市场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地位,增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公益性作用;进一步优化布局,完善功能,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培育现代经营主体,健全零售网络,提高市民生活便利度,强化应急保障能力。逐步形成布局合理、渠道通畅、安全高效、保障有力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

(二)总体目标

1、“十二五”时期目标

农产品批发市场基础设施完善、功能增强;全市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建项目投入使用;农产品零售网络全面覆盖、分布合理;农产品物流配送渠道通畅、效率提高;初步形成以批发市场为核心、以物流配送中心为支撑、以零售网络为保障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

2、远期目标(至2020年)

构建与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国际商贸中心相适应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形成2—3个全市大型综合农产品批发市场,每个远郊区县保有1个区域性综合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形成全市覆盖、连锁经营、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农产品零售网络;农产品批发市场与生产基地和零售末端紧密衔接,货源保障充足,形成布局合理、渠道通畅、安全高效、保障有力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

(三)发展指标

——本市蔬菜自给率由不足30%提高到35%。

——形成2个全市性综合农产品批发市场,承担全市80%左右的市场供应量。

——新增规范化菜市场150个,形成比较完善的农产品零售网络。

——构建现代化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果蔬、水产品、肉类等三类农产品冷链流通率由目前的10%、30%和50%分别提高到20%、45%和70%以上。

——生活必需品政府储备能力进一步增强,应急保障体系更加完善。耐储蔬菜品种政府储备应急供应天数达到5天。

四、基本思路

“十二五”时期,坚持“政府指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原则,以规划引导、政策支持、资金投入、运行管理和必要时价格干预等方式,增强对农产品供应的控制力;积极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保持市场活力;着力提高农产品生产前端和零售末端的组织化、规模化水平,进一步巩固、创新和提升发展农产品流通体系。

(一)巩固发展

在现有农产品生产和零售规模化、组织化程度没有根本提升之前,要稳定现有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鼓励有实力的农产品生产、流通企业参与新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稳步提升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现代化水平。在生产和零售组织化、规模化水平提升后,再逐步实施农产品批发市场梯度调整。

(二)创新发展

在巩固和提高本市农产品自给率的基础上,提高本市农产品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水平。鼓励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和全国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对接。在促进连锁超市规模化、组织化进一步提升的基础上,着力提升菜市场分销体系组织化、规模化水平,发展连锁经营。鼓励农产品生产组织、批发市场建立直营的社区分销网络,鼓励批发

市场和国有企业通过参资入股等方式控制、稳定社区菜市场经营方向,必要条件下对菜市场进行企业化改造。

(三)提升发展

推进9大批发市场“八大中心”建设,在提升结算、信息、检测、安全监控和废弃物处理五项功能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加工、储藏和配送三项功能。随着农产品生产前端和零售末端组织化、规模化水平的提高,鼓励有条件的批发市场逐步提高农产品标准化和包装规范化,实行大交易商间的电子结算,探索适当品种的拍卖、电子定货等现代交易方式。

五、空间布局

(一)进一步优化农产品批发市场空间布局

“十二五”期间,形成2个全市性大型综合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各远郊区县确保1个区域性综合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起“2+15”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

在五环外东南方向黑庄户乡,采取园区式开发模式,新建1个全市性大型综合农产品批发市场,占地约100公顷。

新发地批发市场对现有的市场进行设施改造和功能提升,继续发挥全市大型综合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交易和集散中心作用。

图3 “十二五”时期全市性、区域性综合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

(二)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定位

1、形成全市性综合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双核保障机制

巩固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蔬菜、水果交易流通的核心地位,提升市场设施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增强向农产品生产前端和零售末端延伸和整合能力,成为保障我市农产品市场供应的主要渠道。

在黑庄户地区高水平规划建设全市性综合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以蔬菜和水果交易为主,覆盖城市东部、南部区域,发展成为与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规模相当的大型批发市场,与新发地市场共同形成保障全市农产品市场供应的双核保障机制。

2、引导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专业化错位经营

支持现有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在保障区域农产品供应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错位经营,逐步向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同时,加快提升物流配送能力,逐步向专业物流配送中心转型。

大洋路农产品批发市场巩固和提升鸡蛋、香蕉等商品交易的专业化经营水平;锦绣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巩固和提升粮油、羊肉、调料等商品交易的专业化经营水平,逐步提高蔬菜交易量;

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巩固和提升特菜、菌类交易等商品的专业化经营水平,并强化京郊农产品的展示功能;岳各庄农产品批发市场进一步加强服务餐饮行业、机关、团体一站式采购的专业化能力;顺鑫石门农产品批发市场进一步加强覆盖顺义、怀柔、平谷等城市东北部区域的农产品集散功能,并提升水果、冻品等商品的专业化经营水平;城北回龙观农产品批发市场进一步加强淡水鱼、牛羊肉、禽类等农产品的专业化经营水平;八里桥农产品批发市场继续发挥保障通州区、朝阳东部地区农产品市场供应的作用。水屯农产品批发市场进一步加强对昌平区、海淀北部地区等城市西北区域的农产品市场供应保障能力,逐步成为承接西北方向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乌兰察布等产区进京蔬菜的集散中心。

其它远郊区县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进一步提高承载全市性综合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转运能力以及本地农产品的交易集散能力,保障区域农产品市场供应,并逐步发展区域特色,提高专业化经营水平。

(三)高水平建设现代农产品批发市场

建设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全市大型综合农产品批发市场,应具备交易、集散、储藏、加工、配送等功能,应具备结算中心、信息中心、检测监测中心、安全监控中心、废弃物废水处理中心、加工中心、冷藏中心、配送中心等相关设施。场内应合理设置交易区、加工区、冷藏区、配套商务区和居住区。

批发市场应建立规范化的现代企业制度,进场商户实行会员制和公司化经营管理方式,场内交易实行统一电子结算。

将新建批发市场建设成为展示本市农产品生产组织化、规模化水平,展示农产品流通骨干企业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水平,展示与世界城市和国际商贸中心相适应的现代化批发市场的示范窗口。

(四)加快现有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转型升级

四环内:引导岳各庄、大洋路农产品批发市场与大型生产、加工、流通企业进行对接,向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方向转型发展。

四环外: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目前对原有市场进行改造提升,稳定供应,提高效率,新建市场启用后择机迁出。引导锦绣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充分发挥粮油等农产品集散功能的同时,强化物流配送功能。进一步巩固顺鑫石门、八里桥、城北回龙观、水屯等区域批发市场农产品集散和物流配送功能。

五环内:禁止新建农产品批发市场,严格限制现有市场扩张占地规模。积极创造条件推动五环内农产品批发市场实施梯度调整。

六、流通模式

(一)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模式

大力发展“农超对接”、“农餐对接”、“场店对接”、无店铺流通等以物流配送为特征的现代流通模式,减少流通环节,提高流通效率。现代流通模式交易量占比由20%上升到30%。

(二)积极提升传统流通模式

促进批发市场向生产前端和零售末端双向延伸,强化物流配送功能,逐步向现代流通模式转型升级,形成传统模式与现代模式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流通格局。传统流通模式交易量占比由80%下降到70%。

图4 “十二五”时期农产品流通模式

七、主要任务

按照“市管批发、区管零售”责任划分原则,市管批发、管储备,区管终端、管零售。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和企业积极性,整合各种资源,共同推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一)市管批发

政府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建立农产品日常供应保障机制和应急供应保障机制。

市商务部门负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整体规划和运行管理,及全市农产品应急保障体系的建设和管理;通过参资入股等方式增强政府对批发市场的调控能力,确保城市农产品供应安全。市农业部门负责农产品基地建设,提高农产品自给率和农产品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水平;推动我市农产品生产企业与外埠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紧密型对接,多渠道组织农产品货源。由商务部门和农业部门在做好“农超对接”、“农餐对接”等日常对接基础上,重点落实应急状态下本市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企业与批发市场、连锁超市的应急对接,在巩固原有对接渠道基础上,由农业部门提供本市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农业合作组织名单,与商务部门共同负责分区域直接与京客隆、超市发、物美等大型连锁商业应急投放网点进行对接,进一步增强我市农产品应急供应保障能力。

市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农产品批发市场基础设施和仓储设施建设,将批发市场设施建设项目列入全市基础设施建设范围,并会同市商务部门按照农产品流通体系规划,组织安排批发市场建设年度项目;同时负责批发市场和菜市场的价格与摊位租金管理。市规划部门负责新建农产品批发市场规划选址并预留用地。市国土部门负责研究农产品批发市场土地出让政策,并确保批发市场土地用途不变。市财政部门负责按年度为市商务部门和区县政府安排农产品流通体系运行管理资金,会同税务部门研究减免农产品流通中相关税费的意见和措施,研究出台应急状态下批发市场相关补贴政策。市工商部门负责新设市场登记注册和市场经营活动监督管理,农产品批发市场检测监测等食品安全保障工作。市金融部门负责本市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刷卡交易环境建设。

(二)区管零售

区县政府负责以菜市场为重点的农产品零售网络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提高菜市场组织化、规模化水平。

根据商务部和市商务委关于社区规范化菜市场指导意见和相关要求,结合本辖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由区县商务、规划、城建、发展改革等部门联合制定本区县菜市场建设规划,设立菜市场发展专项资金,统筹解决菜市场建设用地用房,推进菜市场建设。

保证菜市场的经营方向,不得无故关停菜市场。因城市开发建设确需拆除菜市场,本着“先建后拆”的原则,并提前向市商务部门备案。

积极推动社区菜市场与批发市场、生产基地等进行对接。鼓励批发市场、农业生产企业建设社区直销菜市场或在现有菜市场建立蔬菜直销点。通过产权收购或参资入股等方式直接持有一定比例的社区菜市场产权,逐步实现社区菜市场企业化改造,发展社区菜市场连锁经营,提高组织化程度。

远郊区县参照上述要求,在稳定现有市场供应的基础上,深化“一乡一集市”工程,推动远郊区县集贸市场提升设施环境,规范经营管理;对本区域的批发、零售市场进行改造提升,提高组织化、规模化水平和市场供应保障能力。

八、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强化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

成立由主管市领导牵头,市商务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农委、规划委、交通委、国资委、工商局、国土局、国税局、地税局等部门参加的本市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及时研究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重大问题,创新管理机制,共同推进全市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有关价格事项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负责,有关流通事项由市商务委牵头负责,有关生产事项由市农委牵头负责。

(二)增强政府对农产品市场的调控能力

市区(县)相关部门加大投入力度,通过产权收购或参资入股等方式,重点投入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社区菜市场建设,进一步增强政府调控能力;扩大政府储备数量,优化储备商品结构,强化政府储备监管。积极发挥商业骨干企业作用,增强商业库存储备功能。加强应急保障三道防线,完善应急投放网络,确保应急状态下生活必需品供应迅速、顺畅、到位。

(三)制定支持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相关政策

将新建农产品批发市场列入我市“十二五”重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在土地供应计划中优先保障新建市场用地。落实中央关于农产品批发市场用地按工业用地对待的政策。参照农业生产企业确定批发市场水电气热供应价格。研究制定农产品批发市场税收减免政策、农产品物流配送、城市绿色通道相关政策。

(四)完善农产品流通运行管理规范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管理、质量安全、物流配送等标准,进一步规范批发和零售环节的运行管理,按照市发展改革、工商、卫生、质监、城管等部门的管理规定,严格监管市场业主单位、经营单位的经营行为,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市场的经营管理水平。

乡镇卫生院十二五发展规划报告

归流河中心卫生院 二0一三-二0一七年工作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达到“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这一总目标,进一步完善我卫生院的服务功能,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现结合我院实际,制订五年工作计划如下: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抓住机遇,科学谋划,求真务实,加快发展,把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坚持原则 按照上级部门决策、部署,以健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工作为重点,做好疾病防控和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和“以病人为中心”的办院宗旨,坚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完善基础功能为支撑、以扩大对外交流为延伸、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强化管理服务”为保障的办院思路。 具体目标和任务 一、继续引深行业作风建设,开展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的“三好一满意”活动。 医院的行风建设是医院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行风正,服务就好,效益才大。未来五年内,我们仍将加强行业作风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作为医院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1.继续定期组织学习有关行风建设制度和上级指示精神,制定相应的工作

计划和实施方案,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做好群众满意度调查,搞好行风评议工作; 2.坚持对职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为人民服务思想理念的培养,从根本上纠正不良风气,使职工自觉执行自治区卫生厅“八不准”“十严禁”等有关规定; 3.完善医德医风档案,并按照医德医风评分标准和医务人员执业行为规范进行年度考核,进一步规范诊疗行为,推进合理治疗、合理检查,推行临床路径; 4.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流程,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坚决打击在药品购销活动和医疗服务中“收红包、拿回扣”“开单提成”等违规现象,坚决制止“吃、拿、卡、要”,坚决纠正“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不良风气; 5.扎实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落实利民惠民政策,合理用药,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上涨,切实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二、扎实做好农村卫生工作,积极开展乡村一体化管理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农村卫生工作是我们卫生院的基本工作和任务,我们的职责就是要全面完成好国家基本、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尤其是卫生应急、疾病防控和妇幼卫生工作。 1.加强乡村一体化管理:采取培训、规范、考核等办法对辖区14个卫生室的行政、业务、人员、财务和药品购销等实行统一管理,药品要集中采购,全部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 2.加强卫生应急能力建设:继续搞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控制,健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市级一般专项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 档案事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档案局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八月 目录 前言 “十一五”回顾 一、档案资源不断丰富 二、档案利用服务成效明显 三、档案安全保管不断加强 四、档案行政管理工作扎实推进 五、档案干部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 新形势新要求 指导思想 主要目标 主要任务 一、档案资源建设 (一)加强档案馆资源建设 (二)加强档案室资源建设 二、档案利用服务 (一)做好查阅接待工作 (二)打造档案文化精品

(三)积极开展惠民活动 三、档案安全建设 (一)构筑思想防线 (二)构筑制度防线 (三)构筑技术防线 (四)构筑设施防线 (五)构筑网络防线 (六)构筑应急防线 四、档案信息化建设 (一)建设数字档案馆系统(二)加快档案数字化步伐(三)加强电子文件归档和接收工作(四)推进资源共享和网络化服务五、档案馆馆舍建设 (一)加快市档案馆新馆建设(二)推进区县档案馆馆舍建设六、档案依法行政 (一)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标准

(二)加大业务监督指导工作力度 (三)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保障措施 一、加强宣传贯彻 二、深化科学研究 三、提升队伍素质 四、强化监督检查 前言 档案工作是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重要工作,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指导“十二五”时期档案事业的科学发展,进一步发挥档案工作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依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是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专项规划之一,是北京市“十二五”规划体系的组成部分。规划主要总结“十

2021年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 ___的不断深入,医疗卫生行业新的竞争格局基本形成。民营医院、股份制医院的异军突起,对共立医院的位置产生巨大冲击,由于历史原因,我院更是在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市场竞争中,实力强,管理好,经营活,待遇优的医院自然占据主动位置。为此,我院的业务发展状况,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在医院业务发展壮大的前提下,才能使其他工作获得较大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绝对优势,立于不败之地。 一、“十一五”期间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我院全面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在区委、区 ___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准确 ___和大力支持下,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求生存,向管理要效益,以服务创品牌,各项工作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医院初期改造工程全面完成;与吉林大学第二临床医院协作取得丰硕成果;全院实行了微机化管理;大庆妇产医院的成功打造和健康运营及前列腺汽化电切技术、妇科微创技术、腹腔镜踩特色技术的成功开展,使医院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医院现有

占地 ___平方米,建筑 ___8000平方米。开放床位195张,现有职工253人,其中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98人,医护人员中高级职称18人,中级职称55人。全院开设5个病区,13个医技科室,12个职能科室。主要更新设备有飞利浦双螺旋ct机、岛津500 ___高频线机、cr数字成像系统、钼靶乳腺机、飞利浦四维彩超、经颅多普勒、电子胃肠镜、血液透析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医院在取得以上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困难、问题和不足。主要有办院的空间和规模较小,基础条件较为薄弱,基础设施不完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不强;特色专科的优势不够凸显,学术影响不够大,诊疗范围较为局限,新技术、新项目开展较少,临床疗效和技术水平不突出;学术队伍中高层次、影响力大的学术和学科带头人较为缺乏,临床教学和科研水平有待提高;管理机构不够健全,管理人员不足,制度贯彻执行力有待加强,管理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这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分析和研究,逐步加以解决和改进。 三、“十二五”期间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我国现代农业技术研究进展

“十二五”时期我国现代农业技术研究进展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进入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历史时期,也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五化同步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对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农业面临着人均耕地少、农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化发展水平低、农业增产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压力增强、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问题突出等挑战。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满足新阶段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高技术的重大需求,必须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步伐。在“十五”现代农业技术主题和相关专项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在863计划中增设了现代农业技术领域(以下简称“863农业领域”)。“十二五”以来,863农业领域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坚持“突破前沿技术、创制重大产品、培育新兴产业、引领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设立了植物分子设计与品种创制技术、动物分子与细胞工程育种技术、农业生物制剂创制技术、农业生物环境控制与修复技术、农林生物质高效转化技术、数字农业技术与装备、食品制造与安全技术7

个主题,覆盖了《纲要》规定的全部农业领域的前沿技术和9个优先主题。项目实施以来,共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150项、国外发明专利58项;制订国家标准30项,地方、行业标准165项;获得国审新品种32个,新产品、新装置481项,软件登记著作权206项;发表EI、SCI、ISPT收录论文7772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54项,其中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24项(国家发明奖8项、科技进步奖16项);实现成果转让158项,成果产值15.44亿元。相比“十一五”期间,国家财政对农业高技术研发领域的支持比重有了较大提高,但增幅仅为10.7%,远低于20%的预期;平均每个课题国拨经费的支持强度由“十一五”的197.3万元增加到了1034.7万元,增幅高达424.4%,表明课题集中度有了大幅度提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承担国拨经费的比例分别为48.5%、39.3%和12.2%,与“十一五”的51.2%、41.4%和7.4%相比,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分别给企业让出了2.7%和2.1%的份额,由此可见“产、学、研”协同创新和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在农业前沿技术研发活动中日渐显现;团队人员以中青年 科学家为主的中级职称人员比重有了较大幅度增加,人员学历构成有了较大提升和优化。1、“十二五”期间国家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研究进展在各级责任主体的共同努力下,通过近5年的组织实施,863农业领域在技术创新、新品种培育、新产品/装备创制、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企业培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 序言 规划意义:老龄事业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社会事业,是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编制实施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积极、主动、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需求,对推动首都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规划性质:本规划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眼“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建设,以完善养老保障体系、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健全老龄工作体系为目标,提出“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有关内容的延伸和细化,是指导全市做好老龄工作的重要依据。 编制依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首都老龄工作相关法律、法规、政策。 规划期限:2011年—2015年。 第一部分规划背景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本市围绕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在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完善老年医疗保障体系,加强社会敬老优待服务,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等方面稳步推进,《北京市“十一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目标任务得到积极落实。 (一)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覆盖城乡全体人口。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建立了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在制度上实现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养老保障的目标。建立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科学调整机制,196.6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逐年上调。建立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17.2万名参保人员享受到保险待遇。建立了福利养老金制度,61.3万名无社会保障城乡老年居民享受福利养老金待遇。建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的城乡老年社会救助体系,4万名老年人应保尽保。建立了新型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实现了五保人员供养模式从村民互助向公共财政供养的转变。建立了高龄津贴制度,2.2万名9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享受高龄津贴。完善了征地超转人员生活保障制度。实行了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老年父母奖励扶助制度。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气象发展规划(-X年)

气象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来源:发布时间:2011年12月08日 气象发展规划(2011 —2015年)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 前言 “十一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指导下,广大气象工作者奋发努力,气象事业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十二五”时期,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时代要求,公共气象服务面临前所未有的需求,气象现代化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气象科技创新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气象事业发展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2009年9月中国气象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启动了《气象发展规划(2011 - 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期间对《规划》进行了多次讨论审议。《规划》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 -2015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以下简称国务院3号文件)相关部署,是科学谋划未来五年气象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目录 前言 一、“十一五”时期的主要成就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强化公共服务,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气象保障水平 (一)加强气象防灾减灾 (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三)强化气象为农服务 (四)深化城市气象服务 (五)加强重点领域气象服务 (六)强化人工影响天气能力 (七)大力发展气象信息产业 五、加强业务体系能力建设,提升气象现代化水平 (一)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 (二)提高气象预报预测水平 (三)强化综合气象观测能力 (四)增强资料应用和信息支撑能力 六、积极推进重点工程建设 (一)气象卫星系统工程 (二)天气雷达工程 (三)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工程 (四)气候变化应对决策支撑系统工程

医院发展规划

XXXXXXX医院发展规划纲要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1、历史沉淀,赢得广泛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经过七十五年的发展,医院的技术实力、科室设置、专科建设、人才队伍等重要发展指标达到了较高水平,奠定了在周边医疗市场的龙头地位,在区域内获得了较好的影响力。除XX市外,病源还辐射周边县市,是XX市及周边县市疑难危重病人救治的主要承担单位。 2、二次创业,奠定良好发展基础。“十二五”期间,在内涵建设方面,采取“扩容提速”、管理工具的应用推广、项目化成本控制等措施,医院服务能力、质量控制、精细化管理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服务品质和医疗质量得到较大提升,员工服务理念明显转变。 (二)发展环境 1、医改背景下的新机遇。医药卫生改革实施以来,“保基本、强基层、补短板”的改革思路已确定,省委省政府已明确将XX作为“做优做强公益性医院,放开放活营利性医院”的改革试点,我院作为XX市最大的公立医院,必将成为改革的重要前沿基地。医院必须要有明确的认识,积极投身改革,把握有利政策,顺应

改革趋势,才能促使医院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2、社会多元化发展的新挑战。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医疗服务提供的便捷性、有效性、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群众就医需求为导向,精准定位目标市场,推进“互联网+”技术及移动技术的应用,构建医疗服务线上线下的全面整合,丰富医疗服务供给渠道,将是医院今后发展的关键。 3、区域医疗市场竞争的新格局。在外来人口减少,社会办医力量不断壮大及XX市区域化发展的战略要求下,人们的就医选择将会越来越多,这必将导致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医院必须在内涵建设上下狠功,着力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在做强、做优的同时,需以品牌学科建设为主轴,服务改善为辅助,推进医院品牌形象的全面提升。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积极参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结合我院现有发展基础,凭借新院的环境、资源及设备优势,并依靠互联网技术,改进医疗服务质量,增强品牌学科影响力,提高医院经济效益,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努力把我院建设成为一家富有爱和责任的现代化区域医疗中心。 (二)发展定位 1、在保障基本医疗需求的前提下,适当发展高端和特需医疗服务。

北京市房山区十二五时期

北京市房山区十二五时期住房保障发展规划 (2011年—2015年) 北京市房山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北京市房山区十二五时期住房保障发展规划 北京市房山区十二五时期住房保障发展规划 “十一五”期间,房山区在国家和北京市扩大内需政策作用下,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良好,全区“十一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42.2亿元,年均增长9.9%,完成规划目标的78%;区域税收达到181.8亿元,年均增长27%,完成规划目标的208%;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68.6亿元,年均增长65.9%,是规划目标的5.5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253亿元,年均250.6亿元,是规划目标的2.78倍;全区常住人口规模达到94.5万人,比“十五”末增加7.5万人。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超过30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超过38平方米。 一、十一五期间房山区住房保障发展成就与现状 “十一五”期间,房山区在北京市政府和房山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把做好住房保障工作作为改善民生的重大任务,把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目前多个住房保障项目已开工,部分项目已竣工入住,住房保障审核窗口、街道(乡镇)住房保障审核窗口已经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和规模在北京市十六区县中处于领先水平,相当数量的中低收入家庭通过保障性住房改善了住房条件。 (一)房山区住房保障建设状况 1. “十一五”期间房山区住房保障稳步发展 房山区委区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住房保障工作,在“十一五”期间就组织建设了大规模的经济适用住房小区,解决了相当数量的中 低收入家庭住房难题。近几年来,在中央和北京市各级政府的总体 1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人民医院十一五工作总结和十二五发展规划

人民医院十一五工作总结和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医院发展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期间,县第一人民医院在县委、县政府和县卫生局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积极开展医院管理年、医疗质量万里行、平安医院创建活动,切实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求生存,向管理要效益,扎实做好卫生责任目标管理工作,狠抓政风、行风建设,努力完成了全县的医疗救护任务和上级指令性任务。通过全院职工的不懈努力,各项工作得到了一定的进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医院再上新水平、再登新台阶。 (一)基本情况 xx县第一人民医院属于县级全科医疗卫生单位,是城镇职工医保定点医院,城镇居民医保定点医院,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承担着全县人民的医疗、救护任务,是全县的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中心。为了加快医院的发展建设步伐,按照xx县委、县政府县城搬迁工作的要求,医院于2007年3月正式迁往六库租房开展业务工作。在六库开设江东分院和老干村门诊,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门诊和住院诊治工作,基本能满足患者看病就医的需求。(二)医疗服务情况。 1、医院设置病床65张,年门诊量7435人次,年业务收入达120万元以上;体检总量40262人次,包括征兵体检1000人次,学生体检7500人次及其他各类人员体检31762人次。 2、及时有效完成我县境内医疗救护任务,处置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46次114人,出动车辆46台次,共投入药品费五仟元。 3、采取措施,降低药费,按照全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收费标准》,药费降低5-10%;对持有《云南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额领取证》及《农村特困户救助证》的人群,一律免收挂号费和诊查费,减免20%的床位费。 (三)在医疗工作中切实以落实“医院管理年”、“平安医院”创建、“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为契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持续改进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一是注重医疗安全。不断深入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安全活动,认真学习贯彻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及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严格执行医疗安全管理的相关法规,制定了医疗事故防范处理预案,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建立健全和完善了各项护理工作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等;认真落实首诊负责制,做好急救急诊工作,年重大责任和医疗安全事故发生数为“0”。二是完善了临床“三基“、“三严”考核培训制度,组织全院医护人员进行“三基“、“三严”理论考试;严格规范医疗文书,年处方书写合格率98%以上,住院病历书写合格率96%以上;门诊处方划价合格率98%以上,住院病历划价合格率98%以上。三是着力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各项措施,认真组织学习《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控制医院感染的相关技术,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及职责,加强了医院感染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杜绝了感染事件的发生;四是贯彻落实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规定,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加强和规范临床用药管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降低患者医疗费用。 (四)医院人才队伍有所增加。全院共有职工57人,其中卫技人员43人(医13人,护26人,药2人,技2人),占职工总数的75%;工人和后勤人员14人,占职工总数的25%。 1、卫技人员43人:高职3人(医2人,护1人),占卫技人员的7%;中职14人(医2人,护10人,技1人,药1人),占卫技人员33%;初职26人(医9人,护15人,技1人,药1人),占卫技人员的60%。 2、执业情况:执业医师12人,执业护士26人,执业药师1人。

“十二五”时期中国的金融改革与发展

“十二五”时期中国的金融改革与发展 “十二五”期间一切金融工作应聚焦在四大目标上国内金融业的市场化、有序的金融对外开放、稳定的国际金融环境、有效的调控监管体系。 中国金融环境分析 从今后10~15年的长趋势看,中国经济要保持稳定增长,面临的环境挑战主要有五个方面: 我国人口结构优势在2015年左右开始迅速消退,将构成未来经济增长的约束与潜在负担;环境与各种资源的约束,将增加未来世界和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的压力;困扰中国经济长期未解决的结构失衡(包括当前突出的储蓄消费结构失衡问题等),将在相当程度上伴随并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顽疾,也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贯穿始终的中心任务;可以预计,今后的10~20年内,以美元为主、“一极多元”、动荡不确定的国际货币、汇率体系,将是长期直接制约中国经济崛起的外部因素。加上我国金融发展长期不足,明显滞后于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构成了较大的约束。 为了应对这五方面的挑战,需要从现在开始,进一步融入金融全球化,充分发挥金融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率。 从中期即“十二五”时期看,中国经济的发展环境又将突现过去中国以往任何历史时期所不曾有的两大重要特征: 一是美国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秩序和国际货币体系正处于大变革时期,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更为突出。以20国集团取代7国集团这一世界经济合作机制平台的更替为标志,世界经济金融秩序和进入变革、重整的探索期。探索初期,各国之间利益、实力的角逐与博弈,决定了世界主要货币之间汇率更趋不稳定,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倾向明显抬头,加上危机刚刚过后各国经济调整的艰难性、中期性这一内在态势,决定了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的增长相对于2003~2007年的高增长,将出现一个相对缓慢的增长期。经济的缓慢增长和调整时期国家间利益的冲突,必然会进一步增加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必然会对中国今后一个时期经济金融政策的选择,形成过去任何一个“五年规划”时期所从未出现过的新情况、新挑战。这表明,我国金融业在进一步参与金融全球化中,需要保持外界有一定风险隔离的情况下,加大自我发展,注重把握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平衡。 二是中国自身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既面临着经济要继续保持稳定高增长的内在的强烈要求,同时又面临国际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以及为应对这场危机采取了部分政策措施而产生的新的结构调整压力。即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

2018年气象竞赛业务发展政策规划及规章制度重点

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发展规划(2016-2020年) 1.综合气象观测经过几十年长足发展,综合实力日益增强,促进了气象预报预测和气象科学研究重大进步,为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生态气象的发展及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显著提升了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 2. “十二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就 ①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大幅提高。建成区域气象观测站55488个,乡镇覆盖率达到94%,比“十一五”提高约9%。181部新一代天气雷达投入业务运行,监测覆盖率比“十一五”提高约30%。风云二号F星、G 星和风云三号C星成功发射,实现了极轨气象卫星的升级换代和上下午星组网观测能力,形成了静止气象卫星“多星在轨、统筹运行、互为备份、适时加密”的业务格局。 ②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稳定运行能力显著增强。五年来,综合观测系统稳定运行,自动站和雷达业务可用性分别在99.8%、98%以上,探空系统连年均无重大故障。 ③综合气象观测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全面建设观测数据质量控制业务,观测数据的业务可用性平均达到99%以上。实现分钟级降水产品应用 ④气象观测科技创新取得重要成果。实施国家级项目52项,2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 ⑤气象观测社会管理依法推进。《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管理办法》以及10项国家标准、36项气象行业标准颁布实施。出台了150多个规范性文件。气象观测管理逐步向法治化、标准化、社会化过渡。 3. 智慧气象是新时期气象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发展智慧气象需要气象观测更加智能、标准化、信息化。构建无缝隙、精准化、智慧型的现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体系是气象现代化“四大体系”重要组成部分,要求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要面向业务和服务需求,抢抓智慧业态发展先机,优化布局,创新业务流程,构建地空天一体化、内外资源统筹协作的气象综合观测业务,各类观测资料高度融合,实现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智能化和综合化。 4.基本原则 面向未来,面向全球。 需求导向,科技引领。 深化改革,提质提效。 开放合作,统筹资源。 5.发展目标 到2020年,建成布局科学、技术先进、功能完善、质量稳健、效益显著、管理高效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全面实现观测业务现代化,观测业务整体实力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为实现气象现代化和建设智慧气象奠定坚实基础。 ①基本实现综合化。气象要素三维实况场及天气系统实时监测产品,温度、水汽、风、水凝物等要素实况场的时间分辨率优于30分钟,垂直分辨率100米,水平分辨率陆地达公里级、海上达10公里级,准确率98%。 ②全面实现信息化。 ③初步实现智能化。 ④适度实现社会化。 6. 综合气象观测业务从功能结构上由观测技术装备业务、观测数据获取业务、观测数据处理业务和观测运行保障业务四部分组成。 7. 观测业务管理实行国家、省和地市三级布局。 观测业务运行实行国家、省、地市和县四级布局,其中,观测技术装备业务和观测数据处理业务实行国家和省两级业务布局,观测数据获取业务实行国家、省和台站三级业务布局,观测运行保障业务实行国家、省、地和县四级业务布局。 8. 构建“立体设计、一网多能”的国家综合气象观测网,形成“部门为主、行业协作、社会参与”的观

2019年市卫计委十二五工作总结及十三五发展规划

市卫计委十二五工作总结及十三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实施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卫生计生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引领,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健康服务作为指导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深化医改,全市卫生计生工作呈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为我市经济发展和人民健康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科学谋划“十三五”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一、“十二五”卫生计生工作成绩斐然 (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统筹推进 出台实施《关于理顺公立医院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的实施意见》,从今年4月1日起,全市公立医院药品取消15%的加成,CT、磁共振、超声检查价格在现行基础上降低10%,适当调整和提高了诊察费、手术费、治疗费、护理费和中医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后的医疗服务价格按照规定,纳入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市卫计委和市级公立医院签署医改目标责任书,将公立医院落实取消药品加成、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实施药品带量采购“三同步”、执行四项措施、建立五项制度等内容纳入综合目标考核。18年4-9月份我市公立医院总收入73915.36万元,医疗收入65391.1万元,比18年同期分别上升了10.2%和6.3%;门急诊及住院耗材费用占比9.8%,同比下降了0.3个百分点;门急诊及住院药占比为30.6%,同比下降了5个百分点。 (二)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 1. 提升城市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自我市先后被确定为国家和省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试点市以来,紧紧围绕流动人口享受各项服务等内容,实现了重点突破。全面整合部门资源,做好各类政策的高效衔接,积极促进流动人口在子女入学入托、劳动技能培训、就业创业、住房保障、劳动保障、社会保险和困难救助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实现均等化,全面提升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工作总体水平;目前全市已初步建立起“政府统一领导、计生统一协调、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协同参与”的流动人口均等化工作体制机制。

十二五时期全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十二五”时期全省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生产总值(GDP ):由“十一五”末(2010年)的12359.3亿元增加到“十二五”末(2015年)的22005.6亿元,总量增加近1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由3%提高到3.3%。五年平均增长10.8%,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由2010年过2万元、2013年过3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35997元(折合5779美元),相当于全国比例由2010年的68.3%提高到2015年的72.9%。 图1 生产总值及人均水平 2.粮食:实现“十二连丰”,2015年产量达3538.1万吨,比2010年增长14.9%,五年平均增长2.8%。总量占全国份额由2010年的5.6%提高到5.7%。棉花、油料、肉类、水产品等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产量均稳居全国前列。 4000 800012000160002000024000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 2000 1000018000 2600034000 42000

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 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 3.工业发展: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7969户,实现工业增加值9817.1亿元,比2010年增长93.2%,年均增长14.1%。五年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56%。冰箱、空调、彩电、洗衣机、水泥、汽车等优势产品产量稳居全国前列。

4.经济结构:生产总值中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由2010年的14∶52.1∶33.9调整为2015年的11.2∶51.5∶37.3,其中三产比重上升3.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由29.8%提高到35.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由29%提高到36.9%,六大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占比由28.5%下降到26.2%;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由2011 年的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口岸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口岸发展规划 北京市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

目录 前言 一、“十一五”期间北京口岸发展回顾 (一)口岸体系不断优化 (二)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三)运营情况持续向好 (四)口岸作用发挥明显 (五)通关效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十二五”时期北京口岸面临的发展形势 (一)建设世界城市对北京口岸发展提出新标准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北京口岸发展提出新要求 (三)区域合作赋予公路口岸新内涵 三、“十二五”时期北京口岸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原则 (二)发展思路和目标 (三)规划布局 四、“十二五”时期北京口岸建设与管理的主要任务(一)充分发挥首都优势,打造国际航空枢纽

(二)合理利用铁路资源,拓宽铁路进出通道 (三)加强“出海通道”建设,调整内陆港功能 (四)加强服务创新管理,提高口岸整体工作效率 (五)推进口岸法制建设,提升口岸综合服务水平五、“十二五”时期北京口岸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口岸组织领导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三)提高口岸宣传水平 (四)建设培养口岸人才

前言 北京口岸是首都对外开放的门户,是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为了更好地指导“十二五”时期北京口岸发展,进一步加强口岸建设与管理,提升口岸综合服务水平,改善首都发展环境,增加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打造国际商贸中心、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和口岸相关行业法规要求,结合首都特点,北京市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开展了《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口岸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口岸发展规划》总结了“十一五”期间北京口岸建设与管理工作的主要成果和存在问题,分析了“十二五”时期口岸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围绕北京城市发展战略要求,提出了口岸发展的指导原则和总体目标,明确了主要工作任务,并拟定了相关保障措施。 规划实施期限:2011年至2015年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主要阐明“十二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是未来五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取得突出成绩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等重大挑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迎难而上,努力拼搏,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时期各项任务。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局势保持稳定。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长,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公务员制度不断完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圆满完成。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逐步完善,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十一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改革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有利条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人力

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

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 一、十三五”期间我县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 1.“十二五”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XX县气象局按照县委、县政府“工业强县、农业强县、旅游名县、物流中心、省际边界中心城市”的工作思路,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凝心聚力、开拓创新、扎实苦干,在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气象事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全县气象综合探测能力进一步增强,建成了X个自动气象站、XX个乡镇区域自动监测站。“人工XX防雹工程”成功实施两年,购置了X套火箭作业系统,作业车X辆,实现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手段和作业规模的升级。 ⑴气象工作在XX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二五”期间,我县天气预报水平,特别是重大灾害性、关键性和转折性天气过程预报准确率明显提高,增强了气象灾害及其发生灾害的预报警报能力。气象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先后开展了特种温度观测、高密度分时雨量监测、气象灾害预警等业务服务工作。目前,我县气象服务已发展到工业、农业、商业、交通、建筑、林业、水利、环保、国土、电力、保险、消防等各行各业,渗透到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防灾减灾做出了积极贡献。气象服务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⑵气象科技不断发展,人才培养力度明显加大。通过实施“科技兴气象”战略,进一步完善了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增强了气象科技创新能力,科研项目的规模、档次有了较大提高。“人才强业”战略稳步实施,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加快,培养本科生X名(含在读),大专生X名,有X人获得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才培养工作得到明显加强,人才结构和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⑶气象法制建设和依法管理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县气象依法行政工作得到进一步规范,气象行政审批项目进入行政服务中心。气象行业规划、行业政策、行业监督和行业管理进一步加强,气象事业步入依法建设和发展的轨道。 ⑷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县气象局先后荣获中国气象局“局务公开先进单位”、“县抗洪抢险先进单位”、“全省人工增雨作业先进单位”,“市气象部门综合目标管理红旗单位”等称号。 2.“十二五”期间,XX气象事业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逐步解决。 气象业务服务能力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气象监测网络设备老化、中尺度气象监测站点的项目太少,特别是对突发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明显不足;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不健全,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发布、气象灾情收集渠道不畅,突发公共事件的气象应急响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