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

第一章绪论 Introduction

一、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1.分析化学:分析化学是研究测定物质组成的分析方法及其相关理论

的科学。

其他定义:https://www.doczj.com/doc/f5307984.html,itinen:化学表征与测量的科学。

欧洲化学联合会(FECS)化学部(DAC)定义:“分析化学是发展和应用各种方法、仪器、策略以获得有关物质在空间和时间方面组成的信息的科学。”

2、任务:鉴定物质的化学成分定性分析

测定各组分的含量定量分析

确定物质的结构结构分析

1.作用:

1.21世纪是生命和信息科学的世纪,科技和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要

求分析化学尽可能快速、全面和准确地提供丰富地信息和有用的数

据。

2.现代分析化学正在把化学与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

精密仪器制造科学等学科结合起来。

3.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国防建设等社会主义建设中起着重要作

用。

4.在各学科的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技术的眼睛,是进行科学

研究的基础。

应用领域:

分析化学对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对工业生产、人类健康领域和环境保护中质量控制系统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

环境分析:分析化学在更低浓度水平上和更复杂基质中检测和在分子水平上分析的能力,能够鉴别出环境样品中更多的组分,从而提供对即将发生的对人类和生物群的环境威胁或危害的早期预报。

二、分析化学方法的分类

1、按任务分:结构分析组成分析(定性分析、定量分析)

2、按研究对象分:无机分析、有机分析

3、按试样用量和操作方法分:常量分析 >0.1克 >10毫升

半微量分析 0.01-0.1克 1-10毫升

微量分析 0. 1-10毫克 0.01-1毫升

超微量分析 <0. 1毫克 <0.01毫升

1.按方法原理分:化学分析法重量分析法酸碱滴定法(酸碱、络合、

沉淀、氧化还原)

仪器分析法: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热分析法、色谱分析法

1.其他特殊命名的方法

仲裁分析、例行分析、微区分析、表面分析、在线分析等。

三、分析化学的进展简况

人类有科学就有化学,化学从分析化学开始。

1661 Boyle “The Sceptional Chemistry” Lavoisier 发明天平

1841 Fresenius 定性分析导论定量分析导论

1885/1886 Mohr 化学分析滴定法专论

1.Fresenius “Zeitschrift fur analystische Chemie”―第一本分析化

学杂志1874 英国 Analyst

1887 美国 Analytical Chem istry―第一本物理化学杂志问世

1.Ostward “分析化学科学基础”奠定经典分析的科学基础

三次重大变革:

经典分析化学: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

溶液中四大平衡理论,使分析化学从一门技术转变成一门独立的科学。

近代分析化学: 20世纪30年代-70年代

开创了仪器分析的新时代――物理方法大发展

现代分析化学: 20世纪70年代-现代

以计算机应用谓主要标志的信息时代的到来,促进了分析化学的发展,也提出了更多的课题和要求

在确定物质组成和含量的基础上,提供物质更全面的信息。因此,一些新技术和新方法也就应运而生。

常量―――微量及微粒分析静态―――快速反应追踪分析

组成―――形态分析破坏试样―――无损分析

总体―――微区表面分析及逐层分析离线(脱线)―――在线过程分析宏观组分―――微观结构分析

分析、检测环境污染物,为环境评估、决策提供依据。美国科学院350多位专家综合出版的《Opportunities in Chemistry》(化学中的机会)一书中指出,分析化学在推动我们弄清环境中的化学问题起着关键作用,并认为在认识环境过程及保护环境中,分析化学将与反应动力学起着“核心”作用。

第二章误差及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

§1分析化学中的误差

分析的核心是准确的量的概念,凡是测量就有误差,减少测量误差是分析工作的重点之一。

1.1真值(xT)

1. 纯物质的理论真值:如纯NaCl中Cl的含量,一般情况下真值是未知的。2.计量学真值:如国际计量大会确定的长度、质量、物质的量单位(如米、千克等);

标准参考物质证书上给出的数值;有经验的人用可靠方法多次测定的平均值,确认消除系统误差。

3.相对真值:认定精确度高一个数量级的测定值作为低一级测量值的真值。(如标准试样(在仪器分析中常常用到)的含量)

1.2

平均值()

是对真值的最佳估计

1.3 中位数(xM)

将平行测定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

1. 小 10.10,10.20,10.40,10.46,10.50 大=10.33

2. 10.10,10.20,10.40,10.46,10.50,10.54 =10.37 xM =10.43

当有异常值时, 10.10,10.20,10.40,10.46,10.50,12.80 xM=10.43 =10.74

“很多情况下,用中位数表示‘中心趋势’比用平均值更实际。”

1.4 误差与偏差(error and deviation)

1. 误差(E):测定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值 E=x-xT

绝对误差(absolute error):Ea=x-xT 有大小、正负

相对误差(relative error):Er=Ea/xT ′100%有大小、正负(Er小,准确度高)

建立误差概念的意义:为估计真值:xT=x-E,分析天平的测量误差为0.0001g,则xT=x±0.0001g

2. 偏差:测定结果与平均结果的差值 d=x-

平均偏差(): 相对平均偏差=/′100%

标准偏差: n-测量次数相对标准偏差:

S是表示偏差的最好方法,数学严格性高,可靠性大,能显示出较大的偏差。1.5 准确度与精密度(accuracy and precision)

?准确度:表示测定结果与真值的接近程度,用误差表示。(用

相对误差较好)

?

A. 准确且精密

B. 不准确但精密

C.准确但不精

密 D.不准确且不精密

结论: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前提

精密度好,准确度不一定好,可能有系统误差存在

精密度不好,衡量准确度无意义。

在确定消除了系统误差的前提下,精密度可表达准确度。

常量分析要求误差小于0.1-0.2%.

1.6 极差(R),

又称全距或范围误差:R=xmax-xmin 相对极差 R/′100%

1.7 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1.系统误差:由某种固定原因造成,使测定结果系统地偏高或偏低。

可用校正地方法加以消除。

特点:(1)单向性:要么偏高,要么偏低,即正负、大小有一定

地规律性

(2)重复性:同一条件下,重复测定中,重复地出现;(3)可测

性:误差大小基本不变。

来源:(1)方法误差;(2)仪器试剂误差;(3)操作误差;(4)

主观误差

2. 随机误差:由某些不固定偶然原因造成,使测定结果在一定范

围内波动,大小、正负不定,难以找到原因,无法测量。

特点:(1)不确定性;(2)不可避免性。只能减小,不能消除。

每次测定结果无规律性,多次测量符合统计规律。

3.过失、错误

1.8 公差

公差是生产部门对于分析结果允许误差的一种表示方法。如果分析

结果超出允许的公差范围,称为“超差”。

提高分析准确度的方法

?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化学分析:准确度高,常量组分

仪器分析:灵敏度高,微量组分

2.减小测量误差

3.消除系统误差仪器校准,试剂提纯

检查:空白试验:检查蒸馏水、试剂、器皿,不加试样的测定。对照试验:判断方法是否有系统误差,标准样品、其他方法(经典),不同人、实验室对照。

回收试验:对试样组成不清时,在试样中加入已知量的待测组分。

4. 增加平行测定次数,2-4次。

§2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2.1 频数分布

频数:每组中数据的个数。

相对频数:频数在总测定次数中所占的分数。

频数分布直方图:以各组分区间为底,相对频数为高做成的一排矩形。

特点:

?离散特性:测定值在平均值周围波动。波动的程度用总体标准偏差s表示。

?集中趋势:向平均值集中。用总体平均值m表示。在确认消除了系统误差的前提下,总体平均值就是真值。

2.2 正态分布(无限次测量)

1.正态分布曲线:如果以x-m(随机误差)为横坐标,曲线最高点横坐标为0,这时表示的是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曲线。

,记为:N(m,s2),

m-决定曲线在X轴的位置

s-决定曲线的形状,s小?曲线高、陡峭,精密度好;s?曲线低、平坦,精密度差。

随机误差符合正态分布:(1)

?大误差出现的几率小,小误差出现的几率大;

?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误差为零的测量值出现的几率最大。

?x=m时的概率密度为

2.标准正态分布N(0,1)

令,

2.3 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

所有测量值出现的概率总和应为1,即

求变量在某区间出现的概率,

概率积分表,p248。注意:表中列出的是单侧概率,求±u间的概率,需乘以2。

随机误差出现的区间测量值出现的区间概率

u=±1 x=

m±1s0.341332=68.26%

u=±2 x=

m±2s0.477332=95.46%

u=±3 x=

m±3s0.498732=99.74%

结论:

1.随机误差超过3s的测量值出现的概率仅占0.3%。

2.当实际工作中,如果重复测量中,个别数据误差的绝对值大于

3s,则这些测量值可舍去。

<例>例:已知某试样中Fe的标准值为3.78%,s=0.10,又已知测量时没有系统误差,

求1)分析结果落在(3.78±0.20)%范围内的概率;2)分析结果大于4.0%的概率。

解:1)查表,求得概率为2*0.4773=0.9546 =95.46%

2)分析结果大于4.0%的概率,,查表求得分析结果落在3.78-4.00%以内的概率为0.4861,那么分析结果大于4.00%的概率为0.5000-0.4861=1.39%

§3有限次测量中随机误差服从t分布

3.1 t 分布曲线

有限次测量,用S代替s,用t代替u

置信度(P):表示的是测定值落在范围内的概率,当f?¤,t即为u

显著性水平(a)=1-P:表示测定值落在范围之外的概率。

t值与置信度及自由度有关,一般表示为,见p250,表7-3(双侧表)

3.2 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意义:表示在一定的置信度下,以平均值为中心,包括总体平均值m的范围。

从公式可知只要选定置信度P,根据P(或a)与f即可从表中查出ta,f值,从测定的,s,n值就可以求出相应的置信区间。

<例>分析某固体废物中铁含量得如下结果:=15.78%,s=0.03%,n=4,求

1)置信度为95%时平均值的置信区间;2)置信度为99%时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解:置信度为95%,查表得t0.05,3=3.18,那么

置信度为99%,查表得t0.05,3=5.84,那么

对上例结果的理解:

1.正确的理解:在15.78±0.05%的区间内,包括总体平均值的m 的概率为95%。

2.错误的理解:a.未来测定的实验平均值有95%落入15.78±0.05%区间内

b.真值落在15.78±0.05%区间内的概率为95%

从该例可以看出,置信度越高,置信区间越大。

例1下列有关置信区间的定义中,正确的是:

a.以真值为中心的某一区间包括测定结果的平均值的几率;

?b.在一定置信度时,以测量值的平均值为中心的包括总体平均值的范围

c.真值落在某一可靠区间的几率;

d.在一定置信度时,以真值为中心的可靠范围。

例2 某试样含Cl-的质量分数的平均值的置信区间为

36.45%±0.10%(置信区间90%),对此结果应理解为:

a.有90%的测量结果落在36.45%±0.10%范围内;

b.总体平均值m 落在此区间的概率为90%;

c.若再作一次测定,落在此区间的概率为90%;?

d.在此区间内,包括总体平均值m的把握为90%

3.3显著性检验

判断是否存在系统误差。

1。t检验:不知道s,检验

(1)比较平均值与标准值,统计量(s=s小) t>t 表,有显著差异,否则无。

(2)比较

2.F检验:比较精密度,即方差S1和S2,F表为单侧表

统计量 F>F表,有显著差异,否则无。

<例>一碱灰试样,用两种方法测得其中Na2CO3结果如下

方法1:方法2:

解:先用F检验s1与s2有无显著差异:

查表7-4,得F表=6.59,因F计算< F表,因此 s1与s2无显著差异

用t检验法检验

查表7-3,f=5+4-2=7,P=95%,得:t表=2.36 ,则 t计算< t 表,因此,无显著差异。

3.4 异常值的取舍

1.法(简单,但误差大)

依据:随机误差超过3s的测量值出现的概率是很小的,仅占0.3%。d=0.80s,3s?4d。

偏差超过4d的个别测定值可以舍去。

方法:a. 求出与平均偏差。,则测定值x可以舍去。

2.格鲁布斯(Grubbs)法

步骤:(1)数据由小到大排列,求出与s。x1,x2……xn

(2) 统计量T (x1为可疑值) (xn为可疑值)

(3)将T与表值Ta,n比较,T>Ta,n,舍去。

3.Q检验法

步骤:(1)数据由小到大排列。

(2)计算统计量

()

(3)比较Q计算和Q表(QP,n),若Q计算>Q表,舍去,反之保留。

<例10、11>分别用三种检验法来判断1.40这个数据是否应该保留。§4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4.1 有效数字

有效数字:实际上能测到的数字。

?确定有效数字的原则:

最后结果只保留一位不确定的数字。

0-9都是有效数字,但0作为定小数点位置时则不是。

例:0.0053(二位),0.5300(四位),0.0503(三位),0.5030(四

位)

首位数字是8,9时,可按多一位处理, 如9.83―四位。

例:1.0008 43181 五

位 0.0382 1.98310-10 三位

0.1000 0.98% 四位 3600 100 有

效位数不确定

2.倍数、分数关系无限多位有效数字

3. pH、pM、lgc、lgK等对数值,有效数字由尾数决定。

例: pM=5.00 (二位)[M]=1.0310-5 ;PH=10.34(二位);

pH=0.03(二位)

4.2 数字修约原则

1. “四舍六入五成双” 例:3.148-3.1,0.736-0.74,75.5-

76

?当测量值中被修约的数字是5,而其后还有数字时,进位。

如:2.451-2.5

?一次修约。如:13.4748-13.47

4.3 计算规则

1.加减法:以小数点后位数最少的数字为准。绝对误差最大的

例: 0.0121+25.64+1.05782=26.71; 50.1+1.45+0.5812=52.1

2.乘除法:以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为准。相对误差最大的数

例:

0.0121325.6431.05782=0.328

可以先修约再计算,也可以计算后再修约。(用计算器运算)

§5 误差的传递

分析结果通常是经过一系列测量步骤之后获得的,其中每一步骤的

测量误差都会反映到分析结果中去。设分析结果Y 由测量值A、B、

C 计算获得,测量值的系统误差分别为

D A、D B、D C,标准偏差分

别为s A、s B、s C。k i为常数。

第三章滴定分析

§3.1滴定分析法的特点和主要方法

B(被测组分)+ T(滴定剂)= P (产物)

特点:(1)准确度高(误差<0.1%);

(2)适用于常量分析;

(3)操作简便、快捷,费用低。

标准溶液: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

滴定剂: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

滴定:滴定剂从滴定管加到待测溶液的过程。

化学计量点(sp):待测组分与滴定剂定量反应完全时的那一点。 NaOH+HCl pH =7.0

滴定终点(ep):滴定剂发生颜色变化时的转折点。酚酞 pH=8.0-9.6

终点误差(Et):终点与化学计量点不一致所引起的误差。

§3.2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

适合滴定分析法的化学反应,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o有确定的化学计量关系

o反应定量进行(反应进行程度达99.9%以上)

o有较快的反应速度

o有适当的指示剂

2. 滴定方式:

(1)直接滴定法: 符合滴定要求的反应。

例:2H++Na2CO3=H2O+CO2+2Na+;Zn2++H2Y=ZnY+2H+;Ag++Cl-=AgCl;

Cr2O72-+6Fe2++14H+=2Cr3++6Fe3++7H2O

(2)返滴定法:反应速度慢或样品是固体、气体,或缺乏合适的指示剂。

(g)

(l) Al3++H2Y2-(过量)=AlY-+2H+ (反应慢) H2Y2-+Cu2+=CuY+2H+ (s)CaCO3 + 2HCl(过量)=CaCl2+CO2+H2O HCl+NaOH=NaCl+H2O (3)置换滴定法:有些氧化反应不是定量进行或没有合适的指示剂。

Cr2O72-+ 6I-+14H+=2Cr3++3I2+7H2O I2+2S2O32-+=2I-+

S4O62—

Na2S2O3不能直接滴定K2Cr2O7(氧化性强)

(4)间接滴定法:不能与滴定剂发生反应的物质。

Ca2++ MnO4- 不反应

Ca2+ + C2O42-=CaC2O4ˉ Ca2+ + C2O42- 5C2O42- +2MnO4- +16H+=2Mn2++10CO2+8H2O

§3.3基准物质与标准溶液

o基准物质:能直接配制或标定标准溶液的物质。

要求:(1)组成与化学式相符;(2)纯度高(99.9%以上);(3)性质稳定

(4)摩尔质量大(5)反应定量进行,没有副反应。

2.标准溶液的配制(1)直接法(2)标定法

标定HCl溶液:Na2CO3, Na2B4O73H2O标定NaOH:邻苯二甲酸氢钾,草酸

H2C2O432H2O

§3.4 滴定分析的计算

?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法

(1)物质的量浓度,用c表示,单位mol/L c=n/V

(2)滴定度:1ml滴定剂相当于被测物质的质量(g),用T表示,单位g/ml. T与c之间的关系:

滴定反应:bB(被测组分)+ tT(滴定剂)=pP (产物)

bMB克 tmol

T cT/1000 mol

T=x/t 2 (cTMx/1000)

物质B的物质的量nB与基本单元的选择有关。

基本单元: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电子以及其他粒子或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特定组合可以是已知客观存在的,也可以是根据需要拟定的独立单元或非整数粒子的组合。

如H2,H,H2SO4,1/2H2SO4,1/5KmnO4

分别记为n(H2),n(H),n(H2SO4),n(1/2H2SO4),n(1/5KmnO4).

n(=n(B) c(=c(B)

c(H2SO4)=0.1mol/L, c(1/2H2SO4)=2c(H2SO4)=0.2mol/L, c(2H2SO4)=0.05mo

l/L

?滴定分析的计算

(1)按化学计量关系 tT + bB =cC + dD

nT/t=nB/b T nB= nT T cBVB=cTVT

(2)按等物质的量规则选择tT ,bB,cC,dD这些特定组合为基本单元,则有n(tT)= n(bB)=n(cC)=n(dD)

例:滴定反应 5C2O42- +2MnO4- +16H+=2Mn2++10CO2+8H2O

?根据化学计量比有:n(KMnO4)=n(H2C2O4)

?根据等物质的量规则有:n(2KMnO4)=n(5H2C2O4) n(KMnO4)=n(H2C2O4)

?标准溶液浓度的计算

A.直接配制法: cB=nB/VB=mB/VMB

B.标定法: cB=

含量计算待测组分的含量用质量分数wB表示设反应的化学计量比为b/t

wB =mB/mS ′ 100%

mB = nBMB= nTMB = cTVT MB T wB =′ 100%

第四章酸碱滴定

教学目的:化学平衡是滴定分析法的理论基础,掌握化学平衡及相关计算;了解缓冲作用的原理相关计算;掌握酸碱滴定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教学重点:反应平衡常数,分布系数,质子平衡条件及[H+]的近似计算,缓冲溶液的有关计算,会配制缓冲溶液,滴定误差、滴定突跃、滴定可行性判据,一元弱酸、混合酸体系的滴定。

教学难点:平衡常数的计算,[H+]的近似计算,缓冲容量的推导,林邦误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对于不同体系[D]eq计算的公式不同,关键是写出化学计量点产物的质子条件。

4.1 概述

4.1.1酸碱平衡研究的内容

1.由投料组分的浓度和平衡常数求算各形式的浓度、活度或pH值

2.由pH值和相关的平衡常数求算各形式的分布分数

3.由某些形式的浓度和投料组分的浓度测算相关的平衡常数

4.缓冲溶液的理论及应用

5.酸碱指示剂、滴定曲线和终点误差

4.1.2酸碱平衡的研究手段

1.代数法: 代数法是最常用的,是教科书中主要介绍的方法。它的理论性强,适用广泛是其它各种方法的基础。但代数法比较繁琐、冗长,计算过程复杂,有时甚至无求解,再者,它的直观性差,不易用来讨论离子酸碱的全貌,这是它在教学中不利的一面。在酸碱平衡中应用最为广泛。例如,pH值的计算,分布分数(或副反应系数)的计算,缓冲问题,滴定曲线,常数测定,离子强度计算等都主要使用代数法

2.图解法图解法是应大力提倡和推广的方法,数和形的结合历来是数理科学领会复杂概念和解决深奥问题的常规手段。

3.计算机方法计算机可以把我们从烦琐的计算中解放出来,并且它特别适合把公式转换为图形,有利于数和形的结合。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提高,这一方法肯定会成为分析化学各种计算的主要方法。不过,由于条件的限制,本教材还是以代数法和图解法作为主要内容。

4.1.3离子的活度与平衡浓度

活度:电解质溶液中离子实际发挥作用的浓度称为活度,即有效浓度。

—离子i的活度系数 c —平衡浓度

浓度极稀的强电解质溶液:=1 中性分子的活度系数=1

离子的活度系数与离子强度:

强电解质在溶液中电离为阴阳离子。阴阳离子间有库仑引力,因此中心离子为异性离子所包围,使中心离子的反应能力减弱。减弱的程度用来衡量,它与溶液中离子的总浓度和离子的价态有关。

离子强度:其中,分别为溶液中第I种离子的浓度和电荷数。

活度系数与离子强度的关系:

Debye-Hückel公式:(AB型电解质溶液

I<0.1mol2kg-1时)

1. B—常数 25oC时 B=0.00328

2. a—离子体积常数,约等于水化离子的有效半径,单位pm(10-12m)(可查课本附录、 P321)

3. I—溶液的离子强度

Debye-Hückel极限公式:当离子强度较小时(通常

I<0.001mol2kg-1)

<例2>

4.1.4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

平衡常数一般是在一定的离子强度下测定的,外推至I=0即为活度常数。查看手册时应注意。

以为例,浓度常数:活度常数:

浓度常数与活度常数的关系为:

如弱酸的离解常数称为酸度常数:HA = H― + Ac-

活度常数:浓度常数:

弱碱的离解常数称为碱度常数: A- + H2O = HA + OH-

平衡常数——滴定反应常数Kt

强酸滴定强碱:H+ + OH- = H2O

Kw -水的离子积常数

强碱滴定弱酸: HA + OH- = A- + H2O

Ka是弱酸HA的解离常数

强酸滴定弱碱:H+ + A- = HA

4.2 分布分数d的计算

分布分数的定义:溶液中某酸碱组分占总浓度的分数,以d表示

分析浓度:某物质在溶液中各种型体平衡浓度之和。用c表示。

平衡浓度:以[ ]表示。

一、一元酸溶液

以HAc为例: HAc = H++Ac-总浓度 c=[HAc]+[Ac-]

同理有:

显然:

结论:d1只是[H+]的函数,知道pH值即可求d1,[HAc]=d1c,[Ac-]=d0c,这是求平衡浓度的一种途径。

<例>

4.2.1一元弱碱NH33H2O

4.2.2二元酸溶液草酸H2C2O4

c= [H2C2O4]+[HC2O4-]+[C2O42-]

4.2.3三元酸溶液H3PO4

4.3 质子条件与pH的计算

4.3.1物料平衡、电荷平衡和质子条件

1. 物料平衡方程(Material Balance Equation,简称MBE)

化学平衡体系中,某一给定物质的总浓度等于各有关形式平衡浓度之和。

例:c(mol/l)的H3PO4溶液的MBE:[H3PO4]+[ H2PO4-]+[ HPO42-]+[ PO43-]=c 2. 电荷平衡方程(Charge Balance Equation,简称CBE)

单位体积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的量(mol)应等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的量(mol)。

例:写出CaCl2溶液的电荷平衡方程CBE:2[Ca2+]+[H+]= [Cl-]+[OH-]

3.质子条件(质子平衡方程 Proton Balance Equation,简称PBE)

在酸碱反应中,碱得到质子的量(mol)与酸失去质子的量(mol)相等。换句

话说:溶液中得质子失质子后产物的质子得失的量相等。

列出质子条件的步骤:

(1)选择参考水准;参考水准选择原则:通常是溶液中大量存在的并参与质子转移的物质。

(2)将得质子的物质列于方程的一边,失质子的物质列于另一边;

(3)以每种物质相对于参考水准的得(失)质子数作为系数。

例1:cmol2L-1的H2CO3溶液的质子条件

解1 :参考水准为: H2O和H2CO3 [H+]= [HCO3-]+ 2[CO32-]+[OH-] 解2:参考水准为: H2O和HCO3- [H+]+[H2CO3]=[CO32-]+[OH-]

解3:参考水准为: H2O和CO32- [H+]+2[H2CO3]+[HCO3-]=[OH-]

例2: c mol/L的NH4H2PO4溶液的质子条件

解:NH4+、H2PO4-、H2O为参考水准 PBE:

[H+]+[H3PO4]=[NH3]+[HPO42-]+2[PO43-]+[OH-]

例3:浓度为c(mol2L-1)的NaOH溶液的质子平衡方程。

解:以H2O为参考水准 PBE:[H+]=[OH-]-c

注意:质子条件均有[H+]和[OH-],而无参考水准项。

4.3.2 pH的计算

1.强酸(强碱)溶液的pH

计算很简单,但是当浓度很稀时,要考虑由水离解出来的H+。H2SO4第二步电

离为弱酸电离。

2.一元弱酸(弱碱)溶液的pH

弱酸HA 浓度为c(mol.L-1),解离常数Ka,参考水准为HA和H2O,质子条件[H+] = [A-] + [OH-]

HA溶液中存在两个解离平衡:

将[A]与[OH-]代入质子条件:

(1)Kac320KW(按不大于5%的误差算),上式简化为又知[HA]=

c-[A]=c-[H+]

,那么

解方程得

当Ka3c3 Kw,且c/Ka 3500时,

一元弱碱溶液的pH

(1).当K bc320KW(按不大于5%的误差算)

(2).当K bc320KW,且c/Kb 3500时,

3. 多元弱酸(弱碱)溶液的pH

二元弱酸(H2B)溶液[H+]精确计算公式的推导思路与一元弱酸类似:

先列质子条件:[H+]=[HB-]+2[B2-]+[OH-],将有关形式用解离常数和c、[H+]表示,代入质子条件后解方程求解[H+]。二元弱酸溶液[H+]精确计算公式为:

(1)当Ka1c320KW,且时,此二元弱酸可按一元弱酸处理,

——————近似式

当Ka1c320KW,且,且时,—最简式

4.弱酸混合溶液的pH值

如cHA(mol3L-1)HA+cHB(mol3L-1 )HB,质子条件为:[H+]=[A-]+[B-]+[OH-](参考水准HA,HB,H2O,根据平衡关系有:

(1)弱酸溶液忽略[OH-],则,即

当两弱酸较弱时,[HA]?cHA;[HB]?cHB,

5、两性物质溶液的pH

两性物质即起酸的作用,又起碱的作用,常见有酸式盐和弱酸弱碱盐。

较重要的两性物质有多元酸的酸式盐(如HCO3-、HPO42-),弱酸弱碱盐(NH4Ac,(NH4)2CO3)等。

(1)酸式盐

以NaHA为例,浓度为c(mol/L),其质子条件为:

[H+]+[H2A]=[A2-]+[OH-](参考水准HA-,H2O),即[H+]=[A2-]+[OH-]-[H2A] 将解离平衡关系代入质子条件式得:

整理得,

通常HA-的解离倾向较小,所以[HA-]?c ,

a. 精确式可简化为

b.当Ka2c>20KW时,——近似式

当Ka2c>20KW且c>20Ka1时,――最简式(常用)

b. 当Ka2c<20KW且c>20Ka1时,——近似式

(2)弱酸弱碱盐的pH

a.酸碱组成比为1:1的弱酸弱碱盐,其计算公式完全同酸式盐。

b.酸碱组成比不为1:1的弱酸弱碱盐,较复杂,可根据具体情况写出质子条件进行简化计算。

以HCOONH4为例说明,HCOOH的解离常数为Ka(相当于酸式盐的Ka1),NH4+

的解离常数为Ka¢(KW/Kb)(相当于酸式盐的Ka2) <

4.4 酸碱缓冲溶液

缓冲溶液:对溶液的酸度起稳定作用的溶液。

(1)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的强酸或强碱;(2)溶液中的化学反应产生少量的酸或碱;(3)溶液稍加稀释。

组成:(1)浓度较大的弱酸及其共轭碱,HAc-Ac-;浓度较大的弱碱及其共轭酸,NH3-NH4+。

(2)强酸强碱溶液 pH<2 ,pH>12。

(3)两性物质。

分析化学中缓冲溶液的用途有:

?控制溶液的pH的缓冲溶液;

2.测量溶液pH时用作参考标准,即标准缓冲溶液(如校正pH计用)。

4.4.1缓冲溶液pH的计算

HA = H― + Ac-

近似认为HA、A-的平衡浓度为其初始浓度cHA 、cA-,那么

标准缓冲溶液的pH通常用精确的实验测定,再以理论计算核对。理论计算必须考虑离子强度的影响p58.

4.4.2缓冲指数

(1)定义: b与pH的关系-p61,图2-7

(2)意义:使1L溶液的pH值增加(或减少)dpH单位时所需强碱(或强酸)dc mol

(3)b越大,溶液的缓冲能力也越大。

1.缓冲指数公式的推导

(1)书上推导:(设HA-A体系,HA-A的总浓度为ca,向缓冲溶液中加入强碱(NaOH)使其浓度为cb,

溶液的质子条件式(以HA、H2O为参考水准)为:[H+]= [A-] + [OH-] –cb)?为简单起见,在cHA中加入cb,[A_]=cb,[HA]=cHA-cb ,则

讨论:

=0.01mol/L时,

bmax的几点说明:a.当缓冲溶液分析浓度越大, b max越大;

b.相同分析浓度下,酸碱组分比为 1:1时弱酸与其共轭碱组成的缓冲溶液缓冲能力最大;

c.当相同分析浓度下,酸碱组分偏离1:1时,缓冲能力相应减小,如为1:10时,b=0.19 A

4.4.3缓冲容量

1.缓冲容量:1升溶液中可能引起的强酸强碱的量:

2.缓冲范围

?一元弱酸及其共轭碱:pKa±1个pH单位。

?二元弱酸及其共轭碱:当DpKa>2

.6时,为两段缓冲溶液pKa1±1,pKa2±1;即H2A/HA-,HA-/A2-

DpKa<2.6时,缓冲范围为:pKa1-1至pKa2+1

3.缓冲溶液的配制:分析化学手册第二册。

缓冲溶液的选择原则:

1.缓冲溶液对测量过程应没有干扰;

2.所需控制的pH应在缓冲范围之内,如果缓冲溶液是由弱酸及其共轭碱组成,pKa应尽量与所需控制的pH一致,即pKa?pH;

3.缓冲溶液应有足够大的缓冲指数,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4.缓冲物质应廉价

食品化学与分析期末考题(整理后)

食品化学 第二章水 1.简述食品中结合水和自由水的性质区别? 食品中结合水和自由水的性质区别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⑴食品中结合水与非水成分缔合强度大,其蒸汽压也比自由水低得很多,随着食品 中非水成分的不同,结合水的量也不同,要想将结合水从食品中除去,需要的能量比自由水高得多,且如果强行将结合水从食品中除去,食品的风味、质构等性质也将发生不可逆的改变; ⑵结合水的冰点比自由水低得多,这也是植物的种子及微生物孢子由于几乎不含自 由水,可在较低温度生存的原因之一;而多汁的果蔬,由于自由水较多,冰点相对较高,且易结冰破坏其组织; ⑶结合水不能作为溶质的溶剂; ⑷自由水能被微生物所利用,结合水则不能,所以自由水较多的食品容易腐败。 自由水和结合水的特点。 答:结合水的特点:-40℃下不以上不能结冰;不能做溶剂;不能被微生物利用。 自由水的特点:-40℃下不以上能结冰;能做溶剂;能被微生物利用;可以增加也可以减少 答:(1)结合水的量与食品中有机大分子的极性基因的数量有比较固定的关系。 (2)结合水的蒸气压比自由水低得多,所以在一定温度下自由水能从食品中分离出来, 且结合水的沸点高于一般水,而冰点却低于一般水。 (3)自由水能为微生物利用,结合水则不能。 2.简述水分活性与食品稳定性的关系。 答:水分活性与食品稳定性有着密切的关系。AW越高,食品越不稳定,反之,AW越低,食品越稳定。这是因为食品中的化学反应和酶促反应是引起食品品质变化的重要原因,降低AW值可以抑制这些反应的进行,从而提高食品的稳定性。食品的质量和安全与微生物密切相关,而食品中微生物的存活及繁殖生长与食品水分活度密切相关。?? ⑴大多数化学反应都必须在水溶液中才能进行。⑵很多化学反应是属于离子反应。⑶很多化学反应和生物化学反应都必须有水分子参加才能进行。⑷许多以酶为催化剂的酶促反应,水有时除了具有底物作用外,还能作为输送介质,并且通过水化促使酶和底物活化。 3. 论述水分活度与食品稳定性之间的联系。 水分活度比水分含量能更好的反映食品的稳定性,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⑴食品中αW与微生物生长的关系:αW对微生物生长有着密切的联系,细菌生长需 要的αW较高,而霉菌需要的αW较低,当αW低于0.5后,所有的微生物几乎不能生长。 ⑵食品中αW与化学及酶促反应关系:αW与化学及酶促反应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 主要由于食品中水分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其反应:①水分不仅参与其反应,而且由于伴随水分的移动促使各反应的进行;②通过与极性基团及离子基团的水合作用影响它们的反应;③通过与生物大分子的水合作用和溶胀作用,使其暴露出新的作用位点;④高含量的水由于稀释作用可减慢反应。 ⑶食品中αW与脂质氧化反应的关系:食品水分对脂质氧化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抑制 作用。当食品中水分处在单分子层水(αW=0.35左右)时,可抑制氧化作用。当食品中

药物分析化学复习题

《药物分析》总复习题 一、单选题(共35分) 1.我国药典名称的正确写法应该是D A.中国药典 B.中国药品标准(2000年版) C.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D.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 E.药典 2.我国药典的英文缩写 D A.BP B.CP C.JP D.ChP E.NF 3.英国国家处方集的缩写是 C A.USP B.PDG C.BNF D.CA E.USN 4.药品的鉴别是证明 B A.未知药物的真伪 B.已知药物的真伪 C.已知药物的疗效 D.药物的纯度 E.药物的稳定性 5.测定土霉素的效价时,需要 D A.化学试剂(CP) B.分析试剂(AR) C.对照品 D.标准物质 E.标准品 6.中国药典(2000年版)规定称取2.0g药物时,系指称取 D A.2.0g B.2.1g C.1.9g D.1.95g~2.05g E.1.9g~2.1g 7.中国药典(2000年版)规定称取0.1g药物时,系指称取 E

A.0.15g B.0.095g C.0.11g D.0.095g~0.15g E.0.06g~0.14g 8.含锑药物的砷盐检查方法为 C A.古蔡法 B.碘量法 C.白田道夫法 E.契列夫法 9.药物中杂质的限量是指 E A.杂质是否存在 B.杂质的合适含量 C.杂质的最低量 D.杂质检查量 E.杂质的最大允许量 10.中国药典中收载的砷盐检查方法为 D A.摩尔法 B.碘量法 C.白田道夫法 E.契列夫法 11.含锑药物的砷盐检查方法为 C A.古蔡法 B.碘量法 C.白田道夫法 E.契列夫法 12.药物中杂质的限量是指 E A.杂质是否存在 B.杂质的合适含量 C.杂质的最低量 D.杂质检查量 E.杂质的最大允许量 13.中国药典中收载的砷盐检查方法为 D A.摩尔法 B.碘量法 C.白田道夫法 E.契列夫法

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习题

《无机与分析化学》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本综合练习题及答案与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张凤、王耀勇、余德润主编的 《无机与分析化学》教材配套使用) 《无机与分析化学》综合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与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气压降低、沸点升高、凝固点下降有关的因素为()。 A. 溶质的本性 B. 溶液中溶质的粒子数 C. 剂的体积 D. 溶液的体积 2. 高原地区水的沸点一般( )。 A. 等于100℃ B. 高于100℃ C. 低于100℃ D. 无法确定 3. 在常压下,海水的沸点一般( )。 A. 等于100℃ B. 高于100℃ C. 低于100℃ D. 无法确定 4. 在常压下,海水的凝固点一般( )。 A. 等于0℃ B. 高于0℃ C. 低于0℃ D. 无法确定 5. 溶液的凝固点总是( )纯溶剂的凝固点。 A. 等于 B.高于 C.低于 D. 无法确定 6. 静脉注射时,注射液应与血液是( )。 A. 等渗溶液 B.高渗溶液 C. 低渗溶液 D. 无法确定 7. 常量分析的称量一般在( )。 A. 0.1g以上 B. 10g以上 C. 0.01~0.001g D. 1~10g 8. 确定样品中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属于()。 A. 定性分析 B. 定量分析 C. 结构分析 D. 滴定分析 9.对微量成分进行分析一般采用()。 A. 滴定分析 B. 重量分析 C. 气体分析 D. 仪器分析 1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方法误差属于系统误差 B. 系统误差呈正态分布 C. 系统误差具有重现性 D. 系统误差包括操作误差 11.下列()种情况可引起系统误差。 A. 天平零点突然有变动 B. 看错滴定管读数 C. 加错试剂 D. 使用的蒸馏水不纯

05753食品化学与分析已经排版

食品化学与分析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类题型(本题型一般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结构特征是[C]; A.含有氨基;B.含有羧基;C.同时含有氨基和羧基;D.含有羟基 2、蛋白质风味结合作用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水可以提高蛋白质对非极性风味化合物的结合;B.盐溶类盐可提高蛋白质的风味结合作用;C.蛋白质水解后其风味结合作用加强;D.热变性一般会使蛋白质风味结合作用加强 3、刚吃过苦味的东西,喝一口水就觉得水是甜的,这是由于[A]; A.味的变调作用;B.味的对比现象;C.味的消杀作用;D.味的疲劳作用 4、制作咸鸡蛋的调味原理是[A]; A.渗透;B.溶解扩散;C.黏附;D.合成 5、衡量油脂氧化初期氧化程度的指标是[C]; A.酸价;B.碘值;C.过氧化值;D.羰基价 6、测定蜂蜜中的水分含量应采用的方法是[B]; A.直接干燥法;B.减压干燥法;C.蒸馏法;D.卡尔费休氏法 7、下列蔬菜香气成分为含硫化合物的是[B]; A.胡萝卜;B.洋葱;C.香菇;D.芹菜 8、关于结合水的特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可以作为溶剂;B.0℃不结冰;C.能被微生物利用;D.以毛细管状态存在于细胞间 9、蛋白质一级结构的稳定键是[A]; A.肽键;B.氢键;C.范德华力;D.疏水作用力 10、影响蛋白质水合作用的因素很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蛋白质结合水的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加;B.在高盐浓度下,蛋白质的水合作用增强;C.蛋白质的总吸水率随蛋白质浓度的增加而增加;D.在等电点pH时,蛋白质的水合作用最强 11、下列分析方法中唯一可确定分子式的方法是[D]; A.高压液相色谱法;B.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C.气相色谱法;D.质谱法 12、在食品加工和贮存过程中,维生素会发生的变化为[D]; A.抗坏血酸氧化酶阻止了维生素C的氧化;B.油炸食品中维生素D被破坏;C.维生素E因溶解于水而损失;D.维生素C因氧化而损失 13、关于水分活度与食品稳定性的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C]; A.美拉德反应随Aw值的增大而增大;B.维生素B1的分解速度随Aw值的增大而增大;C.脂质氧化在Aw值极低时保持较高的氧化速率;D.随Aw值的增大,微生物的生长速度也不断加快

2016年10月05753自考食品化学与分析试题

201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食品化学与分析试卷 课程代码:05753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食品中维系自由水的结合力是() A.氢键 B.离子键 C.毛细管力 D.共价键 2.水分的等温吸湿曲线中II的水主要为() A.单分子层水 B.多分子层水 C.自由水 D.体相水 3.下列糖类化合物中属于单糖的是(). A.葡萄糖 B.蔗糖 C.乳糖 D.果胶 4.属于低聚糖的化合物是() A.半乳糖 B.水苏糖 C.葡萄糖 D.淀粉 5.下列属于必需脂肪酸的是() A.亚油酸 B.二十二碳六烯酸 C.硬脂酸 D.油酸 6.抑制钙吸收的因素是() A.糖类 B.维生素D C.蛋白质 D.膳食纤维 7.检验油脂开始酸败最直观的方法是() A.视觉检验 B.嗅觉检验 C.味觉检验 D.触觉检验 8.关于分光光度法应注意的问题,正确说法的是() A.应在吸光度1~2范围内测定,以减少光度误差 B.适当调节PH或使用缓冲溶液可以消除某些干扰反应 C.应尽量加大显色剂,以达到反应平衡,测量应尽快进行 D.以一定的次序加入试剂很重要,加入后立即进行测定 9.在食品分析方法中,极谱分析法属于() A.物理分析法 B.微生物分析法 C.电化学分析法 D.光学分析法 10.食品中维生素D的常用测定方法是() A.滴定法 B.高效液相色谱法 C.重量法 D.微生物法 11.硫胺素在光照射下发生荧光的颜色是() A.蓝色 B.蓝绿色 C.黄色 D.黄绿色 12.2,4-二硝基苯肼比色法测定食品中维生素C含量过程中生成的化合物是() A.红色脎 B.脂色素 C.亚甲蓝 D.胡萝卜素 13.下列属于仪器分析法的是() A.微生物检测法 B.滴定法 C.色谱法 D.旋光法 14.下列属于天然甜味剂的化学物质是() A.没食子酸丙脂 B.胭脂红 C.甜菊糖 D.硫酸钙 15.在肉类腌制过程中添加亚硝酸盐的作用是() A.着色剂 B.甜味剂 C.抗氧化剂 D.发色剂 16.测定食品中拟除虫菊脂常采用的测定方法是() A.分光光度法 B.薄层层析法 C.原子吸收光谱法 D.气相色谱法

耐久性分析

三亚市凤凰水城道路工程桥梁结构耐久性设计的探讨 赵巍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海南分院海口) 摘要:随着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和发展,海南的城市建设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成为行业内人士 关注的热点。桥梁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耐久性也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长期稳 定发展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本文以三亚凤凰路桥梁设计为依托,分析了影响桥梁结构耐 久性的因素,从设计角度提出了桥梁在耐久性方面的设计原则和改进方向。 关键字:桥梁设计耐久性腐蚀 1. 前言 混凝土结构是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结构形式之一。长期以来,由于“重强度薄耐久”设计思想的影响,我国某些地区已建的部分钢筋混凝土桥梁在服务一段时间后,出现了结构开裂、膨胀,钢筋锈蚀,混凝土老化、疏松等等的缺陷和问题。这些耐久性问题的出现从表面看不影响结构的稳定,但如不加维修任其发展,则将直接影响到结构的安全度,特别是近一两年,一些桥梁重大事故的发生,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因此,桥梁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耐久性的设计。目前我国正处于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时期,特别是海南地区国际旅游岛的建立,将有大量的待建桥梁及建筑设施面临着如何确保寿命周期的耐久、安全和经济的严峻问题,关于桥梁耐久性问题的研究十分紧迫并且具有现实的意义。 2. 耐久性的定义 依据桥梁的重要性、使用期限、所处工作环境等因素考虑,提出了耐久性设计的概念。结构耐久性是指结构在可能引起其性能变化的各种作用(荷载、环境、材料内部因素等)下,在预定的使用年限和适当的维修条件下,能够长期抵御性能劣化的能力。 结构耐久性对于桥梁的安全运营和经济性起着决定性作用。混凝土结构因耐久性差等原因造成的负面影响和经济损失,近年来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关注。2004年,交通部颁布《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明确提出了桥梁100年设计基准期的要求。2006年9月交通部出台了《公路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G/TB07—01-2006),2006年10月天津市出台了《天津市钢筋混凝土桥梁耐久性设计规程》(DB/T29-165-2006),这些规程和规范的颁布实施,对保障桥梁耐久性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规范提出:混凝土结构除承受荷载的作用外,同时要承受环境因素的作用。荷载与各

无机化学与分析 复习资料

一、判断题:(正确 √错误 ×) 1.电解质的聚沉值越大,其聚沉能力也越大。 ( ) 2.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越大,其反应速率越快 ( ) 3.一级反应的半衰期为t 1/2=0.693/k ,与反应物的初始浓度没有关系。 ( ) 4. pH=10.02的有效数字是四位。 ( ) 5.浓度和体积相等的酸和碱反应后,其溶液呈中性。 ( ) 6.因为Ag 2CrO 4的溶度积(K SP =2.0×10-12)小于AgCl 的溶度积(K SP =1.6×10-10),所以, Ag 2CrO 4必定比AgCl 更难溶于水。 ( ) 7. 温度一定时,Ag +/Ag 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一定大于AgI/Ag 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 ( ) 8.sp 3杂化就是1s 轨道与3p 轨道进行杂化。 ( ) 9.纯水加热到100℃,K w θ=5.8×10-13,所以溶液呈酸性。 ( ) 10.配位滴定中,酸效应系数越小,生成的配合物稳定性越高。 ( ) 11物质的质量摩尔浓度即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为mol·kg -1。 ( ) 12.纯水加热到100℃,K w θ= 5.8×10-13,所以溶液呈酸性。 ( ) 13.滴定误差是由于指示剂变色点与化学计量点不一致造成的误差。 ( ) 14.CaCO 3(s)高温分解生成CaO 和CO 2的反应是一个熵增加的反应。 ( ) 15.酸效应对配合滴定不利,所以滴定体系的pH 值越高越好。 ( ) 16.升高温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主要是因为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 ( ) 17.浓度为0.10mol·L -1的某一元弱酸不能用NaOH 标准溶液直接滴定,则其0.10mol·L -1的共轭碱一定能用强酸直接滴定。 ( ) 18.温度一定时,Ag +/Ag 电对一定大于AgI/Ag 电对的的标准电极电势。( ) 19.某氧化还原反应,若方程式系数加倍,则其ΔθG 、ΔθH ,θ E 均加倍。( ) 20.凡是放热反应都能自发进行;凡是熵增反应也能自发进行 ( ) 二、选择题: 1.下列有关功与热的论述正确的是 A 、热等于系统恒压时的焓值。 B 、功等于系统的吉布斯函数值。 C 、热等于系统恒容时的热力学能值。 D 、功与热是系统发生状态变化时与环境的能量交换形式,与具体的变化途径有关。 2.在25℃,101.3kpa 时,下面几种气体在混合气体中分压最大的是 ( ) A 、0.1gH 2 B 、1.0gHe C 、5.0gN 2 D 、10gCO 2 3.已知CaSO 4的溶度积为2.5×10-5,如果用0.01 mol·L -1的CaCl 2溶液与等两的Na 2SO 4溶液混合, 若要产生CaSO 4沉淀,则混合前Na 2SO 4溶液的浓度至少应为( ) A 、5.0×10-3 B 、2.5×10-3 C 、1.0×10-2 D 、5.0×10-2 4.室温下,稳定状态的单质的标准熵为 ( ) A 、零 B 、1 J·mol -1·K -1 C 、大于零 D 、小于零 5.反应2NH 3(g)→N 2(g)+3H 2(g)在高温时为自发反应,其逆反应在低温时为自发反应,这意味着 正反应的△H 和△S 为 ( ) A 、△H>0、△S>0 B 、△H>0、△S<0 C 、△H<0、△S>0 D 、△H<0、△S<0 6.当反应A 2 + B 2 → 2AB 的速率方程为 υ = k(A 2)(B 2)时,则此反应 ( )

2009年04月05753自考食品化学与分析试题

200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食品化学与分析试卷 课程代码:05753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新鲜的肉中含有的水主要是() A.单分子层水 B.结合水 C.自由水 D.束缚水 2.等温吸湿曲线中区域II水的A w值范围是() A.0~0.25 B.0~0.50 C.0.25~0.80 D.0.80~0.99 3.下列糖类化合物中属于双糖的是() A.甘露糖 B.乳糖 C.葡萄糖 D.纤维素 4. γ-环状糊精的葡萄糖单元聚合度是() A.5 B.6 C.7 D.8 5.味觉从生理角度分类,具有四种基本味觉,即() A.酸、甜、苦、鲜 B.酸、甜、苦、辣 C.酸、甜、咸、辣 D.酸、甜、苦、咸 6.为了使光度误差最小,应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时溶液的吸光度范围应为() A.0.01~0.05 B.0.01~0.1 C.0.01~1.0 D.0.1~1.0 7.PH计测定的原理是() A.电导分析法 B.库仑分析法 C.直接电位分析法 D.伏安法 8.以下不属于仪器分析法的是() A.高效液相色谱法 B.原子吸收光谱法 C.旋光法 D.电导分析法 9.豆制品应采用的干燥方法是() A.直接干燥法 B.减压干燥法 C.蒸馏法 D.卡尔费休氏法 10.蛋白质测定时,每克氮相当于蛋白质的折算系数是() A.4.25 B.5.00 C.6.00 D.6.25 11.用直接滴定法测定食品中还原糖时需要用的指示剂是() A.次甲基蓝 B.硝酸银试剂 C.高锰酸钾溶液 D.斐林试剂 12.食品中维生素D的常用测定方法是() A.质谱法 B.薄层层析法 C.微生物法 D.酶法 13.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β-胡萝卜素时的洗脱液是() A.甲醇+三氯甲烷 B.乙醇+丙酮 C.石油醚+三氯甲烷 D.石油醚+丙酮 14.食品中维生素B2的生物定量法是() A.荧光法 B.微生物法 C.高效液相色谱法 D.分光光度法 15.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低聚糖时,在分析柱上最先分离的糖是() A.单糖 B.双糖 C.低聚糖 D.多聚糖 16.食品添加剂的作用不包括() A.防止食品腐败变质 B.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改善食品感官性状 C.掩盖食品的变质 D.有利于食品加工 17.气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拟除虫菊酯,所使用的检测器是() A.电子捕获检测器 B.荧光检测器 C.氢火焰检测器 D.火焰光度检测器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

·基础化学· 【课程名称】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Inorganic Chemistry and Chemical Analysis)【课号】041026 【所属院系】化学与化学工程系 【课程总学时】75学时 【教学对象】 1、适合化学教育、化工工艺、环境科学专业的本科学生 2、预备知识:高中化学 【教学目的与课程性质、任务】 性质: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是化学教育专业、化工工艺专业、环境科学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 任务: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化学基本理论;牢固掌握元素化学知识,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化学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为学习后续课程,进行化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原子结构(4学时) 1.1 氢原子的波动力学模型 1.2 轨道概念的图形描述 1.3 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能级和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4 周期表与原子结构 1.5 原子参数 第二章化学键与分子结构(6学时) 2.1 化学键的定义 2.2 离子键理论 2.3 路易斯结构式 2.4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2.5 价键理论 2.6 分子轨道理论 2.7 金属键理论 2.8 分子间作用力 第三章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4学时) 3.1 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3.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第四章化学热力学的初步概念与化学平衡(6学时) 4.1 热化学 4.2 熵和熵变 4.3 自由能 4.4 标准平衡常数

·教学大纲·第五章酸和酸碱反应(2学时) 5.1 布朗斯特酸碱 5.2 路易斯酸碱 第六章氧化还原反应(4学时) 6.1 基本概念 6.2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6.3 埃灵罕母图 6.4 电极电势 6.5 电势数据的图示法 6.6 影响氧化还原反应的动力学因素 第七章配位化合物(4学时) 7.1 相关的定义和命名 7.2 化学键理论 7.3 异构现象和立体化学 7.4 配合物的稳定性 第八章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8学时) 8.1 弱酸、碱水溶液的质子转移平衡 8.2 溶液H3O+的计算 8.3 水解 8.4 缓冲溶液 8.5 酸碱滴定原理 8.6 滴定方式和应用 第九章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8学时) 9.1 沉淀-溶解平衡 9.2 重量分析法 9.3 沉淀滴定法 第十章配位滴定法(4学时) 10.1 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 10.2 配位滴定原理 10.3 干扰的消除和滴定方式 第十一章氧化还原滴定法(4学时) 11.1 氧化还原平衡 11.2 滴定曲线和指示剂 11.3 待测组分的预报处理 11.4 重要的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十二章S区元素(2学时) 12.1 单质 12.2 化合物

2017年04月05753自考食品化学与分析试题

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食品化学与分析试卷 课程代码:05753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新鲜的水果、蔬菜中含有的水主要是() A.自由水 B.结合水 C.单分子层水 D.多分子层水 2.食品中结合水与非结合水组分之间的结合力是() A.范德华力 B.氢键 C.毛细管力 D.共价键 3.影响面团形成的两种主要蛋白质是() A.麦清蛋白和麦醇溶蛋白 B. 麦清蛋白和麦球蛋白 C.麦谷蛋白和麦醇溶蛋白 D.麦球蛋白和麦醇溶蛋白 4.下列属于脂溶性维生素的是() A.维生素B1 B.维生素PP C.维生素C D.维生素A 5.促进食物中钙吸收的因素是() A.草酸 B.维生素D C.隣酸 D.膳食纤维 6.嗅觉检验食品腐败变质常见的食物是() A.蔬菜 B.鱼 C.玉米 D.水果 7.利用电解过程中所得的电流-电位(电压)曲线进行测定的方法,称为() A.伏安法 B.分光光度法 C.气相色谱法 D.薄层层析法 8.下列不适宜保存油脂样品的容器是() A.玻璃容器 B.不锈钢容器 C.塑料容器 D.铝制容器 9.测定豆腐中蛋白质含量常用方法是() A.凯氏定氮法 B.考马斯亮兰染料比色法 C.双缩脲法 D.索氏提取法 10.测定肉中脂肪常用的方法是() A.荧光法 B.凯氏定氮法 C.索氏提取法 D.酶法 11.测定芹菜中膳食纤维含量的常用方法是() A.高效液相色谱法 B.中性洗涤剂纤维素(NDF)法 C.荧光法 D.比色法 12.测定豆浆中钙含量的方法是() A.荧光法 B.EDTA络合滴定法 C.酶水解法 D.斐林试剂比色法 13.食品中铁的测定方法是() A. EDTA络合滴定法 B.荧光法 C.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D.极谱法 14.测定食品中低聚糖最常用的方法是() A.高效液相色谱法 B.气相色谱法 C.化学分析法 D.纸或板层析法 15.下列属于人工合成甜味剂的是() A.蔗糖 B.果糖 C.麦芽糖 D.糖精 16.在火腿制作过程中添加亚硝酸盐的作用是() A.防腐 B.发色 C.抗氧化 D.提高营养价值 17.黄曲霉毒素B1的薄层色谱法的原理是() A.在波长365mm处产生可见紫红色光 B. 在波长365mm处产生可见蓝绿色光

Ch30_可靠性分析

第 30章 可靠性分析 (Reliability Assessment) 配电系统可靠性关系到电力是否可运送到用户端以及电力质量问题。用户故障分析调查表明,在电力无法到达用户的故障上,有90%是因为配电系统故障。这项调查更说明了进一步加强配电系统可靠性的必要。 一般用于衡量配电系统可靠性的基本稳定指标有三个: ? 负荷端平均故障率λ ? 平均停电时间r ? 年平均无效性U 为了更好的描述一个系统停电期间的危害性,用这三个基本指标:系统中每个负荷点所接用户的数量、平均负荷以及用户中断成本可计算扩展出以下两套指标。一套是系统可靠性指标: ? 系统平均中断频率指标 (SAIFI) ? 系统平均中断时间指标 (SAIDI) ? 用户平均中断时间指标 (CAIDI) ? 平均服务有效性指标 (ASAI) ? 平均服务无效性指标 (ASUI) 这些指标可用于估计配电系统的整体性能。另一套是可靠性成本指标有: ? 预计不送电 (EENS) ? 预计中断成本 (ECOST) ? 中断能量估算率 (IEAR) EENS、ECOST和IEAR指标可以是每个负荷点的指标也可以是整个系统的指标。所有这些指标都可以用来估计已有配电系统的可靠性并提供对已有系统改进的有用的信息,以及新的配电

系统的设计信息。此外,为了分析关于不同设备故障率对可靠性指标EENS和ECOST的灵敏度,所以采用各个设备对指标的贡献和等级。等级可以指一个负荷点或是整个系统。 使用ETAP可靠性分析程序可估计以上所有的指标。该程序是模拟不同电力系统设备以及它们对配电系统可靠性作用(如通过开关设备的操作进行故障点隔离和负荷恢复)的工具。该程序很适合一般配置的大规模系统的可靠性分析。通过该程序可估计配电系统可靠性,并估算不同加强方案的益处,从而保证有限的资源获得最高的系统可靠性。 ETAP 配电系统可靠性分析的一些主要性能如下: ? 通用的&集成的数据库 ? 全部继承三维数据结构,包括无限的图形显示,无限配置和多种数据修正版本 ? 环形、辐射型或复合型系统 ? 多电源母线系统(发电机/等效电网) ? 带电岛子系统的系统 ? 不带电母线&支路系统 ? 故障隔离和负荷恢复 ? 模拟单和双偶发事件 ? 模拟单刀双掷开关 ? 模拟常闭/开节点电路连接 ? 用户可扩展部分中断成本库 ? 每个负荷点的三个基本可靠性指标(l, r, U) ? 整个系统可靠性指标 (SAIFI、SAIDI、CAIDI、ASAI、ASUI) ? 每个负荷点的可靠性成本指标EENS、ECOST和IEAR ? 整个系统的可靠性成本指标EENS、ECOST和IEAR ? 设备对负荷点EENS和ECOST的贡献及其等级 ? 设备对整个系统的EENS和ECOST的贡献及其等级 ? 分析结果的单线图图形显示 ? 设备对负荷点EENS和ECOST的贡献的图形,并可查看和打印 ? 设备对整个系统EENS和ECOST的贡献的图形,并可查看和打印 ? 输入数据、负荷点可靠性指标、整个系统可靠性指标、设备贡献和等级的列表

食品分析

3、食品添加剂的分析 食品添加剂本身通常不作为食品来食用,也不一定具有营养价值,但加入后能起到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增强食品色、香、味的作用,因而在食品加工中使用十分广泛。 食品添加剂多是化学合成的物质,如果使用的品种和数量不当,将会影响食品质量,甚至危害食用者的健康。 因此,对食品添加剂的鉴定和检测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外,食品的色泽、组织形态、风味、香味以及有无杂质等感官特征也是食品的重要技术指标,食品分析通常也包括这些内容。 三、食品的种类 食品是维持人类生命和身体健康所需营养物质和能量的来源。 食品的种类繁多,组成复杂,性质各异,根据来源、加工程度和习惯等的不同,可分为许多种类。 根据来源的不同,食品可分为植物性食品、动物性食品和矿物性食品三大类。 植物性食品是人类所需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的重要来源,这类食品又可分为谷类、豆类、果蔬类及调味类等。 动物性食品富含脂肪和蛋白质,主要包括畜禽肉类、水产类、蛋类和乳类。 矿物性食品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元素,包括食盐、食用碱、矿泉水等。 根据食品加工程度的不同,可将食品分为: 初加工食品:如米、面、油、食糖等。 再加工食品:如面包、糕点、酒类等。这类食品是由初加工进行加工制成的。 深加工食品:这类食品主要指一些功能性食品,如婴幼儿食品、保健食品等。 根据商业经营习惯,又可将食品分为粮油食品、果品、蔬菜、肉禽及其制品、水产品、乳及乳制品、培烤食品、罐头食品、饮料等。 根据中国饮食习惯不同,还可把食品分为主食类、副食品和嗜好品。 主食类是由米、面加工的食品,如米饭、馒头、面包等,它是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 副食品包含的种类很多,是人体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的主要来源。 嗜好品是指某些含有特殊成分,以满足有特殊嗜好的消费者需要的食品,主要包括烟、酒、茶叶、咖啡等。 四、食品分析方法的分类: 对食品品质的评价,主要包括食品营养、卫生和嗜好性三个方面。 食品分析所采用的分析方法主要有感官分析法、理化分析法、微生物分析法和酶分析法。 1、感官分析法:感官分析又叫感官分析或感官评价,是通过人体的各种感觉器官

基于化工产品检测质量可靠性的方法分析

基于化工产品检测质量可靠性的方法分析 发表时间:2019-07-23T11:09:55.997Z 来源:《城镇建设》2019年第09期作者:王芳芳 [导读] 阐述了化工产品检测质量可靠性的对策。 广电计量检测(杭州)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18 摘要:化工产品质量检测结果是评价化工产品质量可靠性的重要依据,所以在对其进行检测的过程中,为了得到准确的检测结果,必须保证质量检测的可靠性。本文详细阐述了化工产品检测质量可靠性的对策。 关键词:化工产品;检测质量;可靠性;对策 化工产品检测是通过运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对产品有关信息进行定性或定量检验的过程。化工产品的检测主要涉及化学成分、含量、杂质、粘度、密度、酸碱度、浊度等。另外,可靠性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随着可靠性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可靠性技术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可靠性检测技术的应用和可靠性管理是提高化工产品检测质量的基本保证。 一、化工产品质量检测 当前,化工产品的质量检测是利用专用仪器从化工产品生产中提取样品,在不会对化工产品质量造成任何损害的环境和温度下,对化工产品的质量、外观、内在、颜色和环保等进行检测的行为。在检测过程中,根据产品的不同用途,采用不同的标准进行检测,产品的质量由产品的指标决定。这种检测化工产品质量的行为方式,有助于保证化工产品的质量,保证所生产的产品不危害人类生活。因此,在生产生活中,必须对化工产品进行严格的检测,确保人们的生活不受化工产品的危害。面对化工产品检测问题时,每个相关人员都要认真对待这一检测过程,这不仅是尊重自己的工作,也是对类负责;对化工产品检测的恶意破坏行为,应加以严厉惩罚,以儆效尤。 二、影响化工产品质量检测的因素 1、化工产品工艺对质量检验产生影响。化工企业在生产产品时,对生产过程通常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制作工艺决定了产品的质量,所以,化工产品的工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质量检测结果,这也是化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因此,化工企业需按照国际标准程序生产化工产品,以保证产品质量。 2、化工产品规划对质量检测产生影响。企业在更新化工产品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科学的发展观进行产品规划,注重新产品的研究,对市场和产品进行深入分析,以达到良好的产品质量。 3、化工材料对质量检测产生影响。化工材料有一定的特殊性,若在运输过程中不注意,很可能出现质量安全问题。从根本上讲,主要原因是化工企业在原材料包装时,未按标准程序进行装袋处理,容易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损坏,最终发生泄漏,因此,化工企业必须根据化工原料的特点,采取相应的运输管理办法。 三、保证化工产品质量检测的可靠性对策 1、保证测量仪器的质量。产品质量检测尤其是重要指标检测时,通常需用到相关的测量仪器设备,而设备的选择对检测数据的准确性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购买测量仪器时,首先需确定仪器的型号规格,其准确度和检出限应符合检验方法的要求,严格遵循采购流程,科学控制采购环节,验收时检查是否有出厂合格证,仪器安装调试完毕后,应做好测试报告的验收工作,只有从源头上做好质量控制工作,才能保证化工产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同时,在检测仪器性能时,检测人员需密切关注周围的检测环境,以确保仪器在合理的外部条件下的性能, 并在检测仪器性能的过程中,应定期对仪器进行调试和校准,同时考虑校准过程中给出的修正值。例如,某化工产品的水分含量是其一个重要的指标,因此其水分含量测定的准确性尤其重要。而测定中使用的恒温干燥箱在校准时温度偏差为+5℃,若检测人员在使用该恒温干燥箱进行检测时未考虑校正值,则使用的温度与检测方法标准规定的温度值相差5℃,致使检测数据可能偏离实际值,严重时可能导致对产品结果的误判。此外,仪器使用者应定期对仪器进行维护保养,检查测量仪器的精度,使测量仪器处于良好的检测质量状态,以保证化工产品检测时的质量。总之,在检测和考核测量仪器时,要从精度和准确度开始。当然,也可用标准物质来检测测量仪器的精度。 2、检验方法标准的选择。化工产品的质量检验应按该产品执行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进行,选择的方法应是现行有效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许多产品标准不断更新。因此,化工企业或检验部门应始终关注相关的标准网,了解现行有效的待测产品标准,随时获取最新版本。若产品仍在采用作废的试验方法或其他不合适的方法标准进行检测,其检测结果有可能与现行有效方法检测的结果有所偏差,严重时可能对产品质量误判,无论是企业还是第三方检测机构,都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声誉影响。因此,正确选择检测方法十分重要。此外,化工产品的方法标准中通常有多种检测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性与优缺点,因此要选择最适合的检测方法,取决于产品的特性和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一般来说,第三方检测机构应首先选择仲裁方式,而企业可选择一种简单、方便、快捷的方法。当然,在决定选择何种方法前,应做好比较,以确保所选方法经济、快速、可靠。 3、确保试剂材料的可靠性。化工产品检测离不开化学试剂,试剂中的杂质会引起检测结果的系统误差。例如,以分析尿素中的缩二脲为例,按GB/T 2441.2-2001的规定,以分析纯缩二脲为试剂制备标准溶液,绘制了标准曲线,测定标准物质缩二脲GBW(06501)质量分数为2.1%,远超过了标准物质的保证值,究其原因是缩二脲试剂的纯度不够。将缩二脲分别用氨水、丙酮和水洗,经干燥处理提纯后,重新测定此标准物质,给出合格的检测值。因此,实验室应限定使用具有足够质量保证的试剂材料。在可能的情况下,实验室应确保采购的试剂材料在使用前按相关检验标准和规范进行检测或验证。 4、加强对检测过程的控制。检测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化工产品的质量检测结果,因此当检测人员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测时,为了避免环境对质量检测结果的影响,合理控制整个检测过程,必须保证良好的测量环境条件。同时,在使用检测技术的过程中,由于检测方法在产品质量检测中非常重要,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评估检测过程的可靠性。以下三种方法可用于验证检测方法:标准物质法;经典标准测试法;不确定度计算法。采用上述方法之一对检测方法进行评价后,就可选出科学的检测方法,以获得准确的样品成分检测结果。 5、加强化工原料的取样和数据处理。在检测化工产品前,必须做好化工原料的取样工作。抽样是指根据一定的抽样方案,从一批产品中随机抽取少量的个体或材料作为样本,对样本进行全面检验,并根据样品的检验结果,对该批产品作出合格或不合格的判定。即从一批交验的产品(总体)中,随机抽取适量的产品样品进行质量检验,然后将检验结果与判定标准进行比较,进而确定该批产品是否合格的检验方法。因此,抽样过程也是检验结果准确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使抽取的样品具有原料原始特性,并具有均匀性和代表性,其检验结果才能代表该批产品的质量。所以在抽样时,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抽样规范,并在取样过程中,不能进行比较和挑选,应遵循取样的基本原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的学习指导4

第 4 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动力学的初步概念 一、 基本要求 1. 初步了解化学反应速率、速率方程、碰撞理论、过渡状态理论和活化能的概念; 2.理解并会用浓度、温度、催化剂诸因素解释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初步掌握阿仑尼乌斯公式的应用,会用其求算指定反应活化能及某温度下的反应速率; 4.理解反应分子数和反应级数的概念,会进行有关基元反应的简单计算; 5.初步掌握零级、一级和二级反应的特征。 二、 要点 1.反应速率 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改变量的正值。又有平均速率和瞬时速率之分。 2.碰撞理论 1918年Lewis 运用气体分子运动论的成果提出的一种反应速率理论。它假设: ① 原子、分子或离子只有相互碰撞才能发生反应,即碰撞是反应的先决条件; ② 只有少部分碰撞能导致化学反应,大多数反应物微粒碰撞后发生反弹而与 化学反应无缘。 3.有效碰撞 能导致化学反应发生的碰撞,反之则为无效碰撞。 4.活化能 对于基元反应,活化分子的平均能量与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之差,常用E a 表示;对于复杂反应,E a 的直接物理意义就会含糊了,因此,由实验求得的E a 也叫作“表现活化能”。 5.过渡状态理论 20世纪30年代,在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发展基础上,由Eyring 等人提出的另一种反应速率理论。它认为反应物并不只是通过简单碰撞就能变成生成物,而是要经过一个中间过渡状态,即反应物分子首先形成活化络合物,通常它是一种短暂的高能态的“过渡区物种”,既能与原来的反应物建立热力学的平衡,又能进一步解离变为产物。 6.基元反应 亦称为简单反应或元反应。 指反应物分子在有效碰撞中一步直接转化为产物的反应。 7.复杂反应 亦称非基元反应。即由两个或多个基元反应步骤完成的反应。 8.速率方程 化学反应速率υ同反应物、产物浓度c 的函数关系式 υ = f (c A 、c B …) 经验表明,不少反应其速率方程具有 g B f A υc kc ?=

食品化学与分析

食品化学与分析 第一章绪论 1、食品化学的定义:从化学角度与分子水平上研究食品的化学组 成、结构、理化性质、营养与安全性质以及它们在生产、加工。 贮藏与运销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与这些变化对食品品质与安全性 影响的科学。 2、食品化学的分类:㈠根据研究内容分为:食品营养化学、食品色 素化学、食品风味化学、食品工艺化学、食品物理化学与食品 有害成分化学㈡根据研究对象分为:食品碳水化合物化学、食品 油脂化学、食品蛋白质化学、食品酶学、食品添加剂化学、维 生素化学、食品矿质元素化学、调味品化学、食品香味化学、 食品色素化学、食品毒物化学、食品保健成分化学。 3、食品化学的研究内容:1、确定食品的组成、营养价值、安全性 与品质等重要特性2、食品贮藏加工过程中各类化学与生物化 学反应的步骤与机制3、确定影响食品品质与安全性的主要因 素4、研究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参数与动力学行为及其环境因素 的影响 4、食品分析的定义:对食品中的化学组成以及可能存在的不安全 因素的研究与探讨食品品质与食品卫生及其变化的一门学科。 5、食品分析检验的内容:㈠食品营养成分的检验㈡食品添加剂的 检验㈢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检验㈣食品新鲜度的检验㈤掺假 食品的检验

6、食品分析所采用的分析方法:㈠感官分析法(所使用的感觉器官 不同,感官检验分为视觉检验、嗅觉检验、味觉检验、触觉检验、听觉检验。常用的检验方法:差别检验法、类别检验法、分析或 描述性检验法)㈡理化分析法(根据原理与操作方法不同可以分 为物理分析法、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⑴光学分析法⑵电化 学分析法⑶色谱分析法)㈢微生物分析法㈣酶分析法 第二章食品成分及其结构与性质 1、生物体系的基本成分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质、核酸、 维生素、矿物质与水。 2、自由水:食品中与非水成分有较弱的作用或基本没有作用的水, 这部分水主要靠毛细管力维系,称为游离水或体相水。 3、结合水:存在于食品中的与非水成分通过氢键结合的水。就是食 品中与非水成分结合的最牢固的水。水通过氢键与大分子结合 的那部分水又称为束缚水,通过氢键与离子结合的那部分水又 称为离子化水。 4、单分子层水:与食品中非水成分的强极性基团如羧基、氨基、羟 基等直接以氢键结合的第一个水分子层。在-40℃下不结冰,也 不能为被微生物利用。一般来说,食品干燥后安全贮藏的水分含 量要求即为该食品的单分子层水。 5、多分子层水:单分子层水之外的几个水分子层包含的水,这部分 水占据单分子覆盖层旁边未覆盖的非水物表面位置以及单分子 覆盖层外位置。

2014年04月05753自考食品化学与分析试题

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食品化学与分析试卷 课程代码:05753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新鲜的油菜中含有的水主要是() A.单分子层水 B.自由水 C.结合水 D.束缚水 2.等温吸湿曲线中A W值范围是0.25~0.80的水属于的区域是() A.I区 B.II区 C.III区 D.IV区 3.下列糖类化合物中属于寡糖的是() A.葡萄糖 B.果胶 C.果糖 D.蔗糖 4.关于影响淀粉糊化因素的描述,正确的是() A.直链淀粉容易糊化 B.温度上升不容易糊化 C.淀粉颗粒小的先糊化,颗粒大的后粗化 D.淀粉中加入碱液即使在常温下也可使淀粉糊化 5.精制油时除去油脂中的磷脂的工序是() A.脱胶 B.脱色 C.脱酸 D.脱臭 6.以下属于光谱分析法的是() A.荧光法 B.旋光法 C.电导法 D.伏安法 7.食品分析过程中,反映测定值与真实值的接近程度的指标为() A.精密度 B.灵敏度 C.准确度 D.重现性 8.体重0.5~1kg的鱼,采样数量一般为() A.3条 B.5条 C.10条 D.15条 9.测定牛肉中蛋白质含量最常用方法是() A.凯氏定氮法 B.Folin-酚比色法 C.双缩脲法 D.考马斯亮兰染料比色法 10.可用酸水解法测定的食物成分是() A.赖氨酸 B.粗纤维 C.淀粉 D.还原糖 11.食品中维生素D的测定方法是() A.薄层层析法 B.微生物法 C.乙酸铜比色法 D.硝酸银络合法 12.在440~500mm波长光照射下发出黄绿色荧光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D B.核黄素 C.抗坏血酸 D.硫胺素 13.测定食物中钙含量的方法是() A.EDTA络合滴定法 B.荧光法 C.酶水解法 D.斐林试剂比色法 14.正常全脂牛奶的相对密度为() A.1.018~1.032 B.1.022~1.028 C.1.028~1.032 D.1.0328~1.038 15.测定豆浆中大豆异黄酮含量的方法是() A.索氏提取法 B.高效液相色谱法 C.考马斯亮蓝比色法 D.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16.以下添加剂中属于护色剂的是() A.维生素C B.胭脂红 C.硝酸盐 D.苯甲酸钠 17.下列属于天然非营养性甜味剂的是() A.糖精 B.蜂蜜 C.果糖 D.甘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