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前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当前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当前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当前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二、当前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1、土地问题。主要存在两种现象,一是随着工业企业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实施,农村土地逐渐减少;二是土地流转困难。一方面,由于小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和公路建设征用了大量土地,而土地补偿或土地置换不到位,从而导致人地矛盾十分突出,使农民越来越珍惜自己仅有的一点土地。另一方面,农村法中对于规模使用土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土地如何进行流转没有确定性文字要求,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往往受群众恶意刁难,哄抬地价影响,产业很难形成规模。

2、人才问题。受近年来国家靠投资拉动影响,农村劳务输出占农村总收的比重屡创新高,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各方面对劳动者的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劳务需求明显由“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需求转变。劳动技能掌握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村劳动力在非农行业就业的程度。同时现在从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绝大多数是年轻力壮,有一定文化的人,而留在农村的往往是老人、妇女和文化程度较低,没有专业技能的人。由于这些人接受新技术能力有限,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影响。

3、基础设施问题。该镇农业耕地总面积3.4万亩,剔除退耕还林、公路占地、企业占地已经不足3万亩,比较平整的土地不足1万亩,但基础设施配套面积总计不到3000亩,造成发展农业产业动力不足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同时,农村的水利、电力、道路、就医、文化教育等基础设施都有待进一步加强。

4、资金问题。发展现代农业,要以高投入,高产出的设施农业为基础的,而目前大部分农户没有过多储蓄存款,因此在发展食用菌等

产业过程中,启动资金短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特别是在农村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部门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金融机构,受金融部门政策限制,农民需要发展资金必须通过抵压担保才能获得,这样使得大部分农户无法获取,资金短缺。目前该镇群众小额贷款额度为每户3000元,最大限度为10000元左右,没有抵压,很难贷出大额度贷款,压抑了群众贷款发展农村经济的积极性。

5、增收问题。目前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大体保持在3500左右,增长速度在4%左右,增长速度缓慢;在结构上,食用菌产业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41%,自然种植业占收入的8%,而51%的收入还是依靠劳务收入。作为农民,按照正常比例计算,农业收入应该占总收入的

70-80%,而现在我镇农民的主要收入中农业收入仅占总收入的49%,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的乡镇来讲,与其正常比例还有20—30%的差距。农村是一个庞大的“露天工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农民是“靠天讨吃”。目前,我国尚末建立农业风险救助机制,一遇自然灾害,农民就只能望天兴叹,增收的不稳定性较大;产业化带动难。近几年农业产业化有了一定发展,但农业竞争力总体还不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带动农民增收不明显。公司、协会和农民之间还未真正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转移性增收难。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的比例逐年增加,外出打工和就地转移的劳动力队伍庞大,但由于综合素质低,大多数劳动力仍从事着低收入的工作,技术型、技能型劳动力转移输出很少,无法获得较高收入。

6、市场问题。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低。农民由于受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观念的束缚,分散经营的农户无论在种植规模和养殖规模上都非常小。同时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建设十分薄弱,农民卖难、买难的问题还很突出,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农村未能有效地发挥。市场秩序不规范,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不法行为屡禁不止,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7、干群矛盾问题。农村干群关系紧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干部和群众自身素质的原因,也有农村政策法规执行不力和经济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一是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与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由于农村水、电、路、通信、有线电视、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农民群众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就医难、子女上学难等一系列问题一时得不到很好的解决,部分群众对政府有埋怨情绪。二是干部依法行政的气候和效果不好。一些任务的落实直接关系到干部的工资和奖金,在思想工作无效时,干部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采取一些强硬措施,以致激化了干群矛盾。三是少数群众法制意识不强,讲权力多,讲义务少。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思想政治工作没跟上,农民的集体观念大大削弱,甚至产生“土地分到户,不要党支部;村村讲民主,不要乡政府”的错误认识。四是少数干部素质不高,作风不实,群众不信任。基层干部素质较差,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不强,工作方法简单,不善于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态度粗暴,少数干部为政不廉,甚至贪赃枉法,群众十分反感。

二、对今后农村发展工作的几点建议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新农村建设就是要让农民增收,达到生活富裕的目标。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但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民增收依然十分困难。增收问题已经成为了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为此,我们建议:

(一)逐步落实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国家政策,大力改善农业发展的各种环境和条件

立足镇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放到整个经济发展重中之重的位置统筹部署,把农村社会事业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统筹安排,把农民增收放到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富裕和新农村建设中统筹考虑,形成促进农业和农村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是要进一步规范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价格、质量等问题的监管力度,从而降低农民的经营风险和经营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确保农民增产增收。二是加大农业的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建设资金,逐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搞好农村水、电、路、通讯、医疗等与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吸收外来资金的硬环境。三是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和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要充分利用好国家扶持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政策,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培训,培育他们的市场意识,提高他们的市场意识,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知识型农民,使之成为适应市场所需的劳动者。

(二)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

当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依然不充分,主要原因:一是农民外出务工信息不灵,缺乏对劳务市场用工信息的了解;二是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素质总体不高,就业受到各种限制;三是本地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不快,对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四是农民外出务工的组织化程度偏低,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因此,一是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乡镇企业相对集中,带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引导农民向小城镇转移,逐步减少农业人口。二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积极鼓励和扶持农村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能人兴办各种类型的个体私营企业和组织,彻底打破所有制界限,对现有乡镇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的所有制改造,经营方式实行多元化,提高乡镇企业对农民工的吸纳能力。三是要继续积极发展劳务输出。政府要把劳务输出作为最快的富民产业来办,提高工资性收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针对劳务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建议采取成立维护农民工权益的办事机构,从组织上保障农民工利益,建立和完善以劳动合同管理为中心的企业劳动管理机制,加强农民工法律意识培训。四是鼓励农民发展二、三产业。充分发挥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引导农民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充分利用国家对农村商贩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农民从事农产品营销活动,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提高带动能力,使更多的农民增加收入。

(三)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目前农村土地承包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对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稳定影响很大,有些是管理不善造成的,有些是要在发展中解决的,但有些是制度不健全引起的。为此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完善农村土地

制度。一是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宣传贯彻落实力度。对农村土地承包情况要进行全面执法检查,坚决纠正农村土地承包工作中侵犯农民权益的违规违法行为。要本着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稳定承包关系,并坚持承包期限30年不变的政策,确权、确地到户,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赋予农民长期而又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二是切实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尊重群众首创精神,落实村民自治,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增强基层调解调处纠纷的能力。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二轮延包政策,及时调解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三是推行并完善土地流转机制,规范土地流转方式,认真研究克服人地矛盾的对策。要加强对土地流转工作的指导,建立土地流转合同的订立、签证、登记制度,根据“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新机制,确保农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转,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四)加快农村市场建设,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便利条件

一方面要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卧龙镇2008年食用菌总量达到1500万盘袋,而产品的80%左右销售渠道走的是依靠客商外运。本地销售还不到20%,这说明我们的市场建设还不够完善。为此,农产品价格总是呈现出不稳定甚至很低的现状,还不能形成北方稳定的食用菌主导价格体系,下步应该在招商引资上下功夫,努力同全国500强大型食品加工企业联盟,建设能够吸引全县仍至周边省县市的食用菌加工企业,从而改变食用菌受出口价格影响现状,形成自己的食用菌主导价格,使食用菌价格像玉米价格那样平稳。另一方面,继续加大力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一是要继续有针对性地重点开展专项整

治,特别要针对事关人民切身利益及消费安全的商品和服务领域,如食品、药品、农资、住房等。二是从商品流通领域入手,加快建设商贸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和监管系统,引导农产品流通企业和相关商品制造企业诚信经营,为城乡群众营造放心的市场环境。

(五)解决发展资金制约

政府要加大金融贷款支持力度。省市县要出台相关金融政策,协调金融部门加大农业贷款支持力度。一是要在贷款支持总量上要进一步增加,扩大农民发展农业产业的贷款额度。二是要在贷款利率上给予政策倾斜,政府对农业贷款给予适当的补贴。三是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建设资金,注重引导民间资本、市场资本和国外资本投入。把农村干部、涉农部门的主要精力用到为农村跑资金、跑项目上来。四是加大金融资本投入。要改变农村金融投资中的非农偏好行为,引导农村银信部门面向农村,面向农业,服务农民,积极稳妥地搞好农贷服务,增加农贷总量,为农村、农业发展“输血”。

(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加强基层组织工作重点从解决想不想干事和能不能干事的问题。主要途径通过教育培训力度,提高政治素质和执政能力,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一是培养鱼水情深的政治感情。要求广大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带着富民、爱民、亲民的深厚感情开展工作,切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

众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努力形成血浓于水的干群关系,推动各项工作有效开展。二是树立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动员广大干部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树立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观念。努力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中实现永续发展;在克服狭隘的开放发展思想中确立开明的开放发展观念,培养世界眼光,树立全球视野,推动发展由内源型经济增长向内源型与外源型经济共同增长转变;在克服常规发展思想中确立创新发展观念,走出发展就是拼资源、拼能耗的传统发展误区,推动经济发展由资源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三是增强广大干部的发展能力。干部是带领群众前进的火车头,提高干部素质是解放思想的关键。要通过加强培训、开展活动、完善制度等多种有效形式,不断提高推进科学发展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和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积极引导大家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努力培养干部能干事,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本领。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的发展变化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的发展变化 姓名:刘霞班级:10环艺一班学号:20101107113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波澜壮阔,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硕果磊磊。改革开放使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我是改革开放初进入乡镇工作的,经历了农村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参加了农村改革开放工作,目睹了农村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谈点改革开放农村发展变化的感受。 家庭承包经营,农民获得土地经营自主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的春风首先在农村吹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成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落实为基础,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充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成为我国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国农民的一个伟大创举。农村家庭承包经营,改变了人民公社是生产经营方式和计划经济模式,初步构筑了适应我国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家庭承包经营是在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前提下,把土地使用权承包给农户,确立了家庭承包经营的主体地位,赋予了农民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带来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农村总体进入了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阶段。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近三十年取得的巨大成就证明,家庭承包经营是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方式。一九九八年党中央又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再延长三十年不变,进一步稳定了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 农村改革开放,农民思想观念大转变。农村改革开放,不但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变化,更主要是彻底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农民已经不是只会捏泥巴的"农二哥"了,农民在改革发展的洪流中学会了经商办企业,许多农民成了企业家大老板。农民自己改变了自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知道走出去务工做生意赚钱,相当部分农民由此成为"城里人"。农民已不墨守成规,守着"一亩二分田"过日子,农民利用土地流转实行规模化发展农业经济,也是土地流转的运作,让很多农民离乡不弃土,放手务工经商。农民不再愚昧无知,懂得了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在农业生产上,大力推广和运用新科技、新品种。在劳务上,积极主动参加实用技能培训,争当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培养下一代上更加重视教育和投入。

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意义探析

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意义探析 在新的形势下,要全面认识和牢牢把握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顺应广大农民群众实现全面小康的新期待,掌握《决定》的精神实质,进一步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战略意义,是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促进农村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前提。 标签:十七届三中全会;农村改革发展;重大意义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重要议题,是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决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这一个“发展阶段”、一个“关键时刻”、一个“重要时期”,用简洁的语言,科学概括了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并用“三个仍然”、“三个最”对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要性和紧迫性作出精辟概括:“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决定》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就是“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一个战略任务,一个基本方向,一个根本要求,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紧密联系、相辅相成。 1 保障农民权益,调动农民积极性 农村改革发展30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在保障农民权益方面做得好,农民积极性就高,农业才能稳步发展。这不仅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更是对新时期农村改革方向的深刻把握。 《决定》提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主要有三大基本目标:其一、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其二、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其三、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为了这三大目标的实现,《决定》提出了一个重大原则,就是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强农村制度建设

新中国农村改革的历程及经验

新中国农村改革的历程及经验 论文关键词:改革历程;改革经验 论文摘要:中国的改革开放最早从农村开始,但农村改革的历程却并不是一帆风顺,从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家庭承包经营一直到目前的税费改革。不管是哪次改革,既有其成功的经验,也有其不足的教训,对这些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归纳,对于促进我们 以后的整个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我国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始发的,总结农村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从中获得的启示,有利于今后更好地推进改革 开放、促进整个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 新中国农村改革的历程 中国的改革最早发端于农村,但是,在农村改革和发展中,我们走过的道路并不顺利。回顾历程,总结经验教训,必将对今后中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各行各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

1.1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前的改革 建国后,我国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进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改革,其中,农村的改革尤其令人瞩目。而农村改革中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又以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最为典型。这三 项改革决定了我国农村改革的方向和基调。 首先是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使农民“耕者有其田”。土地生产关系的变革,极大地释放出了制度潜能,充分调动了几亿中国 农民的政治觉悟和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空前发展。 为了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之路,1955年10月召开的党的七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要求加快农村合作化的速度。1956年11月,全国加入高级社的农户比重已达到96%。这时,我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由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向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的转变。 人民公社化是合作化的进一步升级和飞腾,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讨论了在全国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问题,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由此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人民公社化的浪潮。人民公社在“一大二公”的同时对农业的大破坏,并直接导致了国民经济进入极其严重的困境。也正因为如此,当国民经济已走向崩溃的边缘时,长期受压抑的农民在农村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 改革。(1)家庭承包经营。 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全国改革的序幕。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打

新形势下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2019年教育文档

新形势下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正处在全面发展的新时期,普通高中的教育发展更是处在新形势之下。然而,高中教育的特色发展现状令人堪忧。分析了普通高中教育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并对我国普通高中的教育发展提出了一些看法和思考。 新形势普通高中教育改革若干思考高中教育阶段,是学生的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时期,是学生从稚嫩走向成熟的关键期,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生理发育已经基本完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已初步形成,也初步有了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职业方向。因此,高中教育是学生的重要基础,高中教育的好坏也影响着学生的一生。良好的高中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顺利成长,还可以帮助学生面对在小学、初中阶段的一些挫折,因此,要特别重视高中教育阶段。然而,目前我国的高中阶段教育成为教育系统中的瓶颈,现状令人堪忧。高中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还是在题海战术,高分压力下成为缺乏创新的高分低能者。人们越来越重视高中教育,但是关注的焦点不是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而是片面的追求成绩和升学率,这样的教育怎能不让人忧心忡忡。高中阶段的教育必须要进行一系列的课程和教学改革,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和教学目标,切实保证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和切实性。.

一、当前制约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的教育也已逐渐普及,高等教育更是实现了大众化。当今世界发展日益全球化,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更加密切,国际之间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在这种形式下,普通高中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要应对新的挑战,顺应时代的变革。然而近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和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大,关注程度高,远远高于普通高中教育,致使普通高中教育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发展水平偏低,并且不均衡。国家的教育经费大部分用在了义务教育上,政府对高中教育的投资明显不足,学校因此面临着资源短缺和运转困能的局面,不能把更多更好地经历投入到课程和教学的改革中。资金短缺的同时,也使得不少学校的教学设备、教学实验器材严重不足,如实物投影仪、多媒体等电教设备,药品、模型等教具,还用专门用来开展实践活动和研究学习的专业教室以及教师的办公设备等。这些设备的不足,直接制约着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探索的能力,也使得学校无法有利地进行教学和课程的改革发展。此外,普通高中的教师数量和结构不均衡,学生的受教育机会也不均衡。根据有关规定,普通高中的教师和学生的比例应该是1?U13,然而实际上普通高中教师的数量有很大的缺口,学生多,教师少,大班教学问题突出,师生比例严重失调,直接影响着课程和教学的有效实施。此外,普通高中的教师结构不尽合理,高中的教师的学历.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差距的变化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30年,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曲折起伏的阶梯状特征; 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很大、有继续扩大的态势;东、中、西三大地带间呈现差异扩大的态势,东西间差异最大, 中西间差异最小。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适当扩大, 促进了农村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推动了我国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的大量减少;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正效应,。 关键词:改革开放;农村居民收入; 收入差距变动; 经济影响 一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情况 改革开放30年来, 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了, 尤其是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了。总体上看,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是一个长期的、分阶段的过程。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有三个主要来源:农村居民总体收入差距、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和地区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基本趋势 观察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情况。大体看来,30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在前后连续的各个期间呈现出类似梯级的变动趋势或轨迹。 第一阶段: 1978~ 1984年, 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开始变大。 1978年我国处在是改革开放之初,广大农村还在实行带有平均主义性质的人民公社分配制度。这一阶段,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第一次获得了经济的自由独立,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民收入得到大幅度递增,但同时, 差距开始拉大。 第二阶段: 1985~1991年, 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呈加速扩大的趋势。 这一阶段,由于农村受到劳动力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的双重影响, 国 家对农业的投入相对减少,而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升,致使广大以务农为唯一谋生手段的农民收入大幅下降, 而沿海和部分率先实行改革开放地区的以多种经营、多渠道就业的农民收入大幅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急速拉大。 第三阶段: 1992~1997年, 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时大时小且变动不大的特征。 这一阶段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先扩大、后缩小。其原因在于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后, 改革开放早、力度大的农村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居民收入迅速增长, 相对而言, 其他地区特别是中西部的农村地区对新政策反应迟缓, 经济发展

农大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在线作业答案

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_在线作业_1 交卷时间:2017-08-19 15:39:29一、单选题 1. (5分)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两书的作者是()。 ? A. 吴文藻 ? B. 费孝通 ? C. 乔启明 ? D. 晏阳初 纠错 得分: 0 知识点: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收起解析 答案B 解析

2. (5分) 国际合作联盟成立的时间是()。 ? A. 1920年 ? B. 1895年 ? C. 1900年 ? D. 1897年 纠错 得分: 0 知识点: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收起解析 答案B 解析 3. (5分) 传统发展战略出现的时间是()。 ? A. 20世纪80年代中 ? B. 20世纪90年代初 ? C. 20世纪40年代末

? D. 20世纪50年代末 纠错 得分: 0 知识点: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收起解析 答案D 解析 4. (5分) 发展中国家实行以经济政治为主要目标的传统型发展战略的时间是()。 ? A. 20世纪50年代末、60 年代初 ? B. 20世纪70年代初 ? C. 20世纪80年代初 ? D. 20世纪70年代末 纠错 得分: 0 知识点: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收起解析 答案A 解析 5. (5分) 实施社会保障的主体是()。 ? A. 个人 ? B. 社区 ? C. 企业 ? D. 国家(政府) 纠错 得分: 0 知识点: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收起解析 答案D 解析 6.

(5分) 我国最早提出“乡村自治”的学者是()。 ? A. 费孝通 ? B. 梁漱溟 ? C. 乔启明 ? D. 杨开道 纠错 得分: 0 知识点: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收起解析 答案B 解析 7. (5分) 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是()。 ? A. 单位 ? B. 多渠道 ? C. 国家

面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

面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自己深感责任重大,同时也清醒地看到,自身的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离当前学校发展对自身能力的要求以及上级领导对自己的殷切期盼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为了真正实现在五年的培养过程中更好地提升自己,努力使自己的教育管理水平、教学领导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都有长足的进步,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学习型、研究型和创新型的校长,真正把学校办成让学生喜欢、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学校,实现学校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更好地引领区域教育的发展。现制定以下发展规划: 一、自我现状分析: (一)自身优势: 1、具有较为丰富的基层管理经验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在十几年的教育生涯中,本人先后当过小学教师、教导主任、小学校长,自2005年9月份开始,进入到小学校长行列。应当说,基础教育的各个学段自己都经历过。从干部队伍建设到教师专业发展,从教育教学管理到课堂教学改革,从学校德育工作到学生的全面发展等等自己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逐步培养了自己驾驭全局的能力,坚定了自己依靠科研和创新引领学校发展的信心。十几年的教育实践,既磨炼了自己的意志品质,也培养了自己处惊不乱、攻坚克难的能力,这为自己能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顺利地创造性开展好各方面工作奠定了基础。十几年来,不管在什么工作岗位上,自己都能够以诚待人,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真心实意地对待每一位教师和学生,言行举止注意做广大师生的表率,努力做让广大师生永远值得信赖的伙伴和朋友,不断推动学校更好更快地发展。 2、善于学习,注重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 十几年来,可以说自己与书籍结下了不解之缘。工作之余,自己不仅喜欢阅读反映古今中外教育名家及教育大师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方面的书籍,也非常喜欢阅读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专著,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升华自己的办学理念。同时还特别注意学习反映全国各地名校成功的办学特色等方面的各种权威报刊,教育管理水平和教育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十几年来,自己特

近代历史变革——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的变化

近代历史变革——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的变化作为农村出来的孩子,生在90后,肯定是经历不了改革开放初期的那种热潮。但是在相对落后一点的农村,我经常听到一些长辈谈及现代农村的诸多变化,他们也都是十分感慨,现在的生活真的远超从前了。从自身经历而言,童年时没有见过的许多事物,现在纷纷涌现,那些年经历的一些农村苦,现在已经不复存在,变成了历史洪流中的一片浪花。 小时候包括现在,也是经常听大人说着,以前吃的粮食只有玉米面粗粮,吃红薯干儿、红薯粉儿、红薯叶,当时要想吃上一回白面,那得等到过年,还不一定吃得上。农村呢,除了过年,没有过其他节假的习惯,一是没钱没物过,二是都要出工做活,也没时间过。那时,农民最大的奢望与梦想,就是能天天吃大白米饭。至于菜,就只有天天开水煮蔬菜了,油肉这些平常是没有的,也只能是过年时能吃几天。 古代晋惠帝曾问老百姓何不食肉糜?那么要问那时候的农村有肉吃吗?当然有,只不过吃肉的机会也是很少。听父亲说,当时生产队里养猪,遇到特殊的日子,就会选一头猪杀掉,全队人吃肉。那个时候吃肉叫打牙祭。父亲还说,80年代中后期,农村里吃肉的机会已经开始多了起来。 这时农村也通电了,一开始出现了 收音机,慢慢黑白电视开始出现,不过那时停电是经常的事。对于农村的住房变化,这个算是最直观、最明显可以看到的变化了。当年的建筑,土墙,灰瓦,屋顶竹结构,易腐朽,由此也导致了下雨天屋里漏水的现象。在奶奶去世之前一直住的是这种房子,我也在里面住过很多次。冬天可以挡得住风,但是下雨的时候就没有办法了。住土墙茅草房,最凄惶的时候是下大雨时,

房顶漏水,家中盆桶罐之类的容器得全部用上,晚上直接无法安睡。但漏水还不是最令人担忧的事,最让人恼火的事墙脚浸水进水。老土墙房,通常没做什么基础,经年累月,墙脚被老鼠打了好多洞,雨水会从洞中浸进来,浸湿家中还是小事,最主要的是担心土墙会被泡松垮塌。所以,每当下大雨,我们小孩在屋内用盆桶罐接漏水,大人得冒雨在屋外掏檐沟,使雨水尽可能地流走不形成积水,保护墙脚。这种住房现在还存在的原因是不舍得拆,基本上所有的新建住房都变成了砖瓦结构,结构比较科学合理,屋顶也不再漏水。更有许多的人盖起小楼,买上了小车,脱离了贫困生活。 当时买布要凭布票,每人每年的购买量都是有记录的。买布用来做衣服,但是当时好几年都不会有新衣服穿,基本上都是打补丁,一件衣服打满了大大小小的补丁。鞋,男人一般穿解放鞋,女人多是自己做的鞋。小孩一年可能有大半年是打光脚板,冬天天冷才穿鞋,袜子基本没有。 慢慢地,时代在变,生活在变。我们的生活逐渐好了起来。 农村改革开放,不但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变化,更主要是彻底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农民已经不是只会捏泥巴的"农二哥"了,农民在改革发展的洪流中学会了经商办企业,许多农民成了企业家大老板。农民自己改变了自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知道走出去务工做生意赚钱,相当部分农民由此成为"城里人"。农民已不墨守成规,守着"一亩二分田"过日子,农民利用土地流转实行规模化发展农业经济,也是土地流转的运作,让很多农民离乡不弃土,放手务工经商。农民不再愚昧无知,懂得了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在农业生产上,大力推广和运用新科技、新品种。在劳务上,积极主动参加实用技能培训,争当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培养下一代上更加重视教育和投入。 改革开放即将四十年,农村发展变化巨大,农民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党中央非常重视农村的发展,把"三农"工作列入各级党政重中之重工作,进一步制定了农村发展和惠民政策。统筹城乡发展,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辅农业,农民权益保护,农村

中国农村改革大事记(2003-2011年)

2003-2011年我国农村改革大事记 发布时间:2012-05-03访问次数:21 ●2003年1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200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提出到2010年,实现在全国建立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农合制度的目标。 ●2004年,时隔18年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再次发出关于“三农”问题一号文件。自此,连续9个中央一号文件锁定“三农”,提出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的重要政策措施。 ●2004年起,我国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2011年中央财政用于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及农资综合补贴的资金已达1406亿元。 ●2004年起,我国粮食购销市场全面放开,实行多渠道经营。同年,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出台。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6年1月1日起,延续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全面取消。2月,国家取消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 ●2006年初,国务院发出《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建立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政策体系和执法监督机制,建立惠及农民工的城乡公共服务体制和制度。 ●2006年9月,国务院决定全面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三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 ●2007年起,全面推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国1.48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 ●2007年7月,我国启动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国务院通知要求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 ●2008年7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提出在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将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承包到户,承包期为70年,期满可以续包。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摘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农村改革已走过三十年的光辉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系统总结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关键词:改革开放;农村改革;伟大成就;宝贵经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谱写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壮丽史诗。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认真地总结农村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对于巩固农村改革发展取得的成果,夺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一)基本解决了中国人民温饱问题,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1978年冬天,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坐牢”的危险悄悄地签订了“包产到户”的“契约”并于当年获得了粮食丰收,由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乃至整个改革的序幕。随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肯定和支持下,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改革在全国普遍实行起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农产品也逐年增收,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改善了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提前实现了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的第一、二步。在2003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 000美元,标志着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据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2007年,中国农村尚未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已从2.5亿下降到1 479万,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由30.7%下降到1.6%[1];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133.6元增加到2007年的4 140.4元,平均每年增加138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7.1%[2]。(二)实现了农村经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变,农业从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传统农业已显得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已经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明确目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农村改革实现了农村经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变,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报告显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8%的高速增长,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接近25万亿元,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已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07年的6.0%,进出口总额2007年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达到21 738亿美元[3]。(三)逐步提高了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保障了农民权益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扩大了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增加了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把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文化、教育事业、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体系等作为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切实保障了农民的权益。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党中央的一系列政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农民权益。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不断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4] (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渐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重城市、轻农村和重工业、轻农业的城乡差别发展战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已成为严重阻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在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过程中,这种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弊端日益突出,并且迫切需要解决。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强调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强调科学发展,强调社会和谐。三十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拥有

关于农村改革的心得体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 学习心得 姓名:周婷 学号:A08110171 院系:经济管理学院 班级:国贸1101班 任课教师:李丹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 二零一三年四月

关于农村改革的心得体会 从大二上学期开始我们便开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而今大二的下学期也即将翻过篇章。通过这一年的学习,我对很多原来并不怎么了解的关于中国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以及如何更好更快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问题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这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学习。 上周老师在讲解社会主义改革这一章的课堂上给我们放了一个关于“中国第一村”华西村的改革之路的纪录片,看得几乎让我们所有的同学都被华西村那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惊叹。改革开放30年来,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实现了发展、美丽、幸福“三大变”,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庄,发展成农工商并举、年营业收入达450亿元,户户住别墅,家家有汽车,人均存款超过百万元的“天下第一村”。而分析华西村改革的成功原因,除了它的社会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以及它有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的好带头人吴仁宝外,我想它成功的基础还是在于我国在1976年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吧。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变化,我想每一个人都会发出“改革开放真真切切地改变了广大农村过去的旧面貌,为农村的建设带来了历史性的指导意义。”的感慨。尤其对于广大的老百姓来说,如果没有三十多年前的改革开放,他们的生活一定不会有“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提高。记得小时候在听爷爷讲他们以前的生活时,经常会被爷爷的话所震惊,因为爷爷总是说他们那个时候经常穷得没饭吃,有时有野菜吃就很不错了,那时候好多人都是被饿死的,住的基本也全是草房子或是泥屋子…而自从国家实行了改革开放以来,家里似乎就在不知不觉中奏起了一只欢快的“变奏曲”,家里的那个泥屋子在改革开放后不久就被推翻,变成了用水泥砌成的砖瓦房,每天爷爷和奶奶在生产队里干活,爸爸和姑姑放学回来就做好饭,偶尔还有肉丰富大家的菜肴,温饱问题基本已经不用担忧,后来家里还添置了一台黑白的电视机,而“变奏曲”依然在欢快地演奏着…到了我这一代,日子就更幸福了,黑白电视机在彩电的出现下不得不退出,冰箱、洗衣机也都紧跟彩电其后登上生活的舞台,初三那年,我们一家又从原来的砖瓦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记得搬进新楼的那天,爷爷这个老党员又发出了他的感慨:“如果不是七六年的改革开放,农民怎么也不会有现在这么好的日子啊!” 当然,我知道我家这些年来的变化只是广大农村变化的一个缩影,是国家实行社会主义改革才有的变化。思考这些变化的原因,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

新时代三农问题改革与发展

新时代三农问题改革与发展读后感 中国的农业历史悠久,从远古时代的刚萌芽的文明遗址上种植的各种作物,到今天的科技化与传统种植模式共存的农业,农业在中国一直占据着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即使今天农业已经不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是仍然是最基础的产业。更为重要的是农业产业背后的农村发展情况,农民的生活条件,与中国社会息息相关。因此,我们绝对不能轻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在中国现行的城乡二元体制下,伴随着经济转型发展以及体制变化,中国的三农问题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制度是左右三农问题的关键因素,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从制度创新人手,通过加快制度创新,实现农业的市场化、农村的城镇化、农民的市民化。在我国经济发展进人新阶段和加人的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确立的指导思想是首先是三农问题的制度创新,政府应当成为主导力量,寄希望于农村自发的制度创新是不现实的。因为农村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的发育等,单纯靠农村自身力量推动不可能成功,只有政府力量这只看得见的手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营造一个全社会的公民和法人单位发展机会均等的社会环境,这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目前改革的发展前景较好。第一,我国农业发展显著,农业收入大幅增加,粮食总产与农业投入都有大幅增加,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第二,我国三农问题矛盾依然,一是城乡差距依然存在而且差距在不断扩大,而是农业产业结构失衡,三是农业要素流失,包括土地用途不合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流失,四是转化落后,我国现在的农业的产品大多是土地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这对中国农业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制约。 第一,城镇户籍制度的改革主要是解决基本公共权益的均等化问题,而财产权益的城乡不平等问题是靠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来解决。农村产权制度与农村户籍制度,与农村社区集体经济制度有关,具有相当复杂性,涉及农村土地产权、农民宅基地与住房产权,农村集体经济收益与其他资产等产权问题。公共权益的供给制度则与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保制度有关,这一制度不仅存在城乡二元的特性,而且带有明显的地方化供给特点。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主要包括:承包土地;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与农民住房;集体的经济非经营性资产、经济经营性资产和经营收入。三权分置与经营权流转;我国目前农村土地的三权交易滞后于三权分置。我国土地三权分置的核心问题在于农村土地承包权的性质问题。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不仅与农民土地权益、现代农业有关,而且关系进城农民城市化城乡发展一体化。我国土地改革制度改革仍存在三大瓶颈:社保体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集体经济制度。农村集体经济制度的改革方向是:从政社经不分离到政社经分离;从单一所有制到混合所有制;从使用权、经营权到财产权;从实物性占有到资本化占有;从成员身份依附到契约依附;从封闭性运行到开放性运行;同时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村民自主、多种模式、稳步进行。 第二,中国的三农问题与三化同步,三农即农业、农村、农民,三化即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为了恰当解决三化同步的问题,应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城乡发展一体化,可以说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城乡发展一体化并不是加减法式的城乡差距缩小,而是在城乡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的城乡差距缩小。 第三,三农问题还和区域发展有很重要的联系。在中国东中西部,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在中国的城乡一体化的道路上是很严重的问题这样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上,一是阶层差距,二是城乡差距,三是区域差距,而且区域差距的主要差距就在农村,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绝对不能忽视各区域之间发展的极大不平衡,而且如果不采取措施的话,这样的不平衡

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和趋势

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 点和趋势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教材资格证考试专用教材P110 第八节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和趋势一、新课程中的教学观 (一)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全面发展的教学观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结论与过程的关系反映的是学科内部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关系。 从学科本身来讲,过程体现在该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概念原理体系),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从教学角度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即教学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视结论。但是,学生如果不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得到理解和巩固(M:学习质量就大受影响)。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基于此,新课程把过程和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

2、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是同时发生的、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予重大影响。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 (二)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不仅在理论上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现实中的“学生特殊客体论”和“主导主体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学中的师生交往具有以下特点:师生交住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 师生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论强调师生之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的机械相加。交往还意味着教师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变化精选.

1 / 4word.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三个代表的指导下,我们党和人民坚持改革,努力奋斗,整个国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社会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我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在世界风云急剧变幻的情况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与此同时,中国农村产业也正蓬勃的发展着。从以下几点不难看出,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农村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公路建设的变化 以前窄小的土路一到下雨就变成了“水泥路”,现在变成了真正宽阔的水泥马路,中间三四辆车可以并排通行,在街道上畅通无阻,路两边的人行道栽满了高大的树。下雨天也不怕出不去了。所以,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也支援了农业生产,把农民的致富路铺到家门口。为农村经济发展,为繁荣农村经济提供了服务;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也就是促进了农村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全方位的发展。所以,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落脚点就是要更好的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随着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物流增加,商品经济逐渐活跃,农业和农村经济逐步向社会化方向发展,旧的以拖拉机和人力、畜力、自然力为主的运输方式已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尽快改变农村落后的交通现状已变得适分迫切,同时也对农村公路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交通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来说,农村公路建设直接关系到农业整体水平的提高;离开了农村公路的跨越式发展,也不可能完成新的跨越式发展。所以对农村来说,加强公路建设是必要的改变,也就是加快农业发展的保障。特别是近几年来,公路建设的速度更是惊人,一条条的公路就如一条条蜿蜒盘旋的巨龙一样,一直延伸到家门口。 二农用工具及交通工具的变化 以前农村人劳作耕田全都是用水牛,尤记小时候我常常跟着爷爷去犁地,用的都是黄牛拉的小车,即费时又费力。而现在,先进的耕田机器代替了简单的劳作,农忙的时候都是用农用专用的收割机、插秧机、犁地机等。以前我们用黄牛耕地,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效果不好。现在我们用先进的耕田工具,不但省力,而且耕种快捷,节俭了劳动力,可以出去打工挣钱,加快了农民致富速度. 以前我们都是用人力小板车或者再先进一些用牧畜拉车去办事,而如今家家都是用拖拉机了,更甚至都使用私家车了。现在随着公路建设的进步发展,公交车随处都有了,四通八达的,到哪儿都有。 三农村住房的变化 “改革春风吹满地,中国人民要争气,要看变化有多少,住房条件少不了”。与过去相 比,当今的住房条件简直是今非昔比!改革开放前的农村家家户户住的房子全都是毛草房。 2 / 4word.

强化村级班子建设 推动农村改革发展doc资料

强化村级班子建设推动农村改革发展

强化村级班子建设推动农村改革发展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于有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近年来,我们紧扣新农村建设主题,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选好“领头雁”、配强“指挥部”,积极探索创新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着力在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增强本领、发挥作用上狠下功夫,提高了村级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建设生态水电大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一、着眼于配强班子,建立了以择优为导向的选拔任用机制 一是立足“内选”。大力实施“能人治村”战略,深入开展农村人才递进培养活动,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合作经济组织和产业协会负责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退军人、大中专毕业生、乡镇机构改革分流人员中,选拔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同富裕能力强的“双高双强”型优秀人才进入村班子,尤其是选优配强村书记。全县通过“两推一选”和“公推直选”,先后选拔697名农村经济能人进入村班子,其中担任村书记56人,担任村主任42人。宝丰镇喻家塔村党支部书记冯显亮以前开过商店、搞过加工、跑过运输,是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1998年选拔到村干部岗位以后,他带领群众兴修公路、发展产业、整治环境,用自己的努力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今年元月,喻家塔村被授予“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他个人也被评为“全省十佳村党支部书记”。

二是鼓励“回归”。充分发挥外出务工人员头脑灵活、信息灵通、见多识广的优势,深入开展“回归工程”,积极引导和鼓励外出务工能人回乡担任村干部。全县在山西、河北、河南、江苏、上海、广东等外出务工人员集中地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22个、劳务管理工作站14个、流动工会5个,对1100余名流动党员、5万余名外出务工人员进行了跟踪管理和有效服务。通过积极引导,全县共有30余名外出务工能人回村担任村干部。城关镇高家庄村党支部书记黄治斌过去在铁矿当老板,年收入20多万元。2003年村上换届,在党员群众强烈推荐下,他毅然回乡当起了“村官”。上任后,他带领群众修起了8公里水泥公路,新上了3个工业项目,村里还清了13万元负债,还盈余5万元。今年七.一他被县委表彰为“十星级优秀党员”,这次“两委”换届时又再次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三是实行“上提”。切实加大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力度,注重在重点工程、移民一线等危难险重的关键时刻锻炼、培养村干部。特别是对思想素质好、发展潜力大的副职村干部、村民小组长、村级配套组织负责人及村级后备干部,通过搭平台、压担子、交任务加强实践锻炼,条件成熟后再组织推选到村主职干部岗位上来。今年27岁的城关镇虎山村王凤,高中毕业后就回村担任了计生专干,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8年。由于工作出色,上进心强,在今年的支部换届中,她一举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成为全县年轻最小、唯独仅有的女村党支部书记。同时,扎实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全县已有12名村干部参加了全省脱产班学习,74名农村优秀青年参加了远程教育班学习,为村级组织健康发展储备了一批后备力量。

近代历史变革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的变化

近代历史变革——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的变化 作为农村出来的孩子,生在90后,肯定是经历不了改革开放初期的那种热潮。但是在相对落后一点的农村,我经常听到一些长辈谈及现代农村的诸多变化,他们也都是十分感慨,现在的生活真的远超从前了。从自身经历而言,童年时没有见过的许多事物,现在纷纷涌现,那些年经历的一些农村苦,现在已经不复存在,变成了历史洪流中的一片浪花。 小时候包括现在,也是经常听大人说着,以前吃的粮食只有玉米面粗粮,吃红薯干儿、红薯粉儿、红薯叶,当时要想吃上一回白面,那得等到过年,还不一定吃得上。农村呢,除了过年,没有过其他节假的习惯,一是没钱没物过,二是都要出工做活,也没时间过。那时,农民最大的奢望与梦想,就是能天天吃大白米饭。至于菜,就只有天天开水煮蔬菜了,油肉这些平常是没有的,也只能是过年时能吃几天。 古代晋惠帝曾问老百姓何不食肉糜?那么要问那时候的农村有肉吃吗?当然有,只不过吃肉的机会也是很少。听父亲说,当时生产队里养猪,遇到特殊的日子,就会选一头猪杀掉,全队人吃肉。那个时候吃肉叫打牙祭。父亲还说,80年代中后期,农村里吃肉的机会已经开始多了起来。 这时农村也通电了,一开始出现 了收音机,慢慢黑白电视开始出现,不过那时停电是经常的事。对于农村的 住房变化,这个算是最直观、最明显 可以看到的变化了。当年的建筑,土墙,灰瓦,屋顶竹结构,易腐朽,由此也 导致了下雨天屋里漏水的现象。在奶 奶去世之前一直住的是这种房子,我也 在里面住过很多次。冬天可以挡得住风,但是下雨的时候就没有办法了。住土墙茅草房,最凄惶的时候是下大雨时,房顶漏水,家中盆桶罐之类的容 器得全部用上,晚上直接无法安睡。但漏水还不是最令人担忧的事,最让人恼火的事墙脚浸水进水。老土墙房,通常没做什么基础,经年累月,墙脚被老鼠打了好多洞,雨水会从洞中浸进来,浸湿家中还是小事,最主要的是担心土墙会被泡松垮塌。所以,每当下大雨,我们小孩在屋内用盆桶罐接漏水,大人得冒雨在屋外掏檐沟,使雨水尽可能地流走不形成积水,保护墙脚。这种住房现在还存在的原因是不舍得拆,基本上所有的新建住房都变成了砖瓦结构,结构比较科学合理,屋顶也不再漏水。更有许多的人盖起小楼,买上了小车,脱离了贫困生活。 当时买布要凭布票,每人每年的购买量都是有记录的。买布用来做衣服,但是当时好几年都不会有新衣服穿,基本上都是打补丁,一件衣服打满了大大小小的补丁。鞋,男人一般穿解放鞋,女人多是自己做的鞋。小孩一年可能有大半年是打光脚板,冬天天冷才穿鞋,袜子基本没有。 慢慢地,时代在变,生活在变。我们的生活逐渐好了起来。 农村改革开放,不但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变化,更主要是彻底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农民已经不是只会捏泥巴的"农二哥"了,农民在改革发展的洪流中学会了经商办企业,许多农民成了企业家大老板。农民自己改变了自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知道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