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江苏历史小高考最全复习提纲

2014江苏历史小高考最全复习提纲

2014江苏历史小高考最全复习提纲
2014江苏历史小高考最全复习提纲

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目的、对象、作用)

奴隶社会: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宗法制(核心、大小宗关系、作用)

皇帝制度(创立者、核心)

古代中国秦:三公九卿制(三公名称、职责)

政治制度中央制度唐:三省六部制(名称、职责、运作、特点、作用)

明:废宰相、设内阁(人物、内阁地位)

封建社会:专制主义清:军机处(建立者、特点、意义)两大矛盾

中央集权制度秦:郡县制(特点、意义)两大趋势

(前后期影响)地方行政制度汉初:郡国并行制(危害、解决措施)

元:行省制(原因、影响)

汉:察举制(特点、主要途径)

选官制度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特点、弊端)

隋唐:科举制(特点、作用、发展变化)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1)变迁: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

(2)夏:约公元前2070年,第一个王朝

商: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西周: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

春秋:奴隶社会瓦解时期

战国:封建社会确立时期

(1)分封制

①目的:巩固周天子的统治(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②内容:

A、分封内容:土地和人民

B、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的后代

C、诸侯权利:a、政治:设置官员;b、经济:征派赋役;c、军事:建立武装

D、诸侯义务:a、政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朝觐述职;b、经济:交纳贡赋;

c、军事: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③影响:A、积极(初期):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西周的统治疆域

B、消极(后期):诸侯势力膨胀,周王室衰微

(2)宗法制

①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②影响:A、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特权地位;B、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团结

③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④大小宗关系:小宗服从大宗,政治上是君臣关系,在血缘上是亲属关系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2)王权和神权相结合(3)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主要原因:商鞅变法(2)灭六国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3)统一人物、时间、都城:嬴政、公元前221年、咸阳

(4)统一策略:合纵连横,远交近攻

(1)了解“始皇帝”的来历:取自三皇五帝

(2)秦朝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①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②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监察事务;③太尉:掌管军事(秦虚设)

①特点: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地方官吏由皇帝一人任免,不得世袭

②影响: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实质)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①实施原因:吸取秦亡教训②危害:诸侯势力膨胀,不利中央集权

③解决: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①职能: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②运作: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③特点: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监督和牵制

④作用:A、相权一分为三,保证皇权的独尊;B、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

C、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1)举措: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三司使分割财政权;枢密使分割军权

①实施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加强中央集权

②内容:除河北、山东、山西以外,其余地区实行行省制;边远地区设立宣慰司;宣政

院管辖西藏

③影响:A、加强中央集权;B、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C、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①西汉时期:察举制

A、途径:郡国推举,举孝廉

B、特点:注重品德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

A、特点:注重门第

B、弊端:出身贫寒有才能的人不能入仕为官;世家大族垄断政权,不利于中央集权

③隋:科举制建立(唐:完善)

A、建立:隋炀帝,科举制度确立

B、特点:注重考试成绩

C、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推动了诗歌发展繁荣;对后世影响深远

④明清: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四书五经”禁锢思想)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原因:相权威胁皇权)

(2)明成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内阁地位:内侍机构而非行政机构)

①设置:雍正帝②职能:跪受笔录,承旨遵办

③特点: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④影响: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归纳:

(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历史特点

①演变过程:中央: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明清(废丞相,设内阁;设置军机处)

地方:分封制(西周)→郡县制(秦)→郡国并行制(汉初)→行省制(元)

②演变过程中的两大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③演变过程中的两大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2)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

①积极(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

A、政治上: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B、经济上: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

C、文化上:有利于封建文化发展

②消极(封建社会晚期):

A、政治上:易引起暴政;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难免失误;地方自主性和能动性受到压抑

B、经济上: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思想上:文化专制,阻碍近代科学发展

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中国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必修一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地理环境:经济活动方式

产生条件

城邦制度:(特点)

希腊民主政治奠基:梭伦改革(内容、地位)

发展历程确立:克里斯提尼改革(内容、地位)对后世影响

古代希腊罗马顶峰:伯利克里时期(内容、地位)

政治制度

起源:罗马共和国成立

罗马法习惯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意义)

发展核心;对帝国、对后世影响

公民法万民法(适用范围、发展原因)

一、雅典民主政治

(1)希腊民主政治产生原因:

①自然地理环境条件:海洋文明;②经济活动方式:商品经济发达;③城邦制度:小国

寡民

(1)梭伦改革

①内容:

A、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c、改革国家权力机构

(公民大会、四百人会议)

②意义: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

①内容::A、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4个血缘部落;B、设立五百人会议;

C、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D、实行“陶片放逐法”

②意义: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①内容:A、除十将军外,所有官职向各等级男性公民开放;

B、公民大会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

C、五百人会议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

D、陪审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E、发放工资和津贴(“观剧津贴”)

②意义: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黄金时代)

(1)对近代西方影响: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

二、罗马法

(1)《十二铜表法》

①原因: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②意义: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2)公民法、万民法

①公民法适用范围:适用于罗马公民

②万民法适用范围: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

③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的原因:罗马疆域的扩大;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罗马法核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1)维系和稳定了帝国的统治

(2)为近代欧美资产阶级立法树立了典范

★归纳:

(1)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政治制度的分析

①两个原因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经济活动方式

②具体分析原因:

自然地理环境:古希腊——海洋文明;古代中国——大河文明

经济活动方式:古希腊——商品经济;古代中国——农耕经济

③原因不同导致的影响的差异

古希腊——民主政治;古代中国——君主专制

必修一 专题七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背景、内容、意义)

英国 责任内阁制(时间、权限规定) 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 君主立宪制 1832年议会改革(背景、意义)

德国: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背景、权限规定、特点、意义) 近代西方代议制

形成与发展 美国:《1787年宪法》(背景、原则、评价、分权与制衡的体现) 民主共和制:

法国: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权限规定)

一、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1)开始:1640年,新议会的召开

(2)光荣革命: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不流血的宫廷政变

(1)《权利法案》 ①时间:1689年

②内容: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权力 ③影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2)责任内阁制 ①时间:18世纪上半期

②含义: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或首相负责的“责任制政府” ③首相的产生与权力:

A 、产生:国王任命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

B 、权力:身兼政府首脑,议会党团领袖和多数党领袖等职。手中握有行政与立法大权,

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④内阁的产生与权力: A 、产生:首相组阁;

B 、权力: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在政治上与首相共进退

(1)主要推动因素:工业革命的进行

(2)影响: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掌权,推动英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

(1)议会权力至上;(2)君主统而不治;(3)首相掌握实权

二、美国的总统共和制

(1)制定背景:邦联制不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原则:联邦制原则、分权与制衡(最主要)、民主原则

(1)美国联邦制

①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②作用:既加强了中央权力,又保证了地方积极性

(2)国家权力结构

①分权:

A、参众两院组成的国会掌握国家的立法权、征税、宣战、征兵;

B、总统掌握行政权,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不对国会负责。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总司令,在战时有独裁大权;

C、联邦法院是美国的最高司法机关,大法官由总统任命,但需参议院同意,大法官除非犯罪,终身任职

②制衡:

A、总统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和大法官、缔结条约,但须参议院批准;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以三分之二多数推翻总统的否决;众议院可以提出对总统的弹劾,由参议院审判。

B、最高法院可以对总统和国会进行司法审查。

三、民主政治在欧洲大陆的发展

(1)宪法赋予总统极大的权力。总统任职7年,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有权任命文武官员、缔结条约、实行大赦等;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2)立法权归于两院制议会,议员由选举产生。参议院:间接选出, 有权否决议案;众议院:普选产生,权利很小,可提出通过法案,但受到参议院和总统的控制。

(1)统一原因: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阻碍德意志资本主义的发展(2)统一方式和领导人物:三次王朝战争、俾斯麦

(1)颁布时间:1781年

(2)内容

①宪法授予皇帝巨大权力;

②帝国宰相主持帝国政府工作,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

③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拥有立法权,联邦议会是帝国最高权力机构,权力巨大,议长由帝国宰相担任;帝国议会拥有很小权力。

(3)局限性:保留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残余

(1)西方代议制的核心:议会

(2)确立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确立的理论基础:西方启蒙思想

(4)确立的主要途径:自上而下的改革;自下而上的革命(造成表现形式不同的原因)(5)确立的主要标志:立法形式

(6)西方代议制的表现形式: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

★归纳:

(1)西方代议制的共性

①都有形式上代表民意的议会(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②都体现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③都实行政党政治

(2)英国君主立宪制发展历程体现的特点:创新型、连续性、渐进性

(3)古希腊民主政治与近代西方代议制的不同

①两个不同:形式上、本质上的不同

形式上:古希腊——直接民主;近代西方——间接民主

本质上:古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必修一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成立:

(准备、建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宪法(原则、内容、意义)

1949《共同纲领》

建国初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历程1954年职能转变特点

(政协职能)1956“八字方针”

每项制度作用

现代中国1949《共同纲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历程

1954宪法

改革开放后:1982年宪法修订情况(作用)

一、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1)时间场合:1949年9月;一届政协

(2)性质:临时宪法性质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1)时间场合:1954年一届人大

(2)原则: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

(3)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党制度)

①建立:1949年,一届政协召开

②发展:1954年,职能发生转变(代人大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统一战线组织)

③进一步发展: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④完善:1982年中共十二大“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①建立时间:1954年一届人大

②意义: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建立、发展历程:

A、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1954年《宪法》确立为基本政治制度;

C、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完善制度

②建立情况:第一个: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最后一个:1965年西藏自治区

③意义:A、政治上:保证少数民族当家作主;B、经济上: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C、民族关系上: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第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是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由此逐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和法律化,为依法治国

奠定重要基础。

(1)提出时间、人物: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

(2)内涵:一个国家,两种社会制度

(3)提出针对的问题:台湾问题

(4)最早实践:香港问题

5)地位:实现祖国统一的指导方针

(1)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

(2)澳门回归:1999年12月

20日

①和平统一政策提出——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②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历史性变化——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③历史性突破——海协会(大陆)与海基会(台湾)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④2008

年两岸直接三通(最早提出三通——《告台湾同胞书》)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对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中华民族富有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推动我国是和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的共同的精神支柱。

第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

第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符合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归纳:(结合归纳,明确涉及的考点中的每一个细节知识)

(1)考点中涉及的宪法性质的文件

①美国1787年宪法:近代世界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③《共同纲领》:临时宪法性质

④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⑤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文革后修订的宪法,总结三十年经验教训

(2)古代中国、古希腊、近代西方、近代中国、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比较

①表现形式上:

古希腊——直接民主;近代西方、中国、现代中国——间接民主

②本质上:

古代中国——君主专制;

古希腊——奴隶制民主;

近代中国(中华民国)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③对政治制度的几点认识

A、专制走向民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政治是必然趋势)

B、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是由国情决定的

C、民主具有多样性,民主政治制度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学习

D、不同政治文明应该互相尊重

(3)古代中国、近代西方、现代中国对地方的管辖

①管辖方式:

A、古代中国: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B、近代西方:美国1787年宪法联邦制原则(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C、现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古代中国与近代美国、现代中国处理与地方关系的不同

A、古代中国:地方完全服从中央,没有自主权

B、近代美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既加强中央权力,又保证地方积极性

C、现代中国:在中央政府管辖下,地方有一定的自治权+制度作用(4)两岸关系问题

①近代两岸分离的原因

A、1895年《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B、1949年国民党内战失败,退往台湾

②大陆对台湾政策

A、1949——1979:武力统一

B:1979年后:和平统一(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一国两制(80年代初)

③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

A、阻碍因素:国际反华势力;岛内台独势力

B、推动因素:大陆综合国力提高;两岸人民愿望;政府政策推动;两岸经贸文化交流

④两岸关系发展的史实(见考点)

⑤对两岸关系发展前景的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主题最后一个考点表述

必修一专题二、三近代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鸦片战争(时间、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失败原因、《南京条约》内容、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基础史实)

近代列强对甲午中日战争(时间、根本原因、重要战役顺序及史实、《马关条约》内容、影响)

中国侵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间、原因、基础史实、《辛丑条约》内容、影响)

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时间、地位;日军暴行)

军民:黄海海战(战役、人物)、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时间、人物)

背景

太平天国运动定都天京(时间、意义)

《天朝田亩制度》(时间、内容、目的、评价)

农民阶级《资政新篇》(时间、提出者、内容、评价)

义和团运动(非考点内容)

抵抗派:新思想萌发(代表人物、核心思想、意义)——必修三考点要求

地主阶级

洋务派:洋务运动(非考点内容)

维新派:戊戌变法(康、梁、严思想和代表作、核心思想、意义)——必修三考点要求

兴中会(时间、人物、性质)

近代中国同盟会(时间、地点、性质、纲领)

人民的抗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时间、人物)

争与探索中华民国成立(时间、地点、国旗、纪元方式)

《临时约法》(原则、目的、意义)

性质、历史意义、失败原因

激进派:新文化运动(开始标志、代表人物、内容、评价)——必修三考点

五四运动(时间、导火线、两阶段进程、初步胜利表现、性质、意义)

五四时期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人物、相关史实)——必修三考点

中共创立时期:中共一大(时间、地点、中心任务)

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共合作(起止时间及标志、政治基础、北伐对象、最大成果)

南昌起义(时间、人物、意义)

八七会议(时间、内容、意义)

国共十年秋收起义(时间、结果)

无产阶级对峙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与建设(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理论、意义等)

红军长征(原因、时间、标志)

遵义会议(时间、内容、意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原因、意义)

正面战场的抗战(四次会战及其意义、地位)

抗战时期敌后抗日斗争(百团大战)

抗战胜利标志、历史地位

挺进大别山(时间、人物、意义)

三大战役(顺序、意义)

解放战争时期南京解放(时间、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一、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二、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1)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

①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

②原因:A、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掠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B、直接原因:中国禁烟运动

③《南京条约》1842年——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

A、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B、赔款: 2100万银元;

C、五口通商:广、厦、福、宁、上;

D、协定关税

④影响:

A、三个开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近代史的开端);

B、两对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本国封建势力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C、双重任务(反侵略反封建)

⑤人民抗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1841年)

(2)第二次鸦片战争

①时间:1856年秋~1860年

②原因:a、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b、直接原因:“修约”失败

③基础史实: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3)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1894~1895)

①原因:A、根本:日本“大陆政策”;B、直接:朝鲜东学党起义

②过程:A、丰岛海战——开始标志;B、平壤战役;C、黄海海战——失去黄海制海权;

D、辽东战役——旅顺大屠杀;

E、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③《马关条约》(1895年)

A、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赔款: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政治大借款”;加重人民负担);

C、开口: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列强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

D、日本可以再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体现帝国主义时代特征,资本输出),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阻碍了中国民资的发展)。

④影响: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⑤人民抗争:A、黄海海战(邓世昌);B、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895~1945)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1900~1901)

①原因:A、根本: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企图瓜分中国;B、直接:镇压义和团运动

②《辛丑条约》(1901年):

③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三、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民族矛盾激化;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2)定都天京

①时间:1853

年;②意义:形成与清政府对峙局面

(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①评价:

A、性质: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B、进步性: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C、局限性:绝对平均主义思想,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

(2)《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

①评价:

A、性质:是太平天国的治国方案;

B、进步性: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C、局限性: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迫于形势,没有实行

四、辛亥革命

(1)兴中会

①时间、地点:1894年檀香山

②性质: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同盟会

①时间、地点:1905年日本东京

②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③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民报》阐发为三民主义)

(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工程营熊炳坤、金兆龙)

(2)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1月1日、南京、五色旗、民国纪年

①原则: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民主共和

②目的:限制袁世凯专制(直接),维护民主共和(根本)

③意义:A、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B、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主权在民)

(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进步性:①政治上: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③思想上: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局限性: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五、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六、侵华日军的罪行和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2)过程:①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6月初)北京学生;

②第二阶段(1919年6月初~6月底)上海工人

(3)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体现五四性质)、“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初步胜利表现: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三个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5)影响:

①性质: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群众性爱国运动;

②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③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共诞生奠定基础

(1)时间、地点:1921年7月上海、浙江嘉兴南湖

(2)中心工作: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3)意义: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中国革命焕然一新

(1)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1927年)

①合作开始标志:1924年1月广州国民党一大

②合作全面破裂标志:1927年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③合作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

④合作方式:党内合作

⑤影响: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展开

(2)北伐战争

①时间:1926年~1927年

②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反帝反封建)

③目标: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④成果: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1)南昌起义

①时间:1927年8月1日

②领导:周恩来、贺龙

③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2)秋收起义

1927年,毛泽东,失败后,决定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

(1)背景:大革命失败

(2)时间、地点:1927年8月7日,汉口

(3)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4)意义:给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1)背景:大革命失败;进攻大城市的一系列起义以失败;中共探索新的革命道路(2)建立:1927年,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根据地建设

①经济建设

②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③政权建设:1931年冬,江西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4)影响: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1)原因:“左”倾错误(根本);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直接)

(2)过程: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1936年10月,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1)时间、地点:1935年1月贵州遵义

(2)内容:纠正博古、李德等人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3)意义:结束了“左”倾在中央的领导;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局部侵华开始;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①影响: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东北三省沦为日本殖民地

)——日本全面侵华开始;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1)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起,30万

(2)细菌战:“七三一”部队

(1)背景:日本大举侵华,民族危机加深

(2)建立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3)作用:是抗日战争取胜的根本保证

①国民党:正面战场(片面抗战路线)

※淞沪会战(1937年8月——1937年11月)——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国共合作的典型代表)

※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武汉会战

②共产党:敌后战场(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

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华北,彭德华,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1)胜利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2)胜利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

(3)意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新民主革命胜利奠定基础;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

(1)挺进大别山

①时间、人物: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②意义: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2)三大战役

①战役顺序: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②意义: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3)解放南京

①时间:1949年4月23日

②意义: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1)中国层面:百年屈辱历史结束

(2)世界层面: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3)思想层面: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也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归纳:

(1)国共两党关系问题

①两次国共合作的目的

A、第一次: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打击军阀势力

B、第二次:日本大举侵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②两次国共合作开始的标志

A、第一次:1924年国民党一大

B、第二次: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③两次国共合作形式的不同

A、第一次:党内合作;

B、第二次:党外合作

④两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的名称的不同

A、第一次:革命统一战线;

B、第二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⑤两次国共合作的最大成果

A、第一次: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B、第二次:百年来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⑥近代两党关系总的发展趋势:合作——对峙——再合作——再对峙

⑦两党关系给出的启示: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合则两利:参见两次合作最大成果

分则两伤: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两党对峙,给日本侵华创造了有利时机解放战争时期:两党内战,国民党败退台湾,两岸分离

必修一 专题八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空想到科学: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理论内容、意义)

理论到实践:巴黎公社(时间、性质、意义)

二月革命(时间、性质、结果) 理想到现实:俄国十月革命 《四月提纲》(提出者、内容)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时间、具体史实、性质、结果)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革命

(1)时间:1848年 (2)主要内容:

①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②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肯定资本主义历史作用;共产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 ③提出斗争途径:阶级斗争、暴力革命、全世界无产者团结

(1)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理论层面: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1)成立背景:普法战争失利后,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 (2)成立时间:1871年3月

(3)意义:

①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②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的学说 ③为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经验教训

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时间:1917年3月 (2)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成就: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专制统治

(4)结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实权)

(1)《四月提纲》 ①提出者:列宁

②内容:A、任务: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

B、口号:“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C、方式: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成功(“七月流血事件”后,暴力夺权)(2)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时间:1917年11月7日)

①性质:无产阶级革命

②成就: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进攻信号: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炮声;标志:攻占冬宫)

(1)对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俄国的近代化开辟道路

(2)对世界:

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打开一个缺口;

②鼓舞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斗争

③将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功的新局面;

必修一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的多极化趋势

奠基:雅尔塔体系(实质、作用)

美国“冷战”政策(目的、具体表现)

苏联的应对措施

(二战后)“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根源、具体表现)

欧洲的联合(原因、过程、特点、影响)

多极化趋势出现日本的崛起(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原因、表现)

(60、70年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原则、目标)

中国的振兴

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两极格局瓦解:苏联解体(时间)

(80年代末90年代初)

多极化趋势加强(原因、影响)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实质:美苏两分天下

(2)意义:奠定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

(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

①时间:1947年

②实质:遏制共产主义

③意义:标志冷战政策的开始

(2)经济上:马歇尔计划(欧洲经济援助计划)

①目的:挟持和控制西欧国家;把其纳入对苏冷战轨道

(3)军事上:北约:1949年

1955年华约建立(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

(1)分裂根源:美苏冷战

(2)时间:①德国分裂(1949年);②朝鲜的分裂(1948年)

(1)时间:1962年

(2)结局说明的问题: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劣势

(1)消极: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2)积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3)改变了以往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①欧洲一体化原因

外:两极格局下,一方面摆脱美国的控制,一方面应对苏联的威胁内:(政)提高欧洲的国际地位;(经)促进欧洲经济发展

②欧洲一体化进程:

A、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促使法德开始走向和解

B、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罗马条约》)

C、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共体

D、1993年欧盟成立(经济一体化走向政治经济一体化)

E、1999年欧元诞生

F、2002年欧元区单一货币(英国除外)

③欧洲一体化特点:

A、单一经济领域到多重经济领域

B、参与的国家逐渐增多

C、经济一体化到政治经济一体化

④影响:A、外:(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加强)

B、内:促进欧洲国际地位的提高和经济实力的增强

(1)原因:日本经济迅速发展(8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1)兴起标志:1961年第一届不结盟会议在贝尔格莱德召开

(2)原则:非集团、不结盟

(3)目标:①政治上: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②经济上:谋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1)两极格局瓦解标志:苏联解体

(2)苏联解体

①原因:A、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

B、直接(主要)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

C、外因:西方“和平演变”

②过程: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签订——标志苏联实际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1)根本原因:世界经多个地区、国家经济力量的崛起;

(2)直接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3)当前世界格局:“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4)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①有利于抑制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②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③有利于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必修一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外交总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提出(具体表现、内涵)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目的、提出时间场合、特点、意义)

日内瓦会议(时间、目的、地位、作用)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万隆会议(时间、地位、贡献、意义)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时间、原因、意义)

70年代外交成就中美关系正常化(原因、进程、意义)

中日建交(直接原因、过程)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具体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成就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时间、成员国、特点、意义)

【精】江苏小高考历史题目及答案

分数段: A:90-100 B:75-89 C:60-74 D:0-59 —————————————————————— 题目分值: 全卷100分 选择、判断2分/题 材料2题共19分,问答11分 —————————————————————— 一、选择题 1.王国维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 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认为周代宗法政治的典型特征是 A.嫡长子继承制 B.礼乐丧葬制 C.婚娶联姻制 D.功臣分封制 2.《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 中呈不得休息。”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朝议裁决 B.集权独断 C.世袭传承 D.政务繁忙 3.南宋著名文人、政治家周必大在给朋友的信中记录了这样的事:“近用沈存中法,以胶泥铜版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信中所说的“沈存中法”是指 A.造纸术 B.雕版印刷术 C.活字印刷术 D.指南针测向技术 4.右图是某博物馆珍藏的文物拓片。作为一则反映时代印记的史料,这件文物可以直接说 明

A.秦汉书法和篆刻的艺术共融 B.魏晋草书与行书的衍生创新 C.隋唐草书的抒情写意 D.宋元行书的勾连放纵 5.“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极力宣扬并践行这一主张的思想家是 A.程颐 B.朱熹 C.李贽 D.王阳明 6.明朝自宣德以来,中央机构互相倾轧。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 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这主要反映了 A.内阁地位逐渐提高 B.明英宗时期初设内阁 C.废丞相后政治腐败 D.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7.近代中国,列强通过侵略手段攫取了通商、设立租界等一系列特权。右图所示城市状况 是下列哪次侵华战争及签订的条约所致的? A.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北京条约》 C.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8.“飘飖故国迭痍疮,白骨哀鸿不忍望。志士三千凝血肉,磷烟一夜举刀枪。旌扬绿野寻民 主,都建金陵废帝王。大义当时如号角,吹开晓雾现朝阳。”此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江苏小高考历史复习技巧精编WORD版

江苏小高考历史复习技巧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历史学科 1、历史是一门记忆、理解并重的学科,理解比记忆还要重要。学好历史,要树立好时空观,建立事件内部与不同事件之间的联系。 2、①不认真做好课内工作,包括听课、默写。先看几个例子: 第二题:“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A、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B、建立官方哲学体系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这道题是历史测评上面的原题,练习册给的答案是错误的。但是老师讲课的时候已经订正了这个错误,却仍然会有人错。 第32题(判断题):清朝道光年间,徽汉合流,京剧产生,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阶段。() 第33题(判断题):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互联网出现。()这两道题(其实不止)都是上课默写过的,如果好好对待默写,认真订正,这些基础知识是不可能发生错误的。 所以说,课堂的学习非常重要,老师不仅会给我们一个整体的框架,帮助我们理解知识,还会提醒我们一些易错点和一些我们平时不太注意到的点。 ②过于依赖小册子(要点梳理),忽视历史教材

第34题(判断题):“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出,标志着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 下发的小册子上这样写:“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如果仅仅看了小册子,这道题就很容易答错。但实际上这是书上这一课“本课要旨”中的原话。小册子是最重要的知识点的梳理,而书上还有一些细节,也是同样需要关注的。 ③只记忆不思考,没有把有联系的知识进行整合 如果历史只是死记硬背,那是行不通的。这次的考试中,也有好多题都是对材料(图表、史书、名言等等)的分析,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重对历史事件的思考。至于整合知识,也就是之前的树立时空观。脑中最好要有一个清晰的时间轴,很多历史事件都是有紧密联系的。 3、①背诵前先过书!先过书!先过书! 每到历史考试之前,我都会把历史书大略看一遍,包括本课要旨、学思之窗(这部分会有选择性地看)等等。所以建议大家在背诵之前,可以先把书完整过一遍,这样的话会有一个整体的框架,从而使背诵更加轻松,也会在无意中记住一些小细节,考试的时候会出现“这道题书上好像有原话”的奇异的感觉 ②建议大家背诵知识点时更加着眼于书本。 历史学科的知识虽然有一个大体框架,零碎的知识点如时间、人名、着作等等还是很多的,因此背书的效果会更好。当然这也不是否定小册子的作用,小册子可以给我们查漏补缺的机会,上面的知识也是考试的重点。

江苏化学小高考知识点(全)

江苏化学小高考 必修1知识点 专题一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按物质的组成分类: 有机化合物 混合物 物质 化合物 纯净物 无机化合物 非金属 单质 金属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可能是是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本质:电子的转移(得失或者偏移) 特征:化合价的改变(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 3、氧化还原反应概念 升(化合价)---失(电子)---氧(氧化反应)------还(还原剂) 降(化合价)--- 得(电子)---还(氧化反应)------ 氧(还原剂) 单线桥 双线桥 2e- 失去2e- -1 0 -1 0 0 -1 2 KBr + Cl 2====Br 2+2KCl 2 KBr + Cl 2====Br 2+2KCl 得到2e- 物质的量 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 符号n 单位 摩尔 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用N A 表示。 约为6.02x1023 微粒与物质的量 公式:n= NA N 例题P7 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用M 表示 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

分子量 质量与物质的量 公式:n= M m 例题P7 物质的体积决定:①微粒的数目②微粒的大小③微粒间的距离 微粒的数目一定 固体液体主要决定②微粒的大小 气体主要决定③微粒间的距离 体积与物质的量 公式:n= Vm V 例题P10 标准状况下 ,1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 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 的物质的量。符号CB 单位:mol/l 公式:C B = V nB 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配制前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步骤:1. 计算 m=c ×v ×M 2.称量 3. 溶解 4。转移 (洗涤2---3 洗涤液转入容量瓶) 5.定容 6。摇匀7 装瓶贴签 物质的分散系 溶 液 胶体 浊液 分散质大小 <10-9 10-9 ~10-7 >10-7 胶体的本质特征 丁达儿现象:光亮的通路 区分溶液与胶体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者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蔗糖 酒精 SO 2 CO 2 NH 3等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全部电离的电解质 强酸HCl H 2SO 4 HNO 3 强碱NaOH KOH Ba (OH )2 大多数的盐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弱酸HCl H 2SO 4 HNO 3 弱碱NaOH KOH Ba (OH )2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水 过滤法:适用于分离一种组分可溶,另一种不溶的固态混合物 粗盐的提纯 蒸发结晶:混合物中各组分物质在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 蒸馏法:适用于分离各组分互溶,但沸点不同的液态混合物。如:酒精与水的分离 仪器 蒸 馏烧瓶 冷凝器 分液:分离互不相容的两种液体 萃取: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不同 溴水 CCl 4 分层 上层无色 下层橙红色 不用酒精萃取 离子的检验 焰色反应 铂丝用盐酸洗涤 然后在酒精灯燃烧至无色 再蘸取待测液 钠焰色:黄色 钾的焰色:紫色 (透过蓝色钴玻璃) Cl - 检验 :加硝酸银产生的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2016年江苏小高考试卷综合分析

过往要念,未来要迎,一切从零开始 ——2016年江苏历史小高考解析 2016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说明),说历史命题要以此为依据,坚持从江苏高中历史实际情况出发,注重考查高中历史基础知识和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适度测试学生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其中体现学业水平测试的功能价值和历史课程的学科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以科学评价引导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 考试说明指明测试范围为高中必修三本书,测试能级主要分为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叙述和阐释历史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四大类,主要侧重于前三类,在本考试说明的测试要求中主要用“了解”、“理解”、“认识”和“探讨”四个行为动词来体现这些要求,新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包含其中。 对于考试说明的要求,命题者在要求的基础上已经有了一定命题风格的传承性与一贯套路突破性的创新: 1.考试说明内容比例有出乎意料的创新:考试说明规定考试100分的分值分布为历史(I)约占40%,历史(Ⅱ)约占35%,历史(Ⅲ)约占25%,而2016年江苏历史小高考题值分布为历史(I)约占38%,历史(Ⅱ)约占42%,历史(Ⅲ)约占20%,必修二所占有的分值明显增加,必修一二所占有的分值随之下降;中外历史的比重为20道选择题40分+3道判断题6分+2道材料题20分+问答题2分=68分,世界史是10道选择题20分+2道判断题4分+问答题8分=32分,可以说基本切合考试说明的命题要求; 2.考查的历史主干知识基本是应知应会:材料解析题36.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行政制度;37.民族工业史——近代中国企业曲折发展和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38.科技发展史——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考查用文明史观来看待人类的科技革命;非主观题考题考点的分布比较广泛,但没有面面俱到,没有考查的内容如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民主政治在欧洲大陆的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当

江苏小高考历史试卷含答案精选文档

江苏小高考历史试卷含 答案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2018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试卷 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本部分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宁波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1984年离乡多年的世界船王包玉刚回到宁波访问,在天一阁看到了馆藏的《包氏家谱》,意外发现自己是包拯的第29代嫡孙。这段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 A.禅让制 B.分封制C.宗法制 D.郡县制 【解读】家谱是记载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宗族世系繁衍的图书体裁,根据关键 词“《包氏家谱》”,可知答案为C。 2.为响应党中央厉行节约的号召,许多学校加入到反对“舌尖上的浪费”的“光盘行动”中。早在战国时期,某一思想流派在提出“兼爱”、“非攻” 的同时,就倡导“节俭”、“节用”。该思想流派的创始人是 A.老子B.墨子 C.荀子 D.韩非子 【解读】“兼爱”、“非攻”、“尚贤”和“节用”是墨家学派的主张,故选 择B。 3.民间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下方邮票所体现的古代小农 经济的特征是 A.男耕女织B.铁犁牛耕 C.集体劳作 D.刀耕火种 【解读】邮票是蕴藏丰富信息的有效历史资源,根据牛郎放牛、织女织布的画 面,可知A项正确。

4.《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材料中 的选官制度是 A.世卿世禄制 B.九品中正制C.察举制 D.科举制 【解读】根据“令郡国举孝、廉”可知是以德行为选拔标准的察举制,C正 确。 5.英国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认为:“四大发明对于彻底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与古代及中世纪划分开来,比任何宗教的信仰、任何星象的影响或任何征服者的伟业所起的作用都要大。”培根意在说明四大发明 A.促进西欧近代化进程 B.标志西欧近代史的开端 C.导致宗教信仰的弱化 D.成为新航路开辟的根源 【解读】抓住关键词“彻底改造近代世界”可联系到四大发明推动了西欧从封 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故A正确。 6.《明史·职官志》记载:“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明太祖这 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B.强化君主专制 C.提高行政效率 D.实现权力制衡 7.清顺治十八年八月,朝廷派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垣墙,派兵戍守。《福州府志》记载,乾隆年间,在福建宁州“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当 时清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避免海难发生 B.防止鸦片走私 C.杜绝西方思潮D.严控对外联系 8.作为台湾附属岛屿之一的钓鱼岛,历史上很早就属于中国管辖,这一点可见之于中日史籍图志,中国对钓鱼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近代日本通过哪个 不平等条约强行割占了钓鱼岛?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9.1898年9月2 1日《中外日报》报道:“宁郡通久源纱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因此招募女工,并造有房屋40余间,以备来厂女工居住。”当时这家纱厂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调整民间设厂政策 B.中华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关于江苏小高考地理知识点归纳

关于江苏小高考地理知识 点归纳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

宇宙中的地球 ★考点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1)天体系统的含义: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由高到低的层次: (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太阳系成员:太阳、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中心天体是太阳。 八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考点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1)普通性体现在: ①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的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②八大行星根据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分为三类: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2)特殊性体现在:地球存在生命物质 条件原因 外部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系内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稳定的光照条件太阳辐射比较稳定;

★考点3: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2)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大气、水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能源。(石油、天然气) ★考点4: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由内至外可以分为光球、色球、日冕层。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和色球,其活动的平均周期为11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 ①影响无线电短波信号,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②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不能 正确指示方向。③两极地区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④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相关性。 ★考点5: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关于江苏小高考地理知识点归纳

宇宙中的地球 ★考点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1)天体系统的含义: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由高到低的层次: (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太阳系成员:太阳、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中心天体是太阳。八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考点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1)普通性体现在: ①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的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②八大行星根据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分为三类: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条件原因 外 部 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系内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稳定的光照条件太阳辐射比较稳定; 自 身 适宜的温度条件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公转周期适中; 适于生物呼吸的 大气 地球质量、体积适中; 有液态水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形成水汽逸出,适宜的温度使水多以 液态存在 ★考点3: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2)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大气、水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3)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能源。(石油、天然气) ★考点4: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由内至外可以分为光球、色球、日冕层。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和色球,其活动的平均周期为11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 ①影响无线电短波信号,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②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不能正

江苏省小高考历史 真题分类专题十八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技术

专题十八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技术 一.选择题: 1.(2007?江苏?30)20世纪初提出的时间、空间和物体的质量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著名理论被称为 A.落体定律 B.万有引力定律 C.相对论 D.量子论 答案:C 2. (2008?江苏?28)自然科学理论具有惊人的预见性。海王星的发现与下列哪一理论有关? A.生物进化论 B.万有引力定律 C.相对论 D.量子论答案:B。 3. (2008?江苏?29)马克思曾经预言:“蒸汽机在前一个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种更大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人类开始进入“电气时代”是在 A.19世纪初 B.19世纪中晚期 C.20世纪初 D.20世纪中期答案:C。 4.(2009?江苏?25)近代西方某著作阐述:“……变异通过自然选择的作用,使得一些物种适应现存环境的特征得到发展,这些适合生存的物种发展起来,而另一些不适合生存的物种就自然灭亡.随着这些特征越来越突出,由此就产生了更高级的物种。”这种理论的主要意义是 A.有力地冲击了神创世学说 B.开辟了微观物质世界研究的新途径 C.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 D.开创了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答案:A。 5.(2010?江苏?25)全球因焚烧矿物燃料而释放出的以二氧化碳形式存在的碳排放量节节攀升,产生的温室效应必然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这种现象的出现起始于 A.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B.蒸汽机的大量使用 C.发电机等发明的出现D.人类对核能的利用 答案:B。 6.(2011?江苏?25)1916年5月,德国海军某舰队在遭遇英国海军舰队时,试图迅速通知远在40海里外的德国海军主力舰队前来增援,应该选择的通讯方式 A.有线电报 B.电话 C.无线电报 D.信件传递 答案:C。 7.(2011?江苏?26)2010年,瑞典皇家学院将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曼彻斯特大学的安德烈·盖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称他们通过实验表明石墨烯具备非凡的特质,这些特质来自不同寻常的量子物理学世界。而在20世纪初,量子论刚诞生和发展之时在该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物理学家是 A.伽利略 B.牛顿 C.普朗克 D.达尔文 答案:C。 8.(2013?江苏?24)科学家拉格朗日把《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誉为人类心灵的最高产物,并说:“因为宇宙只有一个,而在世界历史上也只有一个人能做它的定律的解释者。”拉格朗日所褒誉的这个人是 A.伽利略 B.牛顿 C.达尔文 D.普朗克 答案:B。 9.(2013?江苏?25)“英国在18世纪以前内陆交通极坏,道路基本上是泥尘土路,下雨就完全不能行走,运输工具是骡车马车。”针对交通落后的局面,英国工业革命在交通工具方面

江苏小高考历史卷

2010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试卷 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本大题30小 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 职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李约瑟对古代中国科技作出这样的评价:“在中国完成的发明和技术发现,改变了西 方文明的发展进程,并因而也确定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以下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①火药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②印刷术为文艺复兴准备了条件 ③指南针使地理大发现成为可能④造纸术方便了智者学派的研究 A. ③④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③ 3.右图反映了我国古代某一朝代的都城布局,该布局的出现应 该不晚于下列哪个朝代? A.汉朝 B.隋朝 C.宋朝 D.明朝 4.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对外贸易”课题时,得出以 下部分结论。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 A.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东汉时期出现了水力鼓风冶铁的新技 术 C.唐朝能够制作精美的青瓷和白瓷 D.清代开始实行海禁,阻碍对外贸易发 展 5.右图中的条幅是2008年5月27日时任国民党主席的吴伯 雄拜谒 南京中山陵后的题词,其观点应与“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 一脉相承,提成这一思想的明末清初思想家是 A.李赞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6.孙中山曾说:“民生主义,即贫富均等,不能以富者压倒贫者也。但民生主义,在 前数十年,已有行之者,其人为何?即洪秀全是也。”材料中“前数十年”民生主义的含义是 A.凡天下者田,天下人同耕 B.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C.中央集权,广开言路 D.以法治国,公选官吏 7.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1875—1898)在《虎丘道上》写道:“愿使江涛荡寇仇,

(07至12年江苏历史小高考试题分解)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选择题: 1.(2007?江苏?13)黄梅戏《天仙配》里有一段经典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这是古代中国传统经济的写照。这种传统经济被称为 A.商品经济 B.小农经济 C.市场经济 D.计划经济 答案:B 2.(2007?江苏?14)话剧《立秋》艺术再现了晋商勤奋、敬业、谨慎、诚信的精神。明清时期与晋商齐名的著名商帮是 A.徽商 B.闽商 C.粤商 D.鲁商 答案:A 3.(2008?江苏?13)2007年12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中打捞出部分青瓷和白瓷。出水时瓷器釉色清亮,仿佛新出窑一般。据此形成的以下认识,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中国的制瓷技术始于南宋期 B.南宋时期的青瓷和白瓷都是从海外进口的 C.青瓷和白瓷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 D.南宋的青瓷和白瓷全部产于景德镇 答案:C。 4.(2009?江苏?2)建国后,在黄淮地区相继出土了一些汉代铁铧和铁犁壁(起松土、碎土、起垅的怍用),这些文物可以印证当地在汉代 A.刀耕火种方式已经普及 B.耕作农具得到改进 C.铁器开始用于农具制造 D.使用了先进的曲辕犁 答案:B。 5.(2010?江苏?3)右图反映了我国古代某一朝代的都城 布局,该布局的出现应该不晚于下列哪个朝代? A.汉朝 B.隋朝 C.宋朝 D.明朝 答案:C。 6.(2010?江苏?4)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 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对外贸易”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 论。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 A.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东汉时期出现了水力鼓风冶铁的新技术 C.唐朝能够制作精美的青瓷和白瓷 D.清代开始实行海禁,阻碍对外贸易发展 答案:D。 7.(2011?江苏?5)据史料记载:乾隆年间,徽人在苏州镇抚司衙门之前兴建徽郡会馆,后又在阊门外上塘街建新安会馆。同治年间,在南显子巷再建安徽会馆。苏州府属各城镇还有一些徽人的会馆。据此可知 A.清朝时期徽商是一个实力雄厚的商帮 B.徽商的形成是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结果 C.苏州被辟为通商口岸后,商品经济非常发达 D.太平天国运动使徽商为躲避战乱大量移居苏州

江苏小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全).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一)了解先秦时期的王朝变迁(4年未考):[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 1变迁:夏、商、周(东周、西周分为两个时期)更替,合称三代。 2.周:西周(BC1046- BC 770); 东周(BC770- BC221):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二)理解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的内容和影响(11-13年连续考查): 1.分封制(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1)目的:为了扩大和巩固统治。 2)基本内容:周武王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3)诸侯的权利: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可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利; 义务:为周天子随从作战、镇守疆土、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4)特点:(层层分封,形成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宗法等级秩序。) 5)影响: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疆域,稳定统治(积极); 随着诸侯实力日益壮大,西周后期诸侯争霸,王权衰弱,分封制逐渐瓦解。 2.宗法制: 1)内容:按血缘关系的秦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最大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 (★注意:大宗与小宗在政治上是君臣级关系,在血缘上是兄弟关系。) 3)意义: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表现,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 三、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13年新增考点): 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2. 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考点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了解秦朝的统一(4年未考) 1.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 朝——秦王朝。(★巧记:“喊赵薇去演戏”) 2.秦统一的原因:①经济:商鞅变法,国力增强; ②民心:人民渴望统一; ③个人: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二)了解“始皇帝”的来历特点及秦的中央官制机构(10、12年考查) 1.“始皇帝”1)来历: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功德超过“三皇五帝”。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 2)特点:①皇权独尊——显示了皇权的不可僭越(如“朕”“制”“诏”“玉玺”等词) ②皇位世袭——显示了皇权的不可转移 ③皇权至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 3)本质:君主专制。 (★两千多年皇帝制度:前221年,秦始皇;1912年,宣统帝溥仪) 3.秦的中央官制机构——三公九卿制度。 1)“三公”及其职能:①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行政权,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产生) ②太尉:主管军事(是虚职,无实权) ③御史大夫:上传下达,负责监察百官。

2020年江苏“小高考”考试说明

2020年江苏“小高考”考试说明 2016年江苏“小高考”考试说明 《2016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说明》昨天 新鲜出炉!学测必修科目俗称小高考,2016年江苏小高考考试时间 为2016年3月28-29日。因为小高考一科得A可以在高考中加1分,四科得A可以在高考中加5分,所以考生们都格外重视。在拿到考 试《说明》之后,记者与连年取得小高考佳绩的南京市第二十九中 的把关名师联系,请六科名师为明年小高考变化进行解读,为考生 们冲A助力。 历史 测试范围扩大、内容增多,难度加大 点评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沈功书 主要变化 2016年历史学测说明有较多的变化,反映的趋势是内容增多、 难度加大。1。删除部分主要是:始皇帝的来历、兴中会成立、希腊 的城邦制度、德国的分裂、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等。2。增加部 分主要是:明朝废丞相、太平天国运动中的西征和北伐、古代中国 手工业的纺织成就、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等,以上增加的内容均 是“了解”要求。3。测试内容的能力要求从“了解”上升为“理解”,主要有全民族团结抗战、土地革命、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 改革、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的设立等,以上部分要 重点复习。4。表述变化导致了测试范围实质的扩大,主要有五四运动、一届政协、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 民族工业兴起,复习时要适当拓展,不仅是内容,还要关注背景、 影响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5。命题指导思想主要变化是明确提 出了“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这也在典型题示例中充分体现出来,改动的7道选择题和1道判断题中,第13、14、17题属于较难题,

江苏省小高考地理人文地理部分(必修一二)知识点.资料

必修二 第一单元人口变化 人口的自然增长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2.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对各种自然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 3.目前,欧洲、大洋洲和北美地区的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已保持在较低水平,其中德国和俄罗斯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4.人口自然增长的原因:①文化教育②社会保障体系③社会经济的发展 7%以上为人口老龄化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1.5%)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1%即10‰为界) 2.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分为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4.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与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和相关的人口政策相关。 5.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传统型。从总体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6.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大力发展计划生育政策。 人口的迁移 1.定义: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人口迁移类型:①国际人口迁移②国内人口迁移 3.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越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年时间(通常为一年)的迁移活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原因: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4.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之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80年代后,受到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经济发展的差异,人口迁移的流量增大。 流向:①从农村到城市②从内地到沿海 吸引人口迁移的原因:①经济水平高②就业机会多③医疗教育生活条件好④基础设施完备 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①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②经济因素③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决定作用。但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6.美国的人口迁移: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原因:新

江苏小高考生物复习知识点总结(20200915004417)

江苏小高考生物复习知识点总结

江苏小高考生物复习知识点总结 高二生物学业水平测试必修 1 最后冲刺暨考点过关 第二章细胞的化学组成 第一节细胞中的原子和分子 一、组成细胞的原子和分子 1、细胞中含量最多的 6 种元素是 C、H、O、N、P、S。 2、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C 元素。 3、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种类,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 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物界特有的。 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和自然界中含量 相差很大。 二、细胞中的无机化合物:水和无机盐 1、水:(1)含量:是活细胞中含量是最多的物质。(2)形式:自由水、结合水 自由水:是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的水。作用有① 良好的溶剂;②参与细胞内生化反应;③物质运输;④维持细胞的形态 (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的含量一般较多)结合水:是与其他物质相结合的水。作用是组成细胞结 构的重要成分。 (结合水的含量增多,可以使植物的抗逆性增强) 2、无机盐 (1)存在形式:离子 (2)作用 ①与蛋白质等物质结合成复杂的化合物。②参与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 (如 Mg 2+是构成叶绿素的成分、 PO43-是合成核苷酸原料、Fe2+是构成血红蛋白的成分、 I -是构成甲状腺激素的成分。 第二节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 2

一、糖类 1、元素组成:由C、H 、O 3 种元素组成。 2、分类 概念种类分布主要功能 核糖 核糖、脱氧核糖、组成核酸的物质 五碳糖 单糖不能水解的糖 脱氧核糖 葡萄糖动植物细 葡萄糖、果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 胞都有 六碳糖 所需要的重要能源物质糖、半乳糖 水解后能够生蔗糖 植物细胞 二糖成二分子单糖麦芽糖 的糖乳糖动物细胞 水解后能够生 淀粉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 纤维素植物细胞植物细胞壁的基本组成多糖成许多个单糖 成分 分子的糖 糖原动物细胞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附:二糖与多糖的水解产物: 蔗糖→ 1 葡萄糖 +1 果糖 麦芽糖→ 2 葡萄糖 乳糖→ 1 葡萄糖 + 1 半乳糖 淀粉→ 麦芽糖→葡萄糖 纤维素→ 纤维二糖→葡萄糖 糖原→ 葡萄糖 3

高二小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

清河中学高二年级第一次周练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请将答案填涂在机读卡上,否则答题无效。) 1. 2010年2月11日,南京获得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承办权。为迎接青奥会,某高级中学拟开展“图说近代南京”活动。下列“图说”正确的是 ( ) A.1840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B.1853年,太平天国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C.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结束了近代百年来的屈辱历史 D.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2.某同学构思撰写以“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为主题的小论文,下列拟定的标题没有史实错误的是 A.《共同纲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C.“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的根本原因 D.《告台湾同胞书》: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 3.电影《建国大业》中有一个情节,1949年建国前夕,毛泽东、周恩来联名写信给留居上海的宋庆龄: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至祁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给予指导。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大会.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 4.右图是某年台湾海峡两岸离散兄妹在大陆相见的场面。下列说法不 准确的是 ( ) A 他们离散了至少有38年 B.这个场面可能发生在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初 C.海峡两岸隔绝状态终被打破 D 他们都盼望海峡两岸的统一 5、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她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关注。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

2018江苏地理小高考试卷(附标准答案)

2018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试卷 地理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本部分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2018年2月2日15时51 分,我国首颗教育共享卫星“少年星一 号”在酒泉发射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图1为“二分二至日地球的 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2.卫星发射升空吋,巴黎(东一区)吋间为 A.1日8时51分 B.2日8时51分 C.2日22时51分 D.3日22时51分 2.卫星发射当日.地球位于图I中的 A.①点附近 B.②点附近 C.③点附近 D.④点附近 华山山体主要由花岗岩组成。图2为“华山陡崖景观图”,图3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组成华山的岩石类型为图3中的 A.甲 B.乙 C. 丙 D.丁 4.图2中陡坡处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A.断层 B.褶皱 C. 背料 D.向斜 图4为“2018年3月1日和3月3日0时欧洲西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5~6题。

5.3月3日0时,控制格陵兰岛的天气系统是 A.冷锋 B.暖锋 C.反气旋 D.气旋 6.3月1日到3日,英国的天气变化过程是 A.气压升高,西北风转为西南风 B.气压下降,风速减小 C.气压升高,晴天转为雨雪天气 D.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降水变率是用来表示降水量变化程度的统计指标。图5为“世界年平均降水变率图”。读图回答7~8题。 7.世界年平均降水变率的分布规律总体表现为 A.变率大的地区是热带地区 B.变率大的地区海拔较低 C.纬度高的地区变率均较小 D.年降水量多的地区变率较小 8.下列四地年平均降水变率特征与其成因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甲、丁两地均较小——受信风影响 B.甲地较小、丙地较大——受季风影响大 C.乙地较大、丁地较小——受寒流影响 D.乙、丙两地均较大——受海洋影响小 图6为“人类活动与水循环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 图中a、b、c、d对应的水循环环节分别是 A.蒸发、地下径流、下渗、地表径流 B.地表径流、蒸发、下渗、地下径流 C.蒸发、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D.地表径流、蒸发、地下径流、下渗 10. 影响水循环的人类活动中.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是 A.提高入海污水量比例 B.增加农业灌溉用水 C.加大地下水开采力度 D.加强水资源循环再利用

江苏小高考历史试卷

2013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试卷 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 部分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宁波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1984年离乡多年的世界船王包玉刚回到宁波访问,在天一阁看到了馆藏的《包氏家谱》,意外发现自己是包拯的第29代嫡孙。这段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2.为响应党中央厉行节约的号召,许多学校加入到反对“舌尖上的浪费”的“光盘行动”中。早在战国时期,某一思想流派在提出“兼爱”、“非攻”的同时,就倡导“节俭”、“节用”。该思想流派的创始人是 A.老子 B.墨子 C.荀子 D.韩非子 3.民间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下方邮票所体现的古代小农 经济的特征是 A.男耕女织 B.铁犁牛耕 C.集体劳作 D.刀耕火种 4.《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材料中 的选官制度是 A.世卿世禄制 B.九品中正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5.英国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认为:“四大发明对于彻底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与古代及中世纪划分开来,比任何宗教的信仰、任何星象的影响或任何征服者的伟业所起的作用都要大。”培根意在说明四大发明

A.促进西欧近代化进程 B.标志西欧近代史的开端 C.导致宗教信仰的弱化 D.成为新航路开辟的根源 6.《明史·职官志》记载:“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明太祖这样做 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强化君主专制 C.提高行政效率 D.实现权力制衡 7.清顺治十八年八月,朝廷派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垣墙,派兵戍守。《福州府志》记载,乾隆年间,在福建宁州“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当 时清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避免海难发生 B.防止鸦片走私 C.杜绝西方思潮 D.严控对外联系 8.作为台湾附属岛屿之一的钓鱼岛,历史上很早就属于中国管辖,这一点可见之于中日史籍图志,中国对钓鱼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近代日本通过哪个 不平等条约强行割占了钓鱼岛?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9.1898年9月2 1日《中外日报》报道:“宁郡通久源纱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因此招募女工,并造有房屋40余间,以备来厂女工居住。”当时这家纱厂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调整民间设厂政策B.中华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10.右图反映的是20世纪初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状况,该状况主要体现了 A.清朝政府全盘引进西方技术 B.中国交通近代化与西方同步 C.国人无法接受西方先进技术 D.西方文明影响近代中国社会

2013年江苏小高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2013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 试卷 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宁波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1984年离乡多年的世界船王包玉刚回到宁波访问,在天一阁看到了馆藏的《包氏家谱》,意外发现自己是包拯的第29代嫡孙。这段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解析】家谱是记载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宗族世系繁衍的图书体裁,根据关键词“《包氏家谱》”,可知答案为C。 2.为响应党中央厉行节约的号召,许多学校加入到反对“舌尖上的浪费”的“光盘行动”中。早在战国时期,某一思想流派在提出“兼爱”、“非攻”的同时,就倡导“节俭”、“节用”。该思想流派的创始人是 A.老子 B.墨子 C.荀子 D.韩非子 【解析】“兼爱”、“非攻”、“尚贤”和“节用”是墨家学派的主张,故选择B。 3.民间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下方邮票所体现的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

A.男耕女织 B.铁犁牛耕 C.集体劳作 D.刀耕火种 【解析】邮票是蕴藏丰富信息的有效历史资源,根据牛郎放牛、织女织布的画面,可知A项正确。 4.《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 A.世卿世禄制 B.九品中正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解析】根据“令郡国举孝、廉”可知是以德行为选拔标准的察举制,C正确。 5.英国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认为:“四大发明对于彻底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与古代及中世纪划分开来,比任何宗教的信仰、任何星象的影响或任何征服者的伟业所起的作用都要大。”培根意在说明四大发明 A.促进西欧近代化进程 B.标志西欧近代史的开端 C.导致宗教信仰的弱化 D.成为新航路开辟的根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