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赵世柱烈士家书

赵世柱烈士家书

赵世柱烈士家书
赵世柱烈士家书

赵世柱烈士家书

父母亲大人敬鉴:

儿在外十年有余,想二老均已年迈,不胜悲戚。听说因人地关系,家里已移居溪口刘家山了,4儿不知其中原因甚为挂念。您来信中说最近三年年成大减,儿很着急,现在只有三弟、四弟在家,希望他们好好照顾大人。大哥现在什么地方?是否与家里通过信?请来信告知。

儿现在为国效力,服从命令,尽职尽责乃军人之本。中国人民要得解放,争取最后胜利,必须抗战到底,这就是我们现实的革命任务。我们“今年打败德寇,明年打败日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儿现在身体安好,虽在战斗中已负伤五次,但基本痊愈,请大人放心。

儿在外十年,没有余资。因为八路军是为国为民的军队,我虽任营长,可是每月经费只有四元,还是农票,这也是几年没发了。儿无力帮家里解决困难,实在惭愧。等抗战注利了,儿一定想办法……

1945年1月24日

赵世柱,1913年3月,出生在慈利县许家坊乡棋里村(一说高桥乡)一户土家族农民家庭。兄妹5人,排行第二。自幼聪明,家境虽贫寒仍供他读了几年私塾。1927年大哥被抓壮丁,他不得不回家放牛种地。1934年11月家乡建立起红色革命根据地,赵世柱毅然报名参加红军,从此踏上革命的征程。1935年,他随队长征,长征途中

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相继升任排长、连长。他作战勇敢,屡立战功。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之后,他被组织派往太行山区,转战在抗日前线。抗战八年,他身经百战,5次负伤。1940年初升任营长。抗战胜利之后,1945年9月从山西昼夜兼程,赶赴东北。1946年4月任辽西一分区25团副团长,是年7月调任辽吉一分区13团副团长。1947年6月,赵世柱升任一分区骑兵15团团长。1947年7月,赵世柱调任辽吉一分区25团团长。是年8月,赵世柱奉命率领25团一个营协助昌图县大队攻打金家屯据点。8月17日夜,队伍从“小河套”出发,渡过新开河,向金家屯急进。夜间行军,向导带错了路,当队伍赶到金家屯时,已近天明,赵世柱当机立断决定马上投入站斗,变围攻为强攻。占据金家屯的是蒙奸包善一部一个连,分驻于屯内上下两个烧锅。赵世柱指挥战士们首先突进下烧锅,活捉守敌哨兵,全俘院内睡梦中的敌人,天亮后,上烧锅敌人,负隅顽抗,凭借工事居高临下固守。赵世柱指挥部队强行进攻,依屋夺巷,迂回奔突,但因上烧锅地势较高,易守难攻敌人火力密集,我兵力难以展开,并出现了伤亡。赵世柱怀着满腔怒火,一跃而起,一马当先向前冲杀,就在这时,一颗子弹击中他的头部。34岁的赵世柱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读《一封家书》有感

读《一封家书》有感 单位工会女职委组织的“一封家书”活动,我很荣幸的读了《一封家书》这本书,让我感慨万千。这本书编录了满载血脉亲情与爱意的一封封家书:写给爷爷奶奶,写给爸爸妈妈,写给爱人丈夫,写给子女。这本书几乎涵盖了家里的所有成员。这本书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封封家书集合,这本书更是一种爱与感恩的传递。读完这本书,思绪万千。 我的爷爷,他的人生旅程是忙忙碌碌的,但生活却精彩而充实。春夏秋冬,严寒酷暑,风里雨里,靠自己平凡的双手,换来一份不平凡的生活。他的生活态度教会了我:好生活就要靠自己来奋斗;不怕苦不怕累,只要自己有手有脚,照样能生活得很好;相信自己的努力,有付出就有收货。他们这一辈很平凡,但是生活却不平凡。 我的奶奶,她裹着小脚,生活简朴。她的一生也是平凡的,但她是我的人生小课堂。“勤俭节约、自尊自爱”是她给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一课教会我该大方得体,穿着符合我身份的衣服,其实也恰恰是一个女人勤俭持家的表现。她还教会了我遇事要独立自主不依赖他人,还要教会了我如何做一个好女人。好女人不一定漂亮,但一定要有素养。 我的父亲,父亲应该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小时候总以为父亲总是严厉不通情理的。如今我也已经长大,也有自己的家庭,也为人父母。常言道:不养儿不知道父母恩。现在我也已经明白了:父爱是严峻和伟大的,父爱如太阳般温暖,似春风一样和煦,像清泉一样甘甜,父爱是最最伟大的,最无私的。 我的母亲,母亲应该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母亲在家里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将我养大,把我培养成一名大学生。她含辛茹苦,付出了大量血汗。我每年都有新的棉鞋穿,那都是你一针一线给我缝的。至今,我鞋柜都还有好几双呢。如今,你又得不远千里从老家来照看你的宝贝孙女。这就是我的母亲,我谢谢你,你的恩情,我这辈子也还不了。 我的女儿,您是我生命的传承,也是我们家风的传承。我会将长辈教给我们的善良、真情、朴实、勤劳、正直等美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将亲情相容,将家庭挚爱与真情守护,让爱的主题曲在我们的生命中奏响! 作为一名女职工,我从《一封家书》中汲取了很多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知识。从今往后我会认真细致地对待学习、一丝不苟地对待工作,处理好家庭关系。我会以长辈为榜样,努力做一名孝敬父母、关爱孩子的好女人。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心得体会1500字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心得体会1500字 导读:读书笔记读《曾国藩家书》有感心得体会1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心得体会1500字: 最近无意中在书架发现了一本《曾国藩家书》,好书!目前只看了十几篇,内心颇为触动。我觉得曾国藩家书就像是我的公众号文章一样,虽说是家书,但是表达了很多曾国藩对事物的看法,我的公众号表达了我的见解。书里的信件是按时间序列排序,通过他写给父母、兄弟的信,可以窥到他个人成长进步的轨迹。 我倒不是因为想在仕途干一番大事,是我认为牛人自有他牛之处,能学习到他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对一个人自我提升有很大帮助。像这种牛人,从入职翰林院当科员,十年内干到一把手,“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肯定有非常人之处。恰好他重视交流与记录,且装订成册,警示曾家后人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成长的机会。 从他的书信中,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古人对于孝的重视,像我们写信顶多加个“尊敬的”或“亲爱的”,但是他呈祖父母、父母的,都是“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我们只有在逢年过节才会出现此类的祝福语,但是他是融入到平时生活点点滴滴的,非常虔诚。可能有人会说形式主义,杠精请绕道而行,生活就是需要仪式感,有时连形式都懒得走,更别提更深层次的了。 他还提了一点关于婆媳关系的事情,“又闻四妹起最晏,往往其

姑反服事他,此反常之事,最足折福。天下未有不孝之妇而可得好处者,诸弟必须时劝导之,晓之以大义”,引发了我对于婆媳关系的思考。的确若是以长辈示之,必恭敬之,还是要扭转一下自己的待人方式。看完这句第二天我特意早起煮了一顿早餐,略略表达了心意,就没有然后了。 第二就是他对兄弟姊妹的关心,从我看到的第一篇信时他就是已婚状态,作为长子,他对于兄弟们的课业关心程度赶得上父母了,还时不时寄给弟弟们学费。他认为自己年长,父亲倾尽心血培养他,他汗颜不能把父亲所教授传给弟弟们。很有趣的是,在开始几篇信中,他批评弟弟们,不要这样,不要那样,当时我也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但是我想作为他的弟弟们估计不会开心。 果不其然,后面弟弟们回信“月月书信,徒以空言责弟辈,却又不能实有好消息,令堂上阅兄之书,疑弟辈粗俗庸碌,使弟辈无地自容”。 曾及时开导“为人子者,若使父母见得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及我,这便是不孝;若使族党称道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如我,这便是不悌。读后感何也?盖使父母心中有贤愚之分,使族党口中有贤愚之分,则必其平日有讨好意思,暗用机计,使自己得好名声,而使兄弟得坏名声,必其后日之嫌隙由此而生也。但愿兄弟五人,各各明白这道理,彼此互相原谅。兄以弟得坏名为忧,弟以兄得好名为快......”。 从他的信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非常开明,可以很快接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人,他们兄弟之间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来来往往的过

赵一曼读后感_读后感

赵一曼读后感 巾帼英雄的赞歌 “蜀中巾帼富英雄,石柱犹存良玉踪。四海今歌赵一曼,万民永忆女先锋;青春换得江山壮,碧血染将天地红。东北西南齐仰首,珠河亿载漾东风。”打开书的扉页,一页一页记录着抗日英雄赵一曼短暂辉煌的一生。 女战士赵一曼一生都投入在抗日战争中,她面对战士们的严刑拷打下保持了共产党人宁死不屈的气节,赵一曼面对敌人乌黑的枪口,她没有丝毫的畏惧。她迎着敌人的枪口挺胸抬头,视死如归。她举起带着手铐的右手,高声地喊着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年仅三十一岁的赵一曼英勇地牺牲了,但她崇高气节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赵一曼女士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让我敬佩。她是女中豪杰,她也是我心目中的大英雄。她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洒热血,不怕牺牲,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她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事迹,给我们传播了正能量,播撒了真善美。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我脑海中浮现出千千万万的像赵一曼一样的革命烈士,他们用鲜血染红了那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 我想对他们说:“烈士们啊!我们会牢记你们的。如果没有你们当时的奋斗,就没有我们和平的今天!我们会带上你们的决心,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让我们唱一首英勇的赞歌,献给我们的先烈们吧!读《保卫延安》有感天宁小学五(3)班顾夏添在每个中国 1/ 2——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人的心上都烙印着那段新中国成立前的屈辱史,在那时,我们的祖国,我们的人民受尽了屈辱。然而悲愤的同时,我们也体会到了中国勇士们的精神,没有他们,也就没有我们如今美好的和平生活。在清明期间,我们总会伴着“上帝的眼泪”,在无数座烈士的墓碑前纪念他们。 而这次,我还阅读了《保卫延安》这本书,让我不禁再次感叹烈士们的英勇顽强与永不放弃的精神。 2/ 2——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最新清代四名人家书文言文及翻译

诫子书 张之洞 吾儿知悉:汝出门去国,已半月余矣。为父未尝一日忘汝。父母爱子,无微不至,其言恨不一日离汝,然必令汝出门者,盖欲汝用功上进,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有用之才耳。 方今国事扰攘外寇纷来边境屡失腹地亦危。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汝自幼即好弄,在书房中,一遇先生外出,即跳掷嬉笑,无所不为,今幸科举早废,否则汝亦终以一秀才老其身,决不能折桂探杏,为金马玉堂中人物也。故学校肇开,即送汝入校。当时诸前辈犹多不以然,然余固深知汝之性情,知决非科甲中人,故排万难送汝入校,果也除体操外,绝无寸进。 余少年登科,自负清流,而汝若此,真令余愤愧欲死。然世事多艰,习武亦佳,因送汝东渡,入日本士官学校肄业,不与汝之性情相违。汝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勿惮劳,勿恃贵,勇猛刚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汝之前途,正亦未有限量,国家正在用武之秋,汝只虑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志之志之,勿忘勿忘。 抑余又有诫汝者,汝随余在两湖,固总督大人之贵介子也,无人不恭待汝。今则去国万里矣,汝平日所挟以傲人者,将不复可挟,万一不幸肇祸,反足贻堂上以忧。汝此后当自视为贫民,为贱卒,苦身戮力,以从事于所学。不特得学问上之益,且可藉是磨练身心,即后日得余之庇,毕业而后,得一官一职,亦可深知在下者之苦,而不致自智自雄。余五旬外之人也,服官一品,名满天下,然犹兢兢也,常自恐惧,不敢放恣。 汝随余久,当必亲炙之,勿自以为贵介子弟,而漫不经心,此则非余所望于尔也,汝其慎之。寒暖更宜自己留意,尤戒有狭邪赌博等行为,即幸不被人知悉,亦耗费精神,抛荒学业。万一被人发觉,甚或为日本官吏拘捕,则余之面目,将何所在?汝固不足惜,而余则何如?更宜力除,至嘱! 余身体甚佳,家中大小,亦均平安,不必系念。汝尽心求学,勿妄外骛。汝苟竿头日上,余亦心广体胖矣。父涛示。 吾儿知悉(书信开头用语):你出门离国,已经有半个多月了。我每天都记挂着你。父母爱子,无微不至,真恨不得一天都不离开你,但又一定要让你出门离家,因为希望你能用功上进,将来能成为国家的栋梁、有用的人才啊。 现在国家纷乱,外寇纷纷入侵,边疆国土接连失陷,国家腹地亦已危殆。兴国之道,最重要的是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的办法不止一个,训练军队实在是首要的办法。你从小就贪玩好动,在书房中,老师一旦离开,你就跳掷嬉笑,什

读英雄革命家书有感

读英雄革命家书有感 “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这是抗日烈士赵一曼就义前一刻留给儿子的家书。 “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这是共产党员、抗日名将吉鸿昌在走上刑场前,写给其妻胡红霞的遗书。 穿越历史硝烟,经历战火洗礼,在波澜壮阔的抗战画卷中,一封封家书,就这样让我们窥见那个永不磨灭的时代,靠近那些至情至性的抗战英灵。岁月可以抹去各色记忆,却永远抹不去情感上的共鸣。虽然时间流逝70多年,今天细细品读这些英烈的家书,依然能感受到流淌其间炽热的温度,赤诚的情怀。 一封封抗战家书,既是抗日英雄舍家救国的正气书,亦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警世洪钟。“我们要中国打胜仗,必须全中国四万万同胞都团结起来,同心合力去打鬼子,才能把鬼子赶出中国。”新四军烈士胡孟晋的辞别书道出了当时国人的心声。 一封封抗战家书,既是坚定信念牢记使命的教科书,亦是面向未来振兴中华的强军战歌。“儿这次为了民族,为了阶级,为了可爱的家乡,为了骨肉相连的弟妹,求得生存

和幸福。”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程雄向双亲袒露了自己的革命理想。“你应该立即奔上抗日的战场,在战斗的环境中创造你的人生,开辟你的前途!”面对残暴的敌人,共产党员王孝慈为国捐躯、效命疆场之志涤荡人心。 透过抗战家书,看到一种滚烫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透过抗战家书,升腾一种激越豪迈的民族气节:视死如归、宁死不屈。透过抗战家书,感受一种久违的英雄气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透过抗战家书,感到一股力透纸背的必胜信念:百折不挠、坚忍不拔。 会有一种情怀令人泪流满面,会有一种力量让人心潮澎湃。重温抗战家书,我们捧读壮怀激烈的绝笔,聆听殷殷期盼的嘱托,铭记拳拳相报的誓言……在那些朴实的文字、纯真的情感、高尚的理想中,体会革命志士博大胸襟、浩然正气。 重温抗战家书,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接受一次深入骨髓、直抵灵魂的心灵净化与洗礼,深情缅怀那些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奉献的宝贵生命,缅怀那些为我们创造今天一切的革命先烈。 重温抗战家书,我们以史为鉴,补足精神之钙、补齐能力短板、清除作风之弊,成长为担当强军重任的“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我们共产党人

经典文言文阅读之清代四名人家书

清代四名人家书阅读附答案 吾儿知悉:汝出门去国,已半月余矣。为父未尝一日忘汝。父母爱子,无微不至,其言恨不一日离汝,然必令汝出门者,盖欲汝用功上进,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有用之才耳。 方今国事扰攘外寇纷来边境屡失腹地亦危。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汝自幼即好弄,在书房中,一遇先生外出,即跳掷嬉笑,无所不为,今幸科举早废,否则汝亦终以一秀才老其身,决不能折桂探杏,为金马玉堂中人物也。故学校肇开,即送汝入校。当时诸前辈犹多不以然,然余固深知汝之性情,知决非科甲中人,故排万难送汝入校,果也除体操外,绝无寸进。 余少年登科,自负清流,而汝若此,真令余愤愧欲死。然世事多艰,习武亦佳,因送汝东渡,入日本士官学校肄业,不与汝之性情相违。汝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勿惮劳,勿恃贵,勇猛刚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汝之前途,正亦未有限量,国家正在用武之秋,汝只虑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志之志之,勿忘勿忘。 抑余又有诫汝者,汝随余在两湖,固总督大人之贵介子也,无人不恭待汝。今则去国万里矣,汝平日所挟以傲人者,将不复可挟,万一不幸肇祸,反足贻堂上以忧。汝此后当自视为贫民,为贱卒,苦身戮力,以从事于所学。不特得学问上之益,且可藉是磨练身心,即后日得余之庇,毕业而后,

得一官一职,亦可深知在下者之苦,而不致自智自雄。余五旬外之人也,服官一品,名满天下,然犹兢兢也,常自恐惧,不敢放恣。 汝随余久,当必亲炙之,勿自以为贵介子弟,而漫不经心,此则非余所望于尔也,汝其慎之。寒暖更宜自己留意,尤戒有狭邪等行为,即幸不被人知悉,亦耗费精神,抛荒学业。万一被人发觉,甚或为日本官吏拘捕,则余之面目,将何所在?汝固不足惜,而余则何如?更宜力除,至嘱! 余身体甚佳,家中大小,亦均平安,不必系念。汝尽心求学,勿妄外骛。汝苟竿头日上,余亦心广体胖矣。父涛示。 (选自《清代四名人家书》,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学校肇开肇:开始 B.反足贻堂上以忧贻:赠给 C.为贱卒,苦身戮力贱:地位低下 D.当必亲炙之炙:熏陶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与当时诸前辈犹多不以然的以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余船以次俱进 B.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 C.木欣欣以向荣 D.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徐公 3.下列对张之洞送儿子到日本习武原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读《曾国藩家书》的几点想法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是近代中国的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借用唐浩明先生的评价就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然读完曾氏家书,忽感伯涵亦是教育大师,为人处世之圣者也。毛主席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此言非虚,读罢,方有所感。 学曾子做人之道 曾国藩有太多的东西值得学习,我想在其中挑出做人这一方面来讲。原因源于曾国藩的一句话:“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财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虽然曾国藩在这里谈到的是读书学习,但是我觉得这说的也是做人。其一有志,所谓志者,是各人之理想,各人之追求,因此,这“志”也是做人;其二讲有识,此乃是一种对于学问的态度,普天之下,即使是学贯古今的大家,谁又能说自己已经穷尽了学问呢?天下之大,学问之大,若是大言不惭说自己“学尽”,只怕是井底之蛙。所以知“学问无尽”着乃是一种谦逊,亦是做人;其三有恒,凡事若是不能持久,坚持不懈,何事可成?相反来讲,所谓“水滴石穿”,我们若是“有恒”,又有什么做不到?那么作为一个学生,勉强可称为“读书人”,曾文正如此之言,可是在谈做学问之时谈做人? 另一点对我而言,对我们学生来说,大学学习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更重要的学习做人。会做人才会做学问,或者做人与做学问是相通,而会做学问不一定会做人。看看现在总体的学生素质便可知道,大学老师应该教会学生们做人,而不仅是知识。 君子当自强不息,明强为本 从曾国藩身上,我学到的最深的一点就是“自强不息”。他在给他弟弟的信中谈到,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事,一定要内心有股倔强的精神。不过,光是这还不够。曾国藩终生信条便是:“欲成大事,”明强“为本“。他谈到中庸中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即要有智慧才行。我觉得这一点对我启示很大。我觉得要做到这些,就要有明智。而这个”智“,不只是单纯的解决事情本身的方法,还应该包括一种精神,一种遇到困难时的毅力,敢于迎难而上,这也是”智“,亦或是寻求另辟一条道路的智慧。只要学会自强不息,永不放弃,遇到困难之时多想办法,也不一味屈服,便是一种明智之举。联系到我们实际,现在很多学生遇到一点点小困难就想放弃,谈个恋爱失败就要跳楼,学个专业不好就自暴自弃,这些都是愚昧之举。想想当年曾国藩在九江兵败,石达开总攻湘军水营,火烧湘军战船100多艘,曾国藩坐船被俘,后来他硬着头皮逃到江西,又弹劾了江西的巡抚、按察使;第二年当他被围困南昌时,江西省的官绅人人都幸灾乐祸。他与江西官员的关系,更是到了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容得下他的地步。曾国藩形容自己处境困窘是:“一听到春风的怒号,心就要碎了;一看见敌人的战船开过来,就急得绕着房子转圈,没有好办法。”但是即便如此,他依旧没有放弃,重新整顿旗鼓,最后剿灭太平军。他能取得大成就应该和他的”明达“密不可分。 虚怀若谷,谦逊待人 做人的第二条,我学到的便是“谦逊”之道。做人一定要谦逊,他告诫弟弟“满招损谦受益”,做官时要谦虚谨慎。我感觉这一点是曾国藩的现身说教,因为曾国藩年轻时,年轻气盛,依仗自己的才华横溢,便“好与诸有大名大位者为仇”。在长沙当团练时,动则指责别人,与巡抚结怨;在江西战场上又与地方官员有隔阂,正因如此,年轻时曾国藩人际关系很差。后来他自我反思后,改掉了这一毛病,朝中人也逐渐认可了。所以“人要谦逊”这是他切身的体会。魏人李康《运命论》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说的是同一个道理。“长傲、多言二弊,历观前世卿大夫兴衰及近日官场所以致祸之由,未尝不是此二者为枢机”。那么联系我们自身,做官如此,做人亦如此,要谦

英语短文-名人家书-约翰亚当斯致妻(2)

英语短文 名人家书:约翰亚当斯致妻(2) 我亲爱的: 在纽约收到了你亲切的来信,你想象不出它给我带来的快乐。自离开波士顿我还没有找到哪怕一次给你写信的机会,虽然信可以通过邮寄,但我没有选择那种传递方式给你写信,因害怕恶作剧。不过,由于我俩同距费城不超过42英里,我希望在那儿找个人私下为我们传递这封信。 我们旅程的细节必须搁到我回来后再告诉你,因为整个旅行经历可以写成一本书。总的来说,那是一次令人愉快的游览。我们有机会看世界,并有机会在我们路经的几个殖民地结识那些最杰出的知名人士。那里的人盛情款待了我们,并对我们表示出极大的尊重。 昨天我们参观了纳索荷学院,受到了学者们、导师们、教授们和校长的礼遇,今天我们要去听他们演讲。明天我们要到行动礼堂。愿万能的上帝赐给我们智慧和美德,这足以使上帝高度信任我们。我们所到之处的人民精神面貌可嘉。他们普遍地认为我们的事业就是他们的事业,并表示出坚定的遵守国会决定的决心。

我为还在困惑和痛苦之中的人而忧虑——希望他们会被指引到正确的道路上去。亲爱的,我恳求你,尽可能使自己安逸和平静。在这个危险的年代里,顺从上帝的意志是我们唯一的精神支柱。我们的指导方针应该是谨慎小心。我最强烈的愿望就是:将来能看到一个更加晴朗的天空和更美好的时代。 请向我们的小南比转达我亲切的爱。告诉她一定给我写封信,并附在你下次给我写的信中。我为你和我们的小约翰厄逗乐而感到无比欣慰。告诉他我很高兴听说他是一个乖孩子,读书给他妈妈听以逗她开心,也不与那些粗俗的孩子为伍。告诉他我希望在回家时能看到他对词类和词尾变化掌握得很好。替我亲吻我的小查里和汤米。告诉他们我十一月份以前可以回家,但具体多早能回我还不知道。 请向所有问起我的朋友们问好——特别向昆西叔、你父亲及家人、塔富士博士及家人问好。我希望在你孤独时撒克斯特先生是一个好伴侣。告诉他,如果他将他的身心投入他的书中,尽管这些日子很阴暗,我希望,他会发现他的书在未来不是毫无价值的亏本销售。 我分别从图多尔、特朗勃和希尔那收到了三封鼓舞人心的信。在我们的长途旅行中,他们激励了我们,并给了我们很多帮助。 你见到威尔伯特先生、卡尔·克莱西先生和科尔·坎西时,请转达我对他们的祝贺。 你一提到雨,我顿觉精神振奋。我希望我们的农业要谨慎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2000字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2000字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2000字 初读《曾国藩家书》,是在2006年,我正读大二,虽然专业是历史,但本科所学毕竟有限,对历史人物的研究也实在肤浅。有一次到旧书店淘书,不经意发现书架上放着一本岳麓出版社的《曾国藩家书》。这本书,是曾国藩去世后,李鸿章、李鸿藻兄弟二人编辑而成,收录曾国藩家书435封,比较全面。书的品相九成新,书页有点泛黄,但仍能嗅到出厂时的淡淡墨香。那时捧读《家书》,只觉得曾国藩是个异常心细又贫困交加的人,从北京运往湖南的几两白菜种子,都要在信里反复询问收到了没有?关于兄弟子侄的教诲,也常常苦口婆心,甚至有点喋喋不休。在京城已是朝廷二品官,居然有不少书信是向家人借钱,真有点"啃老族"的感觉。那时候,身在象牙塔,年少无知、阅历较少,虽然通读《家书》,但不求甚解、感触不深。 再读《曾国藩家书》,已是毕业之后的第五年。有了家,有了孩子,有了压力责任,有了对工作生活浅显的思考和感悟。静夜之时,便常常将《曾国藩家书》置于床头,圈圈点点、细细品味。读书的过程,让我渐渐了解到,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一生毁誉参半:他是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多延续了60多年,但他处理"天津教案"受到荣禄欺骗,杀人割地,开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致使晚节不保,成为时人眼中的"卖国贼";他地位显赫、修养精湛,但他也镇压农民起义、手段老辣,被民众冠以"曾剃头"的恶名…… 当然,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特别是对曾国藩这样的历史人物,史家自有公论。但无论关于他的争议多大,我们都无法否认他的《家书》平淡中蕴含着真知良言,那些关于修身齐家、为学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带兵的感悟,是他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思想精华。 因此,品读《曾国藩家书》,就像与一位历尽沧桑、充满智慧的老者晤谈,字里行间书写着他对世事变迁的独到见解、对人生浮沉的深邃思考、对学养修为的孜孜不倦。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比如,关于治学,他力求有志向、有见识、有恒心。他说,"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让我想到自己读书时常半途而废,貌似博览群书,实际未通一本、未精一门;更让我联想到,读书治学如此,为人做事又何尝不是如此?作为年轻人,我们往往在做事上"常立志"而做不到"立长志",往往在业务上"囫囵吞枣"而做不到 "如琢如磨",这些浮皮潦草的不良习惯,想来怎能不让人觉得惭愧?

读《抗日英雄赵一曼》有感(二)

读《抗日英雄赵一曼》有感 生命如花,芳香四溢,当你的生命为他人开一朵花,灿 烂一片天地,增添一份温暖,“誓志为民不为家,涉江渡海 走天涯 读《抗日英雄赵一曼》有感_1000字 生命如花,芳香四溢,当你的生命为他人开一朵花,灿 烂一片天地,增添一份温暖,你生命的方向就会沁人心脾, 一次亲切的关怀,一次无偿的付出……当这一切在你的心田 荡漾着涟漪的时候,你一定会感受到生命的芳香。当你凝视 那些普通的生命,你会发现他们的生命正在静静地开放,把 芳香留给了世界,当你追想那些远去的生命,你会发现虽然 斯人已逝,芳香依旧弥散。“誓志为民不为家,涉江渡海走 天涯。男儿若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着旌旗红似花”。一首《滨江述怀》,这是一首再典型不过的明志诗,从他冲出牢笼,投身革命之日起,就已立下了终身的宏志:愿以一腔热血,沃我中华大地,以刷新故国,造福我人民。它就是我国 伟大的抗日女英雄———赵一曼。赵一曼烈士是东北抗日联 军的一位杰出的女战士,牺牲时候年仅30岁,她把自己年 轻的生命贡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她从小就抵制封建 陋习,从小就有远大的志愿,进步的思想。她于1932年春

被派往东北,先在沈阳做了一年多的工运工作,后又被调到哈尔滨任哈尔滨工会的代理党团书记,还记得那次,他正领着工会的几个同志,在太阳岛一个白俄的住房里开会,桌上放着麻将做掩护,赵一曼掏出文件向大家传达,这时,一个巡逻的警察刚好经过这里,看到里面打麻将便想去抓赌,警察忽的闯了进来,看到桌上的文件伸手就抓,大家一时被这突来的情况惊呆了,她急中生智,端起窗台上的一盆米汤就往警察头上扣,然后大家蜂拥而上吧警察按在地上,有人找出绳子把他紧紧地绑了起来,装进了麻袋,塞到桌下,继续开会,会议进行到晚上结束,赵一曼又派人把麻袋悄悄地扔进了深水里。由于赵一曼的机智、果敢、沉着、冷静,便简单妥善的处理了此事,真可谓是智勇双全的女将军啊!赵一曼进过不让须眉的风范也令人敬佩,他多次参加战斗,曾一夜之间端掉敌人数个警察、哨所,缴了二十多条枪,他曾率领自己地方上的队伍杀死无数个鬼子,她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不怕困难,这些精神也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当遇到困难时,我们要想一想赵一曼前辈,要坚持不懈,运用智慧战胜困难,她舍己为人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她有一个儿子,但由于革命事业,却托给亲人抚养,他也曾不止一次思念儿子,但为了人民她甘愿舍小家顾大家,现在的我们不需要舍己为人,只要在细节上多为他人着想,这样人与人之间才会充满爱。赵一曼的一生是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她自幼

名人家书

家书,这种作为亲人间沟通的书信形式,似乎距离我们已经很远了。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家书传统”在中国人的家庭关系中起着绝对重要的作用。近日随着《朗读者》《见字如面》等电视节目的热播,“家书”这种被逐渐淡忘的形式再一次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家书包含着浓浓的亲情,同时也凝聚了做人、处事的智慧。下面,就让我们欣赏一下这五封家书,他们对于子女的爱,或许也会给予我们一些启迪。为什么,当我们的沟通形式越来越便利,但亲情却反而变得淡漠了?这值得我们去思考。

第1封家书 慎独、主敬、求仁、习劳(1013字) 曾国藩致子·曾纪泽 1872年3月12日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日,这是一个令曾国藩悲痛的日子。15年前的今天曾国藩的父亲去世了,当天,他拜过父亲的牌位,让儿子纪泽扶他去花园散步。他对纪泽说:“我这辈子打了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事,造孽,我曾家后世再也不要出带兵打仗的人了。”父子俩拉着家常,不知不觉走近一片竹林。忽然,一阵大风吹过,曾国藩连呼"脚麻",便倒在儿子身上。扶进屋时,曾国藩已经不能说话了。他用手指指桌子:那是他早已写好的遗嘱。..... 诫子书其实是曾国藩的遗书,为曾家世世代代的家训。 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许可,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今将永别,特将四条教汝兄弟。 一曰慎独而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册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怠慢。则身强之强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则人悦。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既有觉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2000字范文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2000字范文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2000字 综合部赵明 大约两个月前开始读《曾国藩家书》,我这一版本是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全书收集大约1400封曾国藩写给族长、兄弟以及儿子的家信,由李鸿章校勘。全书分为三卷,所涉及内容极广,是曾国藩的主要活动和其治家、治政、治学、治军之道的生动反映,书信中行文从容镇定,言语中感召力和说服力极强,体现出很高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令人钦佩。 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首,1811年生1872年卒,谥号文正,因称曾文正公。梁启超之为:”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毛泽东也给予很高的评价:”寓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有大多伟人的美誉背书,难怪后世曾誉为”古今第一完人”. 与当时名臣左宗棠、胡林翼乃至李鸿章不同,曾国藩对家族的影响力经久不衰,与其独到的治家、处事之道有很大的关系,正因为有如此严谨的家风传承下来,曾氏家族后辈出现100多位政治家、文学家、数学家和知名政要也就不足为奇了。我将此书尝试概括为四点,与大家共勉。 一、遵守儒家学说的治家之道 曾国藩对孝、悌两个育德方面有明确的认识,云:”为人子者,若使父母见得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及我,这便是不孝;若使族党称道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如我,这便是不悌。”嘱咐兄弟要尽道义上的责任,劝弟妻不计较小事,彼此关切不生嫌隙,上使得父辈无不安乐,下对兄弟妻子和蔼有恩。在他入京为官期间,慷慨解囊给予族人资助和馈赠,这既是持盈保泰的功夫,也是维系家族关系的作为,值得后人仿效。 教育兄弟子侄,惟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治家八字诀,即祭祖、睦邻、早起、扫屋、读书、种菜、养鱼和喂猪,体现当时深居农村读书人培养道德情操的精神追求。又叮嘱家人谨记”不信地师,不信医药,不信僧巫”祖父星冈公三不信,督促家人拘守父子纲常信条。凡此种种家训放在当今教育后人都不为之过时。 二、懂得恭师敬友的治学之道 为家族兄弟学业有成多有支持:一是多次家书劝弟学业宜精,指出”掘井多而皆不及泉”的弊端,倡导一本书未读熟、读精前绝不看下一本。二是勉励弟弟

读赵一曼家书有感

读赵一曼家书有感 刘国凤 革命烈士赵一曼,把青春年华和宝贵生命都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战之中。不幸被俘后,她依然宁死不屈,最后被敌人残忍杀害。就义之前,她给嗷嗷待哺的三岁儿子留下如下家书: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今日读来,字里行间依然充满浩然正气和慈母大爱,令无数人不禁潸然泪下,大家无不为这位伟大母亲的大爱而感动着、教育着。 自古至今,每一位父母都深深地疼爱着自己的子女。赵一曼女士,也不例外。但是,为了革命,为了民族,为了水火之中的劳苦大众,为了让更多父母有条件照看孩子,她毅然决然地把身心投入到漫漫的抗战斗争中。 没有长篇大论,没有华丽辞藻,赵一曼女士用朴实无华但包含深情的话语,告诉她最深爱的儿子:"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赵一曼不是一名合格的母亲,她没有尽到父母的日常职责,没有给孩子穿衣做饭,更没有抽出大量时间陪伴孩子。她忍痛割舍亲情,含泪离开幼子,只身投入抗战之中,只为点燃心中那团熊熊燃烧的革命圣火。 毋庸置疑,赵一曼女士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对儿子的爱,已经超越了千千万万个普通母亲的爱。她没有给孩子最好的生活粮食,却用投身革命的具体行动给了儿子最好的精神粮食。在这种最好的粮食喂养下,她的儿子一定是世界上最棒的儿子。 当年,正是千千万万个像赵一曼女士这样的革命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近日的和平盛世。我们现在不需要像她一样上战场,浴战火,冒弹雨,洒热血,抛头颅,只需要在平平凡凡的生活中尽好父母的职责。 现在,我们教育子女具备爱国情操之前,先让自己拥有高尚的爱国情操:坚决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坚决拥护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决拥护国家的大政方针…… 如今,我们还要学习赵一曼女士用自身行动教育子女的精神,要做到爱岗敬业、踏实勤奋、无私奉献等,先让自己成为一个对他人、对单位、对社会有用的人,再教育子女成为一个对他人、对单位、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句话,赵一曼家书饱含母爱深情,不仅一直感动着你我,还时刻教育着你我。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1500字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1500字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读《曾国藩家书》有感1500字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曾国藩家书,有感,1500字,,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学习心得中查看更多范文。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能帮助到您。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1500字 导读:本文是关于读《曾国藩家书》有感1500字,希望能帮助到您!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1500字 曾国藩是晚清时期不可回避的一个历史人物,一直以来颇受争议,或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或为\卖国贼\、\大汉奸\在此我们不去评判其历史上的功过是非,也不对其做评判,但其所言、所做对他所处的

时代以及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曾国藩家书》就是其一。 \立言、立德、立功\是封建时期人们的最高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们终生诉求,囿于所处时代的局限性,曾国藩也是这么去做的,他也实现了他人生的最高追求,是一个\办事兼传教之人\(毛泽东)。 这本《曾国藩家书》从近一千五百封中选取了两百封,包含了修身养德、持家交友、治学为政方面,他的家书随想而至,在平淡的家常中蕴藏真知灼见,有很强的说服了和感召力,作为儿子,孝顺父母,作为哥哥,教导体贴兄弟,作为父亲,更是为子女做了表率,这一部家书使他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美誉,它也给了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是读书之\勤\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知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能帮助到您。 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这是他在勉励弟弟多读书,曾国藩认为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或缺,\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教导弟弟们做任

致家人——世界名人家书经典(第一辑)

致家人——世界名人家书经典(第一辑)致家人——世界名人家书经典(第一辑)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自古以来,书信就是人们工作、生活中主要的交往工具。从“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曾经带给人们多少幸福、多少快乐啊!虽然等信的日子是那么让人难熬,可收到远方的祝福又该是多么让人欣喜若狂! 家书,饱含着的自然是人间的亲情,读到的是亲情的自然流露,虽然家书中没有激情昂扬的言辞,但对日常琐细的叙述,了却了家人的牵挂,宽慰了家人的心。 然而,源远流长几千年的写信传统,却在近年来渐行渐远,慢慢地走出了人们的视线。 让我们静下心来重温读信的时代,在书信中穿越时空去仔细品味那种似曾相识的细腻情感,感受那份曾经的热情吧。 书信列表: 想成功就必须先有梦想——美国经营大师杰克·韦尔奇致儿子的信

不断追求才是快乐的人生——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致儿子的信 目标是人生永不熄灭的火炬——德国哲学家、精神病学家雅斯贝尔斯致儿子的信 实现理想与目标,需要行动与实施——美国经营大师杰克·韦尔奇致儿子的信 人生需要美丽的人性——美国遗传学家托马斯·亨特·摩尔根致儿子的信 以德立身是走向成功的根本——日本艺术家黑泽明致儿子的信 宽容是人生的美德,处世需要大度——英国人类学家詹姆斯·乔治·弗雷泽致儿子的信 要懂得尊重别人,千万不可伤及他人自尊——-法国艺术家玛格丽特·杜拉斯致儿子的信 自信者,人生之王——英国文学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致儿子的信 相信自己能行,就一定行——日本政治家田中角荣致士儿的信 自信心是实现人生目标的保障——美国德裔哲学家卡尔纳普致儿子的信 自立的人生,天宽地广——波兰杰出科学家居里夫人致女儿的信

读抗日英雄赵一曼有感800字

读《抗日英雄赵一曼》有感800字 读《抗日英雄赵一曼》有感800字 生命如花,芳香四溢,当你的生命为他人开一朵花,灿烂一片天地,增添一份温暖,你生命的方向就会沁人心脾,一次亲切的关怀,一次无偿的付出……当这一切在你的心田荡漾着涟漪的时候,你一定会感受到生命的芳香。当你凝视那些普通的生命,你会发现他们的生命正在静静地开放,把芳香留给了世界,当你追想那些远去的生命,你会发现虽然斯人已逝,芳香依旧弥散。“誓志为民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 男儿若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着旌旗红似花”。一首《滨江述怀》,这是一首再典型不过的明志诗,从他冲出牢笼,投身革命之日起,就已立下了终身的宏志:愿以一腔热血,沃我中华大地,以刷新故国,造福我人民。它就是我国伟大的抗日女英雄———赵一曼。赵一曼烈士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一位杰出的女战士,牺牲时候年仅30岁,她把自己年轻的生命贡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她从小就抵制封建陋习,从小就有远大的志愿,进

步的思想。 她于1932年春被派往东北,先在沈阳做了一年多的工运工作,后又被调到哈尔滨任哈尔滨工会的代理党团书记,还记得那次,他正领着工会的几个同志,在太阳岛一个白俄的住房里开会,桌上放着麻将做掩护,赵一曼掏出文件向大家传达,这时,一个巡逻的警察刚好经过这里,看到里面打麻将便想去抓赌,警察忽的闯了进来,看到桌上的文件伸手就抓,大家一时被这突来的情况惊呆了,她急中生智,端起窗台上的一盆米汤就往警察头上扣,然后大家蜂拥而上吧警察按在地上,有人找出绳子把他紧紧地绑了起来,装进了麻袋,塞到桌下,继续开会,会议进行到晚上结束,赵一曼又派人把麻袋悄悄地扔进了深水里。由于赵一曼的机智、果敢、沉着、冷静,便简单妥善的处理了此事,真可谓是智勇双全的女将军啊! 赵一曼进过不让须眉的风范也令人敬佩,他多次参加战斗,曾一夜之间端掉敌人数个警察、哨所,缴了二十多条枪,他曾率领自己地方上的队伍杀死无数个鬼子,她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不怕困难,这些精神也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当遇到困难时,我们要想一想赵一曼前辈,要坚持不懈,运用

《清代四名人家书-张之洞-诫子书》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清代四名人家书|张之洞|诫子书》阅读 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篇一:中考初中阅读试题答案解析翻译译文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③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④,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⑤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⑥,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果蔬:泛指菜肴。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⑤脔:切成块的肉。⑥箸:筷子。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公约之饭(2)又久之,方命坐(3)惟啖胡饼中间少许(4)其人愧甚而退11、翻译:①觉饥甚而不敢去②其人已心怪之(2分) 12、理解:上文末了说“公取自食之”,那么王安石到底吃了什么?(2分) 13、王安石是一个怎样的人?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悟?(3分) 10、(1)代词,代萧氏子(2)才(3)吃(4)回去 11、①觉得很饥饿但不敢离去②那人心里对这事已感到奇怪。12、胡饼的四傍。即胡饼的四边,没有肉馅的部分。13、王安石是一个艰

苦朴素,勤俭持家的人。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从自身生活做起,杜绝浪费,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文言知识说“颇”。“颇”的义项较奇特,它既可指“很”、“甚”,也可指“稍微”、“略微”。这往往要随上下文决定它的含义。上文“萧氏子颇骄纵”中的“颇”要作“很”解,意为萧氏的独生子很骄横放纵。又,“其妇年五十,颇有姿色”,其中“颇”要作“略微”解,因为女子到五十已不太可能很有姿色了。又,“公为人正直,乡里颇有望”,意为他为人正直,在乡里很有名望。 译文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因为)到京城,所以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出席,以为王安石必定会以盛宴相邀。到了中午的时候,觉得很饥饿,但不敢离去。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不具备。萧氏子心里暗暗的责备王安石。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一会儿就上饭了,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萧氏子很骄横放纵。不放下筷子,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把剩下的四边取来自己吃,萧氏子感到很惭愧,便回去了。 篇二: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练习解析 刘蓉蓉①少时,读书于养晦堂之西偏一室,?a②而读,仰而思,思有弗③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④,径尺⑤,浸淫日广⑥。每履之,足若踬⑦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国家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⑧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家书,在我的印象里是无聊、无趣的。因为我在高中曾看过《傅雷家书》,不过没有看完。在那本书得来的印象就是这样的。我无法理解其中的奥妙,或许是文化修养未够,未能感受其中真义。当我拿起这本书是我也想是否它也是这样的呢?在这本书里我倒是到了不同的东西,或许是心境不同了吧! 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他是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的“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这样一位大人物的确让我敬佩。首先,是他写家书的习惯。家书连续不断,事无巨细,一一向家中兄长,长辈或小辈道来,且家书涉及的内容宽泛。有家中小事,问安好;也有时叮嘱小辈读书,关心亲人病痛以及生计问题;也有国家大事,政治上的及军事上的……这是我欣赏的,当今社会,有几人能时时与家人联系,哪怕仅仅是报平安。恐怕每当家人打电话来时我们会想:真烦,我又不小了,怎么那么啰嗦。我们愿意给同学打电话,聊聊今天发生的事,聊聊我们的心情。但却忽略了最关心我们的家人。经常听到有人说,家是我们温暖的港湾。但是是否每个人都珍惜了呢?生活遭遇挫折、我们感到迷茫时,毫无疑问我们会想到我们的家人;但我们是否知道,我们的家人不仅想成为你的依靠还希望能了解你的生活,平淡或精彩。烦恼或喜悦。念叨只是因为在乎、因为珍惜,我们也该学习曾国藩,不能时时写信,但至少要常常电话联系。告诉我们的家人,我们的生活,我们过得好。同时也了解家人们的近况,是否安然,是否遇到烦心事。这样,我们才不至于淡漠,失去那份真心。才不会在失去后才幡然醒悟,原来我们失去了我们最珍贵的亲情。 除此外,曾国藩在家书中教了我们许多道理。很多我颇为赞同。他家书中提到“四第、六弟考试不知如何?得不足喜,失不足忧,总以发愤读书为主”,这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颇为相似。人生得得失失不可避免,我们应该看淡。但在如今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习惯地追求功名利禄,为此挤破头颅也在所不惜。一朝成功得到,便得意忘形,失去最真的自己,从而变得面目全非;更有甚者如“范进中举”般癫狂,实在不值得。然而一日失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