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操作手册

微生物操作手册

微生物操作手册
微生物操作手册

微生物实验室操作指导书目录

(一)安全守则

(二)检验总则

(三)基本技术要求

(四)食品平板菌落计数

(五)食品中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和大肠杆菌检验方法

(六)沙门氏菌检验

(七)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

(八)霉菌计数

(九)革兰氏染色

(十)空气中微生物的检验

(十一)水中微生物的检验

(十二)食品接触面的微生物检验

(十三)蔬菜农残的快速检测

审核:编制:

(一)安全守则

1进入实验室工作衣、帽、鞋必须穿戴整齐。

2在进行高压、干燥、消毒等工作时,工作人员不得擅自离开现场,认真观察温度、时间,蒸馏易挥发、易燃液体时,不准直接加热,应置水浴锅上进行。

3严禁用口直接吸取药品和菌液,按无菌操作进行,如发生菌液、病原体溅出容器外时,应立即用有效消毒剂进行彻底消毒,安全处理后方能离开现场。

4工作完毕,两手用清水肥皂洗净,必要时可用(杀菌剂)新洁尔灭、过氧乙酸液浸泡手,然后用水冲洗,工作服应经常清洗,保持整洁,必要时高压消毒。

5实验完毕,及时清理现场和实验用具,对染菌带毒物品,进行消毒灭菌处理,并填写日常工作记录。

6每日下班,认真检查水、相关电源是否关闭和正在使用的设备运转是否正常,并认真记录。下班前关好门窗,方可离去。

(二)检验总则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文规定了微生物检验一般规则。

本文适用于食品中微生物学检验的采样、检验及结果报告。

2样品的采集

2.1采样目的

确保采集的样品能代表全部被检验的物质,使检验分析更具代表性。

2.2采样原则

2.2.1采集的样品要有代表性,采样时应首先对该批食品原料、加工、运输、贮藏方法条件、周围环境卫生状况等进行详细调查,检查是否有污染源存在,同时能反映全部被检食品的组成、质量和卫生状况。

2.2.2应设法保持样品原有微生物状况,在进行检验前不得污染,不发生变化。

2.2.3采样必须遵循无菌操作程,容器必须灭菌,避免环境中微生物污染,容器不得使用煤酚皂溶液,新洁尔灭、酒精等消毒物灭菌,更不能含有此类消毒药物,以避免杀掉样品中的微生物,所用剪、刀、匙用具也需灭菌方可使用。

2.3采样数量

取样数量的确定,应考虑分析项目的要求、分析方法的要求及被检物的均匀程度三个因素。样品应一式三份,分别供检验、复检及备查使用,每份样品数量一般不少于200g。

根据不同种类采样数量略有不同,实验室检验样品一般为25克。

2.4采样方法

2.4.1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

2.4.2直接食用的小包装食品,尽可能取原包装,直到检验前不要开封,以防污染。

2.4.3如为非冷藏易腐食品,应迅速将所采样品冷却至0-4℃。

2.4.4不要使样品过度潮湿,以防食品中固有的细菌增殖。

2.4.5在将冷冻食品送到实验室前,要始终保持样品处于冷冻状态。样品一旦融化,不可使其再冻,保持冷却即可。

2.5样品的保存和运送

2.5.1样品采集完后,应迅速送往实验室检验,送检过程中一般不超过3h,如路程较远,可保存在1-5℃环境中,如需冷冻者,则在冷冻状态下送检。

2.5.2冷冻样品应存放在-15℃以下冰箱内;冷却和易腐食品应存放在0-5℃冰箱或冷却库内;其它食品可放在常温冷暗处。

2.5.3运送冷冻和易腐食品应在包装容器内加适量的冷却剂或冷冻剂。保证途中样品不升温或不融化。

2.5.4待检样品存放时间一般不应超过36小时。

3检验样品的制备

3.1样品的全部制备过程均应遵循无菌操作程序。

3.2检验冷冻样品前应先使其融化。可在0-4℃融化,时间不超过18小时,也可在温度不超过45℃的环境中融化,时间不超过15分钟。

3.3检验液体或半固体样品前应先将其充分摇匀。如容器已装满,可迅速翻转25次;如未装满,可于7s内以30cm的幅度摇动25次。从混样到检验间隔时间不应超过3分钟。

3.4开启样品包装前,先将表面擦干净,然后用75%乙醇消毒开启部位及其周围。

3.5非粘性液体样品可用吸管吸取一定量,然后加入适量的稀释液或培养基内,吸管插入样品内的深度不应超过2.5cm,也不得将吸有样品的吸管浸入稀释液或培养基内。

3.6粘性液体样品可用灭菌容器称取一定量,然后加入适量的稀释液或培养基。

3.7固体或半固体样品可用灭菌的均质杯称取一定量,再加适量的稀释液或培养基进行均质,从样品的均质到稀释和接种,相隔时间不应超过15分钟。

4检验

4.1实验室收到样品后,首先进行外观检验,及时按照国家标准检验方法进行检验,检验过

程中要认真、负责,严格进行无菌操作,避免环境中微生物污染。

4.2检验所使用的稀释液、试剂、培养基接触的一切器皿必须经过有效的灭菌。

4.3实验室所用仪器、设备的性能应定期检查和校正。

4.4制备试剂和培养基所用的水,应为无离子水或用玻璃器皿蒸馏的蒸馏水。

4.5检验结束后,所有带菌的培养基、试剂、稀释液和器皿必须尽快灭菌和洗刷。清洗过的器皿不应残留洗涤剂的痕迹。

5检验记录和结果的报告

5.1经检验的每份样品都应有完整的检验记录。样品检验过程中所用方法、出现的现象和结果等均要用文字写出试验记录,以作为对结果分析、判定的依据,记录要求详细、清楚、真实、客观、不得涂改和伪造。

5.2检验结束后,根据检验结果,及时填写检验报告书,签字并经负责人审核签字后发出。

(三)基本技术要求

1无菌操作要求

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有严格的无菌观念,许多实验要求在无菌的条件下进行,主要原因,一是防止试验操作中人为污染样品,二是保证工作人员安全,防止检出的致病菌由于操作不当造成个人污染。要求如下:

1.1接种细菌时必须穿工作服、带工作帽;

1.2进行接种食品样品时,必须穿专用的工作服、帽及拖鞋,应放在无菌室缓冲间,工作前经紫外线消毒后使用;

1.3接种食品样品时,应在进无菌室前用肥皂洗手,然后用酒精棉球将手擦干净;

1.4进行接种所用的吸管、平皿及培养基等必须经消毒灭菌,打开包装未使用完的器皿,不能放置后再使用,金属用具应高压灭菌或用酒精点燃烧灼三次后使用;

1.5从包装中取出吸管时,吸管尖部不能触及试管或平皿边;

1.6接种样品、转种细菌必须在酒精灯前操作,接种细菌活样品时,吸管从包装中取出后及打开试管塞都要通过火焰消毒;

1.7接种环和针在接种细菌前应经火焰烧灼全部金属丝,必要时还要烧到针和环与杆的连接处,接种结核菌和烈性菌的接种环应在沸水中煮沸5min,再经火焰烧灼;

1.8吸管吸取菌液或样品时,应用相应的橡皮头吸取,不得直接用口吸。

2无菌间使用要求

2.1无菌间应密封,不得随意打开,并设有与无菌间大小相应的缓冲间及门,另尽量设有的小窗,以备进入无菌间后传递物品。

2.2无菌间应保持清洁,工作后用煤酚皂液溶液消毒,擦拭工作台面,不得存放与试验无关的物品。

2.3无菌间使用前后应将门关紧,打开紫外灯,如采用室内悬掉紫外灯消毒时,需30W紫外灯,距离工作台1m处,照射时间不少于30分钟,使用紫外灯,应注意不得直接在紫外线下

操作,以免引起损伤,灯管每隔两周需用酒精球轻轻擦拭,除去上面的灰尘和油垢,以减少紫外线穿透的影响。

2.4处理和接种食品标本时,进入无菌间操作,不得随意出入,如需要传递物品,可通过小窗传递。

2.5在无菌间需用安装空调时,则应有过滤装置。

3消毒灭菌要求

微生物检测用的玻璃器皿、金属用具及培养基、被污染和接种的培养物等,必须经灭菌后方能使用。

3.1灭菌前准备

3.1.1所有需经灭菌的物品首先要清洗晾干,玻璃器皿如吸管、平皿用纸包装严密,如用金属筒应将上面气孔打开。

3.1.2装培养基的三角瓶塞好棉塞,用纸包好,试管盖好盖,注射器须将管芯抽出,用纱布包好。

3.2装放

3.2.1大型高压蒸气锅:放置灭菌物品不应超过锅内容积的80%,物品应放置锅内搁架上或铁丝筐中。

3.2.2手提式高压锅:将物品分别包扎好,直接放入消毒筒内,物品之间不能过挤。

3.3设备检查

3.3.1检查门的开关是否灵活,橡皮圈有无损坏,是否平整。

3.3.2压力表蒸气排尽时是否停留在零位,关好门和盖,通蒸气或加热后,观察是否漏气,压力表与温度计所标示的状况是否吻合,管道有无堵塞。

3.3.3对有自动电子程序控制装置的灭菌器,使用前应检查规定的程序,是否符合于进行灭菌处理的要求。

3.4灭菌处理

手提式高压锅或立式压力蒸气灭菌器的使用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3.4.1手提式高压锅在主体内加入3L清水,立式高压锅加水16L(重复使用时应将水量补足,水变混浊需要更换)。

3.4.2手提式压力锅将顶盖上的排气管插入消毒桶内壁的方管中(无软管或软管锈蚀破裂的灭菌器不得使用)。

3.4.3盖好顶盖拧紧,勿使漏气;置灭菌器于火源上加热,立式压力锅通上电源,并打开顶盖上的排气阀放出冷气(水沸腾后排气10~15min)。

3.4.4关闭排气阀,使蒸气压上升到规定要求,并维持规定时间(按灭菌物品性质与有关情况而定)。

3.4.5达到规定时间后,对需干燥的物品,立即打开排气阀排出蒸汽,待压力恢复到零时,自然冷却至60℃后开盖取物,如为液体物品,不要打开排气阀,而应立即将锅去除热源,待自然冷却,压力恢复至零,温度降到60℃以下再打开盖取物,以防止突然减压液体剧烈沸腾活容器爆破。

3.5灭菌温度与时间

3.5.1压力蒸气灭菌锅灭菌温度与时间见下表:

3.6灭菌处理:灭菌后物品,按正常情况已属无菌,从灭菌器中取出应仔细检查,以免再度污染。

3.6.1物品取出,随即检查包装的完整性,若有破坏或棉塞脱掉,不可作为无菌物品使用。

3.6.2取出的物品,如为包装有明显的水浸者,不可作为无菌物品使用。

3.6.3培养基或试剂等,应检查是否符合达到灭菌后的色泽或状态,未达到者应废弃。

3.6.4取出的物品掉落在地或误放不洁之处,或沾有水液,均视为受到污染,不可作为无菌物品使用。

3.6.5取出的合格灭菌物品,应存放于贮藏室或防尘柜内,严禁与未灭菌物品混放。

3.6.6凡属合格物品,应标有灭菌日期及有效期限。

3.6.7每批灭菌处理完成后,记录灭菌品名、数量、温度、时间、操作者。

4有毒有菌污物处理要求

微生物实验室所用实验器材、培养物等未经消毒处理,一律不得带出实验室。

4.1经培养的污染材料及废弃物应放在严密的容器或铁丝筐内,并集中存放在指定地点,待统一进行高压灭菌。

4.2经微生物污染的培养物,必须经121℃,30min高压灭菌。

4.3染菌后的吸管,使用后放入5%煤酚皂溶液或石炭酸溶液中,最少浸泡24小时,再经121℃,30min高压灭菌。

4.4涂片染色冲洗片的液体,一般可直接冲入下水道,染色的玻片放入5%煤酚皂液中浸泡24h后,煮沸洗涤。做凝集试验用的玻片或平皿,必须经高压灭菌后洗涤。

4.5打碎的培养物,立即用5%煤酚皂液或石炭酸喷洒和浸泡被污染部位,浸泡半小时后再擦拭干净。

4.6污染的工作服或进行烈性菌试验所穿的工作服、帽、口罩等,应放入专用消毒袋内,经高压灭菌后方能洗涤。

5玻璃器皿的清洗要求

5.1目的

为了保证微生物实验顺利进行,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不影响实验进度,必须把器皿彻底清洗干净。

5.2注意事项

5.2.1任何洗涤方法,都不应对玻璃器皿有所损伤,不能用有腐蚀作用的化学药剂,也不能使用比玻璃器皿硬度大的物品来擦拭玻璃器皿。

5.2.2一般新的玻璃器皿用2%的盐酸液浸泡数小时,后用水冲洗干净。

5.2.3用过的器皿应立即洗涤,放置太久会增加洗涤困难。

5.2.4强酸、强碱及其它氧化物和有挥发性的有毒物品,都不能倒在洗涤槽内,以免污染环境水质,必须倒在废水缸中。

5.2.5含有对人体有传染性病菌的器具,应先煮沸灭菌后再进行洗涤。

5.2.6难洗涤的器皿不要与易洗涤的器皿放在一起,以免增加洗涤的麻烦。有油的器皿不要与无油的器皿混在一起,否则使本来无油的器皿沾上了油垢,浪费药剂和时间。

5.3洗涤剂的种类:水、洗衣粉、柠檬洗涤剂、肥皂

5.4洗涤方法

5.4.1含有琼脂培养基的玻璃器皿的洗涤方法:事先应将器皿中的琼脂刮去,然后用清水洗涤,并用试管刷刷其瓶壁,以除去粘污在壁上的灰尘和油垢。用洗衣粉水洗去油污,然后用自来水冲洗。洗好后的器皿应倒置晾干或置于干燥箱中干燥至无水滴。

5.4.2载玻片及盖玻片的洗涤法:新载玻片及盖玻片先在20%的盐酸溶液中浸一小时,然后用自来水冲洗2~3次,最后用蒸馏水换洗2~3次。用过的载玻片及盖玻片,应用纸擦去油垢,再放在5%的洗衣粉水中煮30分钟后立即用自来水冲洗,然后放在稀的洗液中浸泡2小时,再用自来水冲洗至中性。

5.4.3移液管、倒管的洗涤方法:新的移液管及倒管先在的5%盐酸溶液中浸一小时,然后用自来水冲洗几次,最后用蒸馏水换洗几次。用过的移液管、倒管先用自来水洗去表面的残液,再放在洗衣粉水中浸泡一小时以上,再用自来水冲洗至管内壁无残渣,最后用蒸馏水换洗次,晾干后入恒温干燥箱中烘干。

6培养基、无菌水的制备

6.1基本原理

培养基的种类很多,不同微生物所需要的培养基不同。培养基制成后的物理状态可分为液体、固体、半固体三种类型。目前所用培养基均为已配制好的生物试剂和纸片。

6.2器材

三角瓶、试管、烧杯、玻棒、天平、搪瓷杯、量筒、铝箔纸、角匙、杜氏小管、硅胶塞、电炉

6.3培养基的种类

营养琼脂培养基、乳糖胆盐发酵培养基、乳糖发酵培养基、伊红美兰琼脂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附加抗菌素)、平板计数琼脂、月桂基硫酸盐胰蛋白冻肉汤、煌绿乳糖胆盐肉汤、EC肉汤、高盐察氏琼脂、三糖铁琼脂等

6.4方法步骤

6.4.1培养基的制备:

6.4.2称量:根据培养基的配方,称取适量药品于搪瓷杯中;

6.4.3溶解:用量筒量取所需水量,置电炉上加热,一边搅拌,至完全溶解,加热至沸腾,拔掉电源,待冷却;

6.4.4分装:根据不同需要,立即趁热分装入三角瓶或试管中,分装三角瓶以不超过三角瓶一半为宜,分装试管一般为管长的1/5(需根据试管的大小而定)。液体培养基如乳糖胆盐发酵培养基约分装10毫升左右。

6.4.5塞硅胶塞:装好培养基的试管应塞上硅胶塞,松紧合适,紧贴管壁,不留缝隙,约1/2塞入内,这样即可过滤空气,避免杂菌侵入,又可减缓培养基水分的蒸发。

6.4.6包装:三角瓶棉塞头部应用锡箔纸包扎,试管集中于试管篓。

6.5无菌水的制备:

6.5.1用10ml移液管量取9.2ml蒸馏水(稀释水)装入试管中。

6.5.2用100ml量筒量取95ml蒸馏水(稀释水)装入150ml的三角瓶中。可置少许玻璃珠

于三角瓶内,防止暴沸。

6.5.3量取240ml蒸馏水(稀释水)于250ml的三角瓶中,塞上瓶塞用牛皮纸包扎好,高压灭菌备用。

7设备使用原则

7.1实验设备的使用由实验员严格按照操作说明书进行,其他人员不得随意操作。

7.2实验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由实验员根据设备操作说明书进行,出现不可排除的故障时,经部门总经理批准,商请专业人员维修。

7.3实验设备应定期进行计量检测,确保仪器的准确性。

7.4实验员应爱护仪器设备,使用前应检查,使用后应及时清理清洁,并定期维护保养,下班前应检查设备电源是否关闭。

(四)食品平板菌落计数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文规定了食品平板菌落计数的方法。

本文适用于航空配餐的各种半成品、成品及原料,有专门规定的检验方法的除外。

2设备和材料

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36±1℃)、均质器、振荡器、吸管(1ml、10ml)、平皿、稀释瓶、天平等

3培养基和试剂

平板计数琼脂、75%乙醇、磷酸盐缓冲稀释液

4操作程序

4.1样品制备

4.1.1以无菌操作取有代表性的样品盛于灭菌容器内。如有包装,则用75%乙醇在包装开口处擦拭后取样。

4.1.2制备样品匀液

以无菌操作取25g样品,放入装有225ml稀释剂的灭菌均质杯内,于8000r/min均质1-2min,制成1:10的样品匀液。如样品均质时间超过2min,应在均质杯外加冰水冷却。

4.2稀释样品匀液

4.2.1用10ml灭菌吸管准确吸取1:10的样品匀液10ml,放入装有90ml稀释剂的150ml 稀释瓶中。迅速振摇,将样品混匀,制成1:100的样品匀液。振摇时,幅度为30cm,7s内振摇25次。从容器中吸取样品匀液和以后的稀释操作中,吸管尖不要碰着瓶口。吸入的液体应先高于所要求的刻度,然后提起吸管使其尖端离开液面并贴在容器内壁将液体调至所要求的刻度。

4.3平板接种

4.3.1对于每个样品,选用合适的三个连续稀释度的样品液进行平板计数。

4.3.2分别用灭菌吸管吸取1ml样品液放入作了适宜标志的平皿内。每个稀释度的样品液用两个平皿。

4.3.3分别加12-15ml平板计数琼脂(约45℃左右)到平皿内。立即将平皿内的样品液和琼脂培养基充分混合。要防止把混合物溅到平皿壁和盖上。同时将平板计数琼脂倾入加有1ml 稀释剂的另一灭菌平皿作空白对照。将样品液加入平皿后应立即倾注琼脂培养基,每个样品从开始稀释到倾注最后一个平皿所用的时间不得超过20min。

4.4培养

待琼脂凝固后将平皿翻转,立即放进36±1℃的恒温培养箱培养48±2h。培养箱应保持一定的湿度,经48h培养的琼脂培养基的失重不得超过15%。

4.5菌落计数和记录

4.5.1培养后,立即计数每个平板上的菌落数。25-250个菌落为合适范围。如不能立即计数,应将平板存放于0-4℃,但不得超过24h。

4.5.2操作者对同一平板复核自己的计数结果,其差异应在5%之内,而其他人对这一平板重复计数,其差异应在10%这内。否则,应找出原因,加以校正。

4.6计算和记录数字

适宜稀释度的两个平板的菌落数平均值或两个稀释度的平板菌落数平均值乘以相应稀释度倍数计算出每克(毫升)样品中平板菌落数。

记录时,只有在换算到每克(毫升)样品中平板菌落数时,才能定下两位有效数字,第三位数字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记录。也可将样品的平板菌落数记录为10的指数形式。

5结果报告

报告每克(毫升)样品中平板菌落数或估计的平板菌落数。

注:本文参照SN0168-92《出口食品平板计数》

(五)食品中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和大肠杆菌检验方法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文规定了食品中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和大肠杆菌检验方法。

本文适用于航空食品的检验。

2设备和材料

吸管(1ml、10ml)、恒温培养箱(36±1℃、44.5±0.5℃)、冰箱、均质器、振荡器、平皿、稀释瓶、天平、显微镜等

3培养基和试剂

月桂基硫酸盐胰蛋白月示(LST)肉汤、煌绿乳糖胆盐(BGLB)肉汤、EC肉汤、伊红美蓝琼脂(EMB)、营养琼脂斜面、色氨酸肉汤、MR-PV培养基、Korser氏枸掾酸盐肉汤、结晶紫中性红胆盐琼脂(VRBA)、Butterfield氏磷酸盐缓冲稀释液、生理盐水、革兰氏染色液、Kovacs氏靛基质试剂、甲基红指示剂、Voges-pros kauer(V-P)试剂、

4样品制备

4.1以无菌操作取有代表性的样品盛于灭菌容器内。如有包装,则用75%乙醇在包装开口处擦拭后取样。

4.2制备样品匀液

以无菌操作取25g样品,放入装有225ml稀释剂的灭菌均质杯内,于8000r/min均质1-2min,制成1:10的样品匀液。如样品均质时间超过2min,应在均质杯外加冰水冷却。4.3稀释样品匀液

用10ml灭菌吸管准确吸取1:10的样品匀液10ml,放入装有90ml稀释剂的150ml 稀释瓶中。迅速振摇,将样品混匀,制成1:100的样品匀液。

5大肠菌群的测定

5.1大肠菌群MPN值的测定

5.1.1对每个样品,选择适宜的三个连续稀释度的样品稀释液。每个稀释度接种三管月桂基

硫酸盐胰蛋白月示(LST)肉汤,每管接种1ml。

5.1.2将接种管置于36±1℃的培养48±2h。

5.1.3观察试管的产气情况:检查倒管内是否有气泡产生,记录在24h和48h内产气的LST 肉汤管数。如所有LST肉汤管均未产气,则可报告为大肠菌群阴性;如有产气者,则进一步作证实试验。

5.2大肠菌群的证实试验

5.2.1将所有产气管用直径为3mm的接种环移种到煌绿乳糖胆盐(BGLB)肉汤管中。

5.2.2置BGLB肉汤管于36±1℃的培养48±2h。

5.2.3记录所有BGLB肉汤管的产气管数。

5.2.4结果报告:按BGLB肉汤产气管数,查MPN表报告每克(毫升)样品中大肠菌群的MPN 值。

6粪大肠菌群测定

6.1用接种环将所有48±2h内产气的LST肉汤管培养物移种于EC肉汤管中。

6.2将所有接种的EC肉汤管在30min内放入44.5±0.5℃水浴箱内,培养24±2h。水浴箱的水平面应高于肉汤培养基液面。应以已知为44.5℃产气阳性的大肠杆菌和44.5℃不产气的产气肠杆菌或其他大肠菌群细菌作阳性和阴性对照。

6.3记录EC肉汤管的产气情况。产气管为粪大肠菌群试验阳性;不产气管为粪大肠菌群试验阴性。

6.4结果报告:按产气管数,查MPN表报告每克(毫升)样品中粪大肠菌群的MPN值。

7大肠杆菌测定

7.1将6.3条中的EC肉汤管继续培养24h取其产气管的培养物划线接种于伊红美蓝(EMB)平板,36±1℃的培养24±2h。

7.2检查平板上有无具黑色中心有光泽或无光泽的典型菌落。

7.3如有典型菌落,则从每个平板上至少挑取2个典型菌落;如无典型菌落,则从每个平板

上至少挑取2个可疑菌落。用接种针接触菌落中心部位,移种到营养琼脂斜面上,36±1℃的培养18-24h。

7.4将斜面培养物移种到下列培养基进行生化试验。

7.4.1色氨酸肉汤:在36±1℃的培养24±2h后,加Kovacs氏试剂0.2-0.3ml,上层出现红色为靛基质阳性反应。

7.4.2MR-VP培养基:在36±1℃的培养48±2h后。以无菌操作移取培养物1ml至13mm*100mm 试管中,加5%α-萘酚乙醇溶液0.6ml,40%氢氧化钾溶液0.2ml和少许肌酸结晶,振摇试管后静置2h,如出现伊红色,为VP试验阳性。

将 MR-VP培养物的剩余部分再培养48h滴加5滴甲基红溶液。如培养物变红色,为甲基红试验阳性,若变黄色则为阴性反应。

7.4.3Korser氏枸掾酸盐肉汤:于36±1℃的培养96h记录有无生长。

7.4.4LST肉汤:于36±1℃的培养48±2h,观察试管中是否产气。

7.4.5革兰氏染色:取18h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作革兰氏染色。大肠杆菌为革兰氏阴性。7.4.6大肠杆菌与非大肠杆菌生化鉴别如下

如出现上表以外的生化反应类型,表明培养物可能不纯,应重新划线分离,必要时做重复试验。

7.5结果报告:大肠杆菌为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发酵乳糖产酸产气,IMViC试验为++--或-+--,再根据LST肉汤阳性管数查MPN表,报告每克(毫升)样品中大肠杆菌MPN值。注:本文参照SN0169-92《出口食品中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和大肠杆菌检验方法》

(六)沙门氏菌检验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文规定了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检验方法。

本文适用于航空食品的检验。

2设备和材料

吸管(1ml、10ml)、恒温培养箱(36±1℃、42℃)、冰箱、均质器、振荡器、平皿、稀释瓶、天平、显微镜、接种棒等

3培养基和试剂

缓冲蛋白胨水(BP)、氯化镁孔雀绿增菌液、四硫酸钠煌绿(TTB)增菌液、亚硒酸盐胱氨酸(SC)增菌液、亚硫酸铋琼脂(BS)、DHL琼脂、HE琼脂、WS琼脂、SS琼脂、三糖铁琼脂、蛋白胨水、靛基质试剂、尿素琼脂(pH7.2)、氰化钾(KCN)培养基、氨基酸脱羧酶试验培养基、糖发酵管、ONPG培养基、半固体琼脂、丙二酸钠培养基、沙门氏菌因子血清:按26种用于初步分型;57种用于进一步分型;163种用于详细分型。

4检验程序

沙门氏菌检验程序如下:

5操作步骤

5.1前增菌

取检样25g,加入225mL缓冲蛋白胨水于均质杯内。用均质器以8000~10000r/min打碎1min,于36±1℃培养4h(干蛋品培养18~24h),移取10mL,转种于100mL氯化镁孔雀绿增菌液(MM)或四硫酸钠煌绿(TTB)增菌液内,于42℃培养18~24h。同时,另取10mL,转种于100mL亚硒酸盐肮氨酸(SC)增菌液内,于36±1℃培养18~24h。

5.2分离

取增菌液1环,划线接种于一个亚硫酸铋琼脂平板和一个DHL琼脂平板。两种增菌液可同时划线接种在同一个平板上。于36±1℃分别培养18~24h(DHL)或40~48h(BS),观察各

个平板上生长的菌落,沙门氏菌Ⅰ、Ⅱ、Ⅳ、Ⅴ、Ⅵ和沙门氏菌Ⅲ在各个平板上的菌落特征见表1。

表1 沙门氏菌属各群在各种选择性琼脂平板上的菌落特征

5.3生化试验

5.3.1自选择性琼脂平板上直接挑取数个可疑菌落,分别接种三糖铁琼脂。在三糖铁琼脂内,肠杆菌科常见属种的反应结果见表2。

表2 肠杆菌科各属在三糖铁琼脂内的反应结果

说明:在三糖铁琼脂内只有斜面产酸并同时硫化氢(H2S)阴性的菌株可以排除,其他的反应结果均有沙门氏菌的可能,同时也均有不是沙门氏菌的可能。

5.3.2在接种三糖铁琼脂的同时,再接种蛋白陈水(供做靛基质试验)、尿素琼脂(pH7.2)、氰化钾(KCN)培养基和赖氨酸脱竣酶试验培养基及对照培养基各1管,于36±1℃培养18~24h,

微生物标准操作流程

目录 生物安全柜操作规程及维护 (3) 实验室高压蒸气灭菌器操作程序 (6) 物体表面细菌监测 (8) 医护人员手指细菌监测 (9) 空气中细菌含量的监测 (10) 环境卫生学监测质控标准 (12) 使用中消毒剂与无菌物品保存液的质控程序 (13) 一次性医疗用品微生物监测 (14) 紫外线消毒质量控制程序 (15) 污水的细菌监测(总大肠菌群) (16) 正确洗手的手法 (18)

生物安全柜操作规程及维护 1.目的: 为了满足生物安全操作的要求,并且达到在操作时保护操作人员的目的,使细菌操作达到无菌操作的要求,便于操作的标准化。 2.原理: 通过使用空气超高过滤器(ULPA)的过滤,使仪器内部的空气洁净度达到100级,使细菌的一般操作限制在一个相对密闭的环境中,不但保护操作人员,还可满足操作的标准化。 3.工作条件: 环境温度:18-30℃相对湿度:<80% 安装的环境必须达到一定的洁净度;远离人员通道及有潜在干扰气流的位置;柜后及两侧各留30cm的空隙,顶部30-35cm空隙。 环境必须有良好的通风设备。 4、操作步骤: 生物安全柜的设置已经设置完全,如果需要重新设置请参看HFsafe生物安全柜使用说明。具体操作步骤为: 4.1将电源插头插入准备好的固定插座,连通电源。 4.2有系统管理员(即本室负责人)开启玻璃门门锁,并将总开关置于开位置“!”,此时系统开始上电。 4.3检查显示及按钮的各项功能,具体见后附注(注意:UV灯的测试除外,开启UV灯时必须将前玻璃门关闭)。 4.4当系统稳定后,对设备进行安全性检查。(检查项目包括:工作室平均垂直风速;工作室内可操作区域洁净度达到100级;设备的密封有没有被破坏。所有的安全检查项目中的洁净度建议由当地卫生防疫部门来进行尘埃粒子数、沉降菌和菌落数的检测,看是否符合其工作室的洁净度要求)。 4.5如果安全性测试通过,系统已经可以使用,请在《使用记录》上写下相应的信息。在使用时需要注意的是,操作必须在工作台板无孔区域进行,物品也必须放置于无孔区域。 4.6操作者应先把手臂放进安全柜内大约1分钟,以使柜子适应并且让气流扫过手臂手臂移入移出柜内应保持前门气流的连续性,应缓缓移入移出,并且方向和前门垂直;为使跨越前门的动作量降低,在实验开始前应把所需的物品放入柜子;柜子在开始工作前以及完成后至少要运行5分钟是,使柜子净化,以便于污染空气从柜内排出。实验操作方向应从清洁区到污染区,一般要求为左→右。 4.7 当工作完成后需要关机前,将试验使用的所有材料和其他物品从设备中取出。

表面微生物测试标准操作规程

表面微生物测试标准操作规程(接触平皿法) 1.目的 建立表面微生物测试标准操作规程,保证测试人员操作规范化、标准化。 2.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本) 3.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本公司对洁净区的表面微生物的检测。 4.责任 质量控制化验员负责实施,QC主管负责监督执行 5.内容 洁净区微生物测试点选择表面微生物监测的采样点数目及其布局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设置: 空调系统验证的结果 房间的大小和布局 房间的用途 与产品的距离 人流物流方向 如何布点:对于同一洁净区,每个相同的取样物体在其不同的地方采2个样。如墙面2个采样点,地面2个采样点,洁净区主要设备2个采样点。

注:表面微生物监测的取样点数应依下列因素确定: 1.洁净区(室)的大小; 2.设备、管路等的复杂程度; 3.生产活动的重要性; 4.易受污染的部位等。 应考虑包含以下部位:每扇门、每个门把手、地板(至少两点)、墙壁(不易被清洁/消毒的部位,至少两点)、公用介 质的管路(不易被清洁/消毒部位)、生产设备的关键性部位(如灌装针、易与人员接触的塑料帘膜、胶塞筒、传输带)等。根据洁净区内设施、设备等表面对产品和洁净室环境的影响程度,通常将表面分为三类:关键表面(与产品、容器及密封件直接接触或暴露于产品、容器及密封件的表面)一般表面(如设备的外表面、墙壁等)和地板,并且分别设定不同的微生物限度要求。 表面微生物的每点取样面积宜控制在25cm2左右。 为避免干扰,宜在生产活动结束后取样。 洁净区微生物测试频率和限度 日常监控一月一次 接触碟(55mm)50cfu/25cm2 ,警戒40cfu/25cm2 ,纠偏 45cfu/25cm2 。 洁净区表面微生物测试方法(接触平皿法)。 洁净区表面微生物测试必须在动态下监测。

(完整版)微生物的接种技术

微生物的接种技术 1 目的 1.1学习掌握微生物的几种接种技术 1.2 建立无菌操作的概念,掌握无菌操作的基本环节 2 实验说明 将微生物的培养物或含有微生物的样品移植到培养基上的操作技术称之为接种。接种是微生物实验及科学研究中的一项最基本的操作技术。无论微生物的分离、培养、纯化或鉴定以及有关微生物的形态观察及生理研究都必须进行接种。接种的关键是要严格的进行无菌操作,如操作不慎引起污染,则实验结果就不可靠,影响下一步工作的进行。 3 实验器材 3.1 器械和用品 酒精灯,玻璃铅笔,火柴,试管架、接种环、接种针、接种钩、滴管、移液管、三角型接种棒等接种工具。 3.2 菌种和培养基 菌种: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培养基:普通琼脂斜面和平板,营养肉汤,普通琼脂高层(直立柱)。 4 实验流程 斜面接种法→液体接种法→固体接种法→穿刺接种法。 5 操作步骤 5.1 斜面接种法 斜面接种法主要用于接种纯菌,使其增殖后用以鉴定或保存菌种。 通常先从平板培养基上挑取分离的单个菌落,或挑取斜面,肉汤中的纯培养物接种到斜面培养基上。操作应在无菌室、接种柜或超净工作台上进行,先点燃酒精灯。 将菌种斜面培养基(简称菌种管)与待接种的新鲜斜面培养基(简称接种管)持在左手拇指、食指、中指及无名指之间,菌种管在前,接种管在后,斜面向上管口对齐,应斜持试管呈45~0度角,并能清楚地看到两个试管的斜面,注意不要持成水平,以免管底凝集水浸湿培养基表面。以右手在火焰旁转动两管棉塞,使其松动,以便接种时易于取出。

右手持接种环柄,将接种环垂直放在火焰上灼烧。镍铬丝部分(环和丝)必须烧红,以达到灭菌目的,然后将除手柄部分的金属杆全用火焰灼烧一遍,尤其是接镍铬丝的螺口部分,要彻底灼烧以免灭菌不彻底。用右手的小指和手掌之间及无名指和小指之间拨出试管棉塞,将试管口在火焰上通过,以杀灭可能沾污的微生物。棉塞应始终夹在手中如掉落应更换无菌棉塞。 将灼烧灭菌的接种环插入菌种管内,先接触无菌苔生长的培养基上,待冷却后再从斜面上刮取少许菌苔取出,接种环不能通过火焰,应在火焰旁迅速插入接种管。在试管中由下往上做S形划线。接种完毕,接种环应通过火焰抽出管口,并迅速塞上棉塞。再重新仔细灼烧接种环后,放回原处,并塞紧棉塞。将接种管贴好标签或用玻璃铅笔划好标记后再放入试管架,即可进行培养。 5.2 液体接种法 多用于增菌液进行增菌培养,也可用纯培养菌接种液体培养基进行生化试验,其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与斜面接种法基本相同,仅将不同点介绍如下: 由斜面培养物接种至液体培养基:用接种环从斜面上沾取少许菌苔,接至液体培养基时应在管内靠近液面试管壁上将菌苔轻轻研磨并轻轻振荡,或将接种环在液体内振摇几次即可。如接种霉菌菌种时,若用接种环不易挑起培养物时,可用接种钩或接种铲进行。 由液体培养物接种液体培养基时,可用接种环或接种针沾取少许液体移至新液体培养基即可。也可根据需要用吸管、滴管或注射器吸取培养液移至新液体培养基即可(图4-5)。 接种液体培养物时应特别注意勿使菌液溅在工作台上或其他器皿上,以免造成污染。如有溅污,可用酒精棉球灼烧灭菌后,再用消毒液擦净。凡吸过菌液的吸管或滴管,应立即放入盛有消毒液的容器内。 5.3 固体接种法 普通斜面和平板接种均属于固体接种,斜面接种法已讲了,不再赘述。固体接种的另一种形式是接种固体曲料,进行固体发酵。按所用菌种或种子菌来源不同可分为: 用菌液接种固体料,包括用菌苔刮洗制成的菌悬液和直接培养的种子发酵液。接种时按无菌操作将菌液直接倒入固体料中,搅拌均匀。但要注意接种所用水容量要计算在固体料总加水量之内,否则会使接种后含水量加大,影响培养效果。 用固体种子接种固体料。包括用孢子粉、菌丝孢子混合种子菌或其他固体培养的种子菌。将种子菌于无菌条件下直接倒入无菌的固体料中即可,但必须充分搅拌使之混合均匀。一般是先把种子菌和少部分固体料混匀后再拌大堆料。

微生物实验室技术操作规范

实验室技术操作规范 一、无菌操作要求 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有严格的无菌观念,许多试验要求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主要原因:一是防止试验操作中人为污染样品,二是保证工作人员安全,防止检出的致病菌由于操作不当造成个人污染。 1.接种细菌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 2. 进行接种食品样品时,必须穿专用的工作服、帽及拖鞋,应放在无菌室缓冲间,工作前经紫外线消毒后使用。 3. 接种食品样品时,应在进无菌室前用肥皂洗手,然后用75%酒精棉球将手擦干净。 4. 进行接种所用的吸管,平皿及培养基等必须经消毒灭菌,打开包装未使用完的器皿,不能放置后再使用,金属用具应高压灭菌或用95%酒精点燃烧灼三次后使用。 5. 从包装中取出吸管时,吸管尖部不能触及外露部位,使用吸管接种于试管或平皿时,吸管尖不得触及试管或平皿边。 6. 接种样品、转种细菌必须在酒精灯前操作,接种细菌或样品时,吸管从包装中取出后及打开试管塞都要通过火焰消毒。 7. 接种环和针在接种细菌前应经火焰烧灼全部金属丝,必要时还要烧到环和针与杆的连接处,接种结核菌和烈性菌的接种环应在沸水中煮沸5min,再经火焰烧灼。 8. 吸管吸取菌液或样品时,应用相应的橡皮头吸取,不得直接用口吸。 二、无菌间使用要求 1. 无菌间通向外面的窗户应为双层玻璃,并要密封,不得随意打开,并设有与无菌间大小相应的缓冲间及推拉门,另设有0.5-0.7m2的小窗,以备进入无菌间后传递物品。 2. 无菌间内应保持清洁,工作后用2%-3%煤酚皂溶液消毒,擦拭工作台面,不得存放与实验无关的物品。 3. 无菌间使用前后应将门关紧,打开紫外灯,如采用室内悬吊紫外灯消毒时,需30W紫外灯,距离在1.0m处,照射时间不少于30min,使用紫外灯,应注意不得直接在紫外线下操作,以免引起损伤,灯管每隔两周需用酒精棉球轻轻擦拭,除去上面灰尘和油垢,以减少紫外线穿透的影响。 4. 处理和接种食品标本时,进入无菌间操作,不得随意出入,如需要传递物品,可通过小窗传递。 5. 在无菌间内如需要安装空调时,则应有过滤装置。 三、消毒灭菌要求 微生物检测用的玻璃器皿、金属用具及培养基、被污染和接种的培养物等,必须经灭菌后方能使用。 1.灭菌前准备 (1)所有需要灭菌的物品首先应清洗晾干,玻璃器皿如吸管、平皿用纸包装严密,如用金属筒应将上面通气孔打开。 (2)装培养基的三角瓶塞,用纸包好,试管盖好盖,注射器须将管芯抽出,用纱布包好。

版药典表面微生物检测操作规程

1.目的:建立表面微生物测试标准操作规程,保证测试人员操作规范化、标准化。 2.范围:适用于洁净室(区)表面、设备以及与产品接触表面的微生物量的测试。 3.责任:表面微生物检测员。 4.内容: 4.1基本概念: 4.1.1菌落:细菌培养后,由一个或几个细菌繁殖而形成的一细菌集落,简称CFU.通常用个数表示。 4.1.2表面微生物: 4.1.3表面微生物菌落数: 规定面积的洁净室(区)表面、设备以及与产品接触表面,用接触平皿法或擦拭法检测的微生物的菌落数目,以个/皿表示。 4.2测试原理: 本测试方法利用接触平皿法或擦拭法收集洁净室(区)表面、设备以及与产品接触表面的微生物,经若干时间,在适宜的方法和条件下让其繁殖到可见的菌落数,以平板培养皿中的菌落数来评定洁净室(区)表面、设备以及与产品接触表面的微生物数,并以此来评定洁净区的洁净度。 4.3测试方法: 4.3.1使用的仪器设备和培养基: 高压消毒锅:使用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恒温培养箱:必须定期对培养箱的温度计进行检定。 培养皿:一般采用φ90mm×15mm玻璃培养皿。使用前将培养皿置于160℃干热灭菌120min。 接触碟:一般采用φ55mm无菌接触碟。 培养基: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 将培养基加热熔化,冷却至约45℃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将培养基注入培养皿,每皿约15ml。待琼脂培养基凝固后,将培养基平皿放入32℃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72小时若培养基平皿上确无菌落生长即可供采样用,制备好的培养基平皿应在2-8℃的坏境中存放。 4.3.2采样点选择: 洁净区微生物测试点选择表面微生物监测的采样点数目及其布局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设置: 空调系统验证的结果 房间的用途 与产品的距离 人流物流方向 如何布点:对于同一洁净区,每个相同的取样物体在其不同的地方采2个样。如墙面2个采样点,地面2个采样点,洁净区主要设备2个采样点。 注:表面微生物监测的取样点数应依下列因素确定: 1.洁净区(室)的大小; 2.设备、管路等的复杂程度; 3.生产活动的重要性; 4.易受污染的部位等。 应考虑包含以下部位:每扇门、每个门把手、地板(至少两点)、墙壁(不易被清洁/消毒的部位,至少两点)、公用介质的管路(不易被清洁/消毒部位)、生产设备的关键性部位(如灌装针、易与人员接触的塑料帘膜、胶塞筒、传输带)等。根据洁净区内设施、设备等表面对产品和洁净室环境的影响程度,通常将表面分为三类:关键表面(与产品、容器及密封件直接接触或暴露于产品、容器及密封件的表面)一般表面(如设备的外表面、墙壁等)和地板,并且分别设定不同的微生物限度要求。 表面微生物的每点取样面积宜控制在25cm2左右。为避免干扰,宜在生产活动结束后取样。 4.3.3采样方法: 洁净区表面微生物测试方法。 4.3.3.1接触平皿法: 取样:表面微生物监测用于表面菌监测,接触平皿法广泛应用。取样时,打开碟盖,无菌培养基表面与设备直接接触,均匀按压接触碟底板,确保全部琼脂表面 取样后,需要立即用75%酒精擦拭被取样表面,以除去残留琼脂。 收好的营养琼脂接触碟在32℃培养72小时。 4.3.3.2棉签擦拭法:

2015年版微生物限度检验操作规程

2015 版微生物限度检验操作规程 目的建立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规范操作,保证结果的准确性。范围成品、辅料、内包装袋及纯化水的检验。 内容概述:本检验操作规程依据中国药典2015 年版四部《通则1105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微生物计数法》和《通则1106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控制菌检查法》进行检查。 微生物计数法 一、计数方法 1.微生物计数法系用于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的嗜温细菌和真菌的计数。 2、计数方法本法包括平皿法、薄膜过滤法。 3、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和供试品计数方法适用性检查供试品微生物计数中所使用的 培养基应进行适用性检查。供试品的微生物计数方法应进行方法适用性试验,以确定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产品的微生物计数。 4、菌种及菌液的制备试验用菌株的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代(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干燥菌种为第0 袋),并采用适宜的菌种保藏技术进行保藏。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和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见表 1。 菌液制备按表 1 规定培养各试验菌株。取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的新鲜培养物,用无菌氯化钠- 蛋白胨缓冲液或%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适宜浓度的菌悬液;取黑曲霉的新鲜培养物加入3-5ml含%(ml/ml )聚山梨酯80的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无菌氯化钠溶液,将孢子洗脱。采用适宜的方法吸出孢子悬液至无菌试管中,用含%(ml/ml )聚山梨酯80的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适宜浓度的黑曲霉抱子悬液。菌液制备后若在室温下放置,应在2小时内使用;若保存在2-8 C,可在24小时内使用。黑曲霉抱子悬液可保存在2-8 C,在验证过的贮存期内使用。 表 1 试验菌液的制备和使用 阴性对照为确认试验条件是否符合要求,应进行对照试验,阴性对照试验应无菌生长。培养基适用 性检查按照表1规定,接种不大于100cfu 的菌液至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或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平板或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平板,置规定的条件下培养。每一试验菌株平行制备 2 管或 2 个平皿。同时用相应的对照培养基替代被检培养基进行上述试验。被检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平均数与对照培养基上的菌落平均数的比值应在范围内,且菌落形态大小应与对照培养基上的菌落一致。被检 液体培养基管与对照培养基管比较,试验菌应生长良好。 5、计数方法适用性检查

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操作技术

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操作技术 一、无菌操作技术 1、定义 是指在执行实验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机体和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的操作技术和管理方法; 无菌操作技术是微生物实验的基本技术,是保证微生物实验准确和顺利完成的重要环节。 2、内容 无菌操作技术主要包括两方面: 1)创造无菌的培养环境。包括提供密闭的培养容器、培养容器的灭菌、培养基的灭菌等; 2)在操作和培养过程中防止一切其它微生物的侵入的措施。包括紫外线杀菌、甲醛熏蒸、超净台的消毒与检测、操作工具、器皿灭菌、操作方法等。 3、无菌操作原则 1)在执行无菌操作时,必须明确物品的无菌区和非无菌区,接种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应在进无菌室前用肥皂洗手,然后用75%酒精棉球将手擦干净; 2)在操作前20~30分钟要先启动超净台和紫外灯,进行接种所用的吸管、平皿及培养基等必须经消毒灭菌,打开包装未使用完的器皿,不能放置后再使用,金属用具应高压灭菌或用95%酒精点燃烧灼3次后使用。严禁用手直接拿无菌物品,如瓶塞等,而必须用消毒的钳、镊子等; 3)从包装中取出吸管时,吸管尖部不能触及外露部位,使用吸管接种于试管或平皿时,吸管尖不能触及试管或平皿边; 4)接种样品、转种细菌必须在酒精灯前操作,接种细菌或样品时,吸管从包装中取出后及打开试管塞都要通过火焰消毒; 5)接种环或接种针在接种细菌前应经火焰烧灼全部金属丝,必须时还要烧到环和针与杆的连接处; 6)吸管吸取菌液或样品时,应用相应的橡皮头吸取,不得直接用口吸。倾倒平板应在超净台内操作,并且在开启和加盖瓶塞时需反复用酒精灯烧。 二、无菌操作的环境要求 1、无菌室 (1)无菌室的结构:更衣间、缓冲间、操作间;

微生物标准操作流程纲要.docx

目录 生物安全柜操作规程及维护............................................................................错误 ! 未定义书签。实验室高压蒸气灭菌器操作程序....................................................................错误 ! 未定义书签。物体表面细菌监测. .............................................错误 ! 未定义书签。医护人员手指细菌监测. .........................................错误 ! 未定义书签。空气中细菌含量的监测. .........................................错误 ! 未定义书签。环境卫生学监测质控标准. .......................................错误 ! 未定义书签。使用中消毒剂与无菌物品保存液的质控程序. .......................错误 ! 未定义书签。一次性医疗用品微生物监测. .....................................错误 ! 未定义书签。紫外线消毒质量控制程序. .......................................错误 ! 未定义书签。污水的细菌监测(总大肠菌群) . ..................................错误 ! 未定义书签。正确洗手的手法................................................错误 ! 未定义书签。

微生物标准操作规程一

连续加样移液器标准操作规程 1.目的 规范连续加样移液器的操作规程,确保正确使用连续加样移液器。 2.授权操作人 经培训并通过考核的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 3.适用范围 微生物实验室连续加样移液器。 4.工作环境 相对湿度:10%~85%;运行温度:10~30℃。 5.操作程序 5.1 移液器针筒的选择和安装 5.1.1 根据移液体积,选择移液器针筒,将移液器针筒的活塞(内芯)推到最低端。 5.1.2 将移液器前下方的蓝色按钮推至最低端。 5.1.3 按住移液器下方左右两侧的蓝色按钮,将移液器针筒插入移液器主体,然后松开两个按钮,移液器上方显示窗显示数值即完成安装。 5.2 每次释放液量的调节旋转调节移液器顶部调节拨盘,显示框内显示的数字即为每次释放的液量。 5.3 吸液 5.3.1 右手握住移液器,左手拇指将移液器前面的蓝色按钮推至最低端。 5.3.2 把针筒吸头插入液体,左手将移液器前下方的蓝色按钮慢慢推至顶端,此时显示框内的数字闪动,表示尚不能准确度量释放的液量。 5.4 释放液体 5.4.1 右手拇指按一次移液器前上方的蓝色按钮,排空气泡,此时显示框内的数字不再闪动,表示已经能够准确度量释放的液量。 5.4.2 右手拇指按移液器前上方的蓝色按钮释放液体。每按一次释放的液量即为显示框显示的液量。连续释放直到显示框内显示的数字闪动,表示针筒内的液体已经不够下次释放,如需继续加样,应再次吸液。继续加样时,应将移液器前下方的蓝色按钮推至最低端排尽余液,再吸液。 5.5 移液器针筒的卸载 5.5.1 工作完毕,将移液器面前下方的蓝色按钮推至最低端,排尽余液,按住移液器下方左右两侧的蓝色按钮,卸下针筒。 5.5.2 松开两个按钮,移液器显示窗内显示的数值消失,即完

微生物基本操作规范样本

培养基制备 培养基概念: 是指以液体、半固体或固体形式,包括天然或合成成分,用于增进微生物繁殖或保持其活力物质构成。由于各类微生物对营养规定不同,培养目和检测需要不同,因而培养基种类诸多。咱们可依照某种原则,将种类繁多培养基划分为若干类型。 培养基分类: 按功能分类:基本培养基、营养培养基、鉴别培养基、选取培养基、特殊培养基。 按物理性状分类: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 液体培养基:所配制培养基是液态,这种培养基被用来微生物增菌和生长状态观测。 固体培养基和半固体培养基: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适量凝固剂制成成固体培养基和半固体培养基。惯用作凝固剂物质有琼脂。固体培养基琼脂用量1.5-2%,半固体培养基琼脂用量在0.5~1%之间。固体培养基用作微生物分离、鉴定、计数、保藏等。半固体培养基被用来观测微生物动力和保藏菌种。 今天给人们展示一下各种培养基制备。 培养基制备基本过程: 调配成分、溶解、校正pH、分装、灭菌、质量检查和保存 所需物品:试剂、锥形瓶、天平、量筒、微波炉、高压蒸汽灭菌器、玻璃试管、玻璃平板、接种工具。

(1)调配成分: 在锥形瓶或大容量烧瓶中依次加入蒸馏水200ml,1%蛋白胨,0.5%NaCL,0.3%牛肉膏(g/v),精确称取各种成分,使其充分混合。[注意事项] 培养基调配溶解: 先在锥形瓶底加入少量蒸馏水,再加入培养基成分,以防其粘在锥形瓶底部烧结。制备培养基时,除玻璃容器时,还可用铝锅,搪瓷桶,但不可用铁,铜等容器,以免铁和铜离子进入培养基(培养基中铁离子含量超过0.14mg/L时抑制细菌毒素产生,含铜量超过0.3mg/L时抑制细菌生长)。培养基中若需加入染料,胆盐,批示剂等,应在校正pH后加入。 (2)溶解: 将配制好混合物微波炉加热8min,使其完全溶解,补足失水。(3)校正PH: 不同细菌需要在含不同pH培养基上生长,普通将培养基pH调至7.2~7.6。商品化试剂配制后可省略该环节,无需校正PH。依照所需培养基用途不同分别加入不同含量琼脂,制成半固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 (4)分装:(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和某些固体培养基分装可在灭菌钱也可在灭菌后) ①基本培养基:普通分装于容量为500ml锥形瓶灭菌后备用,以便随时分装倾注平板或配制营养培养基等;

2015年版微生物限度检验操作规程完整

2015版微生物限度检验操作规程 目的建立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规范操作,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范围成品、辅料、内包装袋及纯化水的检验。 内容概述:本检验操作规程依据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1105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微生物计数法》和《通则1106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控制菌检查法》进行检查。 微生物计数法 一、计数方法 1.微生物计数法系用于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的嗜温细菌和真菌的计数。 2、计数方法本法包括平皿法、薄膜过滤法。 3、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和供试品计数方法适用性检查供试品微生物计数中所使用的培养基应进行适用性检查。供试品的微生物计数方法应进行方法适用性试验,以确定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产品的微生物计数。 4、菌种及菌液的制备 4.1试验用菌株的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代(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干燥菌种为第0袋),并采用适宜的菌种保藏技术进行保藏。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和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见表1。4.2菌液制备按表1规定培养各试验菌株。取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的新鲜培养物,用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适宜浓度的菌悬液;取黑曲霉的新鲜培养物加入3-5ml含0.05%(ml/ml)聚山梨酯80的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0.9%无菌氯化钠溶液,将孢子洗脱。采用适宜的方法吸出孢子悬液至无菌试管中,用含0.05%(ml/ml)聚山梨酯80的PH7.0无菌氯化钠-蛋

白胨缓冲液或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适宜浓度的黑曲霉孢子悬液。菌液制备后若在室温下放置,应在2小时内使用;若保存在2-8℃,可在24小时内使用。黑曲霉孢子悬液可保存在2-8℃,在验证过的贮存期内使用。 表1 试验菌液的制备和使用 4.3阴性对照为确认试验条件是否符合要求,应进行对照试验,阴性对照试验应无菌生长。 4.4培养基适用性检查按照表1规定,接种不大于100cfu的菌液至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或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平板或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平板,置规定的条件下培养。每一试验菌株平行制备2管或2个平皿。同时用相应的对照培养基替代被检培养基进行上述试验。被检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平均数与对照培养基上的菌落平均数的比值应在0.5-2范围内,且菌落形态大小应与对照培养基上的菌落一致。被检液体培养基管与对照培养基管比较,试验菌应生长良好。 5、计数方法适用性检查 5.1供试品制备根据供试品的理化特性与生物学特性,采用适宜的方法制备供试液。制备时若需加温应加热均匀且温度不得超过45℃。供试液从制备到加入检验用培养基不得超过1小时。 5.1.1成品、辅料供试液的制备取供试品,加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溶液 或PH7.2磷酸盐缓冲溶液,或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或稀释制成1:10供试液,若需要,调节供试液PH至6-8,必要时用同一稀释液将供试液进一步10倍稀释系列。水溶性液体制剂也可用混合的供试品原液作为供试液。 5.1.2内包装膜、袋:取供试品100cm2,剪碎,加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PH7.2

微生物实验操作基本要求

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操作要求 核心提示: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有严格的无菌观念,许多试验要求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主要原因:一是防止试验操作中人为污染样品,二是保证工作人员安全,防止检出的致病菌由于操作不当造成个人污染。 一、无菌操作要求 1. 接种细菌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 2. 进行接种食品样品时,必须穿专用的工作服、帽及拖鞋,应放在无菌室缓冲间,工作前经紫外线消毒后使用。 3. 接种食品样品时,应在进无菌室前用肥皂洗手,然后用75%酒精棉球将手擦干净。 4. 进行接种所用的吸管,平皿及培养基等必须经消毒灭菌,打开包装未使用完的器皿,不能放置后再使用,金属用具应高压灭菌或用95%酒精点燃烧灼三次后使用。 5. 从包装中取出吸管时,吸管尖部不能触及外露部位,使用吸管接种于试管或平皿时,吸管尖不得触及试管或平皿边。 6. 接种样品、转种细菌必须在酒精灯前操作,接种细菌或样品时,吸管从包装中取出后及打开试管塞都要通过火焰消毒。 7. 接种环和针在接种细菌前应经火焰烧灼全部金属丝,必要时还要烧到环和针与杆的连接处,接种结核菌和烈性菌的接种环应在沸水中煮沸5min,再经火焰烧灼。 8. 吸管吸取菌液或样品时,应用相应的橡皮头吸取,不得直接用口吸。 二、无菌间使用要求 1. 无菌间通向外面的窗户应为双层玻璃,并要密封,不得随意打开,并设有与无菌间大小相应的缓冲间及推拉门,另设有0.5-0.7m2的小窗,以备进入无菌间后传递物品。 2. 无菌间内应保持清洁,工作后用2%-3%煤酚皂溶液消毒,擦拭工作台面,不得存放与实验无关的物品。 3. 无菌间使用前后应将门关紧,打开紫外灯,如采用室内悬吊紫外灯消毒时,需30W紫外灯,距离在1.0m处,照射时间不少于30min,使用紫外灯,应注意不得直接在紫外线下操作,以免引起损伤,灯管每隔两周需用酒精棉球轻轻擦拭,除去上面灰尘和油垢,以减少紫外线穿透的影响。 4. 处理和接种食品标本时,进入无菌间操作,不得随意出入,如需要传递物品,可通过小窗传递。 5. 在无菌间内如需要安装空调时,则应有过滤装置 三、消毒灭菌要求 微生物检测用的玻璃器皿、金属用具及培养基、被污染和接种的培养物等,必须经灭菌后方能使用。

微生物检测标准操作规范

陕西爽爽佳食品有限公司 微生物检测标准操作规范 文件号:SSJ-SOP-PK-004A/0颁布日期:2017年4月14日文件类型:SOP 密级:仅供内部使用

1.0目的 确保微生物检测的准确和规范,较真实地反映测试样品的微生物状况。 2.0范围 具体见各检测方法。 3.0职责 3.1微生物品控员负责本SOP的具体操作。 3.2品控主管负责本SOP执行的有效性. 4.0定义 无 5.0程序 目前微生物检测方法主要分两种:薄膜过滤法和倒平板法。另附大肠杆菌国标法(附件2)和用过的微生物测试材料的处理规范(附件3)。 5.1薄膜过滤法。 此方法适用于较容易过滤的样品的微生物测试,如常规水、包装饮用水、天然矿泉水、碳酸饮料等。 5.1.1培养基的准备 5.1.1.1培养基的具体配制方法见附件1或产品包装说明。 5.1.1.2倒平板 将47mm带吸附垫培养皿包装带外表面用75%酒精喷杀,放入超净工作台内。在工 作台内撕开包装,取出培养皿,备用。 注:此步中,由于培养皿为无菌包装,每次使用前估计好所需的培养皿数,尽量做到取多少用多少。 无菌操作缓缓将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倒入量不宜过多,以充分湿润但倾斜不出 现明显积液为佳。 注:由于培养皿较小,操作不太方便,整个操作需缓慢,且双手杀菌需彻底,避免因倒平板而引起污染。 5.1.2膜过滤 5.1.2.1解开已消毒的漏斗备用(开口不宜过大)。

5.1.2.2用火焰枪烧灼滤头,完毕将膜放置于滤头中央,套上经火焰迅速灭菌的漏斗。 5.1.2.3以无菌方式倒入样品,施加真空进行抽滤,此时需观察样品剩余量,空抽时间 不得长于10秒,但尽量避免空抽。 5.1.2.4移去漏斗,无菌操作将膜接种于准备好的培养皿中。 5.1.3样品培养 5.1.3.1为了避免在滤膜表面形成冷凝水,所有培养皿必须倒转放在培养箱中。 5.1.3.2在培养箱里放一个装有水的烧杯,以保持一定的湿度。 5.1.3.3下面的温度是最佳培养温度: 总菌数:35?C 酵母和霉菌:25?C 大肠杆菌:35?C 如果共用一个培养箱,则把温度调节至30±2oC。 5.1.4菌落数的计算 5.1.4.1细菌总数 必须在48小时之后计算总菌数(成品需分别记录24小时、48小时、72小 时的菌落数)。计算所有菌落数(不管种类)。 5.1.4.2酵母和霉菌 ?在培养72小时,96小时,120小时后点计酵母和霉菌数,记录最高的数目。 ?酵母和霉菌通常表现为圆的白色菌落,虽然有时也会出现颜色,在36-48小时 之后,一些白色酵母菌由于吸收了介质中的指示剂而会在菌落中央逐渐显现蓝 色。 ?霉菌菌落有许多种颜色(如白、黄、红、蓝、黑),但由于外观呈现细绒毛状或棉 絮状,所以容易辨认。通常霉菌菌落大于细菌或酵母菌的菌落。如果霉菌菌落在 平皿上呈曼延的状态,则记录为“Spreaders”。 5.1.4.3细菌菌落通常吸收指示剂要比酵母菌快,可变为蓝色、绿色、蓝绿色或褐 色。在这种培养基中,细菌菌落通常比酵母菌菌落小。 5.1.4.4大肠杆菌

微生物基本操作规范

培养基得制备 培养基概念: 就是指以液体、半固体或固体形式,包含天然或合成成分,用于促进微生物得繁殖或保持其活力得物质组成。由于各类微生物对营养得要求不同,培养目得与检测需要不同,因而培养基得种类很多。我们可根据某种标准,将种类繁多得培养基划分为若干类型. 培养基得分类: 按功能分类:基础培养基、营养培养基、鉴别培养基、选择培养基、特殊培养基. 按物理性状分类: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 液体培养基:所配制得培养基就是液态得,这种培养基被用来微生物得增菌与生长状态观察。 固体培养基与半固体培养基: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适量得凝固剂制成成固体培养基与半固体培养基。常用作凝固剂得物质有琼脂.固体培养基琼脂用量1、5-2%,半固体培养基琼脂用量在0、5~1%之间.固体培养基用作微生物得分离、鉴定、计数、保藏等.半固体培养基被用来观察微生物得动力与保藏菌种。 今天给大家展示一下各种培养基得制备。 培养基制备得基本过程:?调配成分、溶解、校正pH、分装、灭菌、质量检查与保存 所需物品:试剂、锥形瓶、天平、量筒、微波炉、高压蒸汽灭菌器、玻璃试管、玻璃平板、接种工具。 (1)调配成分:

在锥形瓶或大容量烧瓶中依次加入蒸馏水200ml, 1%蛋白胨,0、5%NaCL,0、3%牛肉膏(g/v),准确称取各种成分,使其充分混合. [注意事项] 培养基调配溶解: 先在锥形瓶底加入少量得蒸馏水,再加入培养基成分,以防其粘在锥形瓶底部烧结。制备培养基时,除玻璃容器时,还可用铝锅,搪瓷桶,但不可用铁,铜等容器,以免铁与铜离子进入培养基(培养基中铁离子含量超过0、14mg/L时抑制细菌毒素得产生,含铜量超过0、3m g/L时抑制细菌得生长)。培养基中若需加入染料,胆盐,指示剂等,应在校正pH后加入。 (2)溶解: 将配制好得混合物微波炉加热8min,使其完全溶解,补足失水。(3)校正PH:?不同得细菌需要在含不同pH培养基上生长,一般将培养基得pH调至7、2~7、6。商品化得试剂配制后可省略该步骤,无需校正PH。根据所需得培养基用途不同分别加入不同含量得琼脂,制成半固体培养基与固体培养基. (4)分装:(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与部分固体培养基得分装可在灭菌钱也可在灭菌后) ①基础培养基:一般分装于容量为500ml锥形瓶灭菌后备用,以便随时分装倾注平板或配制营养培养基等; ②琼脂斜面:通常在融化后分装于试管,量约为试管高度得1/4~1/3,灭菌后倾斜放置. ③半固体培养基:分装量为试管容量得1/4~1/3,灭菌后直立放置。 ④液体培养基:分装量为管长得1/5,灭菌后直立放置。

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程完整

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程【SOP 】?细菌室工作守则(微生物室SOP 之一) ?细菌室消毒隔离措施(微生物室SOP 之二) ?微生物实验室安全与防护(微生物室SOP 之三) ?细菌室内质控制度(微生物室SOP 之四) ?细菌室操作技术规范(微生物室SOP 之五) ?无菌间规章制度(微生物室SOP 之六) ?菌(毒种)管理办法(微生物室SOP 之七) ?细菌室仪器维护保养及质控措施(微生物室SOP 之八)?标准菌株保存及使用(微生物室SOP 之九) ?细菌室内务管理规定(微生物室SOP 之十) ?标本采集及保存要求(微生物室SOP 之十一) ?室内质控失控处理程序(微生物室SOP 之十二) ?标本拒收标准(微生物室SOP 之十三) ?温度失控处理措施(微生物室SOP 之十四) ?超净工作台作业指导(微生物室SOP 之十五) ?标本的接种和移种法(微生物室SOP 之十六)

细菌室工作守则 (微生物室SOP之一) 1.每日工作前用紫外线照射实验室半小时以上。 2.入室前应穿工作服,并做好实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3.实验室内应保持肃静,不准吸烟、吃东西及用手触摸面部。尽量减少室内活动,以免引起风动,无关人员禁入。 4.非必要物品禁止带入实验室,必要资料和书籍带入后,应远离操作台。 5.做好标本的登记、编号及试验记录。未发出报告前,请勿丢弃标本。 6.标本处理及各项试验应在操作间进行,接种环用完后应立即火焰灭菌,沾菌吸管、玻片等用后应浸泡在消毒液内。 7.实验时手部污染,应立即用过氧乙酸消毒或浸于3%来苏儿溶液中5-10分,再用肥皂洗手并冲洗干净;如误入口内,应立即吐出,并用1:1000 高锰酸钾溶液或3%双氧水漱口,根据实际情况服用有关药物。 8.实验过程中,如污染了实验台或地面,应用3%来苏儿覆盖其上半小时,然后清洗;如污染工作服,应立即脱下,高压灭菌。 9.若出现着火情况,应沉着处理,切勿慌张,立即关闭电闸,积极灭火。易燃物品(如酒精、二甲苯、乙醚和丙酮等)必须远离火源,妥善保存。 10.工作结束时检查电器、酒精灯等是否关闭,观察记录培养箱、冰箱温度及工作情况,用有消毒液的抹布将操作台擦拭干净,并将试剂、

微生物基础知识

微生物基础知识 1、微生物概述 (1)定义:生物界中存在的一群形体微小的生物。它的大小通常以微米来表示。 (2)范围:细菌、霉菌、酵母菌、放线菌、支原体、病毒等。(3)特点: ①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生长繁殖快、对物质有强烈的转化作用; ②种类繁多; ③易引起变异; ④数量大、分布广、环境适应性强; (4)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 2、微生物的分类 微生物可分为八大类: 真菌:蘑菇、霉菌、酵母菌、念珠菌 细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 放线菌: 支原体:肺炎支原体 衣原体:沙眼 立克次体:斑疹伤寒 螺旋体:梅毒 病毒:甲、乙肝病毒,麻疹病毒,狂犬病毒,流感病毒。

(1)按其结构、化学组成可分为: ①原核类:仅有原始核质,无核仁和核膜,细胞器很不完善。如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 ②真核类:细胞核的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细胞器完整。如真菌(酵母菌和霉菌),原生动物,藻类: ③非细胞类:体积微小,能通过除尘过滤器。如病毒和朊病毒。(2)按其致病性可分为: ①病原性微生物:有致病性; ②非病原性微生物:无致病性; 3、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1)体积小,面积大 (2)吸收多,转化快 (3)生长旺,繁殖快 (4)适应强,易变异 (5)分布广,种类多 4、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 (1)温度:在各种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因素中,温度起着最重要的作用,每种微生物都一个最适宜的生长温度,在这种温度下,增代时间最短。一般来讲,高温能杀死微生物,低温可抑制微生物生长;(2)PH值:酸碱环境对微生物的影响;

(3)氧气:真空环境可抑制需氧菌的生长; (4)光线; (5)盐类; (6)水分活性。 5、常见污染药物制剂的微生物 (1)葡萄球菌:可引起局部感染 (2)大肠杆菌:胆道和尿道感染 (3)绿脓杆菌:化脓性感染、中耳炎、肺炎 (4)枯草杆菌:结膜炎 (5)酵母菌:使糖分解,药液产生有机酸 (6)霉菌:是制剂霉坏,酸败变质 6、洁净车间内微生物在哪里? (1)空气 (2)水 (3)人员 (4)器具 灰尘-----“微生物的飞行器” 微生物不是凭空存在的,99%的微生物都附在颗粒上。控制空气中的微粒数,就是控制了微生物数量。 灰尘、微粒具有沉降和粘附的趋势,所以同一区域内,地面是微

最新微生物基本操作规范

培养基的制备 培养基概念: 是指以液体、半固体或固体形式,包含天然或合成成分,用于促进微生物的繁殖或保持其活力的物质组成。由于各类微生物对营养的要求不同,培养目的和检测需要不同,因而培养基的种类很多。我们可根据某种标准,将种类繁多的培养基划分为若干类型。 培养基的分类: 按功能分类:基础培养基、营养培养基、鉴别培养基、选择培养基、特殊培养基。 按物理性状分类: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 液体培养基:所配制的培养基是液态的,这种培养基被用来微生物的增菌和生长状态观察。 固体培养基和半固体培养基: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凝固剂制成成固体培养基和半固体培养基。常用作凝固剂的物质有琼脂。固体培养基琼脂用量1.5-2%,半固体培养基琼脂用量在0.5~1%之间。固体培养基用作微生物的分离、鉴定、计数、保藏等。半固体培养基被用来观察微生物的动力和保藏菌种。 今天给大家展示一下各种培养基的制备。 培养基制备的基本过程: 调配成分、溶解、校正pH、分装、灭菌、质量检查和保存 所需物品:试剂、锥形瓶、天平、量筒、微波炉、高压蒸汽灭菌器、玻璃试管、玻璃平板、接种工具。 (1)调配成分:

(2)在锥形瓶或大容量烧瓶中依次加入蒸馏水200ml,1%蛋白胨,0.5%NaCL,0.3%牛肉膏(g/v),准确称取各种成分,使其充分混合。[注意事项] 培养基调配溶解: 先在锥形瓶底加入少量的蒸馏水,再加入培养基成分,以防其粘在锥形瓶底部烧结。制备培养基时,除玻璃容器时,还可用铝锅,搪瓷桶,但不可用铁,铜等容器,以免铁和铜离子进入培养基(培养基中铁离子含量超过0.14mg/L时抑制细菌毒素的产生,含铜量超过0.3mg/L 时抑制细菌的生长)。培养基中若需加入染料,胆盐,指示剂等,应在校正pH后加入。 (3)溶解: (4)将配制好的混合物微波炉加热8min,使其完全溶解,补足失水。(5)校正PH: (6)不同的细菌需要在含不同pH培养基上生长,一般将培养基的pH调至7.2~7.6。商品化的试剂配制后可省略该步骤,无需校正PH。根据所需的培养基用途不同分别加入不同含量的琼脂,制成半固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 (7)分装:(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和部分固体培养基的分装可在灭菌钱也可在灭菌后) (8)①基础培养基:一般分装于容量为500ml锥形瓶灭菌后备用,以便随时分装倾注平板或配制营养培养基等; ②琼脂斜面:通常在融化后分装于试管,量约为试管高度的1/4~1/3,灭菌后倾斜放置。 ③半固体培养基:分装量为试管容量的1/4~1/3,灭菌后直立放置。 ④液体培养基:分装量为管长的1/5,灭菌后直立放置。

药典表面微生物检测操作规程

题目:洁净区(室)表面微生物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编码:颁发部门:质量部 起草:日期:2015年月日修订日期:年月日 审核:日期:2015年月日生效日期:2016年月日 批准:日期:2015年月日发放份数:版次:第1版 分发部门:质量部、中心化验室 1.目的:建立表面微生物测试标准操作规程,保证测试人员操作规范化、标准化。 2.范围:适用于洁净室(区)表面、设备以及与产品接触表面的微生物量的测试。 3.责任:表面微生物检测员。 4.内容: 4.1基本概念: 4.1.1菌落:细菌培养后,由一个或几个细菌繁殖而形成的一细菌集落,简称CFU.通常用个数表示。 4.1.3表面微生物菌落数: 规定面积的洁净室(区)表面、设备以及与产品接触表面,用接触平皿法或擦拭法检测的微生物的菌落数目,以个/皿表示。 4.2测试原理: 本测试方法利用接触平皿法或擦拭法收集洁净室(区)表面、设备以及与产品接触表面的微生物,经若干时间,在适宜的方法和条件下让其繁殖到可见的菌落数,以平板培养皿中的菌落数来评定洁净室(区)表面、设备以及与产品接触表面的微生物数,并以此来评定洁净区的洁净度。 4.3测试方法: 4.3.1使用的仪器设备和培养基: 高压消毒锅:使用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恒温培养箱:必须定期对培养箱的温度计进行检定。

培养皿:一般采用φ90mm×15mm玻璃培养皿。使用前将培养皿置于160℃干热灭菌120min。 接触碟:一般采用φ55mm无菌接触碟。 培养基: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 将培养基加热熔化,冷却至约45℃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将培养基注入培养皿,每皿约15ml。待琼脂培养基凝固后,将培养基平皿放入32℃恒温培养箱中培养72小时若培养基平皿上确无菌落生长即可供采样用,制备好的培养基平皿应在2-8℃的坏境中存放。 洁净区微生物测试点选择表面微生物监测的采样点数目及其布局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设置: 空调系统验证的结果 房间的用途 与产品的距离 人流物流方向 如何布点:对于同一洁净区,每个相同的取样物体在其不同的地方采2个样。如墙面2个采样点,地面2个采样点,洁净区主要设备2个采样点。 注:表面微生物监测的取样点数应依下列因素确定: 1.洁净区(室)的大小; 2.设备、管路等的复杂程度; 3.生产活动的重要性; 4.易受污染的部位等。 应考虑包含以下部位:每扇门、每个门把手、地板(至少两点)、墙壁(不易被清洁/消毒的部位,至少两点)、公用介质的管路(不易被清洁/消毒部位)、生产设备的关键性部位(如灌装针、易与人员接触的塑料帘膜、胶塞筒、传输带)等。根据洁净区内设施、设备等表面对产品和洁净室环境的影响程度,通常将表面分为三类:关键表面(与产品、容器及密封件直接接触或暴露于产品、容器及密封件的表面)一般表面(如设备的外表面、墙壁等)和地板,并且分别设定不同的微生物限度要求。 表面微生物的每点取样面积宜控制在25cm2左右。为避免干扰,宜在生产活动结束后取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