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电影文化(学习提纲)

美国电影文化(学习提纲)

美国电影文化(学习提纲)
美国电影文化(学习提纲)

美国电影文化(学习提纲)

第一讲电影艺术概论

一、电影艺术的特点

1.可视性。以画面的描写为主;人物对话要求少而精,并服从画面效果。

2.蒙太奇表现手法。“蒙太奇”montage是法语的音译,原是建筑学上的术语,意思是组织、构造、装配、安装,后引用在电影艺术上,是指把不同的镜头画面剪接在一起,形成电影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段和叙事语法。

一般故事影片有500~600个镜头,长度一万英尺左右。剪辑有三项工作:一是确定每个镜头的长度;二是安排镜头的先后顺序;三是决定镜头如何转换。

蒙太奇的作用:叙事、象征、气氛。

镜头画面之间的蒙太奇;声画之间的蒙太奇。

3.多种艺术因素的表现风格。

二、电影镜头语言

1.镜头的涵义。镜头是指影片的基本单位,即摄影机连续不停地一次拍摄的电影片断,它是一个有时值的画面——有一定时间长度的画面。

2.主要镜头种类。根据视距的远近,可分为各种景别的镜头,如特写、近景、中景、远景等;根据摄影机的运动,可分为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运动镜头包括推镜头、拉镜头、摇镜头、横移镜头、跟镜头以及升降镜头等;根据描写方法,又可分为主观镜头和客观镜头等。

特写镜头——一般指拍摄人物双肩以上的脸部或人物、物体某个局部的镜头。它占据银幕的大部,从而将背景、环境因素基本排除,迫使观众去注意某些关键性的人物或物体的细节,并在特定的语境中产生与剧情相关的联想。

长镜头——20世纪50年代,法国著名电影评论家安德烈·巴赞提出了“长镜头”理论(也称“场面调度理论”),向传统的蒙太奇理论挑战。一般认为,长镜头是指较长时值(30秒以上)的镜头画面,有时可达到10分钟左右,具有写实主义特色和纪实性美学风格。

3.镜头之间的连接

常见的电影镜头之间的连接方式有切换、叠化、淡变三种,它们在电影叙事中具有不同的功能。

切换——在两个镜头画面之间直接连接,时间短,因而相当于“断句”的作用,一般说,用切换方式连接的镜头,表示叙事的时空联系比较接近。

叠化——一个镜头画面溶入另一个镜头画面,所化时间介于切换与淡变之间,所以表示叙事的“小段落”。

淡变——又可分淡出(由画面渐变为黑)与淡入(由黑渐变为画面),时间较长,相当于“大段落”,一般说,淡变的快慢与叙事的时空跨度大小成正比。淡变最常用在片头与片尾。

划变——一个画面从某一角度展开在另一个画面之上,如滚筒滚出一样,现代已很少使用。

思考题:

1.简述电影艺术的特点。

2.什么叫电影镜头?常见的电影镜头有哪些?

3.什么叫长镜头,它有什么艺术特点?

4.镜头之间的连接有那些方式?请简要分析它们在电影中的叙事功能。

第二讲美国电影文化概说

一、产业化的电影业

1.美国电影业的兴起和发展爱迪生于1894年就开办了世界上最早的第一家影院。1909年,美国有7000家收费5美分的影院——故被称为“5分钱影院”。

美国在20世纪初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电影制作基地——好莱坞,于30年代产生了著名的八大制片公司,并一直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主导地位。

2.美国电影的周边产业美国电影的商业意识和产业化运作,还带动了电影的周边产业,如DVD、有关电影的游戏等急剧增加。据有关统计,《怪物史瑞克》1~2集的全球票房为12.8亿美元,而全球消费者租购其DVD和录像带的费用则高达16亿美元。近年来,电影周边产品的利润甚至开始超过电影票房。娱乐产业全球化时代出现的新变化,使片商在投资一部电影之前,不仅关心预测票房,更重要的是判断这部电影能否产生以及如何延伸有利可图的周边产品。

3.美国电影的制作和营销策略明星制;搜集、揣摩他国观众的心理需求;精心制定宣传、营销策略。

4.美国电影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巨大的投入和巨大的利润回报,导致电影产业的高度集中,逐渐形成大公司瓜分市场的格局;不过,独立制片商也开始崛起,数量越来越多,正在发生影响。

二、多元文化与世界市场的互动

获取最大利润的市场逻辑决定了美国电影多元文化与世界市场之间互动关系的形成。

一方面,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融合了多种文化因素,所以好莱坞在电影制作上采用与之适应的文化策略,汲取了多种民族文化的因素,照顾到不同种族、文化背景观众的趣味,形成了一套比较多样化的叙事和影像模式,这在占领本国电影市场的同时,在进入世界市场时具有先天的优势,容易为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观众接受。

另一方面,美国电影在开拓世界市场的过程中,由于面对不同文化的观众,需要照顾、吸收不同的文化因素,反过来又强化了多元文化观念。

三、影片分级制度

加利福利的“美国电影协会”,成立于1922年,最初是作为电影工业的一个交易组织而出现的。“美国电影协会”为不同电影制定了适宜于不同年龄观众观看的影片登记,具体如下:

G级:所有年龄均可观看大众级,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观看。影片没有裸体、性爱场面,吸毒和暴力场面非常少。

PG级:普通级,建议青少年在父母的陪伴下观看,有些镜头可能让人产生不适感。该级别的电影基本没有性爱、吸毒和裸体场面,即使有时间也很短,此外,恐怖和暴力场面不会超出适度的范围。

R级:限制级,17岁以下必须由父母或者监护陪伴才能观看。该级别的影片包含成人内容,里面有较多的性爱、暴力、吸毒等场面和脏话。

NC级: 17岁以下观众禁止观看。该级别的影片被定为成人影片,未成年人坚决被禁止观看。影片中有清楚的性爱场面,大量的吸毒或暴力镜头以及脏话等。

此外,另有几种特殊的分级,如NR OR U:NR是属于未经定级的电影,而U是针对1968年以前的电影定的级。 M,X OR P:这一级中的电影基本上不适合在大院线里公映,都属于限制类。

四、美国文化的载体

美国的好莱坞长期处于世界电影产业的支配地位,是美国文化霸权的最好体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美国也制定了相应的文化战略,试图以“美国化”来代替全球化,用美国的文

化价值观来“重塑”整个世界。

表现在电影里,美国文化的主要特点便是形形色色的孤胆英雄和个人奋斗。

思考题:

1.请简要分析美国电影的制作和营销策略。

2.如何分析美国电影业的多元文化与世界市场的互动关系?

3.如何理解美国电影是美国文化的载体?

第三讲好莱坞与奥斯卡奖

一、好莱坞电影城

1.好莱坞的形成及主要电影公司

在英语中,Hollywood是冬青树林的意思。1908年以后,为了统一专利和生产,美国各电影公司联合成立了电影专利公司,使电影产生了商业价值。一些独立制片商为了摆脱专利公司的垄断控制,纷纷从纽约、芝加哥等电影集中地移向洛杉矶。此后,许多电影公司纷纷来这里拍片,逐渐成为美国电影业的中心。至1928年,好莱坞已形成了八大影片公司一统天下的局面。这八大电影公司是:

米高梅(Metro-Goldwyn-Mayer,简称MGM)

派拉蒙公司(Paramount)

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20th Century Fox)

华纳兄弟公司(Warner Brothers)

环球公司(Universal)

联美公司(United Artists)

哥伦比亚公司(Columbia Pictures)

雷电华公司(Radio-Keith-Orpheum, 简称RKO。雷电华公司是好莱坞八大公司中最年轻的公司,50年代末,由于公司领导人的决策不利,致使雷电华公司最终从好莱坞消失。) 2.好莱坞电影

从30年代初开始,洛克菲勒财团与摩根财团就开始了对好莱坞控制权的激烈争夺,到1935年,两大财团基本上控制了好莱坞的八大公司。而找到了经济后盾的好莱坞制片公司,也开始了兴旺发达的电影事业。三四十年代,好莱坞创造并发展了类型片,如西部片、恐怖片、警匪片、歌舞片等,深受观众欢迎。

好莱坞拍摄了许多优秀的影片,如《乱世佳人》、《公民凯恩》、《绿野仙踪》、《呼啸山庄》、《关山飞渡》、《费城故事》、《蝴蝶梦》、《卡萨布兰卡》、《大独裁者》、《克莱默夫妇》、《金色池塘》、《雨人》和《为黛茜小姐开车》等,在取得巨额票房收入的同时,也都获得了艺术上的成功;同时也产生出一大批既有商业眼光,又有电影艺术创造才能的导演,如早期的格里菲斯、福特,以及七八十年代的卢卡斯和斯皮尔伯格等。

好莱坞电影具有双重性:从积极方面看,好莱坞电影注意电影创作的商业性,对社会发展和观众心理有较为敏锐的感觉,影片场景豪华、巨大,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追求逼真效果,体现出世俗化和大众化的艺术意识,因而赢得了广泛的观众。如20世纪中期的《关山飞渡》《乱世佳人》《埃及艳后》,2000年的《角斗士》等。

从消极方面看,好莱坞电影则往往无法处理好思想性、艺术性与商业性之间的矛盾,故事情节多程式化,把复杂的社会生活简单化。

3.“新好莱坞”——娱乐的全球化

“新好莱坞”是对现代娱乐产业全球化这一新格局的概括。艾斯纳认为:“美国的娱乐产业不是世界的美国化,而是娱乐的全球化。”

“新好莱坞”的特点之一是多国投资与跨国产权,如今好莱坞资产的业主包括法国、加

拿大、日本(如索尼公司)、澳大利亚(如默多克集团)等国的机构。

“新好莱坞”的特点之二是资本的“灵活积累”,不仅限于国内,更分散在海外,恰如约翰·福特说,如今“你无法在地理上确定好莱坞;我们根本不知道好莱坞在哪里”。

二、奥斯卡电影奖

1.奥斯卡奖的形成

“奥斯卡金像奖”的正式名称是“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1927年设立,每年一次在美国洛杉矶举行。从1935第七届起,学院奖正式更名为奥斯卡奖。半个多世纪来一直享有盛誉。它不但反映美国电影艺术的发展进程和就而且对世界许多国家的电影艺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2.奥斯卡奖项

奥斯卡奖可分成就奖和特别奖分为两大类:成就奖主要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剧本、最佳导演、最佳表演(男女主、配角)、最佳摄影、最佳美工、最佳音乐、最佳剪辑、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化妆、最佳短片、最佳纪录片、最佳外国语影片等;特别奖则有荣誉奖、欧文·撒尔伯格纪念奖、科技成果奖和特别成就奖等。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设置于1947年。前19届奥斯卡奖只评美国影片,从第1947年第20届起,才在特别奖中设最佳外语片奖。

3.奥斯卡评奖程序

金像奖的评选需要经过两轮投票,第一轮是提名投票,先由学院下属各部门负责提名(采用记名方式),获得提名的影片,将在学院本部轮流放映,观后学院的所有会员再进行第二轮投票(采用不记名方式),最后以得票的多少决定影片的获奖。

4.透视奥斯卡

奥斯卡奖的评选过程,渗透了复杂的政治、艺术、商业乃至人际关系等因素。透视奥斯卡奖,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评奖机构的如下策略:树立权威、顺势而行、艺术与商业的平衡。思考题:

1.简述好莱坞八大电影公司。

2.请分析好莱坞电影的双重性。

3.什么叫“新好莱坞”,它具有什么特点?

4.你如何看待奥斯卡奖?请选择一部奥斯卡获奖影片举例说明。

第四讲英雄神话及其消解——美国西部片

一、西部片概况

西部片是一种具有浓烈美国特色的类型片,体现了所谓的“美国精神”,故被巴赞称作“典型的美国电影”。它以美国19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末这一时期的西部开发为背景,反映白人移民和当地印第安人的矛盾、体现法律的警长与歹徒之间的斗争、自耕农和大牧场主的矛盾等。

美国对西部的开发,对美国文化特点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某种角度说,西部塑造了美国精神的某一侧面。所以,西部片在观赏娱乐的表面下,实质隐含着对美国历史及其意识形态的阐释和塑造:颂扬开拓精神和个人奋斗勇气,以勇敢、意志和力量换取公平和正义,但有些影片表现出对暴力的过度展示和对印第安人的不公正态度。

二、福特与西部片的兴起

1.西部片的发端美国导演埃德温·S ·鲍特在1903拍摄的长8分钟的影片《火车大劫案》被视为西部片的开山之作。

2.福特的西部片1939年,福特导演的《关山飞渡》,奠定了西部片的基本模式:英雄、美女、歹徒、荒漠、枪战、车马追杀等。在福特的西部片中,美国西部边疆的开发被定

位为美国的文明发展。

3.《关山飞渡》(又名《驿马车》)(1939)根据一部西部小说《去罗特斯堡的驿车》改编而成。影片编剧对小说作了较大改动,遵循“三一律”,使故事险象环生,情节悬念迭起,始终贯穿着一种紧张感。

4.《关山飞渡》精彩细节

西部景色、林哥出场、旷野追逐、枪战与爱情等。

本片的摄影和剪接非常出色,节奏把握很好,特别是惊险追杀的镜头已成经典。

三、西部片的发展和深化

到20世纪中期——齐纳曼于1952年导演的《正午》为标志,西部片发展中出现了一个微妙但却重要的转折。《正午》,它不再像以前的西部片那样,一味表现英雄的勇敢、胆略和枪法,而是在英雄主义的主题中,侧重揭示人物的内心矛盾。

1.《正午》的艺术特色:故事的时间长度与影片的长度基本相合,加强了艺术真实感。

2.《正午》的艺术成就:由于影片在保持了西部片特色的同时,更侧重展示人物的内心矛盾,对枪战场面并不十分重视,所以,塑造的人物形象丰满,贴近现实的复杂性,摒弃了西部片的风格化和神话式传统,开创了“心理”西部片的先河。本片对后来的西部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推崇为西部片的经典。

四、西部片的反思和英雄神话的消解

到20世纪60年代,由于越战给美国民众投下了浓重的心理阴影,同时也由于受到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影响,美国的西部片开始反思,最后导致反西部片的出现和英雄神话的消解。

1.《七侠传奇》:英雄的弱点和反思

《七侠传奇》(又译《七侠荡寇志》、《豪勇七皎龙》,1960,约翰·斯塔尔格导演),由黑泽民的《七武士》(1954)改编而来,讲述了西部英雄在乱世中除霸扶弱的传奇故事,塑造了充满正义、胆略过人、枪法神奇的侠士英雄,但在具体形象的塑造上,影片着意揭示了西部侠士为利益驱动、恐惧死亡等种种弱点。

2.《日落黄沙》:颓丧的英雄神话

《日落黄沙》(又译《野帮伙》、《流寇志》,1969)导演:萨姆·派金帕

本片拍摄于越战时期,以非英雄化的主人公、含混的道德判断以及暴力和血腥场面和令人颓丧的结局,对美国传统的西部片进行了反思,标志着西部片神话开始解体;同时也隐喻性地对越战时期美国的意识形态作了反省,不再一味歌颂个人奋斗精神和冒险勇气。

3.《豪情盖天》:撩去神话的面纱

《豪情盖天》(又译《杀无赦》,1992),伊斯特伍德导演并主演,本片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最佳剪接奖。

影片着意表现了人物的非英雄化和内心化:枪手为钱而卖命,完全缺乏传统西部片英雄的勇敢、正义和潇洒;警长不再成为正义和法律的化身,反而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结尾时主人公威廉·芒克消失在黑夜大雨景色中,这与西部片惯常的阳光灿烂的景色形成对照,具有善恶不再分明的隐喻性。

五、欧洲的美国西部片:《西部往事》

《西部往事》(1969,意大利电影公司),赛尔乔·莱翁内导演。

莱翁内在60年代创造了一种新的西部片:以美国西部故事为题材,由美国影星主演,但在欧洲拍摄,具有欧洲片风格。本片与《革命往事》《美国往事》合称“美国三部曲”。

莱翁内认为美国历史和社会反映出来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在他看来,美国充满神话,但又充斥罪恶。不过,莱翁内的导演风格,既不是现实主义,也不是自然主义,而是带有浪漫主义的情调去拍摄,这体现了他对美国的看法:美国本身就是一个梦幻与现实的结合体——

梦幻会不知不觉变成现实,而现实也会不知不觉变成梦幻。

莱翁内执导的影片有相对稳定的摄制组,所以他的影片风格比较稳定:

1.对白少;

2.大特写多(这在世界大导演中也是比较突出的);

3.善于运用移动镜头(横向、上下移动)营造气氛,如夏安与口琴手首次见面那个场景;

4.用配乐来衬托人物性格——本片中各个人物都有主题音乐。

思考题:

1.请简述美国西部片概况。

2.福特导演的《关山飞渡》在那些方面为美国西部片奠定了基本模式?

3.在美国西部片发展过程中,齐纳曼导演的《正午》具有什么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

4.萨姆·派金帕导演的《日落黄沙》(又译《野帮伙》、《流寇志》)对美国西部片的发展具有什么意义?5.请分析《日落黄沙》两个片断的寓意:片头一群孩子围观蚂蚁进攻蝎子,后来又火烧蚂蚁;片尾桑顿对乡村生活的“皈依”。

5.请简要分析伊斯特伍德导演并主演《豪情盖天》(又译《杀无赦》)的思想意义?

第五讲浪漫想象——传奇片

一、传奇片概说

好莱坞素有“梦幻工厂”之称,意即制造脱离现实的虚幻想象。但从另一方面看,也应注意到美国人对商业的敏感——把想象(或者说梦幻)视为一种商品来生产,将市场扩展到人的心理领域,因而满足了观众的需求,实现了巨大赢利的实用商业目的。在这种既实用主义的又浪漫虚幻的类型电影中,我们可以部分把握到美国的国民性格和文化特色的对立统一性。

浪漫romance,意即传奇,原是欧洲中世纪的一种文学体裁,反映骑士为爱情而做的冒险经历。由此可见,浪漫传奇往往涉及到冒险、战争、异国(域)情调、奇特的爱情、大自然风光等要素,以塑造理想的男性形象为主——或粗犷勇敢,或风度优雅,或两者兼有。美国影片《卡萨布兰卡》、《罗马假日》、印地安纳·琼斯三部曲之三《圣战奇兵》、《勇敢的心》、《燃情岁月》等,基本上属于这种类型,但在此母题之下,具体的主题则各有不同,艺术上也各有特色。

按照影片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领域,并结合影片的心理效果,传奇片大体可分为:惊险传奇、爱情传奇、西部传奇、历史传奇等。

二、美国传奇片赏析

1.争战与爱情:《卡萨布兰卡》(《北非谍影》,1942)迈克尔·柯蒂兹导演

本片在艺术上颇有美国电影的特点:异国情调、浪漫而感伤的爱情、潇洒的男性形象、正义战胜邪恶的主题,以及轻快、优美的电影音乐。总而言之,战争与爱情,符合了美国人喜欢传奇和冒险的性格,所以在21世纪,美国电影协会组织的评选20世纪美国百年电影百部经典中,名列第二;在美国著名的娱乐网站“好莱坞”评选最伟大的50部影片中,名列第四。

2.异国爱情梦:《罗马假日》(1953)威廉·惠勒导演(主演:奥黛丽·赫本,派克)典型的好莱坞制作的梦幻:异国情调,浪漫爱情。影片出色的表现:派克的潇洒、机智,赫本纯真、活泼

3.自由与爱情:《勇敢的心》(又译《惊世情未了》,1995)梅尔·吉布森导演(梅尔·吉布森、苏菲·玛索主演)

本片用艺术方式再现了13世纪苏格兰争取独立的斗争历史:英格兰国王“长腿”爱德

华一世为了鼓励贵族去偏远的苏格兰,颁布了野蛮的新婚初夜权。在苏格兰英雄后代威廉·华莱士的带领下,苏格兰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抗。“长腿”利用儿媳伊莎贝拉公主与华莱士谈判,企图使用欺骗手段消灭华莱士的军队。但伊莎贝拉公主对华莱士产生了爱情。最后,华莱士被“长腿”使用狡猾的手段俘虏,但不肯屈服,高喊着“自由”就义。

影片场面宏大,景色优美。整部影片以深绿色冷色调为主,给人以沉郁而又抒情的感受。

4.自然的魅力:《燃情岁月》(又译《秋日传奇》,1994 )(布拉德·皮特、朱莉娅·奥蒙德、霍普金斯主演)

影片一个美国家庭内部三兄弟之间的情感纠葛,展示了美国的三种文化性格及其命运:文气、天真的老三塞缪尔虽然可爱,但他却最早死去,隐喻着一个天真时代的结束;老二克雷斯坦(布拉德·皮特扮演)由印第安抚养长大,充满狂放不羁的激情和冒险的欲望,这是典型的西部精神;而老大艾弗瑞一表人才,精明能干,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发展趋势。

影片在三种文化性格的选择中倾向于老二克雷斯坦,是对自由和激情的最后怀念——影片用印第安人讲述往事的方式,明显体现了回忆和怀念性质。克雷斯坦与印第安人、熊的关系——特别是克雷斯坦最后死于熊的怀抱,象征着美国文化的命运。

本片摄影很美,多用平移镜头,展现草原和群山的广阔;近景、特写多用大光圈,模糊的背景突出了摄影主体,又有一种蒙胧的美;大量逆光拍摄,闪闪的光斑,不仅增加了美感,而且有一种梦幻的感觉。影片色调处理,与故事发展、人物感情状态紧密相关——兄弟相见的喜悦,用明朗亮丽的色调,三兄弟合照时的和谐感情,用暖色调,欧洲战场的色调用灰暗的冷色调。整部影片的构图讲究,色彩和谐,富有绘画的美感。

5.浪漫的灾难:《泰坦尼克》(1997)

《泰坦尼克》,1997,卡梅隆导演(迪卡普里奥、温斯莱特出演男女主角,获第70届奥斯卡11项大奖)

艺术特色:借助历史事件,编写浪漫爱情;用电脑、模具合成技术,场面宏大,灾难场景逼真,优美配乐;用罗丝的回忆语调讲述,充满缅怀之情。

影片歌颂美国精神:开朗、热情、勇敢、真诚,富于献身精神

6.理想的男性:《圣战奇兵》(1989)——印地安纳·琼斯三部曲之三,斯皮尔伯格导演

影片善恶对立、且清晰分明,以善的最后胜利结局;

流畅的情节、惊险的追逐和打斗;

人物:善于行动的机敏,充满成熟男性的魅力,忠于国家。

斯皮尔伯格是好莱坞的代表,其拍摄的影片既有商业的娱乐性,在电影艺术的独到处理上又携带着含蓄的美国主流意识形态。

思考题:

1.如何看待传奇片中的浪漫想象与美国实用主义民族性格之间的对立统一性?

2.请举例说明传奇片的内容特点。

3.请分析《燃情岁月》中三兄弟三种命运的思想寓意。

4.卡梅隆导演的《泰坦尼克》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润,但同时也隐含着对美国精神的颂扬。请你谈谈影片颂扬了哪些美国精神?并请分析杰克·道森与罗丝一家在船上进餐这一片断具有哪些寓意?

5.请比较分析《泰坦尼克》的两种结尾各有什么特点和含义?

6.以《圣战奇兵》为例,请分析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印地安纳·琼斯三部曲》中主人公形象(穿着、打扮)的寓意,并请分析《圣战奇兵》中琼斯上考古课这一片断的含义。

第六讲现代美国的思想画面——命运与自救

一、善良和淳朴的幸运:《阿甘正传》(1994)

导演:罗伯特·泽米基斯(主演:汤姆·汉克斯)

本片是美国“反智电影”的代表作,改编自格鲁姆的同名小说,但清除了原小说中的讽刺和荒诞意味,增加了温情和理想,更符合大众的心理。

影片主题和哲理启发:通过阿甘的人生旅程,含蓄反映了美国现实生活和美国理想的混合,以自然、淳朴的人生对照现代社会中的贪欲,以简单的心灵来反衬现代世界中的精明和狡诈——影片展示了一种清澈人生的可能。

影片主人公阿甘是绝大部分美国人乐于认同的人物形象——“本世纪最后一个好人”:普通人、善良、坚忍、幸运、成功。阿甘的弱智和残疾,隐喻着普通人难以避免的缺憾,故引起观众的同情和共鸣。

艺术特色,影片风格幽默,调和了现实与梦幻,使苦难变得轻松;善良自有回报的情节故事,隐含着道德和宗教的寓意。

阿甘的名言:“只有做傻事的人才傻!”另一句名言“人要摆脱过去,就要不停地往前跑!”阿甘这句名言似乎是一种启示,给许多人以一种生活的自信和勇气。

精彩细节分析:

片头、片尾的羽毛和音乐——隐含着芸芸众生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但冥冥之中善良自有回报的道德和宗教寓意。

林肯纪念堂前阿甘与珍妮重逢场景——反战情绪和生活至上;

阿甘穿越美国奔跑中的追随者和采访——美国人或现代文明的自我调侃。

二、自我拯救之路:《肖申克的救赎》(1994)(香港又名《刺激1995》)导演:弗兰克?达拉邦特

影片寓意:在一个扭曲的环境下如何做一个好人。好人不仅需要正义和善良,还需要智慧和力量;绝境中保持希望并坚韧努力,是获得自由的唯一通道;缺少信念和努力的自由,使生活成为不可承受之轻。

《华盛顿邮报》对《肖生克救赎》的评语:

一条漫长的自由之路、一次灵魂深处的洗涤、一部不朽的励志经典,“希望”遵循神的旨意安睡在内页被挖空的《圣经》里,附着在安迪高大的身躯里,匍匐在500米的下水道里,最后,那条仅有的肮脏之路把安迪送往美丽的新世界。

“要么忙着去生,要么忙着去死,无论怎样人总得做些什么。”这是安迪从禁闭室里出来时说的话。

思考题:

1.请概括《阿甘正传》的思想启发和艺术特色。

2.《阿甘正传》有许多精彩细节:阿甘在反战演讲中与珍妮在林肯纪念堂前不期重逢;在越战“英雄”受勋仪式上,阿甘脱下裤子向总统展示屁股上的枪伤;阿甘为消除烦恼而穿越美国的长跑中诸多喜剧性细节。请你谈谈这些细节的含义。

3.你如何理解《肖申克的救赎》(又名《刺激1995》)的启发意义?

第七讲现代文明的思考——社会问题片

一、自由与选择恶的权利:《发条橙》(英国)

《发条橙》,1971,库布利克导演。

《发条橙》较多展现了暴力和性,因而为许多人反感,最初被定为X级,经删改后被定为R级(限制级)。但也有许多影片家推崇此片,认为影片提出了现代社会无法回避的问

题。当代英国著名作家安东尼·伯吉斯评论说:“选择的自由应该是人人平等……当一个人不能再选择时,他就失去了人的资格。”伯吉斯认为:“影片提出了一个问题:是毁灭社会来保护个人的权利,还是以毁灭个人的代价来保护社会?”

影片思想意义:本片以极端的方式提出了尖锐的问题——自由是否包括个人选择恶的权利?当每个人无无法选择恶时,社会所实现的是否就是善?世界上最终能否彻底消灭恶?等等。但影片没有对这一尖锐的问题作出确定的回答,只是启发我们去作进一步的思考。

二、现代传媒与欲望的释放:《天生杀人狂》

《天生杀人狂》,1994,奥利弗·斯通导演。

本片因对暴力的渲染,曾引起极大争议。但导演斯通却宣称这是部反暴力片,意在讽刺和批判美国媒体对暴力的美化误导。

本片叙事节奏很快,镜头动荡不安,在暴力与抒情两类反差极大的镜头之间的剪接,形成了颇为怪异的风格,似乎暗示现代人的心境。

片名《天生杀人狂》的反讽寓意:暴力是现代传媒释放或诱发人的原始欲望的结果。

片尾米基在枪杀韦恩前说:“你只关心收视率”,“科学怪人杀了他的创造者”。

三、仿真价值游戏:《桃色交易》

《桃色交易》(又译《不道德的交易》),1993,阿德里安·利内导演(雷德福、黛米·摩尔主演)

影片以虚构的方式提出现代文明中尖锐而深刻的问题:有人相信爱情是坚不可摧的,而另一些人相信金钱是无坚不摧的;当爱情(实际是价值)遭遇金钱的压力时,结果会怎样?

一个现代《浮士德》改写版:一旦与魔鬼打交道,能否挣脱成为魔鬼奴隶的命运?

思考题:

1.请简要分析库布利克导演的《发条橙》的思想意义。

2.结合影片情节,特别是片尾基在枪杀韦恩前所说的话,说明奥利弗·斯通导演的《天生杀人狂》这一片名的寓意。

3.《天生杀人狂》因展示暴力的镜头较多而引起极大争议,但导演斯通却宣称这是部反暴力片。结合影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4.《桃色交易》(又译《不道德的交易》的思想启发意义何在?你认为本片的不足之处在里?

第八讲精神的创伤及升华——越战片

1976年后,美国推出一批越战反思片,其中《猎鹿人》(1978)《野战排》(1986)《生于七月四日》(1989)《全金属外壳》(1987)是其中的优秀影片。

一、拒绝荒谬的死亡:《猎鹿人》

《猎鹿人》,1978,迈克尔·西米诺导演(罗伯特·德尼罗等主演)

体验并拒绝荒谬的死亡;

二、打捞疯狂中的人性:《野战排》《现代启示录》

1.《野战排》,1986,奥利弗·斯通导演,与《生于七月四日》(1989)、《天与地》(1993)合称“越战三部曲”。

本片主要以斯通的亲身经历为题材改编而成。影片以一个新兵泰勒的视角来反映越战,展现给观众的是无意义的杀戮,因恐惧而出现的暴行,美军相互之间不断争吵、冲突乃至残杀,突现了越战的荒谬性。

巴恩与伊莱亚斯两个人物以及伊莱亚斯之死的人性隐喻:巴恩——残暴和恶,伊莱亚斯正义和善;片尾的画外音——越战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战争”,“敌人就在我们中间”,“伊莱亚斯与巴恩的对立还将继续下去”,隐喻人性中善恶对立的的永恒性。

反思人性的音乐(巴伯的《弦乐柔板》)贯穿着影片始终,具有沉痛、深思的性质。

2.《现代启示录》

《现代启示录》,1979,科波拉导演(马龙·白兰度主演)

影片的故事框架来自英国作家康拉德的小说《黑暗的心脏》,其编剧的巧妙之处在于:威拉德上尉溯流而上的过程,既是寻找柯兹上校,并由此目睹越战前线各种混乱、疯狂现象的空间旅行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加深认识越战的性质和自我发现的精神旅行过程——无意义的战争使人空虚、痛苦,并最终走向孤独和疯狂。

科波拉自己在谈这部影片时说:“事实上,威拉德同柯兹只是一个人。一个溯流而上追寻那个已变成疯子的人,结果他找到那个人的时候,发现他面对着的是我们人人身上都存在着的那种疯狂。”按照越战的发展逻辑,威拉德是一个未来的柯兹。从这意义上说,这部影片所描写的溯流而上的旅行过程,也是一个寻找自我、认识自我的过程。

美国《新闻周刊》评价本片:“这是科波拉的一部登峰造极的战争史诗片,是对越战道义问题彻底而深刻的探索。而且不止于此,在某些方面它超越了哲学和文学所能表达的境界,以至只有真正的电影艺术才能最有效地表现出来。暴力、恐怖、疯狂、讽刺、幽默、喜悦、愤怒、绝望和企望使电影充满了激情,这种激情在电影艺术大师手里得到了很好的驾驭。”

三、拷问恶的根源:《金甲部队》(1987)

《金甲部队》,1987,库布利克导演。

与以往反思越战影片不同,《金甲部队》通过新兵“小丑”视角,更侧重反映美国社会制度及战争对人性的异化。

本片与《现代启示录》在艺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把新兵“小丑”设置为战地记者,因而大大增加了观察视野,展现出越战——包括训练的各种现状;

黑色幽默——“我的步枪,我的器官,作战之用,享乐之用。”——将暴力与性结合起来,训练杀人成为性本能一样;

胖子杀死教官的隐喻——异化训练如何使人变成邪恶,暗示异化训练的自食其果;

四、反思浪漫:《生于七月四日》(1989)

《生于七月四日》,1989,奥利弗·斯通导演(汤姆·克鲁斯主演)

本片以编剧朗·科维克的生平为题材改编而成,具有很大的真实性。

与《野战排》比较,《生于七月四日》则更侧重对越战参加者所留下的肉体、精神创伤的揭示;

思想启发——对青春浪漫的反思:不甘于平凡的浪漫诱惑,有时会产生畸形的行为或灾难性结果。

思考题:

1.结合影片《野战排》的情节,特别是片尾泰勒的内心独白,请分析巴恩与伊莱亚斯这两个人物的寓意。2.《野战排》的配乐来自何处,在影片中出现在那些地方,它给观众以怎样的感受?

3.科波拉导演的《现代启示录》在编剧上有何独特之处?

4.在影片《现代启示录》中,威拉德上尉为寻找柯兹上校而目睹了大量杀戮暴力和残酷的战争场景,这对表现影片主题有什么作用?请举例说明。

5.库布利克导演的《金甲部队》与以往反思越战影片在思想上有什么不同侧重?请举例说明。

第九讲人的价值和文化差异——争战片

与一般的纪实性战争片不同,《桂河大桥》、《巴顿将军》、《拯救大兵瑞恩》,除了战争场面之外,其中还包含了对战争中人的价值和文化差异的思考,既具有较高的艺术性、思想性,也具有一定的观赏性。

一、价值和荣誉:《拯救大兵瑞恩》《巴顿将军》

1.《拯救大兵瑞恩》,1998,斯皮尔伯格导演(汤姆·汉克斯主演)

在主体思想上,影片与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结合,歌颂忠于职守的英雄主义,宣扬美国式的人道关怀。

艺术特色上,设计两个瑞恩,在艺术上处理有波折,两个人物前后对比,反映不同的思想品质,避免过分崇高化;用手提摄影机跟拍,战争场景逼真,细节生动。

2.《巴顿将军》,1970

片头创意:画面构图、演员表演,两者为影片确定一种英雄主义的基调,勾勒出巴顿乐观好斗、好大喜功、庄谐并出等性格;

对话生动、表演出色,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二、透视文化差异:《桂河大桥》1957

《桂河大桥》,1957,大卫·里恩导演。

本片属于现实主义风格,对人物内心的刻画非常细腻,整部影片的场景和细节描写非常自然、逼真。

细节寓意:

英美文化的差异——英国人恪守秩序和尊严,美国人崇尚实用、灵活;

东西文化的比较:西方文化(科学、效率)对东方文化的优势

思考题:

1.斯皮尔伯格导演的《拯救大兵瑞恩》在思想上有什么特色?影片情节为什么要设计两个瑞恩?

2.请简要分析《巴顿将军》片头创意对于影片的作用。

3.大卫·里恩导演的《桂河大桥》是如何显示英美文化差异的?请举例说明。

第十讲想象未来——科幻片

英国人约翰·克卢特在其所编的《彩图科幻百科》一书中对科幻片作了统计:1897~1994年间的17个国家出产443部科幻片,其中美国占了292部,约三分之二。

一、畅想宇宙:星球大战系列之二《帝国反击战》

1.《星球大战》,1977年,卢卡斯导演。

本片是好莱坞最卖座的影片之一,上映当年赢利4亿多美元,打破了此前美国电影的最高票房纪录。由于本片为电影创作开拓了一个新领域,并运用了众多的特技效果,创意新颖,想象奇特,视觉效果逼真,所以影响巨大,成为科幻片的经典之作。

星球大战系列以颠倒次序陆续拍摄了6部,分别为:

1.《幽灵的威胁》,1999

2.《克隆人的进攻》,2001

3.《西思的复仇》,2005

4.《星球大战》,1977

5.《帝国反击战》,1980

6.《武士归来》,1983

2.《帝国反击战》,1980,

由于《星球大战》获得巨大成功,卢卡斯于1980年又拍摄了星球大战系列之二《帝国反击战》

片头字母具有有广袤的宇宙感;对宇宙飞船的想象;巨大的机器骆驼的特技制作。

二、向往与忧虑:《侏罗纪公园》(1993)

1.《侏罗纪公园》,1993,斯皮尔伯格导演

影片的创意和制作特色:科幻形象、惊险场面与有关科技的想象和思考结合在一起——提取琥珀中蚊子血的活性细胞来复制恐龙,同时表达了对科技发展的向往与忧虑。

本片的情节简单,人物只是恐龙的陪衬;片中对于复活恐龙的科学原理作了通俗的介绍。

第十一讲另一个世界——恐怖片

一、恐怖片概说

恐怖片早在上世纪20年代的好莱坞就已出现,30—40年代盛行,逐渐成为美国传统的影片样式,其票房位居娱乐片的第二位。恐怖片在所有样式的影片中是官能刺激最强的一种,商业意识很突出。

1.恐怖片的文化根源

(1)社会灾变恐怖片往往兴盛在社会灾难时期。

美国的恐怖片兴起于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它为人们提供了本能意义上和治疗意义上的逃避途径。因此,不无幽默,20世纪美国最糟糕的年月却成为“魔鬼”(恐怖片)最为兴旺的年代。

(2)文化焦虑现代人的文化焦虑包括道德焦虑、心理焦虑等内容。

有研究者认为:“从根源上讲,恐怖电影和现代艺术运动两者都源于相同的文化焦虑。”

美国30年代恐怖片兴起之时,与吸血鬼形象同时出现的还有充满破坏和邪恶的科学研究的故事,如《弗兰肯斯坦》(《科学怪人》),二战后,逐渐取代吸血鬼类型的是原子弹爆炸所遗留的或现代科学所产生的各种怪物形象——如《哥斯拉》(1954),以及西方现代社会引发的种种心理畸变现象——如《七宗罪》、《沉默的羔羊》等,反映出西方社会对科学发展和现代社会的道德焦虑和心理焦虑。

2.恐怖片的特点

(1)注重以摄影和音响制造恐怖气氛

(2)注重创意,商业性强如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及票房神奇的《女巫布莱尔》等。

3.美国恐怖片类型

美国恐怖片大致可分:

鬼怪恐怖片《鬼船》、《鬼雾》《断头谷》等,特别是欧洲中世纪传说中的吸血鬼德古拉,成为美国早期恐怖片中最有影片的的题材之一;此类影片虽然纯属商业片,但也往往加进了一个对现代人贪欲进行批判的故事框架。

怪物恐怖片《哥斯拉》、《大白鲨》、《狂蟒之灾》系列,故事框架多来自对现代科学(原子能、生物技术等)的忧虑和恐惧,或来自对现代人贪欲的批判。

社会问题恐怖片《沉默的羔羊》《德州链锯杀人狂》《七宗罪》

神秘体验恐怖片具有形而上神秘体验的性质,如美国版《午夜凶铃》《女巫布莱尔》

二、恐怖片赏析

1.《大白鲨》(1975),斯皮尔伯格的成名作。

本片集恐怖、惊险、悬念为一体,在特技制作、视觉效果方面成为灾难恐怖片的经典之作。《大白鲨》掀起了灾难片的第三次浪潮。

60年代,由于电视的竞争,电影受到严重影响,以至有人预言“好莱坞要垮掉”。在这一背景下,影片公司寻求出路:拍大场面、高成本的豪华片。为了追求逼真效果,本片制作的三个鲨鱼模具每个重1.5吨,共耗资300万美元。

另一背景是美国70年代经济上不景气,越战刚刚结束。于是对大众来说,产生了一个逃避现实的心理要求。对于灾难片,有人评论道:经过电影院不寒而栗的两个小时,观众在走出电影院后,会感到现实世界比影片中的灾难生活要好得多。于是,现实社会引起的烦恼暂时得到了缓解。这一社会背景在《大白鲨》的故事中也有反映——小镇的旅游业收入问题。

社会主题——天灾人祸;鲨鱼的隐喻性——恶(与麦尔维尔的《白鲸》比较)

本片的成功原因之一在于悬疑、神秘、刺激:鲨鱼在影片中很少露面,直到后来才清晰出现,这更增加了神秘的恐怖感。

美国《时代》杂志评论本片是“非常美国化的电影”。

2.《德洲链锯杀人狂》(又译:人肉骨头汤),1974,托比·胡珀导演。

《德洲链锯杀人狂》与《驱模人》(又译《大法师》,1973)《活死人之夜》(1968)一起,开创了现代恐怖片的新时代,名列英国《帝国杂志》评选的电影史上十大恐怖片之一。

2003年,华纳兄弟公司制作的新版《德州链锯杀人狂》在全美首映。剧情大纲几乎没有变化。新版《德州链锯杀人狂》制片人直言不讳地说:“我们只是想借《德州链锯杀人狂》这块牌子而已。”与旧版相比,新版《德州链锯杀人狂》增加了血淋淋的残杀场面,所以更加刺激;影片色调更加阴沉;另外,也增加了对这个杀人狂家庭的心理解释——被社会歧视、抛弃后的疯狂报复。

3.《沉默的羔羊》,1991,乔纳森·德米导演(朱迪·福斯特、霍普金斯主演)

本片改编自托马斯·哈里斯的畅销小说《羔羊的沉默》,片名《沉默的羔羊》,借助影片中斯塔琳回忆童年的经历,暗示遭受残杀的无辜“羔羊”,无法揭发凶手,需要正义的力量使其昭雪。

人物分析:汉尼拔·莱克特身上体现了现代文明中恶的复杂性——惊人的智慧(记忆、学识、洞察、分析能力)与邪恶的结合,人性的分裂——汉尼拔·莱克特既是精神病专家,又是精神分裂者,既文雅又残暴,给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精神分析学说的思想视域——人性之深黑、分裂。

艺术特色:

侦探片框架、恐怖片气氛,较好地做到了思想深度、艺术经营,与娱乐观赏、惊险刺激性的融合。

主要演员的精湛表演。

4.《女巫布莱尔》,1999,丹尼尔·迈里克、埃杜瓦多·桑切斯导演

影片以纪实的方式再现了一个神秘的恐怖故事。影片一开始打出字母:我们即将看到的胶片是由电影学院三个学生拍摄留下的——他们进入美国马里兰州伯基茨维尔镇的山林拍摄影片,从此再也没有生还。一年后,一个搜寻他们的小组发现了这些胶片。于是,开始放映那三个电影学院学生拍摄的纪录片。

本片的创意高妙之处在于:一是采用手提摄影机自然光摄影和室外录音的纪录片形式,不仅节省成本,而且给人以极端真实的感觉,增加了恐怖气氛。导演桑切斯说,“人们习惯上认为,如果看到的是一些手提摄像机拍摄的抖动图像,内容一定是真实的。”二是故意隐去恐怖对象,由此增加了观众的恐怖想象。恰如导演桑切斯所说:“恐怖是一种在观众头脑中发挥作用的东西,难以在屏幕上再现。”

悬疑、神秘气氛——恐怖片往往出现于社会文化混乱之际,《女巫布莱尔》的巨大成功背后,说明世纪末生活在西方社会人们的内心不安。

思考题:

1.请分析美国恐怖片兴起的原因。

2.联系影片情节,请分析《沉默的羔羊》这片名的含义。

3.《沉默的羔羊》在汉尼拔·莱克特这个人物身上体现了怎样的寓意,请作简要分析。

4.请分析《女巫布莱尔》的创意特色。

第十二讲商业与艺术的冲突与平衡——经典电影片赏析

一、美国电影百年之冠:《公民凯恩》1941,奥逊·威尔斯导演、主演。

故事概要:影片以20世纪初美国新闻业巨头赫斯特为原型,讲述了报业大王凯恩的一生:凯恩来自下层,白手起家,他善于抓住时机,洞察社会发展趋势,所以很快发家,成为显赫人物;但后来凯恩在竞选州长时被对方击败,最后在孤独地死去。

威尔斯在本片中向当时流行的好莱坞电影发起挑战,超越了传统的善恶分明的道德观念。影片用采访方式倒叙凯恩的生平,让凯恩的同事、朋友或熟人从不同视角对其作出评价,因而建立起一个立体的、难以一言以蔽之的人物形象。

影片在电影语言探索上极具特色,对电影的叙事方式和镜头语言景象了大胆的革新,运用长镜头、运动摄影、音响蒙太奇、时空切换、各种镜头连接语言等手法,使人耳目一新。

历史遭遇:

《公民凯恩》公映当年及以后的一段时间内,票房不佳,观众反映冷淡,所以仅获1941年第14届奥斯卡最佳原著剧本奖一项。但在后来美国进行的电影评选中,多次名列第一。

在解释这种现象时,电影评论家说:“它并不是那种让人一望而知的情节片,而是一部对生活高度凝炼、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心理世界的理性体验的影片,它的意义深邃,需要反复咀嚼,它是一部纯粹的‘电影的诗’!”

二、奥斯卡的荣耀:《辛德勒名单》,1993年,斯皮尔伯格导演。

1.拍摄经过

本片根据澳大利亚作家托马斯·肯尼利的小说(1982年)改编。

小说出版不久,环球影片公司就买下了《辛德勒名单》的拍摄全,并交给斯皮尔伯格。因为斯皮尔伯格出身于犹太家庭,一直不太愿意正视二战中犹太遭受迫害那段历史,后来因波斯尼亚进行的“种族净化”活动和欧洲新纳粹势力的出现,终于使斯皮尔伯格下了决心拍摄本片。

在拍摄这部影片时,斯皮尔伯格首次放弃了惯用的电影特技,也没有请好莱坞影星主演,而是收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请来了当年集中营的幸存者作副导演,并请被辛德勒拯救的犹太人作影片的顾问。斯皮尔伯格耗费了2300万美元就完成了这部影片,并谢绝了片酬而将全部个人赢利捐献给美国大屠杀博物馆。

2.影片思想

影片不只是谴责战争、控诉纳粹的罪行,而且力图揭示出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深层历史渊源和社会原因。

3.艺术特色

编剧:影片采用片断式组合方式,情节以辛德勒的活动为线索,但又有一定的连贯性,比较好地处理了二战、大屠杀背景与具体细节之间的关系。

人物塑造:影片对辛德勒、阿蒙两个主人公的塑造,没有作简单的善恶分明的对比,而是力求展示出各自复杂的性格和思想。辛德勒是一个享乐主义和投机主义者,但他没有纳粹党徒的那种“伟大理想”,所以,当他看到克拉科夫大屠杀的场面,特别是一个犹太小女孩的尸骸,以及为他的商业经营立下汗马功劳的会计斯泰恩即将走向死亡时的绝望、黯然的表情时,他的良知终于觉醒了。

另一个主要人物是阿蒙·戈登,这是一个深受纳粹毒害的党徒,他有文明人的一面,又有极为粗俗、残忍的一面,也是一个矛盾体。但由于阿蒙受纳粹思想的影响之深,已难以改邪归正,如影片结尾阿蒙在受绞刑前整理头发、喊纳粹口号。

摄影:大量使用手提摄影机跟拍和黑白摄影,营造犹太人在集中营中的纪录片式的真实氛围;而片尾犹太人走出集中营获得自由时,影片也由黑白转换为彩色,银幕上骤然间大放光明,使观众有从黑暗中走到阳光下的感受。

声画分列的蒙太奇:纳粹在克拉科夫集中营屠杀犹太人这一片断的残酷画面与《生之渴望》柔美的配乐之间,构成了极大的视听反差,给人以巨大的心理震撼,激发观众对人性和良知的呼唤。

细节刻画:

阿蒙在阳台上任意杀人后即回卧室小便;

阿蒙枪杀犹太长老雅各时手枪发生故障;

阿蒙被处绞刑的细节;

克拉科夫进行大屠杀时竟然欣赏音乐;

影片主题音乐:这部影片的配乐作曲者约翰·威廉姆斯与斯皮尔伯格多次合作。在本片的主题音乐中,威廉姆斯吸取了犹太民族音乐的旋律特点,采用了小提琴独奏的方式,细腻深沉,不仅表现出残酷战争阴影下犹太人的凄凉心境,而且包含着对历史错误的沉思,充满了省思和缅怀的温淳气质。

思考题:

1.《公民凯恩》在人物塑造上具有什么特点?

2.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辛德勒名单》的主题思想。

3.《辛德勒名单》在主要人物塑造上有什么特色?请举例分析。

4.《辛德勒名单》采用手提摄影机跟拍、彩色与黑白的色调转换等表现方式,起到了什么艺术效果?5.影片《辛德勒名单》中纳粹在波兰克拉科夫集中营屠杀犹太人时的影片画面与影片配乐属于电影艺术中的什么手法?谈谈你对这片断的感受。

6.请用语言概括影片《辛德勒名单》结尾处纳粹军官阿蒙被处绞刑时哟哪几个细节需要注意,你认为这些细节具有怎样的寓意?

7.请分析《辛德勒名单》主题音乐的艺术效果。

美国电影文化对国际文化的影响

[摘要]美国电影中融入了美国文化人的精神视野,蕴涵着他们深层的文化价值立场,传播着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影响着全世界电影爱好者文化价值观的形成。从文化的视角对美国电影进行分析,探讨了美国电影中所体现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文化特征、强烈的科技主义文化特征以及文化包容性。 [关键词]美国电影好莱坞文化特征 电影作为一门视听艺术,它通过艺术形象的展示,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反映不同社会文化,体现时代和民族精神。电影作为人类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直接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美国电影也是美国文化在银幕上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美国具有全球视野的电影文化观念和形态就决定了美国电影能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比其他国家的电影更为优越的地位,正是由于这种多元性和包容性的文化形态,才使美国电影有了在世界范围继续发展的态势。美国电影基本主题都是爱、正义、家庭、亲情等等,而这些既是美国作为一个国家所乐意标榜的完美价值观,也是全人类所共同关注的主题。[1]美国电影为全球观众接受,除了好莱坞擅长讲故事以及它强大的商业运作之外,美国电影完整的叙事结构成熟地体现了人们对合理秩序的普遍需求。好莱坞电影同时还借助美国的政治、文化、商业优势,使影片行销全世界,由此建立一种强大的叙事话语权,叙述的内容正是典型的美国文化。 一、美国电影中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文化特征 美国人有着强烈的自我中心观念,信奉个人主义,并使追求个人幸福成为一种社会的共识。他们总是将自己放在核心地位,而对别人的干涉和形响嗤之以弃。美国人崇尚个人奋斗、冒险,崇尚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个人奋斗或个人主义的逻辑是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追求个人利益与个人自主为目的的个人主义在美国几乎具有神圣的意义。他们主张个人以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去生活,不喜欢受到外界的干预和限制。因此,美国电影中极力宣扬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 极力制造英雄神话是好莱坞电影长盛不衰的重要秘诀,也是美国电影蕴藏各种文化价值观的根源。美国电影中的英雄人物无论面对何种危机、困难,无论受到何种致命的打击、毁灭性的创伤,从来就不相信失败,因而也没有任何胆怯心理,英雄们总是临危不惧,一往无前。无论这些英雄们面对怎样险恶的危机、不利的局势、突然的灾难,他们总是临危不乱,冷静机智地奋勇前行。无论这些英雄们面对怎样复杂多样、变化无端的局势,他们都拥有无比清醒的理性头脑,快

美国电影60-70年代赏析

美国电影60-70 年代赏析 一·前言:电影,既是一种艺术,又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商品。首先必须认识到这样十年的区分也不是说一定在十年内,关键是关联的东西。文化的东西是很难界定清楚的,只是大概。美国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电影史离现在不太近又不遥远,,所以对其作用与意义的认识还未形成统一的观点。然而也因为这个原因讨论它又显得极为重要。同时了解这一段历史,对于中国电影的崛起也许能指出一条出路。个人认为,任何事物是有联系的。任何艺术的发展必须是与时代紧紧相连的。在本篇论文中,笔者将以文艺复兴为参考,并从历史文化,社会现状等角度试图了解这一时期的电影特色。之后笔者同时也认为,这一时期的电影是处于一种承上启下或者说是一种近似于文艺复兴的前期的状态。很多电影人开始探索好莱坞辉煌以后的出路,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品。二·背景: 表现:笔者认为三十到四十年代,美国电影始终处于黄金时代,“美国电影中类型影片,在30 年代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最初的类型片是无声电影时代的喜剧片、闹剧片和西部片,到30 年代初期有声电影的出现,对白、歌曲和音乐的使用,歌舞片、盗匪片、侦探片、恐怖片等类型相继出现并得到繁荣发展; 而四十到五十年代,美国电影开始下滑呈现颓势。“美国电影自40 年代末至50 年代中,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打击和挑战。首先,1948 年5 月美国最高法院根据反托拉斯法对拖延多年的“派拉蒙案”作出裁决,判定大公司垄断为非法,要求制片公司放弃发行和经营电影院的业务。这就切断了大公司的主要财源,迫使公司大幅度减少影片生产。其次,美国电视发展迅速,到1953 年,电影观众人数与1946 年相比减少了一半。为争夺观众,早在20 年前发明出来的宽银幕电影此时开始成为与电视竞争的手段。最甚者是自1947 年起,“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开始针对好莱坞进步人士进行政治迫害。1948 年,华盛顿特区联邦法院判处好莱坞十人案,1951 年又继续加深和扩大对电影界人士的迫害。许多人被指控为共产党,800 余人被列入黑名单。这场迫害极大地损伤了美国电影的创作元气。但受迫害的电影界人士克服重重困难,摄制出描写锌矿工人罢工的影片《社会中坚》(1954,H.比伯曼导演),至今仍受到电影研究人员的重视。主要发生在40 年代中期至50 年代初期的美国“黑色电影”,如B.怀尔德的《加倍赔款》(1944)和《日落大道》(1950),T.加奈特的《邮差总是按两次铃》(1946)和N.雷伊的《以夜维生》(1949),亦是在这种政治气候的特殊条件下产生的,并随着50 年代末政治迫害的消退而逐渐消逝。”而七十年代后的美国电影又开始多元化的发展,各种流派,包括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形式主义Formalism,超现实主义Surrealistfilm,新写实主义Neorealism,真实电影与后现代电影相继完善并日渐成熟。可见,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美国电影其重要意义。原因:历史方面:美国历史自1960 以后,许多方面仍是战后发展的延续. 经济方面, 除了周期性的不景气, 则仍不断膨胀;从城市移居到郊区的人口, 继续增加, 1970 年, 居郊人口超过了居城人口. 社会方面:1960 年初期, 黑人问题成为美国内部最主要的问题.。1960 年代中期, 许多美国人开始不满政府的对外政策。由于工业的发展, 人口的集中, 60 年代后期, 生态环境的污染广受注意. 70 年代初期, 由于能源危机而导致的经济萧条, 是大恐慌以来, 最严重的一次. 文化方面:社会摇滚的盛行,嬉皮士的出现,美国出现了被称为垮掉的一代。他们有更强的危机意识,有更强烈的怀疑精神。所以那一时期的电影也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三·六十年代电影概况美国电影的黄金时代结束之后,各大公司从印年代中期开始解体或转产,海斯法典也被正式废除。随之出现了微型影院、艺术影院、汽车影院。独立制片及实验电影有了发展。在“好莱坞之后”的年代里,一些经典题材和类型电影发生了变化。N,雷伊、V,米纳里和D,西尔克使美国情节电影前进了一步,出现了西尔克的《写在风中》(G.R. 希尔的《虎豹小霸王》(1969)和S.佩金珀的《野性的一群》(1969)等与过去不同的西部片。歌舞片中的佳作当推顾柯的《窈窕淑女》(1964)、R.怀斯的《西区故事》(1961)和《音乐之声》(1965)以及惠勒的《滑稽女郎》(1968)。这一时期是美国青年思想最动荡的年代,相应出现的表现青年疑虑、反抗的所谓“反英雄”影片有:雷伊的

浅析从美国电影中折射出的美国文化

浅析从美国电影中折射出的美国文化 ——观《世界电影史有感》 电影,这一元素自诞生以来就从未离开过我们的视线,一直活跃在近现代文明的历史舞台上。自2009年底2010年初的《阿凡达》在全球掀起一阵新的狂热效应之后,单单对于电影本身的了解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了。越来越多的影人及资深影迷纷纷将目光转移并锁定在了电影的制作背景上。而好莱坞电影无论是其运作模式还是拍摄水准制作功底都位及全球电影界的翘楚。吸引了绝大多数人的目光。无论是《与狼共舞》的叙事,还是《骇客帝国》的科技,或者是卡梅隆曾经保持了13年的全球票房纪录的《泰坦尼克号》,都再一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并以此切入分析《阿凡达》获得成功的背景。正如知名电影评论人莫绶所言:“《阿凡达》的成功并不是一鸣惊人,而是根植于美国文化创意领域深厚的积累沉淀。” 如今我在读完《世界电影史》之后对其中美国电影史部分,特别是战后至今的美国电影史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想在此谈谈我对其的看法并分析一下我所理解的战后至今美国电影中折射出的美国文化。由于阅读时间仓促,且下文所述皆为个人粗浅见解,还望老师指正。 一件艺术品往往和艺术家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而一种艺术形式的历史通常是将艺术家的名字记录下来。这样的历史其实是把个别艺术家的生活和作品置于一种社会真空状态之下,或者超越了时间和地点的束缚,也就是说他们的作品处于社会历史之外。如果说个别艺术家超越了社会生活,但我们也不应该忘记,社会生活同样高于该艺术家的整个内在,因为每部作品至少都带有两个印记——艺术家的印记及其作品所在环境的印记。但是不管怎么说,任何时期的电影都会有一个鲜明的时代印记,在整个大环境下各个不同导演发挥各自的主观想象力与创造力带给我们不同的心灵享受。 “战后初期美国好莱坞电影面临着极好的发展前景,罗斯福的自由主义在恢复时期(1945-1947)风行于好莱坞的一些制片厂内,这个时期社会纠纷很多,在这个电影 的首都也不例外。那些战前的电影大师,如约翰·福特、卡普拉、惠勒,似乎准备重显 身手,大干一场。电影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卖座打破了记录(1946年售出50亿张影票),盟军的胜利又为好莱坞打开了新的世界市场。(日本、西德、意大利 等轴心国)”[1] 威廉·惠勒以极大的热忱和心血拍了《我们生活中最美好的年代》这部具有鲜明时 代特征“恢复时期”特点的影片。这位作风细致的杰出艺匠用很长的篇幅描述三个复员军人——一个银行家,一个飞行员,一个失去双臂的残废者一一归来的情景。故事结局虽

通过电影鉴赏浅析英美文化

通过电影鉴赏浅析英美文化 作为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外语系的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是非常必要的。电影鉴赏能够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内了解到更多、更有价值、更实用的英美文化和风俗。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通过电影鉴赏浅析英美文化,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我们所说的电影文化不是指这一传播手段的使用模式或由此产生的生产关系,而是指由这一介质所承载传达的文化内容。无论传播以何种形式出现或借助何种媒介,其核心都是意义的构成。传播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面,文化借助传播形成,同时又为传播提供意义框架:文化赋予事件、事务及人物以意义,是我们“适应环境、解读生活的主要手段”。 电影是一种以视觉符号为主的、直观的传播形式。观众可以通过电影了解异国的生活方式、信仰体系、社会价值、道德标准等表层和深层的文化,伊雷特·罗戈夫在《视觉文化研究》一文中把电影看作文化意义建构的竞技场,将意义构建的权利完全交给了受众。了解了一部电影就了解了一个国家的一段历史、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的生活及那个时期的文化,因此电影鉴赏是我们了解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诸多电影分类当中我们选取了恐怖影片、社会伦理片和爱情片作为代表来浅析英美文化。 一、从恐怖电影中看人自身以及人与周围事物的关系 对现代人来说,看恐怖电影是释放压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其实,恐怖影片并不那么肤浅特别是经典的恐怖影片,我们还能从它们那种特别的符码演绎中领悟到许多深层的文化。恐怖影片提供的其实是对于人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科技之间关系的理性反思。 如恐怖影片让我们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不信任感以及相互之间沟通的重要性。在《惊声尖叫》中,一件件凶杀案不断发生,可是女主人公绝对没有想到原来变态的杀手竟是自己的男朋友。影片从一个侧面表达了现代人安全感的缺乏,对于现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进行了审视。《第六感》不仅是一部悬念手法运用非常到位的心理惊悚片,而且整部片子也在探讨沟通的重要性。片中

美国电影《珍珠港》观后感400字左右范文赏析

美国电影《珍珠港》观后感400字左右范文赏析 珍珠港是一部战争电影,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的《珍珠港》观后感400字,希望你会喜欢! 《珍珠港》观后感400字:伟大的开始 这部影片不仅仅体现了爱情的伟大,还体现了友谊的伟大。丹尼得知雷夫坠机消息时意志低沉,他回味与雷夫之间的感情时,字字句句都饱含深情,包含伤感,包含对雷夫无尽的思念;当他得知雷夫活着回来时,他又兴奋又不知所措的感情流露,体现了他一面是爱情一面是友谊的左右为难。而另一方面当雷夫知道丹尼抢走了自己最爱的人伊夫琳时他非常生气,然而当战争开始后他一如既往的鼓励他,支持他,指点他逃过敌机的围追;当油耗尽被迫降落,发现有日本军队,他大声的通知“丹尼不要降落有日本军队”他跟本没有想到自己的生死却希望好友能够安全;甚至在丹尼的飞机坠落时,他不顾枪林弹雨,冲过去救他,却忘了周围的日本人,最终被包围,而精彩的还有后面,当他看见丹尼被捆,一心想着救他,用枪射死正在捆丹尼的人却忘了自己在敌人的枪口下,另一方面,丹尼看见雷夫即将被射死挺身挡了雷夫的身体而牺牲……如果这些都不能说明友谊的话,那我不知道什么样的感情才算真正的友谊了。 《珍珠港》观后感400字:延续 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和他的弟弟之间的兄弟之情令我们十分感动,从小到大,哥哥都在保护着弟弟,什么东西都让着弟弟,他们一起长大,又一起参军,一起上战场,为了世界的和平努力着。在弟弟的心

目中,哥哥永远都是自己的榜样,是自己的至亲,也是自己的依靠。我们深深体会到这种珍贵的情感。 影片中的爱情凄美感人,因为战争,相爱的人必须分开,男主人公和弟弟去了遥远的英国,女主人公独自留在了美国。然而最后回来的只有弟弟一个人,在悲痛欲绝中,弟弟的关怀感动了女主角,他们走在了一起。然而数月之后,大难不死的男主角又回来了,看到这种场面他无法接受,只好选择离开,再次踏上去战场的征程。兄弟再一次并肩作战,他们放下彼此的恩怨,抗击着,在紧要关头,弟弟为了保护哥哥,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并祝愿他和女主人公永远幸福,兄弟间恩恩怨怨瞬间化为乌有。最后,男女主人公走到了一起,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就这样延续下去了。 《珍珠港》观后感400字:留下遗憾 昨晚再一次看了珍珠港,心里久久不能平复,总觉得想说点啥,《珍珠港》和《泰坦尼克号》一样,有太多让我感动的地方,比如说雷夫和伊芙琳在船边月光下接吻的画面和丹尼带着伊芙琳在空中看日落的浪漫等等,都让我很感动…… 雷夫是个铁血真汉子,他有理想有抱负,他想在战场上展现他的才华,实现他的抱负,同时他的志愿参战还可以保护丹尼,所以丹尼不必上战场拼杀。但他并不知道他的这个决定牺牲了他和伊芙琳之间的感情,当伊芙琳决心将自己给予雷夫的时候,雷夫婉言谢绝了,他不知道他能否活着回来,他不想给伊芙琳留下遗憾。

美国电影美国文化

在米高梅制片厂(MGM)的鼎盛时期,每部米高梅电影都以“美国好莱坞制作”的字样结束。尽管并不是每部美国电影都是由好莱坞制作的,但是大多数美国电影都是一个特定制作模式的产物。此模式将各种不同的要素以一种独特方式加以融合,同时好莱坞也不断地将该模式加以完善。 “好莱坞”不仅仅指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制作电影的场所。它不仅包括制片厂、实验室和其他类似的建筑,也不仅包括制片人、明星、导演、编剧和其他参与电影制作的人员。“好莱坞”也是一套统一连贯、观众乐于接受的美学和风格的规则。这些规则背后是一个用以维持和支撑它们的工业体系,其中包括制片厂制度、明星制度以及围绕这些制度的电影文化本身。 电影文化的范畴包括广告、宣传和影迷杂志的文章(或者呈现方式)以及观影经验,后者在各个时代各有不同。1908年在镍币影院观看长度为一卷本的电影的经验与1920年代在电影宫观看无声片的经验大相径庭。同样在1950年代免下车影院,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小银幕多厅影院,这些场所中的观影经验和今天多厅影院(8-15米的银幕)以及超大影院(16米以上的银幕)中的观影经验也完全不同。 而该书探讨的正是美国电影的现象,即它是什么,以及它如何运作这样的问题。为了使读者了解美国电影是什么及其运作方式,就有必要探讨其制作方式。好莱坞有自己的运作方式,通过多年经验积累,它发展出一套制片厂、明星、发行、呈现、宣传和市场的独特的体系,这套体系确保了利润。这种制作模式不仅确定好莱坞商业化的本质,而且还决定拍摄电影的种类,这些电影的呈现方式,以及这些电影讲述故事的方式。 本书的第一部分(第一章到第五章)集中探讨的是好莱坞的定义,即它是一个独特的、有效的体系,制作不同寻常的产品——电影。第一章“电影作为一种机制的出现”追溯了美国电影制作的历史演进:从玩具、新奇的玩意、游乐场的杂耍到一个精心设计的制作模式,该模式旨在以天衣无缝的叙事来娱乐大众。随后几章将探讨“经典好莱坞电影”(第二章集中探讨“叙事”,第三章集中探讨“风格”)、“制片厂体制”和“明星制度”,这部分探讨了该体系的本质,并详细描述了作为一种独特制作方式的好莱坞的基本构成元素。 正如好莱坞将电影制作、发行和放映纳入一个有效的系统,它也将其生产的电影分门别类:通过类型体系来制作并销售电影产品。所以,本书的第二部分(第六章到第十一章)通过探讨主要的电影类型与特定的工业文化机器之间的关系,即类型与好莱坞机制以及好莱坞大众文化机制的关系,来审视好莱坞电影的运作方式。 在电影产品领域,类型体系重复了一些以电影工业体系为基础的组织方式。该体系奠定了宽泛的电影类型范畴。这些类型通过经年的实践证明其商业价值,并有助于稳定生产流程,从而降低资金风险。观众会去电影院观看与他们以前看过的相似的电影,也就是说,观众反复观看喜剧片、情节剧、战争片、西部片和其他类型电影。 该部分还将这些类型电影与更普遍的文化观照相联系,后者启发了前者,而前者使这些观照得以具体化。这些章节按年代顺序加以安排,粗略对应的是各个时代制片厂生产的最优秀的类型片。

中国电影文化赏析

世界上不同国家都希望通过电影这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承传民族的精神文化传统,建构能够被国民普遍认同的文化核心价值观,进而确立一种大众共同信守的文化秩序。尽管不同国家所认同的文化内容并不一致,相互之间的文化价值观念也有所不同,但是,各国始终都把电影、电视放在文化传播的中心位置。目前,中国在建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历史进程中,电影,作为一种具有广泛传播效应的大众媒介,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们今天所要特别强调的是:电影的这种文化传播功能不应当仅仅体现在某种类型、某种题材的影片创作之中,而应当体现在整个国家电影产业的总体格局和影片的制作理念之中。 可以把所有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运作、根据相应档期进入电影院正常放映的影片,统称为“主流电影”。这种影片不仅是支撑一个国家电影产业的重要支柱,而且也应当成为传播与弘扬核心文化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过去,我们认为电影在艺术层面上具有审美、启悟功能,在思想层面上具有教育、励志功能,在商业层面上具有消遣、娱乐功能。基于对电影这些不同的功能的确认,我们制定了关于电影艺术创作的一系列基本策略和政策,并且把电影划分为三种不同的叙事形态,即所谓艺术电影、主旋律电影和商业电影。相应地在这三个层面基础上建立了对电影艺术创作的评价体系和我们对电影产业的基本诉求。而在具体的影片创作过程中,有意无意地默认了好像艺术电影就是追求影片的审美价值与认识价值,可以放弃教育与娱乐的功能;商业电影就是追求影片的娱乐价值,教育与审美的作用可以不必考虑;而主旋律电影就是要宣传效果,审美与娱乐因素也不必重视。这种相互对立的制片策略与评价体系造成了不同电影形态在话语体系之间的相互排斥以及在价值观念上的相互错位,即在商业电影、主旋律电影、艺术电影这些不同电影的形态中除了在制作方式、赢利模式、表述策略上各说各话之外,在价值观念上也自说自话,使中国电影无法在影片的文化核心价值领域进行相互整合,使我们的民族电影业最终没有形成一种像韩国电影、美国电影那样共同信守的文化核心价值观,没有建立一种整个行业共同敬重的文化价值取向。 在这种相互错位的价值观影响下,有些商业电影为了实现经济利润,在电影情节线索上设置无端的暴力场面和性爱标识,使没有分级制度制约的影片对低龄电影观众的心理造成伤害,甚至在西方主流商业电影市场被列为限制级的影片在内地却大行其道;个别的艺术电影为了张扬所谓的导演个性,把个人的成长经历与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进行逆向表述,造成电影叙事文本与社会历史文本之间的价值断裂,扭曲了观众对时代的历史记忆;某些主旋律电影为了达到宣传的效果,对于影片的社会主题采用概念化的演绎方式,无形之中使大众与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之间产生隔阂。总而言之,三种电影话语形态除了在电影功能方面的差异之外,在文化核心价值观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进而使不同的电影叙事形态成为规定不同文化价值观的一种合理通道。 我们现在应当确认的是:除了那种没有进入电影院线发行放映的所谓独立电影和实验电影之外,可以把所有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运作、根据相应档期进入电影院正常放映的影片,统称为“主流电影”。这种影片不仅是支撑一个国家电影产业的重要支柱,而且也应当成为传播与弘扬核心文化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就像足球比赛不能在足球场外寻找规则一样,主流电影不能在一种没有边界的情况下进行随意创作,不能为追求奇特的观赏效果而放弃基本的道德规范,更不能为了影片的商业利益而践踏人类的伦理底线。主流电影中对个性审美价值的追求并不意味着必须要背离大众共同信守的价值观念,不能把体现人类正价值(正义、公正、忠诚、勇敢、善良)的艺术形象置放在一个被否定、被质疑、被漠视的叙事语境中,也不应该把这些追寻人类价值理想的人物描写成为一种虚幻的、迂腐的、甚至是可笑的角色。从国

好莱坞电影中美国文化的多元性解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518567097.html, 好莱坞电影中美国文化的多元性解析 作者:刘静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9期 摘要:美国作为移民国家,其文化的多元性是必然的。作为娱乐手段和视听艺术,好莱 坞电影是美国文化在荧幕上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其多元性和包容性的文化意识形态使其能在世界范围内强势发展。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美国文化;多元文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7-0130-02 美国作为移民国家,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文化融合碰撞,为达到共存的目的而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美国民族的多源性铸造了其文化的多元性。作为美国电影的代名词,好莱坞电影向我们展示了美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多元化特征。美国具有全球视野的电影文化观念和形态决定了好莱坞电影能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比其他国家的电影更为优越的地位,也正是美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才使好莱坞电影有了在世界范围继续发展的态势。好莱坞电影除了擅长讲故事以及强大的商业运作之外,其完整的叙事结构也成熟地体现了人们对合理秩序的普遍需求,为全球观众所接受。好莱坞电影还借助美国的政治、文化、商业优势,使影片行销全世界,由此建立一种强大的叙事话语权,叙述的内容正是典型的美国多元文化。 一、美国文化的多元性成因 美国文化就其创造主体及其特性而言,是一种“移民文化”。由于美国文化的创造主体是来自世界不同种族、民族、族群的移民,其多源性铸造了文化的多元性。综观美国不同历史时期,其移民群体是不同的。美国移民始祖基本上是西欧人,特别是盎格鲁撒克逊人,随后北欧人、中欧人、东欧人、南欧人大量涌入,同时非洲人也被迫作为奴隶迁居美国,进而亚洲人、拉丁美洲人纷至沓来。美国移民的动机也因“多源”而呈现多样性。有因宗教迫害而移民新大陆的,有因革命失败而流亡美国的,也有因经济危机而到美国谋生的,他们当中有为摆脱不幸命运实现个人理想的,有向往自由民主和优裕生活条件的,也有追求高新科学技术的。 美国移民迁徙还具有连续性。移民浪潮不但没有随着美利坚民族形成而结束,反而因美国的发展与崛起而不断高涨。来自不同时期的移民不仅吸取欧洲文化,也吸收了许多亚洲、非洲、美洲和拉丁美洲的文化,从而形成了广泛被接受的文化和价值观。美利坚文明经历了偏于北美洲大西洋沿岸的留有浓重祖籍国印记的初步形成阶段,逐渐从欧洲传统特别是英国传统中“独立”而出;后经蓬勃的西进运动与工业革命,新文明在地域上由北美洲东部扩展到西部,在内容上脱离欧洲文明而独立存在,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都创造了美国特色。二战以后的美国文明获得了新发展,多元化成为其主要特征。整个美国文化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经历了由“合众为一”到“由一为众”再到“合众为众”的轨迹。美国移民文化呈现一派斑斓绚丽的多元特色。

浅谈美国电影文化

浅谈美国电影文化 [摘要]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她虽没有悠久的历史,但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并且随着时代发展美国文化越来越显示出其生命力,研究美国文化特性对于我国建没与繁荣我国文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性。比尔·盖茨有句名言:“在因特网时代,谁买下了文化,谁就控制了时代。”诸如“花木兰”式的中国传奇故事被跨国公司西方化和全球化的过程,也是美国文化为实现自身利益而改造其他文化、蚕食其他文化、主导世界文化,并据为己有、创造巨额利润的过程。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美国式电影文化的发展已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发展的道路:我们期待贴有中国标签的中国文化早日走下文化圣坛,走入民众日常生活、走向世每个角落。 [关键词]美国电影;好莱坞;文化特征; 电影作为一门视听艺术,它通过艺术形象的展示,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反映不同社会文化,体现时代和民族精神。电影作为人类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直接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美国电影也是美国文化在银幕上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美国具有全球视野的电影文化观念和形态决定了美国电影能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比其他国家的电影更为优越的地位,正是由于这种多元性和包容性的文化形态,才使美国电影有了在世界范围继续发展的态势。美国电影基本主题都是爱、正义、家庭、亲情等等,而这些既是美国作为一个国家所乐意标榜的完美价值观,也是全人类所共同关注的主题。美国电影为全球观众接受,除了好莱坞擅长讲故事以及它强大的商业运作之外,美国电影完整的叙事结构成熟地体现了人们对合理秩序的普遍需求。 一美国电影中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文化 美国人有着强烈的自我中心观念,信奉个人主义,并使追求个人幸福成为一种社会的共识,而美国公民鼎立膜拜这种个人英雄,他们崇尚个人奋斗,冒险,因此,美国电影极力宣扬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希望以此鼓励自己民族,勇于承担自身责任, 并为社会做出贡献。《2012》里那位黑人总统,在人类大难临头之际,他放弃了登上逃生船的机会,留下了这样一句台词:“一个年轻的科学家,要胜过二十个老政客。”这是一种什么境界?这是一种以人类未来为己任的英雄主义境界!《蝙蝠侠》、《夜魔侠》(超胆侠)、《钢铁侠》、《绿巨人》中,男主角都以个人超凡的能力拯救社会,惩罚罪恶。而这类的孤胆英雄在电影的开始往往只是平凡人,体现了平凡的公民也能在这个社会中找到自己的责任。他们无论面对何种危机,苦难,无论收到何种致命的打击,从来不相信失败,英雄们总是用无比清醒的理性的头脑,快速做出完美的布局,瞬间做出绝对正确的判断,总能抓住那只有百分之一的获胜机会,并获得胜利,典型的例子如《勇闯恶魔导》,《极限特工》,《辛德勒的名单》,《阿甘正传》等等,在电影中广泛制造完美英雄的个体力量,将此力量无限 夸大,神化,从而赋予了这些英雄人物以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 二美国电影中永恒爱情和家庭亲情 爱情是电影永恒的主题,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无论是哪部电影,都或多或少的描述爱情的完美与永恒。家庭是美国人最为重要的部分,911后美国彻底改变了人生活观念:家庭最温暖亲情最可贵。所以反映爱情和家庭亲情的美国电影用着神起的力量,仿佛人与人之间

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分析

跨文化传播指地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地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地交流活动.影视作为大众文化地一种载体,在向人们提供感官娱乐、精神审美地同时,也在不知不觉间传递着自己民族地文化,潜移默化中影响甚至支配着人们地价值观、精神状态、人生态度等,是一种非常重要地跨文化传播手段. 以《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为例分析美国电影中地中国文化 《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两部电影中都包含许多中国元素,但是由这些中国元素构成地动画电影却蕴含着美国风情.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花木兰》中,花木兰虽然有着细眉、丹凤眼、樱桃小嘴和瓜子脸,但是从整体上看却不像“中国人”.木兰一出场就穿着吊带背心和齐膝短裤,与保守地中国形象相去甚远.另外,影片虽然注意到龙对于中国地特殊意义,但却把中国龙设计成无厘头地木须,一只除了说大话以外什么都不会地干瘪动物.花家地祠堂里不但供奉着女性祖先,而且设在一个开放地亭子内,不但谁都可以进,甚至连一只狗都能在里面捣乱.祖先在祠堂议事地格局俨然就是西方地圆桌会议.每个人都在喋喋不休,现场显得混乱不堪,一个家族会议失去了它应有地凝重、严肃.虽然对中国观众而言,这个木兰“太美国化”了,但是观众在觉得诧异地同时也在渐渐接受这部影片.中美两国地文化就在这样地过程中相互影响渗透,达到互相影响与促进地作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在《功夫熊猫》中,熊猫阿宝是鸭子地儿子,吃面条长大,成天做着英雄地梦,却又好吃、懒惰.中国功夫讲究内外兼修,既有刚健雄美地外形,更有典雅深邃地内涵.但是在《功夫熊猫》中,所谓地功夫更多是倾向于实战地“美国功夫”.每逢格斗地时候,我们除了看到几只动物以高速移动来博取胜利之外,几乎看不到任何招式.乌龟大师口中经常出现许多哲理,听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但是《功夫熊猫》真正理解中国地道家思想吗?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道法自然.当熊猫打开天书时,发现里面什么都没有.这一桥段地设置,貌似符合了道家地“无为”思想.但是熊猫阿宝从龙之典上得到地启示是“相信自己”.当太郎发现龙之典里什么都没有地时候非常愤怒,阿宝反而安慰他说没关系,他第一次打开地时候也没有领悟,而且他还告诉太郎,没有什么绝密地奥义,而只是你自己.《功夫熊猫》中有熊猫、功夫、道家语言、金元宝、山庄布置、碗筷、福字等等一系列中国元素,然而在这华丽地元素外表下,蕴含地是美国“相信自己”地精神.相对于《花木兰》而言,《功夫熊猫》将中国元素与美国文化结合地更为精致.这也是《花木兰》一直没有在中国获得市场而《功夫熊猫》却在中国获得高票房地一个原因.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以《卧虎藏龙》为例分析电影地跨文化传播 《卧虎藏龙》中充溢着中国文化地典型符号:京鼓、琵琶、二胡、笛汇成地东方天籁,江湖侠士,神奇玄妙地中国武术等等.然而影片着意表现地并非是表象上地东方文化奇观,而是更为内在地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地反思.《卧虎藏龙》地片民隐喻着人性中奔放和隐忍地两面性,影片分别提供了典型地东方气质人物李慕白和西方气质地人物玉蛟龙.李慕白这个角色承载了中国古典文化地侠义精神,他修为高深,沉稳大气,重情重义,深受传统礼节地束缚,对个人感情一味隐忍克制,而玉蛟龙则敢爱敢恨,蔑视江湖权威与世俗成规,追求自由生活.这一人物地创造,很大程度上尊重了西方文化崇尚地主体精神和个人本位.影片通过人物展现了感情与道德伦理、个人欲望与江湖道义、生命冲动与心灵自制地剧烈冲突,以及对自由地追求,和自由被禁锢带来地痛苦与矛盾.遵循传统礼教地李慕白悲剧地死去,而跳出传统礼教追求绝对自由地玉蛟龙最终也走向毁灭.在快意恩仇之间,影片向人们抛出了究竟用什么样地信仰才可以走出迷雾地人生拷问.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观众可以从电影设立地东西两种文化形象中看到自己和他者,既在对照之中凸显了本国文化地文化特性,又通过共性地挖掘打通了不同文化间地审美隔阂,获得多元文化地接受认同.影片既没有以民族文化为本位固步自封,也没有对异国文化无原则地曲意逢迎,而是通过对

影视鉴赏入门

第一讲影视鉴赏入门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讲解开课目的 ⑵明确教学规范 ⑶介绍课程概况 2.过程与方法 以教师讲解和学生的表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师生建立关系 ⑵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明确教学规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影视艺术概说名言集萃: ?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 -——丹尼尔.贝尔 ?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人生价值有所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辨别力,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爱因斯坦

讲授新课 一、影视鉴赏的含义 影视鉴赏是人们在观看影视作品时的一种认识、一种精神活动,是人们观看影视作品时所产生的审美活动的全过程。 ?影视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综合戏剧、文学、绘画、雕塑、音乐、建筑、摄影、舞蹈等艺术中的多种元素。 ?有人说:电影,它从诗中学得了语言和韵律,从小说中得到了故事和描写,从戏剧中吸取了角色和表演,从摄影中搬来了光线和色彩,从音乐中窃取了音响和旋律,从画师处偷得构图和情趣,从建筑那里摹得了框架和结构,这正是对电影这种综合艺术的形象描述。 二.学习影视鉴赏的原因 教师:为什么要学影视艺术? (学生谈谈选学的原因或目的) 本节课作为导言,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调动大家的学习兴趣。 我希望大家在愉快中学习,在赏析中提高。 缺乏影视教育带来的严重后果。 表现: 1.时间上——无节制观看。 2.内容上——无选择观看。 后果: 1.懒得动——沙发上的土豆。 2.懒得想——被灌装的信息容器。 3.恣意妄为——道德沦丧,违法乱纪。 学习《影视鉴赏》的重要性 1.增加知识,了解信息。 2.提高美学修养,增强审美能力。 3.提高民族素质,建设和谐社会。 二、影视鉴赏的基本知识

(推荐)论美国电影中的文化

美国电影中的文化 摘要:美国电影是美国文化在银幕上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美国电影中融入了美国文化人的精神视野,蕴含着他们深层的文化价值立场,传播着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影响着全世界电影爱好者文化价值观的形成。美国电影体现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文化特征,强烈的科技主义文化特征以及文化包容性。究其原因,除了好莱坞擅长讲故事以及以及它强大的商业运作,美国电影完整的叙事结构成熟地体现了人们对合理秩序的普遍需求。 关键词:美国电影好莱坞文化特征 Abstract:American film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expressions of American culture on the screen,American film into the spirit of the vision of American intellectuals, contains a deep-rooted cultural values stance,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ir cultural values, affecting the world of movie-lover’s formation of those cultural values.American film reflects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self-centered individualism and heroism, also reflects a str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ltural identity and cultural inclusiveness. The reason except Hollywood is good at telling stories and it has strong commercial operation,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of the American film maturity reflects the general demand of the people of reasonable order. Keywords: American movies Hollywood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它虽然没有悠久的历史,但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电影作为人类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直接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美国电影也是美国文化在银幕上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美国具有全球视野的电影文化观念和形态决定了美国电影能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比其他国家的电影更为优越的地位,正是由于这种多元性和包容性的文化形态,才使得美国电影有了在世界范围继续发展的态势。美国电影基本主题都是爱、正义、家庭、亲情等等,而这些既是美国作为一个国家所乐意标榜的完美价值观,也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主题。好莱坞电影同时还借助美国的政治、文化、商业优势,使影片行销全世界,由此建立一种

欧美电影赏析

从《美丽心灵》的约翰·纳什看西方文化 《美丽心灵》讲述了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却在博弈论和微分几何学领域内潜心研究,在妻子的帮助下顽强克服妄想型分裂症并取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数学家约翰·纳什。 影片开头,当一位导师在做演讲的时候,约翰一个人坐在教室的角落,眼神躲躲闪闪;后来的茶会上对素不相识的人出言不逊可以看出纳什并不擅长或者说完全不会与人打交道的。纳什总是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为数字着迷。但同时纳什身上也闪烁着不平凡的光彩:对数学的疯狂热爱,深沉的爱恋,顽强不屈的意志。 数字狂热。纳什在普林斯顿大学学习时,曾获得著名的卡内基奖学金,影片开头的茶会中,纳什在摆弄桌子上的玻璃杯,光线透过玻璃杯在桌子上投射出复杂而又美丽的光线,当然,这是我们平常人的想法,当折射光线有桌面转到一位学生的领带上并在一个特殊的角度使领带发出特殊的光彩,但那时却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从这里可以看出你的领带有多差。”纳什对数学的热爱早已使他忘记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些常识。纳什由于不被周围的人接受,于是就创造了一个室友,陪伴他、安慰他,纳什的博士论文希望能创造出一个完全的原创理论,可是屡试屡败,纳什几近崩溃,但是纳什的室友却陪他一起疯狂,缓解压力,这是他精神分裂症的开始。之后,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是John Nash和一班同学坐在学校 的酒馆里喝啤酒,这时,进来了三个女孩,其中一个是特别漂亮的金发美女,当其他人在评头论足、跃跃欲试的时候,Nash迅速在脑海里设计出了一个唯一能确保成功约到这个美女的公式,可他并不付诸实施,而是飞奔回寝室,将其写在了玻璃窗上。这是博弈论的开始,也是纳什辉煌成就的初始。 笨拙恋爱。创造出博弈论的纳什如愿以偿地进入了惠勒实验室,击败了曾经羞辱过他的竞争对手--马丁。纳什在事业上顺风顺水,同时也开始担任麻省理工的教学工作。同时,由于纳什难以与人交流,我几乎认为这样的纳什可能要孤独终老了,可是一位名叫艾丽西亚的女子却从容地走进了他的生命里,当纳什因窗外的噪音而关上教室所有的窗户,使教室内闷热无比时,艾丽西亚却打开窗户和施工人员商量后,噪音消失了。艾丽西亚用完全不同的方法达到了同样的目的,令人难以忘怀。Nash约会女友的时候,他拙嘴笨舌,无法像个文科 生那样表达自己的感情。借助于漫天星光,他站在女友身后,抱着女友的双手,逐一指点天上的群星。在他不发一言的指引中,一只巨大的雨伞从无序的繁星点点中慢慢出现,尾钩如月。两人相拥,星辉摇曳,在无限的宁静和永恒中无言的浪漫充斥天地---理科生的浪漫竟一任如斯!难怪我那挑剔的女同学会说他SEXY和CHARMING了。 顽强理性。在刚进入普林斯顿的时候,由于他不合群,所以他自己创造出了一个好朋友。此人非常明白Nash的心意,一直鼓励和安慰他。毕业以后,Nash没有找到女友---他的性格缺陷让他在人际沟通方面举步维艰,所以他又创造出大学好友的侄女,一个非常可爱的女孩,以满足他对家庭生活的渴望。再后来,在冷战的大环境下,他又想象出一个密探,对方委托他为美国服务,分析杂志上存在的密码。这一切导致了他严重的心理障碍,形成了人格分裂。在数十年间,他一直为这三个人困扰。他知道他们不是真实的,但是又无力说服自己相信这一点,因为他们随时会出现在他面前。直到有一天,小侄女伸手要他抱,他突然醒悟这一切都不是真的---他们没有随岁月流逝而变得衰老!Nash冲出家门,拦在即将驾车离家出走的 妻子面前,几乎被车撞死。大雨淋湿了他的头发,他凝视车窗后的妻儿,用他那含混不清的语调说:“我明白了,他们不是真的。因为他们没有变老!”我非常喜欢这一段,觉得这体现了人类的伟大之处。一个人在精神世界如此凋残零乱的状况下,依然不放弃任何转好的可能。而在狂乱和绝望的挣扎中,他没有放弃理性之光,没有放弃一个智慧生物对世界的观察能力和思辨能力。他在观察自己心中生成的幻像时,依然能注意到他们没有随时光流逝而衰老,从而证明他们是虚幻不实的,这让人深深感动,也因为自己和他一样,为自己被冠以人类的名号而骄傲。即使是疯狂如斯,也坚持使用理性,人因为肉体而脆弱,却因为理性而坚强。

世界经典电影赏析

世界经典电影赏析 结课影评 《阿甘正传》赏析 电影《阿甘正传》赏析 阿甘正传说时候当时老师说要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不是很感兴趣,因为看的实在是太多了,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看过都不下5遍了但当真正投入进去看的时候发现每一次看都会读到不一样的东西! 影片的开场我们可以看到已经是成年人阿甘,导演运用车站和等车人之间的聊天巧妙的打开了阿甘的话匣子,也带领观众进入了了阿甘的回忆。 阿甘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诚实、守信、认真、勇敢而重视感情。在影片中,阿甘是十分纯洁的形象,对于所叙述的一切,影片自始自终都是以一种温情和善意的态度来表现的,甚至还加入了诗意化的成分,这使得影片显得柔和而无伤害性。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出现了一个让人深刻的镜头:在广阔的蓝天下,一根轻盈而洁白的羽毛飞啊飞,缓缓地降落在坐在长椅等九路公交车憨厚的阿甘脚下,身边是来来去去的人。我想,这是影片中的一种暗示,暗示着阿甘的人品的纯洁平淡而美丽。 阿甘忠诚,所以在越战中他独自脱离了危险的时候,他仍然跑回丛林中去找他的战友。他守信,他答应了战友布巴要共买一艘捕虾船,但布巴死了,他却在旁人不可思议的眼神中为他实现了遗愿,也为自己赢得了巨大的财富。他执着,所以他会在珍妮离开后一跑三年,穿越了整个美国,一直不停,他告诉你,他只是想跑,他用跑步丈量人生,这不

需要以和平自由或任何冠冕堂皇的东西为理由。他友善,在他救回中尉的性命后,失去了双腿的中尉一直对自己不能战死在战场上却仍以残废之躯苟且偷生而羞愧,而恼怒,因为中尉是这样一种人:他视荣誉高于一切,他不能忍受平凡,是阿甘用友善唤回他对生命的信心,使他发现,即使没有双腿,人生依然可以充满生机。 这是个智商只有75的“傻子”,在他看来,自己只是平凡的生活着,然而,当他用略显含混不清的语调讲述回忆时,观众惊讶的发现,阿甘几乎见证了二战后美国的发展史。他“教”猫王跳舞,参与“黑白同校”,加入美国最流行的橄榄球运动队伍,参加越南战争,甚至作为“第一批访问大陆的老美”亲生见证了中美的“乒乓外交”。值得关注的是,导演成功地运用交替蒙太奇的手法,将电视中的新闻报道穿插在影片中,阿甘也成了这“画中画”里的人物。这一别具匠心的设计巧妙而又不是自然的叙述了包括水门事件等4次总统遇刺事件以及尼克松辞职等美国的重大史实,更像观众展示了阿甘3次被总统接见的光荣史。成功地让观众们从特技效果中接受了真实的历史,却并不感觉沉重或压抑。阿干傻气十足的画外音更是诙谐。影片不仅在讲述阿甘正传,而是借阿甘这个憨厚的傻子之口,向观众展示另类的“美国别传”。 在阿甘的生活中有一个女人影响了他一生,她就是珍妮。“快跑,阿甘!”这句话简直是阿甘的座右铭。当童年的阿甘因为带着腿箍且智商较低而受到同学追赶欺辱时,珍妮的一句:“跑,阿甘,快跑!”似乎激发了阿甘天生的奔跑潜能。在这个镜头中导演很好的运用了慢镜头的手法把阿甘在奔跑时腿箍渐渐破碎,跑路的姿势也从难看到优美。腿箍破碎时发出的清脆的金属撞击声,珍妮的一声声喊叫,阿甘的呼吸声。这一切都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并产生了奇妙的声画蒙太奇效果。在这时我们看到的不再是阿甘为了逃避别人的追打而逃跑,他是在跑向新 生! 时隔几年同样的追赶使阿甘跑进了大学,跑上了橄榄球场,跑到了白宫。在当时的美国橄榄球是最流行的运动。这也是阿甘第一次来到白宫见到当时的总统。也正是同样的奔跑但场地不同了,这次是在越南战场。虽然同样是奔跑但这次的意义大不同这次的奋力狂奔于阿甘而言这一次,他跑出了勋章,再次跑进了白宫,并意外和珍妮重逢。但对于他的同伴而言这可是救命之恩。尤其是丹中尉,阿甘的奔跑与营救使他殉国的光荣梦想幻灭,他的后半生都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但此后又是阿甘,再次改变的他的人生。 与前三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奔跑相比,阿甘后来那次长达三年之久的横跨美国的长跑并不具有任何特殊意义,就因为阿甘“只是喜欢跑”。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