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乡教育差距的分析视角与实践模式_周芬芬

城乡教育差距的分析视角与实践模式_周芬芬

城乡教育差距的分析视角与实践模式_周芬芬
城乡教育差距的分析视角与实践模式_周芬芬

第48卷第1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1月Vo l.48 No.1Journal o f Huazho ng N or mal U niver sity (H umanities and So cial Sciences)Jan.2009

收稿日期 2008-04-28

城乡教育差距的分析视角与实践模式

周芬芬

(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山西临汾041004)

摘要 城乡教育差距是众多教育差距当中最令人担忧的一种,人们一般把它的形成归于制度不合理,而有意忽视存在于城乡之间的地域性差距或自然差距。制度分析显示了人们对政策因素的过于依赖以及对非政策因素的过于忽视。生态学全面的、联系的和开放的思考方式告诉我们,学校并不是惟一起作用的教育机构,其他各类社会机构均是有用的教育资源。因而考察城乡教育差距的形成原因及化解办法需要综合考虑各类教育资源的差距。

关键词 城乡教育差距;制度视角;生态学视角

当前,在我国,尽管人们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了基本保障,但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以及不同的个人之间,教育的差距依然较大,其中,最令人担忧的莫过于城乡教育差距。城乡教育差距之所以最令人担忧,因为比之于其他形式的教育差距,城乡教育差距往往涉及到身份歧视,它直接引起人们的不公平感。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站在不同的视角,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一、从制度视角看城乡教育差距

检索1979)2007年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发现,/教育公平0问题在1994年方才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而作为教育公平问题中最为重要的/城乡教育差距0问题更迟至2002年方才有人关注。1

最早关注这个问题的学者是张玉林,他通过对城乡儿童入学率与毕业儿童升学率的比较,发现在/分级办学0制度出台之前城乡儿童升学率在即存在巨大差距。但作者没有对分级办学之前的城乡教育差距进行分析,而是将注意力放在了对/分级办学0体制的分析上。在最近几年时间里,更多有责任感的学者把注意力放到城乡教育差距问题上来,他们研究视角主要放在政策分析上。

o

很多学者从教育政策的角度分析并归纳义务教育城乡差距问题的成因,基本归纳为/经济决定论、文化决定论、历史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结构决定论,等等0。?

经济决定论者认为农村教育落后的原因在于农村经济贫困,这一理论是在城乡二元教

育体制的合理性前提下做出的解释。因为在这一体制下,农村教育农村办,城市教育城市办,因此城乡经济差别便是城乡教育差别的主要原因。文化决定论者指出,农村文化落后导致了农民安于落后保守的心态,这种心态导致他们对现代教育持有敌视态度。城市则是现代文化和现代教育的聚集地。对现代教育的两种不同的接纳心理导致了城乡教育差距的出现;历史决定论者在对待农村教育落后和城乡教育差距问题上持悲观态度,认为农村教育的长期落后状态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改善;环境论者对农村教育落后和城乡教育差距的解释是对上述各种理论的综合,这一理论的持有者认为,土地贫瘠、交通封闭、信息闭塞以及资源匮乏是造成农村教育落后的根源。由于进行这样的归因,城乡教育差距问题变得非常沉重,甚至难以解决,历史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甚至导致了一种消极悲观的态度。后面这三种归因也最终都走向了/制度归因0的道路上来,因为无论是保守文化还是历史上形成的落后面貌均源自于某种形式的制度因素,环境论则将部分原因也归于制度因素。

以上这些分析,无一例外均采用了制度分析的视角。制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某个社会时期的制度形态与其它社会时期的制度形态往往存在着明显差别。由于制度的这种特性,它成为人们解释前代或当代社会现象的有用工具。诺斯把制度定义为/博弈规则0,他把博弈规则分为两类: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规范和习俗)。以下便是根据诺

126

斯的这一/制度0内涵进行的有关城乡教育差距形成的几种制度解释:

1.城乡二元教育体制分割与城乡教育差距

建国初期国家实行城乡分治的策略,以工业发展为先,带动城市发展,同时限制人口在城乡间的流动,主要是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在这一城乡分治的二元制度下,城乡教育由不同的管理主体负责,形成了城乡二元分割的教育资源供给体制。?/细察义务教育的制度设置,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其存在某种-城市优先.的倾向。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采取有步骤推进的策略,这一策略蕴含着一种不言自明的规定,这就是城市中的义务教育先行于农村中的义务教育。0?1989年财政体制改革中乡级财政预算的建立,把农村教育经费的负担全部落到乡镇和农民身上,强化了城乡二元分割制度下的不平等。1992年5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6中规定新增教育附加费一项用于举办教育事业,城镇教育附加费向企业单位收取,而农村则直接面向农民收取。城镇教育实行国家办学,而农村教育则实行农民办学。在1990年代,农村通过直接向农民收取教育费用来维持学校运转的经费占到整个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70%,与此同时还要支付个人上学费用,而城市学生则只需支付个人部分。?此外,在义务教育的推进过程中,政府所采用的策略是城市义务教育先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有步骤推进。如果说义务教育体现了一种权利,那么这种制度安排就意味着城市的适龄儿童有优先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如果说义务教育是一种责任,那就意味着政府首先对城市儿童承担了责任。显然,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逐渐强化了农村教育的边缘化地位。

2.分级办学体制、重点校制度、城乡教师政策与城乡教育差距

/分级办学0的制度是造成城乡教育差距的最重要因素。张玉林认为,在差距背后存在的主要是/由国家权力决定的资源配置)利益分配问题0。?作为公共政策的/分级办学0制度,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具体的实践运行,都缺少公平分配教育资源的要素。它将应该由国家、社会和家长共同承担的(农村)义务教育中的/义务0,主要转嫁给了农村社会和农民。这一制度虽然调动了地方政府和农民的办学积极性,但是由于主要依靠农村和农民兴办农村教育,在加重了农村和农民负担)))从而也就影响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同时,在客观上也迟滞了农村教育的发展,造成了农村与城市之间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延续乃至扩大。重点学校制度则使得这一差距更加明显,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学校大都建立在城市和县镇,国家把大量的稀缺教育资源都投入到重点学校,导致农村普通学校教育资源相对短缺;与此同时,它所造成的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形成了对社会资源的积聚和对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的盘剥,使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日趋恶化。城乡不同的教师制度也是造成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原因。国家对城乡教师实行不同的待遇标准,城市教师在住房、医疗、培训方面享受优于农村教师;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还实施不同的师资配备标准,以小学为例,农村为23.0B1,县镇为21.0B1,城市为19.0B1。城乡有别的教育资源分配制度导致了农村学校的落后面貌和城乡教育差距拉大。

3./教育资源等级式流动0与城乡教育差距

教育资源等级式流动是一种非正式制度,它是中国社会制度下教育资源分配所必然遵循的习惯性法则。郭建如从政治学角度对国家分配教育资源的过程进行分析,认为无论是在建国前的传统社会体制下还是建国后的计划体制下,现代教育的推行都是自上而下的过程,教育资源基本上是沿着首都)))省府)))中心城市)))县城)))乡镇)))农村不均匀地向下流动。这种流动方式强化了从上到下、从城市到乡村的等级差异。郭建如提出的/教育资源等级式流动0理论实际上是对分级办学体制的另外一种解读。à在这种体制下县以上城市学校所需的教育资源能够得到保障,而乡以下农村学校得到的教育资源较少。

以上三种制度分析均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我国城乡教育差距问题的内核,有助于人们理解城乡教育差距的形成,并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寻求更为合理的城乡教育资源分配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然而,笔者以为,仅从制度归因或政策归因的角度来分析城乡教育差距是有失偏颇的,这是因为它限制了研究者分析的视野,使得他们对城乡教育差距所做出的制度解释和所提出的对策具有局限性。我们可以从反向进行思考,不否认城乡二元体制在造成城乡差距方面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改变城乡二元分割体制是否就可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或城乡差距问题?是否政府采用了城乡均等的发展政策,就不会出现城乡教育之间的巨大差距?显然这是我们需要认真对待的一个新问题。本文的答案是:显然不能。因为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还有着更多更复杂的原因,历史、文化、环境均是造成城乡差距的原因。城乡二元制度的责任在于它没有

127

缩小城乡差距,而是有意扩大了这一差距;分级办学体制是国家财政能力有限条件下采用的一种有效率的发展策略,它促使我国义务教育得到快速普及和发展。这一制度的弊端在于它没有/特意地0去弥补或缩小已经形成的差距,不能成为造成城乡教育差距的主要原因。

制度分析显示了人们对政策因素的依赖以及对非政策因素的忽视。研究者之所以对制度分析情有独钟,主要因为在人们的意识中,自然形成的城乡差距就如同天生残疾一样,是无法补救的。这一思路导致大多数学者均把城乡自然差距作为造成城乡教育差距的客观原因。制度分析的视角得出的结论通常是/哪里漏了补哪里0的补救式解决问题方法,它显示了人们在看待问题时的片面性。

二、从生态学视角看城乡差距

社会问题的产生通常有着多方面原因,受众多制度的共同作用。制度之间的关系恰如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一样,错综复杂,它们彼此之间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制约。但人们无法在分析某一个问题时,把所有关联的制度都考虑进去,他们往往从制度的一个方面或某一个制度来分析一个问题,看似寻到了问题的根本,但实际上却无法真正解决问题。以本文所要研究的城乡教育差距为例,人们往往把主要原因归于城乡二元结构,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乡二元分割结构已有较大的改变,而城乡教育差距问题非但没有消除,反还表现出加大的趋势,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以往分析视角的反思。

一些地方政府的成功实践也推动了我们的反思:2007年笔者在四川龙泉驿区进行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状况的调查,该地区实施的/金凤凰工程0引起笔者的注意。/金凤凰工程0是当地政府旨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一项改革,其具本措施是:在龙泉驿区范围内,由政府买单,推行/初中下山、小学进镇0,让发展相对缓慢的山区初中学生直接进入城区第一流的学校读书,让山区小学生进入镇中心小学上寄宿制学校。到2007年山区将取消所有初中学校,初中学生全部被分流到坝区乡镇中学或城区中学里;由于山区小学学生年龄小和城区小学容量有限,小学生不可能全部进入城区小学,政府采用的策略是/小学进镇0,通过对乡镇中心小学进行标准化建设,把镇中心小学建成寄宿制学校,使山区优质教育资源向镇上集中。对山区学校的扶持力度大于坝区小学和城区小学,尽力改善山区学校校舍和设施设备,避免校点分散带来的种种弊病;在城乡教师管理上,探讨了/一体化管理0模式,取消农村教师身份,山区学校教师与城市学校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在城区筹建/园丁园0,为山区教师进城提供住房保障,研究制定山区教师的培训、提高机制,尽力为山区教师学习、提高提供更加便利条件。它所取得的成功已经引起很多媒体关注,当地政府也因此获得了2006年/十大政府创新典型0的荣誉称号。

四川龙泉驿区在解决城乡教育差距方面之所以取得了成功,得益于地方政府实事求是的态度。龙泉驿区总共有1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乡镇街道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相当大,2003年以来,他们在区内各乡镇和村庄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区内富裕的坝区乡镇年财政收入达亿元以上,而山区穷乡镇的财政收入不足4000万元。2006年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5152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20元。在偏远的山区乡镇,贫困农民用水、用电还得不到保证。山区水资源缺乏,土地贫瘠,基本靠天吃饭,当地人的生活水平低下。调研结果让政府官员们认识到,只有让农村儿童享受到与城市儿童同等的教育资源才有可能摆脱家庭的贫困,政府官员们形成了朴素的看法,/改变孩子的命运,就是改变家庭的命运0。但经济是教育的基础,经济落后,教育自然就落后。仅依靠当地的资源,无法使山区孩子获得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资源。/金凤凰工程0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其核心思想是/城乡教育一体化0,即依托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城乡教育捆绑式互动、城市教育帮助农村教育等工程,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以有利于农村学生享受城市教育条件为发展路向。

龙泉驿区政府在/金凤凰工程0中思考问题的方式已经与以往的制度视角不同,采用了全面的、整体的和开放的思考方式,这正是一种生态学的思考方式。生态学自20世纪中期逐渐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它看待生态世界的思考方式也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并应用于其他社会科学领域,为人们的研究开辟了全新的视野。克雷明总结了生态学的三种思考方式:全面地思考、联系地思考和公开地思考。

所谓全面地思考就是要注重/环境0的影响。在生态学上,环境是指有机体生存空间内各种条件的总和。把生态学应用于人类社会之中,环境概念就既包括自然环境,又包括社会环境。运用全面的思考方式来分析城乡教育差距,就能够看到影响城乡教育的所有环境因素,比如地理条件、经济条件

128

以及历史所形成的文化落后等等)))这些是造成当前城乡教育差距的/先天0因素。而这些通常是制度分析视角下易于被忽视的因素。

为什么这些因素不能被忽视?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分析,以城乡地理条件为例,城市在本质上是进行产品交流的/市场0,它的形成需要具备与一般乡村不同的特点。因为它是商品交换发生的场所,是社会财富积聚和流转的通道,因而通常交通便利、场地宽阔;商品交换又使得这里是各种财富与各种优势资源聚集的地方,形成一个优势资源集中的区域。而优势资源又通过它的/聚核效应0,把周边农村更多的优势资源吸引过来,在这样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中,优势资源集中的地方就成了城市,优势资源流出的地方就始终处于劣势地位。优势资源集中的地方,同样也是优质教育资源自动或自愿流入的地方。比如优秀农村教师被城市学校/挖走0现象的背后其实就是优质教育资源的自愿流动。有些学者不能理解,或者讳疾忌医,不愿言明,使用/挖0这个字眼以掩盖问题的本质。在分析农村教育的定位时,有的学者提出农村教育要面向农村,这也是一种孤立的观点,它非但不能改变农村教育的落后状况,反而有可能使农村教育陷入更深的困境之中。因为它无视农民实际存在的改变社会自身地位的需求,以及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它把留在农村、建设农村当作农民子弟义不容辞的/责任0,这是一种新的身份歧视。城市生活对农村教师的吸引力不容忽视,它也是农村教师的正当追求。/金凤凰工程0在城区建设/园丁园0,让农村教师身份城市化,便是尊重了农民和农村教师的追求,顺应了他们的心理需求,体现了生态学/全面地思考0的原则。

所谓联系地思考就是指,环境中各要素是相互依存的,各种要素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因而要看到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克雷明最早把生态学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中,他指出,生态学概念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它/强调联系0,它/把各种教育机构与结构置于彼此联系、以及与那些维持它们并受它们影响的更广泛的社会的联系中,加以审视0。á因此,在分析城乡教育差距时,就不能只看到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还要看到影响城乡教育的其他因素,比如城乡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差距对教育的影响。在学生所处的社会影响中,学校只是众多的起着教育作用的要素中的一种,实际上学生们并不是单独地从学校中接受教育,学校也不是孤立地起着教育作用。环境之中存在着众多的社会机构,如图书馆、博物馆、工厂、农场以及家庭等等,这些都在无声地释放着教育信息。因此,教育活动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在许多情境和机构中都在进行着的活动,环境中的所有机构都可以作为教育资源来看待。

所谓公开地思考,即尊重生态环境中存在的竞争与差距。生态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开放即意味着竞争,物种间的竞争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任何方面的竞争与差距都可能造成物种强弱势力的转换。更重要的是,竞争往往是在已有差距的基础上进行的,差距对竞争结果将产生重要影响。这就是说在分析事物之间的竞争时,要考虑到可能引起竞争结果差异的所有不同因素,不论这种差距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比如城乡学校之间的生源竞争、优秀师资竞争、教育经费竞争等等,均是在农村学校明显落后于城镇学校的基础上进行的,竞争结果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在分析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时,我们不仅要考虑到后天的制度上的原因,还要考虑这些非制度性因素。

从生态学视角来看教育,教育就可以被理解为一个/与其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政治的生态环境关系密切的,由时间和空间构成的、开放而实在的生态系统0。 l u它有利于我们把造成城乡教育差距的全部影响因素纳入分析视野,尤其是把通常在制度视角下被忽视的先天影响因素纳入视野。将生态学引入教育差距研究中,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强化人们对城乡教育差距问题的重视。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城乡教育差距不仅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加大了城乡教育差距,城乡其他有关机构与设施之间的差距也会增加城乡教育的差距。当这些差距被叠加起来之后,城乡教育差距问题的变得尤为紧迫。

三、从生态学视角化解城乡教育差距的思路

生态学分析视角的引入,使我们能够更为全面地认识导致城乡教育差距的因素,并且将分析的重点从单项制度的改革转化为整体教育环境的改善与提高。

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首先表现为城乡所拥有的社会机构的数量差距。比较一下城乡学龄前儿童,即使不考虑孩子们之间的先天差异,他们之间的差距在没有进学校之前就已经表现出来了。人们可能总会把这种差别归于家庭和父母的遗传或家庭教育,这的确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但更主要是因为他们生活的环境。城镇孩子的父母通过/代

129

际遗传0教会他们子女的东西,不仅仅来自于他们自己的职业,还来自于他们所接触到的其他行业的信息,孩子们还会可以从社区、街道、公共场所中获得大量的信息。城市拥有大量的公共服务机构、各种政府机构、大量的公司、商场等等。而很多农村地区甚至连一个公共部门都没有,那里的农民很少能够参与公共生活,有些人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自己的村庄。农民及农村孩子从生活环境中接触到的现代信息很少。这是造成城乡孩子之间差别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城乡教育差距也表现为机构质量的差距。城乡学校之间的质量差距自不待言,学校之外的其他机构也存在质量差距。以公共图书馆为例,城区通常有大型公共图书馆,农村则只有小型的图书室,不仅存书数量少,且年代久远,多是一些过时的书籍,其适用性较差。并且农村图书室通常以适应农民生活需要为目标,所存多是一些与农业有关的实用型手册,对小学生吸引力不大。书店也是非常重要的文化传播机构,城市有大量国营的或私人的书店,而农村地区则几乎没有书店。此外,大部分农村只有卫生所或私人门诊,没有大型医院。在农村,除了乡镇所在地有政府机关外,大部分地区缺乏这些公共机构。

二元体制结束之前,城乡教育差距小于当前,这并不是说当时城乡教育资源分配更公平,而是因为当时农村社会还维持着一个完整的社会系统,有众多的公共机构,农村社会生活相对丰富,农村公职人员数量比现在多,农民有更多机会参与公共生活。现在虽然比过去开放,但农村社会的公共组织更少了,农民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机会变小了,实际上现代农民比过去更与国家(公共)事务隔绝。这些看似与教育无关的各种机构的数量,以及它们在质量上的差别不可忽视,它们是造成城乡教育资源差距的重要因素。

第三,城市教育资源相对于农村教育资源的现有优势构成了对农村教育的剥夺。从生态学视角来看,环境越复杂,资源越丰富;同样,教育环境越复杂,可以获得的教育资源越丰富,教育机会越充分。相反,教育环境越简单,可以获得的教育资源也越贫乏,教育机会也就越稀少。教育生态环境也有层级之分,复杂的层级往往居于更高级的生态链条上,与自然世界里的生态链条一样,位于生态链条较高层级的教育生态环境以位于较低级的教育生态环境为基础,从中汲取维持自身生存的要素。城市与农村分别属于教育生态环境中不同的层级,城市教育生态环境优于农村教育生态环境,城市教育生态环境需要从农村教育生态环境中汲取/养分0来维持自己的生存;重点学校和优秀学校以差等学校和弱势学校为基础,从中汲取自己生存所需要的资源。这便构成了城市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持续不断的剥夺,如果没有根本改变城市与农村的广义上的教育资源分配状态,这种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那么,这些差距可不可以被化解?在制度分析视角下,研究者把学校作为惟一的教育手段,也是惟一的教育资源获得处,把学校教育同社会环境教育割裂开来,看不到学校与周围环境之间、与其他各类教育机构与社会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导致片面决策。要么以为经过在教育内部的努力与局部政策倾斜就可以消除不公平,缩小差距;要么以为这种差距是不可以改变的。生态学分析的结果却表明,城乡教育差距不只源于教育内的资源分配不公,还存在于众多的其它社会因素之间。局限于教育领域内部的教育资源仅仅形成于教育投资,它是狭义的教育资源,社会资源同样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不改变农村社会的整体面貌,城乡教育差距将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这一结论启示人们:仅靠局部的制度改造不可能根本改变农村落后的教育面貌。但这并不表明城乡教育差距不可改变,相反,它为我们改变农村教育落后面貌提出了根本性的思路,即城乡教育一体化。除了四川省龙泉驿区/城乡教育一体化0经验所取得的成功,这一思路已再次被上海市教委组织实施的/学校托管0经验所印证。

上海市教委组织实施的/学校托管0同样是一种/城乡一体化0思路,它的具体措施是: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以委托管理方式与郊区农村学校对口办学,来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的面貌,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政府向受托学校付费,购买受委托学校的管理经验,把优质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引入落后学校。这一模式让优质资源/活0了起来,能够在不同学校之间自由流动。在属地化管理体制下,学校的人、财、物等资源跨区域流动难度较大,而采取托管方式,有利于突破现行体制下的问题,实现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郊区。

比较两种模式,/金凤凰工程0以农村教育整体搬迁为特征,将农村教育引入城镇来化解农村教育落后面貌和城乡教育差距问题;而/学校托管0则是通过将城区优质教育资源整体搬迁来改变农村教育落后和城乡教育差距。两种方式的共同之处在

130

于,它们均认识到,必须通过转移生源进入城镇或通过再造农村教育生态环境,使农村教育生态环境与城市教育生态环境接近或相似。但两种思路也存在各自的利弊:/金凤凰工程0的实现受地方城镇发展的限制,实现难度相对较大,但效果明显;/学校托管0易实现,但效果则会差于前者。

结合本文对城乡教育差距问题的生态学分析与龙泉驿区、上海市教委的实践,我们认为解决城乡教育差距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变农村落后的教育生态环境,它有两条实现途径:一是实现农村教育城镇化,即学校和学生向城镇地区集中,龙泉驿区的改革措施便是这一路径的实践。这是因为只有城市才可以较大程度实现学校内外部资源的均质化,才有更大的可能实现教育公平;二是重塑农村社会,缩小农村在公共资源占有量上与城市之间的差别。得出这一结论主要是考虑到我国国情的特殊性,我国人口占世界1/6,土地面积却并不占有相应比例,仿效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之路不一定适合我们。因此,扩大农村公共品支出,建设现代化农村,广泛动员各种教育机构、实体机构和家庭组织,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充分开发农村社区内各种教育)))学习资源,重建农村公共生活。这两条途径其实思路一致,即都是从建设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出发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前者是要把国家教育纳入城市教育系统中,后者则是要建设城乡同等社会生活,努力使农村向城市靠近。随着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公共生活的丰富,农村教育与城镇教育的差距会逐步缩小。

注释

1?张玉林:5中国城乡教育差距6,5战略与管理62002年第6期。

o鲍传有:5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政策审视6,5北京师范大学学报62005年第3期;张乐天:5城乡教育差别的制度归因与缩小差别的政策建议6,5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2004年第3期;陈敬朴:5教育政策城市偏向的要害及其特点6,5当代教育科学62004年第2期,等等。

?孙艳霞:5教育政策道德性研究)))义务教育城乡差距的归因与路径探析6,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06年。

?杨辉、周应中:52004年中国教育研究综述6,5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62005年第3期;张乐天:5城乡教育差别的制度归因与缩小差距的政策建议6,5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2004年第3期;刘汉霞:5城乡二元结构与农村教育6,5教育探索62003年第11期。

?张乐天:5城乡教育差别的制度归因与缩小差距的政策建议6,5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2004年第3期。

?朱迎春:5从教育公平原则看中国城乡教育差距6, 5河北师范大学学报62006年第5期。

à郭建如:5国家)社会视角下的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教育政治学分析6,5北京大学教育评论62005年第3期。

á l u转引自范国睿:5教育生态学6,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6页,第28页。

责任编辑曾新

131

城乡教育差距

城乡教育差距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城乡教育差距问题,然而,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城乡间教育条件的差别巨大,农村教育困难重重;(2)重点学校制度及其引起的高额“择校费”;(3)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得不到平等的义务教育;(4)大学在不同地区录取分数线不一致,不同地区间进入大学的机会差别极大;(5)重点大学,尤其是热门专业中,社会高等级阶层子女的比重极高,教育正在成为阶层和阶级分化的加速器。 第一,投入差距。经费不足一直是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近几年,政府财政向农村倾斜,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但城乡之间义务教育投入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以2004年为例,全国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城乡之比为 1.2∶1;全国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乡之比 1.4∶1,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乡之比1.3:1。 部分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基础建设投入仍然十分欠缺。全国人大义务教育法实施检查组在江西执法检查时发现:该省66人以上学生的大班有1.38万个,有的甚至100多人挤在一个班上课。在一些高寒、缺水地区,冬季取暖和安全饮用水的开支较大,有的学校仅采暖费一项,就要用去公用经费的一半以上。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虽比改革前有所提高,但很多地方目前的经费保障水平只能 维持学校基本运转。 第二,办学条件差距。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

学校危房改造中投入了大量资金,农村中小学校舍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城乡中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已基本相当。目前,城乡办学条件的差距突出地表现在城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方面。全国1/3以上地区的中小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的城乡差距继续扩大,小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城乡之比为 2.9∶1,全国初中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的城乡比平均为1.4∶1。 第三,教师水平差距。由于农村教学条件比较艰苦、教师待遇比较低下等原因,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高职称教师等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市和县镇集中,农村高职称教师比重与城市和县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例如,有些教学点派不进足够数量的公办教师,有些地方只能低薪聘请代课教师,很多地方代课教师的工资不到公办教师工资的1/3。在师生比方面,农村高于城市。按照现行教师编制标准,农村初中、小学的教师每人负担学生数分别为18人、23人,城市初中、小学为13.5人、19人。采取有效措施吸引高素质人才到农村学校教书,已成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造成这些问题的因素又是什么呢?农村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一元化目标,二元化政策”的教育制度设计、城乡教育投入不平衡、农村教育体系和结构不合理等方面,认为农村教育有很大的外部经济性,城市是外部性的最大受惠者。提出从统筹城乡的角度,通过建立城乡统筹的教育制度、区别城乡的收费标准、促进城乡教育互补交流、教育投入向农村倾斜等措施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首先需要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而这一切依赖于农村教育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对策探讨(一)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对策探讨(一) 摘要:发展农村教育,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不仅能满足农村广大群众及其子女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体现社会公正,也是建设城乡一体化、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指出城乡教育差距之现状,剖析发展农村教育,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发展农村教育,缩小城乡差距对策思考,以便能更好地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关键词:农村教育;城乡教育;差距 1城乡教育差距之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无论城市和乡村,教育事业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城乡教育的差距却依然存在,甚至出现加大的趋势。伴随近年来城区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更为明显地滞后于城区义务教育的发展,城乡之间教育发展水平差距越来越大。 1.1城乡文化资源配置不合理 从文化投入看,2004年,全国农村只30.11亿元,仅占全国文化事业费的26.5%,与城市文化经费投入相比低47个百分点。2006年财政对城市文化投入占总财政投入的比重仍然高达71.5%,超过对农村文化投入比重43个百分点。2006年全国直接为7.37亿乡村农民提供文化服务的乡镇文化站,其经费只有10.9亿元,全国每个农民一年只能享受国家财政1.48元的文化投入。而经费的严重不足,也使农村文化建设困难重重,农村文化生活贫乏。各级地方政府在公共文化资源的分配上往往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 1.2城乡学校设施、师资力量差距明显 长期以来,受教育政策导向的影响,教育经费的投入明显偏向于城市。而农村教育资金的自筹能力极其有限,教育设施的城乡差距也不可避免。国家教育经费的不足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现实,问题是这些有限的教育投资,大部分还被锦上添花地投放在基础较好的城市学校,尤其是其中的重点中小学。这些学校凭借优越的办学条件,又可以吸引更多的生源和择校赞助款,从而进一步完善学校设施;而办学条件原本薄弱的乡村学校,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学校,却得不到必要的资金投入。近几年,虽然一座座希望小学的教学楼拔地而起,但是也仍然可以看到,有的山村校舍条件达不到最低要求,甚至还有危房继续存在并使用。 除此之外,城区学校学科教师配套,专业专任,专业水平普遍较高,教师进修交流机会多于农村学校,福利待遇高于农村学校。而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经费短缺,进修提高机会不多,福利待遇微薄的现象。加之近几年城区学校通过考试补充教师,吸引了大批农村骨干教师向城区集中。在师资流动上,农村学校向城区学校、薄弱学校向优质学校流动的现象十分突出,教师的流动,又往往带动学生流动,导致学生“择校热”,其结果更加剧了学校之间不平衡发展。 2发展农村教育。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近年来,尽管国家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上做了许多有卓有成效的工作,比如中办、国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针对解决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突出问题做出了全面部署。但由于农村老百姓传统思维的根深蒂固以及思想道德素质偏低,使得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还不高。因此,只有通过发展农村教育来改变农村老百姓的思想,践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培养新型农民,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势在必行。 2.1农民思想道德素质需要通过教育来提高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必须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农民素质的高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新农村建设,依赖于农民素质的提高。而农民素质的提高尤其是新一代农民素质提的高,要依赖于教育水平的提高。然而目前的现状是,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4.8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

教育城乡差距数据

教育城乡差距数据 教育经费方面 1.在教育经费方面,东部基础教育的各项教育经费指标平均是中西部的一到两倍,在各项指标中,教育公用经费差距最大。长期以来,教育投入毫无例外地“以城市为中心”。2006 年,占全国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全部教育投入的23%。 收入群体享受教育资源不均 2.强势群体占有优质教育资源的现象有加剧的趋势。在重点中学,干部、知识分子和高收入家庭子女占学生总数的70%以上,在高等教育阶段也占绝大多数。农民子女的比例随着院校层次的升高而降低。 教师素质 3.在全国范围,东西中小学教师学历总体平均相差三十个百分点左右,2006 年全国小学具有专科以上学历教师,农村占47.49%,比城市低31 个百分点;全国初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在农村是2 4.34%,比城市低约38 个百分点。农村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的问题。 教师年龄结构 4.在年龄结构上,农村小学年轻教师偏少。2006 年全国共有49.9 万代课人员,主要集中在农村小学,其中,7 5.9%分布在中西部农村小学。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生活的环境相对于城市小学来说非常差,条件也相当困难,老教师不断退休,新教师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小学任教,造成农村小学教师紧缺。 (PS补充部分)1.投入差距:以2004年为例,全国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城乡之比为1.2∶1;全国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乡之比1.4∶1,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乡之比1.3:1。 2.办学条件差距:目前,城乡办学条件的差距突出地表现在城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方面。全国1/3以上地区的中小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的城乡差距继续扩大,小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城乡之比为2.9∶1,全国初中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的城乡比平均为1.4∶1 3.教师水平差距:由于农村教学条件比较艰苦、教师待遇比较低下等原因,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高职称教师等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市和县镇集中,农村高职称教师比重与城市和县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例如,有些教学点派不进足够数量的公办教师,有些地方只能低薪聘请代课教师,很多地方代课教师的工资不到公办教师工资的1/3。在师生比方面,农村高于城市。按照现行教师编制标准,农村初中、小学的教师每人负担学生数分别为18人、23人,城市初中、小学为13.5人、19人。采取有效措施吸引高素质人才到农村学校教书,已成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如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如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上级会议指出:要针对突出问题,在合理规划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建设、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稳定乡村生源、保障随迁子女就学、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等方面推出务实管用办法。要加大对乡村特别是老少边穷等地区义务教育扶持力度,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都有机会接受公平、有质量的义务教育。教育作为立足当下,功在千秋的大事,不仅关乎中国全面改革的成败,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未来的发展与走向。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对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关注,不禁引发我们的思考,如何弥合城乡教育差异带来的伤痛? 中国当前城乡发展存在的二元结构,不单表现在城乡经济发展层面上,还同时表现在教育、医疗等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经济发展的城乡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村各领域发展相对滞后于城市的重要原因,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只关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而忽视了城乡其他领域差异的缩小工作。教育促进社会未来整体发展的作用远大于其他,中国的发展不是短跑运动,而是长期的事业,需要持续不竭的动力支持。因此,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作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举措,对于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则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一、努力提升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城乡教育差距不仅表现在受教育的机会上,而且也表现在受教育的质量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拉大的同时,城乡教育的差异也在逐步扩大,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日益明显。在这样的情况下,难免不产生城乡教育的不公平,而这种不公平是一种隐性的不公平,它不直接表现在接受教育的机会上,而是深刻地表现在接受教育的质量上。在义务教育还不普及的年代,我们提高了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提高了人民的识字率,消灭了不识字的“文盲”,而今天,我们开始重视教育质量与水平的提升,势必进一步提升我国人民的整体文化素养。基于这一认识,中央进一步调整了教育改革策略,制定了一系列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的举措,在促进城乡教育,尤其是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 二、顶力加大对农村学子的关爱力度 增加进入优质学校的机会与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仅仅是“硬实力”,是国家政策最能够完善与丰富的领域,也是国家政策可以直接倾斜的领域。但是,入学机会的增加与教育资源的优化不能在短期内弥合城乡教育差异带给农村教育的伤痛。城乡教育差距的影响是持久的,即便农村学子多了进入名校的机会,却也出现了难以融入名校的学习与生活中去的情况。在提升农村教育“硬实力”的同时,我们也要重视农村教育“软实力”的建设。提升农村的教育质量,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质量与水平的差距;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进一步改善农村学子的心理健康状况。保障农村学子进入名校机会的同时,积极

论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现状及其归因完整版

论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现 状及其归因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论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现状及其归因 欢迎大家收看今天的焦点访谈,我是主持人白宇琳,本期节目主要内容是关于 近年来,教育公平一直是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而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缩小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差距的客观要求。本文将主要分析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主要现状及其归因,希望能引起社会各界更多人士的关注,将中国教育越办越好。 (一)教育公平 我国学者对教育公平内涵的界定众说纷纭。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兼党委书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朱小蔓教授对教育公平内涵的界定,是被大家广泛认可的。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可以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各层次公共教育资源。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教育公平应包含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和教育结果的公平,而且是三者的统一体”。 (二)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这一规定符合我国的国情,是适当的。 (三)衡量指标 衡量教育发展差距,可以对教育发展水平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教育发展水平一般包括教育发展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对教育发展数量与质量的测量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从教育的结果看,用学生的考试成绩,在校学生人数,入学率,毕业生升学率,毕业生升学率或毕业生就业率等指标来衡量;另一方面是从教育的过程和投入来看,用教育教学设备的备用与使用、教师的学历结构、生均经费、教师平均工资、生师比等指标来测量。比较理想的办法肯定是通过对教育结果的直接测量来确定教育发展水平,但现实中由于教育收益的迟效性、长期性和潜在性,在教育质量方面往往难以准确地直接测量,代替的方法是通过对教育过程与投入因素的测量,间接地反映教育质量二、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现状 (一)教育投资 一定的经费投入是办学的保证,经费分配的差距是教育差距最直接的表现。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严重匮乏导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①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债务危机严重。在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农村各级地方政府为了完成“普九”任务,在地方财政赤字严重的情况下,督促农村中小学举债进行学校危房改造、建设新校舍以及配备其他相关硬件,导致众多学校债台高筑。这样的危机对正常教学秩序产生了严重干扰,相关教育政策无法实习。更甚者,有些农村学校为了维持正常学校开支,变相加收学费,导致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收费政策无法落实,农村贫困学生得不到正常救助,从而出现辍学的情况。 ②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危房率居高不下,相关教学设备奇缺。由于农村地区地方财政赤字严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无法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舍长期得不到修缮,致使危房发生率持续增加。除此之外,农村中小学还无力配备物理和化学实验室、英语语音教师;购买教学仪器、挂图、图书资料;更新体育设备;改善师生生活环境等。城乡办学条件的差距直接导致了城乡义务教育质量上的差距。 (二)师资水平 教师质量是教育质量的关键,中国城乡教育的差距不仅表现为义务教育经费分配的不均衡,而且同样严重地表现在义务教育领域的师资水平上。师资的质量、数量和年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城乡师资差距集中反映在质量、数量、年龄结构三个方面。 ①质量:据可靠调查显示,全国教师的学历提高非常快。2002年,小学、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已经分别达到97%和90%,但义务教育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城乡差异很大。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城乡分别相差2.2个和7.6个百分点。2004年,农村小学高级教师的比例为35.9%,农村初中一级及以上职务教师的比

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分析与对策

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分析与对策 [摘要]城乡义务均衡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缩小城乡公共产品 供给差距的客观要求。文章分析了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的主要差距及其成因,从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城乡义务互动与共享的运行机制等几个方面提出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的对策。 [关键词]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均衡;对策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近1.8亿人,其实施程度、公平状况和教育质量,关系到基本人权的保障和教育公平的实现。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差异显著,突出表现在经费投入、师资水平、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等方面。这种差距加剧了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失衡,阻障了义务教育目标的实现。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及其原因,并提出促进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一、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的主要差距

从根本上讲,教育均衡发展是通过合理配置办学经费、设施和师资力量、生源等物力和人力资源,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均衡。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经费投入上的差距 从我国1999-xx年中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配置情况看(表1),普通小学和普通初中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城乡差异比较明显。城市普通小学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从1999年的414.78元增加到xx年的1129.11元,农村普通小学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从1999年的345.77元增加到xx年的1013.80元;城市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从1999年的639.63元增加到xx年的1246.07元,农村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从1999年的508.58元增加到xx年的1073.68元。整体上看,城乡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都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城乡生均教育经费差距显著,1999~xx年,城市普通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均高于农村。 (二)师资的差距 师资的数量、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城乡师资差距集中反映在数量、质量、稳定性三个方面。

城乡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分析

城乡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分析 “当城市里的学生在亮堂堂的教室里打闹时,农村里的孩子在简易教室里歪头听讲;当城市里的孩子们手拉手去少年宫参观时,农村里的孩子在露天的黄土地上做着古老的游戏;当城市里的孩子们学习钢琴、学习舞蹈时,农村里的孩子学习的是手工的树叶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城乡的教育不公平现象极其突出。据分析,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起点不公平。什么是教育的起点?我们可以看一看,农村里有多少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幼儿园,或者说有多少农村的孩子真正把幼儿教育即三年制学完。也恰恰是这个时候,农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拉开了差别,很多城市的孩子在这个时候学英语,学特长……我们以2003年为例,当年小学入学儿童10908.3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8.7%。由此我们可以计算出当年血灵儿童未入学人数为141.8万人。据官方统计这百万儿童主要来自农村。所以说,从一开始农村的孩子就和城市里的孩子拉开了距离。 二、教育的过程不公平。 师资的比较。首先是教师素质:在全国范围,东西中小学教师学历总体平均相差三十个百分点左右,2006 年全国小学具有专科以上学历教师,农村占47.49%,比城市低31 个百分点;全国初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在农村是24.34%,比城市低约38 个

百分点。农村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的问题。其次,从教师年龄结构来看:农村小学年轻教师偏少。2006 年全国共有49.9 万代课人员,主要集中在农村小学,其中,75.9%分布在中西部农村小学。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生活的环境相对于城市小学来说非常差,条件也相当困难,老教师不断退休,新教师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小学任教,造成农村小学教师紧缺。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农村里的老师文化程度低,年龄大;城市里的老师文化程度高,年龄小,有魄力。这是令人汗颜的师资力量的比较。 教育经费投入。。长期以来,教育投入毫无例外地“以城市为中心”。我国的教育投入本来就少,始终徘徊在国民生产总值的4%之下,远远低于世界各国5.1%的平均水平。而有限的投入在分配上又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之处。2006 年,占全国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全部教育投入的23%。实际上的情况就是这样的。一方面是我们的政策一直叫着想农村方面偏颇,实际上国家的拨款总在市里面“被拦截”,或者被官员纳入囊中,或者被官员嫁接到其他项目上……无论哪种情况,结果都是到了农村,经费不是完整的。 办学条件差距。在上一点中我们提到经费差距,那么正是因为经费的差距,有了办学条件的差距。现阶段一些城市学校不惜重金大搞素质教育,而我们许多农村学校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如校舍、教学设备、图书都难以保证。有些城市学校冬夏是空调,与此同时,

城乡基础教育差距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近年来城乡教育差距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城乡教育经费分配不平等,导致了城乡教师的待遇差距明显,从而加剧了城乡学生受教育的情况发生差距。为了缩小城乡的教育差距,应加大力度发展乡镇经济,缩小城乡差距。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是促进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一步。 关键词:城乡教育差距教育公平城乡差距 教育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增进社会公平,被视为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接受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我国近90%的文盲集中在农村,88%的农村劳动力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仅有0.56%在大专及以上,依靠这样的农民素质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腾飞显然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恐怕也是我们目前“三农”问题陷入困境的症结所在。没有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民增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的城镇化都会变得困难重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将成为一句空话。但我国教育制度设计和教育投入机制主要以城市为中心,农村教育长期得不到重视,城乡教育之间形成了很大差距。 长期以来由于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因素,如分级管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多渠道筹措经费等政策以及发展观念落后,对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本质联系缺乏深刻认识,导致了我国教育发展存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阶层差距、城际差距,而且差距还有不

断扩大的趋势。例如进城民工子女由于户籍制度等原因,无法享有与流入地儿童同等质量水平的教育,农民工子女只能就读于条件简陋的学校或者需要交纳一笔高昂的借读费才能入读较好的学校。这给本来就不富裕的弱势群体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造成教育起点上的不公平。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观,导致了长期以来城市学校获得资金优先投入,城市重点学校独享优质教育资源,造成城乡以及经济发展差距大的城市之间的教育发展严重失衡,主要体现在人均教育经费、师资水平及就业率等方面。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很不均衡,虽然政府已经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政策向农村倾斜,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其财力差异直接造成了区域教育资源的差异化。学校之间的重点、非重点划分和有增无减的择校费又导致了富校愈富、穷校愈穷的校际差距。近年部分学校实行民办公助或公办民助,在利益的驱动下,倾向于将资金投向富裕地区,而贫困的农村地区很少有企业愿意投资,进而扩大了城乡教育的差距,并且随着学历层次的提升,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更加明显。 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以人为本,以农为重,要求我们真正解决失衡的城乡教育资金投入和资源配置问题。全球几乎所有的国家,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家,都在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而努力,政府作为基础教育的投资主体,应承担起主要责任。和谐社会既是物质生态、制度结构的和谐,更是人的和谐,而和谐人群的形成依赖于和谐教育。我

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城乡对比分析

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城乡对比分析 一、教育机会均等问题对比分析(城区与农村之间;不同城区之间)1、乐山市五通桥区城区与乡镇(农村)教育机会均等状况比较分析(同一地区的城乡对比分析)乐山市五通桥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距乐山城区约20千米,本区由乡镇12个,初中15所,其中城区3所,小学(中心校)22所,村小30余所。本地区城区和农村地区在教育机会均等方面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地区学校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城区学校开设的课程较为合理,都设有艺体课程并且相关部门会严格要求艺体课程的开展情况。同时为了丰富城区学生的生活,相关部门会定期开展一些艺术比赛,比如书法或绘画比赛,从而使该地区城区的教育教学活动面向具有不同爱好的学生,使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能达到应有的水平,其注重特长的做法必将促进每个学生自身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但是这一地区的城区在教育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学校的师资配备结构方面不尽合理,以一所小学为例,学校内一名教师兼职数门课程的现象较为普遍,师生比出现一定的失衡,凸显出本地区在教师资源的配备方面存在缺口。与城区相比较,这一缺口在农村学校表现的更为严重,农村地区学校的优秀教师却纷纷涌向城区,造成农村地区教师资源和师资质量的严重匮乏。其次,城区小学和农村小学在教学基础设施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城区小学的教育配套设施基本能够满足学生的受教育需求,在一些校内的基础设施方面,基本上不存在安全隐患,但是乡镇和农村一级的学校,在教学配套设施方面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比如,体育运动设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在课外活动的时间便游离于学校的管理范围之外,从而对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

论中国学前教育的城乡差异问题(同名20995)

论中国学前教育的城乡差异问题(同名20995)

不要让农村的孩子输在教育的起跑线上 ——论中国学前教育的城乡差异问题 张伟平、田敏 (延安大学公共管理研究所陕西延安 716000) 摘要:良好的学前教育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基础,对儿童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由于历史与现实的诸多原因,城乡学前教育存在很大的差异,农村的学前教育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笔者通过对农村学前教育现状的分析,提出通过加大政府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培养农村学前教育的师资力量以及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等措施,来推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缩小城乡学前教育的差距。 关键词:中国农村;学前教育;城乡差异 作者简介:张伟平(1986.1.15—),女,

汉族,山东郓城人,延安大学公共管理研究所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学理论与实践;田敏(1986,3,24—),女,汉族,山东龙口人,延安大学公共管理研究所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与高等教育。 我国的城市与乡村存在很大的差异,二元格局至今仍根深蒂固,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并深刻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教育的城乡差异是城乡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学前教育的城乡差异又是教育城乡差异的起点。我国农村学前教育一直处于“边缘化”状态,至今仍然没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中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 (一)学前教育的含义 学前教育是教育活动的初始阶段,是人生第一阶段的教育。它通常是指对0-6岁的幼儿进行的教育,其中包括胎教和婴儿教育。广义的学前教育是指对学龄前的儿童进行的多方面的教育活动,包括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狭义的学前教育是指由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对幼儿进行的正规教育,即所谓的学前智育。 学前智育是指为了使幼儿大脑各部位的功能逐渐完善,幼儿教师利用各种方法或实物在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即托儿所、幼儿园等)进行的有系统、有计划的科学教育。学前智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儿童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基础阶段,又是发展最快的时期,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对幼儿智力及其以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农村幼儿园的总量少、质量差。“据教育部统计,2008年,全国农村地 3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让教育均衡发展 2017-06-20 04:49:14 教育2017年23期 李文旭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城乡二元结构”教育资源配置制度,造成了城乡中学教育发展存在巨大差距。要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资源配置制度就必须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同时创新“城乡一体化”的机制,促进农村中学的教育改革和发展。 “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与困境 新中国建立以后,为了促进社会主义的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建设,我国采取了城乡“二元”治理的策略。但是,“城乡二元结构”政策下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偏向城市,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教育资源存在明显差异。“城乡二元结构”的教育资源配置制度,成为农村中学教育资源短缺的根本诱因;而农村学校教育资源短缺,直接表征就是农村教育质量日益落后于城市,影响着农村中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制约着农村人口素质提高。此外,城乡教师编制和待遇的差别造成农村中学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低下。中小学课程设置存在严重的城市偏向,忽视农村学校的现状,导致农村中学教育教学质量低下。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初级中学的教学质量,让农村学子享受到优质教育。 势在必行,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实施有利于农村中学教育资源改善的“纠偏行动”实施“纠偏行动”需要解决农村初级中学的资源有效补偿问题。首先,为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初级中学的教学质量,需要保障农村初级中学的教育资源投入;其次,建立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帮助农村地区发展义务教育;再次,建立规范的教育成本补偿制度,弥补农村为城市教育付出的教育成本;最后,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缩小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在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的差距,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完善农村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应着重制定和完善农村中学教师津贴补贴制度,设立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教师专项津贴。同时,加大力度实施“农村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素质。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和社会优秀人才从事农村地区的教师工作。进一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免费师范生制度”,鼓励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支教。建立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开展城乡教师对口支援,组织优秀教师“送教下乡”。 大力开发服务“三农”课程资源一要从改变当前学校教学内容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相脱离的状况,在教学内容方面努力实现基础性的文化知识与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有关知识的有机结合。二要突破课程设置的单一性,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结合新时期农村建设和发展的目标,强化学生掌握农业技术、农村建设的各种生产劳动技能。三

中国偏远山区与城市的教育现状差异

中国偏远山区与城市的教育现状差异 上了时政课,看了《天那边》,我被山区的教育现状深深震撼了,我难以想象那些孩子是怎样的完成自己本应该接受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甚至有的还辍学了。从中我知道了偏远山区的基础教育在教师队伍、办学条件以及农民经济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一直以来我国教育都存在巨大的缺口,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师资力量等的巨大差异给经济本来就相对落后的山区教育雪上加霜。 现今山区教育学校情况:由于地理环境、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原因,当地方圆几百里可能只有一个学校,而且学校里可能只有小学和初中;学校基础硬件设施配置方面教城里而言也是落后的,软件设施极为落后,如学校只有一个老师,并且他身兼多职,既当校长,又当各科任课老师,又照顾孩子们的生活;再由于生活的贫困,当地辍学的情况非常严重。再者,当地的师资情况也十分令人担忧,首先教师短缺和流动频繁现象严重,其次教师知识文化素质不高,虽然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城市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最后,频繁的变动和教师偏低的学历,导致教学效果差。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方式,频繁的变动使同学们不大适应。教学内容的衔接性不是很强,因此同学们的成绩普遍不好。 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有:经济的落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不到位、传统观念的消极影响以及市场经济的负面冲击、政策的不完善和执行力度不足…… 所以我在此呼吁:一、政府能够发挥主导作用,继续加大经济投入,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经济;采取优惠政策,是教师安心教学,学生有学可上。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新的战略取向。二、增强学校的辅助作用,学校应制定完善的纪律和管理政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并且加强对教师的关怀,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详细了解教师的实际困难,尽可能给以解决,使其安心教学;另外学校也要做好对学生的关心和帮助,尤其是贫困学生。三、发挥社会助学的助推作用,多组织一些支教团队,实行一些“顶岗”实习制度,多鼓励企业、慈善机构和希望工程对其支持。

城乡学生学习差异分析及对策研究

城乡学生学习差异分析及对策研究 一、问题提出 城乡学生学习差异很大。差异有课堂教学上的也有学科上的。 比如说学科,就拿英语来说,城郊结合部中学同时招收城乡学生。由于城乡学生的英语基础、英语水平十分悬殊,而学生人数较多,教师感到难教。在初中生刚入学时,我们对新生进行了调查,发现农村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即使有些学生语数成绩挺好,英语却一窍不通。而城镇学生从小学、有的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就已经学习英语,父母把他们送到各种英语班去学习、熏陶。这些学生相对来说语音语调较好,课堂上更乐于表达,而且笔试成绩也稍理想一些。城乡本身的差异让一批小学生失去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有很多孩子对英语的学习甚至出现心理障碍。 再比如说课堂教学上,有时你举个生活鲜例,举个时事新闻,觉得能引起学生兴趣,但往往和你产生共鸣的是城里学生,乡里学生见闻少,反应也慢,动手能力就更差了。事实证明农村学生的理解能力、探究能力、表达能力等都不及城市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人存在这样一种观念,城里的孩子聪明、见识广;城里教学质量高。 二、原因分析 影响城乡教学质量不同有诸多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学生成长的背景不同 首先,从精神生活方面来看,城市里的学生家长重视培养孩子良好品质、好的情操,这对学生长大成人后能否做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是决定性因素。其次,从物质生活方面来看,城市的学生生活丰富,家庭教育的基础实。父母常带孩子外出,可以领略各地的风土人情,见识的多,对事物的反应能力自然比较灵敏。而在农村成长的孩子,特别是大山里的孩子,看到的只是蓝天白云,群山牛羊,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景象,这样怎么来增长自己的见识呢?这就是学生成长背景的差异。 二、学生家长的文化层次不同 城里学生的家长大部分是知识分子或至少读过几年的书,他们深知知识的重要,因此,他们的孩子从咿呀学语就开始接受一些特殊的教育和家庭的熏陶,上小学之前就学会数数,会背古诗,会讲故事,会唱儿歌,上学后家长每晚陪在孩子的身边,指导孩子做作业,三天两头了解学生的情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而乡村学生家长一部分没有文化,有点文化的还要忙于自己的生计,孩子上学前只要吃饱穿暖,上学后几乎就交给老师,很少有时间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务工子女更不用说,家长每天早出晚归为生活而奔波别说辅导孩子的作业,就连给孩子吃一顿热饭都很难做到,这些孩子就像脱缰的野马,任道奔驰,老师为他们的学习费尽心血。 三、家长对待学生学习的态度不同 城里的学生家长,对于有助于孩子学习的,都会尽力支持、满足。给孩子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孩子在物质方面,不会因缺乏某样东西而影响学习。而农村家长,特别是务工人员,很大部分人未必能做到如此。有的家长甚至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已尽了家长义务,认为学习方面的事应由老师、学校负责。把孩子成龙的希望,都寄托在学校上,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几乎不过问。比如,一年级学生,还不认识字;有些作业需要家长帮助学生去读、去理解,由于种种原因,家长就不能陪伴在孩子身边去完成;有的没有铅笔、有的没有本子,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教学进程和教学质量。 四、教学条件及设施不同 大多数城市学校教学环境优雅,教学设施一流,配有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活动室,各种现代化教学仪器、设备、图书馆等因有尽有。这样的设施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既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农村教学设施简陋,教育经费紧张,特别是山区,陈旧的教室,破烂的桌凳,坑坑洼洼的水泥黑板,别说是电脑、电视,就连老师备课用的小黑板、纸张都十分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1城乡教育差距之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无论城市和乡村,教育事业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城乡教育的差距却依然存在,甚至出现加大的趋势。伴随近年来城区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更为明显地滞后于城区义务教育的发展,城乡之间教育发展水平差距越来越大。 1.1城乡文化资源配置不合理 从文化投入看,2004年,全国农村只30.11亿元,仅占全国文化事业费的26.5%,与城市文化经费投入相比低47个百分点。2006年财政对城市文化投入占总财政投入的比重仍然高达71.5%,超过对农村文化投入比重43个百分点。2006年全国直接为7.37亿乡村农民提供文化服务的乡镇文化站,其经费只有10.9亿元,全国每个农民一年只能享受国家财政1.48元的文化投入。而经费的严重不足,也使农村文化建设困难重重,农村文化生活贫乏。各级地方政府在公共文化资源的分配上往往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 1.2城乡学校设施、师资力量差距明显 长期以来,受教育政策导向的影响,教育经费的投入明显偏向于城市。而农村教育资金的自筹能力极其有限,教育设施的城乡差距也不可避免。国家教育经费的不足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现实,问题是这些有限的教育投资,大部分还被锦上添花地投放在基础较好的城市学校,尤其是其中的重点中小学。这些学校凭借优越的办学条件,又可以吸引更多的生源和择校赞助款,从而进一步完善学校设施;而办学条件原本薄弱的乡村学校,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学校,却得不到必要的资金投入。近几年,虽然一座座希望小学的教学楼拔地而起,但是也仍然可以看到,有的山村校舍条件达不到最低要求,甚至还有危房继续存在并使用。 除此之外,城区学校学科教师配套,专业专任,专业水平普遍较高,教师进修交流机会多于农村学校,福利待遇高于农村学校。而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经费短缺,进修提高机会不多,福利待遇微薄的现象。加之近几年城区学校通过考试补充教师,吸引了大批农村骨干教师向城区集中。在师资流动上,农村学校向城区学校、薄弱学校向优质学校流动的现象十分突出,教师的流动,又往往带动学生流动,导致学生“择校热”,其结果更加剧了学校之间不平衡发展。 2发展农村教育。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近年来,尽管国家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上做了许多有卓有成效的工作,比如中办、国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针对解决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突出问题做出了全面部署。但由于农村老百姓传统思维的根深蒂固以及思想道德素质偏低,使得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还不高。因此,只有通过发展农村教育来改变农村老百姓的思想,践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培养新型农民,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势在必行。 2.1农民思想道德素质需要通过教育来提高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必须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农民素质的高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新农村建设,依赖于农民素质的提高。而农民素质的提高尤其是新一代农民素质提的高,要依赖于教育水平的提高。然而目前的现状是,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4.8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

2015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差距原因及对策

2015中国农村和城市教育差距 原因及对策

摘要: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村教育长期处于边缘化状态,发展滞后。本文在考察目前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分析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和各方面存在很多不平等现象的基础上,探讨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并相应地提出解决对策,从而提高农村的人力资本含量,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和谐统一让农村的学生和城里的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关键词:城乡教育差距原因对策

我国是农村大国,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教育的实施,巩固,提高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容乐观的是农村教育的现状让人担忧,和城市相比无论师资还是设备还是生源都是一道大的鸿沟,农村学校的落后也直接导致了学生人数剧减,无人热衷也求学,这也是社会的大形势所造成的,西南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陈达云先生曾有过这样的精辟论断:“长期的城乡二元社会格局和饱受诟病的户籍制度以及劳动就业制度,在城乡之间构筑起一道偏袒城市居民的森严壁垒。这道壁垒在中国特定的制度安排下具有单渗透性:农村的各种优质资源源源不断地渗透到城市,而城市内的社会资源则被严格的圈护着,久而久之,城市圈积了绝大部分的优质社会要素资源,致使城乡从物质基础到精神文化环境方面形成巨大反差。”这种“单渗透性”必然导致农村各方面资源的流失,农村教育权利、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的缺失在所难免,再加上统筹力度又不够,城乡教育不公平加剧。促进区域教育资源的共享,实现城乡教育公平,但是提高农村学生的素质,控辍保学工作是难上加难,就我家乡的农村学校为例试分析一下原因: 城乡差别及原因 1.教育设备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硬件设施,普遍存在教育教学设备陈 旧落后、物力资源极度匮乏的境况。我县农村仅有一半左右的中学和乡镇中心校建立了实验室,而绝大多数的实验室的仪器配备尚不完善,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财政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缺口。有统计数字显示:我国农村小学生的年人均公用经费仅为28元,年人均公用经费低于20元的县大约有30%,公用教育经费一分钱也没有的县大约有10%。近年来,投入虽有所增加,中央转移支付力度加大,但地方政府不透明的“漏斗式”的划拨管道,使农村一部分县市的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的比例与预期值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短缺,经费需求与供给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甚至有的中小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都难以运转。再加上国家实行费改税、取消教育附加费、推行“一费制”等政策,于是真正落实到位的农村教育经费进一步减少,相应的更加加剧了农村教育投入与农村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使农村基础教育陷入困境。农村学校普及信息化电脑,但是那人家落后的,淘汰的第二次转移,配置了多媒体,但仅仅是摆设,无有专业的老师指导, 许多实验无法去做,同学们只能是照书上写的来死记硬背。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没有施展,锻炼的地方邯郸市里的学校的设备比农村的要高级几倍 2.师资力量我们全乡共280名教师,其中民办转公办的占60%,在县教委培训 上岗的20%(俗称35000学生,掏钱买就吃县财政人员)代课教师10%(有势力不上班干第二职业的老师)师范毕业的仅仅是5%,再有是刚参加工作的非师范毕业的大学生,年龄结构不均,50岁以上的教师有100来人,文化层次低,不易接受新的理念,年轻的教师又在望着城里的工作,不安心现状,学历基本上是中等师范水平,而邯郸市的一般的小学学历为本科,在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由于师资匮乏,再加上经济条件所限,这种“包班”的教学方式,不仅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老师也是不堪重负 3.工资待遇城市教师工资、福利及其他收入与农村教师比,平均额要高出2~3

城乡教育的差异

城乡教育差异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日益显现,教育成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和国家走向富强、民主、文明的基础。因此,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是促进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一步。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尤其是对中这样发展中的农业国家来说,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越发显得中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据相关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的总人口为14亿,而农村人口就达到了8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7%,农村和城市人口比例大概为4:3.面对这样残酷的人口现实,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通过调查,发现农村教育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农村孩子接受教育,也直接制约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而且使农民对新知识的吸收及民主与法治的贯彻实行造成障碍。 教育资源是社会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为教师资源,另一方是教学设备。较重要的是教学设备的问题。 一、从教学资源设备问题来看 由于各地的经济差异对教学设备的投入也是有所差别的,还有各地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特别是对乡村的教育程度的重视程度。要解决教学设备的问题就要先解决政府对城乡教学设备的投入差异,要均衡对待,不应因城乡而产生差异,不能因为是农村而对此有所偏见,我们反而应该因为是农村而更加重视其发展,农村的经济发展较落后,政府更应该那出更多的资金来帮助乡村教育问题。 政府对城乡教育差异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是否重视乡村的教育问题成了核心内容。要做到人人平等,不应因其生长在农村而受到人们的不公平待遇,以及歧视。农村更应该培养出有用的人才去建设农村,使其发展,所以教学设备的影响是关键问题,教学设备好了,学生就可以不受因缺着缺那而影响学习的心情,从而可以更加努力的学习。 城市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电脑室、实验室等一应俱全,操场跑道也可与专业比赛用跑道相媲美。但农村学校却不然。由于用地紧张、资金不足等问题,往往出现“一室多用”的状况,设备也不若城市学校一般齐全,甚至有的学校是没有图书馆和电脑教室的。而有的农村学校由于教具不齐全,上课仅限于抽象说教,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难以理解等问题。农村学校的操场几乎都是泥土地,有的学校甚至是没有操场或操场被承包占用。这样一来,农村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也成了一大问题。身体素质不好也会影响文化课的上课效率,最终影响到学生的成绩,这也是农村学生成绩无法与城市学生相比的原因之一。 现在全国各省市都在开展农村学校改造活动,投入了大量资金为农村学校采购教学仪器设备、建设新操场、改建教学楼等,促进了农村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但城乡的教育差距并不只是靠教学资源的完善就可以缩小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师资。 二、从教师的问题来看 1`.农村的师资匮乏,教师结构不合理。 (1)不同学段教师结构不合理。总体上来看,某些年级教师人数不足。因此,为了满足教育的需要,在引进教师存在困难的前提下,学校常常从其他年级抽调教师。 因此,造成农村师资力量薄弱,极大地印象了教学的质量,不利于农村高水平地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因此,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问题在于师资是否充足。 (2)不同学科教师结构不合理。当前,在农村小学,音乐,美术,体育教师严重缺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