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配答案)

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配答案)

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配答案)
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配答案)

第五章课程理论

一.判断题

1.在英语世界里,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书中。(√)P130

2.《学记》中关于课程的说法有“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功夫、大立课程”等。( )P130

3.从辞源学的角度看,当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时,其原初含义即为“在跑道上跑”,其引伸含义即为“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获取活生生的经验或体验的过程”。( )P130

4.课程是“学习的内容及其进程”,这是将“课程”作为动词性理解而得出的定义。( )P130

5.传统的学科课程是将“课程”作为名词使用的突出代表性课程范式。(√)P131

6.以“知识”为本位,注重书本知识或间接经验的获取,这是课程作为动词使用的课程范式。( )P131 7.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使用逐渐由动词转向名词。( )P132

8.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与教材内容有冲突的经验,我们不能将它视为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 )P133 9.课程就是先于教学过程预先已经编制好的、现成的知识体系。( )P133

10.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因此课程并不总是先于教学过程而编制好的。(√)P133 11.课程的选修制最先始于大学。(√)P133

12.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是“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P134

13.中国的“六艺”与西方的“七艺”是学科课程的萌芽。(√)P135

14.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是活动课程最大的特点。( )P136

15.活动课程的最大优点在于教育过程便于组织并提高了教学效率。( )P137

16.活动课程最早可追溯到杜威身上。( )P137

17.活动课程能给学习者提供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 )P138

18.杜威在其《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深刻阐述了儿童的心理经验与知识的逻辑结构之间的关系。( )P138 19.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彻底否定了学科课程或逻辑经验的教育价值。( )P138

20.隐性课程对受教育者而言都具有正面的教育意义。( )P143

21.最早涉及隐性课程研究的教育家是克伯屈。( )P141杜威

22.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属于教育中的显性课程。( )P142

23.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之目的是使人更加自由,更富有创造性和创新能力。(√)P146

24.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强调教学活动中的过程,而否定活动中的一切目的。( )P146

25.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不主张围绕预先规定的具体目标来实施与评估课程,所以它是没有目的的。( )P146

26.加涅认为,人类的学习按复杂程度分为8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动作连锁学习、言语连锁学习、辩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学习。(√)P148

27.课程的逻辑组织更多地是依据了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顺序来组织课程内容。( )P149

28.设计教学法是课程组织形式心理组织的典型例子。(√)P149

29.学科课程的螺旋式组织是一种课程的心理组织。(√)P149

30.学习者的年龄越小,课程的编制更应该考虑和侧重课程的心理组织。(√)P150

31.课程的逻辑组织与课程的心理组织是完全对立的,在课程编制上它们之间不可能合二为一。( )P150 32.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 )P150

33.课程组织按前后内容上是否重复分为:直线式组织和螺旋式组织。(√)P150

34.国家课程开发采取的是“实践—评估—开发”的模式。( )P161

35.研究性课程内容上最大的特点是其开放性与不确定性。(√)P165

36.研究性课程的评价主要侧重于形成性评价、学习过程评价以及定性评价。(√)P166

二.单选题

1.西方最早提出“课程”一词的是(C)。P130

A、杜威

B、洛克

C、斯宾塞

D、凯洛夫

2.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与兴趣所开发的容许学生有所选择的课程称为(C)。P133

A、学科课程

B、显性课程

C、选修课程

D、综合课程

3.历史上最早倡导选修制的是(A)。P133

A、洪堡

B、杰弗逊

C、埃利奥特

D、杜威

4.选修课作为一种制度予以施实是由(C)开始的。P134

A、洪堡

B、杰弗逊

C、埃利奥特

D、杜威

5.关于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下列描述中最为恰当的是(A)。P134

A、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B、主要与次要的关系

C、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D、强迫与自愿的关系

6.全面系统的论述活动课程的价值的人是(C)。P137

A、斯宾塞

B、卢梭

C、杜威

D、爱伦 凯

7.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反映在课程类型上主要表现为(B)的关系。P136

A、必修课与选修课

B、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C、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D、显形课程与潜在课程

8.在杜威看来,教学过程的实质在于(B)。P138

A、将教材上的学科知识内化为儿童的认知结构

B、从儿童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儿童的现有经验向着教材所包含的逻辑经验不断前进和发展

C、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与培养品格统一起来

D、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矛盾运动

9.由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融合而成的课程是(D)。P139

A、学科课程

B、显性课程

C、选修课程

D、综合课程

10.“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属于什么类型的综合课程?(D)P139-140

A、活动中的综合课程

B、经验中的综合课程

C、学科本位的综合课程

D、社会本位的综合课程

11.在教育史上,首次明确提出“隐性课程”,这一学术概念的是(A)。P142

A、(美)杰克逊

B、(美)杜威

C、(美)克伯屈

D、(美)阿普尔

12.具有间接的、无意识获得的非学术性经验和非计划特点的课程称为(C)。P143

A、活动课程

B、显性课程

C、隐性课程

D、综合课程

13.心理的发展顺序与学科的知识逻辑顺序反映在课程类型上主要表现为(B)的关系。P136

A、必修课与选修课

B、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

C、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D、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

14.泰勒提出的课程编制模式是(B)。P144

A、过程模式

B、目标模式

C、连续模式

D、断续模式

15.编制课程的过程模式是由(D)提出。P146

A、杰克逊

B、杜威

C、克伯屈

D、斯滕豪斯

16.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个别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是运用了课程的理论(C)。P148

A、目标理论

B、过程理论

C、纵向理论

D、横向理论

17.从课程理论的角度来看,(D)更多地运用了横向组织理论。P149

A、学科课程

B、分科课程

C、选修课程

D、综合课程

18.课程的(D)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顺序来组织课程的内容。P149

A纵向组织 B逻辑组织 C横向组织 D心理组织

19.课程的(B)是指根据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和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的内容。P149

A、纵向组织

B、逻辑组织

C、横向组织

D、心理组织

20.关于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D)。P149-150

A、课程的逻辑组织关注的是经验的逻辑方面,课程的心理组织关注的是经验的心理方面

B、课程的逻辑组织只考虑教材本身,课程的心理组织考虑的是教材与儿童的关系

C、课程的逻辑组织强调按知识本身固有的、内在的逻辑体系来组织课程,课程的心理组织强调按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顺序来组织课程

D、课程的逻辑组织与课程的心理组织是互不相容、相互排斥的

21.将一门学科的内容按照逻辑体系组织起来,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的属于课程的(C)。P150

A、纵向组织

B、横向组织

C、直线式组织

D、螺旋式组织

22.从课程范式来看,研究性课程属于以(A)为代表的课程范式。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显形课程

D、隐性课程

23.新中国课程发展史上首次提出设置选修课并实行“一纲多本”教科书制度的是(B)。P157

A、模仿苏联阶段

B、教育革命阶段

C、文化大革命阶段

D、改革探索阶段

24.我国明确提出要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是在(D)。P160

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

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

D、《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

25.关于研究性课程的性质,以下描述不正确的是(D)。P164-165

A、它是一种以探究经验的获取为本位的课程

B、它以活动或过程的形态存在

C、它是一种在探究活动中逐步生成的课程

D、它是一种以预定目标为导向的课程

26.关于研究课程的学习评价,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C)。P166

A、主要侧重于形成性评价

B、主要采用文件夹评价、操作性评价

C、更注重学习结果评价而非过程评价

D、评价本身构成了学生学习探究的一部分

三、多选题

1.把课程定义为“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一切经验”并作为“动词”使用的课程专家有(AB)。P131 A、卡斯威尔 B、坎贝尔 C、塔巴 D、约翰逊

2.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所代表的课程范式,其含义有(ABC)。P131

A、知识的总和与学习的结果

B、间接知识、公共知识

C、封闭、预成

D、经验

3.课程作为动词使用所代表课程范式,其含义有(ACD)。P131-132

A、直接经验,实践知识

B、系统的知识

C、开放、生成、强调过程

D、杜威的课程观

4.我国传统课程观的两大误区(BC)。P132-133

A、课程的开放无度

B、课程脱离学生的经验,以外在于学生的方式出现

C、课程以严格的先期计划的方式出现

D、课程过于强调联系实际

5.正确处理必修课与先修课的关系的关键是(BCD)。P134-135

A、如何加大必修课的范围

B、弄清两者的内在依据

C、选修课的开设的时机问题

D、如何保障选修课的质量

6.学科课程的代表人物有(ACD)。P135-136

A、夸美纽斯

B、杜威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7.学科课程的最大特点是(BCD)。P136

A、趣味性

B、逻辑性

C、简约性

D、系统性

8.学生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中习得的知识在性质上存在一定的差别,针对这种差别所作的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ABCD)。P136

A、在学科课程中习得的主要是学术型知识,而在活动课程中习得的主要是实践型知识

B、在学科课程中习得的知识往往是外显的公共知识,而在活动课程中习得的知识往往是内隐的个人知识

C、在学科课程中习得的知识往往是呆滞的、固定的、无活力的知识,而在活动课程中习得的知识往往是运转着的、有活力的知识

D、在学科课程中习得的知识往往是远离行动,而在活动课程中习得的知识从不远离行动

9.学科课程的主要缺点在于(ABCD)。P137

A、由于教材知识与儿童现有生活经验、心理经验缺乏直接联系,故容易导致儿童机械被动的学习

B、容易割裂和肢解儿童完整的生活世界

C、容易导致学校与现实社会生活的隔离

D、不利于儿童获取必要的个体知识、实践知识

10.活动课程的特点是(ABC)。P137

A、以儿童为中心

B、按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组织教学

C、按活动主题组织

D、强调“训练”、“指导与控制”

11.活动课程主要的局限性在于(ABCD)。P138

A、不能给学习者提供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

B、活动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般教师难以适应

C、容易导致学生散漫、凌乱的学习

D、片面强调从“做”中学,容易导致活动课程沦为肤浅的、缺少智力训练价值的纯操作活动

12.关于综合课程,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ABC)。P139

A、是由两门或两门以上相邻学科的知识渗透、融合而成的课程

B、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与统一性

C、是基于各门学科内在联系编制而成的课程

D、它是针对学科课程而言的

13.综合课程的三种类型(BCD)。P139-140

A、活动中的综合课程

B、学科本位的综合课程

C、社会本位的综合课程

D、儿童本位的综合课程

14.综合课程的优点是(AB)。P140

A、是人类知识发展的内在要求

B、培养学生完整的世界观

C、有利于学习系统的知识

D、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15.综合课程的缺点是(ABD)。P140

A、流于“拼盘式”的知识“大杂烩”

B、导致浅层次的学习

C、不利于学生融会贯通

D、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16.克伯屈提出,任何一种学习都包含三个部分(ACD)。P141

A、主学习

B、快学习

C、副学习

D、附学习

17.隐性课程通常具有以下典型特征(ABC)。P143

A、它是在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非公开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B、它是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获得的非学术性经验

C、它的实施通常表现出非计划性、非预期性特点

D、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课程形态

18.关于隐性课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P143

A、隐性课程以间接的、内隐的、非公开的方式呈现

B、隐性课程往往是学生无意识获得的非学术性经验

C、隐性课程的实施往往表现出非计划性、非预期性

D、隐性课程从本质上是无法进行研究的

19.隐性课程具有(BCD)的特点。P143

A、计划性

B、内隐性

C、随机性

D、不确定性

20.在泰勒的课程编制模式中,目标的确定主要依据(ABD)。P144-145

A、对学生的研究

B、对社会生活的研究

C、家长的要求

D、学科专家的建议

21.课程编制的基本原则是(ABCD)P152-153

A、注意课程内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

B、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根本性

C、课程内容应当与生活相联系

D、应考虑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教学法上的要求

22.课程内容与生活相联系的方式有(BC)。P154

A、加强课程的趣味性

B、设置专门性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课程

C、学科内容中加入联系实际生活的内容

D、增加课程的前沿知识

23.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与决策者(或主体)主要有(ACD)。P161

A、教师

B、学生

C、学生家长

D、社区代表

24.关于研究性课程的评价,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BCD)。P166

A、它主要侧重于形成性评价、学习过程评价以及定性评价

B、评价是动态性的、全程性的,评价贯穿了研究过程的始终

C、评价是从事研究性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

D、评价的方式多样化,评价的主体多元化

第六章教学理论

一、判断题

1.在我国历史上,最先“教学”实指“学”,“教”与“学”同义。(√)P167

2.我国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教学”才不再指教或学某一方的活动,而成为师生双方的活动。(√)P168

3.教学等于智育。( )P168

4.“教是为了不教”的基本含义是教的目的就是要达到让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P168

5.学与教是两种不同的活动。(√)P168

6.学生结合教材采取的自学和家庭作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P169

7.学生的创造力指的是其在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与掌握未知知识的能力。(√)P171

8.学生的个性发展仅仅指的是其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正常与和谐的发展。( )P172

9.师生之间互动的实质体现出两者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交往关系。(√)P173

10.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因此它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制约,应遵循“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原理。(√)P173

1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要求教学必须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P174

1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的关系提示我们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获得必须以他们个人的间接经验为基础。( )

13.学生的主要任务即是学习间接经验的原因在于提高认识人类知识的效率。(√)P174

14.学生知识储存的多少决定了他们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 )P176

15.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能推动教学活动。(√)P176

16.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坏的主要标志是学生成绩的高低。( )P177

17.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学过程的主要部分。( )P178

18.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按照学科的逻辑体系来实施教学。( )P182

1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按顺序排列有:备课—上课—课后教导评价。(√)P182-190

20.上课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有关内容和要求,结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及具体情况,将教科书和知识转化为实际课堂教学的蓝图的过程。( )P182备课

21.备课的基本步骤有:确定教学目标—加工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行为—撰写教案。(√)P182-186

22.撰写教案的唯一目的在于为教师上课作准备。( )P186

23.教师十分透彻地掌握了教学内容就能教好学生。( )

24.就目前来说,教学中存在三种组织形式,即班级授课制、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P193

25.班级授课制是最能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最适合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P193

二、单选题

1.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A)部分。P169

A、主体

B、客体

C、中介

D、范式

2.“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这句话体现了教学的(C)规律。P168

A、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结合

B、知情意统一

C、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D、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

3.一门学科的基本实事与基本概念属于(B)。P170

A、基本技能

B、基础知识

C、基本能力

D、基本素质

4.阅读、写作、运算、实验等属于(A)。P170

A、基本技能

B、基础知识

C、基本能力

D、基本素质

5.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属于哪一个范畴(B)。P176

A、体力

B、智力

C、创造力

D、个性

6.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B)。P173

A、间接地获得知识

B、获得间接经验

C、有教师帮助去获得知识

D、有同学帮助去获得知识

7.教学应当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其中最主要的是发展学生的(D)。P171

A、基本技能

B、观察力

C、想象力

D、思维能力

8.“经验的获得与智力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这是(B)教学规律提示我们的。P175

A、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C、知情意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9.不符合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教学规律的这项是(C)。P175

A、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主要的认识任务

B、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C、教学应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发现、获得知识

D、不能把书本知识和学生的直接经验结合起来,将妨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0.“教学过程是学生智力发展与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的过程”,这是(C)教学规律提示我们的。P176 A、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C、知情意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11.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是针对(D)而提出的教学规律。P177

A、教学的概念

B、学生身心发展

C、教学任务

D、师生的地位与作用

12.将新知识、新事物引人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是教学基本阶段中的(A)。P177

A、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B、引导学生领会知识

C、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

D、检查和巩固知识

13.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B)是中心环节。P178

A、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B、引导学生领会知识

C、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

D、检查和巩固知识

14.教师在教学中补充教学内容以反映最新科学成果,体现了教学的(B)。P180

A、思想性

B、科学性

C、拓展性

D、趣味性

15.教师在教学中引出内在的人生观方面的内容体现了教学的(A)。P180

A、思想性

B、科学性

C、拓展性

D、趣味性

16.教师在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教学,这是由(D)原则决定的。P181 A、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

C、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

D、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17.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P187

A、备课

B、上课

C、课后教导评价

D、反馈

18.在运用讲述法时,教师不应(C)。P188

A、尽可能地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发生联系

B、在讲述过程中,可不断提出并解决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C、不结合其他的方法

D、为学生提供科学地认识、解决问题的范例

19.班级授课制的最大缺点在于(D)。P193

A、对基础差的学生不利

B、对基础好的学生不利

C、对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不利

D、不利于实施因材施教

三、多选题

1.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是(AC)。P168

A、有所联系、有所区别

B、教学包含了所有的智育活动

C、智育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D、在一定程度上,教学等同于智育

2.从学校全部工作的比重看“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和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其理由(ABCD)。P169 A、教学工作所占时间最多 B、对学生发展影响最全面

C、其他工作都是围绕教学来进行

D、对学校教育质量影响最大

3.教学的作用是(ABC)。P169

A、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和教育的基本途径

B、系统地传授知识,再生产社会经验

C、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

D、锻炼教师的教学能力

4.教学的任务包括(ABD)。P170-172

A、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创造力和实践精神

C、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D、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5.教学传授基本知识与培养基本技能包括(ABD)。P170

A、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具有现代人的素质

B、为他们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创造必要条件

C、使他们形成较为高深的科学知识

D、为他们进一步的学习、发明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6.教学过程具有与人类认识过程不同的显著特点是(ACD)。P173

A、间接性

B、目的性

C、引导性

D、简捷性

7.教学过程的实质即(ABC)。P172-173

A、师生之间的互动

B、特殊的认识活动

C、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D、特殊的情感活动

8.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ABCD)。P174-177

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C、知情意的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9.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是(ABD)。P174-175

A、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B、学习间接经验应当以自身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C、以学习直接经验为主

D、防止偏向任一方面的倾向

10.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ABCD)。P177-179

A、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B、引导学生领会知识

C、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

D、检查和巩固知识

11.教学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有(ABC)。P180-182

A、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B、理论联系实际

C、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

D、运用知识与发展能力统一

12.上课的基本要求有(ABCD)。P187

A、目的明确

B、内容正确

C、方法恰当

D、结构紧凑

第七章学校德育

一、判断题

1.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人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是预期的德育结果。(√)P197

2.社会发展因素是制约德育目标确定的首要因素。(√)P197

3.《小学德育纲要》提出的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与良好品德。”(√)P199

4.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深切的爱,它具体体现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P199

5.在实施自觉纪律教育中,教师应尽量多采用奖励而避免使用处罚的方式。( )P202

6.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P203

7.构成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P204

8.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P204

9.德育过程就是学生思想品德自我形成的过程。( )P205

10.道德认识包括道德知识与道德判断两方面组成。(√)P206

11.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判断及评价,就是道德认识。(√)P206

12.“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过程”的规律,它提示教育者在实施德育中应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来进行。( )P207

13.说理教育法是学校德育的基本方法。(√)P220

14.在陶冶教育法中,陶冶的方式主要有人格、环境、艺术、内容的陶冶四种。( )P221

15.德育方法应视学生的不同而不同。(√)P222

16.对低年级的学生,最好的德育方法是自我教育法。( )P222

17.一个班级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的作用发挥。(√)P224

18.赋予班干部特定的权威是管好班级的“不二法门”。( )P239

二、单选题

1.如下教育目标存在于中央哪个文件之中?“所有的人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

会主义祖国与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地求新知,具

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B)P198

A、《义务教育法》

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教师法》

D、《中小学行为规范》

2.《小学德育纲要》颁布于(B)。P198

A、1985年

B、1993年

C、1995年

D、1999年

3.《中学德育纲要》颁布于(C)。P198

A、1985年

B、1993年

C、1995年

D、1999年

4.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判断人们行为的是非善恶的一种标准称为(B)。P200

A、道德评价

B、道德规范

C、道德认识

D、道德行为

5.对学生实施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主要属于(D)的内容。P201

A、自觉纪律教育

B、集体主义教育

C、劳动教育

D、道德教育

6.“爱班级、爱学校,为集体服务,维护集体荣誉的教育”,这主要属于(B)的内容之一。P201

A、爱国主义教育

B、集体主义教育

C、理想教育

D、民主与法制教育

7.“教师吸收学生参与制定纪律条文,使学生负有责任感”,这是实施(A)的要求。P202

A、自觉纪律教育

B、集体主义教育

C、理想教育

D、道德教育

8.在学生的品德结构中,作为基础的是(A)。P207

A、知

B、情

C、意

D、行

9.品德构成的基础是(A)。P207

A、道德观念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0.提出社会化活动德育原则的是(A)。P210

A、杜威

B、马卡连柯

C、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11.“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句话表明在德育过程中(A)。P212

A、知与行是紧密联系的

B、知比行重要

C、行比知重要

D、知与行是可以分割开的

12.学生的品德结构中,下列陈述正确的是(B)。P207

A、行是基础,知是关键

B、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C、意是基础,情是关键

D、意是基础,行是关键

13.在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D)。P205

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B、教育者和德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德育方法之间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14.“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主要依据了德育的(C)原则。P216

A、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B、正面教育

C、因材施教

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15.“以说服教育为主,积极疏导,启发自觉,指明方向”主要依据了德育的(B)原则。P212

A、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B、正面教育

C、知行统一

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16.学生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及他们的思想品德的养成是长期的过程,这提示教育者在德育过程要坚持(D)原则。P217

A、共产主义方向性

B、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C、因材施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17.通过创设良好环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方法称为(D)。P221

A、说理教育法

B、榜样教育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18.保持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的方式有(A)。P227

A、家访、书面联系、召开家长会

B、家访、召开家长会、亲子游

C、家访、书面联系、座谈会

D、家访、亲子游、座谈会

19.对学生进行操行评定要注意避免(D)。P227-228

A、突出个性,避免套话

B、用语直接,言简意赅

C、鼓励为主,促进上进

D、抓住重点,不及其余

三、多选题

1.德育目标的形成与确定受如下因素的制约(BD)。P197

A、教育者的个性

B、社会发展因素

C、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

D、人的发展因素

2.学校德育的内容包括(ABCD)。P199-203

A、理想教育

B、集体主义教

C、劳动教育

D、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

3.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ABCD)。P204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德育内容

D、德育方法

4.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过程的区别表现在(ABC)。P205

A、活动方式的区别

B、影响因素的区别

C、形成结果的区别

D、指导思想的区别

5.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ABCD)。P205-209

A、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B、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

C、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的过程

D、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

6.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表现如下(ABC)。P207-208

A、反映外部客观世界的矛盾

B、反映在学生认识水平之间的矛盾

C、反映在认识内容上的矛盾

D、反映在认识结果上的矛盾

7.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德育过程可以从(ABCD)的任何一方面开始。P207

A、行

B、知

C、情

D、意

8.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有(ABCD)。P210-217

A、知行统一原则

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C、正面教育原则

D、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9.学校德育的途径有(ABCD)。P218-219

A、各科教学

B、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C、社会实践活动

D、班主任工作

10.各科教学是德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这是因为(ABCD)。P218

A、教学占用的时间最多

B、教师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时总是受到一定思想的支配而影响学生的品德

C、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

D、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内容、

11.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ABCD)。P220-221

A、陶冶教育法

B、榜样教育法

C、实际锻炼法

D、指导自我教育

12.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主要有(ACD)。P222

A、德育目标

B、教师素质

C、德育内容

D、学生年龄特征与个性差异

13.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作用表现为(ABD)。P223-224

A、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

B、是学校领导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

C、是知识教育的主要力量

D、是沟通家长和学校的桥梁

14.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主要有(ABCD)。P224-227

A、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B、关心学生身体健康

C、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劳动

D、评定学生操行

第八章学校管理与评价

一、判断题

1.《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规定“中等及中等以下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P230

2.实行校长负责制后校长除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党组织的领导和监督外,他对学校教学方面事务可以大胆决策和指挥,而不受其他人的制约。( )P230-231

3.学校管理机构分为决策机构、咨询机构、执行机构与反馈机构。其中,决策机构为以校长为首的领导班子;咨询机构为校务委员会;执行机构为校长领导下的各级执行系统;反馈机构由校务委员会与其他组织机构组成。(√)P231

4.学校管理的过程有计划、执行、控制、评价。(√)P235-236

5.共青团是学校的最基层的正式组织,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 )P236

6.班级组织是学生学习认同群体目标,掌握群体生活规范,培养正确的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的交往品质的重要环境。(√)P237

8.班级作为非成人组织,要完全靠外部力量来管理与控制。( )P238

9.班级管理的模式有三种:功能性取向模式、行为改变取向模式、人际互动取向模式。(√)P240

10.果断纪律理论是行为改变取向模式的代表。(√)P240

11.人际互动模式注重教师行为对学生情意方面的影响。(√)P240

12.建立有效的班级环境是有效班级管理的最终目标。( )P240

13.班级组织管理的主要工作是丰富班级管理角色和形成班级管理角色的动态分配制度。(√)242

14.班级文化包括三种状态:最为显性的班级环境布置、最为隐性的班级人际关系和班风、中间状态的班级制度与规范。(√)P243

15.在法制社会,教育法能够运用教育活动的任何地方。( )P244

16.教育执法指运用一切手段,包括行政手段或法律手段来实施教育法律的活动。(√)P244

17.教育执法的内容包括:推行教育法规的实施、对教育守法状况进行监督检查,以及对违反教育法的行为依法追究法委责任。(√)P245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1995年9月1日开始实施,在我国教育法规体系中处于“母法”的地位。(√)P245

1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建国以来颁布的第一部直接与教育相关的法律。( )P246

20.《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于1986年4月12日第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4次会议通过。(√)P246

21.定量评价主要运用统计与测量的方法,对被评价的资料信息进行数理化处理。(√)P248

22.定量评价主要关心被评价者的看法与感受。( )P249

23.诊断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之初对学生的知识储备的一种评价,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P249

24.诊断性评价适用于全体学生,并不仅仅限于有问题、有困难、有缺点的学生。(√)P249

25.形成性评价的内容范围较小,但运用的频率较高。(√)P249

26.诊断性评价只能通过较为正式的特殊测验来进行。( )P249

27.相对于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伴随教学过程经常使用的一种评价。(√)P249

28.终结性评价往往是一种非正式评价。( )P250

29.终结性评价是为了给学生的学习成绩划分等级,供升学、评比、鉴定之用。(√)P250

30.绝对评价常以百分等级分数形式出现。( )P250-251

31.个体内差评价可以以自己也可以以同学个体为参照点而实施的一种评价。( )P251

32.教师评价主要包括教学工作评价与班主任工作评价两个方面。(√)P251-255

33.教学工作评价有学校领导评价、教研组同事评价、学生反馈评价、教师自我表现评价组成。(√)P255 34.论述题、作文等属于客观性评价。( )P257

二、单选题

1.党支部在中、小学校管理中主要起到(B)。P230

A、决策咨询作用

B、保证监督作用

C、民主管理作用

D、全面执行任务作用

2.督促检查教学最常见的方法是(C)。P233

A、查教案

B、考试

C、听课

D、倾听师生意见

3.对教师的工作安排一般有(A)两种。P234

A、跟班制和学年更新制

B、大循环和小循环

C、踏步循环和年级包干

D、自主选择和学生选择

4.我国教育法规体系中处于“母法”地位的法律是(D)。P245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每年(D)为教师节”。

A、10月9日

B、9月15日

C、9月12日

D、9月10日

6.评价可以帮助教师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缺陷与问题,这是教育评价的(C)。P248

A、导向功能

B、鉴定功能

C、诊断功能

D、教学功能

7.以下关于定性评价说法错误的是(C)。P248

A、定性评价主要是一种分析性的、描述性的评价

B、定性评价主要凭借评价者个人的洞察、内省评述事物发生的过程与结果

C、定性评价只能看到事物发生的最终结果或情形

D、定性评价重视站在被评价者的立场与角度,来理解其行为的意义

8.关于形成性评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P249-250

A、它是一种伴随教学过程而进行的经常性评估

B、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给教师的教学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

C、它评价的内容范围较小,但运用的频率较高

D、它是一种独立于教学过程之外的评价

9.关于终结性评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P250

A、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即时的反馈性评价

B、是为确定学生达成整个教学目标的程度而作的评价

C、是为了给学生的学习成绩划分等级,供升学、评比、鉴定之用

D、往往是一种正式的外部评价,且独立于教学过程之外

10.绝对评价是以(B)为参照点实施的一种评价。P250

A、常模

B、教学目标

C、教学任务

D、个体

11.以下不属于关于个体内差评价的是(A)。P251

A、对一个班级学生在不同学科成绩分布差异的比较评价

B、对个体同一学科不同方面的成绩表现横向比较评价属于个体内差评价

C、对个体不同学科的成绩表现进行横向比较评价属于个体内差评价

D、对个体不同时期内同一方面的成绩表现进行前后纵向评价属于个体内差评价

12.关于教育评价,下面所列举的现象中不正当的做法是(C)。P260-261

A、评价应以事实为准绳、为依据

B、评价的方法应与被评价的对象相适应、相匹配

C、评价的标准与被评价的对象可以不存在直接的、理性的联系

D、各评价标准应是内在连贯的,并得到始终如一的执行

13.以下说法不属于操作测验特点的是(B)。P258

A、主要通过观察被试实际的操作行为表现来进行评价

B、只适用于动作技能的评价

C、这种评价主要用来检测被试将知识、理解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

D、它是一种非文字测验

三、多选题

1.校长负责制赋予校长较大的自主权,这些权力包括(ABC)。P231

A、决策权

B、财政权

C、人事权 D集资权

2.实行校长负责制,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BCD)。P231

A、与校其他领导的关系

B、与上级领导的关系

C、与本校党支部组织的关系

D、与教工代表大会的关系

3.我国中小学内部,学校的组织机构一般有如下类型(ABD)。P232

A、党支部领导下的群众组织

B、校长领导下的审议机构、行政组织、生产组织与办事机构

C、与校外联系的机构

D、校长、教导主任领导下的教学组织机构

4.学校管理的主要方面有(ABCD)。P232-234

A、教学管理

B、总务工作

C、教职工管理

D、学生管理

5.教学管理的主要方面(ABCD)。P232-233

A、抓好教学的组织工作

B、加强对教研组的领导

C、督促检查和指导教学工作

D、领导和组织教务行政工作

6.总务工作的主要包括(ABC)。P233

A、校舍的建设,维修与设备的购置与管理

B、生活福利工作

C、财务管理工作

D、优秀教师的评定工作

7.教职工的管理的主要方面(ABD)。P233-234

A、合理安排教职工的工作

B、培养和提高教职工

C、组织教职工的业余生活

D、考核教职工

8.对教职工工作的考核,一般分为(ACD)三方面。P234

A、考勤

B、考查

C、考绩

D、考能

9.学生管理的主要方面有(AB)。P234

A、学生思想品德的管理

B、学习、体育卫生、课外活动的管理

C、评定优秀学生

D、对犯错误的学生予以惩罚

10.班级组织的社会特征(ABC)。P237-239

A、自功能性

B、靠正式和非正式两方面的手段来维持

C、半自治性

D、基层性

11.良好班级组织的标准(ABCD)。P238-239

A、有共同的奋斗目标,且目标明确

B、有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C、有学生骨干形成的核心

D、有正确的班级舆论,班风良好

12.班级管理主要有(BCD)取向的模式。P240

A、认知调节

B、功能性

C、行为改变

D、人际互动

13.班级管理的原则(ABC)。P241

A、确立学生是班级主人的观念,努力开发学生潜能

B、加强班级是常管理,不能只关注少数大活动

C、充分认识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D、严格要求学生

14.班级的日常管理表现为(ABCD)。P241-243

A、班级组织管理

B、班级制度管理

C、班级自治管理

D、班级文化建设

15.我国班级组织的正式结构分为三层(ABC)。P242

A、班干部

B、小组长

C、一般成员

D、团支部

16.班级自治活动的开展主要围绕(ABCD)方面来进行。P243

A、日常生活的几个活动环节

B、阶段性的班级活动

C、配合学校的主题活动

D、与思想品德课或班会课相结合的主题班队活动

17.教育评价的基本功能有(ABCD)。P247-248

A、导向功能

B、诊断功能

C、鉴定功能

D、教学功能

18.终结性评价的特点有(AB)。P250

A、判断学生的学习水平

B、筛选功能

C、使用频率高

D、评价的内容范围小

19.班主任工作评价的指标有(ABCD)。P255-256

A、班级日常管理工作评价

B、班级集体的培育与建设评价

C、班级活动的效能评价

D、横向协调工作评价

20.学生评价包括(AC)。P257

A、学业成就评价

B、学习行为评价

C、思想品德评定

D、特殊表现评价

21.学业成就评价包括(ACD)。P257-258

A、口头测验

B、客观测验

C、操作测验

D、作品分析

22.思想品德评定的基本要求有(ABCD)。P259-260

A、深入实际,了解学生

B、因人而异,因势利导

C、内容具体,有针对性

D、内容独特,展示个性

23.教育评价应遵循的原则(ACD)。P260-261

A、可行性原则

B、针对性原则

C、全面性原则

D、伦理性原则

2014年湖南省高等教育学校教师岗前培训 高等教育课程试题(A) 一、选择题 1.中世纪,每所大学都设有医学、文学、法学每个教师会。每个教师会推选一名系任性质的decani。() A.神学 B.数学 C.法学 D.辩证法 2.1810年柏林大学首先提出了“通过研究进行教学”、“教学与科学统一”和“”的新型教育原则,使大学除培养人才之外具备研究的新职能。() A.生产与劳动结合 B.科学与人文结合 C.教学与服务统一 D.独立与自由统一 3.“看来只有一个人类的终极价值,一个所有人都追求的遥远目标。这个目标就是被不同的著作家分别称之为自我实现、自我现实化、心理健康、个别化、自主性、创造力、生产力的东西。”这是主义的观点。() A.科学 B.唯物 C.人文D结构 4. 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实质,是主张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在于知识创新、学术探求、科学研究() A.知识 B.能力 C. 个人 D. 社会 5.通过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的模式包括:学科专业综合发展模式、、不分专业模式和产学研究结合模式。() A.弹性学习模式 B.学分制与选课制相结合的模式 C.学分限制模式 D.完善学分制度模式 6.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是:。这一基本功能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A.创新新知,促进社会发展 B.科学研究,发展真理 C.培养人才,服务社会 D.高深学问的选择,传递与创造 7搞到学校教学过程的规律,一般概括为规律、教学科研互动规律、教学的发展性规律和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A.启发性 B.知行合一 C.教学相长 D.因材施教 8.收集资料、实验测试、理论概括和反复论证等活动,是科学研究的阶段。() A.科研准备 B.科研实施 C.成果结题 D.成果推广 9.专业发展学校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教师培养模式。它是在 的报告中首先提出的。 A《明日之教师》B《都市大学宣言》 C《莫里尔法案》D《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10.在高等学校的系统特性中,就其组织成员活动的特性而言,具有的特性。() A学科性和国际性B多样性和模糊性 C高智力性和相对独立性D目的性和逻辑性 11.在我国高等学校学制系统中,从层次结构看,最后一个层次是。() A博士后B博士研究生 C专科和本科D本科和硕士研究生 12.我们提出,“海纳百川”的师聘观和“中西交融”的师培观,作为全球化视野下改善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结构的理念。( ) A“教师为本”的办学观B“大学自治”的办学观

第1题: 我国近代最早的新型大学是 1895年创办的()。 A 、京师同文馆 B 、天津西学学堂 C 、京师大学堂 D 、清华大学 ?正确答案:B 第2题:人们溯源现代高等学校时,一般都认为是( ) A 、西方古希腊时代 B 、中国的殷商时代 C 欧洲中世纪大学 D 、资产阶级工业革命时期 ?正确答案:C 第3题: ()决定着高等教育体制。 A 、政治体制 B 、经济体制 C 、文化 D 、人口 ?正确答案:B 第4题: ()是现代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 A 、培养专门人才 B 、发展科学 C 、服务社会 D 、国际合作 ?正确答案:A 第5题: ()是实现高等教育目的的手段 高 等 第1部分: 单选((30分)) 教 育 学 模 拟 考 试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正确答案:B 第6题:高等教育入学率()属于大众型教育阶段。 A 3%内B、15% 内C、15%^ 50% D 50%以上 ?正确答案:C 第7题: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是()。 A、计划分配 B、双向选择 C、市场配置 D、自主择业 ?正确答案:D 第8题: 高校中师生关系一般不能表现为()关系。 A、工作 B、情感 C、道德伦理 D、特殊 ?正确答案:D 第9题: 高校教师面对的是青年和成年人,劳动职责也是多方面的。体现出大学教师工作的( )特点A、复杂性B、创造性C、长效性D、协作性 ?正确答案:A 第10题: ()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和最核心的位置。

A、教师和学生 B、教育手段 C、教育方法 D、课程 ?正确答案:D 第11题: 高校课程建设的重点应该是:()。 A、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 B、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C改革教学基本条件 D重视课程管理 ?正确答案:A 第12题:()是当代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突岀的特点。 A、专业性 B、教学与科研结合 C学生学习的自主性D、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联系 ?正确答案:B 第13题: ()是高校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基本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结。 A、课堂教学 B、实验操作 C、毕业实习 D、毕业设计(论文) ?正确答案:D 第14题:学分制的缺点之一是()。 A、难以反映学习的质量 B、难以因材施教 C难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D、难以发挥学生的特长 ?正确答案:A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中学)分章练习题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选择题 1.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征是( B )。 A.学校的产生 B.学制的建立 C.教育实体的出现D.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出现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B )。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科夫 3.“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他著名的教育著作是( B )。 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爱弥儿》 D.《普通教育学》 4.“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 C )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 B.公平性 C.终身性D.未来性 5.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A )。 A.教育问题 B.教育价值 C.教育事实 D.教育规律 6.最早在大学里开设教育学课程的是( A )。 A.康德 B.培根 C.夸美纽斯 D.赫尔巴特 7.被称之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教育家是( A )。 A.赫尔巴特 B.康德C.培根 D.夸美纽斯 8.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去设计教育活动的教育家是( D )。 A.赫尔巴特 B.康德C.培根 D.杜威 9.“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手里,就全变坏了”,这一论点出自( B )。A.洛克的《教育漫话》 B.卢梭的《爱弥尔》 C.康德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10.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的标志是( A )。 A.学校的产生 B.剩余产品的出现 C.有了国家 D.创造了文字 11.( B )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书中强调必须有“一种教育者自身所需要的科学,有科学与思考力”并与相邻学科取长补短。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民主主义与教育》 D.《康德论教育》 12.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即( A )。 A.教育B.教学 C.德育 D.智育 13.在我国,“教育”最早见于( C )。 A.《论语》B.《大学》C.《孟子》 D.《学记》 14.我国近代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 B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六三三制 15.( D )主要是在欧洲产生并发展的。 A.分支学制 B.多轨学制 C.单轨学制 D.双轨学制 16.对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看法错误的一项是( A )。 A.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同时也揭示了教育规律 B.教育学应该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

选择 1.高等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是……专业性 p3 2.在中国古代,带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教育活动出现的时间是……三千年前 p15 3.在我国教育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宋代四大书院”是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和……石鼓书院 p16 4.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确定的标志是……太学的建立 p16 5.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特点是行会性、自治性和……国际性 p18 6.欧洲中世纪大学实行专业教育,组织教学活动主要围绕的四大学科是……文法医神 p19 7.第一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的学者是……洪堡 p24 8.在西方,首开研究生教育先河的是……柏林大学 p25 9.在美国,1862年生效的旨在通过赠地建立学院,以培养农业机械工程技术人才的法案是……《莫利尔法案》 p28 10.赠地学院运动中诞生的两所著名大学是康奈尔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 p29 11.“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首先提出这论点的是……威斯康辛大学 p29 12.著名的“威斯康辛思想”明确的把大学的主要职能由单纯培养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拓展到……服务社会 p29 13.最早确定高等学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国家是……美国 p29 14.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是……京师同文馆 p32 15.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并予以实施的《癸卯学制》,将高等教育由低到高分为三级,即高等学堂、大学堂和……通儒院 p33 16.首开中国研究生教育先河的是……通儒院 p33 17.大力倡导教育“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的是……蔡元培 p33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的时间是……1995年 p41 19.《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颁布的时间是……1998年 p41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的时间是……1993年 p41 21.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规定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p44 22.阶级关系规定了高等教育的……利益追求 p45 23.决定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利的主要因素是……政治 p48 24.决定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和规模的主要因素是……经济 p53 25.制约高等教育结构完善程度的主要因素是……经济 p54 26.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人是……舒尔茨 p72 27.美国1929-1957年间国民经济增长额中,有33%归因于教育。提出者是……舒尔茨 p72 28.高等教育对文化的发展作用主要表现在传承文化、改造文化和……创新文化 p75 29.高等教育目标具有主观性、客观性和……复杂性 p87 30.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总方向、依据和……归宿 p89 31.培养为社会和国家服务的人才的高等教育目标所体现的价值观是……社会本位 p90 32.教育史上片面强调传授知识重要性的学派是……实质教育论 p93 33.学校培养目标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 p93 34.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称之为……科类结构 p94 35.高等教育由原来的“英才教育”演变为“大众教育”的时期是……19世纪后半期 p96 36.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p102 37.高等学校专业具有“双重性”,即学科性和……职业性 p103 38.高校课程的纵向结构包括普通教育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 p114 39.根据“泰勒原理”,课程编制过程可以分为四个步骤或阶段,即确立目标,选择经验,组

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10选7,每题1分) 1.教育者应当使受教育者的(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2.高等教育与普通中等教育相比其性质是(专业)教育。 3.社会(政治制度)决定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4.教育方针以(培养目标)为主要的核心的内容。 5.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6.强调教学内容综合性的教育模式是(通才教育)。 7.高等学校中(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文件。 8.(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教师的主要任务。 9.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工作。 10.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途径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体验。 二、选择题(10选4,每题2分) 1.高等学校既培养学术型专业人才,又培养( C )。 A.红又专人才 B.理论人才 C.职业型人才 D.技术型人才2.高等教育与人类文化的关系是( D )。 A.人类文化制约高等教育 B.文化深刻影响高等教育 C.高等教育决定文化 D.互相包容的内在联系 3.高等教育的目的具有不可测性是指( B )。 A.高等教育培养目标

B.高等教育目的只是抽象概括的教育理想 C.高等教育社会活动目的 D.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目的 4.高等教育强调传授知识与( B )相统一。 A.政治思想教育 B.培养能力 C.素质提高 D.确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5.学分制的主要缺点之一是( B )。 A.不利于学生发挥特长 B.容易造成教学秩序混乱 C.灵活性差 D.不利于教师发挥特长 6.中国高等学校实( C )。 A.通才教育 B.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融合 C.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结合 D.专才教育 7.我国高等教育总体发展处于( A )阶段。 A.大众化发展 B.英才教育发展 C.英才教育发展为大众化

2014 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中学)分章练习题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选择题 1.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征是( B ) 。 1.学校的产生 B .学制的建立C .教育实体的出现 D.定型的教育组 织形式出现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 是( B ) 。 1 .培根 B .夸美纽斯 C .赫尔巴特 D .赞科夫 3.“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他著名的教育著作是( B ) 。 1.《大教学论》 B .《教育漫话》 C .《爱弥儿》 D .《普通教育学》 4.“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 C ) 特点的要求。 1 .大众性 B .公平性 C .终身性 D.未来性 5.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1 ) 。 1 .教育问题 B .教育价值 C .教育事实 D .教育规律

6.最早在大学里开设教育学课程的是(

1.康德 B .培根 C .夸美纽斯 D .赫尔巴特 7.被称之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教育家是( 1 )。 1.赫尔巴特 B .康德 C.培根 D .夸美纽斯 8.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去设计教育活动的教育家是( D )。 1.赫尔巴特 B .康德 C.培根 D .杜威 9.“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手里,就全变坏了” ,这一论点出自(B )。 1 .洛克的《教育漫话》B .卢梭的《爱弥尔》 C.康德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D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10.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的标志是(1 )。 1.学校的产生B .剩余产品的出现C .有了国家D .创造了文字 11.(B )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书中强调必须有“一种教育者自身所 需要的科学,有科学与思考力”并与相邻学科取长补短。 1.《大教学论》B .《普通教育学》C . 《民主主义与教育》D .《康德论教育》1 2.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即 ( 1 )。 1 .教育 B.教学 C .德育 D .智育 13.在我国,“教育”最早见于( C )

高等教育学-模拟练习题库-part1 1、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知识是(实践性知识)。 2、根据马丁?特罗的理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低于15%的属于(精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大于15%小于50%为(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大于50%的为(普及化)阶段。 3、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已完成了由(高等教育大众化向高等教育普及化)过渡的任务。 4、1963年《罗宾斯报告》建议“所有有能力并且有希望从高等教育中受益的人都应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使英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谁能受益谁升学)的新时代。 5、下列选项不属于我国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是(人事配置权)。 6、高等教育管理权力下放的关键是(转变政府的职能)。 7、根据美国学者伯顿对各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分类,(意大利)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为“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的管理部门”。 8、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有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而实现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有机整合的途径是(社会实践)。 9、高等教育促进个体的主体性发展,主要是指要促进人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力的发展。 10、个体发展的部影响因素包括遗传和(主观能动性)。 11、通过高等教育,个体掌握了特定文化中的行为规,形成了特定文化所需要的社会性,从而在行为层面上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这体现了高等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社会化)的作用。 12、高等教育的负向功能意味着高等教育结果的非目的性。近年来社会上掀起的高学历热,导致人们竞相追求高学历而导致高等教育存在过度教育现象,严重浪费教育资源。这反映出高等教育负向功能的(难以消除性)特征。 13、高等教育对个体的促进功能不包括(培养合格公民)。 14、高等教育的负向功能的基本特征不包括(自由性)。 15、高等教育是国家有组织地传播主流思想意识和(社会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16、承载大学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的基础和载体并体现高校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标志的是(学科建设)。 17、高等学校的核心职能是(科学研究)。 18、普林斯顿大学在20世纪早期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学校,但由于爱伊斯坦的加盟以及在“曼哈顿工程”中的出色研究,使其成为现今美国最顶尖的大学之一。就科研对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来说,这一情况表明(科研可以保证学科的学术声誉)。 19、我国2016年开展的第四轮学科评估是从师资队伍与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于学科声誉等四个方面对学科建设进行评估,这表明一个学科能否成为重点学科,(从事科研的人员素质以及科研成果是否达到国际或国领先水平)是最重要的指标。20、以下关于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者关系的结论中,正确的说法是(教学是根本,科研是源头,服务是深化)。 21、高校科研选题的(价值性原则)要求所选课题要对当前社会所出现问题的解决有一定帮助。 22、下列命题中体现高等教育政治功能的是(高等教育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3、高校教师自主确定教学的容、教材和方法,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反映了高等教育文化功能中的(文化选择功能)。 24、高等学校面向产业界进行科技成果的开发、转化和推广,对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体现的是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25、高等教育的发展从根本上受制于(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果)。 26、下列关于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高等教育通过培养人才可以决定

高等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闭卷部分 一、填空题(10选7,每题1分) 1.教育者应当使受教育者的(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2.高等教育与普通中等教育相比其性质是(专业)教育。 3.社会(政治制度)决定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4.教育方针以(培养目标)为主要的核心的内容。 5.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6.强调教学内容综合性的教育模式是(通才教育)。 7.高等学校中(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文件。 8.(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教师的主要任务。 9.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工作。 10.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途径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体验。 二、选择题(10选4,每题2分) 1.高等学校既培养学术型专业人才,又培养( C )。 A.红又专人才 B.理论人才 C.职业型人才 D.技术型人才 2.高等教育与人类文化的关系是( D )。 A.人类文化制约高等教育 B.文化深刻影响高等教育 C.高等教育决定文化 D.互相包容的内在联系 3.高等教育的目的具有不可测性是指( B )。 A.高等教育培养目标 B.高等教育目的只是抽象概括的教育理想 C.高等教育社会活动目的 D.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目的 4.高等教育强调传授知识与( B )相统一。 A.政治思想教育 B.培养能力 C.素质提高 D.确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5.学分制的主要缺点之一是( B )。 A.不利于学生发挥特长 B.容易造成教学秩序混乱 C.灵活性差 D.不利于教师发挥特长 6.中国高等学校实( C )。 A.通才教育 B.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融合

C.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结合 D.专才教育 7.我国高等教育总体发展处于( A )阶段。 A.大众化发展 B.英才教育发展 C.英才教育发展为大众化 D.英才教育向大众化转变 8.( C )在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 A.搞好宣传 B.发展校园文化 C.培养专门人才 D.发展科学 9.高等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是( A )。 A.教学 B.发展素质 C.科研训练 D.生产劳动 10.高等学校教师只有( C )才能在本学科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A.社会活动频繁 B.人际关系好 C.科研成果处于本学科前沿 D.教学成绩突出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15选3。) 1.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 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P5 2.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 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P31 3.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 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的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培养目标;实施的途径。P29 4.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 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P31 5.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比较)——相对于专才教育而言,通才教育是一种通 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它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通才教育具有四个特征:(1)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2)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4)过分通博,学科的深入发展受影响。P64 6.大众高等教育(与英才教育比较)——高等教育中的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 是指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或两种不同教育模式。二者在教育目的、对象、规模上存在明显区别。最主要的区别是在受教育者的面的宽窄上。英才高等教育是面向少数人的,规模较小,目的是培养少数治国精英;而大众高等教育则是面向社会大众的,受教育

高等教育学参考题 一、单选题 1、一般认为,现代高等学校的直接源头是(C)。 A 雅典大学 B 古巴比伦“寺庙学校 C 欧洲中世纪大学中国“太学” 2、(D)是中国自唐、宋以来最主要的私学高等教育形式。 A 右学 B 国子监 C 辟雍 D 书院 3、(A)率先领导了19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大学职能的大变革。 A 德国 B 法国 C 美国 D 英国 4、晚清设立的(D)是我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 A 天津西学学堂 B 南洋公学 C 山西大学堂 D 京师大学堂 5、(A)的创建标志研究型大学的产生。 A 柏林大学 B 剑桥大学 C 牛津大学 D 约翰·霍普斯金大学 6、提出“多元化巨型大学”概念的当代著名高等教育思想家是(B) A 布鲁贝克 B 科尔 C 郝钦斯 D 弗莱克斯纳 7、(A)的颁布,推动了美国赠地学院运动的兴起,引导了美国大学适应社会需求、服务社会的发展趋向。 A 莫里尔法案 B 退伍军人法案 C国防教育法案 D高等教育方向法 8、(B)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 A 培养方案 B 课程体系 C 专业设置 D 学制设置 9、(A)是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 A 教学 B 科研 C 服务社会 D 文化传承 10、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主要是围绕(B)而展开。 A 学科 B 专业 C 课程 D 培养计划 11、依据办学主体的不同,下列国家中,高等教育办学形式结构属于私立主导型的是(D)。 A 美国 B德国 C 荷兰 D 日本 12、下列国家中,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属于地方分权型的是(A)。 A 美国 B 日本 C 法国 D 俄罗斯 13、按照著名学者马丁·特罗的划分标准,适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在(A)为

高等教育学试题A卷 单项选择题 1.我国考试制度的建立始于()。 A.汉代B.隋代C.唐代D.宋代 2.欧美教育史称世界上第一所大学是()。 A.雅典大学B.赫克迈大学C.阿资哈尔大学D.萨莱诺大学 3.大学的交流功能包括自由的学术氛围,校园的开放化,学科发展的综合化,还有()。A.民族化B.地域化C.国际化D.时代化 4.美国在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上采用()。 A.中央集权制B.权力分散型C.集权与分权结合型 D.高校独立发展型 5.高校教师来源的构成状况是指()。 A.专业结构B.学缘结构C.学历结构D.职务结构 6.“真理就是有用”是哪种人生价值观的观点()。 A.享乐主义B.存在主义C.权力意志主义D.实用主义 7.做好大学德育工作,必须多方位,多层次形成合力,是指()。 A.层次性原则B.情理相融原则C.教管结合原则D.整体性原则 8.学科发展的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主要涉及()。 A.学科的发展潜力B.学科发展的成熟水平 C.学科发展布局的整体性D.学科影响的社会性 9.最早的研究生教育出现在19世纪的()。 A.德国B.英国C.美国D.法国 10.大学校园文化的主体是()。 A.在校大学生B.社会影响与学校师生的互动 C.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结合D.全校师生员工 多项选择题 1.19世纪英国发动了新大学运动,其特点包含()。 A.打破宗教信仰限制B.重视技术教育C.政府加强集权管理 D.推行男、女同校E.提倡多元捐资办学 2.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进程中的标志是()。 A.办学主体多样化B.办学形式多样化C.教育目标多样化 D.管理体制多样化E.教学内容多样化 3.从价值观考察的教育本质论包括()。 A.个人本位B.经济本位C.社会本位D.文化本位E.知识本位 4.高校教师职业特点的多样角色包括()。 A.传道者B.授业解惑者C.示范者D.管理者E.研究者 5.高校教师队伍的结构,主要指()。 A.职务结构B.学历结构C.性别结构D.专业结构E.年龄结构 6.德育工作的新特点是()。 A.人本性B.理想性C.层次性D.开放性E.传统性 7.德育工作中的消极观点有()。 A.务虚论B.从属论C.法德论D.智德论E.抵消论 8.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有()。 A.经济性B.适时性C.专业性D.实践性E.满足性

1.在古希腊时期,哪位哲学家于公元前看作是雅典第一个永久性的高等教育机构。 A 、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苏格拉底 D、康德 标准答案: B 2、高等教育学是属于什么领域的应用学科(30 分) A 、自然科学 B、人文科学 C、社会科学 D、思维科学 标准答案: C 3、下列属于教养性教育的是(30 分) A 、思想政治教育 B、研究方法课程 C、心理健康教育 D、专业课程 标准答案: A,C 1904 年时任威斯康辛大学校长的范海斯,他主张高等学校(30 的基本任务不包括分) A 、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 B、进行科学研究,发展科学与文化 C、由社区公共财政资助,以社区为服务重点 D、把知识传播给广大民众,直接为本地社会与经济服务 标准答案: C 美国的第一所大学(30 分) A 、亚历山大大学 B、哈佛大学 C、麻省理工学院 D、爱资哈尔大学 标准答案: B 二 、 多选(共 1 道试题,共 40 分) 艺修辞”学,校包括,:由智者派创办,教学内容主要是 “三(分40) A、文法 B、修辞387 年创办的学园被(30 分)

C、辩证法 D、经济法

标准答案: A,B,C 从上世纪 50 年代初开始,我国仿照苏联高等教育的模式,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 A 、 一 B 、 二 C 、 三 D 、 四 标准答案: B 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专门学校是 (30 分 ) A 、 江南水师学堂 B 、 江南制造局工艺学堂 C 、 京师同文馆 D 、 广州同文馆 标准答案: C 二、多选(共 1 道试题,共 40 分) 蔡元培于 1917 年初 就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对北京大学进行了一场 (40 大刀阔斧的改革,包括 分) A 、 整顿学风,更新师资 B 、 倡导学术自由,推动学术研究 C 、 推动“学”与“术”的分离,改革教学 D 、 实行教授治校 标准答案: A,B,C,D 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大学人特别看重学术研究层面的理念,把哪个 (30 理念称为大学的灵魂。 分 ) A 、 学生自治理念 B 、 教授治校理念 C 、 学术自由理念 D 、 大学自治理念 标准答案: C 您的得分: 30 分 将学术自由真正付诸实践的大学是 (30 分 ) (30 分 )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我国的()。 A、《论语》 B、《学记》 C、《中庸》 D、《大学》 2.古罗马昆体良的教育著作是()。 A、《论演说家的教育》 B、《理想国》 C、《大教学论》 D、《教育论》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著作是()。 A、《教育论》 B、《教育漫话》 C、《大教学论》 D、《爱弥尔》 4.《普通教育学》的作者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斯宾塞 5.《民主主义与教育》的作者是()。 A、杜威 B、斯宾塞 C、布鲁纳 D、克鲁普斯卡娅 6.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杨贤江的()。 A、《教育学》 B、《论共产主义教育》 C、《新教育大纲》 D、《民主主义与教育》 7.提出结构教学理论和发现法的教育家是()。 A、赞科夫 B、布鲁纳 C、根舍因 D、杜威

8.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著作是()。 A、《教育学》 B、《论共产主义教育》 C、《普通教育学》 D、《教育论》 9.最早对课堂教学从理论上加以阐述的教育著作是(?)。 A、斯宾塞的《教育论》B、洛克的《教育漫话》 C、马卡连柯的《教育诗篇》D、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10.标志着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诞生的《教育学》专著的主编是()。 A、凯洛夫B、赞可夫C、马卡连科D、苏霍姆林斯基 11.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总体,是我们所称的()。 A.教育学 B.教育科学 C.普通教育学 D.教育原理 12.产生教育的最具基础性的条件是() A.人类学会制造工具 B.人类生产劳动的进行 C.语言的形成 D.教育起源于劳动 13.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 A.生产劳动 B.家庭活动 C.交往活动 D.社会现象 14.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这是() A.学校教育 B.义务教育 C.学年教育 D.基础教育 15.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孟子》

2002-2012年江苏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试卷及参考答案

2002年江苏省高校、中专校新教师岗前培训 《高等教育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l、“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 C)。 A、复杂性 B、群体性 C、创造性 D、示范性 2、著名的“威斯康辛思想”明确地把大学的主要职能由单纯培养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拓展到( D)。 A、人文教育 B、发展艺术 C、艺术教育 D、服务社会 3、一般认为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和适龄人口相比( C)时,属大众高等教育阶段。 A、<15% B、>15% C、15%—50% D、>50% 4、高等学校管理以( C)为特征。 A、教学管理 B、人力资源管理 C、学术管理 D、物力资源管理 5、西方人力资源理论的主要代表是( C)。 A、丹尼森 B、斯特鲁米林 C、舒尔茨 D、沃尔什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的时间是( C)。 A、1985年 B、1992年 C、1993年 D、1995年 7、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基本教学方法是( A)。 A、讲授法 B、演示法 C、练习法 D、实验法 8、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是( D)。 A、中西学堂 B、京师大学堂 C、山西大学堂 D、京师同文馆 9、教育科研应侧重的方面是教学内容和( D)的研究。 A、教师劳动 B、教学环境 C、教学设备 D、教学方法 10、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 C) 。 A、备课 B、辅导答疑 C、上课 D、课后总结 11、班级授课制最主要的缺点是不利于( A)。 A、因材施教 B、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C、扩大教学规模 D、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12、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的是( B)。 A、夸美纽斯 B、洪堡 C、赫尔巴特 D、范海斯 13、提出“教学相长”这一教学原则的中国古代文献是(B)。 A、《论语》 B、《学记》 C、《大学》 D、《中庸》 14、在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律法规中,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基本(A)。 A、教育法 B、学位条例 C、教师法 D、高等教育法 15、赠地学院运动申诞生的两所著名大学是康乃尔大学和( D)。 A、柏林大学 B、剑桥大学 C、牛津大学 D、威斯康辛大学 16、受教育者在具备法定条件的教育机构中的学习经历称为( C)。 A、学衔 B、学位 C、学历 D、学识 17、在中国首先实行选修制的大学是( A)。 A、北京大学 B、河南大学堂 C、南洋公学 D、苏州大学堂 18、科研准备阶段的主要环节有确定选题和( A)。 A、申请立项 B、实验测试 C、理论概括 D、审核鉴定 19、( D)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 A、国子监 B、书院 C、稷下学宫 D、太学 20、从教育管理权利的划分方式来看,不属于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主要模式的选项是( D)。 A、集权型 B、分权型 C、并重型 D、独立型 2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我国学位分为( A)。

《高等教育学》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四书》中。 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耳,字伯阳。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 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老子的思想主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格拉底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七艺”即哲学、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理论,加上“智者派”规定的文法和修辞学。 “寺庙学校”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的一种学校形式。由精通数学、天文知识的僧侣执教,传授知识和探讨学问并重。 “雅典大学”雅典大学是希腊最古老和最具影响力的大学,它是当时新成立的希腊国的第一所大学,当时包括修辞学校、阿卡德米学园、哲学学校“吕克昂”以及斯多派创立的学校和伊壁鸠鲁派创立的学校。中世纪大学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在都城临淄设立的我国最早的官办大学,是战国时期政治咨询、学术文化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是一个有组织、有聘任、有俸禄制度的学术研究中心。 书院教育书院教育﹐是中国传统高等教育中最有价值的一部份。先时候孔子兴办私学,可说是书院教育之雏形;而汉唐时候的精舍,可说是书院的前身;到北宋时候,书院教育才正式确立。书院教育的最大特色,在于她是由民间学者创办,没有政府的认可与资助,与官办高等学府在许多方面呈现截然不同的面貌。 二、简答题 1、高等教育研究大致可分为哪几个时期? 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系统研究阶段 2、如何认识高等教育学的性质? 高等教育学,就其总体来说,它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而就其研究任务来说,既有应用教育基本理论以认识高等教育现象,解决高等教育的任务,又有其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教育基本理论的作用。高等教育的研究工作,大量的应是应用性、开发性的研究,但也必须重视理论研究,包括应用研究和基本理论研究。 3、试分析高等教育学发展的动因。 (1)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极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产生和成熟 (2)高等教育的部矛盾促使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不断升华 (3)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发展 三、论述题 1、简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P7) ?1)规模化。精英教育——大众教育——普及教育阶段(马丁.特罗理论) ?2)中心化。大学从社会的边缘步入社会的中心 ?3)综合化。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质综合化 ?4)国际化。一国的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发展的总趋势和过程,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本国高等教育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功能中的过程。 ?5)职业化。大学注重职业教育的倾向,关心学生的职业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发展。 ?6)终生化。从一次教育观向终生教育观转变。 7)多元化。高等教育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部结构越来越复杂。 2、高等教育研究可运用哪些研究方法?(P27)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 ) A.达尔文 B.布厄迪尔 C.勒图尔诺 D.孟禄【精析】C 由教育理论可知,勒图尔诺(利托尔诺)是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 2.为了更好地选用天下人才,隋唐后建立了 ( ) A.聘任制度 B.科举制 C.录用制 D.任免制【精析】B隋唐建立科举制。 3.国际上理解教育实质是在教育中贯穿 ( ) A.主体教育观 B.精英主义价值观 C.知识主义价值观 D.多元主义价值观【精析】D 国际理解教育实质是在教育中贯穿多元主义价值观。 4.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 ( ) A.白板说 B.做中学 C.儿童中心主义 D.实质教育派【精析】C杜威主张儿童是教学过程的中心。 5.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 )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精析】A孔子是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提出者,题干中的话反映的正是这一教育思想。 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下列哪部教育论著 ( ) A.《学记》 B.《普通教育学》 C.《大教学论》

D.《教育论》【精析】C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7.现代的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而是日益走向 ( ) A.社会化 B.民主化 C.大众化 D.自由化【精析】C教育大众化表明有更多的人接受到学校教育。 8.古代中国的教学学思想中主张“道法自然”的是 ( ) A.道家 B.发家 C.墨家 D.儒家【精析】A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顺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9.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为近代教育学的创立作出贡献的是( ) A.康德 B.裴斯秦洛齐 C.洛克 D.夸美纽斯【精析】B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明确提出了“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二、填空题(在下列各题的空格中填入正确的内容) 1.瑞士教育家__________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裴斯泰洛齐 2.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的 __________。卢梭 3.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__________和佛教手中。婆罗门教 4.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近代__________教育。学校教育 5.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__________教育。制度化 6. __________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是教育民主化的根本保证,是国家干预和管理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教育立法 7.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是__________教育的重要体现。非制度化 8.《教育漫画》是英国近代教育家__________的代表作。洛克 三、简答题 1.古代学校教育具体体现为哪些特征?

高等教育学 试卷一 一、单选题(每题1分,40题,共计40分)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学习过程阶段的是()。D A.注意定向阶段; B.获得和保持阶段; C.练习和强化阶段; D.记录阶段 2、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促成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是()。 B A.实现素质教育; 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加强理论教学; D.注重实践教学 3、文化素质教育不是为了()。B A.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 B.强化专业教育; C.提高审美情趣; D.提高人文素养 4、关于如何改变人文教育的落后状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渗透人文教育; B.开设人文学科方面的课程; C.使人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处于支配地位; D.在专业教育中补充人文教育的内容 5、主张根据社会需要来制定高校培养目标的是()。C A.个人本位论; 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C.社会本位论; D.政治统帅论 6、“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的()。A A.教育方针; B.教育目的; C.高校培养目标; D.教育工作原则 7、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人际关系、校风、学风、班风是一种()。B A.显性课程; B.隐性课程; C.核心课程; D.活动课程 8、教案常规项目的主体部分是()。D A.教学目的; B.重点难点; C.导入新课; D.讲授新课 9、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C A.郝钦斯; B.阿德勒; C.布鲁纳; D.贝格尔 10、主张课程内容应该围绕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来选择,以问题为中心设计核心课程的课程理论是()。B A.永恒主义课程观; B.改造主义课程观; C.科学主义课程观; D.结构主义课程观 11、教案编写的主体部分是()。C A.确定重点难点; B.选择教学方法; C.设计教学过程; D.教学反思 12、关于案例教学的优点,下列表述错误的是()。D A.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B.扩大学生的实际知识; C.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D.利于学生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 13、在我国最早提倡“学分制”的是()。C A.蒋梦麟; B.竺可桢; C.蔡元培; D.胡适 14、关于课堂教学的优点,下列表述错误的是()。C A.提高教学效率; B.增强教学的计划性; C.因材施教; D.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 15、学校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是()。B A.备课; B.上课; C.考试; D.毕业论文(设计) 16、非课程性教学环节是()。C A.课堂讲授; B.习题课; C.军事训练; D.实验课 17、高等院校立足本校、服务本校而对院校自身进行的研究属于()。B A.质的研究; B.院校研究; C.行动研究; D.叙事研究 18、最早确立并实践服务职能的是()。D A.柏林大学; B.哥廷根大学; C.哈勒大学; D.威斯康星大学 19、关于教学与科研的叙述,错误的是()。A A.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B.是"流"与“源”的关系; C.是教师的职责要求; D.是有机的统一体 20、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意义不包括()。C A.实现高校的价值回归; B.有利于引领社会反思; C.有利于教师潜心学术,为学术而学术; D.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21、最早提出以“学术自由”和“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原则举办高等学校的人是()。B A.苏格拉底; B.费希特; C.洪堡; D.范海斯 22、高校人事管理中一般不会采用( )。D A.待遇激励法; B.事业激励法; C.情感激励法; D.股权激励法 23、在高校战略评估中,主要采用( )。A A.自我评估; B.社会评估; 24、高校中实施的学生和教师国际交流项目体现了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 )。C A.法治化; B.终身化; C.国际化; D.民主化 25、不属于我国北宋时期“天下四大书院”的教学特色的是( )。C A.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B.自由讲学; C.教师强调讲授法; D.自由听讲 26、若某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0%以上,则该国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处于( )。D A.精英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B.精英与大众之间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C.大众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D.普及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