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智慧环保解决方案-2014

智慧环保解决方案-2014

智慧环保解决方案-2014
智慧环保解决方案-2014

智慧环保解决方案

XXX

xxx

目录

1“智慧环保”建设的必要性与意义 (10)

1.1响应国家环境信息化建设要求的必然选择 (10)

1.2有利于促进环境管理职能的转变和效率的提高 (10)

1.3提高环境管理的决策理性和公共政策品质的客观需要 (10)

1.4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有力支撑 (11)

2 “智慧环保”的技术要求 (11)

2.1软件系统技术要求 (11)

2.2环境监控设备要求 (12)

2.3硬件环境要求 (13)

2.4系统运行要求 (13)

2.4.1并发性能 (13)

2.4.2系统响应时间 (13)

2.4.3数据保存周期 (13)

2.4.4灵活性 (13)

2.5数据存储要求 (13)

2.6应用系统性能要求 (14)

2.7系统稳定性要求 (14)

2.8网络传输性能要求 (14)

2.9系统可靠性要求 (14)

2.10系统可扩展性要求 (17)

3监控中心建设 (18)

3.1总体设计 (18)

3.1.1设计特色及理念 (18)

3.2建设依据 (21)

3.3设备概述 (22)

3.3.1网络平台 (22)

3.3.2安全防护 (23)

3.3.3服务器集群 (23)

3.3.4灾备系统 (23)

3.4服务器拓扑图 (23)

3.5网络安全设计 (24)

3.5.1防病毒技术 (24)

3.5.2入侵检测技术 (24)

3.5.3流量控制技术 (24)

3.5.4安全隔离与信息交换技术 (25)

3.5.5网络安全管理技术 (25)

3.6 LED大屏建设 (25)

3.6.1LED显示屏简介 (25)

3.6.2 LED显示屏各项技术参数 (26)

3.6.3 LED显示屏系统设计与施工方案 (28)

3.6.4 LED显示屏系统概述 (30)

3.6.5系统软件组成及功能 (31)

4视频监控设备建设 (34)

4.1企业排口/治理设施工艺点视频监控 (35)

4.1.1红外摄像机 (35)

4.1.2品牌简介 (35)

4.1.3产品特性 (36)

4.1.4产品参数 (36)

4.1.5镜头 (38)

4.1.6防护罩 (39)

4.1.7支架 (40)

4.1.8硬盘录像机 (40)

4.1.9室外防水箱 (42)

4.1.10三合一防雷器 (43)

4.1.11其他配件线材 (43)

4.1.12 2M光纤 (43)

4.2 5公里区域视频设备清单 (43)

4.2.1摄像机 (43)

4.2.2产品简介 (43)

4.2.3特性描述: (44)

4.2.4技术规格: (44)

4.2.5镜头 (45)

4.2.6厂商简介 (45)

4.2.7防护罩 (46)

4.2.8云台(内置解码器) (48)

4.2.9支架 (50)

4.2.10硬盘录像机 (50)

4.2.11室外防水箱 (52)

4.2.12三合一防雷器 (52)

4.2.13其他配件线材 (52)

4.2.14 2M光纤 (52)

5 “智慧环保”软件平台建设 (53)

5.1建设目标 (53)

5.2建设原则 (53)

5.3建设依据 (54)

5.3.1行业法律法规及标准 (54)

5.3.2 地方法规及标准 (55)

5.3.3电子政务总体标准 (56)

5.3.4应用支撑标准 (57)

5.3.5 应用业务标准 (57)

5.4总体架构设计 (60)

5.4.1 智慧环保应用对象 (61)

5.4.2 智慧环保的作用 (61)

5.5 技术架构设计 (62)

5.6系统集成设计 (63)

5.6.1数据集成 (63)

5.6.2业务数据集成 (63)

5.6.3空间数据集成 (64)

5.6.4系统集成 (64)

5.6.5权限集成 (65)

5.6.6界面集成 (66)

5.6.7集成的三条线索 (67)

5.7界面设计 (69)

5.7.1 Web 2.0技术的应用 (69)

5.7.2规范化 (69)

5.7.3简洁化 (69)

5.7.4模块化 (69)

5.7.5易用性 (69)

6“智慧环保”地理信息系统支撑软件建设 (70)

6.1设计思路 (70)

6.1.1空间业务监控分析展示“一张图” (70)

6.1.2空间数据与业务应用数据一体化 (72)

6.1.4面向融合、共享的集成化 (72)

6.1.5空间数据的二三维一体化 (72)

6.2系统框架 (72)

6.3建设内容 (73)

6.3.1空间数据库建设 (73)

6.3.2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 (73)

6.3.3遥感影像数据库 (89)

6.3.4元数据库 (90)

6.4系统功能设计 (90)

6.4.1地图基本操作和查询功能 (91)

6.4.2 GIS在线监控 (95)

6.4.3专题图展示分析 (99)

6.4.4环境信息查询分析 (105)

6.4.5地图多媒体显示 (114)

6.5系统特色 (116)

6.5.1多源数据的集成 (116)

6.5.2环境GIS与环境模型集成 (116)

6.5.3海量空间数据库管理技术 (116)

6.5.4系统整体功能设计的可拓展性 (117)

7“智慧环保”环境数据中心建设 (117)

7.1设计思路 (117)

7.1.1提供数据统一存储与管理 (117)

7.1.2实现数据统一质量控制 (118)

7.1.3确保数据资源高效整合 (118)

7.1.4提供统一的环境数据共享服务 (118)

7.1.5提供统一的环境地理信息共享服务 (118)

7.1.6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数据深挖掘分析 (118)

7.1.7建立集中数据发布信息门户 (119)

7.2系统框架 (119)

7.3建设内容 (120)

7.3.1标准体系规范 (120)

7.4环境数据中心数据分类编码体系 (122)

7.4.1数据分类编码原则 (123)

7.4.2空间数据分类编码标准 (123)

7.4.3业务实体分类代码建设 (123)

7.4.4空间数据分类编码 (124)

7.5专业数据分类编码 (124)

7.6信息分类代码 (125)

7.7环境数据中心数据字典及E-R图编制 (126)

7.8数据采集设计 (126)

7.8.1数据填报 (126)

7.8.2信息定位 (127)

7.8.3数据汇总加工 (127)

7.9数据交换平台 (128)

7.9.1数据定义 (129)

7.9.2数据映射 (130)

7.9.3数据转换 (130)

7.9.4消息路由 (131)

7.9.5适配器(SOA接口) (131)

7.10数据仓库管理 (132)

7.10.1元数据管理 (132)

7.10.2性能监控和管理 (133)

7.10.3数据仓库运行时监控 (133)

7.11信息服务系统 (134)

7.12数据查询系统 (134)

7.12.1污染源台帐 (134)

7.12.2建设项目审批数据查询 (134)

7.12.3排污申报管理 (134)

7.12.4污染源监控管理 (135)

7.12.5污染源监察管理 (135)

7.12.6排污许可证数据 (135)

7.12.7污染源普查数据 (135)

7.12.8污染源其他数据信息 (135)

7.12.9 地表水数据 (136)

7.14系统特色 (136)

7.14.1规范的环境数据的元数据 (136)

7.14.2完善的环境数据的资源目录 (136)

7.14.3环境数据和空间数据一体化 (136)

7.14.4多层次多角度组织环境资源数据 (137)

7.14.5 切合实际,多种数据入库手段 (137)

8“智慧环保”环境应急指挥管理系统建设 (138)

8.1系统总体设计 (138)

8.1.1五个层次 (138)

8.1.2三个体系 (139)

8.2 建设内容 (140)

8.2.1环境风险监管系统 (140)

8.2.2应急预防管理系统 (141)

8.2.3环境应急指挥系统 (148)

8.2.4应急总结评估系统 (150)

8.2.5环境应急辅助决策支持系统 (151)

8.3系统特色 (156)

8.3.1完善的系统功能设计 (156)

8.3.2先进的环境模拟技术 (156)

8.3.3采用先进的3D建模及展示技术 (157)

8.3.4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环境风险源监控 (157)

9. “智慧环保”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及发布系统建设 (158)

9.1环境质量数据 (158)

9.1.1空气质量数据 (158)

9.1.2地表水数据 (158)

9.2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模块 (159)

9.2.1数据查询 (159)

9.2.2数据分析管理 (159)

9.3环境空气质量发布模块 (159)

10 “智慧环保”污染源全过程监管系统建设 (160)

10.1污染源数据管理 (160)

10.2污染源企业综合管理 (162)

10.2.1工业企业管理 (162)

10.2.2污水处理厂管理 (163)

10.3 污染源企业历史数据查询 (165)

10.3.1监控仪器启停历史数据 (165)

10.3.2历史曲线 (165)

10.3.3历史专题图 (165)

10.3.4单项指标查询统计分析 (165)

10.3.5区域日均值查询统计分析 (165)

10.3.6污染源企业统计分析评价结果查询 (166)

10.3.7异常情况查询统计分析 (166)

10.3.8智能查询统计分析 (166)

10.3.9对比分析 (166)

10.3.10时段统计分析 (166)

10.3.11趋势分析 (167)

10.3.12设备查询统计 (167)

10.4 污染源企业视频监控系统 (167)

10.4.1状态巡检 (168)

10.4.2实时远程调用 (168)

10.4.3历史资料远程调用 (168)

10.4.4安全管理 (169)

10.4.5系统管理 (169)

11“智慧环保”移动执法系统建设 (170)

11.1特色与创新 (170)

11.2总体架构 (172)

11.3前端移动执法终端系统 (174)

11.3.1信息查询 (174)

11.3.2现场执法 (174)

11.3.3执法作业指导 (174)

11.3.4任务管理 (175)

11.3.5队伍管理 (175)

11.3.6数据同步 (175)

11.4后台支撑管理系统 (175)

11.4.1一厂一档管理 (175)

11.4.2执法管理 (175)

11.4.3数据交换 (176)

11.4.4信息查询WAP服务 (176)

11.4.5系统管理 (176)

11.4.5指挥调度 (176)

11.4.6 GIS网格化管理 (176)

11.5环境管理数据库 (176)

11.6系统整合集成 (177)

12“智慧环保”机动车污染防治综合管理系统建设 (177)

12.1 机动车尾气监测数据管理 (177)

12.2机动车尾气监测站点和机动车车主信息综合管理 (178)

12.2.1机动车尾气监测站点管理 (179)

12.2.2机动车车主管理 (180)

12.3机动车尾气监测站点视频监控系统 (181)

12.3.1状态巡检 (181)

12.3.2实时远程调用 (181)

12.3.3历史资料远程调用 (182)

12.3.4安全管理 (182)

12.3.5系统管理 (183)

13“智慧环保”环境监测实验室管理系统建设 (183)

13.1总体设计 (183)

13.1.1设计原则 (183)

13.1.2总体框架 (184)

13.1.3网络架构 (184)

13.1.4任务流程 (185)

13.2功能设计 (186)

13.2.1监测业务管理 (186)

13.3监测计划管理 (190)

13.4监测流程管理 (190)

13.5任务管理 (191)

13.5.1质量监督检查任务自动下达 (191)

13.5.2监测计划自动下达 (191)

13.5.3仪器检定/校准任务自动下达 (191)

13.5.4仪器期间核查任务自动下达 (191)

13.5.5仪器维护/保养任务自动下达 (191)

13.6实验室管理 (191)

13.6.1采样管理 (192)

13.6.2采样任务分配 (192)

13.6.3现场采样质量控制 (192)

13.6.4采样统计 (193)

13.7样品管理 (193)

13.7.1样品登记 (193)

13.7.2条码管理 (193)

13.7.3样品交接管理 (193)

13.7.4留样管理 (193)

13.7.5样品清理 (194)

13.7.6样品质控交接 (194)

13.7.7样品生命周期图 (194)

13.8分析管理 (194)

13.8.1分析任务指派 (194)

13.8.2待取样任务及扫描取样 (194)

13.8.3待分析任务 (195)

13.9样品分析 (195)

13.9.1编号扫描入工作台 (195)

13.9.2试剂/标准溶液配制记录 (195)

13.9.3结果数据录入 (195)

13.9.4增加质控样品 (195)

13.9.4原始分析记录录入 (195)

13.9.5原始分析记录结果自动计算 (195)

13.9.6分析仪器数据自动提取 (196)

13.9.7分析人员资质判定 (196)

13.9.8分析结果智能提醒 (196)

13.9.10原始分析记录管理 (197)

13.10数据审核 (197)

13.10.1分析校核 (197)

13.10.2主任审核 (197)

13.10.3质控审核 (197)

13.11质控管理 (197)

13.11.1质量管理 (197)

13.11.2数据质控 (197)

13.11.3质控样品管理 (197)

13.11.4质控报表 (198)

13.11.5质量控制图 (198)

13.11.6质保指标管理 (198)

13.11.7质控考核 (198)

13.12报告报表管理 (198)

13.12.1报告编制 (198)

13.12.2报表编制 (199)

13.12.3报告/报表三审 (199)

13.12.4报告发放登记 (199)

13.13查询统计 (199)

13.14仪器设备管理 (200)

13.14.1设备管理 (200)

13.14.2现场仪器 (202)

13.14.3记录录入 (202)

13.14.4标准曲线 (203)

13.14.5物资管理 (203)

13.14.6标准/方法管理 (205)

14“智慧环保”环保综合业务办公管理系统建设 (207)

14.1环保综合业务办公门户系统 (208)

14.1.1内网工作门户 (208)

14.1.2公众服务门户 (213)

14.1.3数据接口 (217)

14.1.4文档管理中心 (218)

14.1.5建设项目管理模块 (219)

14.1.6环境信访投诉管理模块 (224)

14.1.7环境行政处罚模块 (226)

14.1.8减排管理模块 (229)

14.1.9投稿管理模块 (230)

14.1.10污染源管理系统 (231)

1“智慧环保”建设的必要性与意义

1.1响应国家环境信息化建设要求的必然选择

《国家环境信息化2009-1015年总体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我国智慧环保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为:“到 2010 年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国家环境信息基础设施、功能性较强的环境保护业务应用系统、统一规范的技术标准和安全可靠的保障系统,初步实现环境政务/业务信息化、环境管理信息资源化、环境管理决策科学化和环境信息服务规范化,满足为实现我国“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服务

的目标要求。从2010年到2015年,再经过五年的建设,使我国环境信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信息技术应用与环境保护业务需求更加紧密地结合,环境保护业务系统更加全面和成熟,在我国环境信息化能力得到全面加强的基础上,使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效率和效能得到全面提高,实现为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的有效支撑与服务的目标。”

在 2010 年全国第一次全国环境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环保部周生贤部长指出要进一步提高环境信息化服务水平,加快构建先进完备的“智慧环保”体系。并提

出了我国现阶段智慧环保建设目标是:到2015 年建立适应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的环境信息化管理体制,形成合理顺畅的工作机制,环境信息网络系统覆盖全国,环境信息基础设施整体完善,环境信息化与环保业务紧密融合,重点核心业务全面信息化,环境信息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广泛共享,环境信息服务覆盖环保业务全流程,实现环境业务管理信息化、管理信息资源化和信息服务规范化,基本构建“智慧环保”体系。“智慧环保”体系建设是响应国家环境信息化建设

要求的必然选择。

1.2有利于促进环境管理职能的转变和效率的提高

环境管理离不开各管理部门之间的通力协作,智慧环保体系的构建必将对环境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产生一定影响。使传统的部门组织朝着网络组织方向发展,促进各职能部门组织和职能的整合,使工作程序和办事流程更加简明、畅通,同时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从而提高环保局的办事效率。

1.3提高环境管理的决策理性和公共政策品质的客观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现阶段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呈现出复杂性、综合性、突发性等的特点,客观上也给生态环境管理增加了难度。智慧环保体系建设,是适应生态环境压力日益严峻新形势下环保工作的必然要求。通过智慧环保体系的建设,可以突破环境管理时间和地域限制,以便于决策者及时了解现场情况,从而克服传统管理的时滞性和静态性的弱点,使信息的发布和反馈能够及时进行,从而为各职能部门的动态管理提供有效支持,从而提高环境管理的决策理性和公共政策品质。

1.4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有力支撑

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是一项复杂的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创模规划的顺

利实施离不开强有力的监管和推进机制。智慧环保体系的建立,将强化环境监管

能力,全面提升环境管理水平,并对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工作进程进行

动态管理,从而有效推动创模工作。

2 “智慧环保”的技术要求

2.1软件系统技术要求

系统运行的软件环境主要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GIS平台、JAVA 中间件等。软件选型的原则是在系统安全、性能稳定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约投资成本。

1)基于SOA实现软件设计

SOA(面向服务的架构)是一种 IT 体系结构样式,采用“松散耦合”的用程

序组件,在此类组件中,代码不一定绑定到某个特定的数据库,基于这种松散耦

合的特性,能够将服务合为各种应用程序。SOA支持将数据应用作为链接服务或可重复的任务进行集成,在需要时通过网络访问这些服务和任务。这些网络可以

完全包含在平台内部局域网,也可以分散于电子政务内网上的各部门,且采用不

同的技术,通过对来自不同的服务进行组合与展现,让最终用户感觉到似乎这些

服务就安装在本地桌面上一样。根据需要,这些服务可以将自己组装为按需应用

程序——即相互连接的服务提供者和使用者集合,彼此结合以完成特定业务任务,使应用业务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和需求。

2)企业服务总线(ESB)

ESB 全称为 Enterprise Service Bus,即企业服务总线。是传统中间件技术

与 XML、Web 服务等技术结合的产物。ESB 提供了网络中最基本的连接中枢,是构筑企业神经系统的必要元素。ESB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软件架构,可以提供比

传统中间件产品更为廉价的解决方案,同时它还可以消除不同应用之间的技术差异,让不同的应用服务器协调运作,实现了不同服务之间的通信与整合。从功能

上看,ESB提供了事件驱动和文档导向的处理模式,以及分布式的运行管理机制,它支持基于内容的路由和过滤,具备了复杂数据的传输能力,并可以提供一系列

的标准接口。

3)J2EE开发平台

本系统采用业界先进的跨平台J2EE标准开发,保证“智慧环保”系统平台在

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基于J2EE标准的平台无关性,保证了“智慧环保”系统平台的兼容性、可移

植性、可扩展性和应用功能组合的灵活性。同时,整个系统采用了B/S结构的应

用模式,提高了系统的开放性和易维护性,保证系统能够长期稳定的运行。

(1)提供单一登陆接口,多认证模式(LDAP 或 SQL);

(2)管理员能通过用户界面轻松管理用户,组,角色;

(3)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定制个性化的 portal layout;

(4)使用第三方的开源框架,如 Hibernate, Spring, Struts;

(5)支持包括中文在内的多种语言;

(6)采用最先进的技术 EJB、JMS、SOAP、XML。

4)XML技术

通过对 XML 技术的普遍采用,集成多个应用系统,实现环保局各项管理服务工作的网络化和各部门办公业务的自动化。

同时,基于 XML技术本身优良的数据存储格式、可扩展性、高度结构化以及方便的网络传输特点,实现对结构化信息、非结构化信息、地理空间信息和其它多媒体信息的有序、高效存储。提供了优良的可扩展性以及精确检索的功能,有利于进行相关决策分析。

5)WebService技术

WebServices是自包含的、模块化的应用程序,它可以在网络(通常为Web)中被描述、发布、查找以及调用。它是基于网络的、分布式的模块化组件,它执行特定的任务,遵守具体的技术规范,这些规范使得WebService能与其它兼容的组件进行互操作。

6)Portal技术

要求通过门户技术,实现所有的应用系统集成在同一界面、实现单点登录,通过分级控制、角色管理和自定义,对用户界面进行个性化定制。

Portal是一种WEB应用,通常用来提供个性化、单次登录、聚集各个信息源的内容,并作为信息系统表现层的宿主。聚集是指将来自各个信息源的内容集成到一个WEB页面里的活动。

7)数据仓库技术

本系统是一个综合了环保局不同职能部门、不同应用系统的综合信息平台。为了更好的管理各类数据资源,系统要求采用数据仓库技术,通过数据挖掘,实现跨应用系统的数据抽取整理。

8)操作系统

为了保证系统的稳定性,服务器操作系统选择 MS Windows 2008 Server 或linux。

9)数据库平台

本系统建设的数据库软件选型,一方面要考虑空间基础数据的管理,另外要考虑数据库软件平台的安全稳定运行,需要数据库软件平台具有系统恢复和数据恢复能力,并可以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持。

本次数据库平台选择主流数据库平台。

10)GIS平台

本项目GIS平台采用国内先进的GIS软件。

2.2环境监控设备要求

环境自动监控设备要满足智能化的要求,保证监测数据完整有效,设备具备智能化运行指标,具备产品认证且应用成熟可靠。

2.3硬件环境要求

“智慧环保”系统结构复杂,对硬件环境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具有稳定的运

行能力。硬件要求实现7*24小时不间断运行,并采用UPS不间断电源作为后备

电源。保障系统远离病毒、黑客等外部攻击。系统出现意外情况时能快速恢复。

2.4系统运行要求

2.4.1并发性能

系统正式上线后,接入到系统中的计算机终端大约有600 台,其中,进行地图操作的人员有50人。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并发响应能力,支持不少于300用户

的并发访问量。

2.4.2系统响应时间

1)完成简单业务,系统响应时间应不大于3秒,不包括人工操作时间。

2)完成复杂综合性业务,系统响应时间应不大于8秒,不包括人工操作时间。

2.4.3数据保存周期

1)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即路网、水系、建筑、绿化等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定期更新、永久保存。

2)环境管理部件数据定时更新、永久保存。

3)业务数据,即人员数据、附件数据、流程数据等实时更新、1年保存,异地周期备份。

4)视频数据直接传输到环境监控中心,可本地存储视频流数据,本地保存1 个月。

2.4.4灵活性

系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应用扩展,随时修改系统表单、系统流程、人员权限等配置信息,而且无需对系统进行大的改动。

2.5数据存储要求

系统具有海量数据存储和管理能力,支持2TB 以上的业务数据存储能力,同时支持2TB以上的空间数据的存储。

2.6应用系统性能要求

1)应具有海量数据存储和管理能力,具有100G以上的总数据量及30G以上

的空间数据量的存储和管理能力。

2)应具有良好的并发响应能力,整体响应在5s 以内,正常情况下并发访问

量应不小于60。

3)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在达到1000个用户访问量时,系统仍能稳定运行。

4)应具有完备的信息安全体系,能对登录用户的身份进行安全认证。

5)应具有良好的数据安全保障机制,对数据采取集中管理和存储的模式,数

据库结构设计良好,具有迅速的数据检索能力。

6)应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能适应日常业务变更的需求,实现“零代码”方式

的系统管理和维护。

2.7系统稳定性要求

服务器采用集群或双机热备等手段,年故障时间累计不能超过24小时。软件

更新或升级对系统运行影响时间年累计不能超过24小时。

2.8网络传输性能要求

“智慧环保”系统管理范围广、立案案件数量多,需要高速稳定的通信网络

保障数据的良好传输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1)远程终端用户与服务器有线连接带宽不小于10Mbps;

2)系统网络链路核心带宽不低于1000Mbps;

3)本地用户接入网络带宽不低于100Mbps;

4)移动无线网络采用无线网络接入,保证移动终端数据传输速度大于20KB/S。

5)监控中心互联网通讯网络带宽不低于10M独享。

2.9系统可靠性要求

为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具体要求如下:

1)服务器系统的可靠性

为了保证信息安全,在服务器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通过专门的硬件来实现服

务器系统的高可靠性。采用以下技术或技术组合会提高整体安全可靠性。

双服务器:可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服务器。

UPS:选择可以供2小时以上断电保护的UPS。

双电源:服务器中用两个电源,平时一个工作,另一个睡眠,一但工作的电

源有故障,睡眠态的电源就启动。

冗余磁盘阵列:利用廉价的磁盘,可以构成阵列,不仅增加了存贮量,还可

以通过冗余技术来提高可靠性。这种技术又有几种实现方法:

?RAID-0 ?RAID-1 ?RAID-0+1 ?RAID-3 ?RAID-5

双机热备份:利用两台同样计算机通过专用通信口互联,两台机器同时工作,一台出问题则另一台就可以马上接上,不致使数据丢失也不间断业务工作。双机热备份还可以通过共享冗余磁盘阵列机来进行容错。

数据备份设备:数据是计算机系统中宝贵资源,为了确保在硬件发生故障时

快速恢复,就要求有安全可靠的备份系统。这种设备一般有磁带机、磁带库、光盘库。备份可以是自动的或人工手段的。

2)系统软件的可靠性

系统软件的可靠性包括操作系统、服务器系统等的可靠性。

操作系统因为设计和版本的问题,存在许多的安全漏洞。同时因为在使用中

安全设置不当,也会增加安全漏洞,带来安全隐患。在没有其它更高安全级别的商用操作系统可供选择的情况下,安全关键在于对操作系统的安全管理。

为了加强操作系统的安全管理,要从物理安全、登录安全、用户安全、文件

系统、打印机安全、注册表安全、RAS安全、数据安全和各应用系统安全等方面制定强化安全的措施。

数据库的安全建立在操作系统的安全之上,数据库本身提供了不同级别的安

全控制。并且提供对完整性支持的并发控制、访问权限控制、数据的安全恢复等。通过并发控制、存取控制和备份恢复技术,提供数据库的安全控制能力。

一般来说,数据库管理系统具有如下能力:

(1)自主访问控制(DAC):DAC用来决定用户是否有权访问数据库对象;

(2)验证:保证只有授权的合法用户才能注册和访问;

(3)授权:对不同的用户访问数据库授予不同的权限;

(4)审计:监视各用户对数据库施加的动作;

(5)数据库管理系统应能够提供与安全相关事件的审计能力;

(6)系统应提供在数据库级和记录级标识数据库信息的能力。

3)完善的数据备件和恢复机制

采取集中式的数据备份与恢复,利用镜像和RAID技术来保证系统数据的物理安全性。各级数据库需要采取定期备份,异地备份等措施。其中定期异地备份(采取增量传输),针对业务需要的不同,选择采取同步复制和异步复制。对重点数据库系统,采取镜像技术保证数据库的安全。

4)网络的可靠性

网络安全是整个系统安全方案最重要的一环,安全可靠的网络设计及相关网

络安全措施是系统的安全的第一道屏障。网络层安全方案的设计主要是针对黑客攻击、各种病毒。在本方案中,根据系统的需求,结合以往的经验和业界主流的技术和产品,网络层安全措施包括:网络结构设计、防火墙系统、入侵检测系统、安全漏洞扫描系统、防拒绝服务攻击、防病毒系统。

在进行网络设计时,应遵循 CMU 结构进行网络结构安全设计,按两层三面的方式进行设计,即网络设计上从平面上分为外联层、内部应用层,纵向逻辑上分为管理面、业务面及用户面。

外联层:政务内网与政务外网之间的连接统一考虑,在本案中政务内网与政

务外网之间根据要求是物理隔离的。

内部应用层:机关与各下属单位及区局之间网络相互连通,相互开放,构成

统一的网络信息平台。包括视频服务器、WEB服务器、DNS 服务器、为其它相关单位提供接入服务的服务器。

为了提高网络的安全性,纵向从逻辑上分为用户面、业务面、管理面,并实

现三个层面的分开,减少用户对业务、管理的干扰。

管理面:网络管理员、网络安全员所工作的层面。由网络交换设备、服务器

群组成,网络管理人员通过该层面实施对网络管理。

业务面:以用户所从事的业务作为分类。构成一个市局范围内单位、跨部门

的业务网络。

用户面:指一般网络用户所在的工作层面。如政务内网的一般用户等。

在网络设计时,应在 IP 地址划分、VLAN 技术的使用和路由等方面考虑安全性,确保一般用户无法进入业务层和管理层面。

在管理面应能够区分多个角色,如网络管理员(保证网络联通性)、网络安全员(网络安全政策配置)、网络审计员(审计检查网络安全事件)等角色,杜绝内部人员非法操作,杜绝监守自盗的可能性。

系统内部与外部门户之间的信息安全交换。主要采用离线方式实现内网门户

与外部门户之间的非涉密数据的适度安全交换。

5)存储系统的可靠性

基于磁盘系统的复制,磁盘阵列(RAID)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高可靠。除了

存储产品本身之外,优良的存储架构同样可以有效提升存储系统的可靠性。存储的可靠性就是要求系统始终可用,并且不会因为故障而丢失数据。在服务器领域,采用服务器的双机集群方式就是为了保证系统具有高可靠性。目前,在各主流操作系统平台上,许多软件都可以实现服务器的双机集群。由于存储系统的使用强度增大,对可靠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存储系统有必要采用双机的模式,即采用类似服务器集群的方式,使用两台独立的磁盘阵列执行同样的存储任务。

6)系统安全保证

实施安全应先行管理,安全组织体系的建设势在必行。应建立网络安全建设

领导小组,该委员会应由主管领导、网络管理员、安全操作员等人员组成。

主管领导应负责安全体系的建设实施,在安全实施过程中取得相关部门的配合。领导整个部门不断提高系统的安全等级。

网络管理员应具有丰富的网络知识和实际经验,熟悉本地网络结构,能够制

定技术和实施策略。

安全操作员负责安全系统的具体实施。

安全管理制度建设,面对网络安全的脆弱性,除在网络设计上增加安全服务

功能,完善系统的安全保密措施外,还必须花大力气加强网络的安全管理制度建设。

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实施安全管理的原则为:

(1)多人负责原则:每项与安全有关的活动都必须有两人或多人在场,这些人应是系统主管领导指派的,应忠诚可靠,能胜任此项工作;

(2)任期有限原则:一般地讲,任何人最好不要长期担任与安全有关的职务,以免误认为这个职务是专有的或永久性的;

(3)职责分离原则:除非系统主管领导批准,在信息处理系统工作的人员不要打听、了解或参与职责以外、与安全有关的任何事情。

网络安全管理员具体工作为:

(1)确定该系统的安全等级;

(2)根据确定的安全等级,确定安全管理的范围;

(3)制定安全管理制度。

完整的安全管理制度必须包括:人员安全管理制度、操作安全管理制度、场

地与设施安全管理制度、设备安全使用管理制度、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安全管理制度、运行日志安全管理制度、备份安全管理制度、异常情况管理制度、系统安全恢复管理制度、安全软件版本管理制度、技术文档安全管理制度、事故应急制度、审计管理制度、运行维护安全规定、第三方服务商的安全管理制度、对系统安全状况的定期评估策略、技术文档媒体报废管理制度等。

2.10系统可扩展性要求

为保证系统的可拓展性,具体要求如下:

1)软件可扩展性

在总体设计中,采用开放式的体系结构,使系统容易扩充,使相对独立的分

系统易于进行组合调整。有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即在外界环境改变时,系统可以不作修改或仅作小量修改就能在新环境下运行。使网络的硬件环境、通讯环境、软件环境、操作平台之间的相互依赖减至最小,发挥各自优势。同时,保证网络的互联,为信息的互通和应用创造有利的条件。

系统建设时,除了立足于现行环境管理政策和管理体制,同时要考虑环保业

务拓展的要求,并开放接口,便于系统的扩充和升级。

2)硬件可扩展性

硬件可扩展性是指通过添加硬件,根据增加的需求来扩大系统容量的能力。

借助添加的硬件,可扩展的系统能应对增加的用户需求,同时保持一贯的响应时间和用户体验。可扩展的系统能有效利用添加的硬件,如同利用系统原配的硬件。硬件系统的可扩展性包括服务器、存储设备及本标段中所涉及的其他相关硬件设备的可扩展性。

如服务器的可扩展性是指服务器的硬件配置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配置,如内存、适配器、硬盘、处理器等,因为服务器的硬件配置可能是根据不同时期的网络配置而改变。服务器通常因为要连接多个板卡,如网卡,所以需要具有较多的PCI、PCI-X插槽;因为需要高容量磁盘来存储服务器数据,所以需要有较多的驱动器

支架。一般的服务器机箱都设有七八个硬盘托架,可以放置更多的硬盘。

3)数据可扩展性

采用统一灵活的数据交换机制保证了平台与其他应用系统之间能轻松的做到

松耦合;通过平台封装了各种数据库的细节,保证了应用层基本不作改动即可兼容大多数数据库。

4)系统可维护性

项目建设过程中为了照顾普通用户的操作水平,系统设计尽量做到简单易操作,并提供详尽的系统帮助,同时,对于重要的系统交互环节,设计校验、提醒功能,对于非法输入给予正确操作的提示;系统的运转做到给电后即可启动工作,平日免维修;维护过程中避免使用过多的专用维护工具;工作人员变更、机构改革不能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系统允许用户按需要自行定义统计和查询条件,能够自行定义报表输出模板,以实现报表的灵活与高效。

3监控中心建设

3.1总体设计

3.1.1设计特色及理念

本建设方案参照国家《污染源监控中心建设标准》《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2008、《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462-2008等国家标准规范。适用于建筑中新建、改建和扩建的监控中心及机房的设计。在整体

项目设计中需要对网络安全、数据安全、配电、空调新风、安全防范等诸多方面

给予了充分的考虑。

环境监控指挥中心机房作为监控中心核心设备的安置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监控中心及机房建设工程,不仅仅是简单的装修工程,还涉及到数据安全、

机房工艺、建筑结构、空气调节、电气技术、电磁屏蔽、网络布线、机房监控与

安全防范、给水排水、消防等多种专业。主要设计特色及理念如下:完备的功能设计

监控中心不仅仅只做为污染源监控中心,还可以做为信息流转中心、应急指

挥中心、热线服务中心、新闻发布中心,成为全局的各种信息的汇聚点及发布点,形成真正意义上具有信息中枢功能的环境监控指挥中心。主要完成环境安全日常

监控、环境安全预警、污染源监控、领导决策支持、应急指挥、汇总日常报表、

信息发布、日常值机监控等职能,对全辖区的环境状况进行全方位、无盲区的监控。

高标准高要求设计

所有软硬件配置标准均高于国家《污染源监控中心建设标准》的建设要求,

设备配置选型均为目前信息技术的前沿设备。确保未来几年平台的扩展性。

多样化的网络建设

各种网络如传统 2G、3G、卫星、光纤专网、VPN 虚拟专网的组合搭配设计,满足前端监测及突发应急等所有条件下的监测数据、视频数据的实时传输。局内

部局域骨干网根据条件可以升级到万兆网络链路。

网络交换及安全保障建设

信息化安全是所有信息化系统的基石,在项目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安全设备。

采用2台大容量交换的核心交换机互作冗余交换,确保网络传输安全。增加防火

墙网关、防病毒网关、入侵检测系统、网络杀毒套件等。

环境信息数据安全保障建设

环境信息数据为不可再生的资源,丢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因此本

项目设计中采用2台数据中心服务器互作双机热备,2台光纤交换机2台存储系

统互作冗余备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考虑异地灾备系统的建设。

周密的配套设施建设

防雷设计:项目建设中不仅充分考虑到电源浪涌防雷、还考虑到网络信号浪

涌防雷设计。

空调设计:采用机房精密专业空调,确保恒温恒湿。监控中心根据用户已有

空调系统的情况进行合理搭配。

供电保障:独立的市电、高延时的 UPS 供电设计,另外配备独立的发电机系统。

消防设计:根据机房面积配备相应容量的自动气体灭火设备。实现自动探测,自动启动灭火。

显示系统设计

本方案根据用户的实际空间提供 PDP 模式供用户选择。所有部件均为国际一流产品。

3.1.1.1功能区规划

1)机房及操作区

服务器、各种网络设备的存放区;工作人员操作区;

2)网络区

监控中心网络配线集成区;

3)供电区

UPS及发电机安置区;

4)监控指挥区

参会人员坐席区,大屏展示区;

5)监控值机区

日常业务监测区;

6)综合办公区

工作人员办公区;

7)更衣区

进出人员换工作服及鞋套;

8)文印中心

文档、工作日报、监测数据日报等打印区;

9)拼接大屏区

等离子拼接屏安置区;

10)储物间

存放日常用品及设备;

3.1.1.2监控中心示意图

监控大厅的布置应该按监控大厅的主要功能来定:操作控制、操作演示、日常监控、应急指挥等。

监控中心示意图如下所示:

监控中心架构如下图所示:

3.1.1.3装修及配套系统

设有技术夹层和技术夹道的监控中心及机房,建筑设计应满足各种设备和管

线的安装和维护要求。当管线需穿越楼层时,宜设置技术竖井。

改建的监控中心及机房应根据荷载要求采取加固措施,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

准《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 和《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机房的楼板承重。以每平方米不低于500 公斤为宜,特殊部位应适当增加。

装修材料

装修材料选择无毒、无刺激性、环保的材料,选择难燃、阻燃材料,尽可能

涂防火、防水、防锈、防电磁辐射涂料。

智慧环保综合解决方案技术白皮书

目录 1简介 (1) 2智慧环保综合解决方案 (1) 2.1简介 (1) 2.2系统架构 (1) 2.3系统特点 (2) 3环境数据中心 (3) 3.1环境数据中心管理系统 (3) 3.2水资源管理综合解决方案 (4) 4环境质量监控系统 (6) 4.1环境质量监测信息化综合解决方案 (6) 4.2大气复合污染(灰霾)监测解决方案 (8) 4.3机动车尾气排放监管系统解决方案 (9) 4.4水质重金属污染源监测解决方案 (11) 4.5固体废物监管解决方案 (11) 5环境预警预报系统 (13) 5.1大气环境预警预报系统解决方案 (13) 6环保应急管理系统 (14) 6.1环境应急管理系统 (14)

1简介 “智慧环保”是“数字环保”概念的延伸和拓展,它是借助物联网技术,把感应器和装备嵌入到各种环境监控对象(物体)中,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环保领域物联网整合起来,可以实现人类社会与环境业务系统的整合,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实现环境管理和决策的智慧。 2智慧环保综合解决方案 2.1简介 智慧环保综合解决方案是依托环保综合云,整合环保业务、数据、流程和设备,形成以物联网和大数据应用为核心的“智慧环保”解决方案。为政府提供精准的物联监测数据和多元的智慧监管手段,利用多模式环境质量模型以及大数据分析,科学决策污染管控方案,实现对污染源和大环境的的精细化管理;对企业进行污染排放管控监督和环保行为信用评价;满足公众的环境状况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提升环境数据在公众服务领域的应用和共享价值。 2.2系统架构 “智慧环保”的总体架构包括:感知层、传输层、智慧层和服务层。感知层:利用任何可以随时随地感知、测量、捕获和传递信息的设备、系统或流程,实现对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辐射等环境因素的“更透彻的感知”;传输层:利用环保专网、运营商网络,结合3G、卫星通讯等技术,将个人电子设备、组织和政府信息系统中存储的环境信息进行交互和共享,实现“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智慧层:以云计算、虚拟化和高性能计算等技术手段,整合和分析海量的跨地域、跨行业的环境信息,实现海量存储、实时处理、深度挖掘和模型分析,实现“更深入的智能化”;服务层:利用云服务模式,建立面向对象的业务应用系统和信息服务门户,为

智慧环保整体解决方案 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述 (4) 1 建设背景 (4) 2 建设目标 (4)

2.2 具体目标 (6) 3 建设依据 (7) 3.1 环境相关标准规 (7) 3.2 电子政务信息化标准规 (8) 第二章需求分析 (9) 1 环保业务关系梳理 (9) 2 用户分析 (10) 2.1 园区管委会 (10) 2.2 园区企业 (10) 2.3 公众用户 (10) 3 数据建设分析 (11) 4 安全需求分析 (11) 4.1 数据安全 (11) 4.2 外网隔离 (11) 5 现存问题 (12) 5.1 信息渠道单一,交换共享不足 (12) 5.2 数据来源广泛,集中程度欠缺 (12) 5.3 业务系统独立,协同能力薄弱 (12) 5.4 辅助决策缺乏,智慧化水平较低 (13) 5.5 信息公开度低,公众服务能力弱 (13) 第三章总体设计 (13) 1 建设思路 (13) 2 设计原则 (15) 3 设计依据 (16) 4 总体架构 (18) 5 业务架构 (21) 6 技术路线 (22) 6.1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感知 (22) 6.2 基于SOA的设计架构 (22) 6.3 基于Web服务的数据共享应用模式 (22) 6.4 GIS多源数据服务共享 (22) 6.5 数据仓库 (22) 6.6 基于Portal门户系统建立智慧环保框架 (23) 第四章建设容 (23) 1 环保数据统一标准集约平台 (23) 1.1 设计思路 (23) 1.2 建设目标 (24) 1.3 总体架构 (25) 1.4 逻辑架构 (25) 1.5 建设效果 (28)

智慧环保综合解决方案白皮书

目录 1简介 (1) 2智慧环保综合解决方案 (1) 2.1简介 (1) 2.2系统架构 (1) 2.3系统特点 (2) 3环境数据中心 (3) 3.1环境数据中心管理系统 (3) 3.1.1方案概述 (3) 3.1.2系统构成 (4) 3.1.3方案特点 (4) 3.2水资源管理综合解决方案 (4) 4环境质量监控系统 (6) 4.1环境质量监测信息化综合解决方案 (6) 4.1.1简介 (6) 4.1.2方案架构 (6) 4.1.3系统特点 (7) 4.2大气复合污染(灰霾)监测解决方案 (7) 4.2.1方案概述 (7) 4.2.2系统构成 (7) 4.2.3方案特点 (8) 4.3机动车尾气排放监管系统解决方案 (8) 4.4水质重金属污染源监测解决方案 (9) 4.5固体废物监管解决方案 (10) 5环境预警预报系统 (12) 5.1大气环境预警预报系统解决方案 (12) 6环保应急管理系统 (13) 6.1环境应急管理系统 (13) 6.1.1方案概述 (13) 6.1.2系统构成 (14) 6.1.3方案特点 (14) 7成功案例 (14) 7.1LIMS实验室管理平台 (14)

7.2长株潭大气污染管理平台 (15) 7.3湖南省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综合管理系统 (17)

1简介 “智慧环保”是“数字环保”概念的延伸和拓展,它是借助物联网技术,把感应器和装备嵌入到各种环境监控对象(物体)中,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环保领域物联网整合起来,可以实现人类社会与环境业务系统的整合,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实现环境管理和决策的智慧。 2智慧环保综合解决方案 2.1简介 智慧环保综合解决方案是依托环保综合云,整合环保业务、数据、流程和设备,形成以物联网和大数据应用为核心的“智慧环保”解决方案。为政府提供精准的物联监测数据和多元的智慧监管手段,利用多模式环境质量模型以及大数据分析,科学决策污染管控方案,实现对污染源和大环境的的精细化管理;对企业进行污染排放管控监督和环保行为信用评价;满足公众的环境状况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提升环境数据在公众服务领域的应用和共享价值。 2.2系统架构 “智慧环保”的总体架构包括:感知层、传输层、智慧层和服务层。感知层:利用任何可以随时随地感知、测量、捕获和传递信息的设备、系统或流程,实现对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辐射等环境因素的“更透彻的感知”;传输层:利用环保专网、运营商网络,结合3G、卫星通讯等技术,将个人电子设备、组织和政府信息系统中存储的环境信息进行交互和共享,实现“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智慧层:以云计算、虚拟化和高性能计算等技术手段,整合和分析海量的跨地域、跨行业的环境信息,实现海量存储、实时处理、深度挖掘和模型分析,实现“更深入的智能化”;服务层:利用云服务模式,建立面向对象的业务应用系统和信息服务门户,为环境质量、污染防治、生态保护、辐射管理等业务提供“更智慧的决策”。其中中以环境数据中心为依托,由环境质量监控中心、环境预警预报中心及环保应急管理中心共同组成服务层应用。

陕西明路光电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智慧环保解决方案 陕西明路光电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2015.7

目录 一、公司简介 (3) 二、智慧环保概述 (3) 三、智慧环保建设方案 (4) 1、建设目标 (4) 2、设计思路 (5) 3、建设内容 (6) 3.1、大气污染远程监控解决方案 (6) 3.2、水污染远程监控解决方案 (7) 3.3、噪声污染远程监控解决方案 (7) 3.4、环境网格化管理解决方案 (8) 3.5、环境可视化管理解决方案 (9) 3.6、环境移动执法信息化管理解决方案 (9) 3.7、E环保手机APP应用管理解决方案 (9) 四、方案优势 (10) 1、团队优势 (10) 2、技术优势 (11) 3、投资优势 (11) 五、应用价值 (11) 六、成功案例 (12) 七、相关媒体资讯 (12)

一、公司简介 陕西明路术光电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9年,坐落于古城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核心区域。公司拥有环境保护设施施工资质、环境工程设计资质、安防资质等专项资质;并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安全生产许可证书。是陕西省诚信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单位。 公司联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西安工业大学机械与电子信息系统研究所共同组建了致力于环境保护、智慧环保应用管理,环境与市政公共设施信息化系统管理的智慧城市项目研发团队(以下简称:西大明路),属于校企联合的集智慧城市应用软件、环保产品,环保、市政工程施工、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高新技术公司。业务内容涉及环境监测、建设运营、智慧环保平台系统、环境网格化管理、E环保手机APP客户端,环境可视化智能监控管理系统等环境保护的相关产品研发和服务。 二、智慧环保概述 “智慧环保”是基于数字化监控平台、在线监测监控系统、环境应急指挥系统,环境移动执法系统上融合了物联网技术、云技术、3S技术、多网融合等多种技术方案,通过实时采集污染源、环境质量、生态、环境风险等信息,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全覆盖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推动环境资源高效、精准的传递及海量数据资源中心和统一服务的支撑平台建设,重视资源的整合优化,实现动态应用平台的组建和应用,以更精细动态的方式实现环境管

环保在线监测系统设计1总体设计 系统由污染排放在线监测系统、污染净化设施运行监测系统、预警预告系统、初级控制执行系统、紧急控制执行系统五大系统组成。 对排污数据和环境治理设备运行状况同时进行监测,综合分析两方面的数据,确保排污单位排污状况真实可靠,污染净化设施有效运行。 对企业污染物超标排放或者环保设备偷停不运转的情况,系统会启动生产控制执行程序,远程下达命令,分层断电,及时制止排污行为,改变了传统设备“只监不控”的方式。 对突发性污染事故隐患和污染物泄露事故,系统会立即执行重大事故应急预案,启动排污单位的紧急ESD系统,紧急规避危险,预防灾难性污染事故的发生。 如果企业排污超标,系统会在排污单位和环保部门同时报警,并将报警信息通过短信息在第一时间发送到相关单位负责人和管理者的手机上,督促管理者及时处理问题。 系统监控设备监控一体化功能,使排污单位必须自觉维护好系统,因为一旦运行不好,上传数据不正确,没有数据上传视同违法,系统仍然会报警,有效遏止人为破坏,保证系统运行正常。

2功能设计 2.1方便的污染源管理 本模块利用GIS技术把环境污染源应用软件构筑于污染源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图形库管理系统之上,提供具备空间信息管理、信息处理和直观表达能力的应用。能综合分析环境情况,实现污染源信息的综合查询,为计划决策提供信息支持,为有关的评价、预测、规划、决策等服务。其检索查询功能,可对行政区划、年份等进行条件统计汇总,统计结果可用表格、统计图、文字等多种方式表示。 2.2动态数据成图 系统可根据测量得到的数据,自动对区域环境状况进行直观表现,提供描绘全场平面、立体等值线图,各种数据可生成饼图、柱状图、线状图等多种表现形式,能动态外挂图、文、声、像等多媒体数据。 2.3环境质量监测 系统分为对大气、水、噪声、固体废弃物、土壤及农作物等方面的监测,其主要功能:专题的监测点位图的显示、点位查询、区域查询、信息查询、全区环境分布、全区或个别点环境平均状况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等。并实现了数据地图化功能,可自动生成交通线上的噪声污染图,功能区噪声图等。

( 环保在线监测系统设计1总体设计 系统由污染排放在线监测系统、污染净化设施运行监测系统、预警预告系统、初级控制执行系统、紧急控制执行系统五大系统组成。 对排污数据和环境治理设备运行状况同时进行监测,综合分析两方面的数据,确保排污单位排污状况真实可靠,污染净化设施有效运行。 对企业污染物超标排放或者环保设备偷停不运转的情况,系统会启动生产控制执行程序,远程下达命令,分层断电,及时制止排污行为,改变了传统设备“只监不控”的方式。 对突发性污染事故隐患和污染物泄露事故,系统会立即执行重大事故应急预案,启动排污单位的紧急ESD系统,紧急规避危险,预防灾难性污染事故的发生。 如果企业排污超标,系统会在排污单位和环保部门同时报警,并将报警信息通过短信息在第一时间发送到相关单位负责人和管理者的手机上,督促管理者及时处理问题。 系统监控设备监控一体化功能,使排污单位必须自觉维护好系统,因为一旦运行不好,上传数据不正确,没有数据上传视同违法,系统仍然会报警,有效遏止人为破坏,保证系统运行正常。

} 2功能设计 方便的污染源管理 本模块利用GIS技术把环境污染源应用软件构筑于污染源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图形库管理系统之上,提供具备空间信息管理、信息处理和直观表达能力的应用。能综合分析环境情况,实现污染源信息的综合查询,为计划决策提供信息支持,为有关的评价、预测、规划、决策等服务。其检索查询功能,可对行政区划、年份等进行条件统计汇总,统计结果可用表格、统计图、文字等多种方式表示。 动态数据成图 系统可根据测量得到的数据,自动对区域环境状况进行直观表现,提供描绘全场平面、立体等值线图,各种数据可生成饼图、柱状图、线状图等多种表现形式,能动态外挂图、文、声、像等多媒体数据。 环境质量监测 系统分为对大气、水、噪声、固体废弃物、土壤及农作物等方面的监测,其主要功能:专题的监测点位图的显示、点位查询、区域查询、信息查询、全区环境分布、全区或个别点环境平均状况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等。并实现了数据地图化功能,可自动生成交通线上的噪声

智慧环保:环保综合应用解决方案

智慧环保是利用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3G技术和业务模型技术,以数据为核心,把数据获取、传输、处理、分析、决策服务,形成一体化的创新、智慧模式,让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环境应急、环境执法和科学决策更加有效、准确,通过“智在管理、慧在应用”,为环境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全方位的智慧管理与服务支持。 一、智慧环保(环境)解决方案 1、智慧环保(环境)应用描述 智慧环保(环境)是物联网技术与环境信息化相结合的概念,其特征也可以归结为3个方面: 1)更透彻的感知(感知层)。采用各种先进的感知设备全面感知环境,包括针对水体各种理化指标和性状的传感器和测量仪表,针对气体中各种有害气体含量的传感器和测量仪表,以及比较成熟的视频监控设备和视频智能分析技术、射频识别(RFID)技术等,综合运用各种设备和技术,获得前所未有的智能感知。 2)更全面的互连互通(网络层)。通过各种网络设备、网络与先进的感知设备进行连接,将感知设备获取的信息实时传输到业务平台,转发给手持设备、电脑和智能化终端等。3)更深入的智能化(应用层)。感知层获得的数据可用于对应的业务系统,甚至可以作为建模的基础数据,数据管理平台实时收集并分析数据,当数据超限值可实现自动告警,提示环境管理部门或污染源企业及时处理。 全国环境信息化工作会议强调,各级环保部门需要采用国内先进的环境自动监控仪器,依照国家有关技术规范和环境信息行业技术标准,建设高水平的、覆盖全面的、系统集成统一的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实现环境在线监测监控的网络化、统一化、互动化。充分利用分布式网络能力,让相关部门和单位对监测数据进行共享,及时利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决策,解决视频、污染源在线、环境监测的系统分割状态,提供监管部门及被监管企业的数据互动、临场互动能力,使监管更加准确、有效,增强对紧急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环境保护部已经为智慧环保(环境)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 总体目标

智慧环保综合解决方案技术解决方案 2018年X月

目录 1简介 (1) 2智慧环保综合解决方案 (1) 2.1简介 (1) 2.2系统架构 (1) 2.3系统特点 (2) 3环境数据中心 (3) 3.1环境数据中心管理系统 (3) 3.2水资源管理综合解决方案 (4) 4环境质量监控系统 (6) 4.1环境质量监测信息化综合解决方案 (6) 4.2大气复合污染(灰霾)监测解决方案 (8) 4.3机动车尾气排放监管系统解决方案 (9) 4.4水质重金属污染源监测解决方案 (11) 4.5固体废物监管解决方案 (11) 5环境预警预报系统 (13) 5.1大气环境预警预报系统解决方案 (13) 6环保应急管理系统 (14) 6.1环境应急管理系统 (14)

1简介 “智慧环保”是“数字环保”概念的延伸和拓展,它是借助物联网技术,把感应器和装备嵌入到各种环境监控对象(物体)中,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环保领域物联网整合起来,可以实现人类社会与环境业务系统的整合,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实现环境管理和决策的智慧。 2智慧环保综合解决方案 2.1简介 智慧环保综合解决方案是依托环保综合云,整合环保业务、数据、流程和设备,形成以物联网和大数据应用为核心的“智慧环保”解决方案。为政府提供精准的物联监测数据和多元的智慧监管手段,利用多模式环境质量模型以及大数据分析,科学决策污染管控方案,实现对污染源和大环境的的精细化管理;对企业进行污染排放管控监督和环保行为信用评价;满足公众的环境状况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提升环境数据在公众服务领域的应用和共享价值。 2.2系统架构 “智慧环保”的总体架构包括:感知层、传输层、智慧层和服务层。感知层:利用任何可以随时随地感知、测量、捕获和传递信息的设备、系统或流程,实现对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辐射等环境因素的“更透彻的感知”;传输层:利用环保专网、运营商网络,结合3G、卫星通讯等技术,将个人电子设备、组织和政府信息系统中存储的环境信息进行交互和共享,实现“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智慧层:以云计算、虚拟化和高性能计算等技术手段,整合和分析海量的跨地域、跨行业的环境信息,实现海量存储、实时处理、深度挖掘和模型分析,实现“更深入的智能化”;服务层:利用云服务模式,建立面向对象的业务应用系统和信息服务门户,为环境质量、污染防治、生态保护、辐射管理等业务提供“更智慧的决策”。其中中以环境数据

智慧环保综合解决方案

目录 1 简介 (1) 2 智慧环保综合解决方案 (1) 3 环境数据中心 (3) 4 环境质量监控系统 (6) 5 环境预警预报系统 (13) 6 环保应急管理系统 (15)

1简介 “智慧环保”是“数字环保”概念的延伸和拓展,它是借助物联网技术,把感应器和装备嵌入到各种环境监控对象(物体)中,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环保领域物联网整合起来,可以实现人类社会与环境业务系统的整合,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实现环境管理和决策的智慧。 2智慧环保综合解决方案 2.1简介 智慧环保综合解决方案是依托环保综合云,整合环保业务、数据、流程和设备,形成以物联网和大数据应用为核心的“智慧环保”解决方案。为政府提供精准的物联监测数据和多元的智慧监管手段,利用多模式环境质量模型以及大数据分析,科学决策污染管控方案,实现对污染源和大环境的的精细化管理;对企业进行污染排放管控监督和环保行为信用评价;满足公众的环境状况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提升环境数据在公众服务领域的应用和共享价值。 2.2系统架构 “智慧环保”的总体架构包括:感知层、传输层、智慧层和服务层。感知层:利用任何可以随时随地感知、测量、捕获和传递信息的设备、系统或流程,实现对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辐射等环境因素的“更透彻的感知”;传输层:利用环保专网、运营商网络,结合3G、卫星通讯等技术,将个人电子设备、组织和政府信息系统中存储的环境信息进行交互和共享,实现“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智慧层:以云计算、虚拟化和高性能计算等技术手段,整合和分析海量的跨地域、跨行业的环境信息,实现海量存储、实时处理、深度挖掘和模型分析,实现“更深入的智能化”;服务层:利用云服务模式,建立面向对象的业务应用系统和信息服务门户,为环境质量、污染防治、生态保护、辐射管理等业务提供“更智慧的决策”。其中中以环境数据中心为依托,由环境质量监控中心、环境预警预报中心及环保应急管理中心共同组成服务层应用。

智慧环保行业系统应用解决方案 实施环境保护,需要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建立环境保护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其中,及时发现污染苗头和捕捉污染源,是有效实施环保监测的重要环节;而迅速、准确地反映污染状况,是正确判断和处置污染事件的关键,特别是突发重大污染事件发生时,往往需要远程调度和及时协调社会各方面应急力量,统一指挥领导,快速反应,更加需要及时、准确地收集到前方现场信息,并传递给环保指挥机构作为分析决策的依据,以便于及时做出合理的指挥调度。 系统目标 通过建设环保视频监控平台,实现对各个环保检测点视频的集中监视和控制,同时建设集中录像系统,实现对前端视频数据的集中录像,便于取证和查询。本系统将和环保在线检测系统数据库实现互通和连动,提高系统应用效率。 系统总体结构 本系统主要采用数字视频技术,同时结合多种网络技术构架整个系统。数字监控系统适应范围较广,可利用各种数据通信网络如:通用的IP网络、SDH、DDN、ISDN、El、XDSL、ATM和无线网络等。在数字监控方式下,采用视频服务器将前端视频等以H.264或MPEG-4格式压缩构,再通过宽带网络平台(10M 或100M )传输数据,最终通过监控中心的数字存储设备、支撑软件等构成一个数字视频监控的大平台,为最上层的应用提供服务。该平台支持分布式结构、支持并发访问,采用全数字化处理,整个系统达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这是本系统的基本建设架构。 在各个环保检测点安装摄像机和视频服务器,实现视频数据的压缩和网络传输,数据通过自建或租用网络(在一些网络难以达到的区域,可采用无线方式)传送到监控中心,在监控中心配置数字化的大屏幕服务器,实现对视频数据的解压缩和显示,也可在相关的部门例如污控处和信息中心等工作人员的计算机上安装相关监控软件实现视频监控。 图像监控 1.系统兼容MPEG-4及H.264图像压缩标准,可根据视频数据流自动进行标准适应。 2.和环保数据库紧密结合,用户在监控实时图像的同时可获得现有检测点的信息,检测数据直接在视频上叠 3.系统兼容G.711、G.723等多种音频压缩格式,音视频有较好的同步效果。

智慧环保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2018版 智慧环保大数据平台 建 设 方 案

目录 1概述 (14) 1.1项目简介 (14) 1.1.1项目背景 (14) 1.2建设目标 (15) 1.2.1业务协同化 (16) 1.2.2监控一体化 (16) 1.2.3资源共享化 (16) 1.2.4决策智能化 (16) 1.2.5信息透明化 (17) 2智慧环保大数据一体化管理平台 (18) 2.1智慧环保大数据一体化平台结构图 (18) 2.2智慧环保大数据一体化管理平台架构图 (20) 2.3智慧环保大数据一体化管理平台解决方案(3721解决方案)20 2.3.1一张图:“天空地”一体化地理信息平台 .. 21 2.3.2两个中心 (30) 2.3.3三个体系 (32)

2.3.4七大平台 (32) ?高空视频及热红外管理系统 (44) ?激光雷达监测管理系统 (44) ?车载走航管理系统 (44) ?网格化环境监管系统 (45) ?机动车尾气排放监测 (45) ?扬尘在线监测系统 (45) ?餐饮油烟在线监测系统 (46) ?水环境承载力评价系统 (46) ?水质生态监测管理系统 (47) ?湖泊生态管理系统 (47) ?水生态管理系统 (48) ?排污申报与排污费管理系统 (49) ?排污许可证管理系统 (49) ?建设项目审批系统 (49) 3智慧环保大数据一体化管理平台功能特点 (51) 3.1管理平台业务特点 (51)

3.1.1开启一证式管理,创新工作模式 (51) 3.1.2拓展数据应用,优化决策管理 (51) 3.1.3增强预警预报、提速应急防控 (52) 3.1.4完善信息公开、服务公众参与 (53) 3.2管理平台技术特点 (54) 3.2.1技术新 (54) 3.2.2规范高 (55) 3.2.3分析透 (55) 3.2.4功能实 (56) 1、污染源企业一源一档 (59) 3.2.5检索平台 (61) 3.2.6消息中心 (62) 3.3管理平台功能 (62) 3.3.1环境质量监测 (63) 3.3.2动态数据热力图 (64) 3.3.3评价模型 (64) 3.3.4感知终端 (65)

2016年最新智慧城市 解决方案

目录 1. 智慧城市背景介绍 (4) 1.1 智慧城市概念 (4) 1.1.1 智慧城市的定义 (4) 1.1.2 智慧城市总体目标 (5) 1.1.3 智慧城市特征 (5) 1.1.4 智慧基础主要组成部分 (5) 1.1.5 智慧城市重点建设领域 (5) 1.1.6 建设智慧城市的举措 (6) 1.2 国内智慧城市建设情况 (7) 2. 智慧城市进展 (9) 3. 智慧城市建设内容 (14) 3.1 智慧城市现代网络基础建设 (14) 3.2 城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14) 3.3 智慧城市建设部分项目 (15) 4. 智慧城市的技术体系 (16) 4.1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要求 (16) 4.2 智慧城市体系架构 (17) 4.3 智慧城市标准体系 (21) 4.4 智慧城市信息安全体系 (22) 5. 智慧城市的建设 (24) 5.1 智慧城市的建设原则 (24) 5.2 智慧城市的建设方法 (25) 5.3 智慧城市的建设内容 (26) 5.4 智慧城市建设的保障措施 (27) 6. 智慧城市评价体系 (27) 6.1 智慧城市的评价体系及评价模型 (28) 6.2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28) 7. 智能城市范例应用 (29) 7.1 政务类 (30) 7.2 公共事业类 (31) 7.3 生活服务类 (34) 7.5 医疗类 (37) 7.6 教育类 (38) 7.7 就业类 (38) 7.8 金融类 (38) 7.9 旅游类 (39) 7.10 购物类 (39) 8. 智慧城市解决方案选粹 (40) 8.1 办事通——高效政府政务辅助办理信息系统 (40) 8.1.1 概述 (40) 8.1.2 系统功能 (41) 8.1.3 优势特点 (41)

2018年第3期 信息通信2018 (总第 183 期)INFORMATION&COMMUNICATIONS(Sum.N o 183) 智慧环保解决方案概述 康静 (重庆信科设计有限公司(原重庆邮电学院勘察设计院),重庆401121)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资源将继续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 发展的制约因素,环境资源供需矛盾将愈来愈突出。环境保护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污染重、生态受损大,生态环境 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而信息化的发展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有效的手段,环境信息数据的采集、传输和管理的智能 化为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效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文章介绍智慧环保建设原则、关键技术、总体建设思路、总体框架、网络 架构和重点应用解决方案。 关键词:智慧;环保;建设原则;总体框架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131(2018)03-0119-02 〇引言 智慧环保是物联网技术与环境信息化相结合的概念,其 特征可以归结为3个方面: 感:利用任何可以随时随地感知、测量、捕获和传递信息 的设备、系统或流程,实现对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辐射等 环境因素的“更透彻的感知”。 传:利用环保专网、运营商网络,结合3G/4G、卫星通讯等 技术,将个人电子设备、组织和政府信息系统中存储的环境信 息进行交互和共享,实现“更全面的互联互通”。 知:以云计算、虚拟化和高性能计算等技术手段,整合和 分析海量的跨地域、跨行业环境信息,实现海量存储、实时处 理、深度挖掘和模型分析,实现“更深入的智能化' 1智慧环保建设原则 (1) 统一领导、精心筹划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环境管理业务工作的各 方面,必须有强有力的领导和组织机制,本着“统一规划、急行 先用、分布实施”的原则,有效地协调好建设中的各项事务。精 心筹划主要体现在对项目建设需求进行详尽的调研、方案设 计及实施过程力求精益求精,避免系统开发浮于表面,流于形 式,与实际需求衔接不紧甚至脱节。 (2) 统一标准、统一规范 必须坚持统筹规划、有序发展的原则,克服无序、无规划 的盲目发展,以及无标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在规划的基础 上,统一标准与规范,加强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 (3) 内容全面,重点突出 规划方案必须站在全局、整体的角度,充分考虑项目建设 工作的各方面,不能有所遗漏。面对项目建设的各项工作,还 须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做到纲举目张,从局部的重点出 发,最终覆盖到整体。 (4) 技术先进,架构合理 一方面应借鉴成功案例,另一方面应将物联网、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应用到项目中,使项目建设的技术水平再上一 个台阶。 2关键技术 (1) 物联网技术 实现对环境信息的全面感知、实时采集和自动传输,将有 效提升环境管理的全面监控能力。 (2) 大数据技术 对海量的、碎片化的环境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智能分析,提取出最有价值的环境数据信息,将有效强化环境管理的智 能决策支撑能力。 (3)移动互联网技术 使环境信息触角不断延伸,环境信息服务无处不在,将全 面提升环境信息化的应用和服务水平。 3总体建设思路 (1) 以标准化为纲,促进系统建设规范化 以国家和行业环境信息化标准为基础,制定统一的环境 信息标准规范,推进标准的贯彻落实,信息化系统的建设遵循 统一的标准规范,保证数据、业务流程、接口等的统一性和兼 容性。 (2) 以顶层设计为本,破解业务系统建设偏失 将“智慧环保”建没涉及的各方面要素作为一个整体进行 统筹考虑,在各个局部系统设计和实施之前进行总体架构分析和设计,理清每个项目在整体布局中的位置,以及横向和纵 向关联关系,提出各分系统之间统一的标准和架构参照。 (3) 以数据流为轴,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的水平和能力 严格遵循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和环境信息化标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唯一性,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唯一性,形成环境信 息资源目录体系,推动数据共建共享机制的建立。 (4) 以环境监测监控网络为基,实现环境监测和监管有效联动 环境监测监控是环境保护的眼睛,通过完善环境监测监 控网络,提高环境监测立体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推进环境 监测监控数据联网共享,开展数据分析,实现环境监测和监管 有效联动。 (5) 以信息技术为径,提升环境管理和综合决策能力 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环境模型等技术,融合各种环境监测监控数据,进行环境的评价、考核、模拟、预测、预警、诊断,识别环境问题和环境风险。 4智慧环保总体框架 智慧环保是指通过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 术,构建一个全面感知的信息化基础环境,对污染源、环境质 量等环境管理要素进行全面感知、实时采集和自动传输,对环 境信息资源进行统一存储、高效整合、全面共享、深度挖掘和 智能分析,对业务流程进行联通再造,最终实现环境保护的监 测自动化、管理精细化、业务协同化和决策智能化,达到改善 环境质量状况,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舒适度的终极目的。 智慧环保建设方案按照环境物联网的三层架构进行设计, 119

智慧环境”(环保)解决方案 一、智慧环保(环境)解决方案 1、智慧环保(环境)应用描述 智慧环保(环境)是物联网技术与环境信息化相结合的概念,其特征也可以归结为3个方面: 1)更透彻的感知(感知层)。采用各种先进的感知设备全面感知环境,包括针对水体各种理化指标和性状的传感器和测量仪表,针对气体中各种有害气体含量的传感器和测量仪表,以及比较成熟的视频监控设备和视频智能分析技术、射频识别(RFID)技术等,综合运用各种设备和技术,获得前所未有的智能感知。 2)更全面的互连互通(网络层)。通过各种网络设备、网络与先进的感知设备进行连接,将感知设备获取的信息实时传输到业务平台,转发给手持设备、电脑和智能化终端等。 3)更深入的智能化(应用层)。感知层获得的数据可用于对应的业务系统,甚至可以作为建模的基础数据,数据管理平台实时收集并分析数据,当数据超限值可实现自动告警,提示环境管理部门或污染源企业及时处理。

全国环境信息化工作会议强调,各级环保部门需要采用国内先进的环境自动监控仪器,依照国家有关技术规范和环境信息行业技术标准,建设高水平的、覆盖全面的、系统集成统一的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实现环境在线监测监控的网络化、统一化、互动化。充分利用分布式网络能力,让相关部门和单位对监测数据进行共享,及时利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决策,解决视频、污染源在线、环境监测的系统分割状态,提供监管部门及被监管企业的数据互动、临场互动能力,使监管更加准确、有效,增强对紧急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环境保护部已经为智慧环保(环境)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 2、智慧环保(环境)价值分析 本方案中,以“政府、企业、公众”三个角度对智慧环保(环境)进行价值分析。 1)、对政府的价值 环境保护监测范围:空气污染,水污染,固废污染,化学品污染,噪声污染,核辐射污染等。 智慧环保(环境)在支持环保部门提升业务能力中可以在环评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控、环境应急管理、排污收费管理、污染投诉处理平台、环境信息发布门户网站、核与辐射管理等方面为环保行政部门提供监管手

智慧灯杆-智慧城市道路照明云平台 综合解决方案 目录 1. 城市道路智慧照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智能化管理的路灯改造方案迫在眉 睫 (5) 智慧路灯是智慧城市的最佳入口和服务端口.......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我国路灯规模巨大............................. 错误!未定义书签。 路灯存量巨大且稳定增长....................... 错误!未定义书签。 我国城市道路建设推进路灯建设................. 错误!未定义书签。 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加快路灯的基础设施建设.....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智慧照明技术比较和效益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电力载波和ZIGBEE通讯........................ 错误!未定义书签。 城市道路智慧照明建设效益明显................ 错误!未定义书签。 政策频出,大力推广智慧照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解决方案以及产品介绍.........................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产品简介....................................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产品功能及规格说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城市道路智慧照明 智能化管理的路灯改造方案迫在眉睫 城市道路照明是城市公共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城市道路照明路灯的数量越来越多,能耗越来越高,供电趋于紧张。此外,城市照明的维护工作和高昂的维护成本(人工控制、路灯巡查等),给城市管理造成了巨大的困难。管理部门需要更有效率的管理和节能方案,从而推进城市照明的科学管理和绿色节能。 根据道路照明专业委员会的统计,在全国811座城市中已有263座城市的道路灯管控采用了“无线三遥(遥控、摇信、遥测)智能化控制系统”。 根据《“十二五”城市绿色照明规纲要》课题组对包括所有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在内的81个重点城市的统计,智能监控仪的总数最多,已达21826点,分别为时控、光控和防盗监控点的3倍、倍和倍。 图表 1:道路照明控制系统情况 目前,国内城市道路照明系统大部分没有采用网络化监控管理,

智慧环保整体解决方案 北京汉邦高科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2020/4/1

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建设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建设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总体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具体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建设意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需求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环保业务关系梳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用户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环保局用户................................. 错误!未定义书签。 企业用户...................................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公众用户...................................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数据建设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安全需求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数据安全................................... 错误!未定义书签。 内外网隔离.................................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现存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信息渠道单一,交换共享不足.................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数据来源广泛,集中程度欠缺.................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业务系统独立,协同能力薄弱................. 错误!未定义书签。 辅助决策缺乏,智慧化水平较低............... 错误!未定义书签。 信息公开度低,公众服务能力弱...............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总体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建设思路...................................... 错误!未定义书签。 以标准规范为基准,规范系统建设............. 错误!未定义书签。 以顶层设计为根本,破除条线分割............. 错误!未定义书签。 以数据共享为中心,消除信息孤岛............. 错误!未定义书签。 以业务流程为主线,推进协同管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以政民互动为桥梁,畅通民意渠道.............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设计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设计依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总体架构......................................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业务架构...................................... 错误!未定义书签。 6 技术路线...................................... 错误!未定义书签。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感知....................... 错误!未定义书签。 基于SOA的设计架构......................... 错误!未定义书签。 基于Web服务的数据共享应用模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GIS多源数据服务共享.......................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数据仓库................................... 错误!未定义书签。

过去的十年,人类的科技创新完成了一个完整的进化周期。这个为期十年的小周期将成为两个科技进步大周期之间的过渡与衔接,引领我们走进一个全新的时代。 如今回头去看,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对全球社会经济活动是一次重创,但对于科技革新却是一件好事。 首先,由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使得世界经济迅速退潮,大量问题暴露无遗。世界上各主要经济体都面临老龄化或人口红利衰减问题,投资效率降低,杠杆效应和拉动能力不足。当主要依靠资本的力量已经不足以拉动经济继续前行的时候,技术就要走向前台,成为新形势下经济驱动的新的核心动力。 其次,从2008年至今,科技创新完成了一个完整的进化周期,即基础技术创新-技术应用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新一轮基础技术创新的循环。最初,信息载体技术创新,互联网+智能手机催生移动互联网为时代,之后完成了基于此的各种技术应用,再到最后的通过商业模式变化进行利益的再分配。简单地说就是,技术迭代提供了基础,应用创新开辟新的市场,模式创新重新分配蛋糕。 但到2014年,以硅谷为代表,商业模式创新已经走到的瓶颈期,现有的技术平台无法继续承载海量数据带来的新技术时代,模式创新进入瓶颈期。这个时候,就需要下一代的技术创新去破旧立新,去搭建新一代的信息载体平台,推动下一层面的应用创新。 到了2016年,硅谷依托于新技术的新一轮应用创新探索开始逐渐形成。这一轮创新主要体现在新技术和现有以及传统行业的应用结合。新技术的真正价值实现不在于替代,而是整合到现有行业和技术解决方案中,从而提高整体的生产效率。 六大领域的科技红利期 由于创新周期与周期主导产品生命周期的共同作用,在历史上出现的每一个创新周期都呈现出一个共同的规律性——需要经历科学技术与成本竞争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首先是人工智能。AI是未来最重要的方向之一。2003年硅谷出现大规模AI创新以及投资失败潮,如今投资人卷土重来,是因为现在的AI技术较之十几年前不仅更加成熟,更重要的是应用成本大幅度降低,而且市场应用窗口也已经打开(这两点也是技术创新应用产生经济价值的关键)。

2014“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十大优秀应用”评审办法一、活动意义 自2011年上海颁布《**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以来。**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市经信委等牵头单位有效指挥,电信运营商及其他相关机构通力协作,上海的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目前,上海的信息基础网络服务能力全国领先,光纤到户覆盖总量达到730万户,分布在全市近2万处的14万个热点基本实现了主要公共区域无线宽带接入全覆盖,智慧应用涵盖市民生活各个领域。 2014年,新的《**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4-2016年行动计划》正在编制当中,为鼓励更多的企业、机构参与到智慧城市建设中来,新华通讯社上海分社联合**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上海信息化发展研究协会于今年7月启动2014“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十大优秀应用”评选。主办单位将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组织好评选活动,并举行颁奖仪式。 二、评选时间、主办单位与支持单位 评选时间:2014年7月—10月,拟于2014年10月颁奖 指导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主办单位:新华通讯社上海分社、**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上海信息化发展研究协会 承办单位:新华社上海分社新媒体中心、**市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中心、上海浦东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 三、评选概述和奖项设置 (一)评选概述 1、评选介绍 智慧城市优秀应用的选择建立在充分了解城市的独特性和现有智慧需求的基础上。智慧城市优秀应用将凸显创新性、引领性、应用性,并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民生核心需求息息相关,与先进信息技术、

先进城市经营服务理念有效融合。 2、评选范围 主办方将从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智慧生活(包括智慧交通、智慧 健康、智慧教育、智慧养老、智慧文化、智慧旅游、智慧气象等内容)、智慧经济(包括智慧商务、智慧航运、互联网金融、智能制造、智慧企业等内容)、智慧城管(包括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化、环境保护信息化、智能化城市生命线、食品安全管理信息化、公共安全 信息化等)、智慧政务(电子政务一体化建设、政府公共数据资源服务、优化完善公共服务渠道、提升电子政务网络服务能级、公共信 用信息服务平台等方面)、智慧社区、智慧园区、智慧商圈、智慧村庄、智慧新城或其他角度,评出拥有安全性、效率性、便捷性、环 保性几方面的优秀应用。 (二)奖项设置 1、根据报名的实际情况,设30-50个入围奖; 2、根据评选结果,设“十大优秀应用”和若干单项奖; 3、获奖企业如申请“**市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将给予重点考虑。 四、评选方式 本次评选采用自主报名、相关部门提名、网民推选等方式产生候选名单,通过网络投票、媒体投票、专家评审的方式产生入围奖。其中,评委推选权重为60%、网络投票权重为40%。 (一)候选应用产生方式 候选名单由自荐单位、企业自主报名、相关部门推荐、网民推选等方式产生。欢迎社会各单位、企业广泛参与。 (二)参选应用要求 参选应用要求已经完成,处于运用状态,正在开发或仅有雏形的,不在本次评选之列。 (三)评委会构成 评委会将由11人构成,其中设评委会主席1人。评委会成员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