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半月谈1-11期半月评论

2013半月谈1-11期半月评论

2013半月谈1-11期半月评论
2013半月谈1-11期半月评论

半月谈2013年第1期半月评论:赢得挑战就赢得机遇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党中央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大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将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关键作用。

抓住用好战略机遇期,首先要正确认识战略机遇期。机遇不是撞到树上的兔子,也不是从天而降的馅饼,机遇是具有关键性的有利条件。同时,机遇不等于一帆风顺,有利的条件不一定必然导致有利的结果,因为不利条件的挑战也同时存在,有利条件可能失去关键性的作用,良机甚至可能转化为危机。因此,机遇需要我们做出主动的因应,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赢得了挑战,就赢得了机遇。战略机遇期需要我们去发现,去营造,去维护,去拼搏。

改革开放初期,党中央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判断,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赢得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进入新世纪,中央明确提出“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形成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新一轮跨越发展。在中国已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经济重心东移的今天,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何继续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战略课题。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欧债危机不见转机,发达经济体热衷贸易保护主义,亚太地区矛盾多发,中国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增加了不利变数。但是,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仍然是大势所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科技革命正在催生新的工业革命,全球经济进入大调整、再平衡,新的挑战倒逼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为中国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从国内看,当前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结构调整任务艰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资源环境制约加剧,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发展成本全面上升。但是,中国经济仍然保持着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中国发展的国内环境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将为中国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赢得新的机遇。

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光明同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历程,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不断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历程。在新的历史阶段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就是要充分利用当前的有利条件,应对新挑战,赢得新机遇,实现新跨越。

结构调整是用好战略机遇期的当务之急。我国经济发展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形成一些重大结构性问题,必须实施战略性的调整。结构调整的战略基点是扩大国内需求,提高消费需求的比重,保持投资需求的合理增长,减轻对出口需求的过度依赖,不断扩大国内市场规模,使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同时,产业、区域、城乡方面的结构性问题也急需解决。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才能提高经济效率,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科技创新是用好战略机遇期的成败关键。世界经济格局的大调整要求中国经济提升自己的站位,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潮头更将强力倒逼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中国制造必须实现向中国创造的跨越。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体

制的激励作用和知识产权的保障作用,促进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将决定中国经济赢得未来世界市场的竞争。

改革开放是用好战略机遇期的根本动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不失时机地深化重点领域的改革,统筹协调,综合发展。深化对制度体系的改革涉及多方利益的深度调整,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智慧,进一步解放思想,脚踏实地,精心设计,坚定实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王海征)

半月谈2013年第2期半月评论:我们都是改革者

我们都是改革者

社会再一次燃烧起改革的热情,期待再一次升腾在人们的心底。比期待更迫切、更可贵的是实践,是行动。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是改革的参与者、推进者。

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打响攻坚战。在继续摸着石头过河的同时,加强顸层设计被寄予热望。只是,改革的顶层设计并非闭门造车,一厢情愿。如何重塑改革动力机制,在与基层实践和群众诉求的密切联系中汲取改革的力量,在超越部门利益的制约、协调多元群体的纷争中坚守改革的公平?如何保障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投入、参与、推进改革的进程?

我们见证了底层创造的力量。

安徽小岗18户农民按下手印的“大包干”,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小企业改制中的股份合作制,还有闯过户籍藩篱挤进城市大门的自发民工潮……这一幕幕雄壮的景观,构成了中国改革编年史上最光彩的篇章。30多年过去,今天我们在基层改革实践中所领略到的,更多的是政府的创造,资本的创造。如在城市化潮动中政府让农民以承包地换保障、以宅基地换住房的“两个置换”,推进农村人口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农村新社区”,促进产业转型提升城市品质的“腾笼换鸟”,还有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在政府政策鼓励行政强势推动下的资本上山、资本下乡和资本进村……可是,这些创造是否保障了农民的主体地位、权益公平?真正的农民自主参与、自主发展的创造在哪里?我们高谈要凝聚改革共识,要促进利益共享,但是,没有表达,何来共识?没有参与,怎保共享?

政府干预市场的边际要清晰,政府主导改革的取向要理性。尊重民众的实践探索,呵护民众的首创精神,这是3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功之道和深刻启示,我们应当记取,倍加珍惜。如此,才能始终保持锐意改革的生气,持续迸发推动改革的激情。

我们也见证着事件倒逼的力量。

想当年,中国改革就是被饥饿逼出来的。在挑战中赢得机遇,在危机中逼进改革,这也是一条颇有成效的改革路径。

个体生命的非正常伤害,召唤起全社会的深切检讨和体制反思。2003年,大学生孙志刚因没带暂住证被收容殴打致死,一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早已饱受诟病的《收容遣送办法》被正式废除。相隔近10年,湖南妇女唐慧因女儿遭强奸上访而被劳教的事件令人痛心,

折射了劳教制度的严重缺陷,也进一步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呼吁,促使存在近60年的中国劳动教养制度有望在2013年发生重大改革。

利益诉求的非常规冲突,也直接倒逼着深层次矛盾的求解和深水区改革的突破。中国正进入转型时代。这是公民权利意识加快生长的时期,也是社会矛盾凸显利益冲突频发的时期。一些地方因公共安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污染等问题多次引发群体性事件。这些事件,以问题导向的方式,倒逼土地征用、户籍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等方面制度的深层次变革。我们难以回避倒逼式改革带来的冲击,只有紧紧抓住并充分用好其中蕴涵的改革的机遇。当下中国社会的发展,有多个“拐点”“陷阱”需要跨越,有多重“风险…危机”需要转化,有多种“两难”“悖论”需要求解。我们必须直面现实,从消极被动的压力型维稳转向积极主动的改革型维稳,在社会矛盾的集中释放期因势利导加快深层改革的攻坚。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当为民众更有效率地参与改革进一步提高组织化水平,为民众更少震荡地参与改革进一步拓展制度性平台,从而让顶层设计和民众实践的紧密互动成为改革坚实的基础,让民众的发展意愿和权益诉求成为改革源源不竭的力量。

我国现行政治体系已有广大民众的利益表达机制和改革参与渠道,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信访制度和行政听证等。但还有渠道狭窄、言路不畅等问题,还有待制度设计的完善、制度运行的到位和制度实施的公正,以实现更为充分的民意表达。组织化参与是现代公共治理型民主背景下公民参与的主要方式。应当在政府和市场之外,扶持社会组织,培育公共理性,提高社会自治能力,形成公民参与的组织网络。现代网络传媒和民意调查的出现,使民众的利益表达更加多样、直接和便捷。网络舆论日益成为政府倾听民声、科学决策的一条重要渠道,成为普通民众参政议政的新型民主表现形式。政府当在网络问政的实践中加快职能转换,实现管理创新,在民主法治的进步中,为广大民众充分实现改革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开辟更宽广的路径。

半月谈2013年第3期半月评论:戒奢何难

作者:苏北

戒奢是一个老大难。

尤其在这些年来的官场,严控楼堂馆所,整肃“三公消费”,治理公务接待,一波接着一波,但是,成效如何?马路边的,车轮下的,舌尖上的,奢靡浪费现象仍在蔓延,享乐腐败花样不断翻新,中央有令难行,民众怨声连连。

官场戒奢难,难在哪里?何处求解?

首先,这是在拷问每一个施政者的底线伦理。

权力是什么?对共产党人、各级干部来说,它传递着责任和使命,意味着奋斗和奉献。“为人民服务”,这简洁鲜明的五个大字,就是他们应当始终不渝的施政伦理和道德底线。可是,如今在不少官员眼里,权力是有其附加值和含金量的。它已经成了一种特殊的待遇和地位,一种身份的证明和炫耀。于是,他们恬然地享受着,贪婪地争取着,努力地攀比着。于是,我们看到不少地方的行政大楼,竟相向星级宾馆看齐,一些宽敞的办公室还要带上休息室、卫生间;不少官员的工作用车一味追求规格,向下属企业私营老板借用豪车竟成一种时尚;

不少官场的迎来送往热闹非凡,层层相陪前呼后拥,铺张浪费一掷千金。试问,这些干部的施政伦理究竟落到了何处?道德底线究竟划到了哪里?

我们经常讲“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是老百姓最爱听的。可是,他们看重的,不仅是你怎么宣示,而且是你怎么践行。当媒体报道我国每年餐桌浪费多达2000多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我们能不为之霍然警醒?当舆论给出一边是公款吃喝之风日甚一日一边是贫困人群一年到头难识几回肉味的巨大反差,我们能不为之怦然心惊?当百姓满腔气愤发出诘问:“一些干部上班时候醉醺醺的,怎么让我们信任?”我们能不为之幡然自省?

其次,还得延伸官场奢靡浪费之风的源头治理。

置身繁忙沉重的官场应酬,不少官员也是叫苦不迭,只是无奈,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因为公务接待被注入了更多的内涵,附加了更多的功能。一些贫困地区的干部私下就曾向记者诉苦:“仅靠节俭难以解决发展问题,做好接待虽然要多花一些财政经费,但可能争取到上级更多的资金,或者引来更大的投资项目,总体还是非常合算。”

这就触及了官场奢靡浪费之风的一个源头。政府主导,是当下中国经济的一大特征。一些政府部门掌握了过大的资源分配权力。而且,这种权力的行使带有先天的模糊性、随意性。项目审批,资金扶持,政策倾斜,财政转移,与这些公共权力相连接的稀缺资源的分配,都是攸关地方发展的关键因素。“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所以要去争,去挤,去求。这就给“跑部钱进”的队伍拓开了陆续跟进的路道.给“吃喝文化”的传承留下了创意无限的空间。戒除官场奢靡风气,既要治流,更要清源。显然,政府改革应当提速,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就要进一步加快资源分配制度改革,切实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际,削减或转移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职能,充分释放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功能: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赋予基层更大的自主管理权限;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使之逐步走向法制化轨道,从根本上杜绝“跑部钱进”顽疾:进一步加大行政审批改革力度,辅以严格的官员问责制度。

更重要的,是把民主监督制度落到实处。

权力不受监督,必然导致滥用和腐败。民主监督制度的落实,取决于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取决于最大限度地加大法治政府建设的力度,使公权力运行在阳光之下。

还是在2006年,深圳3位公民就开始了“公共预算之旅”。他们向十几个中央部委、十几个地方政府提出了查看预算案的申请,直接引发了社会对公共财政改革的强烈期待。因为你用的是老百姓的钱,你就必须向老百姓公开,必须告诉老百姓钱是怎么花的。老百姓如果不满意还可以修改你的预算。后来的四川省白庙乡政府网上“晒账单”,已是改革实践的一步勇敢的迈进。一笔笔公布财政公务开支的详细账目,每一项费用支出均标明时间、金额、事由、经办人、证明人、审批人、安排人。改革的指向,就是要建立起一个公开透明、科学进步的公共预算制度,从而为公民对政府的监督搭建更有效的制度平台,为理性化责任政府的构建提供更坚实的民主支撑。

公务接待改革也已不容迟滞。关键是确保公务消费支出的真实性、程序性和民主性,确保社会监督的法治化、制度化、日常化,让人民群众真正看到实实在在的廉政成效。

戒奢已是一个老大难。但知难不难。路径已经清晰,我们要鼓足“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和劲头。

戒奢也是一个突破口。从作风建设到制度创新,由此拓开更深层的改革,社会呼唤的是“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勇气和智慧。

半月谈2013年第4期评论:为美丽中国添砖加瓦

辛鸣

建设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部署,“天蓝、地绿、水净”是我们的美好愿景。但是,美丽中国不会自动从天而降,需要全社会动员起来,政府、企业、公众齐心协力、各尽所能,用扎实有效的行动为建设美丽中国添砖加瓦

——建设美丽中国,政府是主导。

我国的社会制度安排和发展模式决定了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是很强有力的,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也同样如此。

政府的主导首先体现在倡导文明理念上,要在全社会培育起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工业化的深度发展、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框架下进行:要向全社会讲明这样一个道理,如果缺失了生态文明,繁荣、富强、现代化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全然没有意义。更何况如果没有了资源、破坏了环境,我们连生活的前提都没有了,遑论发展。同时,做好顶层设计,建构符合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通过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抓手制定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产业政策,改变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方式,着力推进全社会进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轨道.在此基础上营造制度环境,通过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对促进生态文明发展的行为给予鼓励与激励,对于损害生态文明发展的行为则予以制约与惩戒。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政府有关部门在这一过程中要切实肩负起引导与监管的责任,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不能与不良行为沆瀣一气,否则便是失职或渎职。

——建设美丽中国,企业是主体。

不同的生产方式造就不同的生态环境.向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产方式转型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前提,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是生产方式的直接实践者,在改善和提升生产方式方面责无旁贷。目前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背后,不少企业生产方式严重落后是个重要原因现在有些企业从账面上看效益不错,其实是大管子把废水直接排到河里,大烟囱把废气直接排到空中,那些利润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曾经有位市长痛心疾首地说:“一个企业一时欠下的环境账,十个企业一辈子也还不了。”这样的感受发人深省。

要改变这种现象,企业一定要下大决心舍得投入搞技术创新,培育和发展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新兴产业,提升和改造传统生产方式,从源头上根除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可能。企业应自觉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坚决改变把资源成本和环境生态成本外部化的行为,让企业的效益成为不欠生态账的效益,用充满阳光的利润为美丽中国奠基。

——建设美丽中国,公众是主人。

如果说生产方式的主体是企业,生活方式的主体就是社会公众。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变化,生活方式对生态资源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近来,全国很多地方接连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雾霾天气,其产生原因是复杂的.但不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生活方式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据有关方面测算,城市汽车尾气导致的污染要占到三分之二还强。另据测算,我国城市私家小汽车保有量即将过亿而且增速不减。高排放、不低碳的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压力,从这两个数据可见一斑。反过来,如果每个公民都能自觉践行低碳生活方式,情况就会不同。仅以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为例,今年北京烟花爆竹的总体燃放量在下降,而且相对集中在除夕和初五这两个节点,其他地方烟花爆竹的销售量也都有下降的报道。这就是公民的自觉行动。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做出一点改变,汇聚起来就是很大的改变。美丽中国属于大家,每个公民都是美丽中国的主人。

政府、企业、公众既要各负其责,又要相互配合,如果形成合力就会出现1+1>2的效果。比如,我们大力倡导公交出行,可是城市私家车增长仍然很快,背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公共交通不够便捷。如果政府能为公众提供更加便捷体面的公共交通,汽车生产企业不断提升新车性能,公民尽量少开私家车、自觉践行低碳生活方式,节能减排的效果就会形成共振。所以说,公众转变生活方式的背后既有政府提高公共服务规模与水平的责任,又有企业生产技术不断改造升级的义务,这三者是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政府、企业、公众齐心协力,相互配合,共同为建设美丽中国添砖加瓦。只要我们不辱使命、持之以恒,美好愿景就一定能够实现。

半月谈2013年第5期半月评论:治理污染绝不能手软

近来.雾霾天气、地下水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等环境问题,牵动着公众的神经.也引发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的热议.

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有目共睹,然而大量环境隐患也因此产生,如今隐患已进入爆发期。数据显示:我国四分之一国土持续雾霾,六成地下水污染严重,1.5亿亩耕地受重金属污染……空气、水、土壤,我们赖以生存的三大要素,正在遭遇空前危机。

“环境污染让中国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当生活的基本条件受到威胁时,环境问题已经变成危机了。”“这样发展下去,挣来的钱最终全要为医药‘埋单,!”代表委员们的发言忧心忡忡,确实,如果连呼吸上新鲜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都成为一种奢望,如果连基本的生活条件都难以保障,那么高歌猛进的GDP又有何意义呢?

虽然我们早已提出不能走一些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然而现实中一些地方依然没有根除这种陈旧意识,不惜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甚至为污染企业保驾护航:虽然科学发展观已是各级政府执政理念,“GDP至上”在理论上已站不住脚,然而“宁要毒死,不要穷死”的观点仍有市场,“带血的GDP”“有毒的增长”仍大行其道。

以地下排污为例,这一现象并非今日才有。2010年4月《半月谈》就曾以《揭开污染地下转移黑幕》为题,在全国舆论界首次深度披露了地下水污染问题。记者深入河北、河南、江苏等地,调查历时半年之久,向公众独家揭示出一幅触目惊心的地下排污路线图:一些不法企业为了降低治污成本、逃避监督检查,通过渗井、渗坑、渗透池将大量工业废水、污水偷排地下,造成地下水严重污染,百姓苦不堪言。报道刊发后,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然而,近三年过去了,据记者了解,一些污染企业依然我行我素,大肆偷排,当地政府则装聋作哑,没有采取任何有效措施。本刊编辑部曾将有关情况反馈到相关主管部门,却没有得到任何答复。地下污水还在横流,当地百姓依然生活在毒水困扰中,这种漠视人民群众生命健

康的态度,实在让人气愤。

对污染问题听之任之,暴露出一些地方、部门错误的发展观和扭曲的政绩观。正如环保部部长周生贤所说:有的地方领导当面说环保重要,背后还是GDP挂帅。而公众所不能接受的,恰恰是这种不作为、乱作为。纵观近几年发生的重大污染事故,许多涉事企业规模大,效益好,是当地的经济支柱、利税大户。出于GDP增长、增加税收考虑,一些地方政府对污染企业的偷排乱排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些地方的环保部门监管、执法不力,甚至与污染企业串通一气,导致污染愈演愈烈。因此,要想根治污染问题,除了用重典、出重拳查处问题企业,使之无处遁形外,还须严厉追究相关监管者的责任。

更为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当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须知,发展不只是单纯的GDP,不只是单纯的经济挂帅,生态文明建设更应该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五位一体”建设美丽中国,良好的环境是最基本的托底保障。为经济社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为公共利益保驾护航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弃守的底线。

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热切期望中,我们看到了中央治理环境污染的决心。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强调:“下决心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气、水、土壤等突出环境污染问题.改善环境质量,维护人民健康,用实际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3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更好地结合起来,运用好价格等多种手段推动环境治理,使发展更可持续、更加健康,”

资源环境的“瓶颈”正越收越窄,传统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环境保护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状况必须改变,绿色转型步伐亟待加快。、针对雾霾天气,有关部门已采取措施,PM2.5监测治理正逐步铺开:对高环境风险行业推进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也将开展;多省份跨区域联合治理雾霾、跨流域联合治理水污染行动也在酝酿中……人们期待,这些政策、举措能够真正落实到位,为解决污染问题发挥作用。

对公众日益觉醒的环保意识和不断增强的维权意识,更需加倍鼓励和呵护,充分保障公民对环境问题拥有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春节期间,公益人士邓飞发起“家乡污染全民拍”活动,得到广大网民的热烈响应。“共同治理水污染,还我青山绿水”既是政府的应有职责,也是每个公民的神圣使命、

“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央的战略部署,“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是亿万国民的新期待,而兑现承诺、顺应期待,治理环境污染绝不能手软!

半月谈2013年第6期半月评论: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是一场艰苦的革命

作为今年全国两会备受瞩目的重要成果之一,《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获得批准,政府自身新一轮改革在换届之际正式启动,迈出稳健扎实而影响深远的重要一步。

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中央领导的铿锵宣示,在时隔3个多月之后,落实到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的实际行动中,有力回应了公众对于深化改革的强烈期待。

这次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在简政放权、减少微观事务管理、更好发挥市场和社会作用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进一步厘清了政府和市场、社会的边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取得新进展。作为上一轮大部门制改革的延续和完善,本轮机构改革有望成为释放制度红利、激发社会活力的新支点。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进一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就是一场革命。

政府机构改革向来被视为改革中最大的“硬骨头”。机构撤并,无疑会减少官位;而职能转变,意味着权力格局和利益蛋糕的调整和重新分配。这无疑都是在“革自己的命”、“割自身的肉”。如何达成改革共识,凝聚起强大的体制改革动力,在改革中体现机构精简、职能转变、运行顺畅、效率提高的要求,考验政府的勇气,更检验改革者的智慧。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先后进行的六次政府机构改革,政府的机构设立和职能调整始终伴随和适应着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凸显政府自身改革的演进轨迹和转变职能、提高效能的不变追求。

经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就,市场对于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加大,促进了社会生产率和资源使用效率的大幅提高,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政府自身围绕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计划经济的职能不断减少削弱,服务和保障市场健康运行方面的职能不断强化,制度“转轨”稳步推进。

尽管成效显着,但如果用严格的标准审视,植根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部门职责分工仍未彻底整改,国务院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推诿扯皮、公共资源碎片化频现;有些领域“政出多门”却“问责无门”,安全事故在部门林立的背景中接二连三发生。一些部门抓大事管宏观不够,对微观经济的干预有抬头增多趋势,这些已影响行政效率和政府权威,客观上容易导致不作为、乱作为,甚至给权力寻租、贪污腐败留下空间和机会。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实现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压力较大。必须通过政府转变职能,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和体制支撑,让市场的归市场,社会的归社会,政府的归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机构是躯体,职能是灵魂。如果政府职能得不到转变,机构改革就只是表面上的拆拆建建,看起来热闹而已。

政府职能要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的方向转变。经济社会要发展,一个好的发展环境至关重要。从市场准入到市场监管,政府职能的核心要求是营造一个既井然有序、又充满活力的制度环境。办个企业,行政审批手续多,市场准入门槛高;办了企业之后,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反而没人监管,伪劣商品横行,这是本末倒置。适当放权,不是要放弃监管,而是要少干预经济的具体运行,要对违法的市场行为时刻警醒,及时采取措施。同时,政府要信任社会自治的力量,给社会组织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在很多事情上,让社会组织做比政府亲自去做效果更好,“性价比”更高。

政府职能要向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方向转变。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是现代政府职能的基本内容。从“单位人”到“社会人”,从单位“办社会”到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个人对单位和组织的福利依附大大减弱,依据市场需要来配置人才和人力资源成为可能。在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既是满足社会高效运行的途径,也成为提升人民幸福感的有效手段。老百姓对政府机构的名称、级别和分工并不太关心,只看办事是不是“痛快”了,服务态度是不是变好了。

政府职能要向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方向转变。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鼓励公平竞争,也要扞卫社会公正底线,避免竞争可能导致的两极分化动摇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这决定了政府既要积极推动反对垄断、鼓励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建设,也要注重运用多种手段搞好再分配调节,体现社会公正要求。

在坚持中深化,在探索中完善,政府自身的改革一路走到今天,靠的就是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实事求是、稳中求进的策略。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也没有完成时,只能是不断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要求,实事求是地改,与时俱进地变,抓住机遇期,用好“窗口期”。舍此,既没有出路,也没有前途;循此,则天高地阔,前景无限。

半月谈2013年第7期半月评论:尚德警钟为谁敲响

文/苏北

无锡尚德的警钟敲响了:这个开启中国光伏产业的领军企业,全球最大的光伏组件制造巨头,因受企业债务危机影响,被法院依法实施破产重整。

尚德警钟为谁敲响?

它是为企业管理敲响:盲目扩张规模,财富伦理淡薄,如何自持?为光伏产业敲响:低端环节严重过剩,企业之间恶性竞争,焉能制胜?为银行信贷敲响:光伏行业风险暴露已有时日,多家银行仍争相投放巨额信贷,自律何在?不能忽略,它也是为各级政府轰然敲响——

政府之手向谁而伸?

多少年来,政府主导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强大动力,是中国模式发育生长的鲜明特征。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型,其弊端日深,其疲态日显。经济生活中,政府强劲有力的行政推动、政策扶持、公共服务,是企业发展弥足珍贵的资源和机会。只是,我们看到政府政策调控更多倾斜的,是国有经济而非民营经济,是大型企业而非小微企业,是新兴产业而非传统产业。这种倾斜有其特殊的历史正当,但也应在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构中给予更为公平的度量和更为协调的矫正。

任何一个国家,都会保有一定比重的国有经济,因为国家必须掌控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但是,我们对其在特许经营、行业准入和行政垄断中获有更多的行政资源、金融资源和更多的垄断优势、利益优势,也应保持警醒。同时要看到,鼓励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许多举措还难以完全从纸面走进现实,各种各样的“玻璃门”、“弹簧门”一时还难于彻底敞开。审视今日中国对外开放从“引进来”转向“走出去”的艰难步履,民营经济的羽翼还不那么丰满,就要去搏击国际风云,力量还不那么强大,就要去涉足世界制造,准备还不那么充分,就要去把握全球投资腾挪产业转移的战略性机遇,应当引发我们反思。

任何一个地方,都会对大型企业投注特别的青睐,因为它对经济增长、地方税收、城市形象和政府政绩的贡献份额巨大。在各地招商引资名单中,重头企业,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都会受到特别的追捧,官员曲意逢迎,亦步亦趋,资本强势登陆,予取予求。其实,健康的产业发展植根于丰富的企业生态。犹如一片苍莽的森林,既有参天大树,也有丛丛灌木,还有藤萝匝地,构成了生机勃勃的生物群落。“小的是美好的”。我们对这些小微企业究竟有多少政策扶持,已有的政策扶持对解决企业融资贵、税费重等难题究竟收到多少成效?

任何一个政府,都会对新兴产业发展寄予更大的希望,因为,它很可能就是新一片市场的蓝海,新一波竞争的引领。只是,政府不可不慎重:如何介入?介入多深?新兴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决策引领、产业导向,但政策扶持的重点应是市场需求的拉动,而非生产环节的刺激;底线应是经济效率的提升,而非公共财政的浪费;取向应是发展模式的转换,而非传统路径的依赖。而且,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产业。市场的拓展依然有其稳固的需求,价值的提

升依然有其巨大的空间,产业的升级依然有其多样的机会。政府对传统产业绝不能顾彼失此,轻言弃守。

无锡尚德破产重整对各级政府的警示是什么?

行政力量不能替代市场规则。它无法改变市场竞争法则、产业升级规律和经济发展周期。市场的“优胜劣汰”,正是企业成长壮大的正道,也是产业结构转型的契机。中国的光伏产业为什么难以拥有核心技术,始终处于低端位置,在行业技术变革、市场需求异动和贸易摩擦加剧的情况下深陷困境难以自拔?经营时有政策扶植,困境时有财政支持,市场之手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用,这是一大诱因。

政府服务不能遮蔽公平竞争。“亲商安商富商,共兴共荣共赢”,在各地招商引资中,我们听多了这类激动人心的承诺。其实,更为牢靠、更为重要的,是创造透明、公平的市场环境。投资优惠、政府服务在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间的过度倾斜,只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导致市场经济基础的损害,导致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失落。回归市场选择,回归公平竞争,回归效率原则,才能真正激发企业自身的造血功能。

政策扶持不能没有制度边界。看看一些地方,名目繁多的项目审批,变形走样的财政补贴,管理松弛的投资融资,一双双有形的政府之手,在改变着企业的行为逻辑,“跑部钱进”成为一种经营之道,在诱导着部门的设租寻租,由此滋生出愈演愈烈的腐败现象。政府还权于市场,必然要求为政府对企业的政策扶持、公共服务划定不可逾越的边界,加强依法行政的监督。

在尚德敲响的警钟声中,我们当反思政府职能定位。政府应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而不应是市场经营的参与者。当反思产业发展模式。在中国市场经济跨越粗放型、赶超式、发育期之后,政府主导型经济再也不能延续下去了。当反思经济发展思路。那就是彻底改变以GDP为纲的发展思路,转换以GDP为导向的政绩考核。否则,尚德警钟还会不断敲响。

半月谈2013年第8期半月评论:解放梦想

同一个世界,每一个梦想。

“中国梦”是深邃的,丰富的。它在每一方土地升腾,在每一个人心中生长。

“你的梦想是什么?”这是媒体接连推出的新闻调查的共同主题。然而,我更关注的是底层群体,在为生活的奔走、抗争中,如何激发他们寻梦的意愿‘?提升他们追梦的力量?拓展他们圆梦的机会?我要呼唤的是解放梦想,从生活的焦虑中,从价值的扭曲中,从权利的侵夺中,解放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鲜活的梦想。

改革开放,开辟了一个梦想蓬勃生长的新的时代。人们从计划经济的束缚、贫穷生活的逼迫和高度集中的管制中解放出来,自主意识,创造精神,发展活力,前所未有地迸发出来。家庭承包的破土而出,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城乡大迁徙的潮涌浪叠,助推了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人们用自己的勇敢、智慧和勤劳,书写历史的新篇,改变自己的命运,升腾多彩的梦想。

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当市场经济的潮水漫过社会的堤坝,当社会分层的车轮碾过城乡的鸿沟,当财富积累的分化撞击公平的底线,当传统的公共生活瓦解出原子化、陌生化、丛林化的世相,底层民众承受着更多的生活重负。深山里,还有不少贫困户在生态恶化、水土

流失的荒凉贫瘠中苦熬岁月;大都市,还有不少大学毕业生在低收入、高房价的沉重压抑中发出声声叹息;上访村,还有不少访漂族带着各自的诉求孤身飘零颠沛流离。梦想的种子还在,希望的星空还在,但是.他们已无暇、无力去触及这个深远、飘渺的话题,也无暇、无力去向往这个宏大、浪漫的叙事。我记起南阳农民工诗人李学普的诗作:“作为人世碌劳如蚁一员/我将撇离乡土以另一种姿态/攀爬城市脚手架上/寻觅自己渴求的一份微薄”:也难忘一位记者与他的对话:你难道没有梦想吗?没有,梦想是太奢侈的事。从中。我依稀看到第一代农民工弯曲的背影。

再瘠薄的土地上也应有生长,再贫穷的生活中也应有歌唱。在这些沉默的人生中.如何有新的生长,有新的歌唱?

梦想是一段长程的追寻。我们怎样去坚守梦想的真诚,触摸心中的愿景?

社会的投机意识,暴富心理,鼓动着人们行色匆匆,在创富榜与成功学的感召之下,去钻营种种捷径,终致误入歧途。赤裸裸的拜金主义,冷冰冰的利己主义,诱惑着人们在“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泣”的选择中,渐渐丢失朴素快乐的人生。社会“潜规则”盛行,腐败“民俗化”日显,误导着人们在“中国式求人”的处世之道中,堕入生存方式的沉沦和畸变。

梦想本是金色的,追梦却是灰色的。这一切,都在锈蚀着梦想的形象和质地。

梦想当是一种超越。有品质、有光泽的梦想,应是自我向社会的融汇,当下向未来的链接,物质向心灵的贯通。看一看大学生创业者,谁的青春不是苦过来的?“我们虽然没有什么,可是我们依然有坚强;我们虽然没有什么,可是我们依然有梦想;我们虽然没有什么,可是我们依然有力量!”看一看新生代农民工,他们的目光,已经超越了父辈单一的拼命挣钱、养家糊口,更为强烈地追求着劳动权益、人文关怀、社会认同和发展空间。看一看阳光灿烂的民间公益人物,他们不畏艰辛,不图声响,扶贫济困,赈灾助残,播撒种子,播撒阳光,清新时尚且创意无限地从事着高尚的事业,释放着源源的能量。这就是超越的意义,这就是梦想的力量。

梦想生长,离不开土壤的滋养。梦想成真,更需要公平的保障。这已融入中央高层坚定的执政理念:从制度上推进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创业公平,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劳动力合理流动。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

流动催生梦想,流动改变命运。我们应当正视权力扣财富传承中的代际锁定和阶层固化问题,打破“拼爹”游戏规则,祛除社会歧视现象,为底层人群在职业选择和纵向流动中,疏浚更为顺畅的通道。发展成果共享,社会进步共享。我们应当跨越旧有制度的藩篱,加大民生建设的力度,重构利益关系的平衡,推进进城农民工的市民化,让他们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医疗、教育、住房和社会保障等公共福利。政府不能错位,竞争必须公平。我们应当在政府改革中,矫正倾斜的市场准入和过度的政策保护,让每一个小微企业主和草根创业者都能在透明、公平、宽松的经营环境中施展身手,涌流才智。权力需要监督,法治需要践行。我们应当破除政府部门的特权腐败和既得利益集团的赢家通吃,维护每一个普通百姓的合法权益,保障每一个弱势群体的发展空间。耳闻新近河南中牟征地中,光天化日之下公司铲车将农民活活碾死在自家承包地上。无疑,背后是资本的霸道,也有政府的沉默,还有舆论的遮蔽。宋合义们执著的生活诉求和幸福梦想,在凶狠的铲车旁竞不堪一碾?

无梦人生,是让底层痛苦愤怒的人生,也是令社会忧虑警惕的人生。让无梦者有梦,让

有梦者圆梦,让所有的勤劳者拥有致富的机会,让所有的奋斗者拥有成功的希望。

“中国梦”的终极关怀,正是人民幸福。“中国梦”的坚实基点,正是社会公平

半月谈2013年第9期半月评论:尊重基层

近日在基层调研,见闻乡村发展呈现的生动创造和蓬勃气象,令人感奋。只是,多位乡镇干部在倾心交谈之中都难掩一个共同的感慨:我们在基层苦些,累些,这都不算什么,只是期望社会对我们多些理解,少些抹黑。

翻翻媒体的报道,听听坊间的议论,看看部门的督查,我们或许以为,征地,拆迁,“被上楼”,“黑截访”,群体性事件,压力型维稳,都是基层干部惹的祸。其实,板子还不能仅仅打在他们身上。

倾听乡镇干部这番苦涩的感慨,我们应该警醒。它所埋怨的、诘问的,不仅是舆论监督,更有政策设计、考核制度和领导作风。

我们时时号召深入基层,贴近基层,其实,乡镇干部更需要的是认识基层,理解基层。我以为,更为根本的,是尊重基层,关心基层。

当一些政策实施难以被民众接受甚至激起民众的强烈反弹,我们在批评基层干部贯彻不力的同时,有没有反思,这些政策的设计是否适应民众的需求?有没有考虑实际操作的问题?相关的实施细则是否配套?

当我们重复“上面的经都是好经”,“都是下面的歪嘴和尚把经念歪了”的同时,有没有反思,是否也有上面的经就是代表部门利益、政府一厢情愿折腾基层的假经、歪经?如一些地方自上而下推行的强制乡村平坟复耕遭遇农民强烈抵制事件,所依据的不就是以“推进殡葬改革”名义下发的文件吗?

更有甚者,我们看到,为推进建设农村新社区、万亩现代农业园和土地规模经营户而动员农民大面积流转土地、住进高楼之际,一方面红头文件、领导讲话都是“一定要尊重群众自愿的原则”,另一方面又对基层干部下达硬性考核指标,定人,保量,限期,还有种种严苛的问责,和波及亲属的株连。你让基层干部何去何从?

当一些任务指标落实普遍受阻而强制推行又导致变形扭曲,我们在批评基层干部工作软散的同时,有没有反思,究竟是基层干部素质能力偏低,还是上级任务严重脱离实际?

一味地秉持GDP至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政绩考核模式,就不免或是逼迫、或是诱导基层干部以形式主义应对官僚主义,以短期行为炮制形象工程。如一些贫困地区出现“扶强不扶弱”“扶富不扶贫”的异化现象,基层干部自然难辞其咎。

但是,他们也有苦衷:上级每年都要考核,完不成就要扣分。贫困程度深的农户,即便花了钱也很难迅速脱贫,而扶贫资金投入后若不能很快产生效果,必然影响考核成绩。

当上上下下为落实“八项规定”狠刹公款吃喝而不少地方仍然有禁难止杜而不绝,我们在派出多路人马微服暗访甚至动员鼓励宾馆饭店服务人员有偿举报,有没有往深处思考:我们在公务接待方面有没有一个可操作可监督的标准?

就拿泰州因为“豪华宴请”造成“群众围堵事件”来说,一桌饭2000元左右,究竟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进而,如果不着力于深化资源分配、转移支付、公共预算和干部任用等方面的制度改革,“八项规定”在基层又如何能收到长效?

当我们看到媒体监督曝光出来的基层干部贪污腐败、粗暴行政和违法乱纪等现象,便油然生出当官的都是“歪嘴和尚”的“脸谱化”印象,何妨再去读一读“最美基层干部”的新闻报道?

因公殉职年仅33岁藏乡干部菊美多吉、“森林卫士”樊渭、勇啃拆迁“硬骨头”的张国强……用奉献诠释忠诚,用平凡演绎最美,他们是基层干部的杰出代表;何妨再去听一听被免职引热议的芦山县副乡长杨成毅的朴实心声?新近在地震中因“作风不实”“擅离职守”被就地免职的杨成毅,“自从地震发生以来,我没有回过一次家,没有洗过一次澡,没吃到一顿大米饭。”

接到免职通知,不但不发牢骚,反而提出继续参与救灾工作的请求。“我接受这个处分,但我不后悔,我尽力了”,“官位子不要紧,只要能服务就好”。杨成毅们是我们更为熟悉的普通基层干部。

乡镇干部扎根于乡土,与乡亲们有着血脉的亲缘,服务于民众,又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白加黑,五加二,是他们工作的常态。“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红旗黄旗,一票否决,是他们肩上的压力。芝麻大的官,巴掌大的权,无限大的责任,是他们面对的困局。工作条件差,生活待遇低,任务特别繁重,提拔机会又少,是他们内心的焦虑。

直接呼应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民生需求和日益强烈的权利伸张,直接求解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基层一线大量的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是他们最难的考题。

“基层真苦,基层真累,基层真危险!”是外界对他们生存发展状况的简洁的评价。

理解基层,尊重基层,关心基层,就应还原基层干部的真实形象,加深对基层实际的了解,增进对他们工作的认同;就应关怀基层干部的进步成长,为他们从“压力型”的管理体制中解放出来创造良好环境;就应提高基层干部的治理素质,热诚地帮助他们转换发展理念,增强发展本领;就应做好基层干部的工作表率,像中央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求的那样,率先“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基层干部放好样子,带出路子。

2013年第10期半月谈半月评论:呼唤成长公平

公平是社会文明进步最基本的度量,是基层民众追寻梦想最焦虑的心结。

成长公平的拷问,正扣动着社会最敏感的神经。

从近期多地官场一个个“火箭提拔”事件的媒体曝光中,人们更深切地感受到,在贫富差距已然加大、分配不公亟待求解的同时,另一种社会分化正在显现:代际继承性明显增强,纵向流动性明显弱化;社会结构固化的边界日见明晰,社会资源积聚的趋势难以逆转。大众舆论开始发出声声质疑:知识改变命运的努力怎么越来越难?底层向上流动的通道怎么越来越窄?

走进校门是人生成长的起跑。流动的儿童要进入城市的校园,父母先要接受“政策”的甄别,一部分农民工随迁子女常常被挡在门外,而那些带着资本的外来老板却能享受特殊的待遇。还有幼升小,小升初,公然收取择校费,而且涨势堪比房价,让很多平民家庭“望学兴叹”。另外,高考过程的户籍制度约束,录取政策的地方保护主义,人为形成一个个“高地”和“洼地”。

社会就业是人生前程的抉择。大学毕业生感受尤深:制度化的健康歧视和年龄歧视,隐性式的性别歧视和体征歧视,还有普遍性的户籍、地域等社会身份歧视,构成了一道道弱势人群难以逾越的门槛。更有那“量身定做”的“萝卜招聘”,直接破灭了平民家庭的热望。职场提升是人生发展的跨越。恰恰在这里,成长公平遭受最严苛的诘问。看一看新近媒体质疑的“火箭提拔”,一个个都来历非凡。尽管曝光后在相关部门查处中或被免职,或主动辞职,但这类事件在人们心中激起的波澜一时还难以平息。

成长公平的实质,是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权利公平正受到权力强势的挑战和挤压。本是公共权力,在一些官员手中却成了个人特权,竟然以近水楼台之便,搬出封建社会那一套子女世袭、权势荫庇,将公共资源、领导岗位私相授受。

机会公平正面临社会资本的分化和畸变。原子化的社会流动,陌生化的贫富阻隔,使得底层人群本已脆弱、同质的社会资本进一步流失,与种种社会排斥叠加,造成贫困的自我复制。而本已强势的权力拥有者与财富拥有者又在新型的利益关系中展开权钱交易,权权交易,互相缠绕,互相编织,结成一层层网络关系和一个个圈子社会,以抬升社会地位,攫取社会资源。

时下为什么公款吃喝有禁难止?“今天喝酒不努力,明天努力找酒喝”,互相公款吃请为的是方便接近领导,保养维护关系,打通终南捷径。规则公平正遭遇隐性规则的消解和颠覆。在职场中,在社会上,潜规则似乎更为流行,更有魔力。难见阳光,却能大行其道,民意汹涌,却又趋之若骛。成长不公的背后,是金钱、权力、关系在破坏规则,垄断机会,侵夺权利。

成长不公,代际传承,直接导致社会结构固化,社会土壤板结。既得利益集团的赢家通吃与社会弱势群体的相对剥夺,极易加剧社会阶层的分化,阻碍中产阶层的发育,引发社会矛盾的激化。拉美国家经历的“中等收入陷阱”,是我们应当借鉴的历史教训。

随之而来的社会心态的失衡,人生价值的扭曲,同样不可忽略。尤其是年轻一代,正承受着社会转型带来的巨大阵痛。带着青春的理想和抱负,打开人生憧憬中一个个崭新的世界,如果“有用的只是金钱和权势,只是关系和背景”,他们的努力和奋斗还能走出多远?在迷茫和焦虑中,如何去遏止那些“仇官”“仇富”的民粹情绪像野草一样生长?

个人的成长,也关乎社会的发展。只有让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收获成功,才会有社会聪明才智的尽情涌流,创造力量的光华绽放,才会有每一个人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每一个人共同分享幸福的发展。

每一方成长的平台,都应是可想望的,可登攀的。每一个成长的环境,都应是公平的,自由的。日益强烈的呼唤成长公平的社会诉求,正在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社会变革的现实契机。

选拔任用制度的建设,是实现成长公平的基础。在权力的运作中,看似繁杂的程序往往流于形式,成为某些官员谋私的合法工具。尤其是“破格提拔”因规定粗疏,很难避免暗箱操作的情况。制度建设的重心,就是让权力在制度的笼子里发挥效用,让权力在监督的阳光下透明运行。

加快推进社会领域的改革,促进社会的纵向流动,是实现成长公平的关键。高层正在出台系列改革举措,加快实施进城农民工市民化;全面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坚决破除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方面种种不合理的障碍以及歧视性的政策措施;促进教育公平,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让更多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惠及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

人生的成长很难有共同的起跑,事业的发展很难有共同的际遇,理想和抱负的大门不会向每一个人自动敞开。这就需要在制度完善、改革深化的同时,努力提高底层人群的文化素质,保障底层人群的发展自由,增强底层人群发现机会把握机会的行动能力。

成长公平的意义,就是让全体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这个机会,需要我们去把握,去利用,更需要我们去拓展,去创造。

半月谈2013年第11期半月评论:向发展自由要活力

如何遏制经济风险的积累,平抑经济周期的波动,助力经济转型的启程?这是当下政府和民众都在着力求解的发展难题。从发展自由的视角看去,我们或许能够找到求解难题新的着力点。

一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曾经揭示的,发展就是扩展自由,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的,也是促进发展的重要途径。自由是秩序的基础,也是发展的真谛。

发展自由,追求的是创造物质财富的自由,是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自由。深化发展自由,是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根基,是实现发展转型的战略支点,是加快改革进程的价值指向。

显然,简单重复以往强力刺激政策的套路,演绎过去政府投资拉动的故事,已经没有多大的空间,甚至还会生发更大的难题。深化发展自由,在改革的突破中,充分激发经济主体的创造活力,释放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积蓄经济转型的深厚潜力,当是我们的正确抉择。

保障公民自由流动的权利,是发展自由本质的政治表述。

公民生活权利的扩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崛起,就是最生动的诠释和最深刻的启示。不同的人群,纷纷从土地的依附中、从乡村的封闭中、从单位的围城中、从体制的缝隙中解放出来。流动生成机会,流动解放梦想,流动改变命运。

如何持续释放自由流动的蓬勃活力?户籍制度和社会排斥,是必须打破的瓶颈。中国农民硬是靠自己的肩膀扛开了城市的大门,挤进了另一个世界。但是,他们还远远没有实现期盼中的市民化,还难以全面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和合法权益。这最后一公里走得那么艰难。

而且,为了城市的形象提升和产业升级,一些地方实施“行政性腾笼”,清理低端产业;推进“城中村改造”,推高生活成本;设置“高门槛准入”,鼓励投资性技术性移民,限制低收入者低技能者。

大量进城农民把他们最宝贵的青春、最充沛的干劲和最灿烂的憧憬,都奉献给了城市,在“制度性歧视”和“政策性挑选”中,却无法在城市找到驻足的位置,无法逃脱被城市剥离的命运。其实,一个城市强制性的行政选择,不仅妨碍了公民的自由迁徙和居住权,而且不利于城市的产业生态和社会和谐。

提升底层自由选择的能力,是发展自由深层的社会内涵。

阿玛蒂亚·森把能力看做发展自由的关键,自由就是人们能够过自己愿意过的那种生活的能力。发展不是资本的垄断,而是全民的权利。发展指向的不仅是效率和利益的提高,更为根本的是广大民众的参与和分享,是底层人群的选择能力和社会机会。

关注贫困人群、弱势群体,就应努力帮助他们培育、积累、开发发展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贫困地区的阴影依然令我们触目惊心,扶贫攻坚的工程也远没有画上句号。还有日益凸显的收入分配差距、财产所得差距及其背后的权利保障差距,亟待去加速消解。加大教育投入,求解教育公平,实现公共https://www.doczj.com/doc/e618166957.html,服务的一体化、均等化,还需要加快脚步。

近年来为什么“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地方再度抬头?一个重要缘由是城乡教育资源失衡导致不公平竞争,青年人上升通道受阻,社会阶层固化趋势加剧,高考不再被农村学生视为改变命运的途径。底层人群的社会资本尤其稀缺。

在原子化、陌生化、泡沫化的警醒中,如何在政府和市场之外去逐步发育多元、健康的专业合作和社会组织,引导普通民众在自主发展的起点上,在契约社会的选择中,在多元利益的协调中,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社会经济生活进程?还需有新的破题和深的推进。

拓展企业自由竞争的空间,是发展自由张扬的市场根基。

经济自由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它所意味的,是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企业经营的自由竞争和普通民众的自由创新。

显然,简政放权,解决政府对经济主体的过度干预是当前改革的紧迫课题,这就是国务院领导提出的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政府主导型经济中的“错装”现象,已经成为企业的不能承受之重。

行政审批中的过多过滥,转移支付中的跑部钱进,政府投资中的浪费低效,财政补贴中的无度倾斜,资源垄断中的公平遮蔽,权力干预中的寻租腐败,已经到了必须痛下决心彻底整治的时候。国务院先后取消和下放133项行政审批等事项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同时,也应看到另一种现象:有不少企业已经形成对地方保护的成长依赖,形成与政府倾斜的畸形互动。它们无视财富伦理,罔顾市场法则,拿准一些地方政府形象偏好和政绩导向的“软肋”,更多地在借助权力之手享受“低价圈地”的“政策优惠”,更多地以产业包装套取“产业扶持”的“投机效益”。

一边是官员曲意逢迎,亦步亦趋,一边是资本强势登陆,予取予求。听一听无锡尚德的警钟为谁敲响,看一看新余赛维的危机怎样化解,我们就可略窥其中的奥秘。

从经济增长走向经济发展,从经济转型推进社会转型,从经济自由深化发展自由,我们在改革的前行中应有更开阔的思路和更执著的定力。

半月谈半月评论:房价问题 令人担心的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北京、广东房地产销售明显过热,房价大幅攀升,大有代替上海、浙江带动新一轮房地产过热的苗头。 2、目前有三股强大的力量可能使正在进行的房地产调控夭折: 首先是金融机构有一股前新未有的投资冲动,多个数据可以反映这种冲动,即一季度房地产资金来源中,国内贷款大幅扩张,同比 增长48.5%,比2005年一季度快36.4个百分点,比2004年一季度 最热时期的增幅还快17.8个百分点。第二股力量是地方政府。多数 地方把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经济增长速度不能放慢,也就是投资 不能慢,投资不能慢主要是房地产不能慢,因为房地产是地方财政 和多种城市经营动作的“摇钱树”。 第三股力量是投机资金的大量存在。现在许多人非常关注外汇储备和居民储蓄的快速增长,但增长最快的是游资(国内和国际), 这些游资现模非常大,而且与其他几股力量结合,将会对房地产等 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 3、2000年以来,商品房及商品住宅平均销售价格涨幅突破了两 位数,2004年分别为14.4%和15.2%.。东部地区房价涨幅最高,而 且有进一步上升趋势。全国部分大中城市房价上涨过快,比如上海、杭州,平均房价涨幅连续两三年超过15%以上。而且,房价上涨过 快现象呈现蔓延态势,由上海、浙江、江苏等东部沿涨地区向中、 西部地区扩展。与此同时,商品房销售价格上涨带动了二手房交易 价格上涨。 目前房地产的需求不是较变为阶段性、结构性的需求过度扩张。2005年全国商品房住宅竣工面积仅占销售面积的73%,东部和部分中 心城市成为突出,上海销售面积已经连续四年大于竣工面积。有些 地方拆迁规模反弹所带来的被动性住房需求上升,也加剧了供求矛盾,进一步促进房价上升。有13个省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超过30%,其中6个地区超过50%,最高的达到115%。

半月谈时事政治2020:腐败陷阱 不正之风是滋生腐败的温床。那些跌倒在事业起跑线上的年轻干部,普遍沾染了不良作风,最终掉进了腐败陷阱 提起腐败分子,不少人便会在脑海中浮现其出庭受审的“惯有”形象:头发花白,面容沧桑,行动迟缓……而近日,从不少主流媒 体报道中,人们发现,腐败分子中的“年轻面孔”有逐渐增多的趋势,“贪官年轻化”现象成为热议话题。 年龄不大、走上关键岗位时间不长,但作风腐化堕落、涉案金额触目惊心,这是近年来曝光的“年轻贪官”的普遍特点。挪用学院 项目经费近300万元供个人挥霍,私卖出版社图书牟利数百万元之巨,搞权钱交易收受他人财物逾1600万元……个别坠入贪腐深渊的 年轻干部的所作所为,令人瞠目结舌,也催人反思:一些干部风华 正茂,既有高学历,又有较强工作能力,却为何“坏事学得这么快”呢? 照理说,在纪检监察部门反腐利剑高悬、公众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的氛围中,刚获提拔任用、走上重要岗位的年轻干部心态,与信 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59岁心理”决然不同,应当掂量出 得失轻重,珍惜大好机会,为事业和人生开创一个更好的明天。然而,据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统计,2008年至2012年间,该院查获“年轻干部”为主体的职务犯罪案件10件10人,几乎均为任现职 不久或提拔不满5年;而今年前5个月,广东省纪委所查处的大要案中,不乏“70后”、“80后”的高学历官员,级别也呈上升趋势。 这说明,年纪轻和高学历不是拒腐防变的灵药,“干部年轻化”也 不意味着“腐败风险降低”。从“59岁现象”到“35岁现象”,恰 恰反映了关口前移的紧迫性,这是必须破解的反腐败斗争新课题。 不正之风是滋生腐败的温床。那些跌倒在事业起跑线上的年轻干部,或爱财如命,或贪图享乐,或生活糜烂,普遍沾染了不良作风,思想一步步变质,行为越来越疯狂,最终掉进了腐败陷阱。正如一

2020年半月谈时事热点:国外孩子如 xx数学xx:高中阶段是重点 在国内时,常听人说北美的中学数学都教得很浅,8年级还在学什么分数小数,而这些在国内小学5年级就学完了。但为什么一方面说美国中学数学教得很浅,另一方面在北美教育体系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又能频频在国际数学奥赛中摘金夺银呢? 带着这一困惑,半月谈记者电话采访了加拿大多伦多市奥林匹克学校校长吴竹青。有着丰富教学和管理经验的吴校长告诉记者,北美教育体系中有不少外界不了解的地方,有些是值得借鉴的。 首先,北美的教育体系符合儿童和青少年身心成长规律。学生在8年级之前都是在非常轻松的环境中学习的。在美国和加拿大,7至8年级是初中,9至12年级是高中,中学知识的75%至80%是在高中4年学习的。而高中4年又以后两年为主,内容占到65%至70%。这种安排,适合孩子心理和生理成长的非线性特点。 吴竹青举例说,北美中学12年级的数学课有完整的微积分课程,而国内中学高三数学课本中只有一章涉及微积分,而且只是介绍性的。另外,在数论、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以及多项式函数等方面,北美学生也比国内学得深。 其次,北美没有全国统一高考,高中学生也就避免了做题机器般的训练。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孩子,完全可以学习更高级别的课程。 在北美,每年都会有近百万中学生在学完中学数学课程后去修读AP微积分课程。AP是一个系列课程,共有20多门,是美国大学理事会给中学生开设的大学1至2年级的公共课程。在美国有1.5万多所中学开设了多门AP课程,学习能力较强的中学生,在中学毕业前会修读好几门AP课程。不仅如此,美国的很多社区学院都允许中学生去旁听甚至正式修读一些大学课程。考试合格后,还可以计算为大学学分。这样,对数学有兴趣的中学生可以一直往前走,甚至进入研究生阶段的课程。

半月谈2011年半月评论(1至3期)目录 第1期:“十二五”,我们期望 (1) 第2期:叩问土地 (3) 第3期:呵护亲情 (5)

第1期:“十二五”,我们期望 岁末年初,翻检近日报章,一条消息映入眼帘:2010年12月15日,有“高原孤岛”之称的西藏墨脱公路修通,中国最后一个县城不通公路的历史宣告终结。 这是冬天里飘来的又一缕早春的信息。随着“十二五”的来临,我们的思绪已经登上了世界最快速的高铁,可也不能忽略边疆那更古老的遥远;我们的目光已经聚焦于沿海最壮观的都市,可也不能遗忘乡野那更荒僻的山村;我们的脚步已经追赶着历史更辉煌的前景,可也不能错失当下那更真切的日常。 “十二五”.应该属于每一个百姓。我们都有朴素的梦想,都有坚韧的追求,都有一颗颗星星在生活的天幕上熠熠生辉。 百姓最看重的,是温饱,是富裕。 我们已经步入小康,正在挺进全面小康。贫穷的字眼似乎已定格在昨天。在依然寒冷的后危机时代,世界舆论持续赞颂着也间或嫉妒着中国的发展,西方奢侈品制造商真心欣赏着也更多震惊着中国的暴富,这些从东方汹涌而来的豪客,出手那么宽绰,人人那么年轻。可是,这并不应是中国形象的全部解读。走进散落凋敝的古老村落,走进遥远荒凉的西部边地,走进城市街巷的蔬菜市场,走进车水马龙的立交桥下,我们往往会发现另一个更为真切的社会。 有一则新闻读来令人唏嘘:南京一名大学毕业生工作后,因工资偏低,为攒钱交足房租,他便白天上班,夜晚上街捡拾废品,不料冻晕街头,被城管救起。拎着蛇皮口袋离开前,他嘱咐千万别让家人朋友知道,也不要公开校名,“我丢不起这个人啊!” 有一组数据读来让人清醒:2009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近4000万,农村低保对象有4700多万,城市低保对象为2300多万。还有6000多万失地农民,在紧叩就业的门路,在寻找明天的安宁,还有1.5亿流动就业的农民工,在呼唤城市公共服务,在期待社会保障权利。 贫穷,并未远去。发展,未有穷期。 百姓最期盼的,是权利,是公平。 经历了三十多年市场经济的洗礼,今天的人们习惯了利益分层,看多了收入分化。同时,社会的权利意识已经普遍觉醒,法治观念正在蓬勃生长。面对不少地方土地的强制流转,住宅的强制拆迁,农民的强行上楼,乡村的强行入城,面对生存发展资源的垄断,社会流动通道的堵塞,还有制度性暴富机制的强化和掠夺性权贵经济的猖獗,人们越来越多地以理性的方式去维护自己的生存权、发展权,去实现参政议政的批评权、监督权。 公民精神的发育,民间组织的建设,网络微博的勃兴,社会民意的凸显,正在给百姓打开崭新的世界,人们更清晰地辨识着自己的未来,更自由地迸发着自己的声音,更真切地把握着自己的力量,更坚定地争取着自己的权益。人们已经意识到,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幸福生活,去改变人生命运,去增进公共利益。 当“十二五”走进视野,百姓真诚地期盼:在中央文件中明确规定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得强拆强建之后,众多乡村在“撤衬并居”“占补平衡”和“两个置换”中“被上楼”“被

2020年半月谈时事热点:国外孩子如何学数学 北美:高中阶段是重点 在国内时,常听人说北美的中学数学都教得很浅,8年级还在学 什么分数小数,而这些在国内小学5年级就学完了。但为什么一方 面说美国中学数学教得很浅,另一方面在北美教育体系中培养出来 的学生又能频频在国际数学奥赛中摘金夺银呢? 带着这一困惑,半月谈记者电话采访了加拿大多伦多市奥林匹克学校校长吴竹青。有着丰富教学和管理经验的吴校长告诉记者,北 美教育体系中有不少外界不了解的地方,有些是值得借鉴的。 首先,北美的教育体系符合儿童和青少年身心成长规律。学生在 8年级之前都是在非常轻松的环境中学习的。在美国和加拿大,7至 8年级是初中,9至12年级是高中,中学知识的75%至80%是在高中 4年学习的。而高中4年又以后两年为主,内容占到65%至70%。这 种安排,适合孩子心理和生理成长的非线性特点。 吴竹青举例说,北美中学12年级的数学课有完整的微积分课程,而国内中学高三数学课本中只有一章涉及微积分,而且只是介绍性的。另外,在数论、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以及多项式函数等方面,北 美学生也比国内学得深。 其次,北美没有全国统一高考,高中学生也就避免了做题机器般的训练。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孩子,完全可以学习更高级别的课程。 在北美,每年都会有近百万中学生在学完中学数学课程后去修读AP微积分课程。AP是一个系列课程,共有20多门,是美国大学理 事会给中学生开设的大学1至2年级的公共课程。在美国有1.5万 多所中学开设了多门AP课程,学习能力较强的中学生,在中学毕业 前会修读好几门AP课程。

不仅如此,美国的很多社区学院都允许中学生去旁听甚至正式修读一些大学课程。考试合格后,还可以计算为大学学分。这样,对 数学有兴趣的中学生可以一直往前走,甚至进入研究生阶段的课程。 再有,美国和加拿大都有面向中学生的各类数学竞赛。各种竞赛中的优胜者受到美国名校的青睐,大学录取时有一定的优势。一个 孩子如果对数学有兴趣的话,完全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数学竞赛活 动来展示自己的才华。 英国:分层授课因材施教 英国以能力教育为主,注重独立思考和分析,往往根据学生能力进行分组,每个小组教授不同难度的内容。数学的教学也不例外。 一般通过小班授课的方式使每名学生得到足够的关怀,尊重个人之 间的差异,因材施教;教师授课之外,辅以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参 观实习、潜能拓展等丰富的学习形式;注重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 英国的数学教材种类繁多,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出版社会根据学生的差异出版不同程度的教材。大部分教材分为A、B、C几个 等级,也有用C(圆形)、T(三角形)、S(正方形)对应不同程度的学生。 在英国的学校,新生入学时和在国内一样都会被分班,这是从学校学籍管理角度划分的班级。之后,还会根据数学测试的情况把学 生分成几个等级,所以同班学生上数学课可能会在不同的班级,通 过走班制实现了分层教学。 在分层教学基础上,到了高中阶段,随着选修模块的加重,学生的差异性会进一步加大,实现不同学生学习不同程度的数学。在低 年级时,在学校教学之外,还会有一些数学俱乐部的活动,让数学 爱好者接受更具挑战性的课程,比如“数学大师班”。 英国的课堂比较注重实践训练,属于那种务实型的“精讲多练”。老师一般在课上只讲几道例题,练习中会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参加 小组讨论,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严格遵循老师教授的解题方法。 芬兰:轻松愉快学数学

半月谈时事政治2020:中国梦 楼继伟在文章中称,对于实现包容性增长的途径,有三种理解比较有代表性。第一种理解,关注发展成果的再分配,为此特别强调 发挥政府的作用,国家要提取更大比例的财政收入,通过大规模的 再分配来实现结果的公平。第二种理解,关注发展机会的创造,而 不仅仅关注结果,争取使每个人都能根据自身条件获得发展机会, 通过自身努力得到发展,享受发展成果。国家适当提取财政收入, 实施适当的再分配政策,主要是创造公平的发展机会,让市场发挥 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第三种理解,是一种不平衡的途径,国家 大力扩大开支,实施大规模的再分配,但提取的财政收入比较少, 财政长期赤字,个人付出较少的努力,享受更多的福利,国际收支 赤字也会越来越大。 楼继伟认为,第一种途径压缩了市场的作用,可能导致经济增长率较低,就业不足。同时,如果过多靠国家福利,而不是靠自己奋斗,人民的幸福感也并不见得很高。因此,这种模式不大可持续。 而第三种模式就像是指望天上掉馅饼,这样一种途径最后要靠通货 膨胀来平衡,其结果是低收入人群和地区会更为困难,陷入恶性循环。因此,它们都是不归之路,唯有第二种发展途径使得就业充分,人民的幸福感强,经济增长率高,方是可持续的。但楼继伟也认识到,第二条是艰巨的改革之路,而当前中国并非没有滑向第一和第 三条歧途的可能性。 正如楼继伟正确地指出的,这里面的问题最终其实还是要归结到一对绕不开的根本性关系: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中,政府和市场 各自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撇开学术概念的意识形态含义,楼继伟文章所说的第一种途径实际上就是所谓“福利国家”模式,其在政治上亦可被称为社会民主 主义;第二种,也就是他认为可持续的途径,实际上就是传统的自由 主义模式(也有人不甚准确地称之为“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它还 可以被进一步划分为政治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和文化自由主义,

《半月谈》2010年第1期【半月评论】 拒绝“城市二元化 城市化,在当下中国人的脑海中,有着特别丰富的想象。 它是引领现代化巨轮远航的飘扬的旗帜,它是撬动全球化大国崛起的神奇的支点,它是普通中国人从传统走向未来的一个璀璨的梦想。 在中国应对后危机时代挑战、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之际,城市化又被赋予特殊的使命。 可是,当我们激情澎湃地去鼓呼、去追赶、去推进的时候,有没有思索过、诘问过:城市化的真谛、城市化的意义是什么?我们需要的究竟是怎样的城市化、为谁的城市化? 聆听各级政府宏大叙事中的城市化构想,投身今日中国呼啸前进的城市化浪潮,我们首先应当关注、应当警惕的,不是城市化的速度和指数,而是城市化的内质和价值。 许多地方正铺开改天换地的“新造城运动”。乡村城镇化、郊区城市化、县城城区化,由此引发了紧锣密鼓的“圈地运动”,更有暗潮汹涌的“圈县运动”。可是,如果脱离制造业服务业的支撑,仅仅靠爆炒房市股市做大资产泡沫就能举托新城崛起?在城市空心化的格局中,新市民生存发展、就业谋生的机会在哪里? 许多地方正热衷经济增长的“新城市拉动”。意在加快城市化进程,拉动进城打工农民和失地农民的消费升级,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创新。可是,在城市GDP化的偏向中,百姓消费的基础是什么?城市化并非仅仅是建制的扩大、土地的圈占和人口的膨胀,城市功能的开发,公共空间的拓展,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福利的普及与提高,如何及时跟进? 许多地方正推进城市经营的“新地标活动”。政府一味追求“现代城市形象”:更高的楼房,更豪华的商务区,更宏大的花园广场,更具动感的都是韵律……令人目眩的种种商业地标、产业地标、文化地标,往往变成造价惊人的工程,变成财富和技术的炫耀。可是,在城市化泡沫化的幻象中,普通人的地位和尊严如何提升? 在人类历史的演进中,城市化意味着什么?是一种新的发展,人的创造力量的解放和财富源泉的涌流;是一种新的生活,人的生活方式的变革和生活品质的提升;是一种新的文明,人的道德精神的进步和人文价值的升华。

1、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国内生产总值744127亿元,比上年增长 ( 6.7% )。 2、《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3、依据民法理论,物权的核心是(处分权)。 4、关于公文的传阅方式,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B). A 设阅文室供有关人员阅读 B 领导人之间自行横向传阅避免横传 C 以秘书人员为轴心进行直传 D 将文件送到有关部门组织传达 5、“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出自(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2017.02.27 1、习近平在北京调研时强调,北京要强化首都功能,成为“四大中心”—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20国集团(G20)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 3、国家秘密是指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的,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根据以上定义,下列陈述中不属于国家机密的要素是(B)。 A 王某在国家机关工作,一些文件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利益。 B 法院在审判时的法定程序 C 张某所在单位的一些相关内容中有一些是不允许公开的 D 李某所在单位规定在一定时间内不得与一定范围的人员接触 4、公元643年,玄奘从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回到长安后,创作了(《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地产、习俗等。 5、根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物是(董事长)。 2017.02.24| 1、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第674号国务院令,公布修订后的《残疾人教育条例》,条例总则第二条指出,国家保障残疾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禁止任何基于残疾的教育歧视。 2、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7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要求2017年19个副省级以上重点大城市各区/县要实现(100%)的小学、95%的初中划片就近入学。 3、以下属于我国刑法主刑的是(拘役)。我国刑法的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 4、1848年2月24日,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在(伦敦)正式出版。 5、老舍的作品有(《骆驼祥子》《茶馆》《四世同堂》)老舍:原名舒庆春,中国现代小说家。2017.02.23 1、《“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提出到(2020年),食品安全抽检覆盖全部食品类别、品种,国家统一安排计划、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的食品检验量达到每千人4份。 2、《中国共产党巡视条例》是依据(《中国共产党党章》)指定的。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行使国家立法权。 4、中国首台千万一次超级计算机是(“天河一号”)。 5、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2017.02.22 1、《劳动法》第八章第六十九条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2、为推动建立科技特派员创业扶贫机制,科技部联合国务院扶贫办起草《科技特派员创业扶贫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科技特派员对全国十万个(贫困村)“全覆盖”。 3、2月21日上午,以民主英雄(戚继光)命名的我海军某新型训练舰在旅顺正式入列服役,这也是目前我国海军吨位最大,现代化水平最高的专业训练舰。 4、从某电器城购买了台电视机,电器城送货上门、免费安装服务,这些服务属于(附加产品)。 5、清代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的意思,“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奇异的故事。

半月谈2010年第19期 本期目录 ·热点声音 ·“傻好人”不孤单 ·让自主创新成为发展转型的亮丽风景 ·新昌老板抢人才 ·安徽“主流”服务机构:让“沉睡”的科研成果醒来 ·深圳:“6个90%”的背后 ·江苏“院地合作”:企业做主体政府来推动 ·如何看当前经济增速放缓 ·司法新举力保百姓权益 ·“蚁族”:谁的青春不是苦过来的 ·养老困局,“以房养老”能解几分忧 ·透视“武疯子”背后的社会困境 ·“十一五”让我们记住了什么 ·假农资:伤农之痛何时消 ·《半月谈》帮我开启绿色梦想 ·一位老农的自述:我们为何种“懒田”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将心比心 ·垃圾箱寓你并不远 ·领导干部的“良心” ·不讲道德的人毕竟是少数 ·化解道德危机的思路 ·重构诚信路在何方 ·发达国家的诚信建设“秘诀” ·节日反腐“N不准”有多大威慑力 ·数字鹰潭:打造科学发展的基础支撑 ·我在阜宁发展特色农业 ·民情档案背后的故事 ·基层防灾工作如何抓 ·文化创意产业的楚雄之路 ·扎根基层的大学生军官——王金明 ·我是这样找到工作的 ·一家水泥厂竞让村民“吃灰”15年 ·部分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再次提高 ·相貌不是职场通行证 ·实现千年发展目标需付出更大努力 ·小麦价格波动是否会引发全球粮食危机 ·看看日本的低碳经 ·在多伦多买房 ·半月大事

·小测验 ·信息 热点声音 《半月谈》 2010019期作者/本文总字数:897字 中国讲友好,也讲原则,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在涉及主权、统一及领土完整的问题上,中国决不退让,决不妥协。 ——温家宝总理在出席第6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强调 城市正年轻,但农村老了。 ——《中国青年报》文章提醒,农村出生的年轻人,最终都是给城市准备的. 中国已经出现的老龄化社会城乡倒挂问题值得重视 在这种细微和平淡的交流背后,正是执政理念的不断进步.政治文明的点滴彰显。 ——《人民日报》刊文指出,网络微博的出现无异为 官民间的互动提供了一种有效而新颖的手段 增白剂不禁,我死不瞑目。 ——《新闻晨报》报道,俗称“面粉增白剂”的过氧化苯甲酰的去留再引热议. 当年亲自引入、如今却成为最大反对者的粮油专家王瑞元直言 对于教师来说,“身正为范”比“学高为师”更重要。 ——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玉良批评,一些大学教授热衷“走穴”, 拿着高额出场费“四处吃请,夸夸其谈”,这种风气对学生的危害很大 爸爸,你可别当贪官。 ——《辽沈晚报》报道,谢亚龙刚上任足协副主席时, 上小学的儿子赠给他的这句话,竞一语成谶 文件刚一下发,我们就提拔了7名矿长助理,让他们轮流跟班下井。 ——《新京报》报道,广西河池市朝阳煤矿领导坦承,为应对矿领导与工人 同下井的国务院文件要求,矿上突击提拔了多名矿长助理专司下井带班 其实开发商的利润空间还是不错,但如果他们不约束自己,很可能将来会有更重的政策下来。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王石奉劝同行告别暴利 在西方国家,你的收入你自己可能不知道,周围的亲戚朋友不知道,有一个地方是一定知道的,就是税务局;而我们恰恰相反,自己知道,朋友同事估计差不多,只有税务部门不知道。 ——《扬子晚报》文章认为,应对贫富悬殊, 首先要让每个人拥有多少财富在相关部门那里清清楚楚 编辑:古文洪 “傻好人”不孤单 《半月谈》 2010019期作者/本文总字数:1796字 熊富标 两三年前热播的电视剧《士兵突击》引发了一场有关“聪明人”和“傻子”的争论。剧中人

食品向何处寻找安全 作者/苏北 涂药黄瓜,有毒豇豆,问题猪肉……如今又添上甲醛白菜,蓝矾韭菜。百姓从日常生活中一再品尝出“风险社会”的真切滋味。 人们急切地追问着:谁在颠覆食品安全?如何堵住污染源头?社会同声谴责那些黑心企业、不法商贩和被不断闯关的监管部门,舆论锋芒所向,还直指产地农民,呼吁对问题农产品开展原产地追溯,实施更严格的“身份认证”和市场准入。 这都是必要的,但又是不够的。我们还得明白:为什么这些问题食品被一再生产出来? 我们没有依据把农产品都想象成是有毒食品,因为药物残留不等于药物超标;没有理由把农业生产都想象成是“一家两田”,因为农民很难保留不受病虫害侵袭的“飞地”和“特区”;也没有权利把农民都想象成是问题制造者,因为他们也是受害者,同样承受着食品安全的巨大威胁,由于城乡公共安全服务的不平衡,他们甚至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能不能转换视角,站到生产者方面,从源头治理的角度去多想一想? 现在的城市消费者,眼光越来越高远,口味越来越多样。明明知道蔬菜基地早已跨市跨省,但市民们还是追求品相优先。可如何保鲜?对农民的确成了个大问题。明明知道当令蔬菜品质更有保障,市民们还是对反季节的分外偏爱。改变农作物的生长规律,或靠大棚种植,或靠药物催熟。猪肉仍是中国百姓的大宗消费。明明知道猪肉肥瘦比例最好顺其自然,市民们还是挑肥拣瘦,逼得生产者为提高瘦肉率寻找有害无益的瘦肉精,引进水土难服的外来猪。还有种养业都要遭遇的疫病和虫害,随着气候变暖、生态紊乱,防治难度越来越大,成本也越来越高,令人不免生出“华佗无奈”之叹,以致假药、禁药横行无忌 农民缺乏安全常识,无力辨认真假,难以抗衡商家,他们由衷欢迎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同时,农民更热切地期盼着:能不能尽快发明、生产出高效、低毒的新品农药,无害、廉价的保鲜药液,营养、健康的配方饲料,有效、安全的畜禽药物和种种神奇的生物技术?他们向农业科研院所、农资生产企业和公共服务部门发出了声声呼唤,让科技进步、自主创新更多地贴近农民、服务农民、造福农民! 这些年来,政府也在大力提倡发展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可成效如何?世人皆知绿色食品好,不知土地污染有多少。工业化突飞猛进,城市化跨越发展,我们也在吞咽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苦果。在城市产业“退二进三”的结构调整和城市居民权益意识的日益高涨中,众多污染企业纷纷夺路下乡,农村成了蓄污池,重灾区。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已有2000万公顷耕地遭受重金属污染。 农民已经从自身的生产效益、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中日益深切地感悟到科学发展的道

时事政治心得体会范文3篇 时政新闻则是关于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主要表现为政党、社会集团、社会势力在处理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活动。下面是带来的时事政治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时事政治心得体会范文 教了几年政治了,心里也有点心得,一是为了加分,二是为了跟大家分享一些经验,在这里把自己的一点小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大家多指教。 一、联系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进行时事政治的教与学 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我们思想政治课进行教与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我们进行时事政治教与学的最主要方法。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首先就要学好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理论,然后根据教材特点联系国内和国际时事政治等社会现象来教与学,这既可使学生掌握时事政治,又可使学生加深对课本的理解。如,在讲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我联系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立法讨论和决定国家重大选举和决定xx、xx、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和最高人民检察长等时事,与政治教材结合起来就有了现实性、真实性和新鲜感。理论既联系了实际,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又进行了时事政治的教与学,改变了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的状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二、利用现代化电教手段进行时事政治的教与学 我常用幻灯、投影仪、电视机、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用直观、具体、形象的东西感染学生,使时事政治的教学内容具体化,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多听、多看、多读、多记、多想、多练。“多听”与“多看”,每天晚上7点按时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多读”,要求学生多读《半月谈》、《中学生时事政治报》等报刊杂志;“多记”,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把时事政治材料分成国内和国际两部分记下来,国内又分为政治、经济、科学、外交、教育、文化、体育等;“多练”,就是利用学校和教室的黑板坚持每两周出版一期时事政治墙报,每周举行一次时事政治测验,每学期进行两次专题辅导,一次全校大测验。 三、借助丰富多样的材料进行时事政治的教与学 对于比较重大的时事政治,如“三个代表”和党的“xx大”等问题,请有关专家以及学校宣传部领导给学生上专题课。每节思想政治课前讲一些近期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这样可以将时事政治的内容分散开来,减轻学生突击背诵的压力。

半月谈2011年全年1--22期国内外大事及小测验 第一期小测验 1.去年岁末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A.大兴水利强基础B.力促增收惠民生C.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2.2010年12月2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全国月人均增加140元左右,这是自2005年起第七次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A.六B.七C.八 3.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12月25日晚间宣布,自2010年12月2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 A.0.15 B.0.2 C.0.25 本期小测验答案:1、C2、B3、C 第2期小测验 1.1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11年4月底前,将国有企业有伤残等级的老工伤人员和工亡职工供养亲属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经管。 A.4 B.5 C.6 2.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国家从2011年开始在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和云南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自治区)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A.陕西B.贵州 C.云南 3.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分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师昌绪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 A.师昌绪B.谷超豪C.孙家栋 本期小测验答案:1、A2、C3、A 第3期小测验 1.1月29日,新世纪以来中央指导“三农”工作的第8个中央一号文件由新华社受权发布。这个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文件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定位,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含金量高的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新政策、新举措。 A.农业B.农村 C.水利 2.1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要求强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首付款比例不低于60% ,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 A.60% B.50% C.40% 3.重庆从1月28日开始向个人房产征收房产税。首批纳入征收对象的住房包括:主城区内存量增量独栋别墅、新购高档商品房、外地炒房客在该城购的第二套房。 A.重庆B.成都C.武汉

经验分享:如何用半月谈写申论作文 以下为解析: 【半月评论】把快乐还给孩子 文/姜辰蓉 标题:论点型标题,我们说,标题最好体现观点,很多同学喜 欢写论题式标题,比如论雷峰塔的倒掉,因为申论作文阅卷时间短,要凸显你的观点,所以最好的标题是论点式标题。当然也可以用对 策+目标式标题,如弘扬黄河精神,振兴中华民族魂。 如果有人问,这个世界上谁是最忙碌的人?千百个人可能会有千 百种答案。如果有人问,谁是最不该忙碌而忙碌的人?不少人的回答 可能是一样的:孩子。 开头:设问开头,引起读者思考,当然也可以用追问式开头,如:征地之痛何时休征地之痛,是近年来农村矛盾中难解的一大症结。冲突、上访、打官司,甚至演变成骇人听闻的暴力侵地事件。 为什么一些商家、资方能够有恃无恐地组织制造残忍、血腥的砍杀 守土农民的惨剧?为什么一些地方政府官员面对暴力侵地袖手旁观、面对村民诉冤无动于衷?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政策条文可以规范操作,有那么多的经验教训可资借鉴汲取,有那么多的民众呼声足以引起 警醒,而由征地衍生的事件、祸乱仍在接连上演?这难以承受的征地之痛,有没有解?谁来解?怎么解? 大大的书包,匆忙的脚步,仿佛是当下孩子的标配。我总在路上看到,家长拉着孩子步履匆匆,奔赴在各种“辅导班”“兴趣班” 转场的路上。我常在快餐店中看到,或小学生、或中学生,把书本 摊开在桌面上,奋笔疾书,旁边放着还未吃完的餐点。我曾在电梯 里看到,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因连续赶场,哭着说“好累 呀”……

引出问题,通过举例,比如奔赴在各种“辅导班”“兴趣班” 转场的路,指出当前繁重的学习任务剥夺了孩子的快乐,通过举例 说明,进行进一步说明。 在“70后”“80后”的记忆中,不少人童年时光是多姿多彩、 快乐悠长的。蓝天、白云、桑葚、沙包、皮筋、知了、蛐蛐……是 童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不可磨灭又回味无穷的记忆。而 “00后”尤其是“10后”,当他们长大,童年的符号会不会只剩下 写不完的作业和上不完的辅导班?回味童年的感觉,会不会充满疲惫,充满无奈? 引出问题,通过与过去时间上的对比,进一步举例说明,当前 孩子童年生活枯燥疲惫。 跟许多家长聊天,他们表示,从小学开始,孩子在学校课程和家庭作业之外,至少报有语、数、外三个辅导班,加上画画、舞蹈、 钢琴等兴趣班,每天都要争分夺秒,周末更像打仗一样。整个家庭 围着孩子转,而孩子成了高速旋转的陀螺。这样的节奏,家长尚感 疲累,何况孩子。 指出问题,与第二段相似。第2-4段,是问题分析。 更让人担心的是,过度压制、提前透支会不会让孩子丧失感受世界、从容生活的能力?会不会让孩子失去探索的兴趣、前进的动力? 我们相信,一个人的成长自有其规律,童年应该有童年的样子,孩 子应该是天真的、活泼的、快乐的,他们的心灵应该是开放的、自 由的、充满好奇和善意的,而不应该是焦虑的、竞争的、患得患失的。我们并不是反对课外班,我们只是希望孩子能够在快乐的环境 中更全面地成长。 进一步分析问题的严重性,带来的负面影响。 显然,脚步匆匆的童年,责任不在孩子,而在为他们构筑童年的成年人和社会文化环境。 该段落一句话,总括性语言,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外在 的成人环境的影响。

2017.10.30 1自觉遵守党的纪律,首先是党的()纪律和()规矩。 A.组织 B.核心 C.政治 D.监察 2发展党员,必须把()标准放在首位。A.政治B.纪律C.思想D.看齐 3中央军事委员会实行()。A.民主集中制B.主席负责制C.人民代表大会制D.个别吸收制 4实行行政领导人负责制的事业单位中党的基层组织,发挥()作用。 A.纪律核心 B.思想核心 C.战斗堡垒 D.组织核心 5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 A.党是领导一切的 B.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C.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D.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强国而奋斗 小测验答案1. C 2. A 3. B 4. C 5. A 第1题解析:正确答案:C 自觉遵守党的纪律,首先是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第2题解析:正确答案:A 发展党员,必须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经过党的支部,坚持个别吸收的原则。第3题解析:正确答案:B中央军事委员会实行主席负责制。 第4题解析:正确答案:C 实行行政领导人负责制的事业单位中党的基层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实行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人负责制的事业单位中党的基层组织,对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和作出决定,同时保证行政领导人充分行使自己的职权 。第5题解析:正确答案:A 大会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大会同意把这一重大政治原则写入党章,这有利于增强全党党的意识,实现全党思想上统一、政治上团结、行动上一致,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确保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2017.10.31 1买卖不成仁义在。该俗语出自()。 A.《红旗谱》 B.《西游记》 C.《水浒传》 D.《红楼梦》 2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该典故的作者是()。 A.刘禹锡 B.白居易 C.曾巩 D.韩愈 3人不自信,谁人信之?该典故出自()。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启了依法治国新征程、法治建设新境界,清晰描绘出了国家未来的法治方向和全社会的法治准则,同时法治也必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建设现代法治国家,既要有国家政治制度、法律体系方面的顶层创设,还要有全民遵纪守法、践行法治的行动。今天,当我国法律体系日益完善,法治规则日益完备之时,我们也要看到全民将守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现实紧迫性。 当前要高度重视社会层面存在的有关法治的矛盾心态和行为:一方面埋怨别人不守法,另一方面自己却坦然违法、钻法律漏洞;一方面维护权益时把法律举过头顶,另一方面为获取利益把法律丢到脑后;领导干部说群众违法事例多,而群众说领导干部以权压法问题大;执法人员说被执法对象肆意抗法多,而被执法对象痛批执法人员乱作为…… 法治建设离不开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也离不开一个国家的发展阶段,更离不开社会民众的法治素养。我们在法治国家建设取得重大成效的同时,还面临着诚信难立、权益难维护等重大考验,因此,进一步夯实法治的发展基石仍是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法治建设从来就不是在温室里进行的,而是要落到浩荡的社会变革中,发挥引领社会进步的作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正是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期,进行的一次全民族、全社会的法治建设总动员,是我国法治建设在现实基础上的一次全面推进,是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信仰的一次重大历史跨越。 让法治成为全体中国人的最大公约数,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事实上,全面法治必须是全民法治,每个公民的法治信仰和法治行动必须要落在日常行为中。 在“办事依法”中培育法治思维。有没有法治思维,并不是看一个人熟背了多少法条,而是看做决策、办事情、护权益时的行为。公权与私权在实际运行中往往有很多交集点,因此无论是行使公权的公职人员,还是行使私权的每一个公民,首先要清楚公与私的界线,公

半月谈时事政治2020:完善司法制度 制度设计的关键,在于让司法的各个环节都有效运转起来,防止出现“公安做饭、检察端饭、法院吃饭”一错到底的可能 近日,中央政法委出台关于切实防止冤假错案的指导意见,重申了疑罪从无、证据裁判等原则,并就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对办案质量终身负责提出明确要求,被群众解读为“一朝办错案,终身被追责”。 意见的出台和媒体的关注,均有现实针对性。从河南李怀亮案到浙江张氏叔侄强奸冤案,从“真凶归来”到“亡者复活”,冤假错案激起了对司法纠错机制的忧虑,进而影响司法公信。而这些冤假错案背后,往往存在刑讯逼供、非法取证,或迫于法外压力而草率判决甚至枉法裁判的问题。用制度铲除错案滋生的土壤,势在必行。 任何国家、任何时代的司法制度都会产生错误,司法之剑难免误伤,关键在于如何纠正、怎样防范。我国法律中的上诉制度、再审制度、审判监督制度等设计,就是从机制上确保司法错误能够获得纠正。但这些制度重在事后救济,而非事先防控。中央政法委对错案追责的规定,有助于从每一个司法环节防控错案发生,是司法纠错功能的集中体现。 错案追责是中华法系的精粹之一。早在《尚书》中就有“五过之疵,其罪惟均”的记载,即法官在审案时如有依仗权势、贪赃枉法等“五过”,要与案犯同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各地就已经试行错案追究制度,1998年,“两高”分别出台了《人民法院审判人员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办法》和《人民检察院错案责任追究条例(试行)》。 然而,在近年来的司法实践中,对错案追究制度的批评声也时有耳闻。主要的原因,在于“错案”的定义模糊,不少地方将重审、抗诉、改判、再审等正常的审理程序均视为“错案”,甚至纳入考核指标,造成“办案越多,错案越多”的不良导向。一些下级法院为了避免错案,滥用案件请示制度,从而使二审、再审程序的监督功能大大削弱。 需要明确的是,评判错案的标准只能依照法律程序和客观标准,制度本身也不是对审级制度和法律监督制度的取代,而是对原有制度的有效补充。制度

申论范文之微博问政 来源:半月谈网作者:微博问政范文时间:2012-09-05 微博问政贵在平等、可亲 微博一般理解为“微型博客”或者“一句话博客”。博主可以通过网页、WAP页面、手机短信或彩信发布消息或上传图片,也可以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情写成一句话,或发一张图片,通过电脑或者手机随时随地分享给朋友。这样,微博就成了一个快速传播信息,进行信息互动的平台。与博客相比,微博具有短小、快速、方便、随时随地,所得即所见等一系列新功能。用户只要拥有一部可以上网的手机就可以随时了解世界各地的信息,还可以了解博友的各种观点和看法。 微博的这些优点使其迅速成为备受关注的舆论新阵地。现在已有不少官员也开起了微博,这就为网络问政提供了新的工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首先,微博能够使官员更方便了解民情、民意。微博为每一个人发表自己的看法提供了客观条件。微博用户可以凭借自己的手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其他的用户还可以通过一键转载把信息很快捷地传播出去。这样,信息会很快传遍所有的微博用户,官员开微博就能够很好地了解民情民意。 其次,微博提供了一个官民良性互动的平台。针对政府的工作和一些社会问题,微博用户可以通过微博进行咨询,官员也可以通过微博给以回答。另外,官员可以通过微博把自己的工作情况向大家公开,使广大群众尽快了解相关的信息,做到公开、透明,进一步打造廉洁政府、阳光政府。 再次,快速发布权威信息,积极应对突发事件。微博是辟谣的有力工具,如果运用得当,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就能让谣言没有生存和发酵的空间。突发事件中,掌握相关信息的官员在调查了解事情的真相之后,可以快速准确地给大众一个权威的回答。这样就会避免一些谣言的产生,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损伤。 最后,官员开微博体现了官民平等、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封建传统思想残余的影响下,官员往往被认为是权力的象征,是高高在上的。如今官员开微博体现了官员主动走近群众,与广大博友处于同等的地位。另外,官员开微博还能够更好地倾听人民的要求和意见,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 微博问政在官民互动中凸显了平等、感性、可亲近等元素,能有效拉近官员与群众的距离。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在论坛上推出了“十大党政机构微博”、“十大官员微博”。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的微博位列榜首,其粉丝超过了300万人。现如今,党政机构和官员微博已覆盖从中央到地方多个行政层级以及众多职能部门,政府机构与官员开微博已成为一种趋势,微博成为执政为民,进一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有效工具。 421”甚至“8421”家庭大量出现,一对夫妻要赡养四位甚至八位老人,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实际上,养老难题已经变成了社会公共问题,向全体老人提供养老公共服务,政府责无旁贷,必须下大力气、下苦功夫! 要在舆论引导上下功夫。在某种程度上,对老年人的关爱程度,可以反映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年轻人或忘却了孝顺父母的祖训,或忙于事业无暇顾及老人,反映出传统美德的淡漠和缺位,已逐渐演化成社会公德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在舆论引导上下功夫,加强“尊敬老人、关心老人、爱护老人”传统美德教育,为破解养老难题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2014年半月谈半月评论第1期:2014,激扬中国力量 2014,激扬中国力量 我们走进了又一个朝气蓬勃的清晨。2014的到来,是又一页日历的翻过,也是新一章历史的书写。 2013,中国人怀揣满腔的改革期待,感奋崭新的改革图景。中央吹响集结号,中国改革再出发。2014,中国人将焕发更大的改革热情,创造更多的改革红利。一种更为充沛的力量在涌动,在凝聚,在激扬。 这力量,源自民族梦想的引领。 “中国梦”的民族宏愿,已推涌起中国人心底里最炽热的情怀,提升出老百姓生活中最美丽的憧憬。它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不是一种浪漫的想象,它是从辽阔的大地上蓬勃生长的希望的升腾,是从深邃的历史中奔流而来的精神的汇聚。 这梦想,将催促我们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倾注丰润的价值滋养。自然,历史并未终结。我们并未一劳永逸地解决时代的课题,并非一成不变地应答人民的期待,并未一马平川地铺设发展的大道。我们在全球化的竞争中,现代化的行进中,道路还在开拓,理论还在发展,制度还在建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不仅需要负起历史使命:如何顺利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崛起和人民幸福?我们还当解答明日之问:将给后人留下什么样的发展空间、生存环境和圆梦机会? 这梦想,将催促我们从僵化思想观念的禁锢和极端功利主义的崇拜中解放出来,建树起价值的支撑,从而在物欲的弥漫中眺望精神的灯火,在困难的重负中贯注前行的动力,在时尚的裹挟中拥有自强的定力。一个摆脱了精神萎靡、崇尚着奋斗品格的民族,方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拥有光明的前途,赢得世界的尊重。 这梦想,将催促我们从改革年代滚滚向前的潮流中,举世瞩目的辉煌中,更多地关注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关注弱势群体的艰难生存。我们应当明白,“中国梦”的价值支点和本质依归是“我的梦”,是要解放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鲜活的梦想,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这力量,源自社会变革的激荡。 坐标轴上看世界。在应对呼啸而来的金融危机冲击中,力量在重组,格局在转换,规则在演变。全球视角看中国。我们面临连续高速增长以来最严峻的挑战,亟应消解刘易斯拐点影响,摆脱比较优势困境,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挑战倒逼转型,转型呼唤改革。2014年,注定是在历史上留下深深改革印迹的一年。社会共识着改革的基点,明晰着改革的焦点,振奋着改革的亮点。 同时,我们也当清醒,改革还有不少疑点要辨析,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宅基地能否自由买卖?小产权房能否就此走进阳光地带?改革还有许多难点要突破,如什么样的制度笼子才能有效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