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2017高考历史第 42 题专项指导与训练

2011-2017高考历史第 42 题专项指导与训练

2011-2017高考历史第 42 题专项指导与训练
2011-2017高考历史第 42 题专项指导与训练

2011-2017高考历史第 42 题专项指导与训练

一、观点评论(析)类

观点评论(析)类试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历史存在某些不符,因此还需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

这种题型非常富于“历史味”,具有“借古鉴今”的功能,很受命题者的青睐。下面以两道高考题为例,分析这种题型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技巧,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1.(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1)(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范一:观点:我认为西方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非洲、拉美、亚洲是被西方文明征服的。

史实:西方的崛起的开端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兴起。思想: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为思想核心,民主科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政治: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

革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经济: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又通过殖民扩张(外交)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所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

当西方崛起的时候,亚非拉各国相对落后。比如中国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时期,资本主义萌芽虽然产生,但发展缓慢,受以下因素阻碍:政治上专制主义达到顶峰;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

外交上闭关锁国政策;思想上八股取士极大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创造力。所以亚非拉被殖民侵略,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所以亚非拉是被西方文明征服的。

◆范二:观点:我认为西方的崛起主要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但也受到其他文明成就的影响。

史实:西方的崛起的开端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兴起。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为思想核心,民主科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又通过殖民扩张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所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

中国古代文明长期世界领先,对西方产生巨大影响。比如:

经济上: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达,综合国力在清前期以前一直世界领先。

政治上: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影响到欧洲,尤其是科举选官制度影响近代西方文官制度。

科技上: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对西方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西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创造了条件,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

贸易上: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连接欧洲和中国,以及郑和下西洋,都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是世界贸易的中心,传播了中国先进的技术和文明。

2.(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1)(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图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观点:我认为“冲击—反应”模式是错误的。

评析: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内部原因,而非外部原因。从19世纪中期开始,中国社会存在着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西方的冲击只是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的外部因素,不是主要原因。

首先,明清时期的中国便具备突破传统框架的相应条件。自明朝中后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便产生发展,市民阶层发展,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工商皆本、经世致用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其次,近代以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壮大、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为百日维新、辛亥革命等奠定了经济、阶级、思想基础。而外来侵略、民族危机加剧只不过是次要原因。

再次,先进的中国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主观努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发展和变迁。从林则徐为代表的开明地主阶级、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追求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和近代化,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不断向学习西方。

综上所述,中国社会存在着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西方的冲击只不过是加速了中国发生剧烈变化的进程而已。材料中的观点是典型的西方中心论,夸大了西方冲击的作用。

二、图表信息提取类

图表信息提取类的考查方式经常以数字表格、统计表、曲线图、折线图、柱型图等形式出现,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一节就此专题进行讲解。

一、表格数字类

表格数字类包括表头、时间、数字等,在解题中我们首先要抓住这些要素;其次,重点分析数字的变

化;再次,看题目的设问。表格式的解题技巧三点很关键,一是划分层次,二是合并同类项,三是结合时

间分析原因。接下来,将以历年真题的形式呈现给大家解题思路。

1.(2015·新课标全国全国Ⅱ卷·4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 2 1950~2008 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表2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答案】评分说明: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等,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

示例: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4 分)

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8 分)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三、地图信息提取类

历史地图一般以中外古今进行对比,这一般涉及到社会的转型。解答此类题型一看文字,二看时间,三析转型。如有小图,大图小图结合看,小图往往可以看出不同。

1.(2013·新课标全国全国Ⅰ卷·4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9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图10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说明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我们认为,除“参考答案”提供的两个角度外,考生还可从以下角度思考作答:信息 1:汉代各州范围较大,唐代长江流域各道范围较小;说明:唐代长江流域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中央对长江流域控制加强。

信息 2:与汉代相比,唐代南方地区行政区划明显增加;

说明:中央管辖版图扩大,唐代行政区划更加发展。

信息 3:吐蕃、南诏、流求出现在唐代版图中。

说明:汉至唐边疆民族关系有所发展,与中原联系加强,民族进一步交流、融合。

信息 4:从汉代的交州到唐代的岭南道,所辖范围变化不大:说明:说明岭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3.(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4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

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示例:集中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已有众多被迫开设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对便利、经济相对发展;自

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展,并抵御外侵。

四、建筑图片布局类

建筑凝固历史,见证历史的变迁。在高考历史中通过建筑图片考查历史屡见不鲜,这一节就对“建筑图片布局型”讲述解题技巧。建筑布局有技巧,一看、二抓、三找本质。

一看文字。看文字:不仅要看材料文字,还要看图片文字、标注文字。二抓不同。抓不同:从外形、布局、方位等抓住变化。三找本质。找本质:从政体、思想观念、经济发展等方面抓住建筑反映的本质1.(2013·新课标全国全国Ⅱ卷·4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7 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

图8 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10 号(右),

自18 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答案】信息一:从建筑的样式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 10 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

信息二:从建筑的历史传承或变迁看:中英建筑都见证了历史的动荡;但太和殿体现了专制体制的延续和被殖民的政局。白金汉宫、唐宁街 10 号见证的是体制的创新。

信息三:从建筑的历史归宿或现实影响看:太和殿现为供人参观的古迹,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白金汉宫、唐宁街 10 号依然是治国理政的场所,反映了民主政治的稳定。

高考历史大题万能答案及模板 一.原因类 01专制集权制度的原因 经济:封建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加以保护;同时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政治:封建地主阶级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同是也是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社会:广大人民渴望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的稳定。 理论:法家思想为其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汉武帝以来,经过改造的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为其长期存在提供了理论基础。 地理: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国土辽阔,需要统一的强有力政权进行管理。 02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条件 有利因素 ①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 ②农民自身因素: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较高。 ③政府扶植:为保证财源,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不利因素 ④经济:小农经济规模小,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弱,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⑤政治:封建政府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 03手工业未出现技术革命的原因 发展动力:中国古代手工业以自给自足为目的,规模小,社会需求不大,缺乏发展的动力和社会基础。 技术水平:代表最高水平的官营手工业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新技术难以向社会推广,而私营手工业的小规模经营和世代严守技术秘密,使生产技术难以交流提高。 劳动者:官宫手工业对工匠的束缚和压迫,使工匠缺乏改进技术的积极性。 统治者:统治者往往对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加以限制,如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不利于新技术的研究与发明。 04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学的原因 政治: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不能为科技发展提供相应动力。 经济:明清统治者仍顽固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文化:科举八股取士,文化专制的强化,禁锢了思想和创新。 对外:明清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西科技文化的交流。 05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 根本: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前提:中国国内市场不断扩大,不断促使农业生产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 内部:自然经济自身的局限性终究难以抵挡机器大生产强有力的进攻。 客观:中国近代工业及近代交通的发展,加强了城乡联系,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 06农民阶级领导的救亡图存运动失败的原因 从世界潮流看: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发展成为世界历史的主流,以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为斗争形式,以实现近代化为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而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显然违背了这一潮流。 从运动自身看: 1)经济:农民是与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小生产者,不是新的阶级力量,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具有狭 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和分散性等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 2)思想: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理论。 3)政治:提不出正确的革命纲领,不能建立先进的政权和社会制度。 4)组织:无法克服宗派主义倾向和保持内部团结。 07辛亥革命兴起和失败的原因 兴起的原因 ①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政治:《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 (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 (一)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二)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2009年成人高考(高起点)试题历史地理卷及参考答案 历史地理 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将所选项前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题号的信息点上。 1.河姆渡文化遗址位于 A.浙江余姚B.陕西蓝田C.西安半坡D.云南元谋 2.东汉时期任西域都护,密切了西域与内地关系的是 A.张骞B.苏武C.窦固D.班超 3,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代表作是 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本草纲目》D.《千金方》 4.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元朝设立了 A,中书省B.枢密院C.行中书省D.宣政院 5.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军首先进攻的地点是 A。广州B.天津C.上海D.泉州 6.1885年,率部击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的著名将领是 A.曾国藩B.左宗棠C.冯子材D.邓世昌 7.迫使清政府赔偿白银2亿两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辛丑条约》D.《马关条约》

8.京师大学堂设立于 A.洋务运动期间B.戊戌变法期间 C.辛亥革命期间D,新文化运动期间 9,在1923年京汉铁路工A.大罢工中英勇就义的工A.运动领袖是A.顾正红B.林祥谦C.肖楚女D.恽代英 10.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重要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B.一·二八事变 C.卢沟桥事变D.西安事变 11.1972年,为实现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是 A.肯尼迪B.尼克松 C.福特D.约翰逊 12.198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确定的经济特区不包括 A.深圳B.珠海 C,厦门D福州… 13.《青春之歌》的作者是 A.杨沫 B.柳青C.梁斌D.吴强 14.1641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大抗议书》提出 A.镇压掘地派B.议会定期召开 C.取消国王的专卖权D.土地归还原主

2020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一、历史背景、原因、条件、目的等 1、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 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 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 其一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 其二,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达。如:分析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在这一题中,“原因”就不能用“条件”去代替。 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 (一)国内: 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 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 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 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 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但更侧重于有利因素,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历史原因 (一) 从原因广度上分析: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内因或主观原因,一般是指与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因素。 外因或客观原因则指与前者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前者主观意识影响的那一方面原因。这和原因分析法的优点是抽象而又深刻,易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需要指出的是,内外因属于社会、国家等人的意识很难起决定作用的大范围历史概念时,那么它们是专指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这就区别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前者是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后者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它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 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二)从原因深度分析: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根本原因:是指影响历史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带有历史发展必然性,在历史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1.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最显着特点是( B) A.阶级性 B.实践性 C.革命性 D.科学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D) A.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B.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C.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D.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 D.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4.肯定思维与存在具有统一性是( D)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主义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可知论观点 5.辩证法所回答的问题是( C) A.世界的本原问题 B.世界是否 可知的问题 C.世界的状况问题 D.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的问题 6.现代西方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其实质是(B )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 7.马克思主义哲学按其本性来说是(A ) A.批判的,革命的 B.运动的,发展的 C.时间的,客观的 D.科学的,真理的 8.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最主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是( C) A.机械力学,地质学 B.生物学和有机化学 C.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D.理论物理学,胚胎学,古生物学 9.把金木水火土看成万物本原的观点是(D ) A.辩证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朴素唯物主义 10.万物存在吾心中的观点是( B)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科学主义 1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A) A.它的物质性 B.它的运动性 C.它 的存在性 D.它的多样性 1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指( B) A.不存在静止 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C.运动就是物质 D.除开运动物质不具有任何的属性 1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指( C) A.它的具体性 B.客观性 C.客观 实在性 D.变化,运动性 14.时间,空间是指一切事物的贮藏所,这是(A ) A.机械唯物主 义的时空观 B.唯心主义的时空观 C.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D.客观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2017年成人高考中国近代史复习题及答案2017年成人高考中国近代史复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官渡之战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久发生于公元前200年 B.发生在三国时期 C.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D.袁绍全军覆没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恢复和发展北方的经济 B.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C.加速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D.加强对黄河流域各族人民的统治 3.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有() ①北方人民大量南迁②大量劳动力的补充③先进生产工具的带来 ④先进生产经验的带来⑤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4.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始于() A.东汉时期

B.三国时期 C.两晋时期 D.南北朝时期 5.《神灭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人的精神永远存在,可以转生来世②人的精神和肉体是互相结合着的③精神伴随肉体存亡 ④灵魂可以脱离肉体永远存在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二、问答题 6.有人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分裂时期,这一阶段根本不存在能够使分裂局面结束、国家重新统一的因素。”这种观点对吗?请结合史实说明。 7.北魏孝文帝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改革的?他的改革有哪些内容?有什么历史作用? 答案 一、选择题 1.C 2.D 3.A 4.A 5.B 二、问答题 6.这种观点不正确。事实上,这一时期的分裂中孕育着许多统一的因

素:①长期的封建割据和混战使生产遭到破坏,全国人民都对此厌恶,渴望统一。②当时尽管国家分裂,但民族融合的进程加快,有利于统一。三国时,蜀汉诸葛亮注意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鼓励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吴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山越族和汉族一起开发江南,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更加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③这一时期出现过多次局部统一的局面和趋势。前秦、北魏、北周先后统一过黄河流域,东晋和南朝诸政权相继控制江南,三国政权相对统一,西晋则是短暂的全国统一政权。④由于这一时期北方农民不断大批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南北经济联系,也为后来隋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7.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改革内容:经济上,实行均田制;政治上,迁都洛阳;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政策;文化上,实行汉化政策。作用: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高考历史材料题分析方法和公式 1、历史背景类=(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2)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3)文化背景=思想+科技+教育+…… 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2、历史特点类:从背景、时间、目的、过程、内容、措施、程度、范围、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 3、历史原因类: (1)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政治+经济+思想) (2)原因深度:→直接→主要→根本 根本原因:从历史发展趋势、生产力发展、和主观需要等方面考虑。 主观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管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进行思考; 客观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4、根本原因类: 经济现象: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考虑 政治现象:从经济方面考虑; 思想文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经济方面考虑; 5、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1)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2)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3)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6、比较类:首先要明确比较对象(是相同、是不同、还是异同),从背景、目的、内容、结果、特点、方式、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组织共同点的答案时,首先要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例如:“特点:”,“方式:”,然后行文上为”都-----“;组织不同点的答案时,首先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然后行文上为”A.---B---C---” 7、影响或意义类: 影响或意义=(积极+消极)(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深远影响…… ⑴经济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影响=格局+制度+体制+政权+政策+阶级+民族+…… ⑶文化影响=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 8、判断成败及原因类: ⑴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 ⑵成败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策略+……) (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⑶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进步/局限) 9、性质分析类: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 10、历史评价类⑴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 ⑵事物评价=概况+性质特点+影响(进步/反动+正义/非义)+结论 ⑶观点评价=是什么(材料的观点或你的观点)+为什么(你的理由)+怎么样(对错的根源及正确的观点) 11、启示、认识类: ⑴政治=国情+领导+群众+武装+民主+法制+思想+策略+…… ⑵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客观规律+发展战略+…… ⑶文化=批判+改造+继承+发展+…… 12、开放性问答题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否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论述要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

2019成人高考历史练习试题及答案(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分,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朝统一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是战国时期哪一位思想家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 A.墨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答案:D 2.春秋霸主中,势力地处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君有( ) ①楚庄王②齐桓公③勾践④晋文公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①③ 答案:D 3.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的中央官吏是(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博士 答案:B 4.在西汉时发明的农具是( ) A.耧车 B.翻车 C.曲辕犁

D.简车 答案:A 5.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被后人尊称为"医圣"的著名医学家是( )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李时珍 答案:B 6.人们对武则天的统治褒贬不一,我们基本肯定她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她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B.她替多病的唐高宗处理政事 C.她能重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D.在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答案:D 7.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的转折点是( ) A.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B.唐玄宗后期的腐朽统治 C.租庸调制无法实行 D.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 答案:D 8.唐朝后期实行的"两税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这是因为"两税法"( ) A.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B.改变了以土地多少为主的征税标准 C.改变了按土地和财产多少的征税标准 D.改变了一年分几次收税的情况 答案:A

9.北宋的主战派,著名的抗金将领是( ) A.岳飞 B.王彦 C.韩世忠 D.李纲 答案:D 10.元朝开始形成的新民族是( ) A.蒙古 B.回鹘 C.回族 D.色目 答案:C 11.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 ) A.农民阶级 B.爱国知识分子 C.地主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答案:D 12.维新派同顽固派、洋务派论战的实质是( ) A.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一次正面斗争 B.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同封建势力的斗争 C.中国资产阶级同封建主义的一次正面交锋 D.资产阶级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一次正面交锋答案:D 13.中国最早的近代军事工业是( ) A.安庆军械所 B.天津制造局

xx《教育理论》试题及答案一 一、选择题 1.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 ) A.《大学》 B.《中庸》 C.《学记》 D.《春秋》 2.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是(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裴斯泰洛齐 D.杜威 3.教育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 ) A.生产劳动 B.模仿 C.语言 D.动物本能 4.普通中小学经常组织诸如生物、物理、航模等兴趣小组,主要是为了( )A.深化课堂教学B.培养竞赛人才 C.因材施教,发展xx个性特长 D.充分发掘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潜力 5.西汉初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了教育的( )A.永恒性B.历史性C.相对独立性D.继承性 6.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A.大力加强普通高中教育B.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C.实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更好衔接 D.进一步加强中等专业教育 7.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 ) A.主导地位 B.主体地位 C.被动地位 D.辅助地位 8.教学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哪一条基本规律中( )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C.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D.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9."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哪一种德育方法( )A.陶冶教育B.榜样示范C.实际锻炼D.品德评价 10.在教育目的的问题上,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杜威所持的观点是( )A.个人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教育无目的论D.国家利益论 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 A.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B.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C.巩固与保持知识 D.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12.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A.示范性B.复杂性C.主体性D.长期性 13.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 ) A.成立了班委会 B.开展了班级工作 C.形成了正确舆论 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 二、境空题 14.现代三大教学理论包括美国教育家______的结构主义理论,前苏联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以及德国瓦。根舍因的______理论。 15.教育目的规定了特定社会教育所培养的人的______标准。______一般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 16.小学生的思维以______思维方式为主,这是小学教学中必须贯彻______教学原则的依据。17.教师的备课要求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______、______、设计教法。

2020年高考历史解题模板专题:因果类选择题解题模板 题型特点 1.该题型考查基础识记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结果推断出原因;二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 2.题干和选项中都包含丰富而密切的关联信息,要将其与所学知识有机串联,以辨真伪。 3.不仅要对题干信息分析全面和准确,还要针对四个类似选项逐一分析,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最佳选项。解题技巧 注意: ①要正确理解概念的含义:如客观、主观、主要、次要、直接原因、间接、历史、根本原因等; ②注意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谁是因谁是果。 方法: ①采取时间顺序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定是因,后者一定是果。 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高考真题 1.(2019全国II卷,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解析】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选D项;战国后期,井田制遭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公田制度是受到破坏而非完善,排除A项;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秦汉时期得以普及,排除B项;秦统一六国后修筑驰道直道,加强了交通运输,排除C项。 【答案】D 2.(2019全国II卷,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2002年成人高考政治试题及答案(专升本)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的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是() A.辩证法思想 B.唯物主义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决定论思想 2.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唯心主义的主要错误是() A.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B.主张物质和意识都是世界的本原 C.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D.抹煞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3.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显著特点在于它具有() A.社会性 B.历史性 C.系统性 D.实践性 4.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静止,是指运动的() A.必要准备 B.外在表现 C.一种特殊状态 D.一种必然结果 5.“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句话强调的是时间的()

A.客观性 B.无限性 C.方向性 D.一维性 6.任何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 A.主观反映 B.歪曲反映 C.虚幻反映 D.正确反映 7.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共同之处在于二者都认为() A.世界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原 B.世界万物的本原是主观精神 C.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物质 D.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客观精神 8.“天不变,道亦不变”。这是一种()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辩证法观点 C.相对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9.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斗争性,另一个是() A.同一性 B.普遍性 C.绝对性 D.客观性 10.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动力和源泉的规律是()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本质决定现象规律 11.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哲学道理的是()

高考历史材料题答题公式 1、历史背景类=(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2)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3)文化背景=思想+科技+教育+…… 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2、历史特点类 从背景、时间、目的、过程、内容、措施、程度、范围、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 3、历史原因类: (1)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政治+经济+思想) (2)原因深度:→直接→主要→根本 根本原因:从历史发展趋势、生产力发展、和主观需要等方面考虑。

主观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管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进行思考; 客观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4、根本原因类: 经济现象: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考虑 政治现象:从经济方面考虑; 思想文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经济方面考虑; 5、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1)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2)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3)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6、比较类: 首先要明确比较对象(是相同、是不同、还是异同),从背景、目的、内容、结果、特点、方式、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组织

共同点的答案时,首先要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例如:“特点:”,“方式:”,然后行文上为”都-----“;组织不同点的答案时,首先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然后行文上为”A.---B---C---” 7、影响或意义类: 影响或意义=(积极+消极)(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深远影响…… ⑴经济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影响=格局+制度+体制+政权+政策+阶级+民族+…… ⑶文化影响=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 8、判断成败及原因类: ⑴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 ⑵成败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策略+……) (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⑶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进步/局限) 9、性质分析类: 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

2008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黑暗.喑.哑韵.脚黯.然失色 B、调.动雕.刻稠.密民生凋.敝 C、稍.微讥诮.末梢.形销.骨立 D、阻.止狙.击租.赁神情沮.丧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畏蒽参禅鸠占雀巢摩肩接踵 B、寒喧坎坷严惩不贷一愁莫艘 C、伸张宏伟鞭辟入里轻歌曼舞 D、题纲参与功亏一溃牵强附会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1)相关条例提示:银行向异地信用卡用户支付大额现金,需要得到发卡地所在银行。(2)为了改变被动局面,尽快恢复生产,工厂决定部分刚刚退休的工程技术人员。(3)对生活在经济条件较差地区的烈士遗属,当地政府应该履行的义务,以告慰烈士的英灵。 A、受权启用扶养 B、授权起用扶养 C、受权起用抚养 D、授权启用抚养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有为等维新人士深知,保守的清政府如果再不改弦更张 ....,变法图强,整个江山就有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 B、六月中旬以来,深沪股市一路下跌,那情形真是势如破竹 ....,叫人不得不为中国股市的前程捏一把冷汗。 C、谁也没有想到,在经历了工厂破产、家庭破裂的重重打击之后,他还能够东山再起 ....,再次在商场上大显身手。 D、在文章中使用繁笔,有它的好处:描摹事物状态,可以穷形尽相 ....;刻画人物心理,能够细致入微。 5、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能否有效地遏制房价过快增长,从而做到“居者有其屋”,是评价政府作为的重要方面。 B、刚刚上市的这种玉米,是经过改良而制成的、吃起来有水果味的,被称为“水果玉米”。 C、鸟巢、水立方等一座座现代化的体育场馆进行几年的艰苦奋战,矗立在首都人民的面前。 D、如何避免生猪收购价格不再上涨,稳定猪肉市场供应,是需要相关部门着力考虑的问题。 6、填入下面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化学农药的使用是三大公害之一,理应加以限制。但是,。有实验表明,在当前的生产水平下,如果不使用化学农药,有些蔬菜会减收80%以上。实际上,不同化学农药的毒性及其对环境的污染是很不相同的,我们要禁止使用那些高毒、剧毒和在人体内可能长期残留的农药。 A、有一些病虫害还是主要依赖化学农药进行控制,所以目前人类还离不开化学农药,也就还不能限制使用农药

高中历史大题万能答题模板 在高三的学习中,任何的科目都有其特定的答题技巧,历史也不例外,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总结历史答题的答题思路。 ? ?历史大题答题思路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基本方法:历史答题的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在历史答题的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历史万能答题公式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⑴ 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 教育+……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3、原因

2018年高考历史答题模板 2018年高考历史答题模板 高考历史材料大题以其设问灵活、考查能力高、分值大等特点,在高考历史试题中占有突出地位,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高考历史大题答题技巧,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历史万能答题公式 统一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国家统一,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政权巩固、民族融合、文化进步、边疆开发、赈济灾荒、抵御侵略、提高国际地位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万能经典高考历史答题公式 美国、德国维护或实现国家统一的共同时代特征: ①、两者都反映了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②、都面临排除外国势力的干涉;③、都采取战争方式清除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障碍;④、都完成了维护或实现统一的既定目标,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扫除了道路,使两国在19世纪末分别成为世界头号、二号资本主义工业强国。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解题技巧 土地制度的演变: (1)、奴隶社会:井田制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土地国有制 (2)、封建社会:国有土地、地主土地和自耕农土地 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这种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2000多年,后期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中国长期贫困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B、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不占主要地位。这种小农经济同地主土地所有制一样,是****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 C、土地国有制:屯田制、均田制(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隋唐两朝均采用)。

(3)、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 万能高考历史答题模板 改革的启示: 它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它必然会触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有,进而遭到他们的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曲折性,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2011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民法 一、选择题:1~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 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将所选项前面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题号的信息点上。 1. 下列法律事实中,属于民事行为的是 A. 立遗嘱 B.自然人死亡 C. 风和日丽 D. 诉讼时效期间经过 2. 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 A. 中断 B. 延长 C. 终止 D. 中止 3. 下列权力中,属于相对权的是 A. 债权 B. 抵押权 C. 人身权 D. 所有权 4. 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性合同的是 A. 租贷合同 B. 承揽合同 C. 小件物品保管合同 D. 运输合同 5. 法人享有的人身权包括 A. 姓名权和名誉权 B. 名誉权和经营权 C. 名称权和名誉权 D. 经营权和隐私权 6. 下列情形中,适用无情错责任原则的是 A. 林木折断致人损害 B. 从事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 C. 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致人损害 D. 建筑物上的悬挂物发生脱落致人损害 7. 下列财产中,不能作为遗产的是 A. 文物 B. 电脑 C. 租贷的的房屋 D. 股票 8. 下列各项中,可以设定抵押的是 A. 耕地使用权 B. 土地所有权 C. 建设用地使用权 D. 宅基地使用权 9. 下列选项中,属于可撤销婚姻的是 A. 因受贿诈而缔结的婚姻 B. 因受胁迫而缔结的婚姻 C. 婚姻一方未达到法定婚龄 D. 夫妻存在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

10. 遗嘱的生效时间是 A. 遗嘱订立时 B. 被继承人死亡时 C. 遗嘱公证时 D. 遗产分割时 11.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所立遗嘱的效力为 A.无效B. 有效C. 可撤销D. 效力待定 12. 我国《婚姻法》规定的结婚年龄为 A. 男不得早于24周岁,女不得早于22周岁 B. 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 C. 男不得早于20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 D. 男不得早于20周岁,女不得早于18周岁 13. 留置权属于 A. 担保物权 B. 债权 C. 用益物权 D. 所有权 14. 关于要约,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要约发出后不能撤销 B. 要约生效后一律不得撤销 C. 要约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D. 要约到达受要约人生效 15. 下列选项中,构成无因管理的是 A. 警察抓捕小偷而受伤 B. 为生病的朋友烧香祷告 C. 路人跳入河中救人而受伤 D. 误将邻家的鸡当作自家所有而喂养 16. 在婚姻关系存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遗产中,属于夫妻个人财产的是 A. 工资 B. 奖金 C. 生产经营的收益 D. 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 17. 相互有继承关系的人在同一事故中死亡,不能确定死亡先后时间的,首先推定 A. 同时死亡 B. 晚辈先死亡 C. 长辈先死亡 D. 没有继承人的人先死亡 18. 下列人身权中,属于自然人身份权的是 A. 配偶权 B. 姓名权 C. 隐私权 D. 肖像权

2020年高考历史解题模板专题:原因(背景)类材料题解题模板 题型分析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来源、回答方式以及核心知识点。 1.知识来源方面,主要有“根据材料”“依照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三种规定; 2.回答方式方面,需要具体回答与详细分析的关键词有“说明”、“分析”等等,而一般可以简单分析的关键词是“指出”、“概述”、“简析”等; 3.知识点方面,往往选取比较重要的考点,或者是上课的重难点。 解题方法 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内、外因方面,或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方面去思考。 1.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 (1)涉及政治史问题时,可以从政治制度、政府政策、政治事件、民族关系等角度分析。 (2)涉及经济史问题时,可以从经济政策、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等角度去分析,或者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去分析。 (3)涉及文化史问题时,可以从历史传统、文化政策、政治背景、理论体系等角度去思考与分析。 2.内因与外因 (1)对于“内因”与“外因”的分析,一定要弄清楚问题考查的历史对象的内涵与外延。 (2)如果题目问的是历史人物,那么内因就是历史人物的性格、意志品质与个人经历等,而外因就是历史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 (3)如果题目问的是历史事件,那么内因往往是该历史事件的主观条件与直接原因,以及该历史事件策划者、组织者的历史活动;而外因往往是导致该历史事件发生的间接相关事件,以及客观的外在条件。 (4)如果题目问的是国家或重要社会组织的因素,那么内因就是这个国家与组织内部的人物活动、历史事件等,对于国家而言,其外因是国际局势、对外关系;对于社会组织而言,其外因是不同社会组织间的联系,以及政府政策、社会环境等等。 (5)有时题目会要求从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两个角度去分析,其实这与内因、外因的分析方法大致相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关于"四诊法"表述不正确的是() A.望,即看气色 B.问,即询问病情 C.闻,即闻味道 D.切,即把脉 2.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着名学者是() A.董仲舒 B.晁错 C.陆贾 D.主父偃 3.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时间是() A.西汉初年 B.西汉末年 C.东汉初年 D.东汉末年 4.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 A."八王之乱" B."七国之乱" C."安史之乱" D.藩镇割据 5.成吉思汗的历史业绩是() A.起兵反抗辽的压迫 B.建立蒙古政权 C.定国号为元 D.灭亡南宋 6.明长城的起止点是() ①东起鸭绿江③西到嘉峪关

③东到辽东④西起临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7.清朝设置驻藏大臣是在() A.顺治年间 B.康熙年间 C.雍正年间 D.乾隆年间 8.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被焚发生在() A.第一次鸦片战争中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C.甲午中日战争中 D.中法战争中 9.洋务派创立的中国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是() A.安庆军械所 B.江南制造总局 C.福州船政局 D.天津机器局 10.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发生在下列哪一战役中() A.平壤战役 B.黄海大战 C.辽东战役 D.威海卫战役 11.划山东为其"势力范围"的帝国主义国家是() A.英国 B.俄国 C.日本 D.德国 12.武昌起义的主要力量是() A.新军 B.会党 C.工人 D.市民 13.按因果关系排列以下各项顺序() ①黎段矛盾激化②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 ③张勋复辟④日本鼓动段祺端对德宣战 A.①③②④ B.③①②④ C.④①③② D.③②④① 14.19世纪末,日本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是() A.山东

高中历史大题答题技巧及解题套路 【一】材料题答题技巧 1.“抄材料” 《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第一条就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答案往往隐藏在材料中。如果试题提供的材料足够丰富,很多时候,考生只需把材料中的“关键词”或“关键句”找出来,然后根据需要进行“再加工”(抽象、概括、归纳)即可作答,我们不妨称其为“抄袭”艺术。当然,“抄袭”的时候要掌握技巧,一般不要“原文照抄”。 “抄袭”的类型很多,或抄袭大意,或抽象概括,或同义词(反义词)替换,或文言文转换为白话文,或把欧式语言转换得符合中国语言习惯,或把口语转换为专业术语,或长短句互换等。总之,既要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又要对有效信息能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二】历史分析公式 1. 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 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1)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2)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

面因素 (3)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3.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1)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2)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3)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三】历史大题答题技巧及解题套路 1. 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解答主观题中“说明了什么”类型的问题基本方法:回答说明了什么,实际上是考查把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 (1)这种斗争的目的是什么?有何进步或倒退的作用? (2)这种斗争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偶然? (3)如果是偶然,说明斗争的曲折复杂,而且要进一步创造条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