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织金县华联煤矿

第一章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织金县华联煤矿

第一章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织金县华联煤矿
第一章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织金县华联煤矿

第一章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

第一节概况

一、交通位置:

织金县华联煤矿地处中寨乡羊场村,距中寨乡政府1KM,距织金20KM,交通运输比较方便(见交通位置图)。

二、地形地貌

该矿区属云贵高原中低山丘陵山地浅切割地貌,矿区海拔在1685—1810m之间。

矿区属亚热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度,四季温差不大,冬无严寒,夏无酷署,每年6—9月为雨季,雨量较为充沛。

三、水源、电源:

矿区内有泉水,修筑饮水池储水,可满足生活生产用水。电源由中寨乡10KV线路接线,通过矿用100KV A专变输送到井筒供电。

四、煤炭外运及经济效益:

本矿所产原煤外运安顺电厂,清镇电厂及其它电厂作动力用煤,部分供当地农民用煤,销售情况及经济效益较好。

第二节地质特征

一、地质概况

1、地层

区内出露的地层为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组、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L)、长兴组(P2C)、大隆组(P2d)、下三叠统飞仙关组(T1f)及第四系(Q),其中二叠系上统龙潭组为本区内主要含煤地层,由老到新简述如下:(1)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L):岩性以灰、黄灰、深灰色泥岩、粉砂岩、

砂岩为主,夹碳酸盐岩和煤层的海陆交互相含煤岩系,下段及中上段共含三层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M23、M16、M14煤层)。一般厚265左右。

(2)长兴组(P2C):灰、深灰色薄至中厚层泥质粉砂岩,钙质泥岩及钙质粉砂岩为主,夹一层薄煤层及数层灰岩,具水平层理。一般厚度35m左右。

(3)大隆组(P2d):深灰色中厚层状硅质岩。具水平层理,其中夹硅质灰岩、硅质泥岩及黄绿色、蜡黄色蒙脱石粘土岩,一般厚10 m左右。

(4)下三叠统飞仙关组(T1f):由浅海相碎屑岩及碳酸盐岩组成,与下伏大隆组呈假整合接触。

(5)第四系(Q):零星分布于低洼及缓坡地带,多为松散堆积物和坡积物,一般厚为5.0m左右。

2、地质构造特征

矿区内地层产状平缓呈单斜产出,倾向197°,倾角6°,断层不发育,矿区无区域性断层通过,构造简单,但有小断层存在,对今后的开采有一定影响。

二、煤层及煤质

1、煤层

区内有可采煤层为M16、M23煤层,位于龙潭组中、下段,现将各煤层的主要特征叙述如下:

M16煤层:位于煤组中部,下距M23煤层约16—20m,平均18m。本煤层在矿区内厚2.0m,为主采煤层。顶板为泥质粉砂岩,局部为粉砂岩底板为粉砂岩或泥质砂岩,工程地质条件简单。

M23煤层:位于煤组中段上部,上距M16煤层平均约18m,本矿区煤厚

2m,为稳定可采煤层。顶板为钙质粉砂岩及细砂岩;底板为泥质粉砂岩。顶、底板均较稳定,工程地质条件简单。

2、煤质

根据有关化验结果,本矿区所开采的煤层煤质M16为低灰、低硫无烟煤:M23为低中灰、低中硫煤,煤质指标见表1-2-2。

煤质分析结果表

三、瓦斯煤尘和煤的自燃倾向

1、瓦斯

该矿井未作瓦斯等级鉴定,但根据本矿原收集的瓦斯数据和邻近矿井的瓦斯情况调查,矿区内M16、M23煤层内的瓦斯含量高,在今后的开采过程中按高瓦斯矿井进行管理,加强后补作瓦斯等级鉴定,以便取得可靠数据,进行科学管理。

2、煤尘爆炸性

本矿井所开采的M16、M23煤层硬底大,机械强度高,但在生产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粉尘,影响工人的身体健康,其煤尘的爆炸性未作鉴定,因此,建议在今后生产过程中,为改善作业环境,保护工人身体健康,按有爆炸性煤尘管理,注意降、防尘工作,同时,建议补作煤尘爆炸性鉴定,以便取得

可靠数据,进行科学管理。

3、煤层自燃发火倾向性,经鉴定本矿区煤层自燃发火倾向性III类,为不易自然煤层。

四、水文地质条件

矿井开采范围内无大河流和小溪穿过矿区,地表水主要源于大气降水。同时,由于地表多呈缓坡状,排泄条件良好,但由于矿区地势影响,加之井口位置较低,地表水对矿井有一定影响,故应在矿井井口周围修筑排洪沟,以防雨季时地表水涌进矿井。

矿区水文地质特征:井田范围内含水层有一二迭统龙潭组岩溶裂隙含水层,长兴灰岩岩溶含水层,但由于上述含水层(带)的补给均为大气降水,加上大隆组、长兴组地表出露多为陡坡陡坎,地表排泄通畅,补给条件差。峨嵋山率武岩(P2B)隔水层(段)出露于龙潭组底部,由凝灰岩、玄武岩组成,厚约300m,该段具有良好的隔水性能。含水层为承压的层间水,含水性不大,正常情况下,有裂隙水、淋水现象,对矿井开采影响不大,所以,该矿区水文地质特征主要以大气降雨为主的顶板灰岩裂隙充水和老空区裂隙水,涌水量较小,正常涌水量为5—10m3/h,但矿区内有采空区存在,开采时要特别注意采空区突发穿水,应边探边掘,必要时修筑防水墙。

五、矿区开采条件

本矿矿区范围内地质构造简单,正常情况下,除瓦斯涌出量较大外,顶底板岩性比较稳定,井田煤层稳定,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涌水量较小,对煤矿正常生产影响不大。矿区电力充足,交通较为方便,市场前景广阔,开采条件较好。

第二章井田开拓及开采

第一节井田境界及储量

一、井田境界:

根据国土资源部门划定的开采范围,本矿井田范围拐点坐标如下:

矿区面积为0.074平方公里。

二、矿井储量

本矿M16层开采已近终了据贵州省煤田地质局174队勘查表明23#煤层,储量21:16万吨。

第二节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一、矿井工作制度

矿井工作日为330日,日三班作业,每班8小时,日提升时间16小时。

二、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1、设计日生产能力91T/d,矿井年生产能力为3万T/ a。

2、矿井服务年限。

设计服务年限为 T=X/AK=21.46(3×1.4)=5.1(年)

T——设计服务年限(年)

Z——可采储量(万T)

A——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万T/年)

K——储量备用系数

第三节井田开拓和准备方式

一、开拓方式:

拟定从主斜井揭16#煤层处,以39°方位角,20°的坡度延伸,下掘74米到+1659水平全揭23#煤层。再沿M23#煤层下延伸65米。

新风井拟40°方位角,28°坡度,下掘11米至+1684.8全部揭露16#煤层,再下掘48米至1662水平全部揭露23#煤层。按采掘工程平面图布置各巷道,区段间开采顺序为下行式开采(开采方式:详见开拓开采平剖面图)。

二、准备方式

初期安排二个施工队施工,一个施工队施工主井(139)→井底车场→水仓(25m)→通风人行上山(125m)→231运输大巷(140m)新风井59m→总回风平巷(80m)→2301回风巷(95 m)→2301回风上山(65m),在施工井下巷道的同时,完善矿井地面各项设备,从而形成矿井生产系统并投产。

第四节井筒及大巷运输

一、井筒

1、主斜井:斜长139m,从主井揭16#煤处以20°的坡度往下掘进74米揭23#煤,再沿23#煤下掘,,主要用作串车提升及进风。

2、新风井:斜长59 m,作回风、行人用。

井筒特征见表2—1—1

井筒特征表 2—1—1

二、大巷运输

设计不设大巷运输

三、水平及区段划分:

本井田范围内煤层倾角平均为6°,因井田倾斜度不大,按一个阶段(一个水平布置)。阶段内划分为三个区段进行回采,区段斜长45—50m。

第五节采煤方法及机械设备

一、采煤方法

矿井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采面长度50 m左右,区段间留设3—5m 煤柱,采场支护为木支柱,有条件时可选用单体液压支柱,电煤钻打眼,放炮落煤,全部冒落管理顶板。

二、工作面长度,年推进度及年生产能力。

本矿井首采M23煤层平均厚2m,结合工作技术装备,设计工作面长度为50m,年推进度200 m,矿井生产时采掘比为1:1,则工作面生产能力为:Q=L·M·B·R·C=50×2×200×1.45×0.95=2.755万T/年

式中:L—工作面长度(m);

M—开采煤层厚度(m);

B—年推进度(m);

R—煤的容重(T/m2);

C—工作面煤炭回采率,取0.95。

掘进出煤按0.4万T/年计算,则矿井年产量可达3.15万T/年>3.0万T/年,满足矿井设计能力要求。

三、采区巷道布置

采用下行布置方式

采区内煤流方向:回采工作面→采面运巷→区段车场(人工推车)→主井(绞车)→地面(人工推车)。

材料流向:地面→主井(绞车)→各用料点。

回采工作面主要设备配备表表2—5—1

2、开采顺序

采煤工作面开采顺序为由下向下。

3、采区矸石及辅助运输

掘进所产生的矸石经工作面→区段车场→主井→地面。

四、巷道掘进

1、巷道断面及支护形式

根据各类巷道的不同用途,为满足运输通风管道敷设及行人安全的要求,

确定巷道断面及尺寸,根据巷道服务年限及围岩性质,决定其形状及支护方式。

2、巷道掘进进度指标

巷道掘进均采用钻眼,爆破法,掘进进度指标详见下表

井巷工程进度表2—5—2

3、掘进工作面个数及装备

技改期间矿井设2个掘进工作面,掘进工作面配置详见下表。

掘进工作面机械设备配置表2—5—3

4、矿井采掘比例关系和矸石率计算

矿井生产期间采掘比为1:1,掘进矸石率按5%计算(小型矿井一般安排在井下处理)。

五、井巷工程及技改工期。

井巷工程量648m,施工期6个月。

第三章矿井通风

第一节矿井灾害简述

一、通风方式

矿井通风方式为并列机械抽出式,主井位于井田中央,风井位于主井侧翼,两井口相距75米。

二、瓦斯

该矿井瓦斯等级2003年经贵州省煤炭科学研究所鉴定为高瓦斯矿井,煤尘煤炸性经鉴定无爆炸性,煤层自燃发火倾向,为Ⅲ类,为不易自燃煤层,在今后的开采过程中,加强通风瓦斯管理工作,同时,在今后生产中按规定时间搞好一年一度的矿井瓦斯等级鉴定工作。

三、煤尘

本矿井所开采的煤层虽然大部分为块状,但在生产过程中仍将产生大量的粉尘,其煤尘无爆炸性,从相邻的矿及该矿生产情况看,未发生过煤尘爆炸事故,但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也必须加强矿井通风管理,搞好降、防尘工作,以便安全生产和职工身体健康。

四、矿井水患主要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的顶板裂隙充水和老窑积水,但煤层上部岩层隔水性好,矿井正常涌水量小,因此,水文地质条件为简单型,但须加强地表水的防治工作,特别是新风井周围的防治水工作以及老窑井口周边的防治水工作,接近老窑时,坚持先探后掘的探放水原则。

五、煤层顶、底板为粉砂岩,较稳定,但局部有冒顶的可能,开采时仍应加强支护管理。

第二节矿井通风

一、通风方式及通风系统选择:

本矿采用并列抽出式通风方式。

通风系统:新鲜风流→主斜井→区段车场→2301采面运输平巷→2301工作面→2301采面回风巷→总回风巷→风井→地面。

二、矿井风量、风压及等积孔计算

1、矿井风量

(1)按井下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计算

Q=4NK=4×30×1.45=174m3/min=2 .9m3/s

式中:N—同时最多工作人数,取60人。

K—风量备用系数,取1.45。

(2)按采煤、掘进、硐室等处需风量计算

Q=(ΣQ采+ΣQ 掘+ΣQ硐+ΣQ它×K(m3/S)

式中:ΣQ采—采煤工作面配风,取5m3/S

ΣQ掘—掘进工作面所需风量之和,取2.5m3/s。

ΣQ硐—各硐室所需风量之和,取1m3/s。

ΣQ它—按ΣQ采+Q掘+ΣQ硐的3%计算。

K——矿井通风系数,取1.25。

则ΣQ它=(5+2.5+1)×3%=0.26m3/s

矿井风量Q=(5+2.5+1+0.26)×1.25=10 .95m3/s 通过以上计算,矿井总风量为11m3/ s。

(3)矿井风量分配ΣQ采=6m3/s,

ΣQ掘=3.5M3/s。

ΣQ硐=1m3/s

ΣQ它=0.5m3/s。

2、负压计算

根据井下各用风地点风量分配及巷道断面,长度、周长、支护形式和阻力系数,对本矿通风困难时期负压计算见下表3—2—2 。

根据《小型煤矿设计规定》规定,小型矿井通风总阻力只计算最困难时期的通风阻力,而不再计算容易时期的通风阻力,风机选型仅按矿井通风困难时期的风量和负压进行选型,若矿井通风容易时期负压较小时,可采用调节风机叶片安装角度来调节矿井的总进、回风量。

通过计算,得到矿井通风困难时期负压值如下:

hmax=195.27pa

3、矿井等积孔计算

计算公式:A=1.189Q/H

式中A—矿井等积孔m2;,Q—矿井总风量m3/s

H—负压pa

矿井通风困难时期等积孔

A=1.189Q/H=1.189×11.0/27

195=0.94/m2。

.

从上述计算看上去出,矿井通过改造后,通风条件较好但在矿井生产过程中也必须加强矿井通风设施的管理,特别是设置的风门和密闭,减少漏风,合理配风,同时加强对通风系统主要进、回风巷维修,保持巷道有效断面,降低矿井通风阻力。

第三节矿井通风设施

一、通风设施

为保证各采掘工作面的风量并使用风流按规定流动,在风流流动的路线中设置有风门等构筑物。为防止爆炸性气体冲击主扇,在回风斜井井口设置防爆门。矿井主扇设有反风装置,在必要时可进行全矿井反风。

二、防止漏风措施

风门等通风构筑物应设置在围岩坚固、稳定的巷道中,并加强管理,经常检查、维修,保持完好。

三、降低风阻措施

(1)巷道应尽可能光滑,力求使巷道光滑平整,以降低风阻。

(2)在容易产生局部阻力地点,应尽量减少局部阻力系数。巷道连接边缘应作成斜线或圆弧形,巷道转弯处应尽量避免直角转弯或小于90°转弯,并将转弯处内、外侧按斜线或圆弧形施工,必要时应设置导风板。

(3)在日常通风管理中,应避免在主要巷道停放矿车、堆杂物,巷道应随时修复,保证完整及足够的有效通风断面,以利风流畅通。

第四章矿井安全

笫一节矿井概况综述

1.交通位置

该矿位于织金县中寨乡,矿井距中寨乡政府所在地1km,距织金县城20km,煤炭外运较为方便。

2.煤层

区内有可采煤层为M16,M23,M16已采完。

3.矿井瓦斯

该矿井瓦斯等级2003年经贵州省煤炭科学研究所鉴定为高瓦斯矿井,煤尘爆炸性经鉴定无爆炸性,煤层自燃倾向性为Ⅲ类,为不易自燃煤层,在今后的开采过程中应加强通风瓦斯管理工作,杜绝瓦斯事故,同时,在今后生产中按规定时间搞好一年一度的矿井瓦斯等级鉴定。

4.煤层自燃发火倾向

本矿井所开采的煤层自燃发火倾向性经鉴定为Ⅲ类,为不易自燃煤层,从相邻矿山多年生产及本矿近年来生产情况来看,未发生过煤层自燃,但在开采过程中仍需加强通风管理工作,防止采空区、老巷长期漏风,巷道长期处于微风状态,防止煤层的自燃发火。确保安全生产。

5.煤尘爆炸性

本矿井所开采的煤层虽然大部份为块状,但在生产过程中仍将产生大量的粉尘,其煤尘无爆炸性,从相邻的矿山及该矿生产情况来看,未发生过煤尘爆炸,但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加强矿井通风管理,搞好降、防尘工作,以便安全生产。

6.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矿井开采范围地表水主要源于大气降水。同时,由于地表多呈缓坡状,排泄条件良好,但由于矿区地势影响,加之矿井主井及风井井口位置较低,地表水对矿井有一定影响,故应在矿井井口周围修筑排洪沟,以防雨季时地表水涌进矿井。对区内老窑井口亦采取相应的防治水工作,以防雨水进入井下。

本矿区位于溪水面之上,含水层的渗透补给量较小,隔水层为煤层之上隔水性较好的粘土岩,其隔水性较好,矿井水补给来源以大气降雨为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大气降水及老窑积水是矿井充水的主要因素,对矿井浅部开采影响较大,应充分重视。

矿区水文地质特征:该矿区水文特征主要以大气降雨为主的顶板裂隙充水、老窑空区积水,该矿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

7.开采煤层的顶、底板

井田内开采煤层顶板为粉砂岩;底板为粉砂岩及粘土质页岩。顶板稳定性为中等,底板遇水易膨胀、变形,因此,应加强采掘工作面支护管理,防止冒顶伤人。

综上所述,矿井安全事故灾害主要有瓦斯、煤尘、火灾、顶板、水灾等方面的灾害,必须从以上五个方面编制预防各类安全事故的方案及措施。

第二节安全事故预防方案及措施

1.瓦斯和煤尘防治方案及措施

(1)加强通风管理,保证各作业点有足够的风量,杜绝无风、微风作业。

①加强主要矿井通风管理,保证主要通风机正常运转。停电、停风时,立即打开防爆门,并报告值班负责人,通知井下切断电源,井下人员撤到大巷,了解停电原因和时间后,再决定人员是否撤出地面。

②加强各种通风设施管理,保证完好的通风系统,教育广大工人爱护各种通风设施,养成随手关风门的习惯。确保矿井正常通风,防止风流短路而发生瓦斯超限。

③坚持定期测风制度,每旬全面测风一次。随时掌握矿井各点的通风情况,消灭老塘风、扩散风及不合理的串联风,合理调配各作业点的风量,保证各作业点正常通风。

(2)加强局部通风管理,防止瓦斯积聚,明确局扇由该作业点瓦检员负责管理,任何人不得随意停、开局扇,局扇安设位置和风筒口到工作面距离符合《安全规程》的要求。

(3)采掘工作面要严格执行“一炮三检”制度以及“瓦斯巡回检查”制度,各工作点的检查每班不少于三次,无人工作地点的检耷每班不少于一次,消灭瓦斯积聚和超限作业,排放瓦斯时必须有专门措施,并严格按措施排放,严禁空班漏检和违章排放瓦斯。

(4)加强矿井供电系统检修和管理工作,保证矿井内部供电和备用电源完好,确保矿井正常供电,一旦矿井外部主电源停电时,矿井备用电源能正常供矿井一级负荷的供电,消灭无计划停风、停电而引起的瓦斯超限现象。(5)矿井井下作业人员必须服从瓦检员和安全员的指挥,一旦作业点瓦斯浓度超过1.0%时,必须停止打眼、放炮作业,超过1. 5%时,切断电源,撤出人员,严禁瓦斯超限后冒险作业。

(6)消灭引爆火源,杜绝以下原因而引起的瓦斯、煤尘事故发生。

①加强放炮管理,放炮工须持证上岗,严禁违章放炮,禁止放糊炮、空心炮、明火放炮,不准用矿灯或井下电源等代替放炮器放炮,放炮距离要按规程执行。严禁非放炮员从事放炮工作,严防矿井井下发生放炮火焰而引起瓦斯、煤尘事故。

②加强井下电气设备、设施管理,井下所用电气设备、设施必须是矿用防爆型,电缆必须为煤矿专用阻燃电缆,非煤矿专用防爆阻燃的设施、设备严禁入井,井下电气设施、设备的搬迁、维修工作必须在停电状态下,由专

职电工按技术规程进行操作,严禁其他任何人员擅自维修和打开电气设备。坚决消灭井下电气失爆现象,杜绝电火花引燃瓦斯、煤尘事故。

③加强矿井机电设备、设施检修和维护,保证井下电气设备、设施完好和防爆,消灭电气设备、设施失爆现象。

④加强非生产性火源管理,严格入井检身制度,杜绝烟、火下井,严禁在井下吸烟、打火、从事电氧焊和喷灯焊接工作。

(7)坚持定期扫尘,消灭粉尘堆积和飞扬。在煤炭转载点安设防尘管路和喷头,进行洒水防尘工作。

(8)井下巷道必须保持有效断面,井下巷遒内的材料、杂物必须清理堆放整齐,不用的必须清理运出,避免巷道内风速过大而引起煤尘飞扬。

(9)必须按设计配备化学氧自救器、瓦斯检定器、便携式瓦斯检测报警器等,要按要求配备专职安全检测人员,保证通风管理和瓦斯监测管理正常进行。应根据井下瓦斯涌出量变化情况及时调整风量,防止瓦斯事故发生。(10)采掘工人配备防尘口罩和压风呼吸器进行个体防尘。

2.防治水灾的方案及措施

(1)该矿地面老窑较多,必须认真做好水文地质工作,确切掌握老空、断层位置积水量,在采掘图上标明探水线。

(2)要经常检查水泵、管路、水仓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正常排水。特别在雨季来临之前,更应对矿井排水系统进行检修和清理,并保持完好,确保矿井最大涌水量期间能有效排出矿井水,防止淹井、淹面事故发生。

(3)采掘工作面进入未查清的老空区和断层破碎带,必须注意渗水征兆,严加防范,同时必须按照“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进行探放水,发现有透水征兆时,必须立即撤人。并制定专门措施进行探放水,严防透水或伤

人事故发生。

(4)调查、探明附近小窑积水情况,在雨季来临前填堵塌陷沟坑,及时清理好防洪排水沟,防止地面水下漏和涌入井下而发生淹井、淹面事故。

(5)加强矿井测量工作,随时掌握采掘作业点与矿井老空、水仓及邻近老窑的相对位置关系,严防误穿老窑和水仓而酿成透水事故。

(6)教育工人掌握透水征兆和透水规律,以便及时发现现场中出现的透水征兆,从而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探放水,防止透水伤人事故发生。

3.预防顶底板灾害的方案及措施

(1)根据地质说明书,认真编制采掘作业规程,规程要有针对性,特别要有针对过老巷的安全技术措施,为顶板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工程技术人员必须随时掌握井下现场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编制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措施,并组织工人贯彻执行,更好地指导矿井井下生产和施工。

(2)采掘工作面必须按作业规程技术措施规定进行支护和管理顶板,支架要架设牢固,迎山有力,严禁在浮煤、浮矸上架设支架。

(3)教育工人掌握顶板来压规律和顶板垮落征兆,增强作业人员预防和处理顶板事故及隐患的自主保安能力和安全意识,杜绝冒险作业现象。如顶板来压危及安全时,任何人都可以停止作业,采取先撤人后汇报的措施,防止顶板冒落伤人事故发生。

(4)回采工作面禁止在控顶区内提前拆柱。碰倒、碰歪的支柱,必须立即恢复,损坏或失效的支架必须立即更换,搬运设备或其它原因需拆除附近支架时,必须先打好临时支架,其支架密度不应小于作业规程规定。

(5)矿井所有入井人员必须随时注意自身周围的顶、邦的安全情况,并随时注意和坚持“敲邦问顶”工作,发现巷道和作业点顶、邦上有活石、活矸,

必须及时撬掉,顶板已离层而一时撬不下来的要自觉支柱、加固和支护,防止顶、邦发生冒顶、翻邦伤人事故。

(6)井下维修巷道时,必须坚持“由外向里,逐步维修”的原则,更换支架、支柱时,必须首先架设临时支架、支柱或永久支架后才能回撤废旧支架、支柱,严禁先撤后支和撤后不支的现象出现,严防冒顶伤人和堵人事故发生。(7)井下需要维修巷道前,必须事先作好准备工作,编制好安全技术措施,准备好材料,清理好退路后方可施工维修,严禁盲目维修井下失修巷道,防止巷修顶板事故发生。

(8)采煤工作面需要回收木支柱时,必须用葫芦或回柱绞车远距离回柱,并有一人观察,一人栓柱、抱柱,严禁人工敲打回木或一人单独回木,严防顶板事故发生。

(9)在各巷道的下邦必须挖水沟,水沟应清理干净,保持水流畅通,防止巷道积水。

4.防止矿井火灾方案及措施

(1)加强矿井通风管理,杜绝长期微风巷道存在,盲巷和废巷、采空区要及时密闭。避免老巷、废巷和采空区长期漏风,并随时检查密闭附近的一氧化碳浓度,随时掌握和发现密闭内煤层的自燃发火征兆,及时处理,避免酿成事故。

(2)减少煤柱,浮煤清理干净,杜绝采空区漏风,防止煤炭自燃发火。(3)合理布置巷道,杜绝老塘通风,防止老塘内浮煤自燃发火。

(4)井下电缆一律选用矿用阻燃电缆,严禁一般电缆入井。

(5)严禁易燃物品下井,严禁非生产性火源入井,严禁井下用火,严禁在井下从事电氧焊和喷灯焊割工作。

丁集煤矿位于淮南市西北,潘谢矿区中部,凤台县境内,阜淮线及矿区铁路专用线经过矿井南部,工业广场紧邻省道凤蒙公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井田东西长公里,南北宽11公里。共有可采煤层9层,煤层赋存稳定。井田地质储量亿吨,可采储量亿吨。煤层属中灰、中高挥发份、中高发热量,为特低硫、特低磷、富油的气煤和1/3焦煤,可供动力、炼焦配煤和化工之用。 本着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设计原则,矿井设计生产能力500万吨/年,主要系统生产能力800万吨/年。选煤厂与矿井配套,同期建成。矿井投资30亿元,定员1200人,2004年6月28日开工建设,2007年12月26日矿井投产。 2.谢桥煤矿 淮南矿业(集团)谢桥煤矿位于安徽省颍上县东北部,距颍上县城约20公里,1983年12月26日破土动工,1997年5月14日移交生产,现有4个工作面同时生产。是年生产能力为400万吨的大型矿井。也是一座原设计生产能力400万吨/年、配套800万吨选煤厂的特大型现代化矿井,2012年产量达到1080万吨。 井田东西走向长,南北宽,面积约为50平方公里。矿井采用主井、集中运输大巷,分石门和上下山开拓方式,共划分为四个采区,即东一、东二、西一、西二,全井团划分两个水平,第一水平—6lOm,第二水平—900m。 目前全矿职工1万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00多人,在聘高级职称43人。是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主力矿井之一,矿区煤种以焦煤为主,特低磷、特低硫,灰份20%以下,发热量KG 以上,被喻为“绿色能源”,适用于动力、化工、冶金等工业用煤及各类民用煤。 谢桥煤矿内主要有颍(上)——利(辛)和潘(集)——谢(桥)两条公路通过,区外南侧分别有淮(南)——阜(阳)铁路和颍(上)——凤(台)公路经过,邻近的颍河、西淝河可以通航,并可转接淮河水运;矿区铁路专用线与大京九线相连,附近还有蚌埠、合肥、阜阳三个飞机场,交通条件十分便利。

绪论 1.煤矿地质学的概念,以及为什么要学习煤矿地质学? 煤矿地质学是运用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和解决与煤矿设计、建设、生产有关的地质问题的一门地质学的分支学科。 为什么要学习煤炭地质学:1.开采之前的地质工作不能满足开采需求;2.解决采煤问题中必备地质知识;3.采矿工程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综合性工作。 第一章地球概述 2.关于地球的物理性质与相关的各种异常 地球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密度、地压、重力、地磁与地热,一共5个,其中的还有一些相关的概念如下: 重力异常:由于地壳的物质成分和结构各处不同,使得引力和离心力发生变化,造成实测重力值与正常重力值有所差异,这种现象叫做重力异常。 地磁异常:埋藏着带有磁性的岩体或者矿体的地方,产生一个局部的附加磁场,使得该处的实测地磁要素值与理论上计算的正常值发生偏差,这种现象叫做地磁异常。 地磁场的三个要素:磁偏角、磁倾角与地磁场强度。 由地表向深部,低温特征有所不同,可以分为三层:变温层、恒温层、增温层。 地温梯度:又叫地热增温率,它指深度每下降100米,温度升高的度数,以℃/100m表示。 地温级:又称为地热增温级,它指温度每升高一摄氏度,它所增加的深度值,以m/℃表示。 地温异常:不同地区的地温梯度和地温级都有差异,这主要取决于当地的地质构造条件、岩浆活动和掉下水的运动状况,以及岩石导热率等因素。通常将温度梯度不超过3℃/100m 的地区称为地温正常区,超过3℃/100m的地区称为地温异常区。 3.地球的圈层构造 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进一步可以将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而地核可以分为外核与内核,地壳分为硅铝层(花岗岩质层)和硅镁层(玄武岩质层)。外部圈层构造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4.地球的表面特征 陆地表面特征:陆地表面特征极为复杂,按照高低和起伏的情况,可以分为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洼地等等,其中海拔高度100米以下的平原、低山和丘陵低于面积最大,占地球总表面积的20.8%。 海洋表面特征:根据起伏状况和海水深浅,将海底分为大路边缘、大洋盆地和洋中脊三个单元,其中大路边缘又可以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三部分。 第二章地质作用 5.地质作用与内外力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促使地壳的物质成分、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等方面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引起地质作用的动力称为地营力 依据地质作用的能源不同,地质作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地球内部的能所产生的地质内营力(地质内动力)引起的,称为内力地质作用。另一类是由地球外部的能所产生的地质外营力(地质外动力)引起的,称为外力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地震作用,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有两种: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其中地震作用概念为地壳的局部快速颤动称为地震。地震类型按照震源深度可以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按照成因可以分为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外力地质所用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

煤矿采掘基本知识

————————————————————————————————作者: ————————————————————————————————日期:

煤矿采掘基本知识 一、矿井爆破 (一)爆破器材 1.炸药 炸药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生快速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热量、生成大量气体产物,显示爆炸效应的化合物或混合物。炸药爆炸后,在岩体内产生瞬时高压冲击波,冲击波从爆源向岩体内传播,并对周围煤岩体发生作用,把煤炭或岩石破碎下来。 矿用炸药分为煤矿许用炸药和非煤矿许用炸药,准许在地下有瓦斯和煤尘爆炸危险的工作面使用的安全炸药称为煤矿许用炸药。煤矿井下的所有爆破作业工作面,必须使用煤矿许用炸药。 2. 雷管 雷管是一种装有起爆药的小管,用来起爆炸药的专用材料。雷管按起爆方式分为火雷管和电雷管两种,电雷管由电能来起爆。电雷管又分为瞬发雷管、秒延期雷管和毫秒延期雷管。煤矿井下广泛使用毫秒延期电雷管。 3. 发爆器 发爆器是用来供给电爆网路的电雷管起爆电能的仪器。《煤矿安全规程》规定,井下爆破必须使用发爆器。 (二)爆破技术 1、掘进工作面爆破 (1)炮眼分类及布置 掘进工作面的炮眼,按其所起作用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类,如图3-11 所示: ①掏槽眼(又名掏心眼)。掏槽眼的作用是首先将工作面上某部分岩石破碎下来,为工作面形成第二个自由面,为其他炮眼的爆破创造有利条件。 掏槽眼应比其他炮眼深15~20厘米,叫做超深。超深的作用是使其他炮眼利用率提高。掏槽眼又分斜眼掏槽法、直眼掏槽法、混合式掏槽法。 图3-11 炮眼布置示意图 Ⅰ-掏槽眼Ⅱ-辅助眼Ⅲ-周边眼

河南省洛阳—三门峡铝土矿地质特征 及其勘查开发前景 陈全树,何文平,周 迪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六地质大队,河南洛阳471002) 摘 要: 河南省洛阳—三门峡的铝土矿,是赋存于中石炭统本溪组的一水硬铝石型沉积铝土矿。本区不仅蕴藏量多,而且有相当数量的富铝土矿,勘查开发潜力大,前景广阔。关键词: 铝土矿床;地质特征;勘查开发;洛阳—三门峡;河南 中图分类号: P 611.22;P 618.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1412(2002)04-0252-05 河南省西北部的洛阳—三门峡地区,西起三门峡,东到洛阳,南跨陇海铁路,北临黄河,面积约3000km 2 的范围内,已发现大小铝土矿床(点)30余处,总储量超过3亿t 。区内的铝土矿不仅储量大,而且有相当数量的富铝土矿,是河南省最主要的铝土矿资源产地。 1 区域地质概况 本区大地构造位置为中朝准地台的华熊台缘坳陷的渑池—确山陷褶断束的西北部。北部有北段村穹窿,及近EW 向的陕县断陷盆地,渑池、新安两个向斜构成了区内的基本骨架,并发育有以扣门山断层为代表的NE 向高角度正断层组,以龙潭沟断层为代表的NW 向正断层组,以义马断层为代表的近EW 向逆断层组,以及发育在渑池向斜西端转折部位的SN 向断层组。由于各方向断层相互交错,将穹窿和向斜分割成以扣门山断层和龙潭沟断层为界的3个扇形断块,对含铝、含煤建造的展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图1)。 区内地层比较齐全,沉积岩广泛分布,除上奥陶统—下石炭统缺失外,中元古界熊耳群及汝阳群、上元古界洛峪群、震旦系、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在区内均有出露。 本区岩浆岩出露面积很小,且分布零星。除中元古界熊耳群中见有中性火山岩外,在北部和南部有 少量的燕山期石英斑岩侵入中上元古界中。在西部,局部有燕山期花岗斑岩呈岩床状侵入石炭系,但对铝土矿层没有影响。南部还有煌斑岩脉穿插。这些岩浆岩多属浅成侵入相。 本区矿产的种类虽然不多,但有些矿产储量巨大,是经济建设的重要资源。区内主要矿产为煤和铝土矿,此外还有耐火材料、化工原料、玻璃原料及铁矿等,这些矿产资源,为地方工业的发展和经济振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带划分及矿床分布 本区中石炭统本溪组的铝(粘)土含矿岩系,分布于陕县—渑池—新安一带,东西绵延长达百余公里,人们往往称之为陕—新铝土矿带,它是河南主要的富铝土矿成矿带,以扣门山断层和龙潭沟断层为界,可划分为西、中、东三个铝土矿带(图1)。 (1)西矿带。位于扣门山断层以西的陕县断陷盆地北缘,西起七里沟,东至焦地,长达30km ,断裂非常发育,矿带被分割成大小不一的菱形断块。矿体倾向SE 或SW ,倾角10°~30°。该带有矿产地16处,其中矿床9处,矿点7处。矿床中大型矿床5处,中型矿床1处,小型矿床3处。铝土矿体一般厚2~5m ,矿石品位中等偏富,w (Al 2O 3)=62.91%~69.33%,A /S =5.1~8.8。主要矿区有支建、 崖底、水泉洼、焦收稿日期:2002-02-21; 修订日期:2002-06-06 作者简介:陈全树(1968-),男,工程师,理学学士,主要从事铝土矿、贵金属及有色金属的勘查。 第17卷 第4期2002年12月 地 质 找 矿 论 丛 Vol.17 No.4 Dec.2002

淮南矿区煤矿塌陷型水域研究 ---以潘集区为例 文章来源:资源天下(https://www.doczj.com/doc/ef17896257.html,) 1.绪论 煤炭在我国一直占有极其重要地位, 由于多年的煤炭的开采已引起一系列的矿区环境问题,其中包括采空区塌陷问题。目前我国煤炭开采造成的塌陷面积为70万公顷,约有70%左右为塌陷积水区域。【1】 煤炭开采在为淮南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矿区开发引起部分地区地表下沉塌陷,扰乱水系,损坏耕地、村庄、河道、堤防及其他建筑物,造成塌陷区范围内大量城乡居民住宅、学校和医院以及部分城市基础设施呈现整体或部分破坏现象。淮南市采煤塌陷区面积为4516km2,其中已形成水面1355km2,占塌陷面积的30﹪左右,主要分布在大通、谢家集、八公山、潘集4个区和凤台县境内。整个塌陷区可依行政区划以及煤矿井田边界划分为6个采煤沉陷区,分别称为九(龙岗)大(通)沉陷区、谢李沉陷区、新李沉陷区、潘集沉陷区、张谢沉陷区。各沉陷区具体分布位置、地下采空面积及地面沉陷面见表1 和表2 。【2】

1.1研究目的和意义 据调查我国重点煤矿区中有71%面临缺水,其中40%的矿区属严重缺水,矿区能源开发与水资源紧张的矛盾已严重制约了煤炭工业的发展,也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今后我国国有大中型煤炭工业企业的发展趋势是实现煤电一体化,伴随着煤炭需求量的增大、生产能力的提高,煤矿和电力企业的生产、生活用水量也随之增加。煤矿塌陷区塌陷水体的合理开发利用有助于解决矿区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并且合理利用塌陷水体对于煤矿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充分合理利用塌陷水体的淡水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随着开采年限的不断延长,采空塌陷的面积及深度不断增大,使得塌陷区内储存的淡水资源也越来越多。如果能充分合理利用塌陷区内的淡水资源,那将有助于解决水资源对矿区经济发展制约,能够缓解矿区居民与矿业企业之间的用水矛盾。不同的水质条件有不同的利用价值,利用塌陷区内水资源的前提条件是充分了解塌陷区内的水质状况及控制因素。本课题的研究将为更好的利用塌陷区内的水资源提供基础资料,为更好的规划、建设塌陷区积水区提供技术支持。【1】1.2研究区域 为了综合开发利用煤矿塌陷区水资源,选取其中一个塌陷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理化指标﹑重金属元素,为分类利用水资源提供可行性论证.研究场地选在潘一矿塌陷水域,所选塌陷水域目前均受地下水开采影响,处于塌陷活动期.【3】2.研究区概述 2.1地理位置 淮南市境位于淮河中游,安徽省中部偏北,全市总面积2596.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566.4平方公里,凤台县面积103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89.44平方公里。 2.2地质地貌 淮南市境在构造单元上属于中朝准地台淮河台坳淮南陷褶断带(即华北地台豫淮褶皱带)东部的淮南复向斜。东界为郯庐断裂,西临周口坳陷,北接蚌埠隆起,南邻合肥坳陷,南北为洞山断裂和刘府断裂夹持。区内构造以北西西向构造占主导地位,受后期强烈改造,但总体形态变化不大,复式向斜内次一级褶皱及断裂发育。地质演化历史可分为前震旦纪、震旦纪—三叠纪、侏罗纪—第四纪3个阶段,前震旦纪,淮南地壳处于活动阶段;震旦纪—三叠纪属于剧烈运动时期,

煤矿采掘基本知识 一、矿井爆破(一)爆破器材1.炸药炸药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生快速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热量、生成大量气体产物,显示爆炸效应的化合物或混合物。矿用炸药分为煤矿许用炸药和非煤矿许用炸药。煤矿井下的所有爆破作业工作面,必须使用煤矿许用炸药。2.雷管雷管是一种装有起爆药的小管,用来起爆炸药的专用材料。雷管按起爆方式分为火雷管和电雷管两种,电雷管由电能来起爆。电雷管又分为瞬发雷管、秒延期雷管和毫秒延期雷管。煤矿井下广泛使用毫秒延期电雷管。3.发爆器发爆器是用来供给电爆网路的电雷管起爆电能的仪器。《煤矿安全规程》规定,井下爆破必须使用发爆器。 (二)爆破技术1、掘进工作面爆破(1)炮眼分类及布置掘进工作面的炮眼,按其所起作用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类①掏槽眼(又名掏心眼)②辅助眼 ③周边眼(2)主要爆破参数巷道掘进的爆破参数主要包括炮眼直径、炮眼深度、炮眼数目、单位炸药消耗量的具体规定。巷道掘进爆破作业要按照《煤矿安全规程》及爆破参数执行。 2、回采工作面爆破(1)炮眼种类及布置炮眼布置方式(见图3-12)单排眼:用于薄煤层、煤质较软及节理发育的煤层。双排眼:包括对眼、三花眼。一般用于采高较小的中厚煤层及煤质中硬的工作面。三排眼:即五花眼。用于煤层坚硬和采高较大的中厚煤层工作面。

(2)主要爆破参数炮采工作面的爆破参数主要包括炮眼布置、间距、炮眼深度、炮眼数目、单位炸药消耗量的具体规定。炮采工作面爆破作业要按照《煤矿安全规程》及爆破参数执行。 二、巷道施工巷道施工方法包括钻眼爆破法和机械化掘进法。其主要工序有破岩、装岩、运岩和支护等。(一)破岩1.钻眼爆破法钻爆破岩法是指利用电钻或风钻进行打眼、装药爆破的方法。为了提高打眼的速度可以使用专门的钻眼机械打眼。钻爆破岩法推广光面爆破。光面爆破(简称光爆)是指在钻眼爆破过程中,通过采取一定措施,使爆破后的巷道断面形状、尺寸基本符合设计要求,并尽量使巷道轮廓以外的围岩不受破坏的一种破岩方法。2.机械化破岩法机械化破岩是指利用综掘机对煤岩体进行切割和破碎的方法(二)装岩与运岩装运岩煤有人工装运和机械装运2种方法。常用的装岩机有耙斗式、铲斗式、蟹爪式装岩机等设备。运输普遍采用矿车,用人或电机车调车。掘进煤巷时可以直接用刮板输送机或带式输送机运煤,综掘设备本身连接有装煤运煤设施。(三)巷道支护巷道支护材料有水泥、石料、混凝土、木材和金属材料(如轻便钢轨、矿用工字钢、特殊工字钢、矿用特殊型钢等)。支护的形式有架棚支护(金属拱形支护、木支护)、锚杆支护、锚喷支护、砌碹支护等。其中,锚喷支护和砌碹支护属于巷道永久支护,其服务年限较长。 1. 架棚支护 2.砌碹支护砌碹支护的主要形式是直墙拱顶式,是一种被动支护形式,如图3-14所示。该支护具有坚固、耐久、防火、通风

某铅锌矿地质特征、成矿及找矿标志 [摘要]文章主要针对某铅锌矿区地质特征、成矿原因及找矿标志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铅锌矿;成矿模式;矿床成因;找矿标志 1、矿床地质特征 1.1 区域地质概况 某矿区岩体是一面积较大的酸性侵入岩基,地层出露有中三迭统杂谷脑组(T2Z)、上三迭统如年各组(T3r)、第四系(Q)等,除局部地段有扭曲外,地层总体走向NNW,倾向NE。位于牦牛沟一卡子复式向斜构造的西翼,次级褶皱主要有背斜及热桑山向斜;主要断裂属北西向的炉霍一道孚一康定断裂带与北东向的木居断裂的组成部分。 1.2 矿体特征 通过地质勘探,区内共圈出3条工业矿体,即西矿带I号矿体和东矿带Ⅱ、Ⅲ号矿体,3条矿体大致平行产出,自上盘至下盘分别为Ⅲ、Ⅱ和I号矿体。 I号矿体为矿区主矿体,矿体走向长1150m,自7勘探线至12勘探线以南,厚度平均231TI,走向NW,倾角37°,矿体总体向西侧伏、侧伏角10°~15°;矿体赋存于喜山期折多山碱长花岗岩体的含矿碎裂花岗岩相带(r53-Tr2)中,矿体产状与含矿层产状基本一致,顶板为花岗糜棱岩、碎裂花岗岩。矿体顶板与围岩多由断裂破碎带分开,底板界线不清晰,通过试样分析成果确定。矿体沿倾向分支现象明显,矿体总体厚度变薄,倾角变小。 Ⅱ号及Ⅲ号矿体分布在矿区东侧,赋存于三叠系中统杂谷脑组角岩层(T2Z-HS)中,两条矿体均规摸小,延深不大。 1.3 构造特征 矿区内构造以断层为主,褶皱次之,节理发育。矿区断裂较为发育,属于区域北西一南东向压扭性炉霍一道孚一康定断裂带构造体系所派生的一系列不同力学性质所产生的不同方向断层;节理、裂隙,构成矿区基本构造格架,这些不同性质、不同序次的构造都与矿体的形成和矿物组分富集密切相关。北西向压扭性断裂破碎带是主要断裂,位于矿区东部I矿带上盘,沿山岩体东部边缘展布,纵贯矿区,规模较大;主要将大山岩体边缘相细粒黑云母花岗岩挤压呈糜棱结构,形成了花岗糜棱岩带,由于受强烈的区域挤压、扭裂作用,使糜棱岩带蚀变具强

老挝阿速坡省铝土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老挝阿速坡省铝土矿位于波罗芬高原,是一个红土型三水铝土矿,由玄武岩风化而成。矿层赋存于第四系残积层中。矿体平面形态主要受地形地貌控制,矿石自然形态主要有块状、结核状、粒状,其次有片状、不规则状、管状等。呈灰褐色、黄红色、紫红色。大范围的玄武岩和地形地貌为铝土矿的形成提供了主要的成矿条件。 标签:阿速坡省波罗芬高原三水铝土矿玄武岩 1区域地质特征 波罗芬高原铝土矿位于印支陆块万象—巴色微陆块南西部之班敦凸起。大面积分布中生代地层及新生代第三系、第四系喷发的玄武岩。地层由老到新简述如下: 古生代(Pz3):浅海陆棚层序、砂岩、泥岩及页岩。 中生代(Mz1):陆相层序局部浅海相,陆相红层粘土质砂岩夹薄煤线及砾岩,中三叠系海相灰岩单元出现在层间底部。 中生代(Mz2):陆源红层砂石和泻湖泥岩混杂粘土,上层含岩盐和石膏挥发物。 新近系(N2):未固化沉积砾石、砂、泥和粘土。 第四系(Q):浅褐、褐黄、黄红色残坡积粘土、含砾粘土及黄红、紫红色残积粘土、及铝土矿组成,厚1~20m,个别地段大于20米。其中:玄武岩风化残积层是区内红土型铝土矿主要含矿层位。 其形成多与板块俯冲、岛弧活动及裂谷有关。 2矿体地质特征 矿体赋存层位。铝土矿矿体赋存于第四系的第二层残积层中,主要分布在山脊、山丘的宽缓地带及缓坡上。矿体部分裸露在地表,部分有表土层覆盖。剖面自上而下可分为: 残坡积层(Qel+dl):主要分布在半山坡及相对低洼地带,下部原岩可能为玄武岩或砂岩,也有覆盖于铝土矿之上的。底部少量残积物,上部为坡积物。部分形成铝土矿层。岩性为黄褐色、褐红色含砾粘土,呈松散土状。砾石成份主要为结核状、块状铝土矿。含量变化较大,2%~45%均有,个别地段形成较好的铝土矿。近地表处常有10~50cm的腐殖层,盖层一般厚度0~4.9m。下伏基岩

淮南矿务局潘三矿“11·13”特大瓦斯爆炸事故调查报告 1997年11月13日19时20分,淮南矿务局潘三矿东四采区掘进203队施工的1772(3)轨道顺槽发生一起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事故波及到了东四采区进回风上山、开拓三队、201掘进队施工的1761(3)运输顺槽工作面、202队施工完毕正在回收设备的1761(3)轨道顺槽以及综一区综采工作面。事故发生时,该采区有作业人员104人,死亡88人,其中抢救事故过程中有2名救护队员遇难;受伤13人,其中2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238.6万元。 事故发生后,有关部门极为重视,派员赶赴现场参加抢救。国务院秘书长罗干同志作了重要批示,煤炭部张宝明副部长对事故抢救处理作了五点指示。煤炭部部长王森浩、副部长王显政、总工程师尚海涛;劳动部副部长林用三,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李永安,监察部、全国煤矿地质工会有关领导;安徽省委书记卢荣景、副省长黄岳忠、省人大副主任吴昌期,以及安徽省、淮南市有关部门的领导先后赶到事故现场,参加事故的抢救工作,慰问了受伤职工和伤亡人员家属。 根据国务院《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国务院令34号),成立以煤炭部副部长王显政为组长,劳动部副部长林用三、安徽省副省长黄岳忠、煤炭部总工程师尚海涛、监察部执法室事故处处长周可喜、全国煤矿地质工会副主席张文生、淮南市常务副市长杨爱

光为副组长,部、省、市有关领导为成员的“淮南矿务局潘三矿‘11·13’ 瓦斯爆炸事故部、省联合调查组”。特邀4名瓦斯治理专家协助调查组进行事故技术原因调查分析。事故调查组按照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通过现场勘察,查证资料,与有关人员谈话、取证,技术分析,基本查明了事故的经过、原因、性质和责任。根据事故发生的原因,结合淮南矿务局实际情况,提出了防止同类事故发生的建议防范措施,提出了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矿井概况 潘三矿始建于1979年6月,1992年11月投产,设计能力和核定能力为300万t/年,1996年实际产量197万t,1997年计划产量210万t,1~10月实际产量173万t。现有职工7493人,三班生产(早5~13时,中13~21时,夜21~5时)。 该矿井田走向9.2km,倾斜长5.5 km,井田面积50.6平方公里,可采煤层13层,可采储量5.4亿t。矿井为立井,主要集中运输大巷、分区石门及上下山开拓方式;分一、二水平开采,一水平标高为-650m,二水平标高为-830m;目前开采一水平C13—1煤层,属气煤。矿井现有东四、东三、西一、西二4个采区,共4个采煤面,其中3个综采面,1个高普面,有15个掘进工作面,其中有11个煤巷掘进工作面(准备),4个岩石工作面(开拓)。

四川乌依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本文总结了四川省布拖县乌依铅锌矿矿床的地质特征,分析认为乌依铅锌矿为一沉积改造型铅锌矿,并厘定了乌依铅锌矿的成矿模式,对区带内同类型矿床的勘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标签:乌依铅锌矿地质特征找矿方向 四川省布拖县乌依铅锌矿在大地构造上,位于凉山陷褶束(IV)西缘碧鸡—宁南坳褶断束(V)南段,紧临雷波穹褶束(V)部份。该区是宁南一雷波一金阳铅锌磷成矿带的一部分。在区域上沿着小江的断裂的两侧,密集的分布着铅锌矿床己知的产出的矿点、矿床30多处,其中大型的矿床有7处,小型的矿床有12处,中型的矿床有7处,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因此,研究乌依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对指导区内铅锌矿的勘查具有重要意义。 1成矿地质背景 乌依铅锌矿位于川南—滇东—黔西铅锌等成矿区北段部分,位处凉山陷褶束(Ⅳ)西缘,碧鸡—宁南坳褶断束(Ⅴ)南段。矿床西临南北向小江深断裂,小江断裂具多期活动性,为乌依矿床成矿作用提供了多期次深源含矿热液。 2矿区地质特征 2.1地层 矿区内主要出露奥陶系、志留系的地层,主要为下古生界的浅海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区内铅锌矿赋矿层位为奥陶志留系大箐组(OSd),该组岩性组合特征为:为深灰至灰黑色薄至中厚层状微晶—极细晶白云岩、泥晶灰岩,厚121.6~264.3米。该组上、中、下部均发育有条带状、层纹状重晶石白云岩,由后期热液蚀变和成矿改造富集作用,形成了团块状、脉状、细脉状重晶石、白云石及方解石为特征的“矿化蚀变带(层)”,铅(锌)矿体即赋存于矿化蚀变带内,各矿化蚀变带均呈似层状分布,产状与上下围岩(白云岩)一致。 顶部矿化蚀变带:厚3.14~23.54米,以含方解石脉、重晶石团块及波纹状、层纹状白云石为特征,该矿化蚀变带含矿性差,仅发现一两个小矿体。 中部矿化蚀变带:厚5.91—31.62米,呈层状、似层状产出,重晶石脉及团块普遍发育,局部地段可见顺层、不连续产出的数十厘米厚透镜状重晶石体。同时,波纹状、层纹状重晶石白云石特别发育。该矿化蚀变带是矿床主要的含矿带。 底部矿化蚀变带:厚6.0—58.4米,呈层状、似层状分布,以发育方解石脉和层纹状白云石脉为特征。该带含矿性差,仅见个别小矿体。

四川乌依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摘要]本文总结了四川省布拖县乌依铅锌矿矿床的地质特征,分析认为乌依铅锌矿为一沉积改造型铅锌矿,并厘定了乌依铅锌矿的成矿模式,对区带内同类型矿床的勘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乌依铅锌矿地质特征找矿方向 [中图分类号] F416.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 (2015)-5-104-2 四川省布拖县乌依铅锌矿在大地构造上,位于凉山陷褶束(IV)西缘碧鸡―宁南坳褶断束(V)南段,紧临雷波穹褶束(V)部份。该区是宁南一雷波一金阳铅锌磷成矿带的一部分。在区域上沿着小江的断裂的两侧,密集的分布着铅锌矿床己知的产出的矿点、矿床30多处,其中大型的矿床有7处,小型的矿床有12处,中型的矿床有7处,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因此,研究乌依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对指导区内铅锌矿的勘查具有重要意义。 1成矿地质背景 乌依铅锌矿位于川南―滇东―黔西铅锌等成矿区北段 部分,位处凉山陷褶束(Ⅳ)西缘,碧鸡―宁南坳褶断束(Ⅴ)南段。矿床西临南北向小江深断裂,小江断裂具多期活动性,为乌依矿床成矿作用提供了多期次深源含矿热液。

2矿区地质特征 2.1地层 矿区内主要出露奥陶系、志留系的地层,主要为下古生界的浅海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区内铅锌矿赋矿层位为奥陶志留系大箐组(OSd),该组岩性组合特征为:为深灰至灰黑色薄至中厚层状微晶―极细晶白云岩、泥晶灰岩,厚121.6~264.3米。该组上、中、下部均发育有条带状、层纹状重晶石白云岩,由后期热液蚀变和成矿改造富集作用,形成了团块状、脉状、细脉状重晶石、白云石及方解石为特征的“矿化蚀变带(层)”,铅(锌)矿体即赋存于矿化蚀变带内,各矿化蚀变带均呈似层状分布,产状与上下围岩(白云岩)一致。 顶部矿化蚀变带:厚3.14~23.54米,以含方解石脉、重晶石团块及波纹状、层纹状白云石为特征,该矿化蚀变带含矿性差,仅发现一两个小矿体。 中部矿化蚀变带:厚5.91―31.62米,呈层状、似层状产出,重晶石脉及团块普遍发育,局部地段可见顺层、不连续产出的数十厘米厚透镜状重晶石体。同时,波纹状、层纹状重晶石白云石特别发育。该矿化蚀变带是矿床主要的含矿带。 底部矿化蚀变带:厚6.0―58.4米,呈层状、似层状分布,以发育方解石脉和层纹状白云石脉为特征。该带含矿性

文章编号:1009-6248(2010)03-0093-06 陕西省渭北铝土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 陈连红1,王瑞廷2,刘维东1 (1.中国铝业公司,北京 100082; 2.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地质勘查院,陕西西安 710054) 摘 要:渭北铝土矿带是陕西省两大铝土矿带之一。矿床产于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不整合面上,为岩溶型 铝土矿。矿体形态有似层状、透镜状和漏斗状,空间展布严格受基底古岩溶地形的控制。矿石类型属于 一水硬铝石型铝矿,主要呈碎屑状、豆鲕状和泥状结构,致密块状和层状构造。矿石主要化学成分有: A l2O3、SiO2、F e2O3、T iO2,A l2O3平均含量为55.05%~64.97%,SiO2平均含量为12.44%~15.16%, A/S平均为3.63~5.22。矿床受沉积间断、古气候、古纬度和古地形等因素控制。与我国主要铝土矿成 矿区——河南、山西相类比,渭北地区具有相似的成矿地质和古气候条件,找矿前景较好,但以低品位 矿石为主。 关键词:铝土矿;渭北地区;控矿因素;找矿前景 中图分类号:P618.45 文献标识码:A 渭北铝土矿分布在东起陕西省韩城市,西到铜川市黄堡镇的东西长150km、南北宽10~30km、面积约3000km2的地区,包括韩城市、合阳县、澄城县、蒲城县、白水县和铜川等县市。地理坐标为:东经109°00′~110°35′,北纬34°55′~35°40′。已发现铜川陈炉、蒲城县东党、澄城县曹村等铝土矿床8处,估算铝土矿资源量达数千万吨。另外,还发现铝(黏)土矿点数十处,全区潜在资源量为4000×104~5000×104t(韩俊民等,2007)。 1 区域地质概况 1.1 区域地层特征 区域地层属华北地层区,沉积有震旦—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第四系,沉积厚度累计10000多米,为地台型沉积。包括震旦系的陆相碎屑岩,寒武—奥陶系的海相碳酸盐岩,中、上石炭统的滨岸铁铝质岩系、碳酸盐岩、含煤泥质岩和碎屑岩,二叠—白垩系的内陆盆地相碎屑岩,显示出两次较大的沉积旋回(赵一鸣等,2006)。 1.2 区域构造特征 渭北铝土矿分布于华北地台鄂尔多斯台向斜南缘之次级构造单元渭北褶断束中,南与汾渭断陷相接,构造形态简单,总体为向北西缓倾的单斜层,地层倾角一般为5°~15°。中生代末期受燕山运动影响,形成了一些小褶皱及断裂构造,多为北东向正断层近等间距排列,构成了地垒、地堑格局(杨克明,1992)。 1.3 区域地质演化 寒武纪—中奥陶世华北地台大面积海侵,形成广阔的陆表海,沉积了厚达500m以上的海相碳酸盐建造。加里东运动使整个华北地台隆升成陆地,本区缺失了晚奥陶世—早石炭世的沉积,在长期的沉积间断过程中,经受风化剥蚀并准平原化。直至石  收稿日期:2009-09-15;修回日期:2010-01-15  基金项目:中国铝业公司铝土矿资源勘查项目(chalco2005-1)  作者简介:陈连红(1966-),男,河南西平人,高级工程师,1989年毕业于原西安地质学院地质勘查专业,从事矿产地质勘查与管理。E-mail:Ih chen@https://www.doczj.com/doc/ef17896257.html,

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1.1矿区概述 1.1.1 矿区地理位置 潘三矿位于淮南市西北部,距洞山约34公里,地处淮南凤台县城北约15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6°41′45″~116°48′45′,北纬32°47′30″~32°52′30″,本井田交通方便,合阜铁路在矿区南缘通过,南行10km可接淮河水运,每天定点班车凤台、合肥、蚌埠、南京、六安等地,市内有11、12、13、112路公交车出租车与各井田及市区相连。(见图1-1)。 图1-1 交通位置图 1.1.2 地形、地貌 本区为淮河流域的泥、黑河支流域,属淮河冲积平原,地形平坦,标高+19.50~+23.50左右。淮河在淮南段,一般水位标高十15m;历史最高洪水位为十25.63m。堤面标高+27.07m。泥河系淮河左岸的支流,发源于凤台县朱集,自西北向东南方向穿过丁集、潘三、潘一、潘二四个井田,由淮南市尹家沟入淮,全长60km,流域面积原为710 km2,茨淮新河开挖以后减为606km2。流域内一般地面高程为+19~+24m,下游为开阔洼地,高程为16m。雨季淮河水位上涨易成内涝。黑河位于井田北缘,由西北向东南流入淮河,河床宽2-10m,系人工挖掘浇灌农田季节性水渠。

1.1.3 矿区气候条件 本区为过渡型气候,以东南风为多,年降雨量最大为1423.3mm,最小为649.9mm,年均910.6mm,多集中在7、8月份;最高气温41.4℃,最低气温-21.7℃,平均气温+15℃;最大冻土深度0.30m,最大降雪量0.39m。 1.1.4 地震 据有关资料记载,淮南地区地震活动强度不大,以轻度破坏和有感地震为主,1917、1931、1937、1954、1976年均有地震波及,震级在3~6级之间;据建筑抗震设计规程(GB50011-2001),本区地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 1.1.5 矿区的水文情况 本区为淮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地面标高+19.5~+23.5m,西北高,东南低,平均坡降l:10000。淮河为流经本区的主要河流,在淮南段一般水位标高为+15m,最高水位可达+25.93m(1954年7月21日鲁台洪水水位),堤面标高27.07m,可以防洪患。淮河平均流量正阳关以下2000m3/s。矿区内有泥河自西北向东南流入淮河,近平行地层走向横贯本矿区,河床形态上游窄,下游宽,枯水期水位为+18m,最高水位可达+22.40m。 本矿区新生界沉积物厚度大,矿区地表水系对矿井充水无直接影响。只与新生界松散层上部含水层组有一定的水力联系。当雨季汛期时,淮河水位高于泥河水位时,尹家沟闸关闭,泥、黑河流域内洪水无法排出,形成关门淹,可能威胁矿井安全(如1991年的大汛期)。一般丰水年内涝时间30~45天,较大洪水年漫滩时间长达140天左右。 1.2井田地质特征 本矿井东起九线与潘一矿毗邻,西至十五线与丁集勘探区相接,西段为潘四井田南边界,南部以13-1煤-900m等高线地面投影为界,东西走向长10.3km,南北倾向宽6.1km,面积61.3km2。 井田内发育一组向西倾伏的次一级褶曲,即董岗郢次级向斜及叶集次级背斜,两者轴向大致平行,近东西向,贯穿全井田与潘集背斜轴呈15~20°夹角相交。向西倾伏,倾伏角3~5°。 a. 董岗郢向斜 董岗郢次级向斜为一不对称向斜,十一线以东轴面倾向北,该线以西两翼地层逐渐对称,轴面大致垂直,北翼地层走向NWW-NW,南翼地层走向NE-SW,地层倾角一般为10~20°北翼东段受构造影响,地层倾角达30~50°,甚至直立。 b. 叶集背斜 叶集次级背斜位于董岗郢向斜南侧,向斜的南翼过度为背斜的北翼,两翼地层基本对称,轴面大致垂直,北翼地层走向NE~SW,南翼地层走向NW~NWW,两翼地层平缓,倾角一般小于10°。井田内岩浆岩侵入层位C3~8煤(主要为1、

、煤层埋藏特征 我们开米的煤层赋存在煤系岩层之中。煤系中的煤层的层数、层间距、煤层的厚度、结构、倾角、埋深等等,都是我们选择合理的开拓方案和采煤方法的主要依据。采矿工作者只有对煤系中含煤情况及煤系地层各段的岩性了解清楚,那么从设计方案的确定到基建、生产才能顺莉进行。

1?煤层的顶、底板 ?煤系是含煤岩系的简称,它是指有成因联系且含有煤层的一套连续沉积而形成的沉积岩层。主要由各种粉沙岩、砂岩、页岩以及泥岩等沉积岩组成。煤层的顶底版是指煤系中位于煤层上下一定距离内的岩层。了解这些岩层的岩性特征、层厚、层理及节理发育程度、强度,可塑性等,对确定采煤方法、设备选择、顶板管理和巷道支护方式、估计煤与瓦斯突出的危险性均有

?通常用煤系地层地质柱状图来表示煤层的顶鹿板。 ?煤层的顶板。从采煤工作的角度,根据顶板岩层变形和垮落特征以及与煤层的位置关系,可将顶板分为伪顶、直接顶和老顶三种,如02 —1 a厉示。 ?根据岩层的相对位置及开釆过程中岩层变形、垮落的难易程度,顶板可分为伪顶、老顶和基本顶3部分。

?(1)伪顶一一直接与煤层接触,极易垮塌的薄层岩石,常随采随落,厚度一般仅几厘米到几十厘米;岩性多为炭质页岩。 ?(2)直接顶一一比伪顶不易垮落,但将煤采出后, 一般自行垮落;它是顶板维沪和管理的对象,一般厚厦可达几米,岩性常为籟砂岩、泥岩。 ?(3)老 -一一般在长时间内不易自行垮塌,往往只変生缓慢下沉。一般厚应裱大,岩性多头砂岩、石灰岩。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一煤层顶板都可分为上述三种。这取决于煤系沉积过程,比如山西大同等地于煤层直宸接触的是老顶,为河相砂岩。

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成因探讨 本文章对安徽省某一区域内的地层、构造、岩浆岩特征及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及形态特征进行了探讨,并详细分析了其成矿成因。 标签:安徽省区域成矿铅锌矿地质特征矿产成因 该区铅锌矿床大地构造单元隶属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坳,宁芜陷断束,贵池~繁昌断褶束。从志留纪系中三叠世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本区沉积了以浅海相为主的碎屑岩及碳酸盐岩。地层出露齐全,厚度基本稳定,岩性岩相变化不大,岩浆活动贫乏,构造活动微弱,显示了地台型的构造属性。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印支、燕山多旋回的构造~岩浆作用,形成了结构复杂的地台盖层褶皱断裂带,使构造格局发生巨大的变化。印支运动结束了该区域长期的海相沉积历史,使整个地区褶皱上升,开始了陆相沉积的新阶段,并将地层卷入北东向展布的褶皱带中。 1矿区地质 1.1地层 矿区内分布的地层从下二叠统孤峰组开始至下三叠统南陵湖组,自老到新从南到北分布。二叠系位于平地,三叠系组成山区,南陵湖组分布最高。出露比较好的为下三叠统各组,余为第四系或火山岩覆盖。地层走向北西,倾向北东。 1.2构造 1.2.1褶皱构造 ①基底沉积岩,为繁昌复向斜舒家店背斜北东倾没端的北西翼,为一单斜构造,地层向北东倾斜,倾角平缓,约每隔200米出现一次由陡到缓或由缓到陡的台阶,陡的倾角约40°,缓的倾角小于20°。 ②盖层火山岩,为中分村复向斜的次级褶皱八分村背斜南东翼,为单斜构造,向南东倾斜,倾角30°~40°,有火山岩且产状向北倾斜或近直立,则为次火山岩的侵出相或溢出相及次火山岩相。 1.2.2断裂构造 矿区内断裂构造不甚发育,全是基底褶皱构造的横向或斜交断裂,对矿体影响不大。 1.2.3火山口构造

铝土矿资源地质特征 2008-01-22 14:05:43 文字大小:【大】【中】【小】浏览次数: 209 摘要:铝土矿资源地质特征 一、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 按照廖士范等人的意见,中国铝土矿矿床可分为古风化壳型铝土矿矿床和红土型铝土矿矿床。中国古风化壳型铝土矿矿床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陆生阶段,是在大气条件下由风化作风形成含有铝土矿矿物、粘土矿物、氧化铁矿物等的残、坡积富铝风化壳物质,例如钙红土层、红土层或红土铝土矿,此阶段为大气条件下原地残积、堆积或异地堆积阶段;第二阶段是富铝钙红土层、红土层或红土铝土矿为海水(或湖水)淹没阶段,有的立即为海水(或湖水)淹没,有的则经过一定时间的岩化作用以后才为海水(或湖水)淹没,逐渐深埋地下,经过一段时期的成岩后生作用演变改造后形成原始铝土矿层;第三阶段是表生富集阶段,是原始铝土矿层随地壳抬升到地表浅部后由于地表水或地下水的改造作用,使硅质淋失、铝质富集,形成品位较富的有工业价值的铝土矿矿床。至于红土型铝土矿矿床,一般认为是现代气候条件下由含铝岩石经风化作用形成的。 我国古风化壳型铝土矿主要形成于石炭纪。中、晚石炭世的铝土

矿分布在我国北方的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省,早石炭世的铝土矿分布在南方贵州中部地区。风化壳型铝土矿的另一个重要成矿期为二叠纪,其中早二叠世铝土矿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云南、湖南、湖北等省,晚二叠世到早三叠世铝土矿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四川、山东、河北、辽宁等省(区)。本类型铝土矿矿床的形成,都与侵蚀间断面的古风化壳有关。一般来说,侵蚀间断时期长的,特别是下伏基岩是碳酸盐岩或含铝质多也较易风化的基性喷出岩(例如玄武岩),所形成的矿床往往矿石品位富,矿层厚,矿体规模大。在中国寻找古风化壳型铝土矿矿床,除注意地层中侵蚀间断之外,还应注意古地磁的低纬度位置,以及古陆邻近海洋的附近,因为这些地区为海洋气候,潮湿多雨,适宜风化作用的进行。由于中国古风化壳型铝土矿的形成,经历过“陆生阶段”,因此必须研究堆积古残坡积钙红土层、红土层的低洼地区的古地理环境和古地貌,特别是喀斯特溶洞、溶斗发育规律、分布方向以及喀斯特高地(无矿地区)的分布规律,因为矿层的薄厚、矿体规模的大小受这些因素控制。 具体来说,①修文式碳酸盐岩古风化壳异地堆积亚型铝土矿矿床,由于下伏基岩是碳酸盐岩,因此由风化作用形成的是富铝钙红土残坡积层,一般说侵蚀间断时间越长,即风化作用时间越长,由风化作用形成的残坡积富铝钙红土层越多、越厚,生成的铝土矿物越多,粘土矿物越少,矿石品位越富,矿层厚度也越大。②新安式碳酸盐古风化壳原地堆积亚型铝土矿矿床,这类矿床的铝土矿直接覆在碳酸盐岩的喀斯特侵蚀面上,是原地堆积的,许多情况下是堆积在喀斯特溶洞、

淮南矿业集团潘三矿安全管理情况介绍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领导: 潘三矿隶属于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安徽省淮 南市西北部,距淮南市约34km。 潘三矿于1992年11月投产,设计生产能力 3.0Mt/a,2006年矿井核定生产能力为 4.0Mt/a。2008年实施了技术改造及扩建工程,扩建后矿井生产能力为 5.0Mt/a。2011年5月8日矿井安全改建及二水平延深工程开工建设。 矿井采用立井、主要石门及分组集中大巷开拓方式。目前全井 田共划分两个水平开拓,一水平标高-650m,下山开采至-730m,二水平标高-960m, -810m设有辅助水平。 目前全井田共有5个井筒,其中工业场地内布置有主井、副井 和矸石井,浅部边界布置东回风井、西风井。 一水平共划分有5个石门采区,即西一、西二、西三、东三、 东四石门采区。 一、矿井安全生产系统 (一)提升系统 主井井筒净直径7.0m,井深758.6m。布置2套16t扇形闸门底卸式双箕斗,采用钢丝绳罐道。安装2台洛阳矿山机器厂生产的塔式多绳摩擦轮提升机,配低速直流悬挂式直联电动机,功率2600kW,

转速58r/min。电控系统采用大功率可控硅整流设备,西门子S7控制回路。其中主井1#车电控部分已改造为全数字控制系统。 副井井筒净直径8m,布置1套1.5t双层四车双罐笼,采用组合钢罐道。井塔内安装1台(JKM-4×4(Ⅰ)型)塔式多绳摩擦轮提升机。配(ZD-120/45型)高速直流电机,功率1800kW;转速500r/min;设计提升速度9.96m/s,副井实际提升速度为6m/s。 (二)通风系统 矿井建立了独立可靠的通风系统,采用了两翼对角抽出式通风 方式。主要进风井为副井、矸石井,主井为辅助进风井;回风井为 位于矿井井田两翼的东风井和西风井。 全矿总进风量为25439m3/min,总回风量为26394m3/min,矿井风量有效利用率88.29%。东风井配备两台ANN-2960/1600轴流式主要通风机,配备电机功率2250kW,东翼采区回风量12945m3/min,等积孔为4.11m2。西风井装备两台GAF35.5-21.1-1FB轴流式主要通风机,配备电机功率3200kW。西翼采区回风量为13449m3/min,等积孔为5.30m2。 (三)供电系统 矿井工业广场设有一座35kV变电所,由芦集220kV变电所馈出两路LGJ-185型架空线路作为矿井两路主电源线路,潘一110kV变电所馈出3413线路作为矿井保安电源。另在东风井场地设1座35kV 变电所,为东风井主通风机提供6kV电源;西风井场地设1座35kV

第二章煤矿地质基本知识 一、煤矿地质基本概念 1、岩石及其分类 构成地球外层硬壳的物质叫岩石,它是由一种矿物或数种矿物组成的。 岩石按其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2、岩浆岩或火成岩 地壳下部(地幔或更深一些)的高温高压岩浆(岩浆温度通常为700~1300℃)沿着地壳薄弱部位或缝隙向上入侵到地壳乃至喷出地表,经冷凝结晶后而形成的岩石称为岩浆岩(又称火成岩)。 淮北煤田常见岩浆岩有辉绿岩、闪长岩或闪长玢岩等;其硬度较大,锤击易帽火星。 3、沉积岩 沉积岩: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碎屑(泥、砂、砾石)、各种有机物以及溶解在水中的物质,在低洼的海洋、湖泊、沼泽等水盆地中沉淀下来,逐层堆积,经过压实、脱水、胶结而形成的坚硬岩石称为沉积岩。 根据沉积岩的成因、成分及结构等特征分为碎屑岩、粘土岩和化学及生物化学岩等类别。

煤矿井下常见的沉积岩有角砾岩、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和页岩、石灰岩、煤等。 沉积岩主要的特征是有层理和化石的存在。 4、变质岩 由于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的影响,使已经形成的岩浆岩、沉积岩或先期变质岩,在地下深处受到高温和高压的作用,改变了原来的成分和性质,变成新的岩石——变质岩。 变质岩的常见类型: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糜棱岩、石英岩、大理岩、矽卡岩(常见的矿产有铁、铜、铅、锌、钨等) 5、成煤的条件 成煤的必要条件:煤的形成是许多地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地史中并不是每个地质时代,各个地区都能成煤。因为煤的形成是有条件的。成煤的必要条件包括:植物条件、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条件和地壳运动条件等。 如果地壳升降交替出现,则可形成多个煤层。 淮北矿区含煤地层的沉积环境为滨海平原的海陆交互沉积;成煤时代为石炭、二叠纪。 6、煤层及其厚度 在聚煤时期,连续或大致连续沉积的一套含有煤层的沉积岩系,称为煤系或含煤岩系、含煤地层(或叫煤系地层) 也和其它沉积岩一样,在地下呈层状埋藏,所以把沉积岩系中赋存的层状煤体叫煤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