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教学案例---《送别》歌曲伴奏简易编配教学流程

音乐教学案例---《送别》歌曲伴奏简易编配教学流程

音乐教学案例---《送别》歌曲伴奏简易编配教学流程
音乐教学案例---《送别》歌曲伴奏简易编配教学流程

《送别》歌曲伴奏简易编配教学流程

一、课程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常说的音乐三大要素指的是?他们分别被形容为人的什么?

生:节奏是骨架;旋律是灵魂;和声是肉体

师:弹奏《送别》主旋律。不用伴奏后,大家说这段旋律体现了上述那些音乐要素?

生:节奏、旋律。

师:缺了什么?

生:和声

师:加伴奏再弹一遍,问有和声伴奏了,大家感觉怎样?

生略加讨论后:发言交流,作品丰富,有血有肉……

师总结:要把旋律装饰的优美动听,最好的办法就是为旋律配上合适的伴奏,那么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就是教大家学习简单的,为歌曲做伴奏。

二、新授

师:乱弹伴奏《送别》问,这遍加的伴奏好听吗?

生答师引出:伴奏不是乱加的,它有一定的技巧和法则,下面我就和同学们一起研究为歌曲加上简单的伴奏。

【案例分析一】

师:出示加好伴奏的《小星星》Ⅰ、Ⅳ、Ⅴ包含的和弦音(Ⅰ—1 3 5;Ⅳ—4 6 1;Ⅴ—5 7 2)

提问:

①、Ⅰ、Ⅳ、Ⅴ和弦是否包含了音阶里所有的7个基本音

②、配的和弦和旋律段之间关系

生:小组讨论……

师配和弦规律总结:为旋律配和弦的一般性规律(Ⅰ、Ⅳ、Ⅴ和弦包含了音阶里所有的7个基本音)

1、分析小节主流旋律音可归在那个和弦

2、总时值那个和弦里的音占主流

3、每小节原则不超过两个和弦

4、和弦的连接方式为:Ⅰ—Ⅳ;Ⅰ—Ⅴ

【案例分析二】

师:出示《雪绒花》曲谱——引导学生分组利用总结的规律对《雪绒花》进行分析、讨论并配伴奏,并认真考虑划线的音符怎么处理?

教师指导难点分析:和弦外音与和弦的连接的另一方式Ⅰ—Ⅳ—Ⅴ—Ⅰ

三、学生分组实践为歌曲《送别》配伴奏,

1、用Ⅰ—Ⅳ—Ⅴ级

2、运用上面案例的总结方法,分组合作完成。

3、学生作品展示。

教师弹奏学生作品,利用不同的伴奏型(柱式、分解、半分解),鼓励他们的成就。好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存在问题的给出建议!

四、作业设计。

师:同学们,刚才我弹得作品风格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

学生分析讨论……

师总结引出下节课任务:选配伴奏音型,让大家先预习!

送别-小学音乐教案

篇一:音乐送别教案 《送别》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送别》。 二、教学目的: 知识:通过相关图片(或电影录像)及音乐的欣赏,学习演唱歌曲《送别》情感:能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体验多种音乐表现同一主题的乐趣 能力:并尝试用电子琴的丰富音色来表现,引导、培养和激发学生对音乐之美的欣赏能力和感悟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对乐曲意境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 四、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歌曲曲谱等 五、教学过程: 1、练声曲: 12 | 3 4 | 5 —|5 4 | 3 2 | 1 —

咪吗咪 2、学唱歌曲《送别》 (1).教师:同学们,让我们听一听下面这首歌曲,听完后说说它的歌名?生:《送别》)师:你知道吗?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送别》是出自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 (2)、介绍曲作者 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70余首。编作的乐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大多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辞依永秀丽,声辙抑扬顿挫有致,意境深远而富于韵味。加上他具有较为全面的中西音乐文化修养,选用的多为欧美各国的通俗名曲,曲调优美动人,清新流畅,词曲的结合贴切顺达,相得益彰,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因此,他的乐歌作品广为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喜爱,像《送别》、《忆儿时》、《梦》、《西湖》等,特别是《送别》,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成功地选作插曲或主题歌,已成为了一个历

史时期中国青年学生或知识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征。由他自己写的词谱曲的《春游》,则是我国目前可见的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 (3)、欣赏《送别》 (4)、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歌谱吧。请问,这首歌曲是几几拍的?(生答:4/4拍)(5)、学生跟琴视唱全谱 教师提出注意点:二分音符,全音符,及附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时值把握 (6)、请同学们学唱这首歌。 (7)、请同学们讨论歌曲的结构特点。 (8)、师总结 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

五年级音乐下册《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唱歌曲《送别》 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初步认识影视歌曲、学堂乐歌 教学重点:学会演唱歌曲,理解歌曲情感意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唱出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发声练习 2、节奏练习 二、导入 1、欣赏歌曲。 师:同学们,今天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并且请大家来猜猜它的歌名?播放歌曲《童年》。 2、简介歌曲 这首歌曲是罗大佑的《童年》,是一首校园歌曲。校园歌曲是流行于校园,体现校 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创作。 3、那么在上世纪我们的前辈在学校唱什么呢?学堂乐歌。今天我们就来演唱一首 学堂乐歌。它是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的插曲--《送别》 三、了解歌曲 1、认识作者: 李叔同(1880-1942)又名弘一法师。浙江平湖人,中国著名音乐家、戏剧活动家。1880年9月生于天津, 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 元寺。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主要音乐代表作品有《送别》、《西湖》等。 2、歌曲介绍:

194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人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它属于李叔同早年的创作的“学堂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倡导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国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的特点,一是,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点感到困惑和不解。 3、听音范唱播放《送别》 师:我们在听到时候看看这首歌曲是几拍子,速度是,力度以及调号? 生:回答。 师:概括,四四拍、中速稍慢、中弱、C大调、再次听《送别》 师:一起来听听这首歌曲,注意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谁来说说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说的很正确,这首歌曲特点,旋律平缓悠长,凄美柔婉,节奏也比较简单,表达李叔同对“金兰之交”友人分别时的离愁别绪,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思想感情。情绪:忧伤、惆怅、深情。 四、学唱歌曲 那么下面把旋律带上跟着老师一起学唱这首歌曲 1、先来朗诵一遍歌词 2、学生一起朗诵 3、老师领唱一边简谱 4、学生聆听一遍歌曲 5、学生跟着音乐轻声哼唱 6、教师领唱 7、学生一起唱 五、主题延伸、扩大视野 《城南旧事》是1982年女作家林海音改编的同名电影。《送别》在影片中作为主题曲贯穿全片,细腻地表达了主人公小英子忧伤、惆怅的内心情感世界。

篇一:音乐送别教案 《送别》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送别》。 二、教学目的: 知识:通过相关图片(或电影录像)及音乐的欣赏,学习演唱歌曲《送别》情感:能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体验多种音乐表现同一主题的乐趣 能力:并尝试用电子琴的丰富音色来表现,引导、培养和激发学生对音乐之美的欣赏能力和感悟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对乐曲意境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 四、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歌曲曲谱等 五、教学过程: 1、练声曲: 12 | 3 4 | 5 —|5 4 | 3 2 | 1 — 咪吗咪 2、学唱歌曲《送别》 (1).教师:同学们,让我们听一听下面这首歌曲,听完后说说它的歌名生:《送别》) 师:你知道吗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送别》是出自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 (2)、介绍曲作者 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70余首。编作的乐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大多 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辞依永秀丽,声辙抑扬顿挫有致,意境深远而富于韵味。加上他具有较 为全面的中西音乐文化修养,选用的多为欧美各国的通俗名曲,曲调优美动人,清新流畅,词曲的 结合贴切顺达,相得益彰,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因此,他的乐歌作品广为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 喜爱,像《送别》、《忆儿时》、《梦》、《西湖》等,特别是《送别》,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成功地选作插曲或主题歌,已成为了一个历史时期中国青年学生或知识分子思 想感情的象征。由他自己写的词谱曲的《春游》,则是我国目前可见的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 (3)、欣赏《送别》 (4)、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歌谱吧。请问,这首歌曲是几几拍的(生答:4/4拍)(5)、学生跟琴视唱全谱 教师提出注意点:二分音符,全音符,及附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时值把握 (6)、请同学们学唱这首歌。 (7)、请同学们讨论歌曲的结构特点。 (8)、师总结 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

《送别》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送别》。 二、教学目的: 知识:通过相关图片(或电影录像)及音乐的欣赏,学习演唱歌曲《送别》情感:能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体验多种音乐表现同一主题的乐趣 能力:并尝试用电子琴的丰富音色来表现,引导、培养和激发学生对音乐之美的欣赏能力和感悟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对乐曲意境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 四、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歌曲曲谱等 五、教学过程: 1、练声曲: 1 2 | 3 4 |5 —|5 4 |3 2 |1 — 咪吗咪 2、学唱歌曲《送别》 (1).教师:同学们,让我们听一听下面这首歌曲,听完后说说它的歌名?生:《送别》) 师:你知道吗?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送别》是出自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2)、介绍曲作者 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70余首。编作的乐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大多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辞依永秀丽,声辙抑扬顿挫有致,意境深远而富于韵味。加上他具有较为全面的中西音乐文化修养,选用的多为欧美各国的通俗名曲,曲调优美动人,清新流畅,词曲的结合贴切顺达,相得益彰,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因此,他的乐歌作品广为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喜爱,像《送别》、《忆儿时》、《梦》、《西湖》等,特别是《送别》,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成功地选作插曲或主题歌,已成为了一个历史时期中国青年学生或知识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征。由他自己写的词谱曲的《春游》,则是我国目前可见的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 (3)、欣赏《送别》 (4)、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歌谱吧。请问,这首歌曲是几几拍的?(生答:4/4拍) (5)、学生跟琴视唱全谱 教师提出注意点:二分音符,全音符,及附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时值把握(6)、请同学们学唱这首歌。 (7)、请同学们讨论歌曲的结构特点。 (8)、师总结 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

五年级送别音乐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了解作曲家李叔同。 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3、能从乐曲的听赏中体会作品的内涵与情感。 4、能大胆的参与歌曲的演唱也表演,能准确表达歌曲情感。培养学生合唱合作精神与充满爱心的情怀。 教学重点: 1、演唱歌曲《送别》 2、听赏乐曲 教学难点: 谈听赏乐曲的感觉与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 欣赏与实践相结合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欣赏《童年》,介绍学堂乐歌。 :新课导入和授新 教学步骤: 一、导入今天我们首先来欣赏一首歌,请大家猜猜他的歌名。(放《童年》)这是大家喜欢的《童年》,它是流行于现代校园的一首校园民谣,那么我们思考一下,如果我们追溯到“五四”时期,那时学堂里又在唱些什么?那时人们把在学堂里唱的歌叫乐歌,因此就把20世纪初流行于学校的歌曲,叫学堂乐歌。学堂乐歌除向学生进行思想和知识教育外,还有反映人们要求“富国强兵”、“抵御外辱”的,还有宣传学习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学堂乐歌《送别》 二、介绍词曲作者 学堂乐歌基本上是填词歌曲,其曲调大部分选自当时的日本和欧美的流行歌曲,因此它的曲作者为英国的奥待韦。它的词作者是我国近代音乐家李叔同。 三、发声练习 四、唱谱

1、熟悉D大调 2、视唱全谱 3、解决难点 五、填词演唱 六、感情处理 歌曲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最后一句应唱得渐慢渐弱。 七、学生表演 用王维的诗来启发,教师示范 八、辩论:你更喜欢学堂乐歌还是校园民谣。 发挥生学的主体性 九、不管你更喜欢哪一种,我们都不能忘记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 通过辩论加深学生对学堂乐歌的认识与喜爱

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唱歌曲《送别》,感受歌曲悲伤的情绪,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珍惜彼此间的友谊。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听辨”“模唱”、“感受”、“对比”、“体验”、“表现”等方法,使学生充分理解歌曲内涵,抒发感情。3、知识与技能 能用连贯的气息,自然圆润的声音,准确演唱歌曲《送别》并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认识李叔同 学会并且能够演唱《送别》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歌谱中连续的八分音符的演唱。 教材分析 《送别》是一首叙事题材的学堂乐歌。叙事性的歌词讲述了作者对朋友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歌曲为四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大调式,4/4拍。歌曲曲调简练,一字两音,具有叙事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双基训练 (三)歌曲导入 导语: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外国乐曲,听一听它的情绪是怎样的? 师弹奏钢琴曲《送别》 歌曲介绍

(四)新授 1、出示歌谱 a出示第一乐句歌谱 4/4 5 351- ︱6 1 5- ︱5 12 3 21 ︱2---︱ b出示第二乐句歌谱 4/4 5 351. 7 ︱6 1 5- ︱5 23 4. 7 ︱1---︱ 学生进行两段歌谱的比较,找不同(节奏、旋律) c出示第三段歌谱,学生试唱 6 1 1- ︱ 7 67 1- ︱67 16 65 31 ︱2---︱ (可找能力强的同学自己识谱) d这一乐句是哪一乐句的重复? 4/4 5 351. 7 ︱6 1 5- ︱5 23 4. 7 ︱1---︱ e完整演唱歌曲《送别》的歌谱 2、学习歌词 出示歌词,朗读歌词(配乐朗诵)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崖,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默读,找不认识的字 齐读歌词(问: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答:离别之情问:离别之情是什么情?悲伤、痛苦、依依不舍) 学生带感情朗读 师:同学们,我们再来朗诵一遍,体会作者依依惜别时的感情。 师弹《送别》旋律,生朗诵 师:同学们朗诵得很好,感情非常到位 3、学唱歌曲

四年级音乐《送别》教案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来自音乐素养较高的部分四年级学生和音乐素养很高的部分三年级学生,因此,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较高的音乐学习目标,可以挖掘拓展的深度,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 教学内容: 歌曲《送别》 教学目标: 、了解学堂乐歌的相关知识,知道词作者李叔同的生平简历与曲调的由来。 2、深刻体会歌曲内涵,并能悠长的气息、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 3、通过知识的延伸及拓展,激发学生的表现力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深刻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2、对本知识延伸和技能拓展的准确把握。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唱出歌曲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安定情绪,师生问好。 二、导入 、欣赏歌曲《童年》,它演唱了什么内容?像这类歌曲叫什么? 像这种广受学生喜爱,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歌曲,我们称它为“校园歌曲”。 2、那你知道100多年前,我们的前辈在学校唱什么歌吗? 三、介绍“学堂乐歌” 901年(清朝末年,民国初期)起,中国开始开办学校,那时称做“学堂”,学校开设的音乐叫做“乐歌”,音乐上唱的歌称为“学堂乐歌”,也就是类似当今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的曲调大都是来自日本以及欧洲、美国,由中国人以中文重新填词。简单来说,就是运用外国的曲子,填上中国的词 学堂乐歌充满着对传统势力的反抗精神和饱含的爱国主义激情,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开创了中国近代音乐创作的先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堂乐歌的代表作《送别》。 四、歌曲教学 、初听录音,感受歌曲的速度、情绪,内容。

2、出示歌词,介绍词作者李叔同。 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是由学堂乐歌的先驱者李叔同填词创作的。李叔同又名弘一法师,中国著名音乐家、戏剧活动家,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诗词均所擅长,是个名副其实的全才。 3、朗读歌词: 《送别》这首歌是李叔同送别金兰友人时所写,歌词清新淡雅,情真意挚,深刻体现了离别的忧伤与凄凉。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都是离人眼中所看到的景物,景物依旧,人在别时,渲染了离别时的凄凉情绪。下面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手势朗读歌词。 4、一边画旋律线一边用u哼唱旋律,再次体会歌曲的忧伤之情。 、婉转悠长的旋律更加深了人们的忧伤之情,下面我们一边画旋律线一边唱歌谱。 6、填词演唱,注意气息连贯,声音优美,位置统一。 7、分析处理歌曲,加上力度记号演唱。 第一、二两个乐句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出寂静冷落的气氛,心中惆怅、忧伤,声音应该怎样(轻柔、连贯)?力度?(稍弱)第三乐句与前面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加上渐强、渐弱记号演唱,第四乐句重复了第一乐句加强了

《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本节课中了解什么是和弦 2、运用和弦为作品简单编配伴奏 【教学重难点】:歌曲伴奏编配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实践 【教具】:电脑、多媒体、作曲软件 上课礼仪。 导课: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首作品吧:点击打开链接 【作者简介】:李叔同,学堂乐歌代表人物。于1905年编印出版的供学校教学用的《国学唱歌集》,即从《诗经》、《楚辞》和古诗词中选出13篇,配以西洋和日本曲调,连同两首昆曲的译谱合集而成的。《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这些歌曾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传播。曲调带着强烈的外来色彩,歌词带着浓重的旧体诗词的韵调,这便是最初的,也是宣告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的歌。李叔同用这样的歌完成了启蒙者的历史任务。 这首作品非常的好听是吧,我们来看一下这首作品的谱子。

谱面看起来很简单,我们再来唱一遍。同学们说我们唱的和刚来老师给大家播放的音乐有什么区别?——缺少伴奏 这节课就让老师带着大家来学习简单的乐曲编配。

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和弦。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音按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即构成和弦。 和弦有三和弦、七和弦之分,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三和弦。 和弦是建立在调式音级基础上的,旋律中一些音总是围绕着某一个音运动,这个音是主音,以主音为中心按一定的关系组织起来就构成了调式,调式中的各音称为调式音级。和弦与和弦按一定的规则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和声。 我们来看一下C大调的正和弦有 Ⅰ:1 3 5 ;Ⅳ:4 6 1 ;Ⅴ:5 7 2 同学们根据作品里出现的音来试着给作品写上正确的伴奏和弦。

在钢琴上演奏的时候可以根据作品的需要运用不通的伴奏音型比如分解和弦就是比较简单的一种。

歌曲《送别》教案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送别 教学目标: 1、会唱歌曲《送别》 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初步认识影视歌曲、学堂乐歌 教学重点:学会演唱歌曲,理解歌曲情感意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唱出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1、欣赏根据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 师:同学们,今天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首歌,并且请大家来猜猜它的歌名? 播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 2、简介歌曲 这四首歌曲是依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改编的电视剧主题歌曲——《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四大古典名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尤其在中央电视台将其拍摄成电视剧后,其主题旋律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广大群众非常喜爱的电视歌曲。主题歌曲恰如其分的突出作品的主题,起到了歌颂主题思想,帮助观众明确理解作品思想内涵的作用。 一、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也是一首影视歌曲,它是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的插曲--《送别》 二、认识作者: 李叔同(1880-1942)又名弘一法师。浙江平湖人,中国著名音乐家、戏剧活动家。 1880年9月生于天津, 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 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诗词均所擅长。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主要音乐代表作品有《送别》、《西湖》、等。 三、歌曲介绍: 194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人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它属于李叔同早年的创作的“学堂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倡导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国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的特点,一是,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点感到困惑和不解。 四、学唱歌曲 1.听音范唱播放《送别》 师:我们在听到时候看看这首歌曲是几拍子,速度是,力度以及调号? 生:回答 师:概括,四四拍、中速稍慢、中弱、D大调、再次听《送别》 师:一起来听听这首歌曲,注意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谁来说说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说的很正确,这首歌曲特点,旋律平缓悠长,凄美柔婉,节奏也比较简单,表达李叔同对“金兰之”交友人分别时的离愁别绪,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思想感情。情绪:忧伤惆怅深情 师:好,那么下面把旋律带上跟着老师一起学唱这首歌曲 1、先来朗诵一遍歌词 2、学生一起朗诵 3、老师领唱一边简谱

送别音乐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 送别音乐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精心整理的送别音乐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送别音乐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知识、认识词作者李叔同。 2、学唱学堂乐歌《送别》,让学生声情并茂的演唱《送别》。 教学重点: 1、了解李叔同 2、学会并且能够背唱《送别》 教学难点: 1、歌曲音准节奏的准确把握 2、能够再演唱歌曲的同时,体会恋故伤别的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歌谱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1、学生聆听器乐曲《送别》,说出乐曲的主要伴奏乐器是什么?

乐曲迷漫着怎样的色彩? 2、听着音乐朗诵小诗,说说诗词内容与音乐表达的情感是否相一致。 3、如此动听的音乐和优美的诗词完美融合在一起的话,又会是怎样的意境呢? 二、新歌教学: 1、学唱《送别》 初听歌曲,你可以用“lu”跟着歌曲哼唱歌曲旋律,并找出歌曲换气的地方 按正确的换气再次哼唱旋律,并要求声音连贯统一 让我们保持这个状态,并用高位置的声音,送去我们对李叔同的怀念与仰慕之情。一起高位置有表情的朗读歌词,体会歌曲意境。 尝试自己学唱,找出你唱得最美的一句。 2、教师纠正不足,学生练唱。 3、全班齐唱,唱后师生评价:是否连贯深情 4、用柔美的歌声演唱全曲。 5、歌曲处理,歌曲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最后一句应唱得渐慢渐弱。 6、学生跟琴再唱。 7、播放音乐,在老师的指挥下演唱歌曲。 8、同学们,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获得国际金鹰大奖的《城南旧事》,就是用这首《送别》作为主题歌的,它使《城南旧事》影片增添了无

送别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学习演唱歌曲《送别》。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2、能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谊。 2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同学已经有了一定的演唱能力和欣赏能力、分析表现音乐的能力,但是,重要的还是要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要让他们从心底里喜爱音乐,还要注重音乐课基本常规和欣赏音乐、演唱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持续发展的态势。常规与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每节课堂教学,贯穿于整个学期。各种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也不能松懈。 3重点难点 重点:学唱歌曲。 难点:对歌曲意境的理解,并用歌声表达。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 一、播放歌曲《童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件展示) 1、师: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的歌名是什么?(童年)童年是一首什么歌曲?(校园歌曲).什么是校园歌曲?(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创作。)那么在上世纪我们的前辈在学校唱什么呢?(学堂乐歌) 2、学堂乐歌 二十世纪初,流行于学校的歌曲,叫学堂乐歌。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学堂乐歌——《送别》。 活动2【讲授】 二、学习歌曲《送别》 1、多媒体播放《送别》,学生初步感受和自学歌曲,并体会歌曲的演唱情绪。 教师:好,首先让我们来初步感受和自学这首歌曲,并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首歌曲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演唱情绪。 2、鉴赏体会

教师:好,刚才我们初步感受了这首歌曲,那么歌曲《送别》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演唱情绪呢?(表达了一种忧伤、惆怅、深情、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3、作品介绍 《送别》是一首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有广泛影响的学堂乐歌。电影《城南旧事》采用它作为贯穿全片的主题音乐,细腻地表达了主人公小英子忧伤、惆怅的内心情感世界。 教师:好,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忧伤、惆怅、深情的情绪来学唱这首歌曲吧! 4、介绍歌曲乐谱中的音乐记号——反复记号和终止线。 教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歌曲乐谱中的两个音乐记号。 5、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学生进一步感受和自学歌曲,并体会反复记号和终止线在歌曲中起的作用。 教师:好,接下来听老师示范演唱这首歌曲,请同学们进一步感受和自学歌曲,并体会一下反复记号和终止线在歌曲中起的作用。 6、学生齐读歌词。 教师:好,刚才老师把这首歌曲完整的演唱了一遍,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老师演唱的这个顺序把歌词朗读一次。 7、教师用电子琴教唱歌曲。 8、感情处理 歌曲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最后一句应唱得渐慢渐弱。 9、学生齐唱歌曲。(电子琴伴奏) 10、学生男女对唱歌曲。(录音伴奏) 11、请个别学生上台演唱歌曲。 活动3【活动】 三、师生共鸣 同学们,时间是短暂的,一瞬间,你们就是五年级的学生了,五年的学习生涯马上就要结束了,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老师和同学们就要分别了,我相信我们的同学肯定都舍不得离开,舍不得老师,同样,老师也舍不得你们。那么在这节课的最后,就让我们带着这种依依不舍的情感,师生共同唱响这首歌曲《送别》。(后面会唱老师也一起唱好吗?)

送别 教学目标: 1、会唱歌曲《送别》 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初步认识影视歌曲、学堂乐歌 教学重点:学会演唱歌曲,理解歌曲情感意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唱出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发声练习 2、节奏练习 二、导入 1、欣赏歌曲。 师:同学们,今天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并且请大家来猜猜它的歌名?播放歌曲 《童年》。 2、简介歌曲 这首歌曲是罗大佑的《童年》,是一首校园歌曲。校园歌曲是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 境或感受的创作。 3、那么在上世纪我们的前辈在学校唱什么呢?学堂乐歌。今天我们就来演唱一首学堂乐歌。它是 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的插曲--《送别》 三、了解歌曲 1、认识作者: 李叔同(1880-1942)又名弘一法师。浙江平湖人,中国著名音乐家、戏剧活动家。 1880年9月生于天津, 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李叔同是 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主要音乐代表作品有《送别》、《西湖》等。 2、歌曲介绍: 194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人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它属于李叔同早年的创作的“学堂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 大作用,积极倡导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 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国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的特点,一是,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 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点感到困惑和 不解。 3、听音范唱播放《送别》 师:我们在听到时候看看这首歌曲是几拍子,速度是,力度以及调号? 生:回答。 师:概括,四四拍、中速稍慢、中弱、C大调、再次听《送别》 师:一起来听听这首歌曲,注意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谁来说说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说的很正确,这首歌曲特点,旋律平缓悠长,凄美柔婉,节奏也比较简单,表达李叔同对“金 兰之交”友人分别时的离愁别绪,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思想感情。情绪:忧伤、惆怅、深情。 四、学唱歌曲 那么下面把旋律带上跟着老师一起学唱这首歌曲 1、先来朗诵一遍歌词 2、学生一起朗诵 3、老师领唱一边简谱 4、学生聆听一遍歌曲 5、学生跟着音乐轻声哼唱 6、教师领唱 7、学生一起唱 五、主题延伸、扩大视野

《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学习演唱歌曲《送别》。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2、能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谊。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同学已经有了一定的演唱能力和欣赏能力、分析表现音乐的能力,但是,重要的还是要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要让他们从心底里喜爱音乐,还要注重音乐课基本常规和欣赏音乐、演唱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持续发展的态势。常规与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每节课堂教学,贯穿于整个学期。各种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也不能松懈。 重点难点 重点:学唱歌曲。 难点:对歌曲意境的理解,并用歌声表达。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

一、播放歌曲《童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件展示) 1、师: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的歌名是什么?(童年)童年是一首什么歌曲?(校园歌曲).什么是校园歌曲?(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创作。)那么在上世纪我们的前辈在学校唱什么呢?(学堂乐歌) 2、学堂乐歌 二十世纪初,流行于学校的歌曲,叫学堂乐歌。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学堂乐歌——《送别》。 活动2【讲授】 二、学习歌曲《送别》 1、多媒体播放《送别》,学生初步感受和自学歌曲,并体会歌曲的演唱情绪。 教师:好,首先让我们来初步感受和自学这首歌曲,并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首歌曲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演唱情绪。 2、鉴赏体会 教师:好,刚才我们初步感受了这首歌曲,那么歌曲《送别》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演唱情绪呢?(表达了一种忧伤、惆怅、深情、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3、作品介绍 《送别》是一首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有广泛影响的学堂乐

歌曲《送别》教案 1、会唱歌曲《送别》 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初步认识影视歌曲、学堂乐歌教学重点:学会演唱歌曲,理解歌曲情感意境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唱出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1、欣赏根据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师:同学们,今天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首歌,并且请大家来猜猜它的歌名?播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 2、简介歌曲这四首歌曲是依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改编的电视剧主题歌曲《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四大古典名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尤其在中央电视台将其拍摄成电视剧后,其主题旋律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广大群众非常喜爱的电视歌曲。主题歌曲恰如其分的突出作品的主题,起到了歌颂主题思想,帮助观众明确理解作品思想内涵的作用。

一、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也是一首影视歌曲,它是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的插曲--《送别》 二、认识作者:李叔同(1880-1942)又名弘一法师。浙江平湖人,中国著名音乐家、戏剧活动家。1880年9月生于天津,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诗词均所擅长。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主要音乐代表作品有《送别》、《西湖》、等。 三、歌曲介绍:194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人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它属于李叔同早年的创作的“学堂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倡导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国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的特点,一是,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点感到困惑和不解。 四、学唱歌曲1.听音范唱播放《送别》师:我们在听到时候看看这首歌曲是几拍子,速度是,力度以及调号?生:回答师:概括,四四拍、中速稍慢、中弱、D大调、再次听《送别》师:一

《送别》 作者:武陟县小董乡渠下学校孙林林 一、概述 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银屏之歌》的一节欣赏课,课名是《送别》。 1、本节音乐课所需课时为1课时,80分钟,本节课是第二课时; 2、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欣赏根据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和学唱《送别》。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用悠长的气息、流畅的声音,深情演唱歌曲《送别》。 (2)了解4/4拍的特点,唱准歌曲中的长音,注意音准。 (3)欣赏根据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利用学习的正确发音方法,学会唱高,低声部谱子。 (2)能够结合其他课程以及在生活中所获得的知识,理解歌曲的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教唱《送别》,使学生理解友谊的价值,教育他们要珍惜同学间的情谊。(2)通过力度,速度,音色上的变化,在感情表达上做细腻的处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一班。七年级学生大部分是处于 13 、 14 岁左右的学生,他们仍具有许多小学生的特性,认知能力不断提高,思维能力逐渐成熟,抽象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较大发展;注意的稳定性较小学增强。绝大部分学生对音乐很感兴趣,学习热情较高,有学习音乐的愿望和兴趣,乐于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综合运用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各种策略,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通过模唱歌谱、填词演唱、小组交流、分组汇报等环节完成歌曲教学,培养学生演唱能力。利用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作为学生解决的工具,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表达能力。采用抒发感受、编儿歌等方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和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创新表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设计意图: 本课本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弘扬名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的基本理念,运用了欣赏、演示、讲授、练习、讨论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通过学习,增进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增强了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送别》教案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送别》。 教学目的: 知识:通过相关图片(或电影录像)及音乐的欣赏,学习演唱歌曲《送别》情感:能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体验多种音乐表现同一主题的乐趣能力:并尝试用电子琴的丰富音色来表现,引导、培养和激发学生对音乐之美的欣赏能力和感悟能力。 教学重难点: 对乐曲意境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 教学教具: 多媒体课件,歌曲曲谱等 教学过程: 1、练声曲: 2、学唱歌曲《送别》 (1).教师:同学们,让我们听一听下面这首歌曲,听完后说说它的歌名?生:《送别》)师:你知道吗?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送别》是出自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 (2)、介绍曲作者 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70余首。编作的乐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大多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辞依永秀丽,声辙抑扬顿挫有致,意境深远而富于韵味。加上他具有较为全面的中西音乐文化修养,选用的多为欧美各国的通俗名曲,曲调优美动人,清新流畅,词曲的结合贴切顺达,相得益彰,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因此,他的乐歌作品广为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喜爱,像《送别》、《忆儿时》、《梦》、《西湖》等,特别是《送别》,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成功地选作插曲或主题歌,已成为了一个历史时期中国青年学生或知识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征。由他自己写的词谱曲的《春游》,则是我国目前可见的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 (3)、欣赏《送别》 (4)、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歌谱吧。请问,这首歌曲是几几拍的?(生答:4/4拍)

(5)、学生跟琴视唱全谱 教师提出注意点:二分音符,全音符,及附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时值把握 (6)、请同学们学唱这首歌。 (7)、请同学们讨论歌曲的结构特点。 (8)、师总结 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 (9)、学生有感情的朗诵歌词 (10)、学生完整地演唱这首歌 在《送别》的优美旋律中结束此课

《送别》是青年朋友们最熟悉的一首学堂乐歌,是李叔同在浙江两级师范院校任教期间完成的一首填词歌曲。歌曲填上清丽自然蕴涵深厚的中国长短句,一字一音,词曲契合,完美地抒写了人生离合的真实体验和世间永存的挚意真情,从而使这首歌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知识(二)认识词作者李叔同(三)学唱学堂乐歌《送别》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李叔同(二)学会并且能够背唱《送别》 三、教学难点: (一)歌曲音准节奏的准确把握(二)能够在演唱歌曲的同时,体会恋故伤别的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这是大家喜欢的《童年》,它是流行于现代校园的一首校园民谣,那么我们思考一下,如果我们追溯到“五四”时期,那时学校里又在唱些什么? (二)新课教学 (三)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是人们对中国清末民初新式学堂中所设的音乐课程及其所教唱的歌曲的称谓。它表现了抵御外侮、富国强兵等爱国思想。 学堂乐歌是清末民初新兴学校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的兴起和发展使西方音乐及其作曲技法还有各种艺术形式和技艺得以传播。带动了我国现代音乐创造的萌芽和发展。 1903年在上海的一所小学里,传出了第一首学堂乐歌《男儿第一志气高》,这首歌就是采用日本童谣《手戏》的曲调改编而来。 (四)作者简介 李叔同,学堂乐歌作者,音乐、美育教育家,早期话剧活动家,1880年出生于天津一个富裕的盐商家庭,于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为僧,法号弘一。1942年在福建泉州开元寺逝世。 李叔同自幼博学多才。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在音乐方面,他编写出版了我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创作了我国第一首多声部合唱歌曲《春游》,他填词的送别是在我国流传最久的一首学堂乐歌;在话剧方面,组织了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演出了我国第一部翻译话剧《茶花女》。 (五)作品赏析 《送别》是李叔同根据美国人J·P·奥特威所作旋律填词的一首著名的学堂乐歌。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 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出寂静冷落的气氛。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 (四)学唱歌曲 歌唱要求: 1、演唱此歌时声音要轻柔含蓄,但不要过于虚弱,速度宜舒缓从容。 2、全曲音量有所起伏,但必须注意乐句之间情绪的连贯。 3、歌词中“一斛浊酒尽余欢”(斛念hú) 歌曲学唱: 1、参照课本第30页的谱例,教师范唱。 2、纠正学生个别音不准的地方。 3、学生跟随伴奏齐唱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学堂乐歌这个特殊的历史产物,认识了为我们学校音乐教育奠基的先人李叔同,并且学唱了李叔同的代表作《送别》。这首学堂乐歌是清末民初新兴学校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的兴起和发展使西方音乐及其作曲技法还有各种艺术形式和技艺得以传播。带动了我国现代音乐创造的萌芽和发展。四作业 学堂乐歌大多数都是现成的曲调填上新词。你不妨也试一试,用《送别》的曲调,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填上一段新词,唱给大家听。或许它也会成为一首校园歌曲。

音乐教案《送别》 课题《送别》课时课型综合课教学目的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了解作曲家李叔同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教具电子琴多媒体教学内容欣赏《童年》演唱《送别》重点演唱难点—板书设计《送别》—教材分析《送别》是李叔同填词的一首学堂乐歌,是一首段体的歌曲,大调,中速深情,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的诚挚情感。 时间教学步骤教学要求与方法一导入今天我们首先来欣赏一首歌,请大家猜猜他的歌名。 (放《童年》)这是大家喜欢的《童年》,它是流行于现代校园的一首校园民谣,那么我们思考一下,如果我们追溯到五四时期,那时学堂里又在唱些什么?那时人们把在学堂里唱的歌叫乐歌,因此就把世纪初流行于学校的歌曲,叫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除向学生进行思想和知识教育外,还有反映人们要求富国强兵抵御外辱的,还有宣传学习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学堂乐歌《送别》。 二介绍词曲作者学堂乐歌基本上是填词歌曲,其曲调大部分选自当时的日本和欧美的流行歌曲,因此它的曲作者为英国的奥待韦。 它的词作者是我国近代音乐家李叔同。 三发声练习四唱谱熟悉大调视唱全谱解决难点五填词演唱六感情处理歌曲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最后一句应唱得渐慢渐弱。 七学生表演八辩论:你更喜欢学堂乐歌还是校园民谣。 九总结不管你更喜欢哪一种,我们都不能忘记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欣赏《童年》介绍学堂乐歌放《送别》出示李叔同的画相与简介出示发声练习与要求熟悉大调音阶用王维的诗来启发,教师示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辩论加深学生对学堂乐歌的认识与喜爱小结学生基本能有感情演唱,并对学堂乐歌有了一定了解。 音乐教案《送别》这一教案

探寻清新、淡雅、忧美的歌 ——音乐欣赏《送别》的教学设计 张海莉 一、教学内容: 1、了解学堂乐歌 2、欣赏歌曲《送别》 二、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材分析: 《送别》是一首学堂乐歌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歌词清新淡雅,情真意挚,深刻体现了离别的忧伤与凄凉。描述了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这些离人眼中所看到的景物,景物依旧,人在别时,更加渲染了离别时的凄凉情绪。 四、教学目标: 1、一起了解学堂乐歌的相关知识。知道词作者李叔同的生平简历与曲调的由来。 2、通过欣赏歌曲深刻体会歌曲内涵,并能有感情的朗读歌词和演唱歌曲。 3、通过知识的延伸及拓展,激发学生的表现力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 1、深刻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2、对本课知识延伸和技能拓展的准确把握。 六、教学难点:难点是对学堂乐歌的了解。 七、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八、教学过程: (一)、新歌导入 大家好!很高兴见到你们,你们也让我想起了二十年前的我,那时的我也是小学四年级,喜欢音乐课,酷爱唱歌,想知道老师上小学时爱唱什么歌吗?请听!这首我当年最爱唱的一

首校园歌曲,请大家猜猜他的歌名。(播放《童年》) 今天我要与大家一起欣赏的也是一首校园歌曲,但不是《童年》而是一首传唱了百余年的校园歌曲。(出示幻灯片《送别》) 学堂乐歌介绍:同学们请看屏幕,为什么老师出示的是——“学堂乐歌”之《送别》呢?(师总结:1901年清政府实施了“废科举、兴学堂”的改良措施,那么“私塾”就变成了“学堂”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学校。有了学堂后就把在学堂里唱的歌叫乐歌,并开设了乐歌课,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音乐课。后来就把20世纪初流行于学校的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学堂乐歌的代表作之一《送别》。) (二)、作者介绍 词作者李叔同,学堂乐歌的代表性人物,1880年生于天津,1942年病逝于福建泉州开元寺。祖籍浙江平湖市,原名广侯,号叔同。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教育家,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也是一代高僧,人称弘一法师。截止到1918年出家为僧那一年共创学堂乐歌五十余首,其中代表作品《送别》,历经百余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这支歌对离愁的渲染一直感染到今天的人们。 词作者是美国艺人约翰·P·奥德威(名·名·姓)。李叔同1905年到日本留学期间非常喜欢当时在日本很流行的歌曲《旅愁》的曲调,就借用了《旅愁》的曲谱创作了《送别》,而日本词作家犬童球溪的《旅愁》又是借用了美国艺人约翰·P·奥德威所作《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 (三)、学习歌曲 1、谈谈离别:人间最难舍的情就是“别情”。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不知何年才能相见,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同学们在成长过程中肯定也亲身经历过或者看到过别人离别的场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心的想一想,然后说出让你印象深刻的一次离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