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欠发达省际边缘区核心城市的选择与区域带动效应——以豫皖省际边缘区为例

中国欠发达省际边缘区核心城市的选择与区域带动效应——以豫皖省际边缘区为例

中国欠发达省际边缘区核心城市的选择与区域带动效应——以豫皖省际边缘区为例
中国欠发达省际边缘区核心城市的选择与区域带动效应——以豫皖省际边缘区为例

地理研究GEOGRAPHICAL RESEARCH 第35卷第6期

2016年6月V ol.35,No.6June,2016

中国欠发达省际边缘区核心城市的选择与

区域带动效应——以豫皖省际边缘区为例

韩玉刚1,叶雷2

(1.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芜湖241003;2.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芜湖241003)

摘要:中国省际边缘区由于边缘性区位条件、增长核心缺乏、发展政策缺位等因素综合影响,相对省域核心区而言一般较为落后。豫皖省际边缘区是中国较为典型的“弱弱型”省际边缘

区,核心城市实力弱小、相互联系有限、空间经济结构松散,急需遴选核心城市,重构区域空间

结构,以推进豫皖省际边缘区的快速发展。基于此种思考,从城市规模、商业服务、公共服务、交通通讯4个维度构建了城市中心性评价模型,利用因子分析法和熵值法测度豫皖省际边缘区

城市中心性,利用场强模型和GIS 技术划分城市腹地。结果表明:在豫皖省际边缘区城市中,阜

阳市中心性得分总分最高,在城市规模和交通通讯方面得分领先于其他城市,具有建设成豫皖

省际边缘区核心城市的内部基础;阜阳市的腹地面积最大,直接腹地跨越了阜阳市市域、豫皖

省界的范围,触及豫皖省际边缘区的所有城市,具有建设成为豫皖省际边缘区核心城市的外部

环境。最后结合阜阳市内外发展条件,从跨界空间整合、内外交通组织、产业联动协同、经济社

会示范4个方面,分析了其对豫皖省际边缘区的区域带动效应。

关键词:核心城市;城市中心性;城市腹地;豫皖省际边缘区;阜阳市

DOI:10.11821/dlyj201606010

1引言

中国的省际边缘区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省级行政区域在交接处所构成的特定的地理空间[1]。由于边缘性区位、省界的刚性约束,以及核心城市实力弱和政策因素等的叠加影响,省际边缘区在中国大多是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省与省核心区域之间的欠发达地区和经济低谷区。在当前开放型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交互作用下,省际边缘区要实现转型、快速发展,首先应当优化区域经济空间结构,遴选和培育带动力强的核心城市,重构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区域核心城市是理顺区域经济空间秩序、带动区域整体经济发展、缩小区际经济差距的重要支点,其在交通运输、商业服务、产业组织、信息集散和社会管理等方面与周边地区保持着紧密联系。区域核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突出功能可概括为集聚功能、辐射功能、示范功能和创新功能四个方面[2,3],区域核心城市的发达程度,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整个区域的发展水平,区域核心城市的重要程度,一般可以通过“中心性”来衡量。中心性的概念,最早由德国经济地理学家Christaller 提出[4],是指城市为其以外地区提供服务的相对重要性,是衡量城市在特收稿日期:2016-01-13;修订日期:2016-04-3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0112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YJC790051)

作者简介:韩玉刚(1978-),男,河南固始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经济与经济地理。

E-mail:hyg1005@https://www.doczj.com/doc/e717645131.html,

1127-1140页

网络出版时间:2016-06-20 11:08:06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doczj.com/doc/e717645131.html,/kcms/detail/11.1848.P.20160620.1108.020.html

地理研究35卷1128

定区域中等级高低和功能地位的重要指标。

自中心性概念提出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Preston提出以“结节性”替代Christaller的“绝对重要性”,将城市的相对重要性和绝对重要性概念进行明确区分[5]。Marshall也提出和Preston类似的观点,并认为中心性属于结节性的一部分[6]。Irwin等利用有向图论阐述了中心性概念,并首先将中心性运用到区域城镇体系研究[7]。对于中心性表示城市为其以外地区提供服务的相对重要性这一概念及其内涵的研究较为成熟,但是对于中心性的定量测算却无定论。Christaller最先用电话指数测度城市中心性[4],随后Preston等分别利用零售业和服务业销售总额、中心职能数和职能单元数、城市间相互作用量及方向测算城市中心性[5-8]。中国学者结合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丰富了中心性测度的体系和实证研究。周一星等最早通过选取两个层次9项城市市区指标构建中心性测度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了中国地级市的城市中心性[9]。随后学者大多沿用这种方法,对国内不同类型区域的城市中心性评价和遴选、区域城市等级体系及演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代表性的研究有:朱翔等根据中心城市和省际边缘区城市的特点,运用投影寻踪和聚类分析法,选择了湖南省省际边缘区中心城市的培育对象[10]。张志斌等利用中心性指数测算了中国西部省会城市中心性演变,并对西部省会城市空间格局进行了初步分析[11]。刘嘉俊等利用中心性原理和熵值法分别评价了豫皖省际边缘区四市和淮海经济区的城市中心性[12,13]。王茂军等分别利用中心性原理分析了山东省城市体系及其演化过程[14,15]。

目前对城市中心性评价的相关研究比较稳定,但案例研究多集中在国家层面时间序列的城市中心性的演化、省域层面的省会城市中心性的测度研究、跨省及省域城市群区域的城市中心性研究。从主流研究的重点看,相对弱势的欠发达区域城市中心性的相关研究较少。基于此种考虑,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当前区域核心城市相关研究较为薄弱的环节,选取欠发达的豫皖省际边缘区6个地级市为案例区,从城市的集聚—扩散机制出发,借助城市中心性基本原理,构建省际边缘区城市中心性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算豫皖省际边缘区案例城市的内部发展基础条件,利用场强模型和城市腹地两个基本原理,借助GIS技术测算豫皖省际边缘区案例城市的外部发展环境,并结合案例城市内外部发展情况,遴选豫皖省际边缘区的核心城市。进而从空间、交通、产业、经济社会4个维度,定性研究区域核心城市对豫皖省际边缘区发展的带动作用,以期为不同类型欠发达地区核心城市的选择、城镇体系的有序发展和创新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和案例支撑。

2研究区概况

豫皖省际边缘区是以安徽省和河南省省界为起点向两省内部延伸一定距离的区域。本研究以紧邻省界和与阜阳市交界为标准,地级市包括安徽省的阜阳、六安、亳州,河南省的周口、驻马店、信阳共6个地级市。淮南市与阜阳市相毗邻,为了准确计算阜阳市的腹地面积,更好地刻画阜阳市的核心城市地位,将其纳入定量计算范围;但由于淮南市从经济联系上归属于合肥都市圈,且不临近省界,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省际边缘区城市,所以在定性分析和排序分析中将淮南市排除。根据2014年发布的统计数据计算,截至2013年底,阜阳、六安、亳州三市常住人口占安徽省常住人口的30.49%,国土面积占全省的26.05%,GDP占全省的15.20%,人均GDP是全省水平的50.63%,平均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省水平的85.24%。周口、驻马店、信阳三市常住人口占河南

6期韩玉刚等:中国欠发达省际边缘区核心城市的选择与区域带动效应省常住人口的23.46%,面积占全省的27.53%,GDP 占全省的15.57%,三市人均GDP 是全省水平的67.06%,平均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省水平的84.90%。从6个市的发展数据可以看出,就豫皖省内来比较,豫皖省际边缘区是两省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区域。从6个市的空间位置可以看出,除六安市属于合肥都市圈外,其他五市不属于任

何区域级都市圈(图1),整个豫皖省际边缘区基本处于被经济圈、城市群所包围的“环形空洞区”和“塌陷区”之中[16],因此周边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都不可能完全压制和排斥该区域的发展。该区域是中部经济区中的“经济低谷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缺少带动力强的区域核心城市。

3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数据来源

城市中心性测度的数据均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4》,以指标的信度检验刻度要求α>0.7,以特征值大于1作为因子的提取标准,所选指标均为市辖区范围的数据。城市中心性测度的指标数据侧重于提取反映城市规模、商业、公共服务、交通通讯4个方面40个指标。行政区划数据来源于国家1∶400万基础地理信息系统。

3.2研究方法

3.2.1城市中心性测度方法中心性是衡量城市功能地位高低的重要指标,是反映城市为其以外地区服务的相对重要性[17]。在借鉴周一星等的方法基础上,侧重从城市规模、商业服务、公共服务、交通通讯4个一级指标测度城市中心性。采用因子分析法,从40个涵盖城市中心性测度的变量中选取具有独立关系的综合因子作为中心性评价的二级指标,利用公因子方差贡献率占所提取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的比例作为各个二级指标的权重。利用熵值法将二级指标综合评价得到的4个一级指标合成为城市中心性得分。城

图1以阜阳市为中心的城市靶形分布

Fig.1Urban dartboard distribution centered on Fuyang city

注:根据叶大年等[16]修改而成。1129

地理研究35卷市规模、商业服务、公共服务、交通通讯4个一级指标体系的权重与其指标的相对变化程度呈正相关,如果某项指标体系的相对变化程度较大,说明该指标对城市中心性贡献相对较为显著,应赋予较大的权重,如果某项指标体系的相对变化程度较小,说明该指标对城市中心性贡献相对较小,赋予较小的权重。

(1)数据标准化处理

由于各指标的量纲、数量级和指标正负取向均有差异,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极差标准化处理,公式为:

y ij =x ij -min(x ij )max(x ij )-min(x ij )

(1)y ij =max(x ij )-x ij max(x ij )-min(x ij )

(2)式中:x ij 为指标原始数据;y ij 为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max(x ij )为第j 项指标的最大值;min(x ij )为第j 项指标的最小值。正向指标用公式(1),负向指标用公式(2)。

(2)指标熵值计算

e j =-k ∑i =1

m y ij ln(y ij )(3)

式中:e j 为指标熵值,0≤e j ≤1;k =1/ln m 。

(3)指标权重确定W j =(1-e j )/∑i =1n (1-e j )(4)

式中:W j 为指标权重;e j 为指标熵值。

(4)中心性得分Z i =∑W j ×y ij (5)

式中:Z i 为城市中心性得分;W j 为指标权重。3.2.2城市腹地测度方法

(1)城市综合规模测度

城市腹地的大小范围是由城市本身和周边城市的综合规模和竞争力所决定。利用城市中心性综合得分替代城市综合规模。

(2)最短时间距离计算

交通网络是城市间人流和物流的重要纽带,而场强模型中的距离为欧氏距离,不符合现实情况,因此采用蒋海兵等[18]的测算方法,利用最短时间距离替代欧氏距离。

(3)场强模型公式

F ij =Z i /D βij (6)

式中:F ij 为城市i 在点j 上的场强;Z i 为城市i 的综合实力,此处为城市中心性得分;D ij 为城市i 与点j 的距离,此处为最短时间距离;β为距离摩擦系数,一般标准取值为2.0[19]。4豫皖省际边缘区的城市中心性测度

4.1城市中心性指标体系构建

利用SPSS 20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城市规模、商业服务、公共服务、交通通讯4个指标体系进行分析,按照方差累计贡献率大于80%的原则,提取各一级指标的公因子(表1)。

1130

6期韩玉刚等:中国欠发达省际边缘区核心城市的选择与区域带动效应

表1城市中心性评价特征因子分析

Tab.1Factor analysis of urban centrality evaluation characteristics

一级指标

城市规模中心性

方差

贡献

商业中心性

方差

贡献

公共服务中心性

方差

贡献

交通通讯中心性

方差

贡献

三级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万元)X1

财政支出(万元)X2

工业总产值(万元)X3

城市建设用地面积(km2)X4

固定资产投资(万元)X5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X6

总人口(万人)X7

行政区域土地面积(km2)X8

实际利用外资额(万美元)X9

财政收入(万元)X10

解释方差百分比(%)

解释方差累计百分比(%)

批发与零售业从业人数(万人)X11

住宿、餐饮业从业人数(万人)X12

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从业人数(万人)X13

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万人)X14

房地产业从业人数(万人)X15

金融业从业人数(万人)X1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X17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总额(万元)X18

第三产业占GDP比例(%)X19

解释方差百分比(%)

解释方差累计百分比(%)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从业人数(万人)X20

高等学校学生数量(人)X21

高等学校教师数量(人)X22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从业人数(万人)X23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从业人数(万人)X24

教育支出(万元)X25

医生数(人)X26

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张)X27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从业人数(万人)X28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从业人数(万人)X29

解释方差百分比(%)

解释方差累计百分比(%)

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万人)X30

移动电话年末用户数(万人)X31

邮政业务收入(万元)X32

电信业务收入(万元)X33

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万m2)X34

固定电话年末用户数(万人)X35

货运总量(万t)X36

客运总量(万人)X37

年末实有出租车数(辆)X38

年末实有公共汽(电)车营运车辆数(辆)X39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业人员(万人)X40

解释方差百分比(%)

解释方差累计百分比(%)

主载荷因子

1

0.912

-0.878

0.817

0.814

0.802

0.766

0.096

-0.078

0.403

0.333

51.289

51.289

0.980

0.972

0.857

0.790

0.071

-0.134

0.161

0.098

0.070

40.599

40.599

0.885

0.863

0.855

0.724

0.684

-0.025

0.469

0.502

0.301

-0.069

55.211

55.211

0.951

0.922

0.903

0.853

-0.718

0.638

0.112

0.182

-0.034

-0.090

-0.054

43.479

43.479

2

0.140

-0.009

-0.206

-0.081

-0.244

-0.618

0.944

0.833

-0.614

0.041

22.804

74.093

-0.041

-0.075

-0.045

0.393

0.952

0.836

0.037

-0.056

0.222

24.002

64.600

-0.054

0.318

0.182

0.500

0.642

0.968

0.765

0.745

0.245

-0.417

18.218

73.428

0.150

0.315

-0.077

0.432

0.472

0.559

0.924

0.903

0.019

-0.065

0.456

28.714

72.193

3

0.254

0.214

0.267

0.434

0.396

0.002

0.155

-0.254

-0.414

0.872

10.637

84.730

0.026

-0.072

0.251

0.415

-0.138

0.219

0.936

0.721

-0.069

15.850

80.450

-0.349

0.229

0.349

0.189

0.152

0.119

-0.153

-0.311

0.849

0.703

12.924

86.352

0.172

-0.083

-0.175

-0.140

0.310

0.127

0.046

0.082

0.954

0.924

0.775

14.927

87.120

4

-

-

-

-

-

-

-

-

-

-

-

-

0.100

-0.002

-0.013

0.092

-0.010

0.365

-0.153

0.588

0.933

11.204

91.65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31

地理研究35卷1132

在城市规模中心性因子分析中提取了3个公因子,方差累计贡献率为84.730%。从主载荷因子上看,公因子1的方差贡献率为51.289%,与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支出、工业总产值、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个指标呈高度正相关关系,较好地反映了城市的经济和用地规模。公因子2的方差贡献率为22.804%,与总人口、行政区域土地面积、实际利用外资额3个指标呈正相关关系,较好地反映了城市人口和土地规模及外资规模。公因子3的方差贡献率为10.637%,与财政收入指标呈正相关关系,较好地反映了城市的财政收入规模。

在商业服务中心性因子分析中提取了4个公因子,方差累计贡献率为91.654%。从主载荷因子上看,公因子1的方差贡献率为40.599%,与批发与零售业从业人数、住宿、餐饮业从业人数、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从业人数、第三产业从业人数4个指标呈高度正相关关系,较好地反映了城市生活型服务业从业人数。公因子2的方差贡献率为24.002%,与房地产业从业人数、金融业从业人数两个指标呈正相关关系,较好地反映了金融和房地产从业人数。公因子3的方差贡献率为15.850%,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总额2个指标呈正相关关系,较好地反映了社会消费品和批发零售业状况。公因子4的方差贡献率为11.204%,与第三产业占GDP比例指标呈正相关关系,较好地反映了第三产业发展特征。

在公共服务中心性因子分析中提取了3个公因子,方差累计贡献率为86.352%。从主载荷因子上看,公因子1的方差贡献率为55.211%,与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从业人数、高等学校学生数量、高等学校教师数量、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从业人数、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从业人数5个指标呈高度正相关关系,较好地反映了教育科技和公共服务特征。公因子2的方差贡献率为18.218%,与教育支出、医生数、高等学校教师数量3个指标呈正相关关系,较好地反映了教育和医疗投入。公因子3的方差贡献率为12.924%,与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从业人数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从业人数2个指标呈正相关关系,较好地反映了公共管理和信息服务特征。

在交通通讯中心性因子分析中提取了3个公因子,方差累计贡献率为87.120%。从主载荷因子上看,公因子1的方差贡献率为43.479%,与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移动电话年末用户数、邮政业务收入、电信业务收入、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5个指标呈高度正相关关系,较好地反映了邮电发展特征。公因子2的方差贡献率为28.714%,与货运总量和客运总量2个指标呈正相关关系,较好地反映了客运和货运特征。公因子3的方差贡献率为14.927%,与年末实有出租车数、年末实有公共汽(电)车营运车辆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业人员3个指标呈正相关关系,较好地反映了城市公共交通特征。4.2熵值法确定一级指标权重

在上述各指标的公因子提取的基础上,城市规模、商业服务、公共服务、交通通讯4个一级指标共提取13个二级指标(表2)。以各公因子方差贡献率占方差累计贡献率的比例作为各公因子的权重,计算出各市的二级指标得分。将各指标的得分进行数据标准化,利用熵值法计算出城市规模、商业服务、公共服务、交通通讯4个指标在城市中心性测度中的权重分别为16.612%、30.880%、25.030%、27.478%。

5豫皖省际边缘区城市中心性测度结果分析

5.1城市中心性测度结果分析

从中心性测度综合得分来分析(表3),可以发现六个边缘区城市中心性总得分的排

6期韩玉刚等:中国欠发达省际边缘区核心城市的选择与区域带动效应

名为阜阳>六安>信阳>周口>驻马店>亳州,其中阜阳、六安和信阳的综合得分较高但相差不大,周口、驻马店和亳州的得分较低。从中心性测度的各个维度来分析,可以发现阜阳在城市规模和交通通讯方面得分最高,在商业服务和公共服务方面略低。六安在商业服务和交通通讯方面得分排名分别为第一、第二,但在城市规模和公共服务方面得分较低,信阳在公共服务和城市规模方面得分排名分别为第一、第二,但在商业服务和交通通讯方面得分较低。阜阳、六安和信阳三市城市中心性较高,且各有侧重。说明三市在豫皖省际边缘区为其以外地区提供服务的相对重要程度较高,具有潜在的较强的集聚—扩散能力,均具备作为豫皖省际边缘区核心城市的内部基础条件。

5.2城市腹地范围测算原因和结果分析

5.2.1城市腹地范围的测算城市腹地与核心城市之间在商品、资金、信息、技术、劳动力等方面的紧密联系,是核心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为核心城市提供资源并接受核心城市辐射[20]。在中心性分析的基础上,为明确遴选省际边缘区的核心城市,通过城市腹地进一步检验省际边缘区城市发展的外部条件。利用ArcGIS 10.1软件矢量化案例地交通图,利用案例地行政区划图生成1km×1km 的格网,并利用交通网对不同的格网赋予不同的速度权重。由于高速公路具有封闭性,只在出站口才能通行,借鉴潘彦江等的方法[21],

表2

城市中心性评价体系和权重Tab.2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rban centrality 一级指标城市规模中心性商业中心性公共服务中心性交通通讯中心性权重(%)

16.61230.88025.03027.478二级指标城市经济和用地规模城市人口和土地规模及外资规模城市财政收入生活型服务业从业人数金融、房地产从业人数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总额批发零售业和第三产业结构教育科技及公共服务从业人数医疗卫生和教育支出信息技术和公共管理从业人数邮电服务和城市道路面积货运和客运总量城市公共交通条件

权重(%)60.53

26.91

12.55

44.27

26.19

17.29

12.22

63.94

21.10

14.97

49.91

32.96

17.13三级指标X 1,X 2,X 3,X 4,X 5,X 6X 7,X 8,X 9X 10X 11,X 12,X 13,X 14X 15,X 16X 17X 18,X 19X 20,X 21,X 22,X 23,X 24X 25,X 26,X 27X 28,X 29X 30,X 31,X 32,X 33,X 34,X 35X 36,X 37X 38,X 39,X 40表3

豫皖省际边缘区各地级市中心性得分与排序Tab.3Scores and ranking of urban centrality among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Anhui-Henan Provincial Border-region 城市

淮南

阜阳

六安

信阳

周口

驻马店

亳州城市规模1.0890.1400.0940.129-1.442-0.741-0.197商业服务0.4090.2211.0410.0160.2630.237-0.610公共服务1.035-0.074-0.3110.524-0.098-0.268-0.999

交通通讯-0.4570.8170.3560.2850.301-0.088-0.767综合得分1.4771.2811.2781.2680.8780.830

0.294排序不参与排序1234561133

地理研究35卷对高速公路进行封闭化处理。将赋值过后的格网转换为栅格,并依次求得案例地到各个地级市的时间成本距离。通过场强模型、城市中心性综合得分和成本距离栅格,计算案例地内任意栅格接受各地级市的场强值。该方法主要考虑城市自身规模等级与交通可达性状况对腹地的影响,未考虑各市行政边界的阻隔效应、政策和地区文化特征等的差

异,因而与现实城市腹地范围有一定出入。

5.2.2城市腹地范围划分结果分析根据得到的任意栅格接受各地级市的场强值,利用叠置分析比较任意栅格接受各个地级市场强值的大小,确定各地级市腹地范围,并对各地级市腹地范围进行划分(图2)。将腹地范围栅格转换为矢量图形,计算各地级市腹地面积和扩展率(表4)。

从腹地面积分析可以发现,六市的腹地面积排序为阜阳>六安>信阳>驻马店>周口>亳州,腹地面积扩展率排序与城市中心性得分的排序一致。阜阳市的腹地范围最为

广泛,为25064km 2,远大于其行政

管辖面积9975km 2。腹地面积扩展率

为1.51,在豫皖省际边缘区6个地级

市中最高,与阜阳城市中心性排名相

当的六安和信阳的腹地扩展率仅为

0.19和-0.39,腹地面积也小于阜阳。

从腹地范围来分析,阜阳市腹地覆盖

了阜阳市的绝大多数行政管辖范围并

跨越了阜阳市域界限和豫皖两省省

界。阜阳的腹地范围所覆盖的其他地

级市的县主要有安徽省利辛县、蒙城图2豫皖省际边缘区各地级市腹地范围

Fig.2Urban hinterland of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Anhui-Henan

Provincial Border-region

表4豫皖省际边缘区各地级市行政面积、腹地面积与扩展率Tab.4Land,hinterland areas and expansion rates of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Anhui-Henan Provincial Border-region 城市阜阳淮南六安信阳周口驻马店

亳州行政面积(km 2)99752596179761892511959150838374腹地面积(km 2)25064309519533115009922111044670扩展率1.510.190.09-0.39-0.17-0.26-0.44排序1不参与排序2345

6

1134

6期韩玉刚等:中国欠发达省际边缘区核心城市的选择与区域带动效应县、涡阳县,河南省新蔡县、淮滨县、息县、固始县等。由于亳州、信阳两市的地理位置靠近豫皖省际边缘区的边缘,但六安、驻马店、周口三市的地理位置大致位于其行政管辖范围的几何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阜阳的腹地范围呈现东北—西南方向的椭圆形。阜阳的腹地面积广大,说明阜阳与周边地区联系紧密,广大的腹地面积为阜阳建设

成为豫皖省际边缘区核心城市、带动豫皖省际边缘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基础,因此判定阜阳可作为豫皖省际边缘区的核心城市。

6阜阳对豫皖省际边缘区的区域带动效应分析

6.1跨界空间整合效应

跨界空间组织和整合能力是区域核心城市实力的重要体现。省际边缘区由于行政分界、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理念、产业基础、政策供给等方面的原因,在区域经济空间优化方面历史“欠账”较多,导致其核心城市不突出、城镇体系不完善、发展轴线不明确,急需以核心城市为支点进行空间优化整合。根据中心性和城市腹地研究发现,豫皖省际边缘区作为“经济低谷区”,其区域发展应选择总体基础好、优势较为明显的阜阳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极核,全面整合空间经济格局。以阜阳为核心的豫皖省际边缘区空间整合的路径为(图3):①一级发展轴线:阜阳—淮南—合肥轴线。随着合肥都市圈的北向扩展,合肥—淮南同城化现象明显。在此基础上,依托阜合铁路、高速公路及建设中的商—合—杭高铁等主要交通连接线,阜阳与合肥的时空距离将大大缩短。阜阳市应当以合肥都市圈方向为一级发展轴,全面对接合肥都市圈,凭借交通、人口优势,充分利用合肥都市圈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主动接受其辐射,促进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②二级发展轴线:阜阳—亳州—商丘—郑州轴线。阜阳市与亳州市历史联系紧密,1998年之前亳州市属于阜阳市管辖。随着中原经济区规划实施,豫东、皖北均被纳入其中,且该轴线交通条件优越,有条件成为安徽省和河南省交流的重要轴带。③三级发展轴线:阜阳—驻马店、阜阳—周口、阜阳—信阳—武汉。驻马店、信阳和周口三市是河南省经济发展实力较弱

的区域,且辖区面积较大,存

在“小马拉大车”的现象。阜

阳市的腹地范围已触及到三市

的部分县域(图2)。未来应当

以阜阳为核心,组织跨界重大

交通基础设施,形成三条跨省

的发展轴线。

6.2内外交通组织效应

内外部的交通组织能力和

综合交通运输条件,是区域核

心城市集聚—扩散能力发挥的

重要前提,也是核心城市判断

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国的省际

边缘区由于行政区划的刚性影响,一般发展较为滞后,是“断头路”较为集中的区域。图3豫皖省际边缘区跨界空间整合示意图Fig.3Trans-boundary spatial integration of Anhui-Henan Provincial Border-region

1135

地理研究35卷豫皖省际边缘区也存在这种

情况。由于长期以来城市经

济发展水平相当,核心城市

缺位,城市与城市虽然区位

相邻,但是交通的连通度却

远低于省域经济核心区的城

市,通达的交通网络远没有

形成。如阜阳和跨省界的驻

马店和信阳两市虽然地域相

连,但是交通的连通度较

差。综合分析豫皖省际边缘

区六市交通网络的发展情况

发现,阜阳市在该区域的交

通地位非常突出,是豫皖省

际边缘区的交通网络中心,

具有架构豫皖省际边缘区内

外部交通网络的客观基础。

具体如:阜阳市是国家铁路

网络中六大铁路枢纽之一,现有商阜、漯阜、阜淮、阜

九、青阜5条铁路,规划在建的铁路有阜—六—安铁路和商—合—杭高铁,将呈“米”字形与周边城市相连(图4)。除此之外,阜阳市现有4条高速公路、1条国道、3条省道呈放射状,公路交通条件较优;航空、淮河水运也具有一定基础,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的发展在豫皖省际边缘区六市中处于第一位。通过上述分析,阜阳市具备作为豫皖省际边缘区综合交通枢纽的实力和基础,应进一步增强阜阳市综合交通运输实力和运输辐射能力,通过内外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阜阳市交通运输网络,提升路网质量,压缩阜阳市与周边城市的时间距离。应深度整合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运输网络,使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进一步相互衔接和补充。豫皖省际边缘区应以阜阳市为交通中心,进一步整合跨界交通网络,形成联动发展的交通格局,促进要素跨跨界的有序流动。具体如:阜阳—驻马店之间的高速铁路处于前期论证阶段,如果可行将打通京九和京广铁路,阜阳和豫东、豫中、中原城市群之间的联系将会进一步加强;阜阳—信阳之间的交通如果进一步连通,将会打通阜阳、豫南和武汉都市圈之间的通道,届时以阜阳为中心的豫皖省际边缘区将会与合肥都市圈、中原城市群、武汉都市圈形成大的交通格局,促进要素的全面流动,阜阳市的核心位置也将会进一步强化。

6.3产业联动协同效应

产业发展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城市间的产业联动协同,优势互补,可以有效的降低交易成本,是区域经济整体协调的重要表现。核心城市的产业带动能力、产业结构状态、产业链完整程度等,也是其发展实力的直接体现。从产业结构层面分析,阜阳市是传统的农区,第一产业一直占有非常大的比例,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但近年来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2010-2014年,第二产业产值迅速增加,远远超过第一、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的发展状态(图5)。未来阜阳市应充分发挥省际边缘区城市特有的地缘优势,加强区内的产业分工和区际的产业协同。如:①区内应积极利用

图4豫皖省际边缘区交通网络Fig.4Transport network of Anhui-Henan Provincial Border-region 1136

6期韩玉刚等:中国欠发达省际边缘区核心城市的选择与区域带动效应农林资源丰富的优势,

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

整,延长农产品产业

链,做大食品加工、林

木加工等特色农业;其

次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丰

富的优势,发展以电子

机械、食品深度加工、

生物医药为代表的劳动

力密集型制造业;再次

充分发挥阜阳市在豫皖

省际边缘区的交通区位

优势,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物流服务业,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促进要素流动和产业的进一步集聚。②区际在产业层面应处理好被动融入和主动承接的关系,阜阳市应加强区域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首先借助人口数量优势,积极承接东部发达省份和合肥都市圈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梯度转移,做大经济总量,进一步提高阜阳市在豫皖省际边缘区中的城市首位度;其次借助融入中原经济区规划的契机,豫皖省际边缘区六市之间,应积极促进省际、城际交易成本的进一步降低,有选择的进行产业链优化,补齐或延伸产业链,进一步加强城市间的产业分工与联动协同,形成多赢的发展格局。

6.4经济社会示范效应

豫皖省际边缘区一直以来是中国中部区域经济板块中的一个低谷区(图1),而阜阳市又曾经一度是豫皖省际边缘区中的落后地区。将阜阳市作为核心城市培育,将会产生极强的经济社会示范效应,激发周边城市的发展信心。

其一,经济示范作用。近年来阜阳市通过结合自身比较优势,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第一,结合农业基础较好和资源特点,加快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农业产业链条不断的完善,农产品的附加值有了很大的提高,逐步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第二,依托人口、土地、交通、政策等优势,有序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通过创建返乡创业平台,吸引外出务工者带着技术、资金返乡创业;依托与合肥共建“合肥阜阳现代产业园”促进了工业企业的进一步集聚,园区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也因此阜阳市经济发展的总量指标快速提高,阜阳市亦由安徽省排名倒数的地级市转变成为发展较快的城市。2015年其GDP 总量在安徽省16个地级市中排第六位,远超过豫皖省际边缘区的其他城市,并且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这种转变对豫皖省际边缘区其他城市的经济示范作用显著。

其二,社会示范作用。人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因子,其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心理特质等,都会对区域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的选择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同时基于行为主体长时间形成的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长期潜移默化的调控、支配着人们的行为,调节着社会关系,对区域发展影响深刻,成为区域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并具有持久和稳定的影响力[22]。通过实地的深度访谈发现,近年来,随着社会开放度的提高和阜阳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企业和居民等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曾经的“小富即安”、“等、靠、要”、“消极待业”等思想状态正在逐渐改变。阜阳市区域经济的外部发展环境,如区域开放度、社会治安环境、产业成长环境和区域市场环境等均有一定的优化。其积极效果是,促进了本地发展的整体效应,如阜阳

图52000-2014年阜阳市三次产业产值与比例Fig.5Industrial output values and proportions of Fuyang city (2000-2014)1137

地理研究35卷1138

市外出务工后返乡的创业投资者,具有资金和技能,直接为阜阳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阜阳市八大主导产业中生物医药和再生资源最初就是由回流人员创办。这种“外出务工(赚取资本+学习技能)—返乡创业”的成功者社会示范效应,激发了当地居民发展的热情,激发了地方政府的服务热情,激发了外来企业的投资热情,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循环,产生了一种积极的社会示范效应,促成了阜阳市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阜阳市作为省际边缘区核心城市成功的转型,将会对周边的同类型区域产生极强的示范作用。这种示范作用通过省内扩散和跨省际传播,作用于地方政府、当地居民和地方企业等关键行动者,从而改变其思想行为方式,如政策取向、思想观念、投资行为、风险偏好、包容态度等方面,进而会对豫皖际边缘区区域经济的外部发展环境,如区域开放度、社会治安环境、产业成长环境和区域市场环境等产生直接影响,最终激励同类型城市的全面发展。

7结论

(1)城市中心性是衡量城市在区域中功能地位高低的重要指标,可以衡量城市为其以外地区服务的相对重要性,对核心城市的遴选具有重要参考作用。从城市中心性来分析,阜阳市的城市中心性综合得分在豫皖省际边缘区各地级市中最高,其中城市规模和交通通讯二级指标得分均领先于其他城市,商业服务和公共服务得分略低。六安和信阳的综合得分与阜阳相差不大,且各有侧重。周口、驻马店和亳州的得分较低。说明阜阳、六安和信阳三市在豫皖省际边缘区为其以外地区提供服务的相对重要程度较高,具有潜在的较强的集聚—扩散能力,具备作为豫皖省际边缘区核心城市的内部基础条件。

(2)为从城市中心性分析的结论中进一步明确豫皖省际边缘区核心城市的选取,通过场强模型和GIS技术划分各市腹地。城市腹地面积排名与中心性综合得分排名一样,阜阳市腹地面积最为广阔,面积扩展率高达1.51,跨越了阜阳市界和豫皖省界,是豫皖省际边缘区中腹地面积最大的城市,而与阜阳城市中心性排名相当的六安和信阳的腹地扩展率远不及阜阳市。阜阳市腹地范围呈现东北—西南方向的椭圆形,说明与亳州、信阳地区联系较为紧密,为阜阳市建设豫皖省际边缘区核心城市提供了重要的外部环境。综合城市中心性分析与城市腹地分析,遴选阜阳作为豫皖省际边缘区的核心城市。

在上述内部基础和外部环境研究的基础上,从空间、交通、产业、经济社会4个层面分析了阜阳市对豫皖省际边缘区的带动效应。提出以下建议:在跨界空间整合方面,应突出现阶段阜阳市作为皖西北核心城市的地位,积极参与合肥都市圈等的区域竞争与合作,主动接受辐射,促使生产要素和资金向阜阳市流动。弱化行政界线屏蔽效应,加强区域内部交流合作,实现区域内部错位发展。在交通组织方面,应进一步整合区域内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使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进一步衔接和互补,突出阜阳市作为豫皖省际边缘区核心城市的综合性交通运输网络枢纽的地位。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阜阳市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劳动力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突出优势产业,做大主导产业,凭借豫皖省际边缘区交通枢纽地位和纳入中原经济区的契机,寻求与周边地区合作的机会,带动周边地区产业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转变,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由贫困地区向皖西北核心城市的发展,其发展路径和模式对豫皖省际边缘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在社会示范效应方面,大量外出劳动力携带资金和技术的回流为阜阳市城市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务工赚钱—学习技能—返乡创业”的发展模式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劳动力丰富的豫皖省际边缘区具有重要

6期韩玉刚等:中国欠发达省际边缘区核心城市的选择与区域带动效应

1139的参照意义。

豫皖省际边缘区核心城市的遴选及区域带动效应分析,可以为中国不同类型欠发达地区的核心城市遴选和培育、区域空间整合、区域发展路径选择提供参考。更为重要的是,本文研究了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有序发展的一般模式,从跨界空间整合、内外交通组织、产业联动协同和经济社会示范4个方面揭示了区域核心城市对区域发展的带动效应,这同时也为欠发达地区未来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中部崛起和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如何探索欠发达地区经济有序发展,创新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在培育核心城市的基础上带动区域整体发展,将成为区域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仇方道,佟连军,朱传耿,等.省际边缘区经济发展差异时空格局及驱动机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地理研究,2009,

28(2):451-463.[Qiu Fangdao,Tong Lianjun,Zhu Chuangeng,et al.Spatio-temporal pattern and driving mechanism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discrepancy in provincial border-regions:A case study of Huaihai Economic Zone.Geographical Research,2009,28(2):451-463.]

[2]王兴平,黄兴文.省域中心城市的内涵与选择:以江苏省为例.城市发展研究,2002,9(3):48-52.[Wang Xingping,

Huang Xingwen.Shap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provincial central cities basing on Jiangsu province.Urban Studies,2002, 9(3):48-52.]

[3]冯德显,贾晶,乔旭宁.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力及其评价:以郑州市为例.地理科学,2006,26(3):266-272.[Feng

Dexian,Jia Jing,Qiao Xuning.Assessment on radiant ability of regional central city:A case study of Zhengzhou city.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06,26(3):266-272.]

[4]沃尔特·克里斯塔勒.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常正文,王兴中,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Christaller W.Central

Place in Southern Germany.Translated by Chang Zhengwen,Wang Xingzhong,et al.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 2010.]

[5]Preston R E.The structure of central place system.Economic Geography,1971,47:136-155.

[6]Marshall J U.The Structure of Urban Systems.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89.

[7]Irwin M D,Hughes H L.Centrality and the structure of urban interaction:Measures,concepts,and applications.Social

Forces,1992,71(1):17-51.

[8]Bonacich P.Power and centrality:A family of measure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7,92:1170-1182.

[9]周一星,张莉,武悦.城市中心性与我国城市中心性的等级体系.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20(4):1-5.[Zhou Yixing,

Zhang Li,Wu Yue.Study of China's urban centrality hierarchy.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1,20(4):1-5.] [10]朱翔,徐美.湖南省省际边界中心城市的选择与培育.经济地理,2011,31(11):1761-1767.[Zhu Xiang,Xu Mei.Selec-

tion and cultivation of central cities in Hunan provincial boundary.Economic Geography,2011,31(11):1761-1767.] [11]张志斌,靳美娟.中国西部省会城市中心性分析.人文地理,2005,20(1):14-18.[Analysis on centricity of capital cities

in western region of China.Human Geography,2005,20(1):14-18.]

[12]刘嘉俊,蒋国富,靳晶晶.黄淮四市城市中心性评价.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1):1-2.[Liu Jiajun,Jiang Guofu,

Jin Jinjin.The city center evaluation of four cities on Huanghuai.Territory&Natural Resources Study,2011,(1):1-2.] [13]薛丽芳,欧向军,谭海樵.基于熵值法的淮海经济区城市中心性评价.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25(3):63-66.

[Xue Lifang,Ou Xiangjun,Tan Haiqiao.Evaluation of urban centricity based on entropy method:A case study of Huai-hai Economic Zone.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2009,25(3):63-66.]

[14]王茂军,张学霞,齐元静.近50年来山东城市体系的演化过程:基于城市中心性的分析.地理研究,2005,24(3):432-

442.[Wang Maojun,Zhang Xuexia,Qi Yuanjing.On the evolving process of urban system in Shandong province in the last50years:A study based on urban centrality.Geographical Research,2005,24(3):432-442.]

[15]吴艳丽,刘兆德.山东省城市中心性及城市发展研究.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0,(1):8-9.[Wu Yanli,Liu Zhaode.A

study on city centricity and urban development in Shandong province.Territory&Natural Resources Study,2010,(1):8-9.] [16]叶大年,赫伟,李哲,等.城市对称分布与中国城市化趋势.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Ye Danian,He wei,Li Zhe,

et al.Urban Symmetrical Distribution and Urbanization Trend of China.Hefei:Anhui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2011.]

[17]周一星,张莉.改革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城市经济区.地理学报,2003,58(2):271-284.[Zhou Yixing,Zhang Li.China's

地理研究35卷1140

urban economic region in the open context.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3,58(2):271-284.]

[18]蒋海兵,张文忠,祁毅,等.高速铁路与出行成本影响下的全国陆路可达性分析.地理研究,2015,34(6):1015-1028.

[Jiang Haibing,Zhang Wenzhong,Qi Yi,et al.The land accessibility influenced by China's high-speed rail network and travel cost.Geographical Research,2015,34(6):1015-1028.]

[19]刘继生,陈彦光.分形城市引力模型的一般形式和应用方法:关于城市体系空间作用的引力理论探讨.地理科学,

2000,20(6):528-533.[Liu Jisheng,Chen Yanguang.The gravitational models of fractal cities:Theoretical basis and ap-plied methods.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00,20(6):528-533.]

[20]陈联,蔡小峰.城市腹地理论及腹地划分方法研究.经济地理,2005,25(5):629-631,654.[Chen Lian,Cai Xiaofeng.

The theory of city hinterland and the research on the districting ways of hinterland.Economic Geography,2005,25(5): 629-631,654.]

[21]潘彦江,方朝阳,缪理玲,等.基于交通状态分析的南昌市区区际联系通达性研究.地理研究,2014,33(12):2325-

2334.[Pan Yanjiang,Fang Chaoyang,Miao Liling,et al.Analysis of interregional contact accessibility based on traffic state in Nanchang.Geographical Research,2014,33(12):2325-2334.]

[22]陆大道,樊杰.2050中国的区域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Lu Dadao,Fan Jie.2050Reg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Beijing:Science Press,2009.]

Core city selection in Chinese undeveloped provincial border-

region and its promoting effects on regional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Anhui-Henan Provincial Border-region

HAN Yugang1,YE Lei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241003,Anhui,China;

2.College of Territorial Resources and Tourism,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241003,Anhui,China) Abstract:Most Chinese provincial border-regions lag behind provincial core regions because of its marginalized locations and lack of a core-growth engine or preferential policies.Anhui-Henan Provincial Border-region can represent a weak-weak border-region and is in urgent need of a core city that can hold the key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tire region.This study builds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by selecting urban size,commerce,public service,and 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s factors.The urban centralities of seven case cities are then measured using factor analysis and entropy method.The hinterland areas of different case cities are demarcated by employing field intensity model and GIS.The analysis shows that Fuyang city ranks first in urban centrality and ranks high in terms of first-class indices including urban size, communication and transportation.The analysis reveals that Fuyang city has internal qualities necessary for a core city to serve the border-region.As for the urban hinterland,Fuyang city is much broader than the other six cities,extending to their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Fuyang city meet the external conditions as well.Finally,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omoting effects of Fuyang city on the border-region from aspects of trans-boundary spatial integration,internal and external transportation,industrial interaction and cooperation,and demonstration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Keywords:core city;urban centrality;urban hinterland;Anhui-Henan Provincial Border-region;Fuyang city

附件5 主体功能区规划名词解释 1. 开发:原意指以荒地、矿山、森林、水力等自然资源为对象所进行的劳动,以达到利用目的的活动。在现实生活当中,开发的含义已大大扩展,一切改变原始状态、自然景观的活动都称为开发。人才的发现、新技术的发明也称为开发。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优化、重点、限制、禁止开发中的开发,特指以陆地国土空间为对象,以集聚人口和经济为目的,大规模、高强度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活动过程。 2. 主体功能:一定的国土空间具有多种功能,但必有一种功能居于主要地位,发挥主要作用,这个功能就是主体功能。就一定的空间单元提供产品的类别而言,要么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要么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要么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主体功能并不排斥其他功能。 3. 主体功能区:指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具有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主体功能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从开发方式上,可以定义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从开发内容上,可以定义为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城市化地区,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农产品主产区,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生 态功能区。从层级上,可以分为国家级层面和省级层面

4. 主体功能区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空间规划。一是在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背景下,对国土空间开发进行的战略性谋划。二是今后各类涉及空间开发规划的基础性规划,是衔接协调各类相关规划的基本依据。三是具有约束性的规划,既要约束市场主体的开发行为,也要约束政府的行为。四是一种综合性空间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等空间规划相比,范围更广、更原则。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设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 5. 开发强度:指一个区域建设空间占该区域总面积的比例。建设空间包括城镇建成区、独立工矿、农村居民点、交通、水利设施、其他建设用地空间。开发强度是优化、调整国土空间结构最重要指标,各类主体功能区都必须严格控制开发强度。 6. 国土空间:是指国家主权与主权管辖下的地域空间,是国民生存的场所和环境,包括陆地、水域、内水、领海、领空等。国土空间具有开发利用价值,是一种稀缺资源。 7. 空间结构:是指不同类型空间的构成及其在不同空间的分布,如城市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的比例,城市空间中城市建设空间与工矿建设空间的比例等。空间结构一旦形成后很难改变,特别是农业空间、生态空间等变成工业和城市空间后,调整和恢复的难度和代价很大。 8. 城市空间:包括城市建设空间、工矿建设空间。城市建设空间包括城市和建制镇居民点空间。工矿建设空间是指城镇居民点以外的

1、边缘效应的概念、特征和机理 1.1边缘效应的概念 在两个或两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或其他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可能是物质、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合作用而引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和多样性等)的较大变化,称为边缘效应。亦称周边效应。在田间试验时,即使土壤条件是相同的,但由于每一植物个体所占空间的不同和相连试验区的影响以及小气候的差异等,而周边部分与中央部分的作物在株高、粒数和病虫害的危害等方面也仍会出现差异,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为了去掉这种周边效应,可把田边部分作为号外,在试验结果的处理上不予计算在内。 1.2边缘效应的特征: 边缘效应带群落结构复杂,某些物种特别活跃,其生产力相对较高;边缘效应以强烈的竞争开始,以和谐共生结束,从而使得各种生物由激烈竞争发展为各司其能,各得其所,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多层次、高效率的物质、能量共生网络。边缘效应有其稳定性,按边缘效应性质一般可分为动态边缘和静态边缘两种。动态边缘效应是移动型生态系统边缘,外界有持久的物质、能量输入,此类边缘效应相对稳定,能长期维持其高生产力;静态边缘是相对静止型生态边缘,外界无稳定的物质、能量输入,此类边缘效应是暂时的,不稳定的。 1.3边缘效应的机理: 引起边缘效应的极力在于边缘效应的加成效应、协合效应和集肤效应。 加成效应:任何生物在多维生态空间中占有一定的生态位。 协合效应:在边缘地带各种生态因子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加成效应,还有一种非加成关系。任何物种对同一种生态因子的利用强度与其他生态因子的现有水平有关。对特定的物种来说,他们一旦与边界异质环境处于合适的生态位相”谐振“,各因子之间就会产生强烈的协合效应。 集肤效应:边缘地带是多种”应力”交互作用的地带,一般较各子系统更为复杂、异质和多变,信息量较丰富,因而刺激了各子系统中信息要求高的种群甚至外系统的种群向边缘区集结,此就是集肤效应。 2、边缘效应与生物多样性 植物边缘效应的的概念就是基于不同植物群落之间生物的变异和密度增加而提出的,即在不同植物群落边缘生物的变异和密度有增加的倾向。边缘效应对于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具有特定的价值,在这种特定的生境中期望有高的生物多样性。其原因是:在边缘地带回有新的微观环境,导致有高的生物多样性;边缘地带和为生物提供更多的气息场所和食物来源,允许特殊需求的物种散布和定居,从而有利于异质种群的生存,并增强了居群个体觅食和躲避自然灾害的能力,允许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考点名称:城市地域结构和城市功能分区的区位、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功能分区及其形成原因 (一)城市功能区的含义: 城市的各项经济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 限,不同地块的交通通达度和地价等也各不相同,因此,各项活动之间必然要 发生竞争,并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形成了城市功能区。如图: (2)成因: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各个地块的交通通达性和地价也各 不相同,各项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 (3)划分:无明确界线,区内以某种功能为主,可能兼有其他功能。 (二)城市的主要功能区: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各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一个功能区往往以某种功能为主,也可以兼有其他功能。大城市功 能复杂,还会形成行政区、文化区等功能区。 功 能分 区 组成区位特征 中 心商 务区 地区性、全国性或国际性 的大公司、大商行、大银行等 机构及高级商场 一般位于城市中心部位 建筑物密集,高楼林立, 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口流 动大,人口密度昼夜差异大工 许多城市因工业门类不同 而形成多个成片分布的工业区 分布于城市的边缘,交通便 巨大的厂房,高耸的烟 囱,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环境污

业区各区由若干不同类工厂组成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通过染现象 商业区各种商业街和大商场(或 超级商场) 多位于市中心和交通干 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 建筑物以多层大厦为主, 交通便捷,人口密集,交通流 量大 住宅区成片住宅楼及配套的服务 性设施 企业或单位职工住宅区 与企业分布相邻或结合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最 主要功能区,外边景观是成片 密集的楼房 行 政中心区地区或城市的行政机构 交通方便及邻近服务对 象 人口密度昼夜差异较大 文化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图 书馆、展览馆等文化机构和设施 一般距工业区较远,具 有较好的自然环境、便利的 交通和发达的通信等条件 文教机构众多,文化氛围 浓厚 混合功能区工厂、机关、商店、学 校、医院、住宅等 多位于城市内部具有有限的综合功能 郊区主要是为城市服务的城市 外围农业区 城市行政界线以内、建 成区外围的地区 为建成区提供后备土地资 源、劳动力和农副产品 1、概念: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又称城市地域结构,指城市中不同功能区分布和组合的模式。 2、形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历史、经济、社会、行政等四方面。 3、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因: (1)历史因素: ①历史背景:很大程度上决定功能分区的现状。例如:北京的商业区,上海的中心商务区;

⑵对生态结构质量和稳实性的影响 新建公路过程中,临时用地如:弃渣场、取土场、施工便道、拌和场、施工营地、预制场、材料堆场等。这些施工临时占地将对森林群落及植被产生直接的破坏作用,从而使群落的生物多样性降低。部分处于林内的施工临时用地需要较大空地,拟建公路施工期由于机械碾压、施工人员的践踏等,施工作业周围的植被将遭到破坏,对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破坏明显,特别是对灌木层及草本层的破坏,甚至导致其消失,造成森林群落的层次缺失,使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较大的改变。乔木层由于缺乏灌木的保护和促进作用,对环境的抵抗能力下降,易感染病害和遭受风折,使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下降,群落稳定性下降,另外,由于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破坏,并引起群落结构的变化和群落层次的缺失,将直接影响群落的演替,形成森林内部的“林窗结构”,从而引起“林窗效应”,同样会改变森林群落的生境条件,大量的喜光树种进入,而常绿树种则从林内消失,使森林群落的演替发生改变,地带性植被的改变和消失,降低了森林对环境的适应和调节能力。在线路NK150~CK210 段由于杉木分布集中,“林窗效应”比较明显,因此,施工便道的设计应尽量避免穿越成片的树林。

边缘效应是指在某一生态系统的边缘,或两个或多个生态系统的交界区域内能流、物流和信息流都远远大于某一生态系统内部的能流、物流和信息流。比如,有关研究表明,一个森林生态系统,其边缘(林缘带)往往分布着比森林内部更为丰富的动植物种类,具有更高的生产力和更丰富的景观;又如,山地与平原的过渡区内往往是山洪的多发带,也是多种动物迁徙的必经之地和多种植被类型的集中分布区。人和许多动物都需要在多种生态系统中寻求食物和庇护,所以,多个生态系统的交界地带,往往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最佳环境。这种边缘环境一方面能提供最丰富的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另一方面,它也使他们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包括更为激烈的竞争和更为频繁的自然灾害(剧烈的物质和能量的运动)。边缘效应-生态学方面 1.边缘效应的概念 在两个或两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或其他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可能是物质、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合作用而引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和多样性等)的较大变化,称为边缘效应。亦称周边效应。在田间试验时,即使土壤条件是相同的,但由于每一植物个体所占空间的不同和相连试验区的影响以及小气候的差异等,而周边部分与中央部分的作物在株高、粒数和病虫害的危害等方面也仍会出现差异,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为了去掉这种周边效应,可把田边部分作为号外,在试验结果的处理上不予计算在内。 2边缘效应的特征 边缘效应带群落结构复杂,某些物种特别活跃,其生产力相对较高;边缘效应以强烈的竞争开始,以和谐共生结束,从而使得各种生物由激烈竞争发展为各司其能,各得其所,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多层次、高效率的物质、能量共生网络。边缘效应有其稳定性,按边缘效应性质一般可分为动态边缘和静态边缘两种。动态边缘效应是移动型生态系统边缘,外界有持久的物质、能量输入,此类边缘效应相对稳定,能长期维持其高生产力;静态边缘是相对静止型生态边缘,外界无稳定的物质、能量输入,此类边缘效应是暂时的,不稳定的。 3边缘效应的机理 引起边缘效应的极力在于边缘效应的加成效应、协合效应和集肤效应。 加成效应:任何生物在多维生态空间中占有一定的生态位。 协合效应:在边缘地带各种生态因子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加成效应,还有一种非加成关系。任何物种对同一种生态因子的利用强度与其他生态因子的现有水平有关。对特定的物种来说,他们一旦与边界异质环境处于合适的生态位相”谐振“,各因子之间就会产生强烈的协合效应。 集肤效应:边缘地带是多种”应力”交互作用的地带,一般较各子系统更为复杂、异质和多变,信息量较丰富,因而刺激了各子系统中信息要求高的种群甚至外系统的种群向边缘区集结,此就是集肤效应。 4边缘效应与生物多样性

2.1门槛人口与中心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门槛人口的概念 2.理解商业等级与门槛人口关系 3.了解服4.务范围的概念 5.理解服6.务业的等级与服7.务范围的关系 8.了解中心地的概念和中心地职能及服9.务范围 10.理解并能运用中心地的等级划分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演绎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1.使学生懂得要从实际出发,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道理 教学重点 1.门槛人口概念 2.服3.务业的等级与服4.务范围的关系 5.中心地的等级划分及运用 教学难点 1.门槛人口概念 2.中心地的等级划分及运用 教学方法 专用图表分析、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 某小镇张记杂货店月收入变化图表、有关商品和服务所需的门槛人口与商店和服务点的

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图 教学提纲 导入新课:人类的居住地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越来越为显著。城市如何布局?城市内部如何合理规划?才能更好地发挥城市职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二单元城市地域结构与规划 (过渡)这一单元主要讲述两大部分的内容:中心地理论和城市功能分区。中心地理论是人文地理中一个很重要的城市区位理论,理论性很强。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需要紧密结合我们生活的实际,由近及远地学习。请同学来看以下图表及数据(见图册P10页:某小镇张记杂货店月收变化和课本P30页图2.1)想一想为什么小镇上的第4家杂货店会倒闭? 2.1门槛人口和中心地 一、门槛人口 1.概念:把维持一家企业生存所需的最低人口数称为门槛人口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盈利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保本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亏本 (过渡)在同一个小镇,卖油、盐、酱油、醋等人们经常需要的商品的商店比卖衣帽、手表、彩电等商品的商店多,为是为什么? (活动:P33页的活动1) 2.商业等级与门槛人口的关系 根据门槛人口的大小,可划分出商品或服务的等级。 价格低,门槛人口小,为低级商品;价格相对较高,门槛人口相对较大,为高级商品。 二、服务范围 1.概念:可看作实际接受服2.务的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3.这门槛人口在空间上

景观生态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1.等级理论 任何系统都属于一定的等级,并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尺度。等级结构是一个由若干单元组成的有序系统,对于任何等级的生物系统,它们都是由低一等级水平上的组分(亚系统)组成。同时本身又是高一等级水平上的组成成分。 2.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物种-面积”关系、均衡理论、聚合种群理论) (1)“物种—面积”关系:S = CAz (S:物种丰富度;A:物种存在的空间面积;C:物种的分布密度;z:一个统计指数,理论值为0.263,通常为0.18-0.35) (2)均衡理论:岛屿物种数目的多少,应当由“新物种”向区域中的迁入和“老物种” 的消亡或迁出之间的动态变化所决定,它们遵循着一种动态均衡的规律。当迁入率和灭绝率相等时,岛屿物种数达到动态的平衡状态,即物种的数目相对稳定。 (3)聚合种群理论:指在斑块生境中,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距离,但彼此间通过扩散个体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许多小种群或局部种群的集合,一般也称为一个种群的种群。 3.复合种群持续生存的必要条件 ①离散的局部繁殖种群。 ②所有的亚种群均有绝灭的风险。即使是最大的亚种群也有绝灭的可能。 ③亚种群有重建的可能。重建率随斑块间距离的增大而锐减,也与物种的迁移能力有关。 ④局域动态的非同步性。 4.渗透理论(临界阈现象,渗透阈值0.5928) (1)临界阈现象:某一事件或过程在影响因子或环境条件到达某一阈值而发生的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状态的过程。 (2)渗透阈值0.5928 5.源-汇系统理论(“源”种群与“汇”种群,源斑块与汇斑块) (1)所谓“源”种群是那些在条件较好的斑块生境中生存并具有较高增长率的局部种群。(2)所谓“汇”种群是指那些在条件较差的斑块生境中生存并具有负的种群增长率的局部种群。 (3)包含源种群的生境视为源斑块,而将汇种群所占据的生境作为汇斑块。物种总是从源斑块向汇斑块迁移。 6.尺度的定义和表达 (1)定义:指在所研究的生态系统的面积大小(空间尺度),或者指所研究的生态系统动态的时间间隔(即时间尺度)。 (2)表达:粒度和幅度 第三章景观结构 1.斑块(概念,起源)

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以郑州市为例 城市规划0902 祝相科200917020215 城市形态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规划者的城市形态理念直接决定了城市规划的效果,以致影响城市的总体布局、城市发展的综合效果、交通组织和城镇群的合理分布,甚至关系到城市生产、生活质量、城市改造、城市合理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城市空间是各种人类活动与功能组织在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载体,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城市的区域分析、定位研究以及发展目标的实现等研究最终均要落实到空间上。因此,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尤为重要。 有学者认为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互为表里,城市结构表现为城市发展中的内在的动力支撑要素,城市形态则表现为城市发展的外部显性的状态和形式。城市空间结构只是城市结构的一部分,表达的是要素在空间组合上的关系,这种关系即为城市相互作用。城市结构实际上既决定了城市形态,也最终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也就是说,城市空间结构就是能够通过城市相互作用体现为城市形态的那部分城市结构。 其实,目前对城市形态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纵观学者们对城市形态的理解和表述,从横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具有物质和非物质两种表现形式,物质方面主要指城市各有形要素的空间布置方式,包括街道网的结构形式,各种功能的地域分异、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和建筑环境以及中心城市和相邻城镇群组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和结构变化特征等;非物质的主要包括城市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等所形成的城市社会精神面貌和城市文化特色。从纵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拼贴式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的汇合;城市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历史的变化而产生渐进式、碎片式的变化,通过这种渐变,既可以保持城市文化的延续,又能不断地更新。不过每一个不同时期,都会有一种反映时代特色的占主体的城市形态。 郑州市城市形态演变过程: 郑州市的城市形态经历 了“块状发展一点轴延伸一组 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过程, 城市的内部填充主要发生于 老城区与京广铁路线之间,井 向南北方向蔓延。而近20年 则是组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转 变。并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 两翼“生长臂”的不断延长, 中心城区的中心功能尤其需 要不断强化才能满足两翼生 长的要求。

小题 1.能将红外辐射量变化转换成电量变化的装置成为红外探测器。红外探测器根据热电效应和光子效应制成。前者成为热敏探测器,后者成为光子探测器。 2.光栅是由很多等节距的透光缝隙和不透光的可先均匀相间排列构成的光电器件。按其原理和用途,它又可分为物理光栅和计量光栅。物理光栅是利用光的衍射现象制造的,主要用于光谱分析和光波长等量的测量。计量光栅主要利用莫尔现象,测量长度、角度、速度、加速度、振动等物理量。 3.以光栅的栅距作为分辨单位,只能在有合适的光栅栅距的基础上,对栅距进一步细分,才可能获得更高的测量精度。 4.编码器按其结构可分为接触式、光电式和电磁式三种,后两种为非接触式编码器。 简答题 1、有源传感器与无源传感器有什么差别,请举出三个不同类型的例子。 答:分为有源传感器和无源传感器。有源一般是将非电能量转换为电能量,称之为能量转换型传感器,也称为换能器。通常它们配有电压测量和放大电路,如压电式、热点偶、光电池等。无源传感器又称为能量控制型传感器。它本身不是一个换能装置,被测非电量仅对传感器中的能量起控制或调节作用。所以,它们必须具有辅助能源。如电阻式、电容式和电感式 2、试说明如图所示的应变式加速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答:在悬臂梁的一端固定质量块,梁的另一端用螺钉固定在壳体上,在梁的上 下两面粘贴应变片,梁和质量块的周围充满阻尼液(硅油),用以产生必要的阻 尼。测量震动时,将传感器壳体和被测对象刚性固定在一起,因此作用在质量 块上的惯性力F=ma使悬臂梁产生变形(应变),这样,粘贴在梁上用应变片所 构成的电桥失去平衡而输出电压。此输出电压的大小正比于外界震动加速度a。 3、分析电容传感器边缘效应产生的原因,画图给出消除其影响的措施,并进行论述。 答:理想条件下,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场均匀分布于两极板所围成的空间,这仅是简化电容量计算的一种假定,实际上在电容器的边缘力线是不均匀的,这样就产生了边缘效应。 a 为克服边缘效应,首先应增大初始电容量Co,即增大极板面积,减小极板间隙。 b 在结构上增设等位环来消除边缘效应 原理:等位环安放在上面电极外,且与上电极绝缘组等电位,这样就能使上电极的边缘电力线平直,两极间电场基本均匀,而发散的边缘电场产生在等位环的外周不影响工作。 4、简述电涡流效应的原理,并说明如何实现测距(参见图1)。 答:在传感器线圈中通以交变电流I,在周围空间形成交变电磁场H1,在处于磁场内的导体中产生涡流环。该涡流环形成的反向磁场H2,并作用于传感器线圈,从而使得线圈的参数(电感、阻抗、品质因数)发生变化。变化的成果都取决于线圈参数(尺寸大小、电流强弱)导体参数(电导率、磁导率)和线圈与导体之间的距离。 在测量过程中,只要保证上述参数中的一个参数变化,就可以实现测量。即保证传感器线圈不变,导体不变,则传感器线圈的参数变化只与距离有关,从而实现测距。 5、热电偶测温时什么要进行冷端温度补偿,冷端温度补偿的方法有哪些? 答:为了热电势与被测温度成单值函数关系,需要热电偶的冷端温度保持恒定,由于热电偶的温度——热电势关系曲线是在冷端温度等于0℃下得到的,已知配套的仪表也是根据这一关系曲线进行刻度的,在测量时必须满足冷端温度等于0℃的条件,否则会出现误差,而在实际工作时冷端受外界温度影响很难恒定也不等于0℃。方法:①冷端温度恒温法②计算修正法③电桥补偿法 6、试说明图示的霍尔式位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中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 作者:樊杰 作者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来源:地理学报 ISSN:0375-5444 年:2015 卷:070 期:002 页码:186-201 页数:16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区划;区域;可持续发展;空间规划;区域战略;区域政策;中国摘要:中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是刻画未来中国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格局的规划蓝图,主体功能区规划已上升为主体功能区战略和主体功能区制度.2004-2014年,笔者组织系列研究项目,配合国家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地域功能基础理论和功能区划技术流程,提出国家和省区尺度进行空间管制的地域功能区域类型为城市化区域、粮食安全区域、生态安全区域、文化和自然遗产区域等4类,在此基础上转化为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元的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4类主体功能区.研制了由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重要性、生态脆弱性、环境容量、灾害危险性、经济发展水平、人口集聚度和交通优势度等9类可定量指标及战略选择为1项定性指标构成的地域功能识别指标体系,进行了单项指标评价,开发并运用地域功能适宜程度综合评价指数进行了综合评价,测算了各省区保护类区域下限、开发类区域上限以及开发强度等关键参数;研讨了以规划为应用指向的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法,形成中国首部主体功能区划方案,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口径,2020年与2010年相比,全国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从3.48%增加

到3.91%;按照省区集成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口径,优化、重点、限制开发区域的土地面积比重分别为1.48%、13.60%、84.92%,城市化、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区域的土地面积比重分别为15.08%、26.11%、58.81%.结合区域发展水平、资源环境承载状态、民生质量等相关分析,给出了主体功能区的主要特征.通过区划方案校验,国家和省区分两级采用笔者主持制定的《主体功能区划技术规程》互动完成的全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同预判的吻合程度多为80%以上.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分析城市的土地利用和城市的功能分区两个方面。所谓会“分析”,是指会在城市地图上,说出城市具有什么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出这种分布的特点。 2.会解释某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 能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运用地图,分析其空间形态与地形、水系和交通线等因素的关系,理解其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制度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地理文化。 2.通过认识城市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1.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说出该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 2.能说出地租与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的关系,并根据各类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不同位置的付租能力说明城市功能分区形成原因。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投影几幅功能区不同的城市(如:北京、上海等),让同学初步认识到不同城市功能区分布的不同,说说在一座城市中,一般有哪几种功能区?导致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板书)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教师讲解)城市不仅有各种形态,而且城市的各项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土地,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不同地块的交通便捷程度和地价等也各不相同,所以城市内部可能因为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请同学们看书后回答,有哪些功能区? (投影展示)各个功能区,加深感性认识 (学生答)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教师总结)回答的很好。请看图2.2 ,图中的功能区分别以哪种功能为主下面我们来具体的看一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区?比如说为什么会形成住宅区?有哪位同学能说说看? 1、住宅区为城市居民提供休养生息的场所,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就是住宅用地.一般住宅区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 (阅读图2.2)请同学讲解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的差别 (教师提问)我们把城市功能区分了好几种,刚才讲的住宅区,是不是土地都是被居住地占据呢?是不是就没有其他的功能了呢? (学生回答)不是

(0603 )《景观生态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斑块与干扰斑块 斑块是在外貌上与周围环境或基质有所不同的一块非线形地表区域。 干扰斑块是由于在一个基质内发生局部干扰而形成的一种斑块类型。 2. 残存斑块与环境资源斑块 是由于它周围的土地受到广泛干扰而残留下来的部分未受干扰的小面积区域,如城郊所包围的小片林地、火烧后留下的小片林地。 如果斑块的产生是缘于环境的异质性,如森林中的沼泽、农田中的低洼湿地,那么它们属于环境资源斑块。 3. 边缘效应 边缘效应最初是指群落交错区物种丰富度增加的现象。目前,景观生态学上,边缘效应是指斑块边缘与内部生境方面的差异以及边缘种与内部种分布上的差异。 4. 廊道与生态廊道 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如道路及道路林带、河流及河岸林带等。 由水体、植被等生态性结构成分构成的廊道。 5. 景观连接度 景观连接度是测量景观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的一个指标,它是对景观空间结构单元之间连通性的生物学度量,包括结构连接度与功能连接度两个方面。 6. 景观对比度 景观对比度是指邻近的不同景观单元之间的相异程度。如果相邻景观要素间差异甚大,过渡带窄而清晰,就可以认为是高对比度的景观,反之,则为低对比度景观。 7. 景观边界 景观边界是在特定时空尺度下相对均质的景观之间所存在的异质性过渡区域。 8. 生态交错带或生态过渡带 生态过渡带是指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生态过渡带包含较大尺度上不同景观类型之间边界地带。 9. 景观多样性与景观异质性 景观异质性和景观多样性是是景观的两个重要属性。景观多样性主要描述斑块性质的多

样化,景观异质性则是斑块空间镶嵌的复杂性、或景观结构空间布局的非随机性和非均匀性。 10. 景观的破碎化 景观破碎化是将一个生境或土地类型分成小块生境或小块地的过程或现象,广义上包括穿孔、分割、破碎化、缩小和消失等包括5种景观变化过程。 11. 生态流 生态流是景观中毗邻生态系统间动物、植物、生物量、水和矿质养分的流动或运动,它是景观功能的主要部分。 1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生产的物质及其所维持的良好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或由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包括服务、功能、产品三个方面。 13.文化景观 经营景观和人工景观等附带有人类文化或文明痕迹或属性的景观称为文化景观。如城市景观、农业景观。 自然景观的稳定成分-土壤得到人为改变的景观。如果园,农田。 由人类活动而产生的景观称为人工景观。如城市景观。 14. 自然景观 没有或很少受到人为干扰影响的景观称为自然景观。 15.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支持下,对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存储、检索、运算、显示和分析的管理系统。空间数据包括空间位置、属性特征和时态特征3个部分。 16. 景观生态规划 景观生态规划是以一种多学科知识为基础,运用生态原理和系统分析技术,为科学地利用土地,保证人、植物和动物及其赖于生存的资源都有适宜生存或存在空间的土地利用规划。景观生态规划是在景观规划和生态规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7.生态规划 生态规划一般是指按照生态学原理,对某地区的社会、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综合规划,以便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条件,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18. 网络与网络结点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对全国定位 第一层次:【国家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广州 1、——强化北京的首都功能和【全国中心城市】地位,着眼建设【世界城市】,发展首都经济,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影响力。加快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强化创新功能,加快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园区的建设,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城市。 2、——优化提升上海核心城市的功能,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强化创新能力和现代服务功能,率先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增强辐射带动长江三角洲其他地区、长江流域和全国发展的能力。 3、——增强广州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强化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建设国际大都市。 第二层次:【大区域中心】天津、重庆、深圳、成都、西安 1、——提升天津的国际港口城市、生态城市和北方经济中心功能,重点开发天津滨海新区,构筑高水平的产业结构,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先进制造业和技术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增强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能力。 2、——增强深圳科技研发和高端服务功能,继续发挥经济特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际化城市】。 3、——构建以重庆主城区为核心,以“一小时经济圈”地区为重点,以主要交通干线和长江为轴线的空间开发格局。【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汽车摩托车、石油天然气化工和装备制造基地,内陆开放高地和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强化重庆主城区的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先进制造和综合服务水平,建设全国重要的金融、科技创新、教育文化、商贸物流中心,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4、——强化成都中心城市功能,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和商贸物流、金融、文化教育中心。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以及先进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

一、城市地域结构 (一)我国城市地域结构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 1 1·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分形理论是美国学者曼德尔布罗特(B.B.Mandelbrot)在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通过分维分析,可以揭示系统的演化。城市群是特定地域范围内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社会经济联系密切的城市构成的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城市群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无标度特征,因此,在城市群空间分布具有分形性质。城市群之所以形成,就在于其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通过不同形式、速度、流向、流量的“空间流”,城市间的相互作用时时刻刻地发生发展着,而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分维特征。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城市间的职能分工,相互作用力越大,城市间的分工越明显。就分维值而言,沪宁杭、京津唐、辽宁中南部等城市群高于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等城市群,表明前者城市间分工更明显,城市间空间流交换更强烈。城市群区由于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强度的差异,导致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地域结构紧致与松散的差别。沪宁杭城市群分维值最大,地域结构最紧致;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城市群分维值最小,地域结构最松散;京津唐、辽宁中南部城市群则介于二者之间。沪宁杭、京津唐、辽宁中南部等城市群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分维,因为按照分维的定义,其数值应大于分形体的拓扑维数而小于嵌入空间的维数,城市群空间的分维值应小于2。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这三大城市群区的各城市历史基础好,改革开放后,上海、北京、沈阳等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进一步强化,其“阴影”效应对城市群区的城市产生了相对较强的“抑制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城市间相互作用的加强,新城市的孕育将会降低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分维值,将进一步优化城市群的空间结构。 2·城市群地域结构形成过程的“二次极化”特征。城市群在形成过程中,核心城市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经历了极化阶段以后,城市群区的地域结构的演化进入了相对稳定的阶段。城市群地域结构的更大的转换取决于城市群边缘地区新极的产生过程,即“二次极化”过程。由于城市群区综合交通网的发展特别是城市群边缘地区与核心地区快速综合交通走廊的建立,城市群边缘地区产生新的增长极。新的增长极的极化作用导致城市群边缘地区地域结构的重组,形成新的城市组群,城市群地域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当然,新的城市组群的产生也是在

1、ELISA试验的稳定性问题 做ELISA实验时,结果老是重复性不上,相同的材料和相同的操作方法做出的结果就截然不同,上午做时其OD在1.5,下午做时就是0.9了,所以都没有办法下结论,为什么会差异这么大呀? (1)多设平行空孔,请别人代劳,以判断究竟是否操作问题 (2)对于活性非常高的包被物和酶标记物,如果第一次选择的范围恰好在其平台位置边缘,那么在重复的时候,每次取样带来的微量误差就很容易导致大的偏差了,特别是线性比较好的原料试剂,这个就很正常了。建议每次取样的时候只使枪尖一点点位于液面下,以免吸嘴外面沾有少量抗原or抗体or酶而使结果重复不上。 2、酶不稳定,有何高招? (1)保存浓度尽量高些, (2)另外可以添加牛血清白蛋白等蛋白保护剂,以避免其被吸附或沉降以及被蛋白酶所降解。 (3)加入50%甘油-20度保存、避免反复冻融。 (4)还可以加入防腐剂防止长菌(注意不能用叠氮钠,其对HRP活性有很大影响)(5)现在一些公司也有商品化的酶标保护剂供应,可以考虑一下 酶类的稳定性与保存方法的很大关系。干燥的制品一般比较稳定,在低温情况下其活性可在数日甚至数年无明显变化,贮藏要求简单,只要将干燥的样品置于干燥器内(内装有干燥剂)密封,保持0-4度冰箱即可。液态稳定性较差,贮藏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样品不能太稀,必须浓缩到一定浓度才能封装贮藏,样品太稀易降解、变性。2、一般需加入防腐剂和稳定剂,酶常用的稳定剂有硫酸铵糊、蔗糖、甘油等,也可加入底物和辅酶以提高其稳定性。此外,钙、锌、硼酸等溶液对某些酶也有一定保护作用。3、贮藏温度要求低,避免反复冻融。 3、ELISA试验中不加标本的OD值反而高于加人的阴性标本的OD值,是什么原因呀? 做夹心法ELISA试验中不加标本的OD值反而高于加人的阴性标本的OD值,是什么原因呀? 最大的原因是封闭的效果不好,应该调整封闭液; 可以尝试不同的封闭剂(BSA、胶脂奶粉、明胶等)、不同的封闭浓度、时间,试试哪个效果好 阴性的里面的其他蛋白起到了封闭的效果 4、边缘的阴性OD值老是比中间的偏高,什么原因呢? 我做ELISA时,有一段时间在板的最后一条板孔的阴性的OD值经常比在中间的高,有时候高出0.1个OD,导致实验经常重复,但原因也找不到在哪里? 这可能是由于ELISA的边缘效应造成的。ELISA的边缘效应是指边缘孔与中心孔反应条件不一致,由于边缘效应的影响,同一标本在边缘孔测定的结果明显高于中央孔,且随边缘孔与中央孔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强。原因在于试验过程中边缘孔与中央孔的温度、液体蒸发程度不同以及各孔表面存在光洁度等物理性状的差异有关。为克服其影响,应尽可能使用中

黑龙江主体功能区规划区域划分 一、重点开发区域 重点开发区域总面积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除去基本农田后重点开发区域面积为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 (一)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哈大齐地区和牡绥地区城市带及部分县(市)重点开发区、园区所在乡镇。 该区域包括哈大齐地区和牡绥地区城市带及部分县(市)重点开发区、园区所在乡镇,共58个区(市)、镇(乡、街道办事处)。区域总面积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除去基本农田后重点开发区域面积为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 功能定位:全国重要的能源、石化、医药和重型装备制造基地,区域性的农产品加工和生物产业基地,东北地区陆路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1、哈大齐工业走廊 构建以哈尔滨为中心,以齐齐哈尔、大庆为重要支撑,以主要交通走廊为主轴的空间开发格局。 (1)哈尔滨。 主要指哈尔滨市辖区,包括南岗区、道里区、道外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和阿城区。 (2)齐齐哈尔。 主要指齐齐哈尔市辖区,包括建华区、龙沙区、铁锋区、昂昂溪区、富拉尔基区、梅里斯区和碾子山区。 (3)大庆。 主要指大庆市辖区,包括萨尔图区、龙凤区、让胡路区、大同区和红岗区。 (4)重点开发城镇 主要指哈大齐工业走廊毗邻的部分县(市)重点开发区、园区所在乡镇,包括宾县宾州镇、宾西镇和居仁镇、双城市双城镇、周家镇和新兴满族乡、巴彦县巴彦镇和兴隆镇、依兰县依兰镇和达连河镇、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泰康镇、林甸县林甸镇和花园镇、肇源县肇源镇和新站镇、肇州县兴城

镇和肇州镇、讷河市雨亭街道办事处和拉哈镇、克山县克山镇、克东县克东镇和宝泉镇、拜泉县拜泉镇、泰来县泰来镇、龙江县白山乡和哈拉海乡、富裕县友谊乡和塔哈满族达斡尔族乡、依安县依安镇、肇东市五站镇和宋站镇、安达市任民镇和卧里屯乡等33个镇(乡)。 2、牡绥地区 以牡丹江市为中心,强化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和绥芬河口岸功能,打造重要的国际贸易物流节点和对外合作加工贸易基地,建设全国沿边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枢纽站。 (1)牡丹江。 主要指牡丹江市辖区,包括东安区、阳明区、爱民区和西安区。 (2)绥芬河。 (二)省级重点开发区域:东部煤电化基地城市群、绥化市建成区及部分县(市)重点开发区、园区所在乡镇。 该区域包括东部煤电化基地城市群、绥化市建成区及部分县(市)重点开发区、园区所在乡镇,共有51个区、镇(乡)。区域总面积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除去基本农田后重点开发区域面积为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 功能定位:全省重要的能源、电力和煤化工基地,区域性的农产品加工和生物产业基地,东北对外开放的重要地区和物流基地,重要的绿色特色农产品生产及加工基地。 1、东部煤电化基地 以佳木斯、鸡西、双鸭山、鹤岗、七台河为区域中心城市,以能源与煤化工及其相关产业为主导,建设我省东部重要经济增长极。 (1)佳木斯。 主要指佳木斯市辖区,包括前进区、向阳区、东风区和郊区。 (2)鸡西。 主要指鸡西市辖区,包括鸡冠区、恒山区、滴道区、梨树区、城子河区和麻山区。 (3)双鸭山。 主要指双鸭山市辖区,包括尖山区、岭东区、四方台区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时间:2011-08-29 22:46来源:中国经济网点击: 213次 2010年底,我国首个全国性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出台。我国过去在国土资源规划中存在哪些问题?新规划将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如何推进形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许正中教授为我们深入讲解 2010年底,我国首个全国性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出台。《规划》明确我国将构建“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在优化提升东部沿海城市群的基础上,在中西部一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好的区域,培育形成一批新的城市群。 科技部国家区域经济规划委托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正中我国过去在国土资源规划中存在哪些问题?新规划将如何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的重大战略举措?将如何推进形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空间单元过大,发展不应齐头并进 几千年来,我国的国土开发都是以农业为主,即使近代工业化有了较大发展,但实际全国发展并不平衡。按照以往的规划,从政策上将全国划分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四个经济板块。但是按照这样的空间划分,在制定并实施政策的时候,“空间单元”太大,而且不具有差异性。比如西部12个省,四川的条件和西藏的条件是完全不同的,又比如内蒙古,东西幅度几千公里,条件几乎不完全一样,要给予这些地区同样的政策是不合适的,这是空间单元的问题。

另外,全国各地的发展也是齐头并进,区域缺乏核心,齐头并进就等于什么也没有抓,没有差异化、没有特色。从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看,大约60%多的人生活在离海岸线一百公里以内,而这样的大城市群支撑着一半以上的GDP。虽然我国近几年的经济增长极使一些地区的经济有了较快发展,但是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还没有发挥。目前,我国以省为单位进行规划,各省、市、乡、县都发展经济,齐头并进,却无法实现良好的效果。 空间规划代替时间规划保持可持续发展 “十二五”规划和以往五年规划最大的区别就是主体功能区的推行,这是第一次以空间规划替代时间规划。从“一五”到“十一五”,都是以时间为轴来布局。而“十二五”不仅有时间规划,还有空间规划——主体功能区,这是中央在我国加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布局。 主体功能区是根据资源、环境、气候、人口等对中国的国土重新进行规划。从整个人类的发展过程来看,中国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城市社会的转型。农业社会是以土地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源,而随着知识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发展,土地的作用明显降低,在每一块土地上都承载人口、经济和环境已经变得不可能。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追赶型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导致了资源环境大量的浪费。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必须要提出一种新的发展方式,减少对资源环境的破坏。 于是,主体功能区的概念被提出,它是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把整个国土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四类。优化开发区主要是指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等,这些地区规模性开发强度已经很大,深圳达到40%多,北京也有20%多,而日本、荷兰的开发强度是百分之十几,英国仅有6%。而这三个城市群的面积占国土的14%,人口也占14%,GDP却占了将近40%。这些地区的开发强度过大,需要优化结构发展。 重点开发区要解决的是增长的问题,规划以中西部为主划分了十大城市群,这些地区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可以承接禁止开发区转移来的人口,有条件聚集发展经济。限制开发区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不适宜进行大规模开发的地区,一方面要集约化,另一方面又要提供农产品和生态产品,既要调节生态,又要提供产品、保障人居。禁止开发区并不是禁止发展,而是需要保护的自然保护区,比如三江源水源地、历史文化遗产、森林公园、世界地质公园等。 按照过去的发展思路,表面看我们已经走出了短缺经济,但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却会突然发现,我们各方面的资源都存在短缺现象。过去的发展方式已经不能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由空间规划代替时间规划,以空间为主进行时序开发,这是基于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