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转型期的社会关系资本化倾向_张海东

转型期的社会关系资本化倾向_张海东

转型期的社会关系资本化倾向_张海东
转型期的社会关系资本化倾向_张海东

2000年1月

第1期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 ilin U niv ersity Jour nal Socia l Sciences Edition J an.,2000

No.1 转型期的社会关系资本化倾向

张海东 杨 隽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 要:中国是社会关系十分发达的社会,个人摄取社会资源的多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社会关系网络的质量。谋求建立社会关系网络被人们当作占有社会资源的捷径。在中国转型期社会关系网络呈现出一种新的趋向:资本化。社会关系资本化的社会动因是利益驱动,其现实化的原因在于制度缺失。社会关系资本化的后果是普遍主义原则丧失和特殊主义原则甚嚣尘上。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特殊主义原则,扩大普遍主义的生存空间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社会资源;社会关系网络;社会资本;社会关系资本化中图分类号:

C 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34(2000)01-0053-05

收稿日期:

1999-05-16

基金项目:吉林大学川良一优秀青年教育基金项目(98Y L FF1533)

作者简介:张海东(1967-),男,吉林扶余县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杨隽

(1954-),男,吉林四平市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高级工程师,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

社会生活中,个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是要追求和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社会资源是一种社会化、符号化的资源,它不专属任何个体却可以为任何具体的个体所占有、分享。从形式上看,社会资源包括社会化的自然物质资源(如财富、器物等等)和符号化的意义体系(如教育程度、权力、声望、社会地位等等)。

社会资源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的稀缺性、有限性。相对于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而言,它总是显得匮乏,不能满足每个人的需要。稀缺性规定了

它是人人欲得的理想事物。获得社会资源的多寡

是衡量个人生存价值和成功程度的一个标志。

社会资源潜存于社会关系网络之中。人类社会生活的群体性决定了人们之间必然以各种各样的关系形式存在。社会关系即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结成的一切相互关系,社会关系网络是指以个人为核心而展开的社会关系总称。之所以称之为网络(netw or ks)乃是强调社会关系是以个体为中心与其它个体发生各种各样的直接关系,突出个体与个体关系的直接性。作为一个建构社会的概念、一个社会研究的方法,“网络分析的概念是以矩阵理论(ma trix theo ry )与图象理论(g raphy theor y )作基础,所以有一个很明显与清晰的意

义”[1]。但是社会关系网络并非一个静态的概念,在一个人的一生之中,其社会关系网络是不断变化的,有扩张与收缩。社会关系网络所以能够成为社会资源的载体,根本一点在于只有在群体中、在社会关系中社会资源(财富、地位、权力等等)才有意义。

社会关系网络作为社会资源的载体,意味着社会关系网络作为人们的社会支持系统它对个人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个人从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取资源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承继,一种是自致。

个人一出生便置身于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和特定的人发生特定的社会关系,这是非选择性的。这一点从其被给予的社会称谓系统中也可以得到确认。传统社会里,尤其等级森严的、社会流动程度低的封闭社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在财富、社会地位、声望等方面,个人承继所在的社会网络中的全部或部分社会资源。

直至现代社会中,个人从网络中承继社会资源的差异性依然十分突出。许多方面(如财产继承)仍然得到制度保障。

自致即是通过自我努力来获得社会资源。自致是开放的、自由的社会中个人获得资源的主要途径。公正的社会通过各种制度保障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个人通过努力获得社会资源并不排斥社会关系网络。相反,个人总是依赖社会关系网络并以此为前提才能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个人所在的社会关系网络潜存的社会资源大小对其后天发展起着制约作用。因为个人总是在既有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完成社会化过程,这是一个漫长的时期,每个人不得不依赖这一网络作为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关系网络在社会资源获得中的重要性,使得人们可以把社会关系网络工具性利用以达到功利化目标,即把社会关系网络本身当作一种能够带来更多社会资源的特殊的社会资源。此时社会关系网络便成为一种社会资本即社会关系资本。我们把社会关系网络转化成为社会资本的趋势称之为社会关系资本化。

社会资本的概念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Pier re Bo urdieu)系统阐述过。他在探讨资本的形式时,把资本明确为文化资本、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三种形式。布尔迪厄认为“社会资本是实际的或是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那些资源是同对某种持久的网络占有密不可分的”。“换句话说,这一网络是同某个团体的会员制相联系的,它从集体性拥有的资本的角度为每个会员提供支持”,“这些关系只能存在于帮助维持这些关系的物质和/或象征性的交换之中”[2](P202)。可以说在布尔迪厄看来,有利于个人获得社会资源的关系网络是社会资本的潜在形式,而只有在物质的或象征性的交换中,社会资本才现实化。这同我们把社会资本看作是社会关系网络的工具性利用是不相悖的。国内有的学者也曾指出:“只有特殊类型的社会关系才可以称得上是社会资本。这种可名之为社会资本的社会关系,我们将其称为社会网络(或关系网络)。”[3](P29)社会关系资本化这一理论假设至少包括如下含义:

(1)作为一种社会资本,社会关系资本要求回报。

社会关系资本满足投资——报酬、成本——收益的资本运营规律。预期的社会回报是指经营社会关系网络可以获得网络中潜存的社会资源。

(2)社会关系网络的工具性利用是社会关系资本化的前提。

工具性利用是指把社会关系网络作为工具,以达到功利化占有网络中社会资源的目的。在这一前提下,社会关系网络作为人们社会支持系统的正当性、合法性受到挑战。

(3)社会关系资本化的实质是社会资源的稀缺者和支配者之间的交换关系。

社会资源潜存于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取社会资源的最简单的办法是把自己纳入社会资源支配者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纳入的途径是投资,纳入的目的是获取资源,其实质是交换关系。

社会关系资本化的理论假设受启于当代社会关系网络研究的若干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其中最重要的有林南的社会资源理论、布尔迪厄的社会资本理论、边燕杰的强关系假设理论和布劳(Peter Bla u)的社会交换理论。

美籍华裔社会学家林南认为,“社会资源并非个人所有,却可以通过个人的社会网加以利用”[4]。林南提出的社会资源概念表明,资源不但是可以为个人占有的,也是嵌入于社会网络之中的,所以可通过网络摄取。

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将社会资本看作是个人在社会结构中的成员资格以及社会关系网络联系,这一成员资格和网络联系有助于个人的各种目标达成的行动,并象经济资本一样可以获得回报。科尔曼(J a mes Co leman)则进一步指出,社会网络即社会资本,如个人的社会网络大而广、其社会资本就大。

社会资源和社会资本理论异曲同工,都指出了个人可以通过利用周围的社会关系实现工具性目标。

美国社会学家布劳的社会交换论认为,“社会交换是当别人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发生、当别人不再作出报答性就停止的行动。”[5](P7)这种行动的动机即是“在彼此交换中,人类倾向于受到一种欲望的控制,这就是思想获得各种各样的报酬。”[5](P17)社会交换论用交换关系解释人际交往在某种程度上是能够成立的。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边燕杰认为,强关系可以成为获取社会资源的主要力量。所谓关系强弱是指格拉诺维特(M ar k Gra nov ette r)提出的假设,他从四个维度来测量关系的强弱:一是互动的频率,互动的次数多为强关系,反之为弱关系;二是感情力量,感情力量强、较深为强关系,反之为弱关系;三是亲密程度,关系密切为强关系,反之为弱关系;四是互惠交换,互惠交换多而广为强关系,反之为弱关系。在通过就业过程和社会网络的研究中,边燕杰教授证实了强关系理论假设。他发现在工作分配的关键环节,人情关系强弱差异十分明显,能够给求职者提供帮助的中间人与最终帮助者和求职者的关系都是强关系。强关系理论尤其适和于解释中国社会关系网络。

正是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我们提出了社会关系资本化的理论假设。

中国是社会关系网络发达的社会,亲属关系、朋友关系等强关系在社会资源获得方面具有绝对优势。

在一些学者看来,中国社会关系网络的发达当归因于中国文化。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曾提出,比之于西方社会中国社会既不是个人本位,也不是社会本位,而是一个关系本位的社会。他写道“不把重点固定放在任何一方,而从乎其关系,彼此相交换;其重点实放在关系上了。伦理本位者,关系本位也。”[6](P93)以此来说明中国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性。

费孝通在探讨中国社会关系的特点时用“差序格局”这一概念来解释这种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他认为中国社会关系的格局“是好象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7](P26)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7] (P30)差序格局深刻地表达了中国社会关系网络的特征。

应该说中国传统社会中其社会资源的分配,就是以这一种社会关系网络的“差序格局”来进行的。以个人为中心,从中心格局向外,成员间关系越来越疏远,其所获得的社会资源也逐级递减。而联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是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网络工具性利用也以这种形式展开。新中国的成立是一个转折点。在新的社会制度下,传统的社会关系网络发生根本性变化。单位体制下同志式关系实质代表了一种普遍主义的原则。这种社会关系网络在改革开放前通过历次政治运动灌输的意识形态而得以强化。但在改革开放后,整个社会结构发生转型时期,社会关系再一次发生根本性变化。这次变化的特点是普遍性价值原则的逐渐丧失和特殊性价值原则的上升共同导致的社会关系资本化倾向。

转型期社会关系资本化的社会动因是利益驱动,其现实化的原因在于制度缺失。

追逐利益是社会关系网络工具性利用的根本原因。由于社会资源的稀缺性和有限性,通过正常的自致渠道获取社会资源不仅需要极高的

社会成本,而且缺乏成功的保障。高成本、高风险促使人们寻求稳妥、可靠的捷径。与所需社会资源潜存的或能支配所需社会资源的社会关系网络建立强关系就可以依特殊主义原则具有优先获得的可能。

特殊主义原则与普遍主义原则相对立,普遍主义原则即是可以普遍地贯彻到一切人身上的原则(譬如货币)。但是普遍主义原则并不能真正普遍地贯彻起来。人类有史以来没有任何一种社会制度做到了这一点。与普遍主义相对的特殊主义原则倒是大行其道。依帕森斯与希尔斯的说法,特殊主义是“凭借与行为者之属性的特殊关系而认定对象身上的价值的至上性”,普遍主义则是“独立于行为者与对象在身份上的特殊关系的。”[8](P41)

用社会关系网络来分析,特殊主义原则即是在获取社会资源的过程中凡与某社会关系网络有关的成员可以优先获得该网络中潜存的或可以支配的社会资源。简言之,特殊关系特殊处理。

转型期由于普遍地追逐利益,个人对社会资源功利化需要的欲望膨胀。社会资源分配中急功近利成为一种社会心态。人人渴望一夜之间摇身一变而成为百万富翁。利益驱使人们诉诸社会关系网络,希冀以较小的成本投资收取较大的收益。

利益驱动只能使社会关系资本化成为一种可能性,其现实化的原因在于转型过程中制度保障的缺失。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两套游戏规则使得人们有机可乘,设想一个社会完全按照“双轨制”来运行,特殊主义原则不是可以大行其道了吗?因而有的学者指出,在转型时期“社会关系作为一种地位资源,对社会成员的地位实现尤其显得不可或缺。”[9] (P117)

转型期的社会关系资本化的突出表现是以强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网络按特殊主义原则分配社会资源。

在1992年所做的一项现阶段中国私营企业家状况的调查发现:人们在进入私营经济领域时,一般倾向于进入那些自己有比较熟悉的社会关系的行业。另一项对现阶段中国包工头的地位获得研究结果也发现,“包工头借占有关系资本而获得了较多的资源,也就获得了较其他农民工更高的地位;并且,为了维持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地位,包工头努力谋求关系资本的再生产。”

[9](P117)就连外国投资者也不能忽视社会关系网络对投资者的利益的重要性。一项研究发现,“中国的法律和各种政府间的机制并不能对外国资产与合同提供充分的保护。取而代之的是外国投资者更多依靠同中国地方当局、官僚机构以及个人之间的私人联系(关系),以此来保证和加强他的商业利益。”[10]

边燕杰教授1988年在天津调查中发现,在900多名在业者中间,45%的人的第一个城市工作是在他人的帮助下得到的。这些人中绝大多数是使用亲属和朋友关系,而70%以上与最终提供帮助的人“熟极了”或“很熟”。该项调查还发现:中间人与就业者的关系越熟,与最终帮助者的关系越熟,最终帮助者的资源背景越高,对就业者的工作安排越有利。1998年边燕杰教授指导的长春千户调查中(笔者参与了此项调查),也发现对个人就业起关键作用的人物与就业者的关系中, 72%“熟极了”、“很熟”(包括“较熟”则达到88.9%),58%“亲密极了”、“很亲密”(包括“较亲密”则达到80.9%)。强关系在求职这一社会资源分配中仍然是主导力量。

转型期社会关系资本化的实质是拥有对公共社会资源控制支配权的个人同资源稀缺者、需要者之间的交换行为。一般说来有支配权的个人大多为社会体制授权的个人,他们在社会中有一定的地位和权力,能够在正当合法的形式掩盖下超越限度地分配社会资源,依特殊主义原则施予参与交换的对方。其突出表现为“权力的寻租与创租。”[11](P145)交换行为能够顺利发生有赖于社会关系网络的建立,即编织关系网,其一般步骤是:“第一步,寻找关系——关系出租;第二步,编织关系——感情投资;第三步:巩固关系——资源投资;第四,发展关系——交换资源。”

[12]简言之,就是资源稀缺者、需要者通过社会关系网络的扩张把自己纳入社会资源支配者的关系网络之中成为“圈内人”。纳入的途径是逐步建立信任机制。有时两个人的关系“往往要借助假亲缘的纽带。拜把子、金兰谱、哥儿们的称谓都是此种用心。而在哥儿们的天地中,宗族中的

远近亲疏有别也被移植过来。”[8](P53)转型期社会关系资本化的后果普遍主义原则丧失和特殊主义原则甚嚣尘上。普遍主义原则是市场经济所需求的行为准则,是制度化、理性化的产物。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特殊主义凌驾于普遍主义原则之上。不通过社会关系网络个人将很难做成任何事情。即使那些有明文规定必须去做的事情(例如司法),也要借助社会关系才能更好地执行。现实生活中人人痛恨社会关系网络,人人都经营着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在庞大关系网络体系笼罩下,为自己谋私利的行为已成为社会风尚。[13](P131)

社会关系的资本化还进一步表达了转型期中国社会人的存在状态实质是一种“依赖关系”,是对人和对物的一种双重依赖关系:即通过对人的依赖达到对物的依赖的满足。

综上所述,转型期社会关系资本化表明:中国的市场经济还是一种不成熟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普遍主义的价值原则没有能有效的确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化的交往形式因之也不能确立,在对人和物的双重依赖关系中,社会关系畸形发展。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特殊主义原则,扩大普遍主义的生存空间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陈浩文.网络分析:一个研究社会现象的方

法和理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1997,(2).

[2]包亚明.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和社会

炼金术[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张其仔.社会资本论[M].北京: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1997.

[4]于 海.林南教授在复旦谈社会资源的观

点[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

(4).

[5]彼德·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

[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6]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

版社,1987.

[7]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1998.

[8]郑也夫.代价论[M].北京:三联书店,

1995.

[9]陆学艺、李培林主编.社会发展报告

(1991—1995)[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

社,1997.

[10]Wa ng,H o ngying.T ra nsnatio na l netwo rks

and 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 s:fo r eign

direct inv estment in china[J].博士论文摘

要,Princton Univ ersity1996.[11]胡鞍钢,中国下一步[M].成都:四川人民

出版社,1995.

[12]朱 力.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关系网亚文化

[J].社会科学研究,1993,(2).

[13]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M].北京:今日中

国出版社,1998.

[14]王立平.“关系”、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

[J].社会学研究,1996,(5).

[15]边燕杰.社会网络与求职过程[R].(香港

主题演讲稿)

[16]金耀基.关系和网络的建构:一个社会学的

诠释[J].二十一世纪,1992,(8). [17]帕森斯.现代社会结构与过程[M].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18]彼特·布劳.不平等和异质性[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19]Ro na ld S.Bur t.The co nting ent V alue of

Socia l Capita l[J].Administra tiv e Science

Q ua rte rly,1997,(42).

[20]Helma t.K Anh eier,J iur gen Ge rhards,

Frank P.Romo.Fo rms o f Ca pital and

Socia l St ructure in Cultur al Fields[J].

America n Jo ur na l o f Socio lo gy.

责任编辑:崔月琴

中国社会转型期基础教育问题及思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目前中国社会开始进入转型期。在这个同时跨越几个社会生产方式的时代,各种社会问题也凸现出来,作为关键的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而引发教育的思考,而基础教育更是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当前政府关注的问题,也是当前学者思考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基础教育问题学者的思考 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概况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特殊的发展阶段和当前世界局势所决定的。社会转型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我们国家以后的发展历程。我们要吸取他国社会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认准目标,使我国的社会转型顺利完成。教育作为国家振兴的软实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社会转型的含义:社会转型就是指社会主体对社会基本要素整体上的渐进性变革。社会基本要素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为结构、制度和观念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包括:社会结构的调适,社会体制的更新,价值观的重塑。首先、社会转型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经济文化的不协调,农村与城镇的不协调等,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失调,才有了转型期的很多问题,因此要进行结构的调适。在调适过程中要看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经济、政治、文化机构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转型的顺利完成。其次、社会体制的更新要在不改变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进行,这种更新只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的完善和发展,不断的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这个方面我们要吸取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教训,保证改革的方向始终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最后、转型期不然会引起价值观的重大冲击。价值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出现了新的变化,这是转型期所避免不了的。因此,价值观的重塑就成为转型期的又一重要内容。 (二)社会转型期的特征:社会转型是一项综合性、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变革运动。当前最显著的特征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还是要靠人才,而人才的修养要靠教育。目前中国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是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的。 二、转型时期的基础教育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虽然我国的教育事业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我们要看到当前中国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基础结构落后的现实。因此,经济发展中人的教育问题显得日益重要,当前教育的现实是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基础教育的认识:1、基础教育的界定。基础教育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一直没有明确的界定。在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基础教育为中小学教育及扫除文盲。因此,基础教育应界定为达到公民基本素质要求所应接受的教育。2、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基础教育是为一个社会发展提供后备力量的最重要的因素。当前21世纪是一个知识革命和新科技革命的时代。国家间的竞争实际是人的质量的竞争,其基础有赖于公民的基础素质,公民的基础素质归根到底是从接受的教育中提高。当前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人口、资源、犯罪、战争和经济发展都与基础教育密切相关。基础教育是以塑造人的素质为目的的,应该高举这面旗帜,为解决人类的道德危机做出贡献。”首先,基础教育是提高一个人素质的关键。学校对个体的道德水平、文化修养起着巨大的作用,基础教育在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阅读精选(1):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一: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1)在东方哲学里,关系就是生产力。在西方,关系是最稀缺的 商业资源。关系是一个很庞杂的概念,也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现象。我认为人际关系决定人生良好的关系能为我们的成功插上翅膀,因 此锻炼人际交往潜力就显得格外重要。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人熟好 办事"的潜规则都是适用的。要想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务必建立自己 的关系网。如果你的关系上有达官贵人,下有平民百姓,而且有人 在你春风得意时为你鼓掌喝彩,在你有事需要帮忙时为你两肋插刀。这时候,你就会深刻体会到"关系"的力量! (2)人际关系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是密切相关的,生活当中关 系的发展不可避免会用到一些业余时间,如能够定期安排和亲朋好 友间的活动。工作和生活就应有区别,工作关系的建立,则应利用 休息或零星时间进行联系,在现代忙碌的工作中,对内外人际关系 的建立应把握对人的最高热诚,利用好完成重要工作的时间空挡, 和同事、上司可利用午饭时间或上班休息时间,与不同人员进行交流,在不影响达成工作目标的前提下,良好的交流定会促使工作更 高效的完成。 (3)人际关系越广,路子越宽,事情就越好办。这已经被无数经 验和教训所验证。一个优秀的人往往能理解并影响他身边的人,机 遇与交际潜力和交际活动范围成正比。因此,我们应把开展交际与 捕捉机遇联系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交际潜力,不断扩大交际,只

有这样,才会发现和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使自己与他们的关系更好。拥有良好的关系网是成大事者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必备的条件。 二:协调人际关系的原则。 (1)心向一致原则是指人们在协调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时,坚持正 确的目标导向,引导全体成员为实现共同目标同心同德、同舟共济,实现共同目标和个人目标的指向一致、有机统一,促进公司组织和 其成员的共同和谐发展。贯彻该原则关键是科学制定公司管理目标,并合理控制与实现目标。 (2)心理投入原则是指老板在协调内部人员人际关系的过程中, 善于引导全体员工工树立用心的参与意识,以主人翁的姿态为内部 管理出谋献策,为经济效益为目标实现自觉努力工作。贯彻该原则 关键是建立民主管理机制。 (3)心理相容原则是指总经理在处理公司人际关系过程中,善于 用人和容人,善于凝聚人心,使领导成员之间,领导成员与员工之间,领导与员工相互间建立一种互相尊重、互相体谅、团结和谐、 彼此悦纳的心理交往态势,为建立公司良好的人际关系夯实心理基础。贯彻该原则的着力点是致力于创造一种宽容、体谅、信任、合 作的心理氛围和工作环境。 (4)心理平衡原则是指企业在处理农民工人际关系的过程中秉公 办事,公正待人,使每个成员因感到自己受到尊重和信任,享受到 公平、公正的权益和待遇而产生一种舒畅、欢快的心理状态。贯彻 该原则的焦点是公正处事、待人公平公正、一视同仁。 (5)信息沟通原则是指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过程中,务必坚持信 息的正确传递及相互交流,透过顺畅的沟通渠道来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调解人际冲突。贯彻该原则要求公司务必做到两点:一是提高 信息交流的质量和速度,辨别信息的真伪;二是拓宽信息沟通渠道。 三:协调人际关系的方法。 (1)在公司,自己做好自已份内的事,别人需要帮忙时热情点, 早上见到同事主动打招呼,吃工作餐时多参与同事间聊的话题,不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 NO.3,2012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311转型期社会心态失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周小春 (中共平阳县委党校,浙江 平阳 325400)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心态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焦虑浮躁、抱怨冷漠、仇富恨官、群体性怨恨等不健康的社会心态。“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首次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是摆在执政党面前的一道新考题。党和政府要积极引导社会健康发展,匡正失范行为,缓解、化解不良心态,从根本上着力消除不良社会心态滋生蔓延的现实土壤。 关键词:社会转型;社会心态;失衡成因;疏导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3-0311-5 社会心态是社会成员对社会生活现状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反应,具有显著的大众性和弥漫性,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晴雨表”。社会心态不是凭空产生的,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成分的单一性以及就业方式、利益分配格局的相对稳定性,社会心态呈单一性、稳定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传统利益格局正发生革命性调整,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在急剧转型中,社会心态也发生转型、重组,呈现复杂多元的形态。当前我国社会心态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仇富恨官、焦虑浮躁、群体性怨恨等不良的社会心态,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把“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首次写入“十二五”规划纲要。如何培育和引导社会心态,消除不良社会心态滋长的环境,使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是一个重大新课题。 一、转型期社会心态失衡的新特点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社会最主要的变化就是打破了利益分配的旧机制。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社会心态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特点。 (一)民生问题是社会心态的情结,焦虑成为一种普遍心态 民生不仅涉及社会民众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和生活的问题,又涉及社会民众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内涵,是影响社会心态良性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凡食品安全、收入分配、住房、医疗、就业、社会保障、治安、环保等民计民生问题,都会成为民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影响着民众情绪波动,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心理状况。2012年2月,搜狐网与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联合进行的“全国两会民生系列调查”显示:71.3%的居民认为2011年通胀情况较高,其中超过三成居民(33.2%)认为通货膨胀形势“高的难以忍受”,为应对高通胀,35.4%的人已经在缩减开支。高通胀加大住房教育医疗压力,三者比例之和为58.1%.,低收入家庭来自以上三方面的压力明显大于中高收入家庭(比例依次为60.4%,58.1%和54.7%),低收入家庭雪上加霜,高通胀加大民众生活压力,加重民众的“焦虑”。 焦虑不再是“弱势群体”的专利,逐渐成为一种普遍心态。据《环球》杂志联合搜狐网的调查显示,截至2011年3月6日,在参与投票的24743名网民中,有62.33%的人明显感受到生活、工作压力,并为此焦虑不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竞争加剧,物价上涨、买房难、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看病贵等民生问题一时还难以解决;“地沟油”、“染色馒头”、“瘦肉精”、“毒胶囊”等食品药品安全事件时刻撩动民众的神经;“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读书无用论”等思想困惑,纠结着民众的心理;高楼玻璃幕墙坠落、商厦自动扶梯骤停、大桥相继坍塌、高铁事故尤其是7.23温州动车事故等公共设施事故使民众恐慌,处于不安全感、无归属感 的焦虑之中,从而上演了比日本海啸还恐慌的“盐慌”,非理性抢购行为的背后反映出民众的浮躁、焦虑、不淡定的虚弱心态。 (二)不公平感增强,弱势心理在社会各阶层滋生蔓延 不同时代不同个体,面对不同的问题,对公平有着不同的理解。随着30多年的快速发展,民众追求公平的意 识逐渐增强,但发展扩大了贫富差距、收入差距,加速了阶层分化,边缘与中心、弱势与强势、主流与边缘会不断发生着转化,缺乏稳定感,人们通过社会比较产生了相对被剥夺感,在社会内部分化过程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民众如果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就会感到冤枉、气愤,甚至产生报复行为,这种心理和行为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逐步形成“弱势心态”。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中,还出现了因制度壁垒、权利缺位等种种原因造成的不公平的边缘化、弱势化现象,在一些制度设计中,由于缺乏对个体权利应有的普遍尊重和保护,弱化了公民权利,权力与资本的相对集中导致了社会排斥性体制的形成,当一些群体与阶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获得越 作者简介:周小春,(1971-),女,浙江平阳,讲师,研究方向政治学。 网络出版时间:2012-10-10 11:43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doczj.com/doc/e017600319.html,/kcms/detail/53.1133.D.20121010.1143.192.html

人际关系的建立 所谓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互相认知,因而产生的吸引或排拒,合作或竞争,领导或服从等关系。指在某一段时间里与某人经常保持的社会接触。人与人之间,互相交往的过程,借由思想、感情、行为表现的互相交流,而产生的互动关系。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更广义的人际关系包含了文化制度模式与过程方面亦是社会关系。所以人际关系可说是人与人之间,在一段过程中,彼此借由思想、感情、行为所表现的吸引、排拒、合作、竞争、领导、服从等互动之关系,广义的说法亦包含文化制度模式与社会关系。 人在社会中不是孤立的,人是通过和别人发生作用而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人的许多需要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得到满足的,别人的肯定会增加人们的自我价值感,而别人的否定会直接威胁到人们的自我价值感。所以人际关系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人际交往不顺利,心理需要无法满足,或满足需要的愿望受到挫折,就会产生孤立或被抛弃的感觉;反之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使我们克服生活中的寂寞,而且人际关系所提供的社会支持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 一般来说,一个能够很好处理人际关系的大学毕业生走上社会后,才能够很快适应环境、适应工作。而人际交往问题是大学生最感困惑的问题之一。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相比中学生拥有更多的个人时间,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但其中大部分人社会阅历有限,生活经验并不很丰富,因此对某些问题缺乏较为深刻的认识容易产生偏激心理,则交往容易出现障碍,也容易产生心理创伤。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影响到大学生对自我的正确认知,进而影响大学生的心理。 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大致有: 一、以自我为中心。 有的大学生则以自我为中心,仍沉浸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正在进行着独立走入社会生活前的最后准备,于是在交往中忽视平等、尊重、互助、互谅,自命清高,在人际交往中屡屡失败,从而感到失落、冷漠、孤独。这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他们在大学期间很难真正适应大学的环境和集体生活,更加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二、人际交往缺乏主动性,并且趋向功利化。 现在许多大学生缺乏交往的主动性,这就导致了一系列的人际交往问题。由于缺少交流的实践和经验,不少大学生出现交往困难的困境,面对人际交往常常感到紧张害怕,回避同学,躲避交谈。同时,面对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和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注重人际交往的物质性,有用即真理的实用主义价值观受到推崇,许多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对自己有益处的人际交往,特别是有直接的物质帮助的交往对象。 三、网络的出现,使人际关系变得冷淡。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在网上与人交往,忽视了现实的群体关系。比如,有许多大学生感到寂寞、空虚,就到网上打网游,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网上度过,同外部世界的沟通联系很少,他们用虚拟交往替代了现实的面对面的交往,这就不可避免地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模式,使人的心灵上产生隔阂,最终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 四、理想中与现实中交往理念的差异。 随着大学生的民主平等意识德提高,他们更加关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平等。然而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存在很多不平等的因素,尤其是物质生活贫富的差别上。例如,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导致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和那些生活优越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群体。富有家庭的学生依仗父母有钱有权往往,,盛气凌人的姿态,而经济上拮据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会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一.社会转型的过程: 1.(2013·新课标Ⅰ卷·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二.社会转型的推动因素: 1.(2017·新课标Ⅰ卷·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 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2.(2016·新课标Ⅲ卷·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 “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称,其根本目的在于() A. 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 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 反对向西方学习 D. 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3.(2014·课标Ⅰ卷·2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 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四.社会转型的表现: 1.(2014·新课标卷Ⅱ·29)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 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2.(2017·新课标Ⅱ卷·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 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 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2017·新课标Ⅱ卷·28)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用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2017·新课标1卷·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这一举措()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略论社会转型期人际关系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际关系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即由政治化转向经济化,由简单化转向复杂化,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由伦理化转向功利化,由从众化转向个性化,由亲近化转向冷漠化。分析其原因寻找其对策,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的人际关系意义重大。 一 中国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社会进程中,其主要基石是农业的文明。这种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得中华文化表现出鲜明的特征,即以群体为本位,以家庭为中心,人际关系重伦理,心理习俗重情谊。与这一文化特征相适合的社会结构,则是以家庭为中心,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亲及疏、延伸拓展成社会人际关系网络。这个人际关系网络的形成背景是以亲缘、地缘、神缘、业缘、趣缘、物缘的“六缘”为基础的。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它起到了协调内部和整合社会的功能。进入高度文明的信息社会后,现代人不十分重视以“六缘”为纽带而限制自己的交际圈,而是采取其它各种方法,去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由此形成了当代人际关系的新特点。 1、由政治化转向经济化 改革开放以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种政治运动和活动都染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或“反修防修”,或“防止资本主义复辟”,这样,整个社会沿着高度集中的政治化的轨道运行,或按党派、或按出身、或按级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政治化了。改革开放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到以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再进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直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经济受来自于行政的干预越来越少,经济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经济利益成为社会利益的中心,物质利益成为人们行为的重要或首要的内驱力。人们在“商品面前一律平等”,人际关系由过去的政治化转向经济化,人际关系经济化是对以往人际关系过分政治化的反对,但是又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使人与人之间形成了相互排斥的离心力,近利远义,重钱轻德,失去情感和爱心,变得冷酷和麻木。 2、由简单化转向复杂化 应当说,在计划经济时代,生产、供应、销售、分配严格按计划进行,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相当平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相对简单。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人们,都渴望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然而愿望毕竟不能代替现实。社会的复杂以及人们心理的微妙,使现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形成一定困难。一方面,人们渴望交际,追求友谊,但同时又惧怕深交,心存戒备,甚至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这种心理渴求与心理焦虑构成矛盾,使相当一部分人对人际关系的建立望而生畏,进而感慨万千:跟人接触非常难,轻了不行,重了不行,深了不行,浅了也不行。究其实,这是由于现代人受人际交往中的传统观念“防人”的影响。诸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天可度,地可量,唯有人心难度量”等。由于每个人的苦乐不均,品格不同,修养不一,地位不等,再加上每个人所处的家庭环境不同,社会环境不同以及感情的起伏跌宕,外部环境的瞬息万变等,现代社会的交往变成了一种小心翼翼的艺术,人们自然感到人际关系实在是太复杂,并难以应对自如。 3、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 在封建社会里,由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生产规模较小,社会分工不细,导致人们交往空间范围的缩小。当社会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社会分工日趋精细,交通通讯迅猛发展,为拓宽人际交往的空间范围提供了便利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旧有的人际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人们交往欲大大增强。过去那种集中于亲友邻里之间,出于感情心理需要的人际交往逐日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现代人在交往中已不满足“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除了注重感情的需求外,还希望在增加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寻找新的朋友,觅得发展的机会。这样,人们交往机会的增多,交际时间的缩短,交际需求的加大,交际面的拓宽,导致了交往的深度趋于浅显,大大不如以往

转型时期的社会道德问题 姓名:刘畅班级:会计C102 学号:106540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步入转型期,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其中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尤其突出。道德滑坡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所以使社会道德提升,也要从多方面努力。 关键字:转型时期社会道德道德滑坡公正合理 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一方面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巨大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社会生活中人们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对包括伦理道德在内的社会心理领域的影响尤为突出。以至于在转型期部分社会成员中的道德水平下降和道德冲突上升。这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生活健康有序发展起到反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治生活环境的稳定。 最近几年出现的一系列违反基本道德的事件,“我爸是李刚”“郭美美事件”“彭宇案”等都刺痛了大众的神经,社会道德也成为了讨论的热点。几千年来,中国文化都没有把“老人跌倒,要不要扶”作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只有今天,当我们可以邀游太空,可以享受丰裕生活的时候,道德突然成为了说不清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的并不是这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它怎么成为了问题。从彭宇案到许云鹤案,一桩桩案例让人不寒而栗。如果扶起摔倒老人要面临如此巨大的风险,那么举手之劳的善举便成为了义无反顾的冒险。谁来保护我们行善?谁来鼓励我们与道德同行?在这些问题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问题:我们社会的道德怎么了?今天,我们的经济在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文明得到了极大提升,但传统的道德文明却在商品经济社会的冲击下,显得摇摇欲坠。我们拥有的数千年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不知从何时起,竟沦落到这样一个令人唏嘘的地步。 转型期间的道德滑坡,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政治上,一些党员干部脱离群众,背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自己由“人民的公仆”变为“利益的获得者”当前党内腐败现象被大量纰漏后,人们开始对道德普遍失去信心,道德情感迅速淡化。而当前分配机制的不健全,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尚未形成,使得社会的物质资源和政治资源在社会范围内不能得到合理分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两极分化日益严重,人们的社会心理必然失衡,进而产生对是和会道德的质疑,甚至作出不道德的行为。 在经济上,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只是初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种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在给社会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同时,却在各种体制不配套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以及市场经济规律所决定的经济主体的趋利性的条件下,使得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倒退性道德信仰危机滋生。特别是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尤其是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扩大,由此产生的对道德观念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可以说,不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是导致人们道德价值混乱的根本原因。 在文化上,传统的道德规范体系显然无法满足当前新的历史条件对价值观的需求,它的主导地位已逐渐消退。而目前社会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转型时期,社会并存着多元化的价值观。 在现实中,德行与幸福不能达到统一。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应当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社会,应当是一个德福统一的社会;一个具有伦理权威的社会,

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就开始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改革开放以来这个转型过程进入了加速期。我国的社会转型与其他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相比,虽然存在着许多共性的东西,比如说都是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都是人的生存方式由自在状态向自觉状态的转变但由于我国农业文明的源远流长,以及今天转型所处的国际环境的变化,使当今中国的社会转型表现出许多独有的特点。 转型过程漫长。中国的农业文明非常发达,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有着强大的影响。因此,现代工业社会取代传统农业社会的过程难以在借鉴,完全是一个独自探索的课题。这样,一方面,传统农业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转换;另一方面,当今中国的社会转型又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课题,需要较长的时间去探索,这两方面的因素决定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转型过程复杂。中国社会的转型是在已实现了现代化的西方社会遭遇深刻危机、出现一系列弊端之后开始的,如何扬其长而避其短是一个复杂的课题。这可以使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少走弯路,但也使这一过程更加复杂。可以说,当中国社会还没有完全享受到现代化积极成果的时候,西方就已经开始灭。这种时代的落差使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境遇更加复杂化。 转型中矛盾尖锐。西方现而中国的社会转型最初是外源式的,是在外来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下启动的,它不仅无法像西方国家那样从殖民扩张中获得原始资本积累,相反自己就是西方殖民扩张的对象。由此形成了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相互交织的状态。这种情况必然影响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 转型所处的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是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进行的。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遭遇严重挫折。这就决定了当今中国的社会转型是在更为杂多变的国际格局中推进的,国际格局的不确定性增加了转型的难度。因此,研究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一定要把多变的国际环境考虑进来,认识到由此带来的影响。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艰巨性还表现在它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推进的。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的相互影响与制约从未如此强烈,各个国家、民族的政治文化也相互影响,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孤立地求得生存和发展。这种情况对后发展国家的制约作用更加明显,这也直接形成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机遇与挑战。

大学生人际归因和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摘要】采用MMCS(多维多向归因量表)中的人际关系归因分量表以及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298大学生人际关系归因倾向和社会支持状况及其之间的关系作了测量分析,探讨大学生人际关系归因和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大学生倾向于把成功的人际关系归因于内部原因(能力和努力),把失败的人际关系归因于外部原因(情境和运气)。2不同社会支持水平大学生在人际归因上有显著的差异。3人际关系归因和社会支持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进行合理的人际关系归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获得有效的社会支持,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归因社会支持 1 问题提出 大学期间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这个时期对大学生的成才、成长充满了机遇,但同时也充满了挑战,大学生要面临诸如学业、人际关系、就业、考研、经济、环境适应、竞争等多方面问题,如果不能正确的处理,则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河北大学就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对位于河北省和天津市的12所高校1200多名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显示,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对的最苦恼、最难适应的问题之一[1]。所以大学生能否对人际关系的成败进行合理归因,会对以后的人际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即个体能否积极主动地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中获得(或感受到、利用)更多的社会支持,来缓解各种心理压力、消除烦恼等,否则,由于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而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本研究所要研究的主要的问题有: 第一,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成败归因特点; 第二,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 第三,大学生人际归因和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 1.1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 归因理论是人际知觉的一种观点[2],它基本上着重我们怎样知觉自己和他人。所谓归因,指的就是人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换言之,就是对人们的外在行为表现进行解释和说明的过程。归因虽然是人的认知活动[3],

中国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特点比较前言: 当代中国人际关系是在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社会转型期人际关系日趋多元化、复杂化,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人际关系的变迁,对于把握社会转型期的特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作为个人我们有必要对自身的人际关系重新进行判断和选择,以建立和发展适应转型社会需要的新型人际关系。 关键词: 社会转型;传统社会;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特点以农业文明为基石的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得中华文化表现出鲜明的特征,即以群体为本位,以家庭为中心,人际关系重伦理,心理风习重情谊。 与这一文化特征相适合的社会结构,则是以家庭为中心,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亲及疏、延伸拓展成社会人际关系网络。 这个人际关系网络的形成背景是以亲缘、地缘、业缘、趣缘、神缘、物缘为基础的。 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它起到了协调内部和整合社会的功能。 进入现代社会后,现代人不十分重视以“六缘”为纽带而限制自己的交际圈,而是采取其它各种方法去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由此形成了当代人际关系的特点。 下面笔者对中国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人际关系进行比较,总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 现代社会相对传统社会在人际关系方面更加个性化、平民化。 相对于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相当强调尊重他人的隐私,即便是在最亲密的关系之间亦是如此。 夫妻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都有保留个人秘密的权利。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强化了以个人为中心的并且是具有选择性的价值观念,他们希望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在同事面前保留自己的尊严和隐私,保持自己生活、工作的计划性、条理性,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生活方式的愿望。 第二: 现代社会相对传统社会在人际关系方面更加表面化、淡漠化传统社会人们在生产上互济、生活上守望相助,对晚辈的社会化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 作为惟一的政治、经济、生活共同体的农村,这些职能即使社会担负得更多也不能在农村完全丧失。 由于现代社会分工比较发达,人口的流动性大,异质性强,人们之间的接触带有短暂性、表面性和匿名性,人与人之间往往只是见面礼仪型,彼此并不深交。 这就导致利益关系的间断性,人们之间一般并不存在直接的利益冲突,彼此的匿名也为人际交往卸下了后顾之忧。 但是高节奏的工作生活使他们缺乏交流和相互信任,人们的地域观念、邻里观念淡薄,居民相对于彼此来说都是“陌生人”,就算有交往大多不太持久,另外,间接交往的中介手段如电话、手机、网络等的介入,给人们的交际设立了无形的隔阂,弱化了人们感情的稳定性,这些都会使人们会产生陌生感,形成人际关系的表面化、淡漠化。 第三: 现代社会相对传统社会在人际关系方面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在传统社会,由于人口流动性不强,人们具有同质性,另外收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人际关系主要是建立在血缘和地缘的基础上。 而在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相对复杂化、多样化,除了建立在传统的血缘和地缘基础上,业缘和趣缘群体大大的增加。 所谓业缘群体是指社会成员基于劳动和职业的联系通过互动和交往而形成的群体,是同质相聚性的一种具体形式。

对目前中国社会现实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 前言 在目前环境下,xx网是一个比较让人振奋的地方,有许多志同道合的网友,但我也发现我和一些博友有很多理念上的重大分歧,因此我把有关中国目前一些现实问题我的看法和观点大概谈一谈,供大家交流和讨论,认同对方的看法观点或者保留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都没有什么,我希望能够和而不同,而不是同而不和,也就是有些网友提到的团结的问题,我觉得草根网目前的环境很像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及之前的处境,既要在党外同国民党以及美苏等国际势力的周旋,又要在党内同左或者右的路线进行周旋,还要处理好国内社会各不同阶层之间的关系,对党内外任何一种力量的关系处理,能够团结到大多数都是最高目标,但不是无原则的团结,投降主义不行,错误的东西也不行,同时对每一不同群体的力量,都有一个斗争或者团结的选择,有些斗争是为团结,从团结的愿望出发,通过批评或者斗争达到更好的团结的目的,当然,人各有志,万一团结不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分清是非、辨明对错在任何时候,我想都是应该的。 以下就是一些关于目前中国社会现实的重大问题我个人的认识和理念。 1、如何评价毛泽东个人 提纲: A、必须客观、公正的评价毛泽东个人。 B、对一段时期以来,对毛泽东个人有抹黑、歪曲、诋毁、污蔑嫌疑的部分评毛观点进行的总结和具体事例列举。 2、如何认识毛泽东思想 提纲: A、这几十年社会对毛泽东思想提的比较少,不少对毛泽东思想严厉批评甚至绝对负面评价的声音也不少,客观、公正的评价毛泽东思想就显得非常重要。 B、毛泽东思想做为一类社会科学知识、社会科学规律,可以做为我们认识事物、认识社会、解决问题的文化知识,也需要在时代发展后根据不同的社会具体情形,做以与时俱进的应用,一方面决不能全盘死搬硬套,有些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式的思想,不能说不正确,但不宜再照搬续用,比如阶级斗争理论,特别是你死活我的武装斗争理论,对我国以后的社会发展,不要动不动就用这个东西;另一方面毛泽东思想不能代替我国的政治体制建设,也不要上升为我们国家的社会意识形态。 3、如何认识欧美民主政体和我国社会主义特色政治体制 提纲: A、欧美国家今日的民主政治体制是欧美西方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思想家之思想精华的累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优胜劣汰中不断优化而最后选择的结果,不是哪一人哪一个集团哪一个国家操纵或者阴谋的结果,可以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截至目前为止对人类社会政治活动和政治现象最深刻的认识后总结出来的一套规律体系,因此盲目否认这套体系乃至于企图全盘推翻这套体系都是徒劳的,因为这套理论体系的最根本源泉是来自于人性,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人性的体现,这套民主政治科学理论体系是正确的社会科学知识,是毋庸置疑的,也不必花费精力去推翻甚至全盘推翻的。 当然这套体系也有其自身的高级悖论,在通过程序上的形式民主尽最大可能的所有国民的政治权利保障所有国民的政治权利的同时,但在这种基本公平公正的政治模式下,在一定的社会现实中,存在事实上很多国家大事不体现民众意愿不经过民众同意而由某些居高位的政治家或政治领袖或具有一定实力的强势阶层私自以国家的名义实施的情况。 B、我国的社会主义特色政治模式,从我国现有的正式的政治体制结构来说,完全是非常科学的民主体制政治架构,但这套政治体制架构的功能没有被完全发挥出来,有很多功能是闲置的。 新中国一代代的开国先烈们终生奋斗的就是为民为国的民主政治体制国家,还有许多网友把当初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新华日报》言论以及毛主席当初的言论翻出来,证明共产党和毛主席当时是如何痛心疾首的严厉抨击独裁如何赞声不绝的歌颂民主,新中国当初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也完全是为了实现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的民主政治体制社会,但之所以在新中国前30年虽然建立了理论上完全构建的民主政治体制,却在程序形式上没有完全到位,由于新中国建立后一者新中国没有完全解放,国民党虽退居台湾,

你有强大的支持系统吗 【提纲】 1、什么是社会支持系统 2、社会支持的重要性(马斯洛需要层次) 3、反思自己的支持系统(都是谁,分别提供了什么样的支持) 4、维护支持系统(维护以前的支持系统,发展建立新的支持系统) 5、几个注意事项 【正文】 热身游戏:拍手、跺脚、给别人捶背。(有节奏地进行) 一、支持系统及其重要性 “支持系统”这个词听起来很抽象,在今天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设想:当你陷入困境,比如考试没考好,情绪低落,或者学习压力很大,心情烦躁时,你最希望得到的是什么? 这个时候家长的关爱、老师同学的安慰和理解是每个同学都渴望得到的。而这些关爱、安慰和理解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社会支持。当然,社会支持除了精神上、情感上的关心,还有物质上、经济上的支持。而提供社会支持的人就构成了我们的支持系统。一个完备的支持系统包括亲人、朋友、同学、老师、邻里、伙伴等等。每种系统都承担着不同功能:亲人给我们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朋友较多承担着情感支持。 有位专家曾经指出“你有多少支持系统,就有多少安全感”。有的同学可能想了,支持系统真有这么重要吗?那我们再来看一下这样的现象:为什么有的同学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遇到挫折时,都能很快调整过来,甚至反败为胜,而为什么有的同学却在突如其来的厄运面前轰然倒下,一蹶不振。尽管我们提倡尽量自己摆脱困境、克服困难,自助是根本,但其他人的帮助决不是可有可无的,某种意义上,正是他助为自助提供了营养。每个人都有局限性,没有一个人能独自解决所有的麻烦,没有谁是永远的“孤胆英雄”。对于陷入困境的人而言,社会支持系统就像雪中送炭,带给我们持久的温暖、安全以及重振生活的勇气、信

中国社会人际关系 当代中国人际关系是在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社会转型期人际关系日趋多元化、复杂化。在历史的源远流长,又有了什么变化呢?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一些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现代社会相对传统社会在人际关系方面更加个性化、平民化 相对于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相当强调尊重他人的隐私,即便是在最亲密的关系之间亦是如此。夫妻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都有保留个人秘密的权利。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强化了以个人为中心的并且是具有选择性的价值观念,他们希望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在同事面前保留自己的尊严和隐私,保持自己生活、工作的计划性、条理性,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生活方式的愿望。 现代社会相对传统社会在人际关系方面更加表面化、淡漠化 传统社会人们在生产上互济、生活上守望相助,对晚辈的社会化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作为惟一的政治、经济、生活共同体的农村,这些职能即使社会担负得更多也不能在农村完全丧失。由于现代社会分工比较发达,人口的流动性大,异质性强,人们之间的接触带有短暂性、表面性和匿名性,人与人之间往往只是见面礼仪型,彼此并不深交。这就导致利益关系的间断性,人们之间一般并不存在直接的利益冲突,彼此的匿名也为人际交往卸下了后顾之忧。但是高节奏的工作生活使他们缺乏交流和相互信

任,人们的地域观念、邻里观念淡薄,居民相对于彼此来说都是"陌生人",就算有交往大多不太持久,另外,间接交往的中介手段如电话、手机、网络等的介入,给人们的交际设立了无形的隔阂,弱化了人们感情的稳定性,这些都会使人们会产生陌生感,形成人际关系的表面化、淡漠化。 现代社会相对传统社会在人际关系方面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 在传统社会,由于人口流动性不强,人们具有同质性,另外收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人际关系主要是建立在血缘和地缘的基础上。而在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相对复杂化、多样化,除了建立在传统的血缘和地缘基础上,业缘和趣缘群体大大的增加。所谓业缘群体是指社会成员基于劳动和职业的联系通过互动和交往而形成的群体,是同质相聚性的一种具体形式。在处于现代社会的中国,劳动分工越来越细,由此形成的劳动亚群体愈来愈多,体现在人际关系上就是"同事关系"。同一个业缘群体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模式方面都表现出较强的同质性,因此群体内的交往比较频繁,构成了现代人际关系网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物质条件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在精神生活方面有着相对于传统社会的人们来说更高的要求,他们通过共同的兴趣爱好并表现出趋同行为结成群体,形成一种同质性的趣缘交往群体。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使得人际交往的方式变得多样,各个层次的人们在现实层面接触机会的增多和在虚拟空间中交往的无涉性使城市人脉错综复杂,人们的活动内容越来越多样化,不同层次间互动的可能性和机会增加,人们的选择自主性增强,出现了多取向多层次性。初级社会群体趋向衰落,地缘关系不再紧密,科层化组织日益发达。流动性的增加,社会阶层结构的开放,加之现代社会文化世俗化、平民化,

毕业生论文 转型期社会诚信缺失的现状、原因及重塑策略 学校:焦作电大博爱分校 类别:中国电大开放专科 年级: 专业: 学号: 姓名: 完成时间: 指导教师:

目录 引言 一、文献综述 (5) 二、诚信的起源和含义 (6) 三、寻找诚信遗产,重塑诚信有望 (8) 四、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9) 1、“强政府”模式下的缺陷引发诚信缺失 (9) 2、追求利益最大化是诚信缺失的主体动因 (10) 3、学校、家庭对孩子个人诚信的教育的失误 (10) 4、社会制度的监管缺失或不健全纵容诚信缺失 (10) (1)制度供给不足 (10) (2)产权制度改革的滞后 (11) (3)法律法规监督制度的不健全 (12) (4)民主与法制还不够完善 (12) 五、社会诚信问题的重塑策略思考 (12) 1、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是诚信建设的基础工程和先导工程 (13) 2、树立现代诚信观念,加强诚信宣传,形成诚信文化 (13) 3、建立和完善诚信法律法规,通过制度化手段构建诚信体系 (14) 4、构建多层次信用服务机制,培育社会化信用服务组织 (15) 结论 (16) 参考文献 (17)

转型期社会诚信缺失的现状、原因及重塑策略 姓名: 完成时间: 【摘要】当前中国社会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政府诚信缺失现象比较严重,从而制约了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政府失信存在政治思想和制度建设两方面的原因,政府失信有着严重危害,现代政府诚信的要义是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实现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的过程中,应该做到诚实不欺,信守诺言,通过自己的行为体现对公众的忠诚,并得到公众的认可。最后,转型期政府诚信重塑的途径是:对公务人员加强以道德为支撑的诚信施政理念教育;规范行政管理体制,强化依法行政的观念;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制约;健全行政责任追究赔偿制度,加强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和追究论文下载。诚信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当今中国的诚信缺失现象与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有关。文章认为,通过塑造政府诚信和大型国企诚信、转变国民的思想基础、推动社会的自我修复功能、建设“社会诚信”体系及加强法制建设等措施,可以重塑优良的“社会诚信”环境。]一方面,要在教育管理、教学实践过程中遵守诚信原则,要对受教育者进行诚信道德教育;另一方面,要从建立全国通用的企业和个人信用征信及查询系统、加大失信成本、完善法律等方面来强化社会诚信。 【关键词】诚信缺失转型期对策改善 绪论 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范畴的优良品质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对社会诚信问题的系统研究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20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开启了诚信问题的研究,齐美尔认为信任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①,他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齐美尔去世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