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设旌德生态农业的基本构想

建设旌德生态农业的基本构想

建设旌德生态农业的基本构想
建设旌德生态农业的基本构想

建设旌德生态农业的基本构想

旌德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张志庆

2006年5月6日

摘要:本文阐述了旌德农业发展的方向,要建设生态农业生产体系,开发有机的、特色的、精品的农产品,在建设生态农业中要从用科学的规划统领全程体现系统性、

科学性和规定性,做到四个原则、搞好五个结合,落实三个保障。

关键词:旌德生态农业规划效益统一产业协同可持续发展五个结合三大保障

建设生态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总体工作思路应当围绕建立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体系,开发有机的、特色的、精品的农产品,坚持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相统一,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有效地利用和发挥本地生态环境的相对优势及传统农业的精华,逐步将农业发展调整到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的轨道,在生态与经济共生共荣中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大体目标是通过3-5年的努力,建立生态农业的基本框架,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形成以高效益、低投入、无公害、可持续为标志的集约型、生态型、外向型农业生产体系,展现生态旌德的风采。

(一)规划的指导原则。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用科学的规划统领全程,总揽全盘。编制规划,要注重体现系统性、科学性和规定性。

所谓系统性,就是在总体规划的框架下,来编制各乡(镇)、村组和各行业、部门的子规划,形成上下结合、纵横互补、统一协调的规划体系。

所谓科学性,就是要明白规划投入是件“今天投一,明朝收十”、“明里去,暗里来”的事情,在规划编制中舍得花资金、花精力、花时间,组织专门班子深入调研,反复论证,把各方面各层次尤其是高层专家的智慧集中起来,切实保证规划的先进性、超前性与可行性相统一,高标准、高起点与客观条件允许程度相一致。

所谓规定性,就是总体规划一旦通过专家论证,应当赋予规划的法定性,以确保执行规划过程中的连续和顺延。当然,经济规划有别于城市规划,在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强调规划指导,并不等于排斥针对宏观形势发展和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对建设规划进行必要的调整、补充和提高。

(二)效益统一原则。

生态与经济既互相制约,又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坚持效益统一原则,就是要避开生态与经济互相制约的一面,并把它调整到互相促进上来,实现经济、生态与社会三大效益相统一。当前,世界各国生态农业建设由于国情不同,三大效益各有侧重。发达国家和地区由于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其生态农业主要以提高食物生产质量、食品营养和食品安全为主,更多地强调资源环境的保护和美化。对旌德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长期沿袭的资源依赖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农业投入水平不高,经营粗放,在建设生态农业中自然而然地强调经济效益,这也是不足为怪的,因为发展是我们当前一切工作的主题,离开了经济增长,就会使生态农业建设变得缺少意义。但是这种发展是有限制、有限度的发展,这种增长必须是可持续前提下的增长。不能把追求经济效益作为生态农业建设的唯一目的,要看到在新的市场需求趋势下只有强调特色、精品、有机农产品才会形成有效供给,更何况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其本身就蕴含着较高的附加值。同时,在生态农业建设中还要重视社会效益的发挥,通过生态型效益农业对开垦效益农业的取代,把人民的发展观、消费观、

生存观逐步引导到生态文明时代的要求上来,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

(三)产业协同原则。

要坚持农业内部各产业及生态农业相关产业的同步协调发展。生态农业是一个包括农、林、牧、渔在内的大农业概念。同时,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农产品加工与流通,与信息科技服务,与环境治理等产业(行业)密切相关。强调产业协同原则,就是在谋划和进行生态农业建设中,不能简单地就农业论农业,更不能把生态农业仅仅局限于种什么,怎么种,而是要尊重农业和农村相关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生态规律,兼顾各方,统筹考虑,共同推进,维持复合系统的整体的良性循环和综合效益。这是提高生态农业建设水平的要求,也是提升整个农业经济的需要。

(四)可持续发展原则。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生态农业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中,发展是目的,可持续是前提。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就是要正确处理农业生产过程中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既得利益与预期利益的关系。当矛盾的两个方面出现冲突时,眼前利益必须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必须服从全局利益,既得利益服从预期利益,绝不能以造成破坏为代价来换取局部的、眼前一时的经济效益,必要时甚至应当敢于放弃一些既得利益。

(五)搞好五个结合

第一、坚持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要在生态农业建设总体规划前提下,依靠农业新技术革命,按照品质优良、规模适度、布局合理、效益显著的目标要求,进行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林业要把经营思想由以木材生产为中心转向三大效益兼顾,生态效益优先,切实抓好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生态林和商品林的布局与比重,要科学、合理。农业要抓住粮食和其它主要农产品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的机遇,大力调整粮油比重,放下担心粮荒的包袱,树立即压粮扩经、扩饲,发展畜牧业,发展特色农业的农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思路,扩大经作种植,提高农田产出效益。畜牧业要抓好肉牛的发展,在稳定生猪等传统大路产品生产的同时,充分发挥山区草山草坡、秸杆、藤蔓资源丰富的优势,迅速做大做强草食动物养殖业和加工业。同时大力发展特种水产养殖和生态养禽。在农业生产方式上,充分考虑和利用种养业之间的链条循环关系,致力发展立体生态农业、庭院生态农业。

第二,坚持生态农业建设与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相结合。一方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完善水利设施配套、建设标准化稻田、优化气象和病虫害测报系统、建立农业生产信息网络等措施,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把建设生态农业与美化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在依法保护和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土地的前提下,做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工作,改变农村能源供给,治理“三废”,控制水土流失,防止水土污染,减少农业灾害。

第三,坚持生态农业建设与发展无公害农业相结合。重点围绕提高食物生产质量、食品营养和食品安全,控制常规化肥、农药的用量,推广生物良种、生物肥料、无残毒农药的使用面和技术应用。在有条件的地方划定一些区域进行无土栽培、无农药化肥栽培和生物饲料养殖的示范,依靠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成果,提高农作物和畜牧水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降低农业生产的直接成本。按照有机食品质量认证体系的要求,开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笋、蕨、菌等山野菜的系列加工,努力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开辟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第四,坚持生态农业建设与发展小城镇和加工企业相结合。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农村人口适度向城镇集中,为生态农业建设提供更大的空间。同时,小城镇建设需要产业的支撑,通过以服务有机农业为主的加工企业向城镇聚集,既延伸了生态农业的产业链条,也为生态农业建设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打开了渠道。此外,小城镇和加工企业的发展促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人口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随之下降,这又为生态农业建设创造了物质条件。

第五,坚持生态农业建设与提高劳动者素质相结合。农村劳动者素质问题是长期以来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建设生态农业必须加强广大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人是农业生产与社会发展的核心,全面提高劳动者文化水平,业务技能,思想道德修养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首先应抓好基础教育,全面落实九年义务教育,要根据社会需求,抓好职业教育,从青少年开始,打好文化基础,职业技能基础。第二、要抓好成人业务教育和培训,重点是职业技能,法律知识,使每个劳动者拥有一项或多项专业技能。第三、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农业科技教育,提高每个农业耕作者的科技水平。第四、建立有序的劳务输出市场,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网络系统。合理配置人力,提高劳动者的收入。第五、要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人才竞争是保证社会生产进步的关键,要创造良好宽松的环境,使科技人才发挥最大的潜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同时,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由于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以及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形成,必然促成广大农民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经营思路、市场意识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建设生态农业的过程就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过程。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手段,使更多的农民拥有通往生态文明时代的“绿色技术证书”。

(六)落实三大保障

生态农业建设能否实现预期目标,关键是看有无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根据我县综合经济实力不强的实际,当前,最突出的是应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资金保障要到位。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又是弱势群体,农业的比较效益相对较低,需要政府给予必要的扶持,这是城乡统筹的主要内容。现在是反哺农业的时候了,不想从财政掏钱来解决农业问题,任何好的良策,都只能烟消云散。生态农业的建设更需要政府加大投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农业投资预算,确保资金到位,拓宽支持领域。提高投入农业的比重,主要包括二个方面:一是资金经费的投入。主要用于:①技术推广、科研机构的正常工作经费,重点解决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经费;②突出重点扶持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按现代农业要求配备设施、设备,保证建一个项目、带一片产业、富一方百姓目标的实现;

③扶持培育能带动我县农民的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与市场。要重点扶持带动本县农户能力强、市场开发能力强、出口创汇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要完善与提升农产品专业市场,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产销结合、管理规范、运作高效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二是政策性投入。深入调查研究,出台一些有利于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的惠农政策。要按照国家投资、地方配套、群众投人与招商引资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多元投融资机制。

二是科技保障要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态农业更要依靠科技作基础,在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中都离不开科技,要确保生态农业工程的实施,必须要拥有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农业科技队伍,十分重视公益性农技推广队伍主力军的作用,我县要继续完善以“农技站+农业科技示范场+农民专业协会”的三农模式为主体的农技推广新机制,农技站创办科技示范场的形式已经实践检验,符合农技推广事业的发展方向。在科技推广中要重点实施“三大工程”:一是良种化工程。良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是优质、高产、高效的基础,是生产精品的前提。我县苎麻产业的发展就因为本地苎麻品种旌德青品质好产量高而得到客商的青睐。我县的果蔗、茭白、豆薯、线椒、生姜、黄牛等许多产品具有品种优势。从中可看出要把的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必须开展良种化工程,首先是引进良种,这是一项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其次根据实际,我县许多名优特产是具有“人无我有”的优势的,如果蔗、茭白、豆薯、线椒、生姜、黄牛、花生等等,通过几百年至多年的种植养殖,已经开始退化,所以必须下大力气做好提纯复壮工作,这也是良种化工程的当务之急。二是无公害化工程。全面推行“从田头到餐桌”全程无公害生产技术,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我县目前拥有无公害农产品已有大米、竹笋、灵芝、茶叶等多个产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1个,今后几年要结合优势产业规划,在所有优势农产品生产中推广无公害技术、生态

种养技术,实现农产品质量全面安全。三是标准化工程。我县的标准化工作已经开展,特别是茶叶、水稻无公害、苎麻标准化生产,在我省领先,是省茶叶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县,目前要做好花生、梨、李、桃、茭白、果蔗、线椒等的标准化生产。我县要继续抓好农业标准化工作,一方面要按国际标准的要求,制订好优势农产品的农业标准,另一方面要抓好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建设农业标准化基地,做好全程化监管,以基地带动产业,从而确保农业出精品,走向国际国内市场。

三是产业化经营服务保障到位。全面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生态农业的规模效益。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方向,我县苎麻、蚕业产业化经营已初具规模,但多数农业产业(产品)仍处在起步阶段。因此,加强领导、加速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在实施产业化经营发展时,首先应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根据农业规划要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农产品的加工、保鲜、包装、贮藏等企业,发展中介组织、产品经销经纪人队伍,扩大市场领域,促进科研、科技推广部门与营销企业、加工企业的联合,使分散型农业向相对集约化农业方面发展;第二应在政策上、经济环境上给予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现阶段应加大对生态养禽、肉牛、苎麻、茶叶、特色蔬菜、水果等产业的投入,特别是无公害产品、有机食品开发、生态农业生产模式研究及加工产品的投入,促进其规模的扩大,促进产业化的发展;第三应做好为农服务工作,一是在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要有组织保证,即有专门机构协调各涉农部门的功能,齐心合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要兑现各种农业及农村工作的各项政策法规,减轻农民负担,禁止坑农、害农的行为的发生;第四农业产业化经营与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开发,有机食品的开发有机结合,把产业化经营向生态型、外向型方面发展,切忌以破坏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的农业发展,使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有机统一,为后代留下更大的发展空间。

生态农业项目建设计划书完整版

编号:TQC/K639 生态农业项目建设计划书 完整版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ime periods,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lan is put forward. At the same time, considering the cost, according to their own choice of appropriate way, in order to achieve low cost and achieve good results. 【适用制定规则/统一目标/规范行为/增强沟通等场景】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态农业项目建设计划书完整版 下载说明:本计划资料适合用于根据不同时间段的特点,推出各项具体执行方案。主要特点是细致、周密,操作性强和不乏灵活性,同时考虑费用支出事项,根据自身力量选择合适的方式,以实现较低费用取得良好效果。可直接应用日常文档制作,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一、基本情况 福建宁化县淮土乡寒谷村,著名的革 命老区红土地,长征出发地之一,地处该 县西部沿307省道延伸。以赣相邻四面环 山紫色风化页岩土为主。全村303户、 1296人,主要特产:山茶油、地瓜干、辣 椒、豆角干、酸菜干等。交通方便距离宁 化县25公里、距永宁高速客家祖地石碧出 口8公里。江西石城县20公里,江西瑞金 市67公里。江西南昌市3小时路程。长宁 永铁路建设中,完工后距离火车站10公里

生态农业规划

生态农业规划 生态农业规划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社会调控为保障,以政策为引导,科技驱动,应用生态系统的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人工模拟本地区的顶极生态系统,选择多种在生态上和经济上都有优势的生物,采用一套套生态农艺流程,按食物链关系和其他生态关系将这些物种的裁培、饲养和养殖组成一条条生产线,并将这些生产线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多层次地配置到农业生态系统中去,使之既获得持续最大(或最优)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又获得一个良好的、协调的生态系统。 生态农业规划的原则 规划必须把长远利益与近期设想统一起来,把种植业、养殖业、工商业和农田、村镇、能源等项建设密切结合起来,把发展农村经济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因此,进行生态农业规划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农业生态系统是受人工控制的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系统,制定规划时要以生态学原理和经济规律为指导,用系统、整体观念,进行全面规划,做好总体布局。合理安排,统筹兼顾,协调农业内外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同步增长。 2、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相结合原则。对资源不仅要合理利用,还要积极的保护,对可更新资源合理利用与增殖,对不可更新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只有这样,方不致于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消耗超过资源再生速度,使资源得到永续利用。 3、因地制宜的原则。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具有多样性和地域差异性,各地区的农业生态工程设计和配套技术,生态农业的建设不可能是相同的,必须根据当地具体生态环境特点、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选择农民群众关心、见效快的项目。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制定规划,发展适合当地特点的类型和模式。 4、物质循环、多级利用的原则。根据生态学原理合理设计食物链,利用农业有机物质,包括“废弃物”(指死体、残体、排泄物)等实行多次利用、多级得益、循环利用和深加工等。 5、扩大绿色植被原则。绿色植物是转化太阳能,实现第一性生产的重要机器,是保护生态环境最重要的措施,应充分考虑将一切土地和部分水面绿化起来。 6、多业结合、集约经营原则。生态农业必须是多业结合,包括农业内部的横向联系和农业外部的横向联系,实行集约经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7、实现“三大效益”原则。生态农业建设措施必须达到生态上适宜,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有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生态农业规划的编制方法和步骤 (一)前期工作 是规划工作的起步阶段,为规划工作做好物质、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包括以下几方面工作: 1、建立一个由政府领导人挂帅,由试点承担单位会同农业、环保、林业、规划、能源、水利、乡镇企业等部门组成的规划领导小组; 2、建立一支有权威的、知识结构合理的多学科的有开拓精神和热心此项工作的规划工作队伍; 3、搞好规划人员培训,特别是技术方法的培训; 4、筹措资金,建立保障系统;

生态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农业生产从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在这种背景下,生态农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 1.生态农业的基本介绍

以生态经济系统原理为指导建立起来的资源、环境、效率、效益兼顾的综合性农业生产体系。中国的生态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和某些乡镇企业在内的多成分、多层次、多部门相结合的复合农业系统。20世纪70年代主要措施是实行粮、豆轮作,混种牧草,混合放牧,增施有机肥,采用生物防治,实行少免耕,减少化肥、农药、机械的投入等;80年代创造了许多具有明显增产增收效益的生态农业模式,如稻田养鱼、养萍,林粮、林果、林药间作的主体农业模式,农、林、牧结合,粮、桑、渔结合,种、养、加结合等复合生态系统模式,鸡粪喂猪、猪粪喂鱼等有机废物多级综合利用的模式。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组织生产。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 2.生态农业的特点 a.综合性 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b.多样性 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c.高效性

美丽乡村建设宣传标语

xx乡村建设宣传标语 1.着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塑造农村新风貌! 2.用自己的双手把世代居住生活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3.心要净化,屋要亮化,路要硬化,山要绿化,村要美化 4.同心同德建设美好乡村,群策群力共创秀美建设! 5.全党动员,全民参与,共建美好乡村! 6.培育新农民,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建新机制,树立新风尚! 7.建设美好乡村,打造和谐建设! 8.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农民素质,促进农业发展! 9.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尚,构筑和谐美好新农村! 10.打造美好乡村,共建幸福家园! 11.村村优美、家家富裕、处处和谐、人人幸福! 12.太阳起山垃圾入箱,太阳落山垃圾清光。 13.发展特色经济,突出特色产业,用产业化提升农业、城镇化带动农村、工业化富裕农民。 14.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倡导文明新风。 15.走科学发展之路,促循环经济发展,建乡村生态文明! 16.全民动员,人人参与,齐心协力建设美好乡村 17.黎明即起洒扫庭院,垃圾袋装投放入箱。18.扎实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秀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1.扎实推进“三化”同步,加快建设美好乡村

2.人人学雷锋,处处讲公德,家家树新风,村村更和谐。 3.草儿绿,花儿xx,环境xx,人健康。 4.提高幸福指数,满足幸福需求,建设美好乡村! 5.清扫清洁坚持做,xx环境真不错。 6.举全县之力,大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建成一批“村庄有规划、环境美如画、产业特色化、生活传佳话”的美好乡村。 7.建设美好乡村,提高幸福指数 8.保护水源生活健康 9.热爱美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建设美好乡村 10.聚焦重点、强行入轨、聚力强攻、务求突破,确保2012年底全县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全覆盖。 11.管住脏、乱、差,留下真、善、xx。 12.人人出力,户户参与,打造整洁秀丽美好乡村 13.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倡导xx新风 14.处处讲公德,家家树新风,村村更和谐 15.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16.新村染绿淮河两岸,和风温暖城乡居民。 17.规范建房统一特色 18.为小家,为大家,搞好卫生人人夸。1.认识一致、目标一致、步调一致,切实把全县美好乡村建设抓实、抓出成效。 2.秸杆是资源,用好赚大钱 3.努力打造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美好乡村

浅谈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

浅谈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 目前,虽然我国在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能否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理论基础尚不完备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 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要素之间的耦合规律、结构的优化设计、科学的分类体系、客观的评价方法方面。这种研究应当建立在对现有生态农业模式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应当是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需要多种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需要建立生态农业的自身的理论体系。 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例如,为了在鱼塘中饲养鸭子,就要考虑鸭子的饲养数量,而鸭子

的数量将受到水的交换速度、水塘容积、水体质量、鱼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水温、鸭子的年龄和大小等众多条件的制约。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也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有些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农民不能对土地、水等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 而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食物安全保障可能更为重要;但对于那些境况较好的农民来说,较高的经济效益,可能会成为刺激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动力。 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与技术是同等重要的。 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在一些地方,还无法

生态农业项目建设计划书(范文)

生态农业项目建设计划书 一、基本情况 福建宁化县淮土乡寒谷村,著名的革命老区红土地,长征出发地之一,地处该县西部沿307省道延伸。以赣相邻四面环山紫色风化页岩土为主。全村303户、1296人,主要特产:山茶油、地瓜干、辣椒、豆角干、酸菜干等。交通方便距离宁化县25公里、距永宁高速客家祖地石碧出口8公里。江西石城县20公里,江西瑞金市67公里。江西南昌市3小时路程。长宁永铁路建设中,完工后距离火车站10公里左右。村周边主要风景名胜--中国著名的世界石碧客家祖地、道教名山—宁化祖山东华山、---龙华峰、---通天岩名胜风景区。还有距离寒谷村3公里一眼长年源源不断天然温泉和20米高的瀑布龙潭生态风景区等有待开发。 寒谷村气候属中亚热带气候,因山地走向及高低地形变化复杂,造成日夜温差悬殊,干、湿、冷、热明显,光照充足。平均气温为17.5℃,极端最高温度为38.3℃,最低气温-3℃。年日照总数达1900小时,相应湿度81%,平均年降雨量为1633.6mm,雨量时空分布不均,一般中低山地多于高山丘、河谷盘地。多年平均陆面蒸发710~750毫米,水面蒸发890毫米,无霜期214~218天。 二、规划依据: 1、区位优势。寒谷村紧靠闽赣两省两个县城交界,交通便利、经济基础较好,而且两个县城有常住人口63.6万多人,流动人口近2万人,有强大的消费群体做后盾,具有能消售、能带动的优势和消费群体消费层次较高的优势。5 2、地理优势。寒谷村处于武夷山脉南端、宁化县城的西部,平均海拔300~400米,龙华峰海拔500米。最高东华山1140米。区域自然环境良好、生态植被丰富、山上主要经济林种植多年生山油茶3.5万亩。黄连木- 生物柴油树种的发源地。村有耕地870多亩,可开发利用500亩。800多亩山地几乎全部荒芜,水库资源200多亩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非常适合发展养殖业及种植业。可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丰富:土壤为酸性沙质土壤与黄粘土壤。是亚热带特定的生物气候形成的,表现出典型的土壤地带性特征。地带性分布的水稻田地有灰泥田土和黄泥田土。呈非地带性分布的水稻田有紫泥田土和石灰泥田土,旱地及山地土壤以红壤、黄壤、紫色土为多。 3、开发优势:现在村里水、电、有线电视网络,移动通讯网络覆盖100%:电话,宽带、水泥公路,新盖学校、卫生所;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近年里,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部份都已外出创业,部分家庭已经进城买房居住。给开发利用这片土地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当前,国家的政策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开发农业产业链。省市县政府出台农业发展优惠政策支持农村项目:可形成规模化、市场化的持续发展。发展前景也非常广阔。生态农业项目给以投资者长期的丰厚回报。 4、产权优势。3.5平方公里的区域,产权由同一法人所有,有利于形成产业集聚、集生产基地+公司+生产+农户合作+深加工+市场销售+服务;场地规模化,产品品牌化发展,对吸纳周边分散农民参与的引力较强,生态农业有利于整体开发。 5、政策优势。海西建设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支持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较多,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明显加大,且又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同步,为加快开发迎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6、市场优势。宁化和石城县近年来经济社会取得明显成效,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74元,但休闲度假旅游业发展缓慢,休闲娱乐功能滞后,开发的目标人群空间大,主要压力是如何引导消费和引领消费潮流。 三、建设思路

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典型生态农业模式(一)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基本概念:它是一种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的生产模式。它以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为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在农户的土地上,在全封闭的状态下,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所以称为“四位一体”模式。具体形式:在一个150平方米塑膜日光温室的一侧,建一个约8—10立方米的地下沼气池,其上建一个约20平方米的猪舍和一个厕所,形成一个封闭状态下的能源生态系统。主要的技术特点是:1、圈舍的温度在冬天提高了3-5度,为猪等禽畜提供了适宜的生产条件,使猪的生长期从10-12个月下降到5-6个月。由于饲养量的增加,又为沼气池提供了充足的原料;2、猪舍下的沼气池由于得到了太阳热能而增温,解决了北方地区在寒冷冬季的产气技术难题;3、猪呼出大量的CO2,使日光温室内的CO2浓度提高了4-5倍,大大改善了温室内蔬菜等农作物的生长条件,蔬菜产量可增加,质量也明显提高,成为一类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经济效益:1、蔬菜增产,如冬季黄瓜、茄子1平米可增产2-5公斤,增收5-6元,年节省化肥开支约200元;2、温室育猪可提前150天出栏,降低成本40-50元;

3、沼气点等年节电60元,节煤130元。4、改变了北方地区半年种田半年闲的习俗,也改变了冬闲季节“男人大麻将,女人玩纸牌,邻里吵架和打骂”的陈陋风俗,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5、农村庭院面貌整齐、清洁、卫生,完全改变了“人无厕所猪无圈,房前屋后多粪便,烧火做饭满屋烟,杂草垃圾堆满院”的旧面貌。现有规模:“四位一体”模式在辽宁等北方地区已经推广到21万户。(二)南方“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基本概念: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主要形式:“户建一口沼气池,人均年出栏2头猪,人均种好一亩果”。经济效益:1、用沼液加饲料喂猪,猪可提前出栏,节省饲料20%,大大降低了饲养成本,激发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2、施用沼肥的脐橙等果树,要比未施肥的年生长量高0.2多米,多长5-10个枝梢,植株抗寒、抗旱和抗病能力明显增强,生长的脐橙等水果的品质提高1-2个等级。3、每个沼气池还可节约砍柴工150个。现有规模:在我国南方得到大规模推广,仅江西赣南地区就有25万户。(三)西北“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是解决西北地区干旱地区的用水,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模式。具体形式:每户建一个沼气池、一个果园、一个暖圈、一个蓄水窖和一个看营房。实行人厕、沼气、猪圈三结合,圈下建沼气池,池上搞养殖,除养猪

参观秀美乡村建设心得体会

参观秀美乡村建设心得体会 3月22日,我有幸一同前往**县考察学习秀美乡村建设,实地观摩探访了当地秀美乡村建设示范村,虽然之前看过领导参观时发的一些图片,但当我身处其中时,仍有一种非常震撼感觉,始终让我觉得我所在的村子它不是农村而是旅游景点,统一规划建设的村民住宅、干净宽敞的村庄大道、 如风景画般的村庄绿化都使我感觉到大开眼界,获益匪浅。 首先来说说我的直观印象 1、村庄内道路两旁无明沟,所有排水沟、电线、网线全部入地,感觉道路更宽阔、村庄更整洁。我唯一看到一处有修补痕迹的地方我想应该也是将以前的排水沟改成暗沟的。 2、村庄内无裸露的土地,要么栽种草皮绿化、要么铺石子石块或用水泥硬化。尤其是在被誉为“红石部落”的莲荷乡蔡家村,更是用红石块铺地、修桥、砌水渠、铺广场等,让我 __改变了以往对红石块的感观,别具一番风格。 3、村庄内危旧房屋全部拆除,增加了村庄内空地面积。

4、很多日常的废弃的物品被利用,变成了艺术品了。破瓦缸瓦罐、旧瓦片被做成了围墙、花盆等,真正把秀美乡村建设成让村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5、不同的村庄打造不同的主题、发展不同的产业。蔡家村的“红石部落”、亭子上村的剪纸、上畈水乡、梧桐畈的“千亩荷花”,虽相距不远,却风格迥异,独具魅力,真正地把基础设施建设融入到了发展旅游业的构想中去,美化了环境,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6、党员带头、群众支持。对共产党员户进行了挂牌,划分了党员护净责任区。 其次浅谈对我乡农村环境整治的几点思考 1、基础薄弱,全面打造农村宜居环境任重而道远。 我乡农村人口大多散居在偏僻落后的村落,村庄分散,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差,直接影响农民的生活质量,要真正全面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首先要从解决好区乡道路(王桥至**)建设、乡内道路(连通**、文溪、河渡的主路)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着手,其次要促进产业提升,实现农民增收。

生态农业示范园项目申请报告

南昌XX农业有限公司高科技生态农业观光园 拟建项目申请报告 南昌县委、县政府: 为积极响应农业部“948”项目规划及江西省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规划,促进实施“生态立省、绿色发展”的农业大战略,推动江西省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及低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生态江西的战略目标。南昌XX农业有限公司经详细考察和研究决定,拟投资1500万元人民币建设南昌县XX高科技生态农业观光园项目。 南昌XX农业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于中国香港,主要致力于现代农业的产业投资和兼并收购业务,拥有多项国际领先水平的农产品种植技术,并具备丰富的全球农产品流通渠道资源。 南昌XX农业有限公司将坚持立足南昌、面向全省、服务全国的宗旨,按照科技化、生态化、有机化、低碳化、精品化、产业化、市场化及国际化的运作理念,高标准的建设南昌县XX高科技生态农业观光园。 具体项目情况如下: 1.项目概况 ?拟建项目名称:南昌县XX高科技生态农业观光园项目 ?项目开发单位:南昌XX农业有限公司 ?项目拟建地点: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 ?项目拟征地面积:500亩 ?项目计划总投资:1500万元人民币 2.建设内容及规模 生态农业观光园将以生态农业开发为基础,以创造优美的自然环境、生产优质的绿色、有机农产品为宗旨,走农业观光、农村休闲度假之路。 在生态观光园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生态园自然景观,建设形成“可览、可游、可居”的环境景观和集“自然—生产—休闲—康乐”于一体的景观综合体,发展体验农业与观光农业相结合的特色现代农业。 项目共包括5个功能区,分别为无公害蔬果园区、有机茶园区、畜禽养殖区、产品加工区、休闲娱乐区(餐饮、茶坊、酒庄、垂钓)。

中国的生态农业建设

第23卷第1期家 畜 生 态V o l.23N o.1 2002年2月Eco logy of Dom estic A n i m al Feb.2002 中国的生态农业建设Ξ 吴银宝,汪植三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广东广州 510642) [摘 要] 介绍了生态农业的产生背景,论述了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指出我国 的生态农业既不同于西方的生态农业,也不完全是传统农业的回归,它是在中国具体的历史条 件和生态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 系。简介了近20年来在我国生态农业实践中形成的几种成功的生态农业模式,同时对目前生 态农业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 T S81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25228(2002)0120005206 1 生态农业的产生背景 世界农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刀耕火种、传统农业、工业化农业、后工业化农业等四个阶段[1,2]。20世纪初,随着机械工业、化工工业的飞速发展及农业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西方发达国家的土地生产力、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的商品率大幅度提高。短短的半个世纪,工业化农业已成为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然而,从生态学角度看这种以大量投入化肥、农药、机械、能源为主要特点的农业,对土地和资源实行的是掠夺式开发利用,忽视了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潜在着严重不良后果。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其弊端已越来越明显的暴露出来,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1 能源消耗过度 工业化农业的实质是用高的能量输入来换取高的产品输出,而且其能源投入依赖的主要是不可更新的化石能源,这就严重加剧了能源危机,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据捷克对农业发展与能源关系所做的研究表明:农产品产量每增加1%,农用能源的消耗就要增加2.5%。美国近40年来,投入农业的能源增长了近80倍[3],按其每生产1kJ能量的水果和蔬菜需投入2kJ的石油能,生产1kJ能量的动物蛋白质需投入20~30kJ石油能的标准来估算,全世界均采用美国的生产方式与营养水平,每年将消耗掉60000亿L以上的石油,按目前探明的全球石油贮量只能供世界人口使用10年[4]。 1.2 资源破坏 工厂化农业生产追求的主要目标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产者的生产目的不是为了自身消费,而是为了市场销售,为了获利[2]。同时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对食物的需求,人们不尊重自然规律,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盲目毁林开荒,毁草种田,高强度的利用农田等重用轻养方式,加剧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土地沙化等严重后果。E rik P.Eckho l m(1976)在《土地的丧失》一书中记录了发生在美国、前苏联的两次大规模的沙尘暴[1],其原因主要是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合理的开发并高强度的利用农田,结果造成了土地沙化,作物失收,并最终导致沙尘暴的发生。 1.3 环境污染 化肥、农药及畜禽饲料添加剂的广泛应用,不仅影响到农畜产品质量,也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直接威胁到人畜健康。根据以色列专家分析,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农业的高速发展,地中海沿岸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平均值从2m g L(处于无污染的本底值水平)节节上升至53m g L,其污染主要来自污水灌溉,废弃物处理及氮肥施用[3]。在畜禽养殖业中广泛应用的有机砷制剂,尽管在抗病促生长方面有较好的功效,但由于它大部分从粪中排出并可在环境中积累,因此必然会影响植物的生 Ξ[收稿日期] 2001204229  [作者简介] 吴银宝(1973-),男,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家畜生态学。

建设宜居乡村,做活“秀美”文章

建设宜居乡村做活“秀美”文章 米岭山上,云雾缭绕……山下绿树成荫、小桥流水、村民小楼错落有致,农家庭院干净整洁……如诗如画的风景,干净整洁的村容,这是秀美乡村——汪家圩乡米岭江上村的真实写照。 以党建为重要抓手,建立长效机制 近年来,高安市汪家圩乡注重抓班子、带队伍、转作风、促工作,不断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方式方法,推行“党建+新农村”工作模式,启动服务群众“直通车”与百姓民生无缝对接,激发了农村基层组织活力,农村基层面貌焕然一新。所谓“党建+新农村”,顾名思义,就是以党建工作为重要抓手,以建立长效机制为根本,以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以“七改三网四化”为标准,加大宣传,创新管理,多措并举,扎实推进秀美乡村建设,为建设美丽幸福汪家打下坚实基础。这种“党建+新农村”的工作模式,无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增添了新动力,激发了新活力,使农村基层组织更具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 以环境整治为导向,打造宜居乡村 一是完善垃圾收集网络体系。建造垃圾坑,聘请卫生保洁员和垃圾清运员,清运主要道路沿线和村庄内垃圾,购置几千个小垃圾桶、发放到每一户农户家中,与农户签订门前“包扫、包集、包整洁”的三包责任制,形成垃圾“户集村收乡运乡处理”的垃圾收集体系,达到村庄整齐整洁效果。二是加大庭院整治力度。建设“美丽乡村”农民群众是主体,全民参与是关键,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向村民发放倡议书,签订“庭院三包”责任书,号召村民主动参与庭院整治工作中来,积极开展评选“优秀保洁员”

“清洁示范户”等活动,对整改积极的,经验收达标合格的村,采取“以奖代补”措施,全面提升村庄品味,使居民生活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以项目整合为载体,夯实基础设施 针对各村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有优无特的难题,汪家圩乡积极协调争取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整合各部门工作力量,采取全面统筹、整合资金、重点投入的办法,全面实施交通、水利、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2017年以来,硬化通村道路5.7公里、村内主干道39条、入户道路237户369平方米,维修加固和改造房屋57户163间,改造庭院191户,拆除危旧房屋52间,6100平方米,亮化房屋670间,建成休闲文化广场10处,村庄绿化230平方米,新建便民桥2座,改造桥梁风貌2座,安装太阳能路灯113盏,修建垃圾池21个、改建卫生厕所129个,在村庄配套了健身器材、村民议事室、文化室、农家书屋等。现在村内配套设施齐全,群众出行方便,过去的“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三天两头停电”的现象不见了,群众日常生活比城里人还舒适。 以特色产业为引领,拓宽致富渠道 在抓好基础设施的同时,把培育产业发展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切入点。一是有效整合农业资源,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林下经济等致富产业,着力促进土地规模经营,把现有的荒地流转种植高产油茶,退养的禁养区内猪场流转为蘑菇种植基地;积极争取项目扶持资金,组建油茶专业合作社,实现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种植;以米岭山、凌云塔、碧山水库等景点为依托,带动发展美丽乡村农家游,发展配套产业,开办农家乐、休闲垂钓农庄,为打造生态旅游度假村奠定了基础,近两年内累计接待游客3000多人(次),有效增加了当地群众收入。

生态农业项目策划方案

生态农业项目策划方案 第一章项目总论 一、项目名称原始农生态农业开发 二、选址南江镇中坪村三、项目提出的理由中坪村沟地面积3000余亩,占全村总土地面积的78%长期以来,沟壑区气候干旱、土壤贫瘠,几乎颗粒无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气候的变化及人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土地基本处于荒芜状态,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大,造成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 造成中坪村沟地多年贫瘠的原因主要在于长期以来气候干旱、少雨,人们对沟地的忽视,加之道路不畅通,从而使沟地利用率处于极端低下的状态。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科技、经济、交通等的发展,为我们合理、有效的改善和利用每一寸有限的资源提供了极为优越的条件。能够在荒沟里成功引水,通过现代化农业设施,植树造林,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多样性,不但能够改变沟壑目前荒芜的状态,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起到改良土壤、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绿化和美化自然环境的作用,为人们多创造一份绿色、多增添一份笑容,从而发挥出荒沟变绿地所带来的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目的意义 1、为了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号召,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观念,调整农业产业模式,积极推进退耕还林、规模化养殖,保持水土、改良土壤,解决沟壑荒废、水土流失等问题,我本人计划在中坪村自行开发荒沟土地580亩,积极开发林业、果业、养殖业等生态农业项目。| 2、水家龙多沟壑,长期处于荒废状态,水土流失极为严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果品和肉食品的消费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同时对于土地的综合开发治理,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沟壑治理的推广有着深远的意义。 3、推广绿色生态立体农业模式,改变中坪村沟壑荒废的状况,重塑自然环境,改善土地质量,减少水土流失,同时为消费者提供真正无公害、新鲜、营养、优质、安全、无药残的农产品。 4、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将加大沟壑治理的步伐,大大提高沟壑的整治力度和效果, 同时提高本地区农民收入和自然环境质量。 五、项目资金筹措 项目投资55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450万元,流动资金100万元。以融资为主,同时争取农业部门支持。 第二章市场分析与预测 一、国内消费现状

生态农业建设和发展规划

生态农业建设和发展规划 一、规划背景 X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x年7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原X 市居巢区、x划归x管辖,将X及其主要流域集中于x,X成了x独特的自然资源。市x党代会明确要求,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加快环湖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大水面优势,重点发展环湖生态农业。为认真贯彻市x党代会精神,结合环X区域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条件,特制定本规划。 环X生态农业建设和发展,是x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重要基础,是改善生态环境、满足社会消费需求、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制定和实施环X生态农业建设和发展规划,明确环X生态农业建设和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建设重点,切实提高环X 区域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充分展示生态农业的生产、生态、生活等多重内涵,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本规划范围涵盖环X周边的27个乡镇(街道)、416个村,并辐射拓展到X主要流域重点圩区。本规划分湖体控制区、高效集约发展区和七河流域区三大功能区。 规划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

境保护法》、《x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x年规划纲要》、《x现代农业发展第十二个五x年规划》、《x土地利用总体规划(-x 年)》、《X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发〔〕1号)、《中共x委x人民政府关于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意见》(X发〔〕1号)、中共x委x党代会报告和中共x委x党代会报告等。 二、基本概况 (一)区域概况。 X位于x中部,江淮之间,长江流域中下游,东经117°16′54"-117°51′46",北纬31°43′28"-31°25′18",通过x通达长江。规划区国土面积473万亩,其中:山地90万亩、丘陵186万亩、平原186万亩。现有耕地面积181万亩,其中:岗区63万亩,圩畈区118万亩。 规划区呈蝶形盆地。自西向东:西部较为平坦,中部岗冲交错,东部山岭叠荡。规划区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岗冲交错,起伏显著,圩畈众多,塘坎密集,星罗密布。 x年,规划区总人口154.76万人,乡村户数36.54万户,乡村总人口130.68万人,农业总产值76.96亿元,农业增加值38.5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200元。 (二)产业概况。 规划区x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90万亩,其中:水稻、小麦、

生态农业的现状与未来

生态农业的现状与未来

生态农业的现状与未来 1.什么是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简称ECO,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以生态经济系统原理为指导建立起来的资源、环境、效率、效益兼顾的综合性农业生产体系。中国的生态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和某些乡镇企业在内的多成分、多层次、多部门相结合的复合农业系统。20世纪70年代主要措施是实行粮、豆轮作,混种牧草,混合放牧,增施有机肥,采用生物防治,实行少免耕,减少化肥、农药、机械的投入等;80年代

创造了许多具有明显增产增收效益的生态农业模式,如稻田养鱼、养萍,林粮、林果、林药间作的主体农业模式,农、林、牧结合,粮、桑、渔结合,种、养、加结合等复合生态系统模式,鸡粪喂猪、猪粪喂鱼等有机废物多级综合利用的模式。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组织生产。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 2.生态农业的背景 20世纪初以来,为了克服常规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许多国家发展了多种农业方式以期替代常规农业,如“生态农业、生物农业、有机农业”等,其生产的食品称为自然食品、有机食

和谐秀美乡村建设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和谐秀美乡村建设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实施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工程,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新农村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延续和提升。我区按照省、市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加快推进和谐秀美乡村建设,深化和提升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理念、内容与水平,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在亲身感受到新农村的发展变化,见证了新农村建设的丰硕成果和乡村秀美、生态宜居的同时,也看到了部分乡村存在资源优势不足、规划建设滞后,其生产生活环境、基础设施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仍然存在“脏、乱、差、弱”等现实问题。 一、原因分析 1.思想认识有待提高。农民群众参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未被充分调动起来,农民主体作用亟待发挥。 2.农村规划建设普遍滞后,建房秩序有待规范。 3.建设资金仍有缺口。建设资金几乎靠各级财政单一投入。 4.产业建设有待挖掘。依托产业优势不足,发展特色产业不够。 5.建设标准不高,建设内涵缺乏,长效管理机制有待健全。 二、几点建议 1.拓展多元化的筹资渠道,解决资金缺口。一是注重财政引领。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切实加大对建设工作的投入。提高以奖代补额度。二是激发部门活力。深入开展机关结对帮促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工作。三是整合项目资源。对国家农业项目、土地整治、小农水、农业

综合开发、环境整治、“一事一议”、“一大四小”等各项涉农资金,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保证资金使用统一有序,集中投入。四是开展市场运作。坚持市场导向,建立多方筹资,共建共享的投入机制,引导企业等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特色村的建设,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五是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动员村民自筹和捐赠,支持家乡建设。 2.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和谐秀美乡村建设最大受益者是农民。一是要争取群众的理解支持,确保工作推进的可行性、实效性。要建立农民作用发挥机制,通过拓展渠道和搭建平台,全力做好贴近农民生产生活实际的宣传引导工作,积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变“要我建”为“我要建”,把和谐秀美乡村建设真正变成农民自己的事。二是要以人为本,尊重民意。在和谐秀美乡村建设过程中,要坚持自愿、自主、自律、自管的原则,发挥村民理事会作用,选好村民理事会当家人。以农民所愿、所想、所盼为第一出发点,充分体现农民在村庄规划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广大农民共建家园的热情。 3.切实加强规划的引导和支撑作用。要把规划摆在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工作的首要位置。一是要凸显个性设计。和谐秀美乡村建设不能千篇一律,要结合各村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村民实际需要等,对村庄进行梳理分类,实施差异化指导,坚持个性化塑造,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营造田园风光与乡土风情。二是要突出产业支撑。把环境改善与资源开发相结合,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创业增收。三是要分清轻重缓急。从农民群众反映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危房改造、道路通达、饮水安全、

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与特点

生态家园建设是一项开发式扶贫项目 类型:示范建设 【打印】【关闭】 生态家园富民计划是多年来我国农村能源建设、特别是沼气建设的完善和发展,是一项以民为本的工程,对于解决贫困地区的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生态环境建设,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生态家园是我国近千个贫困县脱贫的最佳选择 我国约有1000个县位于中西部的山区和丘陵区。它们集生活、文化、生态贫困和县级财政贫困于一身。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点和难点。现行体制的九龙治水,单项治理,是这些县久治不愈的关键所在。我以为,生态家园建设内容丰富,具有综合效益,应是这类地区脱贫的切入点。以此入手,先使群众摆脱贫困,群众有有了信心,各项建设副业就能逐步进行,这正是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的时代意义所在。 生态家园是接口工程,应与多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完成 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的实施对封山育林工作,小流域治理和开发工作,解决山区居民饮水工作、扶贫工作,发展少数民族区域经济工作,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农村卫生工作,山区建设工作等都有推动作用。广大山区居民的生态家园建设好了,上述各项工作自然也就好解决了。 如果各方面的人财物力能有计划地协调起来,分工合作,生态家园建设就能加速进行。比如,我国许多城市都在郊区建设了奶牛场、猪场 和鸡场等,以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但大量粪便成了污染源,如果与建设沼气池结合起来,既得沼气又得有机肥,不仅可以形成一个新兴产业,而且还是一项重大的农村卫生建设工程。又比如,水利部门为缺水山区居民建设饮水工程,如果在此基础上,帮助建设生态家园,使他们富裕起来,不就更完美了吗。林业部门年年在山区造林和封山育林,另一方面山区居民则年年毁林开荒和砍伐树木作燃料,一个沼气池一年相当于减少3亩森林砍伐量,封山育林的成果也就保得住了。我看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是接口工程,可以和许多工程接轨、配套,使许多工程更加富民和便民。 一张蓝图绘到底 一届届政府接着干 要在十几年内在广大山区完成这件大事,除国家支持和保证资金投入外,更重要的是把这批县领导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是能否完成任务的关键所在。 从县领导讲,生态家园建设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千载良机。从实际存在的问题来看,必须为他们解决几个实际问题,一是县级领导应相对稳定,最好一干就是五年;二是县领导应协调和组织县级各部门的人财物力;三是应制定一个科学的综合发展规划,在一定时期内,各届班子必须执行,不得另搞自己的“政绩工程”。这些正是我国生态农业县的建设经验,是非常实用和有效的。 农业部环境监测总站 版权所有 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与特点

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摘要:我国是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超级大国,而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所以农业的发展是整个华夏儿女成长和开拓未来的奠基石。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现代农业在给我们带来高效的劳动生产率和丰富的物质产品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危机:土壤腐蚀、化肥和农药使用过量、环境污染。所以,发展生态农业刻不容缓。 关键词:生态农业;现状;前景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农业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具有结构合理性、良性循环功能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是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它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期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使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的优势,建立良性的物质循环体系,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与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与经济两方面的良性循环以及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1]。 1.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优势

目前,我国已累计制定出台了30余项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也制订了较为完善的生态农业技术标准体系,包括2 000余项国家标准、3 000余项行业标准、近6 000项地方标准,涵盖农、林、牧、渔、副等行业领域[2-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明确提出了系统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来保护生态环境,着力加快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建设“五位一体”,相辅相成,是全面建成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主要标志和重要内容。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和小康社会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发挥农业生态调节功能发展生态农业,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特别是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石油农业的发展历程证明,过度依赖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农业,虽然可以获得高产出,满足农产品数量而非质量上的需求,但是也必然导致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农业生态系统平衡遭到破坏,逐步退化。面对日趋严峻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发展生态农业,构筑循环农业,无疑是关系到强国富民的重大战略,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4]。同时,我国发展生态农业有着巨大的优势。 1.1 悠久的农业文明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