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高中学分制及其对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启示

美国高中学分制及其对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启示

美国高中学分制及其对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启示
美国高中学分制及其对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启示

课改研究高中课改

KEGAI YANJIU

2010年第8期(总第278期

美国高中学分制及其对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启示

●朱红

摘要: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为在二十一世纪占据更加有利的国际地位,世界各国纷纷进行一系列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作为世界经济核心的美国尤为突出。中学实行选课制和学分制的历史源于美国,分析美国高中教育改革,对我们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中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中课改;学分制;学分管理;素质教育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4289(2010)08-0020-03

美国高中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学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为学生毕业后接受高等教育或成为有所作为的雇员和公民做准备。这是制定学分管理制度的基本出发点。中学实行选课制和学分制的历史源于美国。1893年,美国国家教育学会拟定了第一套统一的大学预科课程及详细进度,成为美国教育史上第一套中学统一课程。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中学和大学均实施学分制,确定了选课制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揭开了中等教育的新篇章。1974年,美国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颁布的《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文件,规定中学所设科目为:(1)共修学科,包括健康、掌握基本方法、高尚的家庭成员、公民资格和道德品格方面;(2)选修学科,指特有的一门课程或一组有关课程,为职业发展奠定基础;(3)自由选修学科,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修学,通常是非

职业性质的。至此,美国中学的学分制体系得到确立并沿用至今。

一、美国高中学分制教育(一)高中课程设置

美国各州的综合高中开设的课程分为三大部分:基本的核心课程、丰富的选修课程和综合的教育计划与项目。值得重视的是,美国高中选修课程不胜

枚举,有的学校可提供多达200余门,包括为升大学做准备的学生提供的高级课程,也包括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或就业所需的职业课程,如各种时尚、有趣、实用的社会与生活课程。

面对丰富而有趣的选修课,学生选修什么课主要由他们过去的学业成绩、诊断性的标准测试成绩、指导教师的建议以及家长的要求而定。指导教师在

学生三年的学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指导学生的学业或生涯规划,保证学生合理选课。学校还规划出综合的教育计划与项目,内容涉及多门学科,充分体现学术性与实践性。通过参与这些计划与项目,学生充分体验个性化认知和研究性学习的无穷魅力,创新素质和创造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和提高。

(二)高中毕业要求

美国教育行政一直采用地方分权制,每个州掌管各自的教

育管理权,州教育部通常将大部分权利下放,分散到各学区。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状态,精神文化氛围和教育质量不同,这使各校之间在教学大纲、课程、教材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但共同点是所有的学校都遵守所在州高中毕业要求。各州制定出本州高中毕业要求,规定毕业生必修的科目、学分数以及对各学科的总体基本要求,

州教育行政部门鼓励

各学区、各学校制定各自更为严格和详细的学分规定,突出各自不同的特色和对学生的特殊期望。美国学校对必修和选修学分总数规定为18-22学分左右。

(三)高中学分制的管理

美国大多数的高中采用字母等级制确定学生的成绩。字母等级与积点之间的转换如表1所示。学生的学分每学期统计一次,并由学校专门的质量积点系统(quality point system)统一进行管理。衡量学生平均成绩的是GPA(grade point average),其计算方法是将学生每门课程的学分乘以积点分,加起来以后除以总的学分。例如,某学生的五门功课的学分和成绩分别为:数学四个学分,成绩97(A);英语三个学分,成绩84(B);体健两个学分,成绩98(A);科学六个学分,成绩76(C);社会实践三个学分,成绩85(B)。该生以上五科平均成绩=[(4*4)+(3*3)+(2*4)+ (6*2)+(3*3)]/(4+3+2+6+3)=3.00.

二、美国高中学分制的特点

(一)利用学分制实现对学生的分流,为学生升学或就业奠定基础

在美国,大学入学率最多达到20%左右,进入2年制社区学院的毕业生也只能达到30%,剩余50%的学生会直接就业。针对该现状,美国的高中按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将毕业要求分为大学准备类、技术准备类、普通类。各种取向所要求的学分数及侧重的学科各不相同。技术准备类课程是指通过实践的途径来进行学术类学科教学的课程,将高中的最后两年与高中后的两年技术教育计划衔接起来,将真实的生活实践与学术教育和技术教育相结合。技术准备类课程又可分成商业组、健康与服务组、技术组等,不同组的学生除了要修习共同的文化基础课,还要修所在组的一些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课程。大学准备类课程对核心课程的修习时间及内容的要求高于其他类课程,学生还必须考虑不同院校对高中课程及学分的特殊要求。师资条件好的学校会将大学准备类课程也分成工程类、人文类、艺术类等,为学生提供专业化训练。不同学科内容的设置为学生学有所专、学有所长提供保障,以顺利实现学生合理分流。

(二)利用学年学分制弹性化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天才生、特长生潜能

学年学分制既规定修业年限又规定修习学分数,以避免学生在某学习阶段负担过重或过轻,并确保其在整个高中阶段全面、均衡的发展。美国高中学术类必修课的内容分为“基本”、“一般”、“先进”、“高级”四级,或“一般”、“先进”、“高级”三级。学生可以在指导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根据自己的学业水平和发展意愿选择不同层次的内容。高中毕业要求AP (Advanced Placement)水平即“高级水平”的简称。目前AP课程涉及19个专业34门课程,如计算机、经济学、英语、英美文学、美国政府与政治、物理、历史等。AP课程使用5分制,3分以上的成绩为大多数的大学所接受,可以在以后上大学时转换为大学学分。少数顶尖大学要求4分或5分才能转换成大学学分。天才生、特长生在两种情况下,可以修到对高中和大学都有效的双效学分:A.选修本校开设的高级课程,但任课教师必须是被学院或大学指派为附属指导教师的;B.在课余到高校修正规的大学课程。

(三)教育内容注重国际化

美国大多数高中学校都有由国际文凭组织(I-BO)开设的为期两年的IB课程(即“国际高中通用文凭课程”),并赋予相应学分。这是为富有进取心的高中学生设置的相当于大学预科水平的课程项目。它的教育理念是,强调各学科知识的综合与渗透,通过提供综合性、全面均衡的课程,尽力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引导他们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其教育目标是通过高中最后两年的国际文凭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接触不同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及对世界文化交流的理解力和包容能力,最终培养出未来的国际型人才。这种课程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能,提高学生的成绩,而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

GRADING SCALE(评分等级制)

Letter Grade (字母等级制)Percent Scale

(百分制)

Grade Points

(积点制)

Excellent (优)A+97-1004 A96-934 A-92-90 3.7

Above Average(良)B+89-87 3.3 B86-833 B-82-80 2.7

Satisfactory

(中)C+79-77 2.3 C76-732 C-72-70 1.7

Below Average(差)D+69-67 1.3 D66-631 D-62-600.7

Failure (不及格)F(no credit)below600表1美国评分等级制

国际间相互理解的意识和公民的责任心,使学生成为一个有决断力和同情心的思想家、终身学习者,成为一个珍视人类和平,尊重各民族文化与生活习俗,在国际国内事务中有见识的积极参与者。

三、美国高中学分制对我国高中课改的启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美国高中学分制追求实用性、个性化、多样化;尊重差别和地方、学校办学自主权的价值取向。借鉴美国高中学分制的精髓,在我国高中教育体制改革中,实施、推广学分制,将对推进素质教育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借鉴学分积点制,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成长

学分制管理模式的确立,可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每门课程学习质量的高低以及学年和毕业总成绩通过“学分积点”量化:学分是学生修习课程量的评价,学分积点是学生修习课程质的体现。这样的评价体系将突破以统一考试成绩论学生优劣的单一评价模式,成为中学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一种激励机制。

实践证明,学分制评价机制既可保证国家和学校课程的完整实施,又可激励学生追求不同层次的发展价值,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与个性特长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在共同基础达成前提下的个性发展需要的满足。

学生可以在弹性的学分制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能力和发展需求,适当调整学习的内容、速度和方法,同时还可以设计和规划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在某一领域里取得最好的发展。

(二)引导学生规划学习进程和修读方式

借鉴美国等国高中课程管理经验,我国现行高中课程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十三个学科、若干课程模块组成,分必修(共同基础)、选修(不同基础)两部分内容。由齐步走、统一性课程转向多样化、分层次、选择性课程。

基于国际经验的我国高中新课程各学习领域下各个学科知识内容选修模块的设置,以及三年学习过程中,必须获得包括共116个必修学分,28个选修学分,总学分达到144个方可毕业的规定,意在引导学生学会选择,通过选修模块的选择,增强学生学习生涯规划的自主性和可行性,从而实现主动学习。

(三)促进毕业生升学和就业自然分流的实现

目前我国高中课程改革普遍存在选修课所占比例小,门类少的问题,有些学校选修课实际开成了必修课。其结果是学生很少考虑自己的未来发展道路,一味走应试升学之路,最终面临的却是对自己学习评价方面的“一刀切”,对具有有别于以升学为目标追求的学生来说,会在其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和失落感,而对于升学的学生而言,现行学分管理制度会因学生个性化选择性不足,“规定动作”过多而不能真正追求自己的志趣,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自己的人生规划。因此,明确的学分管理办法出台,真正对具有不同人生规划的学生做不同的学分要求,将有效地解决毕业生的合理分流问题。

(四)实现弹性化学分管理,增强学校办学自主权

学分制不是以固定的总学时、修业年限时间来计算学生毕业所要达到的学习量,而是以学分为单位衡量学生毕业所要达到的学习量,因而学分制在更大范围内使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成为现实,学校将拥有更大的办学自主权,特色发展将成为可能。

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发展个性特长的重要时期。学生高中毕业,或升学,或就业,其素质如何,事关国家竞争力。因此,普通高中教育及课程改革显得格外重要。我们应善于借鉴别国的优势,并不断探索,在改革中总结出既适合中国社会的教育模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应为社会培养输送高素质的人才,彻底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学学院,成都610066)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高考方案

贵州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高考方案 我省从2010年秋季普通高中新生入学开始,全面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学〔2008〕4号),结合《贵州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以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维护教育公平。 (二)坚持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 (三)坚持有利于各类高等学校科学公正地选拔人才,有利于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 (四)坚持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稳步推进高考改革。 二、高考科类和科目设置 考生报考科类分为文史、理工、体育、艺术。 我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科目设置为:“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 “3”指语文、数学、外语三个科目,是所有考生必考科目。其中,数学分为文科数学和理科数学。 文科综合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 报考体育类和艺术类的考生还应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专业考试。 报考外语、外贸类院校及英语专业的考生,应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英语口语考试。 三、考试时间与分值

高考总分750分。 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数学(文、理)考试时间120分钟,分值150分。 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各300分。 2013年、2014年英语笔试考试时间100分钟,分值135分,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分值为120分试卷,按考生卷面成绩乘以135除以120记入考生英语科成绩;听力考试时间20分钟,分值15分,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分值为30分试卷,按考生卷面成绩乘以15除以30记入考生英语科成绩。 2015年及以后英语笔试考试时间100分钟,分值120分;听力考试时间20分钟,分值30分。 英语听力在全国英语等级考试(二级)听力部分中进行,考生可在高中第三学年第一学期9月和第二学期3月参加听力考试,若考生参加两次考试,以考生最高成绩记入高考英语科目成绩。 其他外语语种(含听力)考试按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规定执行,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分值150分。 四、命题及考试范围 我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试题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 高考命题依据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语文等9学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以及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 考试范围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课程标准实验版)》中规定的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见附件)。 五、招生录取

河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河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进计划,自2009年秋季起,我省普通高中学校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05]6号)精神,为指导各地科学有序地开展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立足我省实际,借鉴先期进入高中课程改革省份及我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工作经验,大力推进教育创新,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为核心,全面、准确地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管理体系和课程资源体系,努力提高全省基础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 (一)构建河北特色课程体系。结合河北省实际,创造性地实施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积极探索普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努力构建具有河北特色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 (二)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努力转变教育观念,认真落实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人格,开阔国际视野,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三)提高课程行政管理能力。在国家课程方案框架下,构建我省高中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有效机制,提高各设区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高中学校建设与管理课程的能力,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 (四)努力实现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普通高中课堂教

本科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方案文件

本科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一、改革目标 加强大学英语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兼顾大学英语等级考试成效。 (一)教学要求定位在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一般要求,各项技能指标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基本指标,较大幅度提高参加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以下简称四级考试)成绩。 (二)调整教学安排,采取整体教学加分类强化的模式,促进英语成绩优秀者冲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较高要求,培养更多英语应用能力强的学生。 二、改革方案 (一)非艺术类本科生 总体教学安排为二学年四学期,周课时为4,总课时256,共16学分。上机自主学习作为辅助教学,不计入总课时。第一学期安排四周集中上机时间,由英语教师指导自主学习内容、任务和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学会自主学习模式,完成教师布臵的任务。四周后,自主上机,学生可自主选择时间和学习内容。 1.第一学期教学安排 所有本科生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另外对高考英语成绩排列前30%的新生,从校历第七周至第十五周,安排每周2学时的四级考前强化。这部分学生可参加12月份举行的四级考试。 2.第二学期教学安排 所有本科生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另外依据第一学期课程成绩确定第二批前30%学生(第一批已参加四级考试成绩达425分以上的学生除外),从校历第五周至第十六周,安排每周2学时的考前四级强化,这部分学生可参加6月份举行的四级考试。第一学期中参加四级考试成绩达425分的学生也继续跟班学习,并自行抓紧课后学习,参加6月份举行的六级考试 3.第三、四学期教学安排 第三、四学期教学主要针对尚未参加四级考试和前两个30%中少部分已参加四级考试但未达到425分的学生进行教学,除课内每周四课时外,还要增加课外强化,这部分学生可参加12月份举行的四级考试。12月份四级考试达不到425分的学生在第四学期同样以课内外相结合的安排进行教学,参加当年6月份举行的四级考试。 第一学年内已在四级考试中达到425分的学生,在第二学年里以选修英语类选修课的方式完成另外8个大学英语必修学分的学习任务。在第三学期参加四级考试达425分的学生,第四学期也以英语类选修课的方式完成另外4个大学英语必修学分的学习任务。

高中课程改革总结

深入推进课改强化校本教研打造高效课堂 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2007年启动,我校紧紧抓住课程改革的契机,以课程为基础,以课堂为载体,全面高度推进课程改革。 一、改进管理机制,推进课程改革。 177中学的高中生源是东城区一录到底的学生,有相当多的学生厌学,这些学生的初中基础知识非常薄弱,接受高中新课程非常困难,课程改革要取得切实进展单一靠抓教学肯定是不能提高成绩的,也是与课改精神相悖的,课改重视的是学生全面的发展、自主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学校只有改进管理才能推进课程改革。为此,我们打通了教育、教学、教务、总务四大块,使四者紧密结合。教育为教学保驾护航;教务、总务科学地为教学提供更丰富的服务平台。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班主任、任课教师以及全校的所有教职员工的职责都有了相应的变化,每一个工作者都是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推进者,各部门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服务,各部门相互协调为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强化校本研训,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增强教师课改实施力。 课程改革需要理念先进、专业水平高的教师群体作为实施者和推进者,校本教研是教师改变教育思想、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2007年北京进入高中课程改革,我校便把校本教研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上,老师们通过校本教研,转变了陈旧的教育观念,建立了课改新理念。在校本教研中,我校通过各级培训,使老师们在教学观上树立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思想理念。老师们在教学中自觉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

效学习活动,在实践中重视学生独立性、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人才质量观上,注重素质教育,老师们树立了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为一体的全方位育人的思想观念。 三年来,我校以课堂实效为主题,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开展校本教研及校本培训。我们通过主题报告、经验交流、专家指导、教研组研讨、青年教师培训、主题校级公开课、质量分析诊断会等等多种教研模式加以引领,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一系列的教研活动助推了教师课改实施能力;以“有效精彩,确保课堂质量”为主题的青年教师评优课活动,以“课堂有效性的探索——来自课堂的实践与思考”为主题的中年教师评优课活动……教师们相互听课,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加强反思,老师们认识到高效课堂是学校发展的内涵,是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教师们深深领悟到自己要通过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辅导、有效批改、有效考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除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之外,我们还注重学习型组织建设,使之制度化,快速提升教师的课程改革能力。善于不断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特征,根据学校学习制度,每学期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完成至少五千字的有关课程改革的读书笔记。每学期的读书活动都有检查、有评比、有奖励。多年来,学校管理者全面掌握每位教师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况,通过严格的管理,确保学习实效,确保业务提高。读书学习已化为教职工自觉的行动,教师们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快速提升了教学水平。 三、模块教学科学化,聚焦课堂改革,打造高效课堂。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问题与对策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问题与对策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日益加快,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扩大教育开放,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的水平。在这一理念下,高校国际化进程步伐明显加大,首先把大学英语定位在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服务上。在课程设置上,主要表现在提供用英语讲授的国际化课程,帮助学生适应英语授课、英语学术交流、英语商务和工作交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简称《课程要求》)提出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设计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1]这意味着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已成必然趋势,大学英语作为基础课程的功能将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我们进入了后大学英语时代。然而,处在这个转型时期的大学英语,无论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还是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都存在突出的矛盾与问题,本研究对大学英语的困境做一些分析,提出基于复合人才理念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路径构思,以求共勉。 一、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变化与师资素质之间的矛盾 后大学英语时代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和教

学评价等都将发生变化。在我国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情况下,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尤其是以听、说为主的国际交流能力的需求日益增强。大学生对大学英语学习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懈怠情况;他们中许多人对于我们的英语教学不很满意;他们毕业后的英语不能满足社会和工作的需要。[2]5由此可见,大学英语通用课程的教学与学习者及社会的需求联系不紧密,难以维系基础英语的课程地位。在这种需求变化的形势下,课程目标不能再停留在“打基础”上,而是培养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2]8因此,有学者倡导从通用英语到专门英语的全面转向,“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将成为21世纪的英语教学的主流”。[3]与之相呼应,《课程要求》提出“各高等学校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1]为了顺应形势的变化,各高校纷纷对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进行改革,相继曾设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课程。然而,课程设置的增加和变化,意味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化,对师资的素质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由于后续课程的主要目标为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开设的课程内容具有学科性的特征,要求教师以学科内容为核心,用目标语来进行某门学科知识的教学。教学内容的变化对教师知识结构产生巨大的挑战。原来可以从容应对听、说、

河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设计

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进计划,自2009年秋季起,我省普通高中学校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05]6号)精神,为指导各地科学有序地开展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立足我省实际,借鉴先期进入高中课程改革省份及我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工作经验,大力推进教育创新,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为核心,全面、准确地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管理体系和课程资源体系,努力提高全省基础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 (一)构建特色课程体系。结合省实际,创造性地实施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积极探索普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努力构建具有特色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 (二)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努力转变教育观念,认真落实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人格,开阔国际视野,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三)提高课程行政管理能力。在国家课程方案框架下,构建我省高中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有效机制,提高各设区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高中学校建设与管理课程的能力,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 (四)努力实现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普通高中课堂教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案

陕西师范大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案 (试行) 一、改革背景 教育部办公厅在2006年4号文件中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引领和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简称《要求》)又一次指导和推动全国各高校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变革,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变化: 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 《要求》指出,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听说能力培养的要求,并给予足够的学时和学分;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 根据《要求》,大学英语教学评估还应包括对教师的评估。应全面考核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效果等。 《要求》建议,高校应建立完善的教学文件和教学管理文件;大学英语课程要融入学校的学分制体系,尽量保证在本科总学分中占10%(16学分左右,目前我校大学英语是12个学分,不到整个必修课144个学分的10%);完善教师的聘任管理,确保师生比合理;建设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教学目标: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教学模式: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 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是为了帮助我国大学生达到大学英语教

高中新课程改革学习体会

高中新课程改革学习体会 心得一: 我们在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时听到几个频率较高的词语:新课程意识、评价方式的转变、要给学生减负增效。。。。。 其实,每次一听到这些词的时候,我就在思考:我们的做法上符合这些吗?这里我就讲两个方面的问题,和同行们探讨,更恳请大家对我见解的批评与斧正。 1.我们来谈谈减负增效的问题。其实减负增效不应该只说是对学生,一定要对教师是一样的做到才能够真正做到。我们今天已经进入了新课改,那么,我们是不是已经做到减负增效了呢?对学生来说,首先从课程学科的设置来看:在课改之前,高一的新生只有8个学科,就是没有生物学科,其实就是在课改前,学生想真正将8个学科都学好已经不容易了。当然我还是发现,高一的学生的确将8个学科都学得较好的,这不仅要学生有较高的智慧,更要有相当好的方法。然而,新课改之后,学生的学科变成了9科。不少的学生真的就是照顾了这科无法照顾其他学科。我所遇到的学生,无论他又多优秀,都给我的答案大同小异:总感时间紧,每天就在不断的赶作业。其次从每个学科的内容设置来看,我是教数学的,我这里就以数学学科为例来加以说明。数学课改前的第一学期的内容就是三章:《集合》、《函数》、《数列》。至少我们作为一个教师,总还感觉到:这些内容能够在一学期中可以完成的。然而在课改以后,第一学期的数学内容明显增加了,内容有:《集合》、《函数》、《三角函数》、《平面向量》四章内容,当然还要感谢市教科所的领导们非常了解情况,为大家减轻负担,把《三角变换》没有列入全市期末统考的范围。同时在函数部分还新增加了《幂函数》的内容。在其次是四川的高考在命题上怎么命?没有谁能够明确的告知的事情。所以老师们在讲课的时候就还是新瓶装老酒、穿新鞋走老路。在课堂上、课后的作业指导上,没有真正贯彻课改的理念和意识。从这样的一些层面分析:所谓课改的减负问题还真成了有的老师说的减负就是加正的了。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作为老师应该在减负工作中应该做些什么呢? 首先,改变自己的理念,当然理念不是说改就改的,这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和时间。正如北京十一学校的特级教师王春易的“讲和不讲”的问题一样。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一些调整和改变,我们的学生不能象成七那样,讲不讲都没关系。教师理念要慢慢改。我们面对的学生在初中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群体。初中教师那一种填鸭式教学没有改变,就会影响高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换句话说:中学的课程改革是一个整体,只是改变高中教师的理念是不现实的。 其次,高中教师在不能改变更多的现实的情况下,应该做到的,还是要多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解读》,从中找到改变课堂的要素,尤其要找的是:我们再教学中要如何操作,才能够体现我们的课改的真正精髓。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0〕3号)的精神,优化育人模式,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发展,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现根据国家教育改革试点要求,特制定?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 一、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适应现阶段形势,满足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当今时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高中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但目前普通高中“千校一面”、高度同质化的局面,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此,必须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二)转变育人模式,促进学生全面且有个性发展的需要 课程是育人的关键。转变育人模式,首先应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质量。现阶段以必修课程为主的普通高中课程设臵,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需要。深化普

通高中课程改革,确立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构建富有时代精神、体现多元开放、充满生机活力、多层次、可选择的学校课程体系,必将会有力地推动育人模式的转变,扩大学校教育、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实现学生全面且有个性的发展。 (三)巩固和发展课程改革成果,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我省起始于2006年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取得一定成效,课程改革较好地推进了先进教育理念的传播,加强了学校的课程意识,催生了一些教与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但改革并没有改变教学过度应试、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局面,新课程理念还远未转化为学校办学和教师教学的自觉行动。改革不进则退。只有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才能真正巩固前一阶段课程改革成果,才能把新课程理念贯彻到底,实现普通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发展,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有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 二、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四)指导思想 按照“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总体思路,坚持有利于培育普通高中学校特色、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的原则,加快选修课程建设,转变育人模式,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把更多的课程设臵权交给学校,促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

中学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中学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高中课程体系,根据国家教育部推进高中课程改革规划和陕西省教育厅实施高中课程改革意见,市教育局决定自秋学期起,在全市高中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为保证我校高中新课程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陈仓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结合我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新课程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对于提高人口素质和综合竞争能力,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也是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契机,是提高普通高中教育水平的一次重要机遇,对于推动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改革,更好地发挥普通高中的教育资源效益,促进普通高中尽快走上以内涵发展为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主动探究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校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教育“三个面向”指示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 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立足我校实际,借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实验工作的有益经验,大力推进教育创新,使普通高中素质教育取得实质性进展,全面提高我校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为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新课程工作的基本目标和任务 我校新课程工作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新高考方案下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新高考方案下普通高中 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6年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教育厅发布了《广西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和《广西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两个文件确立了我区新的高校考试制度基本框架,。如何抓住这一改革发展的契机,认真总结经验,突出问题导向,进而形成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是当前每位校长、学校管理层和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一、新高考制度下普通高中课程建设的主要问题分析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以来,课程改革措施各具特点,但基本处在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实施阶段,新高考方案下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将高中课改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凸显出来;同时,也为高中学校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在新高考制度下,普通高中课程建设应主要围绕以下六大问题展开: 一是对学校课程改革价值功能的重新审视。真正实现从分数唯一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转变,意味着对考试文化的根本性突破。 二是在行政班基础上,推进必修课程全面而实质性的走班制。 三是新高考方案赋予学生前所未有的考试选择权,要求学生必须学会选择、规划人生;同时对教学实施和学生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四是考试内容和考试重点的转变,要求学科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结构的重组将带来教师专业结构和数量的变化。 五是新高考方案中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高校录取新学生的依据和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录取新生的重要参考,分数不再是唯一的招生录

取依据,考试的区分度降低,如何实施真实有效公正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为学校必须研究的重要议题。 六是在进一步加大学校自主排课权的情况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如何建构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推进模式和方式,从而进一步形成个性化的办学特色。 另外,学校教学的具体安排也面临诸多新问题。如有些学校没有看到新高考方案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将其窄化为排课表等教务工作,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产生纠结;学校为应对学生选定的高考科目,在课程设计上出现偏科,在教学上甚至重新回到唯分数论的老路上,实施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我校也面临办学条件严重不足的问题出现等。 以上问题都是我校改革前进中的问题,分析和把握这些问题的目的在于围绕主题、聚焦问题、交流研讨、才会取得共识。 二、应统筹设计与实施课程体系的思路和对策 学校课程体系的统筹设计与实施是推进新高考方案落到实处的关键,当务之急是围绕主题,聚焦问题,研究可行的解决方案。以下五方面的问题是我们当前必须思考和认真解决的。 1. 把握新高考方案实施的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实施新高考方案,实现学校课程统筹,实质在于形成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思路和举措。在这方面,我们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立足学生发展,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2)坚持现代课程观,正确处理课程综合整体设计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重点突破的关系、学生夯实基础与发展个性特长的关系。(3)体现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性、选择性、时代性特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形成新思路、新举措。

大学英语课程分层次改革方案

大学英语课程分层次改革方案

非专业类数学课程分层次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提高非数学专业类大学本科生的数学素质,加强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数学思维方法与工作能力的训练,本轮非数学类改革指导思想为:守正创新,协调发展。即在坚持被长期的教学实践所证明的正确教学内容、方案和体系基础上,通过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大学生的数学素质和综合应用能力。 二、改革思路 1.通识教育课程:基于调查研究,根据学校实际,逐步完善并建设该类课程。 2.通修课程:《大学数学》的教学可以分为下列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大学数学E:三个学期(6学时/周)共计12个学分。 (1)课程名称:微积分Ⅰ,(第一层次Ⅰ,6学时/周,4学分)。 开课时间:每个学年的第一学期。 教学内容:一元微积分学,空间解析几何。 (2)课程名称:微积分Ⅱ,(第一层次Ⅱ,6学时/周,4学分)。 开课时间:每个学年的第二学期。

教学内容:多元微积分学、级数、微分方程初步。 (3)课程名称:线性代数,(第一层次Ⅲ,4学时/周,4学分)。 开课时间:每个学年的第二学期。 教学内容:矩阵、线性(空间、方程组、变换)、欧氏空间、二次型。 第二层次:大学数学D:二个学期(5学时/周)共10个学分。 (1)课程名称:微积分Ⅰ,(第二层次Ⅰ,5学时/周,5学分)。 开课时间:每个学年的第一学期。 教学内容:一元微积分学、多元微分学。 (2)课程名称:微积分Ⅱ,(第二层次Ⅱ,5学时/周,5学分)。 开课时间:每个学年的第二学期。 教学内容:多元积分学、级数、微分方程初步。 第三层次:大学数学C:二个学期(4学时/周)共8个学分。(1)课程名称:微积分Ⅰ,(第三层次Ⅲ,4学时/周,4学分)。开课时间:每个学年的第一学期。 教学内容:一元微积分学。 (2)课程名称:微积分Ⅱ,(第三层次Ⅱ,4学时/周,4学分)。 开课时间:每个学年的第二学期。 教学内容:多元微积分学。 第四层次:大学数学B:一个学期(4学时/周)共4个学分。 课程名称:简明微积分(4学时/周,4个学分)。 开课时间:每个学年的第一学期。 教学内容:一元微积分学。 第五层次:大学数学A:一个学期(3学时/周,3个学分)。 开课时间:每个学年的第一学期。 开课时间:每个学年的第一学开课时间:每个学年的第一学期。

我国高中课程改革历程

研究近二十年来我国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历程,对于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历程与我国不同历史时期高中生物课程的改革背景、课程目标、教材特点等密切相关。不同历史时期高中生物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内容和要求主要反映在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里,主要体现在教材里。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历程与高中生物课程的发展密切相关。根据不同时期我国高中生物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发展变化,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改革进行研究,探讨其改革历程及特点,对于解决当前课堂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近二十年高中生物课程的发展 (一)高中生物课程发展的停滞阶段(1992―1995) 从1993年全国多数省市开始实施“3+2”考试方案,生物课只在高二开设,并进行学业水平考试,教学课时是每周2课时,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付教学、学生厌学生物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学研究力度大大削弱。 (二)高中生物课程跨世纪改革发展阶段(1995年至今) 1995年,国家教委印发《关于大力办好普通高级中学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明确了普通高中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事业规模和办学模式等。1994―1995年,国家教委组织力量起草高中各学科教学大纲。1996年5月,国家教委颁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供试验用)》,自1998年秋在天津市、江西省和山西省进行试验,在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并于2002年4月颁布了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03年编写出版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现正在除新课标课改试验区以外的部分地区使用。山东省从2000―2004年使用该套教材,该套教材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的教学内容是高中阶段文、理科生都必须学习的,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的,是理科生的必选课。生物学教材在这一阶段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教材内容现代化、体现时代特色、满足学生不同需要等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不仅加强了基础性,而且体现了先进性和实用性。但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仍表现出一些不足之处:过分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内容偏多,偏重知识点的教学等,这些问题对下轮改革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3年3 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明了生物课程作为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吸纳现行高中生物教育优点的基础上,更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更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新进展;更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强调学生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于2004年9月起在全国4个省级实验区(广东、海南、山东、宁夏)实施,与之配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也相继进入各实验区供学校使用,该套教材编写充分体现了基础性、选择性和时代性。在知识引入上,注重

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改革一轮结束之际,高中新课程改革也正式启动了。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实施,如何将新课程倡导的理念转化成实施者自己的信念或行动哲学,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初中教师为我们积累实施课改的经验,如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已深入人心,课堂上百花齐放,课后活动异彩纷呈,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给课堂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学生自主钻研,合作探究已蔚然成风,试题也更具有人文关怀,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了做好初高中课改的衔接,使我校高中课程改革能够有力推动,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下面从几个方面将我校课改工作给大家加以总结。 一、课程改革制度建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更好的在新课程背景下让高中起始年级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制度建设摆在了首位。开学之前,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下,在教研员、课任教师反复研讨,并结合课改精神及我校实际、,制定了具有校本特色的各项规章制度,从教师培训到日常教学管理,使我们的工作有章可循。到目前为止,已出台课改文件13份:《选课指导手册》、《新课程改革准备方案》、《教师培训方案》、《新课程实施方案》、《新课程环境下的教学管理实施方案》、《学分认定和管理办法》、《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学分认定管理方案》、《研究性学习管理办法》、《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办法》、《学籍档案建立和管理方案》、《西安铁一中行政班和教学班管理办法》。这项工作是长期的,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将不断健全相关的课改制度。

二、课程改革的实施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程改革也离不开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质量是生命,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无论是传统的教学还是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始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抓好教师业务理论学习,组织教师系统学习各科大纲和考纲,学习新课改精神,抓好信息资料研究。学校坚持备课组集体备课,集体听课,集体评课。每学期学校还为老师搭建平台,组织为期两个月的全校观摩研讨课活动,许多新秀在这个平台中脱颖而出。将组内的精品课推荐到学校,并要求每位老师必须听够15节研讨课。并在选取了在学校研讨课中表现优秀的杨许红,黄艳老师参加西安市新课程改革观摩教学研讨活动,受到了与会领导专家的一致好评。 必修课我们本着“把握方向,坚守常规”,选修课我们是“力求创新,确保质量”。经过了一学期的实践,课堂上呈现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教师不再唱主角,学生拥有选课权,教材打破大一统,评价不先看分数”是这次课改的突出变化。师生关系的构建发生了新型的变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很大的提高。 2、校本课程的开设。 我们在体音美三个学科开设了共14个选修模块。体育与健康有:篮球、软排、足球、羽毛球、健美操、艺术体操六个模块。美术有:素描、国画、装饰画、平面设计、书法五个模块。音乐有:音乐与舞蹈、演奏、歌唱三个模块。 这项工作难度比较大,全年级学生人数多,每个学生要选14门课。所以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工作顺利进行,准备工作从07年暑假就已开始。校领导协同教务、电教考察并选定网上选课系统,并在开学前把大量学生信息及教师信息全部输入数

江苏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

江苏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的精神,推进我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的实施,特制定《江苏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性质与实验要求 (一)课程目标与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所确定的八个学习领域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共占23个必修学分,其中,研究性学习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 设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的是要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养成探索自然、亲近社会、发展自我的个性倾向和初步能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把学校环境中的学习与社会、家庭环境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康积极的个性品质;改变普通高中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偏向,实现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的均衡化,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有着共同的课程目标,但在开发和实施的具体操作方面,又具有各自的特点。研究性学习要求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养成探究和积极运用知识的倾向,掌握初步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社区服务要求学生以个人或集体的形式参加本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促进自身的社会化发展;社会实践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开展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关注自身的成长,关注现实的生活环境,关注全人类科技与社会文明的发展,通过动手和实际操作,体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国家规定和地方指导下,由学校开发、实施、管理的必修课程。学校是课程开发与实施最重要的主体,必须自觉地担负起课程开发、实施与管理的责任,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实施与管理作为学校课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组织化水平。 (二)课程实验要求 从2005年秋季开始,全省普通高中高一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实验,采用新方案,执行新标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的要求主要包括: 1、开齐开足课程。全省普通高中,不分城乡,不论基础与条件优劣,均应在实验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保证课时数量达到学分认定的要求,保证实验年级高中学生顺利完成课程学习。 2、用三年左右时间完成第一轮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是其中的研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开设的新型课程,在课程开设初期,学校、教师和学生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障碍。为此,各地方和学校要对课程实验的进展情况给予充分的关注,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完成第一轮的探索,在此基础上,总结实验经验,改进实施方式,提高课程质量。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

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0〕3号)的精神,优化育人模式,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发展,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现根据国家教育改革试点要求,特制定《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 一、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适应现阶段形势,满足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当今时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高中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但目前普通高中“千校一面”、高度同质化的局面,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此,必须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二)转变育人模式,促进学生全面且有个性发展的需要 课程是育人的关键。转变育人模式,首先应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质量。现阶段以必修课程为主的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需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确立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构建富有时代精神、体现多元开放、充满生机活力、多层次、可选择的学校课程体系,必将会有力地推动育人模式的转变,扩大学校教育、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实现学生全面且有个性的发展。 (三)巩固和发展课程改革成果,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我省起始于2006年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取得一定成效,课程改革较好地推进了先进教育理念的传播,加强了学校的课程意识,催生了一些教与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但改革并没有改变教学过度应试、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局面,新课程理念还远未转化为学校办学和教师教学的自觉行动。改革不进则退。只有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才能真正巩固前一阶段课程改革成果,才能把新课程理念贯彻到底,实现普通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发展,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有力推进教育涵式发展。 二、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四)指导思想 按照“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总体思路,坚持有利于培育普通高中学校特色、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的原则,加快选修课程建设,转变育人模式,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

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自主选修课

让高中课程更有生命力——浙江省深化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摘要:按照“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总体思路,我省制定了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重点是加强选修课程建设,转变育人模式,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适当减少必修,切实增加选修,实行选课走班和弹性学制,建立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等制度,促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 一、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与重要意义 我省2006年秋启动高中新课程实验,经过几年努力,新课程实验取得了一定成效。课程改革已成为传播先进教育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学校的课程意识大大增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改变,关注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正在形成。但在调研发现,高中课程依然还存在诸多问题:新课程理念尚未成为自觉行动,学生个性发展仍未得到应有关注,育人模式转型效果不佳,过度应试的局面尚未明显改变,学生负担仍未减轻,新课程推进与改革目标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2010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0]3号),提出“课程改革进入到总结经验、完善制度、突破难点、深入推进的新阶段”,“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坚定不移地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为此,我省就着手研究深化课程改革工作,提出了“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深化课改总体思路,积极申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试点。2010年10月,在教育部评审推荐的基础上,我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试点正式列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 (一)通过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进一步巩固前一阶段课程改革成果,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贯彻到底。新课程实验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确实遇到了不少问题和难题。普通高中教育越来越应试化,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升学竞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