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代社会生活史类目初稿

明代社会生活史类目初稿

《明代社会生活史类目初稿》

【缘起】

民国八十七学年度,承乏史学研究所《明代社会生活史》课程,计有博、硕士班研究生廿二位选修。有鉴于本课程是目前各大学研究所中,首次开授的课题,又与当今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不仅是新辟领域,而且又无现成论着目录可资参考,遂有编辑《明代社会生活史类目》的雏议。

《明代社会生活史》涉及的领域至为广泛,因此本类目也仅能就选修人数,各拟派一单元搜集论着目录,并且暂以中文发表者为限。由于各单元与其它单元领域时有重迭交错之处,因此本类目只能采取互见并列方式,先行编订初稿,尔后再视情况加以补正扩充。此次类目的编辑,本是作为学期报告成绩的依据之一,同学颇费心于目录的搜编,有如是成果,诚属不易且精神可嘉。为征信起见,每一单元的编辑者,皆附列于单元目录之末。至于上课之时,各研究生随堂的单元文案,本拟附在本类目之内,由于考虑文案本是随堂报告之用,格式、内容未见统一,因此暂予割舍。

吴智和于华冈

己卯年芒种

【人口流动】

〖专书〗

王跃生,《中国人口的盛衰与对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六月一版一刷。牛建强,《明代人口流动与社会变迁》,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三月一版一刷。石方,《中国人口迁移史稿》,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年七月出版。

史念海,《中国历史人口地理和历史经济地理》,台北:台湾学生书局,一九九一年十一月初版。

朱国宏,《中国的海外移民——一项国际迁移的历史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出版。

李世平,《四川人口史》,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十月出版。

李兴盛,《中国流人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九月出版。

何炳棣着、葛剑雄译,《1368─1953中国人口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出版。

袁祖亮,《中国古代人口史专题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出版。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三月一版四刷。

曹树基,《中国移民史?明时期》,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七月一版一刷。

陈彩章,《中国历代人口变迁之研究》,重庆:重庆商务印书馆,一九四六年出版。

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六月出版。

赵文林、谢淑君,《中国人口史》,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六月出版。

刘克智、刘翠溶,《中国人口问题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一九八三年出版。

刘翠溶,《明清时期家族人口与社会经济变迁》,台北: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一九九二年出版。

韩光辉,《北京历史人口地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二月一版一刷。

〖学位论文〗

黄宝月,《明代中叶郧阳民乱与善后建置》,台中:东海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一九八八年。

〖一般论文〗

丁昆健,〈元明时代晋江地区回裔陈江丁姓族人的汉化〉,《华学月刊》,五卷三期,一九八四年九月。

方豪,〈崇祯初郑芝龙移民入台事〉,《台湾文献》,十二卷一期,一九六一年三月。

王一军,〈明代外来流民对郧阳的开发〉,《江汉论坛》,一九九八年五期。

王守稼、缪振鹏,〈明代户口流失原因初探〉,《北京师院学报》,一九八二年二期。

王守稼,〈试论明代宗室人口问题〉,《中国史研究》,一九九○年一期。

王育民,〈明代户口初探〉,《历史地理》,第九辑,一九九○年。

王育民,〈「明初全国人口考」质疑〉,《历史研究》,一九九○年三期。

王育民,〈论中国封建社会人口发展的阶段性〉,《中国史研究》,一九九二年二期。

王育民,〈关于中国历史上的人口统计〉,《上海师范大学学报》,一九九三年三期。

王其倓,〈明初全国人口考〉,《历史研究》,一九八八年一期。

王家范,〈中国古代的流民问题〉,《探索与争鸣》,一九九四年五期。

王崇武,〈明初户口的流亡和招抚〉,《天津益世报读书周刊》,四十三期,一九四七年四月。王崇武,〈明代户口的消长〉,《燕京学报》,二十期,一九四七年十二月。

王福康、徐小蛮,〈徐光启与人口学〉,《文汇报》,一九八三年五月十六日。

王瑞平,〈明代洪武永乐年间的迁民及其影响〉,《中州学刊》,一九九一年二期。

王瑞平,〈明代人口考〉,《黄淮学刊》,一九九二年四期。

王兴亚,〈明初迁山西民到河南考述〉,《史学月刊》,一九八四年四期。

王兴亚,〈明初山西向河南迁民始末〉,《中州今古》,一九八四年五期。

王兴亚,〈《明史?食货志》记山西民迁河南事辨析〉,《信阳师院学报》,一九八五年一期。王兴亚,〈浚县明清碑刻中的明初迁民资料〉,《中原文物》,一九八五年二期。

王励勤,〈甘肃省历代户口概况统计总表〉,《历史教学与研究》,一九八三年一期。

王跃生,〈我国古代重农政策与历史人口〉,《争鸣》,一九八九年六期。

王跃生,〈中国古代城镇工商人口的构成变化及地域特征〉,《人口学刊》,一九九○年一期。王跃生,〈中国古代宗族人口探析〉,《齐鲁学刊》,一九九○年四期。

王跃生,〈中国传统文化对人口职业与人口流动的影响〉,《中州学刊》,一九九二年二期,页七五~七八。

王跃生,〈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军事移民政策述论〉,《中国史研究》,一九九三年四期。

王跃生,〈中国封建社会民族人口迁移政策研究〉,《中国人口科学》,一九九四年四期。

尹德民,〈明初山东移民来自洪洞县之考证──纂修《尹氏族谱》之心得〉,《中华文化复兴月刊》,十五卷八期,一九八二年。

石泉、张国雄,〈明清两湖移民研究〉,《文献》,一九九四年一期。

司徒尚纪,〈明清和民国时代广东人口和耕地的历史变化〉,《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一九八○年二期。

司徒尚纪,〈海南岛历代民族迁移和人口分布初探〉,《历史地理》,第七辑,一九九○年六月。江应梁,〈明代外地移民进入云南考〉,《云南大学学术论文集》,一九六三年二月。

朱国宏,〈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之历史考察〉,《历史研究》,一九八九年六期。

李之勤,〈西安古代户口数目评议〉,《西北大学学报》,一九八四年二期。

李元,〈战争与中国历史上的人口生产〉,《黑龙江社会科学》,一九九三年六期。

李令福,〈明代山东省人口发展的时空特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一九九四年三期。

李伯重,〈“最低生存水准”与“人口压力”质疑:对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中两个基本概念的再思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一九九六年一期。

李洵,〈明代流民运动──中国被延缓的原始资本积累过程〉,收录于氏着《下学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八月一版一刷),页八四~一○○。

李炳东,〈广西两千年来人口演变概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一九八四年二期。

李映辉,〈明朝江西湖广的人口变动与经济开发〉,《益阳师专学报》,一九九一年一期。

李龙潜,〈明初迁徙富户考释──兼论京师坊厢徭役制度〉,《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一九八八年三期。

李济贤,〈明代苏松常地区户籍人口消长述略〉,《明史研究论丛》,四辑,一九九一年五月。吕景琳,〈明代耕地与人口问题〉,《山东社会科学》,一九九三年五期。

吴松弟,〈黄淮海平原历史时期人口分布的初步研究〉,《历史地理》,十一辑,一九九三年六月。

吴忠民,〈论中国发展过程中的人口压力〉,《理论学刊》,一九九三年一期。

吴建新,〈明清广东人口流动概观〉,《广东社会科学》,一九九一年二期。

吴缉华,〈论明代宗藩人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四十一卷三期,一九七○年九月。

何业恒、张锡田,〈二千年间的湖南人口〉,《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一九八四年一期。宓三能,〈明代黄河流域各省人口稠密的差异〉,《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一九九二年三期。林仁川,〈明代大陆人民向台湾的迁移及对台湾的开发〉,《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一九九一年三期。

林汀水,〈也谈福建人口变迁的问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一九九三年二期。

林金树,〈明代农村的人口流动与农村经济变革〉,《中国史研究》,一九九四年四期。

林璧属,〈试论汉至清初的人口过剩〉,《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一九九五年三期。

周建民,〈中国古代人口发展特点初探〉,《广西师范大学学报》,一九九○年三期。

金华,〈明初洪武朝绍兴府在籍人口消长情况试探〉,《浙江师大学报》,一九九一年三期。洪沼,〈明初的迁徙富户与粮长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一九八四年一期。

范勇,〈试论我国历史时期人口分布变迁的原因〉,《人口研究》,一九八八年三期。

段玉明,〈我国户口制度的历史考察〉,《云南社会科学》,一九九○年二期。

风良,〈明初移民山东的云南地望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一九九三年二期。

高心华,〈明初迁民碑〉,《文物参考资料》,一九五八年三期。

唐景绅,〈明清时期河西人口辨析〉,《西北人口》,一九八三年一期。

秦佩珩,〈明代户口问题研究〉,《明代经济史述论丛初稿》,一九五九年十一月。

秦佩珩,〈明代云南人口、土地问题及封建经济的发展〉,《求是月刊》,一九八○年三期。袁祖亮,〈河南古代人口发展概况〉,《中国古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一九八一年一月。

袁祖亮,〈西汉至明清家庭人口数量规模研究〉,《中州学刊》,一九九一年二期。

袁祖亮、郭庭柏,〈近两千年来河南人口重心及其运动轨迹〉,《中州学刊》,一九九八年二期。孙达人,〈明初户口升降考实〉,《文史哲》,一九八○年二期。

徐泓,〈明永乐年间的户口移徙〉,《国家科学委员会研究汇刊:人文及社会科学》,一卷二期,一九九一年七月。

徐泓,〈明初的人口移徙政策〉,《汉学研究》,六卷二期,一九八八年十二月。

徐泓,〈明初南京的都市规画与人口变迁〉,《食货》,十卷三期,一九七○年。

徐泓,〈明洪武年间的人口移徙〉,《第一届历史与中国社会变迁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

央研究院三民主义研究所),一九八二年六月。

郝若贝(美),〈750─1550年期间中国的人口、政治和社会变迁〉《中国史研究动态》,一九八六年九期。

梁方仲,〈明代户口、田地及田赋统计〉,《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三卷一期,一九三五年五月。

许怀林,〈中国人口迁徙与江西的客家〉,《江西师范大学学报》,一九九一年四期。

许怀林,〈江西历史人口状况初探〉,《江西社会科学》,一九八四年二期。

连文希,〈客家之南迁东移及其人口的流布──兼论述其开拓奋斗精神〉,《台湾文献》,二十三卷四期,一九七二年十二月。

曹树基,〈明代初年长江流域的人口迁移〉,《中华文史论丛》,四十七辑,一九九一年五月。曹树基,〈明清时期的流民和赣南山区的开发〉,《中国农史》,一九八五年四期。

曹树基,〈明清时期的流民和赣北山区的开发〉,《中国农史》,一九八六年二期。

曹树基,〈湖南人由来新考〉,《历史地理》,九辑,一九九○年十月。

曹树基,〈明清时期移民氏族的人口增长──长江中下游地区族谱资料分析之一〉,《中国经济史研究》,一九九一年四期。

曹树基,〈洪武时期河北地区的人口迁移〉,《中国农史》,一九九五年三期。

曹树基,〈对明代初年田土数的新认识──兼论明初边卫所辖的民籍人口〉,《历史研究》,一九九六年一期。

张加炎,〈明清江汉平原的移民及其阶段性人口增长〉,《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一九九二年一期。

张冠梓,〈试论古代人口南迁浪潮与中国文明的整合〉,《内蒙古社会科学》,一九九四年四期。张建民,〈明代湖广人口变迁论〉,《经济评论》,一九九四年二期。

张海瀛,〈略论明代流民问题的社会性质〉,《北京师院学报》,一九八一年三期。

张泰湘,〈论建州女真源流与南迁:兼考历史上翰朵里城与开元城的位置〉,《北方论丛》,一九八五年二期。

张敏如,〈有关明清时期人口思想的几个问题〉,《人口研究》,一九八二年五期。

张岗,〈关于明初河北移民的考察〉,《河北学刊》,一九八三年四期。

张国雄,〈明清时期两湖移民的动因与类型分析──族谱资料的历史人口地理研究〉,《历史地理》,十三辑,一九九六年六月。

张国雄、梅莉,〈明清江汉─洞庭平原的人口变化与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一九八九年四期。

张国雄、梅莉,〈明清时期两湖移民的地理特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一九九一年四期。张云波,〈明初之移民〉,《建国月刊》,十六卷一期,一九四八年一月。

张万铎,〈长江流域人口与环境关系的历史变迁〉,《贵州社会科学》,一九九三年二期。

张锡纶,〈明代户口逃亡与田土荒废举例〉,《食货》,三卷二期,一九四六年十二月。

陈支平,〈明清福建家族与人口变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一九八九年三期。

陈景盛,〈论明、清两朝福建人口衰减以及丁税对人口发展的影响〉,《福建论坛》,一九八三年三期。

从翰香,〈论明代江南地区的人口密集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史研究》,一九八四年三期。

郭豫才,〈洪洞移民传说的考实〉,《禹贡》,七卷十期,一九三七年七月。

温广益,〈福建华侨出国的历史和原因分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一九八四年二期。曾少聪,〈明清海洋移民菲律宾的变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一九九七年二期。

智夫成,〈明代宗室人口的迅猛增长与节制措施〉,《中州学刊》,一九九○年四期。

黄万仑,〈明代建州女真迁徙新证〉,《求是月刊》,一九八五年三期。

彭雨新,〈明清两代田地、人口、赋额的增长趋势〉,《文史知识》,一九九三年七期。

傅火水,〈明清时期寻乌人口迁入及其分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一九九七年四期。

叶瑞汶,〈中国历代人口和耕地走势的分析〉,《南昌大学学报》,一九九三年二期。

葛剑雄,〈中国移民史发凡〉,《历史地理》,九辑,一九九○年十月。

葛剑雄,〈中国历代移民的类型和特点〉,《历史地理》,十一辑,一九九三年六月。

葛剑雄,〈明初全国户口总数并非丁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一九九○年四期。

葛剑雄,〈古籍中的户口数:失望?希望?〉,《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一九九三年一期。

葛剑雄、曹树基,〈对明代人口总数的新估计〉,《中国史研究》,一九九五年一期。

董万仑,〈明初建州女真迁徙考〉,《历史地理》,五辑,一九八七年五月。

杨安详,〈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大槐树迁民历史地位初探)〉,《山西师院学报》,一九八四年三期。

赵栋义,〈湖南的自然环境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湖南师院学报》,一九八四年二期。

裴泽仁,〈明代人口移徙与豫北方言──河南方言的形成(一)〉,《中州学刊》,一九八八年四期。

裴泽仁,〈明代流民与豫西方言──河南方言的形成(二)〉,《中州学刊》,一九九○年四期。蒋君章,〈中国历史上的内移民和外移民〉,《幼狮》,二卷十二期,一九五四年十二月。

刘含若,〈东北人口史初探〉,《学习与探索》,一九八三年六期。

刘敏,〈明清时代的人口增长速度与人口的自然构成〉,《福建论坛》,一九八一年五期。刘翠溶,〈明清人口之增殖与迁徙──长江中下游地区族谱资料之分析〉,《第二届中国社会经济史讨论会文集》,一九八三年。

刘翠溶,〈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都市化之发展与人口特征〉,《经济论文》,十四卷二期,一九八六年九月。

樊树志,〈明代荆襄流民与棚民〉,《中国史研究》,一九八○年三期。

赖惠敏,〈明清海宁查陈两家族人口的研究〉(上、下),《大陆杂志》,七十八卷三、四期,一九八九年三月、四月。

阎万英,〈我国古代人口因素与耕作制的关系〉,《中国农史》,一九九四年二期。

阎爱民,〈明代南方的人口教育和人口素质〉,《历史教学》,一九九三年六期。

钱宗范,〈中国封建社会流民和流民起义诸问题探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一九九三年四期。

谢忠梁,〈二千年间四川人口概况〉,《四川大学学报》,一九七八年三期。

谢忠梁,〈中国历代人口略计表〉,《四川大学学报》,一九七九年三期。

谢俊美,〈上海历史上人口的变迁〉,《社会科学》(上海),一九八○年三期。

韩光辉,〈古代北京城市户籍管理与户口统计〉,《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一九九三年二期。韩光辉,〈历史上北京地区人口周期性锐减的原因探析〉,《北京社会科学》,一九九四年一期。缪振鹏、王守稼,〈也论明初户口的升降〉,《文史》,一九八○年六期。

蓝勇,〈历史时期三峡地区的移民与经济开发〉,《中国史研究》,一九九三年二期。

罗香林,〈中国族谱所见之明代卫所与民族迁移之关系〉,《大陆杂志》,三十九卷十期,一九六九年十一月。

罗丽馨,〈明代匠籍人数之考察〉,《食货》,十七卷一、二期,一九八八年六月。

续琨,〈明初洪洞移民考略〉,《东方杂志》,十五卷七期,一九八二年。

龚重生,〈我省历史上的人口统计〉,《湖南日报》,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栾成显,〈明代黄册人口登载事项考略〉,《历史研究》,一九九八年二期。

(史博一,87066106,蔡嘉麟)

【阶层关系】

〖专书〗

刁书仁、赵兴元,《明帝列传?成化帝》,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一版一刷。

王熹,《明帝列传?建文帝、永乐帝》,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一版一刷。

白新良、王琳、杨效雷,《明帝列传?正统帝、景泰帝》,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一版一刷。

吴唅,《朱元璋传》,北京:三联书店,一九六五年二月一版。

李文治、魏金玉、经君健,《明清时代的农业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八0年初版。

李梦之,《明帝列传?弘治帝》,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一版一刷。

林干,《明帝列传?嘉靖帝、隆庆帝》,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一版一刷。

林金树,《明帝列传?万历帝》,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一版一刷。

侯外卢,《中国封建社会史论》,台北:谷风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六月台一版。

姜守鹏,《明帝列传?洪熙帝、宣德帝》,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一版一刷。

苗棣,《明帝列传?崇祯帝》,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一版一刷。

孙文良,《明帝列传?洪武帝》,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一版一刷。

孙德信,《明太祖周围的群星》,合肥:黄山书社,一九八九年三月一版。

徐凯,《明帝列传?泰昌帝、天启帝》,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一版一刷。

晁中辰,《明成祖传》,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九月一版。

高阳,《明朝的皇帝》,台北:台湾学生书局,一九七三年六月初版。

商传,《永乐皇帝》,北京:北京出版社,一九八九年三月一版。

张仁忠,《明帝列传?正德帝》,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一版一刷。

张玉兴,《明帝列传?南明诸帝》,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一版一刷。

陈梧桐,《朱元璋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一版。

傅衣凌,《明清农村社会经济》,三联书局,一九六一年。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安徽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初版。

樊树志,《万历传》,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二月一版。

韩大成,《明代社会经济初探》,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六月一版一刷。

〖学位论文〗

吴振汉,《明代奴仆之研究》,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一九八二年六月。

〖一般论文〗

王翔,〈明清商品经济与江南市民生活〉,《苏州大学学报》,一九九三年三期。

王有业,〈论明初自耕农的大量存在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辽宁大学学报》,一九八一年六期。

王春瑜,〈“弃物”论?谈明代宗藩〉收录于氏着《明清史散论》,上海:知识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一版一刷。

卡恩才、林述,〈一部富有特色的地方经济史专着《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佃仆制》一书介绍〉,《江淮论坛》,一九八三年三期。

田培栋,〈关于明代后期“长工”的身份地位问题〉,《北京师院学报》,一九八二年三期。

伍丹戈,〈明代绅衿地主的发展〉,《明史研究论丛》,二辑,一九八四年。

任昉,〈明代的乡绅〉,《文史知识》,一九九三年二期。

吴振汉,〈明代奴仆之生活概况——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史原》,一二期,一九八二年。吴振汉,〈明代的主仆关系〉,《食货月刊》,一二卷四、五期,一九八二年。

吴智和,〈明代江河船户〉,《明史研究专刊》,一期,一九七八年七月。

吴智和,〈明代的江湖盗〉,《明史研究专刊》,一期,一九七八年七月。

吴智和,〈明代渔户与养殖事业〉,《明史研究专刊》,二期,一九七九年九月。

吴智和,〈明代职业户的初步研究〉,《明史研究专刊》,四期,一九八一年一二月。

吴量恺,〈明代中后期〝农民非农化〞的倾向与社会结构的变异〉,《经济史》,一九九四年三期。

李洵,〈明武宗和他所代表的封建贵族阶级〉,《下学集》,一九九五年八月。

李洵,〈试论明代的流民问题〉,《社会科学辑刊》,一九八○年三期。

畲也非,〈明及清前期的私田地租制度〉,《重庆师院学报》,一九八一年三期。

周良霄,〈明代“雇工人”的研究〉,《文史》,一五辑。

居蜜,〈明清徽州地区租佃文书介绍〉,《汉学研究通讯》,四卷一期,一九八五年。

林祥瑞,〈福建永佃权成田的初步考察〉,《中国史研究》,一九八二年四期。

南炳文,〈从“三言”见明代奴仆〉,《历史研究》,一九八五年六期。

柯建中,〈略论明清时期封建地主阶级的变化〉,《社会科学研究》,一九八四年三期。

段本洛,〈论苏南永佃制〉,《江海学刊》,一九八三年一期。

洪焕椿,〈明初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问题〉,《明清史偶存》,一九九二年五月。约瑟夫?麦克德莫特,〈明末太湖地区奴仆身份的再探讨〉,《中国史研究动态》,一九八二年六期。

夏咸淳,〈晚明文士与市民阶层〉,《文学遗产》,一九九四年二期。

郝秉键,〈明清绅士的构成〉,《历史教学》,一九九六年五期。

张海瀛,〈明代的庄田地主及其对土地买卖的影响〉,《晋阳学刊》,一九八五年四期。

张海瀛,〈略论明代流民问题的社会性质(与李洵先生商榷)〉,《北京师院学报》,一九八一年三期。

张彬村,〈十六、七世纪中国的一个地权问题:福建省漳州府的一田三主制〉,《食货半月刊》,一四卷二期,一九八四年。

张显清,〈明代缙绅地主浅论〉,《中国史研究》,一九八四年二期。

曹树基,〈明清时期的流民和赣南山区的开发〉,《中国农史》,一九八五年四期。

许大龄,〈试论明代的封建地主阶级及其历史作用〉,《北京大学学报》,一九八四年四期。都樾,〈明代宗室的文化成就及其影响〉,《学术论坛》,一九九七年三期。

陈铿,〈从《醒世姻缘传》看明清之际的的地方仕绅〉,《厦门大学学报》,一九八四年四期。陈宝良,〈明代皇帝与明代文化〉,《史学集刊》,一九九二年三期。

傅同钦,〈明代安徽文约拾零〉,《南开史学》,一九八一年二期。

傅衣凌,〈明清封建各阶级的社会构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一九八二年一期。

傅衣凌,〈明清封建地主论〉,《厦门大学学报》,一九八五年四期。

傅衣凌、杨国桢,〈喜读叶显恩新着《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一九八三年三期。

彭超,〈试探庄仆、佃仆和火佃的区别〉,《中国史研究》,一九八四年一期。

彭超,〈论徽州永佃权和“一田二主”〉,《安徽史学》,一九八五年四期。

黄冕堂,〈论明代农民的自由化倾向及其社会意义〉,《文史哲》,一九八三年四期。

杨国桢,〈台湾与大陆大小租契约关系的比较研究〉,《历史研究》,一九八三年四期。

叶显恩,〈明清徽州佃仆制度初探〉,《中山大学学报》,一九七九年二期。

叶显恩,〈释“火佃”〉,《中国史研究》,一九八二年三期。

赵刚、陈钟毅,〈明清时期的租佃制度〉,《大陆杂志》,六一卷一期,一九八0年。

刘永成等,〈研究明清地方史的开创性成果(《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评介)〉,《光明日报》,一九八三年九月二一日。

刘和惠,〈明代徽州佃仆制考察〉,《安徽史学》,一九八四年一期。

刘和惠,〈明代徽州胡氏佃仆之约〉,《安徽史学》,一九八四年二期。

刘和惠,〈明代徽州佃仆制补论〉,《安徽史学》,一九八五年六期。

刘重日、曹贵林,〈明代徽州庄仆制研究〉,《明史研究论丛》,一辑,一九八三年。

刘精义,〈明代统治者的殉葬制度〉,《史学月刊》,一九八三年四期。

樊树志,〈明代荆襄流民与棚民〉,《中国史研究》,一九八○年三期。

樊树志,〈明清的奴仆与奴仆化佃农〉,《学术月刊》,一九八三年四期。

樊树志,〈明清租佃契约关系的发展(关于土地所有权分割的考察)〉,《复旦学报》,一九八三年一期。

樊树志,〈论明清时代的“一田两主”:关于地主阶级历史运动的侧面考察〉,《社会经济论集》,一九八四年。

郑克晟,〈明代皇庄的设立与管理——中国古代社会阶级状况研究〉,《南开大学学报》,一九七九年二月。

韩大成,〈明代官绅地主控制下的佃户〉,《明史研究论丛》,三辑,一九八五年五月。

韩大成,〈明代的奴婢〉,《历史论丛》,一九八三年总三期。

双默,〈近年来明代“缙绅地主”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动态》,一九八五年九期。

魏金玉,〈明清时代佃农的农奴地位〉,《历史研究》,一九六三年五月。

罗仑,〈“农民佃户”所雇耕作之人的等级问题(与欧阳凡修商榷)〉,《学术月刊》,一九八三年六期。

罗一星,〈明末佛山的社会矛盾与新兴士绅集团的全面整顿〉,《广东社会科学》,一九九二年五期。

罗丽馨,〈明末手工艺阶层的变乱〉,《大陆杂志》,九二卷四期,一九九六年四月。

谭棣华、黄启臣,〈地方经济史研究的新成果(介绍《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清史研究通讯》,一九八三年一期。

(史博一,87066076,林为楷)

【户籍管制】

〖专书〗

于志嘉,《明代军户世袭制度》,台北:台湾学生书局,一九八七年。

王毓铨,《明代的军屯》,北京:中华书局,一九六五年二月。

宋昌斌编着,《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史稿》,西安:三秦出版社,一九九一年一月。

唐文基,《明代赋役制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韦庆远,《明代黄册制度》,北京:中华书局,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韦庆远,《明清史辨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八九年七月。

陈学文,《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台北:稻禾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十一月。

陈文石,《明清政治社会史稿》(上)(下),台北:台湾学生书局,一九九一年十一月。

梁方仲,《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一九八九年。

刘志文,《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里甲赋役制度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十二月。

刘志文,《明清广东社会经济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学位论文〗

尹贞粉,《明代军屯之研究》,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一九八二年六月。吴振汉,《明代奴仆之研究》,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一九八二年六月。赖惠敏,《明代南直隶赋役制度的研究》,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一九八二年六月。

陈允成,《明代铺户之研究》,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一九八五年六月。

〖一般论文〗

卜国群,〈试析明代苏松地区田赋量〉,《中国经济史研究》,一九八七年四期。

于志嘉,〈试论族谱中所见的明代军户〉,《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五十七本四分,一九八六年十二月。

于志嘉,〈试论明代卫军原籍与卫所分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六十本二分,一九八九年六月。

于志嘉,〈明代两京建都与卫所军户迁徙之关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六十四本一分,一九九三年三月。

于志嘉,〈明代江西兵制的演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六十六本四分,一九九五年十二月。

于志嘉,〈卫所的屯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六十七本三分,一九九六年九月。

于志嘉,〈明代江西卫所军役的演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六十八本一分,一九九三年三月。

方志远,〈明代的户口食盐和户口盐钞〉,《江西师范大学学报》,一九八六年三期。

王崇武,〈明初户口的流亡和招扰〉,《益世报(天津)读书周刊》,四十三期,一九三六年四月。

王崇武,〈明初之屯垦政策与井田说〉,《禹贡》,五卷五期,一九三六年五月。

王崇武,〈明初的屯田制度导言〉,《华北日报》,一九三六年六月。

王崇武,〈明初施行屯田的社会背景〉,《华北日报》,一九三六年八─九月。

王崇武,〈明代的商屯制度〉,《禹贡》,五卷十二期,一九三六年八月。

王崇武,〈明代户口的消长〉,《燕京学报》,二十期,一九三六年十二月。

王毓铨,〈明代的军户〉,《历史研究》,一九五九年六期。

王毓铨,〈明朝徭役的审编与土地〉,《历史研究》,一九八八年一期。

王毓铨,〈纳粮也是当差〉,《史学史研究》,一九八八年一期。

王毓铨,〈户役田述略〉,《明史研究》,一九九一年一期。

王毓铨,〈明朝的配户当差制〉,《明清史》,一九九一年五期。

王毓铨,〈明朝田地赤契与赋役黄册〉,《中国经济史研究》,一九九一年一期。

江太新,〈论预租制的发生和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一九八八年二期。

余同元,〈明太祖北部边防政策与明代九边的形成〉,《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一九九一年一期。

何维凝,〈明代之盐户〉,《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一九五七年一期。

邢铁,〈明朝的户等制度及其变化〉,《中国史研究》,一九八九年二期。

邢铁,〈明朝的户等制度及其变化〉,《明清史》,一九八九年七期。

李济贤,〈明代苏松常地区户籍人口消长述略〉,《明史研究论丛》,四辑,一九九一年五月。李济贤,〈明代马户述论〉,《明史研究》,三辑,一九九三年。

李绍强,〈试论明代盐商中的囤户〉,《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一九九七年二期。

李龙潜,〈明代民屯制度初探〉,《暨南学报》,一九八四年一期。

李龙潜,〈明初迁徙富户考释─兼论京师坊厢徭役制度〉,《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一九八八年三期。

阮明道,〈明代户籍编造所经阶段试探〉,《南充师院学报:哲社版》,一九八八年三期。

胡刚,〈明代南靖县户役私例二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一九九四年二期。

洪沼,〈明初的迁徙富户和粮长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一九八四年一期。

吴唅,〈元明两代之匠户〉,《益世报(天津)史学》,四十四期,一九三六年年十二月。吴智和,〈明代江河船户〉,《明史研究专刊》,一期,一九七八年。

吴智和,〈明代职业户的初步研究〉,《明史研究专刊》,四期,一九八一年。

姜守鹏,〈《金瓶梅》反映的明代奴婢制度〉,《史学集刊》,一九九0年四期。

韦东超,〈明代广西土司地区的编户与赋役考略〉,《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一九九六年三期。

崔永红,〈明代青海河湟地区屯田的分布和军户的来源〉,《青海社会科学》,一九八八年六期。陈文石,〈明代卫所的军〉,《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四十八本二分,一九七七年六月。

陈诗启,〈明代的灶户和盐的生产〉,《厦门大学学报》,一九八七年一期。

陈慧星,〈绍兴惰民考〉,《大陆杂志》,八二卷四期,一九九一年四月。

张正明,〈明代的乐户〉,《明史研究》,一辑,一九九一年九月。

张锡纶,〈明代户口逃亡与田地荒废举例〉,《食货》,三卷二期,一九三五年十二月。

张显清,〈明代官绅优免和庶民“中户”的徭役负担〉,《历史研究》,一九八六年二期。

梁方仲,〈明代的户帖〉,《人文科学学报》,二卷一期,一九四三年六月。

梁方仲,〈明代黄册考〉,《岭南学报》,二期,一九五0年。

曹树基,〈对明代初年田土数的新认识─兼论民初边卫所辖的民籍人口〉,《历史研究》,一九八六年一期。

刘小京,〈略论明清时期的兼业农户〉,《农村经济与社会》,一九九二年一期。

刘志文,〈关于明代徭役制度的两点商榷〉,《北京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二年四期。

刘志文,〈明代均徭中的银差与力差〉,《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一九八二年二期。

刘淼,〈明代茶户的户役与茶课〉,《中国农史》,一九九七年二期。

嵇若晞,〈从嘉定朱氏论明末清初工匠地位之提失〉,《故宫学术季刊》,九卷三期,一九九二年九月。

蒋兆成,〈明代杭嘉湖地区役制的演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一九九三年三期。

郑振满,〈明清福建的里甲户籍与家族组织〉,《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一九八九年二期。傅贵九,〈明清蜑民考略〉,《史学集刊》,一九九0年一期。

罗香林,〈中国族谱所见之明代卫所与民族迁移之关系〉,《大陆杂志》,三九卷十期,一九六九年十一月。

罗丽馨,〈明代匠户之仕宦及其意义〉(上),《大陆杂志》,八一卷一期,一九九0年一月。罗丽馨,〈明代匠户之仕宦及其意义〉(下),《大陆杂志》,八一卷二期,一九九0年二月。。顾诚,〈谈明代的卫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一九八九年五期。

丛佩远,〈谈明代辽东军户的反抗斗争〉,《史学集刊》,一九八五年三期。

栾成显,〈龙凤时期朱元璋经理鱼鳞册考析〉,《中国史研究》,一九八八年四期。

栾成显,〈弘治九年抄录鱼鳞归户号簿考〉,《明史研究》,一期,一九九一年。

栾成显,〈明代黄册底籍的发现及其研究价值〉,《中国古代史(二):宋辽金元明清》,一九九四年六期。

栾成显,〈明代土地推收过割制度之演变〉,《中国经济史研究》,一九九七年四期。

栾成显,〈明代黄册制度起源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一九九七年四期。

龚剑锋,〈明初洪武时期绍兴府在籍人口消长情况试探〉,《浙江师大学报》,一九九一年三期。

(史博一,87066017,陈思仁)

【里甲村社】

〖专书〗

王贤德,《明末乡村防卫之研究》,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一九八二年三月初版。

江士杰,《里甲制度考略》,上海:上海书房,一九九二年。

唐文基,《明代赋役制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十二月第一版。

梁方仲,《明代粮长制度》,上海:上海出版社,一九五七年。

梁方仲,《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出版,一九八九年二月第一版。

叶显思,《明清徽州农村与佃仆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二月第一版。

傅衣凌,《明清农村社会经济》,北京:三联书店,一九六一年。

雷家宏,《中国古代乡里生活》,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一九九八年初版。

〖学位论文〗

李心怡,《明代福建里甲制度的研究》,嘉义:国立中正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一九九四年。

金钟博,《明代里甲制与赋役制度之关系及其演变》,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一九八四年。

〖一般论文〗

王昊,〈明代乡、都、图、里及其关系考辨〉,《史学集刊》,一九九一年一期。

王昊,〈明代乡里组织新探〉,《明史研究》,一辑,一九九一年九月。

李晓路,〈明代里甲制研究〉,《华东师大学报》,一九八三年一期。

林建发,〈明太祖之里甲制〉,《政大史荟》,十一期,一九八一年。

张哲郎,〈明代的地方控制与里甲制〉,《食货月刊》,十一卷一期,一九八一年四月。

梁方仲,〈明代粮长制述要〉,《明清史论丛》,一九五七年。

梁方仲,〈论明代里甲法和均徭法的关系〉,《学术研究》,一九六三年四、五期。

陈宝良,〈明代的保甲与火甲〉,《明史研究》,三辑,一九九三年七月。

曹国庆,〈王守仁与南赣乡约〉,《明史研究》,三辑,一九九三年七月。

衔微,〈明代的里甲制度〉,《历史教学》,一九六三年四期。

刘伟,〈明代里甲制初探〉,《华中师院学报》,一九八二年三期。

(史博一,87066033,王怡超)

【婚姻关系】

〖专书〗

王玉波,《中国家长制家庭制度史》,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王跃生,《中国人口的盛衰与对策──中国封建社会人口政策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一九九五年。

王书奴,《中国娼妓史》,上海:上海书店,一九九二年。

史凤仪,《中国古代婚姻与家庭》,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一版。

任凤阁、吴平凡编着,《婚姻春秋》,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一九八八年一版。

吕思勉,《中国婚姻制度史》,南京:中山书局,一九二九年。

李银河,《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开封:河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一版。

李小江,《华夏女性之谜:中国妇女研究论集》,北京:三联书店,一九九0年一版。

李衡眉,《中国古代婚姻史论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孟昭华、王明寰、吴建英编着,《中国婚姻与婚姻管理史》,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一版。

林纯业、张春生,《中国的寡妇》,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一版。

岳庆平,《中国的家与国》,吉林:文史出版社,一九九0年。

姜跃滨,《中国妻妾》,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一版。

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台北:鼎文书局,一九七三年。

胡发贵,《痛苦的文明:中国古代贞操观念探秘》,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一版。孙晓,《中国婚姻小史》,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唐达、严建平、赵人俊着,《文化传统与婚姻演变:对中国婚姻文化轨迹的探寻》,上海:文汇书局,一九九一年一版。

高洪兴,《缠足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九五年。

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台北:唐山出版社,一九八六年。

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陶希圣,《婚姻与家庭》,上海:商务印书馆,一九三四年。

陶慕宁,《金瓶梅中的青楼与妓女》,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陈顾远,《中国婚姻史》,上海:商务印书馆,一九三六年。

陈东原,《中国婚姻史》,台北:商务印书馆,一九六八年。

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台北:商务印书馆,一九九0年台九版。

陈鹏,《中国婚姻史稿》,上海:中华书局,一九九四年。

陈支平,《近500年来福建的宗族社会与文化》,上海:三联书店,一九九一年。

盛义,《中国婚俗文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九四年。

冯尔康主编,《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开封:河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年。

冯尔康,《中国宗族社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年。

冯天瑜,《明清文化史散论》,武昌:华中工学院出版社,一九八四年。

张树栋、李秀岭,《中国婚姻家庭的嬗变》,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九0年一版。

张振钧、毛德富,《禁锢与超越──从“三言”“二拍”看中国市民心态》,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一九八八年。

赵凤喈,《中国妇女在法律上的地位》,台北:食货出版社,一九七七年再版。

郑振满,《明清福建宗族组织与社会变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刘士圣,《中国古代妇女史》,青岛:青岛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刘英、薛素珍主编,《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四月一版。

潘光旦,《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上海:商务印书馆,一九四七年。

鲍家麟,《中国妇女史论集》,台北:稻乡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鲍家麟,《中国妇女史论集续集》,台北:稻乡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鲍家麟,《中国妇女史论集三集》,台北:稻乡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戴传,《中国婚姻性爱史稿》,北京:东方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一版。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台北:里仁书局,一九八四年。

苏冰、魏林,《中国婚姻史》,台北:文津出版社,一九九四年。

〖学位论文〗

安碧莲,《明代妇女贞节观的强化与实践》,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一九九五年。

林丽美,〈「三言二拍」中的女性研究〉,中坜: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一九九五年。

〖一般论文〗

王玉波,〈中国婚礼的产生与演变〉,《历史研究》,一九九○年四期。

安碧莲,〈明代对节烈妇女的旌表与节烈观念的深化〉,《明史研究专刊》,一二期,一九九八年。

李飞,〈中国古代妇女孝行史考论〉,《中国史研究》,一九九四年三期。

李国彤,〈明清之际的妇女解放思想综述〉,《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一九九五年三期。

邱仲麟,〈明代北京的社会风气变迁──礼制与价值观的改变〉,《大陆杂志》,八八卷三期,一九九四年。

宋景梁,〈明清商人的婚姻家庭关系〉,《广州师院学报.社科版》,一九九四三期。

林丽月,〈从「杜骗新书」看晚明妇女生活的侧面〉,《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三期,一九九五年。

林维红,〈明清「贞节」的典型,──从顾炎武的母亲说起〉,收入林维红,《中国妇女史初探》,台北:知音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吴燕娜,〈贞顺节烈足够吗-由女儿书看古代对有智妇女之重视〉,《九州学刊》,五卷一期,一九九二年。

杨坤,〈家庭婚姻史略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一九八二年一期。

高彦颐,〈「空间」与「家」-论明末清初妇女的生活空间〉,《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三期,一九九五年。

孙康宜,〈明清寡妇诗人的文学「声音」〉,《语文、性情、义理-中国文学的多层面探讨国际学术会议论文》,一九九六年。

许敏,〈西方传教士对明清之际中国婚姻的论述〉,《中国史研究》,一九九四年三期。

徐泓,〈明代家庭的权力结构及其成员间的关系〉,《辅仁历史学报》,五期,一九九三年。徐泓,〈明代的婚姻制度〉,《大陆杂志》,七八卷一、二期,一九八九年。

梁其姿,〈「贫穷」与「穷人」观念在中国俗世社会中的历史演变〉,收入黄应贵主编:《人观、意义与社会》,台北:中研院民族所,一九九三年。

赵毅、赵秩峰,〈悍妻与十七世纪前后的中国社会〉,《明史研究》,四辑,一九九四年。

刘增贵,〈琴瑟和鸣──历代的婚礼〉,《中国文化新论:宗教礼俗篇「敬天与亲人」》,台北:联经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第七刷。

刘敬圻,〈婚恋观念的嬗变及其启示──“三言”“二拍”名篇心解〉,《北方论丛》,一九九四年二期。

郑培凯,〈天地正义仅见于妇女:明清情色意识与贞淫问题〉,《当代》,十六、十七期,一九

九七年八、九月。

郑培凯,〈晚明袁中道的妇女观〉,《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一期,一九九三年六月。

郑培凯,〈晚明士大夫对妇女意识的注意〉,《九州学刊》,六卷二期,一九九四年七月。

邓前成,〈明代妇女的贞节问题〉,《师范大学学报(文史哲)》六期,一九八九年。

魏连科,〈明代宗室婚嫁制度述略〉,《文史》,三二辑,一九九○年。

(史博一,87066092,魏严坚)

【家庭结构】

〖专书〗

徐扬杰,《宋明家族制度史论》,北京:中华书局,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初版。

吴仁安,《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着姓望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初版。

陈支平,《近500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上海:三联书店,一九九一年初版。

刘翠溶,《明清时期家族人口与社会经济变迁》,台北: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一九九二年初版。

潘光旦,《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上海:商务印书馆,一九四七年初版。

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六月初版。

〖一般论文〗

王志明,〈明清家族社会认同准则〉,《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一九九二年六期。

王明霞,〈从明律看封建家庭的夫妻关系〉,《明清史》,一九九三年三期。

王连茂,〈明、清时期闽南两个家族的人口移动〉,《海交史研究》,一九九一年一期。

朴元熇,〈从柳山方氏看明代徽州宗族组织的扩大〉,《明清史》,一九九七年二期。

吴仁安,〈上海地区明清时期的望族〉,《历史研究》,一九九二年一期。

吴建国,〈从明清小说看文人的家庭生活与人格危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一九九二年二期。

宋光宇,〈明清家训所蕴含的成就评价与经济伦理〉,《汉学研究》,七卷一期,一九八九年六月。

李文治,〈明代宗族制的体现形成及其基层政权作用─论封建所有制是宗法家族制度发展变化的最终根源〉,《中国经济史研究》,一九八八年一期。

唐力行,〈明清徽州的家庭与宗族结构〉,《历史研究》,一九九一年一期。

孙丽萍,〈明清山西官商一体家族浅议〉,《晋阳学刊》,一九九六年六期。

徐泓,〈明代家庭的权力结构及其成员间的关系〉,《辅仁历史学报》,五期,一九九三年十二月。

徐扬杰,〈宋明以来的封建家族制度述论〉,《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年四期。

徐晓望,〈试论明清时期官府和宗族的相互关系〉,《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一九八五年三期。

高寿仙,〈儒家家族主义伦理对明清商业发展的影响〉,《北方论丛》,一九九四年二期。

基恩˙海泽顿,〈明清徽州社会的大家族与社会流动性〉,《安徽师大学报》,一九八六年一期。陈支平,〈明清福建的民间宗教信仰与乡族组织〉,《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一九九一年一期。

陈其南,〈明清徽州商人的职业观与家族主义〉,《江淮论坛》,一九九二年二期。

陈柯云,〈明清徽州宗族对乡村统治的加强〉,《中国史研究》,一九九五年三期。

陈柯云,〈明清徽州族产的发展〉,《安徽大学学报》,一九九六年二期。

杨绍溥,〈明季江阳祁氏家族述略〉,《求是学刊》,一九九三年六期。

赵世瑜,〈冰山解冻的第一滴水:明清时期家庭与社会中的男女两性〉,清史研究》,一九九五年四期。

刘广安,〈论明清的家法族规〉,《中国法学》,一九八八年一期。

郑振满,〈明清福建的家族结构及其演变趋势〉,《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一九八八年四期。钱杭,〈宗族结构研究的一大突破─读郑振满的《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世界文学》,一九九三年九期。

严世善,〈明清时期徽商的家庭文化特征〉,《研究与辅导》,一九九六年一期。

(史硕二,86106309,钟佳伶)

【社会救济】

〖专书〗

田昌五、漆侠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济南:齐鲁书社,一九九六年。

周谷城,《中国社会史论》,济南:齐鲁书社,一九八八年。

柯象峰,《社会救济》,台北:正中书局,一九四四年。

郎擎霄,《中国民食史》,台北:商务印书馆,一九七○年。

袁林,《西北灾荒史》,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年。

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台北:联经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陈续先,《社会救济行政》,台北:正中书局,一九四三年。

溤柳堂,《中国历代民食政策史》,北京:商务印书馆,一九九三年。

廖志豪,《况钟与周忱》,北京:中华书局,一九八二年。

邓拓,《中国救荒史》,北京:北京出版社,一九九八年。

邓云特,《中国救济》,上海:上海书店,一九八四年。

〖学位论文〗

吴振汉,《明代奴仆之研究》,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一九八二年。

张焕卿,《明代灾荒及其救济研究》,台北:国立政治大学政治研究所硕士论文,一九六六年。黄真真,《明代仓储之研究》,台中:私立东海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一九八三年。

蒋武雄,《明代灾荒与救济政策之研究》,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一九八六年六月。

〖一般论文〗

卞利,〈明代中期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与社会矛盾〉,《安徽大学学报》,一九九八年三期。王日根,〈论明清时期的福建民办社会事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一九九三年三期。

王兴亚,〈明代的老年人政策〉,《南都学坛》,一九九四年。

王兴亚,〈明代养济院研究〉,《郑州大学学报》,一九八九年三月。

伍丹戈,〈明代均田均粮运动的发展〉,《中国古代史论丛》,一九八一年,二辑。

余新患,〈一九八○年以来国内明倩社会救济史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一九九六年九期。

吴滔,〈明代苏松地区苍储制度初探〉,《中国农史》,一九九六年三期。

宋湛庆,〈宋元明清时期备荒救灾的主要措施〉,《中国农史》,一九九○年二期。

李向军,〈试论中国古代荒政的产生与发展历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一九九四年二期。洪琢,〈明清时期的农业灾荒及其对策〉,《南京理工大学学报》,一九九六年二、三期。洪书云,〈明洪武年间的蠲免与赈恤〉,《郑州大学报》,一九八七年三期。

徐建青,〈从仓储看中国封建社会的积累及其对社会再生产的作用〉,《中国经济史研究》,一九八七年三期。

梁方中,〈明代的预备仓〉,《益世报.史学》,五○期,一九三七年三月。

陈存恭,〈山西省的灾荒〉,《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史论文集》,中央研究员近代史研究所,一九八九年十二月。

陈关龙,〈明代荒政简论〉,《中州学刊》,一九九○年六期。

陈关龙,〈论明代的备荒仓制度〉,《求索》,一九九一年五期。

陈宝良,〈明代的社与会〉,《历史研究》,一九九一年五期。

傅玉璋,〈明代安徽、江苏地区的水灾和赈济〉,《明史散论》,一九九五年。

傅玉璋,〈明代淮河流域安徽地区的自然灾害和朝廷恢复生产的举措〉,《明史散论》,一九九五年。

冯佐哲,〈日本夫马进关于明清慈善组织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一九八四年五期。杨亚非,〈论明代苏松地区的齐养仓〉,《徐州师范学院学报》,一九九○年二期。

叶依能,〈明代荒政述论〉,《中国农史》,一九九六年四期。

蒋武雄,〈明代之养济院〉,《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一九九八年十九期。

蒋武雄,〈论明代灾荒时之祈神与修省〉,《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一九八八年二十期。阎现章,〈明代《救荒本草》〉,《河南大学学报》,一九九三年四期。

钟永宁,〈明代江南济农仓初探〉,《学术研究》,一九九五年二期。

钟永宁,〈明代预备仓述论〉,《学术研究》,一九九三年一期。

颜杏真,〈明代灾荒救济政策之研究──灾后赈济政策〉,《华学》,一四二期,一九八三年。颜杏真,〈明代灾荒救济政策之研究──租税蠲免政策〉,《华学》,一四四期,一九八三年。颜杏真,〈明代灾荒救济政策之研究──捐纳政策〉,《华学》,一四七期,一九八四年。

顾颖,〈明代的赈粮初识〉,《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一九九三年四期。

顾颖,〈明代预备仓积粮问题初探〉,《史学集刊》,一九九三年一期。

(史博一,87099021,赵太顺)

【社会风俗】

〖专书〗

牛建强,《明代中后期社会变迁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八月第一版刷。

王尔敏,《明清社会文化生态》,台北:商务印书馆,一九九七年七月第一版刷。

胡申生主编,《社会风俗三百题》,台北:建宏出版社,一九九四年三月第一版刷。

张亮采主编,《中国风俗史》,台北:商务印书馆,一九六九年七月台一版刷。

陈学文,《中国封建晚期的商品经济》,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九年一月第一版刷。陈学文,《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台北:稻禾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十二月第一版刷。

陈宝良,《悄悄散去的幕纱--明代文化历程新说》,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十二月第一版刷。

陈宝良,《飘摇的传统--明代城市生活长卷》,长沙:湖南出版社,一九九六年第一版刷。傅衣凌主编,《明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一月第一版刷。

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一九九○年九月第一版刷。

钱杭、承载,《十七世纪江南社会生活》,台北:南天书局,一九九八年六月第一版刷。韩大成,《明代城市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一年九月第一版刷。

严昌洪,《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台北:南天书局,一九九八年一月第一版刷。

〖学位论文〗

巫仁恕,《明清湖南市镇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一九九○年六月。

邱仲麟,《明代北京都市社会的变迁(1368-1644)》,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一九九○年六月。

周志文,《泰州学派对晚明文学风气的影响》,台北: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一九七七年六月。

郁维明,《明代周忱对江南地区经济社会的改革》,台北: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一九八五年六月。

〖一般论文〗

Henry Serruys, C.I.C.M.着、朱丽文译,〈明初蒙古习俗的遗存〉,《食货月刊复刊》,五卷四期,一九七五年七月。

牛建强、汪维真,〈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风尚取向的更移〉,《史学月刊》,一九九○年五期。牛建强、汪维真,〈再论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社会风尚的变化〉,《河南大学学报》,一九九一年一期。

牛建强、汪维真,〈明代中后期江南周围地区风尚区取向的改变及其特征〉,《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一九九二年一期。

卞利,〈明清徽州民俗健讼初探〉,《江淮论坛》,一九九三年五期。

王世华,〈左儒右贾辨--明清徽州社会风尚的考察〉,《安徽师大学报》,十九卷一期,一九九一年一月。

王泛森,〈「心即理」说的动摇与明末清初学风之转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六五卷二分,一九九四年六月。

王宏钧、刘如仲,〈明代后期南京城市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明人绘《南都繁会图卷》的初步研究〉,《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一九七九年一期。

王春瑜,〈明王朝的吃喝风〉,《历史月刊》,一九九五年一期。

王家范,〈明清江南消费风气与消费结构描述──明清江南消费经济探测之一〉,《华东师范大学报》,一九八八年二期。

王崇武,〈明初的养子风气〉,《益世报(天津读书周刊)》,三一、三二期,一九三五年十月。王新,〈明清时期社会风尚变革举隅〉,《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一九九○年三期。

王卫平,〈明清苏州社会风尚的变迁:吴地民风嬗变研究之二〉,《历史教学问题》,一九九三年四期。

王兴亚,〈明代中后期河南社会风尚的变化〉,《中州学刊》,一九八九年四期。

毛忠贤,〈论《金瓶梅》对明代社会失范的描写〉,《江西大学学报?社科版》,一九九二年四期。

包筠雅,〈明末清初的善书与社会意识型态变迁的关系〉,《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十六期,一九九三年九月。

甲凯,〈明代的学风与士习〉,《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七期,一九七五年五月。

朱子彦,〈明清时期乌青镇的经济文化与社会风尚〉,《学术月刊》,一九八八年十二期。

吴仁安,〈明代江南地区的商人和社会风尚〉,《历史教学问题》,一九八八年五期。

吴仁安,〈明代江南社会风尚新探〉,《社会科学家》,一九八七年二期。

吴琦,〈晚明至清的社会风尚与民俗心理机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一九九○年六期。吕洪年,〈源于明代抗倭的沿海特异风俗〉,《民俗研究》,一九九○年二期。

巫仁恕,〈明清湖南市镇的发展与社会变迁〉,《史原》,十八期,一九九一年六月。

巫仁恕,〈明清湖南市镇的社会与文化结构之变迁〉,《九州学刊》,四卷三期,一九九一年十月。

李宝臣,〈西学东渐与明代社会特征〉,《中国古代史(二)宋辽金元明清》,一九九四年八期。沉忱农,〈晚明之贪污风气〉,《文星》,七卷五期,一九六一年三月。

沉忱农,〈晚明的社会风气(上)〉,《民主评论》,六卷十七期,一九五五年九月。

沉忱农,〈晚明的社会风气(下)〉,《民主评论》,六卷十八期,一九五五年九月。

沉忱农,〈晚明社会风气之卑下〉,《民主潮》,十二卷七期,一九六二年四月。

周学军,〈心学与晚明江南士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一九九一年一期。

孟彭兴,〈明代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市民社会生活的嬗变〉,《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一九九四年二期。

孟彭兴,〈明代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市民社会生活的嬗变〉,《中国古代史(二)宋辽金元明清》,一九九四年九期。

金民卿,〈文学对日常生活的批判──明清世情小说的文化透视〉,《求是学刊》,三期,一九九六年。

林丽月,〈明初禁奢令初探〉,《师大历史学报》,二二期,一九九四年六月。

林丽月,〈晚明「崇奢」思想隅论〉,《师大历史学报》,十九期,一九九一年六月。

林丽月,〈陆楫(1515─1552)崇奢思想再探──兼论近年明清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新史学》,五卷一期,一九九四年三月。

邱仲麟,〈明代北京的社会风气变迁--礼制与价值观的改变〉,《大陆杂志》,八八卷三期,一九九四年三月。

邱仲麟,〈明代北京都市生活与治安的转变〉,《九州学刊》,五卷二期,一九九二年十月。邱仲麟,〈从禁例屡申看明代北京社会风气的变迁过程〉,《淡江史学》,四期,一九九二年六月。

邱澎生,〈明代苏州营利出版事业及其社会效应〉,《九州学刊》,五卷二期,一九九二年十月。姚伟钧,〈中国社会风俗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家》,一九八七年二期。

徐泓,〈明代社会风气的变迁〉,《中央研究院第二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明清与近代史组》,一九八九年六月。

徐泓,〈明代后期华北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社会风气的变迁〉,《第二次中国近代经济史会议论文集》,一九八九年一月。

徐泓,〈明末社会风气的变迁──以江浙地区为例〉,《东亚文化》,二四辑,一九八六年十二月。

高美华,〈时事传奇与明代社会〉,《嘉义师院学报》,五期,一九九一年十一月。

商传,〈晚明文化商品化与社会纵欲思潮〉,《明史研究》,四辑,一九九三年。

商传,〈晚明社会转型的畸形因子〉,《历史月刊》,一○五期,一九九六年十月。

常建华,〈论明代社会生活性消费风俗的变迁〉,《南开学报》,一九九四年四期。

张化斌,〈简论明朝中后期社会风气变化的原因及影响〉,《湖北电大学刊》,一九九七年二期。张和平,〈晚明人文思潮的性质及其社会导向──晚明文人思潮研究之三〉,《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一九九五年一期。

张和平,〈晚明社会的经济与人文〉,《造型艺术研究》,一九九三年四期。

戚敏,〈从墓志看明代江西地区的社会习俗〉,《南方文物》,一九九五年三期。

郭豫适,〈序陈大康《明代商贾与世风》〉,《文艺理论研究》,一九九五年五期。

陈大康,〈书生的困惑、愤懑与堕落(从小说笔记看明代儒贾关系之演变)〉,《中国古代史(二)宋辽金元明清》,一九九四年四期。

陈茂山,〈浅谈明代中后期南京社会风气的转变〉,《民俗研究》,一九九一年一期。

陈茂山,〈试论明代中后期的社会风气〉,《史学集刊》,一九八九年四期。

程似锦,〈谈「醒世恒言」的成书及其中两卷所反映的明代社会〉,《法商学报》,二十七期,一九九二年十二月。

程运,〈明代教育政策及社会形态对于学制与学风之影响〉,《中华文化复兴月刊》,三卷六期,一九七○年六月。

黄霖,〈《杜骗新书》与晚明世风〉,《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一九九一年一期。

黄桂兰,〈晚明文士风尚〉,《东南学报》,十五期,一九九二年十二月。

黄瑞卿,〈明代中后期士人弃学经商之风初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一九九○年二期。叶显思,〈明清广东蛋民的生活习俗与地缘关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一九九一年第一期。

邬昆如,〈明代社会哲学之研究(上)〉,《哲学与文化》,十九卷四期,一九九二年四月。

邬昆如,〈明代社会哲学之研究(下)〉,《哲学与文化》,十九卷五期,一九九二年五月。

刘志琴,〈晚明世风漫谈〉,《社会学研究》,一九九二年三期。

刘志琴,〈晚明城市风尚初探〉,收录于上海复旦大学编,《中国文化》一辑,一九八四年三月第一版刷。

刘和惠,〈论晚明社会风尚〉,《安徽史学》,一九九○年三期。

刘道超,〈也谈社会风俗的产生与发展〉,《社会科学家》,一九八七年六期。

蔡国梁,〈灯市·圆社·卜筮·相面──《金瓶梅》反映的明代风习〉,《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一九八一年六期。

暴鸿昌,〈论晚明社会的奢靡之风〉,《明史研究》,三期,一九九三年七月。

郑利华,〈士商关系嬗变:明代中期社会文化形态变更的一个侧面〉,《中国古代史(二)宋辽金元明清》,一九九四年九期。

韩养民,〈中国风俗文化与地域视野〉,《历史研究》,一九九一年五期。

蓝东兴,〈明朝中后期奢侈浮靡之风杂议〉,《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一九九三年二期。

罗筠筠,〈明人审美风尚概观〉,《明史研究》,一九九三年四期。

(史博二,86066056,陈玮静)

【文娱活动】

〖专书〗

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说唱简史艺术》,北京:文化艺术社出版,一九八八年第一版。王克芬、苏祖谦,《中国舞蹈史》,台北:文津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初版。

王书奴,《中国娼妓史》,上海:三联书局,一九八八年第一版。

王尔敏,《明清时代庶民文化生活》,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一九九六年初版。王熹,《中国明代习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四月第一版。

白衣、凤翔,《局中珍珑》,北京:华文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二月第一版。

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成都:四川大学,一九九四年第一版。

吴新雷,《中国戏曲史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三月第一版。

李健民,《中国古代游艺史--乐舞百戏与社会生活之研究》,台北:东大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初版。

李富华,《中国古代民间娱乐》,北京:商务印书馆,一九九六年第一版。

高燮初、戈春源,《吴地娱乐文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一九九六年第一版。

张仁善,《中国古代民间娱乐》,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一九九八年初版。

张如安,《中国围棋史》,北京:团结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八月第一版。

陈东有,《人欲的解放》,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七月第一版。

陈宝良,《飘摇的传统—明代城市生活长卷》,长沙:湖南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九月第一版。雪犁,《中华民俗源流集成游艺卷》,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年第一版。

雪犁,《中华民俗源流集成节日岁时卷》,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年第一版。傅起风、傅腾龙,《中国杂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九年第一版。

黄华节,《中国古今民间百戏》,台北:商务印书馆,一九六七年初版。

叶大兵,《中国百戏史话》,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第一版。

宁宗一、陆林、田桂民,《明代戏剧研究概述》,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八月第一版。

熊志冲,《娱乐文化》,成都:巴蜀出版社,一九九○年第一版。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第一版。

刘荫柏,《中国古代杂技》,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一九九三年初版。

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一九九○年第一版。

邓长风,《明清戏曲家考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十二月第一版。

钱杭、承载,《十七世纪江南社会生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三月第一版。

韩盈、王土然,《中国文明宝库—节令风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七月第一版。

韩广泽、李岩龄,《中国古代诗歌与节日习俗》,天津: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二年第一版。韩锡铎、王清原,《小说书坊录》,沈阳:春风文艺出版,一九八七年第一版。

颜文雄,《中国音乐文化与民谣》,台北:众文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初版。

罗新本、许蓉生《中国古代赌博习俗》,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年。

谭正璧、谭寻,《弹词叙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一九八一年第一版。

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江苏省民间文学工作者协会苏州市分会,《吴歌》,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一九八四年第一版。

〖学位论文〗

毛文芳,《晚明闲赏美学研究》,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论文,一九九七年。高美华,《明代时事新剧》,台北: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一九八○年。刘培育,《明代酒令研究》,台北: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一九九四年。郑文惠,《明代诗画对应关系之探讨》,台北: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一九九二年。

〖一般论文〗

丁言昭,〈中国木偶戏发展简述〉,《戏剧艺术》,一九八三年一期。

于建治、于建涌,〈试论中国古代娱乐体育的成因内容及其特点〉,《体育文史》,一九九四年四期。

王安祈,〈明代的私人家乐与家宅演剧〉,《故宫文物月刊》,七卷十二期,一九八○年三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