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程复习构想2016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课时训练

全程复习构想2016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课时训练

全程复习构想2016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课时训练
全程复习构想2016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课时训练

课时训练25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佛教主张出家,本有悖于孝亲的儒家伦理,但是东晋高僧慧远却提出了“忠孝之意,表于经文”的论断。这说明()

A.佛教开始动摇儒家正统地位

B.佛教传入后出现本土化趋势

C.儒佛两家思想主张相互对立

D.佛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

解析“忠孝之意,表于经文”的论断反映了佛教与儒家思想的融合,说明佛教传入后出现本土化趋势。故选B项。A、C、D三项均表述错误。

答案 B

2.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

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首先排除B、D两项;题干认为“阳生万物”,而何为“生”呢?“生,仁也”,其主要阐释的是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A项正确;如果对“阳生万物、阴成万物”不能正确解读,及把握内在关系:生,仁也。易错选C项。

答案 A

3.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解析提取材料信息,“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说明理学博大精深;“对中国之外的‘夷务’……关心”,体现了其封闭性。理学吸收了佛、道的思想,A项错误;理学是唯心主义思想,C 项错误;理学重点关注的不是世界本原,材料也无从体现,排除B项。D项表述准确,也符合题意。

答案 D

4.“即便把中国哲学‘压’到最低程度,都绕不开他这座高峰……‘心即理’的哲学命题使他开创了中国‘心学’,是当时唯一能与朱熹理学相持对立的一家。”文中的“他”应指() A.王阳明B.李贽

C.顾炎武D.陆九渊

解析从材料中可知“他”与朱熹生活于同一个时代,故排除B、C两项。从材料信息“开创了中国‘心学’”,可以排除王阳明,因为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而不是开创者。

答案 D

5.成都摸底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从王阳明思想来看,人的心与万事万物之理,彼此是同一的。”以下言论中,最能支撑汤因比这一论断的是()

A.“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B.“减得一分人欲,便得一分天理”

C.“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D.“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

解析王阳明继承陆九渊的“心学”,认为“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因此“心”是衡量万物的标准,故选A项。

答案 A

6.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说明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

A.圣人托梦 B.内心自省

C.行万里路 D.读万卷书

解析材料“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意即“求理”的途径是“内心自省”,故选B项。A、C、D三项均与信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符。

答案 B

7.日照模拟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个“离经叛道”的“异端”人物。对其“离经叛道”理解准确的是()

A.彻底否定孔孟之道 B.倡导君民共主思想

C.大力批判道家学说 D.挑战宋明理学权威

解析本题以李贽思想的特点为切入点,考查分析与理解能力、对明清进步思想的准确理解。A项“彻底”说法错误,其仅是挑战了孔子的权威;B项并不是李贽的思想,其并没有提政治主张;C项“道家学说”说法错误,对象应该是宋明理学,故D项正确。

答案 D

8.乐山模拟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说:“(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的是()

A.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

B.统治者实施新政必须要坚决

C.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

D.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李贽认为,李斯建议“焚书”是英雄言论,经历了战国时期的列国纷争,势必要求加强思想统一,这是时代的需要,只不过手段残暴了一点罢了。儒生怨不得李斯和秦始皇。也就是说,战国之后,国家要求统一,只有思想统一才能服务于政治统一。即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与材料信息主旨不符。

答案 A

9.贵阳模拟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提到:“度当时之要,益信理国非恃空言,救亡必资实学。朱陆一切心性仁义之说,不啻儒家之清议,足以致中原于沦丧而莫可挽回。”材料()

A.认为理学适应时代需要而产生

B.认为理学导致了中原地区沦丧

C.片面地认为理学空谈误国

D.比较全面地指出了理学的弊端

解析材料认为理学如同“儒家之清议,足以致中原于沦丧而莫可挽回”,可见材料认为理学空谈误国,但很明显材料没有认识到理学的积极意义,比如励气节、提高社会责任感等。

2015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第3课宋明理学

第3课宋明理学 1.(2015?北京文综?15)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考点】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解析】朝鲜来华使者认为“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说明他们以程朱理学为正宗,故①正确;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发展,并未超越理学范畴,心学承认“理”的存在,只是求理的方法不是外求而是在内心中领悟,故②错误;王阳明主张“发明本心以求理”,朱熹求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二者观点明显不同,故③正确;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发展而不是叛逆,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2.(2015?浙江文综?12)宇宙人生是永恒的话题。中外思想家有的认为“宇宙便是吾心”,有的提出“万物始于水”,有的主张“心外无物”。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人物有() ①陆九渊②塞内卡③王守仁④泰勒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考点】宋明理学——陆王心学;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泰勒斯思想主张 【解析】陆九渊是心学开创者,提出“宇宙便是吾心”,故①正确;塞内卡是古罗马最重要的悲剧作家,他主张人们用内心的宁静来克服生活中的痛苦,没有明确提出题干中观点,故②正确;王守仁是心学集大成者,主张“心外无物”,故③正确;泰勒斯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主张“万物始于水”,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3.(2015?山东文综?38)(16分)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城市与生活材料二生活与观念 (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10分) (2)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6分)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提纲:宋明理学人教版必修

第3课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儒学的挑战与新发展 ⑴挑战:1社会动荡: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 2道教: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尊道”; 3佛教:盛行并且渐趋本土化; ⑵新发展:1内容: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精神; 2传播范围:北方少数民族大力崇儒兴教; 3影响:儒学不仅成为汉族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 2、隋唐从“三教合一”到“三教并行” ⑴隋朝:“三教合一”以儒学为主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 ⑵唐朝:三教并行,即尊道,礼佛,崇儒.挑战儒学正统地位。 二、程朱理学 1、背景: ⑴儒学正统地位面临严峻挑战 表现: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挑战。2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的主张。3唐朝统治者实行三教并行政策:尊道、礼佛、崇儒。随着佛、道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正统地位,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先声。 ⑵北宋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要求调整统治思想。 ⑶宋代“重文”国策和科举制的完善、北宋相对宽松文化政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2、程朱理学——理学形成与繁荣:

⑴理学概念: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 ⑵理学代表及主张: 3、程朱理学的影响 ⑴适应统治阶级需要,南宋后成为官方哲学,有力维护封建统治。 ⑵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⑶学术思想流传海外。在朝鲜、日本甚至形成了“朱子学”学派。 4、理学的特点: ⑴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⑵儒学从佛道中汲取有益内容,完成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三、陆王心学——理学新阶段:

高考宋明理学练习题

第4课宋明理学练习题 第4课宋明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 1.(08海南高考)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 A.道教思想融人儒学 B.佛教思想融人儒学 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 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的新发展, 解析:D儒学在魏晋时期受到佛、道的冲击,出现三教并存局面,在宋代儒学家们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重新阐释儒学,形成理学。 2.(江苏常州07-08高三试题) 北宋“二程”认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已何与焉?”“天下物皆可以理照(照即洞明),有物必有则,一物需有一理”。这两句话的含义有() ①天地之间有理有气②理是宇宙终极本原和主宰世界的唯一存在 ③天下万物都可以用理来解释④气必须依傍理而运行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B 材料中,第一句的意思,理是万物的本源,第二句的意思,万物都有其规律,都可以用理来解释。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关于“气”的叙述,故排除①和④。 3.(2008南通第三次调研)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之一,宋朝的程朱理学是新兴的儒学。以下观点中属于程颢、程颐的是

A.“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B.“施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C.“心即礼也”、“心外无物”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解析:D 选项A为孔子主张;B为孟子主张;C为王守仁主张;D为二程主张。 4.(2008徐州二模)“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一副中国近代比较典型的双关语对联,对于“朱子高于孔子”隐含意思的最佳解释是 A.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B.朱熹对于儒家学说贡献大于孔子 C.朱熹的心学理论比孔子的学说高明D.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儒家学说 解析:D 仔细阅读材料,体会对联的内在含义。其中朱子暗指朱熹,鼻孔子暗指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的意思就是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学说。 5.(2007山东平邑二中10月)王充认为万物由元气构成。朱熹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气”只是构成宇宙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两者的观点的本质区别是A.“理”与“气”的地位B.是否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 C.唯物与唯心D.是否能辩证地看问题 解析:C 王充强调物质第一是唯物主张;朱熹强调意识思想第一性是唯心主张。 6.(2007广东广雅中学9月)学者对古代某思想家有如下的叙述:“(他)想把濂溪(周敦颐)、二程种种意見都包容和会通,再加上通诸孔孟先秦儒,兼及道释,而且组织一大系统……。”请问这位古人是 A.李贽 B.朱熹 C.王阳明 D.王夫之 解析:B 北宋理学大师周敦颐、二程,到了南宋的朱熹继续发展程朱理学。 7.(08广东韶关高考一模)国内某重点大学的校训取自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的“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该思想家应该是()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第3课 宋明理学07-18年全国各省份高考真题

第3课宋明理学 选择题 1、(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6题)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 A.道教思想融人儒学 B.佛教思想融人儒学 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 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的新发展 D 2、(2008年上海高考B11题)“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D 3、(2008年广东高考5题)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D 4、(2009年江苏高考3题)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D 5、(2009年高考广东理基62题)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A.“仁” B. “心外无物” C.“理” D. “格物致知” A 6、2010·上海单科·T9)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事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两宋时期理学的认识、理解能力。 【规范解答】选C。“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为程朱理学的核心主张,本题应该不难选择。宋明理学,尤其是程朱理学,从哲学本体论高度来论证儒家伦理纲常的合理性,使得这一时期儒家义理具有很强的思辨色彩和严密的系统性。即“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故本题正确选项为C。 7、(2010·新课标全国·T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命题立意】本题以王安石的言论切入,巧妙考查了学生比较分析和综合理解的能力。此题主要以能力立意为主,但难度不大,符合2010年各地考题的命题主流。 【规范解答】选A。材料信息万物之源来自客观物质世界,这是材料信息的核心,答题要求要回答与之相反的观点唯心论。“心外无物”是主观唯心的表现;首先注意题干和选项材料中的“形”“本”“心”“物(或万物)”“天地”“道”这些古代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孰先孰后);运用哲学常识,看出题目涉及的是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中国古代哲学观点;王安石认为先天的心理能力是从物质产生的,这种物质就是形体。形体是“有生之本”。这种从“人是一个感觉体”出发的人性论,是唯物主义的命题。“天地为万物之本” “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舍天地则无以为道”均是强调万物之本是天地,即客观存在的物质。故B、C、D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心外无物”是典型的唯心论哲学(本体论)观点,和题干中王安石提出的观点相对立,故正确选项为A。 8、(2010·浙江文综·T17)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理学两大派别观点的理解区别能力。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

三宋明理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及其主要思想观点;认识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宋明理学的基本主张和人生观点。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理解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以增强学生对古人道德情操的感性认识。通过设置情景,小组讨论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感受先代哲人睿智的哲理思想,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感受理学家们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的精神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难点: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策略与手段本课主要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结合教师讲述法,师生谈话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教师提供相关的文字、图片等资料,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宋明时期理学的主要观点和人生主张。 教师讲述相关的历史故事,拉近学生与历史的时空距离,进而帮助学生理解理学抽象的概念和深奥的人生哲理。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利用成语故事“程门立雪”来导入。 教师多媒体展示《江南春绝句》和泰山红门宫图片。 江南春绝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设问:这种情景的出现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概括:佛教传入中国后,与道教、儒家学说互相吸收、融合,从东晋到隋唐时期,形成了三教并行的局面。 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儒学的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佛教、道教的教义和儒家

高三历史宋明理学3

第3课宋明理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思想内容及其学术代表 难点:正确评价宋明理学 教学内容 导入 《江南春》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现象?(宗教的兴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 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社会动荡不安;受到道、佛教的冲击) 自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因为官方的确认和扶持,儒学在社会思想文化领域里一举占据了统治地位。这一时期的儒者们研究儒家经典专重发挥词章考据和文字训诂,死守着所谓“注不驳经,疏不驳注,不取异义,专宗一家”的教条;同时,又继承和发扬董仲舒学说中的“谶纬”思想,专注于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内容,将现实世界里一切政治的、道德的、人生的现象都归结为天意的安排。然而,伴随着社会的动荡不安,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统治腐败,王朝更替,军阀割据,战争不断,面对社会现实中的诸多问题,如国家分裂、人心败坏等,汉代经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从现实需要出发,当时有不少学者开始从事对先秦诸子学说的研究,试图通过综合各家以另创新说,如“玄学”。 两汉之交进入中国并通过本土化得以迅速传播开来的印度佛教,适应了社会环境的需要:它提出一些切近人们对自身、对现世、对国家的思考和关怀的概念,如宣扬“因果轮回”,号召人们忍受苦难,到来世寻求幸福。这自然而然受到统治者日益重视,也容易为久经战乱的人们所接受。而中国古代追求长生不老、隐逸无为的道家思想,也为许多厌倦世俗权利角逐的士大夫和逃避战祸的普通民众所信奉。2.三教合一 儒道佛三教之间在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滲透。到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3.儒家学者的探索和思考 为了重兴儒学,回答“三教合一”氛围下人们在世界观等方面提出的问题,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儒学体系的丰富、更新也深受佛、道哲学的影响。 二、理学的兴起和发展 (一)含义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儒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理学是儒学新的表现形式,在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二)派别

历史必修三第3课 宋明理学”十年高考真题

第3课宋明理学 1.(2020·江苏高考·4)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这反映出北宋 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B.儒学与佛教的融合 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D.阳明心学影响深远 2.(2020·全国Ⅰ卷高考·27)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 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 3.(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4.(2019·上海高考·6)理学家强调人对天理的自觉追求,具体修身方法是() A.克己复礼B.重义轻利C.天人感应D.正心诚意5.(2018·天津高考·1)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6.(2018.4·浙江高考·6)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文明传承不仅从未中断,而且内涵丰富。下表所列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②③①④B.②④③①C.③②①④D.④②①③7.(2018.4·浙江高考·7)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3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人民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33 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 时间:30分钟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 ( ) A.外儒内法,大一统 B.无为而无不为 C.仁为本,为政以德 D.礼法并施 解析:“外儒内法,大一统”思想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属于汉朝中期,题干中的时间为汉初,故A项错误;题干中“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再结合所学,汉初实行“黄老无为”思想,故B项正确;“仁为本,为政以德”为孔子的政治思想,未得到统治者重用,故C项错误;“礼法并施”是荀子的政治理念,故D项错误。 答案:B 2.董仲舒《春秋繁露》载:“《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该主张旨在 ( ) A.说明天地君权之尊贵 B.强调遵从纲常伦理 C.提升儒学的独尊地位 D.废弃郡国并行体制 解析:“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表明是对皇权的神化,故A项正确;材料的内容是神化皇权,B、C、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 答案:A 3.吕思勉先生说:“诸(子百家)学之未尝废绝,弥可见矣。安得谓一经汉武之表彰罢黜,而百家之学遂微不足道邪?”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表彰儒学之后诸学皆绝 B.学识佳者皆成为官员 C.儒学由此得以发扬光大 D.百家争鸣从此时结束 解析:“诸学皆绝”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太学生员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练习:专题3.3宋明理学

命题角度3宋明理 学 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 1.(2019全国Ⅰ·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答案: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存天理,灭人欲”即理学家认为人的本质为善,但是私欲容易蒙蔽人的本性,所以要经过后天的学习提高个人修养,才能克服私欲,回归人的本性,由此可知B、C两项错误。A项只提到人性本善,不全面,D项为正确答案:。 2.(2019全国Ⅰ·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答案: C 解析:南宋朱熹将《孟子》一书列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由于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因此儒学也就被称为“孔孟之道”,故选C

项。春秋战国时期,宗法血缘制度已经开始瓦解,A项说法错误;“仁政”理念一直是儒家的主要思想,排除B项;陆王心学没有成为统治思想,影响没有孔孟之道、程朱理学深远,排除D项。[来源:学_科_网] 3.(2019天津·1)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来源:ZXXK]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民本思想。“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均关系到“君之尊……之存亡”,说明朱熹强调儒家的民本思想对君主统治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影响君主统治存亡的因素,不是君主至尊的观念,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灭人欲”的主张,故C项错误;材料中朱熹的思想只是对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不是创新,故D 项错误。 新题演练提能·刷高分 1.(2019湖北三市质检)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变革,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封建士大夫上进无路,且时有生命之虞,只好逃避现实,缄口不提政治,不褒贬人物,而经学日趋庸俗、烦琐,士人对这些理论及学风极端厌倦,从而形成玄学。这种思想()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宋明理学课后练习

第34讲宋明理学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高考名校联考信息优化卷)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迅速传播,佛教和道教之间也不断相互斗争,崇尚自然和张扬个性的玄学在士族阶层也非常流行。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 A.佛教的社会影响力最大 B.包容和开放的社会心态 C.道教受各个统治者推崇 D.儒学不再居于正统地位 解析:选B。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迅速发展,佛道两家不断争论,玄学盛行,反映出社会极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故B项正确。各家学说竞相发展,虽然冲击了儒学独尊的地位,但是儒学本质上是服务于政治和封建伦理道德的,最受统治者推崇,仍处于社会统治思想的正统地位,儒学的社会影响力还是最大的,排除A、C、D项。 2.(2019·石家庄二中期中)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宋代儒学家则以《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这种变化反映出( ) A.宋代儒学回归和复兴孔孟学说 B.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C.儒释道三种文化逐渐实现融合 D.儒家思想逐渐走向封闭和停滞 解析:选A。根据题目中“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到“宋代儒学家则以《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可知“宋代儒学回归和复兴孔孟学说”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

3.(2019·林州一中调研)程颐认为,君子并不是不追求个人的私利,但专门以追求个人私利为目的,则是有害的。这一思想( ) A.主张人应该去尽力追求私利 B.体现了“存天理,灭人欲”思想 C.有利于妥善处理公私的关系 D.为封建统治奠定了理论依据 解析:选C。程颐主张“专门以追求个人私利为目的,则是有害的”,与个人私利对应的是社会集体的利益,即追求个人私利的同时,要兼顾社会或集体的利益,故C项正确。 4.(2019·北京海淀区高三期中)有人问学于程颐:“人有志于学,然知识蔽固,力量不至,则如之何?”程颐的回答应该是( ) A.“求之性情”B.“发明本心” C.“内积忠信”D.“只是致知” 解析:选D。“求之性情”是心学的主张,与程颐思想不符,故A项错误;“发明本心”是南宋哲学家陆九渊提出的认识修养方法,故B项错误;“内积忠信”是程颢的思想,故C 项错误;程颐的学说以“穷理”为主,认为“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故D项正确。 5.(2019·黄石高三调研)胡适说:“(程朱)理学的兴起是个自觉的运动,这个运动是为了恢复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的本土文化。”下列主张中与这个“自觉的运动”直接相关的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先天下之忧而忧” C.“存天理,灭人欲” D.“明道救世,经世致用” 解析:选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清时期顾炎武的观点,故A项错误;“先天下之忧而忧”是儒家道德规范在范仲淹身上的一种体现,故B项错误;“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自觉复兴儒学所做的努力的体现,故C项正确;“明道救世,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故D项错误。 6.(2019·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检测)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正史中的孝义传、孝友传所记载的“义门”(累世同居的大家族)代表人物粗略统计

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2讲 宋明理学与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 新人教版必修3

第2讲 宋明理学与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考点清单] 1.宋明理学。2.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一、宋明理学 1.历史背景 错误! 2.思想内容 错误! 整体把握 宋明理学 3.影响 错误! 易混易错 程颢、程颐兄弟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朱熹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陆王心学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其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学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深层点拨 理学的内涵 (1)“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理后气。 (2)伦理道德、三纲五常就是天理,表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3)存天理,灭人欲。 (4)格物致知,贯通明理,从而达到明道德之善的目的。 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1.背景????? 1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阻碍了社会进步;阶级矛盾尖锐。2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 烈冲击。3思想:八股取士因循守旧、陈腐不化;近代科学传入中国。 2.“异端”思想家李贽 ????? 1学术上: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之至论。2道德上:批判传统道德,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 3哲学上:提出“万物皆生于两”,否定了“天理”的存在。 3.三大进步思想家

????? 1王夫之:系统批判宋明理学,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2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了限制君权、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 监督机构等设想。3顾炎武: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提出“经世致用”。 史论共识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明清之际思想界的活跃使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 易混易错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并不是对儒学的否定,而是对儒学中不符合时代潮流的落后成分进行改造,是一种批判继承。

高中历史三宋明理学

三宋明理学 重点知识解析: l.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原因和程朱理学的基本观点及影响 ⑴社会原因:宋代理学的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政治根源和具体的文化背景。两宋时期,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统治者要求通过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魏晋以来,儒、佛、道三家日趋融合,儒学吸收佛、道有益的成分,发展为更为理性化、思辨化的新的儒学体系;宋代的“重文”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激励了学者们积极关注国计民生的热情。 ⑵基本观点:程朱理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糅合了佛教、道教的一些思想,形成了以儒学为主体,儒、佛、道相结合的新儒学思想体系。其基本观点包括:“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要把握“理”,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即通过接触世间万物,运用各种知识去体会事物的内在之“理”;在“天理”与“人欲”发生冲突时应该“存天理,灭人欲”。 ⑶影响:程朱理学,特别是朱熹的学术思想,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朱熹的学说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形成“朱子学”学派。 2.“理学”名称的由来及核心内容 “理学”一词,早在宋代就被用来概括当时的儒学。朱熹和“二程”都说过“理”。程颢曾说过:“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理”因此成为“二程”哲学的核心,宋明理学也就从此得名。 “二程”兄弟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开始用“理”来代替,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 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且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就是将个体生命、社会及宇宙的根本道理内在地联系起来。朱熹认为,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程朱理学把“天理(即三纲五常)”和“人欲(指一切违背三纲五常的动机和行为)”相对立,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提出要“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 3.宋代理学的发展过程 宋代理学是一种以儒、道、佛三教合一为特征的新儒学,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理学的开创、奠基和集大成三个阶段。 ⑴理学开创于北宋初期,当时的一些儒学家有感于五代时期君臣父子伦纪的破坏,大力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宣传儒家道统说,宋仁宗庆历年间,周敦颐在他的著作《太极图说》和《通书》中,已经开始用“理”这一概念,只是尚未置于哲学的最高范畴加以阐述。 ⑵北宋时的张载和“二程”被视为奠基人。张载以“气”为万物的本体,“二程”以“理”作为万物的本体,并对“气”和“理”这对重要的范畴各自作了论述。“二程”把“理”作为万物的本体,认为“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张载和“二程”提出的命题,成为宋明理学的命题,从而将董仲舒的天人之学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 ⑶南宋时期朱熹以儒家伦理学为核心,糅合佛教及诸子之说,建立了一个博大繁杂的逻辑体系,成为集大成者。同时期,在理学内部还产生了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陆九渊提出了“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题,奠定了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基础 4.如何评价宋明理学

2021届历史一轮总复习限时巩固训练: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2021届历史一轮总复习限时巩固训练 ●训练: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推荐时间:40分钟 一、选择题 1.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这反映出() A.儒学正统地位削弱B.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 C.佛教影响范围扩大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2.苏东坡在《东坡志林》中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顰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反映出() A.小说《三国演义》影响百姓历史认知 B.理学有助于正确历史认知的形成 C.儒家伦理观念影响人物民间形象形成 D.封建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日益强化 3.北宋科学家沈括在解释太阳运动速率的均匀性时,指出:“无一日顿殊之理”,还提出“水之理”“物理”“造算之理”等概念。把理作为一个先验的逻辑范畴来阐释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据此可知() A.北宋科技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B.科技发展推动理学系统化 C.理学有助于准确解释自然现象 D.科学研究需借助理学思想 4.顾炎武批评王阳明心学是“清谈之流祸”,读书人“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终于导致明朝的灭亡。对上述顾炎武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心学导致人们道德沦丧 B.心学使儒家丧失正统地位 C.心学的流弊是空谈误国 D.心学背离理学的思想原则 5.“节妇”是宋代理学家们为妇女树立的道德楷模,但宋代法律不曾笼统禁止过妇女改嫁,《宋刑统》禁止的只是居丧改嫁、强迫改嫁、背夫改嫁和嫁娶有夫之妇,而且这些条文全部抄自《唐律疏

议》,无一字增损,无一字改动。这表明当时()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贞节观 B.延续了唐朝以来的男女平等观念 C.理学贞节观尚未成为官方主流意识 D.妇女社会地位低下且依附于夫权 6.宋明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这些做法() A.推动中外文明融合B.增加理学思辨色彩 C.扩大儒道思想影响D.冲击传统道德观念 7.黄宗羲认为要使民富必须“崇本抑末”。所谓“崇本”,即“使小民吉凶,一循于礼”;所谓“抑末”,即“凡为佛、为巫、为优倡及淫巧等不切于民用而货者”,应“一概痛绝之”。这说明他主张() A.格物致知,提倡经世致用 B.工商皆本,反对重农抑商 C.限制君权,提倡君臣平等 D.儒礼民本,反对鬼神享乐 8.李贽把因变法而使国家富强的商鞅、申不害说成是英雄好汉,对于荀卿之学,李贽认为其“真实有用,与俗儒不同”。李贽这些思想() A.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有利于实学思潮的产生 C.增强了人们变革社会的信心 D.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9.许仙与白娘子的故事版本颇多,明末《警世通言》第28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这一版本叙述,当时官宦小姐白素贞主动向药铺伙计许仙求婚,结婚后许仙得知白娘子为蛇妖,便从法海处借得钵盂,与法海一起收治了她。这种叙述反映了作者当时() A.显露出新旧思想冲突的特征 B.崇尚道德,强调人性自我约束 C.冲破了传统儒学的伦理范畴 D.因循守旧,重男轻女等级观念 10.顾炎武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且进一步强调“凡文之不关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这反映出顾炎武() A.改变了当时空洞的文风 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4讲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课时强化练岳

第1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4讲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课时强化练岳麓版 (限时:40分钟) A组跨越本科线 1.(2016·惠州调研)成书于唐代的道教经典《玉清经》中说元始天尊讲十戒,第一戒不违戾父母师长,第二戒不杀生,第三戒不叛逆君王,谋害国家。这反映了(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道教地位上升 C.道教深受理学影响D.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解析】唐代的道教经典中提出“不杀生”,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不违戾父母师长”“不叛逆君王,谋害国家”,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体现出儒、道、佛融合的趋势,故A 项正确。 【答案】A 2.程朱理学认为:“耳闻目见,饮食男女……喜怒哀乐之变,皆性之自然,今其(佛教)言曰:‘必灭绝是,然后得天真。’吾多见其丧天真矣。”“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此材料表明程朱理学( ) A.赞同佛教的禁欲主义 B.对饮食没有道德规范的要求 C.认可道德规范内的人欲 D.认可私欲,主张个性解放 【解析】依据材料“饮食者,天理也”可知认可道德规范内的人欲,故C项正确。 【答案】C 3.(2016·鹰潭一模)朱熹指出:“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炒沙而欲成其饭也。”他强调“格物致知”以( )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解析】依据材料“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可知为学问必须穷天理,明人伦,故B项正确。 【答案】B 4.宋人杨简任富阳主簿,断了一场卖扇子的官司。事办完后问陆九渊:“何为本心?”陆九渊说:“适闻断扇讼,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此即本心。”杨简说:“止如斯耶?”陆九渊大声说:“更何有也!”杨简顿悟。据材料判断,陆九渊认为( ) A.实践是获取真相的重要手段 B.天理人伦存于人们的本心之中 C.读书明理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D.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理终归为一 【解析】有关“实践”的观点是顾炎武的观点,故A项错误;B项符合陆九渊的心学思想,正确;陆九渊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明理,读书明理体现的是向外探求,故C项错误;陆九渊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故D项错误。 【答案】B 5.1175年,朱熹、陆九渊、陆九龄讲学论辩于鹅湖书院,史称“鹅湖之会”,也称“千古一辩”。在千古一辩归途中,朱熹写了一首五言绝句《过分水岭有感》:“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朱熹以水流分合的情景,表达“求同存异”的哲理。这里的“同”是( ) A.万物的本原B.探究天理的途径 C.儒家的纲常伦纪D.发明本心 【解析】在世界本原上,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陆王心学主张“心即理也”,认为本心即天理。在求理方法上,程朱理学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陆王心学认为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

高中历史课件:《宋明理学》

高中历史课件:《宋明理学》 【导语】课件设计和运用,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等多方面的客观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做的得体,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反之,则会事与愿违,如若枯燥乏味的课件必然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精心设计好一个课件,因势利导,就能紧扣学生的活动心理,活跃其思维,增强其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高中历史课件篇一:《宋明理学》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 社会生活的影响。 (2)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 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

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回顾归纳从春秋战国到北宋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 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也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 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入。 2新知介绍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1、魏晋南北朝,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出现儒、佛、道三教相互吸纳渗透局面。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 (1)先声——韩愈 (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二、程朱理学 1、理学的概念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他们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2020高考历史新增分方案一轮复习 综合检测(二十五) 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综合检测(二十五)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魏晋时期势力极盛的门阀士族在文化上崇尚玄学。他们有的主张自然是本,名教(儒学)是末;有的更是猛烈地批判名教礼法。出现这一社会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思想格局的根本转变B.集权政治的控制力减弱 C.社会精神信仰的全面缺失D.面临重建封建信仰的任务 解析:选B材料“魏晋时期”“门阀士族”“批判名教礼法”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门阀士族势力壮大,中央集权制度受到削弱,故门阀士族敢于批判名教礼法,故B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挑战了儒学正统地位,但思想格局并未出现根本转变,故A项错误;“社会精神信仰的全面缺失”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也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信仰仍然存在,并未被破坏,且门阀士族批判名教礼法不利于封建信仰的巩固,故D项错误。 2.二程认为,宇宙是一个大家庭,天地是父母,人是儿女,人人都应该孝敬上天。朱熹提出,对万物的盛衰,甚至大大小小的动植物,该如何合理地利用它们,“皆所当理会”。这体现了理学() A.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 B.形成了精密的体系 C.用哲学论证三纲五常的合理性 D.包含一定的自然观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肯定人是自然的产物,承认人类属于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包含一定的自然观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不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社会,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及精密的体系和三纲五常,故B、C两项错误。 3.理学家朱熹说:“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据此可知,朱熹() A.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格物致知 B.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正心诚意 C.重申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D.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选A材料反映朱熹的主张是通过格物、达到“穷理”、实现“致知”,即材料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格物致知,故答案为A项。B、C、D三项皆不符合题意,排除。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最新教育文档

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 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 (1)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也面临许多问题,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①政治:王国问题依然存在并不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②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势力强大,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 ③经济: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 (2)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天人感应”的主张,适应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2、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儒、法、道三者有互补性,汉武帝时,董仲舒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兼采道家、阴阳家的合理观点,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1)重要内容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发挥仁政思想,提出““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2)积极可取和需要扬弃的有: 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②“天人感应”学说,源于原始巫术,为君权神授服务,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专制统治长久的。 ③“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统治秩序着想,但是确实有利于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也对今天中国减轻农民负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至于“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因为古今时代背景不同,社会发展不同,就需要区别对待。今天,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小农经济必将向大农业经济迈进,正确引导这种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而不能一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人民版)一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作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人民版)一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作者:虞森) 高中《宋明理学》一课,是广大教师公认的一堂疑难课,甚至有人将其戏称为“送命”理学。概括来说,导致宋明理学不好教的原因有四个方面:第一,理学本身哲学味道浓,极具抽象性思辨;第二是学情,学生对理学产生的背景——魏晋以后儒学的下行趋势及佛道思想的出现与转盛一无所知,使得他们在刚知道儒学于汉代取得独尊地位之后,旋即就要接触儒学没落的结论,这就让理学成了一个“空降”概念;第三是教材内容多,学生不仅要学习作为广义的理学,还要学习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思想及异同;第四,由于上述三个因素,共同造成了教学时间不够。笔者曾经观摩过不少宋明理学的课堂,也看过一些教学论文,其中不乏真知灼见,然而很少有人从一课时的容量出发,全面地讨论宋明理学。基于这个原因,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与课外思考,笔者就《宋明理学》一课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本文围绕的四个问题,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如何从学情出发,既简明扼要又能全面深刻地上完《宋明理学》。 一、儒学为什么要提升到天理的高度? 学习思想史和学习政治史不一样,有时候恰当的逻辑推论比史实本身更加重要。比如,在介绍宋明理学产生的原因时,教师一般会向学生交代魏晋以来儒学在佛道冲击下逐步衰落的史实,还有唐代中后期到北宋,士大夫掀起的儒学复兴运动。且不说这些史实所要耗费的时间,单就思想发展的逻辑来看,很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前理学时代的儒学到底有什么缺陷,在佛、道思想的冲击下如此不堪一击? 我们可用葛兆光的一段话解答这一问题: 儒学传统中,有一个最薄弱与最柔软的地方特别容易受到挑战,他们关于宇宙与人的形而上的思路未能探幽寻微,为自己的思想理路找到终极的立足点,而过多地关注处理现世实际问题的伦理、道德与政治的思路,又将历史中逐渐形成的群体的社会价值置诸不容置疑的地位。于是,当人们不断追问这一思路的起源以及其合理性依据时,它就有些捉襟见肘。……儒门对追问终极问题的回避……给思 [1](P319) 想史留下了新的话题。 可见,传统儒学的最大缺陷在于过多关注“现世实际”问题,而回避了对终极问题的追问。对此,学生是有知识依托的,《百家争鸣》中有这样一段话来概括孔子的思想: 面对乱世,孔子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已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 [2](P4) 会。他重视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回顾这段话,来揭示传统儒学“回避终极问题”的缺陷。 与儒学相反,佛、道思想所关注的恰恰就是“终极问题”。学生虽然没有佛教的相关知识,但对于道家(道家虽然不等于道教,但二者还是有相通之处)思想却并不陌生,《百家争鸣》一课中,关于道家有这样的表述: 这一学派(道家)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2](P5) 如果说传统儒学主要关注的是现世实际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礼乐规范,而不追问这些礼乐规范的终极依据,那么道家思想则是撇开了现世问题,直捣世界本源,用一个“道”为整个世界提供了终极依据。而佛教思想则直接立足于“来世”,以一个“空”作为世界的终极解释。由于信仰本身就是对终极问题的考虑,是对神秘的不可言说的事物的崇拜,儒学在佛道思想的冲击下,丧失其权威也就不难理解了。 但是,佛、道思想虽然迷人,但其来世价值取向毕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于是到了唐宋便有了儒学复兴运动。而儒学恰恰就是通过弥补自身的缺陷才得以复兴的。为此,儒门学者需要为儒家的礼乐秩序找到一个终极依据,最好也能像佛、道那样,用一个简洁的却能无所不包的字涵盖一切,作为儒学版本的世界本源。但“空”和“道”都已被佛道两家抢先“注册”,儒门学者最后“无中生有”地发明了一个“理”字,这就是程颢所说的: [3](P424) 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的。 这里的“天”,便是对“本源”、“终极”的反复强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