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年10月份自考《公关心理学》复习资料

2015年10月份自考《公关心理学》复习资料

2015年10月份自考《公关心理学》复习资料
2015年10月份自考《公关心理学》复习资料

《公关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公共关系既是社会组织向公众传递信息、施加影响的过程,同时也是公众心理变化及到产生行动的过程。公关心理学研究的正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心理互动,即二者寻求沟通、理解与合作的心理发生现象及其规律。

重要知识点:

一、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公共关系学是研究公关活动极其规律的科学。公关心理学既是心理学,又是公共关系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公共关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公共关系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异同:

第一,普通心理学侧重于研究人的内在心理活动,而公共关系心理学则注重考察人的内在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第二,普通心理学侧重于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而公共关系心理学则从公共关系活动的特定情境出发,考察处在这一状态中的人们特殊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第三,普通心理学主要研究自然的、未经修饰的刺激环境所引起的(人的)心理反应过程,而公共关系心理学则重点研究人们因公共关系活动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和心理定势,以

及公众的心理活动与目标与组织目标实现之间的关系。

2、公共关系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社会组织与公众的各种关系状态及其规律。

(二)信息沟通的现象与规律。

(三)公关活动策划、实施的方法与规律。公共关系活动经历调查研究、公共关系策划、计划实施、效果评估四个步骤(亦称四步工作法)。

二、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公共关系心理学研究的是参与公共关系活动着的双方在相互交往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对这一表述,作几点说明:

第一、这里所说的“公共关系活动”是指运动着的公共关系状态,即动态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表现为静与动两种状态。

从活动的侧重点而论,公共关系活动可以分为宣传、交际、社会服务等不同的类型。

第二、这里所说的“参与公共关系活动的双方”是指公共关系行为的发出者(或公共关系活动的组织者)——社会组织和公共关系行为的承受者——公众。

公众也称目标公众,它是公关行为的承受者,是社会组织意欲影响的对象。包括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

第三、这里所说的“心理现象”是指公众对组织形象的主观映象。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主体即社会组织及其成员的心理,另外,是客体即公众心理。公众心理又包括组织心理和公众心理(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

三、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理论研究方法:包括系统分析的方法、动态研究的方法和比较研究的方法。

系统的方法也是辨证的方法,它要求人们不是孤立地、片面地,而是从社会生活的总体联系中去认识和把握事物。

动态研究的方法就是用发展和变化的观点去观察事物。

比较就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物放在一起,辨别起优劣异同。这是公关心理学不可缺或的研究方法。

(二)实证研究方法

包括观察法、谈话法、测验法、个案法、实验法。

观察法:研究者直接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把观察结果按时间顺序系统地记录下来,这种研究方法就叫观察法。观察法可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

谈话法:是研究者通过与对象面对面的交谈,在口头信息沟通的过程中了解对象心理状态的方法。测验法:是指通过各种标准化的心理测量量表对被试者进行测验,以评定和了解被试者心理特点的方法。

个案法:对某一个体、群体或组织在较长时间里(几个月、几个乃至更长的时间)连续进行调查、了解、收集全面的资料,从而研究会其心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实验法:研究者在严密控制的环境条件下有目的地给被试者一定的刺激以引发其某种心理反应,并加以研究的方法。又可以分为实验室观察法和现场观察法。

四、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主要任务有三:其一是对人们在公共活动中呈现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

律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从而抽象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和理念;其二是以理论为指导,探索

提高公共关系活动效率的方法和途径,为实务部门提供有益的参考;其三是以公共关系心理

学推动公共关系学和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可以将其简化为三句话:

1、理论任务。

2、实践任务。

3、推动公共关系学和心理学的发展。

本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方法中,属于公共关系心理学理论研究方法是的

A.观察法 B.个案法 C.系统的方法 D.实验法

2、对某一个体、群体或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了解、收集全面的资料,从而研究会其心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的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

B.谈话法

C.测验法

D.个案法

3、研究者在严密控制的环境条件下有目的地给被试者一定的刺激以引发其某种心理反应,并加以研究的方法。这种方法是

A.观察法

B.谈话法

C.实验法

D.测验法

4、研究者通过与对象面对面的交谈,在口头信息沟通的过程中了解对象心理状态的方法叫做

A.观察法

B.谈话法

C.测验法

D.个案法

二、多项选择题

1、公关心理学理论研究方法包括

比较研究的方法

A.系统分析的方法 B.动态研究的方法 C.唯物辨证法

D.比较研究的方法

E. 调查研究法

2、公共关系活动经历等几个步骤。

A.调查研究 B.公共关系策划 C.制定计划 D. 计划实施 E. 效果评估

三、名词解释:

1、观察法:研究者直接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把观察结果按时间顺序系统地记录下来,这种研究方法就叫观察法。观察法可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

2、谈话法:是研究者通过与对象面对面的交谈,在口头信息沟通的过程中了解对象心理状态的方法。

3、测验法:是指通过各种标准化的心理测量量表对被试者进行测验,以评定和了解被试者心理特点

的方法。

4、个案法:对某一个体、群体或组织在较长时间里(几个月、几个乃至更长的时间)连续进行调查、

了解、收集全面的资料,从而研究会其心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5、实验法:研究者在严密控制的环境条件下有目的地给被试者一定的刺激以引发其某种心理反应,并加以研究的方法。又可以分为实验室观察法和现场观察法。

6、公众:也称目标公众,它是公关行为的承受者,是社会组织意欲影响的对象。

四、简答题

1、公共关系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有什么异同?

2、简述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公共关系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第二章组织的心理氛围

本章重点知识:

一、组织心理氛围的含义

组织心理氛围是指组织内部环境的心理气氛,是组织员工对组织整体状况以及个人在组织中的地位、作用和前途感受的综合反映。组织心理氛围具有弥散性和相对稳定性。

组织心理氛围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组织心理氛围是组织意识状态的反映;

第二、组织心理氛围是组织情感的反映;

第三、组织心理氛围是组织中相互关系的反映;

第四、组织心理氛围反映了员工对组织态度的反映。

二、组织心理氛围对公共关系的影响

组织的心理氛围是组织公共关系工作的基础,它既是组织内部公共关系状态的反映,也是组织的现实形象在员工心目中的体现。组织心理氛围的优劣直接制约着组织外部公共关系的好坏。此外,组织的公共关系工作,有赖于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和配合。

三、组织心理氛围的核心内容

组织心理氛围的核心内容包括:组织的凝聚力和士气,以及由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

生成的集体意识和主人意识。

(一)组织的凝聚力和士气。

组织凝聚力:也叫组织内聚力,它既包括组织对成员的吸引力,也包括成员对组织的向心力以及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组织凝聚力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包括认识、情感、行为和个性、人际关系等成份。

一个组织的凝聚力的高低,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影响:

1.组织的目标。组织目标是增强凝聚力的关键因素。

2.组织的利益。组织的利益是影响凝聚力的是最直接的因素。

3.组织领导人对组织凝聚力的影响。一个组织凝聚力的高低,与这个组织的领导有直接的关系。4.组织成员心理满足程度对组织凝聚力的影响。每个组织成员都有自己的需要,这些需要基本上都要在组织内部得到实现。越能满足成员需要的组织,其产生的凝聚力就越强。

5.组织内部冲突的解决状况对组织凝聚力的影响。一个组织凝聚力的大小,与组织内部冲突的解决状况有关。

士气:原指在军队中表示作战时的精神状态。后来也用以表示一个组织的斗争意志或工作精神。

一个士气高昂的组织应当具有以下七种特征:

1.组织的团结是来自内部的凝聚力,而不是来自外部的压力;

2.组织内部没有分裂成互相对立的小团体的倾向;

3.组织内部具有处理内部冲突与适应外部变化的能力;

4.组织成员间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5.组织成员都了解组织奋斗的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6.组织成员组织的领导人抱肯定和支持的态度;

7.组织成员承认组织存在的意义,并有维护组织、推动组织继续发展的愿望。

影响组织士气的主要因素有:

1.对所在组织的满意程度。

2.组织目标得到成员赞同的程度。

3.领导者的素质及领导方式。

4.对工作的满足感。

5.经济报酬是否全理。

6.成员的关系是否和谐。

7.奖励方式是否适当。

8.员工的身心是否健康。

(二)组织成员的集体意识。

集体意识是与归属感和认同感相联系的一种现代组织意识,指的是成员对集体的正确态度。集体意识一般包括两个层次,即组织内个别成员的集体意识和组织成员群体的集体意识。

作为个别组织成员的集体意识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承认集体利益的价值,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能顾及到集体利益而不是一味只顾个人利益,自觉地为集体利益作贡献;第二、遵守集体的规范,自觉地以集体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当集体中出现不遵守集体规范和危害集体的行为时,能站在集体的立场上分辨明是非;第三、能和集体其他成员友好相处,关心、帮助、团结集体中的其他成员,当集体中出现冲突时能够起到化解的作用。

作为集体的群体意识应该具备三个特点:

一是集体成员对集体有认同感、归属感。能够服从组织决定,遵守组织章程,与上级之间、同事之间有着良好的沟通和协作关系,领导者和一般员工关系平等,具有良好的凝聚力和较高的士气;

二是集体成员国对集体有责任感。能够以饱满的热情对待工作,能够按质、按量、按时地完成和超额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能自觉地关心集体,参与组织的管理,必要时肯为集体作出牺牲;

三是集体成员具有共同的集体荣誉感。先进能够帮助后进,后进能够虚心向先进看齐,很少有忌妒、固步自封等不良现象。

(三)组织成员的主人意识。

主人意识同样是与归属感和认同感相联系着的一种意识,它是在组织成员头脑中形成的、在所处组织中当家作主的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及其自身与外部环境关系的认识、评价、态度等心理倾向。

作为更高层次的组织成员集体的主人意识,是在个别成员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它又不同于个体的自我意识的主人意识。这种主人意识有以下三个特点:1、相互平等的特点。2、权力和义务统一的特点。3、和集体意识相一致的特点。

组织的主人意识包括两个层次:其一是组织成员以自我为主人的自我意识角度的主人意识;其二是组织作为一个集体的集体主人意识。

组织成员个体的主人意识具有如下两个特点:

第一,它与个体对自身的认识、评价相联系,

第二,它和个体对自身与外部环境关系的认识、评价相联系。包括对自身地位、角色的认识和评价和对周围人的评价。

作为更高层次的组织成员集体的主人意识,是在个别成员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它又不同于个体的自我意识的主人意识。这种主人意识有以下三特点:1、相互平等的特点。2、权力和义务统一的特点。3、和集体意识相一致的特点。

四、组织良好的心理氛围的营造

(一)营造组织良好心理氛围的意义

第一、能够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

第二、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有利于制定合理的组织规范。

第四、有利于产生优秀的领导人。

(二)营造组织良好心理氛围的策略

营造组织良好的心理氛围,是组织内部公共关系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其采用的策略主要有:1、形成组织的价值观念。组织的价值观念对于营造组织良好的心理氛围的意义在于:

第一,它赋予组织员工的日常工作以崇高的意义。工作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而且能够满足更高层次的心理需要。

第二,它赋予组织以重大的社会责任。组织的设置是以促进社会发展、进步,造福人类为前提的。一个组织不能只是关心自身的利益,而应该考虑组织的社会责任。

第三,它为组织员工提供了行动指南。组织的价值观可以作为员工日常工作的行为准则和思想规范。

2、尊重员工的个体价值。组织的整体价值必须通过每个员工的个体活动才能实现。组织必须尊重员工的劳动和尊严,使他们认识到组织的兴衰荣辱与他们的工作息息相关,从而自觉地与组织同呼吸、共命运,积极维护组织的整体利益。

3、重视内部传播。组织内部信息的传播,不仅有利于协调组织内部工作,而且直接关系到员工对组织的信任与理解。重视内部传播,就是要让员工分享信息的优先权,形成良好的内部气氛。

4、有效使用激励手段。激励要讲究策略。

5、加强情感维系。组织与员工之间的情感维系直接影响到组织的心理氛围。要对员工的个人问题加以重视,大力培植家庭气氛。

6、合理化解怨气。组织要通过各种方法,使员工心中的怨气通过合理的渠道宣泄出来。

本章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组织目标是增强组织凝聚力的

A.关键因素 B.直接因素 C.间接因素 D.次要因素

2.在组织成员头脑中形成的,在所处组织中当家作主的意识,叫做

A.内聚力

B.士气

C.集体意识

D.主人意识

二、多项选择题

1、组织心理氛围的核心内容包括

A.组织的凝聚力

B.组织的士气

C.集体意识

D.自我意识

E.主人意识

2、营造组织良好心理氛围的主要意义有

A.能够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

B.能够满足成员的物质需要

C.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D.有利于制定合理的组织规范

E.有利于产生优秀的领导人

3.作为集体的群体意识的主要特点是集体成员

A.对集体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B.对集体有责任感

C.具有共同的集体荣誉感

D.承认群体利益的价值

E.遵守群体的规范

三、名词解释

组织心理氛围组织凝聚力集体意识主人意识自我意识

四、简答题

1.造组织良好心理氛围的有什么意义?

2.影响组织凝聚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五、论述题

试论述营造组织良好心理氛围应采取哪些策略?

第三章公众心理概述

本章重点知识:

一、公众

公众: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指的是与某一公共关系主体相互及相互作用的个人、群体或组织的总和。公众与“大众”、“群众”、“民众”最明显的不同就在于:公众是由面对同一观点或问题并有不同

看法的人所组成的群体;而“大众”、“群众”和“民众”则泛指社会生活中的所有的人或大多数人。公众必定是与某一个社会组织相联系的“公众”,它是是具体的、特定的;而“大众”、“群众”和“民众”既然是指社会上所有的人或大多数人,因而它是抽象的、泛指的。

对“公众”这个概念的理解应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公众必须是与组织有联系的人群。

第二、不同的社会组织具有不同的公众群体。

第三、公众与社会组织的联系不是一成不变的。

第四、公众的存在形式不是单一的,既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群体的。

(一)公众心理

公众心理是公众对与其利益直接相关的社会组织行为的心理反映。它们的特点是:第一、公众心理的相同性。

第二、公众心理的关联性。

第三、公众心理的利益性。

(二)影响公众心理的因素

内部因数:主要是公众自身。

外部因数:包括组织行为、社会环境。

两种因素比较起来,内部因素起决定作用,外部因素只是外部条件。

1、公众自身因素

由于公众个体是组成群体公众的基础,因此导致公众个体心理差异的公众个体是影响公众心理的主要因素。

公众的个性是公众个体所有的意识倾向性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它贯穿于公众心理活动的全过程,制约着公众心理活动的动力、选择、方式及结果。公众个性心理具体分为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个性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动态反映,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精神动力,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包括:兴趣、动机、需要等方面。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心理结构中比较稳定的、典型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2、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对公众心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规范、社会文化、社会舆论等方面。

3、组织行为因素

组织行为是影响公众心理的最直接的因素,因为公共关系活动本身就是组织主动影响公众心理的过程。

四、公众的认知过程

人的心理活动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三个相互联系的过程。人的认知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由人的感觉、知觉、思维等认知要素组成。

(一)感觉

感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比如物体的颜色、形状、声音等)进行反映的过程。感觉可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五大类,内部感觉可分为平衡觉、运动觉、机体觉。在所有这些感觉中,视觉和听觉占着重要的地位,它是人们获得客观世界信息的主要来源。视觉和听觉提供的外部信息占人们所获得信息的80%-90%。因此,视听觉是占主导地位的感觉。

(二)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综合反映。它是大脑对不同感觉信息进行综合加工的结果。可以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错觉。

空间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特性的反映。它包括对物体形状、大小、方位、深度、远近等特征的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延缓性、顺序性的反映。人的心理因素对时间的知觉影响较大。

错觉:是人对客观事物错误的知觉,是知觉对客观刺激的歪曲反映。常见的错觉现象有图形错觉、大小错觉、方位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等。

幻觉:是在非正常的情况下出现的虚幻知觉。

知觉的特征:

1、知觉的整体性。

2、知觉的选择性。

3、知觉的主观性。

4、知觉的恒常性。

(三)思维

思维:思维是客观事物的一般属性和内在联系在人们头脑中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它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一般规律。

概括反映,指的是思维所反映的是同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间接反映,指的是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他事物的媒介来反映客观事物。

人的思维过程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五、公众的情感过程

(一)情绪和情感的联系和区别

情绪和情感两者都属于同类心理过程。区别在于:

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心理活动,是一种自发的、原始的、与人(包括动物)的生理需求紧密联系的心理体验。

情感是人独有的心理活动,它是内人的高级社会性需要满足与否而引起的内心体验。情绪带有情境性、不稳定性和易变性的特点,而情感具有稳定性、深刻性的特点。

(二)情绪、情感的表现形态

情绪和情感是通过人的表情、语气、体态、行为等表现出来,人所有的喜、怒、爱、哀、恶、欲、惧“七情”就是情绪、情感的外在表露。

了解公众的情感变化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面部表情2.语言和语气3.动作与姿态4.生理反应。

(三)情绪的基本状态

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弱程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情绪可以分为心境、激情、应激三种基本状态。

心境。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比较微弱而具有弥散性特点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持久性的特点,是人们在一段时间内总体的情绪表现。心境具有弥散性的特点,会使人的活动和整个精神状态都染上同样的情绪色彩。所谓“人缝喜事精神爽”指的就是心境。心境对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激情。激情是强烈地爆发出来且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通常是由一个人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引起的,具体表现为狂喜、暴怒、痛苦、绝望等情绪状态。激情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激情可以增强信心和勇气,坚定信念,成为激励人们正确行动的巨大精神动力。消极的激情则会降低人的活力,销蚀人的信心和斗志,使之过分冲动,做出不恰当的行为,在学习、工作、健康和人际关系方面造成不良后果。

应激。应激是出人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人在应激状态中的不同表现,与其个性特性、知识经验、经历以及意志品质有着密切关系。适当的应急情绪可以调动机体的能量,提高活动效能,使人显示出超乎寻常的力量和智慧。长期的应激状态对人的健康会产生不良影响。

(四)理智感、道德感、美感

人的高级的社会情感可以分为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

理智感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动力之一,是与人们认识世界、追求真理的需要及需要的满足相联系的情感体验。

道德感是根据社会道德准则要求自己或评价他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是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客观现实与人的道德需要关系的反映。

美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美的情感体验。美感体验具有喜悦、赞赏、愉快等特点,它使人心旷神怡,精神振奋。美感受人的主观认识的影响。美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美的标准的多元化的。

六、公众的意志过程

(一)意志及其特征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立目标、并以此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实现之的心理过程。意志有以下特征:第一、意志具有目的性。没有目的的盲目行动不是意志行动。在活动之前就已经确立目标,并能够预见结果的行动才是意志行动。

第二、意志具有坚韧性。这一特性与克服困难、排除阻碍相联系。

第三、意志具有随意性。这是因为意志行动是以随意动作为基础的。

(二)意志行动过程

意志行动:受意志支配和控制的行动就是意志行动,可分为形成决定和执行决定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形成决定阶段,它是意志行动的开始,决定着意志行动的方向。包括动机的取舍和目标的确立、行动方法的选择和计划的制订等步骤。

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很复杂。

动机冲突按其性质分,可以分为:原则性的动机冲突和非原则性的动机冲突。

按形式可以分为三种,即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和趋避式动机冲突。

双趋式冲突是面临两种同样强烈的愿望而只能选择其中一种时的动机冲突。如孟子所谓: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

双避式冲突指必须在希望回避的两种事物之间,回避其中一种事物时的矛盾和冲突。俗话说的“前怕狼后怕虎”就是这种情形。

趋避式动机冲突是一种既趋向又回避的心理状态。面对的一些事情既有利又有弊时,就处于这种状态。

第二阶段是执行决定阶段,是意志行动的心理完成阶段。这个过程最能够体现人的意志的品质。(三)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意志行动稳定的表现方式。人的良好意志品质有许多,主要有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

1、自觉性

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人们对自己意志行动的目的及其社会意义有明确而深刻的认识。自觉性使人能够主动地支配自己的行动去服从于活动的目的,并使人能够尊重事实和客观规律。与自学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盲目性。通常表现为受暗示性和独断性。

受暗示性的指一个人盲目地、毫无批判地接受别人的暗示和影响。]

独断性指的是一个人盲目地、毫无理由地拒绝别人的意见和劝告、一意孤行,不管自己的目的是否正确和可行,方法是否有效,计划是否合理,也不考虑环境中的具体情况,顽固地坚持自己的决定。

2、果断性

果断性是指人能够迅速而合理地决断,及时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果断性是以深思熟虑为前提,与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和判断力等品质有密切的联系。与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优柔寡断和草率武断。

3、坚韧性

坚韧性是指一个人以坚忍不拔的毅力、顽强不屈的精神,克服一切困难执行决定。与坚韧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畏惧和懈怠、顽固和执拗。

4、自制力

自制力是指人们能够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动。与自制力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任性。

(五)如何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首先必须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目标。坚定的信念,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

其次,要在实践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克服困难,锻炼自己,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再次,加强自我锻炼对于意志的培养也很重要。

本章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们看书时常用笔画重点。这是利用知觉的特征。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恒常性

D.整体性

2、在阳光照射下,煤炭闪闪发亮,但在我们的知觉中煤炭仍为黑色,这体现了知觉的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恒常性

D.整体性

3、我们可以仅凭一个熟知的朋友的面目轮廓、形体、姿态这些关键特征,从远远的地方把他认出来。这体现了知觉的

A.BCD

4、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是

A.应急

B.激情

C.热情

D.心境

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从动机冲突的角度看,指的是

A.双趋式冲突

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

D.多重趋避式冲突

6、“前怕狼,后怕虎”从动机冲突的角度看,指的是

A.双趋式冲突

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

D.多重趋避式冲突

7、完成意志行动的中心环节是

A.执行决定阶段

B.动机斗争

C.目标冲突

D.采取决定阶段

8.“人逢喜事精神爽”所反映的情绪状态是

A.热情

B.激情

C.应急

D.心境

9、“沉着、冷静、忍耐力强,不灵活”所反映的气质类型是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0.“活泼好动、灵活多变、思维敏捷、善于交际”描写的气质类型是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1、比较微弱、持久、且具有弥散性特点的情绪状态是

A. 激情

B. 心境

C.应激

D.情感

12、是与人们认识世界、追求真理的需要的满足相联系的情感体验。

A.理智感

B.道德感

C.美感

D.好奇心

13、下列不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是

A.需要

B.气质

C.性格

D.能力

14、“活泼好动、灵活多变、思维敏捷、善于交际”描写的气质类型是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5、努力刻苦、勤奋诚实所描绘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A.兴趣

B.气质

C.性格

D.能力

16、一斤铁块与一斤棉花重量相等,但人们感觉棉花比铁块轻,这种知觉属于

A.运动知觉

B.错觉

C.时间知觉

D.空间知觉

二、多项选择题

1、人所共有的“七情”包括:喜、怒、哀、

A.乐

B.恶

C.爱

D.欲

E.惧

2、了解公众情感变化主要应从入手。

A.面部表情

B.气质性格

C.语言和语气

D.动作与姿态

E.生理反应

3、知觉通常可以分为

A.幻觉

B.错觉

C.空间知觉

D.时间知觉

E.运动知觉

4、人的气质类型主要包括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综合型

三、名词解释

感觉、知觉、思维、意志情感情绪激情心境应激理智感道德感美感

四、简答题

1、公众心理的认知过程包括哪些要素?知觉具有什么特征?

2、公众意志有哪些特征?

3、意志具有什么品质?如何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第四章公众个体心理分析

本章重点知识:

一、公众个体心理

公众个体心理是指表现在公众个体身上的个性心理。是指个体对自身社会环境状况及它们之间关系的主观把握和体验它是处于社会关系结构特定位置上的个体在其活动中形成的、带有个性心理特征的心理活动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个体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

社会个体心理,也称个体心理或个性心理,其倾向性主要表现在兴趣、动机和需要。

二、公众个体心理的兴趣倾向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一事物采取积极趋向的主要根源。也就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给予优先注意的倾向性。人的兴趣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过程本身的兴趣。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结果的兴趣。

兴趣的差异性:

1、兴趣指向的差异性。

2、兴趣范围的差异性。

3、兴趣时间的差异性。

4、兴趣强度的差异性。

三、个体心理的需要倾向

(一)需要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它是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

需要的特征:首先,需要是有针对性的,是人们对于某种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的需要。其次,需要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需要的变化既表现为数量、质量的不断提高,又表现为一定条件下低层次需要向高层次需要的升华。再次,需要是有差异的。

(二)需要的种类

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两分法、三分法和五分法。

两分法是把各种不同的需要归为两大类,划分为自然性(生理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或原发性需要与继发性需要,外部需要与内部需要,物质性需要与精神性需要。

三分法是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三大类:即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

五分法则是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大类: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一分类方法源于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它是1943年马斯洛作《动机论》中提出来的。

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衣、食、住、性等的需要。只有这些需要得到相对满足以后,人们的注意力才会集中到更高层次的需要上去。

安全需要。包括社会环境安全、生命财产得到保护、摆脱失业的威胁等。

归属和爱的需要。如希望得到爱和爱他人;希望与他人和睦相处,建立友谊、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希望依附于一定的社会组织与团体,成为其中之一员,有归属感。

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自重和被别人尊重的需要。希望获得实力、成就、独立与自由,渴望名誉。得到别人的赏识和高度评价。

自我实现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主要是指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发挥个人潜能的需要。

这五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当下一级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

(三)各类公众的需要

1、我国企业组织面对的主要需要:

第一、求实心理需要

第二、求美心理需要。

第三、情感心理需要。

第四、求名心理需要。

第五、求信心理需要。

第六、求便心理需要。

2、社区公众的需要

第一、环境保护的需要。

第二、社区稳定的需要。

第三、社区发展的需要

3、新闻媒介公众的需要

第一、及时获取真实信息的需要。

第二、尊重职业道德的需要。

第三、追求新闻价值的需要。

第四、希望较少付出的需要。

第四、希望较多配合的需要。

4、各级政府部门公众的需要:及时掌握信息的需要;获得尊重的需要。

四、心理的动机倾向

(一)动机及其作用

动机:是推动人们去从事某种活动、指引活动去满足一定需要的意图、愿望和信念,是人的行为的直接原因。

诱因:心理学把这种能够引起个体动机形成的外部刺激(或情景)叫做诱因。

动机的分类:

1、根据动机的起源,可以把动机分为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2、根据动机内容的性质,可以分为高尚的动机和卑劣的动机。

3、根据动机的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时间,可把动机分为长远的、概括的动机和短暂的、具体的动机。

4、根据引起动机的原因,可把动机划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动机的作用:具有始发、指向、强化、维持和调节等作用。

始发作用是指人的各种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

强化作用是行为效果对动机的反向作用。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如奖励、表扬,起着肯定行为、加强行为的作用;负强化如惩罚、批评,起否认行为、抵消行为的作用。

(二)动机的激励

如何激励公众的动机呢?

国外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激励人的行为动机主要有以下三条途径:一是从动机产生的心理过程进行激励;二是从个体需要和动机的内容方面进行激励;三是从行为改造的角度进行激励。

下面是一些国外学者形成的一套比较系统的激励理论:

1、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伏隆在1964年出版的《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来的。这个理论可以简化为以下公式:

激励力量(M)=效价(V)Χ期望值(E),也可以改写为:

激励力量(M)=目标价值(V)Χ期望概率(E)

从公式表明,人的行为动机的强度,是目标价值和期望概率的乘积。目标越有意义,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相应地行为的激发力量,即动机强度也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激励理论应用于管理工作之中,首先是选择好目标,二是目标要可行;其次,努力提高价值。最后,正确地估计期望值。

2、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1956年提出来的,它是内容是:一个人对其所得报酬是否满意,不能只看报酬的绝对值,而应当进行社会比较或历史比较,看其相对值。也就是说,每个人都会把个人的报酬与贡献的比率同他人的比率相比较,如果比率相等,则会感到公平合理而满意,从而心情舒畅,努力工作,否则,就会感到不公平、不合理而影响工作积极性。

运用公平激励法时,必须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监督完善各种制度,制订科学的奖惩制度,做到尽量公平、合理,并帮助管理者提高素质、消除偏见、排除私心杂念;另一方面,要向公众做好、宣传工作,使公众能够客观正确地对自我和他人的绩效进行估价,从而避免因主观的错误判断而引起的不公平感。

3、双因素理论

这是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的激励理论。赫茨伯格认为:调动人的积极性主要是从人的内部、从工作本身入手,工作对人的吸引力才是主要的激励因素。他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人们对工作的满足因素与其工作内容有关,他将此称之为激励因素;人们对工作的不满足因素与工作的周围事物有关,他称之为保健因素。他强调,只有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人们的积极性才能得到极大的调动。

根据双因素理论,组织要有效地激励内部公众的行为动机,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就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努力改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尽量发挥保健因素的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从工作内容着手,充分发挥激励因素的作用,努力调动公众的工作热情和兴趣。

五、个体能力心理特征

(一)能力

能力是指个体成功地完成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

按能力的程序划分,可以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就是智力,它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能力。

特殊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专门活动所必需的能力。如绘画能力、音乐能力、写作能力、体育能力等。

从创造的程度划分,可以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创造能力的客观成果集中地表现为首创性。

能力的个体差异:1、能力的类型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觉、表象、记忆、言语和思维等方面。如知觉方面所表现的类型差异,一般有综合型、分析型、分析综合。

2、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有的能力超常,有的能力低下,大多数人处于中间状态。即呈常态分布。

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表现为有的人“早慧”,有些人“大器晚成”。

(二)个体气质心理特征

1、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气质类型有四种:多血型、胆汁型、粘液质、抑郁质。多数人的气质是介于这四种气质类型之间的中间型。

2、气质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气质对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有一定影响。因此,了解人的气质类型,对于做好公共关系工作,发挥人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这需要做到:

第一、正确地理解人的气质的作用。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任何气质都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方面。对气质不可一概而论,要善于发扬其所长,避免不利的一方面。同时,我们要

认识到气质是可以影响活动的效率。

第二、在考虑人的气质特征的基础上确定岗位、选用人员、有助于组织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

第三、根据气质特征进行公关人员的选拔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公关人员对气质有特殊的要求。(三)个体性格心理特征

性格是一种心理特征,它通过人对社会现实的相对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性格在个体的个体特征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核心意义。性格对其他个性心理特征具有影响。首先,性格制约着能力发挥或发展的方向与水平。其次,性格也会掩盖或改造气质。性格代表着一个人的个性品质,反映着一个人的为人,而一个人的高下,又必然受到社会道德的评价。

性格的特征:1、性格的态度特征。这方面的特征是指人在对客观现实的稳固态度方面所表现出的个体差异。它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表现在对社会、集体、对他人的态度方面。二是表现在学习、工作、劳动态度方面;三是表现在对物品的态度方面;四是表现对自己的态度方面。

2、性格的意志特征。

意志是人自觉调节自身行为,克服困难,以达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人对自身行为进行自觉调节方面的特征。它表现在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中,也分为四个方面:一是表现在个人行为的目的性方面的意志特征:计划性或盲目性等。二是表现在对自己行为控制上的性格意志特征;三是表现在紧急和困难情境中的性格意志特征;四是表现在长期工作中的性格的意志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一个人的情绪活动对其他活动的影响以及个人对情绪的有意识控制的特点。通常表现在情绪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持久性以及主导心境等方面。

4、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人在感知、记忆、注意、想象、思维等认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人稳定的品质和特征。

了解性格的一致性、一贯性,对公共关系人员的管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具体表现在:

第一、了解和掌握公众的性格特征,有助于我们预测公众的行为。

第二、了解和掌握公众的性格特征,有助于我们对不同性格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

六、公众个体行为分析

个体公众个体的行为,主要有从众、服从和利他行为。

(一)个体公众的从众行为

从众行为:是指个体公众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步调一至的行为。顺从行为与从众行为的区别:资源放弃原有的意见附和群体的,是从众行为。保留自己原来的观点而只是在行为上服从的,是顺从行为。

生活中,既有从众行为,也有非从众行为。非从众行为包括反从众和独立行为。

个体公众行为产生的原因:一是群体的吸引作用;二是成员之间的影响。个体的从众行为还与个人需要、情绪、智力、自尊心等因素有关。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高低与从众行为也有一定的关系。(二)个体公众的服从行为

服从行为:是指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发生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外界的影响下被迫发生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一定的有组织的群体规范影响下的服从。另一种是对权威人物的服从。对权威人物的服从包括两种:一是因为钦佩权威而服从;二是因为害怕权威而服从。

服从与从众的共同点与区别:从形式上二者行为都属于附和行为,但二者有本质的区别。服从是被迫的,即对行政命令、群体规范或权威意志的服从,是无条件的服从。从众是对社会舆论的压力的随从。

不服从行为有三种情况,即抗拒、消极抵制、自由主义的态度。

在社会生活中,服从群体规范是必要的,它有助于维护社会治安,协调人际关系。

(三)个体公众的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是个体公众为了使别人获得方便与利益而从事的行为。如同情、慈善、救难等。这种行为可以分为一是利他主义的行为,另一种是报答性行为。利他行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非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另一种情况是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

个体公众产生的利他行为,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这些因素包括:

第一、个人因素。主要是指个人的身份特点。身份特点包括性别和年龄。

第二、人格特点。人格特点是指个人品质,这是利他行为发生、与否的最重要的个人因素。

第三、情境因素。

第四、被帮助者的特点。被帮助者的特点主要指性别、年龄、仪表等。

在紧急情况下会出现利他行为,也会出现冷漠行为。冷漠行为的产生的主要因素有:一是个人的人格特点。这是产生冷漠行为的主要原因。冷漠行为的核心是保护个人利益的需要。二是多数人在场时,往往导致人们冷漠行为的产生。三是个人冷漠行为是受他人冷漠行为的影响。冷漠行为也是模仿或受暗示的结果。

本章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是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和爱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E.尊重的需要

2、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是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和爱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3、“大器晚成”所体现的能力差异是

A.能力类型

B.能力发展水平

C.能力结构

D.能力表现早晚

4、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1956年提出的激励理论是

A.期望理论

B.公平理论

C.双因素理论

D.需要层次理论

5、提出双因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是

A.伏隆

B. 亚当斯

C. 马斯洛

D.赫茨伯格

6、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是

A.伏隆

B. 亚当斯

C. 马斯洛

D.赫茨伯格

7、正直无私、诚实可靠的性格特征属于

A. 性格的态度特征

B.性格的意志特征

C.性格的情绪特征

D.性格的理智特征

8、服从行为与从众行为的本质区别在于

A.是否是无条件的服从

B.是否是自愿的服从

C.是否的暂时的服从

D.是否是存在的服从

9、根据动机内容的性质,可以将动机分为

A.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B.高尚的动机和卑劣的动机

C.长远的动机和短暂的动机

D.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二、多项选择题

1、不同的人在兴趣上的差异性主要包括

A. 兴趣指向的差异性

B.兴趣范围的差异性

C.兴趣时间的差异性

D.兴趣强度的差异性

E.兴趣品质的差异

2、作为个体公众行为的一种动力,动机具有多种作用,即

A.始发作用

B.指向作用

C.强化作用

D.维持作用

E.调节作用

3、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能力差异,主要的表现在

A.能力的类型差异

B.能力大小的差异

C.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D.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E.能力结构的差异

4、个体公众之所以产生从众行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

A.群体的吸引作用

B.与个体的思想觉悟水平相关

C.与个人的需要、情绪、智力和自尊心等因素有关

D.与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高低有关

E.与个体的气质类型有关

5、影响利他行为产生的因素有

A.个人因素

B.社会制度

C.情境因素

D.被帮助者的特点

E.人格特点

5、性格是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具有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有

A.性格的动机特征

B.性格的态度特征

C.性格的意志特征

D.性格的情绪特征

E.性格的理智特征

6、社区公众的主要需要有

A. 环境保护的需要 B .社区安全稳定的需要 C .社区公益活动的需要

D. 社区发展的需要 E .社区情感沟通的需要

三、名词解释

1、从众行为

2、服从行为

3、利他行为

4、公众群体

5、行动群体

6、角色群体

四、简答题

1、简述气质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2、消费者公众有哪些需要?

3、简述从众行为与服从行为的区别与联系。

4、简要评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第五章群体公众心理

本章重点知识:

一、公众群体

公众群体,是相对于个体而言,它是社会公众存在的一般形式,通常是指具有共同利益与共同需要的公众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活动中组合而成的共同体。公众群体包括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即行动群体和社会角色群体。

社会心理学中的正式群体通常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具有共同的目标。这一目标是单个个体无法独自达到的,只有经过群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达到。

第二、具有共同的行为规范。

第三、存在着沟通能力。

第四、存在着一定的结构。

第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第六、具有共同的心理状态。

公共关系心理学中的所谓公众群体除了包括正式群体外,还包括非正式群体。即行动群体和角色群体。

行动群体是在一定时间内,暂时集合于某一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共同的利益与共同需要,特别是目标的共同性,把他们结合在了一起,而且相互间的作用极为充分。如在车站等车的乘客,在影剧院里观赏影剧作品的观众等。

社会角色群体是指具有共同身份,或有共同社会特征的一群人构成的群体。在这类群体中,群体成员并不能直接相互接触。如儿童、老人、母亲等。

角色群体中是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在实际生活中,这些群体的成员不可能聚集在一起。

公关心理学研究角色群体的重要意义在于:角色群体是组织潜在的公共关系对象,研究其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公关活动,可以使潜在的对象改变为有利于组织发展的现实的行动群体。

二、个体加入群体的必要性

个体加入群体,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群体有着与个体完全不同的功能。

第一,加入群体有助于满足我们的一些重要的心理和社会的需要。

第二、加入群体可以帮助我们达到各种目标,而这些目标作为个人是不可能达到的。

第三、参加群体有助于我们获得某些知识和信息,这些知识和信息是我们在别处无法达到的。

第四、获得群体的成员资格有助于得到社会认同。

三、群体的形成与发展

群体需要经过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初创阶段。

第二阶段为磨合阶段。

第三阶段为稳定阶段。

第四阶段为操作阶段。

第五阶段为中止阶段。

四、群体的分类

1、可分为实际群体和假设群体。

实际群体是实际存在的群体。如一个学校、一个企业等。

假设群体即为假设群体。是指名义上存在而实际上不存在的或只是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的群体。这类群体是为了研究和分析的需要,以一类人的共同特征在观念中组织起来,作为其存在形式的。2、根据群体构成原则分类,可以将群体划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由正式文件所明文规定的群体。它的特点是成员有正式的编制,扮演一定的角色,分工明确,职责分明,权利与义务明确,存在上下隶属关系,并且相对稳定。

非正式群体是指自发形成的群体,其成员之间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如钓鱼协会、老乡会等。

3、按群体规模的大小,可以分为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小团体的人数至少不宜少于3人,最多不能超过去了30至少40人。

4、按群体发展水平和结合程度分类,可将群体分为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

松散群体是指一个群体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密切、交往不深、规范尚未形成等。

联合群体是松散群体的进一步发展。

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组成的群体,其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方向。

五、公众群体的心理特征

群体心理特征是群体成员中形成的与群体活动和状况相关的、经常的、稳定的心理感觉,是群体成员对群体自身状况及其与社会环境关系的主观把握。它具体表现成员对群体是归属感、认同感、整体感等。

1、归属感

群体的归属感,是成员对群体产生向心力的一种特殊的情感表现。

对于群体的归属感,组织的公关人员应当给予特别的关注。成员归属感的强弱还是衡量组织心理氛围的好坏、公共关系工作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

2、认同感

群体认同感是成员在认识上与群体保持一致的情感。群体认同感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自觉的认同,也叫主动认同。另一种是压力认同,或叫被动认同。

组织内部公关工作的目的就是要使组织成员对组织产生认同感。只有这样,才能增强组织的内聚力,提高士气,形成良好的组织心理氛围。

3、整体感

群体整体感是指群体成员对群体的一种总体感觉意识。一般而言,成员的整体感、归属感和认同感有直接的相关关系。成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越强,整体感也会越强,反之亦然。

六、群体领导心理定势

(一)群体领导心理

群体领导,是在群体中享有一定威望,能够指挥、协调内部成员去完成各项任务,实现群体目标的个人或集体。群体领导,也称领导者或领导班子。

(二)群体领导心理的分类

实际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领导多半是由上级任命,或者是群众选举而后由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产生的。非正式群体则是由群体成员的推举而自然形成的。

(三)群体领导心理的表现形式

群体领导心理的表现形式,有关专家归纳出了八个方面,即优越感、压力感、威望感、用权感、成就感、竞争感、相容感和自卑感。

1、优越感是群体领导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

2、压力感是群体心理状态的一种自我感觉。

3、威望感是群体领导的一种心理倾向。

4、用权感是群体领导对待权力的心理倾向。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大公无私型;二是以权谋私型。三是公私兼顾型。

5、成就感是群体领导的一种心理倾向。就是希望有所作为,取得良好政绩或业绩。

6、竞争感是群体领导班子的一种心理状态或倾向。领导之间易于产生竞争心理。表现在:一是同邻近的群体领导班子的竞争心理。二是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竞争心理。

7、相容感是群体领导的一种心理状态。指的是领导成员之间各方面差异很大,但能够取长补短、相互配合,和平共处。

8、自卑感。是群体领导班子自我评价所引发出的一种心理情感。指的是在遇到挫折后,有的领导失去自信和勇气的心理状态。

七、群体公众心理定势

(一)群体公众心理定势:是处于准备状态的心理活动,指公众群体心理的定向趋势,它决定着后继心理活动的取向,对人们的感知、记忆、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及行为活动起着正向或反向的推动作用。

心理定势与心理特征、心理倾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所谓联系,即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表现为心理活动,而心理定势则潜在于心理活动中。换句话说,心理定势是影响心理活动的“前期准备活动”。所谓区别,即心理特征是通过行为过程反映出来的心理的显著特点,也就是心理本质的外观,是对个体心理或群体心理方面最一般性特点的综合与概括;心理倾向是人的行为心理的抽象概括;而心理定势则是人们心理发展走向,它预示着人们可能产生的行为。

(二)群体公众心理定势的表现形式

群体公众心理定势的表现形式很多,其中最为典型的表现形式是时尚、流言、舆论、习俗。

时尚:俗称流行,表现为社会或群体的成员在短时间内由于追求某种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而产生的相互感染和模仿。依流行时间的长短和规模的大小,可分为阵热、时髦和时狂三种类型。

阵热是指在短暂时间内流行起来的而又马上迅速平息了的时尚状态。所谓“五分钟热情”是也。

时髦显得更加极端一些,往往一开始就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效仿。在时间上比阵热长,但也不能持久。时狂是时尚的极端形式,不仅来势猛烈,而且会使人头脑发热到丧失理智的程度。

(三)流言就是一定时期内在社会上或群体内互相传播的共同关心的消息。可分为三类:一是和人们的利益直接相关的,如经济形势等;二是与个人或群体利益有间接关系的;三是和一般人无关的奇闻趣事等。流言和谣言不同。谣言一般怀有恶意,流言则是由大意的以讹传讹所致,其后果有的恶劣,有的则无关紧要。

流言的产生:主要是正常的信息渠道受到了阻碍。一是信息发出者的偏差,或者理解上产生偏颇;二是信息传播者往往加上个人情感色彩,因而使信息远离客观事实。

(四)舆论又称社会舆论。是指社会上或群体中人们对普遍关心的人和事公开地发表一致性的意见。舆论可以分为自发形成和有意形成的两种。舆论是影响人们心理的重要手段,俗话说“千夫所指,无病而死”。舆论可以起到抑恶扬善的作用。

(五)习俗即社会风俗习惯,是社会长期的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风俗表现出不同的具体形态,如礼仪方面、语言方面、饮食方面和服饰方面。但主要的有道德习惯、礼仪、审美习俗、禁忌习俗等。

本章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具有共同社会身份或有共同社会特征的一群人构成的群体,称为

A.行动群体

B.社会角色群体

C.实际群体

D.联合群体

2、下列群体中群体发展程度最高的是

A.松散群体

B.联合群体

C.集体

D.小团体

3、在车站、码头等侯乘车的乘客,在影剧院看电影戏剧的观众,属于

A.行动群体

B.角色群体

C.实际群体

D.虚拟群体

4、1992年一夜之间风靡全国又很快消失的“呼啦圈热”属于

A.阵热

B.时髦

C.时狂

D.狂热

5、钓鱼协会、集邮协会、老乡会、同学会等,都属于

A.正式群体

B.非正式群体

C.角色群体

D.假设群体

二、多项选择题

1、老人、小孩、妇女、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属于

A.实际群体

B.假设群体

C.角色群体

D.行动群体

E.非正式群体

2、公众群体心理特征表现为群体成员对群体的

A.归属感

B.认同感

C.整体感

D.亲切感

E.自豪感

3、群体公众心理定势的表现形式很多,其中最为典型的表现形式是

A.时尚

B.流言

C.舆论

D.习俗

E. 时髦

4、群体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经过几个阶段,它们是

A.初创阶段

B.磨合阶段

C.稳定阶段

D.操作阶段

E.中止阶段

三、名词解释

假设群体行动群体角色群体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群体公众心理定势

四、简答题

1、个体加入群体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什么是群体领导心理?有哪些主要表现形式?

第六章社会组织形象分析

本章主要知识点

一、社会组织形象

社会组织形象,简称组织形象,是组织的客观状态在公众心目中的综合印象,即公众对组织的客观状态所作的概括而又抽象的反映。组织形象具有如下特点:

1、组织形象的客观性。

2、组织形象的主观性。

3、组织形象的相对稳定性。

4、组织形象的阶段性。

5、组织形象的整体性。

二、组织形象的构成要素

完整的组织形象包括软要素,也包括硬要素。软要素主要是指组织中与人有关的要素;硬要素则是指组织中与物有关的要素。

(一)组织形象的软要素

软要素是组织中与人有关的要素,是组织的主要构成要素,因为人的状况对组织形象的影响最大。包括以下内容:

1、组织成员的数量和质量。

2、组织的群体心理氛围。

3、组织的方针政策和管理水平。

4、组织的道德形象。

(二)组织形象的硬要素

1、组织的地理位置。

2、组织的建筑群落和环境布置。

3、组织拥有的生产、技术设备。

4、组织的生活娱乐设施。

5、组织的资金状况。

6、组织的产品

7、组织的无形资产。

三、公众印象与组织形象

(一)公众印象

印象: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记忆中所保留的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公众印象也就是指组织在公众交往过程中,公众记忆中所保留的有关组织的形象。

(二)印象形成的三要素

公众印象形成过程包含着三个主要成分(或要素),它们是认知对象,即被印象者,认知的主体,即印象者,以及交往的情景。

被印象者就是被形成印象的人或组织。在公众对组织形成良好印象的过程中,组织及其代表人的外部形象是非常重要的。

印象者也称知觉者。在公众印象形成过程中,印象者也就是公众。

交往情景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发挥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公众印象形成的特点模式

1、公众印象形成的特点

公众印象形成有许多特点,主要表现在一致性、评估性以及描述中心词的作用等方面。

2、公众印象形成的模式

(1)累加模式。累加模式把人们形成印象的过程看作是一个评分的过程。它假设,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对交往者的印象是由各种评价要素组成的。这些评价要素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人们的印象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评分的过程。

(2)平均模式:该模式认为,人们是通过把所有评估值平均起来而形成一个总体印象的。

(3)加权平均模式:这是对平均模式的修改。按照这个模式,交往者在形成印象(在对评价要素的分值进行平均打分)时,往往对那些他认为特别重要的评估要素给予了较大的权重,用于突出这些评价要素的作用。

(四)公众印象与组织形象的关系

公众印象和组织形象是相辅相成的,公众印象是形成公众对组织形象评价的基础,同时组织形象又是公众印象的综合。但是我们简单地认为公众印象就是组织形象。这主要是因为:第一,公众印象往往是一种个体印象,是处于思维、情感和行为的互动之中的认知个体的整合过程。

第二、个体对组织形成某种印象之后,由于认识能力和接触范围的限制,往往怀疑自己的认知是否可靠,进而产生与他人交流、切磋的心理需要。

四、影响公众印象形成的心理效应

(一)优先效应

优先效应也称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是指人们在初次交往中留下的深刻印象,并由此对以后交往产生的影响。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人们总是按照最初的印象去理解了后面的性格特征并形成自己的评价。它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直接影响着以后双方的进一步交往。

这就是优先效应的作用。

(二)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最近的印象对人造成的影响,它往往会冲淡过去获得的有关印象,对优先效应形成冲击。

2016年10月自考审计学答案及解析

201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审计学试卷 (课程代码:0016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注册会计师在实施监盘程序时,发现被审计单位购进一批商品在账上没有反映,则管理当局违背的认定是() A.发生 B.完整性 C.权利和义务 D.计价或分摊 答案:B 章节:第五章《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知识点:“获取审计证据时对认定的运用”,其中“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包括存在、权利和义务、完整性、计价和分摊。P124 解析:完整性:所有应当计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均以记录。(少记) 2.下列不属于证实客观事物的方法是() A.盘点法 B.鉴定法 C.观察法 D.核对法 答案:D 章节:第一章《审计概论》 知识点:“证实客观事物的方法” 解析:证实客观事物的方法有:盘点法、调节法、观察法、查询法、鉴定法。P53-54 3.下列有关审计监督体系的理解中,表述正确的是()

A.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旨在提高财务报表的可信赖度 B.内部审计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基础 C.政府审计是独立性最强的一种审计 D.财务报表的合法性是财务报表使用者最为关心的 答案:A 章节:第一章《审计概论》 知识点:注册会计师审计与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的的区别 解析:注册会计师是独立性最强的一种审计。P48-49 4.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一般() A.在承接客户和续约时进行 B.在进行审计计划时进行 C.在进行期中审计时进行 D.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的始终 答案:D 章节:第六章《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与应对》 知识点: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解析: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是一个连续和动态地收集、更新与分析信息的过程,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的始终。P141 5.下列注册会计师审计收费规范的是() A.按利润总额的一定百分比收费 B.按营业收入的一定百分比收费 C.按上市成功与否收费 D.按审计资源的投入确定收费 答案:D 章节:第二章《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 知识点:收费、佣金及业务招揽(收费考虑的因素、或有收费、佣金,重点把握不得-----)

全国2018年10月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及答案解析--考点精粹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370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斯密和李嘉图是(B) A.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C.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D.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考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代表人物,绪论01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斯密、李嘉图 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2.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马克思主义是历史时代的产物 B.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经验的总结 C.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成果的升华 D.马克思主义是先天智慧的结晶 考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组成部分,绪论01 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北大心理学自考心得分享

北大心理学自考心得分享 2011-03-16 11:59 北大心理学自考心得分享 1、学习方法与应考技巧 2、课程架构简析 一、学习方法与应考技巧 北大心理学自考,有人觉得很难,也有不少人半途放弃的;但也不少一次考六门、七门、八门全过关的,一次过四门、五门还是比较常见的。那么北京大学的心理学自考,到底难不难呢? 我的基础也不算好,没上完初中,专本科同时报考,三年里考完专科,本科还有五门。因为要挣钱养肠子,一边做事情一边学习,没听过几次课,专科段是全自学的,第一次报考心理统计,我问一个北大讲实验心理的老师,她听我一说情况还自学心理统计,轻轻的摇头,意思是不可能靠自己学习考得过。看心理统计是很痛苦,不过我一次考过,八十八分不算太高,也是目前考得最高分了。通过这件事,我就认定,你想考过和想不想考好,并不在课有多难,关键还是在自己。老师讲不讲,只要你真想考过你就会去找你自己的方法。我也有重考的,不过我觉得是自己没学好的事,不关课程难不难和有没有听老师课的关系。所以,你要听了老师的课,别人考过,你考不过,至少自身的关系还是大一些。找不到问题的根源,总之是比较麻烦的。 做为公共的知识点,你想到了什么? 至少可以发现,公共的东西你学一次可以重复使用,第一次理解好学透,以后遇到了复习下就可以了,如果这一点你认为说得不对,那你真不适合参加这学习。 当你发现并接受这一点的时候,你已经在自考的路上给自己减少了很大的压力,也减少了不少的负担。这些你也不一定非要认同,因为规律和方法的发现确实不能完全的为简便快速的学习和应考打下通往必然成功的基础。 对课程的设置架构和相互关系有一些基础的了解,我们再来看一下学习的过程。 学习这回事我也不觉得件好玩的事情,所以,必要的努力还是需要的。 如果你去听辅导班的课程,我觉得对于应考来说,虽然不能说像婴儿吃奶那么容易,至少和你搬张课桌的难度不会大多少,前提是你真的认真的听了,事后学习了,考前复习了。

2015年10月自考审计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审计学试卷 (课程代码 00160) 本试卷共7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选择题第一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0 1.被审计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以财务报表及有关资料表现的全部或一部分经济活动称为 A.审计主体 B.审计客体 C.审计依据 D.审计目标2.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A.财产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 B.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C.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需要 D.遵守《公司法》的需要3.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时,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将对独立性的不利影响 降至可接受水平,则应当采取 A.拒绝接受委托 B.终止业务约定 C. 与审计客户的管理层沟通可能出现的不利影响 D.与审计客户治理层讨论独立性的不利影响 4.下列行为中,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构成不利影响的是 A.注册会计师搭乘审计客户的航班 B.注册会计师到审计客户中按正常条件办理房贷 C.注册会计师担任审计客户的会计顾问 D.注册会计师为审计客户提供营改增的业务培训 在确定鉴证业务是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还是直接报告业务时,注册会计师应当5. 考虑 的因素是 A. 提供的保证程度是合理保证还是有限保证 B.鉴证对象信息是否以责任方认定的形式为预期使用者获取 C,提出结论的方式是积极方式还是消极方式 D.提出鉴证报告的形式是书面报告还是口头报告

2015年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A.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对世界存在状态问题的不同回答所区分的哲学派别是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3.哲学上的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B.世界的统一性 4.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C.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5.下列选项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D.物质生产活动 6.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B.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C.前者反映事物的现象,后者反映事物的本质 9.真理都是具体的,包罗万象的真理是不存在的。这说明任何真理都具有B.相对性 10.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C.实事求是 11.决定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的是 B.物质生产 12.下列范畴中,反映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是B.生产关系 13.阶级斗争归根结底是由A.物质利益的对立引起的 14.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是A.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 15.商品的最本质因素是B.价值 1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1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8.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B.既有历史进步性又有阶级局限性 19.产业资本循环中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的阶段是C.购买阶段 20.资本家加速资本周转的目的是D.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2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最典型的现象是A.生产过剩 22.超额利润是C.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23.同股票价格成反比的是A.银行利息率 24.垄断产生的物质条件和基础是D.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 25.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D.金融资本 26.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为更高级的生产方式创造物质条件,这主要表现为C.发展社会生产力 27.提出并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是A.列宁 28.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充分条件是D.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29.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都存在的经济关系是A.生产资料的社会公有制 30.劳动不再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而同时成为生活第一需要的社会是B.共产主义社会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 31.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组成部分的有 A.科学社会主义C.马克思主义哲学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2.下列各项属于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的有 B.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C.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D.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3.下列各项表现了意识能动性的有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能影响人的生理活动C.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D.意识能指导人的实践活动 34.在真理标准问题上,下列说法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多数人认可的就是真理 B.权威人士采纳的就是真理C.少数人坚持的就是真理 D.大家觉得有用的就是真理 35.下列各项中,属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有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36.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 37.资本主义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主要依靠的是A.延长工作日C.增加劳动强度 38.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是 B.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C.生产价格的形成以价值为基

云南大学自考本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招生简章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招生简章 院校简介 云南大学(Yunnan University)位于云南昆明,简称云大(YNU),是一所文脉深远、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中国著名大学,始建于1922年,时为私立东陆大学,1934年更名为省立云南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云南大学,1946年被《不列颠百科全书》列为中国15所在世界最具影响的大学之一,1950年定名云南大学。 云南大学属中国首批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之一,是列入教育部直属高校序列、教育部与云南省“部省合建”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双一流、211工程、一省一校、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入选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是中西部“一省一校”国家重点建设大学(Z14)联盟成员、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牵头单位,具有自主招生资格,设有研究生院。是以民族学、生物学、特色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以及边疆问题和东南亚、南亚国际问题研究为优势特色,学科较为齐全的综合性大学。 截至2019年4月,云大有呈贡、东陆两校区,占地面积4363.64亩,校舍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370余万册;有教职员工2971人,其中专业技术岗位2497人;有院士10人(含双聘、特聘);有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16976人,硕士研究生7595人,博士研究生1108人。 一、【专业介绍及就业领域】: 环境设计是指对于建筑室内外的空间环境,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进行整合设计的一门实用艺术。环境艺术所涉及的学科很广泛,包括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环境心理学、设计美学、环境生态学、环境行为学等学科。 我国环境艺术方面建设的层面主要是在室内设计和装饰、装修等内容上,环境艺术教育也侧重于此。主要培养在建筑装饰行业从事室内装饰设计、家具设计、展示设计、建筑外观装饰设计、景观设计等工作的技术人员。学生毕业后可从事数字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会展设计行业、平面设计师、施工图设计师、效果图表现、工装设计师、设计师助理、施工监理等行业。 二、【自学考试简介】: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我国基本考试制度之一,是以高等教育学历考试为主的国家考试,以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条例》规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本科毕业证书获得者,与普通高等学校同类毕业生同等待遇。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报考优势】: ●无需脱产学习,以助学形式为主,不耽误工作生活。 ●考前重点辅导资料,考后有助学加分,确保高通过率。 ●仅有3科国考课程,其余课程为过程性校考形式,考试更轻松; ●学制短,可1年内完成全部科目考试,更省时间与精力。 ●可获国家正规毕业证,出国留学、考研究生、升职、评职称等均可用。

自考审计学10月试题以及答案

全国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考审计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60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审计分为详细审计与抽样审计,这种分类的标准是根据 A.审计对象 B.审计目的 C.审计内容 D.审计证据的检查范围 2.注册会计师审计方法的调整,主要是随着下列哪一项因素的变化? A.审计环境 B.审计对象 C.审计技术 D.审计目标 3.注册会计师通过分析存货账龄最有可能证实的认定是 A.存在 B.完整性 C.权利与义务 D.计价和分摊

4.注册会计师在下列哪种情况属于禁止披露客户的有关信息? A.为法律诉讼准备文件 B.出于第三方利益使用客户信息 C.监管机构依法进行的质量检查 D.取得客户的授权 5.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不包括 A.中国注册会计师业务准则 B.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 C.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 D.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 6.下列各项不属于内部控制要素的是 A.对控制的监督 B.风险评估过程 C.控制活动 D.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 7.下列关于函证审计程序的提法,不正确的是 A.应收账款函证是重要的审计程序 B.应付账款函证是非必要的审计程序 C.预付款项的函证效果要比预收款项的好 D.肯定式函证的成本要低于否定式函证 8.被审计单位的一项在建工程,将安装费850万元,错记为580万元,则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违反的认定是 A.截止 B.计价和分摊 C.真实性 D.完整性 9.下列最有可能导致注册会计师不能执行财务报表审计的情形为 A.被审计单位存在经营风险

2015年10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答案

2015年10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 参考答案 1-5BCDAA 6-10DBDCA 11-15DADDB 16-20CCBDC 21-25ABAAB 26、答:科学内涵 ①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简要地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②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起了主导作用,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结合时代特点和本国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③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理论品质 ①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②体现时代性,要求我们站在时代前列,把握时代特点,反映时代的进步和历史发展的要求。 ③把握规律性,要求我们不断加深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实际工作提供规律性的指导。 ④富于创造性,要求我们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不断提出新理论,开拓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把各项事业提高到新的水平。 27、答:1.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社会实践不断推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②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③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2.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总之,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力、标准和最终目的,这些都是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具体表现。 28、答:是广大人民群众还是个别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即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对这个问题的根本分歧。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历史唯心主义关于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历史唯心主义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片面夸大极少数英雄人物及其思想、意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否认广大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列宁指出,以往的历史理论有两个主要缺陷:“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的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第二,以往的历史理论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列宁这段话不仅揭示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而且指出了它长期存在的根源。 29、答:(1)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 (2)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的特点:一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3)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以上,从而劳动力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价值增殖过程就实

2021年自考《环境心理学》习题及答案

2021年自考《环境心理学》习题及答案 名词解释 1.个人空间:是指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不见边界的、不容别人侵犯,随我们移动而移动,并依据情境扩大和缩小的领域 2.需要:是有机体因缺乏某种重要刺激,因而引起有机体的紧张状态,即有机体与环境之间形成的不平衡状态。 3.知觉: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时候,人不仅能反映该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且能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在大脑中根据事物的各个属性,按其相互间的联系或关系整合成事物的整体,从而形成该事物的完整映像,这种信息整合的过程就是知觉。 4.领域性: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 5.认知地图: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 6.图形与背景:在一定的场内,我们总是有选择地感知一定的对象,而不是明显感知其中所有的对象——有些凸显出来成为图形,有些则退居衬托地位成为背景,俗称图地之分。 7.环境负荷:该理论主要关心环境刺激出现时注意的分配和信息加工过程 8.噪音:不同频率和不同强度的声音,无规律的组合在一起,则变成噪音,等强度的所有频率声音组合而成的声音叫做白噪音。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给噪音下定义,可以说,人们评价为不想要听的声

音都是噪音。 9.认知距离:就是研究人们怎样在头脑中凭记忆判断距离的长短,也有人称为“主观距离” 10、自动现象:本身静止孤立的刺激,被观察者感知为“刺激正在移动”的心理现象,称为自动现象。 11、诱动现象:身静止的物体,因受周围较大刺激物移动的影响,所构成的移动物静止,静止物反而移动的现象,称为诱动现象。 五、简答题 1.环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答:研究人的行为与人所处的物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应用这方面的知识改善物质环境,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是环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2.适应环境应激有什么意义。 答:首先,应激具有唤醒作用,恰当的唤醒水平可以维持较高的任务绩效;其次,应激是一种全心身的唤醒与激活—它不仅唤醒和吸引人的注意去应付所面临的挑战,同时也激发了机体组织的活力和免疫系统的战斗力。 3.环境体验与环境认知有什么区别。 答:区别在于:环境体验是刺激在场或紧接刺激之后发生的,而且会持续一段时间,甚至可能引发审美等情感反应。认识对环境体验有影响,但体验程度主要取决于实际刺激的性质、反应者的特点和实际情境。

【免费下载】真题版10月自学考试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年真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370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答案请私信我或者百度搜自考一点通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其中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理论来源的是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德国古典哲学 C.近代英国哲学 D.近代法国哲学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承认 A.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B.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陛 3.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 A.实践主体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B.实践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C.实践是个人日常生活的活动 D.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有两个,一个是联系的观点,另一个是 第 1 页

A.发展的观点 B.对立统一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 4.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这表明 A.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性 B.意识是客观事物本身 C.意识对物质具有决定性 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5.能动反映论区别于机械反映论的根本标志是 A.肯定思维能正确地反映存在 B.认为认识过程是纯粹的观念创造 C.肯定思维对存在的决定作用 D.认为认识过程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 7.“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句话说明 A.感性认识是微不足道的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是唯一可靠的 D.理性认识有待于深化为感性认识 8.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承认实践标准 A.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 B.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 C.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 D.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9.“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提出者是 A.黑格尔 B.费尔巴哈 C.马克思 D.恩格斯 10.“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这句话强调的是 A. 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C.社会存在根源于社会意识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1.在生产关系的诸要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产品的分配方式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C.产品的交换方式 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12.阶级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首先是一个 A.经济范畴 B.政治范畴 C.文化范畴 D.交往范畴 第 2 页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自考复习题

室内设计自考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超高层建筑是指:【A】A.高度超过100米的建筑B.高度超过50米的建筑 C.24层以上D.10层以上 2.多高层住宅建筑为:【C】A.1~3层B.4~6层 C.7~9层D.10层以上 3.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主将,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旗手”。【B】A.弗兰克·赖特 B.柯布西耶 C.格罗佩斯 D.密斯·凡德·罗 4.美国现代建筑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先驱人物是【A】A.柯布西耶 B.弗兰克·赖特 C.格罗佩斯 D.密斯·凡德·罗 5.按空间使用类型室内设计系统分为:【D】A.静态空间、动态空间、虚拟流动 B.餐饮、睡眠、会议、购物、休息、娱乐空间 C.住宅、公寓、宿舍空间 D.居住、公共和办公空间 6.(室内环境)各类建筑的室内环境;室内功能特点、空间组织特点、风格属于 【B】A.整体环境 B.微观环境 C.中观环境 D.宏观环境 7.餐饮空间中运用传统符号追求一种古色古香的文化,从文化层次上属于【B】A.文化情调B.文化心理 C.文化精神D.文化意境 二、多项选择题: 1.按承重结构的材料分类建筑分为:【ABCDE】A.木结构建筑B.砖(或石)结构建筑 C.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D.钢结构建筑 E.混合结构建筑

2.现代室内设计的流派包括:【ABCDE】A.高技派B.光亮派C.新洛可可派 D.风格派E.装饰艺术派 3.形态构成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包括:【ABCE】A.点的积聚B.线的积聚 C.体块堆积D.面的积聚 E.空间界定 4.按照空间构成方式室内设计系统分为:【ABC】A.静态空间 B.动态空间 C.虚拟流动 D.办公空间 E.居住空间 5.空间形象与尺度系统的处理包括【ABE】A.空间分割B.空间组合C.消防系统 D.空调系统E.界面 6.室内设计,现代室内设计是综合的室内环境设计,它包括:【ABCDE】A.视觉环境设计 B.工程技术方面的设计 C.声、光、热等物理环境设计 D.氛围、意境等心理环境设计 E.文化内涵的营造 7.室内设计绿化的功能包括【ABCD 】 A.改善室内环境 B.美化环境 C.满足精神、心理需要 D.组织空间 E.改善建筑结构不足 8.当前室内设计和建筑装饰应注意的问题:【ABCD】A.整体环境和建筑功能意思薄弱 B.对大量性、生产性建筑的室内设计有所忽视 C.对技术、经济、管理、法规等问题注意不够 D.设计的创新精神 E.风格流派众多 9.办公类空间从所属上可分为:【ABE】A.行政性办公空间B.商业性办公空间 C.开放办公空间D.个人办公空间 E.综合性整体办公楼 10.家具按照功能分为:【ABCD】

2017年4月自考审计学(000160)试卷及答案解释

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审计学试卷 (课程代码00160)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对于注册会计师的欺诈行为,法院可判其 A、没有过失 B、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C、只有民事责任 D、只有刑事责任 2、财务报表审计、经营审计和合规性审计的分类依据是 A、审计主体 B、审计目的和内容 C、审计实施的时间 D、审计实施的方式 3、注船会计师审计方法的调整,主要是随着 A、审计对象的变化 B、审计目标的变化 C、审计环境的变化 D、审计责任的变化 4、无法实施函证的应收账款,审计人员可以实施的最为有效的替代审计程序是 A、进行销售业务的截止性测试 B、扩大控制测试的范围 C、审查与销售有关的凭证及文件 D、执行分析程序 5、注册会计师的配偶在被审计单位所从事工作将严重损害独立性的是 A、总工程师 B、统计 C、出纳 D、营销总监 6、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中不包括 A、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 B、中国注册会计师业务准则 C、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 D、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 7、下列事项中,难以通过观察的方法获取的审计证据是 A、经营场所 B、固定资产的所有权 C、实物资产的存在 D、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 8、下列关于质量控制准则适用范围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适用于审计业务 B、只适用于鉴证业务 C、适用于所有业务 D、只适用于相关服务 9、被审计单位当年购入一批材料,会计部门在记账时错记了该批材料的外地运杂费,则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违反的认定是 A、完整性 B、截止 C、发生 D、计价与分摊 10、如果审计报告里出现“由于上述闻题造成的重大影响"等专业术语,那么该报告最应该是 A、无保留意见报告 B、保留意见 C、否定意见 D、无法表示意见 11、业务工作底稿的归档期限为业务报告后 A、30天 B、60天

2014年10月自考《审计学》试题及答案

201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00160 审计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在注册会计师审计发展的过程中,审计报告使用人从股东扩大到债权人是在 A、详细审计阶段 B、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 C、财务报表审计阶段 D、抽样审计阶段 2、下列关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表述,不正确 ...的是 A、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责任仅对委托人而言,不涉及其他群体 B、注册会计师审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C、注册会计师审计是由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实施的审计 D、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目的是提高财务报表预期使用者对财务报表的信赖程度 3、书面证据通常不能 ..通过 A、检查取得 B、分析程序取得 C、观察取得 D、函证取得 4、财务报表审计质量的权威性标准的是 A、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 B、注册会计师相关服务准则 C、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 D、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 5、下列各项中,属于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内容的是 A、鉴证目标 B、对业务质量承担的领导责任 C、三方关系人 D、鉴证报告 6、下列属于违反会计师事务所对业务工作底稿所包含的信息予以保密责任的 A、根据有关规定,会计师事务所为法律诉讼准备文件 B、接受注册会计师协会依法进行的质量检查 C、利用所获知的涉密信息为子女谋利益 D、根据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向监管机构报告发现的违反法规行为 7、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负有责任的是 A、会计师事务所 B、注册会计师 C、被审计单位财会人员 D、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 8、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是 A、对其出具的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B、对其出具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2018年自学考试《室内设计》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学考试《室内设计》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下,室内环境的创造,应该把保障安全和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作为室内设计的首要前提。 2.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是室内空间和环境的再创造;室内设计是建筑的灵魂,是人与环境的联系,是人类艺术与物质文明的结合。 3.室内设计从大的类别来可分为:居住建筑室内设计、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工业建筑室内设计、农业建筑室内设计。 4.住宅室内环境的主色调主要为暖色调和冷色调、对比色或调和色、高明度和低明度等。 5.室内设计的风格主要分为传统风格、现代风格、后现代风格、自然风格、混合性风格。 6.室内设计的艺术流派主要有高技派、光亮派、白色派、新洛可可派、风格派、超现实派、解构主义派以及装饰艺术派。 7.空间的类型有:固定空间和可变空间、静态空间和动态空间、开敞空间和封闭空间、肯定空间和模糊空间、虚拟空间和虚幻空间。 8.常见的空间的基本形态有:下沉式空间、地台式空间、凹室与外凸空间、回廊与挑台、交错、穿插空间、母子空间、共享空间、虚拟和虚幻空间。 9.界面清晰、范围明确、具有领域感的空间称为肯定空间;似是 而非、模凌两可、无可名状的空间常称为模糊空间。

10.室内空间中的储藏空间的处理方式一般有嵌入式、壁式橱柜、悬吊式、收藏式、桌橱结合式等。 11.色彩的三大要素是指色相、明度、彩度。 12.色彩的物理效应有温度感、距离感、重量感、尺度感。 二、单项选择题 1.( B )认为,室内设计是设计“具有视觉界限的人工环境,以满足生理和精神上的要求,保障生活、生产活动的需求”。 A建筑师普拉特纳 B白俄罗斯建筑师E ?巴诺玛列娃 C美国设计师协会主席亚当 D中国建筑师戴念慈 2.平面图(包括家具),常用比例为(A ) A 1:50,1:100 B 1:100,1:1000 C 1:50,1:1000 D 1:100,1:500 3.营业厅的室内设计总体上应突出商品,激发购物欲望,即商品是 (B ) A配角 B主角 C促销 D都不对

2019年10月自考《审计学》真题及答案00160

2019年10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审计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注册会计师在评价尚未更正错报时,下列处理不当的是()。 A.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低于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发表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B.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高于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通过扩大审计程序的范围或要求管理层调整财务报表降低审计风险 C.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接近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汇总数连同尚未发现的错报是否可能超过重要性水平,并考虑通过实施追加审计程序或要求管理层调整财务报表降低审计风险 D.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低于重要性水平,且从性质上对财务报表的影响不重大,注册会计师可以发表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低于重要性水平,但从性质上对财务报表的影响重大时,且影响不广泛,注册会计师应发表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2.下列关于注册会计师审计产生和发展的阶段先后秩序排列正确的是()。 A.会计报表审计阶段、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详细审计阶段 B.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会计报表审计阶段、详细审计阶段 C.详细审计阶段、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会计报表审计阶段 D.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现代审计阶段、会计报表审计阶段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国外注册会计师审计发展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详细审计阶段、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会计报表审计阶段、现代审计阶段。参考教材第46页。 3.下列审计方法中,属于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是()。 A.监盘 B.观察 C.审阅法 D.调节法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按审查书面资料的技术内容划分,可分为审阅法、核对法、分析法、复算法等。

2019年10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真题及答案

2019年10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真题及答 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对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题干】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 )。 【选项】 A.理论特征 B.理论核心 C.理论品质 D.理论前提 【答案】C 2.【题干】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选项】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时间的关系问题 D.物质和空间的关系问题 【答案】A 3.【题干】客观实在性是( )。 【选项】

A.自然物质的个性 B.一切物质的共性 C.物质的具体形态 D.物质的存有形式 【答案】B 4.【题干】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在于, 是否承认( )。 【选项】 A.联系具有复杂多样性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答案】D 5.【题干】“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等说法,都 是要在实践中坚持( )。 【选项】 A.适度原则 B.辩证否定观 C.实事求是 D.科学发展观 【答案】A 6.【题干】假象同真相一样,也是客观存有的。这是一种( )。

【选项】 A.辩证法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答案】B 7.【题干】人们理解世界的目的在于( )。 【选项】 A.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 B.实现对自身水平的改造 C.满足人类的求知欲望 D.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答案】D 8.【题干】“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这句话强调的是( )。 【选项】 A.仅同事物的现象相符合的不一定是真相 B.只要同事物的现象相符合的就是真理 C.只要观察事物的外部联系就能获得真理 D.只要观察事物的偶然联系就能获得真理 【答案】A

社会心理学(二)自考资料

社会心理学(二)自考资料 第一章社会学心理学概述 1.艾宾浩斯: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却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2.杨国枢认为,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奢侈品阶段——心理学只是少数人的专利,调味品阶段——心理学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必需品阶段——心理学成为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东西。 3.按照杨国枢的观点,当今心理学科分为两大领域:一是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二是实验与认知心理学。人格,社会,实验,认知也因此成为心理学的四个支柱,其他心理学分支是在这四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为什么要学社会心理学 1.人们对他认得认识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对方的人格特点出发,知道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二是从情境出发,知道对方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有什么样的反应。 2. 和等人提出的“大五”人格理论的五个维度是: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愉悦性,公正严谨性。我国王登峰,崔红等人提出的“大七”理论。 3.王登峰,崔红和杨国枢等以中国文化和语言为背景,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确认了中国人人格结构七因素:外向性:指个体活跃,合群,乐观;善良:指个体利他,诚信,重感情;行事风格:指个体严谨,自制,沉稳;才干:指个体坚决,坚韧,机敏;情绪性:指个体耐性,直爽;人际关系:指对人热情,宽和;处世态度:指个体自信,淡泊名利。 4. . 等人发现,对现在的人而言,生活的意义不在于钱或者名声声响亮而在于四个方面有优势:一是能够自主,自己的事情能够自己决定,而不是由他人决定;二是能力,能够有足够的实力把自己的决定或者他人交给的任务完成;三是关系,在生活中和他人建立密切的联系,而不是孤军奋战;四是自尊对自己友情性的认识和积极的评价。 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1.美国心理学家从行为主义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社会行为的系统科学。从社会认知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怎样想,怎样相互影响及怎样与别人相联系的科学。沈德灿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社会心理学研究常被分为三个领域:(一)个体过程,包括成就行为与个体的工作绩效.态度以及态度改变.归因问题.认知过程与认知失调.个人知觉与自我意识.个体的人格与社会发展.应激和情绪问题;(二)人际过程,包括侵犯和助人行为.人际吸引一爱情.从众和服从.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非言语的交流.性别角色与性别差异;(三)团体过程,包括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拥挤与环境心理学.团体过程与组织行为.种族偏见与伦理问题.健康心理学。 三.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一)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最有影响的三个学派精神分析是第一势力,行为主义是第二势力,人本主义是第三势力。 .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社会观 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而宣布了现代心理学的诞生。冯特的心理学体系包括两个部分:实验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其中前者研究心理的元素分析,后者是用历史分析法写成的心理学专著。 .古典精神分析最致命的弱点是它忽视了外在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从而把人看成是一个可以独立于外部世界的封闭体系。 3.阿德勒用补偿作用,权力意志,生活风格和社会兴趣等外部因素解释人格的成长与发展。阿德勒的心理学被称为个体心理学。 4.荣格的主要贡献是无意识理论的发展,在他看来,无意识可以分为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荣格的心理学被称为分析心理学。

最新10月全国自考《审计学》试卷及答案汇总

2014年10月全国自考《审计学》试卷及 答案

2014年10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审计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6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注册会计师审计发展的过程中,审计报告使用人从股东扩大到债权人是 在【】 A、详细审计阶段 B、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 C、财务报表审计阶段 D、抽样审计阶段 2、下列关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表述,不正确 ...的是【】 A、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责任仅对委托人而言,不涉及其他群体 B、注册会计师审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C、注册会计师审计是由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实施的审计 D、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目的是提高财务报表预期使用者对财务报表的信赖程度 3、书面证据通常不能 ..通过【】 A、检查取得 B、分析程序取得 C、观察取得 D、函证取得 4、财务报表审计质量的权威性标准的是【】 A、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 B、注册会计师相关服务准则

C、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 D、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 5、下列各项中,属于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内容的是【】 A、鉴证目标 B、对业务质量承担的领导责任 C、三方关系人 D、鉴证报告 6、下列属于违反会计师事务所对业务工作底稿所包含的信息予以保密责任的【】 A、根据有关规定,会计师事务所为法律诉讼准备文件 B、接受注册会计师协会依法进行的质量检查 C、利用所获知的涉密信息为子女谋利益 D、根据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向监管机构报告发现的违反法规行为 7、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负有责任的是【】 A、会计师事务所 B、注册会计师 C、被审计单位财会人员 D、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 8、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是【】 A、对其出具的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B、对其出具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C、对其出具的管理建议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D、对其助理人员的工作负责 9、下列认定中,与各类交易和事项无关的是【】 A、截止认定 B、权利认定 C、准确性认定 D、分类认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