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层分布式结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研究

多层分布式结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研究

多层分布式结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研究
多层分布式结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多层分布式结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研究

作者姓名叶建文

指导教师干红华

学科(专业) 软件工程

所在学院软件学院

提交日期2005年月

浙江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多层分布式结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研究

作者姓名叶建文

指导教师干红华

学科(专业) 软件工程

所在学院软件学院

2005年月

摘要

随着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拓展和系统规模的扩大,计算机软件的复杂度也在不断增加,软件系统结构在软件设计和开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多层分布式结构模式以其可伸缩性、可配置性、安全性以及体现软件集成的思想优点,正在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结合公安海警高等专科学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实例对如何开发多层分布式结构的管理信息系统做了较深入的论述。首先,详细介绍了多层分布式结构体系的发展及其技术特征;然后着重阐述了管理系统的核心----数据库技术,并结合MS SQL Server 2000分析了当今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特点;讨论了多层数据库应用程序的开发方法;最后论述了教学管理系统的整个开发过程,包括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现三个阶段,并列举了学生信息系统、课程管理模块的数据流程图、E-R图和代码。

本系统在开发过程中应用了一种较新的开发方法,即在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阶段采用的是生命周期法和原型法相互结合,在系统实施阶段采用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这种开发方法使用户最大限度地参与到系统的开发过程中,使开发出的系统能较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为了加强系统的安全稳定性,采用了暂存数据技术,使系统中当数据库服务器或应用服务器发生故障时,用户能够把更新的数据暂时存储在客户端机器中,待数据库服务器或应用服务器工作恢复正常后,再把数据加载到系统中并更新回数据库。

关键词多层分布式;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面向对象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pplication and enlargement of systematic scale in computer domain,on one hand the complication of software also is increasing continuously;on the other hand the functions of systematic structure of software are more and more significant in the procedure for designing and exploiting for software.Because of it virtues such as flexibility,configurability,reliablity and embodying the thought of integrated software etc.,Multi-tier distributed strctuctre mould is putting in use popularly.

In this articl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 ublic security marine Pokice Academy’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on the Multi-tier Distributed structure is described by means of a specific example in detail.Above of all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article,we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ulti-tier Distributed structure systematically.Subsequently, the article puts the emphasis on the core of th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the database technology,and anals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MS SQL Server 2000.Finally,we take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as an instance to discuss the whole exploiting process,in which there stages,that is,thesystem analyses,the system design and the system implement,and especially the article emphasizes on the adjustment of the system capability.并列举了学生信息系统、课程管理模块的数据流程图、E-R图和代码。

A new development methodology is used,that is,in the course of the system analysis and design,there is the combination of life circle approach and prototyping approach,but the object-oriented program design methodologies in the procedure of the system https://www.doczj.com/doc/e517159371.html,ing this method to exploit system,the users can take part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system utmodt,and the system can be in corps with the needs of users preferably.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secur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system,the technology of data interim store is applied .When the database server or application server is out of control,the users can dtore the updated data into the client computers;after the database server or application server can work,the users load the data and update into the database.

Keywords Multi-tier distributed;Database;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Object Oriented

摘要 (3)

ABSTRACT (4)

目录 (5)

第一章概述 (7)

1.1问题的提出 (7)

1.2课题研究现状及需求 (8)

1.3系统的可行性和关键技术 (9)

1.4本文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10)

第二章多层分布式结构体系 (11)

2.1结构体系的发展过程 (11)

2.1.1客户机/服务器模式 (12)

2.1.2浏览器/服务器模式 (14)

2.1.3多层分布式结构 (16)

2.2多层分布式结构的技术特征 (19)

第三章数据库技术 (20)

3.1数据库技术的发展 (20)

3.2数据库系统的三种数据模型 (21)

3.2.1层次模型 (21)

3.2.2网状模型 (22)

3.2.3 关系模型 (22)

3.3MS SQL S ERVER 2000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 (25)

3.3.1数据管理 (25)

3.3.1.1数据库对象 (25)

3.3.1.2事务处理 (28)

3.3.2数据保护 (29)

3.3.2.1备份和恢复 (29)

3.3.2.2安全性管理 (30)

第四章使用Delphi开发多层数据库应用程序 (32)

4.1 多层数据库技术概述 (32)

4.1.1单/双层数据库程序 (32)

4.1.2 C/S模式多层数据库应用程序 (33)

4.1.3 B/S模式数据库应用程序 (34)

4.2 MIDAS技术 (34)

4.2.1基于Midas技术的多层数据库应用程序执行过程 (36)

4.2.2应用程序服务器的结构 (37)

4.2.3选择合适的通信协议 (38)

4.3 ActiveForm技术 (38)

4.3.1在应用服务器端建立数据库别名 (39)

4.3.2建立应用服务器程序 (39)

4.3.3建立客户端应用程序 (39)

4.3.4使用ActiveForm进行包装 (40)

第五章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 (443)

5.1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443)

5.2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模块设计 (45)

5.3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 .48 5.4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49

5.4.1数据流程图 (49)

5.4.2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50)

5.4.3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52)

5.5其它功能模块 (56)

5.4.1输入输出设计 (56)

5.4.2安全性设计 (56)

5.4.3备份和恢复设计 (57)

第六章教学管理系统系统的实现 (59)

6.1系统的实现 (59)

6.2相关问题及措施 (66)

6.2.1提高系统性能的方法 (66)

6.2.2遗留的问题................................................................................................. .67 第七章结束语.................................................. .69 参考文献......................................................... .69 个人论文......................................................... .69 致谢........................................................... .70附件一:学生信息管理子系统代码

附件二:课程管理子系统代码

第一章概述

1.1问题的提出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教育史上正在引发一场全面、深刻的历史性变革,它包括教育思想、观念、模式、规律、手段、方法等的变革。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结构化发现式学习、研讨型协同式学习、个别化主动式学习和大规模的远距离交互式学习都已成为可能。校园网已经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必不可少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平台。

近几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做好教育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成为公安海警高等专科学校研讨的课题。教学管理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教学管理全过程的序列,又有德智体美全面管理的内涵,既组织、指挥、协调教学活动,又提供条件、创造环境为教学工作服务,所以教学管理是保证教学秩序稳定,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和基本要求。由于我校的发展历程特殊和校园内其他客观条件的限制,我校在原举办中专学历转为举办大专学历教育时,各部门也相继开发了许多各自为满足日常工作需要的一些管理软件,这些有关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多是基于“主机-终端”模式或C/S模式,信息不能共享。随着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逐渐扩大,这种结构已日益显示出它的弊端。主要表现在执行效率低、安全性差、维护成本高,而且在这种结构中一旦数据库服务器出现故障,整个系统就将瘫痪。后来许多日常工作的信息处理系统开发成了B/S模式,这种模式虽然弥补了C/S模式的缺点,但是它的交互性能比较差。去年开始,我校正在拟将全面提升大专学历教育为本科教育。由于我校是一所隶属公安部的军校,办学宗旨是:

因此有别于一般的地方大学和普通的军校,许多院校使用的系统不适用于我校。为使适应学校发展需要,全面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建立一个较系统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是当务之急。

那么,如何使我校新开发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更为安全稳定且信息共享,不会因应用程序服务器或数据库服务器故障而导致整个应用系统无法继续运行,又有较好的交互,是管理系统的研究的核心。随着网络、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我

校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采用了多层分布式结构,它是现在开发数据库应用的最新技术。多层分布式结构是继两层C/S模式和B/S模式后出现的,它是多层C/S 和多层B/S相结合的结构模式。采用C/S、B/S相结合的多层分布式结构建立的管理信息系统,既考虑到B/S模式的先进性,又考虑到C/S模式的成熟性,在拥有B/S模式优点的同时,还可以获得C/S模式的迅速、快捷、强大的事务处理服务功能,同时也提高了数据安全性,增加了系统的负载平衡能力和容错能力。

1.2课题研究现状及需求

1、课题研究现状

管理信息系统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产生了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简称C/S)模式,它是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分成前端的应用程序和后台的服务器两部分,两者通过网络连接。客户运行程序向服务器提出请求,服务器完成服务请求后将结果返回给客户端。C/S模式强大的技术优势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管理效益,从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主流方式。但是基于C/S模式的管理信息系统普遍存在开放性差,软件的开发周期长,开发费用高,软件的维护量大等缺点。

近年来, Internet/Web技术扩展了传统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形成了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服务平台模式----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简称B/S)模式。B/S模式以Web为技术基础,它的诸多优势与WWW技术的诸多优势紧密联系。采用B/S模式来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客户端的软件层次及安装配置的工作量均为明显减少,仅仅是服务端的工作量相对增加,但总的工作量大为减少。B/S 模式是一种分布式的C/S结构,客户机把不同网络上的许多服务器当成一台巨大的虚拟主机,用户通过浏览器向服务器发出请求,而不必关心是哪一台具体的服务器。

但是B/S模式与C/S模式相比,存在着交互性差的缺点。于是开发人员将C/S模式和B/S模式相结合,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特长,后来又在这种结合模式中加入应用程序服务器,形成了多层分布式结构。目前这一模式正成为研究管理信息系统的主流模式。

2、需求分析

根据高校教学管理的特点,归纳出本系统主要完成的功能有教师和学生管理,即要管理教师的各种科研资料和学生上学期间的各种资。教师资料包括撰写

论文学术讲座、发表专著、各种获奖等,学生资料包括成绩、奖励、处罚以及毕业论文等。

不同用户对系统数据的操作权限不同,本系统的系统管理员可以维护(添加、删除、修改)系统的所有数据,一般用户只能够查询数据。系统的查询功能是面向全校师生,即不认是谁,只要拥有一台与本校网络相连的计算机,通过选择查询条件,输入查询值,就可以快速获得所需情况。教师的一些情况如人数、年龄、学历、学位、职称等信息分布,发表论文、专著的等级分别做出详尽的统计。

本系统的需求可以归纳如下:

(1)系统就有较好的用户界面,特别是各种基本信息的输入应简便、高效、快速。

(2)系统应提供方便灵活的查询方式,除提供必要的基本查询以外,还应提供复杂的、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纵使的综合性查询,做到只要数据库中有相关的基本数据,就能得到所需的相关查询结果。

(3)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数据保密性。

1.3系统的可行性和关键技术

可行性研究就是分析现实条件是否允许建立这样一个系统。在这个阶段工作一定要认真、细致,否则将会造成时间、资源和经费的浪费。一般来说,至少应从技术、经济和操作三个方面加以考虑。

(1)技术可行性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令开发多层分布式结构的应用完全可行。从软件方面看,选择Windows 2000 Server作为系统应用程序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平台,它易于使用,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完备的安全性,并且与通信服务紧密集成。与Windows 2000 相适应,采用Windows 2000 Server作为数据库管理系统,两者结合集成度高、一致性好。系统的开发语言选用Delphi,该语言除了具有客户端开发工具的全部特征外,与其它语言相比,它对数据库的支持更全面。

(2)经济可行性

首先,学校的各办公室、实验室及教室都已配备电脑,并且已经联网。其次,近来微机中的主要配件性能越来越高,而价格则越来越低。这使我们可以花少量的投资将服务器的配置大幅度提高,从而获得系统整体性能的跃升。

(3)操作可行性

系统采用Windows 2000风格的界面,并在运行中提供相应的帮助,这不不仅会使操作人员感到方便,而且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工作兴趣。

经过以上分析认为:新系统的开发是完全可行的。

本文研究的管理信息系统所采用的关键技术是:采用多层分布式结构体系;生命周期法、原型法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相结合建立系统模型。

1.4本文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对客户机/服务器、浏览器/服务器和多层分布式结构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探讨;论述了数据库技术的发展,结合MS SQL Server 2000说明了当今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特点;完成了多层分布式结构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论文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课题背景、研究现状及意义等。第二部分是论文的理论基础部分,首先对多层分布式结构的相关技术进行分析;然后,对数据库技术做了讨论,并结合MS SQL Server 2000介绍了当今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特点;最后介绍了利用Delphi创建多层数据库的方法。第三部分是一具体实例。详细叙述了开发学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全部过程。首先是系统分析,主要介绍了系统的开发方法,建立新系统的可行性研究,分析了教学管理工作;然后是介绍了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数据库设计、输入输出设计、安全性设计、备份和恢复设计;最后阐述了系统的实施情况,给出了学生学籍管理系统的部分代码。

第二章 多层分布式结构体系

多层分布式结构体系是多层C/S 、B/S 相结合的一种新的结构体系,是“单层”、“二层C/S ”、“B/S ”数据库系统结构体系的发展。

2.1结构体系的发展过程

早期(20世纪60年代)的数据库系统是主从式(主机-终端式)系统,是一种集中式数据库体系结构。其主要特点是单点数据和单点处理方式,即DBMS 软件、所有用户的数据和应用程序都存储在一个中心计算机(也称主机)上。用户仅能通过终端发出存取数据的请求,由通信线路传输给主机,主机响应并处理后,再将处理结果通过通信线路返回给用户,其处理过程如图2-1

图2-1主机—终端数据库应用系统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局域网技术发展很快,出现了文件服务器和网络工作站组成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在这种系统中,数据库由文件服务器集中管理,PC 机和工作站只相当于终端。这也是一种单层的数据库系统。

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应用系统都可以分成三层:表示逻辑层、业务逻辑层(应用逻辑和事务处理逻辑)和数据逻辑层。表示逻辑层是应用系统中直接面向用户的部分,它担负着用户和应用间的对话功能,用来提供接口,收集数据和显示输出结果。业务逻辑层可细分为应用逻辑和事务处理逻辑。业务逻辑层相当于应用的主体,它将具体的业务处理逻辑地编入程序中,是联系表示逻辑层和数据层的“桥梁”,它影响用户的请求,执行某种业务规则。数据逻辑层实现所有典型的数据处理活动,包括数据的获取、修改、更新以及数据库内部的触发器、存储过程等相关活动,从而将数据服务和应用程序的其它组件分开。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一些地理上分散经营的商业集团、公司、厂商对数据库应用有需求,DBMS 的运行环境逐渐从单机扩展到网络,对数据的处理从集中式走向分布式、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了客户-服务器(C/S )结构的数据库应用系统。C/S 结构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又经历了两层到多层的演变。

2.1.1客户机/服务器模式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又称分布式计算模式,它的含义是指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分派工作和资源,客户机向服务器发送命令并处理命令的返回结果,服务器响应客户机的请求完成计算,并将结果反馈给客户端,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通过网络连接相互通信。

在二层结构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式中,数据逻辑存放在服务器上,表示逻辑存在于客户端桌面计算机上。根据业务逻辑在实际客户机或服务器中的分布,形成两种不同的结构:一种将表示逻辑和业务逻辑合为一层,数据逻辑为另一层的C/S 结构,通常称为胖客户/服务器结构,如图2-2(a);另一种是将业务逻辑和数据逻辑合为一层,表示逻辑为另一层的C/S 结构,通常称为瘦客户/服务器结构,如图2-2(b)。

器体系结构

图2-2客户机/服务器逻辑结构

从表面上看,主机—终端和两层C/S 结构的系统差别不大,但实际上差别是很大的。在两层C/S 系统中,各客户机是单独的计算机,能够执行数据库应用程序,处理显示和应用逻辑。具体地说两层C/S 结构有以下两个特点。

客户机 服务器 (b )

(1)客户机主要负责用户界面的处理和显示、应用逻辑的处理,通过网络与服务器交互;服务器负责向客户机提供数据服务,实现事务逻辑和数据管理,有时也完成有限的应用逻辑。

(2)客户软件和服务器软件可以放在一台计算机上,但多数情况下放在网络中不同计算机上。客户软件一般在客户端运行,服务软件一般在服务器上运行。服务器上一般安装有DBMS、通信软件和一些其他服务软件,数据库中的存储过程在服务器端实现事务逻辑和部分应用逻辑,是应用软件的组成部分;客户机上安装有通信软件,DBMS的客户软件和应用软件。

C/S结构对于规模小、复杂程度低的信息系统是非常合适的,但随着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广泛应用,在开发和配置大规模的企业应用中这种结构的缺陷也逐步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执行效率无法满足日益膨胀的客户需求。由于客户机和服务器直接连接,服务器将消耗部分系统资源用于处理与客户机的连接工作。那么每当同时存在大量客户机端数据请求时,服务器有限的系统资源将被频繁用于建立与客户机的连接,从而无法及时响应数据请求,导致数据处理慢。客户机端数据请求堆积的直接后果将导致系统整体运行效率大幅降低甚至全面崩溃。

(2)维护成本较大。这种结构中业务处理逻辑包含在每个客户机的应用程序中,缺乏集中控制,当系统应用环境发生变化而需要改变业务处理逻辑时,每个客户机上的应用程序都要更新,系统规模越大,这种更新的工作量就越大。

(3)安全性差。客户端应用程序直接和数据库打交道,因此,客户端拥有对数据操作的足够权限,致使非法用户能够操作甚至破坏数据库。而且,在这种结构中数据库服务器成为系统可靠性的极大隐患,如果数据库服务器因为某种原因停止工作,那么整个系统将趋于瘫痪。

(4)客户端应用程序分发工作的烦琐程度令人难以接受。系统开发过程完毕,随之而来的程序分发除了要求为客户安装客户端程序的执行文件以外,还要求安装程序运行所必须的动态链接库文件(*.dll)、程序初始化文件(*.ini)等许多其他文件。另外,还必须完成每台客户机的ODBC或BDC的配置工作。不仅如此,每次对客户端程序的修改和升级,又意味着上述相同分发过程的又一次重复。

从上述分析可知,应用系统的业务逻辑放在不同的位置,就形成不同的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产生不同的效果。当业务逻辑放在客户机端时,增加了

应用的维护难度。因为用户的业务规则并非一成不变,所以在应用中业务逻辑也要随之而变,这时要对应用的业务逻辑进行升级就必须对每一个客户机端的业务逻辑都进行升级;同时这种方式也对系统的安全性构成了威胁,因为业务规则很容易在客户端被泄漏。当业务逻辑放在服务器端时,就会增加服务器的负载,降低整个系统的性能。同时业务逻辑的多变性也增加了服务器实现的难度。

随着Internet/Web技术的发展,人们将业务逻辑分离出来,在Web服务器上实现业务逻辑,就出现了浏览器/服务器模式。

2.1.2浏览器/服务器模式

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在本质上也是一种C/S模式,它是一种由传统二层C/S 模式发展而来的三层结构体系。客户端只需要安装统一的浏览器软件(Browser),就可以直接访问服务器,服务器被分为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从而形成了浏览器/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browser/web/server)的三级C/S模式,它已经是一种多层的模式。

B/S模式是把二层C/S模式的业务处理逻辑从客户机中分离出来,由单独组成的一层Web服务器负担其任务,这样就把负荷均衡地分配给了Web服务器,大大减轻了客户机的压力,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的逻辑、系统结构如图2-3(a)(b) 所示。

图2-3(a)浏览器/服务器逻辑结构

图2-3(b)浏览器/服务器系统结构

从上图可以看出,服务器分为两个部分:WWW服务器和DB服务器。WWW服务器包括从客户端划分出来的一部分工作和从DB服务器中划分出来的一部分工作。

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在实现技术上,使用了WWW技术:采用TCP/IP作为底层通信协议;HTTP作为浏览器与Web服务器的应用通信协议;HTML规范作为表示逻辑的工具。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的通信方式:

(1)用户打开计算机中的浏览器;

(2)输入一个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ion),浏览器将生成一个HTTP请求并把它发送到指定的Web服务器;

(3) Web服务器将主页发回,浏览器将其显示在屏幕上;

(4)用户阅读相关信息,可继续查找有关信息,向浏览器发出请求;

(5)浏览器发送一个请求给相应的服务器,将把由URL标识的文档文件返回屏幕;

(6)服务器收到请求后,查找本站点是否有该文档。若有,把该文档放在响应信息中返回浏览器;

(7)浏览器收到响应,查看文件格式,判断是否能直接显示。如能就显示出来,否则调用对应的应用程序或外挂程序处理;

(8)浏览器等待用户下一条指令,而服务器准备接收来自浏览器的下一条请求。

浏览器/服务器模式与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相比,有以下优点和不足:

优点:

(1)使用非常简单。对于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只要掌握了浏览器的使用,

几乎不用学习其它软件,用户不用经常面对那些界面不断变化、操作多种多样、彼此互不相容的应用系统。这样用户无需培训就可以有效地使用应用系统,大降低了培训费用。

(2)维护容易。客户端除了安装操作系统和浏览器外,不需要安装任何为客户端开发的软件,客户端的表示逻辑都是从Web服务器上下载,因此客户端几乎无需维护。

(3)可跨平台操作。浏览器/服务器模式中绝大部分工作由Web服务器完成,只要生成了HTML页面被发送回到客户端,可保证所有用户通过浏览器调用应用程序,实现了平台的无关性。

不足:

(1)交互性不强。在客户机/服务器模式中,客户端运行的应用程序是针对特定的用户和任务设计的,在出错提示、在线帮助等方面都有强大的功能。在浏览器/服务器模式中,虽然由JavaScript、VBScript提供了一定的交互能力,但与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的一整套客户应用相比是太有限了。

(2)数据处理能力弱。由于Web是一种新兴的技术,现在处在解释脚本语言阶段,无法开发出像用可视化工具开发出的功能强大的编译型应用程序。

综上所述,客户机/服务器和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的应用系统都存在优点和不足,如何开发出更好的应用系统呢?这就是多层分布式结构应用系统,一般是三层分布式结构。

2.1.3多层分布式结构

由于客户机/服务器和浏览器/服务器模式都存在优点和不足,那么如果我们把这两种开发模式结合起来应用:把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用于开发应用系统中的对数据添加、修改和删除等操作较多的子系统,把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用于开发应用系统中的对数据查询和信息发布等操作较多的子系统,就可以避免两者的不足,发挥它们各自的优点了,使开发出的系统有很强的操作性和适用性。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和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相结合的系统结构如图2-4所示。

图2-4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和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相结合的分布式结构当应用系统使用这种拓朴结构之后,事实上整个系统的结构已经成为分布式结构了。因为现在系统中除了后端的数据库服务器之外,另外还有一台Web 服务器。但使用这种结构后,当原先任何的管理信息系统需要提供Internet/Intranet的存取形式时,旧的信息系统都有必须以新的软件技术编写一次。这种重复开发的成本非常昂贵,而且当学校的运作流程改变时也必须同时修改两个系统,又增加了系统运作的成本。

为了解决避免重复开发应用系统以及增加应用系统的重复使用性,我们引入了应用程序服务器,对分布式结构作了结构上的改进。应用程序服务器简单的说就是一个包含企业逻辑的应用程序,可以用一定的组件形态(如Micrisift 的COM/DCOM,CORBA对象或者是Enterprise Java Bean等)封闭这些企业的逻辑代码,成为各种企业对象,再将这些企业对象分发到应用程序服务器当中,开发者就可以直接使用这些在应用程序服务器中的企业对象提供的服务。企业流程或运作规则的改变,将反映到这些应用程序服务器当中,而不必频繁地修改应用程序就可以使客户立刻直接使用最新的企业流程处理。这种分布式系统结构如图2-5所示。

图2-5具有应用程序服务器的分布式应用系统

三层C/S结构的功能划分如下:

(1)第一层(表示层):负责显示和与用户交互。

(2)第二层(功能层):实现应用逻辑(这一层由应用服务器实现)。

(3)第三层(数据层):负责数据库管理(这一层由DB服务器实现)。

在Web数据库应用中,B/S结构的各功能层及其实现如下:

(1)表示层:由WWW浏览实现,负责显示和与用户交互。

(2)功能层:由Web服务器、应用程序服务器实现应用。

(3)数据层:由DB服务器实现。

目前开发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体系就其种类而言可以分成三种:客户机/服务器、浏览器/服务器、多层分布式结构。它们之间的实质区别是进行数据处理的实际地点不同,即表示逻辑层、业务逻辑层(应用逻辑和事务处理逻辑)和数据逻辑层的在整个系统所处的位置不同。

2.2多层分布式结构的技术特征

多层分布式结构将业务逻辑代码集中管理,让客户端应用程序共享,因此这种结构有许多优异的性能,主要表现为:

(1)安全性高。在多层分布式结构中,客户机与数据库服务器之间还有一层应用程序服务器,客户机与数据库不是直接相连,客户端不再是直接对数据库进行存取操作,从而有效的防止了对数据库的非法入侵。同样,在此结构中,业务处理逻辑集中放置在应用程序服务器上,便于集中控制,防止非法用户通过核心业务逻辑访问敏感数据。

(2)维护容易。在共享的中间层对业务逻辑进行封闭,不同的客户端应用访问同一个中间层,在中间层完成对数据库的访问控制,实现集中式的业务逻辑,避免了对不同的客户端重复使用相同的业务规则,使软件升级变得容易。系统业务逻辑需要变化时,也只需修改应用程序服务器中的企业对象,不必修改客户端。例如,在应用程序服务器中有一个产品企业对象,当企业决定改变产品处理流程时,只需要修改应用程序服务器之中的产品企业对象,那么信息系统应用程序以及使用浏览器的客户都可以立刻的使用最新的企业处理流程。

(3)分布式的数据处理。将一个应用程序要处理的任务分在几台机器上进行处理,可以平衡负载、优化网络和计算机资源,允许冗余的系统取代停机的服务器,从而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4)瘦客户端应用,系统实施的难度和费用大大降低。多层分布式结构通过把较多的处理委托给中间层,可以把客户端应用的规模变得非常小,并且由于不再关心数据库连接软件的安装、配置和维护,系统实施时客户端只需要客户端软件及所需的动态连接库文件,而不必进行别的设置。

第三章数据库技术

数据库技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主要是应管理信息系统对数据管理的要求,近40多年来,数据库技术在理论和实现技术上都有得到了很大发展,对应用系统的性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1数据库技术的发展

数据库技术所研究的问题就是数据处理及其管理,即如何科学地组织和储存数据,如何高效地获取和处理数据。60年代中、后期,计算机的主要应用领域从科学计算转向数据处理,其中非数值数据占据比例很大。由于非数值数据比数值数据复杂的多,不仅要知道各项数据的本身内容,而且还要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所以需要一个高度组织的数据管理系统。另外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通信的出现,供各种用户共享一个数据集合已成为可能,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数据库技术。其中,60年代末、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出现的三个事件标志着数据库技术日益成熟,并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首先,1968年美国IBM公司研制并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层次模型的数据库管理软件IM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随后,1969年美国数据系统语言协商会CODASYL(Conference On Data System Language)组织的数据库工作小组发表了DBTG(Data Base Task Group)报告,该报告是数据库网状模型的典型代表,这两个事件标志着非关系型数据库DBMS已经成熟。最后,1970年美国IBM公司的研究员E.F.Codd博士发表了关系数据库理论的论文,开创了数据库关系方法和关系数据理论的研究,为数据库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以上这三个事件是数据处理史上划时代的标志,它们都曾引起计算机界较大的轰动。龙其是E.F.Codd博士的关系数据库理论的论文是一件开创性的工作,它开创了把数学理论运用于计算机的历史。自从E.F.Codd博士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关系数据库理论的论文后,关系理论在70年代一直是数据库领域的热门研究题目,而且关系理论促使了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发展。自IBM公司从1973年开始花了五年时间研制了世界上第一个关系DBMS-System R以来,全世界出现了数以百计大大小小的关系DBMS的原型。1983年IBM公司又在System R的基础上推出了商品化的数据库管理系统SQL,标志着关系方法已从实验室走向了社

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大纲

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管理信息系统 开课院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 任课教师:冯玉强,马维忠,路杨,刘鲁宁,邵真 先修课程: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生产运作管理 适用学科范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 学时:32 学分:2 开课学期:秋季学期开课形式:中文授课 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1].Kroenke, David, Deborah Bunker, and David Nigel Wilson. Experiencing MIS. Pearson Prentice Hall, 2008. [2].黄梯云,李一军. 管理信息系统.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门课程采取教师讲授和案例讨论两个主要环节,以帮助学生理解以信息系统为基础的企业变革、企业变革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以及如何利用新的信息系统实现新的管理理念、支持新的管理手段等实践性问题。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旨在让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新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使他们有能力、有信心在管理实践中创造性地使用不断涌现的新技术,为他们成为信息时代的新型管理人才或继续从事信息系统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教学主要内容: 本课程将采用由美国学者David M. Kroenke 教授所编写的《Experiencing MIS》,以及国内管理信息系统的创始人黄梯云所编写的《管理信息系统》为主要参考教材。课程主要包括五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介绍(包括引言、信息系统和业务流程、信息系统和组织战略三个章节),第二部分介绍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包括硬件和软件、数据库应用、数据通讯三个章节),第三部分对信息系统在企业内、外

分布式控制系统

分布式控制系统

题,才能使计算机自动化真正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1975-1980年,在这个时期集散控制系统的技术特点表现为:

从结构上划分,DCS包括过程级、操作级和管理级。过程级主要由过程控制站、I/O 单元和现场仪表组成,是系统控制功能的主要实施部分。操作级包括:操作员站和工程师站,完成系统的操作和组态。管理级主要是指工厂管理信息系统(MIS系统),作为DCS更高层次的应用,目前国内纸行业应用到这一层的系统较少。 DCS的控制程序:DCS的控制决策是由过程控制站完成的,所以控制程序是由过程控制站执行的。 过程控制站的组成: DCS的过程控制站是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主要由电源、CPU(中央处理器)、网络接口和I/O组成 I/O:控制系统需要建立信号的输入和输出通道,这就是I/O。DCS中的I/O一般是模块化的,一个I/O模块上有一个或多个I/O通道,用来连接传感器和执行器(调节阀)。 I/O单元:通常,一个过程控制站是有几个机架组成,每个机架可以摆放一定数量的模块。CPU所在的机架被称为CPU单元,同一个过程站中只能有一个CPU单元,其他只用来摆放I/O模块的机架就是I/O单元。 国内外应用 分散控制系统 1975 年美国最大的仪表控制公司Honeyw ell 首次向世界推出了它的综合分散控制系统TDC—2000 ( Toal Distributed Control-2000),这一系统的发表,立即引起美国工业控制界高度评价,称之为“最鼓舞人心的事件”。世界各国的各大公司也纷纷仿效,推出了一个又一个集散系统,从此过程控制进入了集散系统的新时期。 在此期间有日本横河公司推出的CEN TUM,美国泰勒仪表公司的MO SË,费雪尔公司的DCÉ —400,贝利公司的N —90,福克斯波罗公司的Cpect rum 和德国西门子公司的Telepermm。 随着计算机特别是微型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加上各制造商的激烈竞争,使DCS 很快从70 年代的第一代发展到90 年代初的第三代DCS。尽管在这之前的集散系统的技术水平已经很高,但其中存在着一个最主要的弊病是:各大公司推出的几十种型号的系统,几乎都是该公司的专利产品,每个公司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采用的都是专利网络,这就为全厂、全企业的管理带来问题。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与网络开发使各控制厂商更多地采用商业计算机的技术,80年代末许多公司推出新一代的集散系统,其主要特征是新系统的局部网络采用MA P 协议;引用智能变送器与现场总线结构;在控制软件上引入PLC 的顺序控制与批量控制,使DCS 也具有PLC 的功能。 至90 年代初各国知名的DCS 有:3000,Bailey 的IN F I—90,Ro semoun t 的RS—3,W est Hoo se 的WDPF,L eeds &Non th rup 的MAX—1000,Foxbo ro 的IöA S,日本横河的CEN TUM。这里所提到的均为大型的DCS,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各厂商也开发了不少中小型的DCS 系统如S—9000,MAX—2,LXL,A 2 PACS 等等。

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印发稿)

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建设总体方案 (印发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3年7月

目录 序言 (1) 第一章建设意义与发展现状 (3) (一)建设意义 (3) (二)发展现状 (4) 第二章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7) (一)指导思想 (7) (二)建设目标 (8) 第三章建设任务 (10) (一)教育基础数据库 (10) (二)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11) (三)教育管理服务平台 (15) (四)部省两级数据中心 (16) (五)数据交换平台 (16) (六)支撑保障体系 (17) 第四章总体架构与技术路线 (20) (一)总体架构 (20) (二)技术路线 (23) 第五章两级建设与五级应用体系 (26) (一)国家级系统建设与应用 (26) (二)省级系统建设与应用 (28) (三)地市级系统应用 (29) (四)县级系统应用 (30) (五)学校级系统应用 (31) 第六章组织与实施 (33) (一)组织与推进 (33) (二)部署与实施 (33)

序言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并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之中,将信息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重点,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创新动力,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国家终身学习体系和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教育管理信息化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所确定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核心任务之一,对支持教育宏观决策、加强教育监管、提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能力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2012年召开的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对教育管理信息化提出了明确的建设目标和要求。全面加快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和艰巨繁重的任务。 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与核心。“十二五”期间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尚未建成完整统一的教育基础

管理信息系统教案

曲靖师范学院管理信息 系统 教案 管理信息系统教案 第一章信息系统和管理 一、教学目的及任务 1、掌握信息的概念;了解信息性质及度量、信息系统的发展 2、掌握信息系统的概念、信息系统结构 3、了解信息系统与管理的关系、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以及管理信息系统面临的挑战。 二、教学重点 1、信息的度量计算公式 2、信息系统与管理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理解信息系统与管理的关系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四、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引入:为什么我们市场营销专业和公商管理专业要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在有的教材上对管理信息系统有另外一个称呼,叫做“企业的神经系统”,这是对于现代化的企业来讲,它的成功与否就在于它的经营和管理,而在我们生存的这个信息时代,成功的经营管理就离不开强大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随着现代企业的飞速发展,又处于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企业的各种数据和信息呈现海量增长的趋势。因此,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企业海量数据在存储、管理、使用效率上的要求。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借助于现代先进的电子工具——计算机,通过使用各种管理信息系统,结合数据库,将企业各类数据和信息进行有效存储和管理,从而提高数据管理效率,最终达到为企业经营决策服务、提高企业生产力的目的。而这就是我们现在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同学们都可以看到,各种大大小小的企业,它们的各个部门都在使用计算机进行管理,所以说,管理信息系统它已经象我们人的每一根神经一样布满了企业的每一个角落。所以《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学习价值。 第一节信息及其度量 一、信息化概览 根据20世纪中美国产业人数的变化图分析劳动力的百分比变化。根据生产力模型比较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不同的资源和生产工具。信息与人、财、物、技术等资源一样,成为企业的第五种资源。忽视了对信息的管理,就不能提高效率,就难以保持企业的竞争力,难以提供良好的服务,也谈不上是现代化管理。 企业的信息化是对企业中的信息进行系统化、集成化、自动化的过程,也就是对信息系统的规划、构筑、运行、管理的过程。 二、信息(Information)的概念 信息(Information)的广义解释: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可通讯的知识。 根据该广义解释看出它包含的三层含义: 第一,信息是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特征的反映。特征是指事物的有关属性状态,比如时间、地点、程度和方式等等。 第二,信息是可以通讯的。 第三,信息形成知识,人们正是通过获得信息来认识事物的。 在MIS中对信息的定义:信息是经过某种加工处理后并具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据。对 接受者的行为能产生影响,对接受者的决策具有价值。 比较数据与信息的关系: 数据(Data):对客观事物记录下来的可以鉴别的符号(字符、数字、图形等),是信息的表达形式。 信息(Information):指在特定背景下有特殊含义的数据,对决策者行为产生影响,是数据的内涵。并举例说明。 信息的分类:信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类。 1、按照管理的层次可以分为战略信息、战术信息和作业信息; 2、按照应用领域可以分为管理信息、社会信息、科技信息等; 3、按照加工顺序可分为一次信息、二次信息和三次信息等; 4、按照反映形式可分为数字信息、图象信息和声音信息等。分别简单解释各类信息的含义。 信息的性质: 1、事实性

教学信息管理系统

教学信息管理系统

xxxxxxxxxxxxxxx学院 毕业设计 题目教学管理信息系统 系别xxxxxxxx 专业XXXxxxx 班级xxxxxxxxx 姓名xxxxxxxx 指导教师xxxxxxxxx 2xxx年06月23日

摘要 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来改变传统教育模式,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我国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十分迅速,计算机网络已越来越广泛地得到应用,使教学信息组织非线性化、教学过程智能化和学习资料系列化,引发出对现行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材体系、教学模式、教学信息呈现方式、教学组织与管理形式、教育教学方法等的深刻变革,将使教育呈现全新的面貌。 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管理学校教学工作的管理信息系统,它应用计算机在数据处理和数据整理、保存方面的优异性能,帮助工作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错误取代传统的人工处理。同时还能提供快速的查询和计算等功能。本系统分为系统管理、基本信息、教师任课和学生成绩四部分。系统管理是管理员对本系统进行维护。基本信息是对用户、教师、学生基本信息进行相关管理。教师任课是对教师的任课情况进行管理。学生成绩是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相关管理。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是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系统的应用之一,它的应用将解决传统人工处理容易产生

的疏忽和错误,代替人工进行复杂的劳动,提高学校管理效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将整个系统分为两个模块:前台与后台,其中前台主要是Dreamweaver进行界面的设计以及界面的关联,而后台主要是对数据库的管理。数据库的首要要求便是设计的合理性以及安全性,此时便对权限进行管理,从而对安全性进行管理。2.对后台数据库的维护和管理,由于数据库有很多的表格,而且几乎上都是相互关联的,所以对表的修改涉及到整个后台的数据体,必须做统一的考虑。3.数据库的合理性要求能够对整个系统起到简化的作用,所以对库的规划必须合理。4.对于后台的不断修改以及操作,必须要求数据库的稳定性。如对表格的修改能够准确的进行,且避免死锁的现在。当对数据进行修改时,如进行删除,但此时数据正在用,必须要还原到正确的状态。要不会影响以前的操作!对于系统的维护很难得到保证。为解决这种情况必须要对数据库的操作进行限制以及屏蔽,使用户尽量不要碰到此种情况。5.验证系统的稳定性,对其进行检测。6.按照模块化对成绩管理系统给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

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案例完整篇.doc

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案例31 案例3:海尔集团:信息化助力创造世界名牌 1.海尔集团简介 海尔集团成立于1984年,22年的发展历程使海尔集团由一个亏损147万元的集体企业成长为国家特大型企业集团,成为中国家电行业销售额最大、生产的产品品种和规格最多、出口量最大的企业集团,是名符其实的中国家电行业的排头兵。海尔集团在发展的过程中之所以能够一年一个新台阶,是和海尔集团高度重视、运用、推广、发展信息化工作分不开的。 2.海尔信息化:三个阶段上三个台阶 海尔的信息化建设从最初起步到现在,大致经历了基础应用、总体构架和优化调整三个发展阶段,其中每个阶段都会根据当时企业的实际需求而有不同的侧重点。 第一个阶段是基础应用阶段:企业自发地提出了信息化应用的需求,搭建海尔集团的骨干网络和基础的办公应用,主要代表是构建的基础网络和OA应用。从1997年到现在,海尔集团已经构建了千兆为骨干的企业内部网,覆盖40多个销售公司和30个电话中心,实现数据、视频、IP电话三网合一。 第二个阶段是总体构架阶段:进入WTO之后,由于在中国市场上国际化竞争对手的大量进入,中国的制造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企业内外部的各种挑战,海尔开始实施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同时改造海尔集

团的信息化应用系统,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从1998~2003年,海尔内部进行了40多次结构调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业务流程再造的最佳模式。为了适合集团的战略发展需求,突出了流程再造成果,加速了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海尔集团系统地设计和建立了信息化应用框架和系统,配合业务管理的需求,主要实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 (1)建成电子商务平台,形成以信息流带动物流和资金流的业务应用平台,使海尔的供应链运行在信息化高速公路上。2000年,海尔成为国内首家企业发布和建立B2C电子商务平台,并实现网上支付。 (2)建立全球领先的网上协同交易平台(B2B):2000-2001年,建立了海尔集团的电子协同商务平台,2005年1-4月份实现网上交易250亿元。 (3)集成的同步供应链管理平台:2000年,在集团范围内实施了销售、生产、采购、仓储、财务与成本等应用。 (4)生产的跟踪与控制:2000-2004年,在集团各产品事业部实施了MES全程跟踪生产质量。 (5)一站到位的顾客服务系统:从1998-2005年分四期,构建了集中的海尔顾客服务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覆盖全国超过500个坐席的呼叫中心、超过10000个服务网点和全国42个大中城市的备品备件管理。 (6)具有国际水平的产品设计与模具加工系统:应用了业界领先PRO/E、UGII、Cimatron、C-Mold等,可以为用户提供

学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知识讲解

实验四 一、实验目的 1.熟悉代码设计、数据存储设计、输入输出设计等环节,并编制相应的文档。 2.树立正确的系统设计思想。 二、实验条件 1.微型计算机。 2.Microsoft Office(Word/PowerPoint/Visio)软件。 3.PlayCASE安装软件。 4.相应模拟数据。 三、实验课时 4学时 四、实验内容 1.代码设计/功能结构图设计/信息系统流程图设计/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输出设计/输入设计/数据库设计。 2.根据课题系统功能需求,开展实地调查或通过Internet查阅相关资料或结合个人经验,进行新系统功能设计;代码设计;系统运行环境设计;数据库设计;输入/输出设计;编写系统设计说明书。 五、实验步骤 1.设计出学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代码,内容包括学号,院系编号,专业编号,班级编号,课程编号,教师代码,教室代码。说明相关代码的含义。 2.参考学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绘制其功能结构图。 六、思考题 1.系统设计时,怎样参考数据流程图画出信息系统流程图。在这过程中主要应做哪些工作? 2.系统设计中,为什么要先作输入设计,后作输出设计? 高校选课管理信息系统 该系统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全校性选修课的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知识面,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高级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加强,完全全学分制的实施,选修课在一个学生的培养计划中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 某高校为提高对学生选课信息管理,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决定开发网上选课管理信息系统。本人作为该系统的主要分析人员和设计人员,通过初步调查了解了该学校的网上选课管理情况。 网上选课系统的出现使同学们能够更加自主、便捷、准确的进行选课。但是,现行的选课方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什么课程容易拿学分选什么,别人选什么我选什么,哪一类课程还缺多少学分不清楚,甚至有的为凑学分随便选几门课或者干脆让别人代选,完全不顾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所长,完全不顾自己的专业方向、有无先修课程等,造成了选课的混乱。这种现象在低年级比较突出,在高年级也存在。而且,随着选修课比重的加大,这种情况将越来越严重。

《管理信息系统》02382自考实践大纲

《管理信息系统》实践指导 实践考核大纲 一、考核目标 《管理信息系统》是为自考工程造价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专业课。通过学习本课程,能使学生在已学了相关专业课的基础上,将已有的专业知识与计算机应用知识结合起来,通过实践考核,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和开发方法,获得对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初步能力。 二、考核依据教材 教材:杨一平马慧主编,《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代码:02382,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三、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 1、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按照要求使用相关开发工具完成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及实现。教师根据完成情况进行评议并给出具体的成绩。 2、考试时间为90分钟,题目完成后,要求提交实验结果与实验报告。实验结果按试卷题目要求保存在相应文件夹中。 3、实验报告内容要求如下: (1)实验过程(描述实验的步骤和构思); (2)实验结果(实验结果保存位置、文件名等)。 4、评分标准 (1)实验报告书写规范程度(10%) (2)实验结果保存位置正确性(10%) (3)实验过程合理化程度(20%) (4)实验结果与题意的符合程度(60%) 四、考核内容 考生通过实践应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具体考核内容包

括: (1)数据表的设计及建立; (2)菜单的设计及建立; (3)输入、输出及统计分析模块的设计及实现; (4)系统测试及系统集成的基本方法。 五、实践考核要求 1.掌握关系数据模型;E-R图分析工具;实用数据库Access基础 2.掌握构造系统的数据流程图 3.理解建立系统的模块结构图 4.能够以某高校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案例和学生教学管理系统案例,作参考设计其 它管理信息系统 考核方案 考核基本项目为: (1)平时出勤情况考核; (2)平时实验成绩考核; (3)实验考核成绩; (4)实验报告考核(选择部分实验内容作为考核)。 流程为:平时点名——实验课实验结果检查——综合性实验考试——实验报告考察

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计划书

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计划书 一、系统开发的背景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和经常性的重要工作,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水平,其建设水平也代表学校教学管理的水平,是现代化管理的手段。从70年代末开始,就有人着手研究计算机来解决高校的管理与教学问题,例如教学,排课,科研,人事,财务等问题。此后,人们对高校教学中各种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不断地改善。 近些年,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和教学体制的改革,在校学生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传统的手工管理办法早已不能满足要求。如在校生的学籍、奖惩、退学、请假、处分等一系列复杂的事物,不仅出错的机率非常高,而且学生成绩的登记与查询也是一项非常繁重和枯燥的劳动;另外,每年课程的变化都需要重新规划,同样了也耗费了人力、物力。 由于信息技术在管理上越来越深入而广泛的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在技术上已逐步成熟。任何一个单位要生存、要发展、要高效率地把内部活动有机地组织起来,就必须建立与自身特点相适应的管理信息系统。 这对于正在迅速发展的各大高校而言,同样有着重要意义。作为高校日常教学主要管理工作之一的教学管理,它涉及到院校、专业、师生等诸多方面。特别是目前国家的教育体制也正处在不断改革、创新的阶段,教育部门充分吸取国外优秀的教学模式,结合国内多年的办学经验,逐步探索出了适合中国特色的教学形式,国家教育部面向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了全面学分制改革。同时,随着选课制的展开和深入,教务日常管理工作也日趋繁重、复杂,如何把教务工作信息化、模块化、便捷化便成为了现代高校发展的重点。 总而言之,教学管理软件应实现教务信息的集中管理,使传统的教学管理朝数字化、无纸化、智能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并为进一步实现完善的计算机教学管理系统和全校信息系统打下良好的基础。在高校中,教学管理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质量直接取决十教学管理水平。现如今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实施可谓日新月异。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是系统分析阶段的必要活动。此项活动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明确系统的目标、规模与功能,对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背景、必要性和意义进行调查分析并根据需要和可能提出开发系统的初步方案与计划。可行性研究是对系统进行全面、概要的分析。 A、技术可行性: 校园网已正常运行,开发人员已熟练掌握面向对象的开发工具,教务人员已实现计算机培训,这都为系统开发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支持。 B、经济可行性: 采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可取代原系统的单据手工传递工作,减少人工开支,节省资金,并且可大大提高信息量的取得,缩短信息处理周期,规划教学资源,提高学生信息,及时反馈教学信息的利用率,使教学质量更上一个台阶。 C、管理可行性: 信息化的教学管理在如今的信息时代是大势所趋,而且随着现代管理理念、方法和途径的发展,教务信息化管理手段日渐成熟,也必定会突飞猛进,所以从长远利益出发,高层领导对该项目的开发与实施会大力支持。 D、社会可行性: 当今社会,广大师生都较为熟悉计算机的相关操作,该系统将大大提高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效率,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报告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花花世界》后台管理系统开发 班级: ********** 学号: ********** 姓名: ********** 指导教师:辉 成绩: 2016年 01 月 06 日

目录 1、系统需求分析 (1) 2、模块功能分析 (2) 3、实现流程分析 (4) 4、数据库及数据表设计 (5) 5、各模块网页代码设计 (9)

1.课程设计目的: 其目的在于加深对管理信息系统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使用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的基本方法,提高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开发信息系统的实践能力。同时课程设计应充分体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认知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2.课程设计题目描述和要求: 《花花世界》鲜花店后台管理系统 3.课程设计报告容 3.1 系统需求分析 经过观察与调研分析,花卉消费近年来呈越来越旺的趋势,除了花卉本身所具俏丽姿容、让人们赏心悦目、美化家居等功效外,它还可以开发人们的想像力,使人们在相互交流时更含蓄、更有品位。随着大众的消费能力及学历水平的提高,花卉消费不再仅仅限制于一般的节假日性,而逐步进入经常性和日常化。由此设计了该后台管理系统。 3.2 模块功能分析

3.3 实现流程分析 3.4 数据库及数据表的设计 我的数据库名称:webstore.mdb 数据库作用:直接清晰地存储查询数据 数据表名称:account;pcatalog;shopingcart account数据表:

pcatalog数据表: shopingcart数据表: 3.5 各模块网页代码设计 网上雪地靴店后台管理系统有三个子系统组成,分别是用户管理、商品管理、购物车管理子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大纲

管理信息系统( A )》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 、课程代码: AM301 3、学时 /学分: 36 学时/2 学分 4、先修课程:数据库基础 6、开课院(系)、教研室:机械与动力学院 7、推荐教学参考书: 1.教材:《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与应用》第二版,李东着 2.教学参考 书:《管理信息系统》第三版,薛华成主编 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管理信息系统》 是一门综合了管理科学、 系统工程、 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学科交叉的 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课程。可作为工业工程与管理、 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及其相应的 工程硕士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讲述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原理、 构、 技术、系统分析、规划与设计、系统实施及评价、及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实例和最新发展 等内容, 使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学会信息系统的分析和设计规划方法, 解不同应用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及当今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1. 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内容:系统、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管理信息系统的类型、组成和结构。 了解 系统和信息的基本概念,掌握系统的基本形式、信息的基本性质及如何获取企业 中的信息资源; 了解信息社会中的企业管理、 信息系统与管理的关系及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及类型。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2. 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技术基础 内容: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和 Internet 基本技术。 了解计算机和信息技 术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 库、网络及 Internet 技术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掌握并能应用信息系统中基本的计算 机和信息技术。 3. 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开发方法 内容: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开发方法及相应工具。 了解管理信息系统 的规划、分析、设计的整个过程,了解生命周期法的各个阶段的主 要工作及相关的信息系统开发工具,掌握几种常用的系统分析方法, 学会用业务流程图和数 据流程图进行案例分析;了解原型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方法。 4. 常见的管理信息系统模式及应用实例 内容:事务处理系统、办公室自动化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 和电子 商务实例介绍。 了解几种常用的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应的技术,包括事务处理系统基本模式,信息编码, POS 系统和商业信息系统;办公室自动化系统及群件;决策支持系统、 数据仓库、群体决策 支持系统和高级主管信息系 统的基本原理及实例;企业资源计划系统( ERP )的管理模式及 实例;电子商务基本模式及关键技术。重点掌握不同领域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模式、管理思 想和方法、和基本技术。 5. 信息系统的管理及新课题 内容:信息系统应用中的管理问题及信息系统面临的新课题。 2、课程名称(中文):管理信息系统( A 类) System 课程名称(英文): Management Information 5、面向对象:工业工程、 管理工程、机械工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学生分布式系统复习题与参考答案2

一、填空题 1.访问透明性是指对不同数据表示形式以及资源访问方式的隐藏。而位置透明是用户无法判别资源在系统中的物理位置。 2. 迁移透明性是指分布式系统中的资源移动不会影响该资源的访问方式。而复制透明是指对同一个资源存在多个副本的隐藏。 3. 一个开放的分布式系统就是根据一系列准则来提供服务,这些准则描述了所提供服务的语法和语义。 4. 集群计算系统一个突出的特征是它的同构性;它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分布式透明性。可用于单个程序在多台计算机上并行地运行。 5. 网格计算系统具有高度的异构性:其硬件、操作系统、网络、管理域和安全策略等都不尽相同。 6. 网格计算系统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把来自不同计算机组织的资源集中起来,使一组人或机构进行协调工作。 7. 分布式事务处理的四个特性是:原子性、一致性、独立性和持久性。 8. 分布式普适系统应用程序的需求归纳为三种,它们是:接受上下文的变化、促使自主合成、认可共享为默认行为。 9. 分布式系统体系结构样式很多,其最重要的有:分层体系结构;基于对象的体系结构、以数据为中心的体系结构以及基于事件的体系结构等四类。10. 客户/服务器结构的应用程序通常划分为三层,它们是:用户接口层、处理层和数据层。 11. 在结构化点对点体系结构中覆盖网络是用一个确定性的过程来构成的,这个使用最多的进程是通过一个分布式哈希表来组织进程的。 12. 超级对等体通常是维护一个索引或充当一个代理程序的结点。 13. 分布式软件体系结构主要分集中式、非集中式和各种混合形式三大类。其非集中式体系结构又分为 结构化的点对点、非结构化的点对点、超级对等体 三种。 14. 实现软件自适应的基本技术分为要点分离、计算 映像和基于组件的设计三种类型。 15. 分布式的自主系统指的是自我管理、自我恢复、 自我配置和自我优化等各种自适应性。 16. 一个线程独立地执行它自己的程序代码。线程系 统一般只维护用来让多个线程共享CPU所必需的最 少量信息。 17. 有两种实现线程线程包的基本方法:一是可以构 造一个完全在用户模式下执行的线程;二是由内核 来掌管线程并进行调度。 18. 分布式系统中的多线程通常有:多线程用户和多 线程服务器两大类型。而以分发器/工作者模型组织 起来的多线程服务器是最为流行的一种。 19. 虚拟化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构建一个运行时系 统,提供一套抽象指令集来执行程序。二是提供虚 拟机监视器。 20. 在服务器的组织结构中,迭代服务器是自己处理 请求,将响应返回给客户;而并发服务器将请求传 递给某个独立线程或其他进程来处理。 21. 服务器集群在逻辑上由三层组成,第一层是逻辑 交换机;第二层是应用/计算服务;第三层是文件/ 数据库系统。 22. 在代码迁移的框架结构中,进程包含三个段,它 们是代码段、资源段和执行段三个段。 23. 进程对资源的绑定有三种类型:一是按标识符绑 定;二是按值绑定;三是按类型绑定。而三种类型 的资源对机器的绑定是未连接资源、附着连接资源 和紧固连接资源。 24. 中间件是一种应用程序,它在逻辑上位于应用层 中,但在其中包含有多种通用协议,这些协议代表 各自所在的层,独立于其他更加特别的应用。 25. 在RPC操作中,客户存根的功能是将得到的参 数打包成消息,然后将消息发送给服务器存根。 26. 所有DCE的底层编程模型都是客户-服务器模 型。而DCE本身的一部分是由分布式文件服务、目 录服务、安全服务以及分布式时间服务等构成的。 27. IDL编译器的输出包括三个文件,它们是头文件、 客户存根和服务器存根。 28. 在面向消息的通信中,通常分为面向消息的瞬时 通信和持久通信两种机制。 29. 在面向消息的瞬时通信中,通常采用套接字接口 和消息传递接口。 30. 在面向持久的通信中,消息队列系统为持久异步 通信提供多种支持。它提供消息的中介存储能力。 31. 在消息队列系统中,队列由队列管理器来管理, 它与发送或接收消息的应用程序直接交互。 32. 在消息队列系统中,转换是由队列网络中特定结 点完成的,这些结点称为消息转换器。 33. 在面向流的通信中,数据流的传输模式有异步传 输模式、同步传输模式和等时传输模式等三种。 34. 在流与服务质量(QOS)描述中,服务质量特性指 的是数据传输所要求的比特率、创建会话的最大延 时、端到端的最大延时、最大延时抖动以及最大往 返延时等。 35. 流同步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在离散数据流与连续 数据流之间保持同步;另一种是连续数据流之间的 同步。 36. 在流同步的机制中,需要研究的两个问题是:一 个是两个流同步的基本机制;二是在网络环境下这 些机制的分布式版本。 37. 应用层多播的基本思想是结点组织成一个覆盖 网络,然后用它来传播信息给其成员。一个重要的 因素是网络路由器不在组成员中。

第11讲多高层房屋钢结构——结构体系类型及其特点1多层

第11讲多(高)层房屋钢结构——结构体系类型及其特点(一) 1、多层房屋钢结构的结构体系类型有哪些?阐述各自的抗侧力单元。 答: 多层房屋钢结构常见结构类型有纯框架体系、柱-支撑体系和框-支撑体系。如果抗侧刚度不满足,还可采用双重抗侧力体系,主要采用钢框架-支撑体系、钢框架-剪力墙体系以及钢框架-核心筒体系。纯框架体系的抗侧力单元为平面框架,柱-支撑体系的抗侧力单元为支撑,框-支撑体系的抗侧力单元为无支撑的平面框架和支撑;钢框架-支撑体系、钢框架-剪力墙体系以及钢框架-核心筒体系的抗侧力单元除了钢框架外,还分别由支撑、剪力墙以及核心筒作为抗侧力单元。 2、试述纯框架体系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受力和变形特征? 答: 水平荷载作用下梁柱刚接的框架结构如同空腹桁架结构,结构一侧的部分柱脚产生轴向拉力,另一侧的部分柱脚则产生轴向压力,这些轴向力将形成力偶,平衡外部水平荷载产生的倾覆力矩;另外,楼层剪力使该层框架柱产生弯矩和剪力,而柱端弯矩又使框架梁两端产生反对称的梁端弯矩和剪力。 平面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由于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倾覆力矩使竖向构件(柱)承受轴向拉力或压力,进而使结构整体产生弯曲变形;另一部分为各层梁、柱在剪力作用下引起的框架整体剪切变形。因此,框架整体侧移曲线呈剪切型。 3、框架结构有哪些优点?适于多少层的钢结构房屋? 答: 优点:无承重墙,使建筑设计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外墙采用非承重构件,可使建筑立面设计灵活多变;轻质墙体的使用还可以大大降低房屋自重,减小地震作用,降低结构和基础造价;构件易于标准化生产,施工速度快,而且结构各部分的刚度比较均匀,自振周期长,对地震作用不敏感。 适用层数:因框架结构的抗侧刚度较小,适于30层以下的房屋建筑。在地震区,一般不超过15层。 4、试述框架-支撑体系在水平荷载下的变形特点? 答: 在框架-支撑体系中,框架属于剪切型构件,支撑近似于弯曲型构件。当楼板可视为刚性体且结构不发生整体扭转时,在刚性楼盖的协调下,使各榀框架与各个支撑的变形相互协调—致,因此,框架-支撑体系可以简化成用刚性连杆将框架与支撑并联,其侧移属于弯剪型变形。

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构建与设计

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构建与设计项目概述 第一章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设计 1.项目介绍 教学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业务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学生成绩管理包括:各院系的教务人员完成学生学籍注册、毕业、学籍异常处理,各授课教师完成所讲授课程成绩的录入,然后由教务人员进行学生成绩的审核认可。 学生选课管理包括:学生根据开设课程和培养计划选择本学期所修课程,教务人员对学

生所选课程进行确认处理。 教学调度安排包括:教务人员根据本学期所开课程、教师上课情况以及学生选课情况完成安排课、调课、教师管理。 1.1 数据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整个数据库设计过程的基础,要收集数据库所有用户的信息内容和处理要求,并加以规格化和分析。 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是描述用户需求的重要工具。数据流图描述了数据的来远和去向,以及所经过的处理;数据字典是对系统所需要处理的数据结构的进一步的描述。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字典和数据流图包括以下内容。 1.1.1系统的基本数据字典 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数据字典的内容如下: 学生基本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学号、班级代码、姓名、性别、政治面貌、职务、籍贯、出生日期、家庭住址等。 课程基本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课程代码、课程名称、讲授课时、课程学分、人数等。 教师基本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教师编码、教师姓名、性别、所学专业、职称、籍贯、出生日期、家庭住址等。 教室基本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教室编码、教室类型、教室容量等。 系别基本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系代码、系名称、系地址、系电话等。 专业基本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专业代码、专业名称、专业性质、专业简介、所授学位等。 成绩基本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科目号、学号、科目名称、科目分数等。 选课基本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课程号、学号、修课审核人、成绩审核人等。 授课基本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课程号、教室编码、教师编码、授课时间、授课周次等。 班级基本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班级代码、班级名称,班级简介等。 1.1.2 系统的基本数据流图 数据流图是从数据和对数据的加工处理的角度来描述系统的图形。数据流图的基本组成元素如下图所示: 数据存储 图3-1数据流图的基本组成元素

教务管理信息系统

1.1.1 系统概述 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是学校的核心应用系统之一,涵盖了学校教务管理工作的基本环节,主要的功能模块包括学籍管理、师资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智能排课管理、选课管理、考试管理、成绩管理、教学质量评价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毕业生管理等。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基于校园网、互联网为高校教学运行提供先进、实用的信息化管理手段,为学生、教师教辅人员及管理人员提供简便、快捷的网络化信息服务。系统本着高起点高标准的建设原则、既能适应学年制、学分制的需要,也能适应学年学分制的需要。 1.1.2 应用特点 1、多种管理制度并存 系统融合学年制、学年学分制、学分制三种管理制度并的管理,来实现学校老生、新生在同一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下的管理。 2、高安全性 采用三层架构,数据库服务器只允许应用服务器或WEB服务器访问,客户端只能通过应用服务器进行数据的操作和查询,大大增强了系统的安全性。 3、便捷的数据导入、导出 可以方便快捷的导入DBF等格式的数据,提高实施效率。显示的数据可以随时导出到DBF或Excel。与Office深度融合,教学计划可以以排版好的格式直接输出到Word文档。 4、智能化的资源调配 先进的核心算法,使得学校教学资源得到优化,教师、教室、实验室、时间等的高效调配和合理利用,解决了学校资源紧缺、多校区、院系多级管理状况下排课、排实验室、排考场难等问题。 5、灵活的选课管理 学校可以灵活的定义选课的范围,选课的轮次、时间;可以实现全天候的选

课,可实现跨专业的选课,新生进校后可以在导师和师哥师姐的引导下,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根据大类、专业培养方案选择个性化学习课程,每个学期选择具体的教学班。 6、多途径的成绩录入 成绩录入人可以由任课教师录入,也可以是教学秘书。成绩可以通过WEB 页面直接录入,也可以通过EXCEL格式的成绩登记表直接导入。 7、多级管理设计 可以实现教务处、校区、二级学院、系等多级的管理,既能把教务处从繁琐的工作解脱出来,又能让院系较大的管理、操作权限,方便院系的教务管理。 8、开放的接口 提供WebService、视图、报文等多种接口开放,方便其他系统的对接:如自助打印、财务对接等。 1.1.3 学分制管理 1.学分制是高等学校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是学校体现学生个性化培养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反映。 其特点是以学分作为学习的计量单位,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主要标准。 它以选课制为核心,包括自主选修课程、选择专业(方向)、选择学习进程(上课时间)以及选择主讲教师等内容,即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根据个人特长与爱好选修课程,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量和学习年限,让学生的人潜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实现因材施教。 2.学分制教务管理业务流程

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教学大纲

《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1. 课程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管理科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和通讯技术等多学科综合发展起来的学科,是边缘性、综合性、系统性的学科,同是,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研究如何利用计算机、信息理论技术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其主要研究的内容是如何更有效地开发信息系统,使得开发过程更加规范化,如何提高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效率和软件质量。 2. 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必修课。它与管理学、信息管理、软件工程等学科处于同一层次,《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先行课是《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等。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并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开发应用系统的初步能力。因此,对学科专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目标 1.使学生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功能,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水平。这些基本的理论与概念包括信息的概念、特征,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结构,系统规划任务,系统设计依据、原则,可行性分析作用,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等。 2.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技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这些技术和方法包括可行性分析技术、业务流程调查、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输入输出设计等,并能够运用一种开发工具和开发方法,熟练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3. 使学生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及其趋势,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 知道——是指对这门学科和教学现象的认知。 理解——是指对这门学科涉及到的概念、原理、策略与技术的说明和解释,能提示所涉

基于实践教学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内容体系研究

作者简介:李旭辉,硕士,讲师,安徽财经大学。研究方向:管理信息系统。 程刚,博士后,教授,安徽财经大学。研究方向:企业信息化。 基金项目:2012年安徽财经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ACJYYB201292);2010年安徽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省级特色专业项目” (项目编号:20100459)。文章编号:1672-6758(2013)02-0017-2 基于实践教学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内容体系研究 李旭辉,程 刚 (安徽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摘要:基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特点和教学目的,分析了实践教学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的重要 地位,并在此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结果评价四个方面,对基于实践教学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内容体系的构成及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实践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体系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的运用日 益渗透到生活、生产、管理等各个方面,管理信息系统(简称MIS )作为计算机信息技术与管理的结合运用开始了 蓬勃发展。管理信息系统是由人、 计算机等组成,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和决策技术,与现代化的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合起来,辅助管理人员进 行管理和决策。[1] 如今, 医院、企业、商场、学校等各种机构的运作都已经离不开管理信息系统的辅助。因此高等学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也备受关注。面对实际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实践教学作为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的 有效方式, 其优势日益凸显,也得到了不断完善和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基于实践教学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内容体系的建立完善不仅对提高教学质量、加快学科建设起到决定性作用,也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为社会发展注入活力。 一《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概述在我国,管理信息系统作为高等学校的一门课程,最早是在1980年清华大学首先开设了这一专业。直至1998年,教育部将该课程指定为工商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才开始广泛教授。历经30多年的发展,管理信息系 统教学体系经历不断改革完善, 该课程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综合了计算机知识,管理学知识,统计学知识,数据库 知识, 经济学知识等多方面内容的新型交叉性学科。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兼具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①综合性。管理信息系统是 利用计算机系统, 对各类信息进行分析管理的一项综合性技术。②社会性。管理信息系统是以人为基础, 决定于人的操作管理,另一方面,该课程的实践意义是在社会提供背景的前提下进行操作,因而该课程的教学具有很强的社会性。③实践性。管理信息系统教学要求通过实验操作,模拟进行信息管理的过程。通过实践加强学生 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因而实践性是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最突出最重要的特点。 二实践教学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的地位分析 实践教学是指除理论教学之外, 通过上机实验,调查实验,设计实验等方式对学生综合技能,操作技能,创新技能进行培养的教学方式。实践教学区别于理论教学,不再局限于书上的文字概念,而是让学生通过模拟的实 际操作,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通过自己在操作中的主 导感悟、学习,对知识是一种主动的吸收过程 。“学习是基础,思考是关键,实践是根本。 ”[2] 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 实践教学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有利于充分提升学生的信息敏感度,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管理系统的开发设计技术,熟悉管理模型的建立过程,并通过实践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背景相结 合, 使学习的过程更加生动丰富。由此可见,实践教学在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中不可或缺,占据着主要地位。 三基于实践教学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体系构建 基于实践教学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体系与普通教学 体系不同, 需要在教学的内容、方式、过程中突出实践教学的主要地位,保证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以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另外,还需要对教学结果进 行评价分析, 及时了解教学动态,为实践教学提供保障,同时为教学体系的完善提供依据。 1.基于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设计。 ①管理信息系统基本理论。理论作为实践的基础,是教学中的开路先锋。基本理论的教学包括: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管理、系统、信息、信息化等概念、关系,特点的理解;系统开发技术相关的原理基础;当今的热门管理理论。 ②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开发。系统开发需要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手段,所以技术模块的学习对学生要求较高,学习难度较大。其教学内容包括:基础office 软件 的应用技术、 程序设计技术、数据库使用技术等计算机操作技能;管理信息系统的多种设计方法;联系案例的模拟系统开发;已开发系统的测试、维护技术。 ③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应用。系统的应用是管理信息 系统教学意义的体现, 也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基于信息系统的管理应用的内容包括:ERP 、CRM 、SCM 、电子政务、 电子商务等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实例;利用Visio 、 Power Designer 等软件构建E -R 图、流程图,通过建立模型进行管理、决策;宏观整合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过程,进行分析思考、创新。 2.基于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设计。 ①多媒体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和计算机关系密切的一门课程,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也更切合该课程的教学理念,部分知识的教授也需要多媒体的演示操作,所以多媒体教学应该是该课程教学方式的基本要求。② · 71·第13卷第2期2013年2月 鸡西大学学报 JOURNAL OF JIXI UNIVERSITY Vol.13No.2Feb.201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