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杭州市家电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杭州市家电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杭州市家电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杭州市家电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杭州市家电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家用电器(以下简称“家电”)主要指在家庭及类似场所中使用的各种电气和电子器具,是居民生活中重要的耐用消费品。按其功能和用途大致可分为:多媒体及智能家电、制冷电器、空气调节器、通风电器、厨房电器、清洁电器、电暖器具、美容保健电器、电器专用配件、声像电器和其它电器等。

“十二五”期间,是我市家电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更好地推动家电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实现从规模优势、低价格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变,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快我国家用电器行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杭州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结合杭州自身发展定位和产业优势,特编制《杭州市家电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本规划的制定对于引导和加快我市家电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促进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范围为杭州市域,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

一、发展环境

(一)发展背景

1、经济的快速增长,推动家电产业稳步发展

1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家电产业发展十分重要的五年,既经历了全球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国内外市场需求旺盛的发展时期,也经历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在我国经济强劲增长的环境和政府出台的《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关于加快我国家用电器行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扶持下,家电产业实现了快速、稳步的增长,在全球家电业中的地位持续提升。2009年全国家电业规模以上企业达3133家,其中销售收入百亿元以上企业集团5家,销售收入千亿元企业1家。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433亿元,销售产值7043亿元,出口交货值2008亿元,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85%、80%、33%;进出口贸易总额达329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47%。

2、国内市场的拓展,扩大了家电产品的需求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家电产业发展开始转向以国内市场为主。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民生活品质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的实施,房地产需求的逐渐回温及家装市场的发展,为家电产品的需求提供了稳定扩张的基础。目前,我国主要家电产品产量继续位居世界前列,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2009年彩电产量9966万台,电冰箱产量5500万台,空调器产量6500万台,洗衣机产量4300万台,分别比2005年增长20.3%、96%、6.6%、65%。

3、以“节能”为主线,促进家电产业加快技术改革

2

围绕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发展新能源和低碳经济的主题,我国家电产业通过推进转型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和制造能力,创新发展了具有节能、环保、智能、安全等特点的家电产品。目前,我国部分家电产品的能效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如200升左右的电冰箱耗能从2005年的平均日耗电量0.7kWh降低到2009的0.5kWh;2009年能效1级电冰箱销量已占国内销售量的80%;空调器的最低能效也从2005年的2.6提升到目前的3.2,达到国际最高水平。

4、“三网融合及物联网”的兴起,推动智能家电的发展

“十一五”期末,国务院提出要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杭州被定为全国12个试点城市之一。华数集团率先在国内推进了宽带城域网、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无线宽带网及三网在应用层面上的融合,使得从单向的广播电视到双向交互,演进到新闻订阅、电视短信、电视银行、家庭影院等个性化服务,直至集视频、音频、文字、图片、安防等一体的各类多媒体业务上的融合。这大大推动了彩电产业的更新换代,还将继续促进网络电视、智能电视、3D电视的发展。此外,“感知中国”概念的提出,使互联网延伸和拓展的物物相连的物联网成为“十二五”发展的重点。以杭州海康威视、大华股份为代表的企业,在智

3

能传感、信息融合和个性化服务方面取得了不俗业绩,并在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安防系统等领域走在全国的前列。物联网的发展必将促进家庭中各类家电的IP化,使新颖的智能家电互联互通,形成新一代高附加值的产品。

(二)发展意义

1、有利于拉动内需,促进消费

家电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家电产品在消费市场上的普及程度,在更大范围内调动居民购买的积极性,把家电市场潜在的巨大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购买力,为我国日益形成的强大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为国民经济提供持久拉动力。

2、有利于推动轻工业发展

轻工业长期承担着繁荣市场、增加出口、扩大就业、服务“三农”的重要任务,家电产业作为轻工业中的传统优势产业,通过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产业,有利于促进轻工业稳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有利于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家电产业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家电产品的创新发展正日益改变着居民的生活方式。节能、环保、安全的高科技家电产品不仅为居民的物质生活带来更多舒适与便捷,也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二、现实基础

(一)发展现状

4

1、生产经营状况良好

“十一五”期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市家电产业依然保持稳定增长。2010年完成家电工业总产值299亿元,工业销售产值296亿元,出口交货值76亿元,利税总额28亿元、利润总额20亿元,分别比“十五”期末增加158%、160%、77%、367%、400%,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1%、21%、12%、36%和38%。2010年,我市电冰箱产量107.63万台,洗衣机产量328.48万台,吸排油烟机产量115.5万台,“十一五”期间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5%、11.7%、2.1%。

表1 2005-2010年杭州家电产业主要生产经营数据

2、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十一五”是我市家电产业整合效果最为显著、产业集中度上升速度最快的时期,也是龙头企业竞争力快速提升的时期。目前,我市家电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有334家。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家电企业销售产值过亿元的有19家,其中产值超五十亿元的集团企业有1家,超三十亿元的企业有

5

2家,超十亿的企业6家。

以杭州金鱼电器集团有限公司、西湖电子集团公司、杭州老板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华日实业投资有限公司、德意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奥普电器有限公司、杭州钱江制冷集团有限公司、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杭州九阳小家电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我市本土知名品牌家电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升。

以杭州松下家用电器有限公司、杭州松下马达有限公司、杭州松下厨房电器有限公司、杭州松下住宅电器设备有限公司、杭州松下住宅电器设备(出口加工区)有限公司等企业组成的松下家用电器产业群正在形成。2010年,松下家电产业集团工业销售产值合计超过70亿元,占全行业的四分之一。

3、科技投入力度加大

杭州松下家电产业群、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浙江华日实业投资有限公司、杭州老板实业集团公司等家电企业十分重视科技力量的投入和人才队伍建设。2010年,我市家电产业共有从业人员61782人,比2009年增加6760人;有企业技术中心19家,其中省级技术中心8家,市级技术中心11家;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为2.15%,每年申请专利在两位数以上。

4、产品技术不断创新

6

面对金融危机冲击和全行业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的推进,我市家电企业不断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产品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其中,家电节能技术、金鱼的滚筒洗衣机生产技术;华日的中高端冰箱技术;西湖电子集团的数字电视机顶盒技术、TD3G上网卡技术、CMMB电视棒;苏泊尔的电压力锅技术;老板电器的“双劲芯”吸油烟机技术等都取得较大进步。杭州钱江制冷集团有限公司的冰箱压缩机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出口海外。产品的设计水平进一步提高,德意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连续三年获得了“iF中国设计大奖”。

5、品牌建设取得成效

“十一五”期间,我市家电企业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品牌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企业重视品牌战略的创新和品牌管理水平的提升,不断加强品牌宣传力度,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龙头企业的品牌价值在国内家电产品中处于优势地位,拥有了金鱼、松下、西湖、老板、苏泊尔、华日、九阳、德意、钱江制冷、奥普、高虹照明等一批国内知名品牌。其中,金鱼商标、老板品牌、华日电器、九阳商标、“WANSHENG”冰箱压缩机、德意商标、苏泊尔品牌、奥普商标等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西湖、数源、金鱼、钱江制冷、奥普、乘风等商标等被评为“浙江著名商标”;杭州钱江制冷集团有限公司、苏泊尔集团等获得“全国民营企业500

7

强”称号,杭州金鱼电器集团有限公司获“2009浙江省百强企业”、“2009 中国制造企业500强”、“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称号。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家电产业发展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与广东、青岛、合肥等先进地区相比,在集聚效应、品牌的集中度、营销渠道和市场的拓展、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

1、产业集聚效应尚需加强

目前,我市家电产业规模集聚效应不够明显,大多数企业生产的家电产品种类相对较单一,与海尔、长虹、美的等企业相比,缺乏多元化经营,集团化家电企业较少,尚未形成产业集群,不利于家电配套产业发展和品牌集中度的提高,难以进入政府重点关注和扶持的行业。

2、营销渠道开拓有所欠缺

杭产家电企业的营销网络建设尚不完善,大多企业仍采用以苏宁、国美、五星等商场作为销售主战场的传统模式,营销成本相对较高,而以互联网进行营销的新型模式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另外,对国内外市场,特别是国内农村市场的开拓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也制约了企业和产业的快速发展。

3、知识产权保护存在不足

8

家电产业竞争秩序不规范,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一些外地企业长期仿制我市家电企业产品,不但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和销售,而且严重影响企业的声誉。同时,也容易造成一批同质化、附加值低、容易被仿制的低端产品产能过剩。

(三)有利条件

1、国内市场的潜力空间较大

尽管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家电产品已基本普及,但随着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对节能、绿色、安全、智能家电产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大。其次,小家电的家庭拥有量目前还不高,我市以九阳为代表的小家电企业在城市市场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另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也有利于家电产品在农村市场得到快速普及并实现消费升级。

2、国家政策的扶持

根据国家出台的《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关于加快我国家用电器行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杭州市也制定了《杭州市轻工业调整和振兴三年行动计划》等多项支持、鼓励家电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和举措,为我市优化家电产品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政策机遇。同时,围绕“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杭州市经济委员会制定实施了“关于《杭产家电进社区活动实施方案》”,分别在上城、下城、滨江、拱墅、西湖、江干、下沙等地举办杭产家电进社区大型系列活动,有利于我市扩大内需、拓展家电市场。

9

3、杭州民营经济发展较好

我市家电产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民营企业占据半壁江山,如杭州老板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杭州钱江制冷设备实业有限公司、浙江华日实业投资有限公司、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德意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杭州鼎胜实业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由于产权清晰,机制灵活,市场化程度高,因此具有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高超的市场驾驭能力,善于在市场经济中抢占先机,找准切入点,寻找发展空间。

(四)制约因素

1、后金融危机影响

世界经济复苏的过程曲折,全球贸易和投资短期内难以完全恢复。世界经济还没有完全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坚实。面对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掀起了“再工业化”的浪潮,减缓了我市承接发达国家家电产业转移的步伐。同时一批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增加了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市家电产品的出口带来不利影响。

2、家电制造成本上升

“十一五”期间,人民币的升值、土地成本的快速提高、劳动力成本趋高并且出现结构性短缺现象、原材料平均价格居于历史最高水平、节能环保要求的提升等因素抬高了家电

10

产业的制造成本。“十二五”期间,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改善环境和提高社会福利压力的增大,土地、原材料、劳动力等各类要素成本还将进一步上升。

3、产业竞争激烈

在国际家电市场中,“十二五”期间我国家电产品将面临来自于其它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在国内家电市场中,青岛、合肥、顺德等以发展家电产业为主的地区在家电产业的集聚发展、家电产品的品牌影响力等方面都优于我市,且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对我市家电产业发展造成了较大的竞争压力。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抓新一轮消费结构快速变化和升级的机遇,遵循我市提升发展传统优势工业的总体要求,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手段,以品牌建设为突破口,以国家、省级开发区和特色工业功能区为载体,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做大做强优势产品,积极开发新兴产品,强化政策扶持和引导,着力解决制约家电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提高家电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贡献度,为加快我市工业转型升级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发展原则

11

坚持创新驱动。加强对家电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基础性技术、节能环保技术等方面的创新,进一步提升传统特色优势产品的竞争力。同时超前研究新能源、物联网等信息电子技术给家电产业带来的影响,大力开发具有市场潜力的新兴家电产品,推动家电产业的信息化。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和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

坚持龙头带动。重点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真正做到扶优扶强。充分发挥大企业的龙头、示范、带动作用,加快以产业链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增强上、下游相关产业的配套能力,提高本地配套率,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群,努力实现我市家电产业的超常规跨越发展。

坚持品牌为先。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健全完善对品牌培育、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的鼓励政策,引导和支持优势品牌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等多种形式和渠道,提高品牌覆盖面、知名度和影响力,特别是国际影响力。

坚持绿色发展。结合节能、环保及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高,积极转变企业发展方式,大力推广绿色设计和制造技术,加快传统设备改造,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家电产业整体实力大幅提升,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品质量日益提高,企业组织更趋合理,区域布局

12

明显优化,品牌建设加速推进,节能降耗成效显著,把我市打造成长三角地区具备相当影响力的家电产业特色发展基地之一。

整体实力大幅提升。到2015年,全市家电工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出口交货值年均增长10%以上,利税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产业整体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全市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主要家电产品产量稳步提高。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以创新为立足点,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主攻升级换代,行业关键技术、前沿技术和共性技术有新的突破,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到2015年,行业平均研发投入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达到3%,市级以上工业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0家左右,发明专利拥有量年均增长8%。

产品质量日益提高。家电企业质量建设和政府监管能力得到加强,产品质量水平进一步提高,售后服务能力增强,产品返修率降低20%,主要家电产品抽查合格率达到95%以上。小家电产品的安全、性能和可靠性进一步加强。

企业组织更趋合理。资源整合和企业重组步伐加快,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大企业培育取得明显进展,骨干企业的国内、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加大。到2015年,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企业达1~2家,产值超过50亿元的企业达2~3家,产值超过30亿元的企业达3~5家,产值超过10亿元的企

13

业达10家左右,争取有2~3家企业上市。

区域布局明显优化。引导家电企业加速向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高新区、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余杭经济开发区以及各县(市)特色城镇工业功能区集聚,规模效应充分发挥,资源配臵进一步优化,产业配套功能明显加强,到2015年,基本形成“一核三心多区”的发展布局。

品牌建设加速推进。着力打造家电基地区域品牌和家电产品自主品牌,发展和壮大一批全国知名品牌,力争打造国际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十二五”期间,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个左右、浙江著名商标5个左右。

节能降耗成效显著。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大力推行,综合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主要家电产品节能环保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能效水平平均提高10%。限制和淘汰产能过剩、能耗偏高的劣势产品,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四、重点领域和空间布局

(一)重点发展领域

顺应国内外家电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国内“十二五”期间的工业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环境要求,紧紧抓住我国大力发展物联网、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机遇,结合我市家电产业发展基础和工业经济发展相关规划,确定我市家电产业未来五年的重点发展领域。

14

1、稳步发展大家电产品

积极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大家电市场,坚定不移地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推进企业转型升级,走创新发展道路,促进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产品的稳步发展。

(1)黑色家电板块

以西湖电子集团等企业为龙头,紧跟液晶电视、数字电视、智能电视、3D电视等电视市场发展新趋势,积极研发液晶彩电和其他多媒体显示终端、机顶盒等,努力拓展数字新业务,探寻产业新增长点。

(2)白色家电板块

——电冰箱系列。以华日冰箱、金松冰箱、伊莱克斯、钱江制冷、康盛管业、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以智能控制、无氟环保、高效节能系列电冰箱产品和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管路件等重要制冷配件为主导,大力加强国内外的技术合作,努力建设成为国内具有竞争力的专业制冷生产基地。

——洗衣机系列。以松下家电、金鱼电气等企业为龙头,积极响应国家的低碳发展战略,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满足人们“节能”、“环保”、“除菌”、“功能集成”等方面的需求,开发出更多更好的低碳洗衣机产品。

2、大力发展小家电产品

紧紧抓住我国小家电市场正步入快速成长期的战略机

15

遇,结合我市小家电生产企业发展情况,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大力发展厨房电器、卫浴电器等系列小家电产品。

(1)厨房电器板块

以老板电器、九阳小家电、德意电器、苏泊尔、松下厨房电器等企业为龙头,以吸油烟机、豆浆机、电压力锅、消毒柜、电磁炉、电饭煲、榨汁机、开水煲等系列产品和集成厨房为主导,充分发挥品牌优势,充分利用安全、健康、节能等领域的新技术,不断巩固和发展在国内厨房系列小家电产品竞争中的市场地位。

(2)卫浴电器板块

以奥普电器、爱信伊奈等企业为龙头,以浴霸、通风扇、电热毛巾架、电暖架、电热水器、智能座便器等小家电系列产品和集成卫浴为主导,发挥先行优势和品牌优势,重点引导产业向价值高档化、价格大众化、功能模块化、设计人性化方向发展,推动产业技术持续创新和良性竞争。

3、大力扶持节能照明产业发展

以高虹照明、飞华照明、珍琪电器、士兰微、英飞特、鸿雁电器等企业为龙头,积极落实国家对生产新型节能照明产品的企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开发和推广替代白炽灯、卤钨灯等节能效果显著、性价比高的节能灯、LED灯等,产品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

4、积极开发和引进新兴家电产品

16

坚持“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智能科技”的发展方向,积极利用新能源、节能低碳、信息化等先进技术,围绕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产生的对新家电产品的需求,依托龙头家电企业,积极开发出更多种类的能够方便人们居家生活,为人们提供更高生活质量的新兴家电产品。着力推进家电领域的物联网研发应用,结合物联网技术,推出更加便利、安全的物联网家电,引领时代潮流,抢占未来家电领域的技术制高点。

(二)空间布局

在充分考虑《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年-2020年)》、《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杭州市工业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等对我市工业发展定位和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我市产业导向目录对工业主导产业功能区的空间布局指引,结合全市重点家电生产企业的分布特征,合理确定今后五年我市家电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为:“一核三心多区”。其中:

“一核”,指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经济开发区是我市家电产业发展的核心集群区块,是电冰箱、洗衣机、小家电等家电产品和新兴家电产品的综合性生产和开发基地。

“三心”,指杭州高新区、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余杭经济开发区。杭州高新区、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余杭经济开发区是我市小家电的三个重要生产中心;杭州高新区、萧

17

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还是节能照明和其他新兴家电产品的研发、生产中心。

“多区”,指以家用电器、主要零配件生产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功能区,主要包括余杭镇电子机械工业功能区、东洲街道五金机械电子功能区、富春江镇机械功能区、高虹镇节能灯功能区、梅城镇电器功能区、乾谭镇五金功能区、靖江镇化纤机械功能区、党山镇化纤厨卫功能区、闻堰镇五金功能区、瓜沥镇五金机械功能区、进化镇机电功能区等特色城镇工业功能区。“多区”,是我市节能灯、家用电器零配件的重要生产基地和电冰箱等产品转移的主要承接地。

18

五、主要任务

(一)抓大促小,推进产业整体发展

按照“抓大不放小,着力构建合理的、梯队化的企业结构”要求,进一步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充分发挥大企业大集团的龙头带动作用;同时,加强后备梯队建设,努力造就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中小家电企业,推动产业整体发展。

1、培育大企业大集团

完善和落实我市各项对大企业大集团的扶持政策,继续推进大公司战略,着力培育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家电产业大企业、大集团,成为推动我市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平台。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鼓励民营家电企业做强做大;鼓励优势民营企业开展跨地区、跨产业、跨所有制的联合、兼并、参股,组建大企业、大集团。

19

2、鼓励企业上市融资

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家电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进行股票上市融资。强化家电产业上市后备资源培育,支持家电企业组建股份公司,引导其通过证券市场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臵和企业制度的创新。对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鼓励其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上市步伐。对上市公司拟募集资金投资计划项目,优先办理立项预审和报批,发改、国土部门优先保证所需建设用地指标。

3、助推中小家电企业成长

利用成长型中小工业企业培育计划(瞪羚计划)、科技型初创企业培育工程(雏鹰计划)等针对中小企业的培育计划,加大对中小家电企业的扶持,形成一批技术水平领先、竞争能力强、成长性好的家电企业群。鼓励金融机构积极进行金融创新,开发适应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产品,着力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加大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支持力度。着力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在创新平台、创业指导、信息服务、市场开拓等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支持。

(二)自主创新,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家电企业应坚持把创新发展作为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努力抓住我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契机,不断增强自主创

20

平湖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平湖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现代服务业是城市发展的主体,是经济快速发展和结构优化提升的主要推动力,是现代经济增长中最具创新性和活力的部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是我市加快建设上海南翼开放型经济强市、杭州湾北岸现代化港口新市、江南水乡生态型文化大市的必然选择。为指导我市“十二五”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进一步增强我市城市功能和综合竞争力,依据《平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浙江省、嘉兴市发展服务业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发展实际,特制定《平湖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主要任务是明确我市“十二五”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空间布局、重点产业、政策措施。规划期限为 2011-2015年。 一、发展背景 (一)服务业发展基础 1、总量不断扩大、贡献不断增加 2010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7.1亿元,同比增长12.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27%,“十一五”年均增长14%,实现了总量翻一番,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1.3%,比2005年的29.3%提高了2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49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7.1%;服务业地税收入完成7.67亿元,是2005年的2.3倍,占全市地税收入的比重达46.9%;服务业从业人员从2005年末的6.7万人增加到2010年末的11.9万人,占比从24%提高到24.8%。 2、投资不断加大、质量不断提升 2010年,不含嘉兴港区,服务业投资完成53.3亿元,比2005年增长98.1%,“十一五”期间基本实现了翻一番。“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实施服务业重点项目237个,累计完

教育十二五规划全文

教育十二五规划全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幼儿教育和终身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打造教育强市品牌,为加快海峡西岸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发展目标 1、构建完备的教育体系 扩充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优质资源,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努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当地“5+2”产业、与海西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有机链接; 适当发展社区高等教育,充分体现区域特色和优势,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教育体系。 2、提升教育强市水平 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大满足; 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各类人才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和参与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三、发展任务 1、建立稳定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推进早期教育开展 (1)高质量高标准地推行学前三年教育,基本形成0-6岁的学前教育一体化体系;城区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6%以上,农村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86%以上。0~3岁早期教育工作有序推进。 (2)构建以公办幼儿园(所)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办园并举的多元化办园格局; (3)到2015年,乡镇中心园(所)以上均达到省定标准。 (4)到2012年,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达50%,2015年大专以上学历达75%,培养一批名优骨干教师。 2、提高义务教育的整体办学条件和水平,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1)保证6~14岁人口都能按时入学,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城区低于2%、农村低于3%。 (2)2013年之前,全市义务教育学校通过省级标准化学校验收。(3)以继续加大对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投入,不断改善其办学条件以及通过“市管校用”的教师队伍管理手段改革,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优化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1)以永安一中创建省示范高中为目标,以永安十二中的“山海合作”教育改革为接口,努力打造永安普通高中强势资源;

山东十二五规划全文(完整版)

山东省 “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完整版)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根据中共中央和 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主要阐明政 府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 蓝图,是全省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目录 第一篇发展背景和发展目标 第一章发展成就 第二章发展环境 第三章发展目标 第二篇区域统筹和发展布局 第四章经济布局 第五章城乡布局 第六章空间布局 第三篇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第七章农业提升 第八章工业优化 第九章服务业跨越 第十章海洋经济 第四篇基础设施和支撑保障 第十一章能源建设 第十二章交通建设

第十三章水利建设 第十四章市政建设 第五篇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第十五章科技创新 第十六章教育优先 第十七章人才发展 第六篇文化繁荣和创新发展第十八章文化建设 第十九章文明山东 第七篇和谐社会和公共服务第二十章民生保障 第二十一章卫生体育 第二十二章社会管理第八篇生态文明和资源环境第二十三章生态建设 第二十四章环境保护 第二十五章资源节约 第二十六章循环经济第九篇体制创新和扩大开放第二十七章改革深化 第二十八章开放提升第十篇政策保障和规划实施第二十九章扩大消费 第三十章优化投资 第三十一章营造环境

第三十二章区域协调 第三十三章实施机制 第一篇发展背景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 第一章发展成就 “十一五”以来,全省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大政方针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积极作为、科学务实、重点突破、攻坚破难,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主要任务目标顺利完成。面向未来,我省的发展站上了更新更高的平台。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416.2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3.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749.3亿元,年均增长2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8.1万亿元,年均增长22.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达到5.3万亿元,年均增长18.9%。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农业连续8年增产,粮食总产达到4335.7万吨。制造业强省建设成效显著,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万亿元以上。服务业规模和质量逐步提升,增加值达到14429亿元。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9.1∶54.3∶36.6。 可持续发展取得新成效。耕地总量实现动态平衡,保有量超过1亿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464万亩,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累计分别下降22.1%、20%和18%,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以能源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增长方式得到有效遏制。 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新突破。拥有中科院3个研究所、2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29个国家质检中心,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国家深海基地等重大科学工程落户山东。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0家,居全国首位。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年均增长超过30%。

张家港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报告

家港市服务业十二五规划 1.前言 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研究的目的(注意相关语句通顺) 通过对家港市服务业的发展背景和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及充分对周边地区服务业的发展和分析,确定家港市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情况;研究和总结政府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当地政府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程度和地区部产业的各种联系,定位家港市服务业发展的大致方针;借鉴国外和国先进的发展模式;运用合适的专业分析模型预测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制定家港市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策略,地区性的重点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之间服务业的协调发展以及带动家港市服务业的长效持续的发展,促

进家港市城市整体性发展。 1.1.2研究的意义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市化、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目前该区域的产业正处于以制造业为主导、服务业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随着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长三角地区纵向一体化和垂直一体化分工并行、合作与竞争共存的局面正逐步形成。面对这样的态势,家港市必须准确定位,捕捉机遇,主动承接国际及长三角地区的服务业转移,实现与大都市地区服务业互补,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区,快速构建家港服务业经济,提升家港在南各县级市中地位。 本次家港的社会经济与国民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服务业专项规划,主要是在“十二五”期间,指导和制定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方针,使家港市经济的持续有力的发展,解决当前服务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提出未来5年服务业发展的思路以及模式。 1.1.3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包括座谈、访谈、问卷调查等。对家港市服务业的现状进行实地调查,搜集分析家港市服务业目前发展状况的相关资料; 2.参考文献法:查阅期刊、杂志、报刊、著作、网络等相关资料,借鉴国际、国服务业发展成功案例,总结经验和教训,为家港市服务业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总体发展战略; 3.比较研究法:主要是针对服务业规划的联系和区别的比较,从比较中分析、归纳有关信息。比较时注意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为解决当前的课题研究提供借鉴; 4.个案分析法:对经典的有代表性的服务业规划方案进行个案分析研究,从中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无锡市“十二五”服务业进展规划 序言 《无锡市“十二五”服务业进展规划》是依照《中共无锡市委委关于制定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 建议》和《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 规划编制的政策依据是:2008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进展的指导意见》、2009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进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2010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10年6月江苏省政府颁发的《江苏省服务业提速打算》以及2011年8月无锡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无锡市领先差不多实现现代化行动纲要》、《无锡市产业升级行动打算》等有关文件精神。 《无锡市“十二五”服务业进展规划》要紧分析“十二五”期间无锡服务业进展面临的形势、进展目标、进展任务、空间布

局及政策措施,是无锡以后五年服务业进展的纲领性文件,是营造服务业进展良好环境的重要内容,是各地区及有关部门编制实施服务业进展规划及相关重点领域规划、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进展基础与形势分析 第一节“十一五”进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无锡服务业呈现健康快速进展的良好态势,成为我市经济进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力量,为我市在“十二五”期间实现服务型经济占主导的产业结构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服务业贡献程度不断增强 “十一五”以来,无锡服务业总量规模迅速扩张,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逐年上升。2005—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从1055.74亿元提高到2479.57亿元,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由37.8%提高到42.8%,上升5个百分点;全市服务业

广东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十二五规划纲要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二篇创新驱动建设创新型广东 第三篇优化升级建设全球重要现代产业基地 第四篇内外并举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第五篇强农惠农建设美好新农村 第六篇统筹城乡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 第七篇联动融合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八篇绿色发展保护秀美山川 第九篇强化支撑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 第十篇普惠共享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十一篇内涵提升提高文化软实力 第十二篇改革先行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第十三篇互利共赢深化粤港澳合作 第十四篇开放合作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 第十五篇规划实施保障 第二节提升教育信息化和开放合作水平(教育信息化)第三节逐步提高公共信息服务水平(电子政务)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广东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承前启后抢抓科学发展战略新机遇,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全面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全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成功战胜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及洪涝灾害,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在推进科学发展新征程上迈出了重大步伐,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继续居全国前列。预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4.5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于2007年提前三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预计2010年约为4.7万元,五年年均增长11%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0年为4516亿元,是2005年的2.5倍。

山东省造纸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山东省造纸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造纸工业是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产业,纸张消费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我省是造纸工业大省,具有发展造纸产业的传统优势。为促进工业转方式、调结构,促进全省消费品产业做优做精,在“十二五”时期进一步提升山东造纸工业发展水平,增强竞争实力,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是我省造纸工业发展很不平凡的历史时期。五年来,全省造纸工业面临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和结构调整突出压力,坚持抢抓机遇,化危为机,着力加强技术创新,推进联合重组,调整优化结构,全行业呈现平稳较快发展态势。 (一)“十一五”发展成绩。 1.生产和效益稳定增长。2010年全省造纸产量1510万吨,比2005年增长43%;实现销售收入1020亿元、利税103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64%、55%。产量和经济效益规模连续16年居全国第一位,并且经济效益增长幅度高于产量增幅,行业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广大企业抢抓机遇,逆市扩张,2009-2010年陆续有20条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的浆纸生产线投产,年新增木浆产能230万吨、中高档纸及纸板产能166万吨。2011年相继投产的大型浆纸项目有10条,年新增木浆产能135万吨,中高档纸及纸板产能320万吨,推动了我省造纸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2.原料和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国家大力发展林浆纸一体化政策支持下,我省木浆产能逐年增长,2010年产量达到280万吨,占自制浆的3/4,比2008年增长115%,原料已由非木材原料为主转变到以木浆、废纸为主。中高档产品比重由60%提高到75%,中高档产品比例明显增大,新产品增多。值得一提的是,行业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高,高唐泉林的本色浆生活用纸、齐河冠军的环保纸、荣成凯丽的防伪纸均是上海世博会指定用纸,为我省造纸行业赢得了声誉。 3.骨干企业支撑作用明显提高。我省造纸产量超过100万吨的晨鸣、华泰、太阳、博汇“四强”企业,2010年省内产量合计679万吨,占全省总量的45%,两年增幅16%,主要是高档文化用纸、涂布白卡纸等中高档品种的产能增长,其中太阳纸业增长34%、博汇纸业增长37%,产业集中度提高和龙头企业综合竞争能力越来越强。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DOC 34页)

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DOC 34页)

北京市“十二五”市级一般专项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 发展规划 二〇一一年十月

目录 前言 (1) 一、规划总则 (2) (一)规划目的 (2) (二)规划重点 (2) (三)规划依据 (2) (四)规划原则 (2) 二、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4)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4) (二)面临的挑战 (7) 三、发展思路 (9) (一)指导思想 (9) (二)发展目标 (9) (三)总体思路 (10) (四)发展指标 (10) 四、重点任务 (12) (一)优先发展民生品质商业 (12) (二)大力发展特色时尚商业 (14) (三)积极推进现代引擎商业 (16) (四)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18) (五)创新发展现代流通方式 (20) 五、优化布局 (22) (一)提升三大标志性商业中心 (22) (二)发展六类功能性商业中心 (22) (三)建设宜居型社区商业 (25) 六、保障措施 (26)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协调联动机制 (26) (二)优化商业服务业发展环境 (26) (三)加强商业建设的引导 (26) (四)进一步完善重点领域相关扶持政策 (27) (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咨询、教育等社会组织作用 (27) (六)加强行业基础调查研究和规划动态评估工作 (27)

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也是北京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的重要时期。商业服务业作为维系民生的重要行业,作为首都经济发展和宜居城市建设的支柱型产业,面临转型升级和加快发展。 适应“十二五”时期首都产业发展方向和功能布局,适应百姓生活方式和消费变化趋势,根据国务院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总体部署,特制定《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 本规划服务于北京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国际商贸中心建设,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眼于商业服务业内涵式发展,将通过全面、系统、规范建设,构建面向未来,与城市经济运行系统相协调的现代新型商业服务系统,为服务和改善民生,促进北京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本规划适用领域为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居民服务业及典当、拍卖、租赁等特殊流通业。 规划实施期限为2011~2015年。

山东省十三五规划纲要

《山东省十三五规划纲要》重要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 (单选题)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是顺利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基础的关键()年。 A. 关键 B. 重要 C. 决胜 D. 核心 参考答案: C 2. (单选题)“十二五”时期是山东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全省上下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及历次全会精神,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为目标定位,提升发展标杆、提升工作标准、提升精神境界,坚持以()为主题,以()为主线,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A. 科学发展观、调整经济结构 B. 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C.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 D. 提高经济实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参考答案: B 3. (单选题)山东省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积极融入国家三大战略,其中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国家三大战略的是() A. 两区一圈一带 B. 京津冀协同发展 C. 一带一路 D. 长江经济带 参考答案: A 4. (单选题)未来五年,国际环境更趋复杂,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省既面临重大战略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总体上,有基础有条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全国前列。()仍是时代主题。 A. 改革和创新 B. 和平和发展 C. 就业和创业 D. 和平和进步 参考答案: B 5. (单选题)山东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一个定位三个提升”中三个提升指的是() A. 提升经济收入、提升工作目标、提升精神境界 B. 提升发展标杆、提升工作标准、提升精神境界 C. 提升经济发展、提升工作标准、提升精神层面 D. 提升发展杠杆、提升工作要求、提升精神境界 参考答案: B 6. (单选题)“双师型”教师指同时具备()和(),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教师。“双师型”教师是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A. 计算机资格英语口语资格

鹤壁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售后服务}鹤壁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大。近年来,鹤壁市服务业发展较快,增加值已由2005年的42.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6.96亿元,增长速度保持在12.4%左右;2010年服务业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为18%。 图1鹤壁市服务业增加值和增速变化时间序列 (注:2000—2005年数据为公报数据,2006—2010年数据为市统计局修订后数据)图22010年鹤壁市三次产业结构 税收贡献度不断加大。服务业已经成为鹤壁市税收的主要来源。2005年至2010年期间,服务业税收实现了快速增长,由2005年的2.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45亿元,占总税收的比重由2005年的22.8%提高到2010年的33.3%;服务业税收年均增速高达30.5%,高于全市总税收年均增速近10个百分点。 服务业体系初步形成。鹤壁市作为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市,经过科学规划和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为主要支撑,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和中介等行业竞相发展的格局。2010年,鹤壁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和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完成6.55亿元、25.38亿元、6.45亿元、7.7亿元、4.05亿元和26.83亿元,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分别达到8.5%、33%、8.4%、10%、5.3%、34.8%。

图32010年鹤壁市服务业内部结构 服务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行政体制改革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和收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在全省率先实行了行政审批(许可)“两集中、三到位”。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市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成功组建,农商行组建工作积极推进,成立各种担保机构27家。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坚持引才与引智相结合,引进高层次人才多名,并通过各类高层次人才兼职、担任顾问、技术指导、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技术承包、合作研究等人才柔性流动的方式为鹤壁提供智力服务。 (二)发展环境 1、有利因素 区位交通优势明显。鹤壁市地处中原腹地,是豫北城市群的中心,也是晋冀鲁豫四省十三市经济协作区的中心,服务业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京珠高速、京广铁路、石武高铁和107国道纵贯南北,鹤濮高速,壶台公路和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即长-鹤-泰铁路横穿东西,已成为豫北“十”字交通中心。距郑州国际机场130公里,可以就近与郑州共享航空港。距天津港口500公里,通过无水港的建设,产品可直通海外市场。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将为商贸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基础设施完善。鹤壁市区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城市道路

十二五规划全文

十二五规划全文 篇一:国务院文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目录 第一篇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二篇 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 第三篇 第九章 发展环境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政策导向 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 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第四篇 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第五篇 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第六篇 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2016年山东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解读

2016年山东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解读 2016年山东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解读中共山东省委文件鲁发〔2015〕19号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制定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5年11月26日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重要讲话和对山东工作重要批示中,要求山东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这是对山东工作的极大信任和殷切期望,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人民幸福美好新生活,是全省人民的热切期盼,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的决胜时期,“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立足省情实际,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认为我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既具有充分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必须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全会研究了“十三五”时期我省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就制定“十三五”规划提出以下建议。一、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顺利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基础的关键五年。全面总结山东“十二五”时期重大成就,科学分析国内外发展趋势和山东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认真研究今后五年发展目标任务,对编制好山东“十三五”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一)“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基础条件。“十二五”时期是山东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复杂变化和诸多挑战,全省上下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为目标定位,提升发展标杆、提升工作标准、提升精神境界,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有效应对新旧动力转换带来的压力和发展转型带来的挑战,胜利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综合实力又迈上一个大台阶。预计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6.4万亿元,人均超过1万美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5500亿元。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结构明显优化;覆盖全省的“两区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进程明显加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支撑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改革开放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明显加快;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稳步推进,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民主法治不断健全,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社会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五年来,全省人民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团结奋斗、开拓进取,谱写了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新篇章,为我省“十三五”时期创新前行、持续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主要阐明“十二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是未来五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取得突出成绩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等重大挑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迎难而上,努力拼搏,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时期各项任务。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局势保持稳定。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长,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公务员制度不断完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圆满完成。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逐步完善,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十一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改革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有利条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人力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 第一章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较快、取得明显成绩、发挥作用比较突出的5年。5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面对各种挑战,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始终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工作主线,科学务实、积极作为,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时期各项任务。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改善,就业局势保持稳定。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长,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公务员法规制度不断完善、管理机制日益健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圆满完成。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逐步完善,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十一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了突出贡献,也为今后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具体数据见附件1)。 第二节形势分析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有利条件。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重大转折,总体上看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空间广阔,动力充足。依托

十二五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摘编)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57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前言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具有技术更新快、产品附加值高、应用领域广、渗透能力强、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利用充分等突出特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发展和提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对于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国家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全球软件技术和产业格局孕育着新一轮重大变革,为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带来创新突破、应用深化、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11]4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落实《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信息化发展规划(2O11-2015)》和《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年均增速达28.3%,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集聚日益明显,国际化水平持续提高,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已具备再上新台阶的坚实基础。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0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收入达到1.36万亿元,是2005年的3.5倍,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的比重从2005年的10.2%提高到2010年的18%,从业人员超过300万人。产业结构向服务化发展,信息技术服务所占比重稳步上升,新兴网络软件和应用服务快速发展。 产业聚集效应突出,企业实力明显提高。2010年,广东、北京、江苏、山东、辽宁、上海、浙江、福建和四川9个省市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收入之和占全国的87%。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示范带动作用和影响力快速提升。2010年,我国年收入过亿元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以下简称软件企业)已经超过2000家,其中业务收入超过50亿元的企业有7家,超过100亿元有4家,超过500亿元有1家,大企业日益成为产业创新和规模发展的主导力量。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部分领域取得突破。在“核高基”国家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