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pdf书籍类马克思西方等--本体论的危机与重建20060607

pdf书籍类马克思西方等--本体论的危机与重建20060607

pdf书籍类马克思西方等--本体论的危机与重建20060607
pdf书籍类马克思西方等--本体论的危机与重建20060607

2000年3月第2期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 ilin U n iversity Jou rnal Social Sciences Editi on M ar .,2000 N o.2 本体论的危机与重建

穆艳杰

(吉林大学马列主义教研部,吉林长春130021)

收稿日期:1999206207

作者简介:穆艳杰(19592),男,内蒙古通辽市人,吉林大学马列部教师,哲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

生。

摘 要:“本体论”在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核心地位,在某种意义上亦可以说哲学就

是本体论,这是因为本体论问题是根源于哲学的本性、特点以及人类的生存本性即实践本性

和思维本性。因此,“本体”是永远无法消解的,本体论的存在有其合法性。但由于传统哲学

把自我否定、自我批判本体论式的意向性追求和无穷无尽的思维指向性,把说何物存在的本

体论承诺问题变成了事实上何物存在的本体论事实问题,即“实体本体论”,从而导致了本体

论的危机。现代西方哲学要拒斥、消解这种实体本体论,重建新的本体论,但由于缺少辩证

思维方式基础,因而具有某种局限性。我们认为,重建新的合理形态的本体论,摆脱本体论

的困境,只有确立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和超越辩证的综合态度,合理形态的本体只能是辩证

的本体。关键词:实体本体论;本体论承诺;本体论信仰;概念帝国主义;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

中图分类号:B 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2834(2000)022*******

一、本体论问题的合法性

“本体论”人们一般把它界说为“存在论”、“有论”,即关于世界“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的学问。本体论所追究“本体”和“存在”不是经验的“存在”,而是超验的“存在”,不是具体的“存在”而是抽象的“存在”,不是“在者”而是“在”即“存在本身”。对此,亚里士多德做了明确规定,他指出“有一门学问,专门研究‘存在’本质,以及‘存在’本身凭自己的本性而具有的各种属性,这门科学跟任何其它所谓的特殊科学不同,因为它们没有一个是讨论‘存在’本身的。它们从‘存在’割取一部分,研究这个部分的属性,例如数学就是这样的。现在既然我们是在寻求各种最初的根源和最高

的原因,那么,显然必须要有一种东西借自己的本性而具有这些根源和原因”[1](P234)亚里士多德对哲学及其研究对象的界定,是早期西方哲学对本体论问题最为明确的表述,从这个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哲学就是本体论这一合理命题。在此,他把哲学和其它学科区分开来,强调了哲学与其它学科不同的研究对象,哲学是以整个世界为对象的,它研究的是存在之所以存在,即“存在”的本质和“存在”本身,研究的是世界的本质、基础、最高原因,以及各门学科赖以存在的基础。亚里士多德的这种区分是必要的,有积极意义的。但也有其局限性,他仍然是站在哲学知识论的立场上,把哲学看成是各门科学的基础,是具有最大普遍性和最高解释性的知识,仅仅是在研究对象范围大小,普遍与特殊等问题上对哲学和科学做了模糊的区分,而没有从研究方法和功能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区分,而且,亚里士多德对本体论所做的明确规定,仍然是在本原论的意义上提出本体论问题。他们本能地相信有一个先在的本质即本体客观地存在着,并相信人们能够认识和把握到它,它就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最高根据和最终本原,只要找到它就可以对世界的万事万物做出合理的解释。可见,古代的“本体”是一个终极的存在和终极的解释。古代“本体论”是一种绝对主义的、独断论的“实体”本体论。这与当时人们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是直接相关的。

现代本体论的合理形态和真实含义应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无穷无尽的指向性和超越性,“本体”乃是人们基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一种悬设,应是一个理想的奋斗目标,而不是客观存在着永恒不变的“实体”。“本体”应是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密切相关并富有时代性内容和特征的本体,应是人类生活的精神坐标和安身立命之本,是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一种追问,即转向对人生的基础和本根的寻求,对人生的价值、意义和安身立命之本的探求。本体论的这种寻根意识折射着哲学的追根究底的文化精神,表现了哲学所特有的寻根意识,充分体现了哲学自身的性质。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哲学就是本体论,本体论是哲学的存在方式。

哲学不同于其它科学以及其它文化样式,是因为哲学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思维方式、功能、性质。哲学是对那些不言而喻,不证自明的问题的无穷追问,是一种前提的追究和批判,是一种反思态度的思维。辩证思维方式不仅要追究日常生活中各种生存方式、文化样式的根据和意义,而且对哲学自身的前提和信念进行反思、消解和追究,彻底的辩证法态度也是对辩证法理论自身的批判,包含着摧毁自身,走出自身的意向和逻辑。哲学所研究的不是人们感官感觉到的经验到的客观事实,总是要追问经验事实背后的前提和根据是什么,即实事之所以为实事的原因和根据。哲学的这种寻根意识根源于世界自身的辩证本性。自然世界的纷繁复杂及多变性,人生的飘逸不定是激活哲学本体论寻根意识的直接动因。哲学本体论力求透过千变万化的自然世界而窥视其不变的永恒本体,为短暂而有限的人生奠立某种无限、永恒的意义与价值,为人类寻找安身立命之本和最终的阿基米德点。

由于“本体论”的寻根意识和哲学自身的特点、性质、功能具有割不断、理还乱的联系,因而“本体论”在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核心地位。“本体”既是世界的基础和本根,同时又是哲学自身的基础和本根。“本体”是任何哲学体系的内核和生长点,哲学向任何方向的发展和开拓都是以本体论的寻根意识为基础的,或者是本体论寻根意识的展

开和实现。“近代哲学对人类认识能力,现代哲学对人类语言能力的考察,这是哲学本体论追求的必然结果。因为本体论的寻根不仅仅是对世界本根的寻求,而且也必然地包含着对哲学自身本根的追问,不仅仅是对象性的批判,而且也必须进行自我批判。从古代本体论到近代认识论再到现代语言学,这本身就是哲学的自我寻根和自我批判,是哲学本体论的寻根意识在哲学自身中贯彻的结果。因而,认识论转向、语言学转向不应该也决不是排斥和否定本体论问题,而是要不断地深化哲学的本体论研究,使得本体论追求更趋完善和合理。”[2]因此,我们认为,哲学与本体论有着不解之缘,否定本体论就是否定哲学,就是否定哲学对世界辩证本性的思考和人类终极利益的关怀。所以,合理形态的本体论是不可否定的,“本体”是永远消解不了的“冰块”。

“本体论”问题不仅根源于哲学的本性和特点,而且与人类的生存本性即实践本性和思维本性也有直接的渊源。人作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体,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由此决定人是一种非常奇异和矛盾的存在。人既来源于自然,又要不断地超越自然,人既生活于现实中,又不满足于现实,总要超越现实,想把现实变成更加理想的现实,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又力图以某种追求去超越个体生命的短暂与有限,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价值和意义。人类存在的这种奇特性和矛盾性就根源于人类的实践本性。人是一种实践的存在,实践的特性就是一种创造性和超越性,由此决定人是一种创造性的存在,是一个永远未完成的存在,人永远是一个不断超越其所是的存在。人本能地具有一种形上的渴望和追求,这种渴望和追求是一种无穷无尽的指向性。“本体论”的那种追本溯源的寻根意识正是根源于人类的实践本性。

基于人类实践本性的思维,也总是渴求在最深刻的层次上或最彻底的意义上把握世界和解释世界,确认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与价值。获得某种具有最大普遍性,最高解释性的绝对知识和统一原理,以对现实作出终极解释。恩格斯说人的思维是“至上”与“非至上”的辩证统一,“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和每次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3](P126)哲学“本体论”的追本溯源的意向性追求正是植根于人类思维的“至上性”。本能地相信人类理性具有鲸吞宇宙的力量,相信理性能够获得关于宇宙的绝对知识和终极解释。对此,美国当代哲学家瓦托夫斯基也指出:“不管是古典形式和现代形式的形而上学思想的推动力都是企图把各种事物综合成一个整体,提供出一种统一的图景或框架,在其中我们经验中各式各样的事物能够在某些普遍原理的基础上得到解释或可以被解释为某种普遍本质或过程的各种表现。”[4](P14)而这种本体论的形而上学渴望之所以是不可拒绝的,是因为人类“存在一种系统感和对于我们思维的明晰性和统一性的要求——它们进入我们思维活动的根基,并完全可能进入到更深处——它们源于我们所属的这个物种和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4](P13)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哲学本体论追求既不可回避,也是无法取消的。“本体论”问题的存在有其合法性。

二、“本体论”的危机

“本体论”既然是根源于哲学的本性和人的实践本性及思维本性,是不可消解的。为

什么现代西方哲学,尤其是逻辑实证主义还要提出“拒斥形而上学”“不要本体论”的口号,并宣称传统的形而上学即本体论已经终结。那么,他们是在什么意义上提出拒斥形而上学的?他们要拒斥的是什么样的形而上学和本体论呢?形而上学终结的真实内容是什么”我们的回答是,他们并非简单笼统地拒斥所有的形而上学和本体论。他们要拒斥的是作为客观知识形态的形而上学和作为“科学之科学”的形而上学,反对哲学作为一级学科和其它学科的基础的学科帝国主义,概念帝国主义,不要的是在西方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实体本体论”。

起源于古希腊的西方传统哲学,最初是作为包罗万象的知识总汇的形式而存在的,哲学和科学没有明确的界线。哲学采用同自然科学同样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用知性的思维方式即非此即彼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把现象与本体、思维与存在、感性与理性、经验与超验、主体与客体抽象地绝对地对立起来,二者不可通约。盲目地认为理性能够获得关于本体即实体的绝对确定的知识,在认识论上是一种本质主义、基础主义、绝对主义的“独断论”。把某种终极的物质、精神或心灵看作是全部现象的本体根据,并不同程度地设想本体的自身存在,这是西方传统哲学的共同点。其实,无论是终极的物质理念、精神、心灵、上帝都是哲学反思的最高抽象而形成的概念,这些概念或理念在其合理性上只能作为理解和说明世界的逻辑根据,而不能作为事实上的根据。西方形而上学的思维传统,总是倾向于把这些本体概念看作是指称外部实在的东西,从而把精神物质化,概念实体化。于是本体就不是一种承诺和悬设,把说何物存在的本体论承诺问题变成了事实上何物存在的本体论事实问题。这就是现代西方哲学所拒斥和拆解的在西方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实体本体论”。尽管黑格尔曾试图用他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去消解“实体本体论”,但他仍把自我运动的绝对理念看作是最高本体即实体,从而保留着本体论上的自我驯服。因此,恩格斯说黑格尔哲学是对17世纪形而上学胜利地富有内容的复辟。美英哲学家甚至认为黑格尔哲学是传统形而上学的典型形态,是传统形而上学发展的最高峰。难怪20世纪的每一种重要的哲学运动都是从批判那位思想庞杂而声名赫赫的德国教授(黑格尔)开始的。

由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即本体论化的思维方式总是倾向于把抽象的概念与经验对象外在化,所以把最抽象的概念物质化、实体化,最抽象的概念被设想为可以自身单独存在的实体,这个实体作为本体成为整个世界存在的根据。设想实体作为本体自身独立存在必然产生诸多的逻辑和理论困难。比如,既然本体可以自身单独存在,它何以要产生杂多的现象呢?如果本体是一,它如何产生杂多的现象,如果本体是多,它又与本体的性质相矛盾。进一步的追问是,西方传统哲学为什么要建立实体本体论哲学?这种实体本体论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是何关系?人们能够超越现象直接认识本体吗?

由于形而上学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将根源于人类实践本性和思维本性的本体论的意向性追求和无穷无尽的思维指向性,把具有自我否定、自我批判的本体论承诺变成了非批判的本体论信仰,把具有丰富时代内涵的本体变成了永恒不变的绝对的终极实体。结果把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本体论问题,推向了极端,推向了毁灭的深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现代西方分析哲学和逻辑实证主义提出“拒斥形而上学”、“不要本体论”。公正客观地说,现代西方分析哲学和逻辑实证主义是有充分的理由和根据的,他们的批判也不

乏深刻睿智之见,这样的形而上学和本体论确实需要加以拒斥和拆解。

三、现代“本体论”的重建

由于传统的“本体论”化的思维方式,把自我否定、自我批判的本体论承诺变成了非批判的本体论信仰;把“本体论”指向无限性的意向性追求,变成了永恒的、绝对的、不变的终极实体,因而引起了现代西方哲学家的愤怒,一致要求“拒斥”、“拆解”、“摧毁”、“解构”传统的“实体本体论”,而且不止一次的宣布传统形而上学终结了,实体本体论被炸裂了。那么,问题是传统哲学在何种意义上终解了?传统哲学的终结是否意味着“本体论”追求的终结?现代哲学是否需要和能否重建自己时代的本体论。我们认为,拒斥传统的形而上学,否定传统本体论,不等于不承认“本体”的存在,不等于不再需要本体论了,现代哲学不仅需要而且能够重建自己时代的本体论。

其实,对实体本体论的拆解并非始于现代西方哲学,早在黑格尔时期即已开始了。伽达默尔认为,黑格尔哲学既是西方形而上学的完成,也是对西方形而上学的消解。这与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的看法可以相互比照,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是旧哲学的终结,黑格尔的辩证法则指明了走出这个体系迷宫的道路。德国唯心主义辩证法是自我意识的辩证法。自我意识不是抽象的精神实体,而是人类的普遍心理机能在自我意识中的逻辑展现。实体不再是单一的抽象概念或这一抽象概念的物质化,而是发展着的自我意识诸逻辑环节的统一。在这样的意义上,唯心主义辩证法既是对知性思维方式的消解,也是对实体本体论形而上学的解构。但黑格尔的辩证法只是达到了精神和自由的概念,仍保留着本体论上的自我驯服,不但对“本体论”的拆解是不彻底的,而且还复辟了17世纪的形而上学。现代西方哲学对实体本体论的批判是从多方面展开的。语言哲学认为,实体本体论的哲学是语言的误用造成的,维特根斯坦认为,形而上学混淆了形式概念和专有概念,后期的日常语言学派认为形而上学犯了“范畴错误”,它使用的是一种“系统引人误解的表达方式”,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则认为西方语言的主谓词结构把西方哲学引向了实体—…属性的形而上学。总之,从语言分析的批判中揭示出实体本体论的错误根源在于抽象概念或抽象名词的实体化。现代西方哲学对实体本体论的批判也有的触及到了思维方式的层面,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都把概念实体化的形而上学看作是西方传统哲学没有摆脱自然科学思维方式的结果,已触摸到了传统本体论症结所在。

现代西方哲学各流派对本体论态度是不尽相同的,有的诘难,有的辩护,有的拒斥,有的重建。但他们都把传统本体论的目标理解为对绝对确定性的终极解释的寻求,其根基在于对理性“至上”性的承诺,无限夸大理性的作用,是一种理性的狂妄和放荡。在这个意义上,整个现代西方哲学,无论是科学主义思潮,还是人本主义思潮都是反传统本体论的,拒斥传统本体论的绝对主义和理性主义,张扬相对主义和非理性主义。而二者的区别在于,科学主义思潮从反对绝对主义和理性主义出发,把本体论追求视为无意义的“假问题”予以拒斥,人本主义思潮在传统本体论的基础上要求重建新的关于人的生存状态的本体论。

海德格尔在早期哲学生涯中,为自己规定的哲学任务是摧毁传统的实体本体论,用

现象学建立“新的”亦即他所谓的“基本本体论”。他认为,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传统本体论其实并没有以真正的本体为研究对象,所以,是一种无根的本体论,因为“形而上学就是超出在者之上的追问,以求返回来,对这样的在者整体获得理解。”[6](P356)一方面“在总是在者之在”即在总是某种存在者的在;另一方面,没有在就没有在者,一切在者必须先在方可是确定的在者,在是使一切在者得以可能的基础和条件,它没有现实的本质和规律,其“本质”只在于它的“在起来”,海德格尔通过此在的本体论来揭示“基本本体论”。所以,他的基本本体论实质就是此在本体论,即关于人的生存状态本体论,因为“此在”亦即意识到存在的存在,即人的存在。

现代西方哲学对传统本体论的分析批判不乏深刻之处,对本体论现代重建也不乏睿智之见,但是,要使现代哲学真正走出“实体本体论”的怪圈,必须釜底抽薪,改变传统的本体论化的思维模式。传统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转变是包括哲学主题、哲学倾向、哲学观点和哲学形态的一种根本性转变,而归根到底也就是一场哲学思维方式的革命。如果不转变思维模式,既不可能摆脱传统哲学观念的束缚,也不能转到现代哲学的立场上来。现代西方哲学在反对传统形而上学以实体本体论为支柱的理性主义、绝对主义的过程中发生了转向生活世界的哲学变革,但由于这一转向缺乏辩证思维方式的基础,缺乏对生活世界“基底样式”生产实践的辩证理解,因此,不同程度地存在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倾向。所以,只有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的超越和综合态度,才能摆脱知性思维方式的限囿,才能走出传统本体论的困境,才能克服现象与本体,感性与理性、经验与超验的抽象对立,才能对“本体”作出合理的辩证的理解。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实践基础上的认识活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所获得的全部认识成果,包括哲学层面的本体论追求,总是具有相对的性质,但同时人类的实践和认识又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总是向着全体的自由性目标迈进。正是由于人类的世代更迭和对本体的不懈追求汇成了哲学那无限的和永恒的寻根意识之流。有人说哲学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我们认为哲学的“精神家园”正是那追索不已的“本体世界”。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1形而上学[A]1古希腊罗马哲学[C]1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

[2]王峰明1本体论的无哲学思考[J]1学术月刊,1992,(5)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1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

[4]瓦托夫斯基《科学思想概念基础——科学哲学导论》[M]1北京:求实出版社,19821

[5]海德格尔1形而上学是什么[A]1洪谦1现代西方资产阶级论著选辑[C]1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1

责任编辑:崔月琴

com p licati on in real app licati on and the su sp ected ex trem ity in legal p ro tecti on.W e shou ld have a system to keep the changes of p rop erty righ t in an easy and effective w ay, w h ich shou ld no t recogn ize non2cau sativeness as a p reconditi on in p ub lic no tificati on to m ain tain safety trading.

Ca thol ic Sp ir it and Confuc i an Eth ics:

The Cause of the Confron ta tion of Ch i nese

and W estern Culture i n the End of M i ng D yna sty

W ang J i an

T he m erging of Confucian is m,B uddh is m and T ao w as the m o st obvi ou s cu ltu r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end of M ing D ynasty,in the m ean ti m e, W estern Ch ristian ity go t in to Ch ina and go t invo lved in Ch ina’s cu ltu ral m erging trend.Catho lic sp irit,w h ich w as the key asp ect of Ch ristian ity, had to m ake a cho ice in Ch inese cu ltu re in w h ich it w as m erging,and the Confucian is m,due to its inheren t standard character of Ch inese cu ltu re,had been the first cho ice of Ch ristian ity.B u t the m issi oners took the sup erficial m erging of Confucian eth ics as the basis of cu ltu ral exchanges betw een the tw o cu ltu res w h ich qu ick ly becom e the sub stan tial ob stacle to the exchange of Ch inese and W estern cu ltu re.

The Cr isis and Recon struction of On tology

M u Yan j ie

O n to logy p lays a key ro le in p h ilo sop hy,in a sen se,the tw o concep ts have the sam e m ean ing,since the issues in on to logy have their roo ts in p h ilo sop hy.So on to logy never can be disp elled and its ex istence has legal character.B u t traditi onal p h ilo sop hy has p u rsued the facts of ex isting m atters catego rized as"sub stan tial on to logy"w h ich has led to the crisis of on to logy.Con tem po rary W estern p h ilo sop hy in tends to reject and disp el the "sub stan tial on to logy",and has recon structed on to logy w ith li m itati on, since it lack s of dialectical th ink ing.To overcom e the crisis of on to logy,w e have to ho ld on the th ink ing m ode based on p ractical view and dialectical attitude.T he on ly rati onal on to logy is the dialectical on to logy.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