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求个人信息分类保护的现状及完善的对策

探求个人信息分类保护的现状及完善的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c16902352.html,

探求个人信息分类保护的现状及完善的对策作者:张岩田昕昕谢晓东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5年第29期

摘要本文从立法、司法和社会三个方面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现状进行探究,对个人信息的分类保护标准进一步探讨。我们认为个人信息应该严格区分直接和间接个人信息、隐私和非隐私个人信息,并根据两类信息的价值和安全风险进行分级别保护。

关键词个人信息分类保护保护标准

作者简介:张岩、田昕昕、谢晓东,湖南大学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10-247-02

一、个人信息的定义和法律属性

《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的第九条规定,“个人信息是指个人姓名、住址、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医疗记录、人事记录、照片等单独或与其他信息对照可以识别的个人的信息”①。我国的专家建议稿采例示主义,既揭示了个人信息的本质特征,又适当列举了其外延,本文采用该定义。

国内外学者对个人信息法律性质的界定,主要有四种观点:所有权客体说、隐私权客体说、人格权客体说、基本人权客体说②。笔者认为,个人信息虽有财产性因素,但并不能认

为个人信息是所有权客体,采用“所有权客体说”不利于实现保护个人信息的人身性的目的。“隐私权客体说”受到不少学者支持,个人信息与隐私虽有密切联系,但二者仍有区别,王利明先生对此已有论证③。至于“基本人权客体说”,多见于国际组织立法,在我国并没有深厚的历史背景,不能适应我国实际。为了更好地保护个人信息,“人格权客体说”应该更为准确。即应将个人信息权作为一种独立的人格权加以保护,但随着个人信息越来越多地被商业利用,也应承认个人信息的财产权属性。

二、个人信息的类型

分类是保护的基础,学者对个人信息的分类提出了相关的看法,但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齐爱民教授根据是直接还是间接识别本人进行分类④,其分类的意义在于表明间接个人信息属于个人信息的一种,同样应受法律保护。但由于其识别性较低,故其受侵害的严重性和对其保护的力度较直接个人信息小。彭云认为可以将用户个人信息按照内容分为隐私信息、身份信息、日志信息和公开信息,身份信息指能够单独或相互结合识别特定用户身份的信息,日志信息指用户使用互联网服务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并认为应将身份信息和日志信息纳入到了行政管理中⑤。这样分类一方面使得个人信息的保护有些分散,另一方面,身份信息和日志信息有重合之处,有些日志信息如IP地址可能具有识别性,能指向单一的个人而成为身份信息,因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