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液压耦合器

液压耦合器

液压耦合器
液压耦合器

2006 年6 月至2009 年1 月,《起重机械安全规程第1 部分:总则》修订编写组成员及全国起重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人员历经 3 年多的共同努力,在全国起重机械行业几十位专家和有关单位的支持下,《起重机械安全规程第 1 部分:总则》(报批稿)等相关文件于2009 年 1 月上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该标准已于2010 年9 月26 日正式批准发布,并将于2011 年 6 月 1 日正式实施。GB 6067.1-2010《起重机械安全规程第 1 部分:总则》是起重机械行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有关规定,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口。GB 6067.1-2010 实现了与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的接轨,反映了世界起重机有关安全方面的要求。为了使从事起重机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使用、报废、检查等方面的广大工程技术人员能够清楚了解编制过程和技术来源以及与GB 6067-1985 的差异,全面掌握起重机械的安全要求,我们编写了这本宣贯教材。GB 6067.1-2010 的贯彻实施,对减少和避免起重机械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书是根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GB 6067.1-2010《起重机械安全规程第 1 部分:总则》宣传和贯彻工作的要求而编写的。本书的编写定位和内容要求如下:1.定位作为GB 6067.1-2010《起重机械安全规程第 1 部分:总则》宣传与贯彻教材,应能起到释义条文、指导应用的作用,使从事起重机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使用、报废、检查等方面的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对起重机械安全规程有全面的了解,能基本掌握,做到实际应用。2.内容(1)《起重机械安全规程第1 部分:总则》(报批稿)编制说明的内容。(2)技术内容的修改、增加、删除的依据。(3)起重机械典型事故案例的分析及解读。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起重机械安全规程第 1 部分:总则》修订工作过程说明;第二部分:《起重机械安全规程第 1 部分:总则》前言的说明;第三部分:《起重机械安全规程第 1 部分:总则》正文和附录的释义与应用说明。本书由全国起重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编写。辽宁省安全科学研究院尤建阳教授级高工和北京起重运输机械设计研究院陶天华教授级高工负责编写,全国起重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崔振元高工、林夫奎工程师和张梅嘉高工负责审核及编辑。由于作者的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难免存在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GB 6067.1-2010<起重机械安全规程第 1 部分:总则> 释义与应用》编写组2010 年9 月

一、《起重机械安全规程第1 部分:总则》修订工作过程说明 ............................................

1 1 必要性.......................................................................................................................................

1 2 任务来源 ................................................................................................................................... 1 3 主要工作过程........................................................................................................................... 1 二、《起重机械安全规程第 1 部分:总则》前言的说明 .. (2)

1 前言........................................................................................................................................ ...

2 三、《起重机械安全规程第 1 部分:总则》正文和附录的释义与应用说明........................ 4 1 范围........................................................................................................................................ ... 4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5

3 金属结构...................................................................................................................................

5 4 机构及零部件......................................................................................................................... 19 5 液压系统.................................................................................................................................

35 6 电气.........................................................................................................................................

36 7 控制与操作系统..................................................................................................................... 38 8 电气保护.................................................................................................................................

39 9 安全防护装置 ......................................................................................................................... 44 10 起重机械的标记、标牌、安全标志、界限尺寸与净距 ................................................... 55 11 起重机操作管理...................................................................................................................

56 12 人员的选择、职责和基本要求........................................................................................... 58 13 安全性 .. (60)

14 起重机械的选用................................................................................................................... 62 15 起重机的设置.. (63)

16 安装与拆卸........................................................................................................................... 67 17 起重机械的操作 ...................................................................................................................

69 18 检查、试验、维护与修理 ................................................................................................... 75 19 起重机械使用状态的安全评估........................................................................................... 80 20 附录A (规范性附录)安全防护装置在典型起重机械上的设置 ................................... 80 21 参考文献. (80)

四、附录GB 6067.1-2010 与GB 6067-1985 主要技术内容对比

表 (81)

一、《起重机械安全规程 1 必要性第 1 部分:总则》修订工作过程说明GB 6067-1985《起重机械安全规程》(以下简称《规程》)于1985 年 6 月 6 日发布,自1986 年4 月1 日开始实施以来,为提高我国起重机械本质安全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为我国降低起重机械安全事故,保证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规程》实施至今,已有20 多年,基于以下原因,需要对其进行修订:——国内外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的涌现以及它们在起重机械产品中的广泛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安全科学重点强调的是“系统安全”。作为起重机械的系统安全,应从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使用、报废、检查等环节来强化其安全性;——20 多年来,与起重机械有关的基础性标准有了较大的变化,且某些基础性标准等同或修改采用了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如焊接材料标准、电气标准、钢丝绳标准等;——20 多年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96“起重机技术委员会”已制订了关于起重机的术语、司机室、控制装置、限制器与指示器、通道及安全防护设施、安全标志和危险图形符号、安全使用等重要的国际标准;欧洲物料搬运协会制定的起重机设计标准中也涉及到了安全要求。这些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有的不仅在国际上被广泛采用,而且越来越多的已成为我国起重机行业对外贸易及技术合作的基础性标准。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加入WTO 后形势的迫切要求,主动与国际“接轨”。凾需对《规程》作全面的修订。2 任务来源根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文件中机联标[2003]192 号文“关于印发《2003 年制修订国家标准项目计划》(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部分)的通知”的安排,由辽宁省安全科学研究院和北京起重机械研究所(现为北京起重运输机械设计研究院)负责修订GB 6067-1985《起重机械安全规程》(标准项目编号为20031248-Q-604)。 3 主要工作过程3.1 2005 年 6 月,由全国起重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组织在辽宁省安全科学研究院召开“GB 6067-1985《起重机械安全规程》修订工作会议”,并成立了标准起草工作组及讨论了工作计划。3.2 2006 年6 月,起草工作组完成“标准初稿”的编制工作,经全国起重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审查后,发给全国起重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及主要生产企业,对“标准初稿”进行征求意见。

3.3 2006 年8 月,由全国起重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在辽宁省沈阳市召开了“国家标准草案《起重机械安全规程》(征求意见初稿)讨论会”。根据代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起草工作组于2008 年 2 月完成国家标准草案《起重机械安全规程第 1 部分:总则》(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并向全国起重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生产企业、质量监督检验机构、高等院校及用户,进行广泛征求意见。3.4 2008 年10 月,起草工作组完成了国家标准草案《起重机械安全规程第 1 部分:总则》(送审稿)及编制说明,并由全国起重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持在重庆市召开了标准审查会议。经全体与会代表的认真审查,对标准送审稿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和建议,最后一致通过了标准的审查。3.5 2008 年12 月,起草工作组根据审查会议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完成了国家标准草案《起重机械安全规程第 1 部分:总则》(报批稿)及有关报批文件,经全国起重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复核后,于2009 年 1 月上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该标准于2010 年9 月26 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批准发布公告[2010 年第6 号(总第161 号)]批准发布,2011 年 6 月 1 日正式实施。3.6 2010 年 3 月,全国起重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组织辽宁省安全科学研究院及北京起重运输机械设计研究院的有关人员,编写《起重机械安全规程第 1 部分:总则》释义与应用,为更好地开展标准的宣贯工作做好准备。1

二、《起重机械安全规程前言(见标准原文)第 1 部分:总则》前言的说明前言本部分的3.1、 3.3.3~3.3.11、 3.4、3.5、 3.6.4、 3.6.5、 3.7.1.2、 3.7.1.4、 3.7.2.3、3.8、3.9、4.1、4.2.1~4.2.5、4.2.6.1~4.2.6.4、4.2.6.6、5.1、5.5、5.6、5.8、5.9、5.11~5.13、6.2、7.6~7.8、8、9、10.1.4、10.1.5、13.3~13.5、13.7.1、13.7.2、15.3.3、16~18为强制性条文,其他为推荐性条文。GB 6067《起重机械安全规程》由以下7个部分组成:——第1部分:总则;——第2部分:流动式起重机;——第3部分:塔式起重机;——第4部分:臂架起重机;——第5部分:桥式和门式起重机;——第6部分:缆索起重机;——第7部分:轻小型起重设备。本部分为GB 6067《起重机械安全规程》的第1部分。本部分代替GB 6067—1985《起重机械安全规程》。本部分与GB 6067-198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本部分对起重机械及各零部件的安全要求均进行了细化,将原标准中有些属于产品技术要求的内容删除;——增加了起重机械的标记、标牌、安全标志、界限尺寸与净距的安全要求;——增加了起重机械操作管理要求;——增加了起重机械人员的选择、职责和基本要求;——增加了起重机械的安全性、选用、设置、安装与拆卸、操作、检查、试验、维护与修理、使用状态安全评估等的要求;——删除了“为吊运各类物品而设的专用辅具”、“常用简易起重设备”的有关要求;——删除了表1~表5、表7~表15以及表16(部分内容);将表17改为表A.1。本部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本部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本部分由全国起重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27)归口。本部分负责起草单位:辽宁省安全科学研究院、北京起重运输机械设计研究院。本部分参加起草单位: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上海振华港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卫华集团有限公司、上海起重运输机械厂有限公司、山东丰汇设备技术有限公司、德马格起重机械(上海)有限公司、国电郑州机械设计研究所、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广东省特种设备检测院。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尤建阳、崔振元、陶天华、王中平、王福绵、路建湖。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 6067—1985 2

制定依据:前言是根据GB/T 1.1 的要求和规定编写的。主要内容包括:1.本部分为GB 6067-1985《起重机械安全规程》的修订版,是强制性标准,具体采用的是条文强制。2.按国际标准的模式和国内起重机械的分类情况,对标准结构进行了说明。3.本部分与GB 6067-1985 主要技术变化的详细内容列项如下:——增加了“前言”;——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章);——增加了起重机械的标记、标牌、安全标志、界限尺寸与净距的安全要求(见第10章);——增加了起重机械操作管理的要求(见第11章);——增加了起重机械人员的选择、职责和基本要求(见第12章);——增加了起重机械的安全性、选用、设置、安装与拆卸、操作、检查、维护与修理、使用状态的安全评估等的要求(见第13章~19章);——修改了原标准的悬置段,并调整为本部分的范围(见第1章);——将原标准第1章“金属结构”调整为本部分第3章“金属结构”,增加了总则、材料的要求,并对其内容进行全面修改;——将原标准第2章“主要零部件”调整为本部分第4章“机构及零部件”,增加了机构的要求,并对其内容进行全面修改;——将原标准2.12条“液压系统”调整为本部分第5章“液压系统”,并对其内容进行全面修改;——将原标准第3章“电气设备”调整为本部分第6章“电气”,增加了“实际环境和运行条件”的要求,并对其内容进行全面修改;——将原标准3.4条“电气保护装置”调整为本部分第8章“电气保护”,并对其内容进行全面修改;——将原标准第4章“安全防护装置”调整为本部分第9章“安全防护装置”,并对其内容进行全面修改;——将原标准表6、表16、表17分别调整为本部分表1、表2、表A.1,并分别作了修改;——删除了原标准2.14、2.15中“为吊运各类物品而设的专用辅具”、“常用简易起重设备”的有关要求;——删除了原标准表1~表5、表7~表15;——删除了原标准第5 章“使用与管理”的内容。4.本部分附录的属性。5.本部分的提出单位、归口单位、负责起草单位、参加起草单位和主要起草人。6.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3

三、《起重机械安全规程第 1 部分:总则》正文和附录的释义与应用说明1 范围(见标准第1 章)1 范围GB 6067的本部分规定了起重机械的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使用、报废、检查等方面的基本安全要求。本部分适用于桥式和门式起重机、流动式起重机、塔式起重机、臂架起重机、缆索起重机及轻小型起重设备的通用要求。对特定型式起重机械的特殊要求在GB 6067的其他部分中给出。本部分不适用于浮式起重机、甲板起重机及载人等起重设备。如不涉及基本安全的特殊问题,本部分也可供其他起重机械参考。条文性质:推荐性条文。制定依据:根据GB/T 1.1 的要求编写,主要内容包括:1.本部分规定了起重机械在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使用、报废、检查等各个方面的基本安全要求。2.本部分的适用范围与GB/T 6974.1-2008 起重机术语第 1 部分:《通用术语》ISO 4306-1:2007,(IDT)中第 3 章的起重机分类相一致,即按构造分类:——桥架型起重机,包括:桥式起重机、门式起重机、半门式起重机;——缆索型起重机,包括:缆索起重机和门式缆索起重机;——臂架型起重机,包括:门座起重机、半门座起重机、流动式起重机(汽车起重机、轮胎起重机、履带起重机、全地面起重机)、塔式起重机、铁路起重机、桅杆起重机、悬臂起重机、臂架起重机(除流动式起重机、塔式起重机、铁路起重机外)等。3.按照我国国家标准GB/T 20776-2006 《起重机械分类》的规定,除包括上述第1 条的起重机外,还应包括轻小型起重设备(千斤顶、滑车、起重葫芦、卷扬机)。4.按照ISO/TC 96 起重机技术委员会制定的分部分标准情况,通常按以下5 个部分制定。示例1:起重机分级标准ISO 4301-1:1986 起重机和起重机械分级第 1 部分:总则ISO 4301-2:2009 起重机和起重机械分级第 2 部分:流动式起重机ISO 4301-3:1993 起重机和起重机械分级第3 部分:塔式起重机ISO 4301-4:1989 起重机和起重机械分级第 4 部分:臂架起重机ISO 4301-5:1991 起重机和起重机械分级第5 部分:桥式和门式起重机示例2:起重机限制器和指示器标准ISO 10245-1:2008 起重机限制器和指示器第 1 部分:总则ISO 10245-2:1994 起重机限制器和指示器第 2 部分:流动式起重机ISO 10245-3:2008 起重机限制器和指示器第 3 部分:塔式起重机ISO 10245-4:2004 起重机限制器和指示器第4 部分:臂架起重机ISO 10245-5:1995 起重机限制器和指示器第 5 部分:桥式和门式起重机5.参照ISO/TC 96 分部分的编写模式,GB 6067《起重机械安全规程》由以下7 个部分组成:GB 6067.1-2010《起重机械安全规程第 1 部分:总则》; 4

GB 6067.2-×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第2 部分:流动式起重机》××;GB 6067.3-×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第 3 部分:塔式起重机》××;GB 6067.4-×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第4 部分:臂架起重机》××;GB 6067.5-×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第5 部分:桥式和门式起重机》××;GB 6067.6-×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第6 部分:缆索起重机》××;GB 6067.7-×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第7 部分:轻小型起重设备》××。主要变化1.原标准“范围”以悬置段型式出现,GB 6067.1-2010中第1章对其进行了如下修改和补充:a)删除了原标准与范围无关的内容,即“起重机的纯度、刚度、稳定性、结构件在腐蚀性工作环境下的最小尺寸、抗倾覆稳定性等,一般应满足GB 3811-83《起重机设计规范》的规定”;b)将原标准规定的“为保证安全生产,本规程对起重机的设计、制造、检验、报废、使用与管理等方面的安全要求,作了最基本的规定”修改为“GB 6067的本部分规定了起重机械的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使用、报废、检查等方面的基本安全要求”;c)将原标准规定的“本规程适用于:桥式起重机(包括冶金起重机)、门式起重机、装卸桥、缆索起重机、汽车起重机、轮胎起重机、履带起重机、铁路起重机、塔式起重机、门座起重机、桅杆起重机、升降机、电动葫芦及简易起重设备和辅具”。修改为“本部分适用于桥式和门式起重机、流动式起重机、塔式起重机、臂架起重机、缆索起重机及轻小型起重设备的通用要求。对特定型式起重机械的特殊要求在GB 6067的其他部分中给出”;d)将原标准规定的“本规程不适用于:浮式起重机、矿山井下提升设备、载人起重设备”。修改为“本部分不适用于浮式起重机、甲板起重机及载人等起重设备。如不涉及基本安全的特殊问题,本部分也可供其他起重机械参考”。2.不适用范围中浮式起重机、甲板起重机是装在船舶上的起重机,它的基础是船舶,在抗倾覆稳定性校验,以及回转、变幅、运行甚至起升机构阻力等计算中,都应考虑工作中的波浪作用及船体纵倾、横倾、晃摆等运动的变化及其影响,在供电及电驱动方面也与船舶电气有密切关系。而且,这两种起重机都归属于船舶工业体系。因此,不将他们涵盖在起重机械安全规程中较妥。至于浮式起重机、甲板起重机与在陆地上安装条件相同的,由设计者确定,也可以应用,但应符合本部分的规定。3.对于载人的起重设备:GB/T 23723.1-2009《起重机1997,IDT)中第13章对于起重设备载人作了如下规定:a)常规情况下不允许使用起重机提升或下降人员。特殊情况需经国家或地方主管部门允许,且应遵守附录C中人员上升或下降应遵守的安全要求和程序;b)禁止使用起重机进行娱乐和演出活动。鉴于GB/T 23723.1-2009对载人的起重机作出了严格规定,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不允许使用起重机提升和下降人员,除非发生重大的特殊情况,如2010年发生在南美洲智利的铜矿井塌方抢救井下的被埋工人所采取的特殊救援措施。安全使用第1部分:总则》(ISO 12480-1:2 规范性引用文件(见标准第2 章)1.本章列出了在标准中直接引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共34 项。2.对于其他的只采用了其有关的内容,而未直接引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列入了“参考文献”中,共26 项。 3 金属结构 3.1 总则(见标准3.1 条)5

3.1 总则3.1.1 起重机械金属结构设计时,应合理选用材料、结构型式和构造措施,满足结构构件在运输、安装和使用过程中的强度(含疲劳强度)、稳定性、刚性和有关安全性方面的要求,并符合防火、防腐蚀要求。 3.1.2 在金属结构设计文件中,应注明钢材牌号、连接材料的型号,对重要的受力构件还应注明对钢材所要求的力学性能、化学成分及其他的附加保证项目。另外,还应注明所要求的焊缝形式、焊缝质量等级。条文性质:强制性条文。此条在这里并没有过多的说明,但包含的内容及其广泛,虽然是强制性条款,但又没有具体的要求,仅是原则性的要求,而原则性的要求也没有引用GB/T 3811-2008《起重机设计规范》等相关的标准,主要是提示设计、制造、安装、检验、改造等过程中应注意的原则。制定依据:1.关于 3.1.1 条:这条虽没直接引用GB/T 3811,但GB/T 3811 是我国起重机设计的最基本的标准,很多产品标准、安全技术规范都引用了,需要设计人员掌握它的设计思想、了解产品标准及用户的使用要求,来设计起重机的金属结构,并提供完整的设计计算书。起重机械金属结构设计时,应合理选用材料、结构形式,以满足结构件在运输、安装(包括拆卸)、使用过程中的强度(含疲劳强度)、刚性、稳定性、安全性、防火、防腐蚀和防热幅射等要求,具体如下:a)强度要求:GB/T 3811 给出了两种设计计算方法,即许用应力法和极限状态法,可选择不同的方法,对大变形结构应采用极限状态法。对起重机结构件的工作级别较高的如E4 级及以上的,应进行疲劳强度计算,疲劳强度的计算方法分为应力比法和应力幅法;b)刚性要求:包括零部件的刚性及起重机的静态刚性、动态刚性,对桥门式起重机而言,静态刚性与以前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GB 6067-1985 主要是将刚性与起重机的工作级别挂钩,本部分是与起重机的定位精度挂钩;对伸缩臂的轮胎式起重机和汽车起重机,新规范规定推荐为:f L ≤0.1(LC /100)2。当LC ≥45m 时,式中系数0.1 值可适当增大。除LC ≥45m 时外,与原规程基本相同;对塔式起重机,本部分规定为:1.34H/100,原规范为H/100。所以GB/T 3811 给出了新的思想,按定位精度控制;c)稳定性要求:本部分只是针对金属结构的稳定性要求,并不是针对整机稳定性。虽然GB 6067.1-2010 在这方面没有规定,但整机稳定性还是要遵从GB/T 3811 的规定;d)材料的防火对起重机结构可能不是大的问题,一般情况下不必太关注,应注意什么情况下采取防热幅射措施,如直接参加冶炼工作的起重机,处于150℃~200℃受热的一般结构钢材会出现时效硬化现象;特别是一旦因某种预计不到的因素导致构件工作应力接近屈服点甚至出现塑性变形时,时效硬化的效应更加严重。所以,对于承载结构表面长期受幅射热达150℃时,设计时必须考虑隔热防护措施;e)防腐蚀对起重机的金属结构是非常重要的,在某些条件下,如果没有采取措施,钢结构可能很快达到报废标准,如海边等环境下工作的起重机。2.关于 3.1.2 条:要求包括设计文件应标明钢材牌号、连接材料的型号,还应注明所要求的焊缝形式、焊缝质量等级,是进行起重机结构设计必须的要求,至于其中“对重要的受力构件还应注明对钢材所要求的力学性能、化学成分及其他的附加保证项目”,这个要求看起来可能有点严格,实际操作时并不是机械地执行,凡采用标准的钢材牌号特别是我国钢材标准中各牌号及西方先进工业国家的牌号,都能基本保证的钢材的性能要求,此时可不列出,只提附加保证和协议要求即可。当采用其他尚未形成技6

术标准的钢材时,必须详细列出有关钢材性能的各项要求,以便按此进行检验。对于焊缝的质量要求和形式,如全焊透熔化焊焊接接头的焊缝质量等级按本部分第3.3.4 的规定选用。焊缝形式应符合GB/T 3375-94《焊接术语》的规定。附加保证项目对一般工作条件下的起重机金属结构必要性也不大,只是对工作温度特别低或工作级别高的金属结构以及吊运特别重要的产品,或如发生事故后会有特别严重后果的,起重机用户或设计人员有时会根据特定情况对钢材提出附加要求。主要变化:该内容为增加条款。事故案例:主梁加长改造未达到标准要求一、事故过程简介2004 年,某企业为某新建企业新厂房用的一台10t 桥式起重机(二手车)进行改造,将二手车跨度增加 1.5m。改造方的改造方案就是将主梁加长1.5m,其他(包括主梁截面)未做改造。改造完成后经最终检验与试验,静载荷试验主梁出现永久变形,未达到标准要求。二、事故原因改造方没有进行必要的设计计算,直接加长主梁而未采取其他措施。3.2 材料(见标准 3.2 条) 3.2 材料起重机械承载结构构件的钢材选择应符合GB/T 3811—2008 中 5.3 的规定。条文性质:推荐性条文。制定依据:1.此条说明起重机械承载结构件的钢材选择。其选择要求详见GB/T 3811-2008 中5.3 的规定,选用原则应考虑如下因素:a)结构的重要性;b)载荷的特征;c)应力状态;d)连接方式;e)工作环境温度;f)钢材的厚度。2.主要承载结构的构件钢材,一般采用普通结构钢。其钢号的确定在满足工作时的强度、稳定性和/或疲劳寿命的条件下,要兼顾结构的用钢量与自重、制造工艺性的优劣性和抗脆性破坏的能力等。对厚度大于50mm 的钢板,用作焊接承载构件时应慎重,当用作拉伸、弯曲等受力构件时,须增加横向取样的拉伸和冲击韧性的检验,应满足设计要求。如沸腾钢在起重机钢结构中的使用受一定条件的限制。采用高强度钢材时,应注意焊接工艺,必要时进行焊接工艺评定。工作环境温度的确定应依据产品标准和与用户的订货合同。3.结构件钢材的抗脆性破坏的安全性的评价:对于结构件抗脆性破坏的钢材选用是根据FEM1.001《欧洲起重机设计规范》的规定采用了钢材质量级别的定量分析的概念来选取的(详见GB/T 3811-2008 中附录I)(规范中为资料性附录)。它是用三个指标ZA、ZB 和ZC 来衡量:当? Z ? Z A ? Z B ? Z C 达到某值时,应采用相应等级的钢材。其中,ZA 与焊缝类型及自重引起的纵向拉伸应力? G 与其钢材的屈服点? S 大小有关。此处焊缝的类型分为三类,但这三类与焊缝质量等级无关,仅与焊缝易引起结构的应力集中状态有关。7

当无焊缝或只有横向焊缝时;当只有纵向焊缝时;当有交叉汇集焊缝时;分别采用相应的公式计算出ZA 值。ZB 与钢材厚度他(mm)有关。当5mm≤t≤20mm 及20mm≤t≤100mm 时,可分别用相应的公式计算出ZB。ZC 与工作环境温度T(℃)有关。工作环境温度的确定为最低日平均温度。当温度范围为,T≥0℃,-30℃≤T<0℃,-55℃≤T<-30℃时,可分别采用相应的公式计算出ZC 值。根据上述的计算可按以下GB/T 3811-2008 表I .1 确定钢材所需的质量组别。而各组对应的钢材牌号及相应的冲击韧性值见GB/T 3811-2008 表I .2。GB/T 3811-2008 表I.1(与总评价系数有关的钢材质量组别的划分)总评价系数?Z ? Z ≤2 ≤4 ≤8 ≤16 A ? Z B ? ZC 与表I.2 对应的钢材质量组别1 2 3 4 GB/T 3811-2008 表I .2(钢材质量组别及钢材牌号)钢材的质量组别冲击功AKV /J 冲击韧性的试验温度T/℃钢材牌号Q235A 国家标准GB/T 700 1 Q345A Q390A GB/T 1591 GB/T 700 AKV ≥27J 2 +20℃Q235B Q345B Q390B AKV AKV 3 ≥34J ≥27J 0℃GB/T 1591 GB/T 700 Q235C Q345C、Q390C Q420C 、Q460C Q235D -20℃Q345D、Q390D、Q420D、Q460D AKV ≥34J AKV 4 ≥27J ≥34J GB/T 1591 GB/T 700 GB/T 1591 AKV 注1:如果板材要进行弯曲半径与板厚比小于10 的冷弯加工,其钢材应适合弯折或冷压折边的要求。注2:除明确规定不应采用沸腾钢的情况(见5.3.1.1.1)外,可适当选用沸腾钢。主要变化:该内容为增加条款。8

事故案例:制作过程中板材发生脆断一、故障概况1.故障发生时间:2001 年9 月2.故障发生单位:某企业3.起重设备类型:铸造起重机4.作业特点:制作过程中5.故障类型:板材脆断6.故障危害程度:一批金属结构件报废二、故障过程简介2001 年9 月某企业采购了近600t 中板,进厂后,由于生产紧迫,板材未经进厂检验即投入制作,制作中发现此板材发生脆断。而此时,为某钢厂制作的一台铸造起重机小车架已发到了钢厂,还有其他金属结构件正在制作过程中。好在发现及时,在制造的起重机小车没投入运行前得以纠正,避免了一场更大事故的发生,但已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由供方赔偿)。三、故障原因钢板厂提供的材料质保单是错误的,而制造厂存在历来供货未出现问题的侥幸心理,在急需投入生产的情况下,没有执行进厂材料未经检验不允许投产的规定。3.3 结构件焊接要求(见标准3.3 条)3.3 结构件焊接要求3.3.1 金属结构制作或安装施工单位应根据JGJ81 或有关标准制定本单位的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3.3.2 制造单位或安装施工单位对其首次采用的钢材型号、焊接材料、焊接方法、接头形式、焊接位置、焊后热处理工艺以及焊接参数、预热或后热工艺措施等各种参数的组合条件,应进行焊接工艺评定。

3.3.3 结构件焊接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a)手工焊接采用的焊条型号应与主体金属力学性能相适应,且应符合GB/T 5117 或GB/T 5118 的规定。焊丝应符合GB/T 8110 或GB/T 5293 的规定;b)自动焊接或半自动焊接采用的焊丝和相应的焊剂应与主体金属力学性能相适应,应符合GB/T 5293 和GB/T 12470 的相关规定;c)气体保护焊使用的氩气应符合GB/T 4842 的规定,其纯度应不低于99.95%;使用的二氧化碳气体应符合HG/T 2537 的规定。3.3.4 全焊透熔化焊焊接接头的焊缝等级应符合JB/T 10559 中焊缝等级1、2、3 级的分级规定。3.3.5 焊缝内部缺陷的检验应符合下列要求:a)1 级焊缝应进行100%的检验。采用超声波检验时其评定合格等级应达到JB/T 10559 中 1 级焊缝的验收准则要求。采用射线检验时应达到GB/T3323 的规定,其评定合格等级不应低于Ⅱ级;b)级焊缝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抽检,2 采用超声波检验时其评定合格等级应达到JB/T 10559 中2 级焊缝的验收准则要求。采用射线检验时应达到GB/T 3323 的规定,其评定合格等级不应低于III 级;c)3 级焊缝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抽检,采用超声波检验时其评定合格等级应达到JB/T 10559 中 3 级焊缝的验收准则要求。射线探伤不作规定。

3.3.6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表面探伤:a)外观检查怀疑有裂纹;b)设计文件规定;c)检验员认为有必要时。磁粉探伤应符合JB/T 6061的规定;渗透探伤应符合JB/T 6062的规定。9

3.3.7 钢的弧焊接头缺陷质量分级应符合下列规定:a)1 级焊缝钢的弧焊接头缺陷质量分级应符合GB/T 19418 的 B 级;b)2 级焊缝钢的弧焊接头缺陷质量分级应符合GB/T 19418 的C 级;c)3 级焊缝钢的弧焊接头缺陷质量分级应符合GB/T 19418 的D 级。

3.3.8 焊工应经专业部门考试合格并取得合格证书且在有效期内。持证焊工应在其考试合格项目及其认可范围内施焊。3.3.91级焊缝施焊后应具有可追溯性。3.3.10 焊缝无损检测人员应取得相应无损检测资格;报告编制人员和签发人员应持有相应探伤方法的II 级或II 级以上资格证书。3.3.11 焊接质量检验人员应在金属结构制造、检验和测试方面经过培训并取得相应资质。检验人员应至少完成下列工作任务:a)应证实使用的相关材料符合本规程要求;b)应审核操作过程中的焊接程序符合焊接技术规程规定的要求;c)检验施工所用焊接设备符合规定的要求;d)检验焊缝尺寸、长度和位置符合焊接技术规程或设计图样的要求;e)应检查焊接材料符合所规定的适用位置,且焊接电流和极性符合焊条型号有关分类的要求;f)应采用合适的量具测量焊缝的尺寸和外形。应采用强光、放大镜以及其他有助于这种检验的手段目测检验焊缝、母材上裂纹以及其他不连续性的缺陷。条文性质:3.3.3~3.3.11 为强制性条文,其他为推荐性条文。制定依据:1.关于3.3.1 条:本条直接引用JGJ 81《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焊接技术规程是保证结构件焊接质量的重要技术文件。焊接技术规程的制定必须根据结构的种类、重要程度提出适度的质量要求,才能做到既保证安全,又经济合理。2.关于 3.3.2 条: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的内容一般应包括材料、焊接节点构造、焊接工艺评定、焊接工艺、焊接质量检查等要求。焊接工艺是结构焊接质量主要技术保证。本条依据JGJ81-2002 中 5.1.1 的内容。对于焊接工艺评定,鉴于我国目前焊接工艺参数条件的规范化执行程度和产品质量标准的贯彻严格程度不够,许多起重机械制造厂或安装企业缺乏焊接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质量体系运转不够健全。因此,在目前阶段结合国情要强化焊接工艺评定,以此来提高制造单位或施工单位对焊接的重视程度,有利于对焊接质量的控制。焊接工艺评定应由制造单位或安装施工单位根据所承担钢结构的设计节点形式、钢材类型、规格,采用的焊接方法、焊接位置等,制定焊接工艺评定方案。拟定相应的焊接工艺评定指导书,按照有关规定施焊试件、切取试样并由具有国家技术质量监督部门认证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检测试验。在美国焊接规范中把符合规范、标准规定的钢材种类、焊接方法、焊接坡口形状和尺寸、焊接位置、匹配焊接材料的组合进行规范化,称之为已通过(或预评定合格)的工艺。凡施工企业使用规范化的、预评定合格的工艺进行施工焊接,则可以不进行或不重新进行焊接工艺评定。3.关于3.3.3 条:焊接材料与GB/T 3811-2008 中 5.3.2.1 的要求一致。依据JGJ81-2002 中3.0.7、3.0.8、3.0.9 的要求,补充了GB/T 12470 埋弧焊用低合金钢焊丝和焊剂及气体保护焊中使用的GB/T4842 用的氩气、二氧化碳气体的要求。对重要的受力构件焊接接头采用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所用气体的纯度应符合优等品的规定。对其他一般受力构件的焊接接头采用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用气体的纯度要求可适当降低其质量等级要求。这样在保证焊接质量的前提下,做到经济合理。4.关于 3.3.4 条:本条引用了JB/T 10559《起重机械无损检测钢焊缝超声波检测》,该标准规定了10

用超声波检测起重机结构件中钢焊缝内部缺陷的技术及验收准则。该标准适用于结构钢全焊透熔化焊焊接接头;并且规定了焊缝分为1、2、3 三个质量等级。1 级是指重要受拉结构件的焊接接头;级是指一般受拉结构件的焊接接头;级是指受压结构件的2 3 焊接接头(注:以上只是一般情况下的分类,能覆盖绝大多数情况,还有不属于上述情况的,如承受复合应力的焊缝,偏轨箱形梁,T 形钢的对接焊缝,理论上可能只受压,但焊缝的要求是很高的。)对接焊缝的探伤级别要求,大体上与GB 6067-1985 基本相当。结构中的焊缝在其他国家的要求也不一样。如美国AWS D1.1《钢结构焊接规范》将焊缝分为动载和静载结构,日本建筑协会标准《建筑钢结构焊缝超声波探伤》根据作用于焊缝上应力的种类分为三类:受拉伸应力的焊缝、不受拉伸应力的焊缝和考虑疲劳表面加工的焊缝。5.关于3.3.5 条:本条是对1、2、3 级焊缝内部缺陷进行超声检测和射线检测合格评定所达到的验收要求和检测比例。不同焊缝的质量等级应分别达到a)b)c)、、款的要求,检验比例是参照GB50205-2001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5.2.4 的规定,并根据起重机的特点规定为:1 级焊缝100%进行检验;2 级和 3 级焊缝不做统一规定。在保证焊缝内部质量达到规定要求的前提下,由制造商或与用户协商确定检查比例。本条要求1 级焊缝应进行100% 探伤检验,而GB/T 10559 标准中规定只适用于板厚为8 mm~100mm,对板厚为6mm~8mm 的则需要按合同的要求。例如,普通门桥机中很多有薄板的,由于用户各不相同,可能有的用户并不清楚如何探伤,很难得到认可。总之,对于起重机结构中的1 级焊缝应进行100% 探伤检验。射线探伤具有直观性、一致性好的优点,射线探伤可靠、客观。但是射线探伤成本高、探伤程序复杂、检测周期长,且射线探伤对裂纹、未熔合等危害性缺陷的检出率低。超声波探伤则正好相反,操作程序简单快捷,对各种接头形式的适应性好,对裂纹、未熔合的检测灵敏度高,因此世界上很多国家对钢结构内部质量的控制采用超声波探伤,一般已不采用射线探伤。超声波探伤执行的标准采用JB/T 10559,而不采用GB 11345 《钢焊缝手工超声波探伤方法和探伤结果分级法》及JB/T 4730.3《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三部分:超声检测。经比较三者标准,其实质内容的合格判定是相似的。JB/T10559 作为专业性标准,其针对性和操作性更强。如果采用射线检验时,应按GB/T 3323《金属熔化焊焊接接头射线照相》来执行。根据比较,超声波检测I 级焊缝的非裂纹单个缺陷指示长度值的验收准则与射线检测的质量等级Ⅱ级(无I 级)的条形缺陷分级(非裂纹)的单个条形缺陷长度值是近似的。因此,虽然超声与射线检测方法和原理不同,但实际应用中,两种检测标准可以相互借鉴使用。另外,GB/T 3811-2008《起重机设计规范》附录O 中,规定全深范围内的对接焊的焊接特殊质量要进行焊缝全长(100%)的检验。该规定与FEM《欧洲起重机械设计规范》附录A-3.6 中表T.A.3.6.(1)的要求是一致的。6.关于 3.3.6 条:依据JGJ81-2002 中7.3.10 和7.3.12 的要求,规定了焊缝表面进行磁粉和渗透检测。检测的标准应分别符合JB/T 6061 和JB/T 6062 的规定。关于磁粉检测的验收水平,按照JB/T 6061-2007 附录 B 中的表B.1 和表B.2 的规定,由企业根据不同的焊接方法选择合适的验收水平。关于渗透检测的验收水平,按照JB/T6062-2007 中表1 和表2 的规定,由企业根据不同的焊接方法选择合适的验收水平。7.关于 3.3.7 条:依据GB/T 19418-2003 《钢的弧焊接头缺陷质量分级指南》(ISO 5817:1992,IDT)的要求对起重机各种弧焊接头的焊接质量缺陷进行控制。经过分析对比,焊接质量缺陷和起重机焊缝质量评定等级有关,不同焊缝的评定等级对应不同的允许缺陷数值。即按GB/T 19418 的B、C、D 级分别对应于1、2、3 级焊缝进行了规定,见表1。11

表1 焊缝内部缺陷检验要求焊缝等级(按JB/T10559) 1 级:是指重要受拉结构件的焊接接头检验比例100%检验检验方法和级别超探JB/T 10559 中 1 级。射线GB/T3323 的Ⅱ级超探JB/T 10559 中 2 级。射线GB/T3323 的III 级超探JB/T 10559 中3 级钢的弧焊接头缺陷质量分级GB/T 19418 的B 级2 级:是指一般受拉结构件的焊接接头3 级:是指受压结构件的焊接接头抽检抽检GB/T 19418 的 C 级GB/T 19418 的D 级GB/T 19418 规定了焊接的质量,有很多缺陷内容的具体指标,包括裂纹、弧坑裂纹、气孔(气孔及密集气孔、局部密集气孔、条形气孔、虫形气孔)、固体夹渣(铜夹杂除外)、铜夹杂、未熔合、未焊透、角焊缝装配不良、咬边、焊缝超高、凸度过大、角焊缝喉厚超过公称尺寸值、角焊缝喉厚小于公称尺寸值、下塌、局部凸起、错边、未焊满下垂、角焊缝焊脚不对称、根部收缩缩沟、焊瘤、接头不良、电弧擦伤、飞溅、同一截面内多重缺陷。设计者根据上述原则在设计图纸上应提出具体要求。8.关于 3.3.8 条:本条标准中强调的是焊工资格。起重机械作为特种设备,目前我国国家质检总局把焊工列入为特种设备作业人员。作业种类为特种设备焊接作业,项目为结构焊。由各地方质量技术监督局培训发证。9.关于 3.3.9 条:1 级焊缝是起重机结构件中重要的受拉区的对接焊缝,它的焊接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起重机的使用寿命和安全。因此,1 级焊缝施焊后必须要求有可追溯性。追溯性可采用多种方式,如在焊缝处打上施焊工人的工号作为可追溯性标记等,保留探伤报告和作业记录。10.关于3.3.10 条:焊缝无损检验的资格由国家质检总局规定,根据国家质检总局颁布的《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要求,对无损检测人员应取得的相应资质做出了相应的规定。11.关于 3.3.11 条:对焊接质量的检验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应完成的工作是参照AWS D1.1 2000 《美国钢结构焊接规范》中的6.2、6.3 和 6.5 有关要求制定的。主要变化:与GB 6067-1985 相比,变化比较大。本标准对焊接技术规程、焊接工艺、焊接材料、全焊透熔化焊焊接接头的焊缝等级、焊缝内部缺陷的检验、焊接接头探伤、弧焊接头缺陷质量等级、焊工、焊缝无损检测人员、焊接质量检验人员、焊缝的可追溯性等,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事故案例:主梁端部连接法兰焊缝开裂一、事故概况1.事故发生时间;1992 年2.事故发生单位:上海某钢铁公司3.起重设备类型:旋转挂梁桥式起重机4.作业特点:正常运行5.事故类型:主梁端部连接法兰焊缝开裂6.事故危害程度:结构件损坏二、事故过程简介1992 年上海某钢铁公司一台起重量16t、跨度为39.5m 旋转挂梁桥式起重机,发生了主梁端部法兰焊缝断裂事故。该机由中、德两国合作生产,1984 年投入使用,桥架采用箱形梁结构,主、端梁通过法兰盘用高强度螺栓连接。法兰两侧有14 只高强度螺栓,主梁端部与法兰板间连接采用周边焊缝,焊高12

为8mm。该起重机小车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小车可在下部小车的圆形轨道上旋转。裂缝全部发生在主梁端部法兰的连接焊缝中,法兰右侧焊缝全部开裂,左侧有1/3 开裂,上、下两侧各有1/4 和2/3 开裂。由于检查人员及时发现了焊缝开裂,从而避免了一起可能导致机毁人亡的事故。三、事故原因由安装连接法兰引起的载荷对该焊缝开裂可能起到主要作用。法兰焊缝开裂后,经现场观察及测定,主梁端部法兰盘有很大的变形,并呈凸形状,这说明,在安装主、端梁联结法兰盘之前,其法兰盘已有很大的原始变形。在安装过程中,全靠高强度螺栓,强行把主梁法兰盘拉平,使主梁法兰焊缝产生很大的安装应力,此应力与外载荷及焊接内应力合成的结果,将远远超过主梁法兰焊缝许用应力并达到焊缝的极限应力,造成了焊缝的开裂。由于主梁法兰加工质量较差(造成凸形状),而且安装之前也没有作任何的修正,引起了巨大的安装应力,是造成主梁法兰焊缝开裂的主要原因。四、事故预防措施1.加工制造类似的连接法兰时,一定要保证加工质量,按技术要求检测各种参数,使法兰盘平直,不允许有超出设计要求的变形,特别是法兰盘周边翘曲的变形一定要避免。2.设计法兰时,对法兰盘应提出技术要求,并在加工验收过程中,严格进行检查。3.由于运输后长时间存放,法兰盘可能有新的变形,因此在安装法兰时,一定要重新进行检查,如果发现有较大的变形,要进行检修并消除变形,达到技术要求后再安装,决不能在有变形的情况下强制安装。4.使用单位应按有关规章制度,定期检查法兰焊缝,如果发现有开裂现象,要及时处理,以避免重大事故发生。3.4 高强度螺栓连接(见标准3.4 条)3.4 高强度螺栓连接3.4.1 高强度螺栓连接的设计施工及验收应符合JGJ 82 的规定。3.4.2 高强度螺栓连接处构件接触面应按设计要求作相应处理,应保持干燥、整洁,不应有飞边、毛刺、焊接飞溅物、焊疤、氧化铁皮、污垢等,除设计要求外接触面不应涂漆。3.4.3 高强度螺栓应按起重机械安装说明书的要求,用扭矩扳手或专用工具拧紧。连接副的施拧顺序和初拧、复拧扭矩应符合设计要求和JGJ 82 的规定。扭矩扳手应定期标定并应有标定记录。高强度螺栓应有拧紧施工记录。条文性质:强制性条文。制定依据:1.关于 3.4.1 条:依据JGJ82-1991《钢结构强度螺栓连接的设计施工及验收规程》的规定。2.实际安装连接施工中,高强度螺栓连接非常重要,因此,按照GB 50205-2001《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6.3.6 和 6.3.4 的有关规定,增加了高强度螺栓连接接触面的要求及扭矩扳手的要求。拧紧顺序及扭紧力矩应符合设计要求的规定。同时,要求力矩扳手应标定,并应有拧紧施工记录。高强度螺栓初拧、复拧的目的是为了使摩擦面能密贴,且螺栓受力均匀。强调施拧顺序是防止联接点中螺栓预拉力损失不均,影响连接刚度。起重机的某些事故是由于高强度螺栓连接达不到要求造成的,如某塔式起重机回转支承螺栓脱落事故等。主要变化:本部分增加了对高强度螺栓连接的设计施工及验收、构件接触表面、安装、拧紧的要求。13

事故案例:QT45 塔机变幅机构螺栓剪断事故一、事故概况1.事故发生时间:1981 年 4 月2.事故发生单位:哈尔滨市某建筑工程公司3.起重设备类型:塔式起重机4.作业特点:吊装窗口过梁5.事故类型:吊臂坠落6.事故危害程度:1 人死亡二、事故过程简介1981 年 4 月,哈尔滨市某建筑工程公司第三工区某工地,使用QT-45 型塔式起重机吊装第四楼层窗口过梁,由于过梁就位离塔机较远,司机操纵塔机使用吊臂变幅时突然失去控制,吊臂坠落在四楼地面上,砸断两块空心楼板。正在四楼作业的工人甲随同楼板一起掉到三楼,摔成颅脑损伤和头骨骨折,经抢救无效死亡。三、事故原因1.直接原因变幅机构的卷筒与电机机轴连接法兰盘上的8 个M12 螺栓全部剪断。从断口上看,色泽不一,可知螺栓显然不是在同一时期剪断的。经计算得知单个螺栓的抗剪切强度不能满足电动机过载力矩作用时的剪切力。由于这组螺栓是粗制螺栓,且螺孔直径误差过大,螺栓组不能同时受力,故在起重机使用过程中被逐个剪断。2.间接原因起重机使用过程中,司机在操纵变幅机构时,经常打正反转,吊臂上仰或下俯,使电动机有时处于启动或过载状态,比额定力矩大的启动或过载力矩将使法兰盘上的某个单个承载螺栓剪断。3.主要原因该塔机的变幅机构卷筒法兰盘上的螺栓组失效而导致变幅机构失控,吊臂坠落。四、事故结论变幅机构卷筒法兰盘螺栓组失效,是由于设计制造者错误地采用粗制螺栓,使螺栓组不能同时受力,螺孔直径的偏差过大加剧了这种现象。比额定力矩大的启动或过载力矩将使法兰盘上的某个单个承载螺栓剪断,当8 个螺栓全部剪断时,发生吊臂下坠事故。五、事故预防措施设计、制造中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技术标准,重要受力的构件应采用精制螺栓或有预紧力的高强度螺栓连接。3.5 司机室(见标准 3.5 条)3.5 司机室3.5.1 起重机司机室应符合GB/T 20303.1 的规定。3.5.2 当臂架俯仰摆动或臂架及物品坠落会影响司机室安全时,司机室不应设置在起重臂架的正下方。 3.5.3 当存在坠落物砸碰司机室的危险时,司机室顶部应装设有效的防护。3.5.4 在室外或在没有暖气的室内操作的起重机(除气候条件较好外)宜采用封闭式司机室。,在高温、蒸气、有尘、有毒或有害气体等环境下工作的起重机,应采用能提供清洁空气的密封性能良好的封闭司机室。在有暖气的室内工作的起重机司机室、或仅作辅助性质工作较少使用的起重机司机室,可以是敞开式的,敞开式司机室应设高度不小于1m 的护栏。3.5.5 除极端恶劣的气候条件外,在工作期间司机室内的工作温度宜保持在15℃~30℃之间。长期在14

高温环境工作的(如某些冶金起重机)司机室内应设降温装置,底板下方应设置隔热板。

3.5.6 司机室应有安全出入口;当司机室装有门时,应防止其在起重机工作时意外打开;司机室的拉门和外开门应通向同一高度的水平平台;司机室外无平台时,一般情况下门应向里开;流动式起重机司机室回转门应向外开,滑动门应向后开。3.5.7 司机室的窗离地板高度不到1m 时,玻璃窗应做成不可打开的或加以防护,防护高度不应低于1m;玻璃窗应采用钢化玻璃或相当的材料。司机室地板上装有玻璃的部位也应加以防护。司机室底窗和天窗安装防护栏时,防护栏应尽可能不阻挡视线。3.5.8 司机室地板应用防滑的非金属隔热材料覆盖。3.5.9 司机室工作面上的照度不应低于30lx。 3.5.10 重要的操作指示器应有醒目的显示,并安装在司机方便观察的位置。指示器和报警灯及急停开关按钮应有清晰永久的易识别标志。指示器应有合适的量程并应便于读数。报警灯应具有适宜的颜色,危险显示应用红灯。条文性质:强制性条文。制定依据:该部分内容主要依据GB/T 20303.1 《起重机司机室第1 部分:总则》GB/T 3811-2008 中9.3.1 和的有关规定,主要考虑几方面的内容:一是结构要求,包括强度足够(考虑司机及维修人员、维修载荷等),空间足够(与工作制及是否站立有关)包括平面尺寸和高度;二是防火、防尖锐毛刺、防滑、防积水、照明及安全出入口;三是座椅要适合操纵且减少疲劳;四是控制元件保持适当间距;五是视野;六是信息,包括指示器报警灯的标识与颜色;七是噪声,司机室应有降噪、噪声规定;八是振动要求;九是取暧器和空调,根据协议规定。本部分对司机室的安全要求共作出10 条规定,这些规定除3.5.7 对玻璃窗补充了“采用钢化玻璃或相当的材料”外,其余与GB/T 3811-2008 中的9.3.1 完全一致。补充的目的是为了安全,普通玻璃易碎,对人员易造成伤害。主要变化:1.开式司机室的护栏高度由不小于1050mm 修改为不小于1000mm。2.保留了原标准中“在高温、有尘、有毒的环境下工作的起重机应设封闭司机室”和“司机室外面有走台时,门向外开”的要求。3.其他技术要求为重新制定内容。事故案例:电动单梁起重机操纵室摇晃一、故障概况1.故障发生时间:2004 年9 月2.故障发生单位:某机床厂3.起重设备类型:LD 型电动单梁起重机4.作业特点:吊运铸件毛坯5.故障类型:操纵室摇晃6.故障危害程度:影响司机正常操作和身心健康二、故障过程简介2004 年9 月,某机床厂铸件毛坯库,架设了一台LD 型电动单梁起重机,起重量G=5t,跨度s=22.5m,起重机运行速度vk=75m/min,悬挂的电动葫芦为CD 型电动葫芦,起重机为操纵室操纵。该毛坯库利用这台电动单梁起重机与相邻跨一台起重量G=20t 的通用桥式起重机(成品库用),同时服务于机床厂贮存作业。为了节省平台,这两台起重机使用同一平台,供司机从各自梯子步入司机室,15

按标准要求司机室距轨道尺寸为110mm。从该台单梁起重机安装架设后,司机一直反映该操纵室晃动十分厉害。三、故障原因1.由于电动单梁起重机主梁刚性差,操纵室易晃动,为此图纸设计都将操纵室距离支承轨道越近越好,一般距离为110mm 左右。而该库房为了省一个平台,将操纵室架设到主梁上,距支承轨道距离为500mm,造成操纵室晃动加剧。2.制造厂未能对用户介绍清楚电动单梁起重机的局限性,与用户沟通不足。3.由于距离远,操纵室只能与主梁固定连接,不能与端梁连接固定,也增大了操纵室的晃动。4.主梁因跨度(s=22.5m)大,刚性相对不好。四、故障预防措施1.对于大跨度的单梁起重机采用操纵室时,订货时制造厂要加强与用户沟通。当用户提出要求提供非标产品时,制造厂必须认真对待非标要求的指标,不能按标准产品提供。2.为减小操纵室晃动,加大主梁刚性是有力的措施。3.加强操纵室与桥架连接的牢固性也是重要措施之一。4.为防止或减小操纵室晃动还有以下措施,电动葫芦和起重机运行机构采用变频调整技术,以增加起重机动作的平稳性,在操作室与桥架连接之间增加一缓冲装置为更佳。5.电动单梁起重机适宜地面操纵,尽量不采用操纵室操纵。3.6 通道与平台(见标准 3.6 条)3.6 通道与平台3.6.1 起重机上所有操作部位以及要求经常检查和保养的部位(包括臂架顶端的滑轮和运动部分),凡离地面距离超过2m 的,都应通过斜梯(或楼梯)、平台、通道或直梯到达,梯级的两边应装设护栏。不论起重机在什么位置,通道、斜梯(或楼梯)、平台都应有安全入口。如臂架可放到地面或人员可到达的部位进行全面直接检查,或者设有其他构造能进行直观检查时,则臂架上也可以不设置通道。3.6.2 起重机处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的任何位置时,人员应能方便安全地进出司机室。如果起重机在任何位置,人员不能直接从地面进入司机室,且司机室地板离地面的高度不超过5m,司机室内配备有合适的紧急逃逸装置(例如绳梯)时,则司机室进出口可以限制在某些规定的位置。如果起重机在任何位置,人员都不能直接从地面进入司机室,以及司机室的地板离地面的高度超过5m 时,起重机应设置到达司机室的通道;对于桥式起重机等,如能提供适当的装置使人员方便安全地离开司机室,则司机室进出口可以限制在某些规定的位置。一般情况下应通过斜梯或通道,从同司机室地板一样高且备有栏杆的平台直接进入司机室。平台与司机室入口的水平间隙不应超过0.15m,与司机室地板的高低差不应超过0.25m。只有在空间受到限制时,才允许通过司机室顶部或地板进入司机室。 3.6.3 斜梯、通道和平台的净空高度不应低于1.8m。运动部分附近的通道和平台的净宽度不应小于0.5m;如果设有扶手或栏杆,在高度不超过0.6m 的范围内,通道的净宽度可减至0.4m。固定部分之间的通道净宽度不应小于0.4m。起重机结构件内部很少使用的进出通道,其最小净空高度可为1.3m,但此时通道净宽度应增加到0.7m。只用于保养的平台,其上面的净空高度可以减到1.3m。3.6.4 工作人员可能停留的每一个表面都应当保证不发生永久变形:a)2000N 的力通过直径为125mm 圆盘施加在平台表面的任何位置;b)4500N/m2 的均布载荷。3.6.5 任何通道基面上的孔隙,包括人员可能停留区域之上的走道、驻脚台或平台底面上的狭缝或空隙,16

都应满足如下要求:a)不允许直径为20mm 的球体通过;b)当长度等于或大于200mm 时,其最大宽度为12mm。3.6.6 通道离下方裸露动力线的高度小于0.5m 时,应在这些区域采用实体式地板;当通道靠近动力线时,应对这些动力线加以保护。条文性质:3.6.4 与3.6.5 为强制性条文,其他为推荐性条文。制定依据:本部分对通道与平台的安全要求共做出了6 条规定。3.6.5 条参考了GB/T 24818.1-2009《起重机通道及安全防护设施第 1 部分:总则》(ISO 11660-1:2008,IDT),其余与GB/T 3811-2008 中的9.3.2 完全一致。主要变化:1.原标准的标题为“起重机走台”,本部分的标题为“通道与平台”。2.本部分是在原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制定。3.7 斜梯与直梯(见标准3.7 条)3.7 斜梯与直梯凡高度差超过0.5m 的通行路径应做成斜梯或直梯。高度不超过2m 的垂直面上(例如桥架主梁的走台与端梁之间),可以设踏脚板,踏脚板两侧应设有扶手。3.7.1 斜梯 3.7.1.1 斜梯的倾斜角不宜超过65°。特殊情况下,倾斜角也不应超过75°(超过75°时按直梯设计)。3.7.1.2 斜梯两侧应设置栏杆,两侧栏杆的间距:主要斜梯不应小于0.6m;其他斜梯可取为0.5m。斜梯的一侧靠墙壁时,只在另一侧设置栏杆,栏杆高度不小于1m。 3.7.1.3 梯级的净宽度不应小于0.32m,单个梯级的高度宜取为0.18m~0.25m,斜梯上梯级的进深不应小于梯级的高度,连续布置的梯级,其高度和进深均应为相同尺寸。3.7.1.4 梯级踏板表面应防滑。3.7.2 直梯 3.7.2.1 直梯两侧撑杆的间距不应小于0.40m,两侧撑杆之间梯级宽度不应小于0.30m,梯级的间距应保持一致,宜为0.23m~0.30m,梯级离开固定结构件至少应为0.15m,梯级中心0.1m 范围内应能承受1200N 的分布垂直力而无永久变形。 3.7.2.2 人员出入的爬越孔尺寸,方孔不宜小于0.63m× 0.63m,圆孔直径宜取为0.63m~0.80m。3.7.2.3 高度2m 以上的直梯应有护圈,护圈从2.0m 高度起开始安装,护圈直径宜取为0.6m~0.8m。护圈之间应由三或五根间隔布置的纵向板条联接起来,并保证有一根板条正对着直梯的垂直中心线,相邻护圈之间的距离:当护圈设置三根纵向板条时,不应大于0.9m,当护圈设置五根纵向板条时,不应大于 1.5m。安装了纵向板条的护圈在任何一个0.1m 的范围内应可以承受1000N 的分布垂直力,不允许有永久变形。 3.7.2.4 除非提供有其他合适的把手,直梯的两边撑杆至少要比最上一个梯级高出 1.0m,当空间受限制时此高出的高度也不应小于0.8m。

3.7.2.5 装在结构内部的直梯,如果结构件的布置能够保证直径为0.6m 的球体不能穿过,则可不设护圈。3.7.2.6 直梯每10m 至少应设一个休息平台。如果空间不够,可以将平台靠在整个连续直梯的旁边。 3.7.2.7 直梯的终端宜与平台平齐,梯级终端踏板或踏杆不应超过平台平面。 3.7.2.8 如梯子在平台处不中断,则护圈也不应中断,但应在护圈侧面开一宽为0.5m、高为1.4m 的洞口,以便人员出入。17

关于编制定向耦合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说明

定向耦合器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单位:北京中投信德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编制时间:https://www.doczj.com/doc/ec16864647.html, 高级工程师:高建

关于编制定向耦合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说明 (模版型) 【立项 批地 融资 招商】 核心提示: 1、本报告为模板形式,客户下载后,可根据报告内容说明,自行修改,补充上自己项目的数据内容,即可完成属于自己,高水准的一份可研报告,从此写报告不在求人。 2、客户可联系我公司,协助编写完成可研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大纲(具体可跟据客户要求进行调整) 编制单位:北京中投信德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专 业 撰写节能评估报告资金申请报告项目建议书 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1.1项目概要 (1) 1.1.1项目名称 (1) 1.1.2项目建设单位 (1) 1.1.3项目建设性质 (1) 1.1.4项目建设地点 (1) 1.1.5项目主管部门 (1) 1.1.6项目投资规模 (2) 1.1.7项目建设规模 (2) 1.1.8项目资金来源 (3) 1.1.9项目建设期限 (3) 1.2项目建设单位介绍 (3) 1.3编制依据 (3) 1.4编制原则 (4) 1.5研究范围 (5) 1.6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5) 1.7综合评价 (6)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7) 2.1项目提出背景 (7) 2.2本次建设项目发起缘由 (7) 2.3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7) 2.3.1促进我国定向耦合器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8) 2.3.2加快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8) 2.3.3满足我国的工业发展需求的需要 (8) 2.3.4符合现行产业政策及清洁生产要求 (8) 2.3.5提升企业竞争力水平,有助于企业长远战略发展的需要 (9) 2.3.6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的需要 (9) 2.3.7促进项目建设地经济发展进程的的需要 (10) 2.4项目可行性分析 (10) 2.4.1政策可行性 (10) 2.4.2市场可行性 (10) 2.4.3技术可行性 (11) 2.4.4管理可行性 (11) 2.4.5财务可行性 (11) 2.5定向耦合器项目发展概况 (12)

液力耦合器常见故障及维护

液力耦合器原理、常见故障及处理 一、常见故障及处理 油泵不上油或油压太低或油压不稳定原因1.油泵损坏2.油泵调压阀失灵或调整不好3.油泵吸油管路不严,有空气进入4.吸油器堵塞5.油位太低,吸6.油压表损坏7.油管路堵塞处理1.修复或更换油泵2.重新调整或更换油泵调压阀使压力正常3.拧紧各螺栓使其密封4.清洗吸油口过滤5.加油至规定油位6.更换压力表7.清洗油管路2.油温过高原因1.冷却器堵塞或冷却水量不足2.风机负荷发生变动使偶合器过负荷处理1.清洗冷却器,加大冷却水量2.检查负荷情况,防止过负荷3.勺管虽能移动但不能正常调速原因无工作油进入处理1.修复或更换油泵2.重新调整或更换油泵调压阀使压力正常3.拧紧各螺栓使其密封4.清洗吸油口过滤器5.加油至规定油位6.更换压力表7.清洗油管路4.箱体振动原因1.安装精度过低2.基础刚性不足3.联轴节胶件损坏4.地脚螺栓松动处理1.重新安装校正2.加固或重新做基础3.更换橡胶件4.拧紧地脚螺丝 二、原理及故障排除: 1、原理: 液力偶合器工作原理液力偶合器相当于离心泵和涡轮机的组合,当电机通过液力偶合器输入轴驱动泵轮时,泵轮如一台离心泵,使工作腔中的工作油沿泵轮叶片流道向外缘流动,液流流出后,穿过泵轮和涡轮间的间隙,冲击涡轮叶片以驱动涡轮,使其象涡轮机一样把液

体动能转变为输出的机械能;然后,液体又经涡轮内缘流道回泵轮,开始下一次的循环,从而把电机的能量柔性地传递给工作机。二、液力偶合器的调速原理液力偶合器在转动时,工作油由供油泵从液力偶合器油箱吸油排出,经冷却器冷却后送至勺管壳体中的进油室,并经泵轮入油口进入工作腔。同时,工作腔中的油液从泵轮泄油孔泻入外壳,形成一个旋转油环,这样,就可通过液力偶合器的调速装置操纵勺管径向伸缩,任意改变外壳里油环的厚度,即改变工作腔中的油量,实现对输出转速的无级调节,勺管排出的油则通过排油器回到油箱。 2、故障现象及处理: (1)过热 1)、冷却器冷却水量不足,加大水量; 2)、箱体存油过多或少调节油量规定值; 3)、油泵滤芯堵塞清洗滤芯; 4)、转子泵损坏打不出油,换内外转子; 5)、安全阀溢流过多; 6)、弹簧太松上紧弹簧; 7)、密封损坏泄油换密封件; 8)、油路堵塞,清除。 (2)输出轴不转 1)、安全阀压力值太低,上紧弹簧; 2)、油路堵塞,清除;

液力耦合器

液力耦合器 液力耦合器 液力耦合器 fluid coupling 以液体为工作介质的一种非刚性联轴器﹐又称液力联轴器。液力耦合器(见图液力耦合器简图)的泵轮和涡轮组成一个可使液体循环流动的密闭工作腔﹐泵轮装在输入轴上﹐涡轮装在输出轴上。动力机(内燃机﹑电动机等)带动输入轴旋转时﹐液体被离心式泵轮甩出。这种高速液体进入涡轮后即推动涡轮旋转﹐将从泵轮获得的能量传递给输出轴。最后液体返回泵轮﹐形成周而复始的流动。液力耦合器靠液体与泵轮﹑涡轮的叶片相互作用产生动量矩的变化来传递扭矩。它的输出扭矩等于输入扭矩减去摩擦力矩﹐所以它的输出扭矩恒小于输入扭矩。液力耦合器输入轴与输出轴间靠液体联系﹐工作构件间不存在刚性联接。液力耦合器的特点是﹕能消除冲击和振动﹔输出转速低于输入转速﹐两轴的转速差随载荷的增大而增加﹔过载保护性能和起动性能好﹐载荷过大而停转时输入轴仍可转动﹐不致造成动力机的损坏﹔当载荷减小时﹐输出轴转速增加直到接近于输入轴的转速﹐使传递扭矩趋于零。液力耦合器的传动效率等于输出轴转速与输入轴转速之比。一般液力耦合器正常工况的转速比在0.95以上时可获得较高的效率。液力耦合器的特性因工作腔与泵轮﹑涡轮的形状不同而有差异。它一般靠壳体自然散热﹐不需要外部冷却的供油系统。如将液力耦合器的油放空﹐耦合器就处于脱开状态﹐能起离合器的作用。 变频器调速与液力耦合器调速的优缺点比较(一) [摘要]在风机,水泵类负载进行调速节能,先期应用的液力耦合器较多,高压变频器技术成熟后,也越来越多地得到了应用。对于这两种调速节能的装置进行其优缺点的比较,提高对调速节能领域的了解。 [关键词]调速变频器液力耦合器 一、引言

液力偶合器基本知识

1、为何液力偶合器的输出转速总是低于输入转速? 这是由物理特性决定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液流回路并传递功率。 2、液力偶合器中的工作液是如何影响传递特性的? 如果液力偶合器内有大量工作液,则可传递高的功率或扭矩。如果液力偶合器内只有少量工作液,则只可传递低的功率或扭矩。可以通过调整工作液的容量来获得想要的平稳启动。 3、调速偶合器如何工作 运行期间,工作液的充液液位可以在“充满”和“排空”之间变化,因此可以精确和动态地控制工作机速度。 4、工作液的类型是否重要? 对于液力偶合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工作而言,工作液的类型非常重要。一方面,工作液会影响液力偶合器的传递特性;另一方面,必须确保工作液与液力偶合器各个部件相互兼容。请准确依照操作手册的指示! 5、在工作过程中,液力偶合器温度会升高。这正常吗? 既然液力偶合器有少量滑差,那么温度升高是正常的。如果温度升高超过操作手册中指定的温度,请确定原因——例如可能是过载或液力偶合器中工作液不够。请与我们的销售部或服务部联系! 6、工作液的类型会影响传递特性吗? 工作液密度越高,传递能力越强。工作液粘度越高,传递特性越不利。 7、为什么液力偶合器能吸收扭振? 叶轮和涡轮不是机械连接的。由于工作液的惯量,可在液流回路中将高频振动吸收。 8、输入转速会影响功率传递吗? 是的,传递的扭矩随输入转速的平方而改变。 9、我的液力偶合器需要何种工作油? 通常,使用粘度级别小于 ISO VG 32 的矿物油。根据你的液力偶合器的手册是很重要的,因为其中包含一系列适用的油。 10、我何时必须更换液力偶合器的工作液? 用油的液力偶合器需要(虽然这种情况很少)换油。您将在操作手册中查

耦合器型号与技术参数

耦合器型号与技术参数 招商项目:MOLS系列双级起动摩擦偶合器项目类别:机械设备招商区域:全国 项目简介:凡需变负荷运转的各种风机,水泵等设备均可采用偶合器实现变速运转,一般可节电1/5到1/3。本产品广泛应应用在煤炭、矿山、发电、钢铁、冶金、化工、水泥、港口、纺织、石油、食品、陶瓷机械,粮食加工等行业。我公司是 国内首家双级起动摩擦偶合器生产企业,产品市场前景好。发展空间大。

(1) 靠背轮(2) 机芯(3) 轴承(4) 偶合轮(5) 主动级摩擦块(6) 主动级离心块(7) 反馈级摩擦块(8) 反馈级离心块(9) 输出端轴套 本产品采用双级离心摩擦结构,主要由机芯、轴承、偶合轮、主动级摩擦块、主 动级离心块、反馈级离心块、反馈级摩擦块、输出端轴套等零部件组成。偶合器 外壳和零部件主体采用铸钢和灰铸铁,耐高温、耐腐蚀,适用于任何工作环境。 摩擦块由多种材料复合而成,具有阻燃、抗静电、耐磨损、临界温度保护等特性, 在工作状态下性能稳定,传动效率高。

本产品采用双级离心摩擦结构,主要由机芯、轴承、偶合轮、主动级摩擦块、主动级离心块、反馈级离心块、反馈级摩擦块、输出端轴套等零部件组成。 偶合器外壳和零部件主体采用铸钢和灰铸铁,耐高温、耐腐蚀,适用于任何工作环境。摩擦块由多种材料复合而成,具有阻燃、抗静电、耐磨损、临界温度保护等特性,在工作状态下性能稳定,传动效率高。 工作原理 电动机起动时,偶合器输入端机芯空载起动,随着电机转速的增加,主动级离心块由于离心力的作用被甩出,主动级摩擦块外表面贴向偶合轮内壁,对偶合轮的压力逐渐增大,依靠摩擦力传递转矩,偶合轮开始转动,实现偶合器主动级起动。当偶合轮转速增至1100 r/min时,反馈级离心块被甩出,反馈级摩擦块外表面贴向机芯内壁,通过摩擦力矩反馈作用于机芯,实现偶合器反馈级起动。在主动级摩擦块和反馈级摩擦块摩擦力矩的共同作用下,偶合轮转速增至1480 r/min,工作机与电动机同步运转,整个起动过程柔性强,对负载冲击相对较小。产品在正常载荷下不打滑,不发热,没有功率损失,严重超载或成堵转工况时,负载力矩超过摩擦力矩,摩擦块打滑,实现对电机的过载保护功能。 以电动机为例,设备起动时,电动机的转速未达到需要的起动转速时处于空载起动的状态下,当电动机达到一定的转速范围后(如接近额定转速),机构中的离心机构开始工作,起动器开始与负载接通(接合时会有一定的响声,这是正常的),结合过程具有一定的柔性,对负载的冲击相对较小。 接合工作完成后,在设备正常工作状态下,由于机构具有滑动功能,因此摩擦式机械软起动器还具有较好的减振功能,可在较大程度上过滤掉机构中产生的尖峰载荷,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产品在正常载荷下不打滑,不发热,无功率损失,

液力耦合器讲义

液力耦合器 一、液力耦合器的名词解释 二、液力耦合器的工作过程 三、液力耦合器的油系统 四、勺管的调节原理 五、液力耦合器的运行知识 六、液力耦合器的特点 七、液力耦合器运转的注意事项 一、液力耦合器的名词解释 以液体为工作介质的一种非刚性联轴器,又称液力联轴器。 如图: 液力耦合器的泵轮和涡轮组成一个可使液体循环流动的密闭工作腔,泵轮装在输入轴上,涡轮装在输出轴上。动力机(内燃机、电动机等)带动输入轴旋转时,液体被离心式泵轮甩出。这种高速液体进入涡轮后即推动涡轮旋转,将从泵轮获得的能量传递给输出轴。最后液体返回泵轮,形成周而复始的流动。 液力耦合器靠液体与泵轮、涡轮的叶片相互作用产生动量矩的变化来传递扭矩。它的输出扭矩等于输入扭矩减去摩擦力矩,所以它的输出扭矩恒小于输入扭矩。液力耦合器输入轴与输出轴间靠液体联系,工作构件间不存在刚性联接。 二、液力耦合器的工作过程 液力耦合器主要由泵轮、涡轮、转动外壳、主动轴及从动轴等

构件组成,见图8—10。液力耦合器和传动齿轮安装在一个箱体内,功率传输从电动机到液力耦合器,再传到泵上。泵轮装在与原动机轴相连的主动轴上(或第一级增速齿轮轴上),相当于离心泵的叶轮;涡轮装在与泵相连的从动轴上(或第二级增速齿轮轴上),相当于水轮机的叶轮,两轮彼此不接触,相互之间保持几毫米的轴向间隙,不能进行扭矩的直接传递。泵轮和涡轮的形状相似,尺寸相同,相向布置,合在一起很像汽车的车轮,分开时均为具有20~40片径向直叶片的叶轮,涡轮的片数一般比泵轮少1~4片,以避免产生共振。这种叶轮的后盖板及轮毂在轴面上形成两个对称的碗状投影,且与叶片共同组成沿圆周对称分布的几十个凹形流道,称为工作腔。每个工作腔的进、出口均沿轴向,且在叶轮同侧,运行时工作油就在两轮的凹形工作腔内循环流动。为防止工作油泄漏,一般在泵轮外缘还用螺栓连接旋转外壳,将涡轮密封在壳内。 泵轮和涡轮形成的工作油腔内的油自泵轮内侧引入后,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甩到油腔外侧形成高速的油流,并冲向对面的涡轮叶片,驱动涡轮一同旋转。然后,工作油又沿涡轮叶片流向油腔内侧并逐渐减速,流回到泵轮内侧,构成一个油的循环流动圆,见图8—11。 图8 11液力稍合器中工作油循环 在涡轮和转动外壳的腔中,自泵轮和涡轮的间隙(或涡轮上开设的进油孔)流入的工作油随转动外壳和涡轮旋转,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形成油环。这样,工作油在泵轮内获得能量,又在涡轮里释放能量,完成了能量的传递。由于流体只能依靠压降在主、从动轮问流通,这就要求涡轮的转速低于泵轮的转速,即泵轮和涡轮之间必须有转速差。泵轮转速和涡轮转速之差与泵轮转速的比值,称为转

去耦合器使用说明书

固态去耦合器使用说明书

遵循标准 NFPA70 250-6(e)《国家电气规程》; IEC61643.1 《连接低压配电系统的电涌保护器第1 部分: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NACE SP0177 《减轻交流电和雷电对金属构筑物和腐蚀控制系统影响的措施》;GB/T2423.1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 部分:试验方法试验A:低温试验》;GB/T2423.2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 部分:试验方法试验B:高温试验》;GB/T2423.3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 部分:试验方法试验 C:恒定湿热试验》; GB/T2423.5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 部分:试验方法试验Ea 和导则:冲击》;GB/T2423.10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 部分:试验方法试验FC 和导则:振动(正弦)》 GB11032 《交流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 GB4208 《外壳防护等级(IP 代码)》; GB 18802.1-2002/IEC 61643-1《低压配电系统的电涌保护器(SPD)第1 部分:性能要求 和试验方法》; SY/T0032 《埋地钢制管道交流排流保护技术标准》 应用范围 固态去耦合器可用于: ●管道电位梯度垫(接地垫)的去耦合。 ●对设备进行过交流故障、雷电和开关暂态过程的过电压保护

●为了安全,用于不同的金属间的去耦合,这些会属在某些情况下会有交流耦合。 ●在阴极保护系统中,电气设备的交流接地和直流隔离。 ●消减交流感应电压。 在去耦合不同的金属时,固态去耦合器可用于两个接地系统之间,或应用在其它需要交流搭接的构筑物之间,同时防止这些构筑物之间的电偶腐蚀。 性能参数 隔离电压 当电压低于所选定的隔离电压时,固态去耦合器阻断直流电流流通,而允许交流电流通过。当电压高于所选定的隔离电压时,固态去耦合器成为一个双向导电装置,允许所有的电流通过,以限制构筑物上的电压。 直流泄漏电流与隔离电压的关系 正常情况下,20℃时各种型号的固态去耦合器在最大隔离电压下的直流泄漏电流均小于10mA,70℃时小于100mA,正常的阴极保护电压作用在固态去耦合器上时,在两种温度条件下的漏电电流通常都小于1mA,这个数值对于阴极保护系统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额定稳态交流电流

轴流泵和斜流泵模型及工程应用

第八章轴流泵和斜流泵模型及工程应用江苏大学泵水力模型试验研究课题组,从2000年起至今已坚持试验8年多。 研究内容:系列轴流泵模型、贯流泵模型、双向泵模型、系列可调节叶片斜流泵模型。 系列轴流泵模型(含双向泵模型),参加水利部南水北调工程水泵模型天津同台测试。贯流泵模型JGM-3经河海大学试验台复试,装置效率79.05%。斜流泵模型JHM-450,在天津试验台进行装置试验(引嫩入白工程五家子泵站),装置最优效率达84.3%。比转速为800的斜流泵模型,可替代一大部分轴流泵,实现适应扬程变化范围大和高效范围广的突出优点。 应用厂家:日立泵制造无锡有限公司、上海KSB泵有限公司、江苏中天水力设备有限公司(高邮水泵厂)、长沙水泵厂有限公司、上海凯泉泵业集团有限公司、长沙天鹅工业泵股份有限公司、合肥三益江海泵业有限公司等。 典型用例: 轴流泵模型:南水北调工程江都四站、万年闸站、台儿庄站、刘山站;通榆河送水工程大套站;中部四省泵站改造工程明山泵站等。 贯流泵模型:通榆河送水工程灌南河北泵站、后善河南泵站。 双向泵模型:广东黄麻涌、北窖、五沙三村等泵站。 斜流泵模型:上海陈行泵站、广西安平泵站、引嫩入白工程五家子泵站、许多电厂(包括出口到苏丹、印度、巴西等国)的循环水泵。 第一节系列轴流泵模型天津同台测试数据和曲线 一、系列轴流泵模型参数表(表8-1) 二、系列轴流泵模型综合特性曲线和试验数据 1、图8-1 TJ04-ZL-08综合特性曲线;表8-2 TJ04-ZL-08试验数据 2、图8-2 TJ04-ZL-03综合特性曲线;表8-3 TJ04-ZL-03试验数据 3、图8-3 TJ04-ZL-02综合特性曲线;表8-4 TJ04-ZL-02试验数据 4、图8-4 TJ04-ZL-20综合特性曲线;表8-5 TJ04-ZL-20试验数据 5、图8-5 TJ04-ZL-19综合特性曲线;表8-6 TJ04-ZL-19试验数据

液力耦合器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液力耦合器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来源:互联网作者:匿名发表日期:2010-4-5 9:12:15 阅读次数:124 查看权限:普通文章 液力耦合器主要由:壳体(housing)、泵轮(impeller)、涡轮(turbine)三个元件构成。在发动机曲轴1 的凸缘上,固定着耦合器外壳2。与外壳刚性连接并随曲轴一起旋转的叶轮,组成耦合器的主动元件,称为泵轮了。与从动轴5相连的叶轮,为耦合器的从动元件,称为涡轮4。泵轮与涡轮统称为工作轮。在工作轮的环状壳体中,径向排列着许多叶片。涡轮装在密封的外壳中,其端面与泵轮端面相对,两者之间留有3~4mm间隙。泵轮与涡轮装合后,通过轴线的纵断面呈环形,称为循环圆。在环状壳体中储存有工作液。 液力耦合器的壳体和泵轮在发动机曲轴的带动下旋转,叶片间的工作液在泵轮带动一起旋转。随着发动机转速的提高,离心力作用将使工作液从叶片内缘向外缘流动。因此,叶片外缘处压力较高,而内缘处压力较低,其压力差取决于工作轮半径和转速。 由于泵轮和涡轮的半径是相等的,故当泵轮的转速大于涡轮时,泵轮叶片外缘的液力大于涡轮叶片外缘。于是,工作液不仅随着工作轮绕其轴线做圆周运动,并且在上述压力差的作用下,沿循环圆依箭头所示方向作循环流动。液体质点的流线形成一个首尾相连的环形螺旋线。 液力耦合器的传动过程是:泵轮接受发动机传动来的机械能,传给工作液,使其提高动能,然后再由工作液将动能传给涡轮。因此,液力耦合器实现传动的必要条件是工作液在泵轮和涡轮之间有循环流动。而循环流动的产生,是由两个工作轮转速不等,使两轮叶片的外缘产生液力差所致。因此,液力耦合器在正常工作时,泵轮转速总是大于涡轮转速。如果二者转速相等,液力耦合器则不起传动作用。 汽车起步前,可将变速器挂上一挡位,启动发动机驱动泵轮旋转,而与整车驱动轮相连的涡轮暂时仍处于静止状态,工作液便立即产生绕工作轮轴线的圆周运动和循环流动。当液流冲到涡轮叶片上时,其圆周速度降低到零而对涡轮叶片造成一个冲击力,因而对涡轮作用一个绕涡轮轴线的力矩,力图使涡轮与泵轮同向旋转。对于一定的耦合器,发动机转速越大,则作用于涡轮的力矩也越大。 加大发动机供油量,使其转速增大到一定数值时,作用于涡轮上的转矩足以使汽车克服起步阻力而使汽车起步。随着发动机转速的继续增高,涡轮连同汽车也不断加速。

耦合器检验标准

1目的 为了确保所检验的全光纤型分支器件产品符合YD/T1117-2001产品要求,严格禁止不合格产品出厂。 2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全光纤型分支器件的所有检验项目和测试方法以及产品的抽样规则等。 职责 技品部对确保正确执行本标准全权负责,检验人员应严格按照本标准进行检验,对产品质量负责,并记录其数据与现象,交由技品部处理。 包装人员对产品包装负责。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条文。 YD/T1117-2001 全光纤型分支器件技术条件 检验项目 过程检验 注: 该步工艺只对1480/1550&980/1550波分复用器作要求; 该项检验标准只对1480/1550波分复用器作要求; 该项检验标准只对980/1550波分复用器作要求; 其中的分光比是以1工艺步骤中的A为基数;A为实际分光比。 产品分级标准 1×3或3×3、1×4或4×4耦合器分级 表一耦合器的分级

1480/1550nm波分复用耦合器的分级 表二1480/1550nm波分复用耦合器的分级 980/1550nm波分复用耦合器的分级

表三980/1550nm波分复用耦合器的分级 *注: *1上述1480/1550nm&980/1550波分复用耦合器均为单级基本型器件,全光纤结构; *2插入损耗值为0.25mm尾纤型芯件指标,不包括连接器损耗;若包括还须加上的插入损耗(如:+=)。 *3回波损耗指器件本身的指标。 产品性能实验 表四全光纤型分支器件环境性能实验 表五全光纤型分支器件机械性能实验

工作需求 分支器件的测量和试验应在YD/T1117-2001中规定的正常大气条件下进行,即: 温度:15℃~31℃ 湿度:30%~70% 测量所用仪器、仪表的精度均应符合要求,并进行定期计量。 产品检验 被检验样品应是整件的全光纤型分支器件产品。我公司对全部产品进行日常检验,有特殊情况进行型式检验。日常检验 该检验是对全部产品进行的检验,由公司内部专职检验员负责,按表一、二、三确定产品的等级。对合格产品记录其检验数据,随同产品提交给客户;对不合格产品,记录其数据与现象,交由品质部处理。检验员对所检验的产品加盖专人质量印章,并对其所检验的产品质量负责。 型式检验 光分支器件有下列情况之一时,一般进行型式检验,型式检验按YD/T1117-2001质量评定程序中的8.2.2《周期检验》进行。 新产品或老产品转厂生产的试制定型鉴定; 正式生产后,如结构、材料、工艺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 产品长期停产后,恢复生产时; 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别时; 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进行型式检验要求时。 包装、标志、运输和贮存 标志 产品上位置允许时应标有产品名称、型号规格、编号、生产厂家、生产日期 包装 产品应用盒子包装好,包装盒内应有产品性能指标测试数据,包装盒上应标有产品名称、规格型号、生产厂家。运输 当产品需要长途运输时,需用木箱或硬纸板作外包装,在箱上写明不能大力抛、碰、压,应有防雨防潮标志,以免损坏产品。 贮存 产品应放置在工作温度范围以内的环境中。 相关记录

水泵模型

无体泵模型 无体泵是一种简易的离心式水泵。它省去了水泵的外壳,只保留泵轴和叶轮,简化了密封装置,不仅易于制作,而且便于观察,用于演示离心式水泵的工作原理,十分方便。 【制作方法】 模型主要由水槽、水池、阀门、叶轮、泵轴、支架等部件构成,如图5.17-1所示。 水槽和水池:取一个500毫升无色玻璃瓶(如输液瓶),从中部截断,上半部作为水池(瓶口朝下),下半部分作为水槽。按玻璃瓶外径,用宽20毫米的铁片焊一个圆环,环上焊一个出水口;将环紧紧套在水池口上。朝下的瓶口配上一个带孔的胶塞,将一段厚壁玻璃管(铁管、硬塑料管亦可)插 在胶塞里,作为进水管(见图5.17-1)。

阀门:如图5.17-2所示,取一个铁皮香脂盒,在盒底、盒盖的中心分别钻直径10毫米和8毫米的圆孔。取一块直径略小于盒内径的圆橡皮片,一侧用强力胶粘在盒底作为活动阀,再用铁片做一个内径8毫米、长20毫米的小铁管,焊在盒盖孔上。然后用一段套在小铁管上的胶管将所做阀门和上述水槽内的进水管连装起来。 叶轮和泵轴:叶轮用两块铁片和六片弧形叶片焊成,见图5.17-3。叶片焊在上方圆铁片上;叶轮下方铁片略呈漏斗形,其中心焊有一个高5毫米的铁管作为进水口。铁管外径的大小以能伸进水池里的进水管为宜。 取一段车辐条(一端带螺纹),将没有螺纹的一端焊在叶轮上方铁片中心,作为泵轴。泵轴的另一端用辐条帽做联轴器与小电动机的机轴相接。 支架:取一块中心带有圆孔的圆木板,放在水槽上作为井台,支持着放水池。用三根粗铁丝作为支架,将一个“131”型玩具电机固定在水池的正上方。支架底脚固定在圆木板上,且使叶轮的进水口伸进水池的进水管里面(图5.17-1)。 【使用方法】 向水池和水槽内注入清水,使水池里的水面高出叶轮,水槽里的水面保持浸没底阀。然后接通电源,使电动机带动叶轮旋转。水槽里的水即被“吸”到水池里,通过出水口源源不断地流出(只要底阀始终浸没在水面以下)。 轴流泵模型 轴流泵也是常见的一种水泵,它结构简单,流量大,扬程低,适用于水

液力耦合器

1、液力偶合器的结构 液力偶合器又称液力联轴器,是一种靠液体动能传递扭矩的传动元件。YOX系列限矩型液力偶合器,主要由输入轴、输出轴、泵轮、涡轮、外壳、易熔塞等构件组成。输入轴一端与电机相连,另一端与泵轮相连。输出轴一端与涡轮相连,另一端与工作机相连。泵轮与涡轮对称布置,都是具有径向直叶片的叶轮,叶轮工作腔的最大直径称为有效直径,是规格大小的标志。外壳与泵轮固连成密封腔,供工作介质在其中做螺旋环流运动以传递扭矩。2、液力偶合器的原理 当电机通过输入轴带动偶合器泵轮旋转时,泵轮工作腔内的工作液体受离心力的作用由半径较小的泵轮入口被加速加压抛向半径较大的泵轮出口处,同时液体的动量矩产生增量,即泵轮将输入的机械能转化成了液体动能。当携带液体动能的工作液体从泵轮出口冲向对面的涡轮时,液流便沿涡轮叶片所形成的流道做向心流动,同时释放液体动能转化机械能,驱动涡轮并带负载旋转做功。于是,输入与输出在没有直接机械连接的情况下,仅靠液体动能便柔性的连接起来了。 二、功能与用途

1、液力偶合器的功能 具有柔性传动功能:能有效的减缓冲击,隔离扭振,提高转动品质; 具有电机轻载起动功能:当电机起动时,力矩甚微,接近于空载起动,从而降低起动电流,缩短起动时间,起动过程平衡、顺利; 具有过载保护功能:有效的保护电机和工作机,在起动或超载时不受损坏,降低机器故障率,延长使用寿命,降低维护保护费用和停工时间; 具有协调多机同步起动功能:在多机起动系统,能够达到电机顺序起动,协调各电机同步、平稳驱动。 2、液力偶合器的用途 限矩型液力偶合器适用于一切需要解决起动困难、过载保护、减缓冲击震动和隔离扭振,协调多机驱动的机械设备上,广泛用于矿山。 三、安装与拆卸 1、液力偶合器的安装 (1)安装偶合器前应将原动机与工作机轴清洁干净并涂抹润滑脂。 (2)安装时不允许用压板或铁锤敲打偶合器铝制壳体,也不可热装,以免损坏密封及元件。可在工作机轴上绞螺纹孔,并在其上旋入螺杆,通过旋转螺杆上特制的螺母将套在螺杆上的偶合器主轴(联带偶合器)平衡代入,安装在工作设备上(如安装简图所示)。安装工具为选配件,如需要请在定货时提出购买。(3)偶合器输入端及输出端孔径公差推荐用户定货时注明为G7公差,如不标注均按H7公差执行。(4)直线传动式偶合器安装在原动机及工作轴上后一定要精心找正,原动机及工作机轴的中心线不平行度≤0.25mm,角误差≤30′,可用千分表检测不同轴度及角误差,具体方法可参考“YOX型液力偶合器结构简图”,也可用平行尺与塞尺检测,但推荐用户尽量采用千分表精确找正,以避免安装不同心引起振动及断轴等事故发生。找正时可用垫片或弹簧板调整原动机及工作机底座,调整完毕原动机及工作机底座应考虑相应定位紧固措施。平行传动式(皮带轮式)偶合器必须按随机带的拉紧螺栓的螺纹尺寸在原动机(电机)轴上绞40mm深的螺纹孔,用拉紧螺栓将偶合器可靠的拉紧在原动机轴上,用户定货时应提供原动机轴旋向,不提供原动机轴旋向时偶合器配带的拉紧螺栓一律为右旋。 (5)偶合器外部应设有稳固的防护罩,防护罩应有利于通风散热,露天场所应考虑防雨措施,防护罩还应考虑偶合器喷液时的防护。 2、液力偶合器的拆卸 先将原动机(电机)底板紧固螺栓松开后,在移动电机使联轴节左右半分离,用液力(螺纹)拉马卸下电机轴上的半联轴节,最后用拆卸螺杆旋入偶合器主轴的拆卸螺纹孔将偶合器主体顶出卸下(如液力偶合器安装、拆卸示意图),不可敲击偶合器铝制外壳进行拆卸。 拆卸工具为选配件,如需要请在定货时提出购买。未与专业维修人员联系之前,不得随意拆解偶合器主体,避免破坏密封与平衡精度等问题的发生,如用户自行拆卸解造成损坏,将不予保修。

XX车间耦合器更换方案2014.1.28

XXXX公司 除尘站液力耦合器更换方案 XXX车间除尘站液力偶合器长期运行,近日耦合器内部出现异常杂音,经现场观察勘验,疑似轴承损坏,为保证正常生产,决定于 XXXX年X月XX日晚对液力偶合器更换。 一、准备工作: 1、准备备用耦合器;清洗检查油管路; 2、材料:联轴器弹性垫;拆卸联轴器所用氧气乙炔 二、检修组织安排: 技术安全负责人: 现场监护人: 检修实施负责人: 三、检修更换步骤: 1、将所有检修更换使用的材料、工器具准备至除尘站;检修前必须对除尘风机进行停车、断电处理; 2、将耦合器油抽出,关闭水路阀门、拆解联接油水各管路; 3、拆卸电机、风机两端联轴器;利用手拉葫芦吊出耦合器;清理基础面; 4、拆卸耦合器两端联轴器,完毕后装入新耦合器; 5、整体吊入耦合器,调整找正,联接各管路、联轴器;恢复执行机构; 6、紧固基础螺栓;注入新油;检查油水管路有无泄漏; 6、检查各部联接、紧固状况,试车运行;交付生产。

四、检修后的验收与交付 1、验收:待全部更换工作完成后试车,检修与使用单位共同进行检修后的验收质量确认并办理《设备修理竣工验收报告》,使用、维修、职能处室分别存档备查; 2、验收标准:基础紧固良好,油水管路联接良好无泄漏、试车运行无异常噪音、无卡阻、无较大振动;油位适中。 3、交付:检修单位现场办理《检维修交付生产手续》将所检修项目的完成情况与使用单位共同签字确认交付生产单位。 五、安全注意事项 1、凡参加检修与吊装的人员,均熟悉了解方案,掌握吊装要领和检修安全措施,并按方案要求进行实施;检修现场放置灭火器2个、检修用氧气乙炔瓶应远离动火火源处,分开摆放、吊装前应对手拉葫芦进行检查; 2、吊装作业前,对周围现场进行检查,夜间设置照明,清除安全隐患,确认无问题后,方可正式吊装检修。吊装检修现场人员必须戴安全帽,禁止作业区来回无序走动。吊装过程中,禁止与吊装作业无关人员入内,不得在吊装物下停留;落地应轻缓,严禁冲击性着地。钩挂钢丝绳时,应注意钢丝绳不能打折,所挂位置要牢靠、对称; XXXX车间 XXXX年X月XX日

转子泵模型solidworks制作

1.选择正视基准面,在正视基准面上绘制直径为132的圆。 2.使用“拉伸凸台/基体”工具,选择上一步绘制的轮廓,拉伸距离为18。 3.选择上一步得到的实体的上表面为基准面,绘制直径120的圆,然后拉伸46。 4. 选择上一步得到的实体的上表面为基准面,绘制直径36的圆,然后退出草图编辑。 5.点击“参考集合体”按钮,设置基准面1,基准面1距第三步得到的实体端面距离为26。 6.正视于基准面1,在基准面1上绘制圆心与端面圆圆心共线的直径30的圆。 7.选择“放样凸台/基体”工具,设定两放样曲线为上两部所绘制的轮廓线,放样得圆台。 8.选择前视基准面,在距离中心3的地方绘制直径100的圆。

9.点击“拉伸切除”按钮,选择上一步绘制的轮廓,设置切除距离为52。 10.选择上视基准面,在基准面上绘制如图所示的轮廓图。 11.点击“旋转切除”按钮,选择上一步绘制的轮廓,旋转切除出中部的盲孔。 12.点击“参考几合体”按钮,设置基准面2,基准面2 距离右视基准面距离为70。 13.在基准面2上绘制直径32的圆。 14.选择上一步绘制的圆,点击“拉伸凸台/基体”,设置终止条件为下一个面,得到图示实体。 15.点击“镜像实体”,设置镜像面为右视基准面,镜像上一步得到的实体。 16.选择基准面2,在基准面2上绘制直径3/8in的圆。

17.选择上一步绘制的圆,点击“拉伸切除”按钮,设置切除深度为完全贯穿。 18.点击“插入-注释-装饰螺纹线”,为两个孔添加装饰螺纹线。 19.设置基准面3,距离上视基准面距离为85,并在基准面3上绘制长150宽40的矩形。 20.点击“拉伸凸台/基体”按钮,将上一步绘制的矩形拉伸15. 21.选择上一步得到的实体的上表面,绘制直径18的圆。 22.点击“拉伸凸台/基体”按钮,选择上一步绘制的圆,拉伸距离为5。 23.在上一步得到的圆柱上表面上绘制直径为12的圆,然后点击“切除拉伸”按钮,终止条件为完全贯穿。 24.点击“镜像实体”,选择实体为上两步得到的实体,镜像面为右视基准面。

液力耦合器参数对照表

Y代表液力传动O代表耦合无级传动II代表一种标准型号Z代表含制动轮,450是耦合器工作腔直径。S为旋转方向顺时针。 型号Lmin D 输入端输出端 充水量 (L) 重量(不 包括 水)(kg) 最高转 速 (r/min) 过 载 系 数d1max H1max d2max H2max max. m in. YOX206A 210 ?254?2860 ?3055 0.8 0.4 10 1500 2~2.5 YOX206D 150 ?254?2860 ?3055 0.8 0.4 9.5 1500 2~ 2.5 YOX220 190 ?272?2860 ?3055 1.28 0.64 12 1500 2~2.5 YOX250 215 ?300?3880 ?3560 1.8 0.9 15 1500 2~2.5 YOX280A 246 ?345?3880 ?40100 2.8 1.4 18 1500 2~2.5 YOXD280 338 ?345?42110 ?40100 5.6 2.8 38 1500 2~2.5

YOX320 304 ?388 ?48 110 ?45 110 5.2 2.6 28 1500 2~2.5 YOX340A 288 ?390 ?48 110 ?45 95 5.8 2.9 25 1500 2~2.5 YOX340B 288 ?390 ?48 110 ?38 95 5.8 2.9 35 1500 2~2.5 YOX360 310 ?420 ?55 110 ?55 110 7.1 3.55 49 1500 2~2.5 YOX360A 310 ?420 ?55 110 花键孔 42×2.5×16 7.1 3.55 49 1500 2~2.5 YOXD360 330 ?416 ?60 140 ?60 140 6.2 3.1 45 1500 2~2.5 YOX380 320 ?450 ?60 140 ?60 140 8.4 4.2 58 1500 2~2.5 YOX400 356 ?480 ?60 140 ?60 150 9.3 4.65 65 1500 2~2.5 YOX420 368 ?495 ?60 140 ?60 160 12 6 70 1500 2~2.5 YOX450 397 ?530 ?75 140 ?70 140 13 6.5 70 1500 2~2.5 YOX500 411 ?590 ?85 170 ?85 145 19.2 9.6 105 1500 2~2.5 YOX510 426 ?590 ?85 170 ?85 185 19 9.5 119 1500 2~2.5 YOX560 459 ?650 ?90 170 ?100 180 27 13.5 140 1500 2~2.5 TVA562 (YOX562) 449/471 ?634 ?100 170 ?110 170 30 15 131 1500 2~2.5 YOX600 474 ?695 ?90 170 ?100 180 36 18 160 1500 2~2.5 TVA650 536 ?740 ?125 225 ?130 200 46 23 219 1500 2~2.5 TVA750 603 ?842 ?140 245 ?150 240 68 34 332 1500 2~2.5 TVA866 682 ?978 ?160 280 ?160 265 111 55.5 470 1500 2~2.5 TOXSQ750 1380 ?842 ?110 210 轴 ?110 163 128 64 650 1500 2~2.5 YOX1000 722 ?1120 ?160 250 ?160 280 144 72 600 1000 2~2.5 YOX1150 830 ?1295 ?180 220 ?180 300 220 110 910 750 2~2.5 YOX1320 953 ?1485 ?200 240 ?200 350 328 164 1380 750 2~

定向耦合器

定向耦合器是一种通用的微波/毫米波部件,可用于信号的隔离、分离和混合,如功率的监测、源输出功率稳幅、信号源隔离、传输和反射的扫频测试等。主要技术指标有方向性、驻波比、耦合度、插入损耗。 基本简介 定向耦合器是微波系统中应用广泛的一种微波器件,它的本质是将微波信号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功率分配。 定向耦合器由传输线构成,同轴线、矩形波导、圆波导、带状线和微带线都可构成定向耦合器,所以从结构来看定向耦合器种类繁多,差异很大。但从它的耦合机理来看主要分为四种,即小孔耦合、平行耦合、分支耦合以及匹配双T。 定向耦合器是把两根传输线放置在足够近的位置使得一条线上的功率可以耦合到另一条线上的元件。它的两个输出端口的信号幅度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一种应用特别广泛的耦合器是3dB 耦合器,这种耦合器的两个输出端口输出信号的幅度是相等的。 在20世纪50年代初以前,几乎所有的微波设备都采用金属波导和同轴线电路,那个时候的定向耦合器也多为波导小孔耦合定向耦合器,其理论依据是Bethe小孔耦合理论,Cohn和Levy等人也做了很多贡献。 随着航空和航天技术的发展,要求微波电路和系统做到小型化、轻量化和性能可靠,于是出现了带状线和微带线。随后由于微波电路与系统的需要有相继出现了鳍线、槽线、共面波导和共面带状线等微波集成传输线。这样就出现了各种传输线定向耦合器。 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定向耦合器由H. A. Wheeler在1944年设计实现,Wheeler使用了一对长为四分之一中心频率波长的圆柱来实现电场与磁场的能量相互耦合,遗憾的是这种方法只能实现一个倍频程的带宽。 定向耦合器是一种具有方向性的功率耦合(分配)元件。它是一种四端口元件,通常由称为直通线(主线)和耦合线(副线)的两段传输线组合而成。直通线和耦合线之间通过一定的耦合机制(例如缝隙、孔、耦合线段等)把直通线功率的一部分(或全部)耦合到耦合线中,并且要求功率在耦合线中只传向某一输出端口,另一端口则无功率输出。如果直通线中波的传播方向变为与原来的方向相反,则耦合线中功率的输出端口与无功率输出的端口也会随之改变,也就是说,功率的耦合(分配)是有方向的,因此称为定向耦合器(方向性耦合器)。 定向耦合器作为许多微波电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电子系统之中。它可以被用来为温度补偿和幅度控制电路提供采样功率,可以在很宽的频率范围完成功率分配与合成;在平衡放大器中,它有助于获得良好的输入输出电压驻波比(VSWR);在平衡混合器和微波设备(例如,网络分析仪)中,它可以被用来采样入射和反射信号;在移动通信中,使用

IEC 60193 水泵水轮机模型验收规程 标准译文 (1)

目录前言 目次 1总则 1.1范围和目的 1.1.1范围 1.1.2目的 1.2引用文献 1.3术语、定义、符号和单位 1.3.1概述 1.3.2单位 1.3.3术语、定义、符号和单位表 1.4与水力性能有关的保证值的性质和范围1.4.1概述 1.4.2模型试验法验证的主要水力性能保证值1.4.3模型试验法不能验证的保证值 1.4.4附加性能数据 2试验的执行 2.1试验安装和模型的要求 2.1.1试验室选择 2.1.2试验装置安装 2.1.3模型要求 2.2模型和真机的尺寸检查 2.2.1概述 2.2.2需检查的模型和真机的尺寸 2.2.3表面的波浪度和粗糙度 2.3水力相似、试验条件和试验程序 2.3.1水力相似 2.3.2试验条件 2.3.3试验程序 2.4测量方法介绍 2.4.1主要水力性能保证值的测量 2.4.2附加数据与测量 2.4.3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2.5物理性质 2.5.1概述 2.5.2重力加速度 2.5.3水的物理性质

2.5.4大气的物理性质 2.5.5水银密度 国际标准IEC60193由IEC TC4即水轮机技术委员会编制。 第二版IEC60193将取消和替代1965年出版的第一版IEC60193及其补充1(1977),IEC60193A(1972)以及IEC60497(1976)和IEC60995(1991)。 本标准的第1至第3章覆盖了上述出版物,第十章给出。 3附加内容 本标准的文本基于下列文献: 上表的表决报告给出了本标准表决标准的所有情况。 附录B、F、G、K、L和M内容是本标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附录A、C、D、E、H、J、N和P是供参考内容。

光电耦合器基础知识

光电耦合器基础知识 基本资料 光电耦合器接口电路 图1显示了一个典型的光电耦合器驱动电路。在该例中,右边的5V副边输出将会被左边原边电路的脉宽调制器控制。 比较器A1将ZDl(结点A)的参考电压和通过分压电路R7和R8的输出电压进行比较,因而控制Q2的导通状态,可以定义发光二极管D1的电流和通过光耦合在光敏晶体管Q1的集电极电流。然后Q1定义脉冲宽度和输出电压,补偿任何使输出电压改变的倾向。 随着光电耦合器的使用时间增加和传输比即增益的下降,为了防止控制失灵,给Q2提供充足的驱动电流裕量是很有必要的。 光电耦合器是以光为媒介传输电信号的一种电一光一电转换器件。它由发光源和受光器两部分组成。把发光源和受光器组装在同一密闭的壳体内,彼此间用透明绝缘体隔离。发光源的引脚为输入端,受光器的引脚为输出端,常见的发光源为发光二极管,受光器为光敏二极管、光敏三极管等等。光电耦合器的种类较多,常见有光电二极管型、光电三极管型、光敏电阻型、光控晶闸管型、光电达林顿型、集成电路型等。如下图1(外形有金属圆壳封装,塑封双列直插等)。工作原理 工作原理 在光电耦合器输入端加电信号使发光源发光,光的强度取决于激励电流的大小,此光照射到封装在一起的受光器上后,因光电效应而产生了光电流,由受光器输出端引出,这样就实现了电一光一电的转换。 基本工作特性(以光敏三极管为例) 1、共模抑制比很高 在光电耦合器内部,由于发光管和受光器之间的耦合电容很小(2pF以内)所以共模输入电压通过极间耦合电容对输出电流的影响很小,因而共模抑制比很高。 2、输出特性 光电耦合器的输出特性是指在一定的发光电流IF下,光敏管所加偏置电压VCE与输出电流IC之间的关系,当IF=0时,发光二极管不发光,此时的光敏晶体管集电极输出电流称为暗电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