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质实习报告

地质实习报告

(北京)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地质实习报告

院系名称:

专业名称

年级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目录

第一章绪言 (4)

一、实习的主要任务、内容和时间安排 (4)

二、实习区位置、交通、自然地理概况 (4)

第二章地层与沉积 (6)

一、太古界 (6)

二、元古界 (6)

三、古生界 (7)

四、中生界 (8)

第三章岩浆岩 (9)

一、侵入岩 (9)

二、喷出岩 (9)

第四章变质岩 (10)

一、太古界区域变质岩 (10)

第五章构造 (11)

一、褶皱构造 (11)

二、断层 (11)

三、节理构造 (12)

第六章表生作用 (13)

一、河流的二元结构---粒序变化 (13)

二、球形风化 (13)

三、喀斯特现象 (13)

四、风化壳 (13)

五、板劈理 (13)

六、鲕粒状灰岩 (14)

七、竹叶状灰岩 (14)

八、燧石条带 (14)

九、波痕 (14)

第七章特殊地质现象分析 (15)

一、层状叠层石 (15)

二、重荷模 (15)

三、缝合线 (15)

四、印模 (15)

第八章认识与体会 (16)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6)

第一章绪言

本章主要介绍本次地质实习的主要任务、内容和时间安排,并简要介绍实习区位置、交通、自然地理概况。

一、实习的主要任务、内容和时间安排

(一)实习的主要任务

⒈观察和认识内、外动力地质作用。通过对地质现象的观察,来分析地质历史及地质作用的过程,并简要分析它们形成环境。

⒉掌握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地层和构造的野外鉴别基本方法,认识常见的几种造岩矿物和岩石。

⒊进行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初步训练,包括:

①对典型的地质现象的观察、记录及分析;

②野外记录的格式和要求;

③学会绘制信手剖面图;

④地质三件宝:地质锤、罗盘、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⑤标本的采集等。

(二)实习的主要内容

此次野外实习从2012年6月18日星期一起至2012年6月24日星期日止共七天。

1.第一天(6.18):延庆燕山天池西段侏罗纪碎屑岩、火成岩特征观察路线。

2.第二天(6.19):延庆燕山天池东段地层、构造观察路线。

3.第三天(6.20):昌平沟崖村-青松岭地层接触关系、岩性组合特征观察路线。

4.第四天(6.21):昌平双龙山-椎臼裕燕山侵入岩特征观察路线。

5.第五天(

6.22):昌平十三陵水库-三合庄村岩性、构造观察路线.

6.第六天(6.23):房山太平山南坡石炭-二叠系岩性、构造特征观察路线.

7.第七天(6.24):下苇甸寒武系、奥陶系海相地层及第四系冲击物观察路线和门头沟妙峰山构造地质观察路线。

(三)实习的时间安排

实习从2012年6月18日星期一开始至2012年6月30日星期六为止,周期为13天,其中7天进行野外地质路线观察,6天进行实习总结和报告编写。

二、实习区位置、交通、自然地理概况

(一)实习区位置

实习区位于北京市西部山区。

(二)实习区交通

实习路线处于房山(官地村、周口店)、门头沟(下苇甸村、妙峰山村、灰峪村)、延庆(六道河、千家店、红石湾、天池、黑峪口)、昌平(德胜口、青松岭、沟崖村、天池)四个县区内,有京藏路、京拉路、京周路从实习区通过,乘坐919路、917路、892路、925路、公交车可直达实习区,交通极为方便。

(三)实习区自然地理概况

实习区内分布有八达岭长城、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燕山百里山水画廊、十三陵水库、妙峰山景区等名胜古迹和自然风景区,景色优美,是地质旅游和地质实习的理想场所。中国

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高等院校先后在实习区内建立了野外实习基地、野外教学平台,承担地质旅游实习、基础地质认识实习、野外综合地质实习、研究生野外教学实习等各项野外教学任务。

实习区处于北东向太行山山脉与近东西向燕山山脉交汇部位,东南部与华北平原接壤,属于中低地区—丘陵—平原地貌,自东向西,海拔逐渐增高。

实习区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规模较大的河流为白河、永定河、周口河,平时水量很少,甚至干涸,雨季水量增大。

实习区气候为典型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暂。

实习区工矿企业较多;农业以小麦、玉米为主,近年来各类采摘园迅速发展。

实习区旅游资源丰富,风景区各具特色,为地质旅游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丰富的地质景观。相信随着地质研究程度的不断深化,定会发现更加精彩的地质、地貌景观,使地质实习、地质旅游内容更加丰富。

第二章地层与沉积

实习区位于京西房山、门头沟、延庆、昌平等四个县区,出露地层包括太古界、中上元古界、古生界、新生界。下面将主要特征介绍如下:

一、太古界

1.分布位置:

①沟崖风景区北马莲滩水库西岸;

②石油工人疗养院南150m。

⒉岩性:片麻岩,属区域动力变质岩,存在塑性形变(石英被拉长)。[见附录1:图版图2-1]

⒊构造:可观察到由角闪斜长片麻岩发育的片麻理构造。[见附录1:图版图2-2]

二、元古界

(一)中元古界长城系

1.分布位置:

①干沟西口村百里山水画廊标志牌东约600m观景台;

②秀水湾村东S309公路135km处。

2.岩性:石英砂岩,颜色为白、灰白色。

3.构造:

①印模:两点都有印模现象。[见附录1:图版图2-3]

②波痕:秀水湾村东S309公路135km处可见双向波痕,波峰波谷一致,由双向水流所致。[见附录1:图版图2-4]

③节理:秀水湾村东S309公路135km处存在大约三期剪节理,节理面紧闭,脉壁平直。[见附录1:图版图2-5]

④重荷模:秀水湾村东S309公路135km处存在重荷模现象。是在重力作用下,上覆岩层不均一的压实所造成的。[见附录1:图版图2-6]

4.沉积环境:波痕构造反应了延庆地区在10亿年前曾经是汪洋大海,接受大量泥沙沉积,水体动荡不定,便留下了各种形态的波痕。由波痕构造,可以看出此处沉积环境为浅海沉积。(二)中元古界蓟县系

1.分布位置:干沟西口村百里山水画廊标志牌东约600m观景台。

2.岩性:出现了喀斯特岩溶现象,有岩洞,属碳酸盐类。滴稀HCl有少量气泡产生;硬度大;有明显的刀砍纹。故岩性为白云岩。[见附录1:图版图2-7]

3.构造:①印模②燧石条带③褶皱:在固结之前,由于岩石的滑动作用,造成了褶皱现象。[见附录1:图版图2-8]

(三)中元古界青白口系

1.分布位置:昌平仙人洞追踪仙洞下。

2.岩性:海绿石石英砂岩。[见附录1:图版图2-9]

3.沉积环境:滨、浅海沉积环境。

4.与下伏地层接触关系:海绿石石英砂岩的产状为146∠35°;豹皮灰岩的产状为154∠51°,与下伏铁岭组豹皮灰岩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三、古生界

(一)古生界寒武系下寒武统

1.分布位置:

①下苇甸村东南1.5km京拉公路北侧;

②天池旅游公路下山第三个应急停车点。

2.岩性:灰色厚层至块状豹斑状灰岩和细晶灰岩;底部发育灰质和白云质角砾岩,其下发育古风化壳。

3.沉积环境:早期为潮间,中期为潮下,晚期为潮上。

4.与下伏地层接触关系:与下伏景儿峪组地层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二)古生界寒武系中寒武统

1.分布位置:

①下苇甸村西南永定河南侧铁路旁;

②下苇甸村西南铁路隧道东北口300m;

③下苇甸村西南铁路隧道东北口10m;

④蟒山顶向南下山公路至山脚的平坦处。

2.岩性:馒头组的岩性以紫红色页岩和灰黄色泥晶白云岩为主[见附录1:图版图2-10];张夏组的岩性以页岩和块状、鲕粒状、竹叶状灰岩为主[见附录1:图版图2-11 2-12]。

3.沉积环境:馒头组早期为干燥炎热条件下潮上塞卜哈环境,晚期为潮间、泻湖沉积环境;张夏组为正常海潮下带浅滩高能环境间夹局限海潮下低能环境。

(三)古生界寒武系上寒武统

1.分布位置:

①下苇甸村西南铁路隧道东北口10m;

②下苇甸村西南铁路隧道东南口200m。

2.岩性:岩性以灰岩为主。

3.沉积环境:正常海潮带间-潮下带沉积环境。

(四)古生界奥陶系下奥陶统

1.分布位置:下苇甸村西南铁路隧道东南口200m。

2.岩性:厚层-块状灰泥石灰岩、豹皮石灰岩、白云质条带灰泥石灰岩为主[见附录1:图版图2-13]。

3.沉积环境:潮下浅海低能沉积环境。

(五)古生界奥陶系中奥陶统

1.分布位置:

①太平山南坡煤炭沟采石场;

②太平山南坡煤炭沟采石场陡崖上方。

2.岩性:以中厚层状白云岩与白云质灰岩为主。[见附录1:图版图2-14]

3.构造:在太平山南坡煤炭沟采石场可见①近直立劈理[见附录1:图版图2-15];②非典型“石香肠”构造:由构造透镜体非定向排列形成。

4.沉积环境:初期为海侵开始的蒸发云坪沉积环境,早期为潮上-潮间沉积环境晚期为潮下静水沉积环境。

(六)古生界石炭、二叠系中石炭统

1.分布位置:

①太平山南坡煤炭沟采石场陡崖上方;

②太平山南坡第一个平台坡度变陡处。

2.岩性:以红色泥岩为主。

3.沉积环境:海陆交互相沉积环境。

4.与下伏地层接触关系:与山西组为整合接触关系。

(七)古生界石炭、二叠系上石炭统

1.分布位置:

①太平山南坡第一个平台坡度变陡处;

②太平山南坡第一个平台北侧山顶处。

2.岩性:以粗砂岩、板岩为主。

3.沉积环境:为滨海平原沉积环境。

四、中生界

(一)中生界侏罗系

1.分布位置:

①燕山天池宾馆正门公路西侧;

②燕山天池大坝西南两侧。

2.岩性:以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岩为主。[见附录1:图版图2-16]

本章主要描述在实习区内所观察到的深成侵入岩(岩株)、浅成侵入岩(岩床、岩墙)、喷出岩(火山碎屑岩)的分布位置、分布规模、岩性及产状等特征。

岩浆岩指在内动力地质作用的影响下,岩浆由深处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并经过冷凝固结而形成的岩石。侵入地壳表层的岩浆冷凝固结而成的岩浆岩称为侵入岩,喷出地表的岩浆冷凝固结而成的岩浆岩称为喷出岩。

一、侵入岩

(一)深成侵入岩(岩株)

(二)浅成侵入岩(岩床、岩墙)

1.岩床

①分布位置:燕山天池大坝西南侧盘云岭。

②分布规模:岩床沿地层层理侵入,共有两条,延伸长约50-80m,宽约1-7m。[见附录1:图版图3-1]

③岩性:敲开新鲜面,可见矿物有:石英(白色透明、油脂光泽)、斜长石(白色)、钾长石(肉红色)、白云母(片状,转动时有反光)、角闪石(黑色,存在于酸性岩石中)。该岩石中主要矿物为钾长石,角闪石、斜长石,各个矿物自形程度高,为斑状,故岩性为角闪正长斑岩。

④产状:产状与地层一致,近水平,为脉状。

2.岩墙

①分布位置:

下苇甸村西南铁路隧道东南口200m;蟒山顶向南下山公路至山脚的平坦处。

②分布规模:在下苇甸下奥陶统灰岩内的岩墙长3m,宽30cm[见附录1:图版图3-2]

;在十三陵水库天池路线的岩墙宽达6m,地表出露长度达5m。

③岩性:在下苇甸下奥陶统灰岩内的岩墙岩性为闪长玢岩;在十三陵水库天池路线的岩墙岩性为细晶花岗岩。

④产状:在下苇甸下奥陶统灰岩内的岩墙沿正断层侵入;在十三陵水库天池路线的岩墙斜切寒武系灰岩。

二、喷出岩

(一)火山碎屑岩

1.分布位置:燕山天池大坝东西两侧

2.岩性特征: 角砾熔结凝灰岩。中生界侏罗系角砾熔结凝灰岩(属火山喷出碎屑岩类)为紫灰色石英粗面质。熔结凝灰结构,似流动构造,由晶屑(钾长石、石英)、浆屑、岩屑、玻屑、角砾及火山灰组成。

3形成时代:生成于距今1.4亿年左右。

4.产状特征:存在矿物颗粒的定向排列:由熔岩的携带作用造成。可根据矿物颗粒的长短轴来判断定向排列。

本章主要描述在实习区内所观察到的太古界区域变质岩的分布位置、岩性及产状等特征。

变质岩是组成地壳的三大类岩石之一,是在内动力地质作用下(地壳运动或岩浆运动),地壳中已形成的三大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在高温、高压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下,在原地固态情况下,使原来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发生改变,重新形成的岩石。

一、太古界区域变质岩

1.分布位置:

①沟崖风景区北马莲滩水库西岸;

②石油工人疗养院南150m。

2.岩性:片麻岩,属区域动力变质岩,存在塑性形变(石英被拉长)。[见附录1:图版图2-1]

3.产状特征:可观察到由角闪斜长片麻岩发育的片麻理构造。[见附录1:图版图2-2]

第五章构造

一、褶皱构造

(一)164背斜构造[见附录1:图版图5-1]

1.分布位置:太平山南坡煤炭沟采石场。

2.产状要素:产状整体平缓。①核部:因开采被破坏;②翼部:两翼倾角小于10°;③轴面:近直立的轴面劈理发育。

3.性质:属背斜构造。

4.成因:层状岩石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形成一系列的波状弯曲的褶皱,岩层向上弯曲,核部地层老,两翼地层新,两翼岩层相背倾斜形成背斜。

(二)下苇甸-妙峰山复合式褶皱构造[见附录1:图版图5-2]

1.分布位置:门头沟妙峰山镇东侧铁路隧道北侧。

2.产状要素:该处发育复合式褶皱构造。①核部:背斜构造,发育箱状褶皱;②翼部:南翼发育圆弧状向斜,北翼发育倒转向斜。

3.性质:复合式褶皱构造。

4.成因:层状岩石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形成一系列的波状弯曲的褶皱,岩层向上弯曲,核部地层老,两翼地层新,两翼岩层相背倾斜形成背斜;岩层向下弯曲,核部地层新,两翼地层老,两翼岩层相向倾斜形成向斜。

(三)六道河-红石湾背斜构造[见附录1:图版图5-3]

1.分布位置:六道河村东侧100m。

2.产状要素:背斜宽约300m,核部为常州沟组石英砂岩,两翼依次为串岭沟组页岩,团山子组白云岩,西翼产状为220∠15°,东翼产状为45∠20°。

3.性质:背斜构造。

4.成因:层状岩石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形成一系列的波状弯曲的褶皱,岩层向上弯曲,核部地层老,两翼地层新,两翼岩层相背倾斜形成背斜。

二、断层

(一)正断层

1.分布位置:

①燕山天池宾馆正门公路西侧;[见附录1:图版图5-4]

②六道河村东侧100m;

③门头沟妙峰山镇东侧铁路隧道南侧出口。

2.标志层:燕山天池宾馆正门公路西侧的断层标志层为:辉绿岩;六道河村东侧100m的断层标志层为:紫红色常州沟组石英砂岩;门头沟妙峰山镇东侧铁路隧道南侧出口的断层标志层为:白云岩。

3.性质:正断层。

4.成因:正断层是指断层上盘相对下盘向下滑动的断层,即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二)逆断层

1.分布位置:

①燕山天池宾馆正门公路西侧;

②六道河村东侧100m;

③门头沟妙峰山镇东侧铁路隧道南侧出口。[见附录1:图版图5-5]

2.标志层:燕山天池宾馆正门公路西侧的断层标志层为:辉绿岩;六道河村东侧100m的断层标志层为:紫红色常州沟组石英砂岩;门头沟妙峰山镇东侧铁路隧道南侧出口的断层标志层为:白云岩。

3.性质:逆断层。

4.成因:逆断层是指断层上盘相对下盘向上滑动的断层,即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三)走滑断层

1.分布位置:门头沟妙峰山镇东侧铁路隧道南侧出口。[见附录1:图版图5-6]

2.性质:走滑断层。

3.成因:走滑断层两盘基本上沿断层走向作相对水平移动。

三、节理构造

(一)张节理

1.分布位置:

①太平山南坡煤炭沟采石场;

②门头沟妙峰山镇东侧铁路隧道北侧。

2.性质:太平山南坡煤炭沟采石场的张节理是由生物风化造成的应力释放而形成的,被方解石充填;门头沟妙峰山镇东侧铁路隧道北侧共有三期被矿脉充填的张节理。[见附录1:图版图5-7]

3.成因:张应力产生的破裂面

(二)剪节理

1.分布位置:

①燕山天池大坝东西两侧;

②燕山天池西南侧天池半岛标志牌;

③秀水湾村东S309公路135km处;

④立石村立石底部。

2.性质:燕山天池大坝东西两侧和秀水湾村东S309公路135km处可见面平直的剪节理[见附录1:图版图5-8 5-9];燕山天池西南侧天池半岛标志牌可见柱状节理[见附录1:图版图5-10],柱状节理相互交错成棋盘状,边角及交叉处被风化、流水侵蚀造成了球形风化[见附录1:图版图5-11];立石村立石底部可见柱状节理的残留物(立石),是被河道冲刷、风化作用侵蚀而产生的。

3.成因:剪应力产生的破裂面。

第六章表生作用

表生作用:是指由地球以外的太阳辐射能、日月引力能和生物能引起的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壳表层或浅层,主要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崩滑作用和成岩作用。又称之为外动力地质作用。下面简述实习时由表生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特征:

一、河流的二元结构---粒序变化

1.分布位置:

①燕山天池宾馆正门公路西侧;[见附录1:图版图6-1]

②燕山天池大坝西南侧3km;[见附录1:图版图6-2]

③红石湾村东侧10m排字岭单斜标志牌。

2.地貌特征:自下而上由粗变细再变粗再变细,如此循环往复,构成了粒序变化。

3.成因分析:形成环境是河道,由搬运作用造成的由粗变细的有规律分布。

二、球形风化

1.分布位置:

①燕山天池西南侧天池半岛标志牌;

②立石村立石底部。

2.地貌特征:燕山天池西南侧天池半岛标志牌可见柱状节理,柱状节理相互交错成棋盘状,边角及交叉处被风化、流水侵蚀造成了球形风化[见附录1:图版图5-11];立石村立石底部可见柱状节理的残留物(立石),是被河道冲刷、风化作用侵蚀而产生的。

3.成因分析:由风化作用及流水的侵蚀作用造成。

三、喀斯特现象

1.分布位置:干沟西口村百里山水画廊标牌东约600m观景台。

2.地貌特征:中元古界蓟县系,出现了喀斯特岩溶现象[见附录1:图版图6-3],有岩洞,属碳酸盐类。滴稀HCl有少量起泡产生;硬度大;有明显的刀砍纹。故此处岩性为白云岩。

3.成因分析:由地下水的剥蚀作用造成。

四、风化壳

1.分布位置:昌平仙人洞追踪仙洞下。

2.地貌特征:海绿石石英砂岩与豹皮灰岩中间发生突变,为红色风化壳;豹皮灰岩上方出现黄色侵入体,为鸡窝状风化壳(不均一风化结果)。[见附录1:图版图6-4]

3.成因分析:由风化作用造成。

五、板劈理

1.分布位置:太平山南坡第一个平台北侧山顶处。

2.地貌特征:原始粒序(沉积方向)与区域变质作用(流水作用)力成一定角度。

3.成因分析:由流水作用造成。

六、鲕粒状灰岩

1.分布位置:下苇甸村西南铁路隧道东北口300m。

2.地貌特征:具有核心和同心纹层结构的球状颗粒。[见附录1:图版图2-11]

3.成因分析:在滨海环境下,双向水流动荡使碳酸钙不断悬浮,之后发生沉淀造成。

七、竹叶状灰岩

1.分布位置:

①下苇甸村西南铁路隧道东北口300m;

②下苇甸村西南铁路隧道东北口10m;

③下苇甸村西南铁路隧道东南口200m。

2.地貌特征:在岩石表面可见竹叶状灰岩。[见附录1:图版图2-12]

3.成因分析:在滨海环境下,经过风暴、地震等自然天气,灰岩被打碎,在原地沉积形成内碎屑灰岩,经过流水作用从而形成了竹叶状灰岩。

八、燧石条带

1.分布位置:

①干沟西口村百里山水画廊标牌东约600m观景台。[见附录1:图版图6-5]

②德胜口公路大桥西侧。[见附录1:图版图6-6]

2.地貌特征:存在于碳酸盐岩岩层中的条带状物质。

3.成因分析:一是由寒武纪时期的硅藻原生形成;二是在交代作用形成。

九、波痕

1.分布位置:

①秀水湾村东S309公路135km处;[见附录1:图版图6-7]

②昌平沟崖风景区北马莲滩水库西岸;[见附录1:图版图6-8]

③天池旅游公路下山第三个应急停车点。

2.地貌特征:可分为单向波痕(可判断水流的方向)、双向波痕(此处为双向波痕,是由双向水流所造成的,特征为波峰、波谷一致)、干涉波痕(由水浪相互叠加而造成,凹处为波峰,凸处为波谷)。

3.成因分析:此处的双向波痕由双向水流所造成。

第七章特殊地质现象分析

一、层状叠层石

1.分布位置:德胜口公路大桥西侧。

2.地貌特征:层状叠层石呈黄色,有分层现象,其中有细小的孔洞,下平上弧丘状。[见附录1:图版图7-1]

3.成因分析:由于低等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所引起的周期性矿物沉淀、沉积物的捕获和胶结作用,从而形成了层状叠层石。

二、重荷模

1.分布位置:秀水湾村东S309公路135km处

2.地貌特征:负荷构造常呈圆丘状或不规则状瘤状突起,排列杂乱,大小不一。[见附录1:图版图2-6]

3.成因分析:在重力作用下,由上覆岩层的不均一压实所造成。

三、缝合线

1.分布位置:下苇甸村西南铁路隧道东北口10m。

2.地貌特征:锯齿状裂缝构造,在沿裂缝破裂面上,呈现为参差不平凹凸起伏的面。[见附录1:图版图7-2]

3.成因分析:由压溶作用造成。

四、印模

1.分布位置:

①干沟西口村百里山水画廊标牌东约600m观景台。

②秀水湾村东S309公路135km处。

2.地貌特征:呈连续分布,无定向排列的圆滑突起。[见附录1:图版图7-3]

3.成因分析:是由上部的塑性较软岩层印在下部的较硬岩层后下部岩层因风化剥蚀等作用而脱落形成的。

第八章认识与体会

通过这次在北京周边的地质实习,我观察到了波痕、风化壳、重荷模、印模、球形风化、缝合线等地质现象,巩固了自己在课堂上的地质学的理论知识。通过本次实习地质实习我还掌握了信手剖面图的绘制、地质三件宝(地质锤、罗盘、放大镜)的使用、对典型的地质现象的观察、识别及初步分析、肉眼鉴定岩石和矿物等地质基本技能。都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此次的地质实习中,我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习效果,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更加提高了我对地质知识的应用方面的能力。

在本次实习过程中也暴露出了我的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于普通地质学的知识掌握的还不够扎实,对于地质现象的整体把握还欠缺很多,还不能独立系统地承担考察任务,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认识还不全面、不成熟。但是在这为期七天的实习中,我也学到了地质工作者身上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这种精神将指导我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奋勇拼搏,勇往直前。

参考文献

1.于福生,周子勇,鲜本忠,牛花朋等.京西地区地质认识实习指导书.201

2.6

2.张琴.地质学基础.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8

致谢

最后,真诚地感谢孙明亮老师,感谢您的谆谆教导、感谢您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地质工作者身上不畏艰险的优秀品质;感谢曹立虎辅导员,感谢您对我们在实习期间生活及安全的悉心照顾;感谢这次实习的所有带队和指导老师以及负责接送我们的司机师傅们,你们辛苦了!通过这次实习,让我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习效果,提高了我对地质知识的应用方面的能力。这次实习将是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我会将其深深珍藏,慢慢体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