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7世界经济体制的主要模式(1)

7世界经济体制的主要模式(1)

7世界经济体制的主要模式(1)
7世界经济体制的主要模式(1)

幻灯片1

第七章世界经济体制的主要模式

教学目的与要求

重点与难点

教学内容

幻灯片2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应该:

●了解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新兴工业化经济、转型经济等各类经济的大致状况●掌握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理解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新兴工业化经济、转型经济等各类经济的特点

幻灯片3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发达国家经济的典型代表

●难点:

●新兴工业化经济的两种模式——东亚模式与拉美模式的比较

幻灯片4

教学内容

●本章的框架结构由四部分组成:

●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

●成长中的市场经济国家

●新型工业化经济

●转型经济

幻灯片5

各种类型国家比较(2009)

国家GDP

亿美元

(排名)人均GDP

美元

(排名)

GDP占

世界比重%

(2004)

美国142600(2)46380(9) 28.54 韩国13430(14)17074(38) 1.66 俄罗斯21030(9)8694(60) 1.42

埃及4700(27)2450(115) 0.18

S o u r c e:W o r l d B a n k

幻灯片6

第一节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

●一、发达国家的含义

●发达国家一般是指生产力高度发达,具有成熟的市场经济关系及其体系,社会经

济结构比较稳定,生活水平较高的国家。

●一般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简称经合组织)成员。

●美国、德国、法国、日本是发达国家经济的典型代表。

幻灯片7

●资料: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是由30个市场经济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经济

组织,旨在共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政府治理等方面的挑战,并把握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目前经合组织共有30个成员国,它们是:

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捷克、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冰岛、爱尔兰、意大利、日本、韩国、卢森堡、墨西哥、荷兰、新西兰、挪威、波兰、葡萄牙、斯洛伐克、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英国、美国。

●经合组织秘书处设在巴黎。

幻灯片8

●二、发达国家经济特点

●市场经济体制居于主导地位

●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调节

●先进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水平

●先进的产业结构

幻灯片9

●(一)市场经济体制居于主导地位

●市场经济都比较成熟。

●市场通过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

●市场体系相当完善,不仅有高度发达的商品市场,而且有高度发达的要素市场。

●有完善的市场经济规范体系,保证经济运行的法制化。

幻灯片10

●(二)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调节(战后发达国家最突出和最重要的经济特征)

●在运用市场机制作为经济运行主导机制的同时,把国家的宏观调控作为弥补市场

缺陷的手段。

●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调控手段。(另外还包括收入政策、产业政策,但

各国侧重有所不同)

●制定政策与执行政策分开,政府部门之间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合作的协调运作机

制。

●企业独立经营,市场高度发达,宏观调控建立在企业自我约束和充分市场竞争的

基础上。

幻灯片11

●(三)先进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水平

●发达国家占全球国家总数不到1/5,但其经济总量却占全球经济总量的多数;

●发达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占全球的3/5,并且实际控制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

行、世界贸易组织等全球性经济组织;

●诺贝尔科学奖的95%以上都被发达国家摘得;

●问题:如何看待发展中国家或诺贝尔奖?(2012文学奖——莫言)

●基础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绝大多数也发生在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初、中、高等教育的普及率远高于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对教育和科研的投入普遍实行“优先原则”,而发展中国家则多实行“剩

余原则”。

幻灯片12

●(四)先进的产业结构

●经济结构中物质生产部门(农业部门、工业部门)所占比重下降,非物质生产部

门(服务业)所占比重提高,是多数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脉络。

●发达国家近年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

●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趋于衰退的传统产业——农业与制造业发生逆向回

归,为它们赢得新的发展空间。

●问题:了解美国的“再工业化”

幻灯片13

●三、发达国家经济的典型代表

●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

●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

●以法国为代表的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经济模式

幻灯片14

●(一)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

●价格是反映市场活动综合状况的最重要的信号

●市场体系完善

●保持竞争成为政府的一项基本政策(平等竞争原则)

●例:微软垄断案

●自由企业制度成为美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和核心

●宏观调控的两个主要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关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

●政府提供公共产品

幻灯片15

●(二)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1、社会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

●德国新自由主义学派

●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

●基本出发点——维护经济自由

●主张适度的国家干预——国家在经济自由产生了社会所不期望的后果时出面

干预

幻灯片16

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

弗兰茨·伯姆

瓦尔特·奥肯

F r a n z B?h m,1895-1977

W a l t e r E u c k e n,1891-1950幻灯片17

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代表人物阿尔弗雷德·米勒·阿尔马克

路德维希·艾哈德

L u d w i g E r h a r d

1897-1977

A l f r e d M u e l l e r A r m a c k

1901-1978

幻灯片18

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观点

●将所有德国新自由主义理论流派的观点都汇集起来,产生了“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

的构想。

●所谓社会市场经济,其实质就是国家维护下的市场经济。

●“维护”包括两个方面:

●对竞争机制的维护,以确保经济发展的永久动力;

●对社会利益的维护,以弥补竞争机制带来的副作用。

幻灯片19

●2、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特点

●(1)追求平等、公平、安全

●①平等

●竞争机制被认为是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保证竞争环境平等是政府的一项重

要责任。

●政府强调禁止大企业签订卡特尔协定,同时积极鼓励中小企业在适当条件下签订

卡特尔合同。

●强调私人经济活动的自由,每个经济主体在市场上都具有赢得收益和承担亏损风

险的均等机会。

幻灯片20

●②公平

●共同利益至上

●集体利益通常优先于严格意义上的个人利益,个人所在的共同体如企业、工会

等都属于保护性的和稳定性的结构。

●共同参与决定制的保障和实施

●职工进入最高决策机构(主要是参加公司监事会)与雇主一起参与企业大政方

针的决定。企业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工资自治

●由雇主联合会和工会的代表来协调双方的利益。强大和负责任的工会组织是

双方经常协商和共同决定的基础。德国工薪阶层的收入是世界最高的,工资制度

也比较单一,工资差别比其他国家小得多。

幻灯片21

●③安全

●安全原则不仅体现在正常人的经济利益和经济权利上,还要让人们在丧失劳动能

力以后或在遭遇到意外困难时,生活上仍有保障。

●德国是欧洲实施社会福利最早、也是目前西方国家中社会保障事业最发达的国家

之一。

幻灯片22

●(2)政府为市场竞争创造基本条件

●①在保证经济的竞争性的同时,德国政府对垄断进行限制。

● 1957年《反对限制竞争法》,经多次修改成为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②政府不提出经济高速增长的目标,更不是通过产量、投资和消费来控制经济的

发展。

●③政府对经济调节、干预的程度受到基本法的限制。

●④政府对私人经济活动的每一个导向性、控制性和指令性的干预措施,都必须与

经营自由的基本权相符合。

幻灯片23

●(3)政府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

●①收入(初次)分配领域:强调市场机制作用

●②收入再分配领域:主张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紧密相连

幻灯片24

●(三)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

●国家在肯定市场作用的同时,强调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注重各种经济关系的

协调,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全国性经济计划进行宏观管理。

幻灯片25

●特征:

●(1)政府通过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对经济特别是企业决策进行强有力的干预

和诱导。(有效的“官民合作”

●(2)以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

●(3)日本特色的企业制度。

幻灯片26

●“三种神器”

●雇佣关系中的终身雇佣制

●工资和升职中的年功序列制

●企业关系中的主办银行制度

幻灯片27

●资料:日本企业的年功序列制

●业务能力和技术熟练程度的提高与本人年龄的增长成正比,工龄越长贡献越大,因此,

工资应逐年增加。

●年功序列制具有两大特点:(1)重视资历,以职工年龄、在本企业的工龄和学历等作

为决定基本工资的主要因素。(2)生活保障的色彩浓厚,从报酬构成的比重看,保障职工及其家属生活需要的部分约占65%,勉励职工发挥积极性的能力工资占25%,其余10%是地区补贴。

幻灯片28

●日本企业的主办银行制度(主银行制度)

●在日本,对一个企业提供贷款最多的银行往往被称作企业的主办银行。企业和主

办银行之间存在着几种典型的关系:主办银行通常是最大的企业股份持有者;企业主要的现金管理和金融服务由主办银行承担;企业主办银行有时选派银行职员担任企业

的领导,参与企业最高决策;主办银行要监督企业的经营状况,如果企业出现问题,主办银行将会采取措施干预和改善企业的管理;在企业发生财务危机时,其主办银行往往成为企业的最终拯救者,尽最大努力挽救处于困境的企业。这种银企关系就是所谓的主办银行制度。

幻灯片29

●(四)以法国为代表的市场与计划

相结合的经济模式(有计划指导的市场经济)

●1、核心思想: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同时国家以计划的形

式加强干预

●2、特点:

●(1)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双重调节机制

●一方面,要保证企业拥有足够的经营自主权,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进行活动。

另一方面,政府要确保对国有股权的控制,使国有股承担国家利益与社会性服务

的职能,

●(2)制定国民经济计划

●(3)大量的国有企业。

幻灯片30

第二节成长中的市场经济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一、发展中国家的含义

●发展中国家,指那些过去长期遭受帝国主义国家殖民统治和剥削,现已获得政治

独立,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面临着经济发展问题的国家。

●广大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亚非拉国家被统称为发展中国家。一般又通称为南方

国家。

●除了亚非拉传统意义上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还包括南太平洋和地中海地区

的一些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4/5,土地面积约占世界总面积的2/3。

幻灯片31

●二、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类型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把发展中国家分成不同的类型:

●按人均国民收入标准来划分

●(低收入国家和地区、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高收入但仍处于发展中的国家)

●按产业结构、出口结构和工业化进程的标准来划分(原料和初级产品生产国、石

油输出国、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综合发展型发展中大国、最不发达国家)

幻灯片32

●按人均国民收入(Gross National Income, GNI)标准来划分

●(目前最普遍的分类方法,按世界银行《2005年世界发展指标》划分)

●低收入国家和地区(2003年人均GNI低于765美元)

●该类国家和地区近60个,约占发展中国家(地区)的1/3,主要分布在南亚、

中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

●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2003年人均GNI高于766美元,但低于9385美元的国家

及地区)

●该类国家(地区)近100个。彼此间经济发展仍很悬殊,因此又以人均GNI3035

美元为界线,分成“下中等”和“上中等”国家(地区)。

幻灯片33

●下中等收入国家(地区):2003年人均GNI介于766至3035美元之间

●(近60个国家和地区属于下中等收入类别,主要集中于拉丁美洲、东欧和亚太地

区)

●上中等收入国家(地区):2003年人均GNI介于3036至9385美元之间

●(近40个国家和地区属于上中等收入类别,大部分是拉丁美洲国家。)

幻灯片34

●高收入但仍处于发展中的国家(2003年人均GNI达到或超过9386美元,但仍被联

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或本国政府定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主要包括几个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以及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阿拉伯

联合酋长国、科威特、卡塔尔、文莱、新加坡等,主要集中于中东和亚太地区。

●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上真正接近发达国家的只有新加坡、韩国等极少数新

兴工业化国家。

幻灯片35

●资料:中国人均国民收入

●1997年:860美元,属于下中等收入国家;1998年:750美元,属于低收入国家;1999

年:780美元,属下中等收入国家;2003年:1100美元,属于下中等收入国家

●2008年:2770美元,属于下中等收入国家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

年翻一番。

●对“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更新更具体的描述。从最初的“国内生产总值”,到十七大的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再到十八大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

幻灯片36

●按按产业结构、出口结构和工业化进程的标准来划分

●原料和初级产品生产国

●以农业或矿业为主导产业,以生产和出口单一的经济作物或矿产品作为外汇收入

来源,换取本国必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出口收入和经济增长受制于国际市场原料和初级产品价格的波动。

●这类国家大都在非洲。

幻灯片37

●石油输出国

●以石油开采业和炼制业为主要生产部门、以石油及其产品出口为其主要收入来源

的发展中国家。

●这类国家多在中东地区。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指那些经济增长较快,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工业化程度上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亚洲“四小龙”,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和越南并称“东

南亚五小虎”),拉丁美洲的智利、墨西哥等国

幻灯片38

●综合发展型发展中大国

●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劳动力充裕,并有着广阔的市场潜力,能够依靠自己的优势,

全方位地发展经济。

●产业结构与出口结构均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人口多、幅员广、经济发展不平衡。

●中国、巴西、印度、南非等少数发展中大国属于这一类型。

●最不发达国家

●指发展中国家中资源贫乏、工业基础极为薄弱、经济发展最为落后的一部分国家。

●大部分是低收入的原料生产国,一般人均收入不足300美元。

●主要是地处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

幻灯片39

●资料:最不发达国家

●最不发达国家是某些国际机构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所划分的发展中国家类型之一,指经

济上最贫困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1971年,联合国发展计划委员会拟定了最不发达国家的标准和名单。(25国)

●2001年召开联合国第三次最不发达国家会议。最不发达国家的标准包括:低国民收入

(年人均国民收入低于300美元),人力资源很虚弱,经济不稳定。

幻灯片40

●资料:全球最不发达国家(50个)

●阿富汗、安哥拉,孟加拉国、贝宁、不丹、布基拉法索、布隆迪、柬埔寨、佛得角、

中非共和国、乍得、科摩罗、刚果民主共和国、吉布提、赤道几内亚、厄里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冈比亚、几内亚、几内亚比绍、海地、基里巴斯、老挝、莱索托、利比里亚、马达加斯加、马拉维、马尔代夫、马里、毛里塔尼亚、莫桑比克、缅甸、尼泊尔、尼日尔、卢旺达、西萨摩亚、圣地多姆和普林西比、塞拉利昂、所罗门群岛、索马里、苏丹、多哥、图瓦卢、坦桑尼亚、多哥、瓦鲁阿图、乌干达、也门、赞比亚。

●塞内加尔于2001年4月12日被列入此类国家中。

幻灯片41

●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征

●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

●经济结构呈现二元化

●(二元经济结构:在一个国家内,落后甚至原始的经济成份与先进的,甚至现代

化的经济成份并存。)

●关注:大城市的贫民窟现象

●产业结构相对落后

●(经济中农业和初级产品产业所占比重较大,而制造业,尤其是服务业所占比重

较小)

●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

●人口迅速增长带来经济和社会问题

●严重的债务问题

●政治的不稳定也是困扰发展中国家的主要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802经济学综合“精选考题训练”名师精讲(政治经济学 第七章 资本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

第七章资本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 论述经济全球化的定义、引起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南京大学2002、武汉大学2003年考研真题] 答:(1)经济全球化的定义 经济全球化是资本、技术、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配置,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经济全球化具体表现为: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金融国家化趋势增强,全球生产经营网络形成,区域经济集团化向纵深发展,世界各国在有关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资源,环境问题等方面的合作与联系日益加强等。 (2)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原因

经济全球化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扩张相伴随的。如今,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潮流。具体来讲,引起经济全球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①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出现,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早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起就已经开始,但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则是以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革命为基础。这次科技革命以最便捷的方式沟通了各国、各地区、各企业、各团体以及个人之间的联系,并且打破了种种地域乃至国家的限制,把整个世界空前地联系在一起,推动了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②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跨国公司投资的增长、规模的扩大,它们在全球经济活动中所占的地位、所发挥的作用也日益明显。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大大地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特别是商品和资本在全球的流通,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在国际间的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相应地带动了资本、技术、商品、人力、服务等在全球范围的流动。 ③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各国的选择。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的计划经济国家纷纷放弃计划经济,转而向市场经济过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则为了摆脱经济滞胀而减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更加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在国际社会,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民族国家对本国市场的控制大大放松,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成为一种潮流,同时世界各国均把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充分利用别国的资本、技术及其他资源以实现本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作为基本国策。 ④经济自由化的导向政策,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自由化包括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投资自由化等各个方面,它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所奉行的一种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重点强调放松管制、对外开放本国市场。经济自由化有利于生成要素在国际无障碍地自由流动,因而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推动力。从19世纪至今的100多年间,经济自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讲课教案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 的关系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 一个国家的经济与该国的政治有着极大的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每个国家的经济都与其他国家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最直接体现在近几年的经济危机中,每一次的经济危机都波及到全世界,每个国家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那么中国的经济与世界的经济又有着怎么样的联系呢?? 近期,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新变数与新“乱子”有所增加,不稳定与不确定性有所上升,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一些争议和摩擦连续出现,如中日钓鱼岛之争、中印边界领土争端、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等,分析其原因不难发现:(一)中国周边地理环境复杂。 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疆土,有2.2万公里长的陆地边界线,与中国接壤的国家有14个。中国还有1.8万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与6个海上邻国的领海相接或相重叠。此外还有非接壤但有着密切关系的近邻国家等,因此,中国被称为“世界上邻国数目最多的国家”。中国不仅邻国数量多,而且这些国家的情况十分复杂多样,这在世界上较为少见。中国所处周边环境特别复杂,决定了在中国与邻国之间发生摩擦的概率要更大一些。(二)中国与近邻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未解决的边界问题。其中包括中印边界问题、中日钓鱼岛问题,还有南中国海问题。在这些领土和领海的划界问题上,虽然中国希望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加以解决,但一些邻国不断采取各种手段,试图强化对争议地区的实际占领。这反映了周边某些国家的一种机会主义的心态,它们试图利用中国的和平主义政策,造成对中国不利的既成事实,谋取现实的利益,或者强化自身在未来边界谈判中的地位。(三)中国崛起带来的冲击。

随着中国经济地位迅速上升,日本东亚经济主导国的地位受到冲击。从发展趋势上看,似乎中国正在逐渐确立自身在东亚地区的主导地位。日本对这一前景并不是欣然接受,而是试图延缓这一进程,或者通过与其他国家联合的方式,制约中国影响力的上升。这就在一定时期内增大了双方发生摩擦的可能性。类似的情况,也在中印关系、中韩关系等双边关系中不同程度地存在。 中国的周边环境也存在一些有利因素:1、中国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逐渐增大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额巨大,是许多周边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同时,中国在周边国家的投资也在迅速增长。周边国家对中国经济影响力的扩大,持一种多少有些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欢迎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经济机会;另一方面,也有一些防范心理,担心从经济上受制于中国。但不管怎么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关系,是双边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稳定因素,这在几年前中日关系的“政冷经热”中已经有清晰的体现。 2、国际社会对中国战略意图的认知 随着中国的发展,很多周边国家对“中国威胁”感到焦虑。对此,中国提出了一系列政策理念和政策举措,来缓解这方面的焦虑,包括新安全观、和平崛起、负责任大国、建立一系列伙伴关系、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与和谐周边等等。此外,中国积极参与与周边国家的自由贸易区的建设,积极推动地区机制的建立和发展。中国与邻国的经济相互依赖关系也在不断加深。现在,周边国家对中国战略意图的疑虑已经大大缓解。 面对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中国应加快谋划“大周边战略”,区分陆地与海洋的不同情况,统筹各大地缘方向,针对地区热点,创新运用博大精深的“中华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_试卷含答案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试题库 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 一、单项选择 1、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C、1995年 2、亚太经合组织的性质是()D、地区经济论坛 二、不定项选择题 1、知识经济的特点主要有()A、智力型经济B、信息化经济C、创新型经济 2、当前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重点在A 、争夺人才B、发展核武器C 、维护经济安全 D、加大科技和教育投入 E、进行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的调整,提高国际竞争力 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是() A、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平衡 B、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加入 C、没有中国加入的世界贸易组织是不完整 三、论述题 1、试述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任何国家也回避不了。不仅是各国经济,而且各国的政治和国际关系都受到这一发展趋势的影响。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的内容更加丰富,国际行为主体更加多元化。传统的国际关系主要是国家间关系,政治和军事是核心内容。而当今国际关系包括经济、文化、环境、科技等各方面的内容,非国家行为主体越来越多地介入国际关系,对世界政治和各国政治都产生了影响。(2)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有助于制止战争,推动国际合作。(3)发展中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遇,可以加快发展,增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4)经济全球化使传统的主权观念受到冲击。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优势,从经济全球化中得到的利益最大,因此更多地强调主权过时的观点,甚至直接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内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主权问题上的斗争更加复杂、尖锐。(5)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动荡加剧、以西方文化为主的强势文化渗透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稳定带来新的安全挑战。 能否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成为获益者,取决于各国自身的实力和把握机遇、战胜挑战的能力。 根据联合国《1997年世界投资报告》资料整理 请回答: (1)指出材料1反映的9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 (2)结合材料3评析材料费的观点。 (3)结合材料1。分析材料4所提观点的实质及其主要原因。 (4)结合材料5和材料1、3,阐明发展中国家为什么“必须成为这个过程的一部分。” 答案要点: (1)9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这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西方五国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美国拥有明显优势。 (2)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民族国家的作用不管发生多大变化,它仍然是世界经济的主体。从材料3也可看出,发达国家一方面宣扬贸易自由化,另一方面又搞贸易保护主义,说明国家维护本国利益的作用并未消失。 材料2认为经济全球化使民族国家的作用逐渐消失,实际上否定了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其实质是宣扬“主权过时论”,目的在于维护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 (3)实质是企图将全球化变为美国化。主要原因是由于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拥有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并有独霸世界的战略企图。 (4)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重要发展趋势,发展中国家是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现有的世界经济规则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制定的,使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为改变这种状况,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参与制订规则,并加快自身的发展。 2、以下是关于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材料 材料1美国的领导作用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要——在世界各种新危机的险境中导航并利用其产生的 材料2 问:本世纪末发生的战争和大屠杀增加了。是不是美国这个惟一的超级大国不能或者说不愿意对此加以控制呢? 答:美国想控制,但是它却控制不了。甚至在军事技术和经济上所占有的令人难以置信的优势都不足以使它能够控制形势。美国必须认清,自己对稳定世界局势所起作用的局限性。迄今,它对此没有做出哪怕是最小的贡献。就连北约的干涉也没有对世界起稳定作用,而恰恰相反。……即使美国人能够重新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一、选择题(本题共24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 2017年(江苏卷)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以下是1990年和2003年不同类型国家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 表中数据表明 A.高收入国家越来越忽视农业生产 B.中低收入国家各产业间发展均衡 C.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呈现平衡发展 D.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基本相同 2. 2017年(全国Ⅲ卷)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中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3. 2015年(新课标I卷)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4. 2010年(江苏卷)1933年,美国成立农业调查署,购买并屠宰了大量牲畜。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肉类储备应急救济 B.减少农业津贴开支C.提高并稳定农副产品价格 D.缓和农场主间的竞争5. 2010年(上海秋季卷)如图所示的曲线反应罗斯福新政前后的 A.农产品价格的波动B.社会失业率的起伏C.银行倒闭数量的变化D.公共工程投资额的增减 6. 2010年(上海秋季卷)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后,大力推行社会福利等政策,目的是为了 A.强化自由放任主义 B.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D.改变资本主义性质 7. 2014年(全国大纲卷)共和党人艾森豪威尔成为美国总统后说:“如果任何政党试图要废除社会保障、劳工法和农场项目,那你就不会在美国历史上再听说这个政党了。”这反映出艾森豪威尔的主张

关于世界经济几个重要指标分析

1主要发展指标 人口年均增长率,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它是表示世界各地人口的密集程度的指标。通常以每平方千米或每公顷内的常住人口为计算单位。世界上的陆地面积为14800万平方千米,以世界50亿人口计,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3人。但是,世界上实际人口的分布是很不均匀的。按各国的平均数而论,以农业经济为主,人口比较密集的孟加拉国为例,其人口密度为625人/平方千米(据1981年统计数字,下同);而国家比较小,全部国土中城市占重要地位或全部为城市的新加坡与摩纳哥为例,前者的人口密度为3953人/平方千米,后者为13757人/平方千米。再看人口少的国家或地区,如蒙古的人口密度约为1人/平方千米;北美洲的格陵兰地区只有0.023人/平方千米,即平均每42.7平方千米才有1人。在冰天雪地的南极洲,它的面积达1400万平方千米,则是一个无固定居民的地区。我国人口的数量居世界第一位,人口密度平均是104人/平方千米,密度最高的江苏为600人/平方千米,密度最低的西藏只有1人/平方千米。以城市而论,北京市市区的人口密度为571人/平方千米(1985,下同),但各区县差别仍很大,如市内的宣武区,人口的密度达34140人/平方千米,而远郊的门头沟区则只有192人/平方千米。 同地区人口数经常变动,故人口密度的计算须针对一定地区和一定时点进行,以便相互进行比较。1900~1980年,世界人口密度已从每平方公里10.8人增至29人。1980年,欧洲人口密度最高,为67人;亚洲次之,为60人;拉美17人,非洲15.7人,北美11人,大洋洲2.5人。中国的人口密度1981年为105.5人,但分布不平衡。西北部的新疆、青海、西藏、内蒙古4省区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足8人,而其余26个省、市、自治区平均人口密度达200人左右。其中江苏、山东两省高达500人以上。 为使人口密度同资源、经济紧密结合,人口密度分为:①农业人口密度。指单位面积上的平均农业人口数。它可避免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比较人口密度时,因城乡人口比例相差悬殊而带来的假象,真实地反映散居在土地上并依赖土地生活的人口密度。故既有地理意义,又有经济意义;②比较人口密度。指单位农用土地(包括耕地、多年生作物和可利用的牧场,后者按3:1折换成耕地)上的平均人口数。这一指标可避免土地利用结构不同而造成的假象,更确切地反映农用土地的负担能力,或反映地区人口对农业土地资源的压力大小;③经济人口密度。指各种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与人口的比。如人均水资源量、人均能源资源蕴藏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收入、人均工农业产品产量等。 我们可以从人口密度的分布来看世界人口分布的情况。一般把人口的密度分为几个等级: 第一级人口密集区>100人/平方千米 第二级人口中等区25~100人/平方千米 第三级人口稀少区1~25人/平方千米 第四级人口极稀区<1人/平方千米 从世界人口密度图上可以看到,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在亚洲,其中有日本、朝鲜、中国东部、中南半岛、南亚次大陆、伊拉克南部、黎巴嫩、以色列、土耳其沿海地带;在非洲有尼罗河下游、非洲的西北、西南以及几内亚湾的沿海地区;在欧洲,除北欧与俄罗斯的欧洲部分的东部地区以外,都属于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在美洲主要是美国的东北部、巴西的东南部,以及阿根廷和乌拉圭沿拉普拉塔河的河口地区。人口密集地区的总面积约占世界陆地的1/6,而人口则占世界总人口的4/6。这些人口密集的地区也是世界工、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 同时,在我国,人口稀少地区的面积比人口密集地区大得多。世界上的每个大陆都有人口稀少的地区。总的分布范围集中在亚欧大陆的中部、北部,北美洲大陆的中部和北部,南美洲大陆的中部和南部,非洲大陆的撒哈拉地区,澳大利亚大陆的西部及南极大陆。 从全球来看,亚洲人口最多,达26亿,占世界人口58%;大洋洲最少,只有0.23亿,仅占世界人口的0.5%;介于其间的为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按国家为单位来看,到1990年,超过一亿人口的国家有中国(13亿)、印度(8.5亿)、美国(2.5亿)、印度尼西亚(1.78亿)、巴西(1.5亿)、俄罗斯(1.47亿)、日本(1.23亿)、尼日利亚(1.15亿)、巴基斯坦(1.12亿)、孟加拉(1.06亿)。 必须指出,人口密度这一概念虽然现在应用得比较广泛,它把单位面积的人口数表现得相当清楚。但是,这一概念也有不足之处。例如,它考虑的只是陆地土地的面积,并未考虑土地的质量与土地生产情况。以我国的情况来说,江苏人口的平均密度约为600人/平方千米,而西藏的平均人口密度为1人/平方千米。从数字上看,会认为西藏人口稀少,江苏人口过密,同时,也会想到西藏土地在供养人口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其实,情况往往并非如此。西藏地区是海拔平均4000米的高原和山地,耕地只限狭窄的南部河谷地区等,实际耕地面积很有限;高原上的草场,由于干寒,产草量很低,单位面积的载畜量也很有限。相反,江苏位于长江入海处,有大片的长江三角洲平原,开辟成的水网农田的生产力很高,所以有效的耕地面积远远超过西藏。因此,改用其他表示人口密度的方法,其中有:生理密度(physiological density)与农业密度(agric-ultural density)。而把前面以面积计的人口密度,称为人口的数学密度(arithmatic density)。 生理密度指适合于农业用地的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这个数字反映了人口对生产食物的土地的需要和人口与食物的生产的关系。埃及的生理密度大体上是1475人/平方千米,而数学密度是42人/平方千米。日本的生理密度大体是2380人/平方千米,而数学密度是315人/平方千米。这种差异反映出许多国家的国土大多是不适于农业的土地。 农业密度是一项表达人口与农业,特别是食物产量的关系比较密切的指标。它是表示一地区内总的农田数与农民数的比例。这个数字充分表现出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的效率。在经济发达的国家,由于多采用机械,使用劳动力比较少,农业密度就低。农业密度低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 一个国家的经济与该国的政治有着极大的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每个国家的经济都与其他国家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最直接体现在近几年的经济危机中,每一次的经济危机都波及到全世界,每个国家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那么中国的经济与世界的经济又有着怎么样的联系呢?? 近期,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新变数与新“乱子”有所增加,不稳定与不确定性有所上升,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一些争议和摩擦连续出现,如中日钓鱼岛之争、中印边界领土争端、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等,分析其原因不难发现:(一)中国周边地理环境复杂。 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疆土,有2.2万公里长的陆地边界线,与中国接壤的国家有14个。中国还有1.8万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与6个海上邻国的领海相接或相重叠。此外还有非接壤但有着密切关系的近邻国家等,因此,中国被称为“世界上邻国数目最多的国家”。中国不仅邻国数量多,而且这些国家的情况十分复杂多样,这在世界上较为少见。中国所处周边环境特别复杂,决定了在中国与邻国之间发生摩擦的概率要更大一些。(二)中国与近邻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未解决的边界问题。其中包括中印边界问题、中日钓鱼岛问题,还有南中国海问题。在这些领土和领海的划界问题上,虽然中国希望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加以解决,但一些邻国不断采取各种手段,试图强化对争议地区的实际占领。这反映了周边某些国家的一种机会主义的心态,它们试图利用中国的和平主义政策,造成对中国不利的既成事实,谋取现实的利益,或者强化自身在未来边界谈判中的地位。(三)中国崛起带来的冲击。 随着中国经济地位迅速上升,日本东亚经济主导国的地位受到冲击。从发展趋势上看,似乎中国正在逐渐确立自身在东亚地区的主导地位。日本对这一前景并不是欣然接受,而是试图延缓这一进程,或者通过与其他国家联合的方式,制约中国影响力的上升。这就在一定时期内增大了双方发生摩擦的可能性。类似的情况,也在中印关系、中韩关系等双边关系中不同程度地存在。 中国的周边环境也存在一些有利因素:1、中国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逐渐增大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额巨大,是许多周边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同时,中国在周边国家的投资也在迅速增长。周边国家对中国经济影响力的扩大,持一种多少有些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欢迎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经济机会;另一方面,也有一些防范心理,担心从经济上受制于中国。但不管怎么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关系,是双边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稳定因素,这在几年前中日关系的“政冷经热”中已经有清晰的体现。 2、国际社会对中国战略意图的认知 随着中国的发展,很多周边国家对“中国威胁”感到焦虑。对此,中国提出了一系列政策理念和政策举措,来缓解这方面的焦虑,包括新安全观、和平崛起、负责任大国、建立一系列伙伴关系、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与和谐周边等等。此外,中国积极参与与周边国家的自由贸易区的建设,积极推动地区机制的建立和发展。中国与邻国的经济相互依赖关系也在不断加深。现在,周边国家对中国战略意图的疑虑已经大大缓解。 面对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中国应加快谋划“大周边战略”,区分陆地与海洋的不同情况,统筹各大地缘方向,针对地区热点,创新运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韬武略”,破解美国的“巧实力”及个别邻国的“小伎俩” (一)“大周边战略”应强调以下两大原则一是“刚柔并济”,周边战略切忌“阴柔有余、阳刚不足”,包括在南海问题与南沙争端上。对内对外都要讲清楚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完整含义,和平发展绝不排除为捍卫

世界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世界经济学复习笔记 第一章世界经济学形成的基础与历史沿革 一、国际分工 1、国际分工的含义及其决定因素 国际分工是社会的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而形成的各国国民经济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内社会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国际分工是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上,因国际分工的内容和特征的不同,其具体的制约因素也有所不同。一般而论,国际分工主要取决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这两个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特别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产生国际分工的决定性因素。自然因素是国际分工产生的必要条件。 2、国际分工的性质和作用 3、国际分工的形式 国际分工有多种形式,而且在不断增加。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国际分工的形式可进行以下不同的分类:(1)按照劳动本身的特点,国际分工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1社会生产各大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2社会生产大部门内部的各个小部门和行业之间的分工;○3由产品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和工艺专业化而形成的国际 分工。上述三类分工反映着国际分工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不同层次。 (2)按照各国不同生产领域之间媒介的不同进行分类,国际分工可分为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国际分工和以资本为媒介的国际分工两种形式。 (3)按照参与国际分工国家之间的社会经济水平不同进行分类,国际分工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1“垂直型”国际分工,即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国家之间的分工;○2“水平型”国际分工,即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同的国家之间的分工;○3“混合型”国际分工,即“垂直型”和“水平型”两者相结合的分工形式。 二、世界市场 1、世界市场的含义 世界市场是商品生产的社会分工发展为国际分工的产物,是商品交换关系突破国家和地区界限而扩展到整个世界的结果。世界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狭义的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广义的世界市场是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对于世界市场的含义,需重点了解以下两点: (1)世界市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2)世界市场并非各国国内市场的加总。 2、世界市场的基本特征(1)统一性(2)竞争性(3)扩展性 3、世界市场的基本运行机制 4、世界市场的内容和结构 (1)世界市场的内容 世界市场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大领域:○1国际商品流通领域,主要包括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的交换活动;○2国际资本流通领域。国际资本流通领域是指国际金融和国际信贷;○3国际货币流通领域。国家货币流通领域 是指各国货币的兑换关系,主要是指外汇市场,即各国货币由于国际间的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所需要的货币兑换。 (2)世界市场的结构

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完整版

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 一个国家的经济与该国的政治有着极大的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每个国家的经济都与其他国家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最直接体现在近几年的经济危机中,每一次的经济危机都波及到全世界,每个国家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那么中国的经济与世界的经济又有着怎么样的联系呢? 近期,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新变数与新“乱子”有所增加,不稳定与不确定性有所上升,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一些争议和摩擦连续出现,如中日钓鱼岛之争、中印边界领土争端、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等,分析其原因不难发现:(一)中国周边地理环境复杂。 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疆土,有2.2万公里长的陆地边界线,与中国接壤的国家有14个。中国还有1.8万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与6个海上邻国的领海相接或相重叠。此外还有非接壤但有着密切关系的近邻国家等,因此,中国被称为“世界上邻国数目最多的国家”。中国不仅邻国数量多,而且这些国家的情况十分复杂多样,这在世界上较为少见。中国所处周边环境特别复杂,决定了在中国与邻国之间发生摩擦的概率要更大一些。(二)中国与近邻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未解决的边界问题。其中包括中印边界问题、中日钓鱼岛问题,还有南中国海问题。在这些领土和领海的划界问题上,虽然中国希望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加以解决,但一些邻国不断采取各种手段,试图强化对争议地区的实际占领。这反映了周边某些国家的一种机会主义的心态,它们试图利用中国的和平主义政策,造成对中国不利的既成事实,谋取现实的利益,或者强化自身在未来边界谈判中的地位。(三)中国崛起带来的冲击。 随着中国经济地位迅速上升,日本东亚经济主导国的地位受到冲击。从发展趋势上看,似乎中国正在逐渐确立自身在东亚地区的主导地位。日本对这一前景并不是欣然接受,而是试图延缓这一进程,或者通过与其他国家联合的方式,制约中国影响力的上升。这就在一定时期内增大了双方发生摩擦的可能性。类似的情况,也在中印关系、中韩关系等双边关系中不同程度地存在。 中国的周边环境也存在一些有利因素:1、中国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逐渐增大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额巨大,是许多周边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同时,中国在周边国家的投资也在迅速增长。周边国家对中国经济影响力的扩大,持一种多少有些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欢迎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经济机会;另一方面,也有一些防范心理,担心从经济上受制于中国。但不管怎么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关系,是双边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稳定因素,这在几年前中日关系的“政冷经热”中已经有清晰的体现。2、国际社会对中国战略意图的认知 随着中国的发展,很多周边国家对“中国威胁”感到焦虑。对此,中国提出了一系列政策理念和政策举措,来缓解这方面的焦虑,包括新安全观、和平崛起、负责任大国、建立一系列伙伴关系、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案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案 By丘钟声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行政管理专业的选修课,为搞好本课程的教学与管理工作,确保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开放教育本科的培养目标,特制订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一)、课程的学科性质、学科特点与任务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科行政管理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 (二)、教学目的 通过《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学习,达到认识和把握当前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发展基本趋势和特点的目的,学会分析国际问题的科学方法。 二.课程主要内容与教学要求 (一)教学主要内容本书 从世界总体的视角,介绍和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政治演变的进程,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特点、趋势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当今时代主题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问题;从世界主要力量的视角,介绍和分析了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发展中国家和中国的经济、政治和对外战略,以及国际组织在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是在与世界的互动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相互依赖关系加深,一国国内政策的制定越来越同世界问题相联系,本书适应这一需要,为读者了解世界打开了一扇窗口。 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的体系结构,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分为十个章节。前三章对世界经济、世界政治和时代主题与建立国际新秩序问题进行了宏观的概括和综合的分析。后面七章从世界各主要国家力量和国际组织的视角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进行研究。 (二)各章节教学要求 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演变 理解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全球一体化与区域集团话趋势的并行发展 掌握“新经济”产生的深远影响 明确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第二章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 了解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建立及其演变阶段 理解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掌握大国关系深刻调整的原因、特点和意义 明确冷战后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影响增大的原因和表现

单反老头之 中国人民出版社 世界经济史期末复习要点

世界经济史期末复习 适用专业:经济学 适用教材:中国人民大学《世界经济史》(第三版) 整理人:@单反老头

题型: 1.名词解释 2.选择题 3.填空题 4.简答题 5.论述题 名词解释 农业革命:公元前9000年左右,人类历史从旧石器时代转向新石器时代,从狩猎和采集经济转向种植和畜牧经济,这种划时代的转变,就是农业革命。P21 普遍奴隶制:存在于古代东方国家的一种不发达的奴隶制形式,普遍奴隶制指的是一种状态,而不是明确的法律制度。奴隶一般来源于战俘与债务奴隶,不是主要社会生产者和生产力的代表。作为社会主要生产者的是在国家统治下依附于土地、村舍和国家,没有独立人格、与奴隶差别不大的广大农民,具有“普遍奴隶”的性质。它广泛存在于古代东方,如中国、印度、两河流域等地。P25 罗马法:罗马法是在《十二铜表法》的基础上发展完善的,是罗马社会奴隶制和简单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部世界性法律,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确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罗马法一是确定了所有交换主体的平等地位。二

是确定了私有财产关系,认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三是有极为明确的所有权概念,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和返还占有权等。P56 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又作大化革新,是645年6月发生的古代日本政变。其主要内容是废除大贵族垄断政权的体制,向中国隋唐政治经济体制学习,成立古代中央集权国家。给日本历史上带来了巨大的变革。P74 汉萨同盟:汉萨同盟是德意志北部城市之间形成的商业、政治联盟。汉萨一词,德文意为“会所”或者商站。13世纪逐渐形成,14世纪达到兴盛,加盟城市最多达到160个。1367年成立以吕贝克城为首的领导机构,有汉堡、科隆、不来梅等大城市的富商、贵族参加。P132 人口革命:指近代开始的人口迅速增长。18世纪下半期,随着欧州各国近代农业革命的发生,欧州国家的人口增长率迅速提高,这次人口增长以死亡率持续显著下降和生育率缓慢上升为特征。这一时期处在人口变革的突破期,突破了人口周期变化曲线的特征。荷兰和英国是首先开始出现人口持续增长,走出马尔萨斯陷阱的国家。荷兰、英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农业革命使农业生产力持续稳定的提高,从而保证了新增人口的供给,同时提高了整体人口的生活标准。P166 价格革命:在新大陆被开发以前,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曾因硬币的缺乏陷入窘境。西班牙人在美洲发现贵金属矿之后,将大量的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关系模拟试题及答案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关系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经济全球化是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客观趋势 B.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趋势 C.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趋势 D.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资本输出的客观趋势 2.当代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是 A.世界贸易组织 B.世界货币基金组织 C.跨国公司 D.主权国家 3. 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范围和规模大大扩展,经济全球化的物质条件是 A.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 B.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 C.各国相互依存的加深 D.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二、不定项选择题 1.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关系国际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其不同于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重要标志是 A.世界经济的信息化 B.世界经济的市场化 C.世界经济的自由化 D.国际分工进入一个新阶段 2.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明显表现有 A.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B.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C.国际金融交易总额大大超过国际贸易总额 D.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投资格局多元化 3.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国际化的区别是 A.全球化是与信息经济相适应的 B.全球化是以垂直型国际分工为基础的 C.全球化是以水平型国际分工为基础的 D.全球化时期对外经济交流的联合方式是全方位的 4.我们需要的世界各国的经济全球化应该是

A.世界各国平等的经济全球化 B.世界各国共赢的经济全球化 C.世界各国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D.世界各国公平的经济全球化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跨国公司迅速发展是由于 A.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B.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要 C.资本输出的需要D争夺国际垄断地位的需要 三、辨析题 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根本原因是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 四、分析题 1.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学知识分析关于跨国公司的一组材料: 材料1 据联合国贸易会议公布的数字,全球跨国公司目前有6.3万家,年销售额超过14亿美元,近乎是全球出口的两倍。它们控制了近一半的全球产出、60%的世界贸易、70%的技术转让和90%的国际直接投资。去年,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达到1.1万亿美元,而其中2/3又被用于跨国购并。 贸易的全球化体现在贸易额在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与日俱增。80年代以来,全球贸易额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经济增长速度。1980年全球贸易额约占世界总产值的1/6,预计2020年将占一半左右。2000年,全球商品贸易总额已达6.2万亿美元,服务贸易达到1.4亿美元。 材料2 据外电报道,在最近10年中,世界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成功地按照其利益在世界范围内推行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即所谓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这种变化彻底改变了拉丁美洲地区企业的产权结构。同时,它还明显地扩大了拉美国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差距。 材料3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实力和在国际经济组织中的控制地位,千方百计地要使国际经济规则的制订为其利益服务,有的国家甚至试图以此建立新的经济霸权,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应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订。在建立国际经济秩序和制订国际经济规则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应团结一致,求同存异,努力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分享更多成果,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创造条件。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课程教学大纲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代码 B11090021 (二)课程名称(含英文名称)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Contemporary World Economy and Politics (三)修读对象:全校本科生 (四)总学时与学分:18学时 1学分 (五)考核方式:考试 (六)相关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 (七)内容提要(不超过200字) 通过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当前国际局势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我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和外交政策的目标、原则以及对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本主张等,使学生了解战后世界经济与政治发展变化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二、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当今世界经济与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及趋势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了解和认识主要国际力量在世界经济、政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它们的对外战略;了解和认识苏联东欧国家兴衰存亡的经验教训;全面认识我国的外交战略、方针,我国对外政策的目标和基本原则,我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树立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人类的共同繁荣与进步而奋斗的信念。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在教学中有较多的课堂提问。适当布置课外阅读和作业,使课堂学习与自学结合起来 三、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分配 理论教学:18学时 四、选用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书 选用教材: 冯特君.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三版)[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主要教学参考书: 1.李景治.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程毅等主编.国际经济与政治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俞正梁.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014世界经济史期末复习

世界经济史期末复习 1、普遍奴隶制 存在于古代东方国家的一种不发达的奴隶制形式,普遍奴隶制指的是一种状态,而不是明确的法律制度。奴隶一般来源于战俘与债务奴隶,不是主要社会生产者和生产力的代表。作为社会主要生产者的是在国家统治下依附于土地、村舍和国家,没有独立人格、与奴隶差别不大的广大农民,具有“普遍奴隶”的性质。它广泛存在于古代东方,如中国、印度、两河流域等地。 2、罗马法 罗马法是在《十二铜表法》的基础上发展完善的,是罗马社会奴隶制和简单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部世界性法律,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确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罗马法一是确定了所有交换主体的平等地位。二是确定了私有财产关系,认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三是有极为明确的所有权概念,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和返还占有权等。 3、人口革命 是指近代开始的人口迅速增长。18世纪下半期,随着欧州各国近代农业革命的发生,欧州国家的人口增长率迅速提高,这次人口增长以死亡率持续显着下降和生育率缓慢上升为特征。这一时期处在人口变革的突破期,突破了人口周期变化曲线的特征。荷兰和英国是首先开始出现人口持续增长,走出马尔萨斯陷阱的国家。荷兰、英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农业革命使农业生产力持续稳定的提高,从而保证了新增人口的供给,同时提高了整体人口的生活标准。

4、马尔萨斯陷阱 18世纪之前,社会必须有75%-80%左右的劳动力从事农业,农业劳动者平均食物产量除自己消费外,只有20%-30%的剩余,当人口增加超过社会粮食供给时(物质产品呈算术级数增长,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生活水平下降,疫病、饥荒、海上和陆上的抢劫、战争等开始泛滥,极其粗暴地调整着人口和粮食之间的平衡,之后,又开始新一轮的人口增长和衰减,不断地循环往复,这就是马尔萨斯论证的人口陷阱。 5、城市化 城市化,人口集中到城市或城市地区的过程:(1)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人口转化的过程;(2)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并且日益提高的过程。 6、价格革命 在新大陆被开发以前,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曾因硬币的缺乏陷入窘境。西班牙人在美洲发现贵金属矿之后,将大量的金银送回西班牙,又从意大利、法国、荷兰、英国购买商品,这一过程中,大量的贵金属从西班牙向欧洲其他国家扩散。大量廉价金银涌入使欧洲在16世纪经历了持续不断的规模空前的通货膨张。使这次价格上涨被称为“价格革命”。 7、城市化与城市病: 城市化,人口集中到城市或城市地区的过程:(1)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人口转化的过程;(2)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并且日益提高的过程。城市病:工业城市发展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单元过关检测(十)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6·汕头模拟)1918年后,西方各国对苏联采取了敌视和封锁政策。但1931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50%卖给苏联。1929~1930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销往苏联,而1932年竟高达90%。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A.苏联新经济政策产生了一定效果 B.美英肯定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效用 C.美英以邻为壑,转嫁危机至苏联 D.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冲突 解析:选D经济大危机期间,为了摆脱眼前的困境,西方国家不惜以邻为壑,展开激烈的经济战,竞相对外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只要能赢得订单,英美等国不再考虑意识形态的差异,这说明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差异,故D项正确。 2.(2016·湖南十三校联考)下面是1930年和1940年美国部分机器产量数据变化表,这一数据变化与下列罗斯福新政内容相关的是() A. C.调整农业政策D.推行“以工代赈” 解析:选B根据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推行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用国家干预的方法对产业规模、产业数量、产品价格等进行了规划,根据图表,拖拉机、收割机、摘收机均属于此类,故B项正确。 3.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因为《全国工业复兴法》授予联邦政府管理州内贸易等权利违宪宣布该法无效;1937年,最高法院认为联邦政府有权监管任何涉及州际贸易的劳资关系,否定了琼斯—劳克林钢铁公司对《全国劳工关系法》侵犯各州权利的控诉。这一变化反映出() A.政治经济的发展导致司法解释的变化 B.分权制衡机制削弱了新政的实际效果 C.罗斯福新政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联邦行政权力扩张影响司法公正判决 解析:选A最高法院对联邦政府通过的法律先否定后肯定,反映出随着罗斯福新政的不断深入,美国政治经济发生了变化,故A项正确;1935年最高法院宣布《全国工业复

第10章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习题及答案)

第10章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 一、不定项选择题 1.经济全球化的微观主体是: A.跨国公司 B.国际卡特尔 C.辛迪加 D.国际垄断同盟 2.资本输出迅速发展的根本动因是: A.扩大市场 B.扩大垄断原料来源 C.追求高额垄断利润的需要 D.援助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资本输出的主体是: A.国家垄断资本 B.私人垄断资本 C.跨国公司 D.国际卡特尔 4.早期跨国公司的所有制形式主要表现为: A. 控股式合资企业 B.单一的全资公司 C.混合所有制公司 D.非股权安排的合作经营 5.经济全球化的内在动力是: A.跨国公司的发展 B.国际垄断资本的发展 C.新科技革命 D.资本全球化的发展 6.经济全球化的内容主要有: A.生产国际化 B.资本国际化 C.贸易国际化 D.市场国际化 7.跨国公司的新特点: A.跨国兼并规模巨大 B.强强联合 C.强弱联合 D.兼并的行业非常广泛 8.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 A.生产国际化 B.资本国际化 C.贸易国际化 D.技术国际化 9.国际经济协调的方式主要有: A.通过国际经济组织进行协调 B.通过政府首脑定期会晤各国的经济政策 C.通过组织经济一体化集团来协调 D.通过联合国的调节 10.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形式主要有: A.跨国集团 B.自由贸易区 C.关税同盟 D.经济联盟 11.发达国家的经济摩擦主要表现在: A.国际贸易领域的摩擦 B.国际金融领域的摩擦 C.国际生产领域的摩擦 D.国际投资领域的摩擦 12.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 A.生产力水平低下 B.产业结构水平低下 C.经济依赖性严重 D.政治上的非独立性 13.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赖主要表现在: A.资源的依赖 B.资本的依赖 C.市场的依赖 D.技术的依赖 14.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掠夺和控制的领域主要有: A.贸易领域 B.国际金融领域 C.经济援助领域 D.国际合作领域 15.在贸易领域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不平等主要表现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