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糖尿病患者股腘动脉闭塞性病变内膜下成形术后一期通畅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糖尿病患者股腘动脉闭塞性病变内膜下成形术后一期通畅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糖尿病患者股腘动脉闭塞性病变内膜下成形术后一期通畅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糖尿病患者股腘动脉闭塞性病变内膜下成形术后一期通畅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指导规范

中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指导规范 颈动脉狭窄是导致脑卒中的常见病因之一,早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即被视作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卒中的有效方法,但在我国开展较晚,因此,组织制定中国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指导规范,其目的在于规范、科学的开展手术,并帮助更多的医生稳妥地开展CEA。 一、颈动脉狭窄的基础与临床 为了安全有效地治疗颈动脉狭窄,有必要对颈动脉狭窄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知识有所掌握,作简要概括。 1. 病因: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也有小部分是由于大动脉炎、纤维肌肉结构不良、放疗后纤维化等,这些少见原因所致颈动脉狭窄不适合作CEA。 2. 病理: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主要累及颈内动脉起始部及颈内、外动脉分叉处,可具有斑块内出血、纤维化、钙化等原因引起各种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特点。 3. 发病机制:可能多种机制,包括1)动脉栓塞:局部血栓、胆固醇结晶或其它碎屑脱落导致的栓塞;2)急性闭塞:斑块破裂导致急性血栓形成;3)低灌注缺血:重度狭窄或闭塞造成血流动力学障碍。 4. 临床表现:定位表现包括对侧肢体肌力弱、感觉异常或丧失,同侧单眼盲或视觉-空间能力异常,以及同侧同向偏盲等,具有这些定位症状的患者可以称之为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其他临床表现包括头晕、头昏,或反应迟钝、记忆力降低,甚至认知功能障碍等,仅有这些非定位体征的患者被视作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5. 辅助检查:确定诊断有赖于有效的辅助检査。全脑血管造影仍是诊断的金标准和CEA评估的方法;CT血管成像(CTA)也具备相似的优势;颈动脉超声在有经验的医院可以获得很好的结果,但需要严格的质控评价;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虽然也可以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但非强化的MRA 特异性相对较差。无论何种检査方法,特别强调不应只进行颈动脉检查,其他脑供血动脉和颅内血管也必须检査予以评价。 6. 诊断:建议采用“侧别/症状与否/狭窄度”的组合方式做出规范诊断,例如左侧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其中,狭窄度推荐按照NASCET方法测量。 7. 颈动脉狭窄的治疗 7.1 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控制危险因素等,详细内容参见国家卫生计生委其他相关指导规范。 7.2 颈动脉内膜切除手术(CEA):仍然被视作治疗颈动脉狭窄首要选择,技术细节详见后面内容。 7.3 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mting,CAS):一般被认为是CEA的有效替代方法,虽然与CEA的对比仍存在争议,但在中国确实得到广泛开展,详细内容见国家卫生计生委CAS指导规范。 二、CEA的理论基础 1.手术时机: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卒中的2周内进行干预,可以降低卒中复发的风险,

经心尖主动脉瓣膜植入术的基础知识

经心尖主动脉瓣膜植入术的基础知识 Ann Thorac Surg 2009; 87:276-283 https://www.doczj.com/doc/eb16530194.html,/cgi/content/full/87/1/276 摘要: 目的:经心尖主动脉瓣膜植入术是一种新的微创技术,适合于高危病人在心脏不停跳、无需体外循环的条件下进行主动脉瓣植入术。 描述:这种手术是经心尖部前向进行主动脉瓣植入术,使用过大(oversizing)技术,通过直接进入主动脉瓣并精确定位的方法,经导管植入固定在支架上的人工瓣膜(异种移植物)。手术步骤包括:放置股动脉和股静脉入路导丝、前侧壁胸腔微切口、心外膜起搏和进行心尖荷包缝合。瓣膜定位是在X线和超声引导下、心室快速起搏的条件下进行。 评估:病人筛选是成功不可缺少的,特别是有关于自体主动脉瓣瓣环直径和钙化模式。既然成像技术是至关重要的,植入术最好在杂交手术室、由经验丰富的心脏外科、心脏内科和麻醉科医生完成。 结论:本文的目的是略述这项新的微创经心尖主动脉瓣植入术的技术要点。

1技术 经心尖主动脉瓣植入术(TAAVI)是一种治疗主动脉瓣狭窄的、微创的、无需体外循环的技术。手术过程包括以左前侧壁胸腔小切口作为左室心尖部直接前向植入术的入路,随后经导管植入人工主动脉瓣。最近的临床试验已经证实TAAVI 的可行性。2008年1月,适用于TAAVI 的Sapien 瓣膜(加利福尼亚州欧文Edwards 生命科学公司生产)获得欧洲统一CE 认证标志;因而,使用这项技术,多个欧洲医学中心迅速取得了越来越多的临床经验。 外科瓣膜置换手术高危的高龄患者是TAAVI手术的主要目标人群。TAAVI 在X线和超声引导下进行,最好在杂交手术室。高度推荐心脏外科、心脏内科和麻醉科医生密切合作,组成专门小组。本文的目的是描述TAAVI所有的详细步骤,特别强调病人筛选和手术技巧。 2具体技巧 2.1病人筛选和选择 症状严重的主动脉瓣狭窄和外科高风险的病人可作为合适的TAAVI手术人选。外科高风险被定义为logistic EuroScore计算的死亡风险≥15%,胸外科学会的死亡风险积分≥10%,或者存在其它共患病如瓷主动脉(严重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曾使用专利植入物进行心脏外科手术、或者严重粘连、曾接受过射线治疗、肝硬化、由于病人制动或者明显的体质虚弱而需要避免胸骨切开。 病人筛选方法包括标准的术前评估,特别是超声心动图以排除其它需要介入治疗的严重病变。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的老年患者常合并二尖瓣反流,如果后者不是很严重或者不存在器质性二尖瓣瓣叶疾病,不应该认为是主动脉瓣植入的禁忌症。应该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以排除严重颈动脉狭窄;应该进行心导管检查除外严重的冠心病。存在严重的冠心病时,有如下几种选择:进行高风险的传统瓣膜置换+冠脉搭桥术,或者TAAVI+术前行支架植入术,或者TAAVI+微创冠脉搭桥术,如何选择应该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 在进行TAAVI 之前,必须描绘主动脉根部几何结构。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是测量主动脉根部直径(长轴切面)和评估自体主动脉瓣瓣叶钙化数量和模式(短轴切面)最可靠的工具。在收缩中期测量主动脉瓣瓣环的直径(包括所有三个瓣叶的钙化),起点和终点分别为:从室间隔、主动脉瓣环和主动脉根部结合部的右冠瓣附着处,到二尖瓣前叶、主动脉瓣环和主动脉根部结合部对侧的无冠瓣附着处(Fig 1)。使用主动脉根部中线的成像,至少测量三个直径。人工瓣膜的大小选择以这些测量结果为基础,大于测量结果的10%。也就是说,主动脉瓣环直径≤21mm的病人,植入23mm大小人工瓣膜;主动脉瓣环在22-24mm 的病人植入26mm大小人工瓣膜。更大的29mm的人工瓣膜正在研发之中,不久的将来,它将能够治疗瓣环直径高达27mm的病人。人工瓣膜大于测量的自体瓣膜直径对于避免严重瓣周漏是必要的。然而,在僵硬的主动脉根部,应该避免人工瓣膜直径过大。三维超声心动图的经验有限,但是还不清楚这项技术能否获得更多的有意义的信息。

小儿经皮肺动脉瓣成形术术中心电图分析

小儿经皮肺动脉瓣成形术术中心电图分析 发表时间:2013-09-16T16:47:26.18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5期供稿作者:陈丽娟朱卫华[导读] 本研究84例患儿,轻度狭窄53例,中度狭窄15例,重度狭窄16例,均经临床、心电图、X射线胸片、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先天性PS。 陈丽娟朱卫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310000)【摘要】目的探讨小儿经皮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术中异常心电图及配合临床预警恶性心律失常提供依据。方法对84例行PBPV的患儿行心电图监测,观察术中心电图变化。结果 95%为快速型心律失常,不需特殊处理;另见4.76%恶性缓慢型心律失常,常提示临床危重变化,持续30"以上需处理;其他ST段抬高、Q-T间期延长提示心肌缺血,易发生缓慢型心律失常,需警示。结论为降低PBPV手术风险,防止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术中严密监测心电图变化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手段。【关键词】 PBPV 心电图监测心律失常【中图分类号】R54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5-0198-01 PBPV主要是借助球囊快速充盈时产生的压力将粘连融合的瓣膜撕裂,使狭窄的瓣孔扩张,解除肺动脉瓣狭窄,PBPV治疗已成为治疗PS首选方法,本文就84例行PBPV的患儿术中异常心电图进行临床分析。 1 资料与方法本研究84例患儿,轻度狭窄53例,中度狭窄15例,重度狭窄16例,均经临床、心电图、X射线胸片、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先天性PS。按常规行PBPV术,术中采用新生儿心电监护仪(型号EAGLE3000)且选择肢体导联II进行心电图监测。 2 结果 80例快速型心律失常、35例ST-T改变,15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束支传导阻滞,1例I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II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III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心脏骤停,1例Q-T间期延长。 图表 1 图表 2 图表 3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已有50多年的历史 在我国,此项手术尚未广泛开展,仅有几家较大医院有病例报告,但数量还不多,其中原因与我国医疗水平的普及程度较低、筛选出的患者较少、患者对颈动脉狭窄的危害认识不足有关;另外医生自身对颈动脉狭窄的危害性宣传力度不够,也是影响我国未能广泛开展这项手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医学专家呼吁,应加大脑血管疾病预防知识的科普宣传,向患者清楚告知颈动脉狭窄的危害,尽早清除颈动脉血管内的“垃圾”,降低脑梗塞发生的风险,以免在出现严重脑中风后才来就医而丧失最佳治疗时机。同时他提醒广大读者,脑血管疾病重在预防,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适当控制高胆固醇和高糖食品的摄入量,多食五谷杂粮和新鲜的蔬菜水果,注意营养全面平衡,生活要有规律,学会放松自己,有车族应尽可能多走一走,多动一动,并积极参加有益身心的体育锻炼。 脑血栓形成是急性缺血 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常见类 型,是引起脑梗塞的重要原 因。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使

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其供血区脑局部缺血、缺氧、梗塞,引起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 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病 因是动脉硬化和高血压。其好发部位在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的虹吸部和椎动脉、基底动脉中下段。20%~30%的血栓形成发生于颈部的较大动脉。脑组织对缺血、缺氧非常敏感,当某一动脉完全闭塞时,其供血区域脑组织很快出现缺血性坏死即脑梗塞。在动脉闭塞后6h 以内,常常看不到明显病变,改变为可逆性的。8~48h 出现明显的脑肿胀、脑水肿,4~14天脑软化、坏死逐渐达到高峰,并开始液化。如病变范围较大,脑组织高度肿胀、中线移位,甚至脑疝

为54000,它能激活纤维蛋 白的溶酶原,使之成为纤溶 酶。 [返回]适应症 脑血栓动脉内溶栓术适 用于: 1.急性脑血栓形成,病变 位于颅内主要动脉,临床产 生明显神经功能障碍者,应 争取在发病6h以内进行动 脉内溶栓治疗,最迟不超过 48h。 2.在导管诊断治疗过程中 并发的急性脑血栓形成和脑 栓塞,临床产生明显神经功 能障碍者。 [返回]禁忌症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术前及术后的护理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术前及术后的护理 护理 1术前护理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多为老年人,常伴有脑梗死、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患者及家属对手术既抱有希望,又顾虑手术风险,因此,术前应主动与他们沟通,认真倾听他们的陈述,耐心讲解手术的意义、术前准备、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介绍成功病例及我科的技术力量,以增强他们的信心及安全感,使其以最佳心态积极地配合手术。保持心情舒畅,防止因激动而引发晕厥。练习深呼吸,教会患者有效咳嗽。手术前床尾部备气管切开包+气管导管+无菌手套。核对患者身份,加强患者手术期间身份核对。根据手术范围备皮,做抗生素皮试。腔内治疗患者术前不必禁食,内膜切除或旁路手术应术前20点禁食、22点禁水。 2 生活护理 了解患者的年龄、既往史、自理能力,观察其有无脑缺血症状的发生(频率、持续时间、症状)。给予患者生活上的照料,加强防护措施,为其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根据患者并存的各种疾病给予相应的饮食指导。要求患者戒烟,因香烟中尼古丁和烟碱可引起血管痉挛,加重脑缺血。 3 调整全身状况 对于有高血压病史者,常规观察其血压变化,给予药物治疗,控制血压在正常值上线或略高水平;对于有糖尿病史者,监测其空腹及三餐后2 h血糖,并给予药物治疗,须调整血糖在正常范围或稍高水

平,以满足术前的血压及血糖要求。加强营养,维持血红蛋白及电解质在正常水平。 4 完善各项检查 血常规、大小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心电图、肺功能、颈动脉B超及CTA或MRA检查等。 5术后护理 5.1生命体征监测监测病人无创血压、心率、呼吸、血氧。观察患者神志情况,双侧瞳孔大小、对光反射、对侧肢体活动情况及肌力情况,有无病理症等。术后有不同程度的血压升高,必要时用微量泵输入硝酸甘油降压,根据病人的血压波动情况调整微量泵流速,将血压控制在手术前水平140~120/80~60mmHg。 5.2 体位及活动指导 术后全麻未清醒时予去枕平卧,头偏向健侧,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醒患者6小时后宜抬高头部(床头摇高20~30cm),以利于血液回流及伤口引流。颈旁臵砂带给予头部制动,以防出血;观察手术切口处有无肿胀、淤青、渗血等表现,记录负压引流管引流量,有无血凝块堵塞引流管等,如有血凝块堵塞,可挤压引流管,促进血凝块排出。注意观察舌头是否居中(舌下N),病人有无喉头水肿,有无声音嘶哑、呛咳(喉上神经损伤)、咳痰困难等颅神经麻痹症状。如有呼吸困难,立即告知医务人员予以处理,必要时行气管切开。保持各种管道的通畅,翻身时颈部应与身体呈一直线,防止颈部过度活动、扭转引起血管扭曲引起吻合口出血及撕裂,引流管的折叠或拔出。术后第一天无

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的球囊扩张术_高伟

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的球囊扩张术 发布: 2005-4-13 00:00 | 作者: 高伟李筠武育蓉 先天性肺动脉狭窄(pulmonary stenosis)是右心室流出道梗阻的疾病,是较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的8%。根据狭窄的部位可分为瓣膜部、漏斗部、肺动脉干及分支狭窄,单纯的右室流出道梗阻以肺动脉瓣狭窄(pulmonary valve stenosis)最为多见,约占80~90%。漏斗部肺动脉狭窄(infundibular pulmonary stenosis)极为少见。为了防止右心室流出道梗阻的进一步加重、右心室的进行性肥厚及继发性的右心功能的衰竭,需要对轻度以上的右室流出道梗阻的患者进行治疗,经皮球囊肺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balloon pulmonary valvuloplasty,PBPV)及晚近发展的血管内支架(stent)技术成为目前治疗单纯右心室流出道梗阻的首选方法。 一、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的球囊扩张术 (一)概述 正常的肺动脉瓣为三个半月瓣,在瓣叶交界处完全分隔,瓣叶和右室漏斗部肌肉相连接。典型的肺动脉瓣狭窄大部分可见完整的瓣叶结构及交界,但交界处粘连融合,瓣叶增厚,形成向心性或偏心性空洞样狭窄,儿童瓣膜柔软,活动度较好,在心脏收缩期呈“穹隆状”凸向肺动脉,肺动脉明显扩张;成人瓣膜增厚钙化明显,活动度差。通常根据右心室收缩压及右心室与肺动脉之间的收缩压的压差,将肺动脉瓣狭窄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轻度狭窄,右心室收缩压%26lt;50mmHg,右心室与肺动脉间收缩压压 差%26lt;35~40mmHg ;中度狭窄,右心室收缩压≤100mmHg,压差≤80mmHg ;重度狭窄,右心室收缩压%26gt;100mmHg,压差%26gt;80mmHg。临床上,轻者可无症状,活动亦不受限制,仅在体检时发现杂音。重症者在新生儿及婴儿期即出现症状,包

ABI、PSV及PSVR针对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早期诊断的效果评价

ABI、PSV及PSVR针对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下肢动 脉闭塞早期诊断的效果评价 摘要目的评价踝肱指数(ABI)、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及峰值流速比(PSVR)针对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的早期诊断效果。方法96例(112条患肢)下肢动脉闭塞患者,在患者行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观察(共随访7次,分别为术后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轻度组(狭窄度75%)。随访期间,测量所有患者ABI、PSV及PSVR,并进行对比。结果将患者根据再狭窄度分为轻度组(32例,35条患肢)、中度组(35例,40条患肢)和重度组(29例,37条患肢)。轻度组和重度组各时间点的AB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个月内轻度组和中度组的AB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个月后重度组的ABI指标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轻度组与中度组的PS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周重度组的PSV与轻度组及中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随访1~12个月重度组的PSV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组及中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訪期间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的PSVR值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后检测吻合处的PSVR指标较检测患者PSV、ABI指标效果好,对该手术后下肢动脉闭塞患者的早期评价具有较好指示作用。 关键词下肢动脉闭塞;人工血管;股-腘动脉旁路移植术;踝肱指数;血管再狭窄 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的常用治疗手段。有研究显示,由于患者术后吻合口处内膜增生,移植血管出现再狭窄的状况时有发生[1]。而对于术后下肢动脉情况无创复查常采用ABI,但由于其敏感度不够,发现异常时间较晚。有研究指出,通过超声测量动脉收缩PSV、PSVR也可用于评价患者下肢动脉出现再狭窄的程度[2],但类似研究较少,不能有效的提供理论支持。故本研究通过对比术后不同时间段患者的ABI、PSV以及PSVR水平,为术后下动脉狭窄的诊断方法提出理论指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筛选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下肢动脉闭塞患者共96例,共移植血管112条,其中男/女构成比为63/33,平均年龄(6 2.17±11.42)岁。 1. 2 方法所有患者均选择弹性聚氨酯为材质的生物混合型人工血管(内径6~8 mm,吻合口径8~12 mm),远端吻合于腘动脉膝上位置,近端吻合于股总动脉开口处。在患者行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观察。动脉造影显示:狭窄度75%时为重度狭窄。根据随访结果将患

经皮穿刺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

经皮穿刺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 [返回]别名 PBAV术 [返回]适应证 1.有下列一条者可行经皮穿刺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 (1)休息状态时收缩期主动脉瓣跨瓣压差≥8.67~9.33kPa(≥65~70mmHg)。 (2)收缩期跨瓣压差≥6.67~8.67kPa(≥50~65mmHg),同时伴有严重的临床症状(左心衰、 [返回]禁忌证 [返回]准备 1.一般检查

1.主动脉瓣口和瓣环大小的测量 (1)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瓣环直径(图1)。 (2)心脏内超声直接测定主动脉瓣口面积,Foster等采用心脏内超声心动图求积法可准确测量狭窄的主动脉瓣口面积。

2.心导管检查法或左心室造影测定主动脉瓣环直径,或利用Gorlin公式计算主动脉瓣口的面积。 3.球囊大小的选择 (1)单球囊大小的选择:依主动脉瓣环的大小选择合适的球囊,所用球囊的直径等于或小于主动脉瓣环直径1~2mm。正常成人主动脉瓣环直径约18~25mm;多数人报告用直径为18mm、20mm或23mm的单球囊可获得成功。也有人先用15mm直径的球囊扩张,以后渐增加球囊直径至扩张满意为止。或先用20mm直径的球囊扩张,若不满意,再用23mm球囊扩张。 (2)双球囊大小的选择:一般选用两个相同大小的球囊直径之和等于主动脉瓣环直径的1.2~1.3倍。有人报告主动脉瓣环直径大于18mm时,采用双球囊技术,以减少对血管的损伤。目前多采用直径为18~23mm、长度为5.5mm的球囊。 6.操作程序及要点PBAV术分顺行法与逆行法两种。两种方法所获结果大体相同,以后者较多用。 (1)逆行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球囊导管可经右股动脉或桡动脉插入,前者较多用。或经皮插入法或切开支动脉插入,前者较方便,多用之。 麻醉、消毒与左心导管术相同。 穿刺一侧股动脉、插入带瓣血管鞘。经血管鞘插入普通端孔型导管,送达升主动脉和左心室,分别测压力及瓣环直径。再经导管送入0.097cm的260cm导引钢丝至左心室。退出导管,保存导引钢丝在左心室内。采用手法操作,使导引钢丝顶端在左心室内形成一个较大的猪尾样弧形圈。拔出穿刺鞘,沿导引钢丝送入球囊导管达左心室。要紧的是送推球囊导管过程中,导引钢丝应始终保持在左心室内。如果确定球囊已经骑跨在主动脉瓣上,可用50ml注射器,向球囊内快速注入稀释造影剂(1∶2稀释)。注入的量要适当,为的是使球囊内压达303.98kPa左右。多数人主张,先用大注射器慢慢注入造影剂,使球囊部分充盈;再用小注射器快速注入造影剂,使球囊迅速完全充盈、直到“腰部”消失。而后将球囊退到升主动脉,回抽囊内造影剂,使血压与心率恢复至原来水平。如此操作,反复进行3~4次,即可退出球囊导管,仍将导引钢丝保留在左心室内。再沿导引钢丝送入普通心导管,测定升主动脉和左心室内压力。依主动脉跨瓣压差的变化,决定是否需要更换再大点的球囊或双球囊进行扩张。如判定为疗效满意,即可退出导丝。术后处理同于一般左心导管术。 球囊充盈时间:依具体情况而定。有的患者当球囊位于主动脉瓣口充盈时,则血压降低,或显著下降。对此类患者充盈时间仅需数秒钟,以免引起严重后果。但充盈时间过短则扩张效果不好。但最佳时间尚无定论。 (2)顺行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穿刺经皮到达右股静脉,送入心房间隔穿刺针和穿刺鞘,穿刺心房间隔(见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确认房间隔穿刺成功后,退出穿刺针,通过心房间隔穿刺鞘将端孔型球囊漂浮导管送入左心房。穿过二尖瓣口,经

严重钙化股腘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血管腔内治疗的现状及展望(2020完整版)

严重钙化股腘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血管腔内治疗的现状及展 望(2020完整版)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是全身性大、中动脉粥样硬化在下肢动脉的表现,可引起下肢间歇性跤行、静息痛,最终可导致下肢截肢。据统计,由下肢ASO导致截肢的病人占所有截肢病人的40%~60%,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且增加死亡率。根据最新泛大西洋协作组(TASC)指南修改意见,对于全身情况差、无法耐受传统手术的病人,可首选血管腔内治疗(EVT)。与传统搭桥手术相比,EVT具有微创、围术期并发症发生少、操作可重复性强的特点,不足在于术后再狭窄率较高。特别是TASC C、D型病变。外周药物球囊(DCB)的问世,无论对于原发性病变还是支架内再狭窄,都能进一步提高EVT术后的早期通畅率,从而使复杂下肢动脉闭塞的EVT治疗更有效。但并非所有下肢ASO均能通过DCB未提高通畅率,特别是股腘动脉严重钙化病变。 严重钙化股腘动脉闭塞EVT治疗的难点可归纳为4个方面。①手术开通困难。导丝一旦进入动脉内膜下腔后,较难从病变远端及时返回血管真腔。②即使顺利开通血管,也会因钙化血管的早期弹性回缩,单纯球囊扩张无法保障术后通畅率。③Fanelli等对股腘动脉DCB治疗的随访发现,股腘病变钙化越严重,术后管腔丢失越严重,一期通畅率也越低。其原因主要是内膜钙化抑制DCB上紫杉醇的吸收。④严重钙化病变对置入支架

的径向支撑力有更高的要求。植入支架径向支撑力不足,导致支架扩张不充分,将增加术后早期血栓形成及再狭窄的风险。 随着新型支持导管、导丝的涌现,以及逆穿技术的普及,钙化慢性全堵病变(CTO)病变开通的成功率已有明显提高。围绕着如何提高钙化病变的术后通畅率,现阶段常用的方法包括:①利用一系列斑块减容的方法,减少血管床的钙化斑块负荷,为后续的DCB干预创造条件;②通过产品设计,提供更符合人体工程学、径向支撑力更强的支架植人物;③寻找能促进紫杉醇向动脉中外膜渗透的产品组合。 斑块咸容联合DCB在股脑钙化病变中的运用 目前常用的斑块减容方法包括:定向斑块切除(DA),轨道斑块切除(OA)及准分子激光斑块切除(ELA)。股同动脉DA治疗的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2个月一期通畅率为78%,支架植入率仅为3.7%。Shammas 等的前瞻性双臂临床研究比较DA组和单纯球囊扩张组术后通畅率、症状驱动的再次干预率。结果显示DA组补救性支架植入率显著低于单纯球囊扩张组(27.6%比62.1%,P=0.017)。另一项比较DA+DCB和DCB效果的研究,共纳入102例病人,其中严重钙化病变占43.%。1年的随访结果显示,DA+DCB组具有更高的技术成功率(89.6%比64.2%, P=0.004)和管腔获得率(70.4%比62.%,P=0.04),并且DA+DCB 组的后期干预率(球囊后扩张及补救性支架植入率)显著低于DCB组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麻醉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麻醉 缺血性脑中风大约有三分之一是由于颅外颈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引起,主要病理变化是颈动脉粥样斑块沉积,增厚,引起动脉管腔狭窄,当动脉管腔狭窄超过50%即可引起脑血流减少,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预防脑中风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方法,特别是老年人,可以降低48%的脑卒中发生率,施行CEA对麻醉医师是一种挑战,不仅因为这些病人术前有脑缺血的症状,而且常合并多系统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其围术期致残和死亡率可高达5%。选择正确的麻醉方法及术中正确处理对病人的预后十分重要。我院从07年至今大约行50例CEA手术,在麻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下面就此类手术的麻醉向各位专家做一简单的汇报。 术前评估与准备 手术前须了解病人不同状态下的血压,以便术中及术后将血压调控在病人可耐受的范围,以确保术中脑组织灌注。神经系统症状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表现症状,也是手术治疗的效果及并发症的主要表现症状,围术期病残率和死亡率与脑血管疾病的严重程度有直接关系。术前要了解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临床体征,从而判断其受累的主要部位,血管造影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若造影发现对侧颈动脉有严重的狭窄或伴有血栓等,都预示手术风险很大。由颈动脉硬化狭窄引起的急性脑卒中病人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并发症及死亡率都很高,因此,急性脑卒中病人有手术指征时,CEA应在2 6周以后施行,合并高血压者还应推迟更长。 麻醉选择 关于CEA的麻醉选择目前有较大的争议,全身麻醉有利于呼吸道管理、保证氧供,同时可以使用有脑保护作用的麻醉药物,而局部麻醉更利于术中脑功能监护。但局麻对于紧张不合作的患者术中可能出现高血压,心率快等增加心脏耗氧量的因素,而使用更多的强化药物会带来的呼吸抑制的风险。 我们采用颈丛阻滞加全身麻醉的方法,使用0.75%罗哌卡因进行一针法颈丛阻滞,诱导使用丙泊酚加咪达唑仑,肌松药应选择短效肌松药如维库溴铵,镇痛药可使用芬太尼或瑞芬太尼。术中维持采用全凭静脉麻醉使用丙泊酚、瑞芬太尼加维库溴铵。术中配合局部麻醉药浸润颈动脉窦减少血流动力学波动. 颈丛阻滞可以获得良好的术后镇痛,病人术中血压波动较小。同时减少了全麻药用量,可以使病人在短时间内苏醒,有利于尽早对病人神经系统进行评估。我们常规置入转流管,保证了大脑氧供,避免了阻断颈动脉期间的脑缺血危险,从而更加从容的进行手术操作,不必担心脑缺血的问题, 术中处理 血流动力学紊乱 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不仅仅是在颈动脉阻断阶段,整个围术期都非常重要。围术期血流动力学不稳是造成术后心血管并发症的重要原因,术前应测量不同时间、不同状态下两侧上肢的血压,以确定基础血压的正常范围,术中控制血压在基础值的±20%之内。阻断颈动脉时,适当提升血压以保证脑组织灌注,置入转流管后需控制性降压,以防脑组织过量灌注而引起并发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路径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ICD-10-170.20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 1.临床症状:间歇跛行、静息痛、溃疡/坏疽等。 2.体征:下肢皮温低,皮肤苍白,脉搏减弱、溃疡、坏疽等。 3.ABI、血管超声、CTA、MRA或DSA等检查明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 1.手术方式:股腘动脉(膝上)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2-5天。 1.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血型、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胸片、心电图、心脏彩超、ABI、血管超声、CTA 或DSA。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颈动脉彩超和肺功能检查。 (七)选择用药。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

2、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聚集、降脂、扩血管等。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4天。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硬膜外蛛网膜下腔联合阻滞麻醉或腰麻、神经组织麻醉。 2.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术后镇痛用药、术中应用抗生素等。 3.输血:视术中情况而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7-14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凝血指标、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等,出院前复查下肢动脉CTA。 2.术后用药:根据卫生部38号文建议选用抗生素。 (十)出院标准。 1.患者体温正常,切口无感染迹象,肢体活动正常。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严重基础疾病可能对手术造成影响者,术前准备时间会延长。 2.术后出现伤口感染、心肺脑、肝肾功能不全及下肢动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术前及术后的护理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术前及术后得护理 护理 1术前护理颈动脉狭窄得患者多为老年人,常伴有脑梗死、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患者及家属对手术既抱有希望,又顾虑手术风险,因此,术前应主动与她们沟通,认真倾听她们得陈述,耐心讲解手术得意义、术前准备、术后可能发生得并发症及预防措施,介绍成功病例及我科得技术力量,以增强她们得信心及安全感,使其以最佳心态积极地配合手术。保持心情舒畅,防止因激动而引发晕厥。练习深呼吸,教会患者有效咳嗽。手术前床尾部备气管切开包+气管导管+无菌手套。核对患者身份,加强患者手术期间身份核对。根据手术范围备皮,做抗生素皮试。腔内治疗患者术前不必禁食,内膜切除或旁路手术应术前20点禁食、22点禁水。 2 生活护理 了解患者得年龄、既往史、自理能力,观察其有无脑缺血症状得发生(频率、持续时间、症状)。给予患者生活上得照料,加强防护措施,为其提供安静、舒适得环境。根据患者并存得各种疾病给予相应得饮食指导。要求患者戒烟,因香烟中尼古丁与烟碱可引起血管痉挛,加重脑缺血。 3 调整全身状况 对于有高血压病史者,常规观察其血压变化,给予药物治疗,控制血压在正常值上线或略高水平;对于有糖尿病史者,监测其空腹及三餐后2 h血糖,并给予药物治疗,须调整血糖在正常范围或稍高水

平,以满足术前得血压及血糖要求。加强营养,维持血红蛋白及电解质在正常水平。 4 完善各项检查 血常规、大小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心电图、肺功能、颈动脉B超及CTA或MRA检查等。 5术后护理 5、1生命体征监测监测病人无创血压、心率、呼吸、血氧。观察患者神志情况,双侧瞳孔大小、对光反射、对侧肢体活动情况及肌力情况,有无病理症等。术后有不同程度得血压升高,必要时用微量泵输入硝酸甘油降压,根据病人得血压波动情况调整微量泵流速,将血压控制在手术前水平140~120/80~60mmHg。 5、2 体位及活动指导 术后全麻未清醒时予去枕平卧,头偏向健侧,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醒患者6小时后宜抬高头部(床头摇高20~30cm),以利于血液回流及伤口引流。颈旁置砂带给予头部制动,以防出血;观察手术切口处有无肿胀、淤青、渗血等表现,记录负压引流管引流量,有无血凝块堵塞引流管等,如有血凝块堵塞,可挤压引流管,促进血凝块排出。注意观察舌头就是否居中(舌下N),病人有无喉头水肿,有无声音嘶哑、呛咳(喉上神经损伤)、咳痰困难等颅神经麻痹症状。如有呼吸困难,立即告知医务人员予以处理,必要时行气管切开。保持各种管道得通畅,翻身时颈部应与身体呈一直线,防止颈部过度活动、扭转引起血管扭曲引起吻合口出血及撕裂,引流管得折叠或拔出。术

中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指导规范2016.7.18

中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指导规范 组 长:焦力群 副组长: 余 波 成 员:陈 东 陈 忠 顾宇翔 罗 祺 马晓东 佟小光 佟志勇 王继跃 唐小斌 史伟浩 王亚冰 宋 刚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脑卒中防治系列指导规范编审委员会 主任委员:王陇德 委 员:按笔划顺序 于生元 马长生 王文志 王永炎 王伊龙 王拥军 王茂斌 王金环 牛小媛 毛 颖 冯晓源 冯晓源 母义明 吉训明 华 扬 刘 鸣 刘建民 刘新峰 许予明 孙立忠 孙宁玲 纪立农 杜怡峰 李 玲 李天晓 李秀华 李坤成 李坤成 杨 莘 杨 弋 杨文英 励建安 佟小光 余 波 宋 彬 张 运 张 素 张 通 张 澍 张允岭 张世明 张苏明 张伯礼 张建宁 张鸿祺 张微微 陈 方 陈 忠 陈生弟 武 剑 苑 纯 范一木 罗柏宁 金征宇 周良辅 周定标 单春雷 赵 冬 赵 钢 赵继宗 胡大一 胡盛寿 姜卫剑 贾建平 徐 克 徐如祥 凌 锋 高 颖 高润霖 高培毅 高培毅 郭晓蕙 黄 燕 黄东锋 崔丽英 彭 斌 葛均波 董 强 韩雅玲 程敬亮 焦力群 曾进胜 游 潮 谢 鹏 蒲传强 蔡定芳 缪中荣 樊东升 霍 勇

颈动脉狭窄是导致脑卒中的常见病因之一,早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即被视作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卒中的有效方法[1],但在我国开展较晚,因此,组织制定中国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指导规范,其目的在于规范、科学的开展手术,并帮助更多的医生稳妥地开展CEA。 一、颈动脉狭窄的基础与临床 为了安全有效地治疗颈动脉狭窄,有必要对颈动脉狭窄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知识有所掌握,作简要概括。 1. 病因: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也有小部分是由于大动脉炎、纤维肌肉结构不良、放疗后纤维化等,这些少见原因所致颈动脉狭窄不适合作CEA[2]。 2. 病理: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主要累及颈内动脉起始部及颈内、外动脉分叉处,可具有斑块内出血、纤维化、钙化等原因引起各种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特点。 3. 发病机制:可能多种机制[3],包括1)动脉栓塞:局部血栓、胆固醇结晶或其它碎屑脱落导致的栓塞;2)急性闭塞:斑块破裂导致急性血栓形成;3)低灌注缺血:重度狭窄或闭塞造成血流动力学障碍。 4. 临床表现:定位表现包括对侧肢体肌力弱、感觉异常或丧失,同侧单眼盲或视觉-空间能力异常,以及同侧同向偏盲等,具有这些定位症状的患者可以称之为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其他临床表现包括头晕、头昏,或反应迟钝、记忆力降低,甚至认知功能障碍等,仅有这些非定位体征的患者被视作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5. 辅助检查:确定诊断有赖于有效的辅助检查。全脑血管造影仍是诊断的金标准和C E A评估的方法;C T血管成像(C T A)也具备相似的优势;颈动脉超声在有经验的医院可以获得很好的结果,但需要严格的质控评价;磁共振血管成像(M R A)虽

(2015)中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指导规范

(2015)中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指导规范 文章来源:2015中国脑卒中大会 2015年5月8日,在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和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2015中国脑卒中大会上,由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编订的“脑卒中防治系列指导规范”揭开了面纱。以下为《中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指导规范》。 制定者: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脑卒中防治系列规范指导编审委员会 主任委员:王陇德院士 颈动脉狭窄是导致脑卒中的常见病因之一,早在上世纪 50 年代开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已被视作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卒中的有效方法,但在我国开展较晚,因此,组织制定中国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指导规范,其目的在于规范、科学的开展手术,并帮助更多的医生稳妥地开展CEA。 一、颈动脉狭窄的基础与临床 为了安全有效地治疗颈动泳狭窄,有必要对颈动脉狭窄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知识有所掌握,作简要概括。 ◆病因: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也有小部分是由于大动脉炎、纤维肌肉结构不良、放疗后纤维化等,这些少见原因所致颈动脉狭窄不适合作 CEA。 ◆病理:颈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累及颈内动脉起始部及颈内、外动脉分叉处,可具有斑块内出血、纤维化、钙化等原因引起各种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特点。 ◆发病机制:可能多种机制,包括 1)动脉栓塞:局部血栓、胆固醇结晶或其它碎屑落导致的栓塞;2)急性闭塞:斑块破裂导致急性血栓形成;3)低灌注缺血:重度狭窄或闭塞造成血流动力学障碍。 ◆临床表现:定位表现包括对侧肢体肌力弱、感觉异常或丧失,同侧单眼盲或视觉 - 空间能力异常,以及同侧同向偏盲等。具有这些定位症状的患者可

医院开展肌肉骨骼系统手术的项目

---------------------------------------------------------------最新资料推荐------------------------------------------------------ 医院开展肌肉骨骼系统手术的项目医院开展肌肉骨骼系统手术的项目 1. 脊柱骨关节手术编码项目名称项目内涵编码项目名称项目内涵 1 经品咽部环枢椎肿瘤切除术 2 颈 37 椎体肿瘤切除术(前入路) 3 颈 17 椎板肿瘤切除术(后入路) 4 胸椎肿瘤切除术 5 胸椎椎板及附件肿瘤切除术 6 前路腰椎肿瘤切除术 7 后路腰椎椎板及附件肿瘤切除术 8 经腹膜后胸膜外胸腰段椎体肿瘤切除术(胸 11腰 2) 9 经腹膜后腰 24 椎体肿瘤切除术 10 经腹腰 5 骶 1 椎体肿瘤切除术 11 骶骨肿瘤骶骨部分切除术 12 骶骨肿瘤骶骨次全切除术 13 骶骨肿瘤骶骨全切除及骶骨重建术 14 腰骶髂连接部肿瘤切除术 15 半骨盆切除术 16 半骨盆切除人工半骨盆置换术不含加输血和脉冲器的使用 17 髂窝脓肿切开引流术 18 髂腰肌脓肿切开引流术颈椎间盘切除术 19 颈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 20 颈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 21 颈椎钩椎关节切除术 22 颈椎侧方入路枢椎齿突切除术 23 后入路环枢椎植骨融合术 24 后入路环枢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术包括环椎后弓切除减压、枢椎板切除减压植骨固定 25 后入路枢环枕融合植骨固定术不含枕骨大孔扩大及环椎后弓减压26 环枢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包括前路或后路 27 颈椎骨折脱位手术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28 胸椎融合术含前入路开胸、植骨 29 胸椎腰椎前路内固定术含脊髓神经根松解、间盘摘除、钩椎关节切除、脊髓探查、骨折切开复位 30 胸椎横突椎板植骨融合术不含椎 1 / 10

主动脉瓣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术

主动脉瓣二尖瓣置换(DVR)三尖瓣成形(TVP)术中配合(2012-10-2)用物准备: 1.器械:冠心包,胸骨锯+电池,除颤板,clip钳,线引子,灯罩,皮消包,导尿包,大容器,二尖瓣撑开器, 铁线圈,大阻断钳,生物瓣(大于60岁),机械瓣(小于60岁) 2.布类:剖腹包,大衣包,三衣包,中单3包 3.一次性用物:手套若干,大号薄膜巾1个,中号薄膜巾1个,9*10敷贴2个,9*30敷贴1个,6*7敷贴2个,普通电刀,长电刀头,洁物袋4个,4#,7#,10#幕丝线,胸管,腹引管,水节,50ml针筒,动脉留置针,纱条2包,盐水巾1包,4*4纱布2包,延长管(测压管),clip夹子,清洁片,骨蜡 4.体外循环管:主动脉管,上腔管,下腔管,逆灌管,左房减压管,主动脉根部,吸引器皮管,停跳液管,心包内吸引管 5.缝线:富阳线6根,4-0p大针2根,4-0p小针2根,5-0p3根,0-vic2根,4-0vic根,起搏线4根,胸骨钢丝1根,瓣膜缝线若干(置换(DVR):主动脉(A VR),小针无垫片;二尖瓣(MVR),大针大垫片;成型:二尖瓣(MVP),三尖瓣(TVP)小针无垫片) 手术配合: 开胸(胸骨锯,骨蜡,大胸撑)---心包悬吊(8*20圆针7#丝线,缝4-6针)---缝合包(主动脉-上腔-下腔-逆灌-主动脉根部)----插管,建立体外循环(主:镊子+剪刀—尖刀+管 子,10#慕丝线捆绑+三角针7#慕丝线缝绑;其它:镊子+尖刀+扁桃体钳+管子,10#慕丝线捆绑)---上下腔阻断(肾蒂钳+心脏纱带+粗线引子)----主动脉阻断(大阻断钳)---剪开主动脉(悬吊),探查主动脉瓣;剪开二尖瓣(二尖瓣拉钩),探查二尖瓣;剪开三尖瓣,探查----置换或成形(铁线圈+3块湿盐水巾)----缝合(瓣膜缝线)---起搏导线----引流管----拔除体外循环管----止血----关心包(8*20圆针4#慕丝线6-8针)----关闭胸腔(胸骨钢丝) 二尖瓣置换(MVR): 1)打开二尖瓣,探查,取下标本,试瓣(小于60岁,机械瓣;大于60岁,生物瓣)(二尖瓣:生物瓣:大黄色帽状;机械瓣:白色杆单头带帽) 2)缝合:大针大垫片,白绿相间缝合(12-14针,双头长针持,反针或正针),装瓣膜(2把中号针持),剪线(蚊氏钳2把+剪刀),打结(所有结打好后一起剪),4-0P大针左右各一针关闭 主动脉瓣置换(A VR): 1)打开主动脉瓣,取下标本,探查,试瓣(主动脉瓣:生物瓣:小绿色帽状;机械瓣:蓝色杆双头带帽) 2)缝合:小针无垫片,先同色缝三针,再白绿相间缝合(12-14针,双头长针持,正针或钩针),装瓣膜(2把中号针持),剪线(蚊氏钳2把+剪刀),打结(打一根,剪一根),5-0p左右各一针关闭 三尖瓣成形(TVP): 1)打开三尖瓣,探查,试环(黄色片状) 2)缝合:小针无垫片,白绿相间缝合(7-10针,单头长针持,正针或反针),装环(2把中号针持),剪线(蚊氏钳2把+剪刀),打结(所有结打好后一起剪),5-0p一针关闭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技巧及疗效分析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0, 10(8), 1581-1586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20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eb16530194.html,/journal/acm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eb16530194.html,/10.12677/acm.2020.108236 Surgical Technique and Curative Effect Analysis of Carotid Artery Endarterectomy for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Yanping Fan, Mingjuan Qu, Hongliang Zhang, Shifang Li*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 Received: Jul. 18th, 2020; accepted: Aug. 5th, 2020; published: Aug. 12th, 2020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operative technique and curative effect of carotid artery endarte-rectomy for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Methods: The data,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surgical methods,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follow-up results of 32 patients with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Carotid endarterectomy was performed successfully in all 32 patients, including 7 (22%)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by inverted type, 3 (9%)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hyperperfusion syndrome, and 2 (6%)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cerebral he-morrhage. No intraoperative restenosis occurred in all the patients during postoperative fol-low-up up to now. Conclusion: Carotid endarterectomy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Keywords Carotid Endarterectomy, Carotid Stenosis, Surgical Skills, Curative Effect Analysis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技巧及疗效分析 范延平,曲明娟,张洪亮,栗世方*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山东青岛 收稿日期:2020年7月18日;录用日期:2020年8月5日;发布日期:2020年8月12日 *通讯作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