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一、二、三: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回顾

专题一、二、三: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回顾

专题一、二、三: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回顾
专题一、二、三: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回顾

导论

一、本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目的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这门课程,是向学生介绍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发展动向,更新所学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加强本专业学生的理论素养,补充专业理论知识。其对象主要应是本专业的研究生,学习本课程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专业理论知识。

国际贸易政策是各国对外贸易的制度,它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同时也受到各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因素的影响。而贸易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又对一国的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

国际贸易专业在理论学习上存在某些不足

我系的外贸专业在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上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重实务,轻理论,重学国外知识,包括外语,轻视学习我国自己的理论甚至不了解我国对外贸易的实践和相关政策的发展变化。而对实践的认识和对贸易政策的了解,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否则,如我国目前正在研究WTO的问题,但究竟有多少人真正读懂了这些规则。

在毕业论文写作上,毕业班的同学,有的用一学期的时间,写不出一篇看得过去的论文。很多论文没有理论意义,理论价值,甚至还以堆砌从报刊上抄来的资料为主要写作手段。

二、主要教学内容

本课程是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讲述以下几个专题: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回顾与评述

二、对传统贸易理论的批评及新贸易理论的发展

三、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四、贸易政策的制定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五、中国的外贸体制与国际贸易政策实施效果

六、国家利益与贸易冲突

三、主要参考书:

黄建忠:国际贸易新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年

[美]戴维·B·约菲、本杰明·戈梅斯—卡斯著,宫桓刚、孙宁译:国际贸易与竞争——战略与管理案例及要点,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美]保罗·克鲁格曼主编: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美]迈克尔·波特著,顾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出版

盛斌: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出版

马晓野:外贸体制与国际贸易波动——加入WTO前中国外贸政策效果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杨小楷:杨小楷谈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与张永生合作)

林毅夫:《发展战略与经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

黄岩泰:《中国经济热点前沿第1辑》第二章第四节:国际经济学研究的新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

胡祖六、约翰·安德森著,潘功胜、李鹰、李钢译:关于中国与世界的五大神话,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出版

拉尔夫·戈莫里威廉·鲍莫尔:全球贸易与国家利益冲突,中信出版社2003年出版

四、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动因

1、传统理论即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受到挑战的原因

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论历来是国际贸易的最核心理论。但是在战后,大量的国际贸易发生在发达国家间,产业内贸易日益增长。(人们发现,经济发展水平相近,要素禀赋相近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占国际贸易中的主要部分,使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受到挑战)。

2、对传统理论的修正和补充(需求偏好理论和产品生产周期理论)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继后又相继出现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产品生产周期理论。但它们作为一般性理论存在不足,只能说是对国际贸易理论的修正和补充。

3、规模经济理论与不完全竞争理论(与传统自由贸易理论相悖,主张国家对贸易进行干预)

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以来,出现了与自由贸易相悖的理论。克鲁格曼、赫尔普曼、布兰德、斯宾塞、迪克西特、兰开斯特和诺曼等分析和论述在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贸易格局及其成因,提出了战略贸易政策理论模型,开拓了贸易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可以凭借贸易壁垒来扶持本国战略性工业的成长,增强其竞争力,从而谋取规模经济之类的额外收益,并借机掠夺他国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即贸易干预能够增进国家福利。这种理论在日本的经济实践中得到证明。

五、从自由贸易的理论到国家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1、自由的代价

(1)自由贸易使不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发展中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是一种比较优势,但这种低附加值的出口战略是否会使发展中国家陷入低水平循环的陷阱。

对工业品的投资利润高,导致资本向工业聚积,其规模经济发展空间远大于农业,导致工业增长速度高于农业,再加上工业的外部性远非农业可比,所以工业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实力迅速改变,并挤占了农业国独立发展制造业的空间。

工业国发展到一定程度,一部分资本将流向少数相对比较具有发展条件的国家,但是不会流向更穷的国家,从而形成一定比例的中等发展国家。新兴工业国与发达国家差距变小,而不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2)农业国与工业国的贸易条件差距拉大

农业国对工业国的产品需求大,而工业国对农业国的产品需求小并且不稳定,农业国不得不用更多的农产品换取较少的工业品。这使两极分化更为明显。

(3)中国的外贸条件不断恶化

中国现在以出口工业品为主,进口初级产品和服务,由于前者受资源的约束,后者受技术的约束,而工业品受市场的约束,导致中国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2、自由的挑战——国家干预贸易的战略性贸易理论

由于国际贸易的实践中存在着下述现象:

(1)产业高级(度)化的国家的贸易条件越来越好,而低度化的国家则越来越恶化。(虽然存在里昂惕夫之谜,但这种现象还是很明显地存在的)。

(2)国际贸易主要在发达国家间而非在要素禀赋不同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进行;

(3)国际贸易内容主要是资本品与资本品的交换,或者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交换,而不是资本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或资源密集型产品之间的交换。

人们对这种现象的解释:

于是人们提出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理论,

人们提出对国际贸易进行干预的政策:

他们以此为出发点,结合产业组织理论和博弈论探讨对国际贸易格局的解释。提出

(1)制定战略性贸易政策,以干预措施来防止或限制外国企业进入国内市场,增加本国企业成本竞争性;

(2)出口补贴,可降低本国企业的成本,增加其市场份额和利益;

(3)通过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的紧密结合,可以支持具有高度技术机会和外在性的产业发展。(如我国通过支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可以提高这些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由于这些产业具有较高的附加值,也可以为我国改善贸易条件)。

总之,这类理论认为:相对于完全竞争这一种理想状态,不完全竞争的次优状态并不能保证潜在的收益一定能实现(即不能保证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理论上政府干预能够改善市场运行的结果,一种贸易政策新思路似乎产生了。所以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否定自由贸易的。

3、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应当以公平为前提

发达国家有义务协助发展中国家改善其加入自由化进程的条件。

政府的干预对实现贸易自由化,有两种倾向。如果政府间联手创造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将促进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对于“最小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的理论,在这种情况下显然是不科学的。如果政府为本国利益相互进行贸易封锁,将使自由贸易的环境恶化。

专题一: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回顾及批判

主要内容: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绝对成本理论

●比较成本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

里昂惕夫之谜及解谜

●里昂惕夫之谜

●熟练劳动说

●以研究与开发为目的的产业说

●自然资源产业说

●国内需求说

●产品生命周期说

●产业内贸易说

●超越比较利益说

国际贸易“新”理论

●贸易环境的变化

●新贸易理论的起因:产业组织

●从产业组织到国际贸易的跨越

●关于战略性政府干预的辩论

●国家间的竞争优势

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一)绝对成本理论

1776年,亚当·斯密提出:一个国家专门从事于它的出口部门的生产而进口那些其他国家以较低成本生产的产品,则两国的国民收入能得到最大化(分工和专业化)。如果能比其他国家更廉价地生产某种商品,这个国家对该商品的生产就有绝对利益。如果一国在生产所有的产品方面都有绝对利益,那它就根本不用进行贸易。(以后我们将看到,国内学者提出:“超绝对利益理论”这个理论比比较成本理论更具普遍适用性)

(二)比较成本理论

1、理论的基本含义

1817年,大卫·李嘉图提出: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所有产品方面均有绝对成本优势,贸易的动因仍然存在。分工可以使每个国家得到最多的财富。

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家同时也恰好是这座城市最优秀的打字员,银行家不是去同时从事两项职业,而是专门从事银行业务。因为他在银

行业务方面比较利益更大,收益更高。另外一个人被雇来专门打字,

尽管他的打字水平还不如这位银行家。

2、比较成本理论的假定

(l)贸易前的价格是由相关劳动生产率决定的,而不是由需求决定的;

(2)贸易格局完全由两国间生产率水平的差异决定;(3)当生产产品面向国际市场时,生产要素只在一国境内进行竞争。把所有生产要素简化为一种同质的单位(劳动单位),每种产业都被假设使用同一种基本的要素组合并需要类似质量的生产要素。这些生产要素实际上被认为是在各部门间无成本流动。这样,资源流动不变的而不增加成本。一国为专门从事某种商品的生产而停止生产另一种商品。

(4)完全竞争、没有规模经济、要素不流动、技术水平没有差异、不存在运输成本等3、比较成本理论的启示

●国家间应自由地进行贸易。如果没有规模经济,没有研究与开发以及技术发明,

没有交易成本以及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关税对财富的影响将是负面的。

●关税通常减少世界财富;

关税通常降低那些有关国家的福利,包括那些征收关税的国家。

4、比较成本理论是关贸总协定制定的重要规则的依据

●关贸总协定序言:缔约各国政府认为,在处理它们的贸易和经济事务的关系方面

应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巨大持续增长、促进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发展商品的生产与交换为目的。

●为了达成互惠互利协议,就要大幅度地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障碍,取消国际贸易

中的歧视待遇。

●(例:欧盟与中国协商解决纺织品贸易摩擦的结果不同)

对古典比较利益学说的基本考察和批判

一、比较利益学说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其理论的基石是劳动价值论

在分析方法上,比较利益理论更着眼于生产率的比较,所以更带有非均衡分析方法的色彩,而国际需求方程和相互供求原理所用的是均衡分析方法,虽然二者属于基本相同的一些假定前提。(如假定技术与人口不变,生产要素的非流动性、充分自由竞争的市场条件等)。

所以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人物范围应当主要包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与卡尔·马克思,其理论体系的特征是以国际价值论为基础内容,以绝对价值论和比较成本论为表现形态。

二、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贸易互利性”原理(相互之间社会劳动的节约)

通过交换,交换参加国节约了劳动耗费,得到总产品最多,因此等于交换双方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或者生产同样数量的产品,所使用的劳动最少。

这就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贸易互利性原理,其实质是相互间社会劳动的节

约。

三、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科学内核——比较优势论

1、发挥生产上的优势

即使一方生产各种产品都处于成本的绝对劣势,居于绝对优势的一方可择其最优的方向安排专业化生产和出口,而另一方则可对应地取其最小劣势的商品作为专业化生产和出口方向。双方仍可由相互贸易中获得相对的比较利益。

单位),可节省劳动10日,两国的需求都得到满足,但可以比原来节省30个劳动日。

本国生产某一特定产品的劳动耗费成本便成为与对外交换活动的衡量标准,两国之间生产不同商品的不同劳动耗费量之间会形成一个交换区间。

酒的交换区间:120-80(即英国向葡萄牙买酒的价格在此区间)

毛呢的交换区间:100-90(即葡萄牙向英国买毛呢的价格在此区间)

两个共节约的30个劳动日,可作为交换中的利益分配。

根据比较利益优势的作用,国际贸易的首要基础是互利——即存在一个交换区间,这个劳动耗费成本差异形成的交换区间,正是李嘉图交换价值概念的本意。根据这一基本原理,便成为在比较利益优势权衡后,确定下来的专业化分工贸易方向。

3、国际贸易的首要基础是互利而不是平等

所以,比较利益优势命题的真正重要之处,也就是常常被人们所忽略的在于它认为,国际贸易的首要基础在于互利,而不是所谓的平等,这是比较利益理论的真正的闪光点。尽管平等可能存在于互利之中,但互利对于国际贸易的首要基础地位远甚于平等对国际贸易的重要性。

四、比较利益学说的科学基石——劳动价值论

1、对外贸易会增加一国的消费品总量,但不会增加该国生产的产品的价值

李嘉图直接用劳动量来表示商品数量及其交换结果,表达了劳动的价值实体本性,他认为:如果一国投入的劳动总量不变,对外贸易可以增加一国的商品总量,但不会增加其商品的价值。即使由于新市场的发现而使本国一定量商品所能换得的外国商品数量增加一倍,该国所得的价值也不会更大。

2、对外贸易增加的是一国消费品的使用价值

他明确区分了国际贸易中的使用价值与价值量两个不同形态,较准确地把握了国际贸易中的劳动价值论原理。

3、比较优势理论的缺陷

1)由于存在严格的假定条件,狭窄的理论空间难以应用于解释现实经济现象。如完全竞争、规模不变、劳动生产率与规模成本不变(不递增或递减)、技术与人口不变,生产要素非流动性。

2)2×2×2的理论模型,与现实世界交换产品多样性存在明显的差距。

3)坚持比较优势理论,使发展中国家陷入产业结构难以调整的困境。无从产生长久动态的比较利益优势,最后可能造成产业经济的畸形化和易于出现滥用自然资源优势,以及盲目竞争造成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

关于比较利益的既成性与变动性

(1)静态的比较利益理论使国家不重视改善其国际分工的地位

如果把贸易条件看作是一国固有的,不易变更的存在,导致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中产生一国“比较利益”应顺其天然条件而成,不应另辟蹊径主动进取的宿命论思想。这显然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积极努力地改善其国际分工地位,也违背了国际经济史特别是近代国际贸易关系史上各个发达国家经济贸易起飞的基本事实。

(2)比较优势事实上是可以变动的

比较利益变动的历史脉络十分清晰,从地中海时代到大西洋时代,太平洋世纪,世界经济和贸易的重心东移,证明比较利益优势的国际间变动趋于经常化、多样化和复杂化。可见,理论框架的静态性大大削弱了李的比较利益学说的科学性。

4)难以解释劳动价值论与国际间不等价交换的矛盾,也无从产生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国际价值的思想和概念。这一矛盾是在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中才得以突破的。

但是,李嘉图不能解释国际交换中不等价交换的问题

在其论述中,虽然遇到了劳动价值论与国际交换中不等价交换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并显得无能为力,但他并不讳言回避,而是坚定地维护劳动价值论不动摇。

马克思用“国际价值论”科学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1)实际上,解决交换比例与价值规律矛盾问题的正确答案恰在于李的一番模棱两可的语词中,即在于由“更多国家间相互交换的商品的相对价值”中抽象得到的“国际价值”。

(2)这个历史性的贡献属于马克思,马在揭示了商品价值原理后指出:在以各个国家作为组成部分的世界市场上,情形就不同了。国家不同,劳动的中等强度也就不同;有的国家高些,有的国家低些,于是各国的平均数形成一个阶梯,它的计量单位是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

马克思不仅指出国际贸易仍然不能摆脱价值规律的作用于,科学地界定了国际价值的实体是“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与各国国内的社会劳动在实质上并无二致,这就为劳动价值论在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体系中赢得了应有的科学基础地位。

(3)用国际价值论可以解释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

A、国际贸易可以是互利的,但不一定是等价的

不同劳动日的劳动相交换与国际价值并不矛盾。国际交换和按照国际价值进行

交换是既有联系又完全不同的两件事。根据李的贸易互利性原理,现实的国际间商品交换关系首先是建立在互利“区间”这一基础之上的。

B、国际交换区别于国际价值

国际贸易不等价交换的原因在于各国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

现实的国际交换是一个“面”(互利区间),因而可能是不等价的:而理论上的国际价值是一个“点”,它是由商品的“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如果在这个“点”上进行交换,则是等价交换。国际交换不一定都是在国际价值这个“点”上进行,就象商品的价格与商品的价值背离一样。

国际间的商品等价交换这个“点”存在于众多不等价但又互利的“相对价值”关系(国际价格)的“面”之中,不等价交换的合理基础在于互利。

国际价值决定着不等价交换的合理半径即实际国际价格波动幅度,这就是国际价值与国际交换比例二者间的相互关系。

5)关于贸易分工的利益分配问题

国际贸易是各国经济利益分配和再分配的基本手段之一。李的比较成本学说通过贸易互利性原理阐明了国际贸易能使贸易双方获利的基本道理,但没有研究这种贸易利益在不同国家如何分配的问题。随着现代国际贸易的实践发展,关税、非关税、财政、金融、计划、行政、国际组织、国际条约等国内国际的贸易利益分配干预手段越来越多,使国际贸易利益分配过程和机制日益复杂,分配结果也很不一样。

6)国际间价值转移问题(李嘉图与马克思都未解决的问题)

由于国际间生产同一商品所耗劳动的“各国平均数形成一个阶梯”,劳动生产率水平较高的国家总是可以通过与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的国家之间的交换取得一定数量的转移价值。这已经被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大量财富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向发达国家转移的事实所证明。这就是说,可能有两种客观因素造成国际间价值转移:一种是非经济因素,即长期普遍的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包括上述国际贸易利益分配机制在内);

另一种经济性的因素(在对国际贸易的研究中应重视这一因素)。

按照李嘉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原理,以完全自由竞争和等价交换为立论前提的。在现实国际贸易中,这两个前提并非实际常态,而恰是短期的偶然现象。当不完全竞争和按照“相对价值”进行交换越来越趋于常态时,国际间的“价值转移”势必变成不可避免。这与一国内工农业产品长期存在价格“剪刀差”所造成的农业财富向工业领域转移出于同样的道理。

从现实出发,国际贸易流通领域虽然不创造价值,即不会使交换中的商品增值,却能够在现实的国际经济关系背景下为一国带来特定的财富即“转移价值”。而另一些国家却可能遭到损失。

7)比较成本理论未回答的一个问题

李的比较成本学说未回答一个问:对当两个国家的比较利益相等或者说比较优势相同时,二者间是否能够发生贸易。这一问题使比较利益学说在当代国际贸易的典型现象——产业内部贸易面前,显得分外无能为力。

五、古典比较利益学说与我国对外贸易

(一)对外贸易的基本目的

比较利益学说强调的是交换现象及其背后隐藏的事实——交换双方所费劳动的节约。国际贸易的原因和过程的根本就在于劳动成本的节约。

1、实现价值不是对外贸易的根本目的

实现价值不足以概括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节约劳动性质。它仅仅说明了经济运动的技术过程而非根本性质,在国际贸易中,交换既实现价值,更实现了劳动成本的节约,这才是一国对外贸易的实质。

2、贸易的目的不是“互通有无”

“互通有无”是自然经济或未来共产主义的概念,但却恰恰不是商品经济的内涵。以此为社会主义经济的概念范畴和目的的准则和方法,从根本上违背了商品经济下对外贸易的基本要求。

3、用以交换的商品不一定是剩余产品

通过国际交换可达到节约劳动效果的商品,即具有相对节约劳动成本意义的产品,都有可以进入国际贸易领域,而并非一定是剩余产品,才能用于对外贸易。

(二)对外贸易的基础应当是“互利——平等”

国际贸易中首当其冲的问题或者说贸易的首要基础是“互利”而非“平等”。互利与不等价交换是一个事实上可以相容的概念,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个活生生的现象。不等价并不意味着不互利,应当追求超过等价的界限的互利效果,因为这是生产力水平较高的现实体现。

在古典比较利益学说中,等价是互利的核心衡量基准。等价决定了互利的半径的大小。用国际价值理论解释,即作为国际社会平均劳动时间的“等价”对“相对价值”的决定作用,或国际价值规律对国际价格的决定性作用;同理,我们又不能将“互利”与“等价”相等同,若违背这些原则,同难免在国际贸易实践中遭受损失。

(三)对外贸易应当树立动态的比较利益观

比较利益的源泉在于节约社会劳动成本。注重于从社会生产力发展与商品生产流通的全过程考察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一切途径,应当找出一国在一定时期比较利益的国际定位状况,将抽象的社会劳动还原为各种具体的社会有效行为以确定构成“所费”的各项要素比例关系,突出一国在特定时期比较成本优势,并通过提高效益或降低成本的途径,不断改善一国的比较利益优势。

打破比较利益的既定性,提高其变动性。将自然资源或要素的流动性、技术与人口的异变性、国际贸易规模范围的扩张性、自由竞争与垄断时空上的非均衡性等条件引入现代比较利益格局分析。推进比较利益优势要素基础的扩展和延伸。资本和科技,信息和组织、制度等成为生产中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

价值规律的国际作用表现为一个时间上更加拉长、空间上更为扩大的淘汰链,

由于国际贸易提供了较大回旋的余地,使一国国内劳动生产率落后,生产成本高昂的商品生产者在国际贸易中仍然可能受益的基本原因。然而这种现象并未改变价值规律的优胜劣汰作用。

(三)要素禀赋理论

1、理论假定

通过不断地放宽李嘉图理论中假设条件的方法,来对其理论进行发展。

要素禀赋理论的两个基础条件:

第一:国家依它们对劳动力和资本供给的不同而区别,也说是说国家有可能区别的要素充裕程度;

第二:产品依它所需要的劳动与资本(两种要素)的多少而区别,也就是说产品具有可区别的要素密集程度。

其他假定

假设所有的国家都拥有同样的技术,所以劳动生产率也被认为是等同的。

假定不存在规模经济,不考虑国家对产品的偏好。生产某种给定商品所需要的资本与劳动力的比例被假定在各国间完全一样(要素不能替代),并且这些生产要素被认为在各国间的质量也是相同的。

劳动力和资本被假定具有递减的边际生产率,所以把所有的生产资源都投入一种商品的生产缺乏经济意义。其他产品完全停止生产是不可能的。(不同国家可以生产相同的产品,但生产与消费的数量不同,当一国供大于求,另一国供不应求时,应通过国际贸易来调整。)

假定完全竞争的市场、自由贸易、没有运输成本、以及生产要素在国际间完全不流动。

2、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

(1)狭义说(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赫-俄理论)

是指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它通过对相互依存的价格体系的分析,用不同国家的生产诸要素的丰缺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一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特点。

要素价格供给比例说的推论过程:

1)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

2)成本的国际绝对差(是产生国际贸易的第一个原因)

3)不同成本比例(是产生国际贸易的第二个原因)

4)相同的成本比例(如果成本比例相同,只能产生暂时的贸易)

如果两国的成本不同,但成本比例是相同的,一国的两种商品成本都按同一比例低于(或高于)另一国,则两国间只能发生暂的贸易关系。由于产生了贸易逆差,通过汇率变化,在汇率达到一定水平时,双方的进口值恰好等于出口值,这就建立

了贸易平衡。但由于两国成本比例相同,两国间的均衡汇价就会按其中一国的货币计算,两国商品的单位成本完全相等。因此,将不会再贸易发生。

由此可见,比较成本差异是国际贸易的重要条件。

5)生产诸要素的不同价格比例

不同的国家国内的生产要素价格比例不同。不同的商品是由不同的生产要素组合生产出来的。在每一国,商品的成本比例反映了它的诸生产要素的价格比例关系,也就是工资、地租、利息、利润之间的比例关系。由于各国的生产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就产生了成本比例不同。而生产要素的价格是由供给与需求决定的。对一种要素的需求是来自对其他产品的需求。因此,两国生产诸要素的价格比例不同,就是两国诸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存在着不同的比例关系。

6)生产诸要素的不同供求比例

各国生产诸要素的供给(拥有)是不同的,国际贸易就是建立在各个国家各种生产要素的多寡不同和价格的高低不同的基础上。另外,即使生产诸要素的供给比例是相同的,对这些生产要素不同的需求也会产生生产诸要素的不同价格比例,从而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个基础。

7)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和利益

要素供给比例是国际贸易的最重要因素,但只有它并不能决定国际贸易的发生。各个环节的相互依赖关系决定了每一个国家的价格结构。而各国的价格结构决定了他们对生产要素利用的效率,也决定了它们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的比较利益,同时这也构成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

8)国际贸易就是以商品自由流动弥补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的缺陷,使各国的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

(2)广义说(萨缪尔森)

除了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之外,还包括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说。该学说研究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价格的反作用。说明国际贸易不仅使国际间商品价格趋于均等化,而且会使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趋于均等化。

1)赫-俄-萨理论

萨缪尔森发展了赫-俄的要素价格均等理论,他认为,国际要素价格均等化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一种必然。所以形成的理论叫做赫-俄-萨理论。

按照这个理论,虽然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但是在国际间商品的自由流动将导致这两个国家的工人取得同等的实际工资、资本获取同样的利息、土地获得同等的地租。这是因为两国在实行分工和发生贸易后,各自经常大量使用本国丰裕要素进行商品生产,从而使这类要素的价格日趋上升;同时,由于各自不断进口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外国产品,将使本国这类要素价格不断下跌。这样,通过国际贸易导致了两国间的工资差异和利息差异的缩小,并使要素价格趋向均等化。

2)萨氏对赫-俄理论的发展

(1)俄林的理论

俄林认为要素价格完全相同几乎是不可能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只是一种趋势。主要原因是:

影响市场价格的因素复杂多变,百不同地区的市场又存在差别,价格水平难以一致;

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充分流动,即使在国内,生产要素从一个部门移向另一个部门,也不是充分便利的;

产业对几个要素的需求往往是“联合需求”,而且它们的结合不能任意改变,这种整体性和固定性的结合,影响了要素价格的均等;

集中的大规模生产必然使有些地区要素价格相对高,而另一些地械的要素价格相对低,从而阻碍了生产要素价格完全均等。

(2)萨氏对俄林理论的发展

萨氏对这个问题作了进一步推论。他认为国际贸易将使不同国家间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均等化。这种均等化不是一种趋势,而是一种必然。他认为,国际贸易会导致各种要素相对价格的完全均等化,是由于在多种要素相对价格有差异的情况下,贸易仍将持续扩大和发展。而贸易的扩大和发展会减少两国间要素价格的差异,直到两国国内各种商品的相对价格完全均等化为止,这时就意味着两国国内的要素相对价格也完全均等化了。他还进一步论证了两国要素的绝对价格均等化问题。在要素的相对价格均等化、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存在着完全的自由竞争以及两国使用同样的技术等条件下,国际贸易将会导致要素绝对价格完全均等化。他的这一理论企图说明,国际贸易不仅可以合理配置资源,调整贸易的经济结构,而且还可以“改善”各国收入分配不均,缩小彼此经济差距,因此,这个理论又称为要素报酬均等化理论。

3、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结论

(1)各国利用它的相对丰富的要素,生产有优势的产品,交换国外生产的本国相对稀缺的要素生产的产品。

(2)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

(3)商品贸易一般趋向于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的收的国际差别,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

(4)为实现根据生产要素禀赋进行国际分工的利益,应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4、要素禀赋理论的贡献与不足

(1)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

1)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劳动生产率高产生比较优势,而要素禀赋理论认为要素禀赋的差异产生比较优势;

2)比较优势理论采取个量分析的方法,注重商品单位成本的差异;而要素禀赋理论采取总量分析的方法,注重国家间生产要素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差异;

3)要素禀赋理论把分析从国家间的分工扩大到地区间的分工,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4)对各国科学使用和分配本国生产要素,创造比较优势,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要素禀赋理论的不足

1)静态研究,以致把比较优势和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别看成是绝对的和不变的,

忽视了世界各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动态变化。

2)并且假定过于严格,以致难以指导现实经济。

(四)对要素禀赋理论的批评——动态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

1、主要批评

●该理论的假定条件似乎并没有反映国际经济的现实如:

●规模经济既可以存在一个企业之内,也可以存在于一国的产业中。国家间经验和

技术,在决定贸易格局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技术也是一种比较优势。

●认为这一理论是静态的:该理论假定生产要素是被发现,而不是被创造出来的。

生产成本可能是递增的,但也可能是递减的。

●如果根据这一观点,一些国家坚持它们的天然优势,那么这些国家就会被次优和

二等的经济所迷惑(比较优势陷阱)。

●这一理论主张一国应充分利用它现有的资源,而不是在即将到来的经济结构的变

化之前抢先行动,并在新的即将出现的产业中建立竞争实力,而许多政府产业政策正是特别地瞄准于这些目标。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考察和批判

一、赫俄理论的基本方法

1、均衡分析法

这种理论采用均衡分析法。俄林强调,国际贸易的原因和结果都在于不同区域或国家之间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环节之中,因而国际贸易的过程是实现这种联系与依赖的纽带。

通过国际贸易,使各国的资源禀赋的优势得到发挥,资源配置更趋合理,实现各种资源市场与各种产品市场的均衡,(国际贸易以均衡的价格进行,同时会使各国的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所以这理论采用的是均衡分析法。

由此,俄林运用其缜密的逻辑解释了从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到商品价格差异直到产生国际贸易来实现均衡,进而专业化分工的收益或福利等一系列的问题。

2、区位理论

俄林指出,地域对经济生活的重要性出于两个主要原因:(1)产业部门在某种程度上被局限在一定的位置并难以移动;(2)以及运输成本和其他障碍阻止商品自由移动。因此,区域定位的特殊性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一般原因,也是引起专业化必要性并产生贸易福利的重要依据。

3、取消了劳动价值论

这种理论重视多种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分析,而抛弃了劳动价值理论。直到上个世纪30代,西方各个国际贸易理论流派乃至第一本理论著作都离不开首先从劳动

耗费出发论述生产成本差异,进而解释国际贸易现象,或至少仍然将劳动耗费作为衡量比较利益的基本单位。而自俄林开始,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完全抛弃了劳价值论和价值分析方法,代之以多种生产要素的禀赋、替代、组合和价格关系,开创了一个纯粹均衡价格分析的理论时代。

这种作法的直接结果是:

第一、国际贸易研究从宏观分析转入微观研究,以生产要素禀赋差异来分析具体产品的要素比例特征,并依次确定其一般比较利益状况的做法开始盛行于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界,形成“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土地密集型”、等产品定性方法。

第二,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正式脱离生产领域分析,转入纯粹的流通过程考察,劳动生产率、劳动耗费、国际价值等概念很少再被人提及。

这一方法运用的结果,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产生了两个相互矛盾的“导向效应”:一是为西方国家摆脱30年代大危机背景下的严重贸易保护主义障碍提供了新的自由贸易理论依据;

二是从此使西方国家在国际贸易政策的具体拟定和实施方面滑入“价格战”的泥潭之中,不顾生产领域存在的各种差异而一味追求流通领域取胜的竞争政策,造成了全球范围内日益加重的贸易磨擦。

要素禀赋理论虽然背离了劳动价值论,但它对国际贸易所作的分析,特别是新贸易理论所作的补充与发展,有许多是切合实际的和富有借鉴意义的。

二、理论的科学贡献

1、把抽象的理论研究原还到具体的分析过程

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侧重于抽象的价值分析,李嘉图的古典比较利益学说对交换过程的分析也稍嫌简单,因此它们虽然对国际贸易的根本实质和基本原则做出了科学的界定,却缺乏从抽象到具体的演绎过程的严密论证。赫—俄理论及其新贸易理论所作的补充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特别是对不同生产要素的具体作用及其替代—组合原理的讨论,有助于加深对国际价值物质要素基础及其构成方式的理解,洞察国际比较利益优势的本质。

2、将微观经济学分析方法引入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大大丰富了国际贸易学的概念、方法和原理

如价格弹性、差异分析、相关系数、边际倾向等方法的引入;

区位理论、规模经济理论与技术进步、垄断竞争等概念的引入;都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引入了必不可少的分析工具。

3、将它作为单纯的价格分析理论,其逻辑的严密性和内容的充实性也是其理论的特点,可以应用于补充和发展劳动价值论。

4、西方经济学界誉其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人”,重视人力资源,大力

开展资本输出和鼓励外来投资,促进劳务合作与服务贸易,开展资源共享和

能源合作,推进技术和信息革命浪潮等政策,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其理论的影响。

三、理论的内在矛盾

1、关于“要素丰裕程度”概念的缺陷

赫—俄模式对要素的丰裕程度的界定是不明确的,导致了应用这一理论的困难。应以以下四种方法界定:

1)实物丰裕与经济丰裕:即实际物质拥有量的丰富程度和供给成本价格的低廉程度;

2)总量丰裕与相对丰裕:即绝对量的丰富程度和相对于其他要素比例显示的丰裕程度。如人均拥有量。

3)生产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相互替代性,或不可替代性。赫—俄模式未曾顾及这一点,并提供相应的计算或估量方法。

2、要素赋予理论的分析前提、方法与结论间存在致命的矛盾

即以生产要素的丰富程度为前提,以一般均衡及要素流动性、要素价格均等化的方法为依据,进而论述国际贸易获益性之间的矛盾。要素价格差异造成商品成本差别,是国际贸易的导因。但是贸易过程又会导致要素流动乃至要素价格均等化。此时国际贸易还会发生吗?

3、该理论舍弃了价值分析和劳动价值论原理,导致理论重心的偏移和分析问题的表面化。其理论的重心偏移至价格分析,使理论成为一种分析考察事物表面现象的东西。西方发达国家政策和世界范围内的贸易活动中埋下了经价格竞争、倾销与反倾销、货币汇率频繁调整,经济制裁等为特征的贸易战、货币战,都与这一理论有关。不是在生产过程,而是在流通过程进行残酷的竞争。

4、其他问题

要求禀赋理论还存在某些严重的内在矛盾如里昂惕夫之谜、克拉维斯验证、霍德验证等。

克拉维斯验证是,7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克拉维斯在验证要素禀赋理论时,要证明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商品是由比较低的劳动成本创造的,结果却发现实际上每个国家出口工业的工资在国内均属于最高水平。

霍德验证是对美国与英国之间贸易流向的商品结构所作的考察,结果发现两国之间相互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的事实。

此外还有多次的经验统计论证,如加拿大、印度、日本等国的经济学家所作的尝试都证明最初的里昂惕夫之谜的存在。这些现象至少表明,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在解释国际贸易现实发展方面有力不从心之处。

二、里昂惕夫之谜及解“谜”

里昂惕夫之谜是对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一个有力的挑战,并从此导致国际贸易学界延续良久的一场富有成效的争论或者热烈讨论。这种讨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使其适应当代国际贸易现实的需要。

(一)里昂惕夫之谜

1、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因投入产出法需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本想以投入产出法论证要素禀赋论,计算了1947年美国生产每百万美元出口商品和每百万美元直接与美国进口商品竞争的商品各自所需的资本和劳动要素数量。因为美国显而易见是一个资本丰裕的国家。美国生产出口商品部门的每个工人所运用的资本应该多于与进口商品竞争的部门每个工人所运用的资本。但计算的结果表明,美国进口竞争型部门每个工人所用资本比出口部门每个工人多出30%。由此他断言,美国参与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由的。而不是建立在资本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的。这就是说,美国是利用对外贸易来节约资本和安排过剩劳动力,而不是相反。这一结论与根据赫—俄理论所得到的判断完全相反。这一矛盾就构成著名的里昂惕夫之谜。

2、里昂惕夫之谜的延续——产业内贸易现象

类似地,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在同一产业内部贸易现象大大增加,说明生产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之间,也可以大规模发展要素密集度极为相似商品之间的相互贸易。这是里昂惕夫之谜的延续。

(二)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1、熟练劳动说

包括里昂惕夫和凯辛在内的经济学家提出:美国十分强调通过教育、在职培训以及保健等措施培养熟练劳动力,这些强调措施提高了由劳动力、管理阶层人员、专业人员和官员们所提供的服务质量与决策水平。因为美国有相对比较充裕的熟练劳动力的供给,特别是在科学和技术领域里,所以美国出口商品中熟练劳动含量要较进口商品多。

(中国的B股市场,国有股减持政策的出台,都使国外的游资投机获利,而国有资产流失,小股民被套牢。请分析原因)

熟练劳动的度量

要素禀赋理论假定产品是在各个国家大致使用同一种方法、类似的劳动数量、熟练劳动力和资本的条件下生产出来的。(而美国的劳动力质量高于其他国家。)而如果教育和培训的价值(人力资本)被计入资本的价值上,美国的出口就会是资本密集型,里昂惕夫悖论就会被推翻。

2、以研究与开发为目的的产业说

这一理论强调美国从那些以研究与开发为目的的产业中获得了效率优势。(美国在研究与开发中投入大量的人的劳动,这些劳动的报酬体现为工资)。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支出导致了制造产品所使用的机器与技术工序的改善,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以及有关的服务质量,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技术水平。这种“知识资本”导致了更有效的生产。

是研发,而不是资本密集导致规模经济和产业进入壁垒

弗农(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创始人)等人的研究发现:美国大多数大企业不是高度资本密集型企业。资本密集并不能解释规模经济的出现和进入这些产业的壁垒。相反。成功的产品创新和产品营销要求能引起对研究与开发的高度重视并导致规模经济和贸易壁垒。

(这里,认为资本密集与技术密集的区别是重要的。但是我们却看到,资本、劳动、技术三者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研发投入多的企业,也能更好的定位以使其在销售、供应零件、为保持产品具有竞争力而进行研究等方面利用规模经济。(如戴尔电脑,直销系统,服务是其重要的收费来源。)

随着研发费用在产品销售中比重的提高,美国的出口额也在增加。高水平的研发与大量的美国贸易顺差相互联系。由于这些产业不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就解释了为什么美国的出口比进口资本密集程度要小。

3、自然资源产业说

瓦耐克和迪埃伯假设美国是自然资源禀赋相对贫乏的国家,包括采矿和初级加工业在内的自然资源产业在美国都是高度资本密集型的企业。由于自然资源在美国的稀缺,所以用不出口自然资源产品的办法来保存自然资源和资本。

美国需要进口那些用美国方法衡量是高度资本密集型的自然资源产品,进口是出口的两倍多。而这些产品在别国却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里昂惕夫再次审查他的原始数据并发现,如果从他的分析中把自然资源产业排除在外,他会取消“悖论”。

4、国内需求说

德林断言,可出口产品的范围是由国内需求决定的。一种产品在国内被消费,对于这种产品成为潜在的出口产品是一个必要但不充分的条件。国内需求必须是一国需求的代表,一个国家应该专门于那些为国内绝大多数人所需求的产品的生产与出口。由于美国的需求高级化,所以其生产和出口的产品也高级化(劳动密集型产品是奢侈品,也是高级商品)。

当本地市场潜力不足,企业家们就会出口产品。如果获得国外的需求很容易,就会大量出口。

结论是:贸易将在具有相似需求结构的国家之间大量地进行。并且由于这些需求结构取决于收入,所以那些人均收入和收入分配方式相对接近的国家将会成为特别牢固的贸易伙伴。(由于美国出口到这些国家的产品具有以美国的标准看是劳动密集,进口的产品以美国的标准看是资本密集的,所以会产生这个“悖论”。)

5、产品生命周期说

弗农和韦尔斯认为:美国商品(如汽车)经历了一个一般性的失去其对外国竞争优势的周期。在这一周期的最后阶段,外国竞争者获得了在美国的市场份额。

美国研发新产品。相对充裕的资本促使美国对节省劳动的产品的投资、创新、研发。随着其他国家逐渐富裕起来,美国的产品将被销售到国外,并且美国公司会在开始时拥有巨大的优势。

随着产业进入成熟阶段,技术稳定,美国的市场份额就会被那些劳动力成本低廉并且拥有较新生产设备的国家夺走。随着美国对这些产品的优势日渐消失,新产品、新部门以及新产业又涌现出来以取代它们。

美国出口商品一般比进口商品的劳动密集程度要高,这是因为这些美国产品具有创新的性质,这些产品产生于大量的劳动密集型研究与开发。所以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初期往往是劳动密集型,在这一阶段美国占据贸易优势。随着日益增多的生产者成为有力的竞争者,通过自动化或机械化来消减成本变得越来越重要。(同一产品,美国出口时是劳动密集型,而进口时成了资本密集型。)

6、产业内贸易说

格鲁巴尔认为最重要的产业生产出“差异产品”,仅仅是由于产品风格、质量、使用特点上的细微变化或品牌名称上存在差异,但性能却十分相似的替代品,根据赫-俄理论,拥有相同产业的国家之间,不会有进行贸易的动因,但是在现实的世界上,这种贸易却实实在在地发生在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

规模经济是会变化的,它不仅由企业的规模决定,并且由企业的生产专业化决定。工厂生产出的差异性产品数量越少,单位生产成本就越低。

不同的国家将专门从事于一个可选的差异性产品,这一产品种类的选择取决于实际的环境,即这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其大多数居民对产品质量的需求,以及尖端技术品的市场规模。

当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专业化分工后,美国可能进口国外大量资本密集型产品。

另一方面,由于每个国家总有一些人不趋同于本地大多数人的品味,使相似产品存在着进口与出口的动因。美国相对富有,使其可能进口大量的已经在美国国内生产的类似产品。

7、超越比较利益说

罗伯特·鲍德温和大卫·理查森认为: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生产要素必须进入传统研究的视野。暂时的技术上的差别、规模经济的差别、政府贸易政策方面的差别很明显在决定世界贸易的商品结构上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确定在不同

的时间里,这些可变因素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相对的重要性。(这种理论是由解释里昂惕夫之谜引起的,但又成为新的贸易理论)

如果比较利益理论是有意义的,那么贸易应该最多发生在两个不同种类的国家之间,并且这些国家变得日益趋同。另外,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完美市场的假设越来越站不住脚。在跨国公司存在的世界里,巨大的规模经济、公司战略的不同,使公司战略和政府政策影响全球市场和贸易格局成为可能(不完全竞争)。于是,学术界出现一个新的国际贸易理论群体。(比较利益理论的重要性就降低了,被超越、替代了。)

克鲁格曼、迪克斯特、布兰德和斯潘塞把不完全竞争模型和博弈论以数学方式纳入国际贸易研究。商学院派的迈克尔·波特和布鲁斯·斯科特提出新的理论。强调产业结构的作用与政府政策的作用。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轨迹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轨迹。

1、通过对前一理论的解释和批判,(逐渐放宽某一假定条件,)使理论得到完善和发展;

2、理论关注的重心,从解释前人的理论发展到创新理论。

专题二:国际贸易“新”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从自由贸易到保护贸易

(一)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产生背景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国家之间必须进行自由贸易。自由贸易使参加贸易的国家都能得到利益。但其中也存在重商主义和保护幼稚产业的理论。

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张和市场垄断力量的增强,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假定的基础已经动摇了。

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必须对贸易有新的解释。于是,新的国际贸易理论必然要产生。

20世纪80年代,出现一个新的国际贸易理论群体,其基础是市场竞争是不完全的,并且公司和政府在影响贸易流向和国家财富方面具有战略性的作用。人们对无条件的自由贸易能否成为一国的最佳政策选择提出疑问。随着产业的日益集中,以及公司对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影响能力的提高,公司和政府就具有通过进行战略性选择达到在全球市场上建立竞争优势的机会。(理论的发展逐渐背离自由市场竞争的原则。)

(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概念

是指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可以凭借生产补贴、出口补贴或保护国内市场等政策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工业的成长,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

竞争力,从而谋取规模经济之类的额外收益,并借机劫掠他人的市场份额和工业利润,即在不完全竞争环境下,实施这一贸易政策的国家不但无损经济福利,反而有可能提高自身的福利水平。

(三)贸易环境的变化

对政府干预的需要

新的分析工具

1、对政府干预的需要

由于贸易保护主要的要求以及日益强烈的要求建立区域贸易集团的压力,使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们寻找解决办法并为他们把采取的政策寻找借口。

发展达到饱和的产业继续进行游说以寻求更多的贸易保护,而通常情况下可以自由贸易的公司,如半导体、电信通讯以及飞机制造公司,也正在积极寻求政府帮助。

2、新的分析工具

70年代末,克鲁格曼发现从产业组织领域内演化产生的分析工具可以解释国际贸易中的异常情况。寡头垄断的竞争模式更能说明问题。产业组织理论家分析规模经济、区域经济、学习效果、研究与开发速度以及技术溢出量的方法。这些工具能够解释为什么对政府和公司来说,有时从事贸易保护活动是有益的。把不完全竞争纳入国际贸易研究的视野,可以更好地理解国际间商品流动的新格局。

(四)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对传统理论的突破

现实世界对自由贸易理论前提的背离,经济学家对国际贸易实践的反思,从而产生了建立在规模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基础上的新贸易理论,它改变了国际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提出了三个重要创新:

其一,引入了产业组织,摆脱了完全竞争模式的束缚;

其二,摆脱了沉溺于迎合要素比例理论但却疏于考虑其他可选情形的理论与建模形式的“二维假定”;

其三,强调了外部经济在一国政府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五)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支点

新贸易理论的利润转移和外部经济论点为政府干预贸易提供了新的依据。

1、利润转移

世界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产品的差异性使得各国厂商都可能在某些工业产品上具有一定的垄断力量。不完全竞争厂商的产品价格不是市场给定的,他们凭借其在市场上的一定垄断力量将产品价格定在高于其边际成本的水平上,并获取超额利润。

因此政府可以通过改变一个公司可能做出的整套决策而将生产和相关的租金转移给国内公司,特别是在本国进口产品被外国厂商所垄断时,政府运用关税将外国厂商从本国消费者身上赚取的超额利润转移到国内,从而增加国民福利。

2、外部经济

国际贸易课后答案88149

第八章 1.什么是非关税壁垒?其日趋增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非关税壁垒是指一国政府除关税以外的一切限制进口的措施。它是与关税壁垒相对而言的。原因: 1. 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的爆发引起世界经济动荡不安,新贸易保护主义兴起,非关税壁垒措施应运而兴。 2.关税作用的日益下降使非关税壁垒取而代之成为主要的贸易保护措施。 3.非关税壁垒自身所具备的灵活性,隐蔽性等特点亦是其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2. 非关税壁垒的特点,主要种类。 特点: 1.非关税壁垒的隐蔽性。 2.非关税壁垒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3.非关税壁垒的差别性和歧视性 4.非关税壁垒较关税壁垒更能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 分类: 直接非关税壁垒措施和间接非关税壁垒 (前者是指一国政府直接对进口商品的数量和金额的限制,或迫使出口国自己限制自己商品的出口数量和金额。。。。。。。后者是指一国政府不直接限定进口商品的数量和金额,而是通过对进口商品制定各种严格的条件来间接的限制商品的进口 3.什么是进口配额制?其主要类型有哪些? 进口配额制是指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以内对某种商品的进口规定一个数量上或金额上的限制。在规定的期限里,限额内的货物允许进口,超过限额则禁止进口,或征收较高的关税甚至罚款后才允许进口。 类别: 绝对配额------分全球配额和国别配额;国别配额------分自主配额和协议配额 关税配额 绝对配额: 1.全球配额(又称总配额指的是对一种商品只笼统的跪地一定时期内的其进口的最高配额,但不作国别或区域分配(对邻近国家有利)) 2.国别配额(在一定时期的总配额内按国别和地区进行分配,各国家和地区安配额使用,超过不准进入)又分为自主配额(又称单方面配额是由进口国家单方面强制规定某些商品在一定时期内从某个国家或区域的进口配额。) 协定配额(又称双边配额它是由进口国和出口国政府或民间团体之间协商,谈判达成协议,规定某种商品在一定时期内的进口配额) 关税配额: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商品的绝对数量不加限制,只是对面额内的进口商品给予免税,减税,或低税的优惠待遇。对超过配额的进口商品则征收较高的关税 (进口配额对国内产业具有很强的保护作用,由于它可以直接限制进口数量,因此已由最初的防御手段变成一种进攻性的贸易措施,在贸易谈判中,配额给广泛使用作为适合他国让步的武器。

国际贸易实务_第五版_黎孝先复习要点整理

国际贸易实务 第一章贸易术语与国际贸易惯例 1.国际贸易惯例含义:国际贸易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般习惯做法制定成文的规则。 2.国贸惯例与习惯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国贸惯例是在国贸习惯做法的基础上产生的。 区别:国际贸易惯例层次高于贸易习惯;惯例被编撰成文的规则,未成文的习惯不是惯例;国贸惯例必须是国际上普遍接受和广为使用的规则。 3.国贸惯例的作用、性质和法律地位: 性质:具有国际社会民间性质的行为规范 地位:不是法律,不具有强制性;不可随意修改;一写进合同就具有法律效力,强制性。 作用:减少贸易争端;提高效率;弥补法律的不足;规范贸易行为。 4.国贸遵循准则:(密切联系和特征履行) 恪守合同;缔约自由;诚实信用;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遵守法律;公平交易 5.贸易术语 (1)概念:长期国贸实践中产生的,表明商品价格构成,交接过程中有关责任风险和费用划分问题的专门用语。 (2)作用:简化交易手续,缩短时间,节约费用开支;有利妥善解决贸易争端。有利交易双方进行比价和加强成本核算。 6.国际贸易惯例及其性质和作用: 惯例:(1)《1932年华沙—牛津规则》,国际法协会专门为解释CIF合同而制定。 (2)《1990年美国对外贸易定义修订本》,EXW/FOB/FAS/CFR/CIF/DEQ (3)《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扩大适用范围 (注:2010通则对2000的变化:术语删改;改变分类标准;使用说明;排列方法调整) 第二章适用于各种运输方式的贸易术语 第三章适用于水上运输的贸易术语 *选用贸易术语应该考虑的因素:运输条件、货源、运费、风险、结关手续。 第四章合同的主体与标的 1.约定合同当事人条款注意事项:合同当事人具有缔约能力;名称表述准确;地址正确详细。 2.品名条款主要内容:无统一格式,名称、商标、规格、等级、型号。 3.约定品名条款注意事项:需妙用处 根据需要约定商品名称;合理描述商品;正确使用成交商品名称;内容具体清楚明确。 4.关于产品的质量体系评审和认证制度: (1)ISO9000系列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为适应国贸发展制定的品质管理和品质保证标准。 (3)CCC认证:国际通行,一种对产品是否符合国家强制标准技术法规的合格评定制度。 (4)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减少企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符合即为绿色企业。 5.表示商品进出口质量的方法: (1)凭实货表示成交商品的质量 *看货成交:情况较少;适用于寄售,展卖和拍卖业务。 *凭样品成交:卖方样品、买方样品、对等样品。 (2)凭说明表示成交商品的质量 规格、等级、标准、凭说明书和图样、凭商标和品牌、凭产地名称。 6.品质条款的主要内容: *一般内容:规格、等级、标准、凭说明书和图样、凭商标和品牌、凭产地名称。

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试卷三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试卷三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进出口额之和被称为( A ) [A] 对外贸易额[B] 对外贸易量[C] 国际贸易额[D] 国际贸易量 2、国际法协会专门为解释CIF合同而制定的国际惯例是( B )。 [A] 《美国对外贸易定义1941年修订本》 [B] 《华沙—牛津规则》 [C] 《1990年通则》 [D] 《2000年通则》 3、关于贸易术语,以下说法中哪项是错误的( B )。 [A] 贸易术语是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的产物 [B] 贸易术语的出现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C] 贸易术语在长期的贸易实践中,无论在数量、名称及其内涵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D] 贸易术语在实际业务中有广泛的应用 4、仲裁协议是仲裁机构受理争议案件的必要依据,仲裁协议的达成( C )。 [A] 必须在争议发生之前 [B] 只能在争议发生之后 [C] 既可以在争议发生之前,也可以在争议发生之后 [D] 必须在争议发生的过程中 5、我A公司向巴西B公司发出传真稿:“急购B公司一级白砂糖200吨,每吨250美元CIF广州,1994年4月20日至25日装船。”巴西B公司回电称:“完全接受你方条件,1994年5月1日装船。”依照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巴西B公司的回电属于( C )。 [A]反要约[B]一项新要约[C] 无效承诺[D]有效承诺 6、包销协议从实质上说是一份( A )。 [A]买卖合同[B]代理合同[C] 寄售合同[D]拍卖合同 7、荷兰式拍卖指的是( B )。 [A]增价拍卖[B]减价拍卖[C] 密封递价拍卖[D]招标式拍卖; 8、国际货物买卖中,递盘是指( C )。 《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试卷三第1页共3页

国际贸易课后习题答案许斌版

(判断选择题答案,有些是我自己做的,仅供参考。后面是书上老师划的一些简答和综合题,有几个发的文档上没答案。另外,老师好像提到了列昂惕夫悖论,有时间可以了解下) 第一章判断题√、√、×、×、× 选择题C、D、D 第二章判断题√、×、×、×、× 选择题C、A、B 第三章判断题×、×、√、×、× 选择题D、D、C、A、D 第七章判断题×、×、×、√、×、×、√ 选择题D、C、C、C、C 第八章判断题×、×、×、×、√、×、× 选择题C、B、A、AD、D 第九章判断题√、×、×、×、√、×、√ 选择题D、B、D、C、D 第十章判断题√、×、×、×、×、√、× 选择题C、A、C、B、D 第十一章判断题√、√、√、×、√、×、× 选择题D、C、B、C、A 第十二章判断题×、×、×、×、√、× 选择题B、C、A、B、D 第十三章判断题×、×、×、×、√、×、× 选择题D、B、BD、B、D 绝对优势:指一国的劳动生产率绝对水平高于另一国。 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既可以出自绝对优势较大的生产领域,也可以出自绝对劣势较小的生产领域。 赫克歇尔-欧林定理:在2×2×2结构的HO模型的自由贸易均衡中,一个国家出口在生产中密集使用其丰裕资源的商品,进口在生产中密集使用其稀缺资源的

商品。 斯图尔珀-萨缪尔森定理(SS定理):在2×2×2结构的HO模型中,贸易开放必定提高一个国家丰裕资源所有者的实际收入,同时必定降低一个国家稀缺资源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进口关税: 进口配额:是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于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加以直接限制 出口补贴:是鼓励出口的政策,是一国政府为了刺激本国产品出口,对出口商品 给予出口商的现金资助或财政上的优惠待遇,以降低出口商品的出口价格,提高 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自愿出口限额(VER):是出口国“自愿”设置的对出口数量的限额。我们把它视 为进口国的贸易保护政策,因为出口国一般是在进口国施加的压力下才采用出口 限额的。 倾销行为:倾销指一个企业将出口价格定在低于其本国市场销售价格之下的行为。在某些国家的反倾销法规中,除了上述定义外,一个企业将出口价格定在低 于他的生产成本之下的行为也被认为是倾销。 掠夺性倾销:出口国企业将出口价格定得很低,目的在于将进口国的竞争对手逐 出市场,或者是为了阻碍潜在竞争着进入这个市场,由此确立垄断地位然后在提 高价格获得垄断利润。这种行为被称为掠夺性倾销。 美国301条款 一般301条款:授予总统采取一切适当的行动来消除外国贸易壁垒的权力。可针对外国政府“不正当的、不合理的、歧视性的、给美国商品造成负担或限制的”

国际贸易实务练习答案

《国际贸易实务》习题答案 第一章导论 一、解释名词 国际贸易是指在一国以上从事的商品交换活动。国际贸易究其具体活动而言,主要包括国际货物贸易、国际技术贸易、国际服务贸易和国际投资。 国际贸易实务从学科的角度来看,《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主要研究国际货物买卖的具体过程以及相关活动内容与商务运作规范化的学科,也是一门具有涉外商务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从贸易活动来看,国际贸易实务是指国际商品交换或买卖的作业活动,包括进口和出口二个业务环节。 货物买卖合同(sales contract of goods)是买卖合同中的一种,它买卖的是货物而不是其他东西。货物买卖合同一般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就指定的货物所有权,由卖方有偿地转让给买方而达成的协议。 二、问答题 1.国际货物买卖有哪些特点? 国际货物买卖业务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国际货物买卖活动的困难大于国内货物买卖。这主要表现在:交易双方语言不通;法律、风俗习惯不同;贸易过程中障碍相对较多;市场调查不方便或不容易,难以了解交易伙伴的资信状况;交易技术复杂,交易洽谈不易等等。 第二,国际货物买卖活动涉及的要素比国内货物贸易复杂。这主要便现在:国际货物买卖活动一般路途遥远,运输困难,往往会受到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各国度量衡制度不同、商业习惯不一样、海关制度等相关贸易法规也不相同;国际市场汇率波动较大等。使得国际货物买卖活动中保险、商检、索赔和理赔难度加大。 第三,国际货物买卖活动的风险要比国内货物买卖大。这主要表现在:交易双方的成交量大,交易金额大,如有闪失,企业会面临破产的境地;此外,国际货物买卖活动还要承受政治风险、信用风险、海盗风险等等,这些都加大了国际货物买卖活动的风险。 第四,国际货物买卖活动的营销手段比国内货物买卖活动更多。这主要便现在:除了通常的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大组合外,还有政治力量、公共关系以及其他的超经济、超国家的手段等。贸易参与者更多,立法人员、政府代理人、政党、社会团体也同样会参与进来。因而,国际货物买卖活动的行动规模与关系的微妙都是国内贸易所难以相比的。 第五,函电、电子邮件往来为主要业务沟通形式。由于国际货物买卖活动中交易各方相隔甚远,面对面沟通只能通过展销会或出过推销等形式进行。因此,绝大多数的交易都是通过信函、电子邮件往来传递信息的。有的交易甚至从头至尾双方都未曾谋面过,全凭一纸信函的沟通。 2.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由哪几部分构成?具体包括哪些条款? (1)合同的主体,及当事人是买方或卖方。 (2)合同的客体,即标的物是货物。 (3)合同的主要内容,即主要的权利和义务是卖方交付货物,买方接受货物并支付价金。而且一方的权利也是另一方的义务,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 3.合法、有效的合同应具备哪些要素? (1)合同当事人具有行为能力 (2)合同必须有对价或合法的约因 (3)合同内容必须合法 (4)合同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 (5)双方当事人的合意必须真实。 4.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纠纷的法律适用应按哪些办法来确定?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法律适用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适用当事人选择的国家的法律。 第二,适用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国家的法津。如果当事人没有选择适用国家 的法律,则适用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法律。至于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则应视合同的具体情形由受理合同争议的仲裁机构或法院确定。例如,我国境内的某专业公司与一美国境内的百货公司在长春签订了一份纺织品买卖合同,价格条件是大连港船上交货。合同中并未提及该合同所适用的法律,但由于该合同的缔约地在长春,履约地在大连,均在中国填内,按国际私法的一般规则,可以认为中国与该合同有最密切的联系,应当适用中国法律。当然,本例也可适用某一国际贸易惯例或某一国际条约。 第三,适用国际贸易惯例。国际贸易惯例是指在国际贸易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的通行做法和解释,但在法律上没有明文规定。 5.进出口业务的基本操作程序如何? 就进出口企业而言,履行出口合同的工作主要包括:按照合同备妥货物,如系采用信用证方式收汇的交易,要向客户催开信用证并于收到后根据合同进行审核,发现不符又不能接受的,应立即通知客户修改;然后向运输机构办理委托运输和装运等手续,其中包括租船(订舱)、报检、报关、保险、装船(或其他运输

国际贸易实务练习一

国际贸易实务习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2010年通则》,()应由买方办理出口清关手续。 (A)FOB (B)CIF (C)CFR (D)EXW 2、根据《2010年通则》,由卖方订立运输契约但不承担货物启运后的风险,这类贸易术语属()。 (A)E组(B)F组 (C)C组(D)D组 3、我国外贸公司业务员对外出口报价正确的()。 (A)每打30英镑CFR英国(B)每公吨200美元FOB天津新港(C)每箱CIF伦敦50美元(D)每台300马克CIF上海 4、某公司出口棉花100公吨,棉花的国际公定回潮率为8.5%,如这批出口棉花的实际回潮率为11%,则这批棉花的公量应为()。 (A)97.75公吨(B)106.93公吨 (C)88公吨(D)450.454公吨 5、就卖方承担的风险而言()。 (A)CIF、CFR、FOB均相同 (B)CIF、CFR、FOB依次递减 (C)CIF、CFR、FOB依次递增 (D)CFR与CIF相同,均比FOB大 6、下列品质规定方法,比较正确合理的是()。 (A)东北大豆含水量15%,含油量18%,杂质1.5%,含不完善粒8.5% (B)柳酸甲醇,按英国药典规定 (C)9371 中国绿茶特珍一级 (D)木薯片,大路货,水份18% 7、定牌中性包装是指()。 (A)有商标、牌名,无产地、厂名 (B)无商标、牌名,无产地、厂名 (C)有商标、牌名,有产地、厂名 (D)无商标、牌名,有产地、厂名 8、在《2010通则》所解释的11个术语中,由于装货费的划分问题而产生术语变形的贸易术语是()。 (A)FOB (B)EXW (C)CFR (D)CIF 9、我们在外贸业务中通常所说的唛头,是指为便于装卸、运输、仓储、检验和交接工作的顺利进行,在运输包装上刷写的()。 (A)指示性标志(B)警告性标志

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我方出口大宗商品,按CIF Singapore 成交,运输方式为Voyage Charter,,我方不愿承担卸货费用,则我方应选择的贸易术语的变形是( C )。 A、CIF Liner Terms Singapore B、CIF Landed Singapore C、CIF E x Ship’s Hold Singapore D、CIF Ex Tackle Singapore 2、按照《INCOTERMS2000》的解释,以FOBST成交,则买卖双方风险的划分界限是(B以船舷为界)。 4、在CIF条件下,Bill of Lading对运费的表示应为( A )。 A.Freight Prepaid B.Freight Collect C.Freight Pre-payable D.Freight Unpaid 5、在进出口业务中,能够作为物权凭证的运输单据有( B )。 A.Rail Waybill B.Bill of Lading C.Air Waybill D.Parcel Post Receipt 6、预约保险以( B )代替投保单,说明投保的一方已办理了投保手续。 A、B/L B、Shipping advise from abroad C、Mate,s receipt D、Sales contract 7、我某公司与外商签订一份CIF出口合同,以L/C为支付方式。国外银行开来的信用证中规定:“Latest shipment 31st, May, L/C validity till 10th, June.”我方加紧备货出运,于5 月21日取得大副收据,并换回正本已装船清洁提单,我方应不迟于( C )向银行提交单据。 A.5月21日 B.5月31日 C.6月10日 D.6月11日 8、某批出口货物投保了CIC 的WPA,在运输过程中由于雨淋致使货物遭受部分损失,这样的损失保险公司将( C )。 A、负责赔偿整批货物 B、负责赔偿被雨淋湿的部分 C、不给于赔偿 D、在被保险人同意的情况下,保险公司负责赔偿被雨淋湿的部分 9.在短卸情况下,通常向( B )提出索赔。 A. the seller B. the carrier C. Insurance Company and the carrier D. the seller, insurance Company and the carrier 10. 下列我方出口单价的写法正确的是( C ) A、$35 per yard CIFC Hongkong B、GBP500 per carton CFR net England C、USD2000 per M/T FOB Tianjin D、EUR100 per dozen FOB net less 1% discount 11、在对外贸易业务中,选择货币种类时,应遵循( D )的原则。 A、力争采用硬币收付 B、力争采用软币收付 C、出口采用软币收付,进口采用硬币收付 D、出口采用硬币收付,进口采用软币收付 12、一张有效的信用证,必须规定一个( B )。

国际贸易习题答案

国际贸易习题答案

学习中心/函授站_ 姓名学号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2013学年上学期 《国际贸易》期末考试试题 (综合大作业) 考试说明: 1、大作业于2013年6月13日下发,2013年6月29日交回; 2、考试必须独立完成,如发现抄袭、雷同均按零分计; 3、答案须手写完成,要求字迹工整、卷面干净。 一、名词解释(每个名词4分,共20分) 1、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

2、总贸易与专门贸易:①总贸易指对外贸易统计时,以国境为界,一定时期内,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进口,凡输出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出口。②专门贸易指对外贸易统计时,以关境为界,凡进入关境的商品一律列为进口,称专门进口;凡输出关境的商品一律列为出口,称专门出口。 3、普惠税与特惠税: 普惠税是指发达国家承诺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输入的商品,特别是制成品或半制成品,给予普遍的、非歧视的和非互惠的关税优惠待遇。②特惠税是指对某个国家或地区进口的全部商品或部分商品,给予特别优惠的低关税或免税待遇。特惠税有的是互惠的,有的是非互惠的,但不适用于从非优惠国家或地区进口的商品 4、班轮运输与租船运输:班轮运输是指,我们在贸易术语里讲过班轮条件。班轮,就是轮船公司的船舶按照固定的船期,固定航线,固定的港口往来行驶的,这样的船舶叫做班轮,这样

的运输就叫班轮运输。 租船运输中,有程租船、期租船、光船租船等三种。程租船又叫定程租船,是按里程来计算,程租船的费用计算问题,可由租船人和船东专业人员商量确定 5、共同海损与单独海损:共同海损是指载货船舶在海上运输中,遭遇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或其他特殊情况时,为了使船舶、货物免遭共同危险,有意地采取合理措施而引起的特殊牺牲或支出的额外费用,应由各受益方共同分摊损失的一种法律制度。 单独海损是指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或驾驶人员等的航海过失直接造成的船舶或货物的损失。这部分损失不能要求航海中的个利害关系人来分摊,只能由各受害方自行承担,或按运输合同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二、辨析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一国即便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劣势,它也可以在该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 答:对

国际贸易实务习题答案完整版.doc

第一章:贸易术语 1.这一合同不属于CIF合同.因为CIF合同只要求卖方承担货物越过船弦之前的风险和损失,但根据合同规定,如果货轮迟于12月2日抵达目的港,买方有权取消合同.故卖方要承担运输过程中的风险,合同的规定已经超出了CIF的范围.若对方一定要我方保证到货时间,则应选用DES术语(目的港船上交货)或DEQ术语(目的港码头交货). 2.美方此举不合理.一般情况下,使用FOB术语订立的合同,卖方必须办理货物出口清关手续并支付出口关税及其它相关清关费用.(除非合同中另有规定,出口报关由买方负责.) 3.本案使用的是CFR价格条件,按照国际惯例的规定,此条件下当事人的风险划分是以装运港船舷为界。该案中货物在运输途中遭受风险损失,货物损失看似应由买方承担,但实际上卖方在装船时是将3000公吨小麦混装的,在货物抵运目的港后,再将其中1000公吨分拨给买方。这就涉及到有关“划拨”情况下风险转移的一种特殊原则,即在货物未划拨到合同项下之前,风险也不发生转移。在货物海运途中,合同项下属于买方的1000公吨货物尚未从卖方的其它货物中划拨出来,因此不具备风险转移的前提条件,即使货物在装运港越过船舷仍不发生风险的转移,有关风险损失仍应由卖方承担。本案因卖方未对合同项下的货物进行划拨,因此不具备风险转移的前提。 4.拒绝买方此要求.根据FOB术语我们可得知,租船是买方的责任,既然买方是以委托方式要求我方代为办理租船, ,并且费用由买方负担,所以能否租到合适的船,我方都不负任何责任。买方没有权利因此而撤销合同. 5.拒绝买方的要求.根据CIF术语,在货物越过装运港船弦时风险已经从卖方转移到买方.我方只负责货物在装运港之前的灭失或损失的一切风险,并支付货物运至目的港的正常运费以及签订保险合同及支付保险费.并在货物发出后及时将保险合同转让给买方.所以买方自己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也没有退还全部货款的必要.

国际贸易实务课后习题答案-(1)

国际贸易实务课后习题答案 -⑴ 第一章货物的品质和数量 一、名词解释(略) 二、填空题 1. 文字说明、样品 2. 规格、等级、标准、牌号 3. 良好平均品质、上好可销品质 4. 溢短装百分比、机动幅度的选择权和溢短部分的计价方法 5. 重量单位、容积单位、个数单位、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 6. 公制、美制、英制、国际单位制 7. 按实际皮重、按平均皮重、按约定皮重、按习惯皮重

三、选择题 1. C 2.C 3.C 4.C 5.B 6.B 7.C 四、判断题 1. X 2. V 3. X 4. X 5. V 6. X 五、问答题 1. 答:主要有:按货物的主要用途命名、按货物的主要原材料命名、按货物的 主要成分命名、按货物的外观造型命名、使用褒义词命名、以人物名字命名、按货物的制作工艺命名 2. 答:品名条款必须明确、具体规定货物的名称;适合货物的特点;采用外文 名称时,要做到译名准确,与原名意思一致,避免含糊不清或过于空洞 3. 答:国际货物买卖的交易双方首先必须在合同中明确规定货物的名称,才能 进一步确定货物的质量。而货物的质量不仅关系到价格的高低、销售数量,而 且直接关系到买卖双方的利益。因此,品质条款是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重要内容。4. 答:表示货物品质的方法有多种,具体包括:文字说明和样品。其中,文字说明的方法主要有规格、等级、标准、商标或牌号、产地等。在使用是应该根据货物的特点、市场习惯、实际需要和交易的具体情况选用。 5. 答:合同中规定数量机动幅度一般使用溢短装条款,多装或少装数量的价款 在合同中作相应的规定。 6. 答:国际贸易中重量的规定方法有:毛重、净重、公量、理论重量、法定重量等。 7. 答:有区别。《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规定,About表明数量可有上下10% 的伸

国际贸易课后答案66308

第一章导言 1.对外贸易产生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1)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 (2)存在各自为政社会实体间的交换行为 2.为什么说地理大发现后贸易才具有“世界”的概念? 地理大发现将各洲独立发展的国家联系起来。 3.战后国际贸易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1)不同阶段,国际贸易增长速度呈现出重大差异。 (2)制成品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导。 (3)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4)发达国家仍然是国际贸易的主体,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流向。(5)区域性贸易迅速发展。 (6)各种类型国家经济发展对贸易的依存度都在提高。 4.什么是对外贸易量?它与对外贸易额是什么关系? (1)对外贸易额在进行年度对比时存在缺陷,它在反映规模的同时,也涵盖了价格因素的影响。 (2)对外贸易量是以固定价格或不变价格计算的对外贸易额,它剔除了价格因素的影响,单纯反映规模因素对贸易额变动的影响。 5.转口贸易与过境贸易的区别是什么? 交易关系的确立不同。 6.什么是对外贸易依存度?它要说明什么问题? (1)又称对外贸易系数。以一国对外贸易额同该国GNP或GDP比率来表示。 (2)用以反映一国经济发展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 第二章国际分工 1.为什么说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是在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式发展与资本输出使得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重要形式—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间的分工、工业产品生产国家与初级产品(农产品、矿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日益加深,得以强化,导致国际分工体系最终形成,具体表现为: (1)亚、非、拉国家的经济变为单一经济,其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一两种或两三种产品的生产和出口 (2)分工的中心从英国变为一组国家,扩展到包括美国、德国、法国等。他们之间也形成了以经济部门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关系。 (3)随着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加强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除亚、非、拉国家之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强了对国际分工的依赖。 总之,在这一时期,随着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参加国际分工的每一个国家都有许多部门首先是为世界市场而生产的,而每一个国家消费的许多产品都源自世界市场,直接或间接凝结着许多国家劳动者的劳动。 2.为什么说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2)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3)生产力的发展对国际分工的形式、广度和深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产品内容。 (5)技术在国际分工中的作用日渐显著。 3. 为什么说比较成本论是对绝对成本论的继承和发展?

最新国际贸易实务的练习题及答案1

国际贸易实务的练习题及答案1

第一章:国际贸易术语 一、单项选择题 1、在进出口贸易实践中,对当事人行为无强制性约束的规范是(C )。 A、国内法 B、国际法 C、国际贸易惯例 D、国际条约 2、与进出口贸易关系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国际条约是( B)。 A、《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B、《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C、《跟单信用证统一通则》D、《托收统一规则 3、按照《2000年通则》的解释,采用CIF条件成交时,货物装船时从吊钩脱 落掉入海里造成的损失由( A )。 A.卖方负担 B.买方负担 C. 承运人负担 D.买卖双方共同负担 4、按照《2000年通则》的解释,CIF与CFR的主要区别在于( B )。 A. 办理租船订舱的责任方不同 B.办理货运保险的责任方不同 C. 风险划分的界限不同 D.办理出口手续的责任方不同 5、在实际业务中,FOB条件下,买方常委托卖方代为租船、订舱,其费用由买 方负担。如到期订不到舱,租不到船,( A )。 A.卖方不承担责任,其风险由买方承担 B.卖方承担责任,其风险也由卖方承担 C.买卖双方共同承担责任、风险 D.双方均不承担责任,合同停止履行 6、以下关于国际贸易术语“CIF”的内容提法正确的是( A )。 A 卖方除承担成本加运费的义务外,还要负责办理运输保险并支付保险费。 B 卖方在投保时应投保一切险。

C 卖方必须将货物实际交付给买方,才算完成了交货义务。 D 货物的风险在货物实际交付时由卖方转移给卖方 7、根据《INCOTERMS2000》的解释, 进口方负责办理出口清关手续的贸易术语是(B)。 A. FAS B. EXW C. FCA D. DDP 8、CIF E x Ship’s Hold 属于(B )。 A、内陆交货类 B、装运港船上交货类 C、目的港交货类 D、目的地交货类 9、根据《INCOTERMS2000》的解释, 出口方负责办理进口清关手续的贸易术语是(D )。 A. FAS B. EXW C. FCA D. DDP 10、负责制定《2000通则》的组织是(B )。 A、国际法协会 B、国际商会 C、经合组织 D、WTO 11、我方出口大宗商品,按CIF新加坡成交,合同规定采用程租船运输,我方 不愿承担卸货费用,则我方应选择的贸易术语的变形是( C )。 A、CIF Liner Terms Singapore B、CIF Landed Singapore C、CIF E x Ship’s Hold Singapore D、CIF Ex Tackle Singapore 12、以FOBST成交,则买卖双方风险的划分界限是(B )。 A、货交承运人 B、货物越过装运港船舷 C、货物在目的港卸货后 D、装运港码头 13、《1932年华沙——牛津规则》主要是为了解释( B )术语的。 A、FOB B、CIF C、CFR D、FAS 14、CIF E x Ship’s Hold与DES相比,买方承担的风险( C )。

国际贸易实务测试题及答案

厦门大学网络教育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国际贸易实务》复习题 一、填空题 1.交易磋商的一般程序是____询盘____ 、__发盘______ 、___还盘_____ 和_____接受___ 四个环节;其中___发盘____和____接受___是达成交易、合同成立的不可缺少的两个基本环 节和必经的法律步骤 2._重合同守信用______是我国开展对外贸易与经济合作的重要原则,也是履行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时必须遵守的一项原则。 3.在国际货物买卖中,商品的作价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____固定价格___、__非固定价格_____和___价格调整条款____三种。 二、单项选择题 1.期货交易( B ) A.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 B.必须在期货交易所内按交易所规定的开市时间交易 C.必须在期货交易所进行但没有时间规定 D.必须在交易所规定的时间进行,但交易不限于交易所内 2、FOB、CIF、CFR与其他贸易术语的重要区别是( A) A.以装运港船舷作为划分风险的界限B.象征性交货 C.卖方办理保险 D.买方负责安排运输工具 3.销售包装的作用是(C) A.防止出现货损货差B.保护商品 C.促销 D.B和C 4、按《公约》的解释,如违约的情况尚未达到根本性违反合同的程度,则受害的一方(C)。 A.只可宣告合同无效,不能要求赔偿损失 B.只能提出损害赔偿的要求,不能宣告合同无效 C.不但有权向违约方提出损害赔偿的要求,而且可宣告合同无效 D.可根据违约情况选择以上答案 5、相对卖方而言,(A )术语的货价高些。 A. CIF B. FCA C. FOB D.EXW 6.独家代理和包销两种贸易方式,( A ) A.前者是委托代理关系,后者是买卖关系 B.前者是买卖关系,后者是委托代理关系 C.都是委托代理关系 D.都是买卖关系 7.汇票根据( A )不同,分为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 A.出票人 B.付款人 C.受款人 D.承兑人 8.L/C与托收相结合的支付方式,其全套货运单据应(B ) A.随信用证项下的汇票B.随托收项下的汇票

国贸经济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世界贸易概览 1、引力模型的作用:引力模型不仅能够解释两国间贸易量的大小,而且能够说明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中仍然制约国际贸易发展的障碍因素。 2、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之和。亦可等于对该国所生产产品和服务的购买支出之和。 3、引力模型产生的基础是:现实充分说明一国的经济规模与其进出口总额息息相关。 4、国际贸易的引力模型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两国间的贸易规模和两国的GDP 成正比,与两国间的距离成反比。其方程式为:T ij=A*Y i*(Y j/D ij) 其中,A是常量,T ij是i国与j国间的贸易额,Y i是i国的国内生产总值,Y j是j国的国内生产总值,D ij是两国间的距离。 5、引力模型的内在逻辑,即其有效的原因:广义的讲,大的经济体由于收入高,因而大量进口产品。同时,由于大的经济体可以生产更多品种的系列产品,因而更能满足其他国家的需求,进而大量出口产品。(在两国贸易中,任一方的经济规模越大,则双方的贸易量就越大。) 6、引力模型的重要用途之一就是有助于明确国际贸易中的异常现象。文化的亲和性、地理位置、运输成本等都会影响贸易规模。 7、所有估计出来的引力模型都表明两国距离对贸易有负的效应。典型的估计是两国距离每增加1%,则两国的贸易量要降低0.7%~1%。下降幅度部分地体现为产品和服务运输成本增加的幅度。 8、在各国GDP和距离给定的情况下,有效贸易协定(trade agreement)比无效的贸易协定更能显著增加成员国的贸易量。贸易协定虽然可以消除成员方间的贸易壁垒,但是对各国国界几乎没有任何影响。最近的经济学研究成果表明,即便产品和服务可以免关税和无限制地进入疆界,在一个国家内部各地区之间产生的贸易量也要比在同样条件下国家之间产生的贸易量大。 9、服务外包(service outsourcing),亦称为离岸服务,是指曾经必须在一国国内实现的服务现在可以在国外实现。 10、国际贸易的主要内容:工业制成品,如汽车、计算机、服装等;矿产品,包括从铜矿砂到煤炭各种产品,如石油;农产品,如小麦、大豆、棉花等;服务出口,包括传统的运费、保费和旅游收入(运费由航空公司和船舶公司收取,保费由国外客商支付,旅游收入由国外游客提供。);服务贸易、电子传输等。 本章重点习题(P23~24) 1、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都是英语国家,两国的人口规模也相差不太大(加拿大多60%),但是相对各自GDP而言,加拿大的贸易额是澳大利亚的两倍。为什么会如此? 根据引力模型,我们可以看到,两国间贸易量的大小不仅与两国的GDP相关,同时两国间的距离也是关键因素。澳大利亚由于地处偏远而面临着成本相对较高的运输进出口贸易,从而减少贸易的吸引力。加拿大的边界有一个大型经济体——美国,而澳大利亚附近没有主要经济体,这使得加拿大的经济更加开放而澳大利亚的经济就相对独立。 2、墨西哥和巴西各自的贸易伙伴不同。墨西哥主要与美国贸易,巴西与美国和欧盟的贸易量大致相当。墨西哥的贸易量相对其GDP而言很大。用引力模型解释这种现象。 墨西哥在地理上相当接近美国,但却远离欧盟,这就导致了墨西哥主要与美国贸易。巴西在地理上与这两个经济体的距离相当,所以它与这两个经济体间的贸易量是大致均分的。墨西哥的贸易量比巴西的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墨西哥接近一个主要经济体——美国,另一部分原因则是墨西哥是它是一个庞大的经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的成员。巴西是远离任何大型经济体,并且它是一个与相对较小的国家组成的经济自由贸易协定的成员。

国际贸易实务测试题一(doc 7页)

国际贸易实务测试题一(doc 7页)

《国际贸易实务》综合测试(一) 一、填空题(每空分,共20分) 1、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贸易惯例,除了《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外,主要还有和。 2、按CFR条件成交,卖方须特别注意的问题是,货物装船后应及时向买方发出。 3、凡在运输包装内装有爆炸品、易燃、有毒物品等危险货物时,必须在运输包装上打上标志。 4、书面仲裁协议的形式包括和。 5、表示品质的方法可分为以表示和以表示。 6、根据《通则》解释,按CIF术语成交,卖方只须投保,但在买方要求并承担费用的情况下,可加保战争险等。 7、商定合同时,如明确一个或几个装运港和目的港有困难,可采用 的做法。 8、跟单托收方式下,根据交单条件的不同,可分为和。 9、国际贸易中的单价通常有四项内容组成,即、单位价格金额、计价货币和。 10、不可抗力条款的规定方法,主要有三种,它们分别是、列举式和。 11、交易磋商的一般程序是询盘、发盘、还盘和接受;其中 和是合同成立必不可少的环节。 12、按术语成交,卖方承担的风险、责任和费用最大。 二、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10分) 1、在伦敦保险协会货物保险条款的三种主要险别中,保险人责任最低的险别是()

A、A险 B、B险 C、C险 D、恶意损害险 2、在买卖合同的商检条款中,关于检验时间和地点的规定有几种方法,在我国外贸实际业务中,使用最多的是() A、出口国检验 B、进口国检验 C、出口国检验,进口国复验 D、第三国检验 3、我某出口公司于2001年4月15日用特快专递向美国ABC公司发盘,限2001年4月29日复到有效。4月25日下午3时同时收到ABC公司表示接受的特快专递和撤回接受的电传。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对此项接受,() A、可以撤回 B、不得撤回,合同成立 C、在我方同意的情况下,可以撤回 D、是否撤回,需双方协商 4、DAF贸易术语() A、只适合于公路运输 B、只适合于铁路运输 C、只适合于公路和铁路运输 D、可适合于各种运输方式 5、如果在合同中未明确规定用何种方法计算重量和价格的,按惯例应以()计。 A、毛重 B、净重 C、理论重量 D、公量 6、下列术语中,卖方承担的风险、责任以及费用都最小的是() A、FOB B、FCA、 C、EXW D、DDU 7、下列价格条件中,装运时间早于交货时间的是() A、CIF B、DEQ C、FOB D、FCA 8、信用证体现了()之间的契约关系。 A、开证申请人与开证银行 B、开证银行与付款银行 C、进口商与出口商 D、开证银行与受益人 9、国际贸易中,一方违约,使另一方遭受经济损失,受损方依法解除合同后,()

国际贸易实务第一章练习题

一、回答下列问题 1.Please tell us the contents to be studies in this course.( 4分) 2.Please tell us the reasons for International Trade.(2分) 3.Please tell us the Problems Concerning International Trade.(2分) 4.Batteries called “white elephant” exported from China werevery popular in Southeast Asia,butin United States no one was interested in the goods. Why?(2分) 5.Please tell us the Forms of International Trade.(3分) 6.Please tell us the Export Procedures under CIF on the side of Seller.(5分) 7、交易磋商一般要经过哪些环节?哪些环节是必不可少的?(2分) 8、一项有效的发盘必须具备哪些条件?(4分) 9、什么叫发盘的有效期?如何规定发盘的有效期?(2分) 10、发盘在哪些情况下失效?(3分) 11、发盘发出后,如发生意外或发现内容有误,发盘人能否撤销或撤回?(3分)12、如何区分有效发盘和邀请发盘?(2分) 13、一项有效接受必须具备哪些条件?(3分) 14、逾期接受在哪些情况下仍然有效?(2分) 15、接受的通知到达发盘人后,可否撤销?接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撤回?(2分)16、“国际贸易合同”通常有哪些名称?各有何特点?(3分) 17、一份销售合同通常包括哪几个部分?各有些什么内容?(4分) 18、国际贸易合同具备哪些必要条件,才是有效的、受法律保护的?(4分)

《国际贸易实务》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国际贸易实务》 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参考答案: 一、是非判断题(正确用“√”表示,错误用“X”表示。每题1分,共20分) 1.按照INCOTERMS2000的规定,卖方在CIF术语下承担的风险、责任和费用要比FOB术语下的大。(X )2.按照INCOTERMS2000的规定,在所有的贸易术语下,出口强制检验的费用都由卖方承担。(X )3.按照INCOTERMS2000的规定,按CIF术语成交,海运途中的风险由买方承担,卖方对货物的延误或灭失不承担责任,因此,合同中如果作出相反的规定是无效的。(X ) 4.按照FOB Under Tackle的规定,卖方的交货地点是买方指定船舶的吊钩所及之处。(X ) 5.在品质公差范围内的货物,买方不得要求调整价格。(√ ) 6.某商品每箱体积为30cm×40cm×50cm,毛重为62kgs,净重为59kgs,如果班轮运费计收标准为W/M,则船公司应按尺码吨计收运费。(X ) 7.海运货物保险中的战争险责任起讫不是采用“仓至仓”,而是仅限于“水面危险”。(√ ) 8.ICC恶意损害险不承保出于政治动机的人的行动所造成的货物的灭失和损害。(√ ) 9.不清洁提单是指带有宣称货物及/或包装有缺陷状况的条款或批注的提单。如,提单上批注“货物由旧麻袋包装”。(X ) 10.航空运单和海运单都不是物权凭证,收货人都是凭到货通知提货。(√ ) 11.UCP500规定,信用证修改通知书有多项内容时,只能全部接受或全部拒绝,不能只接受其中一部分而拒绝另一部分。(√ ) 12.UCP500规定,在分期装运中任何一期未按规定装运,则本期及以后各期均告失效。(√ ) 13.在国际贸易中,如果买方没有利用合理的机会对所收到的货物进行检验,就是放弃了检验权,也就丧失了拒收货物的权利。(√ ) 14.在国际货物买卖中,如果交易双方愿意将履约中的争议提交仲裁机构裁决,则必须在买卖合同中订立仲裁条款,否则仲裁机构将不予受理。(X ) 15.按《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规定,发盘可以撤回,其条件是发盘人的撤回通知必须在受盘人发出接受通知前传达到受盘人。(X ) 16.在票汇业务中,收款人是持以银行为受票人的银行汇票办理提款手续,所以,票汇业务属于银行信用。(X ) 17.光票托收是指金融单据不附有商业单据的托收,而跟单托收是指金融单据附有商业单据的托收。(X )18.银行汇票的付款人是银行,而商业汇票的付款人可以是银行,也可以是商号、个人。(√ ) 19.按国际招标惯例,如招标人在评标过程中认为所有的投标均不理想从而不想选定中标人,也可宣布招标失败,拒绝全部投标。(√ ) 20.卖期保值是指从事现货交易的商人为避免现货市场价格变动的风险,在买进现货的同时,在期货市场上卖出同等金额、同一交货期的期货,然后再以多头进行平仓的做法。(X ) 二、选择题(答案可能为一个或多个选项,每题2分,共20分) 1.以下贸易术语中,(BC )只适用于水上运输。 A.DEQ B.FOB C.FAS D.DDU 2.在国际贸易中,如果卖方交货数量多于合同规定的数量,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解释,买方可以(ACD )。 A.接受全部货物B.拒绝全部货物C.只接受合同规定货物而拒绝多交部分D.接受合同规定数量及多交部分中的一部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